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的建筑市场

现在的建筑市场

时间:2023-06-22 09:38:40

现在的建筑市场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1

 

1. 建筑市场是建筑商品交易的机构,客观上来说,建筑市场分为广义市场及狭义市场两个部分。狭义上的建筑市场主要包括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建筑商品场地。广义上的建筑市场涵盖了建筑生产工作的各种活动,它是不同种经济关系的综合。通过对市场理论的分析可以得知,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性,建筑产品具备其专业性及特殊性,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进行了建筑市场的重点监管及干预。所谓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就是以维护建筑市场公共安全为目标,进行建筑市场监管行为法律制度的规范,确保建筑市场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建筑市场自身具备其特殊性,在建筑市场的法律化监管过程中,相比于其他行业的监管制度,它的监管法律化表现在几个方面。建筑市场的监管具备综合性的特点,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建筑市场监管范围及对象的特殊性、多样性、复杂性,涉及到建筑产品流通、分配、生产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好建筑市场监管对象的综合性的调整。

 

2. 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其需要进行法律化调整手段的应用,这些手段涉及到经济领域、行政领域、技术领域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技术性,其从建筑技术专业领域进行建筑市场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具备明显的强制性,其建筑产品涉及到公共安全、不同参与者利益,为了保证建筑市场的稳定性,必须保证建筑市场监管的强制性,受到这种强制性的制约,当事人的决定不会随意更改,当事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二、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重要意义

 

1.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市场会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进行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进行市场活动参与者利润的合理且公平地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性。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法律,缺乏强有力且统一的利益协调机构,导致建筑市场机会主义的产生。

 

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是由于市场交易各方,缺乏对市场信息的统一性的掌握。建筑产品的技术性非常强,也就容易导致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筑产品的购买者不能掌握和建筑产品提供者相同的信息,导致建筑产品购买者的产品购买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导致其自身购买行为的抑制状况。

 

2. 市场失灵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垄断及不合理的价格,而导致过低的资源配置状况。在建筑市场中,市场失灵主要受到业主优势地位的影响。业主利用市场的供给不足状况,强迫承包方出现垫资施工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建筑市场的健康及稳定发展。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应用,保证强制性规范的实施,从而进行建筑市场生产活动、流动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约束,实现市场供给的合理性、规范性,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

 

3. 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强化,可以确保社会的公平性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单依靠建筑市场的调节机制。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价值观念难以进行统一性的规划,通过对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开展,可以为其制度规范提供一个统一性的价值观念标准,有利于全体参与者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实现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体系不断健全,其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市场的有序运作,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运作,必须针对建筑行业的特性,进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运作,实现市场运作环境的规范性及合理性,防患于未然,从而杜绝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行各种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公布,为建筑市场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三、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工作模式的优化

 

1.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市场的监管法律化体系尚不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是评价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日益市场化及国际化,建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过程,其出现于现实脱节的状况,我国的很多建筑市场规范制度尚不健全,这影响到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导致建筑行业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受到立法技术的影响,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制度虽然不断得到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有些建筑市场活动,比如保险制度、工程融资制度等尚没有完善的规范制度,导致建筑市场的主体责任不清楚,导致工作过程中的责任推诿问题。我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有些制度不能满足现实管理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建筑市场出现一系列的违法行为,导致一系列的暗箱操作现象。

 

我国的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体系是不健全的,比较流行的价值取向是重准入标准,却缺乏对过程的有效监控。市场主体经过审批程序进入市场后,如果脱离法律的有效性监控,就会导致无监管情况的出现。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监理体制,有些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权责,无法针对现实中的建筑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性处理,导致建筑违法行为的猖獗.

 

我国的建筑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在建筑市场中,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滞后的现象问题,也就不利于进行建筑市场主体交易信用风险的控制,不利于进行违规作假行为的控制。我国的建筑行业信用体系依旧处在发展阶段,缺乏强有力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建筑信用体系及社会信用体系的系统规划,导致其对接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建筑市场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导致行业风险的大大提升。

 

2. 建筑工程的开展离不开人的因素,在现阶段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有些工作人员存在超时工作的状况,这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安全责任事故,有些产业工人自身缺乏严格的培训,缺乏必要性的安全防范知识,导致其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安全事故的出现,这都不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平稳及健康的发展。

 

为了有效维持建筑市场的环境,保证其有序性、高效性运作,必须实现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及优化,这就需要保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筑法体系的健全,不断更新建筑市场的核心法规,明确建筑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自身权利及义务,针对建筑市场中的交易活动行为展开积极调控,实现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确保监管部门的执法有法可依。

 

3. 在建筑市场监管过程中,保证准入制度、退出制度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从而满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将不符合行业需求的市场主体排除在外,保证市场壁垒过滤效能的有效发挥,切实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实现市场退出体系的健全及完善,从而维持市场的公平性及高效性,保证其双向动态性调整,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性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监管资源配给需要与监管对象、监管范围相协调,在监管过程中,避免由于监管资源缺乏问题而导致的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实现监督深度及广度的兼顾,确保监管公平性的提升,通过对各种手段的应用,保证建筑市场监管法律化的有效运作,实现对经费环节、监管强制环节等的明确规定,做好监管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监管队伍的建立。

 

为了有效提升监管效能,必须确保跨部门监管协调沟通机制的建立,实现联合监管体系的健全,进行监管部门内部各个工作程序的协调。在监管过程中,要最大程度地保证监管工作的高效率,避免由于责任推诿而出现的内部监管资源消耗问题。在建筑市场交易安全的维护过程中,要保证公平竞争机制的健全,确保相关工作步骤的有法可依。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考虑到市场活动的多样性,需要考虑到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从而最大限度的进行法律作用的发挥。

 

结语

 

