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21 17:26:53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

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在理念上有了变化,发展中比较注重人本化的推广,其中尤其重视以人为本培养大批懂技术及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经营者;对于农业发展推广思想理念的多元化推广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层面比较重视[1]。

2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

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对这些发展趋势性变化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了解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2.1农业资源功能的趋势性变化。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趋势性变化中,农业资源的功能变化是比较突出的。在过去的发展中,耕地、水等这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产品供给也主要是通过这些资源的投入来获得。经过长期的发展,对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消耗。我国作为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近些年水资源破坏问题比较突出,这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近些年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深化,国家提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不只是要承担产品供给功能,在具体的生产中也要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在农业发展的资源功能方面就逐渐发生了变化。2.2农业需求结构趋势性变化。新的发展环境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特征就是需求变化,个性化的消费及多样化的消费逐渐形成了发展趋势,充分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显得比较重要,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农业的需求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是比较重要的特征体现。在品种的结构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小麦、大米等粮食类产品的消费比较稳定,对于水产品及肉类产品等产品需求比较旺盛,这就使农业发展的需求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而从质量水平的角度分析来看,由于受到不同消费需求的变化影响,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对农产品的需求表现了差异性的分层态势[3]。当前我国居民在农产品的需求方面已经跨越了满足数量需求的阶段,进入到了数量质量安全并重的新发展时期。2.3农业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中,经营方式的趋势性变化表现比较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流通上,在这里涉及到了生产力及生产管理。农业生产上主要表现在生产主体的变化。过去是小规模分散经营,而现在是新型的经营主体和分散承包农户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农业生产在当前进入了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阶段。而从农产品的流通层面来看,过去是田间到餐桌,实物形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流通已经实现了虚拟化的发展目标[4]。其中,冷链物流的流通模式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各类产销对接形式上比较突出。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下,使得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本+机械化+现代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类型,大大提高了经营效率。2.4农业调控行为趋势性变化。大力发展农业是基本国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环境,对农业的发展从政策上进行优化就更为重要。在全面改革的深化实施下,我国已经打破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样就促使农民成为了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机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显著。新的发展时期,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政策上对农业、农民都提供了相应补贴,逐渐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下,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开始给予更多的支持政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的发展活力,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中更多资金融入到农业发展中,放宽了农业准入门槛,这样在市场机制的有效调控下,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农业供给模式趋势性变化。农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过去的农业供给模式主要是聚焦国内的市场及资源。在粮棉油糖及畜牧水产方面都要求有尽可能高的自给率。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供给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国内和国际作为重要的供给发展模式,两种资源的供给模式的发展特征愈来愈明显化,进口的农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数据显示,我国在国际贸易合作下,相当于利用了国际耕地44万hm2来生产粮食、棉花等作物,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数据得到了进一步增长[5]。在坚持口粮绝对安全以及与国情相结合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国内紧缺型农产品的进口及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从整体上来看,农业供给模式的趋势性变化已经愈来愈明显。

3结语

通过对新常态下农业发展趋势性变化的研究,能够对实际农业发展的理论深化有促进作用,为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作者:陈家友 单位:建始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趋势性变化[J].农业知识(瓜果菜),2015(14):1.

[2]张志栋.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饲料粮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与展望[J].业,2017(2):13-15.

[3]简真瑜.把握新常态下农村流通的六个变化[J].决策导刊,2015(6):10-12.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81-05

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是指某一时空尺度范围的农业企业系统,在现有的技术经济和确保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的条件下,拥有的自然资源所能支持的具有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包括经济活动强度)。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可分为支持层和压力层两个部分:支持层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压力层指农业企业社会经济活动对支持层的胁迫,包括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支持层又可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态系统的弹性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上层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能力,是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要深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在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可通过综合分析和趋势分析对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做进一步研究。

一、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定量评价

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状况用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度来表示。根据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研究可知,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大小与其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有关,弹性强度和弹性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业企业地貌、农业企业气候、农业企业植被及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协调能力等。因此,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计算公式可参照一般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计算公式,定义其具体表达形式为:

El=λ・ (1)

式中,El为生态弹性度,λ为调节系数,H为景观多样性指数,V为植被指数,c1c2分别为农业企业气温与降水量的年变率。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植被指数表示农业企业地貌及覆被状况,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率表示了农业企业的气候状况。且Hi=-ρklog2ρk,这里m为景观单元类型项目,对农业企业来说,景观单元类型可与用地结构联系起来,ρk为第k景观单元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

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的方法是采用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各影响因素建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数据的处理,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等。数据的处理包括对缺失原始数据的预测及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权重系数通常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以下对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方法的选择进行讨论[1~2]。

(一)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量化结论的正确性,对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单要素承载力为基础,具体的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分指标层。准则层包括资源承载条件和环境承载条件两个方面,资源承载力选择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作为评判指标[3]。其具体的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指标体系是针对农业企业普遍情况而言的,对特定情况可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指标,对单项指标或因子的选择同样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二)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由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多,相关评价标准的确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矢量投影法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用评价对象在理想对象上的投影距离表示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其方法原理如下。

设评价问题的评价对象集为X={X1,X2,∧,Xn},对象集可以是一组不同的农业企业,也可以是同一个农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指标集为K={K1,K2,∧,Kn},评价对象Xi对指标Kj的属性值(指标值)记为rij(i=1,2,∧,m;j=1,2,∧,n),矩阵R=(rij)m×n表示评价集X对指标集K的属性矩阵或称评价矩阵。经无量纲处理后,由Zij构成的评价矩阵为Z=(Zij)m×n。定义由各评价指标的理想值Z*

j=max{Zij}构成的评价对象为理想评价对象,用A*表示。

在加权向量W的作用下,构造增广型加权规范化评价矩阵:

C=[A1

A2

M

AN

A*][w1z11 w2z22 ∧ wmz1m

w1z21 w2z22 ∧ wmz2m

M M M M

w1zn1 w2zn2 ∧ wmznm

w1z*

1 w2z*

2 ∧ wmz*

n] (2)

如果将每个决策目标看作为一个行向量(矢量),矢量模为该行向量的大小,矢量的模为:

Mj=||Aj||=[ [wizij]2] (3)

矢量的方向为与向量A*成一定的角度,其夹角的余弦为:

dj== j=1,2,∧,n (4)

则每个评价对象Ai在理想对象A*上的投影为:

Yj=Mjdj=[ [wizij]2] ・=zijwi2

[ wi2] =zijwi2 [ wi2] (5)

可以用投影值Yi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数,很显然,0

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定量评价

对于不同的承载对象与压力,压力指数的表达模式不同。但对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而言,由于它是人类生态系统,其压力主要来自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越大,生活质量要求越高,压力也越大[5~6]。所以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可通过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速率来反映。为此定义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表达式为:

KPI=PecoWeco+PsocWsoc (6)

式中,KPI为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Peco、Psoc分别表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具体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Weco、Wsoc分别为经济和社会压力要素相应的权重值[7~8]。

四、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所述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对某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通过对其2001―2012年评价研究结果数据进行拟合来研究农业企业的生态承载状况及发展趋势。

