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

时间:2023-05-30 10:34:44

孔子拜师范文1

孔子拜师有感

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触。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见到老子是那彬彬有礼的态度让我自叹,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

第一不礼貌

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朋友,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准备彻底改变自己。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第二不谦虚

我以前是一个傲慢的人。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全是算式,我居然连错四道。试卷发下来,脸红了,才打了就十二分。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要谦虚、认真、不骄傲。

第三不爱学习

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不喜欢上学。一去课堂,老师都要讲许多知识,让我感到十分厌倦。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孔子为了读书千里迢迢从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让我自叹不如。

我有许多地方不如他。我要加倍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三年级:刘佶

孔子拜师范文2

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

“相距上千里”,表明孔子拜师路途之遥远;

“风餐露宿”,表明拜师途中生活艰苦;

“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

“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来源:文章屋网 )

孔子拜师范文3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和文曲星。

前一段时间,我应邀到唐山参加了当地组织的一次活动,行程中有一站是参观位于曹妃甸区蚕沙口村的妈祖庙。这让我有点惊讶,本以为妈祖崇拜只在东南沿海地区才有,原来环渤海地区也建有妈祖庙。这个妈祖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意思的是另一个细节,蚕沙口村的书记介绍说,2015年庙里请回了一尊文曲星像,当年村里参加高考的孩子全部上了二本线。

这让我联想起了另外一件往事。很多年前,我的几位大学老师到山东开学术会议,然后结伴去了趟曲阜孔庙,其中一位老师给孔夫子留了张纸条,请他老人家保佑孩子学习好,能考个好大学。离开曲阜后,这位老师一拍大腿,哎呀,忘了留地址了。另一位老师安慰他,把孩子的名字写上了吧?名字写对了就没事儿。

这是带有玩笑色彩的话了。但两件小事放在一起对比,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和文曲星。

汉武帝以来,孔夫子的学说一直是传统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全国建有各级孔庙不计其数,官方定期举行祭孔活动。文曲星源自星象,古人认为这是主管文运的星宿,后来文曲星被演绎成了一个在玉皇大帝身边工作的神话人物,负责起草诏书什么的,相当于玉皇大帝的“文胆”。可见,在民间崇拜中,文曲星其实是跟灶王爷、财神爷一个系统的,与孔孟一系的圣人体系并不搭界。全国各地也有无数的文昌阁、文昌宫、文昌庙,与孔庙并存,接受老百姓的香火。

普通百姓一般来说只信文曲星,《儒林外史》里范进的老丈人就说,能中举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还打了范进一个嘴巴子。待到范进中举的消息传来,他觉得自己不该打文曲星,一边想一边觉得手开始痛,让他自责的并不是打了孔圣人的门徒。

而对读书人来说,基本上是两边都信的,要说他们对待这两套信仰的区别,大体就是在考取功名前会拜文曲星,祈祷文昌君保佑,能在科场上大显神威,而得了功名后就主要拜孔圣人,以孔圣人的卫道士自居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就表现了那些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为了反对雍正皇帝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政策,抬着孔圣人的牌位游行闹事,他们为什么不把文昌君搬来而搬孔夫子呢?无非是因为儒家是意识形态正统,打出孔圣人的招牌来,皇帝老子都头疼。

读书人这种两边烧香的做法无非是功利主义文化的体现,得功名之前,只是庶民,只能从文昌君那里求安慰,取得功名后,就有了特权,犯了法官府也不能打屁股,这就全赖孔老夫子的庇佑了。但孔夫子并不庇佑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不认孔夫子,只信文曲星。

现如今,孔夫子不再有特殊地位了,民间信仰也摇摆不定,每到高考前,就有新闻说各地有考生和家长烧香拜神,拜文曲星的和拜孔夫子的都有,并无一定规律可循。到网上搜相关信息,发现有人在“高考吧”里提问,考前拜文曲星还是孔子?有一个人的回答更有趣:文殊菩萨、文曲星、孔子都要拜。

拉拉杂杂说了以上这些,我的意思只是想表达对一些自称儒家的知识分子的怀疑,他们的雄心不小,惦记着将儒家立教,以儒家思想行宪,尊孔夫子为圣。在《我们如何叙述中华民族》(2013年12期)一文中,我谈到了儒家思想对少数民族来说缺乏感召力,难以满足多民族国家构建的需求,这里进一步想说的是,即便对主体民族汉族而言,儒家思想还有孔夫子,也向来只在士人阶层有影响力,距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很远的,烧香都不会烧给孔夫子。因而,那些自称儒家的知识分子,梦想着儒家能卷土重来,这事恐怕有点儿难。

孔子拜师范文4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北斗小学二年级:孙振铭

孔子拜师范文5

遥望古今,有志之士多不胜数,此之为星也,我要向其学习,故我是追星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 ,对学习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据说孔子年方三十,便以名扬四海,但他听说老子学识渊博于是就风尘仆仆,连赶三天三夜,来到老子所住城中,刚进城,便看到一老者立于一马车前,孔子看此人相貌不凡,想此人必是老子,于是上前参拜,问;先生可是老子,老子答正是,不知先生可是孔子,孔子说是,学生特来拜师,老子说;论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何拜我为师,孔子说;您有比我好的地方,我便要向您学习。老子大悦,于是将毕生所学皆传与孔子,正因为这严谨的学习态度,孔子成为儒学大家。我要追星 ,我要学习其认真的学习态度。

