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印刷工艺

印刷工艺

时间:2023-05-30 10:26:09

印刷工艺

印刷工艺范文1

在社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印刷技术也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在快速发展,印刷技术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和人们的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而随着人们视觉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就使得人们对杂志、书籍等印刷成品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平面设计和印刷工艺联系得更紧密,两者发展空间就越大。印刷工艺不仅能将平面设计的作品印刷成品实现视觉化,而且还能帮助设计的作品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更深层次地体现平面设计丰富的视觉效果。平面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意念有了许多发挥之地,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和设计软件也能让设计师们在电脑屏幕上完美地表现其想象中的设计,但这只是完成了平面设计的由创意将其视觉化的这一部分。而能否把体现原设计精神内涵以及表现这些内涵色彩、形式,准确无误地通过印刷这一媒介手段批量复制出来,让印刷成品同样成为精品,就要看设计师能否了解印刷物料的特性,理解印制过程的难点和盲点,在设计创作时是否加以考虑了。所以,印刷工艺对平面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印刷工艺中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果能得到平面设计师的充分运用,将平面设计与现代最新的印刷工艺结合起来,设计师自己的想法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展并且能够更加符合自己的设计意图,而这就充分体现了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

2.1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平面设计是当今时代业内广泛流行的专业术语,而且平面设计为人们生活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因此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然而,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有版面设计、字体设计、插图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方面为大众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享受,这种视觉效果的呈现必须依靠印刷这个媒介实现,平面设计与印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印刷工艺也在平面设计广泛应用。平面设计是属于二维设计的形态,而印刷工艺又主要是在可看作二维形态的纸面上进行,所以印刷工艺在平面设计这一设计分类中应用得最为广泛,也是现在传播媒介中最为普及和广泛的载体。在商业化的今天,人们对商品的完美要求越来越高,平面设计最终作品的实现如果只依靠书写或手绘已经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大多数平面设计作品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印刷技术,利用印刷工艺生产出美观的作品。然而,印刷工艺如果不经过设计与作品进行连接,印刷工艺只能作为一种技术存在社会上,换句话来说,没有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不能充分地实现其存在价值,所以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两者具有共生关系。

2.2印刷工艺与平面设计具有整合关系

印刷工艺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因为印刷工艺作为一种技术产生的只能是一种功能结果,无法直接连接社会的需求。在进行平面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美学、心理学、经济要素和其他社会文化环境,平面设计师将所有需求进行整合才能设计出印刷精品。在一件平面设计成品中,印刷工艺的要素不是产品的唯一要素,除此之外的大量非工艺或非技术的要素如文化因素才是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要制作一个完整的印刷品,需要从在平面设计时设计素材开始收集整理,更多地要注重把握最后的工序,就是运用印刷工艺印刷成品,充分地体现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关系。一件完美吸引人的的印刷品往往都是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结晶,更是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的创意设计的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说平面设计对印刷工艺转化为作品成品具有整合作用,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整合的关系。

2.3印刷工艺和平面设计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按印刷类作品服务对象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出版印刷、广告印刷、包装印刷和特种印刷。印刷作品的制作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如印前的出片制版、打样,印后的覆膜、上光、烫箔、压型、装订粘合等,之间涉及的工艺流程、加工设备、加工材料繁多,每个步骤都对设计效果产生影响。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让作品更加完美地通过印刷展现出来。还有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对印刷成品进行修改,当设计作品变成印刷成品后再发现错误和问题,几乎都是无法修改和挽回,即使有时可以利用一些补救措施,但最终的作品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制作成本的提高。

2.4印刷工业和平面设计具有升值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达,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势必推动印刷工艺技术和平面设计创意的提升。然而印刷工艺策略性的抉择亦将对平面设计成品的完美呈现乃至价值再度升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多数的印刷工艺工程中可以观察到,利用不同的运用方式和组合方式可以促使同样的材料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先进的印刷工艺可以使平面设计作品艺术效果得以提升,使平面设计作品的表现效果得到非常大的发挥空间。

3结语

印刷工艺范文2

[关键词]印刷工艺;印刷成本;优化设计

一、合理降低成本的方法

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在无法提高售价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才可以为企业谋得更大的利益,如何降低成本是现在印刷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降低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实现企业规模的专业分化;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增加业务量,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产量,也就是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精简模式,控制企业的各种开支;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生产效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根据以上四点寻找适合自身的途径,但是又因为各种产品的种类、材料、生产结构的不同而使得变化莫测,因此上述的几个方法中用在印刷工艺路线上恐怕是不够用的,所以应该优化印刷工艺线路,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印刷成本。

二、合理科学的设计可以优化印刷工艺

在印刷制品中,纸张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六成,因此在保证了视觉上的美观之外,如何合理地设计纸张空间、大小、材料是节约纸张成本的关键,设计师必须明确国内常见纸张的尺寸和印刷方式。

(一)纸张开度要合理

如果纸张开度选择得不合理,使得边料增加,这样纸张的利用率降低,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就拿市场上常见的32开本来说,如果切口上有很大的空白,那么就是个不小的浪费。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纸张稍微小一点的36开,尽量减少不规则纸张的使用。

(二)合理地选择纸张是优化工艺路线之一

纸张材料的成本在印刷成本中也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合理地选择纸张材料也是优化印刷工艺的方式之一。普通图书、婴幼儿图书、文艺类读物、教科书的材料都是不同的。同一种材料的纸张,克数越高,纸张的厚度就越厚,成本就越高。保障印刷的质量,不偷工减料,如果选择不合适的纸张,可能导致印刷模糊,那样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比如说读物等需要长期保存的书籍就不能选择类似报纸一类的材料。

(三)装订是一门学问

有关图书的装订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图书种类有不同的装订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页的地方空白留得少一点,首先是为了保证装订的美观,再者也是为了避免版面过大的浪费。

(四)合理设计文字大小

在印刷之前需要合理设计文字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这都直接和印刷相关。比如说原本排版为26字×25行=650字,24万的稿子就需要370面,如果改成是26字×27行=702字,只需要340面,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成本。但是这并不代表纸张行间距越小越好,字数越多越好,一定要保证读者的阅读质量,要在保证这一前提下做好节约纸张的设计。

(五)合理设计封面尺寸

根据图书的尺寸和厚度来设计封面,在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可以把勒口设置得稍微大一点,因为在制作的时候不符合纸张参数的就会造成浪费,图书印刷之后还有一个贴膜的步骤,这样也提高了贴膜的成本。在印刷行业,量极其重要,只有到一定数额的销量才有利润。

三、优化印刷工艺的步骤

印刷质量的好坏集中体现在印刷工艺的优劣中,印刷是油墨、纸张的一个良好的结合。

(一)操作人员设定好油墨用量

印刷机器的操作人员应该设定好油墨的用量,根据纸张材料及版面设计对印刷机进行调节。只有结合好这几个因素,才可以使印刷达到最好的效果。应该将工艺变量降低到最小,注意色彩的平衡,这样才能有效果良好的印刷品。而这样的印刷品提高售价,间接地降低成本。

