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清明古诗词

清明古诗词

时间:2023-05-30 09:12:02

清明古诗词

清明古诗词范文1

1、《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3、《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4、《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清明古诗词范文2

回顾中国的古体诗词,唐宋是其高峰。被誉为诗仙、诗圣的李白、杜甫,还有白居易,他们的诗作大多清新自然,雅俗共赏。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白话一般,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朝野吟诵,妇孺皆知。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做作,不修饰,通俗易懂,晓畅明了。据传宋朝柳永的词,凡有井水处,就有人歌吟,足见他的词接近百姓,深受百姓喜爱。女词人李清照,虽然词风婉约,但却善于把市井俗语融入词中,因此读来倍感明朗、亲切。

成彪继承古人清新自然的诗风,在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个性的作品。我们不妨列举几例加以赏析。他在《湖上晚舟》中吟道:“月随细浪千重影,天接无涯万点星。身外无求心事少,泛舟独享一湖风。”无需注释,一看就懂。好一幅微山湖的夜景,新月一轮,碧波千顷,月光在水中荡漾,星光在天上闪烁。这样的画面也许我们都能描写出来,但韵味却在后面两句的抒情上:身外无求心事少,泛舟独享一湖风。这样的句子就非人人都能写出来了。那些把功名利禄看得重而又重的人,是无心感受此情此景的,也是写不出这种诗句的。作者在诗中写出了人生的一种清淡、旷达、悠然与眷恋大自然的情怀,给我们一种无穷的美的回味。

《夜宿玄武湖早起偶得》中作者写到:“开窗遥见一湖诗,水色空朦柳色齐。春意又随新雨后,晓风轻送鸟声啼。”短短四句,诗画相融,信手拈来,无半点雕琢之痕。

成彪还有一首《随感》,诗中寄托了他的人生理念:“懒散不嫌身影孤,平生最爱读奇书。青灯常向古人论,斗舍每同贤者居。心底有容三界阔,腹中无病六神舒。地亏半亩亦天下,屋旷三围即广庐。”工作中尽心尽力,生活中没有过高的奢求,这首诗把作者清淡的心境展示得无遮无拦。同样的生活情趣在《读庾信》中展示得更为形象深刻:“枝上壶中可寄身,蚊睫蜗角自乾坤。草庐虽小纳天地,高士从来轻富贫。寂寞园中得静气,超然人外冶精神。妙词读罢识高韵,半赏文章半养心。”这种随意写来的诗句,一如清泉从作者心灵深处汩汩流来,不能不令我们称道感喟。

成彪的诗词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有多种词牌,诗有绝句、律诗、古风等,不管是哪种形式,都能得心应手。身心所到之处,不论名山大川,还是草原瀚海、古迹名胜、革命圣地,都有诗词留存。而他的一些咏史诗词,更见思想锋芒和深度。如《雨霖铃・十三陵感怀》,他这样写到:“……浮华过眼如烟雨。万金躯、毕竟已成土。登临放眼何物,荒草冢、断碑残础。岭外骄阳,依旧青松碧水长渡。笑墓主,穷尽心机,未带江山去。”这种蕴涵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他写得如此从容自然,不能不令人羡慕。而他的一些古风则写得更加飘逸灵动,如流云清风。请看《值醉翁千岁登临琅琊山拟古》:“琅琊山上作山行,醉翁亭前识醉翁。人生常常不得意,惟有山水可怡情。太守三杯已先醉,吩咐左右莫唤醒。饮者之意不在酒,一醉得解百愁空……”整首诗一气呵成,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足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和新诗相比,古体诗词有较多的限制,要讲究格律,合乎平仄对仗等等。运用好平仄对仗关系,是古诗词获得音乐美的关键所在。平仄的运用是古人在写作中的经验总结。不懂平仄,是无法写好古体诗词的;而一旦熟练掌握了平仄的运用技巧,就能使诗词创作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而获得无穷的乐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道理即在此。纵观当今新诗,无拘无束,一如沧海横流,越来越散文化,却失去了古诗词的那种音乐感和韵律美。时下写古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许多作者却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写得平淡直白,耐不得品味;二是语言生硬,晦涩难懂。像成彪把诗词写得自然明朗而又不乏文采理趣的,还不多见。

我觉得,成彪的古体诗词已进入了一个较高境界,这可能和他的人生阅历有关。他务过农,当过兵,上过大学,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文学功底,加之悟性又好,一旦有了创作冲动,便厚积薄发,涌如喷泉。不要小看一首诗、一阕词。它们虽然短小,却是作者思想品格、审美情趣、艺术功力和对人生、社会、自然感悟的综合展示。一个作家最终要靠作品说话。我们从成彪的诗词中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近日他的诗词接连被《词刊》《扬子江》《文学报》等报刊转载,而《诗刊》则把他的诗词作为聚焦重点推出,这种收获绝不是偶然的,说到底还是靠作品的质量。我为成彪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相信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丰富,艺术的不断长进,他的诗词一定会达到又一个境界。也许是受了成彪的影响,我退休之后,也偶尔涉猎一下古体诗词,但写得很少,也远没有成彪写得好。在此,我亦大胆将自己读成彪诗词后的一点感悟写成七律,以求读者斧正:

倍爱先生湖上吟,诗佳句妙最传神。

常将莲韵寄情愫,偶借香魂唱古今。

清明古诗词范文3

一、掌握方法,品出诗意

1.抓住关键词句。大部分诗词,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或是全诗内容所围绕的一个中心,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正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由此可知,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领悟诗意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2.把握诗词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如了解了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之一,学生才会对王维的诗作《山居秋瞑》,描述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感受诗人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咏物诗通过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把握诗词分类,了解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掌握诗词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消除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一些隔阂。

3.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累和鉴赏练习,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才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4.把握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特点有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如赏析《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可见,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5.明确表现手法。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衬托、对比、渲染、运用典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

二、学以致用,挖掘诗情

1.利用教材主旨穿插诗词教学。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这一亲情单元里面,我设置了有关“亲情”的仿句练习,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表现亲情,如“亲情是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哀,亲情是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哭泣,亲情是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的焦急,亲情是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想念,亲情是王冕‘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的惦记,亲情是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挂念,亲情是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罢不能。”

2.针对学生习惯直接引用诗句的现状,让学生归纳运用古诗的其它方法进行比较赏析,以便更好的运用古诗。可让学生尝试通过截取诗中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等方式运用古诗。如很多同学擅长直接引用孟郊的《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来表现亲情。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化用古诗,如将之改为“不管我走到天涯还是海角,永远走不出的是母亲用爱的针线编织的叮咛;无论我是失意还是得意,永远不会忘怀的是行装上那密密的针脚。”相信学生经过比较,自然会清楚后一种运用更有创新意识,更有韵味。

3.归纳整理同一主题的诗词,另辟蹊径。如学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整理出这一组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要求学生以“思乡”为话题,化用这些诗句,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4.充分利用天气、时节、时事等一切生活资源,运用古诗。如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让学生用诗来诉说雨,如“雨的语言丰富多彩,它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

清明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学现状;诵读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积淀。它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练的语言,深沉真挚的感情,绽放成中华文苑中的奇葩,极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当可观的。往往,纯粹的默写就占了8分左右,还有4分的课外古诗赏析题。所以,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因为古诗词创作的时间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过于遥远,初中学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积累,很难认识到古诗词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就难以激发。其次,一线教师虽看重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未真正给予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有的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无误地默写,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数即可。于是,平日里滚动式地紧抓学生的背诵默写。有的教师则对古诗词只做简单的文字翻译,破坏了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许多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鉴赏美读,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个角度鉴赏,并让学生详细地做了笔记。种种教学现状,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诗词和学生是貌合神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浸润其中含英咀华,难免兴趣索然。

笔者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一直致力于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专门从传统的诵读角度研究有效的学习策略。笔者发现,诵读策略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诗词是文学中的音乐,具有音韵之美,是最适宜诵读的文学样式。而诵读又是语文课的本色,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诵读教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学童启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诵读,在诵读中代代相传中华经典。诵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个入口。

一、诵读策略之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语词的停顿,语音的长短、轻重强弱构成了不同的节奏。读一首诗歌,要改变小和尚念经的腔调,代之以音乐性的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激起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大胆尝试有节奏的诵读,并在诵读中揣摩怎样划分节奏最具音乐美。做这个工作,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相信学生能通过个体的诵读实践和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准确的节奏划分。最后,师生互动小结:四言诗词往往是“二二”节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言诗词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七言诗词则往往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夕阳/西下/几时/回?”“夜泊/秦淮/近/酒家。”笔者这么做了,发现学生很有成就感,对诵读也很热爱,他们在诵读中将古诗词的音乐性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诵读策略之再现画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多为情景交融之作,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再现画面。如诵读柳宗元的《江雪》,脑中展开一幅寒江雪景图,图画的背景空旷寂寥寒气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叶孤舟,垂钓寒江。整幅画色调清冷,质感深寒。当这样的画面出现在脑中,诵读时自然会呈现出作品带给读者的炎凉沧桑及傲世高洁之感。又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脑中展开的则是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莺歌燕舞,彩蝶嬉戏。春意盎然之中,绽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听到的是黄莺清脆的歌唱,也是诗人愉悦的心曲。诵读时,自然会有轻快喜悦洋溢在嘴边。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当学生在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画面,其实已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诵读中再现画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当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因为,古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外现。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的意韵。比如,学清照的《武陵春》,若对词人不甚了解,则有可能把词中的“愁”理解为闺阁女子的幽怨,或是闲愁。但当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写作该词时已53岁,且经历了金人南侵国家败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如风雨中的浮萍,那么,我们才能掂量出词中“愁”之沉重,之繁杂,才能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承载的词人之痛楚。

