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业信息

创业信息

时间:2023-05-30 10:09:01

创业信息

创业信息范文1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因是我国第一部促进创业投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政策文件,而被市场称为“创投国十条”,不少业内人士就此分析指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中国的创业投资迎来黄金发展期,更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创新创业加速发展。

尽管利好来临,却依然让深耕一级市场的创投资本回归理性。特别是对于遭遇了“资本狂热”带来的“钱荒”以及从去年开始持续的“资本寒冬”这“两极”命运的机构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权衡利弊――究竟哪些创业公司是“风口”?哪些又具备高增值的“诱惑”?反观历经众星捧月般待遇又突遭“冷面”的创业公司,他们的创业心态与行为则更为务实。

对于早前拥有经纬创投丰富投资经验的FellowPlus创始人郭颖哲而言,她认为一级市场内的参与者在近几年中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尤为在意最具体又最实际的数据,也更为在乎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关注标的未来的真正价值。”不难发现,创投领域的信息化效应日益凸显,而这恰恰是激发郭颖哲携团队一门心思进入创投信息产业的根本原因。

行业藏隐忧

显而易见,不少传统高净值人群已经意识到股权资产配置在市场中的重要性,资本不断涌入与项目选择性放大,“不仅使当前创业者的数量级与五年前、十年前相较呈现爆炸式增长,就连一级市场从业者的数目也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郭颖哲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除却行业资金、人员及项目规模上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一级市场的信息知识产业的爆发最为突出。

问题都具有双面性。伴随创投信息产业的大爆发,行业弊端也逐步出现:政府、国企、民企、个人等诸多社会力量都扎堆创投领域,但许多所谓“创投”并不具备专业能力;另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吸引来不少“有志”之士扎进创业圈,却鲜少打造出备受瞩目的企业“新星”。这更使整个创投行业久遭诟病――“投行资金多却投资较草率”,不少业内专家也在呼吁,未来创投行业的走向亟需“专业化”。

另外,一些机构热衷于追逐创业后期项目,使得创投行业出现了“结构性泡沫”,有限的创业投资资本并没有用于最需要支持的创业创新领域,而高质量的创业创新项目愈发缺少,又反向助长了创投行业的“结构性泡沫”。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郭颖哲认为应该围绕专业投资机构及创业者构建一个集数据聚合、技术分析与价值实现为一体的创投新生态。与此同时,“整个市场要逐步自主地去泡沫化。”郭颖哲就当前创投领域“供需错位”的现状提出了解决设想,开发信息数据产品的团队应尽最大可能地帮助投资机构寻找“精品项目”,最大限度地为创业者带来更具参考意义的经验数据,逐步使一级市场参与者们的期望值持平,缩小原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沟壑。

数据显魅力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我国创投领域的VC们每天“陀螺式”地看各种各样的项目,花在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上的时间更是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郭颖哲认为,中国大部分投资行业从业者的信息收集方式和过程原始且漫长,需要一个信息化工具出现。

其实,造成这一行业难题的根源在于大部分投行从业者对创投产业链条还缺乏完整认知,特别是在市场处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工作方式如此原始,必然会造成投资人错过时机或好项目的案例屡屡发生。

“信息化工具可以帮助投资人更快地筛选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司列表,并保证投资人只要在这个范围里加以分析,就一定不会丢失重要的项目信息。”郭颖哲的创业思维一直很清晰――立足创投领域的一级市场做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日趋放大,只有对这一市场中的繁杂信息加以聚合、分析,才能有效解决创投领域的泡沫化问题。

郭颖哲希望带领团队在一级市场搭建起云端化信息平台,快速提高投资人及创业者的工作效率,优化整个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谈及创投数据对于一级市场的意义,她认为,“若能用数据化的方式解读企业发展和行业趋势,这将对创投领域及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郭颖哲想要去改变原有的产业形态,于是FellowPlus团队创新开发了一款面向投资人专属的行业研究产品――FellowData,基于自身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形成对创投商业信息底层数据架构的搭建,由此构成的数据引擎将帮助投资人、创业者和对创投感兴趣的用户更高效地获取关注的信息。

产品再进阶

其实,在创投信息产业市场早有一些进入者,像早前在一级市场对创投资讯、数据进行抓取的IT桔子,也专门推出了帮助投资人发现投资标的、管理关注公司的产品“桔子雷达”。

尽管FellowData属于市场的后进入者,但郭颖哲强调其与“桔子雷达”在产品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做创投数据拼的是项目数及单个项目的还原程度。”换句话说,FellowData与桔子雷达比拼的就是创投信息的完整度。郭颖哲认为,尽管两个产品都是数据库,但技术分析和产品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FellowData是一个信息聚合或者以数据的方式给创投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投资决策工具的产品。”郭颖哲指出,这一产品是要尽可能地去搭建一个全面的信息平台,在数据量级和技术要求两个维度上都有其独特性。

首先,FellowData是面向整个一级市场的公司去进行全面覆盖,目前数据引擎已经汇集超过24万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结构化数据与信息,几乎是IT桔子的3-4倍。

另外,两者的目标用户也存在差异。“全面覆盖是为了获取投资人或创业者等专业的用户。”在郭颖哲看来,这一用户群体能更好地通过产品数据库去做竞品分析,对关注的项目和信息进行跟踪,这对数据维度要求更高。具体来看,则要求团队对项目数据的运营、工商、融资、市场及招聘等情况信息聚合起来。“只有把数据底层做好,才能把信息展示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

不难发现,创投行业参与者“刀耕火种”式获取信息的1.0时代已经结束,如今的一级市场就像处在一张信息网络中,郭颖哲将其概括为顺应市场发展的2.0时代,并将信息数据获取的成本降至最优。

创业信息范文2

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信息产业链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以信息化创新为发展突破口,实施信息化创新变革,以此在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谋取更多经济收益。本文以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作为突破口,分别从硬件、软件两个层面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进行剖析,寻求企业信息化创新的主导因素,据此针对企业信息化创新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创新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培训

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卫平,陈荣耀.基于“需要体系”的企业战略模式及其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11)

创业信息范文3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2)05-0248-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才,特别是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滞后,致使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适应能力差,掌握技术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不会技术[1]。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各种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现象日益普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表现为对知识涉猎范围广、知识融会贯通能力强的社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强调。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哈尔滨理工大学重新修订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对原有课程体系做全面的审视和思考,以解决信息专业人才“通”与“专”的问题。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根据我们学校是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和条件,我们将本培养方案定位在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并兼顾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该专业并非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由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主干课程的交叉性学科。

为此,哈尔滨理工大学对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提出如下的培养要求:信息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管理系统,更强调用管理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以计算机技术为辅助工具解决企业实际管理中遇到的困难。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教育部已做出明确规定,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2]。

该培养目标明确了信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层次,体现了该专业的教学特色,并阐明了该专业的就业领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根据学校是地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和条件,将培养方案定位在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并兼顾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该校信息专业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三门学科为主干学科,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及项目管理与开发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性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它是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本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懂管理知识又精通信息技术,能够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实际生产运作中所存在的管理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鉴于本学科的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信息专业具有如下特性:

