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古诗朗诵

清明古诗朗诵

时间:2023-05-31 09:12:32

清明古诗朗诵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1

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读者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鉴赏诗古文必须通过吟诵,从作品的音节入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气”,进而领会精神,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应当肯定,“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鉴赏古诗文有重要的意义。

一、示范朗读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率先垂范可以为学生梳理学习的榜样或标准。教师不仅应在诵读方法上示范于学生,而且还应在诵读内容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

由于时代的原因,或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古典诗歌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些字的字音学生把握得不太好。正确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鉴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诵读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在没有学习诗歌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没有很清晰明白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朗读不到位的问题。“因声求气”是通过诵读来掌握诗歌的主旨,吴调公先生在《古代韵文选·序》中说:“通过声音的高低(振荡的颇率)、长短(振荡时值)、强弱(振幅大小),以及节奏的抗坠、疾徐,音色的喜怒哀乐,对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的自我领会,大有别开撰径之感。”由此可以看出,示范朗读时要求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可以与之同悲同喜,这样学生才会感觉有兴趣,并且有意愿去学习。朗读时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去处理诗歌作品,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等。对于《春夜喜雨》教师可设计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表达作者因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而产生极大的喜悦之情。对于《春望》的朗读,教师可设计凝重、沉郁的语气,缓慢的节奏来表达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的悲伤,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但同时要注意,朗读是一种艺术,有很强的技巧性,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调整朗读时的语速、语气和感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朗读的意义。

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示范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要求,进而再进行深层次的诵读,以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

二、因声入境

刘勰曾提出“寻声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鉴赏者引入想象空间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的一段描述:“以布衣游绪绅间,玄冠白巾合,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通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意境是古诗文鉴赏的主要对象,出色的吟诵应该是能让自己和听众“因声入境”,产生“如在目中”的感觉。

诵读时可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诗的意蕴,仔细地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从而进入诗境。如《天净沙·秋思》,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掌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内蕴。除了反复吟咏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比如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将音乐与文字相沟通,吟诵诗文时,作品语言的声音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分别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和视觉,然后听觉和视觉相通,凭借思维,我们便在音乐和诵读声中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境,进而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声声慢》,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和双声叠韵上,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写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创造出的美妙音乐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珠落玉盘”的清脆铿锵之音。一般的《声声慢》要求押平声韵,但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是入声韵,读起来急促迫切,配以合适的曲子,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所营造的那种凄惨愁苦之境,一个女子在飘着细雨的黄昏时刻,独自守着窗儿,看着满地凋零的黄花,真正明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限愁绪。

诵读是眼、耳、口、脑整体并用的活动,在认读的基础上动用想象去感受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三、披情以诵文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诗者,持也,持人情也。”“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情感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富于情感的朗读才能诵出鲜活的生命。

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一定要在朗读前悉心分辨,这个分辨的过程便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过程,即读是理解性的读,对诗歌内容加以确认然后投入相应的情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以致共鸣,因此对诗歌的理解越透彻,诵读就越到位。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读是技巧和感情的结合,想做到有感情的诵读。首先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及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是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常会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诗人复杂的心绪,根据景物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声韵节奏就是情感的节奏,即“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中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八景,作者分别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形容,展示了一副“悲秋”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无感情的诵读无法“求气”,要“披情以诵文”,诵读要达到“声”“情”“气”的完美结合,只有把握了“气”,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现状

1.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诵读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师生的观念不正确,从思想上认为朗读不重要,考试也考得不多;“背课文”课后就可以完成,没有重视的必要;许多古诗文较长、难记,而且诵读教学又费时又费力,还不如记几个知识点实际。

2.师生对古诗文课堂诵读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在一些师生看来,读?谁还不会朗读啊?所以教师不重视课堂朗读,随口带过,草草收场,教学缺乏艺术性,学生根本没有享受到诵读带来的愉悦体验,逐渐失去了诵读的兴趣,朗读也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背课文也只为完成学习任务。上课时,诵读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其他的学生只能是当听众,根本得不到有效训练。而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还要做深入细致的讲解,读的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教师范读少,学生只为完成任务无心地读一遍,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没有系统练习,也没有教师的讲解指导,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诵读教学也就毫无质量可言。

