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听力

汉语听力

时间:2023-05-30 09:49:52

汉语听力

汉语听力范文1

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读、写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而且为开展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学生而言,听力往往又是难度最大的。传统的教学长期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们听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听力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和田的学生告别“哑巴汉语”的学习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师在汉语的启蒙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一、背诵是提高学生汉语能力的有效方法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认为,需要什么,只要“百度”就能获得。因此,一提起“背”,很多人都深恶痛绝,认为死记硬背是一种最闷有意义、最没有效果的学习方法,认为那只是机械的重复,对开拓思维没有一点作用。但笔者觉得,在各学科的学习中,都需要背,特别是学习汉语,“背”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第二语言最重要的是积累丰富的词汇及语汇,使学生形成语感。学生丰富的词汇量及语汇两的积累,还有预感的形都必须通过多读书,多背书。为什么有些人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这都与他本人的大量阅读和背诵有关。有很多作家,他们的文化底蕴之高是令人惊叹的,但他们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无一例外的都阅读和背诵了大量的书籍。学习第二语言更是如此,词汇量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都需要靠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有了丰富的词汇量才能给阅读理解及“听”“说”能力的锻炼奠定基础。学生有了较丰富的词汇量才能听明白,听准确,听清楚了才能说得流利,有了听和说的语言基础才能逐步形成语感,并为写打开通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力,在汉语学习中就会如鱼得水。比如,分析词语的搭配,有些事一看就知道该这样搭配而不是那样搭配,但要是叫你说出原因,却是无法说清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学习者对这些词已经有了语感,这种语感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知觉中积淀着思考”,在此之前已经获得的一种经验。所以一看就知道这词该怎样搭配。所以说,语感对学习汉语,做练习题,进行交流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语感的获得来自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可见,“背诵”在汉语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汉语素养的提高,因此说在汉语教学中,背诵是学习汉语,提高学生汉语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对听力练习有兴趣,克服恐惧的心理。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一个人听力理解能力的好坏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学生在生活中时刻处于维吾尔语的语言环境中。小学生不适应汉语语的语言环境,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要听清、听懂稍纵即逝的语言材料,明确语言的含义,与此同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回答问题。一旦出现不会回答的题目,学生会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变得手忙脚乱,结果往往连最简单的词句都听不懂。因此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避免使其产生厌恶甚至抵触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听懂一段文章,必须具备听的动机、自信心和自然放松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单词和句子的教学,调动学生多个感官来学习而不是进行机械的操练;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活动,设计合理的动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汉语教材每单元都是有情节的故事图片,我就请学生们分组进行模仿、配音的听说游戏。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潜移默化地练习了听力。有了兴趣,学生听的热情就被调动了起来。

当然,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重视常规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汉语语言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坚持用汉语授课,从而切实落实语言基础知识。教师本身要具备较好的语言素质,掌握地道流利的汉语口语表达,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中置身于汉语的海洋,逐步掌握连读、重读、失去爆破等句子朗读技巧,进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这样做的同时也能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输入量越大,语言的输出才会相应提高。当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便会产生质的变化。对于缺乏自然汉语环境的小学生来说,平时的课堂教育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坚持用汉语授课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练习听力。同时勤朗读也是提高听觉能力的有效途径。听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自身正确、娴熟的发音。汉语音的正确、语调的优美流畅、节奏的把握都要靠平时的勤学苦练。朗读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注意模仿正确优美的语言材料,多听录音,努力创造听的环境,多模仿,多复读,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其次,在朗读的基础上,多背诵。最后,能够流利应答日常用语,精彩对话脱口而出,说得出才能听得懂,听力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课文朗读的练习,常常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注重音、弱读等标志,要求学生根据标志,惟妙惟肖地模仿录音中的朗读。当学生熟练掌握对话后,可以让他们自编对话,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人物身份,表演对话,最终达到能够自如运用语言的要求。

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除了在课堂上坚持用汉语授课,在课后我也鼓励师生相互之间随时随地进行简单的汉语对话,形成浓厚的课外汉语氛围。渐渐地,学生对说汉语不再害羞,而是能够大胆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学生的汉语听力能力也逐步提高了。最后,适当的听力练习能起到强化训练、提高听力能力的作用。配套的汉语听力练习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必要措施。每单元的练习应该和课文教学同步进行。教师应该在完成练习的时候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攻克听力难点。通常在听力训练开始前,要求学生快速浏览练习,和学生一起预测将听到的内容,暗示所听的重点和关键,教会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听,善于捕捉那些有用的时间、地点、人名、动作等信息。对于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切不可作长时间停顿。

汉语听力范文2

关键词:汉语听力教学;输入假说;教学法

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当繁荣。但是听力教学依然是难点,80%的学生认为在阅读、口语、听力等课程中听力最难,但同时,听力课的出勤率却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的听力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留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的因素的分析,并运用克拉伸的“输入假说”对汉语听力教学进行一些改进,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影响留学生汉语听力水平提高的因素

1、信心不足。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和其与西方语言的差异性,导致留学生一开始就对汉语学习产生恐惧感,因此,留学生在初次学习汉语尤其是听力时,便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随着听力理解内容的增多,加之学生心里紧张,听不懂的想象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失去汉语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学生既没兴趣又没信心,汉语水平很难再有提高。

2、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发音差异。汉语和西方语言在发音上有很大的区别,这成为影响学生汉语听力学习的因素之一。有的留学生三声和四声分辨能力差,并且口语中始终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语音,常常误听。

3、词汇量掌握不足。汉字多为形声字,且多音字、同音字等非常多,这给留学生汉语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听力学习。常常有学生反应能看懂却听不懂,就是这个原因。这就需要学生要掌握丰富的词汇。

4、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学生由于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常理解有误,听不准确。比如《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第二课中的泛听练习:《中国简介》,要求学生写出听力中的数字,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如果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很难写出全部数字。

二、克拉申的“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 Krashen)根据自己大约10年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这一假说由五个相互连接的“假说”组成:

1、习得与学习区分假说。克拉申认为成年人是通过两种不同而又独立的方式学会第二语言的,一种是潜意识习得;另一种是有意识学习。前者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注重的是内容和效果;后者是指有意识地学习语法规则,这种有意识的学习只能增加语言知识。