1.学科交叉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涉及到管理学科,又要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以系统思想贯穿整个研究学习过程,可以说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实践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提出信息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本专业的学习强调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3.发展创新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该专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学科教育模式、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进步。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强调专业教学,弱化学科交融,使得学生在学习了每门课程的理论后,无法将其融会贯通,达不到应用要求。因此,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时不仅强调经济、管理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更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教学,使学生能灵活而不是单一的运用所学知识,并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强化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精选平台课、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技能实训、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有利于毕业后的继续发展。

本专业从“知”、“行”、“统”、“一”四个角度出发,在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层次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校园及社会实践行为,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企业信息系统,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一对一”培养模式,实现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门学科的统一集成。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加强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联系和衔接,从知识结构上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实际信息系统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在构建课程体系上,本着“面向市场、明确目标,注重过程”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柔性化培养的原则,以信息化所需人才层次为梯度安排相关学科的课程逻辑顺序,提出:“平台+模块+实训”的培养体系。

平台主要是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三部分构成。平台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构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或继续深造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模块是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而设计的,由专业方向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该部分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它包括经济管理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专业的能力特点提出两个不同的培养方向:A: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B:电子商务。

实训是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构建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验教学基地的建立是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配合,注重学期间的衔接和连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一)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该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信息专业学科基础课中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外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基础高度又可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健康教育等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教育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使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及方向进行定位。

(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实现培养“信息系统设计及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为此,该专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及维护的。为了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本专业开设了管理学科知识;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本专业开设经济学科知识;为了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只有以这三门学科为主干学科,我们才能进行信息系统地分析与设计,并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管理。

根据该校信息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学科主干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管理统计学、顾客关系管理、会计学、生产与运作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

通过学习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的技术,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学习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本专业构建了专业平台课,该课程体系里的所有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为学生构建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平台。

信息系统开发基础与计算机网络原理两门课程的学习是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打下基础,目的是建立学生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思想,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ERP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研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建立学生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知识结构。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入门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介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及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开发原理,体现信息专业的目标与特色。

(四)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办学层次、专业背景,考虑该校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将重点为工业企业培养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按照“基础+特色”的思路,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1.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与管理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和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ERP系统具有维护、实施、应用和一定的二次开发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的专业人才。

该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软件开发方向开发管理人员,ERP系统实施和维护人员。

2.电子商务方向

该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维护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该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从事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电子商务系统营销方案推广等相关工作。

(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以“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建设”为建设目标,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改善教学条件和实验室建设,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学实践的配套改革,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

1.多媒体教室建设。使得85%以上的课程都能用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含量,改善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基本阵地,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我专业建设了科学、合理、满足教学实验需要的立体实验室。共建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网络与电子商务实验室、学科研讨室及在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多功能教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环境和条件。

3.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我院建设了哈尔滨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等实习基地,基地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接纳学生100%,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根据培养要求,评估实验学时所占比例的合理性;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的方式方法;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整合到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强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多层次、多形式、多阶段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协调各方资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五、总结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信息人才的要求。本课题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本专业核心课程,然后扩展出整个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并增添平台课和实践课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应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敏,张社民.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0,15(39): 56-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赵志远.基于系统结构研究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6): 98-100.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specialty

TIAN Shi-hai,ZHANG Xiao-meng

(Management college,Harbin sic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创业信息范文4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1.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机制中各个模式环节的现代技术的应用,它加速了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加工和处理的速度与效率,令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可靠的利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依据,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让企业的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运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创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减少企业员工的工作强度,实现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在原始的记录、输入、输出计算机系统之外,其余的流程工作如信息的计算、数据的分类、资料的存储等相关工作,都交由计算机系统本身来处理完成。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系统来维护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既能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精准、明确,又能快速、有效、及时的提供管理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模式密切了企业各个部门间的工作连接,大大的加快了企业间业务办理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运转,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提高效率经营奠定有效的文化基础。

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在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中,对数据的相关来源、存在格式等都提出一些较为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让企业的工作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证。同时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统筹经营,为企业的商务链接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二、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由收集整理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的手段去实现企业的相关管理运行,因此信息化企业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差异就是,它们管理的业务流程和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大不相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不是模拟、仿照现有的运营模式,而是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进、变革,令企业生产的流程趋于透明化、规范化、公正化。这就要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前,必须首先做好模式的改良、创新,做好管理模式、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绩效考评等方面的改良、突破与创新。

中国的企业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先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再实现信息化管理,而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条件下就开始着手信息化进程,特别是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内容。因此企业就会缺乏现代化的信息基础,缺少数据规范标准的管理流程,甚或根本没有管理流程这个概念。这造成了很多企业单一的信息化建设、盲目的管理模式,为了信息化而去信息化管理,失去了观念思想、组织流程等全方位的考虑,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型问题,而是管理模式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生产力,不管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企业结构中,现代的企业管理,无论是在管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广度而又深度的开发与利用,进而实现对企业有效的管理控制,优化企业流程的管理,实现管理信息的共享与分流,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有效重新的整合与交互,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是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的最佳结合,与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革、再造、重组等是相辅相成、互相适宜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整体,不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就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同时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如果不用一个先进、创新的管理思想去指引,那整个系统也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传统的企业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背离,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也就是通过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信息化的管理项目主要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忽视了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只有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才能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作用,主要表现为能够提高企业决策能力的准确性,降低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科学化管理。同时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结构、业务流程更加合理公正,进一步整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使企业在一定信息技术条件下达到和谐发展。

四、结语

创业信息范文5

摘要: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冲击,使得其已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迫切需求。为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紧缺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该文拟从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组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4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物联网;电气信息类;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5G技术的逐步落地,将物联网带入更深的发展层次,其已成为各国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与多个领域相结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均与南方电网展开合作,利用机器到机器通信(M2M)技术建设智能电网,实现对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保驾护航[1]。显而易见,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必将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其综合性、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因此,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物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到,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迄今,各大高校虽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培养模式等原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经教学实践和考查,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且仅有少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双创项目、竞赛。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及创新能力考核环节;另外,学校教学与考核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较大偏向,未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的作用。(2)课程教学与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相脱节。现阶段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仍多注重于基础知识讲授,存在教学内容与项目、学科竞赛严重脱节的问题,且在项目和学科竞赛的评价体系中重成果、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2]。(3)双创实践缺少多学科融合。现有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较少,知识面涉及不广且未深入,缺少跨专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到最大,还在现今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暴露出双创实践广度、深度不够,技术落后的严重不足。(4)缺乏校企协同育人。要实现“将物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融合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推动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4]。

