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卫生与健康

卫生与健康

时间:2023-05-30 10:43:55

卫生与健康

卫生与健康范文1

卫生应急是指为应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而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和处理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调动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密切配合,全社会参与才能有效运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这一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沟通和桥梁的作用。当突发事件来J临时,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可以使公众正确了解相关情况和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可以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传播正确信心,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可以促进公众采纳积极的健康行为,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维持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尽快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1 基本概念

1.1健康教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促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达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2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人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包括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作用

近两年,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6%。怎样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直接面对公众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是关键的一环,在事件发生之前可以进行预警,在事件发生过程中主导社会舆论、传递知识和信息、平稳公众心态、稳定社会秩序。在事件发生之后对实施的宣传、干预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利于事件的顺利解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1影响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知识、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1)及时、公开、权威的信息。能够提高公众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公众的心理压力并能够提高其心理应对能力。(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使公众正确地了解有关知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将信息和相关科学防护知识传达给公众,尽可能减少他们所受到的伤害。正如2003年5月应邀从美国回国参加抗击SARS的斗争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总结的:我国这次最终战胜SARS靠的不是疫苗、特效药或者消毒剂这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依靠了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一教育群众,正确认识SARS的传染规律和危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隔离等。(3)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事件引发的强烈的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避免因心理失衡造成的自我伤害。

2.2健康教育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2.1公共关系学理论强调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r own tale);第二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第三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新闻传播学提示过一个规律:没有你的声音,就会有别人的声音。健康教育工作主动向公众提供情况,就成为了信息主渠道,公众就会把健康教育机构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别人的声音就相对弱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提供了全部情况,即使有人想造谣也不会找到素材:健康教育工作在第一时间很快提供情况,就能做到先声夺人。

2.2.2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在事件没有出现或刚刚出现时,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地让公众了解相关的信息和知识,起到预警作用,并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2)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健康教育可以使公众对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让群众了解正确信息,了解预防和自我保护的具体知识。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使公众获得信息和知识,培养自我保健技能。同时,良好的健康教育也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到事件所处的阶段,使他们保持清醒的状态。(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或接近尾声时,开展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受到冲击和影响的人群从疾病、伤害或其他的特殊状态下尽快恢复过来,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在事件结束以后,还可以帮助全社会进行反思,让人们看到哪些行为、生活方式或态度可以使他们远离伤害。以便对人们今后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指导。指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意识,从而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3健康促进在控制甲型H1N1流感中的应用

2.3.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我国2003年5月9日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1月9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响应级别。

2.3.2创造支持性环境各省市政府、卫生行政机构成立了应急办公室等相应机构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和相关的协调工作。自我国发现第1例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以来。我国卫生、航空、铁路、交通、商业、旅游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起应对疫情,控制疫情传播。

2.3.3加强社区动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程度主要看应急所需要的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可靠,措施是否得当。社会力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重要的措施保障。广大媒体、社区卫生机构动员各社会力量加入到了防控工作中来。

2.3.4健康技能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方案,在社区和学校的防控方案中,把向公众和师生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作为重要防控内容;同时向公众推荐《六步洗手法》。

2.3.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我国现已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重点转向社区,卫生部于2009年6月11日出台了《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试行)》。

3 讨论

3.1完善系统建立协调、统一的健康教育机构。在我国部分地区健康教育所是独立机构,部分地区健康教育工作任务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有的设在爱卫办,机构不统一。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各自为政开展工作。使有限的健康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3.2优化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中高级职称者只占4%,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据对全国6个省市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健康教育队伍中,25%的人没有医学学历,初级职称或没有职称者占64%。县级健康教育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人员的水平亟待提高。同时,还需要培养和引

进包括如因特网技术人才、产业管理人才、市场拓展人才、项目策划人才及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和懂外语的多种专业人才,建立适合健康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3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首先必须有各级卫生监督、疾病监测机构完善的监督和监测。使信息畅通。其次,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应担当信息传播者。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三大媒体。及时疾病流行的最新信息。比如在美国,传染病监测的统计数字完全公开,任何人都可通过互联网查看,通过打电话或到当地卫生局了解这些数据。一旦出现某种传染病上升趋势,不用动员,人们早就知道了,提高警惕了。同时针对当前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保健防病知识,成功的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应该让公众知道:第一,这种疾病会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第二,如果他们采取一些行动是可以避免或减低这种威胁的:第三,他们有能力采取这些行动:第四,这些行动是符合社会潮流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如果把这些信息传给公众,他们就会主动地采取行动远离传染源。

3.4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

对医务人员、公众、包括政府机构人员进行教育。内容包括疾病预防相关知识、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了解,增强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起到有效预防和积极应对的作用,增强公众理能力。许多国家都有危机教育,以增强公众在危机面前的“抗打击能力”。充分发挥健康教育机构、大众媒体和各方面的作用,普及科学的防病保健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能力,促使民众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行为习惯,使民众做到“主动健康”,这才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也是建立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希望所在。

3.5完备的立法、规章制度保证建立健康管理协调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各部门的关系;建立应急预案制度;设立《健康教育法》或综合的《公共卫生法》。如香港的法律明确规定:传媒必须辟出一定的时间段和版面。用于公益性节目和广告。同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应急体系,在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加强对群众知晓、行为危险因素等的收集和分析。掌握群众健康需求动态,根据灾难前预防、灾难前准备、灾难暴发期应对和灾难结束期恢复等阶段及时进行干预和健康预警,适时提供正确的应对信息。

卫生与健康范文2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88-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利于提升各类疾病的防控效果,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广大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与提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可减少居民的健康支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可以说,广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本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以及健康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过少,使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另外还存在严重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占用了总资源的80%以上,而农村占的医疗卫生资源还不足20%[2]。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以及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国家从2010年开始将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纳入到了五年计划之中,且从成效来看,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多,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服务规范,如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等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措施

2.1信息采集要想更好地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首先应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便是进行居民信息采集,将其中需要重点管理的人群初步筛选出来。然后通过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对人群按照健康状况、患病类型进行分类,做好健康随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机构的服务应当进行相应的规范,如登记在册的慢性病居民每年面对面随访4次,每年为6岁以下儿童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为孕产妇提供孕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服务等等[3]。

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居民提供群体性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居民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健知識,树立起防病意识。

2.3中医药健康管理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越来越重视,且提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更好地将中医药传统治疗、护理方法运用起来,例如提供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等,为3岁以下小儿提供中医饮食调理指导,向家长传授小儿捏脊、摩腹等传统中医护理手法等等。