2、监控假说。该假说与“习得――学习假说”密切相关,习得与学习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在头脑中起监控语言的作用。监控是指说话者对自己所说的语言进行检查和控制,也就是利用有意识的学习得到的语言规则或知识对所说的语言进行正误检查和修改。

3、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学习母语还是第二语言,不管他们的文化背景多么不同,都按照一种可预测的顺序习得语法结构。即有些语法结构习得较早,有些语法结构习得较晚,他们都有几乎相同的习得语法规则的顺序。

4、输入假说。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第一,可理解性。第二,既有趣,又有关联。第三,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第四,非语法程序的安排。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说要求输入必须含有i+1才有利于语言获得。其中,i表示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稍稍高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的语言材料,学习者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5、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注意到,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总是被学习者吸收,因为情感因素起着过滤输入的作用。

根据克拉申的假说,我们在汉语听力教学中一方面应区分学习与习得,并指导学生运用监控假说,对所学语言进行修正,同时按照自然顺序假说进行常规教学和拓展练习;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给学生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同时,重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多鼓励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减少焦虑,让他们的情感过滤始终保持在最低限度,而使输入的语言材料易于吸收。

三、 提高初级汉语听力水平的方法

1、明确教学训练目标,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听力教学的训练目标,一般可分为三类:交流类、信息获取类、欣赏类。

交流类的训练比较简单,只要学生能够准确地听清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即可。信息获取类的题目主要涉及一些新闻报道、综述、天气预报、节目预告、科普节目等,主要来电视、电影或广播,特点是节目稿非常正规,使用非常书面的语言。欣赏类。这类题目很难,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影对白,还有一些采访以及对话内容比较多的新闻报道。

根据训练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首先,教师应创设一定的听说环境,准备适合的听力材料。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准备合适的材料,同时还要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其次,学生的听力练习要做到有恒、有序、有量。不怕听错、不怕说错、不断苦练。特别是成年人,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听辨能力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听错、说错,不敢张口练习。然而,语言是一种习惯,没有反复的操练和实践难以产生熟练的技巧。

2、正确使用策略,提高听力能力。

(1)抓关键词,把握重点信息。听力材料各种信息的价值并非相同,抓住关键词,有重点的聆听,学生可以在听之前根据题目答案,猜测关键词;在听力进行时,记录关键词和重点信息。这样,在答题时便可轻而易举。

(2)根据克拉申的监控假说随时进行自我监控。这种自我监控一方面要贯穿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全过程,通过全面提高语言能力,进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另一方面,听者要在听的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聆听行为。

(3)在听力过程中,如果遇到听不清楚的情况,可以根据语义场原理或者上下文的含义或语法关系确定一个词的发音。对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听者,从前文或者选项猜测听不清楚的词语。

3、根据i+1原理和情感过滤假说,全面提高学生听的能力。i+1原理即要给学生大于其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因此,我们就要扩大学生听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在课堂听力训练时,精听和范听结合,保证听力范围的扩大和背景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不可忽视课外的听力训练。

另外,我们要帮助学生减少焦虑,降低情感过滤的限度,激发学习兴趣,变要听为乐听,达到会听。一方面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汉语氛围。另一方面,对比较陈旧、乏味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删改;除此之外,针对留学生汉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补充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听力材料,如歌曲、新闻、电影、动画等供留学生学习训练。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探索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焦虑就会减少,提高自信心。

综上,尽管目前汉语听力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汉语听力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正如刘颂浩先生(2001)指出的“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听力教学研究取得的进步与对外汉语教学飞速发展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所以,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我们应更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汉语听力范文3

1.中学听力的教学任务是什么?

2.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哪些?

在语言教学中,必须把语言要素教学跟言语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言语技能训练来掌握语言要素。

听说是―种非常有效的学习工具,是所有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基础。通过听说,学生可以学习概念、扩充词汇、理解语言结构。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没有一定的听说能力,学生则难以适应课堂教学。培养一定的听说能力是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一、听力教学的任务

中学的听力教学主要是打下听力的基础,培养听的适应能力;培养听的一般技巧(包括听辩技巧、听力记忆技巧、听短文抓大意和抓主要信息的技巧,初级汉语教学的听读和听后记录技巧、任务型听后做的技巧等);形成听力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快速听音会意能力、听段落提取字面信息的能力、听后深层次因果理解能力、听后的行为能力、在听力材料的上下文中猜词理解大意的能力、听语段快速记录能力和听大意提取观点的的能力;培养注意力和开发智力。听力教学要紧紧围绕这4项任务进行。

《汉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听力教学提出如下综合能力目标:

(一)语音语调的辨音判断能力。

①辨别并判断不同句式的语调对意义的影响。

②通过重音强调判断说话意图。

(二)通过听力材料上下文推断词义、理解文章的能力。

(三)听力识别理解能力。①识别语篇中关联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理解因果关系。②归纳听力大意,识别段落主题。③理解情节、人物和事件。④理解初级广播汉语。

(四)听力记忆能力。训练学生在速听过程中的快速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思想上始终辅紧“信息线”、“方式线”、“因果线”,听力训练因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五)听力反应能力。提取信息观点,听后记录简单信息,根据连续指令完成任务。

二、影响听力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主要有:

(一)语音解码。语音解码的自动性是听力理解的关键。听与阅读不同,理实交际中,听者不能重听,只有靠自己一次性的语音解码能力。要做到自动语音解码,必须加强语音解码的能力训练。

(二)词汇量。词汇缺乏不仅是阅读的主要障碍,同样也是听说的主要困难。词汇的缺乏经常是汉语课堂上听说活动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习惯用法。听的过程中.听者不能像读者一样根据上下文对自己不熟悉的短语进行猜测。如果听者对一些关键的习惯用法不熟悉的话,其理解将受到影响。

(四)听力材料的种类。对话、新闻、故事等由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对听者听力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听力材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选择难度适宜的文本。

(五)听力材料的真实性。一般说,真实的听力材料相对较难。其中语速的变化、语段的增加、环境中的噪音以及非语言标的使用都会给听力带来语音解码上的难度。尽管真实性听力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挑战性过大同样会产生副作用。