2物联网背景下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在物联网背景下,构建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活跃的专业人才,并通过建设实验室,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再辅以专业团队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与质量,最后与企业交流合作,可将成果进一步转化,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1)采用如图2所示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把学生作为主体,以课带项、赛,以项、赛促教,以项、赛促学,以项、赛促改,形成“教、学、项、赛”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物联网领域新进展,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为契机,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确保项目和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又以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带动课程知识学习;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注重多方法多层次的双创能力评价,从而构建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2)将优秀竞赛和双创项目经验转化为开放性实验项目,构建特色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提供人力、场地、设备等全面保障。同时,为加强实验室管理,采用如图3所示的成员任务分配和管理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学习与训练,再根据实验室申报的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组建大一到大三的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管理日常事务和汇报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大二与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专业基础和提高训练,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师、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另外每1~2周开一次组会,听取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并解决组内遇到的疑难问题。(3)为适应物联网发展需求,组建多学科的师生及企业专家团队。该团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相互学习,以促进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和知识能力提升。同时,配以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指导,并对教师、专家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5],从而将知识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团队核心力量发挥到最大。(4)将企业参与和校内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构建如图4所示的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与知名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柔性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开设讲座等全方位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校企双方良性对接,共育与需求对口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机会,强化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并引入企业实战和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创造应用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确保该双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建立如图5所示的“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院领导决策、系小组管理执行、师生监督反馈的“内环”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物联网的双创教育发展规划、各项规定和方案,根据师生反馈信息及目标偏差,分析原因并实时调整策略。另外,接受校督导组、往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组成的“外环”监管反馈,以确保该物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

3结语

该文在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物联网背景下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分别从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团队构建、校企合作等方面阐述了改革方法。该体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还能有效帮助教师实现科研、育人的任务。

创业信息范文6

关键词:农户创业;信息能力;机会识别;结构方程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3.30

中图分类号:F32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3-0140-05

农户创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引起政府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梳理创业学的研究脉络,机会观的研究成为近十年创业研究的主流学派[1]。学界一般认为所识别机会的特征决定了创业活动的价值创造潜力。自然,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主要从创业环境、社会网络、创业者特质去分析,获得有益结论;然而信息作为机会的载体,对机会识别至关重要,也有少量文献实证研究信息能力与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但研究对象是城市创业者,且未能阐释其中作用机理[2]。

目前农户创业的类型是机会型与生存型并存,但有进一步向机会型发展的态势[3]。研究显示,农户对国内当前的创业环境及前景的总体评价不高[4],但随着信息化意识提高和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农户的信息能力在生产经营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对于创业农户而言,信息能力现状如何,信息能力对其机会识别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探索。基于理论前沿与农户创业发展趋势,本文从创业机会观的视角,利用采集的456份农户创业数据,采用实证研究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从信息能力视角提高农户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高农户创业收益。

1信息能力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理

11信息与机会识别的内在影响机理

奥地利学派最早提出创业机会发现是与信息的搜索行为密切相关的。

机会识别与发现是个体获取、处理并解读信息价值的过程[5]。McMullen认为市场机会的形成是由于信息分布不对称的结果[6]。Kirzner声称的警觉性识别,其警觉性高的个体是因为在信息搜索上比一般人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能够获得特定的信息[7]。Bhave提出在企业创建前的阶段,创业者通过向不同的外部来源进行学习从而识别到机会,认为机会是在外界的信息刺激下进行识别的[8]。Schenkel认为创业者拥有的信息存量以及获取新信息的能力之间的差异,是他们识别到机会数量和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9]。Kellermanns等研究家族创业,发现家族能否成功获取创业信息取决于家族所处环境中必须客观存在广泛的机会以及家族成员中识别机会的能力[10]。陈浩义指出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依赖外界的信息资源、借助信息获取渠道、经过信息加工识别出创业机会[11]。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首先,从信息的功能考察:信息论的创始人Shannon和控制论的创始人Wiener从功能上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并且认为信息是可以积累的,信息的量就是“被消除的不确定性”,恰如王宇红生动的比喻,信息和不确定性就是天生的一套“钥匙和锁”[12]。创业者获取到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能够降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程度,从而大大提高创业者识别到更多机会的可能性[13];其次,信息成为继自然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之后的第四大经济资源。Hayek认为基本的经济问题是关于信息的利用,其核心学术贡献主要是解释信息在经济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从上述文献研究可以判断,“创业机会来源于创业信息”是创业管理领域的主流观点,信息是创业机会的载体,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过程实质是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的过程,信息通过消除不确定性提高创业机会识别成功概率。

12信息能力对农户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的研究假设

Paul Zurkowski最早使用“Information Literacy”作为信息能力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经过训练能够在工作中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遵循这一概念,信息能力又被细化为有效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检索、判断和组织信息,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14]。

Shane提出识别创业机会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体获取承载创业机会的信息;第二,个体合理解读这些信息并识别其中蕴含的商业价值[15]。行为学派主张的创业机会识别是个体有意识系统搜集、处理并识别信息的过程,并且认为创业者是具有卓越能力的信息处理者,而非风险的追随者和爱好者。Kirzner强调的创业机会的警觉性发现,实质是警觉来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搜索。Kaish等对比创业者和一般的经理人,发现创业者比一般经理人更加渴望信息,更倾向于在信息搜索上花更多的时间。Robert认为创业者之所以能发现创业机会,主要在于创业者能以多种方式获得有助于机会识别的有用信息,并能够有效利用[17]。

对于农户创业者而言,外出务工的经历丰富了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信息化设备的普遍使用和信息消费的比例提高表明农户的信息意识较强。2011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杨凌农高会“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在“信息化促进农村创业发展”的主题讨论中,多位农民企业家分享了利用信息化成功创业的模式和经验。国家提出的三农领域的政策也产生了更多农村领域的创业信息和机会。然而,现实中,农户“模仿创业”形式居多,这种创业模式中的机会识别过程主要采用“瞄定调整”方式,瞄定调整的过程往往可能偏离传统经济学的理性假设[18],所以表现为农户创业失败和低收益性。王建对西部农村地区的调查显示,农民信息意识强,但多数利用传统信息源,信息获取途径较少,搜索信息的能力差,同时也面临着农村信息化设施不足的困境[19]。

可以初步判断:创业者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但农户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能力都有待提高。

那么如何衡量农户机会识别行为?由于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衡量创业机会的维度较宽泛。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创业者的识别能力与机会识别效果。由于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主观性较强,且农户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宜的创业机会,从而开展相应的创业活动。因此,要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衡量,主要应着眼于其机会本身识别的效果上。追求经济收益是创业的基本属性,那么经济性应是衡量机会识别的重要维度。然而,时间是创业者的同盟和敌人,时间的恰当体现为合适的时间和背景,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效率观念。Timmons和Spinelli的创业机会窗口模型恰当地说明了创业机会识别的时效重要性[20]。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性”和“效率”两个维度来衡量农户创业机会的识别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研究假设H1~H4:

H1: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经济性;

H2: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经济性;

H3: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效率;

H4: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正向影响农户创业机会识别效率。

2模型建立、指标测度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本文涉及的4个变量属于创业农户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认知,具有难以直接测量与难以避免直接主观测量误差的基本特征。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为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变量提供一个可以观测和处理,并可将难以避免的误差纳入模型之中的分析工具。为此,本文应用SEM展开对上述研究假设的检验。

22变量测度

选择合适的指标和题目测量潜变量是模型正确检验的基础。本文根据信息能力理论、机会识别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结合中国农户创业的实际状况,确定4个潜变量的测度方法,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自述式评价。

22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

一般意义上测量个体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量表较为规范[21],也有文献界定了农户微企创业中的信息能力概念,但并未给出测度方法[22]。本文从信息能力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寻求一些创业农户和信息能力的结合点,提出如表1的农户创业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表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的测量题项

