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践的知识点

实践的知识点

时间:2023-05-31 09:57:02

实践的知识点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1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虽然其理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微软、IBM、施乐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知识管理产生的成果是惊人的。因此,积极吸收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借鉴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经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怎样利用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图书馆工作实践,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水平,成为本文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 、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必然性

1.知识管理自身优势决定了图书馆必须进行知识管理

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分类、检索、存贮和传输等,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不同方式汇总、组织,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即只注重对知识资源中的显性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除了日常的传统信息管理外,更注重对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通过激活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使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达到最佳结合,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此来增加知识的可获取度,更好地实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做出最恰当的决策。因此较传统的信息管理而言,知识管理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积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2.知识经济环境及信息技术革新要求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因此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纷纷实施知识管理,他们将知识管理看作“智力资本杠杆”,并认为它有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图书馆原本就是从事文献与信息整理的“知识管理”领域,对当前这种知识管理外部环境的反映应当尤为敏锐,应及时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思想,加大对馆内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从而实现对社会各界进行知识、信息服务。

此外,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图书馆的传统职能发生变革,从原来的要求提供文献服务转变为要求提供知识单元服务,因此原有的信息管理也应相应转为知识管理。若是我们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经验,只会束缚现代化效能的发挥,所以说图书馆只有引进知识的管理思想模式,才能为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同时才能给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也相应表现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智力资源的管理。

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和使用,并使其发挥效用的过程,包括知识组织管理、知识传播管理和知识应用管理。

(1)知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即对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加工、整理,将蕴藏在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

(2)知识传播管理。充当知识的二传,对知识进行有效传播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只有寻找到知识的使用者,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行知识创新。

(3)知识应用管理。知识应用管理是图书馆最终目标和现实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只有进行知识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知识创新。

2.智力资源管理

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经验、技巧、情感、行为等抽象信息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管理。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管理因素,也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最主动的因素,它作为一种隐性智力资源不像显性信息资源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控制。

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1.实现现代图书馆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创新

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必须对其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传统的组织结构的体系通常呈“金字塔型”,而知识管理呈“倒金字塔型”权力体制,使得原来的直线等级变成一个支持的结构。面向管理成果的第一线人员成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和管理决策的操作者;现代领导观念使得原来意义上图书馆机构的管理或领导者成为获取管理成果的支持者、协调和分配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下级管理者清除障碍、开发资源、开展研究、提供咨询。

(1)弱化等级,强调平等参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等级分明,员工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的制定和讨论。

(2)加强人员培训,营造学习型组织。图书馆应当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树立学习型组织的形象。图书馆员应该成为知识的组织者、知识传播的中介者、知识教员及知识创造的出版者。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全新的、对企业有着根本改变的组织模式,对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有较大的意义。

(3)知识共享,实施人本化管理。掌握知识的馆员是图书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图书馆领导应该重视人的作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充分考虑人的愿望、需求和理想,尊重人的个性,为馆员的创新提供充分信任空间,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与潜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a.在人本化管理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关心人、尊重人,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赋予了馆员相应的位置,使馆员担任起相应的职责,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b.要建立共享机制,鼓励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力成果。C.管理者要为员工贡献知识及共享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举办馆内学术交流会、技能培训班、演讲会等,使员工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d.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知识潜能,构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图书馆各个管理部门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智能,构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提高图书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实现管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工具。首先Internet、数据库、视频会议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信息的广度,同时使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这对知识管理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起着积极的作用。

3.将知识管理贯穿于服务工作之中去

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的是知识价值和服务的价值,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该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服务之路。为此要改革传统图书馆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将读者需求同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服务工作。(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图书馆)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2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1.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

1981年,艾尔贝兹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之后众多研究者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综观各家之言,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一是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实践特征。无论是其生成还是作用对象,无论是其传播还是发挥作用的过程,都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二是具有缄默性。其拥有者不能清楚地陈述它,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表现出来。三是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它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历程及个性特点等相关,并因为这些因素的个人差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实践性知识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就是从某一个体传播到其他个体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异。四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个人信念的极大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教育教学实践等外在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个人内部信念体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生成怎样的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有怎样的信念系统。五是实践性反思是其生成的主要途径。实践性反思是对实践的反思性加工,这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个人信念的影响下,通过反思等途径建构起来的、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个体化、缄默性的知识体系。

2.教师培训要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高为基础

教学是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着的活动过程,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不但众多,而且其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教师很难运用既有的理论,按照既定的逻辑和操作程序作出最恰当的行为反应,这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特有的知识体系,能直接、快速、灵活地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事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行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便是这样一种能直接、快速、灵活地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理论知识却只有转化为具有情境性、富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后才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在教师的知识系统中,学科知识和条件知识都是一种理论性的知识形态,都必须通过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影响着教师对知识信息的筛选与获得、对知识的处理与应用、对教学事件的应对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培训必须以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使教师培训走出低效的局面。

3.教师培训是教师生成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培训是基于一个组织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当面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需要的时候,为了弥补组织成员与外在组织的环境变化和组织自身变革对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2]由此可见,教师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实践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升。而培训只要具备实践特性,它完全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受到教师的信念的影响,教师培训可以通过专家指引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播,保证教师信念的正确性,从而保证教师形成正确有效的实践性知识。另外,教师实践性知识能在相互交流中传播与增值,教师培训为教师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教师不同的观念、思想经过碰撞会带来许多新的观点,这些新观点可以促进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

二、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教师培训的要求

1.提高培训的实践性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来说,它与生俱来就与实践紧密联系着,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就必须提高培训的实践性。教师培训要坚持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展开的理念。首先,教师培训的目的要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集结着各类教育教学问题,在培训实施前应该采用调研等方式收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和困惑、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并将这些作为制定培训方案的重要依据,使得培训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次,教师培训过程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展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需要实践情境,在培训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实践情境,调动受训教师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将已有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培训中,将实践性、问题性渗透在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中,使得整个教师培训都围绕实践推进。