(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拟合结果

通过拟合可得到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3个层次的拟合函数形式及变化趋势图。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1(t)=0.0078t3-0.1553t2+0.8174t-0.1079 (7)

式中,C1(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t表示时间,t=1表示1990年,t=2表示2002年,依次类推。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1)。

2.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2(t)=0.0004t3+0.0172t2-0.1802t+0.9102 (8)

式中,C2(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值,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2)。

3.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变化趋势的拟合函数形式为:

C3(t)=0.0005t3-0.0525t2+0.8658t-0.0579 (9)

式中,C3(t)为第t年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t的含义同公式(7)。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图3)。

(二)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结论

1.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发展趋势分析。从研究结果看,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波动比较强烈,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说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9~10];通过上页图1可以看出其发展总趋势,生态弹性力值2004年前后最大,然后开始下降,2010年前后其发展趋势开始由下降转变为上升,说明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弹性力正在向健康的趋势演化。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趋势与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不同(见上页图2),2001年后就处于下降趋势,直到2008年前后开始缓慢上升,向着健康的趋势发展。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层的拟合曲线(见图3),其趋势为2001―2007年间迅速上升,2007―2009年上升趋势迅速变缓,2012年以后稍有下降趋势,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开始减小。

2.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相互关系分析。农业企业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单纯考虑速度的发展,会使农业企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造成破坏,从研究农业企业生态承载力各层次评价结论来看也确实如此。研究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压力指数2001―2007年七年间迅速增加,而2007―2012年六年间增长缓慢,说明在2007年以前生态系统的压力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而2007年以后影响逐渐减弱,从研究农业企业2009―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趋势(见上页图1)和研究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趋势(见上页图2)上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在2009年后开始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2008年以后也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研究农业企业2001―2012年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看,尽管2010年后总趋势都开始上升,但总的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即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变化关系2001年处于上升趋势,2005年开始下降,2009―2010年之间达到最小然后开始逐步上升;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则表现为从2001年开始就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开始上升。分析其原因可以认为,一方面,农业企业生态系统弹性力的发展同资源环境承载的变化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变化比较缓慢,其变化趋势总是落后于农业企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破坏了以后不容易恢复,弹性力比较脆弱,因此在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农业企业生态弹性力的关注。

总之,通过对农业企业生态系统承载力各层次的发展趋势及层次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农业企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及演变状态的有关信息,为促进农业企业生态环境的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 冉对宏.经济开发活动下典型脆弱生态区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3] 谢家平,孔令丞.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生态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4] 蒋婷,赵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5] 梁嘉骅.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陈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模与评价[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02.

[7] Odum H T,Odum E C.Ecology and economy:“Emergy”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 in texas[A].Lyndon B.Johnson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and Texa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Policy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Number 78[C].Austin:Board of Regent,The University of Texas,

1987.163-171.

[8] Doherty S J.Policy Perspectives on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Papua New Guinea Using Techniques of Emergy Analysis[A].Masters Project

Paper,Dept.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Center for Wetlands,1990.72.

[9] Doberty S T,Brown M T,Murphy R C,et al.Emergy Synthesis Perspectiv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blc Policy Option for Papua

New Guinea [A].Final Report to the Cousteau Society [C].Gainesville,Fl:Center for Wetlands and Water Resources,Univ.FL.,1993.182.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3

为此,本文选定了“测控技术与农业生产智能化”的课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利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对农业发展现代化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系统分析

农业生产环境是一个复合式开放型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等因素,对农田生产中的环境数据进行迅速、准确地收集、传输、控制,对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性地分析,有利于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科学化管理。基于农业生产的智能测控系统,是信息的采集、近程通讯的使用、信息远程传输、信息智能分析与测控技术,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研究完成了智能农业生产测控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叶绿素分析、无线传输等低成本、实用型的产品。该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2 系统设计

分析物联网功能特点及现代农作物特征,设计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作业流程。系统开发紧紧围绕测控网络“感知全面化、传送可靠化、处理智能化”三项功能的实现,为智能浇灌、仪器导航、自动控制、及时溯源的实现打下研究基础。

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智能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一般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这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系统――可采用DCS与数据库结合的方案,主要任务是数据采集和存储;(2)数据处理系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从大量初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状态信息;(3)智能信息系统――利用智能特征提取、知识处理和决策支持。

3 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终端

“智能测控”的核心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集中智能化、组网智能化和服务信息化。生产信息采集终端主要完成农业信息采集与预处理,并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给智能测控系统。采集终端还带有精确计时的时钟及GPS可准确标定采集信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4 智能信息处理过程

4.1 知识发现

在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典型的信息加工实质就是知识发现(KDD)的过程。其中,趋势分析、特征提取和数据开采(DM)是关键技术。据此可以说智能信息处理的核心是KDD,而实现KDD的关键是DM。

4.2 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

4.2.1 方法选择

在现代过程监控中,由于过程变量的动态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技术过程的历史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且能对动态过程未来可能的变化进行有效地评估和预测,因此,以动态趋势形式存储的历史数据要比实时数据更为重要和富有价值。这样,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内容,也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4.2.2 趋势分析

在传统趋势分析方法中,进行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一般需要分为:系统建模、参数辨识和外推预测。然而,对于一个不确定的非线性动态过程,若采用传统方法,从模型结构的选择到参数辨识,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难以实现实时趋势分析由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通过学习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能力,将ANN引入系统建模与辨识,并应用于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是一种新的选择和努力方向。当前,在系统建模、辨别与预报中使用最多的是采用静态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离线学习,从样本中获取描述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然后进行在线实时趋势分析。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发展现状 农机装备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4-01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

1.农机设备应用不够广泛 农机设备在农化中的应用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贵州地区新增农机具将近 32 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 1 730 万 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 9% ,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整体情况还处在农机化发展初级阶段。

2.农机设备结构发展不够合理 我国现阶段,很多小型农机设备不适合在贵州丘陵山区作业,但是这种设备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少部分微耕机也是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耕作,而能够用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小型山地播种、移栽、收获的机具更少,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机设备各领域各环节结构的发展极不合理。

3.农作物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在贵州地区,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村劳动成本开始相对较高。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比较快,而烟草、油茶等仍是人工劳作,玉米耕作机发展相对较缓慢。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有效手段来提升耕种收综合的机械化水平。

二、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1.随着农机设备的发展,传统的微耕机必被小型的多功能的作业机所取代。“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南方丘陵山区作为我国实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农机设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政府对农机化作业的重视,单一的微耕机机不再满足市场的需要,加之新型的多功能作业机的出现,单一微耕机必将被取代。因此,未来农机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研究新型的多功能农机具,使之能够符合山区丘陵作业的需要。

2.移栽和直播种植机械是农机设备发展的方向 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先进的农机设备来实现,农机设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目前,实现农作物移栽和直播种机械设备的作业化,是贵州丘陵山区农机设备的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3.中、小型农机互补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贵州地区,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大田开始向设施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关于农业2号文件的实施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个人认为中型的农机设备适合在规模化的农业区使用,小型的农机设备则适合在单一的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区域农业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小型机互补使用来转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式,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注重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切实推动贵州山区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小型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收割机发展方向 虽然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在贵州地区农业应用中不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贵州地区,目前大部分是使用功能单一的割晒机,由于其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因此也不能被大众所接收。小型稻麦收割机,是目前贵州地区使用最多,且接运用比较广泛的农机具。