3开展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3.1全面进行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进行健康管理,首先需要做好居民健康风险的评估,筛查存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这是预防慢性病发生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第一步。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进行居民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居民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等诸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居民发生某些疾病的风险性进行预测,并评估风险程度,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控制,在减少居民健康支出以及医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收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3.2健康管理概念在我国仍处于推广阶段普及我国健康管理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由于我国很多居民对于健康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防病意识有待提升,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接受度较低。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很多居民对于透漏个人信息、病史等有抵触情绪,一些居民在健康筛查中发现问题,自己却持怀疑、否认的态度等。为了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十分有必要加快健康管理的推广普及进程。

3.3实施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进行疾病的防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其中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慢性病患者。而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患者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患病的过程。如果在出现健康问题早期能够及时发现患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预防、干预,尽量消除健康危险因素,常可以达到阻止疾病发生,或是延缓或逆转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的目的,从而使居民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目前广泛开展了免费的健康体检、慢病随访、中医药健康指导等项目,使得为广泛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生与健康范文3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心;手卫生;调查;分析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然不容乐观,常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2]。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健康人群,但不乏有各种感染者和带菌者[3],如果操作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医院感染。为了解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人员的手卫生情况,2015年6月我们对健康管理中心全体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考核和手卫生观察,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015年12月则再次进行问卷考核和手卫生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5年6月,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共71名,其中医师16人,护士33人,医技22人。其中,医生16人:男2人,女14人;年龄:>40岁2人,<40岁14人;工作年限3~1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16人;职称:医师7人,主治医师8人,主任医师1人。护士33人;年龄:>35岁4人,<35岁29人;工作年限1~21年;学历:本科及以上23人,大专10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6人,护士14人。医技22人:男2人,女20人;年龄:>35岁2人,<35岁20人;工作年限1~2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12人,大专10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2015年6月对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考核及现场观察,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法,持续干预6个月后,同法对相同人员再次进行问卷考核及现场观察。1.2.2干预方法①进行手卫生知识宣传,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4],针对不同群体人员开展内容不同、目标不同的针对性教育形式,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如:集中讲座、专题讨论、发放手卫生宣传资料、张贴手卫生宣传画等。②不断加强手卫生培训[5],每个月末由培训合格的感控护士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流程进行现场培训,培训后对培训人员进行现场考核及纠错;每季度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感控应知应会知识PPT讲座。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考核,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法规,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与标准。④改善手卫生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操作提供条件:在调查中医务人员反映影响执行手卫生的原因多数是洗手液、擦手纸缺乏[6],为提高全体人员洗手的自觉性,保证洗手效果,将所有洗手设施地方配备洗手液、擦手纸和速干手消毒剂,并且用完及时补充。干预措施持续进行半年。

1.3评价方法

①问卷考核。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感科统一编制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手卫生的目的、洗手时间、洗手方法、洗手指征、干手方法、不能按规范洗手、洗手设施和用品的正确使用情况、影响手卫生执行力的原因等。问卷为8个条目,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用“知晓”“不知晓”“不确定”回答,回答“知晓”5分,“不知晓”1分,“不确定”3分,总分≥90分为优,90分>总分≥80分为良,≥6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考核方法:由科室感控人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30min后当场收回。②现场观察。由感控人员对健康管理中心全体人员进行洗手现场观察。观察并记录医务人员接触体检者前后、接触2例体检者之间、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的依从性和正确性[7]。洗手与手消毒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六步洗手法与手消毒方法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干预前后,均发放问卷71份,回收71份,回收率100%,调查人员无变动。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考核分数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0.01),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亦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3。

3讨论

卫生与健康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卫生与健康;教育;思考;

1 前言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历史、地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的人才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卫生保健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在卫生和护理、食物的选择,营养、疾病的治疗等方面都富有成果。关于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明确的阐述[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学校体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条例和法规,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逐步法治化和规范化。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五次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调研,为改善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尽管职能部门采取了许多行政手段和措施,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在实施上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认识不足、意识淡薄,重视不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以卫生常识和体育基础知识为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地方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教学。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学期开展卫生与健康教育和体育理论教学超过4学时的学校不足30%,这与《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要求在“科技文体活动”中每周安排0.5课时的健康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差距[2]。此外,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近几年,个别地方、学校为节省资金,把过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建起来的校医院(室),一夜间就被领导撤消和社会化,使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和强有力的监督。

2.2 师资缺乏,设备简陋

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和健康教育师资是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中小学每600人需配一名卫生人员,而目前我国各级中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师资,大部分由体育教师兼上,而且数量严重不足、专业知识水平需亟待提高。另外,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差,教学设备、仪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卫生工作的监督也只是凭借经验和感觉,缺乏先进的设备进行科学监督或检测。

2.3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不够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已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完全安定的状态[3]。我国传统教育下的体育教学重统一要求,轻个别差异;重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重少数与升学或考试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轻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身体锻炼。显然,这样的体育教育是解决不了上述“三维健康观”包含的所有涵义,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未来高速度、高效率、高节奏的社会工作。

3 关于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3.1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整体上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外,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视和人们的认识程度。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师和家长对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逐步规范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教学。

3.2 完善课程与教材建设,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教材体系

现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教材建设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健康教育教材体系,通过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教学,使青少年具有强健的体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3 加强地方常见疾病与传染病的群体防治工作

经过各级政府和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艰苦奋斗,一些劣性传染病在我国已销声匿迹,各种疑难杂症也有所攻破。但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一些地方病与新的传染病油然滋生,往往是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已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严格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和《中小学卫生室器械与设备配备目录》的规定要求,加强校医院(室)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卫生人员的作用,积极宣传教育、发动和调动家长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地采取群体性预防和防治手段,降低学生中各种常见疾病与传染病的发病率。

3.4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高水平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首先应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通过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网络教育等多种渠道,转变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实施卫生与健康教育的能力。其次,各类师范院校应把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也可以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

3.5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体育教学观

由传统的唯生物体育观向健康体育教学观转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感受学生的感受,体验学生的体验,适时改变教材教法,创造生动活泼的双向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洪滋主编.学校卫生学[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卫生与健康范文5

Third Public Health Revolution and Healthy City Program in China FU Hua,LI Yang,ZHENG Pin-pin,FU Dong-bo,DAI Jun-ming,PENG Wei-xia(School of Public Health,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