司马迁,我国史学部大家,少年即胸怀大志,立誓要编一部史学名著,流传千古,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入狱,遭受宫刑,如若常人必无脸面活下去,他想;我不能死,大业未成,决不可死。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忍辱负重几十载,终将史记著成。我要追星,我要学习其坚定的决心。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不能完全的模仿他们,应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这样追星才追的有意义、有价值。如此便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了。

孔子拜师范文6

1、今天的中国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2、孔子作为儒家的至圣与先师,他在治学、为政、做人、交友等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3、教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教师节这一天也是他的诞辰。

4、我国教育受儒家影响,除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外,并注重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5、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修史行为,令历代君主找不到禁止私家史学的法理。

6、至圣先师孔子的时代,邾国归鲁,也是经他的弟子子路一诺而定,连盟约都不须签。

7、备受尊崇的孔夫子,历代被称为「至圣先师,至今仍是教师们的典范。

8、日月潭畔的文武庙人气鼎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与武神关圣帝君,神威显赫。

9、从而孔子被尊崇为神化的至圣先师。

10、孔子与颜回情同父子,当颜回英年早逝时,()至圣先师发出的感叹是何等的悲壮与哀戚。

11、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并且,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学校都举行常规的的祭孔仪式。

12、至圣先师孔子的星座我已知道是跟我一样的天秤座了,如今,是时候将其它三人的星座给找出来了。

13、崇拜他的人把他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作神灵隆重祭拜。

14、儒家本来就缺少神化的传统,至圣先师孔子始终只有人格,不具备神格,阴阳五行一类的宇宙观是汉儒后来附益上去的,比较容易解构。

孔子拜师范文7

1、今天的中国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2、孔子作为儒家的至圣与先师,他在治学、为政、做人、交友等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3、教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最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教师节这一天也是他的诞辰。

4、我国教育受儒家影响,除尊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外,并注重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5、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修史行为,令历代君主找不到禁止私家史学的法理。

6、至圣先师孔子的时代,邾国归鲁,也是经他的弟子子路一诺而定,连盟约都不须签。

7、备受尊崇的孔夫子,历代被称为「至圣先师,至今仍是教师们的典范。

8、日月潭畔的文武庙人气鼎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与武神关圣帝君,神威显赫。

9、从而孔子被尊崇为神化的至圣先师。

10、孔子与颜回情同父子,当颜回英年早逝时,()至圣先师发出的感叹是何等的悲壮与哀戚。

11、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得以牢固确立,并且,全国范围内所有的学校都举行常规的的祭孔仪式。

12、至圣先师孔子的星座我已知道是跟我一样的天秤座了,如今,是时候将其它三人的星座给找出来了。

13、崇拜他的人把他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作神灵隆重祭拜。

14、儒家本来就缺少神化的传统,至圣先师孔子始终只有人格,不具备神格,阴阳五行一类的宇宙观是汉儒后来附益上去的,比较容易解构。

孔子拜师范文8

昨天,我带着盼望的心情,来到了我心目中的时间王国—泰姆凯迪,泰姆凯迪是一个虚拟的小世界。

在那里,有好多,好多的职业,每一个职业都令人喜欢的不得了,其中,我也体验了几个我喜欢的职业,在我体验的几个职业中,我最喜欢的是书生,我喜欢书生,不是因为他好玩,而是因为我喜欢书生的单纯与可爱。

刚进到“学堂”里,老师让我们赶快换上书生的衣服,我被那衣服逗得合不拢嘴,老师说要教我们怎样拜孔子,那时,我在心里暗暗地想:“这是什么破职业,还要学拜孔子,太迷信了吧!”于是,我便不情愿的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拜孔子,拜完了孔子,老师教我们古代人的坐姿,古代人最开始是跪着的,后来,古代人发明了折叠凳子,到最后,人们发明了带靠背的椅子,古代人的腿终于解放了!最后,老师让我们每人写一个毛笔字—仁,在“学堂”里一共有七个人,其中,有六个人会写毛笔字,那个不会写毛笔字的人就是我,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写了一个仁字,没想到这个字写得很漂亮,我想:“这不就应该是自信的力量吗?!”

我还玩了很多别的职业,它们一个比一个好玩。

昨天去泰姆凯迪,我挣了50元,虽然不算多,但我非常高兴,我感觉泰姆凯迪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快乐梦想城。

四年级:谷雨鸥

孔子拜师范文9

吕朝一:《孔子》的制片主任是我要好的朋友,因为我曾经给电影《无极》拍纪录片,所以需要给电影纪录片物色人选的时候他第一个想到了我。于是我很顺利地进组担任起纪录片拍摄的工作。纪录片组的成员有两个人,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个摄影师。而我既做摄影师又做纪录片的导演,在现场基本上是两台摄像机同时开工。

数码影像时代:进组后,整体拍摄情况如何?

