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时间:2023-05-30 09:47:01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及问责制的概念、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将控制制度理论与内部审计业务相结合,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方式、重点和范围的一种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其他审计的基础。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及问责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各企事业单位为保证实现特定目标,单位内部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促进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其有效执行而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监督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其应当承担或履行的法定或约定职责或义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特色,是中国审计制度的创新,是审计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灵活运用的重要体现。它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职责、保护国家资产完整、防止渎职腐败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问责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而明确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我国于2003年“非典”事件首刮“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政府问责制建设正式启航,而2009年“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引暴社会公众对政府问责的强烈呼吁。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是指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相关规定对领导干部该作为而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及经济方面的处罚,是行政问责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该规定里明确了审计问责的地位,审计问责逐渐成为有效的问责方式之一。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问责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内部控制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问责制的基础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三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依法履行经济职责情况,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以及个人廉政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有效,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及执政的能力,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责任必须通过管理者用单位部门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细化,用制度和控制程序体现管理者的职责及责任,靠“问”的“制度”来保证“权责对等”,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明晰责任才能真正让问责问到责任人头上,才能让经济责任问责制得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不仅在强化内部管理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也是夯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基础。 

 2、经济责任审计在问责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可促进已出台的问责措施制度执行到位。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有力地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将问责扩展到经济领域,扩大了问责的范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问责的内容,将领导干部工作的绩效,尤其是经济决策的绩效和经济管理制度责任纳入问责的视野,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常态化,促进将事后的追究与日常的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问责制推进建设民主政治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我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了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权限,国务院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也进一步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有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做出处理处罚的决定。《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一条赋予了内部审计机构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批准,有权予以暂时封存;对违法违规和造成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这使审计监督具有了对一部分经济责任的直接和间接问责权力。再结合审计活动自身强大的信息披露功能,势必会使审计部门在问责制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且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可促进问责机制的完善。经济问责的目的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如果问责仅仅停留在事后的处罚,那只能是加剧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严重后果,给经济秩序、社会道德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冲击。必须通过经济责任监督来加强经济责任管理,通过考核实绩、评价效廉、监测风险、界定责任、树立导向,使经济责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明确领导干部经济权力的边界和责任标准,逐步使问责制实现常态化。 

 3、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实施是当审计人员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着不履行职责、有过失、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失等行为存在时,审计部门通过移送案件线索、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等各种形式,追究被审计对象的责任。笔者发现,绝大多数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控制体制上的缺陷造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的实施最终还是要问到内部控制体制上,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实施的最高目标是“惩前毕后,治病救人”,是要从内部控制体制的根本上解决问题。内部控制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关口前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一致,严格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 

 三、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中的应用 

 我国行政问责制执行以来,业界的分歧争议主要集中在问责的依据、责任界定、问责的普适性、问责的范围等方面,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实施中,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应用。 

 1、内部控制审计在构建制度体系和明确责任界定方面的应用 

 明确责任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前提,责任的界定依赖一定的基础,与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制度规范、手段方法、信息记录等息息相关。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里,责任也必须通过各部门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细化,每一岗位职责有权限就有相对应的责任和检查考核评价标准,要求单位人员行事有标准,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规定就负有相应的责任。内部控制审计在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同时,从制度层面有助解决经济责任问责制中由于职责不清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中责任界定的困境。

 2、内部控制审计在推动全民参与的民主问责方面的应用 

 民主行政有二大特征,一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二是所有重要的决定由所有的成员以及他们所选的代表决定。民主问责理念的一个显要特点就是全体人员的参与,建立评议机构以及评议制度。民主问责需要全民参与,内部控制也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方面全民参与。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和推动了全民参与的民主问责文化理念,将更多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纳入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范围,有效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启动是迫于媒体和社会舆论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性问责的问题,使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发展,程序透明化,解决“屡审屡犯,屡纠屡犯”的审计顽症。 

 3、内部控制审计在扩展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的空间范围的应用 

 问责的范围不仅仅只针对发生重大事故的问责,而且要对责任人的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管理不当、滥用职权等不作为、乱作为等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己不满足于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的看帐查账方法和手段来开展审计,目前更是要关注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履行和权力运行的过程来开展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对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能有效的地解决这一问题,坚持内部控制评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是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举措。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和被有效执行的情况,能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执行是领导干部应尽的经济责任,也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重要体现。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意义在于预防和防患,应重视事前提醒。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体制、制度、管理上的问题,会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建章立制,规范经济秩序,形成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内部控制审计是经济责任体系的前置防线,助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问责常态化,避免“风暴式”问责。 

参考文献: 

1、孙长山.我国审计问责制的产生与发展[j], 合作与经济,2009,3(总第364期):89~90 

2、龚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建设方向[j],中国总会计师,2010,1(总78期):86~88 

