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国故事的成语

三国故事的成语

时间:2023-05-30 10:29:05

三国故事的成语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1

典故词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化土壤当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发生、发展和传播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典故词语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典故词语的来源非常复杂,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故事典故词语、名人掌故典故词语、典籍词语典故词语、神话传说典故词语”等不同的类型,[2]可见古代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对典故词语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辞书解释典故词语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交代清楚,才能够真正解释清楚这些典故词语。对于典故词语所依托的背景,必须有一定的交代和介绍。典故词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典故赖以生存的民族语言文化土壤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比如出自《左传》的“问鼎”就是来自于历史事件。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部队驻扎在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王朝排除使臣慰劳楚庄王,庄王不自量力地询问周朝鼎的大小和轻重。鼎乃国之重器,讯问鼎其实就带有了觊觎国家的意思。后来在一些以下犯上、谋取国家的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会以这一事件为例来打比方,或者引用这一事件来说明当时的社会形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问鼎”这样的典故词语,用来表示图谋国家政权,或者在某一个方面取得胜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这一俗语的产生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一段历史事实有关。

唐朝时期,郭子仪因为平息安史之乱战功卓著,皇帝就封他为汾阳王,并且在给他建了富丽堂皇的河东府。郭子仪死后他的后代各个养尊处优,挥霍无度,门厅几乎败落,他的一个孙子甚至乞讨为生。一天到了河西庄,想到自己的奶妈就是这个村子的,于是向别人打听,正巧他打听的这个农夫就是奶妈的儿子。他们一边说一边就到了奶妈家,看到家庭非常富裕。郭子仪的孙子就问:“你么家这么富裕,为什么还自己要劳动呢?”奶妈的儿子说:“母亲在世的时候就告诫后人要勤俭持家,守住这份家当,我们都不敢懈怠啊!”奶妈的儿子看到郭子仪的孙子很可怜,就留下他管理来往帐目,却发现他一窍不通、无法胜任,于是感慨地说:“真是三十年河东享不尽荣华宝贵,三十年河西寄人篱下。”后来就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命运和境况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典故所依托的这些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就是典型的传统语言文化渊源。在释义的时候,如果把典故词语当做一个普通词来释义,只把词语的直接意思解释清楚,那只能说是符合一般的释义标准。如果承认它是典故,就必须根据典故的特点,深挖这些典故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讲授揭示典故的来源,才能更好地理解典故词语,并且更恰当地去解释典故词语。

二、典故词语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释义的复杂性

典故词语首先是语言中的词语,在释义时必须符合语文辞书释义的一般要求,就是要给出词语一个准确的词语义。同时,典故词语又是特殊的词语,典故词语的产生于定型过程中不仅仅有造词的语言规律的参与,还有典故所赖以形成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参与。真因为典故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典故词语在释义的时候,比一般的语文性词语要更为复杂一些。

典故词语的释义过程中,要描述典故的形成过程。典故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典故词语产生的语言环境、事件背景。以上举例所说的“问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描述了它们产生的历史事件背景。这种背景还有其他的种类,有的典故来源于宗教经典,有的来源于古诗词,有的来源于神话,有的来自于寓言……不管来自于哪个渠道,都是典故释义必须的组成部分,在典故释义的过程中要清晰地揭示出来。尤其是有一些典故,最早出现在一些典籍当中,那么在解释典故的过程中往往要引用这段典籍。[3]比如“约法三章”来自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文是“(高祖)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商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在解释“约法三章”的时候,这段话就应该引用到释文当中。其他的典故词语也应该同样处理。因为典故词语解释的内容相对更加丰富一些,所以典故词语的辞书一般都篇幅较大。

典故词语的释义过程中,要解释词语的字面意义往往与典故的真实意义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典故具有的文化性特征导致的。[4]典故产生的背景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提取为若干字表示的典故词语,在提取的过程中只能照顾到典故产生过程中的部分内容,或者典故产生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因此在典故的释义中,就必须注意仅仅依靠子字面意义,是难以处理好典故的释义的。比如“破镜重圆”,产生的背景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与其驸马之间的故事。夫妻之间为避免在战乱中离散,相约每人拿破镜的一半,他年正月望日在市场上售卖破镜,借此来彼此探听对方的下落。陈国灭亡之后,夫妻失散,驸马在正月望日看到有人叫卖半个镜子,于是他高价购买并岁出售人去取镜子,得以夫妻团圆。所以后来用“破镜重圆”表示夫妻在离散之后的重新相聚或决裂后的重逢。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重新相聚或决裂后重逢,肯定不能使用“破镜重圆”这个典故词语。