吕朝一:2008年十月,《孔子》剧组开始进入筹备阶段,我的纪录片组也正式进驻。筹备期的时候拍摄素材并不多,看景和开会的时候会拍摄一些,更多时间是跟剧组的工作成员一起了解影片的拍摄情况,从而制定纪录片的拍摄方案及要表现的重点。因为曾经拍摄过电影纪录片跟过电影摄制组,所以我对电影拍摄的整个流程非常熟悉,也很了解导演和摄影师他们的工作方式,可以很快进入状态。说实话我也没有更多地考虑拍摄的思路,电影纪录片里,你不能预见那些明星下一秒会干什么。主要的手法就是捕捉一些导演、演员和工作人员们发生的有趣的瞬间,回来以后加之一些电影的拍摄素材。我拍了450盘磁带的素材,已经不需要思路了,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了。

数码影像时代:与《无极》的纪录片相比,这一次的拍摄有何不同?

吕朝一:拍《无极》的纪录片的时候我刚从学校毕业,对电影的拍摄流程还不熟悉。而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已经当了多年的摄影师,对电影的拍摄流程已经很熟悉_了,也会知道哪些环节会是纪录片的拍摄重点。拍《孔子_》纪录片的时候,我会知道剧组什么时候开始搭景,什么时候开始做服装,在电影开拍的前一个半月,美术部门就会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了,这些都是在《无极》里学到的。在现场,我可能会更加熟悉Peter老师的工作方式,他多长时间拍一个镜头我会很清楚,也不再会去给人家捣乱了。在适时的时候,我会告诉另一个纪录片摄影师他可以拍摄素材了,有了前面拍电影纪录片的经验,我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把镜头顶上去,当大家比较忙活的时候就要稍微撤后一点,或者缓一缓。电影纪录片的主体还是电影的制作而不是纪录片的拍摄,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个时刻上前能捕捉到一个很好的表情,但是前提是不能耽误人家几千万的投资去捣乱。

数码影像时代:这次拍摄后有哪些感受?

吕朝一:拍摄电影纪录片就像是读电影学院的过程,做为一名职业摄影师,我很愿意跟鲍德熹一起工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这些大师是怎样工作的,看鲍德熹怎样打光,怎样协调演员走位,这都是我拍摄电影纪录片的重要收获。非常庆幸的是我有这样的机会,不是我这个年纪的摄影师都能有这样的经历。拍完这个片子我还会做我的摄影师,但是以后有机会我还是会和这样的大师一起合作,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使我学到很多在电影学院上学时候没有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电影《孔子》纪录片的拍摄使我看到一个最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这也是我想通过的这部片带给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就是一部“大片”或者说一部专业的电影应该是怎么做的。目前,国内很多影视从业者的技术相对国外还不够专业,观念也不够专业。所以,我很想把这部纪录片做成一个电影说明书,告诉观众影视工作者应该怎样拍电影,大家应该本着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来拍电影。当然我也是挂一漏万的在说一个电影的制作,投资公司为了片子有一些新闻点,也会要求在片子里有一些明星的趣闻。但是我个人更愿意把它做成一部说明书,告诉同业人员拍电影的时候你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我不愿意保这个密,我愿意告诉大家,大师们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在做电影的时候,不要认为观众是傻的。观众是没有你(影视工作者)对于电影的认识那么深刻,但是观众的审美是需要影视工作者去培养的。影视工作者不能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待观众,而应该给观众他们想看的而又高于他们想看的东西,这才叫好的电影。就像美国的电影人,他们不会去刻意迎合观众,而是给观众比他们想看的更好的那一点,不断地把观众的审美培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电影产业和体系。而国内的商业公司、制片方如果拍这个纪录片会对导演说,你给观众一个好的,好比发哥搞怪的镜头,观众们爱看。但我想,观众也有很多格调很高的,他是不爱看周润发‘耍鬼’的。再说购买我这样一个长篇纪录片的人应该会一个专业人士,他更希望从我给他的只言片语里去看到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是怎样拍摄的。

数码影像时代:据了解,《孔子》是2009年国内影片中制作费用第一大的影片,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些影片中的大制作?

吕朝一:这部影片里面有很多战争场面,需要很多千军万马的画面。我在采访鲍德熹的时候,他也提到,一个国家的服装做200套已经算是不少了。但是国与国之间打仗的时候,200个人站在16或者20毫米的电影镜头前就像沙粒一样。所以要把实拍的人物和假的CG人物结合在一起,才能让观众既感受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的气势又不会看出破绽。真人实拍的人数不能太少,这样的话就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绿屏。像我们平时在影棚里拍广告,在室内用绿屏肯定达不到电影里需要的场景效果。要体现出作战时的千军万马,至少部队的第一排士兵都是真人拍摄,后面的逐渐虚化。所以就要求绿屏一定要大,而且需要阳光下的效果,如果在棚内的话是需要很多灯才能打得亮的,再说那么大的棚也比较难找到。所以鲍德熹选择在室外搭绿屏,这样才能拍出那样的光效、那样的景别和那样的气势。一开始,摄制组在北京怀柔的鹅和鸭农场里摆了绿墙,可绿墙刚摆好五分钟就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大风给吹倒了。后来考虑到天气因素和绿墙的稳固性,制片组想到用40个集装箱来搭建这个室外的绿墙。横着十个,高四个,于是一个宽120米、高40米的集装箱绿墙就这样搭建完成了。我当时拍了-一个延时的画面,架设了一个固定机位在两天里连续拍摄工人搭建绿屏的过程。到目前为止,这样大的绿屏在全世界的电影拍摄中只使用过两次,第一次是拍摄《泰坦尼克号》,第二次就是《孔子》。而且搭建绿屏的幕布也都是从美国进口过来的好布。在我剪辑好的第八集电视台播放的特辑――《春秋战火》中,就讲述了鲍德熹做为特技导演,带领他的团队在15天的时间里拍摄绿屏的戏份的过程。这十集花絮特辑会在电影频道及《孔子》的官方网站上播放。因为是上映前的预热特辑,也不方便太露戏,所以我剪的时候还是收了一点。更多的幕后制作情况还是会在后面的纪录片里有更多体现。