信息能力测量依据测量题项信息获取能力获取渠道我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广泛获取效率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获取结果我能够获得数量较多的信息获取代价我能免费获得关于创业机会的信息信息处理能力处理方式我能理性地提取创业信息处理过程我能运用现代化的处理手段提炼信息处理结果我能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处理代价处理信息时,我没花什么钱222创业农户机会识别经济性和机会识别效率

创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创业者识别创业机会的直接驱动力。创业机会的经济效果主要体现在创新性、潜在经济价值、独立性[23]。苗青则构建了一个二阶六因素模型测量机会识别效果,二阶由机会的赢利性和机会的可行性2个因素构成,六因素则由新颖性、潜在性、持续性、实践性、独立性、可取性6个因素构成[24]。然而农户创业带来的农民就业、农户增收以及农业经营方式变革效应显著。因此应从微观上的经济收益和中观层面的社会效益来衡量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属性,具体见表2。

与一般创业者一样,效率对创业者识别、开发创业机会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参考王倩(2010)、郭红东[25]的研究,从机会识别的数量性、独立性、识别频率3个维度去测量,具体见表2。

表2农户创业机会识别的经济性和效率测量题项

测量变量测量题项识别创业机会经济性我的创业机会能够带来可观收益我的创业前景很好我创业能够明显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我创业能明显带动当地就业我创业改善当地农业经营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效率过去2~3年内,我发现了较多的创业机会日常生活中,我总能看到身边存在的创业机会我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相互之间是独立的 23调研过程与数据收集

231样本选择与问卷预测

根据研究目的,样本选择要符合5个条件:依托家庭组织、创业者是农村户口、创业地点在农村或乡镇、创业者雇佣创业人数在10人以内以及创业者家庭收入的80%以上来自经营性收入。为了避免后视偏差,本文调研的创业者创业时间在3年内,与GEM规定的创业早期(42个月)接近。

调研范围上,选择成都和重庆地区,主要是因为国家层面对西部地区农户创业支持力度较大,且这两个地区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实验区,历经4年的发展,城乡统筹改革的成果初见成效,其中农户创业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筛选,样本最终确定了成都的温江区、双流县、新津县、金堂县,以及重庆的大部分区县,样本来源广泛,获取样本具有随机性,能够从样本来源上保证数据分布的均匀性。

232正式调研与数据处理

由于调研对象并非普通农户,所以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问卷发放和获取主要采用了3种方式。其一,利用学生暑假时间,采集农村创业案例;其二,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集中调研;其三,笔者亲自带队入户,深度访谈式调研。共发放问卷780份,收回557份,有效问卷456份,问卷的回收率7141%,由于题项较多,有效率5846%,稍微偏低。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3。75%创业形式集中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因为他们主要是由国家政策导向催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

表3有效样本的创业形式与组织形式分布

创业形式样本数占比/%组织形式样本数占比/%合作社1453180未注册2154715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1944554已注册2415285农业企业23504集体1693706社会服务业15329公司(股份)45987其他791732个体27592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软件对4个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见表4),由表4可知调查问卷整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02,Y4的系数略低于07,其余3个潜变量的α系数均高于07,说明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良好,通过信度检验。同时,各观察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系数除了X14外,其余都在05以上,且该因子在其他主成分上的因子载荷都小于03,没有跨因子现象。因此,问卷数据的结构效度良好。

表4因子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潜在变量可观察变量标准因子

载荷Cronbach

α系数Y1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X1我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广泛0723X2我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0812X3我能够获得数量较多的信息0830X4我能免费获得关于创业机会的信息06410795Y2创业农户信息处理能力X5我能理性地提取创业信息0695X6我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炼信息0720X7我能合理利用信息解决问题0836X8处理信息时,我没花什么钱06540762Y3机会识别经济性X9我的创业机会能够带来可观收益0642X10我的创业前景很好0692X11我创业能够明显带动当地农户增收0759X12我创业能明显带动当地就业0672X13我创业改善当地农业经营方式08180701Y4机会识别效率X14过去2~3年内,我发现了较多的创业机会0402X15日常生活中,我总能看到身边存在的创业机会0612X16我识别出的创业机会相互之间是独立的0656065232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el870软件,对正式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以检验理论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T值判定,研究假设H4未得到支持,其余均得到支持。

表5SEM变量间路径、载荷系数估计结果

整体适配指标用于模型的外在质量,表示评价整个模型与观察资料的契合程度。本文用正式调研的456份问卷数据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指标值均良好,说明本文提出的因果关系模型与实际调查数据契合,表5中的研究假设的检验结论得到支持。

表6SEM整体适配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拟合结果

评价指标χ2/dfRMSEAGFIPNFIPCFIAGFIPGFI本文估计值1985006209010568080509240512建议值05>05>08>0534结果讨论与可能解释

从表5中的结构方程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创业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经济性和效率对应的路径影响系数的T值分别为5261、569,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假设H1、H3得到支持;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对机会识别的经济性的T值为7021,通过显著性检验,H2得到支持;而农户创业信息处理能力对机会识别的效率T值为1856,未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H4未能得到支持。考察对机会识别经济性影响因素,信息处理能力强于信息获取能力(路径系数0564>0367)。基于此,可以初步判断,信息获取能力是农户识别创业机会的基础,信息处理能力是获取优质创业机会的关键。

表5的测量方程表示:影响创业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其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数量”。创业研究中一般认为社会网络是获取创业机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创业者识别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创业农户而言,多数有外出务工经历和非农工作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尤其是弱连带的社会网络逐渐成为其创业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26],这也验证了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连带优势理论。访谈中,多数农户也像城里人一样有自己的朋友圈,通过手机、微信/QQ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弱连带网络,且对创业受益颇多。而基于血缘或亲情关系的强连带网络可能更多是过年过节的一种礼节拜访。

影响创业农户信息处理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能够理性提取创业信息,并能合理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载荷系数0836和0725,较大),但是,农户“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创业信息”的能力较弱(载荷系数0426最小),从访谈中,得知多数创业农户对信息处理的方式停留在经验感知阶段,很少利用数据处理软件科学分析数据或做份创业计划书。依此来看,未来提升农户信息处理的方向应从“提高农户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入手。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创业在生存型与机会型并存、且有进一步向机会型创业发展的趋势为基本背景,以成渝地区为样本范围,基于456份调研问卷与36份深度访谈,采用SEM方程分析了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对机会识别的影响,根据文献研究与中国农户创业实际,将农户的信息能力分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两个维度,机会识别分为机会识别经济性与机会识别效率。提出的4个研究假设中3个通过检验。解读其实践意义得出:创业农户的信息获取能力均正向影响机会识别的经济性与效率,信息处理能力对经济性的影响最大,而对机会识别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42政策启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呈现给我们更加丰富的信息,通过对数据分析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创业机会来源的重要渠道。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升创业农户的信息能力,重点在于提升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能力。

其一,积极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主动置身于创业信息流。信道的增加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微观上从农户个人层面而言,在维护好强连带网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弱连带社会网络,利用外出务工、培训学习、节日聚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自己的业缘网络。从政府角度讲,需主动构建虚拟或实物的信息交流平台,引导农户必须积极置身于广泛的信息流中,主动参与信息交流活动。其二,探索数据处理技术应用方式,实现理性提取感性认知。从认知心理学上讲,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那么如何提高创业农户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在“阳光工程”、“创业辅导”的培训中增加相应内容,并让农户运用实际案例上计算机操作,普及基本的Office、SPSS数据处理软件,或者编制小的投资估算软件讲解应用。其三,借助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提高信息处理的专业化水平。除了依靠创业农户自身力量外,更应该借助市场化的投资咨询机构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处理。如将创业项目的商业策划、投资估算、项目融资、项目运作等全程委托给专业化公司承担,可以深度挖掘信息蕴含的商业价值,规避项目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给出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领域的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杨俊.新世纪创业研究进展与启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1-11.

