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的策略

股票投资的策略

时间:2023-05-30 10:07:54

股票投资的策略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1

    一、停损策略的的意义

    很明显,股票市场跌宕起伏,股价波动频繁,投资者常面临巨大的股票投资风险。在股票投资中,不管是具有老资历的股民还是新股民,都不可能做到每次买卖股票都会盈利,而且这其中的亏损或者盈利都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推移甚至会出现转换。但是股票投资老手与新手不同点在于,当发现自己购买股票失误,出现亏损时,会及时卖出,避免自己被套牢,实现停损,进而将损失停滞在最小值上;但新手往往会寄希望于股票价格的重新上涨,往往看着价格进一步下跌却迟迟不肯出手卖掉,只有在价格着实涨不回来时,才忍痛将股票做空,但此时往往已遭受巨大的损失。在股票交易中存在着一个浅显易懂的“鳄鱼原则”,交易员在正式进入股票市场前,都会积极训练这一交易法则。这一法则的产生于鳄鱼的吞食方式:鳄鱼咬住猎物之后,猎物越是挣扎,则对鳄鱼来讲越有利,其捕获的也越多。可以假想在被鳄鱼咬住脚之后,你会试图挣扎,如果用手去试图解脱脚,则手和脚都会被鳄鱼咬住,此时越是挣扎反抗,则被咬住的也越多。所以此时的方法就是牺牲一只脚,唯有如此才能生存下来。这一法则在股票市场中有着广泛运用,即所说的停损策略。用市场语言来转述,就是讲:当明白已经投资失误,产生损失时,应当避免进行更多的操作或者找理由借口,而应当赶快了解并出场,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作为股票投资技巧,部分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会灵活运用这一策略,因而也就只有部分人能在股票市场中站稳脚跟。打个比方,对投资者而言,停损常意味着发生亏损,及时地进行停损操作可以停止进一步损失,避免亏损扩大化,如同一把快刀,虽然会流血,但可以确保生存,并实现化被动为主动,在后续市场中重新寻找机会。在购入股票时,投资者一般都是经过了谨慎的选择,仔细分析之后才确认购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所买入的股票,购买者一般都较有信心,但市场瞬息万变,一旦该股票价格出现下跌,购买者常会期望落空。正所谓“谁都会收回利润,但要学会停止损失还仍需时日”,意思是讲,按照高于购买价卖出股票就会获得收益,这一点无论新手老手都能做到,但是如果你购入股票之后,出现价格下降时,及时寻找合理价位将其卖出,避免进一步损失,就不是每个股民所能做到的了。辩证地看待盈利和损失,明白盈利之上有更大的盈利,同样地,损失下面也有更大的损失。常是一念之差,就会造成较大的损失,这需要投资者灵活把握停损,当机立断,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发生。正如投资家索罗斯讲的那样,“如果在市场投资中,你的投资已经被市场证明是错的了,那此时最好的选择便是以退为进,此时尤其要学会保存实力,以此来确保生存,切不可铤而走险,因为外界因素的感染或者个人意气用事而误导自己在市场中的交易活动。”由此可见,设置停损点,学会停损策略意义的重要性。在股票市场上,要学会风险管控,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计划,在股票投资中应当去创建一条停损线,如果触碰到这条线,应当尽快撤离。投资者应当明确自己的亏损点,知道自己在建立头寸之前愿意输掉多少,并乐于兑现,而不能像垒金字塔一样去不断添加资金。

    二、停损策略的应用

    股民通过合理设置停损点,就可以避免出现无限亏损的情况,将亏损限定于有限范围中,进而实现亏损最小化。一般而言,停损点的设置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比例法,另外一种是股票价位参考法。第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设置总资金的百分比额度来划定停损空间,第二种则是按照股票的价位情况来决定股票的做多或做空,相比较第一种方法,这一种方法更具有技术上的限制条件。在设置停损点时,要观察并找出近期股票价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并将其作为设置停损点的重要参考。例如某新股刚刚上市,股民跟进之后,该股股票价格出现下跌而不是上涨的情况下,设定合理科学的停损点,对于投资者尤其是做短线、波段投资的股民而言,意义重大。假设已经买入股票,价格下跌已突破该股近段时间的最低值,就应当重点考虑如何将该股砍仓出逃;同样如果是将该股出仓之后,该股后期经过调整,行情又慢慢上扬,则股民在之前的突破前面最高值卖出的基础上,会产生踏空,此时也需要进行停损操作,只不过,与前面的停损卖出不同,此时应当是停损买入。总的来说,如果是多头,在设置停损点时,尽量将其设为低于最近时间最低值的数值;而对于空头,在设置停损点时,应尽量将其设置为高于最近时间最高值的数值。所进行的停损操作应在股价创新低后去进行,而进行的追买停损,则是在股价创新高之后去进行。“倾巢之下没有完卵”,股民在进行停损操作时,应密切关注股市大环境大背景,观察大的形势之后在考虑停损操作。毕竟个股与大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动关系,相互影响。如果大盘形成了大头部,投资者此时应当即可将股票分批卖出,以此来回避风险,因为此时波段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相反的,如果股票行情在低迷长时间段之后,萧条萎靡,大多数投资者都已失去信心时,如果再按照停损策略做空该股,则不太合适,往往会出现一卖出,该股就会上涨的情况,此时应当抛弃“股票跌破支撑价位,应当卖出停损”策略。

    三、结语

    总的来讲,在股票市场上,停损策略只是股票买卖的一个技巧策略,通过停损策略也可以实现风险管控,避免遭受更大的风险损失。在股票投资时,灵活运用停损策略也是正常和正确的技术手段。尽管进行停损策略后,产生的结果不一定如预期所料,但是及时地进行停损策略仍然是需要的,尤其对投资新手而言。在股票投资中,要敢于承认投资失误,及时纠正投资方向,放弃原先的投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存实力,进行后续市场操作。同时,在市场操作中也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停损线,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方案加以应对,这样投资者才能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从容应对。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投资组合;日平均收益率;半绝对偏差;股票

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组合是指由投资人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股票、债券、衍生金融产品等组成的集合。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收益率,可见,收益和风险是投资组合的两个重要因素。投资风险的计算已有许多方法,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风险度量选择,其中适用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方法有:半方差[1]、半绝对偏差[2]、VaR[3]及CVaR[4]等下行风险度量方法。股票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企业、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及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在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中一般假设证券的收益率服从某种随机分布,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收益率的分布函数是难以确定的,通常采用专家估计法,或根据历史样本数据采用资产价格差分的百分比和价格对数差分这两种方式来计算收益率。在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和交易实践中,人们往往使用一个交易期的收盘价来代替这一期股票的价格。由于股票市场价格行为是随机的,投资者会在交易期内任何时刻进行交易而非收盘时。为此,本文采用股票市场上的历史交易价格数据,根据每天股票的最低价和最高价构成的价格区间来计算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由此计算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并基于半绝对偏差风险函数得到投资组合的风险表达式,进而建立一个投资组合线性规划模型,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选择合适的股票投资组合提供参考。

1.日平均收益率

假定某只金融资产在时刻t的价格为pt,则单期价格差分的百分比收益率的定义如下[5]:

Rt=(pt-pt-1)/pt-1 (1)

K期百分比收益率为:

Rt(K)=(pt-pt-K)/pt-K

单期价格对数差分收益率(简称对数收益率)的定义为[5]:

rt=lnpt-lnpt-1 (2)

K期对数收益率为:

rt(K)=lnpt-lnpt-K

对数收益率比百分比收益率有更好的性质,而且在价格变动较大时,对数收益率比百分比收益率作为收益率度量更合理。K期对数收益率为该K期内各期收益率之和,于是,采用对数收益率有:周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月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周收益率之和,等等。

下面我们分别由公式(1)和(2)给出两个日平均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设股票在第t天的最低价为at,最高价为bt,于是股票在第t天的价格区间为[at,bt]。任取x∈[at,bt],y∈[at-1,bt-1],则由公式(1)和(2)得到第t天的百分比收益函数和对数收益函数依次为(x-y)/y和lnx-ln y,由微积分知识,得到股票第t天的百分比日平均收益率为下列二重积分:

计算得到:

(3)

同理,第t天的对数日平均收益率为:

计算得到:

(4)

易见,对数日平均收益率具有与对数收益率同样的高频数据与低频数据的加法关系。于是,采用对数日平均收益率,仍有:周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月收益率为天收益率之和、周收益率之和,等等。下面我们采用对数日平均收益率(简称日平均收益率)来度量收益率。

2.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

设投资者有单位原始资金,不妨设为1,按投资组合X=(x1,x2,…,xm)投资到m种股票,投资比例满足x1+x2+…+xm=1,xj≥0(不允许卖空),投资者是理性且厌恶风险的,其目标是选择投资组合策略,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且风险最小。

预期收益率计算:

假设我们拥有这m支股票K+1天的历史样本数据,由公式(4)计算出每支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设第j支股票Pj在第k天的日平均收益率为rjk,则第j支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可以作为第j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为:

(5)

由于日平均收益率从第2天开始计算,所以每支股票的日平均收益率数量为K,为了使模型简洁,我们这里忽略交易成本。于是,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为:

(6)

风险值计算:

对于厌恶风险的投资者而言,可以基于半绝对偏差函数来计算投资风险。半绝对偏差是指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低于平均收益率的绝对值,我们采用历史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半绝对偏差来表示,即将投资组合的风险表示为:

(7)

投资组合模型:

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和思想,可以建立如下投资组合模型:

(8)

在模型(8)中,R0表示投资者能够接受的最低收益率。

记:

显然,且当时:

当时:

因此等价于:

(下转第52页)(上接第50页)

于是投资组合模型(8)等价于:

(9)

模型(9)为一个有m+K个决策变量,K+1个不等式约束,1个等式的线性规划问题,它一定有最优解,模型的求解可以利用多种数学软件,如Excel、Lindo、Lingo、Matlab等予以实现。

3.实例分析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8支权重股票(m=8)进行投资。8种股票包括:P1:万科A(000002),P2:中兴通讯(000063),P3:五粮液(000858),P4:中国石化(600028),P5:中信证券(600030),P6:包钢稀土(600111),P7:长江电力(600900),P8:建设银行(601939)。数据选择的样本期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样本容量为117个(K=116),时间跨度半年,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根据这些历史交易数据,得到每支股票每天的价格范围(区间),然后按照公式(4)计算出每种股票每日的日平均收益率rjk,再由公式(5)得到每支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预期收益率)rj,这8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向量为(0.00158,-0.00147,-0.00012,-0.00117,0.00204,0.00022,0.00060,-0.00071)。将所计算出的rjk和rj代入模型(9),这个实例共有124个决策变量,利用Lindo软件来求解模型,得到R0可以取的最大值为0.002,最优投资组合见表1。

结果分析:比较8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与最优投资组合,可见预期收益率较高的4支股票:万科A、中信证券、长江电力和建设银行,它们的投资比例也大,其余4支股票预期收益率较低,它们的投资比例也小,甚至为0,由此表明,我们所构建的模型是有效可行的。

4.结论

本文基于日平均收益率和半绝对偏差风险度量方法,建立了在一定收益条件下极小化风险的投资组合线性规划模型。采用半绝对偏差方法度量风险,对投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满足了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要求;采用日平均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作为预期收益率估计值,更加贴合投资者行为,操作也较为简单;所建立的线性规划模型易于求解,符合投资者的实际心理感受,而且便于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加入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

参考文献

[1]Ouderri B N,Sulliran W G.A semi-variance model for incorporating risk into capital investment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1991,36(2):35-39.

[2]Speranza M G.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for portfolio optimization[J].Finance,1993,14:107-123.

[3]Philippe J.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Market Risk[M].Chicago: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6.