除了超大的绿屏,《孔子》的场景之多也成为这部大片的亮点之一。整部戏大概有六十多个场景。孔子周游列国,在每个国家都有家和学社,所以剧组搭建了很多不同的场景。

数码影像时代:都说电影纪录片导演可以比别人更近距离接触到电影作品,我想您也有此同感。所以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些幕后故事和花絮?

吕朝一:我在组里度过的那段时间很开心,组里也非常严格的控制时间,使

大家的作息都比较有规律。就说周润发,他是一个很专业的演员。他签的合同也很专业,比如说第二天八点钟开拍,那么他早到五分钟会在外面等着,一定是等到了时间再进来。鲍德熹跟周润发合作过多次,他很了解也很爱护这样的演员。因为分镜头脚本都是由鲍德熹来出,所以每天几点收工都会比较准时。不像有些国内电影,开工没点,收工没点,大家很机动。这部戏完全是一个产业化、规模化的制作方式。这完全来自于鲍德熹的这种美国式制片的控制。如果要拍夜戏,我们会倒时间,头天只开半天工或者干脆不开工,总之要保证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休息。我们的生活基本没受罪。大家每天都精神饱满、开开心心。拍《无极》电影纪录片的时候就比较苦,每天工作14个小时甚至更多,以至于拍完《无极》的纪录片我吃了一年中药。

还有一些趣事比如发哥请吃羊肉串。每到周三、周五发哥会请大家吃羊肉串,搞几千只肉串来烤一烤。天热的时候还会给大家发冰棍。奚伸文老师设计的衣服都特别厚,他是一个很能“花钱”的服装设计师(笑)。他希望找到战国时期那种年代的厚重感,士兵的服装也没有偷工减料,全都是真材实料做出来的。七、八月份的天气,我在拍摄搭建绿屏的延时镜头的时候,站在室外一天都晒肿了,穿着背心的地方里面都黑了。我穿的还是很好的户外服装,更别提那些穿着道具服装的“士兵”了。我们的现场制片组在土里挖洞把水放进去降温,然后每过一段时间还强迫剧组的人喝藿香正气水,即便这样还有一些人中暑晕倒。

数码影像时代:与这些知名的演职人员合作有什么感受?

吕朝一:在片场时,每次收工以后我去鲍德熹工作室的时候,他已经是60岁的人了,总是看见他在电脑前写下个月的镜头以及通告单怎么安排。国内的DP(摄影指导)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而鲍德熹会亲力亲为地去设计分镜头脚本以及安排拍摄通告。有一次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已经是获过奥斯卡奖的大师级摄影师了,为什么还要去坚持做这些琐碎的事呢?”他告诉我说:“人要不断学习,否则早晚有一天你要被社会、被行业淘汰。”所以,好好学习不但是我现在应该做的,而是所有圈内人士都应该去做的。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艺术门类,《阿凡达》来了,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和其相比差出50年了吧,所以要不断努力学习。这一点上,鲍德熹的勤奋感染了我。这次《孔子》在国内做特技的时候,鲍德熹盯每一个合成镜头的每一个步骤。我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没有人比你更关心你所拍的东西,所以你就要去盯每一个镜头。我想,这与他长期和国外的优秀团队一起合作有关。在一些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一个团队里每个部门接到一个为“1”的任务,都会想办法做到更好,做到“1.5”,这样加起来整个影片就会增色不少。而在国内,我们的一些影视团队,对待一个为“1”的任务,可能就想做的“06”及格的状态,那么这样加起来分数会更少。参与《无极》和《孔子》纪录片的拍摄,我和鲍德熹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学到很多。到三十多岁,才有自己的观念,光应该怎么去打。这就像学相声“熏、过、溜”的过程一样:熏就是熏陶。下,过就是教给你两句,溜就是自己去实践,完全是一个手艺人应该经历的过程。孔子是一个很难拍的题材,剧本写出来大家都会觉得平淡。怎么能把它拍的好看呢?鲍德熹就会去想,加一些打戏进来,但是又不能把孔子“卖”进去。所以还要让他有人文的关怀,要迫不得已,还要有一些情愫的体现。这都要靠导演、摄影师和演员去实现。才能组装起一个完整的孔子。这就不得不提到周润发,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演员。之前他会把一个镜头想出好几种表演的方式来做,他从来不会在现场拿着台词本来背词,除非要跟导演商量某句台词。四、五页的大段文言文台词拍几遍就说几遍都不会错。我帮他去拍古琴老师的手势,周润发回去照着练,第二天来拍不会出错,完全能对上音乐。周迅是一个很有灵性的演员,一分钟以前还在嘻嘻哈哈,和工作人员拍照片,一分钟以后开拍立刻入戏。眼神和气口就像被剧中人物“附体”一样。还有任泉、陈建斌等以及群配演员都非常努力和敬业。

数码影像时代:这次拍摄有没有去到孔子的家乡取景?