[2]崔祥民,梅强.产业集群内创业者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价值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1,25(12):13-18.

[3]熊智伟,王征兵.基于TPB理论修正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子研究――以江西省262名农民工微观数据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2,(2):54-60.

[4]韦吉飞,李录堂.农民创业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杨凌农高会参会农民的调查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8,22(11):133-139.

[5]Shane S,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6]McMullen J S,Plummer L A,Acs Z J.What Is a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8(4):273-283.

[7]Kirzner I 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8]Bhave M P.A Process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Cre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3):223-242.

[9]Schenkel M T.New Enterprise Opportunity Recognition: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sm[D].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5.

[10]Kellermanns F W,Eddleston K A,Barnett T,et al.An Exploratory Study of Family Me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Involvement:Effects on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in the Family Firm[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8,21(1):1-14.

[11]陈浩义,葛宝山.基于创业者资源禀赋的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4(3):27-30.

[12]王宇红.信息能力与解决问题[J].情报科学,2003,(3):239-241.

[13]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2):2-6.

[14]徐仕敏.国内信息能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2,(7):19-24.

[15]Shane S,Stuart anizational Endowmen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tartups[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1):154-170.

[16]Kaish S,Gilad B.Characteristics of Opportunities Search of Entrepreneurs Versus Executives:Sources,Interests,General Alert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1,6(1):45-61.

[17]罗伯特A.巴隆,斯科特A.谢恩.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8]Gilovich T,et al.Heuristics and Biases: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9]王建.农民信息获取能力现状与提升――以西部地区农村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2):93-95.

[20]Timmons J A,Spinelli S.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Boston:Irwin,1994.

[21]Thomas G F,Zolin R,Hartman J L.The Centr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Developing Trust and Its Effect on Employee Involv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009,46(3):287-310.

[22]宋金刚.农村微型企业创业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0,(4):36-38.

[23]黄金睿.环境特性,创业网络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4]苗青.创业决策形成的微观机制,因果模型检验[J].科学学研究,2009,27(3):430-434.

创业信息范文7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档案信息需求与服务

信息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展开与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是资源重新组合的活动,不仅需要物质与能量资源,而且需要对信息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达到创造新事物的目的。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质量的信息,才能保证创新选择的正确和创新的顺利进行。

1.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需求

1.1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很高的信息需求,只有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需求,档案信息服务机构才能更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档案信息服务,才能确定提供的服务是否有效、适用。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档案信息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信息类型包括:

(1)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在企业竞争中起着引领技术竞争、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企业从事技术竞争,其着眼点在于进入和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取市场信息则是开拓市场的强有力手段。

(2)政策信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依托于国家的国情国力和国际创新趋势等大环境,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控和约束。了解政策信息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

(3)技术信息。为避免因信息闭塞造成重复开发、结构趋同和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而导致创新的失败,技术创新必须有技术信息的扶持。只有掌握了雄厚的科技信息,才能使本来前景难断的创新项目转变为成功在握的可控工程。

(4)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钥匙。企业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也将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5)人才信息。经济的竞争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人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创新人才,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企业的人才信息档案应能够反映各种人才的基本情况,如简历、专长、教育背景等。

1.2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档案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是保存与延续企业文化的载体,展示和传播企业文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创新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准确、超前和多样性的资料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层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1.3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信息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因此,信息化进程中要注重档案信息整合,优化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布局,把档案信息化看作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企业各部门的档案信息纳入相同结构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如 “手册报关核销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 “生产管理系统”等,采取统一的软件对档案及档案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管理,以整体优势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企业高层与部门管理环节紧密联系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让企业中高层电脑用户能够在轻松的人机对话中完成计算机任务的管理与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

2.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信息服务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档案信息而采取的服务措施。企业,作为专门的信息用户,满足其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的关键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提供适当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供其选择、使用,这就需要档案信息提供者提供系统化的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优势和手段,综合集成,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增强服务手段,扩大服务内容,开拓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的有效支撑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档案信息数据库开发服务。

(1)在为企业提供文献档案信息服务时,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企业,因此应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器。企业内部局域网配备交换机和操作平台,建立有系统、完整的专题档案数据库,以便向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例如可以建立文件级开放目录中心,首先由企业确定出需要包含档案信息数据源的范围,然后根据用户需求,从国内外专利数据库中套录企业需要的所有专利信息,制成专利数据文件和图片,最后根据开放档案的有关办法对文件数据库进行审查,编制开放档案目录,把专利文件转换成档案数据库(包括摘要和全文信息)提供给用户。

(2)应用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企业文书、业务部门可以随时将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归档存储到服务器上。档案部门也可以将原有的档案原件扫描后存储到服务器上。当用户通过身份确定,就可以在企业局域网的任何终端检索、浏览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及其全文,不必到档案部门也能查找到档案信息了。标准化的档案管理为企业生产建设提供了快捷、高质量的服务。

2.2 定题信息服务。定题信息服务,是档案信息服务机构根据一定范围内的用户对某领域的信息需求,确定服务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以定期或不定期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在广泛调查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选择适用面广的主题作为服务课题,然后主动与用户联系,根据用户需求,建立信息用户服务档案,从而针对性地提供信息服务;或者根据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时有效地向用户推送实用信息,帮助用户有效地解决科研、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难题。当用户将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通过网络向系统数据库提交以后,由专职的信息服务人员确定检索词,搜寻相关网站,经过初步的分析、筛选、归纳、总结,最终形成用户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以一定的语言格式进行有序化整理,编辑成一个或多个方案,并通过E-mail发送到用户邮箱中,或者上传到服务人员个人主页、定题信息服务主页等,方便用户直接上网浏览、下载、打印课题最新文献。

2.3 档案信息咨询分析与情报研究服务。

(1)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是科技信息服务最主要的服务模式之一,也是企业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中应重点发展的一项服务内容。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跟踪、编译世界各国重大科技计划、政策、管理、创新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最新资料,建设专题数据库,进行基础性情报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为开展信息咨询与情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进而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与开发,包括项目跟踪研究、技术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评估研究、发展对策研究等,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活动,起到企业经营者的参谋、“耳目”、“尖兵”的作用。

(2)随着企业创新机制的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企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要相应加强对科技档案和知识产权档案的保护,积极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企业形成持续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企业的持续市场竞争优势。而有效利用信息情报在技术创新中相当重要,信息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必要手段。企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应调整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围绕市场经济所关注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调查,提高分析水平,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2.4 提供培训服务。提高员工的信息素质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可以定期举行各种活动,通过开办网上课堂,或是利用电子阅览室定期授课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技术、信息理论、信息检索等方面的培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档案信息素质,使其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种类、形式和检索方法,掌握档案信息的社会地位、作用、影响,利用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利用文本和多媒体报告研究成果,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更有效地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自主创新和实施知名品牌战略服务。

企业档案信息部门要加强学习,摸清家底,开拓进取,超前介入企业管理流程,全方位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将自身融入信息系统,使档案工作与企业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工作流程相衔接,以加强对企业各种类型文件材料运行的监控。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贯标活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档案自动化系统,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渠道获取并综合处理各类信息,编制出有一定水平的综合性、专题性的报告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和判断,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黎平.构建集团企业档案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平台[J].中国档案,2005,(11).