[4]Rockafellar R T,Uryasev S.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J].The Journal of Risk,2000,2:21-41.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QFII;行为金融学;机构投资者;选股策略

目前,行为金融学理论在西方已逐渐完备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不俗的业绩。截止2005年,美国逾900亿美元的投资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本文主要在行为金融学视角下进行探讨,首先揭示股票市场的异象,接着分析研究投资者行为特征、行为金融决策理论基础和行为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国外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市选股策略。

一、股票市场上的异象

马克维茨1952年发表的《证券组合选择》被视为标准金融理论的开端,此后经过夏普、林特纳、托宾、法马、布莱克、斯科尔斯、默顿等人的拓展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有效市场假说为基础,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成为当代金融理论的主流或范式。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股票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及对其研究,标准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股票市场异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现象。研究显示,在排除风险因素之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大公司。Reinganum(1981)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据传统金融学的CAPM模型预测的理论收益率高出18%。学者对美国、比利时、日本、西班牙等国研究,发现均存在规模效应。

2.日历效应。在不同的时间,投资收益率存在系统性差异,有一月效应和周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的研究显示,股票在星期一的收益率明显为负值。另外,其它一些研究还显示,一年之中一月份的股票收益率最高。这种在特定交易日或交易期内的收益异常显然与标准金融学的效率市场假说相矛盾。

3.股票溢价之谜。Mehra和Prescott(1985)提出了“股票溢价之谜”,他们指出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债券投资高出很多。研究表明,美国自1926年至1999年期间,股票投资组合的加权平均回报率比国债回报率高出7.1%。虽然人们希望股权投资的回报率高一些,因为股票要比债券风险大一些,但是高出7.1%回报率差异也太大,仅用风险因素是不能解释的,因此称作股票溢价之谜。

4.赢者输者效应。De Bondt和Thaler(1985)的研究发现,如果把股票根据其过去5年的投资业绩分成不同的组别,则过去5年表现最差的一组(“失败”组,由最差的35支股票组成)在未来3年的收益率要比表现最好的一组(“胜利”组,由最好的35支股票组成)平均高出25%(累积收益)。Chopra(1992)、Lakonishok和Ritter(1992)的研究也有相似发现。

5.账面市值比效应。Fama和French(1992)把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股票按照账面市值比10%的间隔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出每类股票在下一年的收益率,发现账面市值比最高的10%比最低的10%每月高1.53%。这个差距比传统金融学的风险系数的差别所能解释的差距要大得多。对市盈率的分类分析得到的结论也相似。

6.价格对非基础信息的反应。Culter等(1991)对美国股市二战后50个最大的日波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市场巨幅振动并没有相应的信息公布。Wurgler和Zhuravskaya(1999)对1976-1996年的统计研究表明,加入指数事件伴随了平均3.5%的股票价格上升。1998年12月入选指数使其上涨了18%。

此外,股票市场异象还有股利之谜、股票价格对基础价值的长期偏离等。对这些股票市场异象无法按照标准金融理论进行合理有效地解释。

二、文献回顾

股票市场异象促进学者对标准金融理论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行为金融理论(Burrell,1951;Festinger,1957;Kahneman,1974;Lakonishok和Vermaelen,1990;Ikenberry,Lakonishok和Vermaelen,1995;Hsee,2000),强调要考虑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新的视角。

1.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特征分析

与标准金融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反,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者行为表现为以下特征。(1)有限理性。由Herbert Simon提出,认为有限理性下人们做出的决策往往是基于启发式思维、思维捷径的次优、满意甚至是错误的选择。(2)过度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及投资者一贯对于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分自信,而通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3)后悔规避。投资者不愿卖出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感受因自己进行错误投资而产生的痛苦和后悔。在很多投资领域都有类似情况,即投资者总是拖延或根本不愿纠正已损失的投资。(4)锚定效应。锚定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Northcraft和Neale(1987)曾在研究中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锚定会使包括一些专业证券分析师在内的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造成粘滞价格。(5)思维分隔或心理账户。Tversky在研究个人行为时发现,在人们的心目中,隐含着一种对不同用途的资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于人们具有把个人财产按“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天性,即投资人习惯于在其头脑中把资金按用途划分为不同的类别。(6)与投机行为。现象的存在使传统的效用理论中风险厌恶的假设面临挑战。人们往往既表现为风险厌恶,又表现为风险偏好。

2.行为金融理论及相关投资行为模型

行为金融学主要是建立在期望理论和行为组合理论(BPT)基础之上。期望理论的思想最先是Markowitz(1952)提出的,推动这一理论发展的是行为经济学先驱Kahneman和Tversky(1979)的研究。根据期望理论,行为投资者在损失的情况下通常是风险偏好的,而在盈利时则往往是风险规避的。行为组合理论(BPT)是Shefrin and Statman(2000)以Lopes(1987)和期望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它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状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特定的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

在进行投资者行为特征分析和行为金融决策理论基础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主要运用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BSV模型(Barberis,Shleifer和Vishny,1996)、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和Subramanyam,1998)、统一理论模型(Harrison Hong与Jeremy.Stein,1999)和Banerjee(1992)提出的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和在贝叶斯法则下非序列型羊群效应模型。

3.行为金融指导下的国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

(1)反向投资策略,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该策略的提出最初是基于DeBondt和Thaler(1985,1987)对股市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反向投资策略是人们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依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该投资策略起源于对股票中期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与Titman(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12个月为间隔所构成的股票组合的中期收益会呈现出延续性。Rou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中期价格动量效应,这表明这种效应并非来自于数据采样偏差的偶然性。中期价格动量效应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投机心理有关。

(3)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三、行为金融指导下的国外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的运用

随着我国QFII制度的实施,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必然遵循以重行业、重业绩、重成长性、重稳定回报为内涵的价值投资理念,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选择市盈率低的绩优蓝筹股。我国股市已实证检验存在市场异象,如Kang、Liu和Ni(2002)证实中国股市存在收益率反转现象,李学(2002)证实存在处置效应,陈文志、缪柏其和蒋涛(2003)证实存在过度反应。在已实行QFII的韩国,境外机构采取“正向反馈交易策略”(Kim和Wei,1999)。基于人性的共同特点和思维惯性,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会吸收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而2003年证券时报与东方证券关于QFII联合调查已经显示了这一点(2003年1月,证券时报与东方证券关于QFII联合调查显示,七成作为调研对象的国外机构投资者同意将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对自己原有的投资理念作出少许调整;三成调研对象表示仍然会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因此,可以预计,国外机构投资者在行为金融学的视角下进行选股,在行业的选择、具体股票的选择、买卖时机上采取相应策略,具体来说包括反向交易、动量交易、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等策略。

1.反向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通过一种质朴策略――也就是简单外推法,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事实上,先期进入中国股市的国外机构投资者已经按照反向投资策略进行选股操作。境外机构投资者注重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周期,并采取反向投资策略。1995年和1998年,福特两次增持江铃汽车B股,持股比例接近30%。此后,江铃汽车在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亏损,并被戴上了“ST”帽子,但公司最终在2001年实现扭亏,2002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33元。1998年,福特汽车增持江铃汽车股份时,其B股股价为2.95元港币(1998年11月2日收盘价),而2003年5月30日收盘价是5.63元港币,年投资回报率为22.71%。注重上市公司基本面因素变化,在其经营面临困难但又有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重振机会时,以较低的价格购入,然后等待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化而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

按照反向投资策略,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会仔细分析行业和股票周期,分析股票的未来走势,因此可能选择未来较长时间走势良好的绩优蓝筹股,但更会选择目前虽然业绩不佳,但未来业绩反转的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也会采取动量交易策略。特别是在刚实行QFII条件下境外机构还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时,可能性更大。国外机构根据设定过滤规则,在国内投资者买入股票股价上升时,他们也买入,而在国内投资者卖出,股价下跌时,他们也跟随卖出。在实行QFII的韩国,Kim和Wei(1999)利用韩国1996年12月-1998年6月的统计资料,研究发现:(1)非居民机构投资者在危机发生前即采取正向反馈交易策略,而危机发生后,他们具有更大的动力继续采取这种策略;(2)非居民投资者比居民投资者更具有“从众”行为倾向,尤其在危机发生过程中。

按照动量交易策略,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根据设定过滤规则,将买入成交量很低和股价满足一定要求的股票,将卖出股价很高成交量很大的股票。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学者认为,两者体现了投资者的感受和偏好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属于行为控制策略。Statman(1995)、Fisher和Statman(1999)运用期望理论、认知偏差、悔恨厌恶和不完善的自我控制等概念,分别对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了系统解释,指出了其合理性,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加强自我控制的改进建议。Statman等人的研究使得国外机构投资者在策略运用过程中更加注重完善的自我控制,从而使得投资策略更加有效。

按照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会选择投资比例,例如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按规定自由赎回基金份额,基金经理在为了保持足量的流动资金以应付投资者的随时赎回一般不会“满仓”操作。另外,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还会根据赎回规律和本身性质决定是盈利优先还是安全优先。

4.国外机构投资者其他选股策略分析

根据股票市场的异象,如规模现象、日历效应、公司股票报酬之谜、赢者输者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和价格对非基础信息的反应等,国外机构投资者必然发掘其规律,除了上述的反向交易、动量交易、成本平均和时间分散化等策略外,同时还采用其他选股策略,具体表现如下:(1)根据规模现象所述,在排除风险因素之后,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要明显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再加上QFII《暂行办法》规定,单个合格投资者持股比例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0%;所有合格投资者持股比例总和不超过20%。可以预计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不一定是我们公认的大股本,反而更有可能的是小规模和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2)根据日历效应,由于存在类似的一月效应和周一效应,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必然会抓住恰当的时机。(3)根据公司股票报酬之谜所述,公司股票的总收益与无风险收益之差约为7%,而同期公司长期债券的这一收益仅为1%。国外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风险抵抗型)必然优先考虑股票,其次才是债券等证券。(4)根据价格对非基础信息的反应所述,加入指数事件伴随了股票价格上升。纳入中国大陆指数概念股,像道中88指数、大摩指数或者纳入编制的优势产业股和行业龙头股将是国外机构投资者选股时优先考虑的对象。

总之,行为金融学强调要考虑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研究投资者行为特征并提出了行为金融决策理论基础和行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许多市场异象,是标准金融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因此,它为分析QFII条件下国外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股市选股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观察视角。

参考文献:

[1]Barberis,Nicholas,A. Shleifer and R. Vishny.G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07-343,1998.

[2]Barberis,Nicholas,Ming Huang and Tano Santos. 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153,2001.

[3]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文志,缪柏其,蒋涛.中国股市惯性与反转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03,6:43-48.