吕朝一:没有去取景,但是导演有去曲阜拜过孔庙。而且我们每天开拍前都会拜一拜,可能之前跟港组比较多,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港台那边拜神拜佛是因为他们认为剧组是一个很闹的团体,拍打戏或者战争场面,俗话说,三尺之内有神明,所以怕会扰到人家,会拜一拜。后来我发现,在每天工作之前拈香拜四方的时候,其实有一部分是在拜自己。你纵然已经扰了诸神,就应该好好工作,对得起这一份付出。可能是我有些小迷信,虽然并不吃斋念佛,但是做一些重要事情或者不顺利的时候会去拜佛,既然你已经鞠下了这一躬,你就要对得起这一拜。人有的时候下跪拜佛其实就是在拜自己。

数码影像时代:目前《孔子》已经上映,纪录片方面制作情况如何?

吕朝一:前面说到,现在有海量的素材,已经剪出了一个八期的素材配合孔子的上映在电视台播出,用的是苹果的Final Cut系列后期设备。整个的纪录片大概会在一个月后剪辑完成,会比电影上映时间稍晚发行。

数码影像时代:谈谈这次拍摄的前期设备?

吕朝一:我非常感谢“DVCC创作基金“和佳能公司提供给我这次拍摄所用的设备。这次我使用的是佳能XL H1S/A1S这两款设备,我感觉它们是非常好的机器。我本身是一个很爱调菜单的摄影师,所以这两款设备在对影像的控制方面有非常多的参数可供调整。我也根据这些功能调整了很多画面,而且很多功能是一些大摄像机都没有的,像很多人都不敢动的色彩矩阵。在国外,摄影师调整色彩矩阵比较多。在调整色彩矩阵的时候,色相会跟着变化,比如你调整了绿色,那么红色肯定也跟着跑。而佳能的这款设备当你调整了色彩矩阵以后还有一个功能可以把色相调整回来,这就方便了摄影师对画面色彩进行更好的调整和更多的尝试。你们看我剪辑的《孔子》特辑里面,在阴天的时候人脸的肤色仍然很好,就是我把人脸的饱和度调整过来,同时在视波仪的帮助下把色环还回去。其他性能也非常好,操作的手感、功能键的排布都非常舒适。如果把镜头配的再好一点的话,我认为这两款设备更适合拍剧情片。

数码影像时代有人说,给“大片”拍纪录片可以借势帮助自己扬名,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吕朝一:我不想“借势”。我拍这部纪录片只是想学习更多的东西。我觉得中国电影界需要科学的流程,并不一定这部影片的流程就是科学的,但是我想记录下这些好的流程给大家。我只是想做一部好的纪录片,介绍一部电影是怎样拍成的,而不是给某个-人树碑立传。纵然我很崇拜和尊敬鲍德熹老师,我也不会想给鲍德熹树碑立传。我也不会去电视台借此出镜,公司曾建议我:你拍纪录片的时候要不要采取主动式的,自己也会出镜?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只想做好我的摄影师。

孔子拜师范文10

所谓礼仪,就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中国自古有“五礼”之说,祭祀之礼、冠婚之礼、宾客之礼、军旅之礼、丧葬之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

传统礼仪发展到今天,日趋完善。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处世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礼仪非小事,它不仅直接决定着个人的品位,影响着个人的成功;还是社会文明的“温度计”,国家形象的代言词。《左传》中写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清代学者颜元则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从中不难看出礼仪的重要性。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由衷地发出感叹:“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从中吸取有益营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礼的人。

一、尊师之礼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堪称典范。而汉明帝对老师的尊敬,同样让人难忘。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谈到尊师,就不能不说“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宋代学者杨时、游酢曾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也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侍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尚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二、尊老之礼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古代的尊老敬贤,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尊老的规矩和敬贤的礼制。

孔子拜师范文11

【关键词】孔子;学者;维护者;圣人;导师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人能像孔子那样被人们评头论足、津津乐道地评说了两千多年。他是一个平凡谦恭的人,却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话。曾经有人把他捧上九天,也曾经有人把他贬入地狱。但是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统制力的思想家,人们不得不通过他而思维,不管是否认同、是否继承他的思想理念。

本文就《论语》的记载对孔子做一次浅近的解读。

一、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学者

《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缘于他一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学习”指的是学习周礼。孔子认为,学习就是“致其道”,这是做人、从政的必要条件。孔子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因为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最后才能学以致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从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另外,孔子在对待学问上注重精益求精,主张治学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浮夸偏颇、懒惰懈怠的劣习。孔子不仅自己乐学善思,更对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也去勤奋好学。

二、等级制度的维护者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当时礼崩乐坏,周天子衰落,诸侯争霸,大夫逐利,士与庶人或富而骄,或贫而谄。这样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由于人心不古造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人们的行为。