3、孙萍.论企业问责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3:64~65 

4、张铁军,李喆.行政问责制实施的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党报, 2010,5:56~57 

5、罗中正,陈余,李世伟.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r ],2011年7月,审计署网(audit.gov.cn /n1992130) 

6、谢力群 .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 ],2009年2月17日,浙江审计厅网(zjsjt.gov.cn )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农业银行 内部管理 高管责任审计

一、前言

2007年1月16日,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各个部门、单位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银行都将内部各级管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一个长效机制长期坚持执行,实施银行内部高管责任审计工作,这对于我国农业银行提升内部监管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银行高管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

(一)客观评价高管人员的管理水平

通过实施高管责任审计,可以根据审计结果客观评价银行高管人员的管理水平,为领导者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相关依据。

(二)促进银行改进管理并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高管责任审计,对银行内部的经营活动进行检查、分析和评价,可以发现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起高管人员对相关问题的重视,并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促进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达到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银行高管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重点

根据指导意见,银行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坚决按照“规范管理、健全制度、提高质量、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深化发展”基本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发现、解决影响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努力突出银行内部高层管理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色,为此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明确审计目标并理清发展思路。在实施银行高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该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与要求,力求在广度、深度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加强相关审计队伍的建设工作。

二是抓住总体趋势并突出审计重点。在审计工作中紧紧围绕“责任落实”、“权力运行”两个重点内容,切实加强内控管理、权力运行以及任期绩效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政策执行力、国家经济决策、内部责任审计管理以及其他银行高管责任审计发展动态等等,以此来提升自身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设性、实用性、适应性。

三是创新审计方法并提升审计效能。通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经济责任审计,总结相关先进工作经验及教训,以此完善银行高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应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工作紧密相连,同时建立健全相关量化评价指标并形成责任审计管理数据库,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经常化的督查指导工作机制,并且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审计规范化管理,以此来确保审计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四、银行高管责任审计发展建议

(一)建立健全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各个地区的银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无法制定一套广泛适用的标准体系,各个地区的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建立银行高管经营业绩审计评价机制,我们需要遵循“抓住关键,促进优势形成,实施多级评价机制,综合分析多项指标”原则,检查差别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做到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客观性,这样有利于将银行高管的经营业绩审核实现直观、准确量化考核。

(二)充分运用银行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对于银行高管责任审计工作而言,充分运用责任审计结果是其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关系到银行高管的工作命运问题,更是有效发挥银行高管责任审计职能的有效体现。为此,我们需要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好联席会议,做好互通信息、协调配合工作;二是将审计结果运用于银行高管的监督、管理、任免中;三是将审计结果运用于预防和治理银行高管腐败中。

五、结语

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银行高管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从而有利于充分体现银行高管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丰富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从多方面开展高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商业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宗旨和实现价值最大化出发去作审计评价,从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旭.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07(3):214.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审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8—02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就是要把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工作的全过程,就是要把强化监督、完善制度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健全和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大干部监督和管理的力度,促进高校干部的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学校内部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鉴证和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四个特殊性:

1.审计目的特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2.审计对象的特殊。高校的经济责任的对象是特定的人,高校的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是由人而事,而非由事究人。

3.审计程序的特殊。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要报送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或其他委托审计的部门。

4.审计内容的特殊。高校的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范围是由被审计者的职务任期决定的,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二、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作用

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来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政法纪。这就为干部管理部门正确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监督、评价、鉴证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也因此成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学校广大干部也是一种教育和警戒。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全面推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严肃查处那些无视财经纪律、违法犯罪的干部,促使领导干部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

3.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审计质量,促进高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量化、客观公正的有说服力的审计数据资料来评价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提高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为高校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新时期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思路

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纪委八届五次全会、审计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等文件精神,结合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新时期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协调机制。经济责任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作为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开展工作需要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积极参与配合,这就决定一定要取得领导重视,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对此,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形成审计、组织、人事、国资和财务在内工作明确,协调配合高效运转,整体联动的运行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分管人员,形成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工作合力。

2.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推行审计公告制度,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一般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日常协调工作由组织部、审计处共同负责。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一般包括:(1)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2)指导、检查、协调本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3)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4)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与问题;(5)在审计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和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进一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的风险;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校园舆论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把审计工作置于全校师生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3.完善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保证资金、资产、资源安全、完整,并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保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而制定与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保证措施和业务程序。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它涵盖单位内部的各项经济业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全体教职工必须遵照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力,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还应当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保证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在工作实践中,对学校教务、招生、科研、财务、资产、基建等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要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