2.发挥受训教师的主体性

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它需要个体在参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教师培训中,应当在教师个人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实践性知识,教师培训要充分发挥受训者的主体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中并激活其个人经验。有学者提出,成人学习者个体与儿童青少年学习个体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成人的认知结构中有着比儿童青少年丰富得多的直接经验[3],这给激活个人经验提供了前提。因此,培训者要充分挖掘教师个体的丰富经验,使之成为培训的重要课程的资源,同时,发挥受训教师主体性应增强培训的选择性,从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选择性的培训方案,让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内容。

3.保证培训的交流互动性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个人知识,不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有很大的差异,同一文化中的人们会体现出相似的心理倾向,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教师之间的实践性知识也有共性,在承认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人知识具有文化相似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化相似性为培训中教师的交流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培训中搭建教师交流互动平台,教师便可通过交流互动,吸取对方经验中的有益成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生成实践性知识。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学习中的交流与互动,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合作和交往的过程,知识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和增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同样需要交流和互动,因此,交流互动是教师培训的内在要求。

4.引导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

实践性反思是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事件是教师生活中的个人经历,都会引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变化或新知识的生成。但是这一变化或生成过程是需要实践性反思的参与的。如前所述,实践性反思有时并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便可能自动发生,但是人类对知识的加工更多时候是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需要个人付出意志去引发和维持有意识的反思过程。因此,培训者要引导和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性反思,如采取头脑风暴、集体研讨等方法,为教师实践性反思提供条件,留出时间和空间。

三、教师培训模式的转变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培训提出的要求,应该怎样改革教师培训呢?我国的教师培训是在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我国的教师培训严重与实践脱节,要使教师培训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途径,必须改革我国的教师培训模式。

1.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

从培训情境来看,教师培训应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我国以往的学历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表现为理论“说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这一特点,整个培训表现出极强的“说教”式情境。实践证明,这种培训不受教师欢迎,也不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和提升,是低质与低效的。因此,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必须改变这种培训模式,变“说教”式培训为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实践情境再现就是要再现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使培训在实践情境中进行。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方式主要有教育教学观摩、微格教学和教学案例研究等。总的看来,实践情境再现式培训要求在培训过程中再现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让再现的实践情境与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产生联系,以帮助改造、提升或生成教师实践性知识。

2.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

从培训中的信息流通方式看,教师培训应变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一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固守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培训仍然存在这种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要求培训具有主体性和交流互动性,为此,必须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授式培训为交流互动式培训。目前人们采用的集体说课备课、小组研讨或集体研讨等培训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受训者参与的交流互动式培训,培训者应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受训者展现个体经验,实现个体经验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并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3.变接受式培训为反思性培训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3

一、实践-理论-实践法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所谓实践-理论-实践法是一种针对于中职学生教学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的顺序方法。就是先进行初期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理论课堂教学,直到学生觉的通过理论教学后可以去进行下一次实践了,再进行第二次实践,这也是一个循环教学过程,直到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理论-实践法又称任务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而学习,是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方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解决还会不断地使其获得成就感,这样也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也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必须能够将书中的点滴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分门别类,并可以对知识点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归纳、设计和总结。只有了解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理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在归纳、设计、总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一种创新,因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多年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模块化教学指导上机实验,并将实践-理论-实践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实施,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理论-实践设计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实践-理论-实践可以是具体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为问题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实践-理论-实践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实践-理论-实践,在学生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能够掌握知识的要点,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个小组设计一个难度相当的实践-理论-实践 中,该实践-理论-实践能够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涵盖进去。

2、完成实践-理论-实践

在实施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高标准地完成设计的实践-理论-实践。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完成老师布置的排版制作实践-理论-实践时,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在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期间,老师要不时地给每个小组提拨、引导,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

3、讲评实践-理论-实践

4、归纳总结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4

[论文摘要]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混合型知识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文章从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与实践性知识的内在关系人手,重点探讨和揭示了实践性知识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在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如何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等问题日渐成为教育研究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专家顾冷沉教授认为,教师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成长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指教师在职阶段,其核心就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尤其要面对的是如何把那些明确的知识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事实上就是实践性知识不断增长、不断更新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升和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教师素质与时俱进,于是“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名词悄然兴起,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相比于国际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国1994年1月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势必会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效。

“我国有学者在分析了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界定后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等不同侧面;根据教师专业结构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可有不同等级。”①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作为从事教育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持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对现实教育生活产生建设性的作用,但是“专业增权的教师虽然不再是无声者,但却是被‘格式化’的有声者。在教育舞台上,专业化的教师不过是演技日益精湛的演员,剧情已定,台词已定,甚至表情已定。增权不过是这蔓延的技术化对一切领域更深人、更成功的殖民。”②专业化要求教师按照专业的标准行事,遵守外界订立的专业行规,接受专家的临床指导和考核评价。③教师专业发展致使教师劳动创造性越来越低,教师教学越来越技术化。在推崇专业化的今天,教师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傀儡”,教师工作也不应该越来越程序化、机械化。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二、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分类,具有知识的特性且与人的认识相关。关于实践性知识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界定。事实上,实践性知识是一个混合知识,它的组成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既有公共知识又有个人知识、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性知识等。所以说“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个人拥有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综合认识、行为能力及创造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它源于教师专业化的训练水平和对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反思。简言之,这是一种知道怎么做—行动的知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实践性知识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实践表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帮助教师筛选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二者共同

组成了教师知识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任何一个抽象的、不变的理论性知识能完全适用于变化不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实践性知识此时的意义在于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情境对理论性知识进行评价、选择和修改,帮助教师实现对理论性知识的筛选,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2.扩大教师创造空间