三、诵读策略之情境创设

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配上图画,配上音乐,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

如在教学齐己的《早梅》时,多媒体投射一幅早梅傲雪图,图上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一枝梅花绽放,早梅那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不言而喻。面对这样一幅图画,学生诵读时自然会生发出一种高洁傲岸之神韵。而在教学苏轼《破阵子》时,则可配上《十面埋伏》的曲子,让慷慨激昂的乐曲引领学生诵读出爱国词人的满腔抱负及报国无门的无尽悲痛。

清明古诗词范文5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清明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

一、前言

一直以来,古诗词文化在我国历史潮流中都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古诗词逐渐加入语文教学内容中。如今,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以朗读来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具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句意唯妙唯俏,值得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法,读懂句中词语的含义。比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四句诗词的含义简洁明了,使朗读的学生一目了然就能够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一幅景象,“蓬头稚子”指的是可爱、懵懂的孩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在实际生活中诗人对垂钓儿童的形貌不加粉饰,描绘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生动形象。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诗人只是为了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教师应该利用诗人对人物的刻画与描绘,来向学生传达出古诗词的意境美。

2、营造古诗词情景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能够表达诗人对现实事物的寄托和赞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句子中所要描绘的画面,把学生代入画卷,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此刻的心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诗人以一个“望”字贯穿全文,“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在近处观望所看到的景色;“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通过眺望所引人遐想。虽然都是描绘望中景象,但差异却又各有千秋。近景唯美、别致;远景迷蒙、绮丽。通过诗人的描绘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流连忘返。

3、通过整体阅读解析作者情感

中国的大部分古诗词都能直接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思想、灵魂,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好古诗词诗句中的要点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与理解能力,因此可以采用整体阅读分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第三句“千门万户日”,刻画出太阳的光芒普照到千家万户,用“”表现太阳升起时光芒万丈的景象,象征着前景具有无限的光明与美好。“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相扣,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这首诗主要刻画了一幅新年元旦佳节喜庆、欢快和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的诗词种类繁多,其内容既涉及言志、抒情、咏物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解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词交流互动之中。比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于谦既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这首咏物诗的价值在于诗人每一言每一句都以石灰自喻,通过石灰来表明自己磊落坦荡的襟怀和崇高的品质。“烈火焚烧”意指使用熊熊烈火对石灰石进行炼石焚烧。“若等闲”从字面上意思是指就像做平常的事情一样,让人联想到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艰难的考验,都能够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身碎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灰石化为石灰粉的过程,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接表明了诗人立志要做一个廉正清白的人。

三、结语

我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能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化代表,又在我国历史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古诗词是古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与寄托,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情感精神,是非常值得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普及运用。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应该重视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并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传递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我国古代历史的人文气息,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代礼田,代明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的古诗词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9(11).

[2]林巧燕.古诗词教学也应彰显语文教学本色[J].黑河教育.2011(06).

[3]吕冬梅.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学[J].语文学刊.2011(10).

清明古诗词范文7

关键词: 高考诗歌鉴赏题 《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 形象美 语言美 技巧美

自2004年江苏省首次独立命题以来,古诗词鉴赏就成了一项每年必考的内容,而且分值也由最初的6分、8分增长到了现在的10分。这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成了广大高中师生古诗词学习的风向标。

于是,许多老师紧跟高考指挥棒,密切注意试题内容及其变化,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古诗词专题复习,重视方法指导,重视习题练习,唯恐学生考试时有一丝不慎,唯恐内容上有点滴遗漏。殊不知,这轰轰烈烈的背后却深埋着两大隐患:一是轻平时积累,临时抱佛脚;二是轻课本深探,有舍本逐末之嫌。我结合教学《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高考为指挥棒,观察它,分析它,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要不然就会或如无头苍蝇,或南辕北辙,因此我们还必须想清楚另外一个问题:路在何方?