4.完善不同职能部门的评价体系。高校要正确评价领导部门的经济责任,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客观的评价体系。(1)规范审计的评价范围和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主要是界定和确认任职期间经济方面的应付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评价工作业绩时不要过多评价非经济方面的,应紧扣审计评价范围和要求,客观、公正、谨慎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评价遵循重要性原则,尽量避免领导的政治素质、人事管理,工作和生活作风等非经济方面的业绩。(2)区分不同的审计对象,确定重点评价内容。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同,对评价的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侧重。对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主要关注本部门财务收支、预算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对教务、招办、科研和财务等的被审计对象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单位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对有经营目标的应注重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期情况以及经济效益情况。(3)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和参照标准主要评价指标有:一是定量评价标准。包含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额等指标评价。用具体数值来评定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与经济责任。定量评价直接引用审计查证的具体数据,能比较客观真实反映经济行为的本身,既直观明了,又可防范审计风险。二是定性评价标准。应用审计调查取得的数据和事实,将要评价的内容划分成若干档次来评定某项经济行为的性质。主要适用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真实性及合规性。三是对比评价标准。即将审计确认的某项经济行为在某一段或某一时点上所取得的量化指标与其他可比口径的同类经济业务量化指标进行对比,用比值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这一方法适用于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四是分析性评价标准。即对一些没有可比口径的经济行为,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一个标准,以此来评价这项经济行为的优劣高低。

5.完善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和管理。组织部门在干部的调整、换届、任免时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纪委要充分运用干部经济责任中发现和查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抓好干部的廉洁自律与党风廉政建设,加大监督查处力度。财务部门应按照审计发现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有针对性地加强财经的法制的管理,按照审计意见、审计决定落实好整改措施。审计处应按照审计的相关依据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帮助审计对象搞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经济操作程序,促进学校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学校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中先进做法和发现的问题分别给予通报表扬和严肃处理,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

6.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审计队伍的建设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新形势下,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尤为重要。一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把握和更新国家的经济政策、政策方向,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应定期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自觉的学习,在审计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进取。三是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良好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保守秘密、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只有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专职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员的作用,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4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务院赋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通过对出资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负责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其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状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任用企业负责人提供重要依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手段。为适应出资人国有资产监管的工作需要,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监督,客观评价其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出台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和《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国资发评价[2006]6号)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述

(一)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直接安排或委托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业人员,对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笔者认为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独立的经济评价活动;2.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企业负责人所从事、参与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料;3.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依法评价有关经济责任人在其任职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可见,经济责任评价意见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审计评价既是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集中体现,又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阅。

(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涉及两个责任主体,即第一责任主体和第二责任主体。第一责任主体将一部分财产权利委托、或分割给第二责任主体,第二责任主体在拥有这部分财产权利之后,对第一责任主体承担一种责任,并且要报告这种责任的履行情况。由于第一责任主体和第二责任主体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控制”,因此,第一责任主体就存在着信息风险和控制风险。为了减少这种风险,第一责任主体必须借助于一种可靠的机制来鉴证信息,这种机制就是审计。因此,笔者认为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是经济责任鉴证。

(三)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

1.单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以某种单一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现存的各种审计类型大多属于这种审计。例如,以财产安全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以最大善意使用财产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管理审计(我国称之为效益审计)、以遵纪守法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合规性审计。所以,单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审计对象的单项性,即以单项经济责任作为其鉴证的对象。

2.多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即以两项或多项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例如,可以将财产安全责任和最大善意使用财产责任结合起来进行审计,通过一次审计就对这两种经济责任作出鉴证。显然,还可以对各种经济责任作出组合,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多项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

3.综合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所有的经济责任为对象而进行的审计,通过一次审计,同时对财产安全责任、最大善意使用责任、合法使用财产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等同时作出鉴证。其根本特征是审计对象的综合性,即以主要的经济责任作为其鉴证的对象。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推行的出资人任期或任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属于综合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

(四)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突出特点

1.受托性。受托性是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区别于其它审计类型最明显的特点,必须是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

2.专一性。相对于其它审计来说其特点表现为:(1)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仅就授权或提请要求指明的范围内进行,这个范围一是指审计的时间范围,是被审计人的任职期间;二是指审计的内容范围,仅局限于被审计人在管理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非对其德、勤、能、绩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2)审计内容本身的专一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指定的内容进行审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需要。(3)审计对象的专一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是指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不针对其他人。

3.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事中或事后审计。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行为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职责的情况无法也不可能进行事前审计。

4.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是各级国有资产机构表明的对企业负责人履行职责情况的最终意见,是组织人事部门提供考核、使用和奖罚干部的重要依据。

