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完成时课件

现在完成时课件

时间:2023-05-30 10:10:09

现在完成时课件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1

关键词:web;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积件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support of a network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ware-resource management to produce multimedia courseware system,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system on its soft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web; multimedia courseware; production system; ware

1 引言

目前,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当前课件开发模式是编制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开发的前后连贯的系统的教学软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二是课件本身是封闭的产品,无法实现多个不同课件之间的资源共享,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和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本文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共享资源、协作开发满足不同教学情境的多媒体课件,并且设计了一个课件制作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网络环境下协作开发。允许多名课件制作人员同时参与课件开发,采用在分布式环境下团队式的课件制作模式。制作人员可以共享资源,同步开发进度,利用多人的智慧和努力完成课件制作,提高课件的开发效率。

(2)积件式的资源管理。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实现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完全共享。做到制作课件时有丰富的资源使用,完成课件后能统一的管理并且能被其他课件共享。

(3)简单的制作系统。系统操作简单,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的设置即实现课件开发,不要求使用者具有编程经验,不提供复杂的操作环境,任何资源的格式均透明。系统采用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提供最大的使用方便。

(4)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格式定义。系统可以在全局范围内管理系统中大量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动画和剪辑等多种格式。

2 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

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课件制作客户端、中心服务器端和资源服务器端,如图1所示。课件制作客户端供课件制作人员使用,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课件制作界面。中心服务器是一个课件制作工程的共享数据的存放地点,它能管理工程中的课件数据,并且提供了在并行访问中的保护。资源服务器端是一个大量数据的管理系统,提供了积件和资源的管理功能,构成整个系统的核心。系统中直接面对用户的是课件制作客户端和中心服务器端。资源服务器端由管理员管理。

(1)客户端的功能

用户通过客户端新建课件工程,利用中心服务端的帐号登陆中心服务器,建立一个课件开发的协作环境。其他用户也可以登陆中心服务器端,利用帐号加入课件的开发环境,形成一个协作的开发环境。各个用户根据需要从中心服务器取得部分课件内容的编辑权,访问资源服务器系统获得积件等资源,完成课件的制作。各个用户将完成的内容提交回中心服务器。在所有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中心服务器的接口将课件提交到资源服务器的课件管理系统中。中心服务器关闭,完成了本次课件开发。

(2)中心服务器功能

用户利用中心服务器软件建立新工程的帐号,初始化本次工程的共享区域。在工程完成后关闭本次工程帐号。利用中心服务器软件将课件提交到资源服务器的课件管理系统。

(3)资源管理服务器功能

资源管理服务器提供了一个浏览和管理资源的界面。可以通过这个界面完成资源的浏览和删除工作。作为课件客户端和课件管理系统的数据源,提供资源的快速查找和管理。

3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总体上而言,分为两大部分:课件制作和资源管理。

课件制作部分是用于用户制作课件,制作时需要一个客户端和中心服务器端共同工作,构成一个能够网络协作开发的课件制作平台。中心服务器中有一个中心数据库,用于保存工程中共享的数据。用户通过加锁的方式取得共享数据的编辑权限。

资源管理部分管理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提供管理的手段和检索的方式。资源库中包括图形、文本、声音、动画、影视片段等多维信息。积件库中存放微教学单元,即为某个教学难点或某个知识技能点而设计的“小课件”。积件与课件不同,它不能直接用于教学,必须通过课件编辑环境选择积件库中的素材,组合成所需要的授课内容,即首先进行教学设计,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课件,而后适时地以适当的形式播放。课件库存放设计开发完毕的课件和未完工课件,开发完毕的课件可供大家共享使用,未完工课件将被申请提交中心服务器进行协作开发。

图2中各部分功能分配如下:

(1)课件制作客户端软件:包含课件编辑环境、数据处理组件、数据同步组件和资源访问组件四大部分组成。

① 课件编辑环境: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编辑环境。一个课件由若干个积件构成,一个积件又由若干个web页面构成,web页面是各种资源对象的容器。编辑环境提供的一个简单的操作平台,用户只需用鼠标拖拽或点取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定位、属性的设置,不需要编程即可完成课件编辑工作。

课件编辑环境分为积件编辑、页面编辑、项目管理和数据库设置四个部分。项目管理用于对本地项目数据的管理和项目初始化,保存等工作,包括新建、打开、保存、关闭项目。数据库设置主要设置中心服务器的位置和访问账号及设置资源服务器的位置和账号,提供对资源服务器的资源浏览功能,包括对积件和资源的浏览功能。积件编辑提供对微课件的编辑功能,包括新建,删除,修改,拷贝功能。页面编辑实现页面的加入和删除,拷贝,采用可见即所得的方式编辑web页面。

② 数据处理组件:实现将页面编辑后的数据格式化为xml格式,使这些数据能够实现用web浏览器浏览。

③ 数据同步组件:实现和中心服务器通信,调用中心服务器的组件层完成提交数据、下载数据、锁定数据和解锁数据功能。

④ 资源访问组件:实现资源服务器的资源访问,调用资源服务器的组件层完成积件和资源的浏览功能。并且可以将这些资源下载到本地。

(2)中心服务器端软件:包含管理软件界面和服务器数据库的访问组件两大部分。管理软件由管理员使用,提供一个管理中心服务器的界面,进行账号管理和课件管理。中心服务器组件是一组.net remoting组件和普通.net组件构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据接收.net remoting组件,提供接受客户端数据的功能;二是数据上传.net remoting组件,可将某个课件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上;三是其他组件,实现对本地数

据库的查看和设置的功能,供管理软件使用。

(3)资源服务器端软件: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管理软件界面,另一个是服务器数据库的访问组件。管理软件由管理员使用,提供一个管理中心服务器的界面。组件层提供了服务器端所有的数据库功能。中心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 2000搭建。管理软件提供给资源管理器管理员使用。具体功能包括:管理课件编号、资源管理、管理用户帐号。资源服务器中有一组.net remoting组件,实现对中心服务器或资源提交工具上传数据的审核和接受工作。并且接受查询请求,将检索到的资源发送给客户端。

4 系统实现

(1)软件环境

① 操作系统:考虑到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本身数据容量非常大,所以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操作系统。windows2000操作系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首先,windows 2000 server具有高度的可管理性;其次,它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再次,它可靠性也很高,使得系统运行非常稳定。

② 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属性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2000适合于构建部门级的数据库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并且保留很好的易用性。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还可以创建能集成和利用 internet 标准(如 xml、xsl 和动态 web 页)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在 intranet 和 internet 上进行数据的共享和演示。

③ 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公司的.net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 net是windows系统中功能最新的强大的开发平台,可以方便地设计出windows应用程序,特别适合于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开发。平台的开发效率高,能够实现多语言的协同开发,同时支持最新的internet标准,支持xml和web service。

(2)硬件环境

由于本系统分成两部分,一个是课件制作客户端,一个是数据库系统。所以需要普通的客户pc和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一个网络环境。服务器需处理大量的数据,占用大多数的cpu资源。因此系统对计算机的配置有比较高的要求。客户机使用一般的pc即可。

(3)接口设计

系统提供通用的计算机外设(鼠标和键盘)实现系统的所有信息的输入。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连接。数据库的位置应可单独调整,不以硬编码的形式出现在代码中。系统中的内部通信是通过.net remoting构成的分布式环境。这些组件组成了不同子系统的服务端和客户端。. net对分布式环境的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开发量,这些组件实现了系统内部的通信和功能接口。

(4)数据结构设计

系统中的数据可以分为三大类,所有的数据在程序中交换时都是xml格式。数据的交换都是通过各个系统的.net remoting组件完成,这些组件完成数据系列化和传输等基本的工作。

本系统的数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 课件制作客户端本地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一个工程文件,和若干个xml页面文件的形式放在工程目录中。各种资源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本地。

工程文件中数据结构:工程名称,检索关键字,建立时间,建立用户,课件编号,积件列表,各个积件的页面列表等。工程文件是一个自定义格式的xml文件。

页面文件:web页面。

② 中心数据库数据。库中保存了多张数据库表,保存了账号,课件工程和各个课件的信息。

课件工程表:课件编号,课件的基本描述,课件管理员账号,课件建立时间,工程名称,检索关键字

课件参与用户组表:课件编号,课件用户账号。

账号表:账号名称,密码,账号的类型(系统管理员,普通账号)

课件积件表:课件编号,积件编号

积件信息表:积件编号,积件描述,检索关键字,创建时间,创建人,积件课程,积件知识点

积件页面表:积件编号,页面编号。

页面信息表:页面编号,页面描述,创建时间,创建人,所属积件描述,检索关键字

页面资源表:页面编号,资源编号

资源编号表:资源编号,资源类型,创建时间,创建人,资源描述,检索关键字,资源文件

③ 资源数据库数据。库中保存了多张数据库表,保存了账号,课件工程和各个资源的信息。

资源数据库和中心数据库表很多是一样的,例如:账号表、课件积件表、积件信息表、积件页面表、页面信息表、资源编号表。在实际使用中,可能要依据不同时期将原来的表格分开,以适应巨大的数据量。不一样的表有:课件描述表(课件编号,课件的基本描述,课件建立时间,检索关键字)。

