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时间:2023-06-21 08:55:54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1

作者:于梅

新时期的推动,信息时代的来临,新行业、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人们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将出现诸多的问题,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出现问题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与家庭教育有关,学生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性,可见,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

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是典型的将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出发点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对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会过于迁就,无条件地满足。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得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为此,整个成才路程子女和整个社会多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方式。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就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精神上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

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结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

孩子要成长,学校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学校教育并非全能的,一个完美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努力。目前,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完全一副“甩手掌柜”的态度,利用“假忙”的借口,完全没有责任感。解决孩子的问题是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相互配合的,这并不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也是一种责任和态度的问题。孩子有问题,家长在管教过程中必定也有困难,家长一旦放弃了管教,不与学校配合,甚至完全放弃这种“合作”的机会,必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父母的思想,自己已经不可救药,自己还去改正错误和追求进步呢?孩子若是形成了这种不良意识,学校再好的教育也是空谈。

“忙”是现在家长最擅长的借口。家庭教育必然与生活紧密相联,家长跟孩子的生活过程中,任何言行与举动都会影响孩子,吃饭、看电视、睡觉的时候,这些琐碎的时间中,可以与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和引导,其实不需要很多的时间。借口忙,时间少,是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来做好家庭教育,如何能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怎样来做好这些义务,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完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人生素养。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2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匀产生影响。本文就家庭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对这些关系及影响的分析说明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深远意义。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1 3种教育方式 儿童出生之后就生长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成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水平,教育态度与方法,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有以下3种重要方式:一是民主式的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二是权威的或武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相信惩罚的作用。如孩子做错事父母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脾气训斥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受到惩罚后照样不知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甚至于为此产生叛逆心理。三是放纵的或溺爱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于娇惯,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百依百顺。

1.2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如上述第1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会表现谦虚而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等;第2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易使孩子形成社交恐惧。做事缺乏自信。说谎,待人不诚实甚至有恶意等特点:第3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胆小自私。蛮横无理等特点。

2 父母行为的影响

儿童期经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有人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容易产生寂寞和自卑心理。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家庭内外具有打麻将,玩网络游戏,吸毒等不良行为的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缺乏责任感,而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往往如此,他们在校内常常是“问题学生”。常会以的方式行事。第二,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孩子造成严重后果。许又新曾对此归纳以下几点:(1)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父母的包办代替。孩子没有时间和锻炼的机会。结果动作笨拙,行为幼稚,不会料理个人生活。(2)社会化不足,社会无能。与人交往的动机缺乏。过分害羞,社会适应困难。(3)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感情完全固着在父母身上,除了父母以外对谁也爱不起来。(4)自我中心。孩子在家里一贯处于核心或第1的地位,并产生了牢固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第三,父母的利他对孩子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孩子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对待他人的方式。许多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的影响是其他人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应从孩子及家庭教育抓起。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对人格的形成的影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变化较大,自我意识增强,由于他们尚不成熟,看问题有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在面对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变化时,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异常。造成品行不端等行为问题。

3.2 预防干预 要让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要在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更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孩子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家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2)家长应在掌握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3)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团结、和睦、民主的家庭气氛,使他们获得丰富多彩的生活,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尊重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有礼貌。不自私、爱劳动、爱学习、乐于助人等良好习惯。(4)家长要经常同孩子交心。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要教会孩子自我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这样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自我教育便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中学生健康、安全的度过青春期,为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3

一、在幼儿的音乐方面,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因此,不论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都被特别关注着。现如今的音乐教育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这种新的方式使孩子能够主动喜欢上了音乐。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能够学音乐,家长们为了让他们的孩子跟上流行趋势,不被其他孩子落下,在假期还会为孩子报很多辅导班。这种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对孩子的培养,关键还是在于教育的程度大小;一旦出现与其相对比的教育方式,且与其教育的方向相反,不仅会使孩子学习音乐能力下降,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绝学习音乐。从当下的幼儿园教育方式来看,绝大多数的幼儿教育方式都是区域大众化,无法体现教育特征。一些幼儿园会在课后创建特长班,这也是孩子家长所要求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繁忙,想让孩子有些特长。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能够提升孩子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灌输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家长之所以想要在课外为孩子报辅导班,原因是他们认为学校的大众式教育无法给予孩子全面细致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教育方式也是十分普遍的,长此以往,家长不顾及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辅导班,不考虑音乐培养的目标和方针,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体音乐水平。对于幼儿园来说,如果其不经常与家长沟通,家长就不会了解孩子的状况,这样也不利于授课的效果。这样类似的矛盾必须被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家庭和幼儿园培育幼儿音乐能力的有效策略

由于家庭和幼儿园在培育幼儿音乐能力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我们通过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分析有效的处理措施:

(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中,他们所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要与家庭中给予幼儿的音乐知识相符或者是相互补充;并且,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之间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同时做到对孩子的情况进行的及时反馈,这样才能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家庭和幼儿园融入一体,并且开设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使其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到音乐方面的活动中,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孩子在学习音乐方面是很有天赋的,有时却因为家庭环境使他们在家很少展现音乐方面的能力,甚至连唱一首歌都会扭捏半天,这样就会使家长怀疑幼儿园教学的能力。相反,有些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以外的场所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就是不愿意加入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这种情况让幼儿园老师特别为难,最终就会造成老师不关注孩子的状况,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的音乐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各式各样。