三、结语

以往人们在研究典故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关注典故的文学性、文化性,对典故在语言学方面的价值和特点关注很少,在对典故词语在辞书释义方面的特殊性和释义规律关注得更少。典故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典故词语是典故的凝固和表现形式。[5]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际,作为典型的文化凝结———典故词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英语课程过分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还强调小学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即明确提出了小学生对于英语故事学习的要求及目标。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适合做故事教学的相应教材。我区采用的外研社版新标准教材,该教材以Amy和Sam一家人在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为主线,采用的是“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编写体例,最终为学生完成任务,提高语言技能奠定基础。这套教材的运用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开展故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上好英语故事课,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及教学途径,研究出一个较成熟的教学模式,是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一)故事教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英国教育家Andrew Wright(1995:1)指出:“Storie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lires of our children;stories help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ir world and to share it with others.”(故事在儿童的生活中尤其重要;故事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且与他人分享。)

(二)故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故事教学”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性和学习语言的特点。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般表现为:Learn by doing(边做边学);Go for meaning(意思先行);Pick up chunks/ formulaic language(摭拾习得);Creative use of language(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Sense of imaginat ion(有丰富的想象力);Sense of fun and playfulnes s(好玩好动的天性);Capacity to imitate(有很强的模仿能力);Short attention span(注意力短暂);Strong sense of curiosity(有好奇心的天性);Strong desi re to communicate(强烈的交际欲望);Capacity to learn incidentally(偶学偶得的能力)。正是因为儿童有以上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性,因此,“故事教学”更能使儿童学得快,掌握得牢。

(三)故事教学和儿童心理的关系

故事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讲故事能激发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天生就拥有好玩、好奇的心理特点。讲故事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保持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国的Gail Ellis and Jean Brewster(1991:1)说过:“Stories are motivating and fun and can help develop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y can create a desire to continue learning.”(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乐趣,并且可能帮助开发往外语和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故事的学习可以保持一种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研究内容

1、教学素材系列化:即将教材中的英语故事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故事素材。2、教学过程模式化:即在不断深化探索的实践中,研究出适合不同英语故事素材的故事教学模式。3、学生学习能力化:即在该故事教学模式中,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四、研究过程

(一)对我校学生及家长进行前测:问卷调查及访谈

(二)针对前测结果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五、研究结果

(一)教学素材系列化

1 来自于教材内的故事素材:趣味性故事、文化性故事、叙述性故事。

2 来自教材外的故事素材:科普类故事、经典童话类故事、生活类故事。

(二)教学过程模式化

1 故事教学模式基本模式:(1)设置情境(Contextualized setting);(2)图片环游(Picture-reading);(3)故事重复(Story-imitation);(4)故事表演/复述(Story-retelling);(5)故事重组/新编/续写(New story making)。

六、分析讨论

(一)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经过研究后测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不再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枯燥地读背课文了,而是沉浸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当中、语境当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学、演、编;尤其是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逐步建立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上敢于参与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学习能力。该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很多运用语言的平台,如picture-reading;story-retelling等等,故事教学没有仅仅停留在本故事的语言点上,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表达以前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同时这些活动不仅关注故事本身的层面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之,经过三年辛苦的教学实践,我校的故事教学模式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读写能力均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加了各年级段之间有效的教学衔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此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实验。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教学时间的问题是我校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 荆楚文化 成语典故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所谓典故性成语,指的是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的成语,其特点是源远流长,有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民间广泛使用。成语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语义的统一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成语在语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整体意义往往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的意义中推测出来。从结构上看,成语是经受时间的考验,是千锤百炼形成的,其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意更动。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统计表明,成语故事中涉及“楚国”、“楚人”的特别多,达一百多条。先秦时期跨度长达两千多年,其中大大小小的国家有一百多个,而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占了几近三分之一,可见楚国以典故多、语言丰富成为当之无愧的“成语大国”。楚国楚人不仅有成语这一语言的数量优势,而且成语质量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许多成语历经几年流传,仍然生动活泼。成语及其故事流传广泛到这种程度的并不多,作为历史故事一部分的成语典故是当时政治文化的折射。来自荆楚文化的成语反映了楚国风情和楚人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典故性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要将孕育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英语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荆楚文化中的成语更由于其来源的复杂性,加深了翻译难度。下面列举一些负载荆楚文化的成语典故的翻译进行探究。

二、荆楚文化成语典故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译者一般采用直译法。直译法单刀直入,用词简练,意思明了,既转达了原义,又令外国读者了解了我国某些传统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例如,“百发百中”翻译成“shoot with unfailing accuracy”;“班荆道故”翻译成“squat on the grass and chat of old times”;“名列前茅”翻译成“be among the best of candidates”;“人莫予毒”翻译成“no one dares to harm me”。