教学是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原则,但是既定的理论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而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传统教学指导的单一性和机械重复性。建立在在教师工作经验和工作动态性的基础之上的实践性知识,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扩大教师的创造空间。

3.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阶段和顺序,实现从新教师到专业化教师的转变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实践性知识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具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性知识,那么教师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消费者,而是知识的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实践性知识的视角

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并扩大教师的创造空间,从而实现新教师向专业化教师的顺利转变。

(一)反思教学实践经验

在哲学中,经验是一个含义极为广泛的词。相对于实践而言,经验被认为是感性认识,带有个别性零碎性、片段性等特点,教学经验也是如此。由于教师个体教学经验缺乏完整性,所以有“专家拥有知识,教师只有经验”的说法。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引导教师反思教学实践经验。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实践,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基础_L,是对经验的总结、反思与提升,同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最终指向亦是实践。实践性知识通过在经验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形成为一个体系,并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巩固与深化。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自己实践性知识的不断追求与深刻反思。有专家将教学反思行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思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等;第二层次,批判性地分析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切行为的合理性;在第三层次,将课堂与更广泛的生态结构联系起来。现实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把握有关反思知识的侧重点。

(二)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过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关注其他教师实践经验对于构建实践性知识和促进专业发展的意义是明显的。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共同目标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形式。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不同教师组成的群体,每一位教师都在独特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中形成个人化的知识结构、信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使得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化的努力’( inpidual effort)转向‘学习者的共同体’( communitiesof learners ),在共同体中,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实践来滋养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教师应学会借助他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丰富白己的知识。

(三)分析教师个人生活史

教师专业成长带有高度的教师个人生活史特性,教师个人生活史描述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等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具有真实性、情境性特点。教师个人生活史就是关于教师个体教育与生活的历史,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对白己在生活与教育中所发生事件和经历的描述和刻画,是教师本人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的体验和感悟。分析教师个人生活史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并形成具有个人特质的实践性知识。一方面,通过对教师个人生活史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教师教育生活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教个人生活史研究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产生更深层次的自我了解,激起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并努力探寻个人专业发展新方向与策略。

(四)加强教师的实践引导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实习教师;教师实践性知识;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11-03

在日常的课堂生活中,教师每一刻所做的、所说的,无论教育目标或目的是什么,也不管教学中使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它们对教和学都具有教育价值,都会产生教育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性知识[1]。据许多研究表明,有经验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了大量实践性知识,但是实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构建自己的实践知识呢?带着疑问与好奇,笔者走进了一位实习教师的教学生活,从叙事的角度来探究他的实践性知识。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0世纪70年代后,施瓦布的“实践性样式”、舍恩的“反思性实践”及斯腾豪斯的“教育及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理论与实践二元论框架下的技术理性的应用模式的批判[3]。他们认为实践过程中的认识与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经验的概括化,即“实践的理论化”或是教师实践性知识[4]。

随着这一研究范式的转变,国内外都展开了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是凭借课堂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实践知识”来实现教育实践的,这种实践知识由于是依存于有限语脉的一种经验性知识,与理论知识相比,尽管缺乏严密性与普遍性,但是极其具体生动的,是功能性的、弹性的[5]。“实践性知识”的直接母体――“我”的内心世界,拥有层次结构。最底层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面是教育观念、教育信条,再上面是问题意识与视点或是感悟,这种“问题意识与视点”产生出“实践性知识”[6]。在任何“真正教学”的时刻,教师都会面临无数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体验产生出教学的实践性知识,唯有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所探究的问题的体验,才有可能[7]。而新手教师一般都会在教学的交往活动中遇到许多问题,却没有时间或并不会真正反思这些问题,“教育的情境通常不允许教师停顿下来进行反思、分析情况,仔细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决定最佳的行动方案,然后付诸行动”。教师无法从行动中撤出来,他们的实践知识在无意识当中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并通过“因动中的思考”不断地进行调整,教师不断地行动,又不断地思考,而这些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性知识正是本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本身就是具有叙事的特质。借助叙事,教师得以重建过去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案例,表达他们的日常教育实践知识,解释他们知道什么、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进行专业的学习与发展,并由此发出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8]。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课堂观察,深度访谈。

2.研究对象。由于叙事研究感兴趣于分析个体,笔者仅选了一位实习教师作为研究的案例。李华(化名)是云南某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大四的学生,于2010年12月9日和另外六个师范生一起被分到一所乡村中学实习,到2010年10月22日结束。

3.资料收集与整理。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李华的大约5个小时的半结构式访谈,2次的非正式交谈和一次课堂观察记录。访谈主要回顾了她的个人学习经历及实习经历。通过反复阅读撰写材料,进行资料一级编码,编码内容主要为教师面临的问题、如何解决、并对教师决策进行评价来分析实习教师的实践知识的构建过程。

三、实习教师的问题意识与实践知识的构建

教师实践性知识通常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9]。因此通过探讨李华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如何解决可以重现实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构建过程。

李华到了实习学校后,按照学校的安排,首先需要随堂听一个月的课,才能给学生上课。因此,第一个月,李华所能做的就是听课,帮助指导教师批改作业,并兼职实习班主任。一个月后,开始给学生上课,困扰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教词汇。

问题一:词汇教学

在回想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后,李华得知学会单词的拼读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她认为“我是那样学的,我想学生也能像我那样学。”所以在教单词的读法时,她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教学生怎么拼,而是让学生自己先试着拼读,然后再在读错的地方纠正并引导他们去发现一些规律。

李华认为词汇教学中单词的用法是重中之重。由于受到初中英语教师的影响,她便在教词汇时着重给学生讲解一些重点词汇的用法。但是却遭到了指导老师的反对,认为用法应该在课文中来讲解,但是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教法,糟糕的是她并不确定这样的教法对学生的单词学习有没有用。

“可能我就是受到我初中老师的影响,我就想着是,边教他读边给他讲用法,这样可能会记得快一点,那样的,不过我不知道会不会有用。(笑)”(摘自2010年11月访谈记录)