(三)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例如,可以让家长观看一场幼儿的音乐会,使其根据孩子在音乐会上的表演来进一步的了解孩子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加入到亲子音乐活动中,并且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各项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还能够加深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对于幼儿园,可以采用将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节课录制下来刻成光盘然后让孩子带给家长观看的策略,这样可以让孩子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课堂情况,这样也有利于孩子家长在课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报选辅导班,然后进行有效的培养。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培育孩子的整体音乐能力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不是进行音乐家式的培养,目标要明确,力度要适中,不可盲目培养。幼儿音乐能力主要是来源于幼儿园的培养,所以,在幼儿园教师的责任相当的重大,尤其是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合理对接过程中,教师则是家庭和幼儿园关键的连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合理的调动好孩子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歌词时可以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孩子能够彻底的懂得课堂内容,情境再现法、幼儿模拟表演法等都是可以被运用的。这样不仅让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记住歌词,而且还会觉得唱歌十分有趣,内容又和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将每一个方案灵活的运用起来,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实际效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音乐方面来说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影响,更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双方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沟通与协调才能使孩子在音乐方面有所进步,才能使孩子的音乐能力得到提升。

作者:韦斌 单位: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技术整合;技术研究;整合研究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信息技术不仅给其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技术支撑,还在更大程度上拓宽了其教育所用的各项资源,从而使得幼儿教育的形象性、先进性、科学性与智能性等到了更为充足的保证。因此,为了使得我国幼儿教育能够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使得我国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必须尽快与信息技术完成整合。

一、技术整合之与教学方案的整合

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最为突出同时也是最为总要的整合内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在我国传统幼儿教育中,老师为了在教育时更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会选择使用一些孩子较为喜欢的道具进行教学,或是在教学时融入一些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小故事以达到教学的目的。然而,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在信息化的时代,老师如果仅仅采用这种较为普通的方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多无法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一目的可以得到较好的实现。比如说,老师在教授《宝宝睡得香》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电子白板技术或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演绎、动画嵌入以及声音模拟的形式来为孩子提供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为绚丽的展示舞台,在这舞台上,孩子可以自己对“睡的香”的理解进行展示,从而增强孩子的个人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1]。

二、技术整合之与培养方式的整合

在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培养方式大多只与孩子和幼儿园有关,这样大大降低了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是使得孩子在幼儿教育中的培养过程有所缺失,而这与我国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悖的。因此,为了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为了使得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了使得幼儿教育的培养方式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老师应该注重于信息技术与培养方式的整合,其中又以与家庭教育整合为主要整合内容[2]。当然,为了使得信息技术与培养方式的整合能够更好实现,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信息交流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等,通过在休闲时间向家长普及一些较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或是与孩子交流的方法,来实现对孩子生活时间的教育以及对孩子生活习惯的“二次教育”。比如说,当老师在教孩子学会“饭前饭后要洗手”时,老师可以在晚饭前后时间在微信平台上对家长进行提醒,如“又到了吃饭时间,爱干净的宝宝和细菌说‘byebye’了吗?”等等,这种童趣化的语言不仅提醒了家长与孩子饭前饭后不洗手的弊端,更是让孩子养成争做“爱干净宝宝”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生活习惯的目的[3]。

三、技术整合之幼儿管理的整合

在幼儿教育中,由于信息技术的整合,老师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为科学化、更为安全化的管理,从而让安全问题杜绝在摇篮之中。比如说,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中已经实现在视频监控及其与派出所的网络连接,这种网络连接不仅可以保证孩子在园时间内的基本安全,还可以让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更加放心。与此同时,在幼儿管理与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对孩子的成长有更为全面的了解[4]。当然,在孩子的电子档案中还应该对孩子的健康问题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老师针对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对孩子教育方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隐形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从而使得孩子自身的健康的都更好的保障。而在幼儿教育的幼儿管理中,如果老师想要实现这种科学的管理的模式,就应该尽快促进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5]。

【结语】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孩子的安全、健康、习惯的养成、知识的吸收、兴趣的培养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否都是老师与家长关注的主要话题,因此,为了实现对这些话题的全方面关注,老师与家长应该共同携手,一起促进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而给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使得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巧燕.关于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探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

【2】李玉桃.试论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J】.学周刊,2016(29)

【3】贺艳芳.刍议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6(29)

【4】马萍.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的整合探究【J】.中国培训,2016(02)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5

关键词:游戏活动;形展探讨;效果分析

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是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辅、游戏为引的综合性教育方式。如此,才可以在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中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让他们主动思考,乐于遵守规则,让孩子可以在正确三观的影响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还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以及自觉性学习能力。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主动思考、提升交往能力等。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意义