(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其它审计的区别

1.审计的目的不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在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业绩和对存在的问题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为干部的考核、使用和奖惩提供依据,旨在加强干部管理;其它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的审查,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的目标不同。其它审计主要有以下四个审计目标:(l)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方面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账务处理是否合法合规。(3)通过对各种财务指标的分析,正确评价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4)指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对单位违纪违规行为按规定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六个目标:(1)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性。(2)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核算的合规性。(3)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4)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对企业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负有的经济责任。(5)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6)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动情况。

3.审计结果的报告形式不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结束后,由授权和聘请的审计机构或组织向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提交审计报告,一般不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其它审计的审计报告则由审计组向派出机构或单位提交。当派出机构对审计报告无异议时,可根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

4.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和其它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各有侧重。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审计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查上,把内控制度评审仅作为实质性测试的突破口;而对于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对内控制度的评审和效益性分析是整个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因为内控制度健全与否涉及到经营管理者的决策,涉及到其经营管理的能力。而效益最终体现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衡量其经营业绩大小的重要指标。

二、当前全面推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和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的《两个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的要求,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政府干部管理部门要及时提出企业负责人任免计划,充分发挥六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尤其注意组织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管人的权限划分、审计机关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经济责任审计管辖划分,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

划清领导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

(三)积极稳妥,量力而为

在查清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就企业负责人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在财政、财务管理和廉洁自律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即是所谓的“有所为”;所谓的有所不为,即审计不能包揽一切,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代替组织部门对企业负责人应负经济责任在内的全面考核。同时,还应做到“三个不评价”,即审计评价时对非审计事项不得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得评价;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得评价。

(四)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目前实行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性质上属于协调机构,组织方式相对比较松散,还难以适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进一步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委托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央两办两个暂行规定精神和国务院国资委7号令要求,并根据企业负责人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和政府的意见,于年末将下一年度的审计委托计划提供给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审计机关,以便增强委托审计的计划性,减少直至杜绝临时委托、突击委托、多头委托的现象。同时,还要做到在企业负责人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避免出现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根据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着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研究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并在委托书中明确提出工作要求,以增强委托审计的针对性。同时还要针对经济责任界定难的问题,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研究确定企业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操作性和规范性。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将比较成熟的做法予以制度化,提出在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立法建议,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不断完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体系。

(五)探索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方式

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突出“经济责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审计,严格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规定的工作标准和实施细则进行审计,确保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与企业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做到资源共享,成果互用;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成果;将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结合起来,监督关口前移。在审计工作中还要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方法和先进审计技术,通过审计方式、审计技术的改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六)强化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应关注识别风险,预防风险和降低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经济舞弊行为的隐蔽性、审计时间的有限性和审计成本的制约性会导致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工作不够深入,不能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风险。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审计项目多、任务重,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较大和经济责任评价失真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先任命后审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不能有效实施,管理行为处于无控制状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不良的审计环境等等。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审计准则及规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该到位的必须审到位。

三、关于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及运用问题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工作结束后,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有关单位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是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具体表述和综合评价。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完善审计结果的管理和运用,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干部监督、管理方面应用的充分性、合理性决定了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生命力。应坚持“审用结合,先审后用,不审不用”的原则,把审计结果与反腐败斗争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企业负责人选拔工作挂钩,并作为识别、评价、考核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

(一)严格审计结果的管理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是指审计结果报告形成后的报送、存档、宣传及保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同于―般审计项目的审计结果,它不仅与企业负责人个人的政治前途紧密相关,而且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等工作协调紧密相关,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影响多方面的关系,影响整个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严格控制审计结果抄送面。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应向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提交或直接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同时抄送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有关部门。这是一个总体要求。但具体到某―个项目,抄送范围不能―概而定,应根据审计结果的具体情况及干部管理权限来确定。笔者认为,如审计结果不涉及对审计对象进行党纪、政纪处分的就不必抄送纪检监察部门;如属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也就没有必要抄送人事部门,属人事部门管理的干部也没有必要抄送组织部门。严格控制审计结果的抄送面,是为了防止审计结果被随意处置,造成审计结果被无意识地扩散,以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2.重要的审计结果要作为密件管理。如审计结果涉及到企业负责人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后,还需移交纪检监察、司法部门进一步立案侦案的,应按结果内容划分密级,按密件的要求进行传送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泄密后给案件的查处工作带来难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涉案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3.建立专门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存档不仅仅是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一家的事,凡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已提到的干部管理和监督部门都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档规范。具体来说,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库。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取证资料、审计结果、报告、审计结果利用情况一并归集形成审计案卷,移送机要档案保管。组织人事部门应指定专人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个人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结果及时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二)用好审计结果

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切实防止“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问题出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建立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因为审计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审计结果的多样化,很难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因此,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结合实际,对各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各部门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保证审计结果的运用落到实处。