从李华对词汇教学的处理来看,实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建来源于过去的学习经历和受教育经历。但是由于年轻教师基于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经验侧面(图式、技能、感受)薄弱,对于教学的把握陷于体验把握,也有一些不能确定的、只是凭主观体验在教学而已,觉得这样会有效,而并没有采取措施或一些评估手段来证明这样的教法是否有效,不能立足于教学体验来获得有助于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的信息[10],从而阻碍了新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问题二:语法教学―深度的把握

在谈到语法教学时,实习教师说到:“语法还不知道,很难教,简单的话给他们总结一下,学生也会懂的,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掌握的程度到底要不要达到这个深度,或是不够、或是太深了,这些把握的不是很准。比如说although的用法,不能用but,但是用不用讲也可以用still,yet呢?就去问学生借参考书,看书上写的很详细,认为学生能用好,还是挺好的,因此就给学生补充了。但是课后,指导老师说这点讲深了,初二的学生让他们知道用法就可以,一延伸学生就更不懂了。不过有些在做题的时候会涉及到的我就会在课上给学生扩充,因为新课标就是很散,老师们也这么说,而且我发现学生的笔记本上也很乱,形容词副词转换,名词,情态动词,而我们以前一节课一个时态就讲这个时态,不会再讲到其他的。”(摘自2010年11月访谈记录)

从李华分析语法为何难教中看出,她认为导致语法难教的原因是新课标的知识点很散,指导老师的认同加强了教师这一看法。但是新课标的特点是在教材中编入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就能够大量地使用英语,在用的过程中去接触、理解、掌握语言。而指导老师和李华对新课标教材的处理还是依据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积累孤立的语言知识点。奇怪的是李华在到中学实习前,已经学了许多关于新课程的知识,但是连同其他几位实习教师在访谈中都提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参加考试,需要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点,因此一致认为交际教学法及任务型教学都不现实、不适用。

李华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缺乏支持教师发展的环境,如,缺乏能帮助实习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的指导老师,缺乏配合教师教学的学生,缺乏支持教师学会教学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些因素导致实习教师的实践知识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或激活。

由于缺乏实际的课堂教学经验,实习教师都在努力寻找规范课堂和应对复杂的教学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些实践规则,给其教学带来稳定性,但是这些却让他们失去了制造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也很难再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

四、如何促进实习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建

要使得“教学体验”成为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必须明确自身探究的问题。教师自身是否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体验能否上升到新的“实践性知识”。那么教师如何生成自己应当解决的问题呢?教学的评价成为重要的课题[11]。实习教师在面临教学问题时,需要迅速的做出教学决策,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反应了他们的教学知识与信念,不过如果实习教师对其决策的效果感到不确定,其实这已经成为他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但是他们对问题探讨的方式是不明确的,觉得这样的环境他们也没办法,放弃去探求正确的检测手段或方式来对其效果做出评价,这样便阻碍了实践性知识的构建。

因此重要的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应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来生成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作为评价的方法有,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学日志法、相互观察法,等等。其次,实习教师不能忽略对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的学习,否则教师的个人知识、经验和惯性思维就可能会长期处于一种缺乏监督和发展的封闭状态,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便难以支持其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12]。除此以外,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减少教师对其教学的不确定感而增加教师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机会。若是能得到一些专家型教师经验的总结和传授,则能使他们间接获得实践性知识。

总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实习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实践性知识,所以教师教育在理念上要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遵循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13]。

在职前教育阶段,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性课程直接指向于解决实际问题。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应该要培养能够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具有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通过紧密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将之与对师范生的培养相结合,以实践性的课程与教学培养师范生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解决者。

参考文献:

[1](加)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2.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5.

[3][9]刘旭东,吴银银.我国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1,(3):18

[4][5]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钟启泉.“实践性知识”问答录[J].全球教育展望,2004,(4):4.

[7][10][11]钟启泉.为了“实践性知识”的创造――日本田已教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5,(9):14.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 中职机械加工模具专业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一、教学思想的科学转变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创新学习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职学校以学习技能为主,但是教师一般重视的是技能知识的讲解,缺少让学生切身体会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进入工作环境加以尝试。因此,教师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有革新的意识,可以通过课下了解学生对实践的想法,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对课堂教学的大纲、教材、计划、授课形式、内容多加思考研究,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不科学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实用的课堂。

二、课程的合理规划是实现实践的基础

课程规划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所以课程应该定位于具有操作技能机会、基础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参观实习机会,从而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合理高效的课程规划应该重视基础实践作用,将计算机技术流畅运用、专业知识扎实强化。要将基础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因为模具专业要求其课程的实效性,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其科学课程分类主要有:模具专业基础实验课、课内模拟实践和课外实地实践。集中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计主要放在此课程结束后,实训、实习环节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更充实、透彻地加以运用。

三、教学体系的布局是学生系统学习的保证

有计划、有顺序地学习知识是实践顺畅的重要方面,教师构建的教学体系是否完善,决定着学生日常操作和实习操作是否顺利,因此教师要从模具制作专业知识的内容、学生总体能力的发展情况、企业集团需要的人才类型方面完善体系。

1.实践式教学。教师要对“灌输式”等老旧教学方法进行积极革新,多组织操作教学、案例点评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将理论实践的相互作用透彻理解,为学生尽快得到相应职业证书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内容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在普通机械加工和模具特种加工培训中,可以让学生在独立使用的情况下达到一些工厂要求,通过日常练习,在毕业后“直接”上岗。

2.模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改变“先背透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的模式,使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应该将实践充实到理论知识中,将书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模块可分为综合全面能力模块和基本知识应用模块,对不同模块提出不同内容。可另设计职业要求能力模块,主要是发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工作表现能力,让学生适应模具工厂操作员工作、模具厂工程师工作、模具厂领导管理工作等。