(六)听力技能。“重读”、“弱读”、“连读”、“送气减弱”、“语调”、“意群”等的技巧对听说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读、语调的变化会改变语句的意思,给句子带来不耐的含义,意群的分辨也会影响听者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七)听者的兴趣。对任何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至关重要课堂中的听不同于现实中的听。课堂中的听除具备现实中甲的特点以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综合来看,课堂中听的目标特点的。在进行听力活动之前,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兴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活动。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教学环境等。

汉语听力范文4

关键词:少数民族 汉语听力课 课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44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听力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听力课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技能课。良好的听力水平,是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和运用汉语的前提和基础。在听力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课堂训练和培养。

1 听力课堂训练问题原因分析

所谓听力课堂训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听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听力能力进行的训练。课堂训练是培养少数民族听力技巧和听力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听力课普遍被认为是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学生的听力水平也不太理想。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在调查研究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听力的特点

听力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特别是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听力水平的提高更是缓慢的、无形的。不少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听力水平并没有怎么提高,往往灰心丧气,对听力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影响了听力水平的提高。

1.2 教师训练方法不科学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少数民族汉语听力课上,教师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存在不科学的情况。比如,听力训练的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只单纯地播放录音,而缺少对学生的听力指导和互动,学生的听力兴趣大大折扣。还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方法可言,一上课就把录音机打开,放到下课为止,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听力热情。

1.3 学生缺乏听力所需的技巧和知识

听力课堂训练并不是带着一双耳朵就可以了,还需要掌握目的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适当的听力技巧。比如,“我今天吃了一碗热干面”,学生可能能够听懂大概意思,但多数学生却听不懂“热干面”,这就没有完全听懂语句表达的意思。要提高听力水平,学生就要掌握一些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听力技巧。

2 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课堂听力训练水平的策略

2.1 打好语音基础,重视发音差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好一门语言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语音不准,会影响听力水平,既不易听懂别人说话,也很难被别人听懂。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语音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语音教学方法并用的方法进行,比如教具演示法、手势模拟法、对比听辨法、夸张发音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另外,还应讲述一些发音的技巧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打好基础。

2.2 速听和精听相结合

笔者发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先听音然后再翻译,这就影响了听力理解的速度,不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听力训练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快速听力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在轻音过后即刻说出听到的内容。在完成快速听力的训练后,教师还应对所听的内容进行精听的训练,因为速听虽然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直接翻译的良好习惯,但它对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的质量却显得无能为力。在精听训练中,教师应对学生不易听清或者听不懂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适当地多放几遍,并讲解具体的听力技巧,充分将精听和速听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2.3 加强汉语基本知识的学习

加强汉语基本知识的学习是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基础。在听力课的课堂训练中,教师对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常用语法、易错易混的读音都要适当讲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字词的读音、句子的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法知识,对于提高听力水平都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训练中要给予重视。另外,制约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汉语的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很强的汉语文化色彩的短语和句子。比如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汉族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说到“外甥打灯笼”就不再往下说了,后面的意思不言而喻,但是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出“照旧”这一层意思。

2.4 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上有极大的便利性,教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课堂听力训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和视频,最好选择一些专门为听力教学设计和编制的教学片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听力训练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一些汉语电影、纪录片等。这些电影最好能够体现汉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对近期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很感兴趣,因为其中涉及了很多中国的饮食文化,而且其中的解说也有趣规范。学生一方面可以练习自己的听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汉语的文化知识。

2.5 听力课堂训练注重技巧性

听力需要技巧,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更是如此,教师在听力课堂训练中要传授学生一些常用到的技巧。比如,快记法、抓关键词法、排除法、计算法、预测法等,最好能够综合使用起来。掌握适当的听力技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较为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课堂听力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听力训练中应该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课堂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另外,由于课堂训练时间有限,提高学生听力水平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训练,还应该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听力练习,多管齐下全面、快速、综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新爱.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听力社会和情感策略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吐尔逊娜依.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2).

[3]凯利曼・木沙尤甫.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J].成功(教育),2009,(3).

汉语听力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汉语教学 听力理解 汉语交际能力 措施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水平,是摆在职业院校师生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怎样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除听力问题和提高汉语听力技巧和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实际和经验教训,谈谈如何加强汉语听力理解教学的一下看法:在开展汉语听力教学的工过程中,要让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录音之前先浏览一遍题目,有时也可充分利用题与题之间的暂停时间间隔去浏览答卷上的内容,先对所听范围和大意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听。听时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注意力集中并不等于紧张害怕。通常情况下,我们有可能不能彻底听清、听懂每一个音素、音节、单词或词组,但只要我们听清了关键词或关键因素,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的兴趣和增强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一定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活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教学环境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汉语学习氛围,亚力山大曾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比重占90%。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会觉得不自在。”在开展汉语听力练习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兴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还不能听的太懂,但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含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切记:听不懂也是一种悄然的进步。汉语听力练习,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汉语磁带,使少数民族学生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并不是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他们的周围存在汉语环境的发音,他们的听力就会逐步的提高。

汉语听力训练要贯穿常规教学之中,这就要汉语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口语标准、丰富的词汇和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汉语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功要扎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字、每一个一个词时,就要重视读音问题,力求标准。汉语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停滞不前,亦不可操之过急,要注重把日常教学过程贯穿其中。尽量使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一开始,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不适应、困惑,但坚持下来,不但使少数民族学生养成用汉语思考的习惯,而且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注意听讲,跟上汉语教师的步伐,渐渐的、潜移默化,达到提高汉语的听力理解水平。汉语听力理解的提高单靠平时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平时组织开展的听力训练多,但少数民族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现实之中,配套的训练练习、作业设置的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动脑的机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汉语听理材料也不够科学、完善,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提高不快、提高不大的现状。所以,汉语教师每周都要针对性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听力专项训练。当然汉语听力提高的好坏、快慢不在于少数民族学生听了多少盘磁带,看了多少音像资料,而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是学好汉语学科的关键和基础。对于词汇问题,汉语教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熟记已学过的词汇,要经常复习,以防遗忘;汉语教师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教学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特别是重点难点生词、句段,汉语教师要及时的记录和备案,教学中对症下药,争取扩大民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同时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等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材料,而且对于汉语自身的语法现象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自主的探究,例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高汉语听力理解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汉语教师常抓不懈、攻克汉语听力教学与练习难关。因此,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学唱汉语歌曲、汉语朗读比赛、汉语书法展览、汉语小品大赛等,丰富少数民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此外,还应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看一些汉语原版的国产经典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微电影等。汉语影视作品的选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汉语教师选择音频材料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汉语听力能力挑选汉语影视作品: 开始阶段,应该选取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而内容生动的影视作品,尤其像儿童题材的汉语影视作品为最佳选择,如:动画电影《狮子王》、《小公主》)等生动活泼,容易理解,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合作学习是自主听力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兴趣、增强听力信心,创造性地进行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听力训练,扩展出更多的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听力训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汉语听力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书目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之我见》魏秀兰 《考试周刊》 2007年15期

[2]《听力训练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杨惠元[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3]《听力训练中的策略》沈钟钟 [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4]《听力课教学的现状与革新》金立鑫 [J] 对外汉语论丛1998.