为了满足我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建筑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的健全,进行市场监管信用机制的引进,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切实保证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2

关键词:建筑市场;管理;秩序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领军行业,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仍不完善,是的建筑航呀出现了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局面,甚至恶意竞争的局面频现,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和谐发展,更好的控制市场发展秩序,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的控制成为了我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就结合当前建筑市场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规范市场发展的对策办法,以期能够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空间。

我国建筑市场目前存在问题

行政执法环境欠佳

在建筑市场主体复杂,环节繁多,少数立案项目受内外部环境影响,抗拒执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建筑市场中由于一些案件还存在调查与取证难的问题,是的执法部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另外,一些重点项目、工业项目、各类还建房等工程无法纳入正常管理轨道,在这些项目较大部分存在着违法乱建现象,行政主管部门亦只能被动的催办,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是的工程项目间出现攀比现象,影响执法效力。

2. 招投标监管缺位

由于体制变化,许多地方建设工程招投标由政府招投标局或招投标办直接监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逐步失去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管的主动权,导致一些建设单位将必须依法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或将依法必须公开招标的工程在较小的范围内招标公告,搞邀请招标;在招标活动中弄虚作假,与招标单位相互串通,搞“明招暗定”;一些单位迫使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竞标等违法违规行为累禁不止。

3.行业垄断行为严重

在建筑市场管理中,政出多门,行业垄断,部分分割、地区封锁建筑市场的问题仍十分严重。尤其是水利、电力、交通等专业市场不放开。条条块块自成体系,一个行业的工程往往是本行业立项,本行业投资、本行业设计、本行业施工队伍、本行业监督质量、本行业工程监理,不允许外行业队伍进入。

4. 工程挂靠行为严重

挂靠人的角色具有多面性。有时侯代表挂靠人自己,有时候代表建设单位,有时候代表建筑业企业,甚至是多个建筑业企业,有时候充当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透露一些双方都不便直接对话的特殊信息,既申通建设单位,又串通建筑企业,从中渔利。

5. 工程投资领域腐败,建筑市场疲软和不健全

在建筑市场中,有部分投资人具有某种权利,在工程建筑中一些个体包工头与这些具有权利的人进行权钱交易,让其获得较多的好处。而这些个体包工头,在工程招投标中,冠冕堂皇,通过各种突降获得建筑工程中的投标,并在事前与中标企业商好,必须在中标后把工程反包其承建。所以,在建筑过程中为了谋取私利,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出现,严重扰乱了建筑市场的秩序。

二.改善和加强我国建筑市场的管理对策

1. 完善建筑市场管理制度,规范市场行为

为了进一步遏制建筑市场贪污贿赂腐败现象的出现,必须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完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构建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促进建筑市场形成公开、公正、公平、诚实信用的发展原则。所有具备招标条件的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投资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必须招标发包,经过投标竞争,择优选定承包单位。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工程的发包,不准指定设计、施工承包单位和设备,材料生产厂家。不得利用职权设置障碍、封锁市场,保证建筑市场管理的统一和开放。加强对发包单位的管理,不准发包单位及负责工程发包的有关人员以任何形式索取和收受回扣、佣金或其它好处。

2. 加强招标机构准入市场管理

招标人或招标机构在组织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依法组织实施。在对其资格进行审定时,要求其主管部门提供无不良行为的证明,工程建设项目进入招标程序后,工程招标企业或招标人应将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资格审查结果、招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等书面材料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加强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制约

腐败现象的发展蔓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权力的放纵势必会导致滥权和腐败现象的出现,给国家、人民带来损失。要想进一步遏制、消除权力腐败,就要从源头上、制度上、法律上联合下手,制定严密的监督机制,严防腐败现象的出现。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工程造价等管理机构的管理,同时加强对他们权力的监督,防止。

4. 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

行政执法机关、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组织力量深入建筑市场,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办法,强化对市场财务资金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设立具备电话与信息,对于群众反映的事件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并有专人进行处理。最后是加强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互通线索,协同办案,提高办案效率,严防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的出现。

5.对建筑市场进行良好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其实维护建筑市场正常发展的必要手段,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变万化,存在机遇的同时存在风险,对市场调控的自发性、盲目性、分化性的调控必须要通过宏观调控来制约,所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建筑市场体系,必须要将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必要的手段,保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总之,建筑市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稳定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较大帮助,而如何防范市场中不稳定因素的出现也就成为了我们不断研究的问题,这一问题要依据建筑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办法,以帮助建筑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鸿,雷雷,金泽清,李的龙.“各地建筑市场管理处处长访谈”系列报道之二 审批权下放,市场监管是否出现真空地带——安庆市建委副主任李的龙访谈录[J]. 建筑. 2006(10)