孩子都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因此他们对外界的探究也会多数来源于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因此,教育模式必须以他们的生活为中心研究对象,策划并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各个项目与过程必须要和孩子生活有直接或则间接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情绪,引起他们的兴趣,才可以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会起到培养孩子情感、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的作用。如此,孩子的人格才会得以健康全面的形成。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告诉式教育,就算在游戏教学活动上也不例外,限制了游戏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游戏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幼儿园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往能力,让孩子的情感更加丰沛,主体人格得到全面的打造。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必须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更先进的教育模式,即探究式教育模式进行改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转变教育模式是因为人自呱呱坠地即婴儿时期开始,了解并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有一定的认知,都是通过探究的模式进行的,这其中也不乏告诉式模式的作用,但起主体作用的一定是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究。告诉式教育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只能渐渐磨灭孩子对知识的探求欲望。相反,探究式教育方式,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游戏活动教育方法,恰恰为孩子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效率。并且独立的探索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自理、自立等能力。

三、幼儿园活动教学的开展探讨

基于以上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不难看出,沟通性的教育比较与传统的认知性教育方式会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沟通性教育是双向的,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是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兴趣,更会让孩子学会表达,培养情感,而通过活动则可以有效实现师生间的沟通,改变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单

向性。

1.游戏活动的具体实施

凡是探究性游戏活动,都必须以告诉式为前提。以丢手绢这种传统游戏为例,首先,需要让孩子对这个的游戏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引起孩子对这个教育游戏活动的兴趣,即启发式互动。然后,给孩子们做示范,让他们对这个游戏如何玩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孩子试着进行体验,这个时候的孩子一定会有所思考,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如:“孩子们,丢手绢是为了找朋友,所以把手绢丢到你想和他做朋友的小朋友后面,这样通过做游戏,你们就会成为好朋友了。”这样孩子就会对朋友这种感情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会领悟到一点什么叫做友情。之后,教师要对游戏中的孩子们进行点拨、指点,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通过游戏学到东西,体会快乐,减少麻烦与不快乐的事情发生。对于做完游戏的孩子们一定要根据客观情况,给予一定的评价,大到整体,小到个人。因为这件事对于大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孩子是一件认真对待并为之努力的学习活动,对于他们而言,这个游戏和大人的观点都很重要。相反,就会造成沟通障碍,使这个游戏教育活动起到反作用。

2.游戏活动教学效果分析

在丢手绢这个游戏中,有指定性活动任务,那就是把手绢丢在小朋友的身后,并且找到好朋友;还有自主性游戏活动目的,那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做出努力并与对方成为好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会体现每个小朋友的个性特征、交流方式等,这样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发展并持续提高。

幼儿园游戏的设计不仅仅是设计游戏本身,更要着重于设计指导孩子的方法。两者如果可以相得益彰,那这个设计就是可行的,可以实际操作的游戏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思考,更是让教育人员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在自由游戏中自我约束,以达到自立、自理、自律等优秀品格的养成;让孩子在沟通式教育活动中学会更好的表达感情;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6

1917年4月 木村久一的著作

该书由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对几个著名的少年天才的教育经历的分享,提出了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卡尔威特等几名著名天才儿童的独到教育方法,也有作者对这些早期教育成功案例的分析和见解。虽然本书是将近一百年之前的著作,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后不但会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至今仍然很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法。

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对卡尔。威特、威廉。詹姆斯。赛德兹等少年天才的分析,他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大多数人认为还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并开始展露头角,在十几岁就已经开始对学术有造诣并升入世界著名大学。这些少年天才并不是病态的,而是全面发展,过得非常的健康快乐,尤其是卡尔。威特。

(2)天才并不是完全是由于天赋而是得益于科学、恰当的早期教育。每个人出生的潜能肯定不同,但是如果一个潜能100的人,后天开发只有40,而一个潜能80的人后天开发能够达到60,也会出现巨大的差距。作为父母,应该重视早期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那么就便是天赋平平的孩子也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3)人的潜能是递减的法则。越是接近0岁,及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可以激发出来的潜能更大。而到了8岁左右,潜能就已经基本定型。卡尔。威特的父亲提出,"对子女的教育应当随着婴儿智慧曙光的出现开始".

(4)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宽窗口期。在恰当的时期,锻炼激发孩子的某项能力、学习某种知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1-7岁。孩子的语言天赋6、7岁开始枯竭,到8岁基本已经消失殆尽。音乐学习敏感期:5岁开始学钢琴。对于音乐的敏感期:从一岁五个月出现,大约8岁结束。幼儿具备阅读能力,从2岁起就可以开始阅读。

(5)孩子在幼年时期整个大脑是完全开放的,学习毫不费力,可以说给孩子什么就能吸收什么。

(6)很早接受教育的小孩子长大后是幸福的,因为他更方面适应能力都很强,从小也比其他孩子更快乐。从早期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就过得更加幸福。

(7)对孩子来说,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痛苦。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痛苦,孩子只会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储存器,却缺乏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早期教育的方法

(1)原则:

A、学习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采用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做游戏、模拟等孩子喜欢、有趣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不完全是灌输知识的时期,更是教会孩子获取、发现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的时期,让孩子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想教给孩子什么知识,首先巧妙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主动想学,再教给孩子知识,并教会孩子如何自己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孩子知识,也要看时机是否成熟,是否有兴趣,理解力是否达到。早期的知识教育,并不是严谨的课堂教育一样,而是生活化的随意传授,在和孩子游戏中、散步中都是讲解知识的好时机。孩子小时候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枯燥学习,而是各种游戏、体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演习,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用一切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各种参观、展览、活动、旅行都应该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让孩子自己讲述自己的体会和见闻,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是疯玩。针对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和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各种游戏。

B、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同样重要。防止自己和孩子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十分重要。不要忽视对孩子习惯、品德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智非常重要。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勤奋、自制力、勇敢、礼仪、服从、诚实、善良、自尊心。对于孩子的问题,先弄清事情真相,再讲道理,不要错怪孩子,也不要用打骂方式。善行记录,好的进行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错误的不强化,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和纠正。对孩子恰当的表扬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但是要适度和注意方式,不过分表扬,不空洞表扬,否则就可能导致孩子自满,狂妄自大。从小培养孩子做好事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整洁的习惯,也不要过分追求爱美。不要让孩子说我不行,要让孩子凡事学会想办法。尊重孩子,不要戏弄孩子,也不要欺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认真作答,不欺骗,不戏弄,不会的要一起寻找答案。

(2)各种能力培养的方式:

A、语言能力。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让孩子尽早很好的掌握这项能力。不断的给孩子讲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要用儿语,最好用正常、严谨的语言。语言学习,背不如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像对待成人正常说话一样和孩子说话,教会孩子正确、标准、准确、完整的发音和用词用语。语言教育采用听和说的方式进行,语言的开发对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作用。给孩子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尽早了解世界,学习语言,培养想象力。孩子大一点,可以将故事讲一半不讲结尾就结束,让孩子自己想象各种结尾并讲出来,激发孩子想象力。再大一点,可以不给孩子读书,让孩子自己主动阅读。之后,可以让孩子给他人通信以及自己写日记的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B、阅读能力。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2岁开始就可以教孩子阅读。但是要注意:父母的态度和方法。阅读材料的多少和顺序。让孩子觉得学习快乐。在孩子想要学习更多的时候结束,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学词汇应该从日常用语开始。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孩子的音律感觉。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而不是慢慢的读,边读边记效果不好,快速阅读,多读几遍自然记住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力,而不是刻意的去记住信息。

C、想象力培养。讲神话故事,并让孩子相信是真的,不要过早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做手工。让孩子自己表演故事。

D、记忆力、观察力训练。"留神看"游戏——经过商店,和孩子比赛记忆橱窗里的东西。让孩子从小记路。

E、感官、触觉训练。培养对音乐的感觉,播放古今名曲。看世界名画摹本,摆放有名雕塑模型。阅读绘本。培养对色彩的感觉——看色卡、彩色玩具、用蜡笔等进行颜色竞赛让孩子根据指令画正确的颜色。散步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颜色。触摸感受各种材质,体验不同的感觉。

F、数学能力。生活中各种场合的数数。购物游戏。

G、社交能力。多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并对孩子的表现关注和进行指导。

H、情商培养。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和自己化解情绪。在做游戏中对孩子进行干扰训练。

I、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从小鼓励孩子,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不当众批评孩子,批评注意方式,不要用打骂的方式。

J、金钱教育。不要从小给孩子大量的金钱,也不要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适当的零花钱,懂得付出才有回报,懂得储蓄和理财。学会节俭。

K、意志力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提高游戏难度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L、勇气、挫折训练。培养孩子的勇气。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适当的冒险,孩子也能做得很好。面对现实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

M、身体健康。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饮食有节制,多运动锻炼。食物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让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胃和牙齿。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锻炼唱歌、深呼吸锻炼肺部。

(3)有益的游戏:

对孩子的教育,游戏是非常有用的方式。游戏设计要巧妙、要目的明确,不要白白浪费孩子的精力。

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留神看,经过的商店、马路上、桌子上的东西复述——记忆力、观察力训练。

亲近自然,散步、园艺、养小动物——培养观察力。

讲故事——激发想象力、锻炼记忆力、传授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卖东西、比谁的东西多数数、掷色子比输赢、给予金钱奖励——数学知识。

模仿雕像游戏,保持一个动作谁的时间长——锻炼孩子肌肉。

盲人摸像游戏——让孩子蒙眼摸东西,给予孩子物品的描述给予提示,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力。

猜东西,将家里的东西讲出来特点来互相猜。纸牌游戏,将各种知识写在纸牌上互动。

用纸、布等做手工。学习园艺——培养耐心、观察力,激发兴趣。

平静下来有戏——取棍子游戏,其他棍子不能动,锻炼专注力,控制情绪的能力。

3、感悟

(1)保护孩子好奇心、探索欲的重要性。成年后的个人职业选择能否适合自己,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于此有很大相关性。