[5]杨.行为金融与证券投资分析[J].金融经济,2007,2:153-154.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4

【论文关键词】行为异象;行为金融;认知偏差

我国股市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目的不纯,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经常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存在着严重的噪音交易和羊群效应;政策依赖心理普遍;情绪周期变化较快。因此,建立在传统标准金融理论上的投资策略,往往不能给股民带来真正的投资收益。基于现资组合理论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可以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降低系统风险。而且,投资分散化程度存在某一“有效”区域,过度分散化可能会带来延迟决策失误、增加研究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负效应。特别在我国,股市非系统性风险较小,投资分散化策略作用不大。关于我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波涛(1999)研究表明高达66.7%,施东晖(2001)研究得出81.37%的结论,而西方股市一般为25%左右。

CAPM投资策略在国外并不适用、在我国几乎无效。CAPM的应用原理是利用β系数可以衡量系统风险,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判断证券价格的合理性,从而制定投资策略。关于CAPM的有效性,格罗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论首先提出挑战;Fama和Macbeth(1992)实证检验无效;我国学者杨朝军1998年对上海股市实证结论为不明显;陈小悦和孙爱军(2000)、阮涛和林少宫(2000)对上海股市检验结论为无效。

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标准金融学理论的革命.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放弃了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结合了心理情绪分析、强调投资者的行为控制。美国的共同基金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中国证券市场只是接近弱有效,导致采用传统投资策略的广大投资者亏损严重,而少数懂得并利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则能保持盈利。

一、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涨得慢、可能价值低估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涨势快、可能价值高估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策略。由于我国股市存在一种“轮涨效应”或“补涨效应”,即一般前期内涨幅较小的股票在后期的表现会比前期内涨幅较高的股票表现更为良好。这个结果同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个股轮番炒作现象是相吻合的,也说明了反向投资策略是目前我国投资者最好的选择之一。

反向投资策略原理。投资者锚定心理和过度自信特征会导致对信息过度反应。换句话说,表现好的证券价值容易高估,表现坏的证券价值容易低估。反向投资就是买入低估证券同时卖出高估证券。投资者进行预测时,容易对近期业绩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过分低估和绩优公司股价过分高估现象,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这种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反向投资策略操作要点。如选择P/E)或P/B低、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预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另外,还可以卖出涨幅已经很高的股票,买入很少人关注的滞长股票;或者卖出大家已经反复炒作的白马股,买入业绩可能改变的无人问津的垃圾股。

二、动量交易策略或称惯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通俗地讲,利用强势股的惯性上涨趋势,买入近期的强势股,卖出近期的弱势股,即所谓正向反馈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原理。主要依据是反应不足和保守心理,分收益动量和价格动量策略。收益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收益短期前景反应不足的失误,价格动量策略是利用了其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信息为反应或反应迟缓的失误。

动量交易策略操作要领。根据庄家投资行为分析理论,庄家做庄有四个阶段,建仓、拉升、出货、下落,投资者可以采取蚂蝗策略,一旦发现庄家建仓完毕,开始拉升时就盯紧买入,然后在股票价格翻翻后高位震荡庄家出货时候卖出,可赚高额利润。如果价格连续上涨,应该连续分批卖出;如果价格连续下跌,应该连续分批买入。证券投资基金可以考虑采用负向反馈策略。

三、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购买股票,以防不测时摊低成本的策略,一般在下跌时候买入,目的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成本最小化、减少投资的遗憾程度。该策略是次优策略。投资者在建仓时候,可以分皮建仓,不能一次性买入。

时间分散策略基于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理念,随年龄逐渐增大而降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比例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年轻时风险承受能力强,其资产组合中股票应该是占较大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这两种策略都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和思维分隔相关、属于行为控制策略。

四、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策略就是集中所有资金购买某一个或者少数几个证券并长期持有,稳中求胜,这也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策略,“与其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不如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好好保管。”投资集中策略能够获得稳定回报,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同时该策略能运用价值投资的理念而获利。

集中投资策略的原理。利用其他投资者均值方差观念形成的认知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集中策略。一般投资者受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的影响,通过投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在大行情机会到来时,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错误定价的证券后,率先集中资金投资,赢取更大的利益。

集中投资策略的操作方法。第一,对被错误定价证券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尽力获取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第二,选择几家在过去投资回报高于一般水平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效果一定会反应在它的股票价值上。第三,将资金按比例分配,将大头押在高概率的股票上,然后长期持有。集中投资策略的关键点:一是对公司的深入分析;二是需要克服投资决策偏差,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别人狂热的时候谨慎,在别人恐慌时大胆,能时刻控制自己的贪婪和狂热,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要勇于承认错误。

五、小盘股投资策略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提出。小盘股一般是指流通盘较小的股票,但具体数量界定,不同的市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20世纪7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博士R.班尼和M.瑞格曼提出了小盘股的高回报效应应用来挑战有效市场理论,Banz(1981)研究发现了小盘股高额收益的规模效应,Siegel(1998)研究发现,一般地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17%,且大部分集中在元月,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公司元月效应。小盘股投资高额收益的原因是,小盘股流通市值较小,炒作资金较之大盘股要少得多,较易吸引主力介入,股性较活,股价极易波动,涨跌幅度较大,容易获得高额收益。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犯系统性的精神和心理错误,继而导致投资者出现代表性偏差和框定依赖偏差,最终对当前的负面信息出现过度反应,结果造成小公司股票价值低估。但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显现而广为人知,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而在大家都发现价 值后竞相买入时候卖出。

小盘股投资策略的操作。小盘股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这种小公司效应,采用波段操作方法获得收益。投资者找到具有投资价值的小盘股,当预期小盘股的实际价值与将来股票价格的变动有较大的差距时,可以考虑该种股票;先前被低估的小盘价值股一旦有利好消息传出时,市场上可能导致投资者对新消息反应过度,从而使股票价格急剧上涨。另外,由于小盘股流通盘较小,市场上投资者所犯系统性错误对其股票波动的影响更大,从而为掌握该种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带来超额投资收益。

应对此类股票的操作要领。耐心等待股价走出缩量的上升通道,且上市公司行业景气度转好时买进,卖出的时机可根据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环境因素和业绩情况,注意在历史的高价区域附近获利了结。一般来讲,小盘股在1~2年内,大多存在数次涨跌循环机会,只要能够有效把握节奏且方法得当,套利小盘股获利大都较为可观,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投资策略。

六、择时投资策略

择时投资策略基于日期效应。例如,隔夜效应、周末效应、一月效应和周末效应,这些效应行为金融理论在前面已经有分析和论述。择时投资策略认为可以于晚市、周五、年底或者元月买入股票,操作相对灵活,收益率相对较高。另外,还可以购买快到期的封闭式基金。

七、从众投资策略

当少数个人投资者没有更多信息,也没有专门知识的时候,跟随其他投资者行动,也减少后悔。很显然,这也不是最优决策。但对那些老年人,或者投资技能较差的人,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

八、反馈交易策略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5

近年来,证券市场中的惯性与反转现象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所谓惯性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持续成为赢(输)家组合,而反转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成为未来的输(赢)家组合。惯易策略是以股票过去的表现作为买卖判断的基础,即买入近来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而反转策略则卖出近来的强势股,买入近来的弱势股。一般认为,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股票价格对过去或公开的信息发生具有规律性反应。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发现,被视为“市场异象”。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能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的规律性现象是对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特别是“有效市场假说”(EMH)的极大挑战,冲击着当代金融理论的基石。从投资实践的角度看,把握资产价格的这些规律性变动,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常收益,增加获利空间。关于惯性与反转现象以及相应投资策略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国外市场发达的交易机制和成熟的投资环境基础之上。本文以中国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和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基金的投资决策是市场发展趋势的方向标;二是从1998年3月中国发行第一支基金至今,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5008.2亿元,沪深两市上市的封闭式基金共有54家,开放式基金102家,发行基金单位6551.13亿份,基金资产净值1050亿元,可见中国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投资理念,发展壮大投资基金,而且有利于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健全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根据中国证监会1999年3月10日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准则第五号{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基金管理人应该在每个季度的公告截至日后1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整的投资组合公告,并经基金托管人复核后予以公告。基金公告的内容包括按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10名股票明细,即股票名称、数量、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本文将上述的前10名股票定义为“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并以其作为研究样本,样本以一个季度为间隔,时间跨度从1999年3月31日至2006年3月31日。为使样本数目尽可能达到统计检验中大样本数目的经验要求,本文选择了投资组合公告在5年以上的偏股型封闭式基金,共49支;投资组合公告在两年半以上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共24支,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天软数据库、深圳国泰君安数据库(CSMAR)和金融界网站,采用MATLAB和MICROFIT统计软件。

(二)模型定义

本文根据GTM模型,做出如下改进:

首先,GTM模型对惯性反转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先对整个市场的股票按照某一标志,如超常收益率进行排序,选择高低两端的股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并分析这两种组合在未来一段时间的超常收益率情况。本文认为,由于资产价格对不同的信息将发生不同的反应,并且不同的资产其价格对同类信息也将产生不同的反应,因此本文基于行为金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选择了24支开放式基金和49支封闭式基金为研究对象,以基金重仓持有的股票为样本,基于这些股票过去一段时期相对于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进行分组,分别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之所以选择上证综合指数,一是因为其作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衡量中国证券市场表现的权威统计指标,是一个包括上证180指数、上证50指数、上证综合指数、A股指数、B股指数、分类指数、债券指数、基金指数等的指数系列;二是因为基金持股的偏好受到行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以上证综合指数来构筑赢家、输家组合,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科学、统一的分析参照系。

其次,GTM模型并没有区分基金在买卖股票时所采用的交易策略的差异性,比如:投资组合中的某只股票的权重变化为负值,有可能是因为相对于通过持仓调整而将权重维持在当前水平的投资策略而言,投入到该支股票的新资金所占比例较小。然而,本文希望测量的是增加的交易量本身,而不是由价格变动或由新股票进入、退出所引发的权重变化带来的惯性估计值的改变。

如图1(以股票进退投资组合和市值为研究对象)和图2(以股票进退基金投资组合的支数为研究对象)所示,中国基金进出股票相当频繁,持股仍以中短期为主。因此,本文将基金买卖股票的行为分为三类:完全退出、新进去和持仓调整。分别考虑有股票进入或退出时对基金投资组合的影响,并检验未来一段时期超额收益的变化趋势和惯性反转的程度。这样一来,权重变化在有新资金进入(退出)的情况下总是正值(负值),并且,在没有惯性(或反转)交易的零假设下,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惯性值应趋近于零。

其中,T表示股票j在基金投资组合中出现的次数;N表示基金投资组合中所考察的股票支数,因本文以基金投资组合中前10位的重仓股为研究样本,所以N的最大取值为10;Rj,t-k为股票j在t—k期间的收益率,按照复利用来衡量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当Rj,t-k>Rm,t-k时,即股票i在t—k期的收益率大于同期的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若wj,t>wj,t-1即基金增加股票j的持有市值比例,则M>0,表明基金采取追涨的惯性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杀跌的惯性策略。表明基金采取了卖高的反转策略;当Rj,t-k<Rm,t-k时,若wj,t<wj,t-1,则M<0表明基金采取了买低的反转策略。总之,M衡量的是基金在考察期内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综合效果,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追涨杀跌的惯性策略;如果M<0,表明基金采取的是买低卖高的反转策略。虚部数值的变化可将基金交易行为区分为新进入、完全退出和持仓调整三类。ImM(i)>0,表明本期增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减持了股票j;ImM(i)=0,表明本期股票,j退出基金的投资组合;ImM(i)=∞,表明新股票i进入该基金的投资组合。1表示对基金投资组合权重变化进行检验的时间跨度,当1等于1时,是对连续季度的投资权重变化进行检验;当1等于2或4时,检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个月或1年。本文对1分别取1、2、4时的惯性值M进行检验。k表示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是根据本季度或前k季度的股票价格波动所做的反映。当k=O时,M值反映基金经理基于本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当k=1时,M值衡量的是基金经理根据上一季度股票收益率所采取的交易策略。

三、实证结果分析

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用GTM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时,采用的是t—统计检验,本文考虑到每个季度的估计值不一定独立,采用Fama-MacBeth方法,对各个季度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基金持股比例、收益率和M值的统计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1、表2和表3。

实证结果表明,全体股票、新进入股票这两列M值,其均值和中位数,不论是t—检验还是符号检验,都大于零,表明基金投资行为的惯易倾向显著。基金在有新进入股票时的M值,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远远大于全体股票、退出股票的相应度量值,这表明基金在买入股票时,追涨现象十分显著;在只考虑完全退出股票时,M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负,即存在反转交易行为,这表明基金在卖出股票时,高卖的现象十分显著。

表3为基金持仓调整时的M值,本文将它作为衡量基金投资综合效果的参照。从表3中可见,对于持仓调整策略而言,虽然其惯性估计值的均值和中位数都非常小,但均为正值。例如,对于一个季度(k=1,l=1)的滞后回报,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均值分别为0.2116和0.1974,中位数分别为0.2066和0.1574。以封闭式基金为例,0.2116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季度末持有的股票在该季度的回报率仅比上个季度开始时持有股票的相应回报率高0.2个百分点。这和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0.3个百分点的惯性估计值非常接近。随着滞后期的拉长,均值的估计值上升,而中数却仍然很小。此外,所有M估计值的分布都是偏斜的,中位数比均值小。在持仓调整的情况下,所有M值的滞后平均惯性估计值都为正数,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虽然显著值非常小。可见,不论以本季度股票回报率的变动(k=0)还是以上一季度股票回报率(L=1)作为决策依据,基金明显倾向于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