5.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 在解决了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性作业环节后,农机设备仍有新的技术需要跟进,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贵州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插秧技术,同时也具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农机化设备的全程应用,不仅是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一项新型农机技术,也标志着我国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综合作业的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贵州是一个多丘陵,农作土地分散零散的地区,研制和发展多功能、中小型农机具是农机科研发展的方向。相关门要根据该地区农机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合理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和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通过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贵州丘陵地区农机化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吕大明,张富贵.推进贵州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A].贵州省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贵州省技术经济研究会、贵阳市农业经济学会.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5

趋势一: 农业规模扩大

过去农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成本比较高。现在规模化趋势非常明显。以肉鸡和奶牛为例,2003年全国肉鸡养殖规模在100万只以上的占3.12%,到2010年为8.55%。规模化养殖业推动了饲料生意火爆。但和发达国家规模养殖还有较大差距。50万只肉鸡以上的养殖规模,美国占比67%,中国占比11.96%,中国大部分2000只到9万只之间。

趋势二:专业化农业合作社将成潮流

“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当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端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有市场、有需求,势必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柳传志、马云、丁磊、李连杰等商业大佬正是看到了农业的巨大机会纷纷投资农业行业。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较弱,中国农业存在产业规模小、散、落后的弊病,行业内都是中小型企业,不仅经营模式落后,附加值也不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步的优化和调整,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和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农业专业合作社势必将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趋势三:有机农业将迎来大发展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高端消费者餐桌,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有机食品的价格通常比一般食品高20%-50%,但因为禁止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从而降低了食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受到全世界消费者青睐。

目前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增长迅猛。据统计,全世界2012年有机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已超过600亿美元,中国有机食品的消费额正在以每年30%-50%的速度迅速增长,我国有机食品也有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近10年,我国有机食品的年出口增长率均在30%以上;同时,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有机食品消费群。所以,有机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趋势四:农产品品牌化

随着农产品供需关系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是质量和价格的要求,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高,在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往往会在价格上做文章,长此以往,会导致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下降。当前的农产品市场已由单纯的产品价格或质量的竞争,转化为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等以品牌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趋势五:构建全产业链资源优势

上游原料成本和下游渠道费用的挤压,让企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资源,布局全产业链。中粮依靠资源优势做全产业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志起未来服务的客户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做芝麻油的从芝麻种植到深加工产品,肉食行业从饲料开始到自建终端,电子商务自己做物流,都无不如此。所有企业都应该立足自身资源,进行整合,尽量构建产业链,将市场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志起未来非常看好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产业。这个行业有着长足的发展。

趋势六:重视食品安全和品牌形象

回顾过去两年的瘦肉精事件、塑化剂风波、山西老陈醋勾兑传闻、速冻食品病菌门、可口可乐中毒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信任极度脆弱,对于食品行业、企业品牌的发展都极端不利。

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严把产品质量关,在源头上预防问题,另一方面,也更重视食品安全的诉求,加大宣传力度,以此重建品牌形象,重拾消费者信心。

趋势七:重视战略新品打造

面对不容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沉迷模式、偏信定位、妄求多元化发展等等浮华的营销手段都开始失效,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从产品发力,踏踏实实围绕一个战略核心,打造并成功运营自己的战略型新品才有出路。

战略新品是所有的成功者共有的一个最重要的基因,只有持续不断的战略新品的运营成功,才让所有行业领导型企业能够活得很好,才能领先市场,才能利润丰厚。

趋势八:渠道布局从大而全到小而精

不断上涨的渠道费用,让企业不堪重负,进商超等传统渠道开始非常谨慎,转而寻找新的、更独特的、更经济实惠的渠道。这个新渠道,不仅仅是靠发现,也靠创新和整合。

相比网店、电子商务的火热,可以让我们看到企业开始布局新阵地,一些线下渠道发生的改变则更加悄无声息一些。比如旺旺,选择不进KA,而是深耕渠道,着力布网,整合了一个城市所有的便利店、社区店资源,绕过二批商环节,直接供货,大大降低了渠道费用,而取得的效果一点都不小。像旺旺这样的小而精的渠道模式在2012年将是大趋势。

趋势九:新兴媒体的运用更普遍和成熟

这些年,企业的广告成本一直在不断增加,“限娱令”、“限广令”更让电视广告投入雪上加霜,传统媒体威力下降,新兴媒体的作用不断攀升。

新人群、时尚人群也是主力消费群,这个群体都是“御屏一代”,屏幕成为超级终端,手机、电脑是他们最频繁的接触信息、联网互动的手段。企业在新兴媒体上的运营会更加普及,尤其是微博等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趋势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兼并等更加频繁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倾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本文以“九五”、“十五”时期浙江农村居民各项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和计量模型量化分析消费结构内部各项支出的比例关系,研究消费结构发展变动规律,从而提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这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台理消费.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乃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2005年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总体分析

以《浙江统计年鉴》(2005、2006)有关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为依据,对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做一总体分析。

(一)人均纯收入

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9.25%,高收入户人均纯收人为低收入户的7.73倍。

(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与2004年相比,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增长了11.94%,高收入户的生活消费支出为低收入户的3.38倍。

从以上数据得出,2005年浙江农民收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农村不同收入户收入差距甚大,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低收入户人不敷出.须依仗社会和政府的救济、援助。

二、浙江省农村居民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变动趋势分析

(一)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变化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6)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浙江农村居民1996年至2005年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

从表的数据看,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浙江农村居民2005年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12.65%。表明食品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衡量贫富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因此,浙江农村居民在这十年中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以满足吃穿为主的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2.医疗保健类消费支出额逐年增加,其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1996年的比重为4.21%,2005午为7.65%。3.交通和通讯类消费支出额增加较多,其比重增长迅速。1996年的比重为3.76%,2005午为11.38%。4.文教娱乐类消费支出额不断增加,其比重呈上升的趋势。1996年的比重为7.73%,2005年为13.3I%。

(二)浙江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基础上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在研究消费需求时.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xp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缩写为ELES)来建立居民消费模型,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表示为:

利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可以方便地求得αi、βi、的估计值。该模型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基本消费支出比较分析,在纵向上可以描述各类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以浙江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为变量,根据1997年至2006年《浙江统计年鉴》按收入分组的消费支出数据作回归分析,计算1996年至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

从表中得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趋势看,食品类、衣善类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

(三)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趋势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足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化的灵敏度。计算公式为:根据表的数据,计算各项消费支出的收入弹性,结果见表。

从表得出,在浙江农村居民各项生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中,食品的收入弹性始终最低,这是由食品的消费特点所决定的。居住、交通和通讯多数年份中的收入弹性大干等于1,说明农民对商晶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主要是因为农民的这些消费属于一次性集中支出,往往在短期内超过家庭收入。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看到十年来浙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以下特点和规律:

1.农村居民生活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型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型转变。1996年浙江农村居民用于屹、穿、住的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74.81%,2005年下降到60.63%。2.由实物性消赞为主向实物性和服务性消费并重转变。浙江农村居民实物性消费(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支出的比再呈下降趋势,服务性消费(文教娱乐、医疗保健、通讯、旅游等方面)支出的比重呈上升趋势。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火,消费支出呈现多层次。浙江省东部沿海各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层次比较高;而西部山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层次比较低。

(二)顺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发展趋势,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举措

根据上文对浙江农村居民近十年来消费结构变动趋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顺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发展趋势,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原来的农村市场进货渠道杂乱、假冒伪劣商品多,农民深恶痛绝,对现代流通方式下乡进村热切期待。借浙江省目前正在着手实施的“千镇连锁超市”工程这一平台,求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同时也要提高农民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改善农村消费的社会环境。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文体娱乐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从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看,文化用品及娱乐服务已成为农民吃住之外,最大的消费支山,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还将在今后持续升温。因此,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引导和支持企业投资农村文体娱乐业,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打消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目前,浙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覆盖面较低,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不确定心理。因此,政府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对低收入农民的救济等,同时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惠及更多的农村居民,打消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7

关键词: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单产分布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ed the data of Hangzhou and develop a theory model to determine the insurance rate.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able rate should be 7.35% in the guaranteed level of 80% and 7.84% in the level of 90%. But the present rate is 5% around,which is lowers than the reasonable rate bases on rice yield produce distribu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our government should improve the rate determination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e insurance,rate determination,yield distribution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5-0076-05

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支持“三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多年试点探索,我国部分省市采取了“共保体”模式,即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来执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任务。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严重,“共保体”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形成了保险公司“小保小赔,大保大赔,不保不赔”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共保体”成员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尽管是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经营难点如难以评估灾后经济损失、道德风险等因素有关,但保险费率的厘定不科学不合理所产生的保险补贴不足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合理厘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费率,对于政府制定适当的政策、实现“共保体”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调动“共保体”成员公司支持“三农”保险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提高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定杭州地区为样本,来厘定水稻保险费率。在模型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来作为拟合作物的单产的备选参数模型,采用作物单产分布模型来确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以此作为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参考。

一、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农作物的风险分区以及风险评估和作物单产分布的研究。如Ahsan,Ali和Kurian(1982),Nelson和Loehman(1987)以及Chambers(1989)的研究表明,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在提供农业保险时容易出现失败。为了避免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应该尽可能精确划分风险单位、细分费率档次。对于作物单产分布的研究,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国外学者仅在美国农业经济杂志上就提出了六种单产分布的参数模型形式(Bailey Norwoodt等,2004)。目前,拟和作物单产分布的方法主要有参数和非参数两种,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参数方法上,认为单产服从正态分布(如Botts和Boles,1958)、Gamma分布(Gallagher,1987)、Weibull分布(Sherrick et al,1997)、the Burr分布(Chen和Miranda,2004)、对数正态分布(Goodwin,Roberts和Coble,2000)和双曲线反正旋分布(Ramirez,1997)。

近年来,由于非参数方法具有分布形式自由、对函数形式和分布假设要求宽松、受样本观测错误影响小、模型结果准确等优点而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一般而言,非参数估计方法适用于大样本情况(Barry K.Goodwin和Olivier Mahul,2004)。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行性及相关精算领域的定量研究。庹国柱、丁少群是国内较早开展农作物风险分区和费率分区问题研究的学者,他们提出了农业保险在险种设计和费率厘定方法上不同于一般财产保险的观点,并于1994年以陕西省泾阳县棉花保险为例,采用指标图重叠法划分风险区域,利用正态函数法计算各风险区域的费率,在国内首次设计出计算农作物保险费率的应用公式。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农业保险研究力度的加大,涌现出了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如邢鹂(2004)第一次较深入系统地对农业风险分区和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张峭、王克(2007)对指数保险展开研究,认为指数保险则可以克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成本高昂等问题,且数据获取比较容易,更适合我国国情。

上述主要基于我国的整体情况来进行的研究,对农业保险费率的精算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削弱了对各个省市的指导作用。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个性化的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利用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的结合,克服了参数模型可能产生的偏态,起到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厘定模型设定

保险费率主要包括纯保险费率与附加保险费率两项。纯保险费率指的是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其赔付支出相等时的保险费率。附加保险费率是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日常经营得以运转的一些费用。根据目前保险公司的普遍标准,附加保险费率一般在2%左右。

保险费率的厘订是以对农作物生产风险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的,合理的保险费率带来的效用应和其承受的风险等价。农作物生产风险是农作物实际单产偏离预期单产的程度,可以通过作物单产随机波动的大小得以体现。所以,对农作物风险可以通过农作物单产的预期值与实际值发生偏离的期望值大小和概率分布函数来计量。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去趋势化修正

1. 数据来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杭州地区(包括各区县)1996-2008年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其中,1996-1998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里的杭州统计年鉴数据,1999-2008年的数据则来自于杭州统计信息网站上所提供的杭州统计年鉴2001-2009年的数据(见图1)。

2. 数据的修正。本文所用的是农作物单产的时间序列数据。由于存在农业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因素的作用,农作物单产序列可能会存在着随着时间增长的趋势。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农业生产面对的自然灾害风险,因此要将数据的时间趋势剔除掉以考察序列的随机性。因此在数据分析之前,本文要对单产数据进行趋势化处理。趋势化处理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判断是否存在时间趋势。首先要确定是否客观存在时间趋势,如果是平稳的序列,就不需要作趋势化处理。通过对图1水稻单产分布图的观察,发现作物单产序列分布都存在明显向上的抛物线趋势。再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来判断该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本文采用ADF检验对水稻的单产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水稻的单产序列分别在1%、5%、10%的水平上均接受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可以判断原始数据存在时间趋势。

(2)估计趋势。估计农作物单产趋势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取的是回归方程模拟法,该方法是通过建立关于时间 的回归方程,来分解时间对单产的影响。由于单产的时间趋势是未知的,因此需要先辨别时间的趋势方程。由于多项式的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在该部分采用时间 的多项式方程来估计单产的时间趋势。建立单产的趋势方程如下:

(4)检验趋势调整后的单产情况。经过上文的去趋势过程,接下来检验趋势是否被剔除。首先绘制剔除趋势后的单产序列与原始单产序列分布图,如图2所示。通过观察可以很明显观察到调整后的单产序列趋势平稳,且趋势调整前后单产序列的波动情况大体一致。

接着通过对去趋势后的单产数据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水稻单产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通过直接观察和统计上的检验后,可以认为原始数据的时间趋势已经被剔除。

(二)单产分布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择了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三种参数模型来作为拟合作物的单产备选参数模型。这三种参数模型分别是:

上述给出了三个单产分布的拟合模型,究竟选用哪个模型,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对此,比较常用的是Anderson-Darling(AD)检验。AD值越小,表明拟合程度越高。表3给出了三种分布的AD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Weibull分布对水稻单产分布进行拟合的优度最好。