[5]《浅析阻碍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提高因素及应对策略》郭新爱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4

汉语听力范文6

关键词:汉语教学、听力课、第二语言、MHK考试、文化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一个人经过对母语的自然习得和入学后对母语的规范学习,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语言思维体系和语言表达习惯,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而目前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则为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什么是第二语言呢?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学习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通常我们把幼儿园时期习得的语言称为母语(一般是本民族语言),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一种语言,就叫做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不然,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当学习接受这种新的语言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而且第二语言的教学的起点、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都不同于母语教学。如果说母语教学是“文”与“道”并重的,讲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那么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它,能够用它交流和交际,然后才是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

本文就以第二语言作为出发点,并且凭借近两个学期 在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授大学汉语听说课时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关思考展开下文。

听力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之中,已经名冠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教学之首。到目前为止,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汉语学界普遍认为,在汉语交际各项技能中,“听”是沟通使用最多的技能,亦是知识获得的首要途径。自从吕必松先生在1978年提出的新教学总体设想,提倡把听和读作为教学重点,听力课才初步得到关注。可以说,听力课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课型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末。

汉语听力教学目前在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例如,我院几年来也一直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丛书,除了基础汉语即精读外,还配有《读写》和《听说》教材。在一年来给预科民族学生教授汉语听说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院目前这门课在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上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简言之,听力课依然是“讲生词-听录音-讲答案”的听力教学模式,显得既单调又落后。

具体的,首先要从听说课在预科教学中的比重说起。听说课是我们预科汉语必修课之一。近几年来,每周的课时为4课时,即每周两次课。听说课的课时量和其他课程,如基础汉语课与读写课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以上两门课的周课时量分别为14、6个。这样的课时安排,首先就让同学们感到这门课不是很重要,只不过是一门辅助课,可“听”可“不听”,无需太认真。同学们下意识就对这门课不够重视,上课效果怎么又会非常好呢?

其次是在课堂上,尽管时代变迁,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而我们的听说课依然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还是带着录音机进教室 ,先解释一下紧接着要做的听力部分,如“听对话或短文,做练习和课文部分”会出现的生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再提问。很多时候,同学们回答不上来的时候则是继续听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笔者的方法是先让同学们迅速看下课本上每题分别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对即将要听的内容先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带着问题有意识的去听各段录音。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能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是压根儿开口说话的学生一直是那么几个人。 还有就是我们听说课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并不多样,并不符合班级内来自新疆各地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几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听说课教材的第一册,个别学期仅上了第二册的前两课等。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同学认为教材太简单,听老师这样认真卖力上课没有意思,而也有一部分同学觉得吃力,很多时候是一窍不通,答非所问,甚至仅仅摇头或干脆低头表示没有听懂。笔者在新疆师范大学预科系进修 时,发现他们是按分数 分文理高、中、低班,三类班级分别上的是大学汉语系列教材的第三册、第二册和第一册。最后是我们语言教学班级人数过多。一般来说,语言教学班级的人数在20左右比较恰当。 而我院一个班则是去年40人,今年30人左右。

事实上,自从由HSK转型至MHK之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同时注重“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项的成绩后,同学们的弱项“口语”也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即考试之前他们最担心的是口语部分,而往往成绩不理想之处也是口语部分。尽管是高校学生了,可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都存在“能不开口说(汉语)就不说”,即使开口可也很难准确表达,很难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汉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能力(Canale & Swain 1980),所以它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于语言关系有着天然的联系。

鉴于以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且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项建议。

一、 提高听力课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因素。虽然各级学校层面近些年一直提倡“教师和学生互动”,可是每次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首先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态度。 如果希望听说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备课。

听力课教材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不是听听录音就能应付的了的。为实现交际的准确性,必须加强汉文化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该语言的相关知识。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听汉语时,由于不熟悉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观,尽管所听材料中没有新词术语、没有抽象的概念,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经常会感到听不懂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教材中不仅包含语言知识,而且还囊括中外文化知识,具体如,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春联的内容、关于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王羲之、书法家米芾、神医扁鹊、作家鲁迅、如何给老年人祝寿、心理学问题、“中国人和外国人分别到朋友家吃饭时会怎么做?”、“外国人如何教育孩子”等中外文化常识和一些具有较好寓意的对话和短文。笔者认为,每次听力不能以“听完录音并能把后面的问题回答出来即可”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是要进行积极详尽的备课,力求在课堂上在“听后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再多给学生解释上述相关的、隐含的文化和常识。这样,不仅达到了“听”的目的,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汉语知识,反而会引起同学们听课的兴趣并且提高同学们参与听说课的积极性。

二、 让同学们预习新的听力部分

预习,原本是常规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它在我们的听说课上则是形同虚设,任课老师(可能)很少让同学们去预习下堂课的听力内容。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听力材料中有很多生词,而且一部分是成语。学生有时对个别词语很陌生,导致整个文本都听不懂,甚至马上表现出厌烦情绪,干脆不参与课堂了。结果,教师自编自演,放完录音自己再给同学们一句一句地读出来,给学生再一一解释,最后告诉(!)学生练习题答案…… 其实,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教师做好准备,可以让学生上课之前自己去预习查找。事实上,如果有些学生上课前已经了解了(其他同学还不知道的)部分新知识,上课时表现也就会稍好一些(因成就感),因此,听说课教师应该逐渐鼓励并要求学生预习,最后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三、 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教育更深受技术的影响。目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室的设备、测试的操作等等,与过去的形式相比,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大学汉语课型中,听说课应该是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课型。适当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辛苦程度而且还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鲜愉快的学习环境,所以可以说听力课与现代技术息息相关的。比如,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后,复习周开始前,笔者组织了两个班的学生去我院图书馆看电影 ,效果不错。

参考资料:

[1] 应克峰,刘丽娅.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汉语学习状况调查分析.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

[2] 谌梅芳.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当代继续教育,2013.