Key Words:third public health revolution;health promotion;healthy city;equality in health;social capital

人群的良好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担负起促进和保护人群健康重任的则是公共卫生。因此,公共卫生总是根据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调整其促进和保护人群健康的策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面对像天花、霍乱、鼠疫这类烈性传染病的威胁,公共卫生以群体为对象,采用免疫接种、消毒隔离、检疫监测、消灭病媒动物、垃圾粪便处理、食物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历史上将以防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要目标的历程称为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1]。经过半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重大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得以基本控制,人类寿命显著延长。但工业化在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便利的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体力活动减少以及不合理营养等在人群中逐渐流行,从而导致了如肺癌、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和死亡率显著升高。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把疾病的预防重点从控制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制,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2]。

1 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

在进入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21世纪,公共卫生在第一次革命尚未全面胜利,第二次革命正在起步的同时,人群健康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从表面看,我们正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和环境恶化的影响。

1.1 对传染病流行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年,人类经历了SARS、禽流感、猴痘病毒、西尼罗病毒等新传染病的困扰,同时,性病、结核等老传染病在死灰复燃。对传染病而言,尽管新发传染病病原我们仍难于预测,但是,大量使用能源导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成为了许多微生物变种的部分原因。而贫穷、拥挤、营养不良、人群流动性加快使得传染病的流行变得更为便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像一块大海绵吸引着大量的人群涌入。这样大规模的人群很容易使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空气、水或者昆虫得以传播。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抗药性的增强,像流感、肺结核、登革热这样的流行病会造成更多的人死亡。2003年突然袭来的SARS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此所暴露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SARS流行对人群健康的威胁仅是冰山的一角,正如安妮・普拉特所说的:“传染病是人类活动环境可持续性的基本晴雨表。最近的传染病流行是由于每年以8 800万速度增长的人口和受到日益增长压力的自然资源基础之间的明显不平衡造成的……,我们只有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才能控制传染病。”

1.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起,全世界范围疾病谱发生转变,传染性疾病相对减少,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加,据估计,在2001年,全球5 650万总死亡中,约60%是死于慢性病;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6%是由慢性病所致。预计到2020年,全球总死亡的75%、全球疾病总负担的57%将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这些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生活方式却在显著改变。我国居民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增加;吸烟率逐年上升、吸烟年龄提前、女性烟民增加;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体育活动减少等,这些都预示着慢性病将会快速增长。近年来,肺癌、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精神性疾患等明显上升,而且发病年龄提前,这标志着十几、二十年前所增加的这些危险因素已经开始并将加速发挥作用。它们已经给我们发出了“预警”,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今后我们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这些表面上与个人行为有关的疾病,其实是社会病。商业化和逐利主义,快节奏超负荷的工作方式,加上诸如快餐食品、无限制的不健康产品销售、缺乏体育设施等这些社会和物质环境是城市居民选择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3]指出,只有当一个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取健康生活,并在做出健康选择方向获得扶持的情况下,个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尤其是对儿童和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在目前我们所开展的慢性病干预的重点是针对个人的生物生理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等个体危险因素的干预,由于忽略了背后隐藏的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因素(上游因素),不难解释这些干预措施都收效甚微。

1.3 老龄化问题

我国在20世纪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许多慢性病、心理卫生、跌倒致伤以及一些传染病的问题也在增加。如何在老年人口基数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而且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我们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1.4 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环境问题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正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原因,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但目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过渡消耗,引发了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的报告,中国每创造1美元的产值所需的平均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我国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并即将超过临界线。消耗了大量能源的城市正在加重全球的能源危机。不可持续的发展以及不负责任的能源利用破坏了环境,并且导致了气候改变。气候改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气候改变会继续加快,那些我们人类目前不可预料的健康威胁正在出现。最近出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4]指出:中国海岸带已经受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风暴潮、洪水、强降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沿海地区造成的灾害更明显,其中对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西南山地灾害的波动周期缩短,成灾频次和损失增多。气候变化增加了疾病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危害人类健康,洪涝灾害后,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伤寒增加。这让我们认识到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除了长期慢性作用外,有时是突发的,悲惨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生活最关注的健康问题中,食品安全占首位,达到82.8%。

从深层次来看,主要有如下的一些挑战:①没有准备好的快速城市化:当城市化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健康时,我们也开始看到许多负面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对健康新的挑战。除了上述所列举的的一些问题外,还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问题、交通拥堵引发的交通事故和伤害正在增多、大批的外来流动人口导致的安全和疾病传播问题、心理紧张导致的精神疾患等等。更宏观地看,我们所生活以及作为现代文明承载体的城市,其功能与价值长期被狭隘化、单一化,其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更为本质的功能――即人类聚居、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场所,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人眼中却被迷失了。②健康的公平性:健康不公平问题也成为城市中日益增长的问题。当一些人受益于全球化和市区生活时,同时有另一些人受着这些过程的负面影响。在一些地方,城市贫穷人群的健康比农村贫穷人群的健康要差;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贫穷和脆弱的人数正在增长。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着最差工作环境的工作,而他们的健康问题却难以得到保障。许多农民工所居住的地方环境恶化,没有好的垃圾处理和卫生设施,甚至缺乏安全的饮用水。③社会资本: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指能够促进对各方面有利于协调和合作的网络、习俗和信任的社会组织的特点,其中合作与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我们常讲的家庭成员关系、邻里关系、居住小区人际关系、同事关系、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内部以及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等都与社会资本有关。其实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社会资本除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外,它还通过有利于健康的集体主义行为和互助形式影响着群体健康[5]。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个人主义和逐利主义抬头、诚信度和合作度下降、人事关系紧张。而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城市边缘地带高犯罪和暴力率则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社会资本,导致了城市的紧张环境。这些问题从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问题。

从全球看,当前决定健康的因素中(原因背后的原因)突出的问题是:国家间和国家内健康的公平性;新的消费模式和信息传递模式对健康的负面影响;社会进一步商业化;快速的都市化及环境的恶化;再加上疾病的双重负担和人口老龄化。我们所面临这些快速且常常是不利健康的社会变化正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条件、学习环境、家庭模式、以及社区文化和社会结构。这些影响,尤其对不同性别,以及如老人、儿童、边缘人群、失能者等敏感人群作用更为明显。