[2] 外省建筑业企业进鄂管理办法[J].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01)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3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建筑市场存在诸多问题。(1)诚信问题。建筑市场信用缺失问题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额大,可变因素多,合同关系复杂,交易与生产交织在一起,这些特点决定了更需要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目前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严重扭曲了建筑市场信用关系,导致信用缺失行为的发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06年6月,全国累计拖欠工程款达3366亿元,相当于建筑业年总产值的19.6%。从业主到总承包商、分包商,再到项目经理、施工队、劳务队,层层拖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债务”连环套。任何一个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业主失信正是这个连环套的首要一环,其失信行为引发了工程建设领域大承包商的失信行为造成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引发了工程质量低下、安全事故频繁发生。(2)招投标问题。招标、监理、造价、检测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违规收费、索取贿赂等,这些失信行为不但违背职业道德,更加剧了建筑市场的无序与混乱。除此以外,虚假招投标问题也十分突出,在招标过程中,招标人与各投标人或内定投标人事先协商谈判,以合同执行价低于甚至是远低于工程建设合理标价为条件,要求投标人签订两个合同,社会上称之为阴阳合同或大小合同。一份合理标价的合同用于应付检查,另一份用于施工结算。其后果直接威胁着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甚至有可能造成工程建设项目无法实现预期的建设规模,建成了“半拉子”工程。(3)挂靠问题。某些资质低、技术力量薄弱的施工企业或个人(挂靠人)私下与施工企业(被挂靠企业)达成协议,以该企业的名义参加投标报价并承接工程,然后向其缴纳一定比例费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施工单位的素质降低,从而降低工程质量。(4)监管问题。在监管范围上,政府“缺位”与“越位”并存。一方面,政府的职能未能切实得到履行出现了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的某些做法却又超越了合理的监管范围,超越市场直接去管理企业,造成了市场调节的无效。虽然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但实际的根源却是相同的,即有关部门对自身职责认定不清根据市场经济国家对政府基本职责的界定,政府应当管理的事务相当有限。(5)劳动者素质问题。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上特殊国情的影响,建筑市场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拖欠工程款、虚假招投标、人员挂靠等。我国建筑市场中有70%~80%的劳动者是农民工,他们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专门培训、流动性强、组织性差、责任意识差、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情况,这对于建筑市场效率提高必然造成阻碍。

二、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前景

随着建设部《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指导意见》和《有形建筑市场运行和管理示范文本》的出台,有形建筑市场在整个招标投标管理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和源头防腐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1.建立公开、透明、有序的有形建筑市场

目前,有形建筑市场已实现建设工程交易过程的三公开:一是项目信息公开。有形建筑市场在其场所内和信息网站上实时真实、准确的各类工程招标信息,促进了市场开放和竞争,打破了市场壁垒;二是开标现场公开。招标投标重要环节——开标活动全部在有形建筑市场内公开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入开标现场了解开标情况,同时网站还可以做到“网上直播”;三是中标结果公开。招标人一旦确定中标人,有形建筑市场就会在其信息网站上对中标结果给予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增强了招标投标工作的透明度,阳光交易的基础得以确立。有形建筑市场建立了较完备的评标专家库及使用系统,从评委的申请、计算机自动抽取、电话语音自动通知应答、抽取名单保密、进入评标现场指纹验证,到行为考核均实现了信息化动态管理。评标现场实现了全封闭,评标全程电子监控和录像、电子辅助评标、背靠背语音答辩对讲系统等既可以防止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又能够提高整个评标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评标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为监察和监督部门后续检查提供了保障。

2.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增强市场震慑效果

消除建筑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要认真查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或业主)、房地产企业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未按法定程序进行建设用地、项目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和报建;有意规避招标程序,私相授受工程;二是查处和消除勘察、设计、施工、招标、监理、造价咨询单位在业务活动中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而从事工程业务活动,或越级、超范围承接业务;转让、出借资质证书,采取非法挂靠或允许其他单位挂靠本单位承接有关业务并收取管理费。三是查处市场监督管理工作中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越权审批或不按规定标准审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法违规问题不依法查处的行为。

3.全面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

由建筑企业组织对建筑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劳动技能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由国家劳动管理部门组织执业资格把关程序,并给合格从业人员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劳务作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管理。规定劳务作业人员应当取得与岗位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等资格证书或岗位证书。以信用管理为手段,促使建筑劳务发包和承包企业不得使用无证人员,增强整个建筑市场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措施。

4.改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法律制度环境

法律和信用是维系建筑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尽管信用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系交易秩序的机制,但是,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正常的信用关系得以维系的保障。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必须在信用机制之外,依靠法律机制,将一切经济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维护和培养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也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并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才能为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其对建筑经济的促进作用。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法律制度环境的构架路径是:借鉴征信国家在信用立法方面的成功经验,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经济运行的通行规则的要求,结合我国建筑市场的现实情况,对现行的法律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通过废除、修改、增加相应法律,推动适应我国建筑市场的信用管理立法实现实质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黄卫.完善政府监督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我国工程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陈锋.谈谈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问题[J].施工企业管,2004,(07).

[3]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原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4

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一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庸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一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 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x x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二)城市广场分类: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建筑施工的项目决策、设计阶段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利用不同的措施使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且科学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对项目的进度实况进行跟踪,随时发现不足,及时修正,为项目管理投资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为了能够得到经济效益以及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务必要合理分配有关资源技术结构。本文笔者根据当前国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造价是关于拟建工程在工程承包市场、机械设备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相对而言,它是大众可以接受的价格,是经过相关部门公平的招投标完成的,是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筑商共同认可的价格。在不同的情况下,工程造价内涵不同。因为研究对象不同,所以工程造价有建设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

建筑工程造价简单来说就是某一个工程从实施到完成所需的全部支出,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工程设备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它费和预备费及税金组成。

工程造价管理是指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费用管理和工程价格管理。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是为了实现投资预期目标,在制定规划以及设计方案条件下,预测、计算、确定和监控工程造价及其变动的系统活动。工程价格管理在微观层次上是生产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订价和竞价的系统活动。在宏观层次上,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及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系统活动。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筑市场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出现了日益凸显的问题。

2.1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弱化。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应由专业性相对性较高的人员执行,根据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对工程计价的定额编制太过于侧重,因此造成了国内工程建筑的大多数人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与实务相对弱化。使其出现了许多管理缺陷,对国内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市场中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2.2建筑工程造价没能完全与市场相融合。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复杂多变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要随时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国家及各级主管行政单位制定的相关计价定额存在时滞性和盲目统一性弱点,所编订的计价资料往往难以客观的反应不同地区间的市场价格差异性。导致工程造价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2.3建筑工程造价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机制。