3.缺乏诵读教学的古诗文课堂处境尴尬

缺乏诵读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多教师提倡“字字解释落实,句句翻译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充分地诵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4.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书声琅琅、当堂成诵”成为一种奢侈。教师为把每一个知识点、考点讲授清楚,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课堂朗读、背诵。当今的课堂,想要花许多时间来诵读,营造一种书声琅琅的氛围已成为一种奢侈。

种种现状让我反思,让我改革。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古诗文诵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古人对“读”作用也有经典诠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诵读是学生吸收古诗文营养、丰富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精神接受熏陶感染的有效途径。吟咏古诗文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识,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诵读中受到古诗文的熏陶与感染,与古诗文的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必须重视古诗文的诵读。实践证明,科学的课堂古诗文诵读教学对教学质量影响是深远的、大有帮助的,它也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让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呢?

二、对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的思考

1.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量创设出“声、光、影”的三维情境。无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提前录音,课堂播放;配上符合情境的MP3音乐也可营造不错的氛围。

2.重视范读、领读

范读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停顿、轻重音,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领会。领读能让学生把握语速、注入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鼓励学生朗读,注重朗读指导

朗读就是指出声读、大声读,读出语调、语气,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抑扬顿挫。要让课堂“读趣盎然”“书声琅琅”。

4.个性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引导学生进入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的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者,透彻理解作品内容,在感情上与作者沟通,还要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读出个性。让学生于美读之中品味古诗文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5.当堂成诵,让课堂收到实效

此举不可一蹴而就,应遵循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时间有限,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背感兴趣的一段,也可以让其背最重要的一段,进度快的学生则不受限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示范背诵则可激起诵读热潮,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3

一、指导学生诵读,提高诵读效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要反复诵读大量经典的古诗词,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素养。新课改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曾经一度消失,教师用不厌其烦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话语权。新课改后,我们欣喜地听到,校园里再次书声琅琅。但是,在学生朗朗书声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教师用播放录音代替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在诵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录音不能代替的,教师在诵读方面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学生的朗读。但在观摩我校几位教师执教的《唐诗宋词》后,教师或在课前下载了本课的精美课件,或准备好朗读录音,课上轻轻地点击鼠标或按下按键,优美的声音就响彻在耳畔,多媒体课件还同步展现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没有一位教师自己去深情地诵读诗词。教师华丽的课堂使语文课尤其是诵读课失去了原味,教师的诵读能力日渐消退,学生也不能近距离感受诗词和教师的文化魅力。

其次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缺少有效的指导,也缺乏精简的评价。诵读欣赏课的诵读必须有教师的有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声,读出音乐美;读出景,读出意境美;读出情,读出情感美。朗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循序渐进。没有教师指导的朗读,只是为了识记,朗读肤浅。在我校几位教师执教的《唐诗宋词》时,几位教师在录音播放后也多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但是没有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问题,也没有对每一次的朗读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缺少层次性朗读指导。同时,我发现,教师在学生个体朗读后缺少评价。学生一个朗读完了,另一个就接着朗读,没有学生和教师的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激励,直接影响学生后面的朗读学习,甚至个性的发展。

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诵读应该贯穿在诗歌教学的全过程。同时,高中生还要学会从“诵读”过渡到“欣赏”,诵读更倾向于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完成诵读的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指导是不能落实的。教师要在诵读的方法研究上下工夫,要探讨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如何让学生的诵读更有效。诵读的形式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变化,以避免单调带来的乏味。从过程看,诵读也是讲究层次的,比如有的教师总结的的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每次诵读,要达成一个目的,让诵读循序渐进。

二、学生不明“用典”、“互文”等修辞格,影响诗词欣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新课改后,语文教师都不再单独讲修辞了,而是放在文章里来学习。修辞手法在现代文中经常出现,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会运用。但是,古诗词中的修辞,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不是不需要了解呢?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不需要了解古诗词中出现的某些修辞格。因为,古诗词中的有些修辞格今天已经不用了,这些修辞格对高中生来说太陌生。他们往往忘记了《标准》的建议,“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尤其对农村高中学生而言,古诗词的知识本来就很有限,如用典和互文的修辞格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师如果不随文适时、适量地指导修辞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古诗词的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不过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教学。