2 公共卫生的应对策略

围绕着以病为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的第一和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对人群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除了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外,在发达国家的肺癌、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下降。但是,公共卫生的任务除了控制疾病外,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和保护人群的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health)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well-being),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定义为“每天生活的资源”[6]。也就是说,我们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要先有健康才能实现。即所谓的健康是许多0前面的1。健康这样的积极定义,要求我们的公共卫生策略不能仅局限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它必须要拓展到健康能力的构建(capacity building for health)。所以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BRESLOW L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文提出了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概念[7],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在2004年以“主编的话”进一步明确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提法[8]。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是我们对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接受以及对健康决定因素认识的深化后促使我们需要考虑新的公共卫生手段。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些因素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式[9]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从人群健康的角度出发,社会经济与物质环境因素是起着根本决定性作用的上游(Upstream)因素,这些因素又间接影响着中游(心理和行为生活方式)和下游(生物和生理)因素,成为“原因背后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报告指出:在西欧地区对人群健康改进起作用的各种举措中,社会经济因素与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的作用各占40%,而物质环境因素如污染和气候变化及卫生服务各占10%。而大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营养往往与其所处的不利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概括来讲,我们面临的健康危险因素是多重的,即多层面上交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模式。解决这些相互作用的各个层面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医疗或公共卫生机构的能力范围,特别是针对最本质的“原因背后原因”的上游因素,必需通过政府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才能进行干预,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这需要创造一个部门间协调合作的机制,通过相互贯穿合作和网络系统的作用,使其作用于上述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而改善和提高人群健康状况。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是以社会生态学模式的综合干预措施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健康促进,又称为新公共卫生(New Public Health)运动。它注重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和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通过健康促进,使居民从对于健康的传统理解转向对健康的生命质量的关注,关注生命,享受生活,同时提高整个社会对健康活动的参与意识[10]。

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经济水平相当低,而我们却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要求。婴儿死亡率由解放前1 500/10万下降到2000年的53/10万,居民期望寿命由40年代末的35岁,提高到现在71岁。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回顾我国50多年来公共卫生发展和成就,尽管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但非常成功的就是我国政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参与的大卫生观以及坚持科学的专业指导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爱国卫生运动、20世纪50~60年代消灭血吸虫运动、以及妇幼保健项目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如此,抗击“非典”的骄人成绩也是如此。决策者的健康优先观,社会的动员和部门的合作,以及群众的参与,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和基础,这就是上面提及的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核心成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只有众志成城,共同构筑和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我们大众的健康才能有保障,社会和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而我们这些成功的经验也正是“健康促进曼谷”中所提倡的核心精神。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里,尽管我们的公共卫生必须赋予新的工作模式,但其根本是不应该改变的。我们不能舍经济有效的成功经验而去追求一些没经实践检验所谓时髦的方式。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的核心和精神与我国政府目前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也不谋而合。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公平。而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潜在动力和重要标志,所以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首要的也是一切决策要以健康为先。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各阶层都应重视健康的价值,树立“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正确观念。把健康问题看作是全社会、全民的事业,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使部门利益与国民健康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作为主管健康的卫生部门,要学会与其他部门以及动员社会各界一起做好公共卫生和促进人群健康的工作,从源头上控制影响人群健康的决定因素,切实加强第一线即社区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从而改进当前“忙于救火”的被动局面。在功能定位上,应该进一步明确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确定健康促进在公共卫生体系中的合理位置,在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和政策支持上给予充分的保障。非健康促进工作者的公共卫生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懂得健康促进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能主动把健康促进的理念融入到他们日常的工作中去。公共卫生就需要内外的齐心协力,来促进人群的健康。

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的切入点在哪里?在我国,健康城市就是最好的方式。当前,一个以健康城市建设来保障人群健康的概念逐步为我国一些有远见的领导者所接受。“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环境给健康城市建设赋予了强大的动力。正因为政府有这样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拥有调节社会各种资源的权威,所以政府也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使之呈现实质且快速发展的势头。所以,我国这种“政府主导模式”的健康城市建设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可接受性。而且我们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要以“上游策略”来解决人群健康问题,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奏效。因此,当前在中国掀起的新一轮健康城市建设,比传统的健康城市又有了更新和更丰富的内涵,它将与我国现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一起引领当前国际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当前健康城市的建设。

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开展的城市仍然有限,如何走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但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在中国这样的土壤中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势头需要进一步得到维持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建议加强如下几点:①健康城市的涵义是广泛的,要结合地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健康问题进行界定,并根据现状设定阶段性优先目标和重点建设领域。②关注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倡导多部门协作与社区参与。政府部门、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及相互协作是推动健康城市建设的动力。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也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参与的过程,是增强社区归属感,营造和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因此,在目前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自下而上,从而形成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③明确制定行动计划及考核激励机制。明晰的行动计划是健康城市建设目标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社区和居民应该通过社区诊断明确他们存在的健康问题,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然后在部门协作的前提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并由协调委员会严格保证考核激励机制的执行。④社会健康价值观与文化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漫长的过程,但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TERRIS M. The complex tasks of the second epidemiology revolution[J]. J Public Health Policy,1983,4:8-24.

TERRIS M.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s of epidemiology and society[J]. J Public Health Policy,1985,6:15-36.

WHO.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a vital investment[R]. Geneva:WHO,2005.

李学勇.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俞晓静,李洋,傅华.社会资本与心理健康[J]. 医学与社会,2007,20(5):47-52.

WHO.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Copenhagen[R]. Denmark: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ur. Reg. Off,1986.

BRESLOW L. From disease prevention to health promotion[J]. JAMA,1999,281:1030-1033.

SCYTCHFIELD F D. A third public health revolution[J]. Am J Preve Med,2004:83-84.

IOM.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M].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3.

KICKBUSCH I.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a new public health and health promotion[J]. Am J Public Health,2003,93:383-388.