于是,孔子提倡“仁”,这是他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道德价值观。为了“仁”被大多数人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教授讲学。另外,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礼”。“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君使臣以礼,臣以君以忠。”是孔子对这一政治规范概念的经典概括,他本人就是礼的忠实守护者。“子入太庙,每问事。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子闻之,曰:‘是礼也。’”在孔子看来,礼的一系列基本规定不仅普通百姓必须遵守,最高统治者也理应恪守,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从夏、殷之礼损益而来的,是比较完美的,以后既使周灭亡,周礼有所损益,那种损益也是修修补补而己,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百代以后也是不会改变的。(《为政》)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用麻布作礼帽,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用丝来作,这样俭省一些,我同意大家的作法。臣见君时先在堂下跪拜,然后升堂再跪拜,这是合于周礼的,如今大家都直接升堂行跪拜礼,这就有些轻慢了。虽然违反大家的作法,我仍然要遵从古礼,先在堂下跪拜。(《子罕》)孔子宁愿同意在物质上节俭一些,也不同意在行为上省略一些。虽然孔子十分执着与周礼,但是春秋末期有些周礼制度遭到多少人的背弃,在潮流面前,他有时候十分顽固,有时候则的灵活变通的。但是,孔子的变通和灵活是有限的,虽然从政之心甚高,但不能与国君重臣共事,缺乏政治家纵横捭阖的手段。在他身上,学者的纯洁清正是十分突出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理想主义最终压倒了灵活性。

三、知人救世的圣人

朱熹称赞孔子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孔子具备最高德行的同时又有拥有最高智慧。孔子自我评价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生都在不断追求达到圣人的境界。

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分为二。即使对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孔子也能够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就委婉地批评了颜渊缺乏质疑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孔子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并想选拔优秀的人才拯救现世,从孔门弟子子夏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胸怀改革社会的理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在遭到冷嘲热讽,经历无数磨难之后还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救世的思想鼓舞着有志之士,历经千年依然如斯。

四、诲人不倦的导师

孔子创办私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执着的学习态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却承认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相信经过后天学习钻研可以获得知识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

孔子“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一个叫陈亢的人以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孔子,认为他对自己的儿子必有私心,一定会教给儿子诀窍,于是陈亢去找孔鲤探问,却发现孔子并没有教儿子什么秘诀,而是一视同仁地教导他要踏踏实实学习《诗》、《礼》。

转贴于

孔子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他主张因材施教,在解答问题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学生他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放下长者的身段,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循循善诱,并且有针对性地评价他们各自的答案。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从古至今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孔子的教学理念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五、千秋功过任评说

孔子在世就闻名天下,他爱憎分明,世人对他也是见仁见智。

(一)孔子的弟子对他十分崇拜

弟子子贡曾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孔子的威望,来自他的学问渊博、精益求精,来自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自他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的风范。所以,弟子在孔子面前都是毕恭毕敬的。

(二)当时的国君、大臣多认为孔子之道迂阔不实、不合时宜

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诸侯国、公家与私家、私家与私家在土地、人民、权力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激烈的争夺。孔子却并不注重军事和农事。在诸侯国中,周礼都或多或少遭到破坏,而孔子不愿意与违背周礼的国君、大臣共事。

孔子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有的国君、大臣讨厌孔子的空谈。例如孔子初到齐国,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可是孔子前脚刚走,晏子就劝说景公“(孔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景公对孔子马上冷淡了下来。无论是开明的政治家还是贪婪的权臣,都不会被周礼束缚手脚,不会喜欢孔子。还要的人虽然不行孔子之道,却想把他留在身边做顾问,做一个冠冕堂皇的点缀。例如鲁国的权臣季桓子。对于这种人,孔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三)隐士多数以旁观者的姿态讥讽孔子

春秋末年,不少大夫和士人看不惯国君和权臣破坏周礼、粗暴贪婪的行为,所以辞去官职,隐居山林。他们对孔子这种卫道士多给予善意的讥讽。在楚国就有“凤歌笑孔丘”的狂人,他打孔子的车前经过,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他用天下有道时才出现的凤凰比喻孔子,现在天下无道,孔子却不归隐,难道他的德行衰败了吗?隐士虽然讥讽孔子,但是也承认孔子的仁德,劝其迷途知返,不要空忙一场。

可见,孔子在当时并没有被神化,只是在儒士内部出现的小范围的个人崇拜,在大多数人眼里,孔子是过时的、迂腐的、顽固的人物。

(四)旷世大儒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来,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

总之,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孔子旷世大儒的身份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书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王月光《孔子的人格》,《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2007年第3-4期

[3]杜莹《论语中孔子的形象》,《陇东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4]林存光《旷世大儒——孔子》,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孔子拜师范文12

论文摘要: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件富有远见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为案例,对大学生游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审视,以期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论文关键词:文化自觉;儒学;寻根之旅;本根教育;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明确提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使命。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成为当代先进文化及文化强国的合格建设者,是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需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中国高等院校一定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中国的大学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得到熏陶和滋养。培养既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气质和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高等院校肩负的神圣职责。然而,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过分看重知识教育的工具价值,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轻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堪忧,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人文素养也不容乐观。仅就大学生而言,有的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和认同,对中华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温情和敬意,有的则对真善美的价值缺乏执著与追求,甚至不知道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无根的教育已成为困扰当代教育的难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此灿烂辉煌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6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中华民族屹立千年的基石,民族文化也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宝贵资源。一个人只有耳濡目染,深切了解和感知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真正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中外文化全面交流的崭新时代,难免会出现种种思想混乱现象。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在这一时期固其本根,给予充足的精神营养,就难以使他们成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栋梁。