3.总结式教学。因为社会对中职类学校的认定标准不断提高,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求应相应提高。教师总结式教学的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日常知识进行分类汇总,以达到优化知识提高改错纠错意识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温习知识,回顾知识内容,避免因学习新知识而忽略以往学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知识总结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导入,加快过渡到新知识。同时教师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让学生更笼统、自然地将知识在大脑里形成网络结构。

4.双向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教师多向学生提供校外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实践方式有小竞赛、科技活动、寒暑假工作等。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科技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还可以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通过交流创作灵感和创作原理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学生打社会“预防针”,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教会他们实践知识的重要用途。

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让学生对实践感兴趣。理论知识是枯燥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将实践引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事先设计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关键点,适时地拿出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操作兴趣,教师可以把操作流程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正确实践,打造高效课堂。

2.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新知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导学生掌握新知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自己的新发现,在正确安全的流程下展现完美的作品。老师应鼓励那些理论知识把握不牢靠的学生,帮助他们温习理论和实践相对应的知识,这样更能加深印象。

3.尊重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强调重视实践并不是不学习理论知识,首先要有知识的奠定,才能更好更有把握地操作机器。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知识竞答小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书本知识,比赛可以设置快答、举手答和扩展知识内容答等,做到实践和理论知识“双剑合璧”,从而起到最大的学习作用。

五、结语

社会职业岗位竞争的激烈启示着中职学校应该在不断革新中进步,只有充分发挥机械加工模具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教师在教学中的改革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高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合格的技术人才。学校是输出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理念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关系衔接;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2

加强实践性教学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提升广大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风貌的主要内容。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知识性强,在融入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都对实践性教学缺乏全面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为此,基于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尤其是借助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的深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探讨

从课程特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性强,与实践教学关系衔接不足,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够。然而,全面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需要从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关系的梳理上着手。

(一)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源于实践,服务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本质属性。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要强调社会实践环节,要突出与实践的衔接与融合。事实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忽视实践性,缺乏与实践的联系,往往是思政课程教学常见的突出问题。注重思想政治课程与实践的联系,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融入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参观、体验,形成实践理性、策略和智慧。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要遵循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的规律,要从课堂教学设计上,强调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是互为补充的

理论知识要服务实践教学,并从教师的理论讲授中,突出案例导入、强调不同观点的渗透与交流,让学生能够从理论思维上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要基本理论,来全面认可理论知识的内在逻辑。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认知基础上,让学生从理性知识的学习与感性的知识体验中来验证理论的适用性。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导,掌握理论要服务实践,否则理论是无意义的。因此,从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要突出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关联性,要让大学生能够从思政理论学习中真正懂得知识、理解真理,从具体的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将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

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看,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是辩证统一的。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理论知识教育,还要发挥社会实践优势,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进行统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中,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协同发展上互为补充,要从服务教学目标上来让学生真正从理论学习掌握方法,从社会实践中获得能力和本领。因此,科学统筹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从课堂组织、知识整合、教学方式创新与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让理论知识充实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能力拓展。

二、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衔接

实践性教学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既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兼顾课外实践教学的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要从课堂内外融入到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校外实践中各取所长。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辩证统一的

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从课堂教学中获得应用的理论知识和见识,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体验知识的正确性,形成理性感知。对于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要着力从课堂知识的组织、设计上,将之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书本知识,来帮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来验证理论课程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促进大学生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课外实践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延伸,同样需要从实践教学过程中,协同好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力量的组织,特别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从活动组织、设计、实施、监督、考核上来细化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方式,要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真正掌握具体知识,明白道理。如在社会微调查实践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来制定调查流程、明确调点,增强对问题的发现、梳理、解决能力,让学生从社会观察、分析中提升政治素养。通常情况下,课外实践教学是由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进行组织,要拓宽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鼓励大学生社团、假期社会实践小组等参与到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中,以具体、可行、务实的态度来确定社会实践主题,细化社会实践任务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协调力、思维力、沟通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以“大实践”来推进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育人格局的形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要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衔接,特别是在“大实践”教学导向下,要从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上来构建育人机制。对于实践教学,无论是课堂实践、还是课外实践,其过程都在于引导学生从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增长才干、培养品格中来发展人。因此,要从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衔接上,从拓宽课内外实践资源整合上,借助于思政理论课程的指导,来完善社会实践选题策划,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实践育人合力。高校要从思想政治实践性教学上,积极构建由校党委领导的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小组,并由各院系领导、各教务部门协同思政教学部、团委、学生会等具体小组,搭建自上而下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并从经费投入、教学计划、师资补充、课内外实践教学衔接体系上来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实效性,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机制的形成。

三、优化师生关系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有效保障

搭建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要注重师生关系的协同,特别是在师生共同参与、引导上,要突出教与学的衔接,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要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进实践性教学,发挥实践性教学合力的关键。

(一)思政教师要从把握重点、突出全局,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主导者,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引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的关系,要精准把握,突出重点,着力从教学理论知识、学生需求等方面,组织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统合,确立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并围绕思政理论知识设定教学规划、主题、实践性教学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关注学生的热点与困惑,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和兴趣爱好,制定针对性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如在课堂教学上,围绕实践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借助于校园微调查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从课堂辩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知识学习、实践反思中来增进理论高度和深度。

(二)营造实践性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主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境的营造上,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要鼓励学生从问题分析、独立思考、感悟知识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提升。同时,提升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自觉性,要从现有大班授课方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从学生分组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实践和成果汇报中,从实践学习、实践收获中增长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狄,汤烈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的独立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1).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医用化学》;实践性课程;教学模式