(5)安全保密设计

主要是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安全性和.net本身的安全支持实现系统的安全要求。

5 结论

基于web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实现了在网络协作模式下多人共同开发课件,提高了课件的开发效率。利用数据库系统管理多媒体资源库、积件库和课件库,实现在互联网上的资源完全共享。同时探索了基于积件的开发模式,将每个各知识点的内容做成积件的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编辑环境随意从积件库中取出所需的积件组织成具有各种特色和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的课件。

参 考 文 献

[1] 吴新玲 .多媒体cai软件层次模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第24卷第8期,2003年8月

[2] 陈氢 .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第3期,2002年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2

【关键词】微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57-02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中职毕业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各专业课程进行了适当的课程改革。2008年美国高级数学教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这一概念,并成功地将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中,此后,微课逐渐被应用到许多课程改革中。

微课区别于我们平时所上的一节课,它是提炼出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制作成几分钟的教学视频,特点是内容精练、时间较短、视频容量小、学习目标明确等。微课可以满足学生按需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能在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强化、课后巩固的自主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动手操作能力弱,注意力不易集中,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专业术语多、操作性强的课程实属不易。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用操作演示法讲授新课,然后学生再上机操作练习,教师答疑点评总结。笔者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多年,经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师根据经验或者课本占用大量的时间来授课,师生互动欠佳,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造成基础好的学生缺乏动力,基础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由此可见,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二、微课在翻转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

信息化时代,许多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覆盖,而且收费低,中职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并安装QQ、微信、微博等网络应用,具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微课翻转课堂的基本条件。教师可以将精简的知识点制作成容量小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学生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也可以上传至学校网站或相关信息平台,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手机从网上下载观看,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观看或反复观看,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利于调整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下,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安排执行知识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其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主动、更积极、更有效。翻转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信息传递”过程由学生在课前借助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完成,“吸收内化”过程则由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完成。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拓展知识,很好地解决了中职业学生的层次问题,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

笔者对所任教2015级助产专业两个班共150人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的实验,其中2015级助产1班是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15级助产2班是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表1是两个班级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

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翻转课堂将“信息传递”环节从课堂中移到课堂前。笔者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任务3.3收发电子邮件”这一内容为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如下:

(一)课堂前,知识传递

1.教师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制作微课视频,导学学案。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申请邮箱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发送电子邮件,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电子邮箱地址的组成。因此笔者制作的微课视频包含“申请电子邮箱”和“收发电子邮件”两个内容。导学学案为word文档,内容有常用的电子邮箱网址、邮箱地址分析,邮箱申请步骤,邮箱发送步骤。教师把微课视频和导学学案上传至班级QQ群和班级教室电脑供学生自学,并布置相关任务,认识电子邮箱地址的组成,记录常用的邮箱网站,拥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在课堂上给教师发一封电子邮件。由于每个学生都有QQ号,但不是所有学生都使用过QQ邮箱,因而教师特别提示学生激活自己的邮箱,获取自己的邮箱地址。

2.学生在课堂前的课余时间自学教师的微课视频,有疑难的问题可以相互探讨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学习。

(二)课堂中,吸收内化

教师经过开学前的调查问卷和学生几次课练习结果,按层次把学生分成7个组,每组11人,由一名较强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在完成自己任务的情况下监督组内同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协助教师指导本组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课堂教学环节一(15分钟):教师导入,让学生体会电子邮件比传统邮件更快捷方便,布置任务1:学生申请邮箱或使用自己已有的邮箱给组内同学互发邮件,回复邮件,邮件的主题是“同学,很高兴认识你”,邮件的内容是你想对她说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不熟悉的学生可以再次观看教师存储在电脑中的微课视频和导学学案,也可以与同学、教师交流。组长协助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教师重点帮助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课堂教学环节二(15分钟):小组协作竞赛。任务2:每位同学运用上一次课“获取网络信息”中学到的知识,在学校网站中到学校校徽的图片,把图片作为附件添加到电子邮件中,并发送到教师邮箱中,邮件主题为“小组号+姓名”,邮件的内容是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完成的组按时间完成排名依次获得不同分数的加分。小组竞赛的方式实现了师生、学生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环节三(5分钟):教师展示收到的邮件,表扬完成情况好的小组。总结点评,总结同学们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地址不正确、主题不明确、附件过大的问题,并提醒不能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邮件。

课堂教学环节四(5分钟):学生获取课外作业。教师给每位同学发一封邮件,课外作业就在邮件的附件中,学生需要下载并打开附件才能获知课外作业的内容。课外作业为:请你给你敬爱的其他老师发一封电子贺卡。

这堂课两个班级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的情况对比如表2所示。

对照班的课程安排是教师讲授新知15分钟,学生一个任务15分钟(任务是给教师发送带有学校校徽作为附件的邮件),教师点评总结5分钟,用邮件布置作业5分钟。在整个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多,学生反映接受不完所有内容,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基础好的同学很快可以完成任务,而基础差的同学需要时间消化新知识,再应用教师教授的技能完成任务,虽然在第二个课时的时间也能完成任务,可是明显课堂效率不高。从表2的统计表也可以看出两个教学模式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实验班的任务完成率高于对照班十几个百分点,对照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占用大量时间指导基础差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缺乏沟通,基础好的学生完成后没事做,基础差的学生完成得很慢甚至没有完成。实验班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有更多的动手时间,基本都能完成任务,课堂气氛活跃。

经过一段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证明,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实施翻转课堂是可行的。

四、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教学启示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少部分缺少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没有按要求观看微课视频,导致在课堂上的练习比较被动,这需要教师的监督以及制作更简单有趣的微课视频吸引学生的主动学习。二是学生在翻转课堂上的操作时间增加,基础好的学生较快完成后出现没事干的现象,教师应该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未来职业岗位要求设计更合理的任务练习,按照学生层次制定练习内容,照顾所有层次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制作微课的教学辅助资源。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但这些好的教学辅助资源并不是一个教师信手拈来的事情,虽然网上也有些已经制作好的微课视频,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每个课程,因此建议学校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合作制作一系列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微课教学资源,大家相互协作,各取所长,集思广益,一定能制作出完整的能给学生带来良好学习效果的微课教学资源,让中职计算机课堂更精彩,让学生获益更多。

【参考文献】

[1]李海龙,邓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9)

[2]罗佳令.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4(7)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3

关键词:MOOCs;微课程开发;技术路径;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0-0081-04

引言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尝试了一种新的课程传输形态,他把传统的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形成了一系列以时间为控制要素的短到1分钟、长不超过2~3分钟的“短”视频教学课程资源,然后以此为主要材料完成教学的实施。[1]这样的课程以“短”视频课程观看为主要教学手段,把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微型化”,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微课程”(Micro Courses或Micro Lecture)。课程的微型化体现了人们对课程信息传输形态的新思考,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们极大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微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2011年秋季,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开始出现,并迅速在全球推广。作为MOOCs主要教学资源形态的“微课程”更受到大家的重视。但纵观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可以发现,开发的主体还呈现出“专业化”的特色,作为微课程实施主体的一线教师还受到一定的制作技术壁垒的限制,这一现状不利于微课程与MOOCs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微课程制作技术进行技术梳理,为微课程的制作提供一条以“教师化”为主的技术实现路径,以打破微课程开发中的技术障碍,促进MOOCs的发展。

微课程开发的现状与特点

作为新的课程形态,“微课程”的开发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态势,大量的微课程视频在网络上涌现出来。但在“微课热”的背后,笔者也看到了由于开发技术的不规范和制作水平的差异,导致所开发的微课程量大而质不高。当前,微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技术实现路径的“教师化”特色体现还不够

微课程的课程资源形态主要为视频,而视频的制作由于涉及数字视频的拍摄及后期非线性编辑的相关技术,所以大量的开发阶段还以“专业化”的技术路径为主。从资料上看,戴维・彭罗斯本身就是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应该属于专业人员。他在他所提出的“微课程”开发五步中也特别强调,教师需要向信息技术部门寻求指导与帮助。[2]微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专业化”的制作路径固然是一条开发“高质量”微课程的保障,但也应该看到,教师才是微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与实施者,如果能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由教师独立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制作,那么更利于教师把握微课程的教学结构,避免出现“偏技术,轻内容”的微课程开发趋势。

2.形态多样化,但缺乏较统一的技术实施规范

现阶段,微课程开发在实施以“视频讲解”为主的教学形态时,其视频技术制作还缺乏必要的规范。在现有的微课程视频中,可以发现存在课程录制内容形态及录制上传视频格式不统一的情况。从课程录制界面来看,它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PPT课件展示型

这种类型的视频界面主要以配有音乐的PPT课件展示界面为主(如图1)。在视频的整个演播过程中,可以有教师的讲解,也可以没有教师的讲解,教师主要通过视频中的文字内容界面与配有的讲解或背景音乐来完成课程信息的展示。