(二)意译法

意译指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有一些成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则令人费解,只好根据上下文意译处理。我国典故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往往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又藏头露尾,云遮雾障,急切间难以吃准其本义。对于这类典故,意译才是上策,省却外国读者不熟悉的我国历史人物、地名或事件,免得拖泥带水,混淆不清。如“班门弄斧”翻译成“teach one’s granny how to suck eggs”;“鞭长莫及”翻译成“too far away for one to be able to help”;“南风不竞”翻译成“the opponent is not strong enough”,“日暮途穷”翻译成“approaching the end of one’s days”;“若敖鬼馁”翻译成“without offspring”(“若敖”指楚国境内的若敖氏,“馁”指饿了,该成语是说楚国境内的鬼饿了,意指该族无后人);“杀妻求将”翻译成“seek fame and wealth through sinister and cruel means”;“上下其手”翻译成“act in collusion with sb.”;“射石饮羽”翻译成“have the strong willpower that can make an arrow pierce even stone”;“兔死狗烹”翻译成“trusted aids are eliminated when they finish their mission”;“退避三舍”翻译成“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畏首畏尾”翻译成“be overcautious”;“下里巴人”翻译成“popular literature or art”;“尔虞我诈”翻译成“mutual mistrust with both parties playing tricks”;“刻舟求剑”翻译成“take measures without attention to the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曲高和寡”翻译成“too high to be popular”。

(三)直译参半法

所谓“直译参半法”,就是很多情况下成语只能一部分直译,一部分意译,这样做既可以保留原文形象,又可以使译文畅达。例如:“死不瞑目”翻译成“die with a grievance or everlasting regret”,“死”直译成“die”,而“不瞑目”意指“遗憾”,因此意译成“a grievance or everlasting regret”;“问鼎中原”翻译成“find for the tripod in the central plain―attempt to usurp the throne”(问是询问;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吴市吹箫”翻译成“beg about the streets by playing an instrument”,前半部分意译,后半部分直译;“阳春白雪”翻译成“The Spring Snow―a highbrow song”,前半部分直译,后半部分意译;“一瞑不视”翻译成“close one’s eyes and die”,close one’s eyes是直译,die是意译;“优孟衣冠”翻译成“tread the board―carry out designs under a false cloak”。

(四)套译

套译指以英语中相应或同义的习语或谚语,将原著中的成语之类进行对等翻译。此时,汉英成语或谚语之间文化价值相当,别无旁义或歧义。汉语典故成语与英语典故成语各有其民族文化渊源,相同之处甚少,即使可以找到一些含义近似的典故,用在译文中也往往因民族色彩不协调而显得不伦不类,一般说来,翻译中不宜用典故成语套译典故成语,但是不能绝对化,可以套译的情况并不是完全没有。凡可作套译成语,译者需信手拈来,贴切自然;若有细微差异,译者便要略加变通,使之平稳移植,不留痕迹。例如:“亡羊补牢”对应翻译成英语谚语“better late than never”。

(五)借用法

借用译法是翻译习语的常用方法之一,即借用目的语中相似的习语套译原语中的习语,它能使译文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如“画蛇添足”翻译成“gild the lily”;“风马牛不相及”翻译成“apples and oranges”。

三、结语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成语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在翻译成语典故译过程中,必须将成语典故放到特定文化加以考虑分析,结合特定历史年代进行翻译。因此,对于汉语成语的翻译,我们要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汉语成语的翻译应该更多地注入文化信息,才能更好地进行。我们大量列举了源于荆楚文化的成语翻译实例,讨论了典故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在实际翻译中,应做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语义对等,但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只使用某一、两种手段,而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得其义,传其神,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准确表达原文的意义。一方面尊重源语文化,忠实地将习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另一方面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心理,考虑他们对异语文化的理解力和承受力,争取在保留源语文化和译文可读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黄发恭.楚人的成语和成语中的楚人[J].湖北社会科学,2005.1.

[3]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Z].牛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2.10.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4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豆丁:王铸镔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成语故事》这一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它是由一个个典故组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小故事。印象比较深的有《迷途知返》、《守株待兔》……

《迷途知返》这个故事讲的是:在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联合攻打袁术,袁术败走扬州割据一方。这时汉朝已将土崩瓦解,袁术看到这种形势欲乘机称帝,于是他极力拉拢好友陈珪,然而陈珪反对袁术称帝,并劝他说:迷了路只要知道返回还可以避免灾祸,但是袁术不听劝告,最终自食恶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这样才能不犯更大的错误。

《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种庄稼的人看见了一只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只兔子。

然后他就每天在树桩旁边等,庄稼也不管了。最后兔子没再出现,禾苗也都枯萎了,他也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好吃懒做,要靠自己的劳动,不能坐等天下掉馅饼,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有收获。

与此同时,我也很佩服先人的聪明才智,能够想出这么多典故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良多。

——四(3)班 董伟希

《成语故事》读后感三

三一班孙萌萌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

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习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习。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5