汉语听力范文7

关键词:初中汉语;教学;措施

普通话做为我国社会主流的交流语言,为了更好地加强我国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不断加强对汉语教学的提高,但是在新疆地区学生的一些习惯用语和普通话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初中中在进行汉语学习时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因此,在初中汉语课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分析,从而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有效教学,上好初中汉语课。

一、初中生学习汉语课的困难分析

在新疆地区初中教学中,汉语课教学往往有着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对汉语的基础知识学习不太牢固,从而使得学生对汉语学习有着一定困难。另外,对于学习语言来说,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听明白、听懂了,才能进行很好地表达。然而在新疆地区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在学校上汉语课之外,其它时间都缺少学好汉语的环境,汉语语言交流机会的缺少,使得初中生在听、说、读等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从而使得学生在汉语课上进行表达时,不能对汉语进行得心应手的运用。再就是学生运用汉语的写作能力有限,在初中汉语课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出现错别字多、语病多、表达能力差等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困难,如何上好汉语课,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上好初中汉语课的措施研究

(1)加强对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培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汉语课教学中,要想上好初中汉语课,那么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教师在上汉语课时,可以讲一些简短、易理解的汉语小笑话,让学生感觉到汉语有趣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汉语课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对所学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在汉语课初期所教授的内容要尽量简单,让学生感觉到容易理解与接受,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汉语并没有那么难的印象,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课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轻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去学习,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紧张与不安。随着汉语学习的普及,汉语的学习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加强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使得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2)上好汉语课,就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语言,那么就要敢于去“说”,而“说”的基础是听,只有听懂了,才能去说,才能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因此,在汉语课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学生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说,听得多了就会明白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汉语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汉语日常用语,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用语,听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是广播节目,可以是小故事、动画节目等等,从而加强对学生听的能力的提高。对于说,则是让学生开口去说,而不是老师说学生听。在汉语课中,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可以在课前鼓励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口达表达,可以是3、5分钟,表达内容不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趣事,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想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汉语课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些说的训练场景,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说的空间。可以根据课文中不同人物进行对话训练、也可以增加学生课上朗诵的次数。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听、多听、多练,要学好汉语,只是依靠汉语课上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听、多说,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组织一些小活动,如小型故事会、演讲比赛等,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和学习的表达能力。

汉语听力范文8

关键词:预科汉语;专业汉语;衔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9-01

中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基础汉语教学,已基本具备初级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直接进入专业学习还远远不够。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尽早摆脱语言困境,学好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汉语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教师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专业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角度上来看,专业汉语课程有一下三个目标:第一,学生学习专业汉语的目的是把专业汉语作为一种媒介或工具。第二,专业汉语教学应建立在对学生需要的理性分析之上。第三,专业汉语教学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以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汉语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1、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层次不齐

(1)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有57%来自城市,40%来自农村,3%为本地学生。其中76%的学生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汉语,12%的学生从幼儿园接触汉语,7%的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汉语,有5%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汉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环境不同。

(2)新疆的中学有双语班,普通班之分,我校少数民族学生中有28%的学生来自双语班,有60%的学生来自普通班,12%的学生是因环境因素几乎没有学过汉语,其中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2、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汉语的主要因素在于老师

有95%的学生认为学习专业汉语的兴趣与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51%的学生认为是自我学习、自我努力程度不够。有37%的学生认为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12%的学生对学习专业汉语不感兴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专业汉语,老师是客体,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大部分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专业汉语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

(1)专业汉语与专业理论学习的关系:有99%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专业汉语学习对医学阶段专业汉语学习起到桥梁作用。这表明,在预科学习阶段开设专业汉语的学习非常有必要,等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铺垫作用。

(2)虽然大部分少数民学生认为专业汉语课程的开设很有必要,但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32%的学生能直接听懂汉语教师教授的内容,有36%的学生可以听懂,有32%的学生来不及反应,听不懂专业阶段老师的讲授。大部分词汇出现的时候,学生能看懂或听懂,但专业课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名词,所以学生跟不上老师的速度。还有一小部分词汇几乎没有出现过。

4、学生缺乏对专业词汇意义的掌握

专业词汇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汉语时的头等难题。专业词汇的意义使用范围比较固定、专业性强,在基础汉语课程中几乎不涉及。 有的汉字、词汇学生即使认识,当其在专业领域中被赋予其他意义时,就重新变得陌生和费解。这是他们对专业汉语理解产生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预科阶段,循序渐进,缩小学生汉语水平的差距

在专业汉语教学阶段,专业汉语老师要从单项训练开始,慢慢过度到整体的听力训练。让少数民学生听大量适合他们语言水平的有声语言材料,用输入多于输出的方法培养语感。听力技能培养应该分阶段进行。在语音阶段,要采用听与看、听与说、听与判断、听与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短文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听前问、听中问、听后问等教学方式。通过以上方式,少数民族学生运用听觉在音素、词、句子层次上依次对听力材料进行辨认理解,或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从篇章层次上理解听力材料,从而学会把握语篇的重点和大意,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2、专业汉语教师要减慢语速,控制语言的难度

进入专业汉语教学阶段,教师应该放慢语速,调整节奏,给少数民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同时,有意识地突出某些重点音和提示音,提高语音的清晰度,使少数民族学生听得清楚,便于模仿。在教学初始阶段,专业汉语教师要考虑到学习者初次接触新的学习内容,理解难度较大,因而更有意识地放慢语速。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和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的语速才可以逐渐提高,直到回归到汉语表达正常语速。

3、专业汉语教师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对教材进行加工专业汉语教师应该多研究专业理论课程,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争取在短时间使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有些专业名词在以后的专业理论教学中出现的频率很少或几乎没有,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最有用的内容上。

4、专业汉语教师注重少数民族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意义

在专业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淡化词语教学,强化课文教学。不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词语教学上。掌握词汇不是教学目的,通过词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最终目标。词语的讲解要侧重有关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词语的基本义和课文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突出重点词语,点到关键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汉语听力范文9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比赛;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0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7 [本刊网址]http:∥