(2)早期教育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潜能激发、能力培养。这才是整个人生幸福的基石。而死记硬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百害而无一利,不但摧毁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错过孩子潜能开发,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

(3)一个各方面优秀的孩子,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父母悉心培养的成果。其中必然包含了至少父母之中一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正确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孩子持之以恒的付出。

(4)相信教育对于孩子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只要采取科学的早期教育,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5)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总要性远远高于学校教育。在入学之前孩子主要由家庭教育,入学之后学校的教育的知识也十分有限。父母要承担起孩子教育的重担。

(6)在入小学之前,一个人的人生基础就已经基本打牢固。潜能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型,各种习惯也已经基本定型。在此时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入学之后也难以有良好的发展。

(7)随波逐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普通的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起父母都必定有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有自己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志坚强。

(8)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有条不紊的进行。

(9)对于教育重视不够,还要不断学习大师,以及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坚持并及时调整。

(10)父母要做好早教,必须要有正确的早教方法,同时要不断学习储备充足的知识。

(11)对待教育付出才有回报,要有投入才有收获。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才能收获孩子的能力,不要妄想孩子的能力自己就有很大的增长。

(12)教育的一致性。父母教育主张的一贯性,以及整个家庭成员教育上的一致性,不要前后不一致,以及多人之间不一致,会造成孩子的困惑,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同意,始终如一的不同意就不会产生问题。

(13)不要用打骂,而是讲道理的方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孩子讲道理,可以让他感受,思考,从而理解。

(14)对孩子教育,父母要用心,时刻关注、了解孩子。及时发现苗头和问题,用恰当的方式予以纠正和改变。

(15)做父母,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16)摆正心态,教育的效果不会立马显现出来,但要坚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效果会大不一样。

(17)不要忽视音乐素养的培养,会让孩子以后的人生更加幸福和丰富多彩。

(18)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在体验中找到兴趣点,然后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知识,掌握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学习的能力。

(19)让孩子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一些字面上的知识。

(20)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1)孩子都喜欢新的东西,喜欢变化。抓住这个特点,对于孩子的吃、玩、学都有用。

(22)度要把握好。孩子吃、玩、学的时间,量的度家长要把握好,过犹不及。

(23)注意孩子艺术气质的培养,音乐、绘画、诗歌。

(24)品德、健康、智慧都发展得好的孩子才会幸福。

(25)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优秀会极大的感染孩子,如果孩子发自内心的不认同你,那么教育就起不到效果。

(26)打骂对于孩子教育只会起反效果,用讲道理,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

(27)为孩子精心布置成才环境,布置成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方式,孩子就会更快乐的成长。

(28)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同时也在教育中有成长和收获,自己也会有改变。

(29)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同。

(30)真正的艺术来自于本能的冲动,学习的只能是技巧。

(31)教育得当,孩子在10岁时完全就可以拥有大学的水平。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32)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当父母的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掉。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父母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用好这个时期,以后的教育就会顺利很省心很多。

(33)孩子3岁就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性格。在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可以吸收大量的知识。语言、文字、图形、音乐、人生的准则、态度等等。不要怕太多,孩子的吸收能力超过你的想象。

(34)学习,应当是有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死记硬背,硬灌知识只能让孩子失去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兴趣,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不能自己思考和理解。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整日忙于工作,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时期正是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家长的这种态度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封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需求,影响孩子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追求成绩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家长应摒弃“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心里健康知识学习。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善于对孩子灌输道理,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样的教育既对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不利。其次应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不应过分干预,也不应过分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若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困惑,家长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及时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夫妻之间应做到互敬互爱、和睦友善、团结向上。父母对待孩子应做到关爱孩子,严宽有度,经常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心静气地解决矛盾,营造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围。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充满安全感,能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并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这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 白晶.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8).

[2] 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8

前言:幼儿园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其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特色板块,为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模式来体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亦是如此,所以本文对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一)形式对内容具有规范作用

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课程模式是这种教育的主要构建形式,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这样才能反映内容的规范性,让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1]。目前很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都比较散漫,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根源就在于课程模式构建不合理,或者根本没有相关的构建,导致艺术教育停滞不前。而课程模式的采用,直接目的就在于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正规化,促进孩子接受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艺术气质,为进一步发现艺术细胞做准备。

(二)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好朋友,老师不仅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他们生活上的好帮手,而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提升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威信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儿园艺术教育依然采用比较散漫的形式,那样就会导致孩子对老师产生忽视的态度,不利于师生正常关系的培养,也不利于孩子们接受艺术教育。

(三)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不仅要拥有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而且还要有规范化的课程模式,这样能够体现这一幼儿园的正规性,从而在家长心目中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如果幼儿园采用先前那种散漫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整个幼儿园没有一定的秩序,家长也不会太放心,影响幼儿园的长期稳定发展。而正规教育课程模式的采用就在于促进教学向更加正规化、高效率方向发展,这是为孩子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途径分析