(2)讲课实录型

讲课实录型主要以教师授课片段的现场录制为主(如图2)。这种方式不需要配有教师的PPT课件,它以实录的形式录制教师讲课的视频与声音,形式上可以看成是教师课堂讲授实录的一种。从网络上传的实录型微课程视频来看,有的甚至是以前的课程实录视频的部分提取。

(3)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

这一类型综合了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如图3),视频界面既有教师的课件内容,也有教师的个人授课界面,视频的展示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展示相应的PPT课件为主要形态。从形态上看,这种类型兼具以上两种类型的优点,但从现有的网络微课程视频资源来看,这种结合型的微课程视频资源还比较少。

在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的界面展示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微课程视频开发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它们一方面体现了微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实践中所应用的技术比较杂,还不够规范。以上三种微课程视频所使用的技术应该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虽然不同的技术各有优势,但如果有一个比较规范的微课程技术制作规范无疑对未来的微课程制作是有好处的。

此外,上传视频的格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FlV、WMV、MPEG等常用的视频文件格式都有;从视频的文件大小与图像的清晰度上来看,不同的微课程视频差异也较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作者选择技术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对现阶段微课程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的对比

综上所述,现有的微课程视频形式主要有PPT课件展示型、讲课实录型、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三种。为了对这三种形式做一个比较,笔者从信息展现形式、关键技术要点、技术难度、实施条件四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如下页表)。

1.信息展示形式

在信息的展现形式方面,PPT课件展示型只能展示教师的课件内容,这种形式与学生观看教师的PPT课件没有太大的差异,它只是在形式上由PPT展示改成了视频展示,在实践中主要用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型的微课程。讲课实录型则以教师讲授实录为主,这种形式教师们比较熟悉,在这种形式中如何及时地展示教师的辅助课件内容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PPT课件与讲课视频结合型综合了PPT课件及教师讲课的视频展示,在展现形式上比较好,它有利于教师在讲授中以文字及图表的形式及时展示重要的教学内容要点。

2.关键技术要点

微视频的关键技术要点主要涉及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屏幕录制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三项技术。在这三项技术中,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比较专业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数字摄像机来完成拍摄;二是非专业化的数字视频录制技术,即利用数码相机或手机的视频拍摄功能来完成。在技术的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屏幕录制技术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来完成,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Camtasia Studio(一款国外的录屏软件)等,屏幕录制软件的使用比较简单,只是要注意选好录制后生成的视频文件格式,以便在网上传播。后期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三项技术中比较难的,常用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有Premiere系列、会声会影系列,还有Windows系统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相对而言,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使用比较简单,它可以方便地完成对录制视频的剪辑、添加字幕等工作。

3.技术难度

技术难度指技术上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这主要由技术实现的设备配置条件和对应的技术操作难度决定。在技术难度上,讲课实录型由于涉及数字摄像设备与计算技术设备,要求使用者能熟练使用数码摄像机,所以难度较大;而PPT课件展示只涉及计算机设备与屏幕录制技术等相对简单的技术,所以难度较低。PPT课件与视频结合型由于视频部分采用了计算机视频录制的方式,不需要制作者掌握数码摄像设备的使用,因此技术难度处于中等。

4.实施条件

实施条件主要从教师自行完成的程度来区分。在实际制作中,视频录制型主要还需由专业的制作人员来完成讲课视频的录制及后期制作,所以完全“教师化”的制作还不易实现。其他两种方法经过简单的学习后,教师就可以独立完成制作,这是比较适合教师自行开发微课程的技术实现路径。

笔者通过对三种微课程视频形式的综合对比,发现教学PPT课件与教师讲解视频结合型应该是未来微课程的主要课程展示形式。这种形态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教师能利用PPT方便地展示教学中的文字、图片材料,学习者也能比较好地看到教师的文字、图片展示课件,方便记录相关的教学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讲课视频的展示也便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近距离的亲近感,弥补了单纯PPT展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距离感。教师的视频展示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微课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加强微课程的感染力,使微课程视频摆脱了一种单调的课程信息展示的模式。

“微课程”制作技术的教师化路径

综合现阶段的三种“微课程”形式,PPT课件与教师讲解结合型应该是一条比较好的“教师化”微课程制作技术路径。笔者重点介绍一条通过微课程视频录制系统软件来完成这种形态的微课程系统化制作的技术路径,其软件界面如下页图4所示。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种技术

这条技术实施路径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微课程系统制作软件平台整合了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它主要以PPT课件与教师授课视频合成为视频展现形式,符合微课程的视频技术要求(如图5)。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能比较方便地利用它在一个整合的软件平台上完成微课程的录制、剪辑、添加字幕、视频播放等多种制作。

2.设备配置要求低,视频效果好

在设备要求上,其涉及的硬件条件是USB摄像头、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如果计算机已配置了摄像头与内置麦克风,则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即可完成微课程的开发。这样把微课程制作的硬件、软件及技术条件降到了比较低的程度,较好地满足了普通教师的制作需求。此外,在视频文件格式上,其采用了以WMV为主的流媒体视频格式,以这种格式生成的视频效果较好,文件较小,很适合教学视频网络传输的要求。

3.技术操作简单,易实现制作的“教师化”

在制作技术上,教师只要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软件,在操作上通过软件的主控制界面就可以方便地完成微课程的制作。在软件的安装方面也只需要基础的软件安装即可,特别是在非线性编辑软件的调用上,平台选择了Windows自带的Windows movie maker来完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利用该软件简单易学的优势极大地降低了制作的技术难度。从实际效果来看,在成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位普通的中小学教师通过2~3小时的学习与实践操作,就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制作微课程作品。

总结

从对现阶段微课程视频制作的主要技术形式分析可以看出,现在供大家选择的微课程制作技术比较丰富。但通过集成整合软件平台来完成微课程的制作还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它能较好地整合微课程制作的各项技术,较好地实现微课程制作的“教师化”,为高效开发MOOCs中的视频学习单元课程资源提供适宜的技术实现路径。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参阅《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3-4]一文,以较快地实现软件的开发及使用。

参考文献:

[1]David.Shieh.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2]Mircolecture.[OB/EL].http:///wiki/Microlecture#cite_note-24.

[3]谯小兵.一个基于MOOC的教学视频录制软件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3):106-109.

[4]谯小兵.网络教学录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4

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目前许多高校“软件工程”课程除了理论讲解外,也加入了实践教学部分。往往受学时所限,实践分为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的编写和软件工程工具的实验练习。前者受缺乏相应的开发环境、教师虚拟客户不能很好地反应现实需求、理工科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文档的编写不能很好提高学生能力;后者在一定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和团体协作能力方面仍显不足。

2.评分模式单一软件工程采用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上课出勤情况(10%)+实验完成情况(10%)+作业完成情况(10%)。任课教师通过对不同的考核内容赋予不同权重来评价学生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掌握情况,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此方法不足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更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际软件设计开发的兴趣。

二、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从事软件工程的相关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教学方法改革:

1.自底向上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应用授课方式主要是用倒叙的方式贯穿完整案例(包含警戒案例),以启发、讨论、辩论的形式讲授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及过程,使学生不觉生疏,易接受,又符合IT从业人员的工作进程。[2]

2.模块化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上,根据课程体系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将教学部分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模块,确定模块之间的关联,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块组合有选择地进行讲授和学习。[3]

3.案例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软件工程案例教学是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选用相应的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思考、分析、讨论、设计、开发和交流等相关活动,在活动中教授学生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及过程,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4]

4.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根据要讲授的理论知识预先准备一个或者多个小的软件开发项目;然后,将学生作为主体,以软件开发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引导,采用学生小组团队合作和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实践性活动,在研发过程中同学和老师要对每位学生所完成的每个阶段任务加以点评、督促改进、分享经验等;最后,学生将成功的软件给予演示。

5.三位一体式教学法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对“软件工程”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定位、教材的选取、课程培养目标的分析下,采取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项目实践为标准,模板、案例、指导说明为辅助的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思路。[6]对目前在“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中应用的五种方法针对改革侧重点进行汇总发现(见表1),单一的教学方法只是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某一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而不能从全面发挥效果,而对于“软件工程”课程来说三者同样重要。

三、基于多元教学法的课程改革新模式

某一种教学模式改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要求,只有将多元教学模式组合在一起,充分考虑各自对课程教学的优势,避其缺点,找到一种既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又能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教学模式。本次课程改革就是本着这样一种思想,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多样化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多样化

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以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软件工程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要具有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首先要熟悉掌握软件工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对如何按照工程化的方法系统地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大型软件,内容包括: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次是了解目前已有系统、工具和技术。(1)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实际案例,将比较抽象的软件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转为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增强理论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形象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教学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近几年,软件原理、方法和技术发展较快,许多适应时展的软件不断涌出,而目前的教材虽不断改版更新,但其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软件工程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时,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外,还要时刻关注新内容的出现。(3)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中插入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生动。(4)课堂小组讨论。从小问题到大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和分析试验,使理论有实践作支撑,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用得着,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2.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