(二)避免印刷机弊病

控制好印刷的过程。印刷机一定要保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工作而不会经常性地出现故障,因为印刷机产生一点点的偏差可能就会导致印刷偏差。常见的印刷问题有粘连、色彩变化不稳定、图像部分着墨、蹭脏阴影等,为了控制好印刷质量,应该了解常见的印刷机故障,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在印刷过程中有几个常见的变量,如油墨温度、纸张厚度、纸张的pH值、印刷速度等,因此可以看出印刷机工作时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出现问题时对变化量进行判断,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一定的解决办法。优化印刷工艺路线也是对企业管理的一个要求,这对于全线的经营都是一个良好的约束。特别是对于印刷企业来说,质量要求包括了很多个环节,如产品的设计、生产准备、生产过程,一直到印刷之后的产品检验,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求严格认真,并对印刷工艺有一个良好的优化,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印刷品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在产品加工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印刷企业觉得利润小,一味追求薄利多销,重数量不重质量,因而在各种环节上出现问题,造成企业损失。为了让企业在行业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适应印刷技术的发展,要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各种科学设备和测量仪器,减少主观判断失误,这样才能保障印刷产品质量。

四、检查抽样

为让印刷机工作保有最佳的状态,在测试时需要工作人员用相关的仪器测试尽可能多的变化量,样本就极为重要。在印刷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旦发现产品出现了偏差,就应该开始控制和调节,确保最后出来的产品不产生特别大的误差。在印刷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偏差,因此印刷员工在具体操作时必须耐心和细心,并提前评估变化量的影响。

五、结语

对于印刷企业来说,印刷的成本直接关系企业的基本利润,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印刷的成本包括印刷的费用、人工费用还有机器损耗等,所以在印刷的过程中应该优化印刷的工艺路线,尽量节约资料,降低成本。同时,印刷工艺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印刷过程中应该注意操作,及时纠正偏差。

【参考文献】

[1]查青青,于文.我国织物洗涤剂行业现状及发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0,33(5):4-8.

印刷工艺范文3

关键词: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互促关系;相互作用

由“无形”的视觉设计思维到“有形”的印刷工艺,在视知觉的基础上分析提炼设计语言,利用不同形态、色彩、种类的印刷工艺与承印材料相结合所产生的质感在视觉形式空间上进行合理匹配,使得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促进及启示效果让受众叹为观止。通过案例从纸媒设计的角度间接阐述印刷工艺对平面设计的促进及启示作用,从而进一步探析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选择及整合作用,充分体现“无形”设计与“有形”工艺之间的互促关系,明确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的应用法则,为提升实践型设计思维认知增强指向性作用。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之间建立的互促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印刷工艺通过设计思维得以体现,而设计又借助印刷工艺及其承印材料的多种类型才能够展现其综合的视觉效果。因此,掌握平面设计与印刷工艺匹配原则的重要方面是分析两者之间的“互促关系”,而“互促关系”又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体现。

一、互促关系中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选择整合作用

从设计定位的角度来说,分析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选择与整合作用,总结并提炼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准确利用“无形”设计思维将“有形”印刷工艺的多元化表现力充分呈现。而印刷工艺的选择结合承印材料进行视觉呈现也是设计思维能够实现最大视觉审美限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案例分析对印刷工艺选择的类型归纳出均衡式选择和互嵌式选择两种。

1.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均衡式选择

从均衡式选择表现的方法结合印刷工艺视觉效果分析图形设计作品《门神视觉形象设计》选择何种印刷工艺能够提升设计元素的视觉审美趣味。如图1所示,门神图形采用烫红金的印刷工艺承印于120g的冰白星彩特种纸上,图形表面看似色彩均衡。由于烫金工艺的采用,照射角度的光线发生不同,每个受光部分都会令图形产生特异的色彩渐变效果,使得光照部分色块与未受光部分图形形成既统一又对比的关系。而随着烫红金工艺带来的凹凸触感,不但统一了图形的整体性,也增强了形象色彩光线的层次感,合理的采用印刷工艺提升传统视觉图形的现代设计感。

2.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互嵌式选择

“互嵌式图形”大体可以用平面构成设计中的正负形来解释,而工艺类型的不同为满足设计诉求的需要同样可以采用“互嵌”的方式提升设计元素的视觉张力及冲击力。如图2所示,设计作品中树的年轮留下的印记就是书的记载。年轮纹路的图形选择击凸印刷工艺,代表书卷的图形则采用黑色专色印。而选择与击凸工艺不同的烫金工艺将书卷图形嵌套于设计中,工艺互嵌式的选择使得整个画面充满文人气息,突出主题,增强凹凸强烈对比关系。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选择和整合作用,得出设计思维整体过程的运作结论。设计创意在酝酿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单要考虑能够带来视觉效果工艺类型的应用法则,最主要是联系创作作品的类型、主题及内容,附加文化环境、美法则及视觉心理学等各个因素,把多种工艺手段通过设计思维的归纳和过滤,进行视觉理性且有效衔接,充分体现互促关系中设计诉求对印刷工艺的整合作用。

二、互促关系中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促进启示作用

每件设计作品的工艺步骤及视觉效果都会潜意识提醒设计者在下个设计稿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思维与工艺类型之间的合理匹配,对设计思维进行实践探索的创新空间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因此,结合设计案例分析总结出维度构成启示,分为二维叠加视觉构成和3D视觉构成两种启示形式。

1.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二维叠加视觉构成启示

三维构成是把二维形态要素参照一定的排列原则,利用与构成视觉表现相关的材料及工艺,通过实体制作形成的立体构成。如图3所示,作品《遨游太空》(1)利用二维分层模切工艺与数码UV印刷工艺结合布局画面主体,而铆钉连接火箭图形的纸张位于最上层,可以任意旋转图形的角度,在视觉上与次层及最后层呼应;(2)把三层图形叠加在一起,右上角卫星图形沿轨迹绕转;(3)当卫星图形出现于受众视线以内,抽拉卫星图层,卫星图层则绕转出视线范围。整个设计生动有趣,采用不同形状的模切工艺在每个层面,参照太空轨迹的特点旋转式层层递增叠加,视觉推进式的特征由表及里充分呈现。

2.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3D视觉构成启示

利用3D立体画技术制作的书籍,3D视觉构成层次感及空间感极强。如图4所示,《中国鸟类图鉴》构成的整体视觉立体体系主要采用光栅立体印刷新技术。当观者俯视画面中的主体物时,感觉就在眼前一样逼真,在只有零点几毫米的特殊材料上体现丰富的空间维度;侧视观看,层次感与3D视觉浑然一体,鸟类鲜活生动的立在画面中。通过对维度构成启示案例的分析,总结印刷工艺类型及应用的特征促使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思维时,启发大量工艺类型所引起的视觉记忆信息,合理地选择将符合自身设计意图的工艺类型融入设计的思维过程中,而某种印刷工艺意识呈现的视觉效果可以直接刺激设计者进行创作与之达到视觉统一的创意方案,更加准确的把握两者之间的理性结合,体现互促关系中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促进启示作用。

三、总结

“无形”设计思维与“有形”印刷工艺的互促关系至关重要,因为印刷工艺在印刷成品中呈现设计意图所表现的视觉效果高度取决于设计思维对印刷工艺类型的选择,而设计诉求对工艺类型的选择及整合直接突出工艺的复合审美高度。也正是这样,设计思维整合过程的往复总结及对于印刷工艺技术反复的实践尝试,促使设计者注重对工艺类型、特征、及预期呈现的视觉效果的把握,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选择匹配的工艺类型进行创作,从而在印刷工艺视觉表现探究中形成合理自发性的匹配原则,指导并促进印刷工艺对设计思维的多元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2]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吴建军.印刷传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张树栋.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印刷工艺范文4