三、单篇古诗词孤立教学,学生不能了解古典文化常识

一直以来,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孤立地教单篇古诗词,没有适时、适量地讲解古典文化常识。所以,高中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常识了解甚少,直接影响他们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4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对中学生来说,是学习古代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学好诗歌,懂些诗歌尤为重要。而学好诗歌,朗诵就是最基本切入点,是诗歌阅读的第一要着。《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共有古诗词62首,其中需要重点学习的有38首。作为自主学习的选修教材而言,通过朗读来感悟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朗诵诗歌可以感受语言美

朗诵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以至于成诵,诗歌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潜移默化。诵“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生物是人非的人世喟叹;诵“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而生逝者如斯的伤感之情;读“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自会如李颀般愁听鸿雁,惦念故友,唏嘘不已。

诗歌语言形象、精炼,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

其次,朗诵可以体味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李白的《将进酒》要读出其豪放不羁之情,岳飞的《满江红》要读出激越铿锵来,李清照的《醉花阴》要读出她的忧愁孤苦……。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朗读者更需留心。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再次,朗读能再现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须在脑海中确立傲视权贵,抗议社会,捍卫人格的李白形象。读《旅夜书怀》一个夜愁不寐,飘泊无依,孤寂愤懑的形象呼之欲出。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如能凸现辛弃疾睹国事靡烂,痛壮志未酬,于豪壮中略见悲凉之“视象”,诵读与再现形象就相得益彰了。

第四,诵读可以理解思想美

古人读书当是今人之朗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自清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第五,诵读能启悟人性美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高中教材中所选诗歌遵循了新大纲“文质兼美”“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要求,它们都是经典之作,能反映诗歌传承的文史脉络,具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如学生心高气盛、自信自大,不妨美读《诗经》;如果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多读陶潜、义山、杜牧之诗,常诵李煜、柳永、易安之词;如果心情悒郁、心胸狭窄,多读李白诗、边塞诗及苏辛、放翁词,自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和“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洒脱俊逸。总之,通过多次美读,学生将诗情、诗意、诗境、诗性潜藏于心,于美读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壮志、多了一份从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洒脱、多了一份哀婉凄恻……人性被启悟,性情被陶冶。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5

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始建于1912年,已有百年历史。自2000年起,我校高年级语文组发起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古诗文为重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多样化诵读活动。

教学实践定初衷。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实现千年美文诵读与百年老校教育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接触最具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古诗文。以“以圣贤为友,与经典为伴”为主题,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记忆、竞赛和艺术化展示活动,动员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学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诵古韵悠扬的篇章,在圣贤的教诲和经典的陪伴中成长前行,以古诗来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

夯实举措全员行。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成立古诗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古诗诵读活动的策划、指导、监督、评价。制定古诗诵读实施方案,明确校本教师、班主任及艺术教师职责分工。制定古诗评定级制度,定期分年级举行校级擂台赛、班级擂台赛,评选古诗诵读先进集体和班级校级古诗状元,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诵读古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全员参与、逐步理解、重在积累、受益终生为基本原则,创新多项举措。

潜移默化见成效。古诗文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好的学生,表现出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教师自身也得到充实,与学生一起学古诗、写古诗、唱古诗、讲古诗,在学生稚嫩的古诗文诵读声中,教师们尽情徜徉在精美的诗词画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怀,听杜甫忧国忧民的吟唱,赏陆游锦书难托的离索……那美仑美奂的画面、绝妙的诗句,让教师们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这项活动得到家长广泛认同,自开展诵读活动以来,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深刻变化,有礼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亲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学生不再为背诵诗词烦恼了,有的学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还能吟出古诗句了。