软件工程理论的讲解是课程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基础,而软件工程中许多理论内容如果只是教师讲解不加以实践,内容本身就会变得空洞和不可理解,例如:软件复杂性计算、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测量标准、结构化的实现方法等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本身的内涵。掌握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软件开发实践中的方法和技术是“软件工程”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1)课程角色扮演。教师预先选择若干小项目,班内学生根据自己对项目熟悉情况选择项目名称,划分项目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每个项目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不同软件工程角色,例如项目负责人、需求分析负责人、设计负责人、编码负责人、测试负责人和用户代表,进行项目分工。项目组成员按时完成自己负责任务,撰写相应文档。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所遇到问题。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主要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课程时开展的专项训练。课程设计采取在学校内模拟IT企业环境下完成来自企业案例或开发一些具有应用价值项目或学校教师承担的开发项目的部分开发工作,也可以是学生自选项目,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工程实施的基本思想来实施。(3)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经常邀请软件公司长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给学生讲解自己在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中的经验,高质量软件产品需要经过怎样的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中标准文档如何撰写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

3.考试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学生实际软件开发的水平,也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为此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符合现实需求,主要包括:笔试、课后角色扮演、课程设计和项目总结。(1)笔试占总成绩的35%,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2)课后角色扮演占总成绩的15%。由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在课后角色扮演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主要由3部分取平均值组成:1/3*(整个项目的成绩+自己负责完成的文档成绩+组内其他成员负责完成的文档的平均成绩)。(3)项目总结或心得体会占总成绩的15%。根据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撰写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告、每个小组成员建立的个人开发记录或日志的实际情况,相互打分。

四、基于多元教学模式课程改革方案

基于上述改革理念,按照软件工程开发原理、方法和技术,选用典型项目案例,将学生按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人数不超过6人。每个小组对应着一个具体的项目,每个人对应着一个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多元教学。第一步,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课件,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讲解。在每一个软件生命周期结束后,教师进行案例场景描述。教师按照理论知识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描述,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相关案例中。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到小项目中所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是如何实现的。第二步,课后角色扮演。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完成项目分工,明确自己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有的任务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决出所要完成的任务,并由相应的角色人实际操作完成。例如,需求分析一章内容,学生课后进行项目小组讨论,决定需求分析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需求分析,并由扮演需求分析人员的学生完成需求报告。软件开发过程需要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性格、表达能力、开发能力、理论基础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人员分组,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项目开发。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步,课程设计。当全部内容讲解完成,就可以开始长达2周的课程设计内容了。这段时间要求项目小组,彻底完成一个由教师虚拟的项目。此步骤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在开发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个人开发记录或日志,理论联系实际学着开发软件。第四步,学生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经过多个教学环节后,每个团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各自的项目任务,对各自团队的成果进行总结。教师听取每个团队的汇报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项目成果之间进行比较,从而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在团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自己哪些方面不足。第五步,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一方面经常邀请软件公司长期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给学生讲解自己在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中的经验,高质量软件产品需要经过怎样的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中标准文档如何撰写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走出去,到软件产品的研发单位,实地实习。

五、结束语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5

一、多媒体课件生存周期

软件的存在有一个孕育、产生、生长、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软件工程中,将这个生存周期分为制定计划、分析需求、设计软件、编制程序、调试测试和使用维护的六个阶段。多媒体课件既包括软件开发的特性,也包括教育教学的特性,融合了两者的特点产生了其独特的特性。多媒体课件的生存周期主要要考虑从教学需求到课件开发和使用,直到淘汰更新的过程。根据课件的独特属性,结合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思想,可以将课件的生命周期分为规划阶段、需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制作阶段、调试使用与维护阶段。

1.规划阶段:这一阶段要根据课件开发的教学目的解决“提出目标”和“可行性”的问题;此外,由于课件具有教学属性,还要解决“教学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教学成果”、“使用对象”等问题。这就要求课件的开发者首先要根据课件对应的课程来研究教学大纲、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课件运行的软硬件环境等要素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规划。

2.需求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解决开发课件“要做什么”,直接关系到课件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课件开发阶段。在充分分析教学对象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确定总体目标,再逐步分解分析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确定需要涉及到的各教学内容,制定出课件的总体框架。

3.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要完成课件的教学设计和软件的结构设计,是课件开发的关键阶段。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的要求和特点,有序合理的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教学要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课件的结构设计是指对课件整个软件框架进行规划设计,包含有课件界面布局、连接导航、多媒体设计等,结构设计要紧密依靠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要求,同时又要保证软件技术性。

4.制作阶段:前面三个阶段都是规划设计阶段。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需要通过制作来实现设计思想。通常这一阶段包括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收集,利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课件制作,编写相关脚本等,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和制作者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也要求能选择好合适的开发软件和开发工具。5.调试使用与维护阶段:课件制作完成后,要根据教学要求来对课件进行测试,将课件设定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运行,分别对课件的内容、多媒体元素、结构编排、方便实用等方面进行测试,同时分别要求课件的使用主体“教学者”和目标主体“学生”进行课件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测试中反映出的软件设计问题进行修正,依据可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对课件软件进行完善。在课件正式完成交付使用之后,还要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行维护。

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模型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渐进模型、螺旋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喷泉模型和智能模型等。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要根据课件的教学性特性,结合课件内在开发要求,采用下面四种开发模型。

(一)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是最简单的软件开发模型,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软件开发中。在瀑布模型中,软件生存周期是顺序进行的,只能线性完成各阶段,不能跳转,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是在前一阶段工作完成并进行验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瀑布模型具有顺序性的特点。开发课件采用瀑布模型要遵循该模型顺序性的原则。首先要求从第一阶段顺序开始,在完成一个阶段后,将这个阶段的成果和资料一起转送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要在上一阶段的基础和资料上展开工作,每一阶段完成的成果都要根据上一阶段的要求进行验证再进入下一阶段。应用瀑布模型开发课件强调课件开发的前期规划和需求调研,重视课件开发的阶段性和测试、调试工作。课件开发应用瀑布模型通常用在对所开发的课件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但过于依赖前期规划和需求调研,而且开发中采用的是线性流程,课件中的问题和待改进优化的地方不能及时反馈修正,往往要到开发后期才能发现,需要返回错误阶段全部重新修改,降低了开发效率。瀑布模型适用于开发目的和需求明确的大中型课件。

(二)快速原型模型

为了摆脱瀑布模型要求开发过程线性进行的局限性,快速原型模型随之产生,它强调通过客户对系统原型的一系列进化来精练系统需求。快速原型模型的特点是用渐进来代替计划,要求知道渐进的系统原型,在采用快速原型的同时,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调整,随时修正模型,最终生成符合要求的软件。如果应用瀑布模型来发开小型或者功能灵活的课件往往由于其线性要求的局限性影响开发效率,而采用快速原型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弊端。采用快速原型模型开发课件,首先根据课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制定一个粗略的规划,这个规划只满足核心需求,是不完整和存在缺陷的。根据这个粗略规划,设计出一个最初模型,这个模型能达到课件要求的基本功能。课件开发者将这个最初模型演示给用户,并通过意见反馈和互动对这个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再重复这个过程,最终开发出满意的课件。在交付使用之后,出现任何问题和改进意见,也能及时完善和维护这个课件。运用快速原型模型开发课件周期短,效率高,同时开发者与用户密切交流、紧密联系,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完善课件;但是由于采用这种模型关键在于反复演示、反馈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计目标,而且容易产生意见分歧,最终可能对课件质量有不利影响。

(三)喷泉模型

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提出了与瀑布模型相对应的喷泉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认为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就如同喷泉一样,既有向上的水流,也有落下的水流,既是反复的,又互相重叠,体现了软件开发各阶段活动具有迭代和重叠的特性。课件设计开发中,需求和目标常常有变化和反复。瀑布模型只能进行确定目标的开发,不能满足开发过程中需求出现变化而进行的设计更改。课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学等多学科,而且涉及到多种开发工具,每一个开发阶段都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与最初规划不同的变化,喷泉模型增加了各阶段对前面阶段的反馈,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喷泉模型即具有瀑布模型重视开发课件的阶段性和早期规划设计的特点,同时又根据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让每个阶段都能根据其它阶段的反馈进行开发,加强了各阶段的互动和交流,虽然这种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对课件开发效率有影响,但是可以提高课件的最终质量,适合于开发大型、中型的课件。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70

1 互联网信息技术

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常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可归为三大类,其一为信号收发技术,比如有线宽带、wifi、流量等;其二为各种应用软件及相关技术,课程建设中常用的有office(其中word、excel、powerpoint最为常用)、camstadia(录屏软件)、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及综合性更强的平台软件等;其三为前两大类技术的载体,比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如果没有这类硬件设施,前两大类的功能再强大也无处施展,也更谈不上万能的互联网,如果仅有硬件设施,没有网络和应用软件,那硬件的存在更加没有意义。

这三者在高职课程建设中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无论缺少哪一层面的技术,高职课程建设都会受到牵制。