实现建筑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公平竟争机制。建设工程的工程造价竞标是建筑领域内竞争机制的核心体现,但因为许多客观因素制约,我国现行建筑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有碍竞争的公平性局面的问题的出现,太重于精细的定额度量和工程量计算方法,使其工程价格的制定弹性。

2.4建筑工程造价竞标方法存在弊处。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工程招投标活动都是利用集体统一的管理方式,实际市场经济运作现状下,工程招标中的标的报价是在国家定额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中标者。最低价中标法在我国不能够全面普及运用,竞标时人为复杂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竞标投资成本增加。

3、新形势下实行建筑造价管理的实践和创新战略

为适应我国当前建筑市场的开放多元性发展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局面,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坚持实践创新的观念,科学落实,具体策略如下。

3.1更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新理念。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在实践落实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更新科学理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往往造成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经济活动矛盾突出。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践中引入双赢理念,从业主的投资估算到承包商的投标报价,要求经济活动主体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关系,可以确保双赢模式的实施。

3.2完善建筑工程市场价格控制体系。

以市场为取向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是控制投资成本的重要依据。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和动态管理,包括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编制建设标准和造价指标,定期市场价格信息,完善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调整角色定位,完善建筑市场及相关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功能,改善建材市场价格信息服务职能,夯实施工成本价格管理的基础。

3.3科学构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质量,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措施,我国当前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中,应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优化资源环境,建立建筑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并合理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强化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职能,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3.4工程施工成本申报机制的推广。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须对工程竞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企业实际的运营能力,明确其施工技术控制能力是建筑工程造价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在施工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起步阶段,建立工程施工成本定期审报制度,可以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企业财务成本,通过工程施工成本的考察,为合理制定施工招标标底,恰当评价承包商投标报价提供依据,及时分析工程施工成本报表,有利于实时监管。

4、创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运行模式。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对于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性建设工程是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充分拓展有利资源,合理调整资源结构配置,实行统建统管,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监督。对政府性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实践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是当前我国建立工程造价管理新体制的重要环节。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6

关键词:建筑空间场所;体验;哲学研究

人类学、符号学、美与崇高、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都属于建筑理论家和哲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和问题,这都是对于建筑意义的探讨。在魏玛艺术馆共同讨论的尼采与我们的心灵建筑研讨会中,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艺术史学家针对建筑、文学、艺术、建筑的隐喻等问题。建筑空间场所的体验属于建筑理论界自身向哲学领域的一种拓展。

建筑理论十分非常重视建筑的哲理,哲学的批判理论也成为建筑历史批判与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欧洲的建筑哲学家开始将结构语言学引入建筑思想当中,首次关注建筑的语言表现,学者的思维碰撞开始将解构主义引入建筑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及解构主义也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建筑的理论范式和哲学的理论范式都成为了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

早自19世纪末,尼采就发表了建筑是哲学意志投向权利的审美客体的言论,首次提出了言说的建筑与知觉的建筑概念。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啦则提出了以超越笛卡尔现象的概念去理解建筑的观点。

当代建筑理论开始从关注建筑的形式转向建筑的逻辑,深入更普遍的本体论;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建筑理论又十分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可见其深受现象学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哲学强调的是针对景观、场所、基地及其建造过程,特别是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态度,这给建筑理论研究注入了生命力。近年来,建筑现象学也开始朝着哲学思考的方向探索,开始深入研究身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是人们感知建筑内在组成部分的的媒介,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人和建筑之间的联系再一次成为现象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建筑现象学所研究的内容是建筑的形成及其怎样产生作用,其不仅关注和认同建筑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关注建筑感觉层面上色彩、材质、管线等,而在所有感觉层面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其空间场所的体验。

空间是建筑区别于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关键特征。长期以来,空间本身被看做一个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并不拓展,坚固的被动背景,被坎作为一个恒定的场域。建筑从诞生时期起就是一种空间,这是不同于绘画与雕塑的重要特征。

建筑一直在广泛的学科当中获取新知识,其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文化哲学了,哲学家对空间的解释也推动了建筑理论家对空间的再认识。罗杰琼斯认为现代的空间概念是一种符合隐喻,它体现了人们对分离、区分、连接、隔离、划界、分裂、区别以及一直等所有的关键和体验。几何定律和透视法是对人们无关联产所体验的一种提炼和总结。空间已开始被完全抽象化、综合化、外化为空无、寒冷的虚空。

近年来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跨学科探索交流中,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其中大部分达成了空间是交流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本质所在,是建筑的主角的共识。莱恩劳森之处:空间创造了环境,环境组织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哲学家讨论空间问题时,既从形而上的领域出发,也设计到形态的层面。哲学家认为空间是物质的伸张行和广延性,是所有物质系统当中各要素的共存与相互作用的标志。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说过,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产生空间感,空间感则是人们对物体进行定位及距离测量的过程,是对空间的体验,而这些体验过程依赖于感知者的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当中,场所就是天、地、神、人的集中体现。场所和建筑与城市空间有密切关联,场所精神在能够产生共鸣、能够容纳体验的空间中存在,场所既属于空间体验的产物,也属于空间的再创造。

诺伯格舒尔茨对建筑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做出了强调。他明确指出,建筑现象学是把建筑在实在的、具体的和存在的理论领域加以理解的理论,建筑现象学将建筑看成是一个具体的现象,一次来建立建筑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要栖居则需要在环境中能够辨认方向,与环境相认同,栖居的真正意义在于生活发生的空间,即场所。场所是生活世界,是一种具有清晰特征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成的。场所、场所精神、存在空间以及空间体验被纳入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范畴。

建筑和空间以及场所的关系具有唯一性,这是由于建筑和场所的同一性和一致性,这形成了场所精神的基础。建筑和场所有着形而上的、气候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联系,如果建筑脱离了场所,就会将这种联系隔断,自然也失去了场所精神。