(一)主题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活动

在选择主题时要确保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孩子艺术表现力的主题,比如选择孩子比较熟悉的舞蹈、少儿歌曲等,同时还要保证主题是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并且努力挖掘主题内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艺术综合教育。比如少儿歌曲是孩子比较熟悉的一种主题,在传授孩子少儿歌曲时可以通过观看少儿咏歌会、参加少儿音乐会等形式,让孩子对少儿歌曲有初步印象。然后幼儿教师就可以在这种主题下展开艺术教育,向孩子传授幼儿歌曲,孩子根据先前参观的少儿咏歌会,就可以形成比较有节奏的感觉,这样学起少儿歌曲就比较容易。另外一方面,让孩子参观少儿音乐会、咏歌会也是提升他们整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爱上艺术教育。

(二)学科中的艺术教育活动

幼儿艺术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各个学科之间可以形成某种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他们之间共同的审美要素,从而形成共同的情感。比如在上音乐教育课程时,老师可以播放孩子非常喜爱的歌曲《波斯猫》,老师可以让孩子模仿小老鼠、波斯猫等,也可以让孩子们绘画波斯猫,从而实现不仅传授音乐教育,而且还实现了绘画、舞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方面的艺术教育,孩子们可以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从而实现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目标。

另外一方面,老师还可以根据播放的歌曲来提问孩子们,比如让孩子们来编写关于老鼠和猫的故事,并且用绘画的形式来辅助,从而实现多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是互通的,只要老师努力去挖掘他们的联系,就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育。

(三)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来自于生活,幼儿园艺术教育也是如此,都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首先,老师可以通过营造相应的意境来让孩子感受这种审美氛围,比如在早晨孩子上学和下午孩子放学的时候可以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从而在课间就可以实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其次,幼儿园应该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为孩子们训练搭建平台,比如幼儿园可以经常组织儿童节、元旦艺术表演,这样就可以调动孩子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老师可以组织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艺术的美,因为游戏总是需要一定的道具,而道具是由孩子动手绘画、制作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就是学习绘画艺术的过程。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9

【关键词】幼儿教育; 赏识; 鼓励

一、目前幼儿赏识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普遍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式。赏识教育是植根于基层教育土壤的,有着深厚的基础和较强的生命力。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幼儿园中,都以赏识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形式上也是极其丰富的。当前的幼儿园的课堂中,老师采取了尊重孩子个性的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热情进行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现在多数的幼儿园都把握住了赏识教育这个教育主线,在教学活动中,都围绕着赏识教育来开展教学。

二、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及提高的措施

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赏识二字,要使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赏识、鼓励进行。在幼儿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赏识的尺度,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多角度多层面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幼儿赏识教育的质量。

1.幼儿赏识教育中,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

在幼儿教学中往往有种误区,就是孩子必须听老师的,在课堂上必须要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能随意打断的老师讲话。这种误区的形成主要是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对学生个性没有充分尊重,片面的认为孩子在课堂上必须乖乖的,必须听从老师的指挥,老师的思路一定是对的。这种误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对赏识教育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孩子的个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课堂上要鼓励孩子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老师也要认真的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意见对思路进行调整,逐步完善幼儿课堂,倾听孩子的心声。

2.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使孩子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

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长处,学会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幼儿园是关键时期,是孩子一生学习的开始,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否则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孩子在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老师的引导尤其关键,所以,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孩子在幼儿时期,对自身的了解不够,对自身的优势也认识不足,老师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中,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3.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进行适度的表扬

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孩子尚处于幼年,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时候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欠缺一些,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需要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了解,获悉孩子的动态和心理,使得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做到对孩子心理全面掌握,促进幼儿教育的开展。在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时候,对每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之后,就能把握好表扬的尺度,使得对孩子表扬既能肯定孩子的成绩,又不过分,使表扬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加深对孩子的了解,是进行表扬和鼓励的基础。

4.老师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并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鼓励孩子参与教学全过程,同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互动。这种互动式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许多幼儿园中得以普及。在幼儿赏识教育中,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的一切正确行为,使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乐趣,收获知识。所以,老师要在幼儿的赏识教育中,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鼓励孩子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老师还要做好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能够通过互动式教育,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的参与精神,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5.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幼儿时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用一生。错过了这一关键时刻,在孩子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将很难弥补。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幼儿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说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必须要提到赏识教育,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日后学习的促进作用明显。其次,赏识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孩子能够主动的开展学习活动,减轻老师的负担。再次,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孩子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都是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就要着重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分享的美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关心身边的所有人。此外,还要在幼儿教育的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让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并学会互相鼓励互相激励。这不但有助于孩子学到别人的优点,也有助于孩子改善自身的缺点,所以,幼儿赏识教育中,在课堂上创造互相赏识的氛围十分重要。

三、开展幼儿赏识教育的意义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赏识教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赏识教育不但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对幼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开展幼儿赏识教育,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欣赏,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激励,使师生关系融洽,更好的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幼儿教育中,老师要发挥主体作用,要从正面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对孩子微笑,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要对孩子足够信任。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开发,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好赏识教育这一有力手段,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一帆.《多给孩子一些赞美与鼓励》.《中国教师报·中国幼儿教育周刊》,2004年2月号,家教篇C版.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10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31—01