(三)实证结果

确定了作物单产的最优分布模型后,将分别采用在前面分析的模型和三种单产分布模型来厘定费率,以期发现采用不同的费率厘定方法或采用不同的单产模型对费率厘定产生的影响。本文运用Matlab 7.0数理软件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工作,估算出水稻相应的保险费率如表4所示:

若将附加保险费率定位2%,则相应的水稻的保险费率如下表所示:

根据我们前文的分析,可知Weibull分布对杭州地区的水稻单产的风险分布拟合度最高。因此,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的保险费率在80%的保障水平下应该定在7.35%,在90%的保障水平下应该定在7.84%。而当前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的保险费率主要是由政府来订立。在“共保体”试点的最初,该费率定在3%左右,这使得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政府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于次年将该费率调为5%左右。但是,这与本文通过分析水稻的单产分布而确定的保险费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使得“共保体”能够持续地执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任务,政府在保险费率的厘定方面应该予以适当相关的修正。

四、模型的推广及相关建议

(一)本模型的不足之处

厘定农作物保险费率最好的方法是根据保险公司历年赔付率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但是该部分的数据属于保险公司的商业秘密,不可获得;或者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该方法的精度也较高,但是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因此采用这两种方法不具现实可操性。此外,由于只获得了杭州地区1996-2008年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文所估计模型的精度。

(二)模型的推广及相关建议

在模型的进一步改进方面,可以考虑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大样本,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挖掘历史数据来进行非参数估计。

在模型的推广方面,可以在“共保体”保险费的收费方式上加以运用。“共保体”保险费的收取方式可按每亩保险金额×基础保险费率×保险面积×承保区域系数计算。(1)可以考虑在本文模型的基础上以杭州地区的保险费率作为基础保险费率,根据各个地区的区域风险水平与杭州地区的差异来确定区域系数。对于区域系数的确定,可以通过建立多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区划,建立风险区域系数。(2)结合气象数据与环境数据,以杭州地区的数据为基准,建立多指标的农业保险费率模型,在原有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单灾种灾害风险以及综合灾害风险,并且结合地理特征、抗灾条件等建立不同地区的特定作物农业保险费率的区域风险指数的修订模型,通过运用风险指数来修订农业保险费率,使得农业保险费率更能够反映真实的农业生产和作物损失风险。

基于模型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杭州地区的水稻作物纯保险费率为5%左右,考虑附加费率因素,政府给予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应为7%左右的水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此外,政府在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方面还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 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补贴体系。首先,改进保费补贴结构。政府应针对不同保险对象和保险标的给予不同的保费补贴。其次,提供业务费用补贴,以提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在对业务费用进行补贴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成本予以差别对待,以尽可能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平作用。再次,提供再保险支持和建立风险基金。由于农业风险的特殊性,需要通过再保险机制和风险基金来分散风险。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中央级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特别是巨灾风险基金的方式来规避农业生产所遭受的巨灾风险。

2. 政府介入方式的选择。由于纯费率和保险费率之间的差距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保险业务中广泛存在的管理费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政府介入的方式,除了保费补贴之外,可以通过强迫和自愿相结合的办法来开展农业保险,减少农业保险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政府可以利用村镇一级的政府机构帮助宣传、推广甚至是办理农业保险,以减少农业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政府可以利用气象部门、病虫害防治部门的紧密合作来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比率。

3. 鼓励农业保险创新。既然农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在于纯费率之外的其他费用所占的比例过大、甚至超过纯费率本身,那么鼓励农业保险金融和技术创新,就将会大大改善现行的农业保险现状。

对于“共保体”的参与主体保险公司而言,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1. 因地制宜设计农业保险险种,满足农业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在这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适当进行新险种的开发、进行指数保险的研究探索。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领域的创新产品,是根据地区产量或某些目标天气事件如气温和降雨量进行赔付的农业保险产品,从保险费率的拟定来看,由于指数保险采用的数据客观、公正,因而增加了保险的公平性、可信度。

2. 积极推进银保合作,推动农业保险发展。一是开展业务合作。利用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银保双方可在销售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银行对投保了农业保险的农户优先提供贷款,对农村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发放大额贷款,可实行先保险后贷款的政策等。三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展开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前期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使得银保产品更具针对性。

3. 广泛开展农业保险宣传,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同度。各保险机构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密切配合,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做好正面引导,让农业保险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户知晓参加保险的程序、理赔方式等,提高农民自觉投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琪. Eviews 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邢鹂.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庹国柱,丁少群.论农作物保险区划及其理论根据[J].当代经济科学,1994,(3).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8

关键词:工业化;比较劳动生产率;H-P滤波

0 前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工业发展,推进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国内对工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国所处工业化阶段的分析,通过运用霍夫曼工业化四阶段理论、库兹涅茨工业化五阶段及钱纳里工业化六阶段理论等,测定我国或某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二是研究工业化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张培刚归类整理了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1921)提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7种因素后提出,可以用人口、资源或物力、社会制度、生产技术和企业创新管理才能等5种因素解释工业化的过程[1]。吕政(2003)提出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有以工业为主的第二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成为就业主体以及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等3项主要指标[2]。三是研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思路有: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3];选择城市发展高级化产业、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层分离式发展战略[4];选择二元结构多元化战略,在先进与落后生产方式之间重点发展中间层次上的生产方式[5]。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存在农村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及城市部门所构成的三元结构,主张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经济,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6, 7]。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注意到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工业化程度分析以及以工业化为手段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问题,但如何发展工业化以及对工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涉及不多。本文试图站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构建工业化影响模型,对云南省1978~2009年的工业化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评价。

1 云南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1.1 指标选择及计算

某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用该产业产值的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的比值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Si=Ci/Li 公式 (1)

其中,Si为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Ci为i产业的产值比重,Li为i产业劳动力比重。笔者从云南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获得1978~2009年云南省的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以及总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据;然后,计算出1978~2009年的云南省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GDP比重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进而,按公式(1)计算出1978~2009年的云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值以及相应比值。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总体上,云南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基本相符: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小于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

1.2 基于H-P 滤波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为清晰观察云南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笔者将得到的数据进行H-P滤波。H-P滤波法由Hedrick and Prescott(1980)提出使用,最早应用于对经济周期的考察。利用H-P滤波可以将经济变量序列中的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波动成份分离出来,经过H-P滤波处理得到的数据为平稳序列。本文使用H-P滤波主要考察比较劳动生产率中的趋势成分,波动成分不予考虑。

表1 云南省1978~2009年三次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

总体来看1978~2009年云南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且呈下降趋势,2001~2009年处于较为较平稳阶段。这一方面说明,云南省工业发展力度不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力度不足,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科技的应用力度偏低(见图1)。云南省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2000年之前先扬后抑,2000年之后,出现下降趋势,并逐渐趋进于1的水平(见图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1978~2000年云南省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逐年递增,特别是90年代到达高峰期,主要由于1987~1997年是云南烟草加工业的迅猛增长时期,烟草加工对劳动力的吸收作用有限所致。2000年之后,云南省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