一、英语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即教师在课上依据要讲的内容,加入一些简单、短的小故事,进行内容的教学,或者直接使用故事来进行讲课,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让其从故事中掌握主题,是一种由深到浅、由复杂到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在英语的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生英语故事来进行的教学方法。应用这一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了解英语的语法、单词、句子等,摒弃了以往理论上的枯燥性,能够使学生在故事中轻松掌握英语学习;还能够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听、写、读、说这四项的基本英文能力,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够很好提升国家的英语教学水平。首先,小学生在进行听英文故事的时候,一定会进行想象;通过小学生互相进行讲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口语和思维能力;小学生在进行表演故事的情节中,会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小学生在进行编故事中,会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英语故事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小学生把英语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也能让小学生了解到国外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因而,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在小学生中,通过故事教学的方法进行英语教学,能够很快地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此方式的教学,对于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小学生在故事的海洋中遨游,无疑是对学习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以故事为主题的小学生英语教学的优势

(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来说,处在这个对世界很好奇的年龄,要想让他们长时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通过故事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是为了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获取一定的实践教学成效。教师在进行上课前,要通过一些有趣的热身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即将开始上课,这些有趣的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在上课前就能精神饱满,以便集中精力。我们的热身活动可以是唱一首英文歌,或者看一段经典的英文桥段等,都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夸张的表情,让小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快乐,使得下面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这种优势,可以让小学生的课堂效率更高,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大的帮助,整体提升我国小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融入国际化的大趋势。

(二)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

是否能顺利开展英语故事为主题的教学,还是要取决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英文教师在选择英文故事的时候,要通过学生的建议,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英文故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去听讲。以故事为主题的英文教学法,要求我们这样挑选故事:在讲课的前一天,可以把所有的故事印在纸上,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得票率最高的那个故事,作为明天讲课的内容,得票率较少的故事,可以让选择故事的少数同学,进行自主讲解,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编一段故事,来发散思维,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喜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小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原来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更好地认真学习,不断挑战新的任务,完成课堂的要求,提升听课效率,也能提升兴趣。这种方式,不像以往的理论教学那么枯燥,很有灵活性意义,能够学生爱上课堂,对于英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丰富了教学方法

在应用故事为主题开展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故事,来展开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么做会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摒弃以往教学的单一化。现在我们的教学可以是图片教学法、动画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一系列的方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画图、看图、看动画片、学英文歌中得到学习。这些教学方法的实现,让小学生们不再像传统课堂中教学方法那么的单一与乏味,更多的是轻松与快乐,不断为学生创造出优质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广播新闻;故事化表现;思考

一、前言

所谓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就是运用故事化的手法将传统的广播新闻加以修饰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它一般在软新闻中运用。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不仅可以让观众获取信息,还可以让观众得到娱乐的享受,缓解现阶段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为顺畅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一般具有三种要素,即真实性、时效性以及趣味性。其真谛就是讲真实性、新闻性的信息加上趣味性的作料,在不同的角度对新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妙趣横生的报道。

二、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要求

一般来说,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

1.结构处理

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一般采用横向截取的方式来揭示新闻的幕后故事,这样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能力。例如媒体对我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的报告。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航天人艰苦奋斗,将我国的航天事业领入先进水平。新闻对此进行故事化报道,这样不仅给观众普及了航天科技的知识,还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在这种生动的场景以及事例的叙述中,人们能够产生至关感受,这样就使得新闻的感染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还可以利用纵向深入的方式来深化新闻故事的主题。对于一些平凡的事例进行深入挖掘、逻辑推理等的方法,让人们能够在接受新闻的时候领会新闻深层次的意思。人们在接受愉悦信息的时候,其精神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达的结构不尽要疏密相间,还要错落有致,编排得当。具体有两点。

(1)播新闻的故事化表达结构要服从作品主题的需要。结构的安排要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文本内容的主次轻重、先后顺序以及剪裁布局等,要从有利于主题充分揭示来展开,同时还要随着主题的深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2)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达结构要完整、和谐统一,符合形式的基本规律。安排广播新闻文本结构时,要围绕新闻的主题,抓住新闻的主要线索,将各种材料进行有机组合,这样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的和谐统一体。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结构一般采用顺利结构或者倒叙的手法来切合广播新闻的特点。

2.情节安排

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情节安排收集以及选择材料要从人物性格来出发。人物性格决定故事的情节,人物的言谈举止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因此,在新闻采访和选材时,要捕捉人物性格的事件、环境以及讲话录音等,这样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一般而言,情节安排首先要完整、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发生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达反映的是我国社会生活的斗争和矛盾。而新闻报道不可能反映我国社会矛盾的全部。因此,在进行故事化表达的时候截取其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广播新闻自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让观众从这一矛盾的发生的全过程中看到整体生活情景。其完整性就是指新闻的矛盾具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矛盾冲突的起点就是开端,这是引起矛盾的成因。矛盾展开与深化的阶段是发展阶段。高潮就是矛盾斗争最激烈的阶段。而矛盾得到解决,人物、事件等有一定结果,即矛盾的结局。

广播新闻情节的完整性要根据故事所表现的内容来做出灵活多样的安排。一般来说,我国广播新闻故事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