对于学习古诗词来说,路在前方,那就是高考;但路更在脚下,那,便是课本。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也可以欣赏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这是《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第二节的内容,例数2004年至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点,从宏观上来讲,无不囊括其中。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擦亮眼睛,涤清心灵,把握好课本和高考的联系,立足基础,有的放矢。这里,《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为我们明确了鉴赏内容的三个方面。

一、形象美

诗歌形象是诗人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是诗人态度和感情的载体,主要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大类,内容类似于《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的“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和“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

这类内容是迄今为止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做具体说明。”考的就是对景物“微风”这个意象内容和作用的分析。

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一题:“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二题:“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一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结合对这些考试内容的把握,我们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本为本,深挖博览”的原则,对课本内容进行准确的把握理解,剖析人物形象,再现景物情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知诗歌主旨。

譬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讲述了一个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由衷而发报国之志,昂扬向上,奋发豪迈的英雄形象,寄寓了作者不甘身为书生,渴望为国立功的愿望。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首颔两联描绘了一幅清新秀雅的山居秋景图:一个秋日的傍晚,幽寂的山林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山石上潺潺流淌。通过对这样美丽景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空”、“静”的喜爱,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二、语言美

对古诗词语言的鉴赏,不仅要明晰它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它所表达的感情,以及在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上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理解古诗词语言的外在美(色彩、形象、音韵、修辞等),而且要体味其内在美(逻辑、义理、情感、意境等)。

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可见语言美鉴赏题的身影。

例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一题:“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诗词的词句多观察、多进行鉴赏练习、多积累。

1.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表述语言风格的术语,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中所述:“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当然,不仅限于此,还有诸如清新明快、含蓄典雅、简洁朴实等。

2.注意所谓的“炼字”,即经过作者推敲,使用得特别精当,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的,如高适《燕歌行》“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中“空”字便充分表现了征夫思念家人的痛苦和无可奈何;再如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道出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另一类便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拟人等,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中“催”字把江南二月温暖的气候使得黄莺鸣叫地更欢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长江三峡变换无穷的姿态和磅礴的气势写活了。

3.注意古诗词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如联象句、倒装句等。

(1)联象句,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写出了诗人听见鸡叫声便沐浴着晓月的余光,早早起床赶路;木板桥上覆盖着晨霜,凌乱的人迹无疑说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2)倒装句,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之“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句,既强调了对离别的不舍,又突出了对游子旅程艰辛的关怀。

4.注意节奏和韵律,如诗词的平仄、顿挫、叠词等。

三、技巧美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美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包括三个方面。

1.修辞手法。常考到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和反问。对于这些修辞手法不仅要能辨别,而且还要能解析它们的作用。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登金陵凤凰台》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满江红》第一题:“‘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这样暗藏考点的诗句在《唐诗宋词选读》中比比皆是:“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2.表现手法。常考到的正如《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所述:“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如2006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第二题:“‘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考的便是反衬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的例子在《唐诗宋词选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动静结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之虚实相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对比。

3.表达方式。主要考查抒情(常考查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描写和议论。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词鉴赏题《鹧鸪天·送人》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又如2011年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如果我们在平时学习古诗词时能体会《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中主人公离别在即的隐隐哀愁,如果我们能体会《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完成上述所考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的古诗词鉴赏题又算得了什么呢?当驾轻就熟而已。

细察《唐诗宋词选读·致同学》,它不仅给我们指明了古诗词鉴赏的角度,而且向我们昭示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唐诗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或求同探异、比较鉴别,或圈点勾画、评点批注,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我们能让学生读懂诗歌的要素(注意解析题目、注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注意注释、悉心探究诗中意象和意境),理性分析诗词的形象美、语言美、技巧美,重平时积累,重文本深探,拓宽诗词鉴赏视野,那么我们就能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古诗词素养,又能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轻松胜出的优秀的学生。

古诗词鉴赏,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前方。

路,更在脚下。

清明古诗词范文8

【关键词】诗歌鉴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必须做到“分清类别,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根据古代诗词的内容和所用手法,一般可将古代诗词分为五大类:写景抒情诗词、托物言志诗词、古代咏史诗词、边塞征战诗词、即事感怀诗词。作为古代诗词的一大种类,怀古咏史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现在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分值在加大,又往往采用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宏观角度以及诗眼词眼、佳句表现力等微观角度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到准确完整的答案。不少学生对于这道题很有顾忌,平均得分率并不太高。所以,怎样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特别是鉴赏怀古咏史诗词,就成为古诗词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去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

怀古咏史诗词的繁盛期主要是在唐宋两代。唐朝有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大诗人,宋朝有王安石、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他们的一些作品代表了怀古咏史诗词的最高成就,也是鉴赏和考试的重点。

学生在接触到怀古咏史诗词的时候,会遇到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诗人所怀的“古”、所咏的“史”究竟是怎样的,诗人词人为什么会写到这些特定的古人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学生只有弄清楚上述四个问题,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对怀古咏史诗词进行鉴赏。那么,怎样进行鉴赏呢?