引言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应运而生。“汉语桥”比赛不仅为广大的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舞台,而且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一、留学生汉语大赛举办的意义及比赛试题汇总

留学生汉语大赛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比赛本身而言,通过参加留学生汉语比赛可以为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且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比赛的初衷并不是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为了通过媒介的作用调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从而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其次通过留学生参加汉语比赛还可以总结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留学生在参加“汉语桥”比赛中表现出了缺点与不足可以作为我们未来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从而使得以后的汉语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结合近几届“汉语桥”比赛,“汉语桥”比赛的试题形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类。该部分主要是考察留学生对汉字、词汇以及语法的掌握程度,能否根据生活中具体的场景应用相应的语言知识;二是文化常识类。“汉语桥”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语言比赛平台,因此该部分要强调中国文化,具体的题目既要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也要具有人性化,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彰显出中国国际文化气息;三是语言能力类。语言能力就是留学生掌握中国汉语的能力,是考察留学生应用汉语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留学生能够理解合乎语法的语句、能够辨析有歧义的语句以及能够根据实际语义表达出相似的语句的能力。汉语语言能力是比赛考核的重点,也是汉语学习的重点。

二、汉语比赛折射的文化差异分析

(一)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

首先在词汇中的表现。汉语的词汇包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语境,因此汉语词汇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差异,以“红豆”以此为例,留学生都知道红豆属于一种植物,但是红豆在中国汉语中更多是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比如“红豆生南国”就是表达了一种相思之情。但是很多留学生并不知道该词汇的内涵;其次体现在语义上。不同的词汇应用在不同句子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但是留学生却很容易误解,比如“大片”(dà piān)我们一般理解为“电影大片”,但是参加比赛的留学生却将其理解为“一大片花生”的大片(dà piàn)了,结果导致误解了原句的意思;最后体现在语用上,汉语文化差异更多地体现在语用上,此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表现

文化交际的关键是价值观,价值观的不同必然导致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出现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不同区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例如我国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共性,而西方国家则强调突出个人,注重个性,价值观念的不同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时经常出现错误,比如在“汉语桥”比赛中曾经出过解释“五音不全”一词。大部分留学生将其理解为音乐中五线谱的音符不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中理解,导致出现理解错误。因为中国以前是没有五线谱的,其是后来由西方传人中国的,另外五音代表着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因此留学生将其理解为五线谱记录不全是因为受到他们固有思维的影响而导致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汉语桥”比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比赛为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舞台,同时也为检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成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积极参加“汉语桥”比赛可以有效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观看与参加近几届举办的“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教学工作有以下启示:

(一)“汉语桥”比赛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构成汉语语言的基础,评价留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考察留学生掌握的词汇多少,就如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学习英语的基础就是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只有这样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表达。通过比赛选择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词汇量比较丰富的选手在比赛中能够很好地驾驭比赛节奏,比如他能够快速听懂问答题,并且快速组织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在比赛中选手所暴露出来的对词汇掌握不多,尤其是对成语词汇的储备不足问题突出,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留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词汇教学效率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首先要夯实词汇基础。比赛中暴露出留学生对词汇掌握不牢的问题,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注重对词汇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只是将教材中的词汇交给留学生,而且对于教材中的词汇的讲解停留在单独的讲解词义,而没有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实际应用词汇的能力不强,为此教师要注重词汇实用性教学,将词汇教学置于相应的情景中,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同时重点讲解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词汇,并且通过重复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

其次重视以“句子”为中心的词汇教学。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语言进行表达,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应用词汇进行相应语境的造句: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掌握更多的汉语构词方法,留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各种词汇,如果依靠教师的教授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教师侧重对汉语构词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猜词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助于学习的方法,比如督促学生每天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本,以此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根据留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让学生展现相应的汉语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加强对汉语成语的教学。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代表,而且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到成语教学的创新点,重点讲解成语词义的内涵、让留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提高学生应用成语的主动性。

(二)“汉语”比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力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比赛过程中选手的表现看,留学生的听力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听力教材。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汉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不要局限在课本知识,而是要多安排与留学生以后生活、工作联系紧密的材料,以便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另外教师也要布置一些趣味性强的作业,鼓励学生与中国朋友进行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汉语词汇的正确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缓解留学生不敢用中文交流的负面情绪。

其次教师要以提高听力技巧目的,巩固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听力教学包含多种汉语知识,因此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词汇量的多少选择相应的听力教材,并且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听力教学过程的指导,比如在播放听力材料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此观察学生的发音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关键性的语言点要重点训练,因为重点语言点关系到整个听力的理解,因此小时要对关键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最后做好心理健康辅导。留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常常会有抵触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鼓励学生,缓解学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的负面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力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以此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比如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些汉语版的流行歌曲或者影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对外汉语听力教学需要教师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三)“汉语桥”比赛对汉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首先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价值讲解。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教师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选择文化背景的讲解,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将中国文化讲解给留学生。共享多样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主动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从而创造融洽并能够让彼此接受的沟通氛围。

其次适当安排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接受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因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安排适当的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在课堂之外为留学生所上的重要一课。在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两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体验学习,如:皮影戏、剪纸、书法、篆刻等;二是对传统节日、地方风俗习惯的走访感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通过布置课后体验性任务,变文化体验过程为学习过程。这种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文化渗透形式,可以让留学生将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运用真正融为一体。

最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汉语承载着中国文化价值,对外汉语教学属于一个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重要秉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原则,利用强烈的爱国情操去感染留学生,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文化精髓。

汉语听力范文10

一、双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各少数民族除少数杂居区外,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将长期共存。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中的多数仍然只懂本民族母语而不懂汉语,现在全疆民汉合校与汉族师生交往越来越多,而且学校、报刊、图书、广播、电影、或只懂少量汉语,本族母语仍然是本民族内主要的交际电视都使用汉字,逐渐形成民族文字与汉字并行的工具。

从课堂教学方面:(1)农村中学“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掌握不够。(2)只重视语言教学,没有其他任何课程的整合。影响和制约孩子身心健康方面,教室的环境创设材料、教具、视听等材料严重缺乏。

双语教材短缺影响师生的学习和阅读。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必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然而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止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确定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所必需的比较具体的分项技能,设计出发展这些分项技能的练习体系。