广播新闻故事情节除了完整之外,还要丰富、生动。因此,新闻记者就要全面的掌握才来哦,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的事件里面,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同时还要强调事物特殊性的奇和巧。这些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因此,新闻报道是以外延和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被人所接受。那些以事件发生的曲折性或者离奇性来取胜的广播新闻往往是不可取的。

3.语言要求

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我国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语言要求要达到时效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要满足广大观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还要利用一些准且、简洁的语言来传播新闻。我国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语言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题材来报道新闻事实选用恰当的语言风格来表述。对于观众而言,准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语言要求还取决于人物新闻中的所采访的对象的语言特点。语言的风格因人物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的不同而不同。在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中,如果是描写一些性格开朗的普通民众时,语言要求要简洁,大多都是用单句。如果是描写一些经历坎坷、饱经沧桑的智者时,要选择一些蕴含哲理的语言或者是结构复杂的句子。同时还要选择一些书面化的词语。只有这样,我国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才能更传神的刻画人物形象。当然,还要选择一些没加修饰,没有夸张或者很少夸张的语言来描述广播新闻。一般都是用直接叙述或者是利用一些描写统一的白描性语言。这样一来,我国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的语言风格才具有独立性、时效性以及趣味性。

在国外,广播新闻故事化表达已经蔚然成风。这种表达方式在我国却刚刚起步。广播新闻采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广播新闻的趣味性,使广播新闻充满人情味,还是对传统广播新闻模式的挑战与改进。故事化表达对于广播新闻而言,不仅要兼顾新闻的时效性与趣味性,还要体现新闻的本质。这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广播新闻在进行故事化表达方式报道时,要注意广播新闻的结构处理、情节安排以及语言要求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新征.浅谈广播新闻如何"讲故事"[J].新闻界.2009(3).

[2]汤云柯.广播新闻的故事化表达[J].声屏世界.2012(8).

[3]李世成.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

[4]李希光.用新理念打造国际一流新闻人才--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介绍[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7

一、一年级把生字编成歌 让歌声回味无穷

新生入学了,他们带着满心的好奇和对学校的喜欢,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坐在教室里。作为教师如何来维系他们这种好奇、喜欢和渴求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极为快乐的事呢?为此我把生字编成歌,教给他们。就这样,生字歌就在反复吟诵中被学生们记住了,同时在反复吟诵之中他们感到了学习生字的快乐。

二、二年级读故事 划词语 连片段

学生们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的增多,已经能借助拼音读简单的故事了,对此,我让学生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同学读《小故事,大道理》,有的读《星外来客》,各自选择,有所不同。

三、三年级读故事 划词语 连短文

学生们已经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故事,让他们释放压力;写短文,让他们展示了快乐,表达了心声。短短的片段已无法承载出他们的表达。于是在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指导学生写短文,要求学生层次要清晰、语句要通顺,最后一段要用一句精辟的话语来表达情感。

四、四年级读成语 编故事 写感受

《成语故事》是寓意深刻的一本书,为了能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所学成语的理解。同时,也为了拓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我引导学生看成语故事,并在故事中划出喜欢的词语,再确定一个主人公,来编故事,并能写出读后感受。阅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写作带给了他们快乐。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使学生们倾吐心声,改变了人生。

五、五年级品《三国》 论人物 论事件

阅读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行为与感情,他们都有了一个较大的进步。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并欣赏到优秀的历史名著,我倡导大家读《三国演义》。学生们通过品三国,评人物,论事件,提高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六、六年级看新闻 观焦点 谈感情

学生们进入了六年级,他们已把自己当成小大人了,遇事时,有主见、有想法、有个性。偶尔闲聊时,听到他们评评电视剧,说说身边事,讲讲看到的社会现象。我就因势利导布置学生看新闻、观焦点、写感悟。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8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呢?笔者谈谈看法。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金文为“”,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二、诗词吟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9

一、交流,满足展示的欲望

“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儿童的这种欲望尤其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孩子们每阅读一个专题或一本书后,教师就抓住契机,举行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会。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阅读收获的机会,每一位孩子都品尝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更大的阅读热情。

阅读《365夜故事》后,实验班举行读书交流会,教室布置得像童话的世界:正面黑板上写着活动主题“《365夜故事》读书交流会”,周围画着许多泡泡,写着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室的墙上张贴着孩子们读书时画下来的画儿,色彩明艳,夸张,充满童真童趣。交流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讲故事,朗读优美句段,小组合作演故事,谈读书收获,介绍自己画的故事等等。孩子们把《猪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妈妈》《长颈鹿看病》的故事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尤其是那个猪八戒摔跟斗简直像专业演员。