一个孩子的成长方向最大程度上受着父母教养的影响,这已被人们所接受。但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因不同家庭存在很大差异,效果也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力求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而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一、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及影响

专制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希望孩子能无条件遵守和服从,这种方式广泛存在农村及边缘山区。这类父母往往只关注要求和限制的执行结果而忽视孩子心灵上的伤害。他们不愿与孩子协商而是强迫孩子执行,如果遇到孩子反抗,则会采取惩罚措施直到孩子服从为止。这种教养方式只是凭借父母的权威让孩子实现他们的要求,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往往会被剥夺童年的快乐。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当今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放任自由型——放任自由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出决策时就把自交给孩子,让孩子随意实施决定。这样的教养方式是将孩子视为花朵,孩子往往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方式往往把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交给了社会,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

漠不关心型——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求以外不再关注和关心孩子。这类父母也向孩子提要求,家长有时简单回应,有时漠视孩子的要求,孩子在没有关爱和规则意识的氛围下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要做进一步调整,要把孩子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看成同等重要的。

溺爱迁就型——这种教养方式是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怂恿包庇。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与缺点,既不制止,也不纠正,孩子是家庭中的小霸王,可以无拘无束、任性胡为。这种方式是要坚决杜绝的。

二、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兴趣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营养剂”。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孩子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对于目前的社会潮流诸如兴趣班的选择,没有必要盲目地追随,一定要切合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家长只作指导性意见,最终的决定权和回旋余地留给孩子。当然,儿童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但如果这种培养是以牺牲孩子的正常爱好为代价,而培养的方法又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话,那么,这种培养便是不可取的。这种方法要注重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动手、动脑入手,使孩子的身心发展跟上时代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言传身教法。孩子天生具有模防能力。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在家长同儿童谈话或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家长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家长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这种培养教育方式重点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要注意家长的行为规范,还要正确引导、疏通当今社会存在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重实惠,只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等现象。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11

关键词:家庭教育;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性质、形式和特征也在不断变化,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多元

家庭教育内容多元是指由重视德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各育并举。自古以来,家庭教育以人格养成为主要内容,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儿童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我国古代有关家庭教育的著述,从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的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可以看出,都以性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中指出:“早年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本能,使它们能产生一种和谐的品格,这种品格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热情的而不是阴郁的,它又是勇敢的,坦率而聪明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德育。这种德育为先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塑造儿童的性格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强调竞争、注重效率已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而且在现实中逐渐强化。“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已成了广大家长的共识。为了增强孩子的竞争力,很多家长积极地给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家庭教育已远远不仅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家长对孩子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家长热衷于给子女选购教辅读物,辅导功课,检查和布置作业,把本应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也揽了过来。家庭对孩子所进行的体育和美育主要是一种竞技能力的教育,其主要目的除了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身体运动能力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为今后参与更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基础。家庭教育内容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家庭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局面,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但是也相对弱化了家庭作为培育孩子人格的天然场所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形式多样

当前,家庭教育的形式由单个家庭独立进行转变为与联合家教和请专门的家庭教师等形式并存。长期以来是以单个家庭内部进行为主要形式,父母对亲生子女施行家庭教育具有空间上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在儿童早期,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偏于保守僵化,家长素质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孩子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孩子因交际圈子的狭小而不易看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距等。现在,一种新的家庭教育形式——联合家教正悄然兴起。所谓联合家教,是让几个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联合起来,让孩子们定期到家长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家庭中去学习知识、技能,由这位家长担当起家庭教师的重任。联合家教是一种家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联合体。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观,能发挥多个家庭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可有效地弥补单个家庭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作为单个家庭教育的补充,联合家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当然,联合家教对家长的素质要求很高,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

给孩子请家庭教师非常普遍。这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多个学生,进行文化课的补习或特长训练。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为儿童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能适应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但是,过多的家庭教育形式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家长不顾子女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盲目给它们加压,那只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导致厌学情绪,削弱教学效果。

三、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

家长与子女关系多重是指长幼关系、师生关系、陪练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朋友关系等关系并存。在传统的家庭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长幼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没有过多地集中于成才上,主要是希望子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成进一步深造。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相对也比较松散,带有明显的顺其自然的色彩。而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升学竞争的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家庭则将子女考上大学作为对子女的要求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使许多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本应享有的玩耍、游戏的乐趣被无情地剥夺,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都由家长代劳了,家长希望子女专心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家长不仅平时经常充当“替补教师”的角色,为子女辅导功课或在一旁陪读,甚至还不惜牺牲“双休日”和节假日,送子女奔走于形形色色的补习班、培优班、竞赛班,这时家长又充当了“陪练”的角色。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师生关系、陪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所代替。如果孩子不服从父母的意志,就有可能遭到打骂等惩罚。这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当然,与上述情况不同的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存在。在一些较为开明的家庭里,家庭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家长能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对话、交流、协商的方式教育孩子,准许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这种家庭里,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与子女之间不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子女对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提出异议。这样,家长与子女之间除了亲子关系外,还有朋友式的关系。