2 高职课程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分类,高职课程有以下几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按照修学的强制程度高低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按照授课形式不同,分为理论+实训课程、实训课程。

不同的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而日趋完善,有的课程建设有没有互联网的参与,结果相差不大。

3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职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将与备课、授课、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相关的资源进行整理、提炼及升华的过程和结果。具体而言,这些资源包括备课时使用的教材、参考资料、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等;授课时使用的教案、视频、课件、动画、案例、习题等;为辅助学生学习推荐给学生的阅读书目、待观看的视频以及教师在阅读、观看之后的评论,还包括学生作业、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等。

高职课程建设许多内容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得以完成和完善,实现学生线上自学的最高目标。

4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课程建设的利

4.1 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高职课程建设中资源的电子化、无纸化,并永久保存

资源的无纸化、电子化是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建设最保守、最传统的一种贡献。如果没有互联网技术,高职课程建设中所有材料的制作必定通过纸质形式完成,甚至有很多资源只能设想而无法变为现实,比如视频、动画、课件等,资源呈现形式势必单一,这就意味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口头讲课水平,如果授课教师口头讲课水平高,教学效果也因此得到了保障;如果教师口头讲课水平一般,则教学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互联网信息技术参与高职课程建设之后,再配以教师的巧妙运用,则要么弱化教师不太好的口头讲课带来的负面效应,要么强化教师口头讲课水平原本就不错的教学效果。

因为课程建设中产生的资源几乎都实现了电子化、无纸化,所以资源的保持工作显得轻而易举,可以直接保存在教师的个人电脑中。如果这台电脑永久不出现问题,则资源的保存自然可以永久;如果电脑出现无法维修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这台电脑中的所有资源将荡然无存,这比没有电子化的后果还要可怕。有一种资源保存方式既可满足永久的需要又可摆脱对电脑本身的依赖,就是教师将手头的资源全部发送至个人邮箱,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实现永久保存。

4.2 互联网上浩瀚的资源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日益精进提供了强大而全面的保障

4.2.1 教师备课方面

高职教师备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课程建设中的大量成果均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形成并优化。备课时需要制作课件,互联网上也许有大量的免费课件,甚至课程名称都与教师所需相同,但课件上出现的内容或许并不正好满足某位教师的意愿,因此教师还需要继续通过互联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要的素材,尤其是各种精美图表。强大的互联网也许对教师寻找到称心如意的成品课件无能为力,但对教师寻找到合适的课件俗称却胜券在握。

教师找到精美的课件素材后,可以借助不断更新的PPT软件,将图表、动画使用于适当的内容中,精选的内容与精美的图片、动画的完美结合,将会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那么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将指日可待。

另外,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欠缺一些,再加上不断升级换代的智能手机昼夜不停地和高职教师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高职教师在备课时不得不考虑到加入某种元素,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这些元素比如视频、音频、三位动画等。某些视频可能正好就是教师偶然看到的电视节目,若手头有摄像机,可以实时、快捷地录下这期节目;智能手机自带的录像功能也可担当此任,只是它们和互联网相比,要么不方便,要么效果不佳,因此互联网很自然地成为教师在备课环节搜集资料的主力。许多资源,只要教师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资料是什么,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互联网都可以让该教师如愿以偿地找到并下载。

有些视频太长,而教师需要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视频编辑软件比如会声会影、爱剪辑等软件可以帮助教师剪掉不需要的部分,让视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2.2 教师授课方面

教师授课当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程建设的根本宗旨是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而授课是发挥教学效果直接而重要的环节。

教师授课时,如果教室配有投影仪、幕布、电脑,而且电脑已安装了高版本的office软件、高版本的视频音频播放软件,则教师在备课环节准备的所有教学资源几乎都可以顺畅地打开和播放,此时教师的授课水平要么得以弥补,要么锦上添花。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教师所需要的视频、动画等未能成功下载,但可以在线观看,而教室的电脑正好网络畅通,那么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同样得到了保障。

4.2.3 课后师生交流方面

高职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有些要求学生提交电子作业。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工具就是QQ邮箱,除了学生向教师提交作业需要借助QQ邮箱之外,教师对作业的要求、对作业的反馈也基本通过邮箱完成并保存,教师和学生关于课程其它方面的实时交流基本通过QQ、微信等工具完成。

4.3 综合性的软件平台为高职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条件

综合性软件平台,即软件开发商将office中的某些功能、QQ或微信中的某些功能、期刊网中的一部分论文、一部分电子图书等在同一个软件中汇集,实现平台+资源+服务的三位一体。由于这种软件平台自身的强大功能,使得高职课程建设或将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4.3.1 每门课程都有一个足够大的独立空间

教师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分门别类地放在这个空间的相应位置,与直接发往邮箱相比,它的可视性更强,因为进入课程空间之后,就像浏览房产广告上的户型图一样,各种资源一目了然;其次,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教师将资源发送至个人邮箱,若容量超过50M,被要求以“超大附件”形式发送,但这种形式有效期是30天,显然无法满足教师永久保存的需求。而此时应运而生的综合性软件平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有资源得以永久安全地存放。

4.3.2 课程资源中的学生作业更易收集和保存,师生交流更加便捷

某门课程的历届学生作业,不用挤占教师个人电脑空间,而是直接上传至课程空间,这样作业的收集会更加集中和整齐,与发往教师个人邮箱的收集方式相比,因为与同期发往教师邮箱的其它邮件相隔离,使得收集作业更加方便,同时更加容易保存。

师生关于课程教学的交流更加便捷。所有修学某门课程的学生均可根据账号、密码进入课程空间,可以畅所欲言,再加上这样的软件平台一般都同步开发了移动终端APP,使得师生交流更加实时。如若舍此平台,使用QQ或微信,不是不可以,只是便捷性差一些,某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要进入授课班级QQ群或微信群,这对师生仅有一学期之缘的情形,授课教师或授课班级积极性都不会高,以致最终结果就是授课教师只与授课班级的学习委员保持联系,与其他学生的联系无法实现。

4.3.3 课程建设的中期检查更加人性化

每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建设几乎全程参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课程建设的主力,不过即便如此,课程建设如果有行业企业的专家、校内教授和部门领导定期把脉,或许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会一直朝着有利于学生将来发展的方向行进。而无论行业企业的专家还是校内教授或领导,无一例外地工作繁忙,他们对课程建设情况的浏览,基本上只能在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因此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使得课程建设的各项检查能够更加人性化地开展。

5 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弊

5.1 非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1.1 对互联网资源全盘借用

该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师从网上下载类似的免费课件后,稍加改动甚至原封不动地在日常授课时使用,如果出现教师支配不了课件的内容,其实教学效果不是提升而是抑制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便捷的网络其实对该教师的课程建设只是在发挥阻碍作用而已。那么该门课程的课件资源只不过是教师从互联网上借鉴来的免费课件,而取代了自主开发。显然互联网在此所起的作用是让教师更为“轻闲”,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实际却是以牺牲课程建设质量作为代价。

5.1.2 对互联网资源有限借用

比如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精美的PPT制作图表,在制作课件的每一张幻灯片时,都认真思考内容,并从海量的图表中挑选与该内容最为匹配的一张,这样一门课程的课件制作要花费大量时间,这些制作课件的时间如果用来阅读专业书籍和报刊或其它教育类书报杂志,或许教学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显著。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也阻碍了高职课程建设的提升。

5.2 综合性软件平台类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阻碍作用

5.2.1 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导向错误

若一所高职院校引入综合性软件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监管教师的课程建设情况,更加便捷地开展各类型的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即主要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人员,而不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或许这样的综合性软件平台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这样的导向和理念都会在后续的软件培训和使用中慢慢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大学教师需要思想自由,高职院校固然不如本科院校高大上,但教师们对自由的向往和需求却不低于本科院校。没有自由,思想就会僵化,也谈不上自觉地完成课程建设各项工作,正所谓自由的教师最自觉,当然这里的教师是指那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向上的高职教师。

5.2.2 综合性软件平台自身过于复杂或不够完善

(1)软件过于复杂。

如果软件本身过于复杂,仅仅第一次培训就能对一部分教师带来心理障碍,进而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之前,教学技术也相应地非常简单,但各个历史阶段从来不乏大师级学者、教授出现,他们留下的许多巨著至今仍在人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为今天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想要避开并不现实,但如果软件平台过于复杂,显然不方便操作,承担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师要么坚决抵制,要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对该软件平台的摸索,而修学该课程的学生们能感受更多的是课程的形式大于内容。

(2)软件平台不够完善。

如果软件本身不够完善,教师们在使用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同样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如果用来阅读大师们的巨著,思考和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师生将成长得更快。

因此,综合性软件平台如果自身存在问题,对引入它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阻碍就可见一斑。

5.2.3 教师自身原因抗拒互联网信息技术

部分高职教师年龄偏大,或身体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天生或阶段性地有一种排斥情绪,他们潜意识中觉得互联网不过是高职教育的噱头,通过传统方法依然让自己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认可。对这部分教师而言,对学校投入巨资引入的软件平台的使用,不过是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5.2.4 课程性质决定了软件平台的作用有大有小