从投资的综合效果来看,当k=0时,M值的均值大多大于k=1时的均值。可见,绝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倾向根据本季度股票收益率的变动同向调整持股结构,即采取追涨的惯性投资策略。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幼稚市场,当大盘开始启动后,个股存在着较大的上涨惯性;当大盘开始下跌,无论是绩优股、成长股还是垃圾股都同步下跌,基金只有采取趋势投资策略顺势、借势、甚至造势,才能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中国基金业绩评价标准粗糙。目前,对于多种风格、不同风险收益目标的基金,各基金管理公司都采用基金净值对基金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基金经理采用同一股票研究分析平台,又为了获取市场认同,在业绩上不输给同业,不得不采取谋求短期盈利的行为,导致选股和投资决策雷同和基金投资风格趋同。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基金是否存在收益的惯性反转现象。实证结果表明:在交易策略上,证券投资基金整体采用惯易策略,但倾向于买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尤其是收益率高于同期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的股票;不倾向于卖出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即采用高买高卖的策略。M值在考虑有新股票进退时,显著大于其他各种情况,这表明基金经理在选择新股进入投资组合时倾向追涨。并且选择股票时偏好收益率高于上证综合指数的股票。M值在考虑股票完全退出的情况下,所有的M值均为负值,说明基金在进行投资组合调整时,都倾向采用完全退出并投资新股的策略。可见在偏股型证券投资基金中,基金投资跟风、同质现象依旧存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加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数量;另一方面也应使基金的投资风格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投资风格;惯性策略;反转策略

引言

风格投资产生的理论基于违反市场有效性假设的市场异象的存在,不同的市场异象造就不同类型的风格投资。即如果一种市场异象在某一个股票市场比较显著,并能产生明显不同于市场指数的投资收益,则基于该种市场异象产生的风格投资策略便是有效的。风格投资的对象为具有共同收益特征或共同价格行为的股票,大型基金轮流投资于大规模和小规模股票,高价股和低价股,价值股和成长股之间。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在投资风格界定研究方面,国外关于投资风格理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格雷厄姆和多德首先提出价值投资的概念,即价值型投资风格指所有被低估且具有安全边界的股票组合。Barberis和ShIeifer(2003)[7]认为一个投资风格就一类,构成一类的证券组合就是一种投资风格。Chr.stopherson(1995),T-Rowe Price(2002)和Kumar(2002)认为具有相似股票特征和市场表现的股票组合形成了投资风格,价值型投资风格的股票通常是市盈率较低的股票,而成长型投资风格的股票通常是市盈率较高的股票。Bemstein(1995)认为市场分割是一组有相似的特征且在长期的市场循环中有相似表现的证券,市场异常是不能由传统定价理论解释的市场分割的结果,风格投资在于发现市场分割和市场异常的潜在动力。Schwob(2000)通过定义身份性、归因性、规律性、预测性、行业独立性等条件给出投资风格的一般性说明。

风格惯性效应是指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战胜过去表现差的股票。Jegadeesh和Titman(1990,1993)首次发现并系统论证了惯性现象和惯性效应。Grinblatt,Titman和Wermers(1995)在对1975年至1984年共同基金的季度持仓情况和投资风格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基金实施动量投资策略获得显著性收益。Rouwenhorst(1998),Liew和Vassalou(2000)分别考察欧洲国家的市场和英国股市的股票交易的数据后发现,价格动量现象在欧洲市场上普遍存在运用全球发达国家市场的数据进行的研究发现动量策略对调整期比较敏感。Lewellen(2002)从行业、市场规模以及净值市价比三个方面考察了股票收益中的惯性效应,指出分散化的行业组合、规模组合以及净值市价比组合能够获得相互独立的动量收益。

风格反转效应表示过去表现差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战胜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某种风格的股票随时间而变化,之前表现良好的某种风格的股票现在可能恰恰相反。DeBondt和Thaler(1985),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学者发现,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投资风格界定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具代表性的指数是中信证券公司提供的中信投资风格指数。该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通过流通市值指标和净市比数指标进行规模分组后将股票划分为六类投资风格,指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风格形成也是与市场异常现象相关联的。

目前对于中国股市风格惯性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以往的实证结果显示,深沪股市存在明显的收益反转现象,但未发现明显的收益惯性现象。王永宏、赵学军(2001)[1]中指出组合投资的两种传统策略是基于收益惯性和收益反转。汪昌云(2003)[5]对沪、深两市A股三个月至两年期的动能投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六个月至两年期的平均收益动能显著为负值。罗洪浪、王浣尘(2004)[6]考察1995年到2002年我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向策略的赢利性,发现动量策略中赢者和输者组合均未表现出相应的收益惯性,反向策略中赢者组合和输者组合都表现出相当显著的反转。吴世农、吴超鹏(2005)[4],发现在三因素模型进行风险调整后,基于“意外盈余率”和“标准化意外盈余率”两个指标,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惯性现象消失后,基于“意外盈余”和“标准化意外盈余”两个指标的盈余惯性现象仍然存在,买赢卖输的组合仍可获得显著的超常收益。肖竣等(2006)[3]以中国股市股票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以规模、收益市价比和规模、净市值比率为标准划分不同的复合风格,采用CD风格动量组合和LN动量组合,论证中国股市风格水平正反馈交易行为总体更加强烈,国内股市在风格水平上存在较强烈的“羊群效应”。尹向飞,张曦(2009)[2]以股票规模和价格为标准划分为风格和符合风格股票,研究发现我国股市的系统风险很高,根据市场指数变化来进行投资更加可取。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风格投资研究大部分股票样本为1993年前上市的股票,而在该时间段内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和股票数量少,中国股市未进行经过股权分置,流通股本一般较低,股价容易被投资者操纵。而2005年股权分置的完成,股本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开放式基金大规模发行,因而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很可能发生变化。此外,我国投资者对股价的关注程度更高,考虑股价因素在内的风格投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样本数据、研究方法和模型

(一)样本数据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样本时间区间为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的月度数据,包括股票收益率、公司规模、复权后月度收益率和流通股本。其中,股票收益率采用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月个股回报率,公司规模使用月末流通市值。股票样本为2004年前上市2008年6月前未退市的沪市A股股票,ST,PT股票除外。而在将股价考虑在内划分风格组合时,以除权价为指标。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取股票价格(P)、流通股(SIZE)为指标来划分投资风格,运用Chen,DeBondt风格动量策略[8],即CD动量策略,考察中国股市风格策略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按简单风格划分,每年年初将所有股票样本分别按P、SIZE指标从小到大平分为10个组合,组合内权重相同。

第二种方法是按复合风格划分。首先将所有股票按P的大小顺序平分为3个组合,然后按SIZE的大小将每个组合平分为3个组合,形成的9个组合分别称为高价大盘股、高价中盘股、高价小盘股、中价大盘股、中价中盘股、中价小盘股、低价大盘股、低价中盘股、低价小盘股。每月初按照P、SIZE大小,将所有沪市A股股票由高到低划分为9个复合风格组合,组合内各股权重相等。过去J月表现最差的风格组合称为输家组合,过去J月表现最好的风格组合称为赢家组合,卖出1单位的输家组合,买进1单位的赢家组合,并持有K期,简记为(J,K)计算该套利组合收益率序列,并对套利组合的收益率序列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平均收益率大于零,则中国沪市A股股市存在惯性现象,反之存在反转现象。

具体而言,以(3,3)的投资策略为例。2004年4月30日按照P、SIZE大小,将所有股票由高到低划分为9个复合风格组合,组合内各股权重相等的九种组合。2004年的4月份,采用算术平均法对每只股票计算其在之前3个月的平均月度收益率进行计算,按A股流通股数加权求出每种组合的平均月度收益率。其中,收益率最高的组合为赢者组合,最低的组合为输者组合。然后进行买入赢者组合、卖出输者组合和套利交易(同时买入赢者组合和卖出输者组合)三种投资,投资期限是3个月。最后,计算这三种投资的收益情况。计算赢者组合中每只股票在2004年5月、6月和7月的几何平均月度收益率,按沪市A股流通数量作权重计算赢者组合的持有期为3个月的月度收益率,即买入赢者组合的收益率;卖出输者组合,其中每只股票取其月度收益率的相反数,求其在2004年5月、6月和7月的几何月度收益率,然后用流通市值加权计算出输者组合在3个月持有期的月度收益率,即卖出输者组合的收益率;套利组合的平均月度收益率为买入赢者组合的平均月度收益率和卖出输者组合的平均月度收益率之差。同理构造(3,6)(3,9)(3,12)(6,3)(6,6)(6,9)(6,12)(9,3)(9,9)(9,9)(9,12)(12,3)(12,6)(12,9)以及(12,l2)等十五种不同的形成期和持有期的投资策略。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风格指标的统计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按股价划分的风格组合,月均收益率与价格之间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低价组合存在明显溢价;按规模划分的风格组合,月均波动率与价格之间总体呈弱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平均收益率随股本增大而上涨。其次,按股价和规模划分的复合风格组合,价格溢价和规模溢价同时存在,在价格相同类型中,收益率随着股本增大而提高;在规模相同的类型中,收益率随股价上升而下降,月均波动率呈下降趋势。

(二)CD策略动量收益分析

由表2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组合采用(3,9)和(6,12)策略时,中国股市存在风格动量,策略收益率分别为0.017,和0.009,但是收益率在5%的统计水平上不显著。在其它情况下,中国股市存在风格反转,将,则(3,3)(6,3)(9,6)(9,9)和(12,6)的反转策略月均收益率分别为0.011,0.008,0.017,0.001和0.011收益率在5%的统计水平上不显著,而其它策略的收益率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四、结论

(一)我国沪市A股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反转效应,而基本上不存在惯性效应。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股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卖空机制加重投资者的惜售心态,吸收的资金推动了大盘股股票的飞涨,进而造成股市反应不足,形成股票换手率高,散户投资者偏好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机构庄家与散户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机构拥有强大的信息和资金优势,可能会限制信息的有效披露,而相当部分的散户投资者甚至未拥有完备专业知识。

(二)当前股市基本在小盘效应,平均收益率随股本增大而上涨。2003年以前的小盘效应,是由于当时发行的基金主要是封闭式基金规模小,不足以对大盘板块产生显著影响;大盘股股价不活跃,价格和市盈率低,且股价走势和封闭式基金价格走势相似。此后五年,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发行新的封闭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如今,随着早期发售的封闭式基金日的逐步临近,陆续有封闭式基金转为开放式基金;与此同时,开放式基金后来居上逐渐成为基金设立的主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永宏,赵学军.中国股市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6).

[2]尹向飞,张曦.关于中国股市风格投资的实证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3).

[3]肖峻,王宇熹,陈伟忠.中国股市风格动量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6(3).

[4]吴世农,吴超鹏.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和“赢余惯性策略”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3(4).

[5]汪昌云.中国股市收益动能的实证研究[J].中国金融学,2003(4).

[6]罗洪良,王浣尘.中国股市动量策略和反向策略的赢利性[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6).