图1 S1原始数据及经H-P滤波后趋势图

图2 S2原始数据及经H-P滤波后趋势图

图3 S3原始数据及经H-P滤波后的趋势图

云南省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30多年来处于先抑后扬再抑的态势,从数值来讲,第三产业生产率水平比较理想。不过这种相对理想是基于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的基础上的。云南省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由于总量有限,第三产业尚未发挥吸收劳动力的带头作用(见图3)。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9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药科研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以及植保服务组织的不断涌现,除草剂行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推广应用面积越来越大,因此未来除草剂市场仍然蕴藏着巨大商机。此外由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杂草对部分除草剂带来的抗性问题、百草枯等除草剂带来的安全环保问题将被禁限用以及农药使用零增长政策的贯彻实施,也给除草剂未来发展带来许多挑战和变革。

为了深入交流探讨除草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分析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农药市场信息》传媒研究决定,在2013年成功举办第一届除草剂会议基础上,将于2016年3月23-25日举办第二届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

为了确保会议顺利进行,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八、会议地点:安徽合肥丰大国际大酒店(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大道10555号(明珠广场旁),距新桥机场约40公里、火车南站约9公里、火车站约17公里,酒店电话:0551-62236666)

九、参会对象:农药企业负责人,产品开发负责人、市场推广与应用负责人、科研院所研究者,植保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农资经销服务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等。

十、主要内容:

(一) 开幕式:领导及专家致辞

(二) 特约报告:

政策与发展

1. 新《农药管理条例》的出台对除草剂登记及应用的影响(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2. 我国除草剂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孙叔宝会长)

3. 近年主要农田杂草发生特点、趋势及除草剂应用现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梁帝允研究员)

4. 除草剂进出口新趋势分析(农业部农药检所国际交流与服务处 张文君处长)

研究与开发

1. 近年来国内外除草剂的研究开发进展及趋势 (沈阳化工研究院 刘长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除草剂助剂及安全剂的研发、生产应用情况及趋势(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张宗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草铵膦的可混性及研发与应用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香菊研究员)

推广与应用

1. 生物技术对除草剂市场的影响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大学 倪汉文教授)

2. 除草剂的使用对大田作物杂草群落的影响及解决方案(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强胜教授)

3. 农药减量与除草剂安全施用器械和技术变革(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袁会珠研究员)

4.除草剂抗性的发展及解决方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张朝贤研究员)

5. 除草剂药害发生现状与风险控制方法分析(东北农业大学 陶波教授)

6. 稻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解决方案(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 刘都才研究员)

7. 麦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解决方案(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美研究员)

8. 玉米田杂草发生现状、防除难点及解决方案(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王金信教授)

营销与推介

1.后百草枯时代的新领袖――拜耳保试达(拜耳作物科学)

2.水稻田新型除草剂丙嗪嘧磺隆及双唑草腈的应用与推广(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程善闽总经理)

3. 从大数据分析国内除草剂市场及品牌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大数据项目组)

4.其他冠名协办单位成功经验分享

十一、报名办法及参会费用:

1.会务费:凡即日起至2016年3月15日前报名并交纳会务费,注册费2000元/人,3月15日后及现场注册 2200元/人(含会务、餐饮、资料等)。会议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2.团体报名优惠:每企业 4 人以上参会可享受团体优惠,1800元/人(含会务、餐饮、资料等)。

3.汇款方式:

(1)银行汇款:南通市农药市场信息中心(汇款时请注明会务费),开户行:江苏银行南通分行学田支行,账号:89061015201110000208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0

关键词: 禽畜粪尿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 估算; 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S2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08-02

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南北跨纬度7°52′,东西跨经度5°45′,与山西、河南、湖北、重庆(直辖市)、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8个省、市、区毗邻。陕西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渭河横穿关中平原,形成了渭河灌区,是我国的粮食和苹果主产区之一。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全省形成了三大主要的农业类型区:即关中-旱作农业类型区、陕南-旱稻兼作农业类型区、陕北-农牧结合农业类型区。但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物质需求的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损害逐渐凸显。农业活动在支撑了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在基于相关统计资料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禽畜粪尿和农村生活污染进行估算,对于探索陕西养殖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程度,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形势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形势日趋严峻。养殖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禽畜粪尿废弃物和农村生活污水。由于政府的农村环保政策的缺失,导致这些农业非点源污染物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绝大多数排入农业环境,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张德英等对关中地区3个点8个畜禽场及部分农村庭院畜牧业的畜禽粪尿处理及利用的实地调查发现,60%~70%的畜禽场缺乏粪尿污水处理设施,大中城市的大型集约化畜禽场粪尿污水处理系统不配套,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庭院畜牧业存在着畜禽舍与民宅混杂,造成大量禽畜粪尿堆积[1]。目前,咸阳90%的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2];而铜川市13个大中型规模畜禽场年产粪尿约6000t,每年流失的畜禽粪尿折算有机污染指标达2 300t;对铜川郊区5个大中型畜禽场周围环境调查显示,其中2个畜禽场周围河道夏季发黑发臭,有的甚至常年发黑发臭[3]。陕西省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4],2008年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水质呈现重度污染,13个监测断面中,Ⅳ类水质断面2个,劣Ⅴ类水质断面9个,76.9%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

二、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估算

(一)估算方法

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是以水体富营养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主要是通过水介质进行污染。目前对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的估算应用最多的是排污系数法,也称为源强估算法[5-8]。排污系数法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估算有如下优点:(1)不需要考虑污染的中间过程或机制,直接估算进入水体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2)形式简单,参数较少,应用性较强。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包括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量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总氮排放量(PTN):PTN=Q(TN)i・β(TN)i; (1)

总磷排放量(PTP):PTP=Q(TP)i・β(TP)i;(2)

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PCODcr):PCODcr=Q(CODcr)i・β(CODcr)i;(3)

式(1)、(2)、(3)中,PTN、PTP、PCODcr分别代表污染物中TN、TP、CODcr的总排放量;Q(TN)i、Q(TP)i、Q(CODcr)i分别代表产生TN、TP、CODcr污染的第i类人口或禽畜的数量;β(TN)i、β(TP)i、β(CODcr)i分别代表第i类人口或禽畜的TN、TP、CODcr年排污系数。

(二)排污系数的确定

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主要是有机质、氮、磷污染,流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和人粪尿所产生的污染。根据国家统计标准和相关文献[5-9],农村居民生活污染的排污系数如表1所示。

禽畜养殖业产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是禽畜粪便和尿液污染。禽畜粪尿污染物的排放量主要依据禽畜粪尿的TN、TP、CODcr的排污系数与禽畜饲养数量进行估算。基于国家统计相关标准和现有研究资料[5-8],汇总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污系数见表2。