在综合性软件平台上创建课程空间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独立线上自学,也就意味着越枯燥、难度越大的课程,学生在线上自学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要想真正掌握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操作,比如高职课程中的公共基础课《经济数学》、《工程数学》、工科专业的纯实训课程等,软件平台对这些课程的建设作用较为有限。

6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是利还是弊,取决于引入者、使用者的态度、理念,也就是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者们应时刻清楚:互联网信息技术只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学生顺利地就业或创业进而成为幸福的他(她)自己,只不过借助课程建设的形式来完成。

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若有高职院校能够秉持“学生第一,教工第二,领导第三”的理念,再借助日臻完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应该没有问题,虽然它是有利有弊的。

参考文献

[1]郝倩.VBSE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

[2]张驰.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12).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7

软件工程方法经过几十年展得到升华,其运作思想与运作方法不断得到更新,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工具软件被开发应用,形成针对过程的方法以及针对对象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子在实践中被检验,过程方法被广泛应用,这种方法属于结构化方法,它的中心思想为软件生命周期论。目前,软件生命周期论将软件工程的开发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形成软件开发宏观计划。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明确软件系统的总体目标以及软件系统的总功能,根据实际需要评估软件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初步形成软件开发的实施计划。第二,根据需要进行需求分析。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分别分析软件工程各个项目的具体功能,得出各个软件项目的具体定义,例如,使用软件的群体分析、软件数据的分析、进行软件分析所需要的文字档案等。第三,具体进行软件设计。软件设计阶段还需要具体分为软件总设计、软件分设计两个阶段。软件总设计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将初步统计的各项使用需求设计为软件的各项功能,并理清各个软件模块的结构关系。软件分设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具体规划软件各个模块的功能接口、工作流程以及形成软件设计档案。第四,软件程序编写。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为:通过程序语言编码将已经完成的软件设计档案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第五,对设计好的软件进行测评。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检测软件模块的使用情况,对软件的组装情况进行测评。第六,对软件工程进行维护。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保证软件正常使用。

2多媒体课件开发流程

2.1课件开发原理

进行课件开发就要对课件的需求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确定课件的各个功能模块,例如,课件要能够在网站上被,同时能够单独使用;课件的引导功能不能被忽略,课件能够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页面,并可以在随意页码切入进行具体学习;课件需要有书签模块,能够使学生离开后准确找到自己之前进入的页码;课件还需要有检索模块,帮助教师或者学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2.2课件的开发

使用课件之前要明确课件的使用性质,课件要实现模块化,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调整。课件还要实现多功能化,既可以被教师使用,也可以被学生使用。例如,当学生自学完毕后,通过课件的全屏、小屏切换功能,转化为教师使用模式,并且全屏模式可以实现字体、亮度等调整,方便教师完成课堂教学。课件的其他功能还要实现智能化,例如,课件的检索功能要分为模糊检索、精确检索、关键字检索、题目检索等内容,检索功能下分为不同类型的检索项目,降低师生检索教学内容的难度。另外,还需要对教师、学生的课堂需求进行调查,研发动态测试题生成模块,师生按着设定的模式键入测试题题目要求,课件会相应形成测试题,并可以自主批改测试题,按着测试题的完成情况形成测试评估,联接测试的评价页面。这样的程序既节约开发时间又节省开发精力,形成的测试页面还可以给学生以参照,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

3软件工程思想与多媒体课件研发相结合

3.1软件工程思想的引入

课件是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会具有软件的基本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也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教育部门的倡导下进行的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等,更加具有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并且顺应时展的潮流。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利用工程思想、方法和技术进行的软件开发。此外,从当前时展的状况来看,软件工程思想应用到多媒体课件的研发当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将软件工程思想应用到多媒体课件研发当中,可以将教育辅助和软件工程相结合,实现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创新与跨越式的发展。

3.2多媒体课件的研发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教学设计和一般的软件开发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媒体课件作为软件工程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在研发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2.1对课件内容的设想与开发

多媒体课件在进行研发时,主要根据特定的课程内容进行设定、研制,需要明确课件研发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使用的群体等问题,它是多媒体课件研发的开端和目的所在。

3.2.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是研发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对该部分研发设计的重视。多媒体课件的研发与一般的教学设计不同,多媒体课件需要对其中的课程内容、学习者分析等进行细致的设计,实现总体体系轮廓明确,具体内容详细的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结构设计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根据为其设定的中心进行完善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进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考虑使用者使用的层次感以及其浏览的顺序等因素,既要保证两者内容的明确划分,同时又要使其保持内在的联系,使其符合教学的规律。

3.3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这个阶段主要为多媒体课件功能的测评,通过记录课件在课堂上的使用情况,对课件的教学功能以及自学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发现课件的不足,例如,对课件的主体结构、课件的组成要素、课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内容等问题进行检查,并提出维建议,形成书面报告,促进课件的完善。这个环节是课件的开发反馈环节对提高课件质量非常重要。

4结束语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8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辅助效能;生本课堂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23-02

工作之初,在上公开课前,为了把课件做得复杂又漂亮,常常会纠结于图片要选哪张,背景音乐要截哪段,有时做课件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备课的耗时。过后,笔者自己也开始反思:我的课堂需要这样华丽的多媒体课件吗?深入钻研课堂教学后,笔者开始意识到:如何紧紧地抓住学生、把握课堂是教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多媒体的加入能让教师的课堂任务完成得更出色,或让学生获得更高的课堂收益,那就是真正实现了其“辅助课堂”的作用。留下的问题是:到底怎样的多媒体课件才能提升其课堂上的辅助效能呢?

一、不一味追求复杂——课件从教学目标出发,提高针对性

Authorware是我们刚工作时用的一个多媒体软件。做课件时,我们总想方设法地把它的功能用上。课堂上,学生的兴致很高,面对新奇的演示画面,他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却没有把心思放到课本的学习上。当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终于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掌控住学生,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殊不知自己的教学已经脱离了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这是教师在做课件时首先要思考的。多媒体“辅助”的特性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以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方法的学习、价值观的养成为主要目标,多媒体课件只是我们完成教学目标时采用的众多辅助手段中的一种,而不是整个课堂呈现的全部。只有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件设计,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过于缤纷华丽,只会分散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有时我们会希望在课的起始环节就能奠定下整个课的情感基调,所以会在课件中加入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声音、图像等,以希望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而有些带有较强画面感的文本,如果有录像内容的参与,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静止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也营造了课堂的良好氛围。针对优美的写景散文或是感人的抒情文体,有时老师也会在课件中加入配乐的朗诵,引起学生的共鸣。诸如此类的设计,都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熠熠生辉,收到了非常好的辅助效果,是平面的书本与单一的语言表达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只有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媒体设计与运用,才是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提升课件的针对性,也就是提高了课件的生命力。

二、杜绝简单化再现——课件要凸显优势,提高必要性

不以课件的复杂程度为追求的目标,而是根据文本的教学目标来确定课件的设计,在具体的实施中还要注意一点:该用时才用,没必要就宁可不用。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发现一种情况,就是纯粹为了用多媒体才用,课件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多媒体的优势,内容只有几道题目或是文中重要的几段话,最终也只是成了一块“小黑板”,一本“教科书”。这样简单化的内容再现,其实是对多媒体课件作用的极大削弱。即使是Powerpoint这样的演示文稿,用到课堂上,我们还是应该挖掘出它强大的内涵。就如上面讲到的题目的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中,因为其方便快捷,容量大,教师可以对题目进行归类,形成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观察、计算,这样就充分凸显出小黑板所不及的多媒体作用来。

数学教学中讲到平面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内容,教师们都会觉得抽象的语言讲述是那么苍白无力,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就最好了。于是,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老师自然而然用上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在课件中形象化、动态化地演示,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图形的空间立体感,锻炼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要知道这是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在这里,多媒体课件充分显示了自己在教学上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出必要性。它让老师的课堂讲授如虎添翼,让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就是要让它体现在这样的关键之处,而不能只是课堂上的“花瓶”。

当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也不少,每个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到底该选择哪一个,得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怎样的效果,就该选择适宜的软件来完成课件的制作。要知道,最适合之处,也就是课件最有价值之时。

三、避免程式化演示——课件注重以学生为主,提高灵活性

公开课上,我们还经常会看到的一种情况是:整堂课,教师都不能更近距离地走近学生,因为课堂上教师还得要操作电脑,完成整个程式化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在这里,多媒体课件俨然成了束缚物,捆住了教师的手脚,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生本课堂”,不只应该体现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上。整个课堂,如果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内容来进行,那这样的课件情愿不要,因为它忽视了课堂上最主要的学习主体——学生。那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中,我们又该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呢?当下较为流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电子白板课件中,教师运用“拖曳”、“连线”、“擦除”、“着色”等功能,调动学生参与到课件的演示中,很好地实现了与学生的互动。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shapes”这一主题时,教师让学生上台就几项空白内容分别用橡皮“擦除”,根据结果显示,练说出现的图形。这样,课堂中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作授课的调整。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9