[7]BarberisN,ShleiferA Style Invest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8).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7

关键词:行为金融 理论 证券投资

前言

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主体,其投资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对于目前证券市场欠发达的我国来说,具有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市场频繁剧烈波动的特点,市场上充斥着“短线为王”的观点。在这种投资理念指导下,投资者心理因素对股票的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甚至能左右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此,加强对证券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研究、教育和引导更加必要。行为金融是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学领域的应用与深入,代表着金融理论的发展方向。研究行为金融理论,跟踪西方现代金融学的前沿研究,并应用这些理论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系列与有效市场理论不相符合也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以应用心理学研究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为金融理论产生了。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到金融学理论,据以分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等动因,以此来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与问题,并尝试解释与传统金融理论相矛盾的异常现象的理论。

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包括:①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行动决策依据是行动的期望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行动后果为对赋值为零的中性参考点的偏离。在进行心理感受的评价之前,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刻画出有效的行动,选择自认为适当的参考点,并预计可能的后果。②行为组合理论。行为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而非单个资产的风险和预期收益的分析上,而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这就需要考虑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③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研究人们在利用经验法则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由于时间和认知资源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决策所需的信息进行最优分析。④行为资产定价模型。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特点是认为知情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上会相互作用。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而信息交易者则是严格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进行资产选择,不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认知与行为偏差的分析

标准金融在投资者心理与证券市场效率上所持的观点是投资者是理性人。然而行为金融则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人,情绪与认知偏差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和效用最大化,并且其非理将导致市场的非有效,资产价格偏离其墓本价值。行为金融理论总结出了如下一些投资决策心理和行为过程:

1、过度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个人因素,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将差的结果归罪于外部的环境,从而不能通过学习过程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导致的过度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而降低了净收益。

2、过度反应

过度反应是指投资者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不能理性分析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3、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构造成影响。

4、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此外还有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遗憾,暴富心理与心理和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及小盘股、新股效应。

5、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6、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是人脑解决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缺乏现成算法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决策方式,为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进行决策判断的高效思维范式,即投资者依据“经验法则”来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情况下,人类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应用启发法,但同时启发式思维很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错误,并导致错误的判断与决策,由启发式导致的决策错误是一种系统性的、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可能犯的错误,叫做启发式偏差。

三、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1、反向投资策略

在行为金融理视角下,采用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即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特征,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从而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的现象。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冷门股票意味着投资者对该股票的预期较低,那么在实际投资实践中,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套利的机会。那么,证券投资者就要注意,反向投资策略要在大多数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错误时就开始投资于某些股票,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已经意识到错误并也投资于这些证券时,要果断地卖出这些股票。

2、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策略又称正反馈策略、惯性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视角下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动量效应心理的分析,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持有期 (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内,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个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因此,动量交易策略所获得的利润是由于股票基本价值的变动带来的。基于价格惯性和收益惯性的策略也可利用市杨对不同信息的反应不足而获利。

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在这种方法下能使投资者各期购入股票的平均成本低于股票的平均价格。因为,在操作中投资者可每期以固定的金额去购入所选定的一种或几种股票,这样在股价下跌时买入的股数就多,而在股价上涨时买入的股数就少。所以在买入的总股数中自然低价股的数量大于高价股的数量。因此,一定时期后每股的平均成本就自然会低于股票平均市场价格。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因此,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

4、基于启发性偏差的投资策略

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启发式心理偏差的分析,优秀的投资者不仅应当了解市场中的投资者和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且能够避免由于自身因素造成重大大失误,以及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决策失误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寻找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并采取相应的投资决策。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证券的市场价格偏离理论价格。通过发现这些偏差,买入低估的股票,卖出高估的股票,可以获得超额的收益。投资者发现这些偏差的最好方法是长期坚持特殊的投资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其要点。保留长期的“投资记录”有助于投资者评估其投资策略,使投资者会更早地认识并承认这些认识偏差,从而帮助他们控制“情绪波动”。本质上避免这些认识偏差的方法是少交易并实施简单的“购买并持有”策略,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些偏差之前投资于这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这些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

四、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分析,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通过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并由此总结了许多有价值的证券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防止教条化,随机应变

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打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但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果证券市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同样的策略时,其策略效果如何体现呢?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注意随机应变。

2、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

3、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共性,但同时也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应在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而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

五、总结

基于金融市场异象和投资人认知与行为偏差的众多投资策略,诸如反向策略、动量策略、小盘股策略、平均化策略、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的略,如果应用得当,可帮助投资者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同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学习和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应将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曹宇锐. 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 金融经济, 2006,(02)

[2]徐健. 行为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策略[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1)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8

1传统金融理论的困境

Fama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当人们是理性时,市场是有效的;当有些投资者是非理性时,由于交易随机产生,对市场不会产生系统的价格偏差。但是实际情况与现代金融理论的结果在某些方面相差很远,甚至截然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在有效市场理论三个假设条件均存在误区。

1.1“理性人”假设的误区

非理性是人的精神所特有的一种自然体现。它表现为投资者的非逻辑认识,是无意识、情感、信仰和直觉的表达。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时候未必能够实践理。比如信息的收集与消化受到行为人用于投资的精力与时间的限制;投资人的投资期限和投资成本也会限制其理性决策的现实运用,他们在行为中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

1.2“非理性投资者交易相互抵消”假设的非合理性

有效市场理论的第二道防线认为,如果存在缺乏理性的投资者,他们之间的交易将会随机进行,所以他们的错误会相互抵消。但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人们并不只是偶然偏离理性,而是经常以同样的方式偏离。投资者并非“我行我素”地独立进行推断决策,他们的买卖行为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投资策略都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而不是相互抵消,这就是金融市场中广为流行的“羊群效应”。

1.3“套利者修正”假设难以成立

有效市场假说的第三道防线认为,理性的套利者没有心理偏见,他们将消除非理性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从而将价格稳定在基本价值上。但事实上,无论是套利机会的辨别还是套利的执行都是需要成本的,卖空机制和资金充分自由流动往往受到所在国家法律的限制,这大大增加了套利的成本,阻碍了跨地区套利的实现。现实中的套利不仅充满风险,而且作用有限。

2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思路

2.1认知偏差是决策行为的微观基础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认知偏差是各种市场异象产生的微观基础。所谓“认知偏差”,通常是指“有限的认知能力”,即人们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处理可获信息量中的一小部分或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从而造成人们不可避免地经常做着错误的事情。认知偏差往往源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定阶段是“有限”的,“有限”的认知能力无法跟上信息无限扩张的速度,至少在人们做出决策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是很难做到的。其次,人的注意力是具有选择性的,这就使潜在的相关信息很可能被遗漏掉。最后,受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采取以下策略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2基于认知偏差的行为金融研究思路

行为金融学遵循的研究思路是:把投资者看成是复杂的“社会人”而非纯粹的“理性人”。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导致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则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可能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决策中的决策偏差。决策偏差反过来又影响投资者对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形成一种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不断放大,最终形成泡沫或破裂。图1描述了这一过程。

3我国股票市场偏差分析

3.1过度投机偏差

根据深交所调查报告显示有78.60%的投资者入市的主要原因是为通过股票的买卖价差而获利,只有11.70%的投资者进入股市是为了长期获得公司的投资利润。市场换手率是衡量市场交易频率的重要指标,过高的换手率往往容易与投机和炒作紧密相联系。中国证券换手率非常高。深沪两市A股的年平均换手率是台湾的2倍,是东京市场的18倍,居全球市场之首。

3.2政策依赖性偏差

中国股市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表现就是其典型的“政策市”特征。在政策市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者逐步形成了政策情结,深信股市的每一次大幅度的波动几乎都是政府导向的结果。深交所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投资者在评价投资失误时,往往归咎于外界因素,如国家政策变化的就高达67%。而投资者在享受利好政策所带来的收益后,则多把功劳归功于自己,从而加重了投资者自信心理,并形成了强烈的对下一个政策利好的预期。

3.3处置效应偏差

我国股市处置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卖涨持亏。深交所研究报告《我国股市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显示,我国股市投资者普遍存在“卖盈持亏”倾向。实证表明,国内证券市场牛市时的成交量平均高出熊市时的2倍以上,而牛市时散户的平均获利远低于市场的表现,说明散户过早地卖掉了盈利股票;熊市时散户的平均亏损与市场的表现不相上下,说明散户持有亏损的股票不卖。

3.4明显的羊群效应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交易量大则股价升,交易量小则股价跌的现象,反映出投资者相当典型的追随倾向。我国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仍然是以散户为主,投资理念不够成熟,加之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散户投资者多将投资分析的重点从分析形势和个股转向分析大户行为,见好就跟,不跟不动,形成了一种逆向选择的机制,造成股市短线投机风气渐浓,“跟庄”思维盛行。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国内深、沪两市的A股市场具有明显的羊群效应,且在下跌行情中羊群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

4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

4.1基于反应过度偏差的逆向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是一种典型的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作指导的投资策略,简单地说,就是购买过去几年中表现糟糕的股票,或者卖出过去表现出色的股票。本文从沪深两个股票市场选取2002年市盈率(P/E)最高和最低的各28只股票,分别考察这些个股在2002年12月29日~2006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表现(以收盘价计算的年累积收益率,经过复权处理),并和这一时期市场的总体表现(上证综合指数)进行比较。

4.1.1对卖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检验结果显示(1)在选取的市盈率最高的28支股票中,一年之后有86.7%的股票表现劣于市场表现,两年之后比例上升到92.9%,第三年仍维持92.9%,第四年所有样本股票表现均劣于市场表现。(2)随着时间的延长卖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效果逐渐明显,第四年效果最为显著。

4.1.2对买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检验结果显示(1)在选取的市盈率最低的28支股票中,一年之后有71.4%的股票表现优于市场表现,两年之后比例下降到64.3%,第三年有53.6%的股票表现优于市场表现,第四年优于市场表现的股票比例下降到46.4%。(2)随着时间的延长买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效果逐渐减弱,在开始的头一年效果最显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逆向投资策略在我国股市中有一定的效果。但卖出高市盈率股票策略和买入低市盈率股票策略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效果越来越明显,到第四年最为明显;而后者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第一年的效果最为显著。逆向投资策略是一个长期风险小、回报高的交易策略,但在短期内该策略仍不排除具有非常大的风险。逆向操作者可能经常太早行动,短期内的股价走势可能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向相反,这个时候投资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逆向投资者必须经常承受这种短期震撼,一旦无法承受,很可能又会随众人趋势而行。

4.2基于反应不足偏差的惯性投资策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历史价格能否预测未来的价格变动取决于投资的期限。惯性投资策略源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偏差,由于投资者对特定事件反应不足,导致股价短期内不能充分调整到应有的价位。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中小投资者将遵循惯性投资策略,买入近来的强势股,卖出近来的弱势股,也未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以上检验逆向投资策略的结果看来,无论是高市盈率组合还是低市盈率组合,在一年之后的表现都出现了逆转,即高市盈率组合收益率成下降趋势,低市盈率组合收益率成上升趋势。所以,惯性投资策略如果有效,有效期应该在一年之内。这里采取和上面类似的方法,进行惯性有效性的检验。

4.2.1对买入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短期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

(1)在选取的市盈率最高的28支股票中,一个月之后有53.6%的股票表现优于市场表现;两个月之后这一比例上升到71.4%;从的三个月开始,优于市场表现的股票逐渐减少,到第五个月,只有14•3%的股票优于市场表现。

(2)随着时间的延长买入高市盈率股票策略的效果先增强后减弱,在买入后的第二个月惯性策略的效果最为显著。也就是说,在我国买入赢者组合的惯性投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但有效期较短,大致为2个月的时间。一般来说,惯性投资策略是一个短期策略,风险很高,较适合于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逆向投资策略和惯性投资策略有效性进行的检验,由于时间选取的特殊性和检验方法的局限,研究结果未必具有普遍意义。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中国股市中采取类似的行为投资策略是可行的。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9

【关键词】Piotroski选股方法 价值投资 财务指标 中国股票市场

一、引论

价值投资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成熟的投资理念,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来在欧美金融市场的投资实践中独领,不断演绎着投资界的神话。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人的成功投资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与注解。价值投资策略的核心是使用基本面分析法,通过研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行业发展前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等因素,测算出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比较股票内在价值与价格并买进价值低估股票来获取投资收益。股票价格由股票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决定,内在价值由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与前景决定。股票价格不断地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但是总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因而股票的价值投资是可行的。