立德树人重传承。随着活动的开展,学校对经典诵读的认识逐步深入,目标更清晰,实施更加理性。古诗文诵读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保护和激励诵读兴趣,在内容选择上有“三不读”:宏篇巨著不读,晦涩难懂不读,含义偏颇不读。精心筛选既有深厚人文内涵又有明确品德训导、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的篇目。在学生参与形式上做到“三有”,有声、有色、有形,既有早读的书生朗朗,又有校本课程的循序渐进,还有书法绘画的有形有色;既有国旗下教师对中华文化大家的宣讲,又有师生齐诵的名家名篇,还有课间古诗歌曲的播放传唱。在激励方法上注重多角度、多层次,把集体竞赛和学生最喜欢的艺术实践及班级校级对学生个人的表彰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目标、有兴趣、有收获、有喜悦。

课程、课时、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促使学校认真梳理各项工作的运转程序,整合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分配,古诗诵读与课程结合、与教育活动结合、与特色建设结合、与校园环境建设结合,全员参与,明确责任,细化分工,使古诗文诵读落实到每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层面。在校外,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的诵读活动向家庭扩展和延伸。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6

【关键词】高中;古典诗词;诵读

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决定了采用诵读教学法。古代诗歌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古代诗歌富有一种音乐美。诗歌本来是同舞蹈、音乐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都是在歌唱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的。诗经、乐府、词曲都能入乐歌唱,由此看来,古代诗歌更适合诵读。

所以,诵读并不是简单的朗读和阅读,它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却又不像朗读那样富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1)熟读成诵法,学生通俗的称之为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得了。对于比较浅显、易背的诗文,这是最简易最便捷的方法,也是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比如说杜甫的《登高》、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赠汪伦》等。

(2)理解诵读法。汉语言的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思想感情的区别也极为微妙,每篇文章从语言的表层意义到深层意义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想象、分析、推理,挖掘其思想内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古人对此深有研究,如清人贺贻孙在《诗筏》里说:“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数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诵至数十百过,口颌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诵读对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将诵读和理解结合起来。

(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 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的第二段,作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并不能单纯地讲解,而应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飞阁翔丹”、“鹤汀凫渚”等优美的画面,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了如诗如画的滕王阁。这样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沿波探源地潜入作者的心胸,了解作者的美学趣味。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 其美育功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诵读进行画面想象时不仅使得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课文里的语句简 洁整齐且富有音乐感,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方面都富于审美特性,诵读时能使文 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叠词的使用、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映衬、双 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如:《再别康桥》诵读时学生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想象画面法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总之,诵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言语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整体了解,领略作品内在的精华,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中的诵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国炎.拨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心弦[J].语文教学之友.2006(9).

[3]解爱静.古诗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2000(4).

[4]钟启泉.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J]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6).

[5]徐华.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7

一、读出韵味,体会诗意

古诗词独特的韵律,让人读起来或是朗朗上口,或是气势十足,这是因为诗文的押韵源于对字句的推敲,运用汉语发音的平仄,句子结构的对仗等,体现诗词文化的魅力所在,这也是它虽时隔千年仍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如何将诗词的特点读出来,是进一步了解诗词文章,学习古诗词的关键。只有把握诵读的技巧,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诗词本身的韵律美,才能感受到诗词传达的意境与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包括朝代、诗人当时生活环境与状况等;其次,领会诗词大意,通读全文,明白诗人在表述什么样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读出韵味。例如在学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时,诗人简单表述了唐玄宗命人快马加鞭将荔枝从南方送到北方,只为了搏红颜开心。通过这件事的简单诉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反映了当时朝政的腐败。因此,全诗体现出杜牧对于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不理朝政只懂享乐的失望,借以妃子笑提醒后世君王牢记“安史之乱”。全诗整体对仗工整,用词考究,结合诗文大意可知前三句诗都是为尾联做铺垫,读起来连贯性强,富有节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从其中感受到诗人极高的文学修养,如一个“笑”字,与严肃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诵读时若作重音处理,更能体现诗人情感。

二、展开想象,感受意境

古诗词一般距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间隔,往往不易读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象,想象诗人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景物渲染的氛围。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中,简单的几个字勾勒出一幅在充满黄沙漫无边际的大漠中,一缕烟直直的飘向空中,奔腾的长河中,圆圆的落日正散发着余光的美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边讲解重点词句,一边指导学生赏析,让学生产生联想,将诗词中的情景通过想象构思出来,更容易体会诗中意境而不是单单了解字面含义。