关键词:互动式;网络课件;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052-02

1 背景

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和应用,且较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美国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的能力)的面世,促发计算机在教育方面发挥更大效能,世界各国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迅速发展并逐步深入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国外各院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其中交互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发展和前景最佳。

多年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发展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大力宣传、鼓励发展多媒体课件教学。主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是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课件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点,但制作的多为单机版、演示型课件,多为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了演示和讲解,是完全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和内容。

2 课件研发思路

课件的研发不能光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机械复制,而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来研发。

2.1 立足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现状,研究开发制作互动式网络课件新模式

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很熟悉,但受限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认识不足,被动地把教学内容堆积成信息资源。本质仍是在投影仪上展现传统教学内容,过程和内容还是完全由教师控制,多为单机版和演示型课件。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实时交流,课件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有时部分学生课堂上甚至疲于“抄笔记”,本末倒置。现代技术的“人性化”和现代教学的“个性化”没有得到体现,教学效果虽有提高但仍不充分。

2.2 从教学效率出发,创新完善课件制作的指导思路、模式

从教学效率出发,交互式网络课件能增强学习、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之间切换以及增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能力。

将学习者中心原则、交际性教学原则、立体性教学原则、情境性教学原则教学指导思路融入到课件制作中并加以提炼,创新改进课件制作模式;课件能体现出直观性、启发性、因材施教等基本原则;界面友好美观、操作简捷、导航功能清晰易用;容错能力强、兼容性能好、受众面广、能跨平台使用,具有较大的应用性和社会效益。

2.3 课件制作技术创新和突破

优质课件除了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方面的优点还应融合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动画影音技术等多个方面,具备良好的交互性和互联网共享功能。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合作团队把一些核心课程进行信息化加工,由课程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并和技术团队共同协作来开发课件,这样的课件的技术制作水平也有较好的提高,同时对一些难点、重点也可以通过技术攻关和创新来完善,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

3 课件设计的原则

互动式课件设计的原则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共享信息,来更多的学生来自主学习,能学会学愿意学,同时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件的制作中。

3.1 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信息

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学习业务能力、针对课程创作优秀多媒体课件,分享知识、传播知识。通过互联网平台成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让更多的人时时、处处参与学习、研究学习,让有效学习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学校、师生中。

3.2 以学生为接受对象的主体扩展式推广

所谓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样,学生的使用体验反馈给教师,教师有更多的热情也更有目的性来完善课件,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对课程以及课件的理解。

3.3 课程模块化推广,课程多样性且具有很强实践性

互动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利于教师授课、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同时促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自学课堂等多方面来进行课程模块化推广。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和愿意学习的人来更有效学习。不简单的固定学习场所,而是网络环境都可以学习。学习设备也不仅是计算机,平板、智能手机都可以参与学习。

4 开发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以及课件开发设计的一些要素,我们总结了通用性的课件制作模式,对课件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及课件开发软件有所介绍,建议采用二次开发来进行深度开发。

4.1 课件制作模式

图1

4.2 课件开发重点

开发制作双向式交互网络课件,融合了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鼓励学习者依个人需求与系统内容交流,建构知识,而且强调系统能根据学习者的反应而调整交互。课件不仅仅是强调知识、学习内容,而是强调学习者通过课件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4.3 分两次进行开发

一次开发:利用一线教师熟悉的PowerPoint开发制作交互式网络课件,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大、难上手的软件来开发制作课件。

二次开发:结合多种开发软件例如Authorware、Flash、Flex, 融合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动画影音技术,在一次开发基础上制作更优质的课件来满足高层次教学需求。

4.4 提炼课件制作模式并加以推广

课件开发出来后,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让学习者在了解、运用课件的基础上去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提出改良意见,让学习者来找出课件的不足或者错误进而完善和改进,并改善课件的交互点,课件不能简单的一成不变,而是时时去完善,处处有提升。这套模式可以在所有教师中加以推广,让教师愿意通过课件来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好提升。

5 结束语

互动式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实现学生多角度观察、符合学生多层次思维,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改变教法,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与此同时,改变教师(特别非信息类教师)对课件教学的认识,积极学习制作高水平交互式网络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其信息化技能水平、同时促其更全面深入掌握教学内容、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掌握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更坚定做好学生的领跑者。

参考文献:

[1] 陈涛. 论互动式教学课件设计的原则[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S1).

[2] 杨雪峰. “数据库系统概论”互动式课件的研究与实现[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6(1).

[3] 马震安. 多图版互动式图片课件制作[J]. 电脑爱好者, 2015(21).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10

1.1软件工程课程群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包括如下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编译原理、软件过程管理、软件项目管理、面向对象建模与UML、软件需求工程、软件测试技术、.Net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游戏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其中,与软件工程紧密联系的若干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过程管理、面向对象建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等课程没有形成一个课程群,各门课程按照自己课程的体系独立授课,存在知识点重复、知识体系不能衔接等问题。实验环节也存在重复现象,而且各门课程的实验课时有限,在一门课程的实验课时内很难系统的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所有实验要求。如果整合与软件工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形成一个课程群,那么实验环节也整合在一起,实验课时累加在一起,能达到40学时以上,这样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实验要求,达到实验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再加上一门课程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更强的工程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软件专业人才。应明确软件工程课程群中,哪些是基础课程,哪些是专业课程,哪些是核心专业课程,分析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课程间知识点的衔接关系,确保软件工程整个课程群知识体系结构合理、知识点衔接合理、实践环节安排合理。

1.2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软件工程学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采用“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集学生主体性、启发性、实践性于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软件工程群中的课程相对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概念较多,不好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结合项目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案例,并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同时备课充分,上课能积极引导学生。同时理论部分授课完毕,应紧跟实践环节,教师给出合适的实践题目,以项目方式开展,让学生结组,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完成项目的任务和要求。

1.3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实验教学方法

整合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制定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来合理指导学生的实验环节。以实训项目课题为驱动,以小组为实训团队。在完成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软件开发过程和组织过程,强化学生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学生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具体方法如下:自由结组,组长负责制,实验过程中结合小组讨论和教师答疑指导;实训课题自选,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过程管理自治;实验验收考核,每组进行答辩,根据小组实验过程表现、软件性能展示、课堂答辩情况、文档整体质量和个人的工作和表现综合评分。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实验环节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门专门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更强的工程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所需软件人才。同时积极引进第二课堂,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定期培训和讲座,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切身体会实际项目的运作和开发。从而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

1.4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群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实现软件工程课程群的网上教学,包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授课、作业、答疑、讨论、考试、实验等各环节。对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管理和实验过程的统一、规范化管理。将实验教学环节上网,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群实验管理网站,按照软件过程管理的思想对实验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网上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

1.5软件工程课程群教师团队建设

构建软件工程系列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梯队。队伍内老、中、青教师结合,教授、副教授、讲师齐备,老教师起好带头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使年青教师过好教学关,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年青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内教师之间沟通、协调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有所侧重,避免重复。鼓励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进行科研,实行科研与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积极引进企业导师,深入与企业合作,让具有实际项目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结语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11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本科 毕业设计 工作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c)-0246-0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举世瞩目,其中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增长较快。我国现有的700多所本科院校中,约有600余所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上海电机学院自升本以来,一直提倡“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在学生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学校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建设,学院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相当数量的课程设计与实训,单开的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从实验设计,实施,编写实验报告以及最后答辩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践类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完成四年学习实践的最后一门课程,对于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完成。目前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学生完成实验所需的硬件条件不完善;毕业设计所涉及的软件项目非常的庞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效果;设计课题难度过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硬件的不足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而有些问题来自于毕业设计自身,并非通过技术升级可以解决。本文结合技术教育的特点,考虑学校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提出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以及技术的选用的总结。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课题方向有如下几个:硬件课题,网络课题,软件信息系统课题,理论研究课题。前三者均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理论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软件过程方法与研究,密钥加解密算法研究,网络安全性的研究等,这一类课题需要比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实践性的活动也相对少,学生往往需要收集和阅读课题相关的资料,并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完成课题内容。前三种课题有时需要学生根据课题的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比较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会使用开发工具以及开发方法。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处于毕业班状态,学生的注意力不光集中在毕业设计课题上,也面临工作,考研等比较现实的问题。因此学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或者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些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活动,这些问题都对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的完成质量带来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结合近几年所带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总结了以下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方法。

(1)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具有比较完善的软件知识,对于学习和使用新的软件技术以及开发工具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毕业设计课题中让学生学习一些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是一种提高。目前有几种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例如.NET,JAVA,PHP,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也相对稳定,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已经掌握了这些编程和SQL知识,因此学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对技术的熟悉。比较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借毕业设计课题的机会熟悉一些开发框架。例如.NET2010的MVC开发框架对学生会是一个很好的挑战,JAVA技术下很多的开源框架均使用了类似的技术,其它新技术如虚拟实现技术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些技术适用性比较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碰到。

(2)对于开发课题的规模,过大或者过小均不合适。有些学生为了参加考试和招聘面试经常需要在学校和外地来回跑,甚至为了考研而开夜车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原本相对学业压力的比较小的大四反而成为他们的负担。因此一个合适大小的课题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题的任务。过大的课题规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最后毕业答辩无法通过。

(3)课题的内容应当有新颖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Web应用有比较多的课题选择的余地,目前web开发是一个很热门的领域,许多基于Web的应用层出不穷,博客应用系统,网盘技术,P2P技术等等。另外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例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小区三维立体介绍。这些课题既能让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同时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用途。课题的新颖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4)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能够阅读英文材料,因此毕业设计课题的文献翻译应当与课题内容相关,或者涉及软件开发过程和框架,或者涉及软件技术。目前许多技术的文档资料均是英文材料,学生通过阅读既提高了英文水平,同时学会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所带毕业设计的效果来看,学生比较喜欢课题的工作量适中,难度适中,在这前提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最高。通过实践发现,在课题工作量适中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比较好的与教师交流沟通,能够及时反馈课题进度,学生的这些态度能够保证课题及时完成,对学生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范铮.在大学计算机系中开设文献学课程的体会[J].情报科学,1982,5.