Piotroski选股策略就是这样一种基于价值投资的方法,具体来说是对股票市场P/B最低的20%股票按照9个财务指标打分,将这些打分加总得到每只股票的得分,分值为0~9之间的整数。选择了九种基本财务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各个方面。基于不同指标的实现方式,规定用1作为公司业绩“好”的信号,用0作为“坏”的信号。这些信号数值的总和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杠杆率/资产变现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整体评价。数值越高,公司未来获得正回报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美国1976年到1996年20年的时间里,得分为9的组合年化收益率为15.9%,而得分为0的组合年化收益率为-6.1%,二者相差23%。同期的标普500指数回报率则为11.1%。2008年,AAII(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跟踪的56个选股策略中只有一个策略的收益率为正,那就是Piotroski的选股策略,当年收益率为32.6%。

中国的A股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相比还远不是一个成熟、理性、规范的市场,发展程度还很不完善,探讨Piotroski选股策略在中国A股市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将极具实际意义。

二、价值投资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分析

(一)中国股票市场价值投资的背景分析

1.上市公司质量低。目前,一批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成长壮大,但这一企业群体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比例还较低,仍有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极度缺乏投资价值。从上市动机来看,部分公司上市仅是为了筹集资金维持生存而不是创造更高的价值,还有一些公司为了不良资产剥离而上市且公司运营效率底下,这样的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可想而知,自然不具投资价值。

2.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内幕交易、上市公司造假、缺乏诚信机制和信息披露不实等的情况较为严重,不少公司经营绩效取决于资产注入、兼并重组、无偿资产划拨等难以衡量的“关系资源”。这些因素客观上都影响了价值投资者对公司真实价值的判断。另外,中国股票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股价的非理性涨跌起伏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到价值投资的收益。

3.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中国股票市场大部分投资者笃信技术分析投资方法,股票投资仍然以短线投资为主,缺乏真正的长期价值投资。基金行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占有市场投资份额四分之一左右,基金现有经营模式单一、产品不丰富。同时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其他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力度不足。这使得股票市场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

4.资本市场不完善,股市投资系统性风险大。中国的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每一次宏观政策都带来的巨大的市场波动,足以让投资者放弃价值投资而加入投机行列中。同时国内的投资渠道较为单一,市场利好时,大量货币资金流入股市推高股票价格,滋生出大量泡沫;当经济萎靡时,流动性又瞬间枯竭,导致股市震荡下行甚至是暴跌。

(二)价值投资的适用条件

1.投资对象的长期性和业绩的优良性。股票投资具有优化配置股票市场资源的功能,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总是能够获得价值投资者的青睐只有这样的股票才可能带来稳定、客观的投资收益,才具有长期持有的潜力与价值。价值投资者会持续关注这些绩优股,一旦出现投资机会到达预期价位,就会果断买入并长期持有。

2.参照物选择的稳定性。在运用价值投资策略时,必须在同等投资环境下对不同投资工具的投资效果进行横向比较,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例如,投资债券的收益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股票的收益率应该高于同时期的债券投资收益率。进行价值投资的目标股票的历史收益率要比市场平均的收益率更高更稳定。

3.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有效的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信息,时间越长反映的信息越充分、准确。完全的市场化操作是整个价值投资成立的基础。由供求变动和市场作用来决定股票价格,才能保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得以体现和发挥。否则,价格体现价值的能力将受到限制,价格偏离之后向价值回归的趋势将发生变化。因此,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价值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三)价值投资在我国推广的必要性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10

[关键词]认知偏差;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

1 研究综述

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首先会收集该股票的信息,进而通过分析作出决策,交易后股票的涨跌又反作用投资者的行为并造成影响。在此过程中,投资者不可避免的存在非理。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投资者心理、知识水平和行为的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离,产生认知偏差。投资者的认知是一个心理过程,认知过程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偏差的聚集性将导致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偏差。在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阶段中均存在发生认知偏差的可能,影响了投资者的非理。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思维上会经历四个步骤,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反馈。如图所示:

1.1国外研究现状

1.1.1信息获取阶段

投资者会对容易记起的消息或事件更加关注,并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更大。Kahneman 和 Tversky(1971)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容易处理的信息的真实性,这是一种“真理幻觉”偏差。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当颇受关注的热点股票有利好消息时,股价上升,反之,有利空消息出现时股价下跌。Nisbett and Ross(1980)研究表明,决策者更容易被生动、易记的信息,而不是枯燥、抽象的统计数据所影响。Shiller(1989)认为投资者对股市的热情经常受到变化无常的公众注意的影响。

1.1.2信息加工阶段

Tversky 和 Kahneman(1974)的研究显示人们更多会受到无意义的初始值的约束。他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投资者通常会对初始值进行调整来进行评估。Kahneman 和 Tversky(1979)的研究显示了投资者参照心理,他们认为投资者进行策略选择时,倾向于寻求参照物,与此相类似的结论在于投资者的“锚定”心理。Thaler(1985)的研究提出了“心理账户”概念,显示了投资者在潜识中趋向于将不同的收益或损失划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上,对不同的心理会计账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并依据不同的心理账户进行决策。Wright 和 Bower(1992)的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好心情的投资者相比较具有坏心情的投资者,其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会偏于乐观;而投资者的坏心情常常与信息评估过程中的过多细节或关键性战略相关联。Shefrin(2000)认为许多资深的投资专家对新的信息同样由于锚定作用,采取保守的态度。

1.1.3信息输出阶段

Odean(1998)建立模型分析过度自信与投资者交易决策的理论关系,模型表明尽管大量交易导致非理性投资者的收益不能弥补交易成本,然而,这些投资者高估了交易的预期收益,因此,他们频繁地进行买卖操作,导致高交易量、高换手率的出现。Griffin和 Tversky(2008)的研究显示当事件的可预见性比较差且证据不明确时,专家投资者表现出比普通投资者更多的过度自信。

1.1.4信息反馈阶段

在此阶段,投资者会拒绝面对失败或推卸责任。Miller 和 Ross(1975)的研究发现投资者趋于将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这种自我欺骗理论与投资者的认知差异具有密切关系, Bell,Loomes and Sugden(1982)在决策理论中引入后悔变量,在计算备选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已选方案与放弃方案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后悔,因此对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订:

一般预期效用=预期效用±后悔变量

后悔变量=ω(∑RI×RP[A-B])

其中,RI 表示后悔强度,指决策方案与备选方案对比后的强度。RP 表示后悔发生的可能性。ω取决于决策者的个性偏好和情境因素。研究表明,后悔产生的ω值大于喜悦的ω值。

Nofsinger(2001)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144 家公司(1990 年 12 月-1991 年 1 月)的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赢家);反之,利空消息不会引发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卖出输家)。这一结果与厌恶后悔寻求自豪的行为是一致的。

1.2国内研究

彭星辉、汪晓虹(1995)通过调查分析法对上海股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和个性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品质、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股票投资绩效的主要维度。刘力、陈兴珠(2001)运用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的方法检验了沪深股市,发现两者均存在股价过度反应的现象。赵学军、王永宏(2001)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李心丹、王冀宁、傅浩(2002)利用个体投资者的交易数据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存在政策依赖心理、暴富心理、过度自信、过度交易的认知偏差。鲁直、施欢欢(2002)研究结果表明,就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的投资者现状来看,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对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有着重大影响。林树、俞乔等(2006)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无论股价处于上升还是下跌阶段,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个人投资者中,“赌徒谬误”效应对股价变化的作用强于“热手效应”, 存在着明显的“处置效应”。朱小斌、江晓东(2006)针对我国股市高换手率的现象做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国股民缺乏经验以及投资者以男性为主这三方面造成了中国股市的高换手率。

梁云芸(2008)基于 SEM模型分析了内在因素(包括年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信贷约束和性别)与外在因素(金融机构的影响、上市公司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对投资认知偏差和投资方式单一性的作用,发现教育水平与收入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负相关的关系,而年龄则对行为偏差和投资方式有正相关的关系。李天择(2008)联系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定性分析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认为投资者认知偏差和信息不透明是造成中国股市非理繁荣的主要原因。王旭宏(2009)利用调查问卷和田野式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和认知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具有过度自信、锚定和调整偏差、模糊厌恶、代表性偏差、框架依赖、损失厌恶和处置效应等九种认知偏差。

2.我国投资者认知偏差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

2.1过度交易

2.1.1市场表现

行为金融学学者对将近八万个账户的历史交易纪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大多数交易活跃的股票的回报率显著低于市场回报率。随着互联网在线交易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买卖活跃的程度。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主要有获得利润、换取流动性、平衡投资组合以及规避税收等。投资者认为进行频繁地交易够获得超额收益,出现过度交易的现象,即较大的成交量、较短的持股时间以及较高的换手率和周转率。然而事实上,投资者过于频繁地买卖,却没能带来超额收益的交易行为,如图2-1。

图2-1中显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与平均净利率成反比。过度交易者在频繁的交易中,其收益率倒不如少交易的收益。那么过度交易中必定有许多是非基于信息的盲目交易,从而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换手率作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过度交易程度。如图2-2:

由上图可以看出,股票的市盈率与换手率的运动趋势是一致的,股票市盈率越高说明股价越高,投资者可能获得的收益就越高,与此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赌徒与投机心理等认知偏差,进行过度交易,导致我国股票市场高换手率的现象。1998一2011这13年来,中国股市上交所的A股股票加权平均换手率一半年数都超过了400%,07年这换手率甚至超过了900%。我国的换手率平均高于香港10倍,流动性居全球证券市场之首。这意味着上市流通的每一份股票每年平均要转手4次以上,即停留在投资者手中的每支股票的平均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异常活跃。这反应我国短期投资盛行而长期投资不足,同时也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过度交易的行为。

2.1.2心理学解释

过度交易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进而容易忽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5]。他们坚信自己掌握了有必要进行套利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够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导致大量的交易。过度交易的强弱与过度自信的强弱是相对应的,通过证明我国存在这样的现象:单身比已婚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过度交易、新手比老手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牛市中比熊市中更倾向于过度交易等等。

2.2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2.2.1市场表现

在现代金融市场,投资者总是对信息反应过度。一般表现出两种心理活动,第一,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预示着未来会反向运动;第二,股票价格异常波动越大,预示着其未来反向运动的幅度会更大。

我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非常大且非常频繁,图2-3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2001年到2011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在2001一2011年的11年间,沪市年振幅超过40%的年份有6年,占据了大半的时间,更惊人的是,2006一2008这三年的年振幅均超过了 130%,08年竟达到了231.7%的幅度。从2006年至2009年这四年时间内,反映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的上证综合指数从2006年的最低点 1161.91点开始一路上升,一直达到2007年10月16日的中国股票市场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6124.04。在波谷形成前后,投资者则过度恐慌、过度悲观,股民迎来了疯狂的下跌趋势,到2008年10月 28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跌了73%到1664.93点,此后上证综指又开始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上涨,到2009年8月4日近10个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了3478点,上涨了一倍多。这足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之强是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无法比及的。中国股票市场这种高波动性充分反应了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反应过度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相对于反应过度,对信息反应不足比较特殊。但在我国 A 股市场,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信息的怀疑导致价格并不出现预期的波动或随时间调整相对过慢等等。我国许多知名学者经过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 A 股市场存在着利好消息易反应过度,利空消息易反映不足。一些价值投资者认为,在这类股票公布利空之时,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复苏。从走势上看,这些股票并没有因为利空消息的公布而下跌,相反却维持相对平衡甚至偏强的走势。

2.2.2心理学解释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反应过度还是反应不足,其主要心理因素都是受代表性启发和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受代表性启发的影响,投资者易高估新到来的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信息,并在可得性启发下,根据以往经验更加强化了新信息的重要性,使得证券价格过于上涨(或下跌),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得证券价格更加偏离;受锚定与调整启发的影响,投资者仍然锚定在以往的信息下,而对于新信息的调整不充分,框架依赖表现得较明显,倾向保守主义心理,使得证券价格慢慢上涨(或下跌)。