创业信息范文8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发展手段及方式已无法满足其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急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科学的创新分析及研究。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进行了科学的研究,首先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着重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科学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此帮助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差异 创新 对策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科技是其中的第一生产力,而当今社会又是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因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概述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是从产业层面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问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最终任务是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将其自身的发展优势进行有效发挥,主要通过运用创新的方式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层次进行改革,以此帮助有效促进其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科学创新的着重点应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创新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有效提升,并对其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第二,将整体的发展机能作为创新工作的目标,并将其自身所存在的发展优势进行探索找寻,逐步扩大其发展范围。以此将自身的发展活力进行增强;第三,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将其整体的产业链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以此促使整个产业向集中化发展,并将其自身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降低,由此提升发展过程中规避风险的能力。整体而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技术、产业链、产业集聚、应用以及政策方面的创新。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过程中可以说是长期且不断发展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各部分相互影响且作用着,在其相互的作用过程中,创新机制及体系也得以建立,更加有利于人们对整个产业的形态进行科学充分的认识,将创新的最终效果发挥到极致。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建立措施

2.1 建立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

要想尽快建立起一个集服务与引导为一体的产业管理体制,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思想进行科学的转变提升,始终将服务与协调作为自身创新与发展的原则。另外还应在行业的科学指导方面下功夫,突破原有的发展限制,如地区、产业等,并将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此帮助将多方力量进行集合,以此获得最好的创新效果。与此同时,还应对科技、税收返还等方面的资金费用进行合理利用,将其投入到产业产品的设计及研发方面的创新工作上。辅导和帮助电子信息企业申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的相关重大专项与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充分利用多种资金。

2.2 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2.1 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其创新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企业进行积极适当的鼓励,促使其加强自身对研发试验、检测及关键软件等设备设施的构建,以此有效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能力。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入手:对企业自身创新机制的整体构建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对企业脖子上的创新外在环境氛围进行合理营造,以此帮助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将其主体性的地位进行巩固。另外,还应对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优势进行多方面的整合优化,以此帮助有效提升其特色型产业的创新能力,从整个产业的优势特点方面出发,有效加强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改造等创新能力的建设。积极鼓励一些自身具备相应条件的大型企业进行技术中心的积极建立,以此提升其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

2.2.2 推进区域公共创新平台建设

将各地域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及领头型企业作为创新的重点。由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资金的投入建设,尽快建立起一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并将其共性、关键性的技术进行扶持性发展。另外,还可将现存的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进行突出化处理,将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并且还可充分利用创新平台的桥梁媒介作用,为企业的创新工作提供科学服务,并对其遭遇的难题进行辅助处理,有效推进整个创新平台的合理运作及发展,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体系机制,以此帮助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3 构筑全方位的产业人才支撑

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创业环境,加大对电子信息高端人才引进扶持力度,就研发设计、高层管理及复合型等高端人才关心的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提供具备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政策。另外,还应在政策方面加大其工作力度,运用一种合作投资、分享收益、同担风险的方式吸引一些国内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其将自身的创新成果投入至整个市场的创新发展过程中。积极建立一个集中人才的科学产业创新机制,并对产业创新的外在环境进行积极构建,以此吸引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将发展优势进行把握并发挥。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建立起一个专属性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人员中介机构,以此有效促进人才的流动工作。对专业化的人才进行积极的引入及培养,并进行相应的人才激励政策的科学制定,为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提供外在环境方面的帮助。同时,还能对国外的专业优秀人才进行吸引引入,促使其进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激励专业人员进行产业化的工作开展。

3 结语

社会时代在不断的前进发展,因此,创新对于每个产业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创新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有效促进整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以此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苟仲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6):1-12.

[2]于丽敏,刘继云,王国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86-96.

[3]刘建民,吴静静.产业创新体系的建构机理[R].光明日报,2009(12):06-09.

创业信息范文9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 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7-001

一、引言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这个目的要求我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时,必须改革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重视理论教学,在此学科式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缺乏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所以新时期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该合理地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对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性意义。

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定义

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是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不仅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可以推动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和个性化发展,此外,此教学过程主要还采用交流、讨论和讲座等形式,具有自由和灵活的特点。

三、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的实施

1.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是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因此,我们要构建电子信息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结合实践教学,例如开展电子设计综合实训和单片机实训等,加大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使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创建开放的实训环境

创建开放的实训环境是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开放的实训环境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完成电子信息专业的作业,而且创建多个常规的实训室和开放性的实训站,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实践环境和更多的动手机会,最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了开放性的实训站,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常规实训设备和相关的参考书也非常重要。此外,实训站必须建立其开放的制度,学生才能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自主训练和自我提升。

3.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项目教学的优点众多,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实施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和老师相互探讨,加深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达到了师生互动实践的目的。

4.培养创新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浓郁的创新教学氛围,因为只有浓郁的创新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所以在创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爱好来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的指导和培养。

4.1举办各类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比赛。举办各类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比赛(例如电子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和技能竞赛等活动)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比赛,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更加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热情。

4.2创办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创办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能够让学生由学习者转化为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负责人,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组织活动和参与探讨,进而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的效果

1.实施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并将其作为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此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规范意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他们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实施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具体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在对这些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时,教师应该引用电子信息专业中的各种相关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并在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在思考和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在创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学生做好榜样,鼓励学生们积极地与其他人合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有效措施。

2.实施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可以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营造了创新的教学氛围,还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共同的提高。从近期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来看,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同时,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和信任,严格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使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顺利,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学生的学习心态和价值观以及学习的不良作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使高职学生们的就业适应性得到增强。

实施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意义重大。众所周知,在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角色,因此,教师们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激励和引导,有意识地、积极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并且运用科学合理的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发和训练,最终提高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创业信息范文10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企业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0-0200-02

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迅速发展,并且,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人们对创新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得到快速发展,除了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外,更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没有进行认真实施,使得企业对信息化以及管理创新等概念没有深刻的认识,于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要么把信息化的概念进行夸大,要么对管理创新所包含的机制、战略以及机构等活动过分重视,要不就是过于重视网络硬件的建设,而对于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等管理创新上的内容重视不够,对于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企业过于夸大其中的作用。当前,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既不是市场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不是具备成熟条件的经济环境,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只有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创新进行相互联系,如此,才能取得更大进步,并且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形成很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信息化所包含的内涵

(1)所谓的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能够进行全新的改造,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才、物资、财务,以及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在企业内部进行网络的建设,使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可以相互连接;使管理得到创新;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使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经营范围能够进入数字化、电子化以及网络化等;使生产过程进入完全自动化;企业内部员工对信息化的意识越来越强;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等。