阅读《三国演义》后,举行一次“走进三国城”读书交流活动:看一看,“三国城”手抄报、三国人物画像、三国故事精选画;说一说,三国演义中的妙计、成语、歇后语;猜一猜,有关三国的人名、地名;读一读,三国故事的精彩片段……孩子们徜徉在“三国城”里,展示阅读的成果,回味阅读的历程,交流阅读的收获,整整一个下午,还觉得意犹未尽。

此外,古诗词朗诵、默写比赛、问题抢答、闯关游戏等活动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触摸语言的精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语言,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点。

在阅读了杨红樱的《四个调皮蛋》后,我们举行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四个调皮蛋》这本书除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外,语言诙谐幽默,人物特点描写细致也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原因。如何引导孩子品赏语言的精妙呢?教师先抛出这样的话题:这本书里写了哪些人物?学生很快就说出:马小跳、张达、毛超、唐飞、路曼曼、夏林果等20个人物。教师又顺势而导:这20个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书中找到能说明理由的具体的片段或故事情节。喜欢河马张达的,就读出描写张达嘴巴大的句子,读出张达当守门员时神气十足的片段,读出描写张达在脑门敲鸡蛋那干净利落的动作片段;说到张达奉行“君子动手不动口”时,就举出他为选班花打架等。喜欢毛超的,就在书中找出毛超爱讲废话的故事,并且把他编的顺口溜背得有声有色;找出毛超机灵的特点,如神秘兮兮的“四全齐美”的计划、声东击西甩掉跟踪、制造爆炸新闻等。说喜欢唐飞的,就找到描写他模样可爱的句子:矮墩墩、胖乎乎,爱穿一件黑色的牛仔背心。背心的扣子扣不上,只好把又圆又大的肚皮露在外面,那样子跟南极的企鹅像极了,所以大家都叫他“企鹅唐飞”。一提起马小跳,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喜欢玩,玩失踪、玩传纸条、春游带食物忘了带笔记本;说他也有勇敢的一面,抓盗兰草的贼,还讲义气,出钱请哥儿们上厕所等等。

就这样,引导学生在读故事、画精彩语段、说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对话的过程中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感悟语言。有的同学像语言“小侦探”,连一个细节、一句话都不放过,“有趣,好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触摸的语言形象。在交流中,人物的形象越来越丰盈,语言的精妙越来越凸显。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读书的方法――透过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体悟故事内涵。

三、交流,提升审美的情趣

课标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鼓励孩子的个性化阅读,欣赏独特的见解,也允许互相补充,允许争论。

《四个调皮蛋》读书交流会上有位同学谈到喜欢唐飞,因为他吃零食技巧高超,在上课时也吃,但从来没有被老师发现,特别有趣。教师就及时点拨:“这个片段作者描写的活灵活现。咱们再读读这个片段,想一想,有什么话要说?”一会儿,有人发言:“上课吃零食是不对的呀。我们可以模仿作者准确运用动词的方法,但不赞同上课吃零食。”有位同学喜欢张达的理由是:张达嘴大,舌头也大,说话结巴,把“毛超”说成“毛刀”、把“马小跳”说成“马到”特好玩,我们班的某某说话就这样,还特意朝那位同学笑了笑。看来该同学从书中学到的不是精华而是糟粕。如何正确引导呢?老师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张达还有哪些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说:张达乐于助人,用脑门帮同学敲鸡蛋。有的说:张达是优秀的守门员。有的说:张达力气大,“自由竞争”当上了总经理。有的说:张达讲义气,说好了选毛超,就选毛超,不象唐飞,背叛了马小跳……等同学说得差不多了,教师意味深长地说:“是呀,作者把张达写得很有特点,如果我们只看到他的某一点,特别是生理缺陷觉得好笑,说明还没有真正读懂书的内涵,更不应该因此取笑类似缺陷的同学,这是没有同情心,也是不道德的表现。”刚才发言的孩子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彼得・潘》读书交流会,朗读精彩片段时,有一位同学读海盗虎克杀死小海盗“哑巴”的片段,他认为这一段描写得很有趣、很精彩。老师让其他同学说说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立刻就有人反应:虎克真的太狠心了!虎克是个残忍的海盗。虎克简直是杀人不眨眼。虎克是十足的坏蛋,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人。

就这样,在交流中,砥砺思想,明辨是非,文道结合,既提升审美情趣,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好底色。因为,言语与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学习言语的过程就是接受思想熏陶的过程,如果离开作品本身进行僵化的说教,又怎么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呢?