2.3处置效应

2.3.1市场表现

国内外学者在判断投资者是否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持有亏损股,大多沿用Odean的研究方法。采用卖盈比例( PGR) 与卖亏比例( PLR) 两个指标来考虑处置效应。卖盈比例(PGR)= 实现盈利/( 实现盈利+账面盈利);卖亏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账面亏损)。通过卖盈比率与卖亏比率的差值DP=POR-PLR或者二者的比率PP=PGR/PLR来考量处置效应。若DP大于0或PP大于1,则说明卖盈比率高于卖亏比率,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大,其倾向越强烈,处置效应越显著。

对我国投资者大量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PGR/PLR的均值接近2,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卖出亏损股概率的2倍, 而美国的比率仅为1.5倍。说明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明显。据深交所调查显示,当投资者所持股票下跌时,选择 “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比例最大,约占总数的41%;其次是选择 “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约占总数的32 %;而选择 “忍痛割肉”的投资者仅占总数的27%。这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有着较为典型的损失厌恶与风险偏好共同存在的行为特征。因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不是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衡量财富总量,个别证券的价值变化往往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投资整体收益的实现。

2.3.2心理学解释

处置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投资者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和心理账户等认知偏差。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是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之前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挫折感,使其心理上感到内疚和不安。因此投资者会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的股票。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的成功,使自己的自我意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心理上感到自尊和自豪。当持有的股票发生亏损时,投资者不愿意售出,是因为他担心将来股价上涨后会造成很大的后悔,使其内心痛苦。若股票价格进一步恶化,同样会令他感到后悔、痛苦,但这种痛苦要小于前者,所以处置效应更表现为一种最小化的后悔而不是最大化收益的交易行为。

3.对投资者的建议

行为财务更多的是从投资者的心理和期望等方面来诠释投资者的行为。基于行为财务理论的解释,针对证券市场的非理性表现。为解决投资决策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与行为偏差,投资者应采取以下投资策略。

3.1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分成不同的份额,在不同的股票价位逐步买入或卖出,从而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这种策略方法是针对投资者的后悔厌恶心理而设计的。投资者若一次性买入或卖出,当股价下跌或上涨时,投资者会因为没有钱再买而后悔或因为过早卖出而后悔。若按成本平均策略操作,跌时有资金再买,涨时还有股票可卖。这既能给投资者避免后悔,又能让投资者感到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从而带来投资愉悦感。

3.2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在一个长的投资周期中,投资者应在年轻的时候多买入股票,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投资的股票数逐渐减少。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短期风险厌恶而设计的。一般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之所以不高,就在于过于关注短期风险而频繁操作,若买入并长期持有,则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有关研究表明系统风险是时间的函数,即较长的时间段能有效地分散股票的风险。因而年轻时买入的股票数应当最多,这些股票将被持有的时间会最长,其最终收益也将会很高。

3.3反转投资策略

反转投资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如2一5年),买入过去表现不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过好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过度反应会使得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造成股价的低估或高估。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是认为被低估的股票,而那些表现过好的股票是认为被高估的股票,三五年后它们将会回归合理的价格,股票收益会发生反转。

3.4动量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如3一12个月),买入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这种投资策略是基于投资者的反应不足而制定的。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的反应不足,使得股票价格会缓慢上涨或下跌,表现好的股票会继续表现好,差的继续表现差,股票收益存在惯性。它与反转投资策略是刚好相反的买卖策略,只是所考察的时间跨度不同。

3.5止损策略

止损策略是指投资者在买入股票后,若股票下跌,应当预设一个心理价位,作为股票的最大亏损点,跌到这个价位应当立即卖出进行止损。这种投资策略是针对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而设计的。投资者由于处置效应,往往持有亏损股票较长时间而不舍得售出,使得亏损逐渐扩大。若执行止损策略,投资者就能将亏损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上几种投资策略只是理论上的探讨,看似简单但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易把握。因为每种投资策略都有它适用的环境,而股票市场又是个瞬息万变难以准确预测的市场。在股票市场中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投资策略,也不存在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投资策略,每个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心态特征以及风险承受程度等方面来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邹辉文. 投资者非理性心理行为的综合效应与股价波动. 福州大学学报. 2008, (1): 25-29.

[2]潘枫.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技术与市场. 2010, (5): 72-73.

[3]周润书, 曹时礼. 论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创新.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1): 138-142.

[4]邹辉文. 股市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评述. 福州大学学报. 2009, (1): 16-23.

[5]黄汉东. 投资者心理效应与股价波动分析. 企业家天地. 2010, (11): 212.

[6]王闽, 韩心灵. 行为财务理论研究:基础和延伸. 会计之友. 2009, (11): 7-8.

[7]周丹, 郭万山. 中国股市波动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投资者行为效应研究.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48-55.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11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概念

行为金融理论是从人的观点来解释金融学和投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怎样形成的,把投资决策看成是投资者在一种心理上计量风险与收益并进行决策的过程,因此受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影响,是经济行为科学化研究方法的一种价值分析回归。

行为金融理论以有限套利理论和非理模式为两大理论基石,其大致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分支:期望理论。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近年来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中,有四种模型BSV(Barberis.Shleifer.andVishny,1998)模型、DHS(Daniel,Hirshleifer,andSubramanyam,1997)模型、HS(HongandStein,1999)模型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edtheory,andmode)和羊群效应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

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它通过心理和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引入,已经成功的对证券市场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如股权溢价之迷、流动性之迷和可预测之迷、封闭基金之迷,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小公司现象与规模现象、股票市场的季节效应、周内就效应,并可将理论运用于对投资者行为、投资经理选择和公司金融的分析中去。

在金融实践方面,行为金融研究的丰硕成果,在国外已经开始为投资行为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尤为重要的是,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在许多方面建立起良好的“同盟”关系。确切地说,用传统的技术分析方法所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行为金融理论中寻求到它们存在的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经开始了解行为金融,并把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易犯的认知错误、后悔规避(regretaversion)、非完美的自我控制等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自身的投资实践中,以完善投资行为。一些先行者甚至还建立了行为金融投资基金,试图利用金融市场上人们的行为特性和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来完善投资策略来完善市场套利的实践。

二、行为金融学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一个的突出问题是过度投机性,其最主要原因就是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非理。东方证券冯玉明等研究人员2001年所作的对1994年9月到2000年10月在沪深两市上市交易的A股股票月度数据的统计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动量效应,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行为金融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同样存在。

(一)对我国当前股市面临的持续性低迷的解释

根据期望理论,投资者的效用(价值)不再是财富的函数,而是获利与损失的函数。价值函数与标准函数的主要区别在于参考点的存在。参考点的位置是由个体的主观印象确定的,它是个体进行比较的现状参照。价值函数在参考点以上的部分(获利区间)与标准效用函数相同,是凹函数;在参考点以下的部分(损失区间),价值函数是凸函数,且其斜率有明显增加;在参考忘附近,价值函数的斜率有明显的变动,表明人们风险态度的变化——对损失的感受大于获利。

我国股市自2001年7月份以来,一直处于弱市之中,就与投资者在价格发生逆转之后,面临不确定性的政策性因素,对风险的厌恶程度递增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心理因素作用的必然后果就是基于“羊群行为”模式的股价过度反应,此时即便宏观经济基本面有“利好”因素或管理层出台一些针对股市的“利好”政策,但由于投资者具有“损失恐惧”,不能利用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性预期,因此,股市对利好“消息”的反应肯定与在股市上涨时不能同日而语。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股市中政策还能够起较大作用的情况下,要改变股市的疲软状态,必须考虑到投资者在认知上的偏差,加大“利好”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集中度,以加强投资者对于政府搞好股市的信心,影响投资者的心理。促使投资者的行为摆脱参考点以下部分的凸函数区域。

(二)对我国资本市场“圈钱饥渴症”的解释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债券融资逐步取代了股票融资,成为国际融资的主渠道。始于1987年的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1992年至今,股票融资远大于企业债券融资。股票市场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债券市场。上市公司跃跃欲试上市募投筹资,截止2001年10月31日,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发行股份总额为4757.35亿股,其中上市股份为1466.8亿股,总计筹资额约为人民币6300亿元。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圈钱饥渴症”的“火爆”现象。

市场时机理论是行为金融学对于证券发行。资本结构,投资等公司金融领域进行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是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而公司经理是理性的,在投资者非理性的前提下,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错误定价。假如在公司股价高估的情况下,公司经理很明显会采取发行新股的做法。而且,由于问题的存在,经理并不一定选择公司真实价值的最大化,而可能从加强自身的特权出发,在企业规模等其他目标方面最大化。这样,公司经理就会倾向子在股市进行融资,或扩大投资规模,或持有现金,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其他证券,以投资者的非理性亢奋来建立自己的“帝国大厦”。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圈钱饥渴症”的成因。

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者数量很少。资金总量也不多,整个市场投机气氛很浓。投资者为赚取二级市场差价而购买市盈率高的新股,为企业恶意圈钱提供了条件。此外,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整和经理股票期权等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司内部问题非常严重。公司经理不是以公司的真实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而往往倾向公司经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决定了公司经理融资和投资行为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这也是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圈钱饥渴症”的在内原因。

三、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对我国结构投资者的启示

(一)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能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传统投资策略还存在投资者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变动,而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相应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从国外看,基本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主要有价值投资策略与反向投资策略:动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来,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本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如行为金融学大师RichardThaler发起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还取得了复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

(二)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启示

行为金融学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开放式基金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基金份额的赎回,基金经理要根据其对赎回量的估计确定资产的流动性,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计投资者的行为决策方式。投资者往往在受到压力时高估风险,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可能大量赎回,而从众心理又可能深化这种趋势,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投资者的后悔与谨慎心理,他们常常利用人制度转移其对经济结果的责任及受到的压力,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点,基金经理就能确定合理的管理费率,提高基金的运作水平。

机构投资者本应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的领导者,但我国的各类基金却一直是投资风格模糊。其可以考虑利用市场现象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并依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性,采取相应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1、反向投资策略与价值投资策略

该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好的股票。如选择低市盈率的股票。选择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比值低的股票、选择历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为经济学认为,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度反应的一种纠正,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

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对政策信息表现出过度反应,尤其是我国的个人投资者对政策面消息的反应尤为强烈。而机构投资者的信息库和专家队伍则可以对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预见性,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可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羊群行为。使整个市场的预测出现系统性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偏离,并随着投资者对价格趋势的积极跟进而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与股票基础价值的偏离。这些对股票价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终都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价值回归而出现异乎寻常的股价下挫或上扬,也就带来了相应的价值投资机会。

ST股的股价往往在特别处理或特别转让的消息公布后现出不跌反涨的现象。从现为金融学的角度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上壳资源的稀缺性,这类公告效应带来的不仅是公司陷入严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该公司可能会成为潜在并购目标,紧接着就有资产重组等大动作,给投资者带来其未来收益流价值的预期。这类股票也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的构成之一。

2、动量交易策略

该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寻求在一定期间中股价变动的连续性。如股价变动连续趋涨,则采取连续卖出的策略;如股价变动连续趋低,则采取连续买入的策略。

我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根据赵学军、王永宏(1998-2000)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股市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两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国外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1.5倍。处置效应会带来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幅,而这一差价最终的收敛意味着那些有大量资产收益未实现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资产亏损未实现的股票有更高的预期回报。利用这一异象可以采用动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于过去股票价格的走势,通过差幅获利。

另外,由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带来的锚定效应等也会导致其对新的信息反应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扬或下挫趋势会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对此也可以运用动量交易策略,从业绩变动与事后股价的这种关系中捕捉到获利的机会。

股票投资的策略范文12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量;证券投资;显著性检验;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2-0057-05

Analysis of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Strategy Based on Free Cash Flow

YU Feng, TIAN Yi-xiang, LI Cheng-gang, QI Q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Abstract: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investors in generally. Studying on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strategy has contributed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ck market for large numbers of investors and help investor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investment philosophy and approaches. Basing on adjusting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and basic financial ratio,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strategy based on free cash flow, empirically analyzes stock markets in China, and makes a significance test on the excess rate of return of holding the stock. The results of studying shows that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strategy based on free cash flow can gains higher rate of return than the market.