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己任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认真研究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工程师的有效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加深国学修养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学校特别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树立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促使学生立足现实,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结在一起。“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作为该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策划的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之一,就是该校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 探寻儒学源头活水,滋养学生人文情怀

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然而,追根溯源,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正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开山鼻祖——周公。“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二子”,正所谓“孔子习周公者也”。基于此,寻根之旅从探访孔子所崇拜的周公之庙开始。想当年,孔子怀着温情与敬意,“入太庙,每事问”,盛赞“周公之才之美”,感慨“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感叹“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足可以想见孔子对周文化尤其是周公满怀的敬佩之情。沿着先师的足迹,寻根团队怀着崇敬之情过“棂星门”,静观东西两边刻有“经天纬地”、“制礼作乐”的石坊;入“成德门”,康熙御碑前体会古代帝王对周公的由衷敬仰;进“达孝门”,元圣殿前瞻仰周公塑像,欣赏“明德勤施”雕龙金字巨匾和由清乾隆帝手书的“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图书象演尼山绕绪本先型”之楹联,感悟周公这位西周杰出政治家的“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制礼作乐”的丰功伟绩。

知孔子其人必先知其身世,有必要寻访圣人诞生之地。告别周公庙,寻根团队驱车来到距曲阜市区25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下榻在尼山脚下的尼山聖源书院。尼山拥有许多反映孔子生平和文化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这里虽无三山五岳之雄奇,却因孕育了圣人孔子而历史独有,文化独具,资源独占,地位独享。寻根团队在尼山孔庙拜祭先师和七十二贤,启圣王殿前追忆陬大夫的赫赫战绩及其启圣之不凡;颜母祠前感念颜征含辛茹苦抚育孔子之艰难;智源溪畔寻找仁德化身和智慧源泉;观川亭上试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然长叹;中和壑(尼山砚沟)里体会孔子渴求万事万物达于和谐境界的中道观;夫子洞(坤灵洞)前感念“祷于尼丘得孔子”及“凤生虎养鹰打扇”之美谈。回到尼山聖源书院,寻根团队聆听了儒学研究专家、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刘示范教授的专题讲座——《夫子洞前学孔子》。刘教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所处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带大家重温了反映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使听者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亲聆圣贤的教诲,也让大家在尼山圣地进一步认识了孔子。观山之意不在山,在乎寻古沐圣灵。伫立于五老峰前,站在山枣丛针刺倒长、“扳倒井”井壁倾斜和柏之似笔的神奇之地,师生们惊叹于五老峰的瑞气,尼山的灵性,感悟孔子从山水和自然当中汲取灵感,创立儒家学说,开创私学之先河,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茫茫宇宙,星有明灭,唯有圣贤的思想与之永恒! "

尼山,孔子出生之地;孔府孔庙,留下了孔子讲学和生活的圣迹;孔林,孔子安息之处。从出生地到葬身处,这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记载了孔子73年人生岁月的不朽历程。孔子被尊崇,在孔庙一座座门坊招牌上得到活灵活现的体现。“棂星门”,寓意孔子犹如天上文星而感召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圣时门”,借孟子之言称颂孔子是最顺应时代的圣人;“弘道门”,指孔子弘扬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大成门”,昭示孔子是集先贤之大成的人;“金声玉振坊”,借孟子之言赞美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太和元气坊”,表明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化育万物;“德配天地坊”,彰显孔子的道德像天地一样伟大;“道冠古今坊”,意味着孔子思想古往今来一以贯之。步于其间,不时涌起一种深沉凝重的民族自豪感。寻根团队大成殿前祭拜先师;东西两庑瞻仰历代贤人;成化碑前感念动乱留下的遗憾;“诗礼堂”中领悟“诗礼传家”的意蕴;鲁壁旁遥想历史风云几多变幻。驻足于杏坛之前,追忆授徒三千的盛况,仿佛看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令弟子“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的场景,想见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路的忠厚率直,子贡的聪颖善辩,曾晳的潇洒脱俗,确有当年司马太史“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之感。游走于圣迹殿内,感念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无奈和凄凉,在清贫与困厄中仍“弦歌不绝”、“习礼于大树下”的执著,情不自禁地吟诵圣迹殿内留下的那首《大哉孔子》赞歌:“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寻根团队在孔府里体会“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和非凡气派,感悟一句句沉淀千年的治家箴言;孔林里膜拜于“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前,徘徊于“子贡庐墓处”,思索儒学之厚、礼学之深,感动于弟子与孔子留下的深厚情谊。拜谒孔府、孔庙、孔林,犹如与一页页风干的历史对话,深深地震撼着心灵。齐鲁的水土养育了孔子,也滋养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来,人们尊孔,敬孔,也不乏批孔甚至倒孔,但孔子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人们,历久弥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生活于“礼崩乐坏”、“世道衰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动荡不安、新旧交替时代的孔子,心忧天下、修己安人的担当精神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寻根学人。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所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借助泰山之力而开阔眼界和胸襟;孔子临终所唱“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的最后歌声,竟然将自己的生死与泰山相联系。难怪明代严云霄在《咏孔子庙》中曾有“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之誉。沿着孔子“过泰山”“登泰山”的足迹,寻根团队来到坐落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和泰山学院。泰山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泰山”命名的大学。该校深受厚重的泰山文化的滋养,形成了鲜明的泰山文化特色。寻根团队在泰山学院副院长、著名旅游策划专家、泰山研究院院长王雷亭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湖光山色、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校园,听取了著名泰山文化学者、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周郢老师的学术讲座《天下泰山》。周郢老师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了泰山从儒学圣山到帝王之山的历史。他充满深情的诠释,加深了大家对泰山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强化了大家迫切登游泰山的心情。登泰山,艰苦而快乐,不仅检验了师生的体力,磨炼了师生的耐力,更见证了不离不弃的真挚友谊及“泰山石敢当”的担当与威力。寻根团队从岱庙出发,一路攀登,过孔子登临处,越中天门,登十八盘,到南天门,至瞻鲁台,夜宿泰山顶。从山脚到山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摩崖碑刻林立,宫观庙宇点缀,登游其中,宛如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大山因圣人的光顾而成为文化的巅峰,五岳独尊;圣人因大山的滋养而成为文化的巨人,千古独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热汗被天风拂干,激情被理性冷却,沉静思考,感悟宇宙的浩茫、自然的博大、时空的倏忽、自身的渺微;进而慨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励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奋进之信心,奉献之无穷。