人类建造了建筑了城市,因此人类也共同塑造了自身。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文化区建造我们的城市。我们想象中的城市有时候甚至比我们测量统计数据图纸中的硬性城市更加真实。这种想象既是虚幻的,又是现实的,是一种能够让人体验的空间。

弗洛伊德理论表明,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往的回忆。既是对过去曾发生过的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真实感受,是一种早年储存下来的意象的显示,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所以说,体验是一种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为建筑空间的一种再创造。

空间体验和城市场所和建筑相关,而城市场所和建筑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关,只有同时体验建筑和城市空间以及形成城市空间和建筑的社会和地理环境,才是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空间。建筑的空间在于创造一种能够提供体验的场所,而这种场所体验又和一定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意大利锡耶纳的市政厅广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大广场的正中是建于1297-1310年的市政厅,大广场中的9块石板,象征着这个注明城邦国家的9位杰出执政官。红褐色的陶瓦屋顶和砖石建筑墙面,始建于1196年,在此诞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托斯干纳文化,历史、地理与文化交织的体验共同形成了锡耶纳的场所体验。

优秀的建筑是让建筑与环境成为共同的空间体验场景,成为自然的生活舞台和观众席,城市设计和体验,就是对生活的设计,对体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l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查戴维斯虚拟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8

[2]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3I彭茨等编马光亭等译丹尼尔里伯斯金建筑空间[C]剑桥年度主题讲座一一空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2

[4]孙周兴译.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6

[5]部元宝译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一一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95.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7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利用的紧张,导致建筑向高容积率发展。大进深、超高度、大密度建筑在城市区域不断涌现,一些建筑开发仅重视高度与“广告效应”而不断攀比,空间压迫、环境单调、城市风貌支离破碎,给城市整体空间形成一定的破坏作用。如果不在城市规划中采用具体的措施、建筑设计中采用具体的方法,势必给城市空间景观、日照、卫生等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从以上角度也可以看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的形成是提高城市居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2.工程概况 附基地及周边概况(参图1)本建筑位于嘉兴南湖新区,新区处于中环南路东段,与嘉兴南湖相呼应,是嘉兴南湖区建设“上风、上水、尚善、尚品”东南新城的主战场,是未来新嘉兴城市中心的入口,新区中心与嘉兴老城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将建设成为集行政办公、新型商贸服务、文化娱乐和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成为嘉兴东片城市副中心。目前,以国际城、国际电气城、汽车商贸园为代表的商贸项目,以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国际网球场为代表的配套功能设施,以同济大学浙江分院、北师大南湖附校、嘉兴一中等为代表的名院名校、以嘉兴妇保院为代表的医疗设施以及以澳洲花园、格林小镇为代表的众多小区楼盘等精品项目正在建设中。建筑地上部分由主楼和裙房组成,主楼以开敞式办公和小开间办公为主,最高21层,建筑高度为79.39米。裙房为二到三层,建筑高度14米。地下一层,功能为机动车停车库及非机动车停车库(人防)、设备用房,标高为-4.8米。总建筑面积为4405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3315平方米。 3.空间营造的设计方法 3.1 建筑空间体量的控制 高层建筑同其高度与巨大的体量对城市空间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从“营造空间”这一角度讲,体量的控制尤为重要,特别是主体建筑同周边建筑及环境道路的关系。本工程东临主要城市道路,南、北、西侧均为城市支路。其中第五大道原规划以商业步行街区为主。主体高层东西面宽控制到56.8米,基本为基地总宽度尺寸的1/2以下,有效控制基地内部及本体对北侧道路与临地的影响。在位置上协调体量关系,距离北、南与西侧道路控制距离10米,减少对支路的压力避免产生空间的紧迫感,沿主体建筑布局2—3层的商业裙房,裙房沿第五大道及城市干道展开,退有一定的步行距离,并沿第五大道布局商业骑楼,丰富第五大道空间界面,延伸了视线量度,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附范围图参图2) 3.2 聚散手法的运用。 “聚”的设计使建筑的容积率提升,建筑密度加大,空间环境紧张,压迫感增强。“散”的手法可以改善环境,提高绿化率,减少建筑密度。现代城市建设需要“聚、散”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在提高环境空间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率,节约资源。在方案的设计上采用了“聚、散”结合的手法,以聚为主,裙房半包围主体建筑,而不分离,退让空间形成半围合的广场,广场自然形成主体空间的南向主出入口。并且广场空间面向南侧向阳路形成了城市开放空间,缓解了向阳路南侧高层对向阳路道路空间的压迫,而使道路两侧建筑都具备了“活力点”,具有了较高的“人气”,营造了小型公共空间。 3.3 场所与空间 建筑在城市特定地域中,应具备能被感知的“场所精神”,场所营造是空间营造的内容之一,“场所”涉及了建筑学、社会学和环境心理学等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3.3.1 环境场所涉及的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受建筑环境的影响,是“场所“涉及内容之一。本工程的设计,东侧为嘉兴南湖新兴中心区的“广场”,同时,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到尊重周边场所的环境,将建筑自身围合的“小广场”面向新区的“大广场”,体现“迎合”的理念。大小广场相互因借而使小广场空间得以扩大,大广场空间得以伸展。“场所精神”得以体现,给人以安全感与归属感。 3.3.2 建筑造型设计的场所感 建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艺术设计更是受到周边环境与场所的影响,非人性化的突出表现过分强调建筑的孤立性,封闭性或者张扬性会破坏城市的整体空间与环境。建筑文化物质不是一个或几个个性的建筑所表达的,它需要地域与自然所赋予的群体的共性,作为“场所”里的“一项工程”、“一栋建筑”,应依附于周边整体环境之中。在设计中,方案造型简炼,与新区建筑风格协调,主体方形,整体稳重,与新区的时代性更加贴合。裙房柱廊与骑楼又体现了地域色彩。(效果图参图3) 4.结论 建筑空间营造是现代建筑空间理论的眼神,发展到今天,不仅注重自身空间的营造,延伸到了城市空间的层面,更加注重城市问题的解决思维,体现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的结合,体现人文精神,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上看,城市空间的营造具有广泛的内涵,是现代建筑设计对环境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充分尊重与认同。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在实践工作中具备空间营造的意识与责任感,掌握空间营造的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8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效益;建筑设计;影响