2.区别对待,用好结果。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适当给予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出面找企业负责人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按照财经法规规定责令对企业负责人所在单位进行自纠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企业负责人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对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被审计人宣布就地免职,并且规定在五年内不得担任相同性质、相同等级的职务。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应由组织部门对企业负责人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应由纪检机关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该给予刑事处分的给予刑事处分,充分发挥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5

随着党内监督工作的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形成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党委、政府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新的职能。并且呈现出四个特点。即数量会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工作思路不清、项目管理混乱;由于审计对象的确定及审计任务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干部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多头交办、临时交办、过量交办的情况严重;审计力量资源与审计任务的矛盾日显突出,审计机关被动应付,只注重数量的完成,忽视和放松质量的要求等等。因此,必须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审计工作原则,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才能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效率性,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与其他审计项目结合,做到全盘考虑、集散有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有其严肃性,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但并不是说这些计划和任务一定要由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去完成。在制定计划时就要考虑结合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等项目相结合。凡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交叉的,由综合部门制定计划时统筹考虑,合二为一,指定同一部门完成,并且要求都按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程序实施,在审计时兼顾领导干部责任评价所需的经济指标。一方面防止对同一单位重复进点审计,给被审计单位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综合利用审计力量和审计成果,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防止“审、用”脱节。针对“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功能弱化的现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由离任审计逐步转向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并重,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根据干部管理需要,提高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比例,并通过建立各成员单位日常信息沟通机制和审计结果运用反馈办法等,更好地发挥审计结果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综合效用。

六、确保审计质量,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位。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控制任务量,更重要的是为了确保审计质量。因此,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除了确定合理的审计任务量外,还必须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目标、措施和相关责任,以此来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除了分配任务外,还必须编制详细的说明,明确目标和责任。这样既能使任务落到实处,又便于年终考核。同时,必须要求各审计项目实施部门在年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严密的审计项目作业计划。使经济责任审计的总目标和有关责任能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审计人员,以确保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和国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全面地识别干部、评价干部。然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起步较晚,当前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加以改进。?

一、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内容实际执行不足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然而目前我们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仍是主要围绕“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存在以下不足:

(1)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结合不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围绕“经济责任”这条主线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是围绕“资金活动”这条主线开展的,经济责任涵盖财务收支,因而二者不能等同。现阶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分注重于对单位的财务收支指标,而对领导干部的宏观经济目标、决策、管理、廉政情况等内容涉及较少。   

(2)向内部控制制度延伸审计的力度不足

企业内控制度设计的好坏和被有效执行的情况,能反映出企业领导人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实践证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效,往往导致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内部损失、浪费严重,违纪违法,舞弊现象不断发生。因此,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企业领导人正确履行其任期经济责任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内控制度本身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对内控制度的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难点。

(3)账面审计和账外审计结合不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违纪违规问题更多地表现为账外的经济活动和资金体外循环。一是,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多地停留在就账查账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发现领导干部的经济问题。二是主管单位审计与相关单位延伸审计的结合不足。现实中,相关单位往往是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资金的“避风港”,现实审计工作中往往忽视对其的延伸审计,忽视通过账账核对从中发现违纪违规问题。

2.经济责任的界定较困难

领导意味着责任,权利意味着风险。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其职责履行不当,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损失时,理应受到相应处理。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准确界定经济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3.缺少具体操作的、统一的审计评价体系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不统一,例如存在评价内容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偏离了经济责任审计这个主题;或者是采用财务收支审计的相关指标,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规定等等。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这就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随意性较大。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措施

1.扩展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

首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从“财务型”向“绩效型”转变。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和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从本质上讲就是绩效审计,也必须定位于绩效审计。各类经济责任审计都必须按照这个要求,转变审计理念,抓住审计重点,提升审计水平。

另外,要注意完善内控制度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结合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业务程序等,对其内部控制制度情况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采用人员询问、现场观察等方法,测试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程度。第三,进行实质性测试。审计人员通过搜集确切证据,更确切地评价内控制度的严密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第四,对内控制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情况形成整体认识。

2.明确经济责任的认定

《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了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界定以下责任:

首先,正确界定经济责任与非经济责任。领导干部除负责经济工作外,还要负责人事、行政、党建等方面的工作,而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审计人员仅需关注领导干部在行使经济职权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责任,或与行使该职权有关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责任。

其次,正确界定前任、后任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是对特定时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任领导的决策、效果都反映在后任期间。因此,审计时划清前后任责任,前任的功过是非不能计算到后任身上,后任的经济责任也不能推给前任。

第三,正确界定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领导干部直接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失职、渎职等行为均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若领导干部没有尽其领导或管理责任时,下属部门或单位出现了问题,应界定为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