[2] 颜莉.课题研究在会计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2009,5.

[3] 马捷,田有庆.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加强三个过程管理[C].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 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I),2004.

现在完成时课件范文1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and form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oftware major, research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hat adapting to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from the height of the entir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xplores ways to address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oftware major.

关键词: 软件专业;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方法

Key words: software major;higher vocational;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61-02

0 引言

自从国家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于2003年,在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联合提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来,时隔十多年,尽管在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过往十余年,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取得了重要成果。如果没有这些人才的培养,我们不可能实现2000-2010年黄金十年的跨越发展,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功不可没。但是也应清醒冷静地看到,我们在软件人才培养中仍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2013年召开的中国软件人才培育座谈工作会暨教产对话活动上言辞恳切地坦言,我国软件产业的人才缺口问题已到燃眉之急。

截止2013年,我国软件专业需要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而且近几年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本身就让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生着质变,酝酿着新的信息变革时代的到来,对软件专业的人才需求,再翻一番都是极有可能。

在如此严峻的人才短缺局势下,与之相对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每年都是“老大难”,原因就在于高校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陈旧落后,与企业的需求有很难弥补的落差。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对自身没有明确定位,还没领悟到高职不是面向研究型人才的学历教育,而是面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本科生搬硬套,减少几门课程或者降低考核难度就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执行。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专业的思路,没有创新的意识。面对文化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本就不如本科生的高职学生,以抽象枯燥的理论教学来堆砌学时,课程体系与企业完全脱轨,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不管学生毕业后将面对企业的需求落差。这样的形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不就业“老大难”?

1 适应企业需要能够让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无落差接轨的培养方案

首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注意软件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强调技能和素质,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软件专业的特性注定了在定位教育目标时不要想着能教给学生使用一辈子的技术,顶多能在企业中使用2、3年就不错了。能够受用一生的应该是团队意识,职业素质,一定广博度的行业常识,以及自主学习方法。

其次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因为软件专业的特性,实践必须与理论并重,甚至要多于理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软件专业自2011年开始实施教改以来,在硬件条件的不断升级支持下,逐年加重实践学时的比重,截止目前为止,甚至做到了大部分课程全程在机房中进行,完全可以做到真正的教学合一,学练并行。

2 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分类

①理论偏重型。这类课程内容大多是理论知识,以理论课为主,即使是实践,也是对理论的印证和熟悉,或者因为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完全展开实践,只能选择一些简单典型的案例来实践。

②实践偏重型。这类课程内容大多是技能操作,甚至就是教一种或几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只要学会操作过程和软件的使用就可以。

③理论和实践并重型。这类课程,既要让学生学会工具软件的使用,会动手编程,也要掌握背后的理论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其实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样的划分,是为了方便于对实践方式的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课程,其实践方式也各不相同。

3 软件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形式

①验证型实践。在理论课上讲了一个知识点,然后在上机课时来进行运行验证,通过对代码和工具的熟练,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熟悉,从直观感受来上升到抽象意识。这类实践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规模较小、内容经典的小程序或案例,一般最好能在一次课内完成。

②引导型实践。这类实践大多是任务式的,在最开始提出一个或多个从简单到难的任务,与教师讲过的范例相似但不相同。由学生回忆教师讲过的知识或者演示过的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知识,并且进一步运用知识,在任务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举一反三,从而更进一步掌握知识和工具的使用。这种实践既可以是小的案例,也可以是大的项目中的一个模块,一般规模适中,最好在一次或者一周的课时内完成。

③设计型实践。这类实践一般规模较大,在两周或以上的时间里,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项目,或者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大项目。

这三种类型实践各种课程都会应用到,只是形式和比重各不一样。

验证型实践一般用来进行课程的入门,理论偏重型课程可以用来让学生最快地熟悉理论,实践偏重型课程可以用来让学生很快上手工具的使用。它的形式是最简单的,难度也是最低的,很多老师都喜欢这种实践,并且很容易过度使用这种实践,因为只要设计好了题目,学生照着代码或者操作步骤很容易完成,最后检查学生的结果即可评判出成绩。老师在设计这种实践时,课前花的时间最多,要将代码或步骤编写出来,课堂上只需要修正学生的错误即可,不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花费太多的精力,一般在下课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

引导型实践则难度较高,并不是直接将程序代码或者操作步骤直接给学生,而是提出若干个小任务,让学生思考如何按照要求来完成任务。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题目,有时给出范例,在题目中留下各种思考空间,让学生来解决类似的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出更多。它的形式较复杂,难度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比验证性实践高,适用于已经过了入门阶段之后的基础学习阶段,在教学中应用得最多。老师需要在课前分析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理论设计相应的一系列任务,提出要求,在课堂上要实时控制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往正确的路径上走,鼓励他们引申出更多的思考。一般在下课时,少部分学生能出色或超额完成,大部分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呈正态分布是最正常的状况。考核时,也不能光看实施结果,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实践过程,以鼓励独立思考、勤奋动手的目的来进行考核评分。

设计型实践是管理难度最高的,很多学校以课程设计或者实训的形式来组织。理论偏重型课程一般要完成一个比较大的,能完成一个具备独立功能或者逻辑完整性的案例。实践偏重型课程则一般要做一个完整的作品,或者能够运行的项目。一般是在课程一个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由学生独自或团队来完成一个大案例或项目,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这种实践中,学生难在任务重,要学会通过课堂外的各种手段查询资料,收集素材,从头开始完成一个项目,如果是团队还需要最后进行整合。老师难在督促学生按照进度完成实践,并根据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最后的结果(一般以程序和报告的形式)进行评审考核。这种考核很难制定出精确的评分标准,大多是靠老师的主观印象来评判打分。

4 现行实践教学形式存在的落差及改进措施

第一,工作文档的写作,一个软件项目完整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各种文档的编写。第二,团队合作,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太多的压力,学习动力不足,在团队型的项目开发中,会出现优秀勤奋的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大部分工作,而懒惰的学生则混着磨洋工的状况。第三,自主学习,在学校里学到的技能,总会随着时间被新的技术所取代,这时候就需要再学习。对新技术的敏锐触觉,主动学习的勤奋进取精神,对文献资料的搜索查询能力,不畏难的恒心毅力,这些都需要在有压力的环境下逼迫学生培养出来。

怎么才能做到真正的学校与企业“零落差”接轨,学生完全无障碍就业,上面的三种实践形式还不够。随着现在的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各种条件的成熟,出现一种新型的实践形式,体验型实践,即组织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观察软件工程师日常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项目组合作开发沟通模式,甚至旁听公司的会议。但这种实践一般机会少,时间短,学生即使去参观也是蜻蜓点水,看到的形式多于内容,流于表面。

如果将这种实践更进一步,真正引入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双向嵌入。一方面,企业进入学校,例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软件专业提出建立一个软件工作室,由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组成开发小组,真正接受企业的订单,完成真实的、可以投入使用、可以盈利的项目。这种实践形式目前还在尝试中,如果能引入企业参与其中,帮助学校建设成生产性教学工作室,以开发为主,教学相辅,完全以企业的规则规范来实行学生员工的管理,让学生真正进入职业角色,像一个真正的软件公司员工一样就职,完成工作,考核业绩。另一方面,学校进入企业,可以利用寒假或暑假中的社会实践,安排学生按批次进入企业进行短时间的模拟实习,成为公司项目组的编外实习人员,跟公司员工一样上下班,跟随别的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不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依旧以学习为目的,可以让他们从模仿开始,到独立完成项目模块任务。

体验型实践中教师只是组织和辅助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学生,由学生管理学生,企业管理学生,在工作的压力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查询,动手编程调试。体验型实践适合课程体系高级阶段课程学完之后的综合实训,例如学完web应用之后,就可以开发简单的web网站,学完mvc和框架之后,就可以开发完整的项目。

以项目为导向,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四种实践方式相结合,引入真正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零落差接轨,这才能最终解决高职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脱节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邦文.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