三、加深理解,寻找个性

古诗词朗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与诗词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情感,更好的鉴赏与分析,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健全和发展人格。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寻找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又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又或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感伤。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用自己认为的方式进行诵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在学习中形成独立的审美观。

四、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古诗词妙就妙在它的字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在朗读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这些重点字节的诵读,还要有意识的学习模仿,活学活用,认真积累通假字、实词、虚词等词汇的用法,不仅对于以后的阅读有极大帮助,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以至现代文学的写作,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简单的七个字就产生了矛盾重复与戏剧效果,这就是学生需要学习提炼的诗词精华,且能将这种文学精髓吸收消化和掌握运用。

五、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词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8

关键词:激趣

朗读

感悟

积累

历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仅仅把古诗文教学当作读几首诗词以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实践功能。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二、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重视积累  厚积薄发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在前黑板右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抄写在上面。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连续三天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相信学生在古诗园地的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会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7-8期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古诗文 诵读

一、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民族情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同时,要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从而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总目标中提道,要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但是,培养民族自信、民族情感不能只单纯依靠教师笼统地讲授民族知识实现,而要让学生在具体的传统文化作品中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从而潜移默化地认识民族文化,铸造民族自信和民族情感。对小学生进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育,正是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民族文化情操的教育。

2.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和目标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对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本就必不可少,就诵读古诗文的意义而言,它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发展。一方面,在诵读的过程中被动熟悉生字,利于识字写字教学。另一方面,诵读经典古诗文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自然有利于交际与写作。阅读更不必说其联系,诵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可见诵读经典古诗文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

3.有助于传承中国文化

伴随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传统文化逐渐被快餐文化掩盖,电影、动漫、综艺等更具娱乐性的文化冲击着国人,使得国人淡忘了祖先曾追求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清简寡欲,遗失了圣贤曾誓言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君子胸怀。古代的文人墨客赠留予我们的无价财富正渐渐被他们的子孙忘却,提及古代文人及其作品,除了极负盛名的大文豪外,其他就不甚了解。传统文化元素的流失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抓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

1.将诵读与背诗概念混淆

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时常会把诵读古诗文的意图扭曲,一味追求熟记、硬背,把读诗等同于背诗,尽管诵读的目的之一是达到熟记和背诵程度,但是背诵并不是诵读的根本目的。为了背而背,不加以思考,那么,即便存有真理的文字也将失去意义,只是纯粹的生字组合而已。部分教师对诵读及其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过于注重最终记忆结果,从而误导学生,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只达到了部分目的。

2.课堂上缺少诵读时间

本就40分钟的课堂时间,因为传统课堂更注重讲问教学,挤掉了朗读时间,时间过短是小学诵读古诗文存在的一大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诵读,导致诵读流于形式,变成教学的课前准备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影响甚微。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经常会进行轮流朗读、交叉朗读,读了,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照书念字,心不在焉地“念经”而已。诵读没有目的性,只是过场似的课堂调节剂。

3.不重视古诗诵读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止于“停”或是“就到这里”,紧接着不是对本次诵读的指导而是回到课本的上次讲解处。教师对诵读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诵读的理解如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教师的讲解是诵读的一大问题,教师时常会说“带感情朗读”,怎样带感情朗读,教师通常会指导哪里轻读,哪里重读,哪里快读,等等。学生照葫芦画瓢,依样模仿。教授诵读时运用语句轻重、停顿缓急等技巧本无可厚非,但是若只注重诵读表达出的形式是否正确,而忽略诵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学生机械模仿,不理解此处轻读、下一处延长音的意义在哪,不理解也就无法正确表达,即便依靠教师授予的技巧使学生诵读的语调能看似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相贴切,但终究不是因为内心与文章的契合而自然地流露,总会让人听来生硬甚至感觉奇怪。特别是在诵读较长句的古诗文时,如诵读《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此句时,教师即便强调了“爱莲”“淤泥”两词的重读,学生读时只是在两词处加大音量而已,此句所要传达的诗人所爱,以及所爱为何却在朗读中得不到展现。不求甚解的技巧指导,或许在现代文的对话诵读中学生能够依靠自身语感正确表达出文章所需,但是在古代诗文诵读中,只凭借技巧和对内容一知半解的臆断,是无法完整表现出古人的思想深度的。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措施