第四,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经济活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因领导干部徇私舞弊、官僚主义、玩忽职守等主观因素导致的国家、集体财产流失属主管责任;而因自然灾害、上级指令、通货膨胀或进行探索性改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失误,应属客观责任。

第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经济责任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不能用现在的法规条文去衡量当时的决策。

第六,经济责任审计还要从以往单一的集体问责向突出个人问责转变。分析近年来存在的同类的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其深层次根源在于对个人问责不够。因此,在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尤其要突出“个人问责”。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7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管理咨询

管理咨询审计属于增值型审计工作。它是指审计人员为促进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针对特定的机构、业务、产品、流程和管理环节,组织审计或审计调查,并提供分析、建议、咨询或者培训等服务,其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发展、改进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

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开始了管理咨询审计尝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的内容,既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等业务经营全面审计,又包括管理责任、管理效率和管理行为的管理审计,还包括内控管理制度的综合评价等,主要表现为内部控制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全面经营管理审计等。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应重点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审计:

首先,从了解观察管理信息和内部控制现状入手,重点深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完善发展,各级行加强了内部控制管理,管理意识明显增强,管理手段有了改进,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内部管理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各种管理风险和经济案件明显下降。但从现代银行管理的要求来看,管理技术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管理信息反映迟缓,管理效益和水平仍然很低,各种管理风险和漏洞隐患仍大量存在,进一步深化银行内控管理审计十分必要。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它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当前银行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控制审计,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层次,要把对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审计情况作为内控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成果的利用程度。要根据内部控制审计查出的漏洞和隐患,认真查找根源,分析原因,切实加强整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各项业务经营管理制度和办法,使各级行稳健经营和规范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次,从观察明确管理行为和经济责任入手,重点深化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各级行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素质直接影响着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效益的好坏。进一步深化开展银行经济责任管理审计,是银行改革发展之必然。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化:一是深化认识。过去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间期限不明确,履行责任界限不清楚,审计成果利用率低。所以,要从反腐倡廉、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开展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审计台账,实行动态监测,保证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严格程序。要认真按照《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等文件要求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办事,严格遵守审计程序,建立审计责任制,确保经济责任管理审计质量。三是丰富内容。过去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经营指标及财务效益,没有把责任审计与银行重要经营决策、与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结合起来,没有把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与被审计对象的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能及时发现和彻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就是要坚持审计问卷与现场审计检查、内部审计与外部查询、经营结果与经营过程、审计处罚与审帮促改等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考评;就是要把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事后审计与事前事中审计、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与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使经济责任的界定更加明晰客观;就是要把经济责任管理审计同是否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是否正确进行重大经营决策、是否严格执行上级行的经营管理授权和转授权限、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是否做到廉洁自律等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切入经济责任管理审计的要害,从深层次上研究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从而改变过去听多看少、就事论事、就账查账的片面作法。四是明确责任。就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积极慎重、依法办事的原则,明确划清现任与前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要通过上述措施,使经济责任管理审计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五是加强利用。要充分利用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真正作为干部任用和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入手,重点深化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全面经营管理审计。银行经营管理的好坏最终体现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上,所以开展银行管理咨询审计,必须从预测分析管理质量和效益入手,深入开展银行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全面经营管理审计。一是要开展资产业务的管理审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中核心和最重要的业务,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进行管理审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的中心环节。要按照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分散性的经营原则,客观审计评价现金、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担保情况、风险状况及内控管理情况,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资产的安全、完整、增值。二是要开展负债业务的管理审计。负债业务是银行传统的基本业务,它是银行经营活动的起点,也是银行开展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基础和前提。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制约着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是维护银行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的手段。开展负债业务管理审计主要是分析负债业务的规模、期限结构与资产业务的对称平衡性,防止银行低估负债,影响财务成果的正确反映。三是要开展所有者权益的管理审计。所有者权益是银行净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开展所有者权益管理审计,就是要帮助被审计单位千方百计组织业务收入,努力控制降低成本费用等支出,最大限度地扩大盈利水平。银行是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统一体,开展全面经营管理审计,就是要在单项审计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其资产负债的结构比例、风险安全状况、盈利增值情况及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探索商业银行机制下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j];审计研究;2005年02期.