首先要按照鉴赏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去做,即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再到表达技巧。只有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只有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才有可能分析出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下面谈谈具体的鉴赏指导:

一、弄清相关史实

可以先从题目和注解入手,通过联系自己积累的历史知识,弄清相关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的人、事。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结合题目,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来思考。他生活在南宋,又是从金国统治区回归的主战派官员,一直把驱逐金兵、收复中原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不幸的是,由于长期专权的投降派的压制和排挤,他始终报国无门,英雄迟暮,所以,面对大好山河,只能表现自己爱国忧国的思想,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二、要体会写作意图

先要将古代诗词像泡方便面一样泡开,也就是要疏通字词语句,了解大意。疏通语句的难点在于省略句和变式句。由于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简练,所以,其中常常省略一些句子成分,理解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句子成分给补出来。只有这样,对诗词的理解才会比较完整。与此同时,有些古诗词出于押韵的需要,往往使用变式句,如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这时可作一些必要的句子成分分析和语序调整。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调序为:“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

其次要通过联想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白居易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史实进行联想或者抒情,一般都有现实的因素成为触发感慨的媒介。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写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因为登临送目,看到金陵晚秋景象,联想到六朝古都南京的繁华和衰败,来警示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可重蹈覆辙。

三、领悟作者感情

诗人词人怀古咏史,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1.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或是感伤个人遭遇。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缅怀建功立业,割据一方的英雄——刘裕和孙权,批判了像宋文帝一样的急于事功的南宋统治者,表达了忧国之情与报国无门的义愤。

2.对历史做冷静、理性的思考,作者并不置身其中。

比如,同样是写项羽乌江自刎的题材,而杜牧、王安石、李清照的诗歌各有不同。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为杜牧深忧晚唐的统治,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希望挽回晚唐日趋衰败的国势。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写道:“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这是在变法失败后,他认为自己和项羽一样,都到了大势已去,败势难回的地步。而李清照却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痛恨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政策,所以希望做人应有豪壮气概。

又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反面设想了赤壁之战的另外一种结局,发人深思。

3.抓住历史的个别细节和场面,故意借题发挥。

李商隐深受“牛李党争”之苦,怀才不遇,长年漂泊,所以有感于贾谊的遭遇,写作了《贾生》一诗。诗中写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向圣明的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生,还不问苍生而问鬼神,这就讽刺了统治者的迷信思想,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

四、要分析写作手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影响内容。不同的写法,是由内容的需要而决定的。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品味诗中的语言,从中领悟作品的构思和风格。在构思上有的作品借景抒情,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这种昔日的富贵鸟沦落为今日的大众鸟的现象,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进而借古讽今。有的作品在章法上善用正面对比和侧面烘托。而在手法上,又多用典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共用了五处典故。上片借古抒怀,用孙权、刘裕这样的北伐英雄来表现自己胸怀恢复大计,下片用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大败而回与北魏皇帝拓跋焘获胜的事例警告当局,要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之战。结尾更以廉颇思赵一事表达悲愤之情,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用典方式又可分为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四种方式,分析时必须留意。

清明古诗词范文9

涵泳,其实就是一个品味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意象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如果说诵读、入境是古诗词鉴赏的路径,涵泳则是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

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涵泳品鉴,我认为要关注三个层面:一是由诗到画,由画入诗;二是由内到外,由外入内;三是深入浅出,浅入深出。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从这三个层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涵泳教学。

一、由诗到画,由画入诗

中华古诗词都具有画面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这是古诗词品鉴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品鉴的诗意之所在。

《相见欢》这首词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凭栏图”。“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一幅“如钩冷月图”和一幅“桐阴深锁图”跃然纸上。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可谓是一幅写意的“扰人离愁图”。

既然每句诗里都包含着一幅画面,几幅画面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如果我们的老师在鉴赏这首词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那个特定意境里,由诗入画,那么,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老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摹出来――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这个画面一出,诗人流露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被把握住了,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作是由诗到画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由画入诗的过程呢?由画入诗,其实就是在由诗到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妙语品评画面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营造这样的画面?此时,老师再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意诗情。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诗人的眼看景,用诗人的心表情,从而达到与诗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刚才学生想象的画面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诗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时,老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是因为心境使之然,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境再来看诗歌画面,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诗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见所感描摹出来――

落花昨夜成冢,白露今宵为霜,从昨夜的星辰站立到今宵的风霜,西风吹皱了我微湿的衣摆,万千话语定格心头,无人语共,终究化为无言……迈动双腿,酸楚僵硬,独行踽踽,茕茕孑立,才发觉已在西楼,独自凭栏。凭栏处,一片雾蒙虚幻。云笼远岫,风起云涌的或许是那三千里故土的烟尘,还有一轮明月清辉不减……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抬眼处,却是一弯冰凉残月如钩,恍惚才知早已是换了天上人间。夜夜梦回金陵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再见已难。谁人相伴?只有落眼处那棵形单影吊的梧桐,看尽了百年孤寂,被冷月的清光寥落成疏影斑驳。寂寞庭院,重门深锁,锁进了这一院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赏析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再现诗中之画,然后,带着想象的画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诗人之身心再走进诗词,进而理解诗情。一句话,诗的终点,就在诗的源头。