(2)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义时,再也不是以往初级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当前形势下,我们所说的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信息化得到实现。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指能够通过新技术、新信息,把一些松散的个体进行密切联系,从而使个体之间的信息不仅能够相互沟通,还能够相互互动、同享。因此,如果从企业所拥有的业务流程以及价值链来进行区别的话,当前所说的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包括:对客户关系、供应商进行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相关策划等。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才能使信息化建设得到实施。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属于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在实施阶段,不仅需要很大的人才、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更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变,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支持,离不开领导们所下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2)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对企业自身的现状进行了解,并清楚企业所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对企业进行流程重组,把企业的流程处理清楚,如此,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就是在进行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几个步骤来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的核心环节是企业资源计划,因此,可以使企业先实行企业资源计划,使这个资源计划能够进行整体地规划,对其所要求的接口和标准要实现统一原则,再由这个企业资源计划向外延伸。

(3)企业要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在这样的竞争面前,客户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进行企业资源计划时,对客户难免会出现一些管理上的不足,因此,在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要有集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不仅要从思想上进行培训,更要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而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技术人员,还要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人员等,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4)当前时代,是互联网被充分得到利用的时代,电子商务层出不穷,企业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不仅如此,企业还要有相关信息门户的建立,并且能够集成电子商务,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这些内容缺一不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更要实现工厂基础自动化,要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建立。当然,企业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可以考虑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因为企业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可以选择有经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来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向合作伙伴购买软件产品或者由合作伙伴对相关软件进行开发。当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企业要设立相关的监理及评估机制,并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其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3、管理模式创新内容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创新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因此,企业首先要使管理理念能够顺利落实,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把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进行密切联系。由于企业在引进新的管理理念时,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并给企业带来冲击,因此,企业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分析,在经过细致的分析之后才下决定,而不能草率就下决定。企业在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时,同时会使企业进行相应的改变,使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社会的发展,使企业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再也不是以往的大工业时代,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包含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第一,管理层角色发生了改变。在以往的企业中,企业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式的结构对企业进行经营,领导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根本没有机会把自身的创造能力展现出来,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这个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企业的发展要求上层领导者与普通员工之间能够有相互协调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使员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使其形成一股强大的核心力量,这股核心力量在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二,交流方式发生变化。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以往在执行企业活动时,管理者总是以命令的形式来进行的,随着人本管理的实现,这些形式已经被逐步淘汰,管理者再以这样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将使企业止步不前。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网络的充分利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可以不受任何思想的束缚,很方便的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因此,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企业的协调性得到更快发展。

4、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快,对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样的信息社会里,各种新鲜事物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归纳、传输、接收等,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这样瞬息万变的社会,企业要面临着强大的竞争,要迎接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竞争局面,只有寻找对策,来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使经营管理得到创新。

企业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当企业要进行经营活动时,管理观念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可以说,管理观念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精神。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强烈,企业首先要改变以往旧的传统观念,重新注入新鲜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敢于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避免思想受到影响和束缚,可能的话,管理者可以多参加系统思维方面的培训,并多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以往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采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对企业进行管理。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

(1)要有能本管理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有快速反应的应变的本领,也就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最快的速度接纳新事物,进行新的改变,从而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无疑的,时代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企业同样对员工提出新要求,企业员工只有多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多进行参与,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要以人本管理代替以往的物本管理,最终以能本管理替代人本管理。而能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人的能力水平为核心所进行的管理。我们处在信息时代,那么,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成分既包括知识、智慧,还包括对信息的容纳。在企业中,人是企业的核心力量,是知识的载体,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人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做贡献,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其实就是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竞争,企业为了适应这样的竞争,只有多对人才进行培养,使人才能发挥出其创造力,对人才的智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开发、管理,最终步入人本管理的最高级的阶段。

(2)对信息有个清楚的认识。社会的日新月异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而网络技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整个思维方式起到了根本的改变,因此可以说,信息管理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走进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上。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首先要对外面的信息进行实时掌握,了解外面的发展、市场行情、科学管理以及竞争对手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企业内部的各方面的信息,同样要做到了然于胸。对于企业来说,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以及使用等,是企业进行不断创新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要对信息有个科学的了解,要有信息至上的先进理念,以灵活的思维对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进行掌握,如此,才能有目标地对企业进行管理上的创新。

5、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所进行的分析,那么,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而要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以辩证的思想来进行探讨。可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5.1 核心关系

对于企业来说,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对一些新技术进行运用,而是对企业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一场管理革命,要从管理理念、方式上进行改变,因此,对于这种重大的改变,单单依靠一点技术是无法得到实现的,只有在管理上进行改变,使现有的管理水平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才能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质量上的保证。

5.2 是其应用结果

可以说,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其实就是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所产生的收益。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企业的内部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使得原本所拥有并采用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才能使企业顺应局面的变化。

5.3 基础关系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使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必要的一种手段,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办法。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并且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使管理创新得到加强,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使效率与效果得到完美的结合。也就是说,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希望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得到提高,而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对企业的经营效果进行相应的改变。

6、结语

根据以上所做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是充满竞争力的社会,而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对自身进行改造,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而企业的管理也能够得到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取得最大的效益,为国家的进步做出伟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映冰.我所理解的企业信息化[J],计算机世界报,2002,12.

创业信息范文11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逐渐普及了计算机应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无论是在安全生产还是节能降耗方面,都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市场化发展的浪潮中,电力行业也在不断地改革,力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格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上都需要进一步地突破和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1.1管理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很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味地将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忽视了企业管理体制这一核心关键点。企业的管理体制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重点与难点,传统的管理体制在应用的过程中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中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严重滞后了信息化发展。要想做好对电力企业管理上的创新,现代管理体制的构建应该成为首要任务。

1.2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企业管理

在电力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具体事务的决策。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处理系统对相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能为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的方向和管理目标,只有目标定位准确,才能避免有效资源的浪费,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3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

在电力企业中,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效应。一方面,有序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化发展;另一方面,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实时更新,有利于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2电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企业信息化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自身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专业部门的任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依靠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才能达到最优化成果,但是很多企业的员工常缺少这方面的认识,表现在工作上主要是对信息化技术不重视、对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任务不配合或存在抵触心理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二是没有了解信息化的真正用途,误认为企业中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就是利用高科技媒体网络等解决手工操纵、信息决策等问题,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企业信息化应该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利用两发方面内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配置好这两方面的应用,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不断前进。

2.2电力信息前期工作准备不当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这对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时只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利益或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而并没有对企业自身发展的环境、趋势和现存的各项问题等进行有效的调查与分析,这将导致企业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制约因素无法把握,在之后的发展中只能一味地做无用功,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容易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此外,对于电力企业这种已普遍完成信息化普及与推广的企业来说,已有的信息化系统由于工作年限久,储存信息多,历史数据冗杂等问题,导致这些信息化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

2.3专业队伍不强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除了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和处理。然而,由于大多企业存在对数据信息员的工作缺少正确的认识,致使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长此以往,很多企业员工都尽量避免对这一岗位的选择,从而使这方面的专业化人才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获得具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更加无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基于管理创新的信息化建设理念