《医用化学》作为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为学生所重视。通过教学分析和调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于《医用化学》这门课程的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和重要地位认识不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单纯的课程理论教学相对而言显得较为抽象,学生接收信息较为困难,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导致理论空洞,使学生理论知识记忆不深刻、掌握不牢固,导致实践操作时学生忘记理论学习内容。为此,探索高职院校《医用化学》课程的改革途径,特别是探索该门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对于指导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用化学》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一)设计涵盖《医用化学》全部知识点的实践教学方案

《医用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通常是按照章节、单元来安排的,各章节有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具有一定的联系的,在实践性教学方案设计时,可以对理论教材中的章节分布和知识点排布进行重新排序,按照实践教学的实践过程发展模式进行重新排布,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践和实验教学过程之中,以增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际上,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侧重于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探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教学实践模式,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搭建学用结合的《医用化学》实践教学平台

在高职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知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校课程安排给予了足够的课时安排,在就课堂教学知识的应用而言,往往就缺乏相应的实践平台,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对知识点的记忆不够牢固。如果课堂上学到的医用化学知识能够有实践平台得到及时应用,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就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牢固。事实上,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并不难。通常情况下,学校校医院是实践教学的最好平台;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类医院是进一步强化巩固实践教学水平的平台。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医院观察、实践的方式来实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学校的校医院实习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习的知识及时在实践中应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可以通过到医院等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方式来

(三)强化《医用化学》实践性教学过程组织

创新《医用化学》教学实践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而强化实践性教学过程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最直接手段。事实上,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而医用化学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成了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然而,教学过程组织是否高效,实际上是影响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最直接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医用化学》教学实践中就应当将应用多媒体展示该门课程化学知识的方法与用传统手段演示该门课程化学实验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间接体验(看)和直接体验(做)相结合。通过这样优化实践性教学组织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到快速提升。

二、《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一是要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课程重要性或者其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往往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对《医用化学》课程的认识,就是要改变学生认为化学与医学关联不大的认识误区,通过明确《医用化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奠基石地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既是《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前期课,又与医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该门课程有助于医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大大提高相关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是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性过程。强化实践,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可以采取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操作实践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

三是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手段很多,可以利用的媒介也很多。其中可以引入《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有多媒体PPT教学演示手段、化学实验操作视频播放、化学反应过程视频播放等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既可以增强直观性,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演示的教学实验,有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洪波.对改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探讨[J].吉林医学,2008(21).

[2] 索朗德吉.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3] 索朗德吉.论当前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及对策[J].教师,2015(5).

[4] 于丽丽.医用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无功补偿;产学研;实践环节;电气专业

作者简介:仉志华(1977-),男,山东夏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冯兴田(1978-),男,山东广饶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讲师。(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11-02

无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是电气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在相关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但许多学生对此没有系统性认识。本文紧密围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将油田配电网无功补偿技术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将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与体会带入课堂教学,实现了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将原有课程中讲述的零散知识点融汇成知识面,实现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融合。该方法经两届学生的暑期实践证明效果非常明显,不仅系统地补充和完善了我校电气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更为电气专业乃至其他学科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实践环节设计的立足点

1.体现学生培养的目标

我校作为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专业课程设置均围绕石油石化行业背景展开,无功补偿技术在工业现场及石油石化生产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推广,该技术在石油石化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无功补偿基本原理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该内容较为抽象,将此作为实践内容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也便于学生了解油田现场的生产实际。

2.兼顾电气专业两个方向

我校电气专业主要有供电和拖动两个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及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无功补偿相关知识作为重要的基础内容,两个专业方向学生都必须掌握,因此将此作为实践内容能够结合两个方向专业课程知识的交叉点,兼顾电气专业两个方向的所有学生,避免了部分传统实践环节设计内容的片面性,从根本上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3.良好的产学研基础

我校电气专业教师已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从事无功补偿方面的研究多年,承担过多项相关科研项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对油田无功补偿技术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具有系统认识与深入体会,通过设置实践环节将科研体会带入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

4.无功补偿技术的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无功补偿技术已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涉及内容较多。无功补偿的相关知识在多门理论课程中均有所涉及,但往往仅涉及部分知识点,缺乏系统性。通过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将无功补偿零散的知识点融汇成系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1-3]而且无功补偿技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强弱电相结合、软硬件兼顾,将其作为实践环节能够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实践环节的锻炼效果。

二、电气专业综合实践环节的设计

为保证该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无功补偿综合实践平台的设计和无功补偿综合实践内容的设计。前者是结合油田生产实际,以现场广泛采用的游梁式抽油机为原始模型,设计了综合实践平台,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后者结合相关课程中无功补偿技术的教学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融合并科学划分,以“模块化实践教学思想”为基本出发点优化设计了综合实践内容。

1.无功补偿综合实践平台的设计

基于实验室现有设备条件,以油田广泛采用的不同功率的游梁式抽油机电机为基础模型,结合无功补偿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设计出无功补偿综合实践平台。该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系统阻抗模拟环节。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大量无功功率流动是造成电压偏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时会带来电压稳定问题,这是电力系统电压无功控制的理论依据。该知识点在“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课程中均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该知识点由串联电抗器模拟实现,主要用于测量、分析无功功率流动引起电压偏移量,能够直观对比无功补偿前后系统的电压变化情况,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电压偏移公式。

(2)功率测量环节。该环节用于理解三表法与两表法测量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通过理论推导,重点采用两表法即采用90度接线方法直接测量无功功率的方法,该环节由有功功率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因数表等组成。同时为实现功率的微机测量,设计了电压、电流变换与调理模块,实现了强弱电信号隔离。

(3)无功补偿控制环节。该环节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手动控制环节,主要采用实验室现有的电气控制实验平台,搭建基于常规继电器的交流接触器控制回路,根据模拟仪表测量结果实现电容器的手动投切控制。另一环节为自动测量与控制环节,为保证实践实施进度,课题组专门基于51单片机开发了无功补偿智能控制硬件电路,只需接入调理后的电压电流信号,软件编程即可实现。为保证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了解硬件电路知识,也可基于实验室现有的51单片机实验箱,根据参考电路图重新搭建硬件驱动电路,并软件编程实现无功自动测量与补偿控制。此环节在有效控制实施进度的基础上有利于因材施教。