二、我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

第一、对语言来说,口语永远是第一性的,不仅让教育工作者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汉语的语言知识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我们最终要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去交际,所以,重视口语教学是提高汉语教学整体水平的关键。其次,听力理解能力是人的记忆能力、概括能力、预测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听力教学必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单一教学模式,代之以有系统、有重点的听力技能训练。这样才能快速提高新疆初级汉语水平者的听力理解能力。另外,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阅读已成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阅读是扩展词汇量的基础,是语言运用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阅读是一项综合技能,它能够促进词汇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它源于一个语言学习者大量的阅读,一个语言学习者一旦具有了良好的语感,对于促进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同等艰苦的条件下,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自制教具图片,利用地方资源,为孩子提供可操作材料和实物,电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等,在活跃课堂气氛中传授汉语课程。

第三、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学好普通话,给民族孩子创造良好的普通话环境。

(一)想让孩子说好普通话,首先要让他多听普通话

孩子的天性就爱听故事,所以要让孩子多听故事,这里所说的多听故事,不是爸爸妈妈或亲戚朋友跟孩子面对面讲述,而是给孩子多听由正规播音员和普通话很好的演员或老师朗诵的故事。这是因为,维吾尔族的家长在讲故事时,普通话大多不标准,这就造成虽然故事记住了,但也记住了不少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让孩子多听磁带和CD里的故事,不仅能记住故事,更可以让孩子记住普通话的读字发音,这就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普通话的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大量的接触普通话,才能说好普通话。让孩子听故事一定要有选择性,要选一些短而有趣的故事,因为故事短,孩子容易记忆。

多听故事不仅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很好的普通话环境,还能积累生活感知,丰富孩子的想象,好的故事还能培养孩子爱憎分明的品格,一般多听故事的孩子语言都好,因为他们的头脑里积累了很多故事和词汇,所以,他们说得出。一般孩子都爱听故事,所以越小养成习惯越好,女孩比男孩爱听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女孩的语言比男孩好的原因,男孩喜欢玩、喜欢动,如果能让男孩养成听故事的习惯,那么男孩的语言也会好。

(二)这些孩子刚进入双语班时,我们就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每天听懂一句话――在听懂的基础上能说出来――能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能用普通话清晰地说话。这每一阶段看着很容易,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来说却很难。所以,当他们能听懂我说的话时我就请大家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加油。根据在工作中的启发,我们老师都有“民汉结对子”进行一帮一的活动,我在班上也为每一位民族小朋友找到一个汉族好朋友,当他们的汉语老师,在活动中不光民族小朋友的汉语水平提高了,汉族小朋友还学会了一些民语,还可以充当老师的小翻译,这样孩子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里学习,进步会更快。

汉语听力范文11

一、正确理解“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

国务院(国发[2002]14号)文件指出:“在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双语教学教材建设列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予以重点保障”。从国家政策体现和目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看,应明确界定为“双语教育”。只有通过系统的语言教育,听说读写的结合,达到掌握、使用语言的目的,这是“育”的质变体现;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汉语是整个民族通用的语言,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经济的开发建设、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都离不开汉语,离不开汉字。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汉语能力势在必行,对汉字的掌握更是刻不容缓。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娴熟地掌握使用汉字是社会市场的客观需要。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识字的重要性,恐怕没有人提出异议,但识字教学任务的难以完成才造成了上述学生的不良发展状况。

二、对“先语后文”的理解和建议

在听过众多汉语课后,笔者发现了同一个问题:小学三年级以下,课字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听和说的训练(有部分习字内容但时间安排不多),或者是把识字教学单独拿出来成为识字课堂。汉语学习“汉语后文”的学习方法目前几乎成为共识。但目前,有些学校是“语”和“文”严重脱节。能否这样理解“先语后文”:把这观念整体体现在一节课之中,“以说为先导,说写并重”的原则来正确处理汉语学习中的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在汉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听说”是思维的表达,把“读写”认为是在听说基础上对知识的再认识。

三、抓好少数民族小学低年级汉语高频汉字的认识

国家语委会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综合分析做出过科学的界定:一级常用汉字有2500个,使用频率达97.7%,二级常用汉字1000个左右,累计3500个,使用频率达99.5%。而又有关调查统计一级常用汉字中有600个是特高频汉字,它的使用频率高达81%。有800个高频汉字,累计起来1400个,使用频率达95%。这样的数字可以说明小学低年级阶段如果能掌握600个特高频汉字,基本上也就具备了阅读简单的汉语文字的能力,加上识字工具(如字典)辅助,在读中便可加快识字,可以变被动识字为主动。随着对汉语书籍阅读量的递增,小学阶段扎实掌握1400个汉字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1400个汉字基本上能让少数民族学生具备对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汉语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阅读汉语读物,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识字遗忘问题,而且早期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开阔了少数族学生对知识的摄取范围。

四、重视在小学低年级通过读写结合掌握汉字

要提高汉语文能力,不是用耳朵听听、嘴巴说说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长时间通过背诵及阅读所获得语句积累,经过内化后借助文字的书写把它表达出来,这样才会有些许的效果。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写”做到学用结合。不要认为小学低年级就是听说,写是在中高年级的训练。学生只要学习了汉字就应该锻炼其写的能力,哪怕是写出一句话使用上了学过的汉字也值得我们为之鼓励。写可以让人静思字的意思、字的笔画,写可以加深人的记忆,写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的使用环境。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写话训练不该忽视。能熟练的使用文字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它是思维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写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思维编码的能力。

五、少数民族地区慎用低年级识字阶段的汉族教师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掌握特高频汉字得以学习汉语的关键时期,聘用双语精通的教师是双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汉字有着不同于其他别的文字的特殊性,汉字的掌握是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着手,而在这三个条件中“义”是掌握使用汉字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更是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连接点。少数民族小学低年级学习汉字,教师面对的是一些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如果教师不会说少数民族语,这“义”如何沟通呢?他们虽然具备了专业的语言技能,但缺少了沟通的技能,这种弊端必然给学生带来识字难学的困惑,不利于汉语的学习。

汉语听力范文12

【关键词】藏族学生 汉语言教学 教学水平 激发兴趣

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学好汉语是我们汉藏间思想交流的前提和保证。可是在我国的纯藏族地区,受本民族语言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汉语学习及运用能力甚为不足,水平严重低下。在我从教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不利因素。本文针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情况,对其制约因素做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