卫生与健康范文6

[关键词]流动人口; 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84-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企业劳动力的密集型,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由流动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尤其是对自身卫生、健康意识的缺乏,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社区卫生状况和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由于受到,导致黑诊所滋生,2008年6月~2009年5月,以我辖区为范围,按照我社区常住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试行了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状况大幅改善。

1 社区流动人口概况

1.1我辖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开发区,面积约7平方公里,与312国道、沪蓉高速相临,是我去辖区内外来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由于开发区建设的加快,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本区,目前外来流动人口约 12500余人,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比例已达1:2。

1.2流动人口结构。经过调查发现,聚集在我社区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员构成,流动人口的构成主要是轻壮劳力为主,多为50周岁以下成年人。(见表1)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小饭馆、小商店、蔬菜种植、养殖业、建筑、理发、小贩小卖等行业,从业结构繁杂,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很强;文化水平较低,保健意识差,经济收入低;除在工业园区工作的部分员工外,几乎都没有本地的医疗保障。

1.3流动人口家庭结构。流动人口的聚集,往往是一家带动许多家迁来打工,因此育龄妇女、儿童数量较本地人口明显增多,育龄妇女和流动儿童的卫生、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流动人口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1流动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小,公共卫生意识薄弱。由于我社区的小城镇建设尚未开展,外来人员大都居住在老旧出租屋内,人均居住面积不到8平方米,几乎无卫生设施。而且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生活习惯、人员素质差异明显,乱倒生活垃圾、随地大小便情况常有发生,个人生活卫生习惯不科学,卫生意识薄弱。

2.2流动人口健康知识缺乏。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区差异,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外来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薄弱,自我防范意识差,在卫生防疫方面,特别是在儿童疾病预防和育龄妇女保健方面,流动性大,得不到及时规范的免疫接种和定期检查。传染病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传染病在流动人口中发病率高。在我项目实施阶段内,手足口病发病共23例,17例为外来儿童。

2.3流动人口获得卫生信息渠道狭窄。由于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社交环境陌生,地方卫生资源不熟悉。对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不高,例如我社区组织的每年两次的妇女病普查,亦针对流动人口,但普查率仅为2.5%。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流动性更大,由于不了解地方预防接种机构,计划免疫漏种现象较多。我社区范围内现有200余名学龄前儿童,其中约35%未能按计划计划免疫。

2.4流动人口对地方医疗机构存在畏惧与不信任。由于经济水平的地区差异,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当地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畏惧心理,担心承担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当地医务人员不熟悉也产生了不信任感,导致黑诊所滋生,不能接受到规范医疗,危害自身健康。

2.5流动人口流动性大,慢病患病率低,不易开展长期家庭保健服务。由于外来人口的流动受诸多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流动性大。试点范围内一年间流出率约为32%,流入率约15%,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者和其他非自主经营户。

3采取的方法与对策

据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低于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1,2];儿童计划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人群主要是流动人口[3]。针对我社区流动人口的构成现状以及流动性大的特点,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应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增强外来人员的认同感,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使他们自觉、主动的接受本地的卫生服务,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3.1以育龄妇女和散居儿童为主要对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会同当地计生部门,定期开展妇女病普查,加强前期宣传,使她们明确普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增加普查次数,使她们合理安排时间接受检查;及时告知检查结果,进行追踪随访,提高规范治疗率,确保育龄妇女低死亡率。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督促产前检查,做好产后访视。共对区域内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了三轮次的妇女病普查,检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B超(子宫、附件)等检查,有3600余人参加了普查,发现宫颈炎850余人,阴道炎190余人,盆腔炎34人,子宫肌瘤19人。自愿接受普查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45%,并做了相应治疗、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提高了查治率,有效的保障了流动妇女的健康。我站还重点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登记随访,排查儿童280余人,督促定期体检,规范计划免疫,提高接种率,确保接种率90%以上,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建立有效屏障。

3.2 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立足社区,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培养卫生意识。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利用巡诊时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面对面健康宣教,从生活方式、室内环境、饮食起居等方面,有目的的培养健康行为。提高起自身保健意识,了解疾病知识,特别是传染病相关知识。在传染病多发季节进行相关预防知识教育,根据疫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3 增加流动人口对当地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同感。以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为依托,开展定期上门服务,了解服务需求,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地方优惠服务政策,告知享受渠道,控制外来人员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以优质可信的服务拉近距离。对试点区域内985户居民发放了就诊优惠卡,予零加价供应药品、免挂号费、诊疗费、床位费、半价收取检验费、治疗费,一年间有1566人次持优惠卡前来就诊,减免费用4300余元,得到了较高的就诊率,使他们得到了规范的医疗服务,获得了外来人员的好感。

3.4 改善基础设施,打击非法行医。试点期间,我站结合社区居委工作,指导环境整治,改造和新建公共厕所5座,增设垃圾房18个,定期疏浚河道,对各自然村进行综合整治,加强保洁队伍力量,实施长效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非法行医和“黑诊所”大多设在简陋的出租屋内,医疗设施简单,卫生条件恶劣,更无医疗资质,而就诊者均为外来人员,事故隐患大。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实地明查、暗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卫生监督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多次开展打击“黑诊所”活动,累计打击非法诊所十余家,使非法行医无藏身之处,确保外来人员就医安全。

4 预期效果与展望

根据流动人口的人口构成特点,流动人口结构、分布、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重视流动人口基本保健需求的满足,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隐患[4],所以健全医疗保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联合卫监、计生、社区居委,从育龄妇女保健和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着手,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和意识形成,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员认同,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如何把握流动人口的流动性上,受到人力的制约较大,同时,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缺乏也是制约他们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人力资源,建立卫生、计生、地方政府联合管理队伍,以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健康社区建设的参与率,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外来人员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卫生保健待遇。

参考文献

[1] 何锐志,陈爱娟,廖捷.东莞市1996~2002年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1): 103-104.

[2] 王克勤,郭艳军,倪艳梅.流动人口和本居人口孕产妇572例妊娠结局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4, 4 (10): 1614.

卫生与健康范文7

课程代码:1195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李丽体重60千克,身高1.70米,腰围83厘米,臀围90厘米。李丽的腰臀比是

A.0.92 B.1.08

C.20.76 D.35.29

2.血压的标准是<

A.120/80mmHg B.130/80mmHg

C.130/85mmHg D.140/90mmHg

3.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正常人体体重的

A.65% B.70%

C.75% D.80%

4.农村室内燃煤污染与肺癌之间存在明确的病因学联系,它主要属于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放射性污染

5.关于合理用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正确无误

B.用药指征适宜

C.疗效好、安全性好,尽可能选择价格高一点的药

D.剂量、用法、疗程妥当

6.敌敌畏、乐果、敌百虫等因防护不当,从皮肤、黏膜和呼吸道吸收,误服可经胃肠道吸收,引起

A.有机磷杀虫剂中毒 B.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醇类中毒

7.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煤炉取暖,煤气热水器以及煤气灶使用不当等,容易导致

A.毒蕈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一氧化碳中毒 D.醇类中毒

8.长期反复咳嗽、咳痰、喘息和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逐渐演变为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心肺功能衰竭,这是