(4)可调负载模拟环节。此环节主要由调压器、异步电动机、发电机及灯箱负载组成,模拟可变的有功与无功负载:通过调压器改变电动机的端电压,调节其主磁通,从而改变无功功率的大小;通过改变励磁电压或者灯箱负载的大小可改变系统有功功率的大小。该环节通过灵活连续调整有功功率大小,模拟现场抽油机上下冲程电机的输出有功功率变化;通过调整电机端电压,模拟不同功率电机所需的无功功率变化情况。二者结合即可完整模拟不同型号抽油机工作过程中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以及功率因数变化规律,为实施无功补偿奠定基础。

2.无功补偿模块化实践内容的设计

将无功补偿技术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融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关键技术点,把零散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面,并基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结合实践环节大纲规定时间,对实践内容进行了模块化综合优化设计。实践内容主要采取集中讲解与分散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两周时间安排,内容分为七个部分,[4]如图2所示。

3.实践效果

在2008年、2009年两次暑假实习中已进行了改革尝试,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通过强弱电调试、软硬件编程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对于无功补偿原理及相关技术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并对无功补偿技术的现场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

三、无功补偿综合实践环节特点

与国内同类院校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涉及内容对比分析可知,无功补偿综合实践环节主要特色如下:

将无功补偿理论体系、油田生产实际应用、教师的科研体会三者有机结合,主动融入实践平台设计与实践内容设置,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为日后电气专业乃至全校开展产学研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

紧密结合我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立足油田生产实际需要,将广泛应用的无功补偿理论体系有机分解,结合相关课程讲述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化设置实践环节内容。并通过集中讲解、分组操作、交流反馈等多种手段保证了实践效果。

电气专业多门课程涉及到无功补偿的相关基础知识,但只是零散的知识点,均不够系统。该成果将多门专业课程讲述内容进行融合,把无功功率基本概念、测量方法、补偿原理、效果评价等分散的知识点融汇成系统的知识面,并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践内容;同时兼顾微机控制、单片机、电气控制等软、硬件设计内容,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兼顾,有利于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充分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优化调整实践内容,在保证实践进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深层次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该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电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四、总结

本文基于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下的电气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紧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从无功补偿理论体系、油田生产实际需要、产学研基础等多方面论证了将该内容作为实践环节的合理性;紧密结合理论体系、现场应用与科研体会,优化设计了无功补偿综合实践平台与模块化实践内容,不仅系统地补充和完善了我校电气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将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体会进行凝练与总结,主动融入到实践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为电气专业乃至全校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成果获得2010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2]黄纯华.工厂供电[M].第二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10

一、实践教学法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实践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以实践为动力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执行实践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知识的脉络。实践法教学中教师不再主宰整个教学过程,而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能够完成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在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法适合于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它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实践教学法非常适合。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实践的选择与设计,从教师的角度看,实践教学法提倡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职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本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应用作为教材的扩展、补充。

二、构建中职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设计实践

实践设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要做到科学准确、切合教学内容、突出难点和重点、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计算机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实践教学主题中巧妙的把学习内容隐含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水平规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实践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Excel函数和公式的学习中,可以选取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表这一案例来展开教学,用Excel中的函数和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知识编排体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把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与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紧密的联系,将一个总目标细分成若干小任务,把这个学习内容细分成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做一做就有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教师指导,分析案例

在理论上计算机课程本身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它是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比较繁琐,知识点比较抽象。比如在 Excel图表的讲解中,单纯的讲解图表的操作步骤,学生一成不变地按照步骤去操作,过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会遗忘,在这里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成绩表中通过多个图表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信息产生比较,进行对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己的相关信息多个图表进行相互比较,学生势必会在脑海里加深印象,从而形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有一定的实习或实验,但理论与实践联系不是很密切,若采用实践与案例教学法,将重要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综合任务,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接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

3.自主探究,协作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要进行有效的组合,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的分解、编排要注意分散难点、重点,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任务的要求,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等因素。例如:在学习 Excel中函数的运用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计算学校文化艺术节参赛节目的最后得分这一任务,考虑到这一部分内容是各个函数的综合运用,特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完成。

4.科学教学,多元选择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授课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实践教学就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案例中,进行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对案例进行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选择设计要难度适宜,将案例与学习的知识紧密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技能和知识。实践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后能够综合应用,加以变换,进行简单地创作和实践。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文化知识层次不同,案例的难度与设计可为阶梯模式,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可以进行选择,分成不同的课程类型:任务中心类型、案例中心类型、问题中心类型、复合类型等。尤其要在问题中心的表述时做到清晰、形象、生动,能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总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原则上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要有层次性而且要具体;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具有必要的先后顺序和逻辑性。

总之,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采用实践教学开展中职计算机技术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教师、知识等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实践教学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时展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晓云.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探讨[J]. 经济师. 2010,(1) .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11

关键词:递进式尝试法;应用价值;应用策略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知识性与实践操作性特点,是一个综合型、应用型的专业。在当前的大学国际贸易教学中,尽管实践应用尝试法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实践应用尝试法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大学国际贸易课程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递进式尝试法应运而生,其能够有效弥补实践应用尝试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国际贸易教学中递进式尝试法的应用价值

目前,由于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递进式尝试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遇到问题与困难时树立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通过越挫越勇的心态激发学生对国贸知识的学习热情,并敢于主动与教师探讨交流,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国际贸易课程而言,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大多晦涩难懂,若教师在授课时采取直接讲授法导入重难点知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厌学心态,而递进式尝试法的应用,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乐学和善学。