三、估算结果

(一)2008年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污情况

根据全省及各地区的农村人口数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污系数,估算2008年陕西各地区农村生活污染排放情况见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全年陕西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达830154.14t。其中CODcr的排放量710594.65t,占85.6%;总氮排放量100990.91t,占12.17%;总磷排放量18568.58t,占2.24%。然而,陕西省各地区由于农村人口不同,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差异较大,其中西安、咸阳、渭南生活污染排放量较高,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4.58%、14.18%和16.10%;杨凌总人口少,农村生活污染的排放仅占总量的0.31%。农村生活污染的耕地负荷是一个可以衡量生活污染的排放强度的指标。2008年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物平均耕地负荷为292.40kg/hm2,西安、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超过陕西省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464.73,328.92,437.50,381.38,625.72和625.72kg/hm2,其中杨凌最高,达625.72kg/h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4倍。杨凌农村生活污染耕地负荷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但农村人口较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农村生活污染耕地负荷最小的是榆林,仅为158.42kg/hm2。

根据陕西省畜牧业发展状况的统计资料,估算出2008年陕西省各地区禽畜粪便污染物排放情况(表4)。表4表明,2008年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2.00万t,其中TN、TP、CODcr污染物分别为18.51,4.27和79.23万t,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8.14%、4.18%、77.67%。各地区由于养殖业发展的结构和规模不同,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宝鸡、咸阳、汉中禽畜粪尿污染贡献较大,分别达到16.23,16.02和16.23万t,分别占陕西省总排放量的14.24%、14.06%和14.25%;杨凌最小,仅为0.40万t。然而,禽畜粪尿污染的耕地负荷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的平均耕地负荷为400.23 kg/hm2,其中西安、宝鸡、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杨凌最高,达950.33 kg/hm2;渭南最小,仅为201.25 kg/hm2。

(二)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排放历史趋势

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稳定,但其耕地负荷是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23t/hm2上升到2006年的0.30t/hm2,之后开始下降,2008年仅为0.29t/hm2(见图1)。陕西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渐提高,虽然总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人口总数变化不大,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

根据陕西省养殖业历史统计资料,估算1996-2008年全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趋势(图2)。图2表明, 1996-2008年共13年中,禽畜粪尿CODcr的排放占主导地位,其次是TN,TP最小。从总污染排放量的趋势看,出现较大的波动,1996年较高,达156.13万t,1997年下降为120.28万t,之后呈现又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值,为168.13万t,从200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仅为114.01万t。2007年开始出现剧烈下降的原因,这是由于陕西农业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以及奶制品质量安全原因,禽畜养殖量下降较大,引起禽畜粪尿污染排放量出现剧烈波动。禽畜粪尿污染耕地负荷趋势也基本和污染物总量排放趋势一致,2006年达最大值,为0.6 t/hm2,之后出现下降,2008年为0.40t/hm2。

四、结论与讨论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现状来看,2008年陕西生活污染物排放总量达830154.14t,耕地负荷为292.40 kg/hm2。西安、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的生活污染耕地负荷超过陕西省的平均水平,延安和榆林仍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陕西省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02.00万t,其中TN、TP、CODcr污染物分别为18.51,4.27和79.23万t。全省禽畜粪尿污染的平均耕地负荷为400.23kg/hm2,其中西安、宝鸡、咸阳、汉中、安康、商洛和杨凌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杨凌最高,达950.33kg/hm2;渭南最小,仅为201.25kg/hm2。

从农业非点源污染排放趋势来看,全省农村生活污染排放的总体趋势基本保持稳定,但其耕地负荷是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23 t/hm2上升到2006年的0.30 t/hm2,之后开始下降,2008年仅为0.29 t/hm2。禽畜粪尿污染物排放趋势具有较大的波动,1996年较高,达156.13万t,1997年下降为120.28万t,之后呈现又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最高值,为168.13万t,从2007年开始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仅为114.01万t。禽畜粪尿污染耕地负荷变动趋势基本和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一致。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污染行为,涉及到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的许多方面,本文定量估算了禽畜养殖业引起的粪尿和农村生活过程中的污水和人粪尿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然而,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政府应综合运用污染税征收、生态补贴、押金退款和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等经济手段,同时通过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手段,综合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保障陕西的农业生态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德英,何朝林,汤祺等.陕西关中地区畜禽粪尿处理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畜牧与兽医,2000.32(增刊): 138-140.

[2] 熊忙利,黄汉军,赵战峰.对咸阳市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问题的初探[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6): 144-146.

[3] 左建武,韩瑞华,王春燕等.铜川地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及综合治理[J].畜禽业, 2008(10): 53-54.

[4] 陕西省环保局. 2008年陕西省环境状况公报[R].陕西省环保局, 2009.

[5] 陈洪波.三峡库区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6.

[6] 黄丰.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规律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7] 叶飞.江苏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综合评价与控制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

1.引言

从石器时代开始,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它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其它产业链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国民的根本。农业机械化则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到来,它集成了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同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村经济快速提高的先决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2.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个农业大国。而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大部分采用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产出的农产品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品质和价格上都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机化势在必行。

总体来看,我国的农机化发展成果显著。在解放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基本为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纳入了法律程序中。“十五”期间,国家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一项法规的实施充分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

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不断加强,我国的农机装备量逐步增加,农机种类逐步趋于多样化、小型化、机动化,农机服务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领域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化农业向设施化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改变了传统农业上的“靠天吃饭”的状况,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进而总体的发展水平还不算高,生产结构上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矛盾,其突出矛盾体现在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及发展不平衡,例如:在耕种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在收获环节上机械化水平偏低;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则较低。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才能满足新型农业的需要。

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农业现代化具体是指将现代的工业产物、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农业中,从而促使传统农业演变为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是具有科学性的生物技术,例如利用科学技术培育各种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并推广应用,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新的耕作栽培方法及饲养护育技术等。第二是具有更加机械化的劳动手段,具体思路是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将机械化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与劳动力相结合,实现机械化与劳动力完美配合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第三是具有社会化的生产组织,其形式是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而农业机械化又作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技术核心,从而使得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整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则决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它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在提高粮食单个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是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必须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用现代的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后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更加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最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上全力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在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输出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主要力量,并通过对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的评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实现这一个奋斗目标,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为之长期的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共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并下发了1号文件,系统部署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针对国内农机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机企业而言,在如此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若要满足市场需求、吸引用户,就必须把握用户的真正需求,走高品位、低价位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开发热点农机,从而抓住市场的制高点。因此,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和国际装备制造业潮流的道路。

4.1 走绿色化产业道路

发展农业机械化,要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同时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进而达到低能耗、零排放的标准。从政策方面来看,发展节能农机,是“十一五”的重点领域。因此,发展节能型机械,注重技术投入、开发新型产品、减少能耗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市场方面来看,用户对节能型的农机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机要达到环保要求,二是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些基本要求在我国未来的农机发展方向中起主导作用。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节能型农机正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受到用户的高度关注。我国农机企业应该重点发展研制满足水田机械化、旱地保护作业等方面的产品,重点发展节能、节水、节肥和降低农业成本、保护环境、增加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真正达到与国家政策、市场走向、用户需求、自身发展同步。

4.2 农业机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国外农机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是发展高效节约型农业的有效途径。在世界农业发达国家中,已经广泛应用了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同时还提高了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上的相对优势。我国农机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缩小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才不会占领我国市场,也不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在研发产品时应使产品和高科技兼容,在农机智能化上下功夫。首先要通过优化设计驾驶室、驾驶座、方向动力控制、空调装置等减轻机手的劳动强度,加大操作的舒适性,实现农机系统内按钮操作。其次,要加大控制系统的科技含量,使机手通过仪表装置就可以随时了解农机的生产、安全等技术指标和使用状态,从而使农机产品发挥出最大效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加工工艺于农机化设备产品上,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与农业机械化产品的有机结合。

4.3 产、学、研、推、管相结合

要想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坚持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减少和淘汰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后机具,做到产、学、研、推、管相结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通过市场拉动,引导农机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示范推广和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可持续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发展的推广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内农机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发展策略,使农机行业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局势,促使我国农机事业的快速发展。

5.结束语

农业机械正向着智能化、精准化和自动化发展,从而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向发展,以逐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目标,提高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随着世界人口的继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也会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州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3]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4]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5]孙立群,孙福田.新型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关系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06-25.