A.肺炎 B.支气管哮喘

C.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D.肺癌

9.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同时可伴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的一组代谢疾病群,这是

A.高脂血症 B.糖尿病

C.高血压 D.痛风

10.具有“外出时怀疑门窗是否关好,反复多次检查仍不放心”;“反复思考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一年为什么是365天”;“反复洗手,怕把致癌细菌带回家”等表现的是

A.自闭症 B.抑郁症

C.痴呆综合征 D.强迫症

11.霍乱、伤寒、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

A.空气传播 B.水的传播

C.食物传播 D.接触传播

12.能通过血液、亲密接触以及母婴传播这三种传染途径传播的疾病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戊型肝炎

13.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粪-口传播 B.经血传播

C.接触传播 D.经呼吸道传染

14.典型表现为发热、寒战、肌痛、头痛,每经1,2或3天的周期性寒战、发烧、盗汗的疾病是

A.传染性乙型肝炎 B.原发性肺结核

C.疟疾 D.流行性乙型脑炎

15.由使用新鲜粪便施肥,儿童随地大便,饭前便后不洗手等行为导致的,可有脐周不规律疼痛、夜惊、磨牙、机械性肠梗阻的寄生虫病是

A.钩虫病 B.包虫病

C.华支睾吸虫病 D.蛔虫病

16.必须开始给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是

A.2-4个月 B.3-5个月

C.4-6个月 D.5-8个月

17.关于给婴儿添加辅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质地由稀到稠,由软到硬

B.制作方法由细到粗

C.数量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

D.多种口味同时添加,让婴儿更快适应

18.所有育龄妇女都应接受预防破伤风的免疫注射,在整个育龄期都不会受到破伤风威胁的预防接种次数是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1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女性怀孕年龄是22-25岁,避免20岁以前和35岁以后怀孕

B.避免在配偶任何一方患病期间怀孕,尤其是传染病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C.避免过量烟酒后怀孕,以防流产、低体重儿及先天性缺陷儿的发生

D.避免在接触有毒物质的环境中怀孕,以防环境中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胚胎及胎儿的毒害

20.为了了解村庄的历史,让目标人群代表围坐成半圆形,中间是空地。让他们在地上绘制一张地图,标出村里民宅的相应位置,标明民宅间的大路、小河和其他主要参照点,并用树枝、石头等代表住宅和其他主要特征。这是常用的社区参与式绘图中的

A.社区居民图 B.人员流动图

C.日常活动地图 D.卫生健康图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21.男性腰臀比应低于0.95,女性应低于0.8,超过者为向心性肥胖,具有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必须减肥。

22.饭后的餐具、锅、勺子、铲子洗干净后应用抹布擦干,晾干,然后再收入橱柜。

23.正常心率应该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一般不少于60次,不多于100次。

2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病原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通常是指中毒性的。

25.全国爱卫会指导全国农村改厕的简便、经济、高效的粪便无害化处理方式有高温堆肥、厌氧发酵和脱水干燥等。

26.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病人的生理、病理和饮食因素,以及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耐受性和药物依赖等。

27.对于轻度中暑的治疗,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处,饮用淡盐水或茶水即可恢复。

28.若居民被照明用电击伤,可用干木棍将电线移开。若被1000V以上的高压电击伤,则需拉闸断电,或用特殊的绝缘物移开电线。

29.当前,心血管系统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常见多发性疾病,尤以高血压较为突出。

30.腹泻容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应立即使用止泻药和止痛药。

31.婚前保健的主要内容是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咨询和指导。

32.初级卫生保健是第一级的医疗服务,其提供者是专科、家庭医师。

33.社区参与包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危险因素的确定、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策略、规划的执行和评价的全过程。

34.很多农村卫生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卫生知识缺乏,更是因为寻求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缺乏。

35.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其危害比较复杂,范围大、人数多、后果严重,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不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6.简述常用的社区参与式绘图的方法。

37.简述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内容。

38.简述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卫生与健康范文8

2009年4月10日上午,绵绵细雨滋润,映衬春花绿意的龙城大地展现着生机与活力,太原市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暨爱国卫生月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龙潭公园拉开序幕。

尽管春雨为这次活动带来些许的不便,但各级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却热情高涨,冒雨向市民们发放健康教育与促进宣传的教育资料、发放爱国卫生月的宣传页及《人人健康》杂志,耐心地为每一位市民讲解卫生城市的相关知识。在活动中心的周围,他们精心制作了生动有趣的近百余幅宣传展板,吸引很多市民驻足观看。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全市19个卫生单位和宣传、工作人员300多人。出席本次宣传活动的领导有市人大李毓玲副主任、市政府张政副市长、市政协王爱萍副主席、太原市卫生局李文学局长、省爱卫办李立副主任、省健康教育所李国庆副所长、太原市爱卫办哥性任李书庭等。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开展此项活动旨在:达到创新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建美好环境,消除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全民健康素质,力争到2012年,全市50%的县(市、区)达到省级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标准;10县(市、区)和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达到80%和70%;中、小学生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90%和80%;90%的中小学校和医院为无烟场所:省城实现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目标。

太原市政府张政副市长在这次活动中做了重要讲话,他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把实施“健康教育与促进_厂程”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课题来认真研究,把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培育体质、饮食、生育、行为和精神全面健康的市民,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全市开展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把公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作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开展爱国卫生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医疗卫生人员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宣传推广健康基本知识、生活方式的职业责任,加强咨询指导,他之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常规工作,推进公民健康素养和行为养成,引导市民猝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创新活动模式,逐步形成促进公众健康的长效机制。

卫生与健康范文9

关键词:参与式;安全饮水;卫生;健康

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即PRA)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问卷式调查方法, 通过相关利益者座谈会、知情人访谈等集体对话与讨论的方式, 由下到上(bottom-up)地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特殊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结合问题树式分析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2006年,调查组对志丹县金丁镇的王嘴子村、保安镇的张沟门村、杏河镇的牛沟村、寺洼村和郝家沟等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村,首先进行了相关利益者和关键知情人座谈会,对调研村组在地形与居住分布、农户生活水平及农事活动季节分布等进行了划分;接着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分组,讨论农户饮水、卫生、健康等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他们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依据农户分类的结果和比例,选择了若干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益群体充分参与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分析了志丹县安全饮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形成了改变目前农村供水和卫生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人口概况