二、大学国际贸易教学中递进式尝试法的应用策略

1.构建新旧知识的衔接桥梁

由于大学国际贸易课程体系十分庞杂,除了有较多的知识难点之外,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有相互牵制、相互联系的关系,若教师无法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为学生构建好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则不仅会使学生无法掌握重难点知识,还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导入实例教学时,可以将某个企业的进出易过程作为教学实例,并在其中融入进出口业务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大体了解国贸背景的基础上,逐渐强化各个环节的重难点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新知识

在大学国际贸易教学中,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国贸知识的最佳途径,然而,国际贸易作为一门抽象型学科,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探索与发现新知识的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国贸知识。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原有案例分析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巧来完成尝试练习。在题目的设计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尝试练习,不仅要确保练习的科学性、逻辑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合理控制尝试练习的难易程度,确保至少八成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完成尝试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的信心,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3.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确定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与消化国际贸易知识的重难点内容后,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与当地相关的外贸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与体验外贸工作,并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同时,由于外贸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具有企业自身的特点,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教材有所区别,有助于学生更认真地吸取企业实践经验,灵活运用教材知识。

综上所述,递进式尝试法应用于大学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应用递进式尝试法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构建新旧知识的衔接桥梁,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新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把学生培养成专业性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红艳.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2013,14(24):26-27.

[2]白孝忠,何艳.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探讨: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0):143-144.

[3]刘春芝,孙莉莉.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层级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经贸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2,3(1):168-169.

实践的知识点范文12

关键词:财务课程;实践教学;教师;学生

职业教学在财务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教学。财务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保证教学效果,需要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提高服务课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财务课教学模式中对关键知识点引入案例教学,设置财务问题让学生展开谈论,在财务课程考试分值中加大实践性作业和考题的分值。只有解决好这个四个问题,才能提高财务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一、在财务课教学模式中对关键知识点引入案例教学

财务课实践教学应从课堂开始,采用财务案例教学进行模拟理财,将企业财务中经常遇到的理财问题带入财务课堂,使学生直接思考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既节省时间又可降低实践性教学成本。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把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转化为积极思维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在财务案例教学中,各种财务案例所用的财务知识不同,在教师提示和归纳中,学生要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各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由“点”连成“线”、结成网,使知识结构化,这能改变学生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使财务课程的内容互相渗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选择财务案例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写出独立的财务案例分析报告,分组讨论,由各组在课堂上说明自己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开展辩论各抒己见,整个过程教师参与但只进行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评价各组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阐明重点和难点,再总结归纳答案,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分析有何不足,哪些问题尚需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财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财务案例能实现把学生带入管理“现场”充当财务管理角色,达到锻炼职业本领的效果。在财务教学中重要财务知识点要引入财务案例教学,这是进行启发式实践性教学的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模式,财务案例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管理悟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二、设置财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在财务实践教学方法中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展开对重点、难点问题关系密切的财务问题的讨论,这是学生解决财务争议问题的模拟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该模拟教学方法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制定明确的财务课程课余讨论组织目标

(1)“知识与过程相结合”。这要求学生要把握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要利用课余讨论教学方法,重视结论性知识的传授,不进行过程的展开,这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有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知识与过程的结合,能让他们明白各个知识是从哪而来,怎样形成的,学会运用财务知识分析财务状况,面对需要解决的理财难题,梳理财务管理的思路。

(2)“学习与运用相结合”。这是通过讨论使学生把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讨论的案例剖析或问题答案的探讨,使他们学会运用财务知识解决现实财务问题,促进知识尽快转化为财务能力,体会到财务知识在财务管理中的价值。

(3)“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思相结合”。这要求在讨论教学中教师设置讨论对象、创造问题意境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有效点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触类旁通,并通过分析思考和争论形成对某个财务问题解决的共识,把握认识的手段。

2. 选择财务课课余讨论的运作方法

(1)在运作方法上进行组织形式的选择。财务课程的讨论采用单一的班级制和分组制。由于讨论时间的限制,可能会漏掉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分组制又不能集思广益,因此财务课余讨论要采用分组和班级制相结合的形式。因财务问题涉及管理、财政、金融、法律法规等知识,所以,对重要章节需讨论的问题应提前布置,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写出讨论发言提纲,使每位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机会。要统一掌握以防止发生扯皮跑题现象,在讨论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某个财务问题时分析有哪些转化条件,有无别的途径和思路,存在何种不确定因素,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灵活运用。

(2)组织内容的设置,讨论理论怎样联系实际。财务原理揭示了资金运动的规律和理财规则,它给学生提供了认识财务活动的相应视角和处理财务关系的态度。学生要依靠掌握的知识工具去客观正确分析诊断财务问题,快速有效地提出解决财务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内容安排的次序是先将基本知识讨论清楚再结合讨论案例或问题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来探讨。若学生充分理解和驾驭了一定知识,对实际财务问题的争论,组织者应放开让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每次讨论结束后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自己准备的发言提纲作修改补充,并将修改后的作业成绩作为一次大作业成绩登入考核成绩册的“平时成绩栏”,作为期末该门课考试成绩的构成部分,以确保财务课余讨论的教学能实现其预期目标。

三、在财务课程考试分值里加大实践性作业和考题的分值

财务课程实践教学应保证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在完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走访调研到的财务课程的题库考题形式一般是填空、名词、简答、判断、选择和计算、分析,此考题设置内容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也能过关,这种考核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财务课程的自觉性,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财务思维能力,更不会培养学生的理财创新精神和理财实践能力。因此,改革财务课程考核模式,在财务学课程考题中设置理财的实践性问题,以考核学生理财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性作业的分值比例,能督促学生通过考试环节达到或接近熟练应用的财务课教学目标。这是财务课程实践教学的落脚点。

确保财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要从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财务教学模式中对关键知识点引入案例教学和利用课余时间留置问题开展讨论及在考试分值里加大实践性作业和考题的分值等方面加以重视,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财务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培养对象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