三、 寻根之旅意味深长,本根教育任重道远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不懂得、不认同中国文化就很难算是真正的中国人。弘扬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粹,呵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应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儒家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群体智慧和对人生的关怀,对中华民族品格和特性的形成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作为一种文明成果,是今天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借鉴的宝贵遗产。石本无火,相击乃迸发灵光;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成涟漪;圣迹本属文化遗产,游学能唤醒“沉睡着的力量”。游学就是与圣贤晤面和对话,分享其思想、情感,受其智慧的启迪,获取心灵的滋养。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的鲁国,既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探究孔子和儒家文化,既要考虑其时代性特征,又要注意其地域性印痕,只有这样,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认识才会更客观,更接近真实。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以“走近孔子——探源儒家文化”为主线,通过“以学为主,学游结合,学为先导,游为延伸”的活动方式,实地实事地探访鲁国故城遗址和周公庙、孔子诞生地尼山、泗水源头泉林、曲阜孔府、孔庙、孔林以及美丽如画的泰山学院和五岳独尊的泰山,期间贯穿以学术讲座,交流讨论,对师生展开深层次的文化浸濡。活动将师生置于先师孔子亲自触摸过的山水间体验儒家思想,净化心灵,在凸现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基本特点的同时,做到与齐鲁大地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从而把“山水圣人”的旅游之地变成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又一课堂,使师生在游学体验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增添了一份温情和敬意,同时体悟了生命,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境界。诚如在交流讨论中一位老师所说,“本次活动是一趟寻根之旅,一趟文化之旅,也是一趟心灵之旅,孔子一生不畏艰难,上下求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崇高人格和教化力量深深震撼着我们!亲临儒学圣地,感悟儒家文化的魅力,既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更是对师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染。大家在游学过程中,接近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增强了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成功的人文教育,必“读其书,知其为人”,必“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正如余嘉锡在其《目录学发微》中所解释:“吾人读书,未有不欲知其为何人所著,其平生之行事若何,所处之时代若何,所学之善否若何者。此即孟子所谓知人论世也。”读万卷书学而时习之,行万里路实践出真知。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游学”的传统,游学活动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古今学者文人的青睐。从游学洛邑考察周文化的孔子,到游历稷下学宫讲学的孟子荀子,从寻访人文史迹的司马迁,到游遍山川实地取材的郦道元,无不在游学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实地体验其丰富内涵。可以说,游学活动为古今学者文人成就梦想、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儒家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实地实事的“耳濡目染”的游学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师生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之渊源有了直观认知,对儒家文化的精髓有了深切感悟,其人文情怀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熏陶和涵养。

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利用中华文化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资源,积极而系统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是一件富有远见卓识、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儒家文化游学活动是一种效果直观而持久的素质教育模式,是教育过程中最生动活泼而行之有效的一个环节。通过将大学生置于中华民族大的“时空观”的教育体验活动中,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知人论世”的方法可解决读其书不知其人的缺憾,其“实地实事”的特点可调剂现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知行合一”的性质可弥补“死读书”的弊端,其人格培养的功能可对症当今人文关怀的欠缺。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其育人智慧,有利于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本次儒家文化寻根活动主要组织者、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闫笑非教授深有体会地说:“今天的很多老师,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受到很好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他们成为老师后怎么能够教育学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呢?不是不想教,是不会教。文化游学活动是给老师和学生补上这一课的最佳载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寻根之旅启程之前,每名师生都根据活动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出发前,学院编撰了《儒家文化寻根之旅手册》,作为此次寻根之旅的文化基础,人手一册。每天活动结束后,主讲《论语讲读》、《孟子讲读》、《中国新诗阅读》课程的老师都要组织大家座谈,就地畅谈收获,及时交流心得。会计学专业费晓宇同学感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我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李杨同学在发言中谈到:“寻根之旅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明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陈泽同学则说,“此次活动,对于我而言收获的不仅是文化本身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经过此次活动我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反思,有所感悟。”市场营销专业吕凯士同学说“我要以孔子为榜样,把行为守礼、做事守义,处事守仁、好学多知和交友守信作为自己修身的标准。”英语专业潘九丞同学表示,现在很多“90后”对孔子的了解只局限在书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诵读经典和文化寻根之旅等类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