二、由内而外,由外入内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就是带学生进文本,再带他们出来的几个回合。”因此,在进行任何体裁样式的阅读教学时,都必须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遵循这样的原则,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就要按照由内而外,由外入内的原则进行,即从文本拓展到生活,再从生活回归到文本。这里的“内”既是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是指从文本内走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东西,比如有关的各种材料。借助外部材料,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进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关于《相见欢》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诵读,赏评词情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请其他同学说说,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

师: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这个过程教者的意图是通过初步朗读,让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这是基于学生初步对文本的理解而设计的一个思考题,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接着引用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来引导学生体味这是一个怎样的“愁绪”,这是由外而内的过程。)

(二)诵读,赏评词景

师:词人除了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

(这是典型的由外入内的过程,引用龙榆先生对李煜词的评价,巧妙自然地过渡到对词的上阕的鉴赏,并且,让学生明白了鉴赏的方向。教者在引导学生体味词中所写景物的同时,适时链接了课外的有关这些景物描写的诗句,由外而内,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景物营造的意境,内外结合,天衣无缝。)

(三)诵读,赏评词言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链接:李重光风流才子,误作人主,至有入宋牵机之恨。其所作之词,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斋词序》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先看一个例子,看看他人是怎样来赏析这首词的,然后,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画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

(这个环节教者先引用他人对这首词的评价和赏析,这就给学生的赏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式。而我们目前的古诗词教学虽然也有赏析,但更多的贴标签式的机械的赏析,是诗词练习术语的堆砌,而不是情、言、声、义的有机结合的赏析。)

这则《相见欢》的教学设计,给人的感觉是:课堂推进,由浅入深;内外勾连,天衣无缝;层次清晰,过渡巧妙;赏读结合,诗意盎然。如果我们的古诗词涵泳教学都能做到内外结合,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对古诗词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探究的欲望。

三、深入浅出,浅入深出

所谓的“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读时,深入浅出;实际教学时,浅入深出。文本解读,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读不能深入,则教学无法浅出,只能肤浅。因为“深入浅出”之“浅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学生听不懂,常常源于教师之不深。“浅入深出”之“浅入”是指指导要浅显易懂,“深出”是指通过浅显的引导,学生能够深入诗词的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归纳出一些鉴赏规律性的东西。简言之,教师要做到能把深刻的东西说得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

对任何一个作家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

比如,在进行《相见欢》文本解读时,关于词人亡国被囚的创作背景任何教师都会特别关照与阐发。但理解新词,仅有知人论世显然不够,还要能够针对词中的词眼援引相关诗词进行诠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教者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特别是写缺月梧桐,别有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有了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授课时做到浅入深出呢?刚才的一则关于《相见欢》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例证,设计中穿行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链接”艺术,就是浅入深出的最好手段。

一首古诗往往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教学一首古诗,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从这个角度上看,“链接”对古诗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链接”不是节外生枝,更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把古诗教学比作一个圆,文本是“圆心”,“链接”应是以圆心为向心力的“圆弧”。也就是说,“链接”应当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贴近文本,适时、适用、适度地运用的。运用好了,古诗词鉴赏定能浅入深出。

1.链接在词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词用字锤炼,生动传神,匠心独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锁”字给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仅仅“锁”住的是浓重的秋色吗?此时,如果链接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会柳暗花明了。“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链接在句意理解的“阻滞”处。古诗经典名句,往往是作者“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这些诗句,可以联系在题材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诗句,与“文句”形成“互文”,两相鉴照,丰富意象,理解诗句。

比如在讲授无言独上西楼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上西楼而不是上东楼?要解决这个难点,老师可以链接古诗词里有关“西楼”的诗句。

李清照在西楼上遥望爱人时这样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

李益在登上西楼排遣忧伤时写道: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写情》)

许浑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满怀忧伤地走下来,写道: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送别》)

通过这些诗句的链接,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西楼”因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所以,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情愁绪的伤心地。

3.链接在文意理解的“阻滞”处。在教读《相见欢》这首词时,可能碰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对诗情的体味。对于这首词来说,学生只能够感受到这种离愁,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呢?通过对背景资料的链接,学生可能知道了亡国之愁,但如果老师带领学生只理解到此层面,就太浅显了。因为如果只是亡国之痛,词人就无须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既然是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那就说明此“离愁”包含有多重深意。到底有哪些愁呢?我们不妨链接一些作者的其它词作,来帮助理解。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楼龙阁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在国破家亡,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所以,从这首词我们看出作者被迫投降后,有对故国的留恋之愁,有对往事(女人)的留恋之愁。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讯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别来春半》

这是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作,是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触景生情而作,词中流露了的是对兄弟的思念。