【关键词】锡膏印刷;生产效率;工艺改进

一、前言

随着国产锡膏印刷机的性能和品质与国际一流品牌的差距日益缩小,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国产锡膏印刷机被国内电子制造行业广泛应用,相比较人工或半自动印刷,其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和对生产效率的提升都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行业数据统计,在SMT生产过程中,60%的品质问题都是由印刷不良导致,进而也拖累了SMT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如何降低印刷不良提高印刷效率,本文力图从优化设计和工艺改进角度进行探讨,相信对业内有关人士能有一定的帮助。

二、不断优化模板设计以及对准视觉扫描定位

模板印刷工艺中,如果焊膏被刮刀推入模板开孔,同时出现转移,焊膏转移到印制电路板上。主要影响焊膏印刷的因素以下几点:首先是模板开孔尺寸的发小,这决定着焊膏印刷量的多少;其次是模板开口的纵横比大小、宽厚比大小以及面积比大小;再次是焊膏印刷精度高低;最后是开孔壁的几何形状以及其光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焊膏脱模质量的好坏以及脱模速度的快慢。

所以,如果在待加工产品上有以下高密度多引脚封装器件的时候:BGA、CSP、FCOB、多芯片组件(MCM)等。就需要模板制造工艺越过激光或电铸成型工艺,在最后还要采取电抛光工艺。分析实际情况,如果还需要得话就进行镀镍、锥形开孔工艺,有利于提升高孔壁光洁度。各种不同雷劈的处理工艺模板入图1所示。

图1 不同工艺模板示意图

模板设计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模板厚度,在厚度上,不一致的元器件所要求的厚度是不一致的。例如:CSP要求的厚度一般在0.10mm至0.13mm之间,BGA要求的厚度一般在0.13mm至0.15mm之间,而0603以上元件要求的厚度一般则是在0.15mm以上。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模板厚度选择困难。除此之外,因为模板薄,在进行印刷的时候需要避免焊膏从开孔中掏出,CSP和BGA一般是以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印刷的。但是,因为CSP较小,其实际印刷需要比凸起尺寸大,一般是在0.05mm至0.076mm之间。这样一来,就使再流焊后的器件支撑高度比原来的高,有利于他死额很难过其高热适应性。所以,制造模板一般可以使用局部减薄或者是局部增厚的方法。

1)首先需要凭借视觉扫描系统来有效的对准漏板开孔和电路板上焊盘图形。具备的对准系统一定要有全集成图像识别处理的功能,接下来就需要按照扫描得出的结果,通过印刷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

2)按照待生产的PCB类别、刮刀以及焊膏的相关重要的技术参数进行迅速优化选择,最后选择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印刷行程、印刷间隙、刮刀速度、刮刀压力、脱模速度等重要的工艺参数。

3)通过印刷设备自身的2D激光检测系统以及3D激光检测系统可以很快的检测出锡膏印刷的质量,进一步确定先进组装是否满足基本条件,是否可以满足印刷精度的标准需要。

三、不断改善和创新印刷设备

印刷机是焊膏印刷的主体设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刷机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焊膏印刷的整体生产效率。目前,不断改善印刷机的生产效能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实现双路输送PCB

想要有效的提升生产的效率,避免生产设备占地面积过大。如果还使用传统形式的单路传送PCB运行模式是不可行的。一个新型的SMT模板印刷设备的出现,综合了传统的单路输送、印刷PCB向双路输送跟印刷PCB方向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满足了双路贴装以及焊接的实际需要。双路输送PCB从根本上保留了印刷机主要性能,在这个前提下,把传统的输送和印刷单路结构转变为双路运行结构,实现了结构的优化。所以,双路输送PCB能够进行双路PCB的输入、定位、印刷、检测以及校正。进行双路PCB的生产效率相比单路结构的印刷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半以上。

2.智能化印刷系统

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以及先进的视觉算法的基础上,新型印刷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可以更加方便、更加准确地对准模板和PCB,其运动加速度曲线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各个轴的运动精度以及对应的重复精度。智能化印刷系统通过四轴同时驱动,有利于提升速度控制的能力。在智能化软件的控制前提下,可以实现多个印刷动作同时进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

在进行连续印刷的过程中,智能化印刷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个最优的支撑方案,可以实现Y轴以及Z轴的PCB定位夹具的独立控制。如果实际情况需要,就可以配备自动焊膏点涂装置来辅助涂覆焊膏,通过在线SPC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实现检测数据整理,之后将这些信息数据反馈到相应的智能系统中,由系统进行及时正确的调整以及修补。与此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外在环境变化情况,按照闭环控制生产环境来实现模板印刷的高质量以及高效率。

3.封闭的工作环境

在已有的焊膏印刷过程中,就算在印刷机内腔达到了高效的环境控制的相关要求,但是,焊膏仍然长期被暴露在开放环境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因为焊膏长期暴露在开放环境下,导致印刷缺陷的大量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DEK和MPM公司向市场上推出了RheoPump封闭挤压式印刷头以及ProFlow封闭挤压式印刷头(如图2所示)。这两种类型的印刷头其结构以及其操作过程都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两个印刷头的最终目的以及其作用的效果大致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两种印刷头可以通过封闭挤压的方法来实现保护焊膏免受污染,有效的提升焊膏的利用效率,可以有效的节约百分之五十的焊膏。同时还可以延长焊膏的使用寿命,避免产生相应的有害焊膏废料,降低了焊膏浪费率,消除影响焊膏印刷的因素,使焊膏的转移特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在使用之后,还不需要清洗模板,产品转换周期加快。可以有效的缩短添加焊膏所耗时间,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

图2 ProFlow封闭挤压式印刷头、

RheoPump封闭挤压式印刷头示意图

四、不断更新清洗工序

清洗工序对高精度高效率印刷工艺中的清洗工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清洗工序决定了焊膏印刷工作进行情况的好坏,一个优秀的清洗工序可以保证焊膏印刷工作无故障高质量地顺利进行。但是,优于模板背面残余的焊膏没有办法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导致整个产品存在很大的隐患。所以,提高清洗工序的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真空吸力以及纸架跟模板底部的压力的增大,改进系统性能可以实现加快擦拭速度的最终目的;其次,清洗头的设计需要符合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支持各种清洗,减少清洗的次数以及更换频率;再次,清洗头覆盖模板表面的有效面积的扩大,可以有效的缩短整体所需时间;最后,对清洗头增加横向的擦洗动作,加快清洗的速度,为清洗效果和节省擦拭纸提供切实的保障。

五、不断优化印刷工艺

影响其印刷生产效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模板底部清洗时间以及其清洗频率的长短、PCB的传送时间以及等待时间、印刷速度以及行程、在印刷后2D检测时间以及3D检测时间、补充耗材的时间以及频率等[1]。通过分析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措施来缩短这些因素所耗时间,叠加这些因素所耗时间可以有效的提升印刷的生产效率。在印刷的过程中,印刷工艺师需要在进行印刷工作的前期按照模板种类、间距、开孔尺寸以及焊膏的最低用量等通过SPC程序分析出这些因素的极限值,进一步确定每次模板底部清洗之间的最大间隔时。被确定的时间就是满意的印刷结果对应工艺能忍受的时间。如此一来,印刷工艺师就可以将之前耗费的清洗时间转移到尽可能多的PCB上。

在进行模板清洗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PCB的传送以及PCB印刷后的检测工作,有利于缩短一次PCB的传送以及PCB印刷后的检测耗时。一般来说,PCB的传送以及PCB印刷后的检测消耗时间是共同进行的,在两者耗时上,可以选择其中之一来。这就要求印刷设备具备多轨道分段运行功能,同时也要具备相应的使用性,便于将自身最大使用价值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在符合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放大检测权限,有效的提升产品的直通率。