根据房地产发展的经验以及实践证明,在房地产相关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做好建筑设计工作是十分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开展房地产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建筑设计工作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重视建筑的设计工作。

1背景分析

在开展房地产相关活动之前,建筑设计工作人员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具体要求,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提前的思考以及规划,同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相关的文件具体表述出来,这一工作过程就被称为建筑设计。现阶段由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能够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同传统的建筑设计相关技术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第一就是建筑的空间感十分真切;第二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三维仿真技术;第三就是能够实现很好的人机互动。比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三维仿真技术,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以及美感,同时还能够从不同的方向以及不同的角度对建筑进行观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三维仿真技术所带来的环境效果,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2相应的影响分析

2.1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建筑的外观设计,还要体现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同时还要对建筑质量进行有效的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才能够得到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作当中,部分设计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只重视建筑的美观以及建筑工程的审批工作,并未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实用性引起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建筑物外观的美感,同时还要保证建筑空间设计合理、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以及实际使用的要求。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第二就是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建筑设计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建筑的发展趋势。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发展的眼光,就会导致建筑的设计理念未能跟上市场的具体需求,从而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定位不清晰,影响了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房地产开发商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房地产开发相关活动的预见性。

2.2能够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

在房地产开发活动当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保证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同时考虑到市场的实际需求。只有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得到了保证,同时市场定位准确,才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以往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迎合部分消费者追求建筑美观的要求,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结构布置不恰当、建筑的实用性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建筑设计工作不能满足大众化的使用需求,房地产销售工作未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房地产开发企业未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最终就会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口碑下降,影响房地产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除了要对现有的房地产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之外,房地产开发商还应该处理好建筑设计与消费者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在相关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应该对市场消费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出建筑的实用性,比如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融入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是施工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才能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在对其使用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进行衡量的时候,房地产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对建筑的质量加以重视,只有建筑物的美观、质量以及实用性达到统一的时候,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房屋的使用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仅能够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2.3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能够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能够反过来影响建筑设计工作。比如当房地产的供应小于了市场需求的时候,如果建筑设计形式较落后、结构简单、空间布局不是特别合理、建筑的实用性不强等情况,房地产企业也能够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购房者基本都是刚性需求。如果当房地产的供应大于了市场需求的时候,地产市场就处于买方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了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比如合理设计布局建筑空间、布置建筑结构、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提高房地产的销售量。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建筑设计与房地产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提高经营活动的针对性,从而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前几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多地甚至出现了“一房难求”现象。由于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对中小城市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中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过快,同时消费水平又有限,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之下,中小城市房地产当中建筑设计合理、建筑形式新颖的房屋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设计落后的建筑则没有消费市场,即使有了消费市场,在房地产开发区的比重都不是特别大,同时房价与设计合理的建筑相比也是有较大差距的。

2.4房地产开发链条以及房地产溢价

建筑设计工作是贯穿于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做好建筑设计工作能够有效推进房地产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第一就是建筑设计能够根据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开展相应的设计工作,要想房地产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会对地段、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开发商在拿地的过程中就会根据建筑设计对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合理选择。第二就是如果房地产开发用地地理位置好,同时配以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精明的营销策略就能够迅速占领市场。第三就是在房地产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能够对存在的不合理的结构设计进行改进,使房地产开发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第四就是先进、合理的建筑设计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迅速占领消费市场,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创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还能实现房地产的溢价。比如两个房地产开发商在同样的位置开发了一个小区,每一平方米的价格都是在12000元,但是第一家开发商的建筑设计新颖、合理、科学,消费者买入过后经过一些列的营销手段,使每一平方米的价格增长到了15000元,或者是第一家开发商在房地产营销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营销手段,使房屋的单位平方价格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称之为房地产溢价。总的来说,在相同的地段,如果建筑设计合理、科学、居住环境舒适,大部分消费者是不在乎房地产溢价的,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以及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科学的建筑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3结束语

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想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不仅要提高建筑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使房地产的质量得到保证,还要了解掌握建筑设计与房地产开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对消费市场进行精准定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最终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发.我国建筑设计对房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8):10.

[2]王玺.房产测量与建筑设计计算建筑面积的差异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6).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9

一、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我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一是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二是我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我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我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我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二、强化管理机制,构筑我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我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三、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我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地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我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捕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我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的20%,我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我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以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五、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我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我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我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我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我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六、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我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我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我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我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我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我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的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七、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我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我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我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我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我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八、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我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我国建筑企业应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同样我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我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我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我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强化政策导向,为我国建企迎接国际化挑战创造条件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 解决办法 提高