根据我国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管理。

3.1信息化认识上的创新

电力企业中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管理上的信息化,更加体现在电力工程自动化的建设上,只有将两方面整体发展、共同进步,才能使电力行业稳步前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自动化的建设受到普遍的重视,因此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但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管理信息化仍处于滞后状态。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信息化进行重新定位与认识,将管理信息化与工程自动化进行有效整合,以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带动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将信息技术与相关业务相关联,相关管理人员在明确业务的同时,也要明确好管理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发展。

3.2标准体系上的创新

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由此可见,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行业标准及技术标准,KKS编码体系及MIS标准接口程序是最常用的一类标准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快速发展。此外,电力企业可以选择自行编写的形式解决上述问题,但无论是引入和是编写,都需要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和设计情况,实现标准体系上的有效创新。

3.3资源利用上的创新

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效统计,对日常工作中所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保证资源充足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这种资源整合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重新制定新标准,通过对新平台、新系统的构建,将原有的系统进行一定的处理,按照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对现有资源重新进行统筹规划;二是通过局部处理的方式,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部分系统进行有效整合,既包括对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也需要对于一些相对落后或不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系统要重新构建;三是利用最新的通用技术搭建平台,这种方式是在原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升级,按照原始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的信息共享。

4结束语

创业信息范文12

关键字: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

信息化技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特征。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从而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信息化的实现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企业检验工作效率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企业和部门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化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

一、信息化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管理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内在需求

管理创新要求企业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使企业的管理随着企业所处的技术、市场以及知识等环境而变化。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整个组织及其成员能够不断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和利用知识,把创新作为他们在企业中的主要活动。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是企业赢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创新管理是企业将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它能够帮助企业由单项创新向综合创新发展、个人创新向群体创新发展,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创新。

2、 信息化管理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运作透明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透明,难以监控等问题,从而避免企业资产流失、生产能力低下、组织机构冗繁等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它可以指导促进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沟通和协调,帮助企业收集外部、内部的信息,经过研究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使企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3、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的今天,企业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企业的取胜必须依靠信息与创新,信息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管理创新与信息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工程已经不再是企业的效益工程,而是企业的生存工程,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失去了有利的地位,势必被市场淘汰。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在竞争对手如林的市场站稳一席之地。国内很多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直接将手工业务处理方式计算机化,并没有对许多在新技术条件下不符合或无效的工作和流程进行改革。大量事实证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巨大投资获得真正的回报。

1、业务流程优化的内涵

“业务流程优化”,即对业务流程这个动态过程的创新与优化,是指从根本上对原来的管理业务流程做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把垂直的直线职能型管理业务流程结构转变成平等的流程网络型结构。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

2、业务流程优化的原则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进行流程优化,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重视流程最优,不重部门职能的原则;整体最优原则;顾客满意原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协调矛盾原则。

3、业务流程优化的实施

企业经营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方案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企业流程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识别流程,即改变思维习惯,树立企业运作的流程观,把各种各样的流程识别出来。识别流程可以通过流程图来实现,通过流程图可以直观反映各个流程中各项活动的关系。

(2)确定关键流程,在企业众多的流程中,应该对哪些流程进行优化是需要选择的。根据经验,依据以下三条原则比较容易确定关键流程:问题严重、机能失调的;举足轻重,影响巨大的;切实可行的。

(3)重新设计流程,识别出关键流程后,就进入了流程优化的重要阶段,对现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获得一个全新的流程,这是流程优化过程中最困难和最富挑战性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关键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素即流程的“瓶颈”,是对流程运作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4)实施和运行新流程,即企业在确定实施方案后,应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经过审慎的试验之后,新的业务流程才可以投入实际运行中。

4、业务流程优化的成效

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将产生全方位的变化。流程优化虽然只是从业务流程着手进行改革创新,但它的影响却超过流程本身,进而涉及组织结构变化、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的提高等方面。

(1)工作执行单位由职能部门转向过程团队。传统组织的业务流程是建立在以职能部门为特征的科层化组织形式上的,各部门之间缺少交流,使工作效率低下。实行业务流程优化,可以组成过程团队,由于人员在同一团队中,有利于交流和反馈,容易及时协调,团队精神得以发挥。

(2)工作从单一转向多面化。团队成员的工作不再是传统组织中人为细化的单一工作,而是面向整个流程的工作。他们要对流程的结果负责,成员的工作深度、广度和集成度都得到了提高。

(3)人员角色由受控转为授权。授权是管理这部分权力的下放,团队需要有足够的权力去决定流程如何实现,资源如何分配,时间如何安排,实行内部自主。

(4)绩效评价关注点由活动转向结果。传统评价看工作量以及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业务流程优化后则关注工作成果,看员工对企业所作贡献。

(5)升级标准从工作表现转向工作能力。优化工程重视员工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学习、适应的能力,不只注重当前表现。

(6)领导角色由监督者转为指导者和支持者。领导者放弃严密控制,让团队自主、自觉完成任务,领导需要起关键性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7)组织结构从等级制转为扁平化。由于管理从控制监督转向指导支持,等级制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扁平化就自然成为优化的结果。

(8)员工价值观由自保转向自强。员工不是被动完成指令,而是有强烈责任心和主动性,出色的完成任务。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实证分析

本文以黑龙江龙丹乳业集团在信息化管理创新方面的实例为背景,进一步分析企业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密切关系。

黑龙江龙丹乳业集团是全国十品企业之一,在国内乳制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龙丹集团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运作下,逐渐发现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公司意识到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司要在残酷的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够迅速的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响应,在乳品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对公司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对于不进行管理创新,只想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获得高效益的企业而言,由于管理上存在弊端,信息系统不可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撇开信息技术一味追求管理变革的企业,其“软性的约束”很难让人们彻底抛弃原有的、已习惯的管理模式而心甘情愿的接收新方式的“约束”,这样,管理变革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龙丹集团通过认真的探索研究,发现单纯运用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存在的弊端,果断地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众所周知,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成本的高低是企业中和管理水平的反应。龙丹集团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上风,最大限度的降低物质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是根本,如何进行成本控制成为企业思考的一个重点课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决定采用“业务流程优化”方法,来解决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首先公司通过业务流程识别,分析了公司各业务流程,最终确定对企业成本控制流程率先进行优化。在重新设计流程方面,公司改变了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设计了“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即层层签定指标责任书,把成本目标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使成本管理深入到公司基层。系统是以企业对成本的三个对比管理思想为基础,以基本车间生产的基本产品为主线,与辅助车间的产品或劳务以买卖关系结合在一起,通过制定合理的单位产品与劳务消耗指标及消耗量,与实际消耗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变化的原因,从而为降低消耗,杜绝生产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科学根据。

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的实施使每个部门、每种产品之间都处于一种商业买卖关系、商业契约关系,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关心成本,这样,企业由原来的领导关心成本,发展到现在的人人参与企业成本管理,企业不断挖掘降低生产成本的潜力,使成本处于一种稳定的可控状态。

但是,由于核算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无法得到统一,龙丹集团意识到光有管理上的创新还是不够的,三级成本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还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使三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系统的实现成为了可能。龙丹集团采用了用友公司的UFO报表系统,实现了“三级成本管理”统计核算,最终使“三级成本核算和控制体系”得到了的实现。

作者单位:严薇,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在读博士;赵宏宇,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文钊.企业信息化三部曲[J].中国信息化,2004,2:56-58.

[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天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