六、总结

综上所述,锡膏印刷工艺有着非常显著的优点,但事物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锡膏印刷工艺也存在相应的缺点[2]。所以,我们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锡膏印刷工艺,借此提升印刷的生产效率。本文分析了如何有效的提升锡膏印刷的生产效率,同时进行相关工艺的更新改进,借此对锡膏印刷工艺的改进以及进步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

参考文献

印刷工艺范文5

印制电路板的出现与发展,给电子工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它已经成为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中必不可少的部件。随着网印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于PCB行业的新型网印材料、网印工艺及检测设备已日臻完善,使得当前的网印工艺技术能够适应高密度的PCB生产。

丝网印刷在PCB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 PCB表面阻焊层的应用;

b. PCB图形转移过程和抗蚀抗电镀层的应用;

c. PCB表面标记符号的应用。

随着网印技术的发展,网印技术在印制电路制造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印制电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印制电路的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印制电路板的加工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网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特别是功能性油墨的开发,使丝网印刷的应用领域更加多样化,并且得到了不断扩展。

一、线路形成的生产工艺

1. 图形形成的工艺分类:

图形形成工艺有丝网印刷工艺和感光工艺。印刷工艺在图形形成后有一固化工序,有光固化法和热固化法二大类。

2. 丝网印刷:

1) 印刷技术分类

印制板印料俗称油墨,网印离不开印料,印制板印料的种类:(如下图1所示)

2) 应具备以下的条件:

图中七项印料(油墨),尽管因用途不同所应具备的性能也不同,但为了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印料的性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 化学稳定性好:

抗蚀油墨要求在蚀刻液内不被溶解,不脱落、不起泡和抗蚀良好。耐电镀油墨,必须具备耐酸、耐碱、耐电镀液的特性,而且要求电阻率高,绝缘性好。阻焊防护油墨要求耐高温、可耐焊性好,同时要求耐工业大气,耐盐雾、耐霉菌等。

b) 干燥速度适宜:

油墨在丝网上未漏印前,干燥速度越慢越好,若粘度不变,最利于网印操作及网印质量。油墨一经漏印到覆铜板上,则要求干燥速度快些好,以缩短生财之道周期,便于自动留守处生产。

c) 对覆铜板粘附性要好:

要求网印在覆铜板上的各种油墨,在整个工艺过程中,不脱落、不起泡、不变形、粘附性能良好。

d) 粘度合适触变性好:

油墨的粘度尤其重要,可按每种油墨的技术说明书要求调配。粘度过大,漏印困难;粘度太小,漏印图象易扩散,失真大。油墨触变性好,网印图形整齐,饱满;反之,网印困难,针孔砂眼多。

e) 颜色要适中:

油墨的颜色和铜箔颜差大些好。同时色彩要柔和协调,不反光,不刺眼,有利于修板工作和检验网印质量。

f) 透印能力好:

油墨颗粒度要小,流动性要好,网印轻松省力,网印图形针孔小,覆盖能力强。

g) 和网版不发生化学反应:

油墨本身和所用稀释剂,不能和网版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否则网版会受到破坏。

h) 便于去除:

对抗蚀油墨和抗电镀油墨而言,一经蚀刻完毕或电镀结束,即要去除掉油墨。这一工序应越简单越好,故需油墨易于溶解于稀酸、稀硷或有机溶剂。

3. 丝网印刷在单面板生产的操作工艺:

(1) 工艺流程:(见图2)

(2) 操作说明介绍:

1) 切料:

根据工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大料切裁成需要的生产工艺所需要的小料。

2) 前处理磨板:

正确使用磨板机。掌握磨痕实验法、水膜破裂法。铜板面应洁净,无油脂或氧化物。印前须刷洗板面。

3) 线路图形印刷:(正确制备优质的网版)

建议采用 100-120T/cm的尼龙或聚酯网,但是印刷的稳定性及油墨本身的流动性允许选用高达165T/cm的丝网。建议采用直接或混合感光胶法制版,若选用毛细水菲林或者“五星红”间接菲林制做线路更平直挺刮。

4) 胶刮的选用:

选用70-75度中等硬度左右的聚氨酯胶刮。

5) 油墨:

UV 油墨不需要添加稀释剂。

6) 机器:

采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化印刷机均可。

7) 试印

8) UV 固化

固化速度 4-6m/min。UV能量 1400-2000mj/cm2 。

9) 蚀刻后退膜

a) 常采用酸性氯化铜蚀刻液。

b) 蚀刻过程中,氯化铜中的Cu2+具有氧化性,能将板面上的铜氧化成Cu1+,其反应式如下:

蚀刻反应:Cu+CuCl2=Cu2Cl2

形成的Cu2Cl2是不易溶于水的,在有过量的Cu2+存在下,能形成可溶性的络离子。

其反应如下:

络合反应:Cu2Cl2+4Cu2+=[CuCl3]2

随着铜的蚀刻,溶液中的Cu1+越来越多,蚀刻能力很快就会下降,以至最后失去效能,为了保持蚀刻能力,可通过各种方式对蚀刻液进行再生,使Cu1+重新转变成Cu2+。

c) 蚀刻液温度的上升,蚀刻速率加快。但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40-55℃范围内(注意设备说明书)温度太高会引起HCL过多地挥发,造成溶液比例失调。另外,如果温度过高,某些抗氧化层会被损坏。

10) 钻定位孔

可采用手工目测钻孔,此法精度误差大。用手工但借助于光电扫描自动对准钻孔法,此法大大地提高了钻孔精度。

11) 后磨板处理:同前磨板处理要求

12) UV 阻焊油墨印刷(制备优质的网版)

选用90-110T/cm的聚酯网可得到15-20μm的膜厚。粗网得到的厚膜会导致 UV 固化不充分而影响阻焊性能和附着力。建议用直接或混合制版网版印刷,在印刷面上直接感光胶应涂约厚10μm;

13) 胶刮的选用:中等硬度(60-700)的聚氨酯胶刮

14) 油墨:UV油墨不需要添加稀释剂;

15) 试印:应进行试印。

16) 固化:UV光固化,汞灯/金属卤素灯。固化能量:1500-2500mj/cm2 (根据具体油墨型号)。

17) 油墨的性能:固化后铜面上的铅笔硬度应在3H以上。固化后的阻焊膜能耐波峰焊,260℃/5秒滚锡不起泡。

18) 印标记/字符油墨:根据需要印制标记或字符,有些是单面,有些是双面都要印。

19) UV光固化。

20) 模具成型:单面板几乎全部采用模具一次性冲裁成型,效率高。

21) 涂覆助焊剂:目前多采用免清洗助焊剂,有些还使用助焊剂。

二、字符油墨印刷工艺

1. 字符的作用:

组件标示符号,以便客户插件和修理。

2. 印刷方式与字符油墨分类:

字符一般采用丝印的方式生产。其字符油墨类型主要分二种。其分别为:热固化字符油与UV字符油。

3. 丝印机生产工作确认:

重新印刷前需检查,检查项目为印刷压力,覆墨压力参数是否OK;试印刷5块检查有无不过油、字符重影、移位等问题。

4. 丝印条件:

a. 印刷速度:3.0±1.8m/min

b. 三点组合气压:6.25±1.25kg/cm2

c. 刮墨刀压力:6.0±2.0kg/cm2

d. 刮墨刀角度:65°±20°

e. 网距:1±0.1cm

备注:白字常用丝网为120T或140T。丝网张力为20±2N/cm2

5. 烘烤条件:

5.1 热固油烘烤条件如下:

a. 烘烤温度设定:150°C

b. 烘烤时间:

b1. 单面文字:30min

b2. 双面文字:第一面为15min;第二面为30min

5.2 UV油固化条件:

印刷工艺范文6

泥活字印刷

1.泥活字小史

史料记载,世界上最早发明并成功用于印刷的是泥活字。关于这项发明,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有明确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N又为活板。N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遗憾的是,毕N用泥活字印过什么书,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泥活字的制作与印刷技术却广为流传。到了清朝,安徽泾县人翟金生父子们,用三十年的心力“抟土k炉,煎铜削木”,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印成了《泥板试印初编》、《水东翟氏宗谱》和黄爵滋的《仙屏书屋初集》等书。

2.毕N泥活字制作工艺及印刷流程

(1)制作胶泥和烧制活字模

选择质量比较上乘的黏土,晒干,碾碎。去除砂石等杂物后放入大缸中,加入清水搅拌成泥浆,然后自然沉淀。在自然沉淀的过程中,将不时澄出的清水撇去,等到泥料中所含水分不多的时候,将沉淀的泥料上半部分捞出来备用。泥料有两种干燥的方法:一是利用日光,在阳光下曝晒;另一种是把泥料放在布袋里,然后挂起来,让水分从布袋中渗出;制活字模时用棒槌反复将泥料捶打,将泥料捶熟。然后制成大小相同的泥坯,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到泥坯干燥到软硬程度适宜刻字时,用毛笔蘸墨在泥坯上写出反体字,然后刻成的反体阳文。刻好的泥活字放在通风处阴干,然后火烧成陶。

(2)活字模的排版与印刷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铁板上加一个与所印版面相同大小的铁范。铁范里放入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物用来黏合固定泥活字。排字时按文稿的顺序挑选泥活字,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地排字。当一块铁范的字排满后,就放在火上烘烤,当铁范里面的黏结材料遇热变软后,将铁范从火上取下,放在台子上面,用一块平板放在排好的泥活字面上加压。这样就可以使排入的活字表面平整。压完以后,让铁板温度自然下降,排在铁板上的泥活字,即成为一整块活字印版。为了提高效率两块印版相互交替,活字可以反复使用,很方便。当活字印版制好后,就可以印刷了。刷色前,先用清水将印版刷两遍,等到印版吸水湿润后,才能正式刷色。刷色要求蘸墨要少,刷色均匀。然后覆纸,左手捏住纸不放松,右手持干净的擦子在纸背上自在向右将纸平整地印在版上。印刷完后,用右手将纸张从印版上揭起,晾干。

(3)装订

将印好的纸张字面朝外,按书页顺序收集叠好。大致流程如下:理料―折页―配页―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切书―包角―覆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质检

(4)存储

刻好的泥活字和从印版上拆下的泥活字,都要按照韵归类放在标有音韵的木格里,以便下次使用能够快捷拣字。

木活字印刷

1.木活字印刷小史

第一次用木活字印书的,为元朝的山东东平人王祯。他重视农业,写成了一部《农书》。因字数多,难于刻印,就自己设计用木活字排印。并且用这批木活字试印他纂修的有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用时不到一月,就印好了一百部,可见速度比雕刻版快得多。

到了明朝,使用木活字印家谱之事。1638年起,《邸报》也用了木活字排印。清朝在北京出版的《京报》,从乾隆到清末,都用木活字排印。

2.王祯木活字制作工艺及印刷流程

(1)写韵刻字及修字

先根据监韵将字归类分开,校勘字样后,抄写下来。然后挑选出书法较好的人将字样誊写在薄纸上,再将薄纸平整地反贴在已经刨平了的枣木或梨木板上,等到干燥后即可刊刻。再将刊刻好的活字抄写成一本与监韵对应的活字表,上面标明所在行列的数码,这样可以方便查找。先将木料锯成薄厚一样地木板,阴干后刨平,保证每块板的薄厚一致,木子的高度基本相同,便于后面版面的平整,易于印刷。等到反字全部刻好之后,用小锯沿着预先留出的锯缝锯开,成为一个个木活字。再用小刀将活字的每个面修理平整。然后检验活字,将合格的贮入字盘或字柜中。

(2)制造转轮和拣字

拣字用的一般用较轻且不易变形的木料。转轮要制两个,一个放常用的字,另一个按监韵来排列木活字。拣字人坐在两个转轮中间,根据需求转拣字。这种利用简单的机械装置,“以人就字”的拣字方法,不仅减少了拣字者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拣字的速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王祯首创这种拣字法有效避开了按声韵拣字时出现多个同音字难以分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拣字的速度和准确性。

(3)排版和印刷

取一块干燥的板子,四周用木片制作成边框,让它成为一个矩形的木盘,木板的尺寸稍大于待印制书籍的版面。排字时从木盘的左边开始,自上而下排满一行后,就用竹片隔开,整版排满后,在木盘的右边安界栏。然后用木楔把整块活字版固定住,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竹片,将倾斜低矮点的活字垫平,保证整个版面的平整。整个版面排好后,就可以刷印了。刷印时,用棕刷蘸墨,然后后沿界行上墨,刷好了以后就可以把纸铺在版上,按着版行刷印就可以了。刷印好后让其自然干燥。

(4)拆板归类

每当一个版印够一个数量后,就可拆除这个版,将拆下的木活字按照原来的归类方法重新放回转轮中去,以供下次方便使用。

活字印刷不仅是中国的符号,就其本身而言更是艺术品。它涵盖了如:陶艺,书法、篆刻,木雕,字体设计,等多个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去去了解活字印刷,去学习活字印刷,去继承活字印刷,去发扬活字印刷。

印刷工艺范文7

〔关键词〕最美的书;印刷;工艺;实践与创新

书籍是古老的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科技工艺的进步,书籍的设计和印刷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印刷工艺对于书籍的改变,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催生了书籍的更高层次的功能作用,最美的书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内容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书籍。而这一切都与精湛的印刷工艺密不可分。

一、“最美的书”的发展概述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候,册页书籍开始普遍使用。随之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印刷工艺得到了正式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最美的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让科技迈向新的台阶,同时书籍印刷工艺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书籍无论是印刷,还是其他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断地融入到实践当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直到1948年莱比锡一次“世界最美的书”书展活动正式推行,这才让这类书籍的印刷设计活动有了新的名词,——“最美的书”。从此全世界每年都会有40多个国家共同举办这类活动[1]。2009年,我国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评委团荣幸地选为“世界最美的书”。因此,我国的“最美的书”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又体现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科技工艺下,其实是人们内心和世界的交融、碰撞、交流的产物。

二、“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众所周知,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书籍的印刷工艺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铅印技术逐渐被胶印取代,对于书籍的文字内容技术的处理随之改变。这种印刷工艺的革新可谓令人瞠目结舌。更重要的是,印刷工艺的理念这时候也彻底被更新。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创新理念[2]。虽然铅印成本比较低,更加便宜,大批量的印刷也比较容易,字体字迹更加清晰简洁,但是它的工艺技艺和工艺效率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胶印的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印刷工艺革新。胶印工艺效率高,速度快,操作更加灵活便捷,从视觉上来看,也更加具有现代美[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人们对这种理念的突破尝试,也更加愿意接受,无论在主观条件上面还是客观条件上面都促使了“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理念创新。同时,在引导读者接受这种理念的过程里,也是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障碍,可谓顺理成章。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理念比较明确清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与人的需求的矛盾。而传统印刷工艺的理念造成了上述两者的不和谐局面,人们耳濡目染,可是随着理念的不断创新,人们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除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外,还能保持环保精神,这一点上面达到了最美的书和人们需求的一致共识[4]。现代印刷工艺与传统印刷工艺有很大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当中。最美的书的工艺形象也是五彩斑斓,主要体现在烫印工艺、纸面整饰、上光工艺等几方面。烫印包括烫金银、烫电化铝、印专金、印专银、烫漆片几类;上光工艺主要有重点上光、整体上光、覆膜、过光油、过哑胶、过光胶、过哑油几类[5];整饰成型主要有压纹、凹凸压印、打孔、模切几类。这几方面的工艺技术各有千秋,综合起来就对最美的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可以起到实用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精神层面的附加值。总体来看,这是不同于以往书籍的[6]。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突出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情况。