[2]张伟,张孝友,陈云菲.管理咨询业务对我国审计业务的影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卷第1期.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9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区委、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区长、协管审计工作副区长为正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计局、国资办组成的经济责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

(二)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机构。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区审计局内设的经济责任审计科合署办公,联席会议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为区审计局副职领导。

(三)建立完善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制订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及办公室规章等,并注意服务大局、协调各方,建立起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联席会议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既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好部门职责,又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开展。

二、提高审计计划和组织实施的科学管理水平

(四)做好审计计划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管理,指导和支持联席会议办公室以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按照被审计领导干部工作岗位性质、经济责任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拟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

(五)突出审计重点。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有效为基础。

街道、园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有:本地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要项目建设和管理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党政工作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本部门(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对下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

在审计以上主要内容时,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的下列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订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六)科学组织实施。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和“三责联审”相结合、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审计内容上把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与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预算执行、财政决算、专项资金审计等相结合,有效调配和整合审计资源,实现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的资源共享。

三、推进审计评价与审计规范化建设

(七)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审计评价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取得的相关业绩,又要反映其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明确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对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3、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5、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主管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对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1、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

2、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八)加强规范化建设。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指导本区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南,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程序及成果运用等,明确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流程、审计方式方法等。

四、健全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九)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审计整改和情况反馈制度。审计对象及所在部门自收到审计部门送达的审计决定书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当日起,两个月内(特殊情况需要书面申请延期)应当进行认真整改,并把整改资料和报告反馈审计部门,审计部门适时组织回访检查并将审计情况及审计对象和所在单位的整改情况进行汇总,形成综合性审计结果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及组织人事等部门,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十)逐步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根据实际情况,联席会议办公室逐步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特定载体、特定范围、特定对象、特定内容的公告制度,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五、推进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十一)加强机构和人员建设。各街道(园区)、区级机关各部门及软件谷各部门凡具有下属独立法人企事业机构的单位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充实审计力量,配强配齐专兼职审计人员,切实发挥服务干部管理监督和单位发展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10

【关键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监狱企业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审查考核,来正确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政治素质和决策水平,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规。监狱企业内管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指由监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二级甚至三级单位的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

一、加强内管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监狱体制改革以后,监企分开的运行机制,监狱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监狱企业管理、经营的好坏、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都与领导者的经营管理水平、能力、责任感和行为道德准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对内管领导干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十分必要。

(一)为内部考核和选拔领导干部提供依据

过去,一些领导班子在换届交接时,由于未经过公正的审计,以致责任不清、互相推诿,造成干部考核难度很大,无法正确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公正、具体、说服力强的评价,是内部干部管理部门正确、科学地考察干部,任用干部所不可缺少的。

(二)能够促进内管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

经济工作往往是一个单位工作的中心。由于现阶段监督和内控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许多内管领导干部在单位经营管理当中往往带有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决策时没有实行科学论证或实行集体决策,致使国有资产造成损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出了问题以后也没有认真追究经济责任,而实行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毫无疑问要追究内管领导干部的责任,这就迫使这些领导者要依法办事、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三)能够有效防止内管领导干部在经济上的腐败

按照现行规定,监狱企业内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不属于政府审计机关直接管辖范围,对他们的监督有时不到位。监狱企业内管领导干部对本单位的资金很大的自,容易形成贪污、挪用等腐败行为。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内管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制度监督的公开亮相,对预防和惩治腐败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有利于增强内管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危机感和使命感

通过任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每一位任期届满的内管领导干部都有一个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公正的评价,能够增强内管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根据审计报告的评价,结合平时考察,决定内管领导干部的升、降、留、免及平调,能够增强内管领导干部的危机感;审计按照责权利挂钩的原则,通过对权责授予情况和责任完成情况的评价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能增强内管领导干部的使命感。这些都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内管领导干部全心全意搞好单位的工作起到一种有效的鼓励和鞭策作用。

二、监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和成因

(一)“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

1、有些领导干部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主要原因是这些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没有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来认识,没有认识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使用干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举措。

2、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与有关部门缺乏相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了离任时间与审计时间难以衔接,尤其是中层干部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变动较大时,大量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撞车”,给予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往往不长,为了赶进度,许多时候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不能真正地介入实际情况进行审计,不能真正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运用审计结果来解决问题了。

3、有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未开展,组织人事部门的任命文件已经下达,即使审计发现问题,但由于人已调离,并已上任新职,形成领导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审归审,用归用,未审先用,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缺失,影响了对内管领导干部的公正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特性在于“既对事又对人”,因而审计评价也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工作难点。对人的评价难于对事的评价,而对众多身在其位的领导干部作出恰当评价更是难上加难。此外,一些财务收支的因果关系有时并不明显,加上职能所限,审计工作本身定位可能更多地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忧”,审计评价也可能侧重于“多报忧少报喜”,审计报告对所取得成绩的描述会比较抽象,而对发现问题的披露则更为具体。这些都表明,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有赖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在审计评价标准缺失的情况下,客观上增加了审计部门“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评价”的难度。