四、交流,拓展思维的空间

课标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思考着的孩子最美丽,读书交流会正是给孩子搭设的展示思维花朵的舞台。

《彼得・潘》读书交流会的最后一个环节:你认为这本书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或者你对这本书有什么建议?有的同学建议在书的前面加一个内容――主要人物介绍,因为人物太多,看时有点晕;有的同学建议书里增加一些插图,辅助阅读;有的希望把达林先生写得宽厚一些,对孩子和保姆不要那么冷漠;还有的孩子对语言表达方面提出一些修改建议……尽管孩子们的有些建议有点稚嫩,或者不尽合理,但他们能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书本,能把阅读与思考联系起来,不仅能读进去,还能从书里走出来!不唯书,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批判性阅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用心阅读。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交流,让孩子分享读书的乐趣,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10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 初中英语 设计应用

故事是传授知识的一种传统途径,其讲述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由书本、报刊转变为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但依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处在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抒感、表露观点的主要方式就是各种媒体设备,而数字化故事叙述即故事同多媒体的整合。通过对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应用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认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中,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述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定义为:利用视频、图像、动画或音频等方式,通过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同故事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的叙述式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故事叙述形式,传授其中蕴含的知识,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分享,提高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根本目的,既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或图片进行说明。

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模式合理的融入初中英语课程中,可以大大改善英语教学质量,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升媒体读写能力提供了平台,帮助学生对媒体形成正确的思考和学习习惯;(2)促进多元化智能的开发。在不同媒体资源的融合下,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智力开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3)加快初中英语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力度。站在全新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进行融合,对学生理解能力、分析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设计原则

(一)贴近生活的原则

较强的探索精神是初中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在把握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合理的设定英语学习问题,将英语课堂学习同生活相接轨。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学习活动中,创作出贴切生活的数字化故事作品。

(二)主体性的原则

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实施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过程中应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更新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师应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研究,由数字化故事主题的确定直到故事成果的所有环节中,教师只需进行及时的指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即可。

(三)多感官参与的原则

英语课堂是一个要求学生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学习的过程,获得真实的英语学习体验,并内化为知识。初中英语课堂中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法,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资料搜集、数字故事作品制作、展示等各项活动中都要求多重感官的参与,对展示或被展示的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英语课程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分析

(一)确立学习主题

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是明确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在设定过程中应顾及初中生整体的爱好和心理特点,将促进学生多元智力开发为目的,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故事模式。选取数字化故事的主题可以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学校内发生的事件,英语教师在该过程中应结合该地区内的发展现状,例如,就提倡节约型社会(economized society)问题进行分析,以“Let’s start with the things around us”为主题,谈谈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勤俭节约、反对浪费,通过小组的形式,合理的调整组内学生的分布状况,使各组内均包括拥有不同技能的学生。

(二)制定学习计划

活动布置、时间安排是制定学习计划的两项主要内容,其中,前者涉及到脚本策划、组内人员配置等多项工作,这就需要利用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任务分配,团结所有组员的力量。而在时间安排方面,要对创作数字化故事作品的时间限制进行统一的规定,保证学生有序、高效地执行各项任务。

(三)进行学习活动

初中英语课堂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的核心内容即为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活动的方式,学生能够获取学习经验,掌握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数字化故事主题的约束下,学生可以采用班级、小组和个人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深入的探索故事主题,为顺利的完成数字化故事创作任务奠定基础。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活动中可以高效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参观或班级讨论等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四)创作数字化故事作品

进行数字化故事作品创作时,学生应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参考搜集资料,围绕故事主题对故事叙述脚本进行编写,添加语音解说、讲解,对创作作品进行详细的展示。情感和知识相互融合是形成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的根本,通过评估数字化故事作品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弥补了传统基础知识考核标准的不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展示小组作品及成果

基于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最终阶段为小组作品成果的展示,不同小组要在班级上对其独立创作的数字故事进行解说和汇报,分享在创作工程中获得的感受,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传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班级内小组作品展示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还可以扩散到班级范围外的地方,让学生肯定自己在数字化故事成果中的努力,并进行反思,学习他人的优点。

四、结语

自我国引入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手段以来,在教学应用中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建立在学科课程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初中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以整合课程、提高媒体素养、开发不同类型的智能,大大改善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熟练的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方法,应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方法进行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淡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J].广东教育,2013,(Z1).

[2]胡广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2,(13).

[3]周静,赵志靖.数字故事设计及其教学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6).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11

1,有一位作家曾对他的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位作家的名字是( ).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_________________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三国故事的成语范文12

关键词:叙述 时间 空间 叙述者 文化

一、引言

叙述是指故事的详述。叙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用行为传达思想的公然表示,就像向思维和即将发生的事件敞开的两扇窗户。

复杂的叙述必须包含三个基本特点,即成份结构、新旧信息的标记和突出内容的轮廓。叙述通常阐释多于一种的基本图式,所以他们要求用语法的形式来把在特定描述中现在的位置连接到之前的情景中,也就是表明和激活旧信息的模式。复杂的描述必须引出新的人物,新的情节以及新的剧本。叙述者和听者通常在叙述时间上有许多共同的理解,但即使是这些共有的信息也是需要被再次激活的。如果叙述中的一个已经被提到过的信息在一个时间上暂停之后再次使用的话,叙述者可以把它用代词引出,或干脆略去全部的所指。比如在一个叙述中已经提到故事发生在1999年,之后再有与年代有关的词可以以1999为基准,用那一年,之后的一年,十年后之类的词来代替。人类学家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叙述者叙述的事件可以混乱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这可能是叙述者根据文化突显或焦点内容组织了叙述顺序。