一 、在建筑施工中发现的质量管理几个不好现象

1:从大的方面来说,质量管理首先是政府的管理。政府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政府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有:对建筑市场管理不力,似乎谁都可以进入这个市场,谁都想进来分一杯羹。对建筑方的要求过低,存在着制度章程上的缺陷,没有一个合格的有效地法则,导致市场的良莠不齐。例如2009年6月的上海楼房倒塌事件,一栋处在建设中的13层住宅楼整体倒塌,并造成一名工人死亡。唯一庆幸的是,倒塌的楼房还没有竣工,此事故并没有导致居民死亡。这就是典型的政府管理不力,不仅消耗资源,而且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如果政府对当地的建筑市场的质量管理到位,不管是对企业本人,还是政府机构的管理,如果都有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检查准入制度,也就不会有这个事情的发生,最起码可以降低此事出现的可能性。据此,我们不难看出,政府监管不力的这个不好的现象,对建筑施工的质量有多大的影响。

2:从建筑方来说,不管是建筑这个市场还是建筑主体自己,质量管理很大程度上都和建筑方有莫大的关系。而建筑方存在的不好现象,即是直观的也是最突出的。首先是建筑方自身素质所存在的不好现象。例如,资质不过关,即对建筑要求不明了,也对技术半懂不懂,而且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出现为了减少材料的投入而少用或者用劣质材料顶替的现象。其次就是建筑自身对自身的管理不力的不好现象。建筑方自身也是存在着管理的。例如对职工的管理,材料的储备和买进,这些都是建筑方自身管理的问题。一些建筑公司,对自身的管理很不到位,例如对建筑当中对工人管理的问题,由于自身对技术不了解,而放纵工人瞎干蛮干,从而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从另一个层面也放映了,建筑公司对人员引进的管理也是不到位的。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建筑主体自己所天生自带的问题,对建筑施工的质量影响有多么大,这个最突出而显见的不好现象。

3:从区域来说吗,由于市场的开放性,导致建筑市场内在的竞争,而由此引发另一个不好的现象,那就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割裂对立性,通俗点讲,就是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在这里,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自立的主义。主要表现在,为了鼓励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打击外来的建筑企业,使建筑市场的竞争明显恶化。只要给带上一个地域标识,就很难在另一个地域有所发展。这是对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规则的否定,这个现象也是很明显的。 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建筑市场内部的提升,一些资质不好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建筑主体的素质的提升,管理不好,技术不过关的企业,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至于被淘汰。没有竞争的市场是不健全的。而地域的自立主义,对建筑市场的竞争是绝无好处的。地域自立主义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没有好的建筑企业,哪来的质量保证。

二、质量管理的几个不好现象的处理办法

1:总的来说就是要让政府的监管逐渐完善,首先我们对政府的期望不能急于求成,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新中国建立也不太久,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要给政府一点时间去逐渐完善自己的 监管制度。其次就是允许政府在尝试中失败,因为一方面失败乃成功之母,另一方面也能让政府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监管制度。但是我们不能容忍政府不去监管,放纵建筑市场,让建筑施工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危机社会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2:在次的一方面来说,就是要提高建筑主体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政府在管理建筑市场时,有选择的放入建筑企业,不能让建筑市场良莠不齐。也要求已经在建筑市场的建筑主体,尽快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对建筑主体自身的管理,这要求建筑企业,一方面在用工方面有所讲究,不要一味追求廉价的劳动力,提高一下自身工人的素质。另一个方面,也要求在建筑施工中,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和职业道德,不要一味追求利润而忽视质量,或对技术方面的要求。做到按技术要求办事,用符合要求的材料,把建筑施工的质量提上去。

3:在最后来说,就是要打破区域自立这个政府扶植理念。因为缺乏竞争,市场是不会走向健全的,政府也不会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最后的这一点,我们要求让竞争这个救世主重新回到建筑市场这个大蛋糕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主体的素质,建筑主体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政府的正确职能,更好的监管建筑市场,让建筑施工的质量达到民众预期的要求。

三、总说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政府的管理是外在的,建筑主体的管理是内在的,而竞争的实行,则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这三个管理前提,是质量提升的法宝,是实实在在的处理办法。三者不可偏一,必须三者俱全,以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有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建筑市场.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1月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11

摘要:文章针对我校当前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从而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我国建筑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与市场规律

学校的学生作为产品在人才市场中出现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应对目标市场。决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第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市场会影响一个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比如两所层次一样的大学,如果其目标市场不一致,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也会不一致。建筑人才是建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其目标市场为建筑市场,所以为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契合用人市场的要求,那就应该按照建筑市场的需求定向地培养人才。

2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的需求

2.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也对建筑类的毕业生有了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在人才市场上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2.2从建筑学教学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

2.2.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

在新的需求背景下,我国应该培养出能够与市场需求相互适应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任何时候,扎实的专业基础都是实现就业的必要保障与前提,所以现阶段的教学还要寻求知识的多样化,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或掌握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土木工程、造价预算等辅助专业。

2.2.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

现阶段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与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说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力度对现阶段大学生专业教育非常重要。此外建筑师资格考试应该纳入教学大纲中,并且要增加课程与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实现建筑法规的加强。

2.2.3加强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其建筑设计趋于片面性。同时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筑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建筑教学需要和市场发展相互适应。

3从工程实践入手提高综合能力

上述可知,把建筑学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改革课程设置,规划适当课程和做好相应教学规划。具体方法如下: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有目的地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独立性,比如说将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评分环节和调整老师指导方式,从而更有力地监控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为方便落实建筑学专业的改革方案,以课程设计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把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作为辅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1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相结合

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纵向课题和一些横向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科研工作,如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建筑测绘、建筑绘图、分析与撰写实习报告等。尽量使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较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2建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确定校企结合形式和实践研究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实习,既保证设计单位的生产要求,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3对建筑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方法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在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促进建筑学教学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4结论