志丹县是部级贫困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西北与吴旗相连,西南和甘肃接壤。全县辖6镇5乡91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2万。志丹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春季较长,干旱多风,并有寒潮降温天气;夏季短而高温,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年平均日照2 33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8℃,年无霜平均142天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24.5毫米。境内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适宜于苹果、杏子、枣、梨、沙棘、用材林和豆类、荞麦、谷物、薯类等。农作物有粮、油、菜、烟、果、药、杂8大类50多个品种,以荞麦、谷子、糜子、山杏为特产。

调查发现,农户的生计状况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接受调查的1 024户农户家庭按社会经济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中有富裕户63户,占全部对象的6.2%;比较富裕户24户,占全部的2.3%;一般户461户,占总数的45.1%;贫困户173户,占总数的16.9%;特困户303户、占总数的29.5%。全县90% 以上的农户生活条件艰苦,收入手段单一,大多数农户保留了种植和养殖的习惯。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日常开支,种植和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二、农村供水、卫生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供水现状

根据志丹县2005年6月完成的《志丹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显示,全县缺水月份在每年的农历七至九月份和次年的二至三月份。平均每年缺水两个月。全县农村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包括空中水——雨水、地表水——河流、地下水——井水)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数量短缺;水质多属微碱性和中度硬水,总硬度10~15度,PH值在8~8.5,矿化度、五项毒物含量均超过饮用标准,河段有机物、油类严重污染,属五类水,不宜用于饮用,地下水水质优良,适宜饮用。

调查发现,全县农村普遍缺乏人工供水设备和工程,仅有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集中在县城周边和乡镇附近。没有自来水的农户在雨季或不缺水季节主要水源为浅水井、敞口井水、河水、溪水以及泉水;在旱季或缺水季节用敞口水井、溪水、泉水,还有少部分农户用塑料布接雨水用。缺水季节,居住在山岭地区的农户取水往返距离最远达5公里,用时在2~3小时;一般地区农户取水往返距离在2公里左右。不缺水季节大部分农户取水往返距离在1公里左右。供水的主要问题是地表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地下水开采技术难度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多。

2.卫生与健康现状

全县81%以上的农户有自己的厕所。绝大多数的厕所为土坑式,少数的厕所经过改造,但除了沼气厕所外,其他形式的厕所都由于缺水而实质为旱厕。由于水源缺乏,废水排放危害不太严重,调研村都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常见垃圾为清扫的浮土、树叶、少量塑料袋、枯草、牲畜粪便等,垃圾大多随意堆放,有些会被焚烧或填埋,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站。

调研村及乡镇卫生工作机构简单,方法单一。村里虽然有乡村医生,但医疗水平低,药品少,设施简陋。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户普遍缺乏卫生健康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常有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发生,大骨节病比较常见,但绝大多数的农户都不去就医,除非患有大病急病,才去县级以上的医院治疗。

3.农户对供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户对目前农村供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非常明确,为了彻底改变现状,农户以问题树的方式对所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主要原因有两点:缺水和没钱。

首先,水资源短缺。志丹县地理环境较差、气候干燥,地表水资源缺乏。目前主要饮用雨水和地表水,但地表水水质较差,部分水源被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不好,地下300米左右才有水源,打深井耗时费力、成本高,一般农户没有实力。由于水资源短缺,农户用水相当节约,出于节约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80% 以上的农户连最基本的饭前便后要洗手都达不到。由于不良习惯和水质不好引起的疾病比较常见,所以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转贴于

其次,资金短缺。志丹县自然资源匮乏,种植业、养殖业靠天吃饭,形不成规模,农民收入低下。收入低,子女入学率低,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只有小学水平,所以,思想意识落后,缺乏改善生活状况的技术和手段;农户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很多,只有有心人才会主动留意,绝大多数农户是被动接受者,但很少受到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改善医疗设施、改造饮水和卫生设施,都需要投入资金,巨大的前期投入使得农户依然陷于贫穷、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问题的解决

1.农户认为最好的解决途径

调查表明,100%的农户愿意改造现有供水系统,使用全年稳定可靠的供水或更洁净的供水或全天更多更充足的供水,并为改造工程投工投劳;87%以上的农户愿意支付从供水点到入户部分管道费用;90%以上农户愿意支付2元左右/吨的水费;工程类型根据村组结构采用打深井或集中供水的形式。

在饮用水改造的基础上,农户并不放弃原有的水源作为生活用水,这样就可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对厕所进行卫生厕所的改造。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愿意将现有厕所改造为冲水式卫生厕所,并愿意为厕所改造投工投劳。根据沼气厕所在本地的试点结果,60%的农户愿意将原有厕所改为沼气厕所,并自己筹集部分资金,但大多数农户资金不足。

2.调研组结论

(1)改善农村供水。贫困地区的水源、水质问题普遍存在,农户自身和市场介入的成本很高,所以农村供水具有了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口很大,国家财力比较有限,单靠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很难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因此,应坚持以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主,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或者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的方式。2006年初,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世界银行签订长期贷款项目,同时获得英国国际开发署及妇女儿童基金会的赠款,用于改善贫困县的供水和卫生健康状况,志丹县也在资助范围之内。

在赠款和贷款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省政府、县政府的配套资金,农户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改水工程的推进。在志丹县王嘴子、寺洼、张沟门和牛沟村分别打一眼深井,采取“管井—高位水池—输配水管网—用户”的工艺流程,改造现有供水系统。经过改造的供水系统,可使附近的12个行政村、2075户受益。工程改造完成后,农户组织成立供水管理委员会,从事供水系统的管理和水费收缴工作。

(2)改建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根据农户改厕意愿进行卫生厕所改造。志丹县曾经进行过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项目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志丹县的自然条件完全适合沼气池的正常运转。经过改造的沼气厕所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入厕条件,而且解决了生活废水的排放问题,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燃烧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作为厨房的清洁燃料。将厨房改造为利用沼气为燃料的卫生厨房,既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也可以减少因燃料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沼气池的副产品沼渣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沼液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志丹县绝大多数农户看到了沼气厕所的诸多优点,决定采用沼气厕所。

(3)按照“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运行,增加农民收入。志丹县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手段单一,但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使他们保持着养殖和种植的习惯,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沼气池、猪圈、厕所“三位一体”结构试点成功后,志丹县建立了服务网络,成立了沼气建设施工技术队,并组织农户进行沼气技术培训,提供高效后续服务,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技术指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全县沼气建设步伐,增加了农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有沼气池8 206口,农户推广覆盖率达34.1%,综合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具备了“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根据杨文选等《西北农村实施“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分析》测算,以沼气池为纽带的沼气生产利用链,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实施 “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延长原有“三位一体”沼气生产利用链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的方式,提高传统养殖种植的经济效益,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推动志丹县尽快进入和谐社会。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组织健康教育现场培训活动,让农户亲自体验健康行为、获得健康知识、更新健康观念。通过大众媒体、政府渠道、专家巡回等方式强化健康教育宣传,使人们形成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先教会孩子,然后由孩子向家长传授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大病、疾病就医难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2] 喝水的权利[EB/OL].http://news.sohu.com/20071210/n253929534.shtml.