Key words:free cash flow; securities investment; significance test; empirically analyze

1 引言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证券投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投资者投资证券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但是由于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者在关注未来收益时要兼顾收益伴随的风险。由于证券投资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因此对证券投资策略进行研究,运用适当的投资策略,规避风险,对投资者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证券投资策略是以Markowitz提出的“方差-均值”证券投资组合理论[1]为基础。各国学者在Markowitz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索[2~6] Perold和Andre[7]提出了固定比例投资保险策略,要求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容忍度先决系数和保险额度进行投资。Buckley等[8]从考察随机现金流下的指数跟踪误差的角度,分析了投资者导致的脉冲控制问题,并给出了最优控制策略。国内学者对证券投资策略研究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刘津振[9]对证券市场的风险收益及投资策略做出了分析。冯彬[10]定性分析了证券投资策略与投资技巧。刘海龙和樊治平[11]通过算例证明了变换后的值函数满足带有风险规避系数的HJB偏微分方程,特别当风险规避系数无限大时,给出了证券投资最优策略。余峰和曾勇[12]通过引入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和自由现金流量负债比,结合经营现金流量、市盈率和低财务杠杆指标,构造了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组合。曹宇瑞[13]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证券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建议投资者尝试采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从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但他们是以本国发达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而国外市场运行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严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我国正在发展的证券市场。国内学者的研究丰富了我国证券投资策略内容。我们也在2006年的研究中对证券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实证,但是选择的样本容量有限,只对1999年到2003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也没有进行超额收益率的显著性检验。而且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大牛市和2008年的熊市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证券投资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我们2006年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算,构造了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了动态实证分析,并对持有股票是否能获得超额收益率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2 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14]

198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理论,不少学者都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研究。但定义的假设前提都是在不影响成长前景的情况下,公司可分配给股东的最大现金[15]。

我们认为,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如下: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与发展的前提下,可供分配给股东和债权人的最大现金流量[16]。本文提出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净营业利润+

非现金支出-投资资本的变化(1)

2.1 税后净营业利润

税后净营业利润(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NOPAT)是自由现金流量测算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表示公司根据收付实现制扣减所得税之后的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营业利润是由持续经营活动产生的收益,不包括企业从非经营性项目中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2.2 非现金支出

非现金支出包括企业计提的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摊销费等。我国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则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准备。

2.3 营运资本

投资资本的变化主要包括营运资本的增加和资本性支出。计算营运资本增加时,营运资本并不是简单地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它等于一部分流动资产与无息流动负债的差额。

营运资本的增加等于相应项目的变动差。公司日常经营所需范围之外的现金或有价证券的增加所导致的营运资本的增加是不在追加营运资本之列的。

2.4 资本支出

资本支出指的是公司以维持正常经营或扩大经营规模在物业厂房设备等资产方面的再投入,具体地讲,包括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及其他资产上的新增支出。在非经营性项目上的投入,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属于非经常性收益,不反映在自由现金流量上。

3 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结构

3.1 自由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未来的现金收益,一般希望公司的经营状态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从而易于对来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分析也不例外。一方面,为了减少波动性,投资者在分析中一般采用最近N年的平均自由现金流量来替代自由现金流量指标,年限N的选取一般大于等于4年;另一方面,投资者还将分析自由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为此,我们设计一种类似于t检验的稳定指数,用N年平均自由现金流量除以年自由现金流量标准差的比值来度量。这一比值反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稳定指数越高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越稳定,公司的经营风险越低。考虑到我国现金流量报公布的历史较晚,我们取4年作为平滑的时间。

3.2 现金流量与财务结构

财务理论认为,公司拥有最佳的财务结构,是在内部资本和外部资本之间具有最佳的均衡。公司财务结构与经营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密切相关,财务结构良好,公司就具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自由现金流量。投资者应当分析目标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形态、最近几年平均自由现金流量,以评估公司是否能够克服经济衰退以及自由现金流量是否稳定。

3.3 市盈率

市盈率意味着公司收益增长的能力。价格是以预期的未来收益为基础的,所以高的市盈率意味着人们预期未来的收益比本期的高。市盈率也被认为是风险的标志。未来收益风险越大,相对于本期收益来说,它们的定价相对会低一些。由于公司对收益的会计计量不同,因而造成市盈率的不同。在股票筛选方面,利用市盈率这个筛子,会得到有用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4 自由现金流量乘数

自由现金流量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因此用每股自由现金流量替代市盈率中的每股收益而得到的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可以比市盈率更好地衡量股票的投资回报能力[17]。

自由现金流量乘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MF=SpriceFn(2)

其中Sprice为股票市场价格,Fn为n年自由现金流量的均值,以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波动性对乘数的影响。

分析自由现金流量乘数的目的是试图发现市场上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本文根据(2)式计算出市场上所有股票的自由现金流量乘数,选择乘数低的股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5 公司价值评估

市盈率、适度的成长性、公司价值评估在本文是作为投资策略的基本原则。在确定入选投资策略的公司之后,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评估公司的价值,给出该股票的价格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的预测,从而做出判断。计算公式为[18]

V0=∑ni=1Fi(1+Wi)+1∏ni=1(1+Wi)n×Fn+1W2-g2(3)

其中V0代表企业评估价值;Fi代表自由现金流量;Wi代表第一阶段各年加权平均成本;W2代表第二阶段各年加权平均成本;g代表销售额年增长率。

本文使用的是两阶段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入选的公司进行价值评估,将公司价值评估结果低于市值30%的公司股票排除在外作为筛选原则之一。

4 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实证

本文以上市公司年报为依据,全面考察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和自由现金流量负债比,结合经营现金流量、市盈率和低财务杠杆指标,构造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实证分析。这种投资策略首先具有一般组合的优点,即能很好地化解非系统风险;同时,这种组合又克服了经典组合只关心历史数字而不追寻其内在经济原因的缺点。所以,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是一种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数量化方法。

4.1 数据来源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上市公司相关财务信息的披露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1997年财政部关于现金流量表的会计准则出台以前,上市公司都没有对外披露现金流量表。1998年度以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开始公布现金流量表。因此,本文采用1998年度以后的数据来构造证券投资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系统中的年报财务数据库。选取区间为1999~2008年具有完整财务报表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4.2 构造投资策略的方法与准则

此前构造投资策略准则时,存在以下缺陷:

(1)没有考虑市盈率指标。(2)只选取3年的财务报表。(3)年度自由现金流量无负值。(4)(国内)没有考虑自由现金流量乘数。(5)没有做公司价值的分析。(6)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自由现金流量,避开我国上市公司1998年度才公布现金流量报表而造成的现金流量历史数据较短的影响。(7)(国内)仅计算1年的自由现金流量组合的收益率,偶然性较大,不能有效地证明自由现金流量组合投资策略的优越性。

因此,本文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实证分析方法与筛选准则。分析方法如下:使用动态的分析方法,以A股上市公司1999~2002的年报为依据,根据下列投资策略准则,筛选出符合投资策略准则的公司股票,淘汰不符合条件的股票,然后在2003年持有一年,计算这些股票在这一年中的超额收益率。再以A股上市公司2000~2003的年报为依据,重新选择符合投资策略准则的公司股票,2004年持有一年,计算这些股票在这一年中的超额收益率。以此类推,最后以A股上市公司2004~2007的年报为依据,筛选出符合投资策略准则的公司股票,2008年持有一年,计算这些股票在这一年的超额收益率。

本文构造投资策略的筛选准则如下(以1999~2003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为例):(1)A股上市公司1999~2002年4年OCF和FCF为正。(2)2002年末的自由现金流量乘数为50以下。(3)2002年末的自由现金流量负债比为50以下。(4)2002年年度的市盈率为正且小于50。(5)公司价值评估结果低于市值30%者被淘汰。(6)选出的股票持有期为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

2000~2004年以及以后各期的投资策略准则依次类推。股票选择的具体步骤和结果略。

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得到2003~2008年的投资策略结果。

从投资策略结果中可以看出,2003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0.16,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12。同样我们可以算出2004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0.13,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12;2005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0.09,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16;2006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1.02,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09;2007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1.92,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59;2008年持有的股票的个股平均回报率为-0.57,平均超额收益率为0.08。除了2006年,我们所筛选出的公司股票平均回报率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外,其余各年,个股平均回报率都超过了A股市场回报率。

根据投资策略准则筛选出来的股票,对其在持有期的股票是否具有超额收益率做显著性检验,即检验超额收益率是否大于0。具体方法如下(以2008年为例):以2008年的公司股票超额收益率计算来看,2008年个股超额收益率总体分布为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0.077,0.01452),提出假设:H0 ∶ μ≤0,H1 ∶μ>0,构造t统计量:t=-μσ2n,它服从自由度为122的t分布。接下来代入总体均值、μ、总体方差、股票数目,经计算得:t=0.0770.01452124=5.27>2 ,我们知道当自由度约为20或更大时,计算的t值在绝对值上超过2,在5%的置信水平是统计上显著的,即拒绝虚拟假设,说明2008年持有的公司股票具有超额收益率。2003~2008年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除了2006年持有的股票的年个股平均回报率与A股市场回报率无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各年持有的股票的年个股平均回报率是高于A股市场回报率的,即存在超额收益率,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构造的投资策略具有很好的投资效果。这证明了上述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投资策略在发掘价值被低估股票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对所有筛选出来的股票在研究区间的超额收益率做整体显著性检验(入选股票可重复)。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整体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入选投资策略的股票具有超额收益率的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即自由现金流投资策略具有超额收益率,能够取得比市场回报更好的收益率。并且图2显示构造的投资策略的累计收益率在各年都高于市场累计回报率。说明基于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低财务杠杆、低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和参考公司价值评估的投资策略能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率。此策略在2007年的牛市以及2008年的熊市都有很好的表现,说明此策略适用范围广,可较好地筛选公司股票进行证券投资。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投资策略准则,筛选出具有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低财务杠杆、低自由现金流量乘数和参考公司价值评估的公司股票,构造了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策略能取得超额收益率,并且投资策略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因此,该投资策略适用范围广,可较好地筛选公司股票进行证券投资。

自由现金流量分析有很直观的含义,很容易在公司价值分析、行业分析和证券投资策略中加以运用。随着投资者对现金流量分析重视程度的加强,市场对证券的更好定价应该是基于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这对改变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Markowitz H M. Portfolio selec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1952, 7(1): 77-91.

[2]Sharpe W F. 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 1964, 19(9): 425-442.

[3]Ross S A. The arbitrage theory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6, 13: 341-360.

[4]Davis M H A, Norman A R. Portfolio selection with transaction costs[J].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90, 15(4): 676-713.

[5]Shreve S E, Soner H M. Optimal investment and investment with transaction costs [J]. Ana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 1994, 4(3): 609-692.

[6]Akian M, Sulem A.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long-term growth rate for a portfolio with transaction costs and logarithmic utility[J]. Mathematical Finance, 2001, 11(2): 2193-2198.

[7]Perold, Andre F. Large-scale portfolio optimiz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 30(10): 1143-1160.

[8]Buckley I R C, Korn R. Optimal cash management for equity index tracking in the presence of fixed and proportional transaction cost[R]. Germany: Universititat Maninz, 1997.

[9]刘津振.组合证券投资策略[J].预测,1995,14(1):60-61.

[10]冯彬.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J].金融科学,1998,(4):19-24.

[11]刘海龙,樊治平.带有风险规避的证券投资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44-47.

[12]余峰,曾勇.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证券投资组合分析[J].管理学报,2006,3(1):91-97.

[13]曹宇瑞.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J].金融经济,2006,(2):27-28.

[14]余峰,曾勇.基于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价值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5(1):141-143.

[15]Michael C J. Agency cost of free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8: 70-75.

[16]Richard A B, Stewart C M.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M]. 5th ed. America: Mc Graw-Hill Education, 1999. 998-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