现在的建筑市场范文12

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国际通融性

“WTO”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法制建设和增加法律的透明度。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通过的一些协议,使得各成员国政府修改竞争规则变得非常困难,在几乎每一个涉及贸易环境的领域,成员国寻求多变、歧视性和保护性的政策都将受到世贸组织规则的制约。虽然中国已加入“WTO”几年了,但仍需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其一,要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双边和多边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有关规则及作用,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创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局面。要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改和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其二,中国加入“WTO”后,一切必须按“WTO”的规则办事,如国民待遇、透明度,使我国在立法和行政管理上不能完全自己做主,要与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必须依法经营,增强依法经营观念。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协定与协议和有关的国际惯例将成为约束和规范中国企业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同时,中国应加强建筑业法制建设。强化《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实施,认真规范国内建筑市场,通过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逐步扭转建筑市场无序的局面。建立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推动建筑市场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风险担保制度,维护承发包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建筑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中国建筑业法律体系框架,切实提高与世贸组织的通融性。

强化管理机制,构筑中国建企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为建筑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有利的保证。中国建筑业应把提高竞争力的重心放在管理体系的建立方面,进一步转换企业的内部机制,强化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建立适应“WTO”要求的管理体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经济竞争也出现了新态势。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建筑企业的影响将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刀,它既有利于国际范围内建筑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建筑企业利润的提高;又将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弱势国家的建筑业,在竞争中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上,体现建筑业水平的国际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应运而生,如污水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项目要求承包商必须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文明施工,减少过去施工工地尘土飞扬的现象并尽量减少噪音污染,同时,在使用的建材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不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

建立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动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将会有更多的建筑工程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中国建筑业应当及时捕捉和掌握国际承包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应对策。建筑企业应及时有效的得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信息要有覆盖面,这就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网络,要通过海外机制和以世界各地的承包商、商、供应商及驻外使馆、经商处等为中心,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同时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准确反映世界建筑市场情况,增加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机会,为中国建筑业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创造条件。企业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时扑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快速科学的经营决策。切实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提高中国建企的国际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中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约3600万人,是美国建筑从业人员的4.5倍,而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却只相当于美国正常年份建筑业总产值20%,中国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日本建筑业的1.25%.我国2004年劳动生产率约28200元/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虽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但与国外一流建筑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尚不具备与之抗衡的能力。中国建筑业应加大建筑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提高建筑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建筑企业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功能新、体量大、施工难度大的新趋势,大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建设部推广十项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科学含量。加大建筑企业科技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步伐,采用国内外新机械、新设备,淘汰落后的建筑机械设备,减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能力。要有计划地推进建筑工业化,制定标准,合理布局,使构件、配件生产标准化、通用化,建筑制品生产专业化、商业化。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建筑企业应大力推广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收集市场信息,投标报价、施工设计、企业管理、经营决策等方面应普及应用计算机,提高经营决策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国内少数特大集团已开始尝试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期更好地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构筑人才优势,建立以人为本的国际化人资体制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冲击国内的人才管理模式。许多国际跨国建筑集团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而这些建筑集团推行的是“本地化”策略,即建筑原料采购供应本地化和人才本地化。特别是后者,不仅使外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本地人的优势,也为中国建筑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契机和舞台。而外企丰厚的薪金、良好的福利,较好的发展前途深深吸引了大批国内优秀的建筑人才。因此,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中国建筑企业应舍得投入,一方面在学校和社会上招聘一些人才,另一方面对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包括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国际著名建筑企业培训。有的企业可能认为企业培养人才,一旦成材,就会出现流失的现象,得不偿失。不可否认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企业不能因噎废食,放弃对人才的培养。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用好人才,这应成为中国建筑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实施灵活策略,不断加速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进程

中国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定位,合理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开发战略,并根据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进行调整。中国建筑业应加强与国外著名建筑企业的合作。目前,运用“优势联合”,这是近几年大型国际工程中常用的方式。举世闻名的英吉利海峡第一条海底隧道工程,参加竞争的承包商,有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建筑公司之间联合,也有西方国家建筑企业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公司的联合。其目的是发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竞争中获胜。中国建筑业应根据本身特点,适应潮流,加强联合,在联合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中国建筑业为了国内和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在抓好对外承包劳务这个主业的同时,应走经贸结合,承包劳务与境内兴办实体相结合,对外承包劳务与海外投资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增强综合实力,提高效益。中国建筑企业应立足发展大局,接受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协定与协议,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在参与多边贸易基础上,积极与世贸组织成员国的建筑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国际集约化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建筑业宏观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中国建筑企业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既要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和发挥区域优势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市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不断调整结构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究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规律,挖掘建筑市场发展潜力,找准建筑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区域优势的发挥,必须以建筑市场为向导,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起来,提高中国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样通过加快中国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强强结合,形成一批具有综合总承包能力、融资能力强的大型、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国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部出台的建筑企业综合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的实施步伐。中国建筑业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多元化产权结构的混合经济,提高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后劲。当然,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在“小而精”、“小而强”的道路上,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上下功夫,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而且也是今后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生存的良好选择。中国建筑业应抓住当前的良好时机,通过“激励机制”规范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监督机制”监控中国建筑企业管理者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实施有效的控制。通过“三大机制”的运用,不断优化结构布局,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快集约化进程。

加强经营开拓,努力提高国际建筑市场的占有率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为中国建筑企业大规模进军国际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充分用足、用好对外签约权,实施“外向带动、输出兴业”的战略,扩大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和劳务输出,努力实施对外承担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咨询、建筑监理、技术服务等。过去由于我国不是“WTO”成员国,很多国外的项目我国建筑企业不能承建,只能做当地外资项目,如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部分私人投资项目,并且受到的限制也很多。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建筑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同样,中国建筑企业也可以进入国际建筑市场,这将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市场开放后,国内的一些项目将开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招标,将有更多的国外建筑企业参与,我们将可以学到国际上先进的工程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建筑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有利于中国建筑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为中国建筑企业跨国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