[3] 志丹县“三沼”综合利用效益高[EB/OL].http://www.dashanbei.com/difang/194/102/18043.html.

卫生与健康范文10

一、我们卫生室和大队部相互配合,根据上级部门、学校、辖区及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加强对校园卫生、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及校园卫生的美化。

2、开展学期卫生宣传月暨“预防肠道传染病,远离甲型h1n1流感”活动。

3、狠抓学校卫生常规教育,促进学校健康课的健全实施。

4、加强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

5、严格做好传染病的防控预防措施。“从系从严,制度管理”的宗旨。

6、开展狂犬病的宣传教育。

7、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开展讲座及护眼保眼专刊)

8、一年级开展口腔卫生的讲座。

9、“均衡营养、身体才强壮”。

10、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从学生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入手,并开展学生个人卫生和班级环境卫生的评奖活动,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

11、开展“预防肺结核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活动。

12、加强对学生正确使用饮用水的卫生及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13、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

14、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讲座。(心理教师)

15、开展“关注自己,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讲座和板报形式)

16、开展“考试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7、开展学生体育锻炼的卫生于安全教育。(体育组配合)

二、抓好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三、进一步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学生的体检、防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接种等工作并及时将学生体质健康检查情况通知家长。

卫生与健康范文11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管理职能。各部门、各事业单位和200人以上企业(含工业、商业)要建立健全爱卫会,落实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确定联络员,具体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严格按照《四川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验收健康教育专业组工作方案》的要求,确保各级健康教育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宣传设备、办公用房、交通工具等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

二、以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为重点,切实抓好六大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巩固我市国家卫生城市成果,是全市人民的要求,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市级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验收健康教育专业组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国家卫生城市迎复审一举成功。

三区政府要抓好社区健康教育。街道、社区要加强健康教育的组织协调力度,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面向广大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教育部门要抓好学校健康教育。中小学校要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辟心理卫生咨询热线、召开主题班会、开展主题征文、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卫生健康意识。

卫生部门要抓好医院健康教育。完善医院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医院健康教育档次和水平,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咨询室(服务台)、健康处方、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门诊和住院健康教育,提高病人防病保健和自我康复能力。

宣传与广电部门要抓好新闻媒体健康宣传。要开设长期、固定的健康教育栏目,健教栏目每周至少1期并预告。健教栏目能紧密结合卫生防病工作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卫生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核心卫生信息,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市总工会、市国资委、市经委等部门要抓好行业健康教育。要结合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行业职业卫生、安全岗前培训。工矿企业要完善劳动卫生制度、职工健康档案和劳动保护设施,结合本单位特点开设有关职业卫生、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方面健康知识教育活动。

市交通局、民航局、城管局等部门要抓好公共场所健康教育。机场、车站、码头、广场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建设与管理,强化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教育和考核。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有卫生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加大控烟宣传与现场干预。

三、以开展“健康教育示范村”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

我市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还严重缺乏卫生知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所引发的农民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面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目的是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力度,积极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镇(乡)的创建工作。结合“三下乡”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卫生知识下乡活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六改”(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基本卫生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健康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市、县(区)电视台要免费播放“行动”公益广告,让健康知识进入农村千家万户。

四、广泛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知识宣传,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

充分利用“世界无烟日”和各种卫生宣传活动,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扎实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创建“无烟学校”的步伐。工商、城管、烟草等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烟草广告管理,在城区范围内杜绝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

卫生与健康范文12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学习节奏日益加快,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身体、心理诸方面还十分稚嫩,卫生与健康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一、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认真抓好校容环境卫生,净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创建优美、整洁、安全和健康的育人环境,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卫生清洁行动和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卫生意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与保洁并举,学生参与校内和社区的爱卫活动。一直以来,各学校坚持校园教室“每天两小扫”、“每周一大扫”的制度,把清洁保洁与创建文明班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的清洁保洁中受到精神文明教育,得到劳动锻炼,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行为。节假日,学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到街道、残疾孤寡家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每年的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月,学校都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从学校到社区,到公共场所,大搞清洁卫生,成为我区爱国卫生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学生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加强对校舍与食堂卫生管理与监督

为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落实学校卫生监督制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身体健康。防疫、食品药品监督局等监督部门紧密配合,坚持学校卫生安全月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检查内容包括:学校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堂卫生制度、冷藏设施、卫生设施、使用餐具消毒设施、外购食品索证、炊事员卫生知识、食堂内三防设施等方面。通过检查监督,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并对照有关的规定,对学校食堂卫生及管理工作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统筹安排好校舍、宿舍、食堂的改造计划,食堂硬件建设有了较大改观,食品卫生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各学校未发生重大卫生事故。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建筑卫生、教学卫生、健康教育、教学设施卫生、宿舍卫生、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费投入等非常重视,形成了学校行政人员依法治教,学校卫生工作人员自觉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可喜局面。

三、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

卫生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上好卫生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健康课的兴趣,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学校卫生工作重点。为确保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制作课件、搜集资料、播放健康课VCD、到校外参观、参加社区清洁劳动等,课内、课外相结合;还利用学校广播、报刊宣传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病治病宣传,并联合疾控中心对学生进行艾滋病、手足口病、甲流感、“红眼病”、肝炎、食物中毒等流行病的宣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预防知识和必要技能。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认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卫生与健康的重要性,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除按要求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还要做好学生一年一度的身体全面检查,并做好统计及体检档案管理;开辟心理健康咨询,解答学生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头之虑,有利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开设多场心理讲座,抑制学生各种不健康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加强对学生性教育,杜绝学生早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卫生与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