《相见欢》的愁,是立体的愁,是难以理得清的愁。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当然了,古诗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时呈层层剥笋势,有时呈点点入境态。不能认为链接就是饕餮大餐,一股脑地集中塞给学生,造成“消化不良”。而应以学习古诗的需要,准确选择链接点,准确把握链接时机,随“需”潜入“课”,润“教”细无声。

清明古诗词范文10

最早的流行音乐与古诗词

流行音乐诞生于近代开埠最早的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流行歌曲充满西方的情调,是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的移植。所谓的现代流行歌曲在音乐上大量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元素,由此塑造“现代”感觉。如果仔细对歌词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现代新兴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联。现代流行歌曲中,中国传统古诗词汇集到一起,成为现代流行音乐取之不尽的资源。这种承续和汲取一直维持到当下,还常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初,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先进的新文化代替原来的旧文化。上海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了以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为开山之作的中国第一代流行歌曲。当时的流行乐坛还到处充斥着西方味道,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缺乏流行音乐元素。与此同时,较为流行的西方音乐形式不断传入中国,影响着中国流行乐坛。当时的流行乐坛多采用欧美流行的曲子,由中国文人“依声填词”。由于要考虑新思想的传播和传播形式的保守,古代诗词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现代流行歌曲之中。

流行歌曲对古代诗词的吸收和借鉴没有固定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直接选用旧体诗词作为歌词。这类作品在当时流行歌曲中占比不是很大,但要超过新诗作歌词的情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有《淡白梅花》(纳兰性德《眼儿媚・咏梅》)、《长亭柳》(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湘江忆君》(卢仝《有所思》)、《良宵曲》(温庭筠《更漏子》)等等。其中大部分都集中于流行歌曲的第一阶段,反映了以黎锦晖为主的第一代词人面对匮乏的新诗资源及自身并不成熟的创作能力,不得不转向深厚的古代诗词寻求支持。比如由黎锦晖创作、王人美演唱的《淡白梅花》,现在听来充满了浓重的老上海百老汇色彩,原词的意境倒是淡了。

《淡白梅花》

词曲:黎锦晖

莫把琼花比淡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除了直接将古诗词当作歌词外,当时还通过点缀式或拼接式等方式借用古诗词。点缀式是指在歌曲中仅选用一两句古典诗词作为点缀,比如:

《一封快信》

选用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昨夜梦太长/醒来时不早/门外有人敲/绿衣邮差到/……

拼接式一般选用整首或至少半首古诗词原作,和新歌词拼接成一首完整的歌词:

《我怎么舍得你》

借用宋代《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第一次相逢/约在黄昏后/你礼仪周到/你倜傥风流/……/你别离情偶/泪向内心流/我失去灵魂/比死还难受/今年元夜时/花市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在当时的歌词创作中,古诗词要明显高于新诗借用频率,可能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由于新诗大多只宜读,不宜唱,二是新诗有著作权的问题,诗人不愿作为歌词材料推广。

古诗词本是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歌词

古诗词在今天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殿堂中光辉四射的文学体裁,而在其产生的当时,它正是流行于秦楼楚馆闹井酒肆的流行歌曲。从现在发现的敦煌词中,我们大致还可以还原出其通俗而清新的原始面貌,也可以从中想象出歌女演唱的情形。“词”在唐代的兴起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是诗由盛转衰形成新的文学形式的召唤,另一方面是新的音乐对歌词的急切需求。从《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诗歌形式,在初期都可以入乐而歌,与今天的歌词一样自由灵活,但是,每当新的诗体从音乐中独立出来,“遂变为文章之事,非复律吕之事”。我国的诗歌史,其实是一部歌词的发展史。古人没办法记录旋律,只有歌词文本被记录,古人称之为诗,在唐宋时,才把歌词与诗从形式到概念上加以区分。

我国自古就有“诗乐舞混沌不分”的传统,《诗经》《楚辞》和乐府诗歌中的古诗大都吟唱,作为音乐性更强的词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均体现出歌曲的特征。

古诗词潜伏在流行歌曲中的形式

流行歌曲在中国经历了萌芽――发展――消失――复苏――繁荣等时期,不论是二十世纪早期的流行歌曲还是当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都可以看到古诗词在语言上对歌词的影响。

流行歌曲的全面复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这一时期港台地区流行音乐不断传过来,其中以邓丽君的影响最大。从邓丽君演唱歌曲的歌词中,有许多整段整段的古诗词。她开创了歌词借用整首古诗词的先例。时至今日,在热播的大型古装剧《甄执》中的大量插曲也都来自古诗词。