1、凸凹压印的实践与创新。这种工艺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工艺。最美的书通过这种工艺可以极大地增强美感,突出特点。这种工艺通过一种凹凸模具,将最美的书的表面产生压制效果,最终形成压印。压印过后的最美的书明显会有立体的手感,从视觉看彷佛浮雕,这是和以往不同的一种工艺。另外,这种工艺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油墨,直接在书籍表面通过设备就可以完成。效果十分明显。目前主要的类型有粗细深浅几种,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国的《文爱艺诗集》书籍就采用了这种工艺。因此还获得了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它的封面几种体现了凸凹压印工艺,给人一种大方高端、但不失朴素的气质。

2、金银墨工艺。这种工艺主要体现在书籍的某些局部,为了突出层次感,让书籍的整体更有呼应感。这种工艺之前也可以看到,主要是精装书采用这种工艺,但是现在许多平装的书籍更青睐于这种工艺,而且我们发现,似乎平装书更适合这种工艺的衬托。这种工艺可以让最美的书体现一种艺术气质。金银墨是一种特殊的色块,没有明显的彩色度,因此用在书籍的标题、扉言上面,可以和其他部位的彩色形成协调,丰富书籍的美感,形成一种大气、端庄的气质。目前它的应用有一些问题,在油墨的耐热性上面比较难以把控,因此就会对光泽、颜色的问题有一些小的干扰。通常实践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先铺底色墨,然后印刷金银墨。这种工艺如下图所示。(黑色的书籍就是底色。)3、激光打孔工艺。这种工艺最初是服务与装订环节,与印刷环节无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工艺也开始对印刷环节起到了帮助,因此让最美的书具备了更多种优势。这种工艺功能丰富,使用灵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它解放了打孔的作用,让打孔不仅服务于后期的装订,也延伸到了前期的印刷当中。比如开片,开窗,开洞,这些都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既方便又快速,因此就实现了完全创意的可能。人们从这些孔洞里面产生许多联想,增加了最美的书的魅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在读者的心灵当中增加了质感。像许多艺术类的图书,都使用了这种工艺,更加突出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称为最美的书并不言过。

三、“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发展趋势

印刷工艺渗透进书籍,无疑对书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目前来看,最美的书正是契合了这种印刷工艺的创新,并且把实践融入了书籍的设计当中。最美的书不仅体现了书的内容,还体现了书的美感,更说明了一种创新实践的态度。最美的书发展的几十年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最美的书成为了可能,从文字内容方面,到印刷排版设计装帧等环节,都渗透着这种理念。这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城市化的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化的书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精神层面需求的客观趋势[8]。那么,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和最美的书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最美的书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浓缩了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探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创新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要从实践当中总结规律。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就是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纸质的书籍设计,到现代多元化书籍的出现,说明创新才是书籍的唯一出路。不仅是书籍,其他文化产品也是如此,这是本文带来的启示。创新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不断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创新,才能让创新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实践并不是漫无目的实践,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这就需要有创新点来支持实践过程。最美的书经历了不同的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印刷工艺的最新特征,这种创新有利于实践的完成,同时,实践也促进了下一次创新的发生可能。我们相信最美的书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

[2]赵正.砚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35.

[3]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6.

[4]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43.

[5]李淑琴,吴华堂.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8.

印刷工艺范文8

关键词 废弃印刷电路板 新工艺 电子元器件

中图分类号:TN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电子垃圾目前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垃圾的增长速度是普通垃圾的3倍之多。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并且大多数的家用电器都含有电路板,例如电话、电脑以及电视等。废弃印刷电路板上电子元器件拆卸只是废弃印刷电路板资源化过程中的第一步,离电子元器件的自动化拆卸还具有一定距离。

1废弃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拆卸技术

1.1元器件识别

要进行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拆卸首先要进行识别,可以通过扫描他们的二维像、三维像,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利用三维像进行识别,可以得到的信息较为丰富,而且范围也较大费用较低,总体来说其利用价值较高。其次就是对图像信息的处理,通过拍摄所获得的图像能够通过模式的识别而进行分析,分析所拍摄图像的特征。将电子元器件的位置、封装等信息进行获取,再与所储存的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获得拆卸时必须了解的重要信息,再将此信息转化成控制指令,最终实现对废弃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进行的拆卸,在拆卸自动化的新领域中有所成就。目前科学家又研制出了一套到图像处理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精准度在理想范围内是能够达到0.1毫米,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备字符识别系统对元器件上的字符进行处理。

1.2拆卸方式

目前用于电路板拆卸的方式主要有:使用夹具对元器件进行的抓取、真空抽吸法对元器件、利用振动或是超声波、使元器件与基板分离等。在进行拆卸时,根据拆卸对象的范围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拆卸,例如:选择性拆卸和同时性拆卸两种。选择性拆卸经常使用于对元器件进行的维修上,尤其是遇到个别零件损坏,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从废弃的印刷电路板上拆卸元器件也是运用的选择性拆卸,通常使用的是真空抽吸式。同时性拆卸的使用范围是对电路板上所有的元器件进行的拆卸,通常采用振动、冲击或是其他具有普遍使用功能的拆卸方法。

2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拆卸工艺

2.1选择性拆卸方式

在对废弃电路板上的元器件进行选择性拆卸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对不能使用的元器件进行拆卸,另一个是对电路板上还能够使用的元器件进行拆卸,拆卸下来方便重新使用。第一种目的在进行拆卸时应该尽量避免对周围其他元器件的损坏,或是避免元器件内部产生热应力。根据拆卸的目的不同,在其拆卸对象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所以人们设计了不同的选择性拆卸工艺。选择性拆卸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将惰性介质进行加热,然后再去除元器件。一般采用的是常规加热法,将元器件上的焊锡消除,因为元器件上残留的焊锡会自行进行氧化,氧化后其自身的在焊性就会变差,使用氮气对其元器件进行加热,遗留在元器件上的焊锡不会受到氧化膜的影响,可以对元器件进行二次使用。

(2)对其进行热风红外加热,并且利用手工进行元器件去除。由于手工具有灵活性,所以在对元器件进行拆卸时会比较有优势。红外加热的使用,能够对普通的元器件进行拆卸。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这种拆卸方法目前已经拆卸了大约有300多个品种,而且有95%以上的元器件都能够继续使用。

2.2同时性拆卸工艺

因为在电路板中会有大量的金属以及非金属资源,所以要对废弃的印刷电路板进行资源回收,进行同时性拆卸工艺,最大程度的降低回收成本,提高金属材料的回收率,与此同时这也是各国科学家需要考量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应该通过回收对电路板进行拆解,采用振动方法将其进行分离利用,并且设计相应的拆卸装备,最终将电子元器件进行拆卸。将电路板固定在架上,同时使它均匀受热,然后再对电路板进行高温加热,最终达到融化的状态,就能够对其进行拆卸。对元器件进行引脚切割来分离元件,在对电路板进行处理后,将元器件的安装面朝下,与此同时用小钢球支撑在其下部,然后加热进行部分焊接,最后对切割下来的焊锡进行处理,采用的切割方式不同,所对应的拆卸工艺也就不同。