四、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家庭结构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变化导致的传统型家庭结构的改变,引起家庭教育背景的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离异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空巢家庭以及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等大量涌现。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家庭教育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在城市,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下赌注的感觉,补偿教育、代受教育、过度教育、神童教育等观念影响着家庭教育。家长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往往溺爱大于教育,包办代替、百依百顺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僻,意志薄弱;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长心理失衡对孩子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家庭教育在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都跟不上。有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低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发展的某些方面明显滞后,表现力求知欲和奉献精神较低,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教育期望方面,单亲家庭要求降低,在教育方式上,单亲家庭简单粗暴的现象更加突出。

其次,父母的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父母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上有自身的优势,表现在父母文化素质高,家庭氛围好,重视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所以孩子一般身体素质较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知识面宽。同时,知识分子家庭教育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在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子女的教育过分专制,过分追求事业而忽视子女教育。由此导致子女不能独立地观察、思考、交往和处理问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养成孤傲、怪僻、不合群的性格。

再次,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性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有的家长主张应该让子女过艰苦的日子,支持子女住校,培养独立性。有的家长则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愿让孩子受苦,乐于给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出孝子”,经常体罚子女。有的家长则倾向于“无为而治”,很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让他们自由发展。由于观念的不同导致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差异性,多种家庭教育方式并存有其合理性。但是那种过于主观和武断、单纯以经验为依据的家庭教育方式显然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是今后的一个重要走向。

五、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和外在性

受市场经济效率意识的影响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家长越来越追求家庭教育在短期内见成效。比如,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或者学外语和计算机,让孩子提前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引以为荣。这种教育追求的是标志着所谓教育成效的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如果孩子的兴趣能力适合学这些内容倒也无可非议,但是家长若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逼他们去学,那结果不是适得其反就是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逐渐异化为工业化的生产,越来越功利化。

与功利化息息相关的另一特点就是家庭教育的外在性,即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去的家庭是一个相对封闭、有隐私的地方,家长素质决定着他们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方式,家长有自己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思路。现在,家庭教育的外在性特征日益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突破了保守性和封闭性,具有了开放性。有些家长能积极吸收社会上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有些家长却变得缺乏主见,喜欢“扎堆”,喜欢从众,社会上什么热门、什么时髦就让孩子学什么。家庭教育不再是单门独户的独家经营,更像辐射面广的规模化经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因素,也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家长要权衡利弊得失,理性思考,明智选择,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初德和。联合家教——家庭教育新选择[J].山东教育,2002,(12).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12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养方式;问题;重要性

孩子性格中许多重要的品格及习惯,都是从小在家庭教育中成逐渐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现在的家庭里多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家长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当今,家庭教育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关乎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与未来。

一、中国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发展是一个重要机制。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尤其是要注重学生情绪素质方面的培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密切关系。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相反的,不当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子女的身心素质的养成与学业成绩的提高。

1、过度保护———溺爱型

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阻碍了小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如果孩子受父母过分保护,无论是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虽然能使子女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爱,但子女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身心也不能健康发展。

2、惩罚干涉———专制型

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是有必要的,但是严格不等于惩罚。专制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苛,在子女身上寄予过高的期望,常常忽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严厉惩罚型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或许是自己教育知识的缺乏,或许是自己工作不顺而情绪不好,或许是对子女期望过高恨铁不成钢,对待子女采取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比如,因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便动手打骂,这严重破坏了温馨平和的家庭环境。专制的教养方式一般会造成子女的顺从,使子女在与人交往中胆小、自卑,独立性差。有时甚至会引起子女心理上的疾病。父母的严厉惩罚,还可能使子女形成说谎、叛逆等不良的品质。

3、否认拒绝———忽视型

否认拒绝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表现为家长总是倾向用否定的眼光看孩子,否定孩子的一切努力,把孩子看的一无是处,却看不到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忽视孩子的正常物质需求,控制十分严格,不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求。

4、关爱理解———民主型

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民主型关系,需要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沟通。只有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想通了,才能在民主的心理氛围下进行交流,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有共同的目标与话题。父母的关爱理解就是一种信任,给予子女足够的信任就是在保护子女的自尊心,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子女的潜力,有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爱护更是一种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无形的激发子女的心理能量,产生有形的心理效应,有助于学习成绩提高、遵守秩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等等。

二、我国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长自身的问题

通过很多现实中一个个教育方面的悲剧,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这一幕幕悲剧的主要原因。

2、家庭及社会生活变化出现的新问题

现下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的提高、网络和电视媒体等的发展都影响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对孩子教育过度的重视,造成了教育成本急剧增长,从而对孩子产生过高期望;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极大增多;网络游戏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迷恋网络,学习动力缺失等,这一切都在呼唤家庭教育需要走向更加重要的位置。

3、家庭教育的“学校化”

学生节假日回到家里,本应是亲子沟通的时间,或是孩子自己掌握的时间,但往往是从学校出来再到校外辅导班去,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一些孩子逃课和放弃学习是学生对家长无声的反抗。

4、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

一些家长虽然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家庭教育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的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使孩子对过早的对学习产生厌烦。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