1.把教学内容和诵读相结合

诵读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与教学对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如若本课内容就是讲解某篇经典古诗文,那么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自读,凭自己朗读理解诗文,再讲解,学生便能找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所在,对模糊地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便能不断加深理解,通过揣摩诗文字词间的情感调整诵读技巧。如若教学内容不是经典古诗文本身,那么教师可以把经典古诗文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如以赞扬努力、勤奋为主题的课文,教师可以穿插钱鹤滩的《明日歌》,师范:“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指引学生诵读,讲解诗的大意。这样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且能发现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契合之处,加深作品的关联及记忆。

2.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诵读不仅能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完成。如组织一场古诗文的情境表演,学生自选课内外古代诗文,编排并呈现在同学面前。在学生筛选、编排的过程中,对所选古诗文逐渐加深理解。在诵读加上表演的要求下,学生为了达到较好的表演效果,必然会对人物和情节进行合理性分析,如此,就能自然而正确地诵读。同时,还可以依据图片、动画、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边理解边诵读,加深记忆,强化效果。同时,让学生理解性地诵读易于学生回忆的以前学过的相关古诗文,形成系统认识,如表现清高的诗文有很多,可以把它们归类,将表现爱国的诗文归类,这样便能在同类中对比分析情感差异,更深入理解诗人情感,更好地继承古代圣贤的博大的思想财富。

3.准备充分时间进行诵读

为了不让诵读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诵读内容,真正达到诵读的目的,需要预留充实的诵读时间,学校可安排一周几课时的固定诵读时间,教师进行诵读内容和方法指导,同时在课间广播时间播放经典诗文的名家朗读。早读时学生复习性诵读,不但能在诵读环境中体味诗文魅力,而且能加深记忆。

五、结语

重视经典古诗文诵读,不仅符合时代需求,而且使中国经典古诗文能够世世代代传承。通过对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引导,引领学生发现更多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可见,进行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育是以小带大,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识记 阅读 情感

是否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识记与阅读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利用“读读背背”活动,培养学生识记词语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八组“读读背背”识记成语的训练。在教学每一组成语时,我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充分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成语内容提炼出这组成语的主题并拟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后让学生根据“读读背背”后的插图说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给这八组成语拟的题目是:过节、春天来了、春游、亲情、足球场、勤奋学习、英雄刘胡兰、月亮。总复习的时候,我又组织“读读背背”对抗赛,组与组之间,一个组说题目,指名对方组内的成员背诵,根据背会成语数量的多少积分。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

二、利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活动,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非常多。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做到。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全文背诵,背诵的内容还要长期记住,这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会背诵,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我经常指导学生运用“提纲记忆法”来背诵课文。如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理出了这样的记忆提纲:

月亮湾(村子的)前面(有小河)河上河里 河水 鱼儿 倒映河岸 桃树 桃花 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茶树茶园

学生根据这个提纲的提示,很快就能背诵出全文,并能长期记住。这样,学生体验到了背诵的快乐,朗读课文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增长。

三、利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活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分角色朗读之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熟读课文,这是分角色朗读成功的基础。学生要反复读课文,分清楚课文中有哪些角色,都有什么特点,要把握不同人物的特征,才能用不同的语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受并概括出文中两个角色的特点——小云雀:埋怨、害怕、好奇、懂事;云雀妈妈:心疼、见多识广、热爱自然。在初步把握角色的特点之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然后共同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为了给小组争光,学习都非常认真,很动脑子,兴趣浓厚,读得非常投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的后面就要求“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上面方法,培养学生模仿和表演的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化文本语言的活动方式,只要教师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增强。