二、叙述的构成要素及划分

叙述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时间、空间以及叙述者。

1.时间

时间指的是故事与语篇之间的时间关系,它是故事和语篇的构成因素。Gerard(1972)把时间分为三个基本的种类,即顺序、连续和经常性。顺序指的是故事的时间和语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连续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描写这个故事的篇幅之间的关系。经常性包含在故事中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多遍和在语篇中一个时间被描述了多次的关系。

2.空间

空间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地点。显然,地点可以用来建立一个特殊的情境或是适合的气氛,因为语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故事陈述的影响。这个与他们感知有关的地点就叫做空间。经常与空间的感知有关的三个方面是视觉、听觉和触觉。形状,颜色和大小可以在视觉上感知,声音可以在空间上得到展现。空间在语篇中的功能有不同的方式。一方面,空间不是一个模式,不是一个活动发生的地点。在这种情况下,具体的事件会引导出具体的空间画面。这样空间就影响着故事的发生,并使故事成为空间陈述的附属品。另一方面,空间可以稳定运转并充满活力。一个稳定的空间是一个事件发生的固定的模式,动态运行的空间允许角色的移动。

3.叙述者

叙述者是在分析叙述文本时最重要的概念。读者理解故事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叙述者所属的叙述水平、故事中其参与的范围、角色可感知的程度以及其可靠性的程度。Chatmen(1978)列出了五个公开叙述者的标记,即布景的描述、角色的确认、角色的定义、角色不想说的报告及评论。布景的描述是公开叙述者最弱的一个标记,因为它相对不突出。一个叙述者公开的描述有明确的描述标明,叙述者需要和听者在其需要知道的场景中进行直接的交流。角色的确认遵循同样形式的描述,一个角色有他的第一次出场定性。鉴于确认一个角色仅仅暗示着叙述者之前对角色的了解和认识,定义能在叙述者的角度上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有些叙述者假定报道一个角色下意识的不想说或告知的情况的能力即为角色不想说的报告。评论是指叙述者超出叙述、描述和定义的范围的言语行为。评论能更直接地传达叙述者的声音。

4.叙述的划分

首先,可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时间关系划分为:1)事后叙述,即一般用过去时叙述业已发生的事;2)事前预叙,即一般用将来时预言将要发生的事;3)同时叙述,即用现在时叙述正在发生的事;4)插入叙述,常见于日记体和书信体小说,穿插在日记和书信之间,叙述在此期间发生的事。第一种类型“事后叙述”为叙事作品通常采用的形式。

其次,可根据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关系划分为:1)故事外叙述,即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2)故事内叙述,即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内;3)次故事叙述,即叙述者处于下一层故事之内。

此外,还可根据叙述者参与故事的程度进行划分。没有参与自己所述故事的,是“异故事”叙述者。参与了自己所述故事的,则是“同故事”叙述者。

三、文化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一切领域,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蕴含强烈的文化因素,它在不用程度上规定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叙述过程同样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巴拿马库纳印第安人的神话我们发现他们以一种非叙述的模式讲述,也就是违反了自然事件发生的顺序(Sherzer,1987)。死后成为一个胡椒树的灵魂的男孩看起来是在他死之前指引他的妹妹去他成为胡椒树后的地方的。一种非自然的叙述可能会使我们在时间感觉上迷失方向,但对于库纳人来说就不会有任何的理解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事先已经知道基本的情节,而且会选择戏剧化的精神意义即胡椒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叙述的观念之一就是与文化紧密相连。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在叙述的过程中总是要把中心论点和议题放在整个语篇的最前面,之后再分别详述以证明和突出中心论点。而以含蓄著称的中国作者则愿意在中心论点之前做大量的渲染和铺垫,以衬托中心议题的重要性。中外传统文论都区分了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其实就虚构叙事而言,这一区分仅适用于笔头叙事。在口头叙事中,叙述者直接面对观众,而且只能采取第三人称来讲述一个虚构故事或历史故事。从这一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源于说书人话本的18世纪中国小说全部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而与口头叙事传统相分离的18世纪英国小说则分别采用了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因此,规则并不能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故事叙述顺序中,因为顺序是基于文化因素的。

四、结论

影响叙述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但尤以时间、空间和叙述者尤为突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叙述顺序,而对于同样社会背景的人在理解上并不会出现问题。因此,要想充分理解叙述内容就要了解文化因素,把它当成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

参考文献:

[1]Chatman,S.Story and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P,1978.

[2]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Ithaca:Cornell UP,1980.Orig.pub.1972.

[3]Sherzer,J.A Discourse-Center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Culture.American Anthropologist 89:295-309,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