[6]宋宜清.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07. 2.25-28.

[7]石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化论坛.8-10.

现在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2

关键词农产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引言

自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严格履行加入WTO的农业贸易承诺,采取了“单一关税”的进口体制;取消了非关税措施;逐步削减了关税水平,在过渡期内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水平由21%降低到了15%(比承诺的17%低两个百分点);削减国内支持;取消出口补贴等。以此形成了农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这十来年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见表1),增长速度终保持在15%—25%之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10%以下,甚至在2009年出现了-2.5%的负增长,而2010年实现了强劲反弹,达到了24.7%的增长速度。我国是世界农产品进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形成了大出大进的格局,在世界农产品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国内的产业体系、农产品供需矛盾、生产的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加上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的谈判难以达成共识,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高补贴、高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甚嚣尘上,争取公平的农业国际竞争环境难度较大。这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上升、比较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被削弱,而全球农业经营高度集中化的趋势,使得想要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及变化趋势,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产品出口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相比较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于中澳羊毛国际竞争力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李峰、刘合光,2006);有关于入世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回顾及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有仅仅是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进行泛泛的研究(宗睿,2009);对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分析(杨军、杨文倩等,2012)。而对我国及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农产品贸易的前四大市场的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很少。金融危机及我国加入WTO十年以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的70%(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库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计算)左右,因此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比较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动趋势

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体变动趋势

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结构来看,“入世”十年间我国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见表1),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739.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5倍,但是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落后于农产品进口的增长。虽然农产品出口额由2002年的18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625.0亿美元,增长近2.5倍;但进口额由2002年的124.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 114.4亿美元,增长了近8倍,比出口增长快得多,多数年份的进口增长率比出口增长率高很多。从而造成了自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且逆差额由2004年的48.9亿美元不断增大到2012年的489.4亿美元,增长了近9倍。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发展是不平衡的,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下降,国际竞争力逐渐减弱。

根据表4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国家和地区当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0的有美国和东盟,说明美国和东盟在农产品贸易上保持着贸易顺差,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高,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特别是东盟,农产品贸易TC值始终维持在0.3左右,其农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最强。中国、日本、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图1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指数的变化趋势,其中日本、欧盟和东盟的TC值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说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十年时间没有什么变化,保持着原有的竞争力,弱者仍弱、强者恒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TC值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2007年金融危机产生后出现的,但两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上升,且上升的幅度比较大,到2011年已经接近东盟的水平。这说明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在提升。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自金融危机开始,由2007年的-0.0561下降到2012年的-0.2813,下降了4倍。我国农产品贸易的TC值一路走低,且下降幅度比较大。这说明中国农业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比较弱,当贸易环境发生变化时,贸易的逆差加大,农产品对进口的依存度变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根据表5计算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欧盟、美国、东盟这五大农产品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当中,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最高,其RCA值始终大于2.5,说明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高,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在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极强。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其RCA值在1.0到1.5之间,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比较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竞争力。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日本最低,两国的RCA值一直都小于0.8,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农产品贸易出口绩效都很低,出口竞争力最弱。

显性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可以用动态比较优势指数(Cr)来衡量。Cr值是指一时段内的RCA指数与上一时段的RCA指数之比,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还是下降,Cr值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如果Cr值小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下降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弱化,如果Cr值大于1,即图中的折线是上升的,表明其比较优势在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五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这十年间变化不大。欧盟的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势,虽有波动,但也只是偶尔稍微的弱化。美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保持并有优化的趋势,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两国的RCA值开始大于1.25,且Cr值开始大于1,这表明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由原来的中度竞争力提升为有较强的竞争力,且比较优势在不断优化。日本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弱势,可其Cr值接近1,没有出现弱化,不过也没能改变其比较弱势。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很小,都在0.5以下,而且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RCA值逐渐减小,Cr值小于1,如图2中所示五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我国的折线是微微下降的。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弱化,本来就比较弱势,现在则更弱了。

图22003—2011年中、日、欧、美、东盟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分析,利用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 从农产品贸易的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大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和市场的集中度都比较高,产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一旦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与我国贸易的国家或地区调整贸易策略,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或贸易壁垒,就会达不到贸易伙伴的要求,贸易成本升高,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下降。

(2) 通过对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东盟这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在占世界农产品贸易量70%的这五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很低,仅仅比农产品生产资源极其贫乏的日本好一些,这说明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处于比较弱势,缺乏国际竞争力。

(3) 从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两个指标数值变小,表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下降和比较优势在弱化。这不仅仅表示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低,处于比较弱势,而且比较脆弱,极其容易受到贸易环境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结论,获得以下的启示:

启示一,调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产品与市场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内生比较优势。我国农产品生产资源不是很丰富,特别是我们的土地资源没有欧美丰裕。应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特征,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业经营规模化的步伐,以科技实力推动农业专业化模式,扩大农业优势产业的集中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应对农产品贸易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减少对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由原来紧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转变为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我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连连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地区,这是我们调整国际市场结构的成果,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这一成果,促进“金砖国家”、非洲及其他新兴经体的农产品贸易市场开发,从而规避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启示二,利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创造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的农产品出口结构与我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当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起来时,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关注我国农产品与贸易国或地区的相似度,在分析我国农产品因资源禀赋带来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差异化程度,扩大与贸易国或地区农产品的互补性。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相比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有比较优势,应加大出口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逐步增加加工类农产品的出口份额;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互补性,应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打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创造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启示三,提升农产品贸易的管理能力,建立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有外部及自身两方面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多端,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大,贸易摩擦频发等外部因素影响,又有人民币持续升值,农业产业重新布局,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行业都实施了开放,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农产品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控制水平,使市场控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农产品贸易的抗风险能力。加大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贸易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规模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启示四,积极开展区域及双边、多边贸易的谈判,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目前,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贸易都实施着高保护政策。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非常缓慢,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及农业标准的制定,加快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的进程。加强与贸易伙伴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营造农产品贸易有利、宽松而公平的国际环境,增强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争取公平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莹.增强江苏果蔬对外贸易优势的实证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6,增.

[2] 李岳云,吴滢滢,赵明.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7(8).

[3] 程国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影响、启示与战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12(3).

[4] 杨军,杨文倩,李明,王晓兵.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2(3).

[5] 张莹.基于预警信息对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