1.客观因素

1.1 区域闭塞导致汉语学习的环境先天不足。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藏族学生除了课堂上使用汉语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在使用藏语。另外,地处西南边陲,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阻碍了与内地地更为广泛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语学习环境的缺失。

在藏族家庭中,学生从小接触的母语是藏语而不是汉语,藏语作为母语是家庭成员既定的语言,即使是在父母汉语水平较高的家庭中,也绝大多数在使用藏语。在农牧区的藏族家庭,情况更为严重,几乎就没有学习汉语的环境可言。其实90后的藏族学生,有说汉语的欲望,但由于环境的制约,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去运用汉语,只能用藏语交流。他们的亲人完全用藏语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只能接受了自己的民族语言。他们只有在汉语文课上才会学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1.2 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调查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汉语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受教育情况颇为不同。农牧区的学生几乎听不懂普通话,各县城内的学生能听懂一些,但大多不会说,拉萨市的学生基本上能听懂普通话,也能用汉语表达,但受本民族语言影响,汉语表达时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并且经常有藏汉语兼用的习惯。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应用方面,情况严重,不会应用各种文体者比比皆是。

藏族学生从学说话开始就生活在他们的母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到了正规学习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所以藏族学生学习汉语就不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言学习来获得这种语言能力。而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学习汉语仅限于课堂,平时接触不到使用汉语的环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汉语的习惯和能力。另外,藏族学生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藏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相同的,其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已经对此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藏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所了解的民风民俗等和他们所学的藏语言是一致的。藏族学生已有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与他们所学的汉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在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他们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藏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惯硬套在所学的汉语言上。

1.3 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就老师本身而言,汉语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学校汉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和学生知识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些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另外,一些学校的奖励竞争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不是很高。

就课堂教学而言,很多老师还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根本没有做到“授人以渔”。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并未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使得大多数学生课下从不自学,对学生学习汉语造成了不利影响。另外,老师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存在混乱,教材不统一,参考用书不标准,对教材的要求和考试要求把握不当,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上目标与结果之间差距很大。

2.主观因素

2.1 学生方面。我们对林芝某学校300名学生在语言认识方面做了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认为藏语是最重要的语言,占绝大多数。可以推断,学生在学习藏语和汉语时,有意无意的偏向了藏语的学习,而对汉语的学习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学生在运用汉语汉语交流时胆怯、自卑,语序混乱,词汇贫乏,往往词不达意。一般是一笑了之,缄口不言。即使非说不可,也声音极小、低沉、断断续续、不清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还有学生学汉语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平时从不用汉语交流。

不仅学习汉语的观念相对滞后,而且在汉藏语系之间巨大差异差异。母语思维不同致使学生有时语序错乱。例如:有些学生写请假条是标题经常写成“请假老师”。藏族学生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思维,而汉语教学是用汉语思维,这不仅造成汉语文听、说、读、写的困难,还极大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

2.2 教师方面。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在牧区,教汉语文的教师几乎都是藏族教师,汉族教师占得比例很小。他们受本民族语言发音的影响,汉语的发音不标准,教给学生的自然也不标准。好多汉字的发音都使用同一个音调,根本没有前后鼻音、阴阳上去的分辨。好多简单的汉语表达,经他们的口却说得绕口而复杂,错词病句也司空见惯。藏区汉语文教师水平的相对低下也阻碍了汉语在藏区的普及。

2.3 家长方面。学习汉语的观念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会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可大多数家长并不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特别是在汉语文的阅读和交流这种非书面的作业上。家长的这种观念上的不重视,是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也客观上抑制了学习汉语的迫切性。

2.4 社会方面。政府对藏族学生学习汉语及达到的学力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有些教师教学积极性较差,敷衍了事,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上并未达到规定的程度。另外,平时交流中,不要说是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即使是在拉萨市里,藏族本民族之间的交流几乎都是藏语,只有他们在与汉族同胞交流时才使用汉语,这使得运用汉语,培养汉语语感,训练汉语能力的机会大大减少。

由以上的浅析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客观还是主观上,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制约因素都非常多,笔者在执教过程中一直在关注藏族学生如何摆脱不利因素学好汉语的问题,经过咨询、总结、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了几点个人浅见。

对于社会而言,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藏族群众充分认识到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改变其思想观念。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外,在教学上要改进的东西非常多。笔者以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和学习兴趣。做好学习汉语的宣传工作,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自觉意识,进而提高藏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伺机放一些中文儿歌,选一些情景,让藏族学生在情景中用汉语对话,或安排一些话题讨论和汉语演讲让其参与,或要求藏族学生买一些汉语版的磁带和光盘等等。通过这些手段让藏族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标准的汉语发音、词汇、表达的语气等。学生们都有着极高地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和能力,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愉悦的教学方式点燃他们学习汉语的激情。

(2)了解学生,加强对汉语理解的听说练习。让他们多说汉语,全身心地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就要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以及心理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汉语文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努力叩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使教师找到源头活水。所以在面对完全不懂汉语的藏族学生时,应该多让他们接触汉语,多给他们读课文,甚至是教材以外的文章,不去要求他们读,更不要求他们懂,只要求他们认真的带着心去倾听,营造一种语言的环境。哪怕开始只是听懂了一个字,一个词那也是收获。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在不断的接受着一种母语之外的新语种,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新鲜的好奇的,与其好奇心理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汉语的愿望,达到激发学习汉语兴趣的效果。

进行听话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汉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听话积累素材,可为其说话提供材料和内容,能为口语表达和口语交际创造条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最重要是利用好课前的时间,开展各种小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形式的读写,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充分利用会话课开展讲成语故事比赛,讲中外寓言故事大奖赛,还利用午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一些语文游戏:如猜谜语、填字游戏、语文智力故事等,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朗读课文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单个读时,更是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尤其对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的现象,及时纠正。

(3)加强学生开口说汉语的习惯。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学语言一定要多说。让学生开口说话是汉语教学中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对于藏族学生而言,本身在他们的周围所接触的人和事就少,要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而且说的是母语之外的根本不会的语言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时说汉语,下来以后两个同学之间交流更应该用汉语,要让学生养成开口说汉语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