四、利用“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或要点说清楚,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可以促进阅读兴趣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的意思,并根据几个要点,整理出复述提纲:时间:明朝末年。人物:郑成功,福建省南安县人;卫兵;荷兰侵略者;炮手;敌舰官兵;台湾同胞。事件:郑成功前做了哪些准备;郑成功的战斗中,炮手是怎样击沉敌舰的;郑成功之后如何建设台湾的。历史给郑成功这个人物的定位是:民族英雄。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就很容易复述课文。然后,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复述课文竞赛,评选“历史小博士”称号,发放班级自制的博士帽。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对复述课文产生兴趣,从而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利用“古诗文背诵”活动,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

经典诗文以其独有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解读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古诗文时,我采取的“四步教学法”,即熟读、背诵、理解、吟咏,其中“吟咏”是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所选的古诗文很多,所表达的意境各不相同,我会根据不同的诗文,对学生做不同的指导,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进入古诗文的美妙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无穷魅力,借此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春雨》《春晓》这两首“五言绝句”时,我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会背,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写了哪些共同的事物,这些事物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容易找出来:春风、春雨、春夜,表达作者高兴、愉悦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七言绝句”时,我同样要求学生熟读后背诵,再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通过思考进入了诗的意境:风儿轻轻的,云儿淡淡的,花儿默默地飘香,柳条儿缓缓地摆动……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别人无法猜透的,就像那少年一样逍遥自在、轻松快乐。于是,我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人这种心情传达出来。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诗虽然也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但它和《春雨》《春晓》表达诗人的愉悦心情,和《春日偶成》表现作者的轻松心情不同,杜甫的高兴,是在饱受战乱之后,突然听到的好的消息,这种高兴的心情更加强烈和深沉。因此吟咏好这首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心情,务必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有效而成功的吟咏,会促进学生对诗文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诗文的距离,引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为了使学生对吟咏古诗更加感兴趣,每学年,我所任教的班级都会举行一次“吟诗会”,台上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吟咏自己喜爱的古诗,台下的学生则根据评分标准,评选“吟诗先生”,并给予表彰,从而使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会写“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能识字的能力。

2、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辨别、游戏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3、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图创设语言情境,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学习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富有情趣的村居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引出课题

1、小组自由赛诗。

2、教师参与游戏,朗诵《村居》,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 巧认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小组合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3、汇报交流所学生字。(教师随机引导)

4、书写生字“忙”(教师巡视指导)

三、比较辨别 理解诗意

1、学生再读古诗。

2、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背景图),让学生根据诗句补充画面景物,(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草长、莺飞、杨柳等词语)。

3、配乐朗读一、二两句。

4、小组讨论平时怎样放风筝。

5、朗读三、四两句。

四、趣味背诗 感悟诗境

1、小组合作背诗,感受春天的美好。

2、游戏背诗,体验村居生活的情趣。

五、想象拼图 口语训练

1、学生利用资料,拼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

2、口语训练:说说心中“村居”的美景。

反思:

今天教学《村居》这首诗,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课件演示一组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专门搜寻了一组表现诗词内容动画课件,目的是借助画,还有鸟声、风声、雨声的音乐,带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对《村居》美景的感受。通过画面联想到每一句诗词,还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不需要机械的记忆。要学会怎样从上一句联系到下一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结合。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的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课后,理解到识字、认字才是低年级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并在生活中去学习认字、识字,有意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识字的乐趣。写字环节我将教师指导书空、示范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前,然后让学生自己组词,通过词语巩固、理解字的意思。最后在本子上书写课后六个生字。

清明古诗朗诵范文12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总目标也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首次对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数作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小学阶段如何进行诗文朗读教学呢?笔者做了一下尝试:

一、是熟读成诵法

我引导让学生多读,而且教育学生可以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 ――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 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然后知道学生诵读。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我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四、“配乐诵读”激活课堂

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古诗文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音乐美。准备好与诵读古诗文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学习立意欢快的诗文时,我们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学习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我们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学习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时,我们配以优美柔和的旋律……这样,更能创构诗的意境,营造特有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的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我们开展了歌唱古诗文的活动。收集了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李商隐《别亦难》,白居易《长恨歌(片断)》等古诗词歌曲。同时也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去唱古诗文。如学生在诵读活动中,就用当时流行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去演唱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诵读活动便能坚持下去。

五、分角色诵读法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联系扩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