拆卸后为了使其元器件能够继续使用,并且延长使用寿命,首先应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拆卸成本,同时人们在开发一些新的拆卸方法,振动的方法既可以对元器件进行拆卸,又可以将拆卸的元器件安装上,与此同时也能够保持元器件的功能不被破坏。

3结束语

目前我国是在世界中属于电气产品的消费大国,每年都会有许多的电子废物产生,所以电子废物带给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经试验表明,目前废弃印刷电路板的电子元器件的拆卸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在拆卸的过程中其技术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废弃的电路板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其上面还有很多元器件没有达到使用寿命,对此应该进行拆卸进行二次使用。

参考文献

[1] 湛志华.废弃电路板环氧树脂真空热裂解实验及机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印刷工艺范文9

关键词: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CTP取代激光照排机是必然趋势,而且会非常快速。那么针对教材、教辅、普通图书实现CTP印制工艺,对出版社、代印点有什么好处呢?

1、对出版社的好处:

1)质量:

围绕胶片在不断的再版、修订再版时,带脏、马蹄印、划痕、重新拼版、拷贝都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因此出版物的印制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河北一新华说过,每年几千万的印刷业务中,再版的图书印制质量是最差的,不是技术、设备、管理不行,实在是胶片的质量太差,没法弥补。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对比CTP印制工艺:

没有网点的损失,不会带脏等,可以根据自己印厂的印刷适性进行印前制版与印刷工艺的匹配,甚至是不同阶调的印刷补偿;利用特殊挂网技术配合CTP,可以轻松实现彩色300线、黑白175线的印刷,使印制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2)成本:

对于有些出版社的教材在多省出版发行,出版社还要进行胶片的拷贝,胶片母板还要很好的保存,既是成本的浪费,也是管理上的麻烦。

对比电子胶片实现CTP印制工艺:

利用数据库保存电子胶片,极大的方便了管理,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3)效率:

春秋两季教材,对出版社、代印点都是一种挑战,电子胶片传版、CTP印制工艺都是提高出版、印制时效的有效手段。

4)对数字出版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电子胶片、与电子胶片一致的阅读PDF及JPG版面图是出版社出版资源建设所必需的成品数据,没有这个系统的支撑,出版社是获得不到真正与纸书内容一样的印刷成品电子文件的。

1、对印刷厂的好处:

对印刷厂来说,出版物采用CTP印制工艺后,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提高现有印刷机的产能,可以干更多的印刷业务;印制质量提高,可以为出版社更好的服务;大大降低印刷过版纸的损耗,节省胶片再次处理的所有成本。随着CTP板材的快速下降,书刊厂从成本、质量、效率的角度希望采用CTP印制工艺,即使是针对再版印刷。

比如:

万象思维是一个做教辅出版的民营书商,其直属印刷厂是陕西思维印刷厂,有二十多台印刷机。陕西思维从07年开始应用CTP,现在每月CTP用版量达到了20000多张(最高峰时达到每天1500张版),100%淘汰了两台全开激光照排机。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不管是新书、再版书都全部使用了CTP。科技论文,CTP数字化印制工艺。

河北一新华是一家综合性大型印刷企业,已经购买了两台CTP,一台用于商业、包装印刷,一台专门用于教材、教辅、普通图书的印刷,河北一新华已经体会到了CTP工艺的好处,迫切希望上游出版社能给他们电子文件,以充分发挥CTP的优势。

印刷工艺范文10

1印刷设计与工艺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印刷技术在中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印刷媒体设计与印刷行业机构、企业、从业队伍人数众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印刷媒体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业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印刷设计的发展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在数字媒体时代,印刷媒体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证明,市场及消费者观念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中成熟,并走向个性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印刷媒体设计仍将成为人性化、情感化的重要载体而持续存在。中国品牌塑造,从制造到创造、知识产权意识在迅速觉醒,中国产业转型迫切需要印刷媒体设计、制造、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平面艺术设计在商业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促销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图案、文字、色彩等来表达作品的内容与创意。平面艺术设计通过印刷过程而制作的设计又被称为印刷设计。我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对平面设计的定义表述为“平面设计是设计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平面上的活动这个涵义之外,还具有与印刷密切相关的意义。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使之具有进行准确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1]。对于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平面设计师来说,必须熟悉了解和掌握印刷流程。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印刷工艺知识,掌握印刷的基本常识,了解印刷制作技术,了解印刷材料、印刷字体、印刷前后工艺、印刷色序等等。从而在设计作品时全面考虑其后续的印刷制作过程以及使用的技术手段,使其设计符合印刷技术的特点。

2印刷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市场调查显示,虽然电子网络、数字媒体等行业迅猛发展,但平面设计行业仍然长盛不衰,对平面设计的人才需求很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设计公司常常抱怨招到的人才不能即时发挥效用,抱怨他们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学教育里缺失,招到的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将每年新入职的员工派往印刷厂学习印刷知识,了解印刷流程和工艺。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纵观我们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来在平面设计专业几乎所有院校都增设了印刷设计工艺,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与社会实际要求开始接轨。不过毕业后不能为企业所用的状况还在延续。造成印刷设计工艺教学缺失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以为设计就是创意,或是对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平面设计的图案处理技巧,对素材的组合以及常识性的罗列。比如,如何突出主题,如何设定颜色的主色调,如何将各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结构范围内等,但是对相关课程不重视;客观上,很多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提供一些实践教学平台。另外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2.1师资队伍。高职高专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短缺,缺乏商业设计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市场敏感性;从企业找的技能型人才又由于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无法被学校所录用,造成双师型人才缺乏,而印刷设计是十分强调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和技能的。因此,导致课程的教学流于理论讲授,对其实际运用茫然,授课效果显微。

2.2行业了解不深,不能适应印刷行业的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慢

2.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重,一方面工作量大,多数学校规定每周12课时以上,但受很多因素影响,大部分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16课时,甚至有个别院校达到每周30课时;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班级少,因此教师上课课头多,备课压力大。本科院校一般规定每学期教师课头不能多于2科,而在高职高专,教师课头普遍偏多,甚者超过4个。鉴于这些原因,使教师疲于应付课程教学,缺少社会实践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对行业动态发展、先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等缺乏认识,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印刷技术中来,新的印刷材料和载体也不断的涌现。比如我国印刷工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印刷工艺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数字印刷技术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即时更新,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深入讲解。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科研也普遍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新材料的使用,新手段的出现不能及时地了解,更不能及时地融入在教学的课程中。这就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3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适应市场发展,培养优秀的印刷媒体设计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专业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印刷媒体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首先要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探索与改革,对印刷媒体设计类课程的界定与分析,确定改革课程与方向,分解理论、剖析案例、融入实训。实施同一实践课程多平台、系统化实践教学、同一实践课程多阶段、多教师、校企结合开展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出外学习,并适当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们下工厂,进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术材料和技术手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地走访设计企业和制版印刷单位,了解印刷技术的新变化,对印刷媒体设计的新要求,使印刷工艺课程内容真正为平面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服务。其次,应加强印刷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在课程教学中,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3.1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摩考察。首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引用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掌握有关印刷的一些专用名词,减少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如:标准文档、色彩模式、三原色、印刷四原色、专色、加色法、减色法、分辨率、公制、英制、线条版、层次版、网点、网线、网角、平网、渐变网、撞龟、裁切线、套版线、色标、光电点、压印、图案规格、成品规格、出血、反白、托白、字体、套印、承印物、后期加工等。介绍、讲解制版、印刷种类及原理和主要特点,其中又以平版胶印和数字印刷为主要内容,了解印刷色彩知识,色彩模式、印刷材料及特性、印刷流程及其相关工艺要求等[2]。结合一些生产现场的视频资料,将印刷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地传授给学生,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与乏味。在理论知识讲解基本完成后可组织学生深入到印刷现场参观,了解从原稿电子分色、制版到印刷半成品、后期加工的印刷工作流程全过程,指导教师适时根据各工序的特点与工艺要求告知学生各项注意事项与技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课堂、企业、实训室的理论与技能实操一体化教学。同时邀请制版、印刷师傅现场讲解各工序的技术特点与工艺要求,使这些知识成为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习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让印刷知识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另外,鼓励学生走进材料市场,了解印刷材料的种类和发展;走近一些专业市场,如纸品年货市场、烟酒市场、化妆品市场等等,了解印刷设计工艺的最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准确地让学生了解到印刷工艺的应用范围,又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了认识。