有些流行歌词则将古诗词同现代白话文相结合,即借用古诗词的某一两句,点缀其中――如家喻户晓的琼瑶,1981年为电影《却上心头》同名主题曲作词,其中就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电视剧《庭院深深》的同名主}曲借用了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中“庭园深深深几许”。著名创作型艺人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则是借用了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外还有很多单纯的借用词牌名,其歌词本身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如伊能静《念奴娇》、SHE《长相思》、费玉清《一剪梅》、张信哲《声声慢》《雨霖铃》等。这些歌词将白话文与古诗词结合起来,迎合并引导大众的审美取向,不但有利于流行歌曲的发展,增加歌词的内涵,也有利于古诗词的传承。

有些流行歌曲不直接借用古诗词的句子,而是化用古诗词中的意境,借用古诗词中的典故,这种传承方式以方文山的作品最突出。《娘子》《上海一九四三》《双截棍》《刀马旦》《东风破》《敦煌》《千年之恋》等均将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感和故事用白话文叙述,使古诗词化为现代歌词。

2009年,由李宇春演唱、郭敬明作词的中国风歌曲《蜀绣》,堪称近年流行歌曲借用或化用古诗词的集大成者,据考察,整首歌曲竟然隐藏了至少十五首古诗词,正是由于巧妙地借用了众多的古诗词,整首歌的古典唯美意境凸显,听者如沐古风。

结语

清明古诗词范文11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中国的唐诗宋词虽然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叙事诗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用一段故事独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王昌龄当时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比如,生活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世界的变换;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双脚,引领我们走进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们的耳朵,带领我们聆听世间的美好音乐。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许久没见的朋友在短短相聚过后各奔东西,从此天涯海角。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龄在送别好友之后,通过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伤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无限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能够理解朋友之间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故事对白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描绘画面,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快,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明》一诗时,首先,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之为踏青节,也是人们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主要通过祭祖和扫墓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从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由来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密切相关。古时有“清明风”之说,来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指出:清明节是将寒食节习俗与上巳节习俗融合的一种节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之习俗。通过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让学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回归古诗主题,《清明》一诗主要讲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不能回家,使远在他乡的杜牧感受到浓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诗词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他并不过渡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努力调整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让学生自主地画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树、天空、诗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古诗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点出这篇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当时写作的气候环境条件等,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打开清明节的相关网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清明节知识;“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点明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在路上诗人看见路人在坟墓旁边烧纸钱、扫墓等祭祀先祖的行为使他思想情绪高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描绘出路人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诗的关键人物,是帮助作者走出伤感情绪的指引人,因为“牧童遥指”把杜牧带入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通过学生在多媒体设备描绘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情感与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清明节有关的视频或者电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殓师》和《岁岁清明》都是有关于清明节的电影素材。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总而言之,视频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47.

清明古诗词范文12

【关键词】 诗歌鉴赏 常见模型 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从1995年开始进入高考试题,其考查形式经历了从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巨大变化。2002年高考语文有关诗词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做了重大调整,考查点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同时,古诗词鉴赏在命题及答案上呈开放性,以便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鉴赏个性。但从历年来的考试情况看,古诗词鉴赏题的得分普遍偏低,极大影响总分的提升。其实,根据历年来高考古诗词的出题规律,加以科学的训练是可以在该题上获得有效性突破。下面就浅析一下高考诗歌鉴赏常见模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诗歌意境型

要准确了解诗歌的意境,必须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积累一些常见意象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例如“月”,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梅”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梧桐”和“芭蕉”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杜鹃”其声哀怨悲凄,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如果准确把握好诗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信息,感悟意象组合中的“味外之旨”,也就很容易把握诗的意境。

在高考题中,着重看注解,注解会提供创作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以及创作风格,有利于把握意境把握渗透在诗歌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景、情、境三个方面,整合出答题思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案画面。考生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第二步:概括出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萧瑟、凄清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技巧型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等概念。的确,这几个概念很难准确区分清楚,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它们当作等同概念使用。大体上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

2、描法:描法是古代诗歌的重要表达方式,常见的有白描、渲染、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烘托、衬托、象征等。

3、修辞手法: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用的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语言特色、语言风格是不同的;有的清新、有的浓烈,有的质朴平淡、有的绚丽多姿、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自然、清新雅致、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华美绚丽、绚丽飘逸、含蓄隽永、委婉含蓄、笔调委婉、形象生动、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析诗歌炼字型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很好,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掉“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境界全出。

鉴赏古诗的炼词炼字之妙,一是重点关注诗句中的动词,如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的“怨”字,既是曲终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二是关注修饰语,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字,城堡之孤同群山之高且广形成对比,突出环境之孤苦,守边将士生活之艰辛。三是关注特殊词语,如叠词、表示颜色的词,拟声词等。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动作写到环境,再到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到外,情景相生,内心积久的忧愁、郁闷,一下子奔涌而出,排空而来。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中的青青,极写麦之茂盛,渲染荒芜气氛,表现词人内心的感伤。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字释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