3.2印刷工艺实际制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矢量图形及编排软件对印刷原稿进行画稿、分色、排版等印刷制版工艺制作。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有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中的层次版部分进行处理,比如设计中用到的摄影资料,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以调整色彩、曲线、画质等等。图形处理软件中任一个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文字、线条、色块等线条版元素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胶版印刷和凹版印刷两个项目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符合印刷企业生产工艺的标准画稿,包括出血、压印、缩边、文字曲线变换、套印、裁切等等,结合市场对印刷设计实际工作的正常要求,独立完成一份稿件排版、印前工艺、菲林输出、印刷(打样)生产流程;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讲评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要求,并提高了今后在设计过程加深对印刷还原的可行性的认识和考虑。

印刷工艺范文11

丝网印刷工艺以其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历来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根据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理论,“嗅感”、“触感”的实现势必要通过印刷或手工做出实物。在学时紧凑的课堂教学中,丝网印刷成为快速实现书籍成品制作的首选工艺。

本文旨在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在书籍设计课程中通过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科学统筹,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丝该工艺并将其应用到书籍设计中。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

在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书籍设计/3+1(BookDesign 3+I)”概念中,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设计师完成装帧、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三个层面的工作,这是一个信息视觉化再现的过程。丝网印刷可定位在装帧环节。

丝网印刷的教学环节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学时比重是相对明确的,以其教学需要来看,该环节少则4学时,最多也只能分配8学时,更多实训操作只能靠课下训练作补充。在学时量占比小的情况下,任课教师更需明确: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务必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书籍设计课程重在基础性概念和设计技能的讲授,丝印工艺教学也应定位于技能培养,通过强化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工艺制作出美观的书籍实物。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但它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功能定位是不变的――丝网印刷是一种把书籍设计创意转化为实物形态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可有效传达作者和设计师的思想内涵,传递书卷的美与韵昧。

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设计

1.丝网印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以多媒体教学、案例解读和课下自学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刷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丝网印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关系;以现场演示、实训指导和课下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印刷形式,并印制出效果丰富、富含美感的印刷品。

教学重点:在“课堂8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基础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每项环节工艺操作技能的实训指导;在“课堂4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的流程的讲解和“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实训指导。

教学难点:手工操作过程中经验性、技巧性的操作体会要靠学生大量实践才能获得,单一的理论讲授较难实现。

2.丝网印刷教学模式的设计

(1)课堂8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在64学时以上时,用“理论4学时+实训4学时”的模式是比较可行的。

(2)课堂4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低于64学时,可以尝试“理论2学时+实训2学时”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时间短促,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丝网印刷的流程,掌握“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操作技能――同时辅以大量的课下训练时间。受学时限制,其他环节的工艺如制版、晒版等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印刷公司完成。

丝网印刷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教学体会

1、重技术更要重思想

丝网印刷是一项技能和设计形式,为了丝网印而去丝网印的书籍设计终究沦为形式,只右赋予了深刻的设计思想,恰到好处地借用丝网印刷的特性传达韵昧的书籍才更易被人们记忆。教学中更应强调设计的思想性与创新性,强调书籍设计立意与视觉形式的统一性。

2、应保留丝网印刷的手工特质

手工作坊式的丝印工艺在个性化、手工特质的书籍制作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丝网印刷从无到有、亲自体验的参与感,近距离感知纸张油墨等元素而独有的经验感,都将是机器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无法实现的,丝网印因其不可复制的独有性而富有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书籍设计课程中保留丝网印刷工艺手工操作的特质是很有必要的。

印刷工艺范文12

【关键词】印刷 教学改革 实践 工程化

新时期教育改革明确指出,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现泛科学化倾向,专业教育以教为主,而非以用为主,“就业倾向”被轻视,不少工科课程倾向于灌溉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几十年不变,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

现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化人才。未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专业知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树立工程化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将工程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面体现工程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路,对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实工程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1】。

例如《印刷概论》课程作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学的概貌,给学生一个较完整的印象,澄清对专业认知的模糊之处;另一方面,也要为以后深入、系统学习印刷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满足上述工程化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实践性差,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运用的能力等。为此,我们应围绕“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工程技能培养”的教改主线,进行以学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平台为支撑,面向企业和岗位需求者培养学生印刷技能的教学改革实践。

1、知行统一,教学内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论是以满足认识印刷为主要目的,与印刷相关课程相比更具有广泛的认识意义。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泛泛掌握几种印刷技术,而是在此基础上,面对具体印刷任务,能够合理选择工艺流程,设计工艺方案,实现工艺操作,进行质量评价方案[3]。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把握上,应遵循几点原则:

(1)理论知识“必须、够用”

对于“印刷概论”课程来说,其相关理论内容是为工艺技术二设立。以工程实践为教学主线,把涉及到的理论和原理讲清、讲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印刷概论内容庞杂,包括一些复杂的物化原理和计算公式。以基础理论模块为例,课程包括印刷工艺原理(表面物理化学、润湿与水墨平衡、印刷压力计算、油墨转移原理),网点阶调复制原理,印刷光学和信息记录材料等。对于这些传统的知识,应强调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统性和公式的严密推导,注重其对生产时间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突出重点,服务于印刷工艺

以工艺流程为模块,课程包括印前图文处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艺术涉及、印刷工艺及材料适性、印刷机械等领域。结合工程化培养要求,应适当弱化艺术成分,重点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机印刷操作及相关材料适性。

现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数字印刷、特种印刷等几十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而课程学时有限。传统教学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论,导致重点工艺不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应结合几种常规的印刷品,突出几种相关的典型印刷工艺即可,其他工艺触类旁通。

(3)不断更新,切合产业需求

为让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工程化就业技能,教学内容适时完善。具体办法是,走访印刷企业,结合岗位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毕业生回访机制,认真采纳合理化建议;引入产业的发展前沿,体现印刷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

2、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在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专业课学习,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体教学,模拟生产现场

印刷概论的教学内容包含多种动态工艺流程及大量设备展示,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表、动画集视频等信息与一体,激昂抽象内容直观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2)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强调了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应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时引导和辅导,以完成一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造性[4] 。

印刷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过程艰巨而复杂。从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看,课程教学的目的应是传授有机、开放的印刷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化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装解决方案”对包装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J].包装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杨祖彬“包装印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4(2):40-44.

[3]王利婕.包装印刷工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J],包装工程,2003,24(4):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