(三)现有的审计模式制约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

目前,部分监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未能跳出财务收支审计的模式,审计形式仍然局限于审计抽样、查看会计账簿,凭专业经验判断和调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小金库”或账外账,有无领导个人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等等。评价领导干部是否遵守财经法纪,党风廉政情况如何,仅从财务账面掌握的情况显然无法全面了解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犯罪问题,并不会直接在财务收支账面上反映出来,如领导干部收受贿赂、私自设立小金库、私分公款等。因此,现有的审计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真正价值和重要作用,影响了报告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审计结果也就很难得到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重视。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1、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部分监狱企业内部审计隶属于纪委,与纪委合署办公,这样造成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不足以客观公正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2、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欠缺及配置不到位

根据审计工作特点,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审计法律法规、财经制度、财务会计、基建项目、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具备查账、综合分析、组织协调和口头与文字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条件。但目前监狱企业内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少,配备不到位,与单位经营规模也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监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多采取抽查的审计方法,内部审计人员尚未脱离凭专业判断和工作经验进行抽样审计,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得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结论,特别是在界定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还是领导责任时,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选择最佳审计时机

目前,先离后审的审计方式存在发现问题滞后的情况。为了有效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审计方式,确定最佳审计时机。①“先审后离”方式;②“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③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结合方式。3种方式选择的审计时机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审计方式。使审计不仅能达到评价监督领导干部的目的,而且可以将违纪违规等问题及时揭露出来,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使国家财产免遭或少遭受损失。

(二)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

和一般审计评价相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具有针对性;其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更具有特殊性;其评价结果是为组织部门考核任用领导干部提供依据,更具有严肃性。要对每个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量化,把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使审计评价工作具有可操作性,以统一评价口径和考核标准。对于定性评价标准,应紧紧围绕经济责任来建立,突出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原则,效益性目标应明确界定。同时还应对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于定量评价标准,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科学地从数据角度界定,分析衡量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类别,相应确定所需运用的具体评价指标,制定审计方案并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可以有效地防止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主观推理、判断,可以减少和避免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发表不恰当的评价意见,防范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和新模式

一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要控制审计风险就要将风险意识贯穿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体系当中,构建起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经济责任体系。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中发现的重大失控点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堵塞漏洞,减少或消除风险点。二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领导干部进行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辅助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风险管理。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才能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落到实处,恰当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业务培训,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监狱企业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现代技术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

(2)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禁用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是至关重要的。

(五)理顺审计与组织、人事、纪检部门的关系,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有关部门应增强全局观念和宏观意识,加强协调配合,把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做为一个系统工程,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手段引入干部管理与监督之中,形成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有机结合的新的干部管理与监督机制。把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也纳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的管理范围,只要问题清楚,定性准确,不论是任期内还是离任时进行的审计,审计决定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责任应由现任主要负责人承担,与其他应负责任一样,作为今后考核、任免、升降职务等的依据。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大后续审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全面落实审计决定,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事项真正落到实处,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组织部门要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于每年年末将下一年度的审计委托计划提供给审计部门,以便增强委托审计的计划性;同时,还要做到在被审计人员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退、退休等事项前,委托审计部门审计,避免出现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应根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着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研究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内容,并在委托书中明确提出工作要求,以增强委托审计的针对性。

(六)提升审计成果运用

运用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验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生命力的重要环节。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评、使用的依据,组织部门可将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考察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交流、免职、辞职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且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要给予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领导干部,要予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违反有关纪律制度,问题较为突出的领导干部,要视情况做出换岗、免职、降职等处理;对触犯法律的领导干部,要及时移交司法部门立案查处。纪检监察部门要把运用审计结果与解决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廉政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同时,被审计单位要将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组织部门,整改结果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对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制度的领导干部,内部审计部门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领导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剖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通性问题,形成专报或综合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丽.经济责任审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贵州,2007(6).

[2]何军霆.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刊,2008(1).

[3]张勇,苏奕.经济责任审计遏制权力寻租的理论分析[J].财会月刊,2010,30:74-76.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11

一、如何进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评价的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鲜明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说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单位)。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在审计职权范围内进行评价。审计的职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评价只能围绕经济事项和问题进行,否则,不但没有说明力,甚至会造成违法。

(二)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评价必须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定性准确,措辞恰当,对依据不足、性质不明或政策法规不明确的事项,可只摆事实。评价经济决策、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时,注意书面证据和言词证据的一致性,对各种审计证据要作综合分析。

(三)对任期经济实绩的评价要恰当。评价实绩应从静态数值对比和动态状况分析入手,使业绩量化、直。评价标准、指标要合法、合理、科学。评价任期经济实绩时,要进一步分析被审计者的能力、努力作用于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程度,实事求是地反映被审计者的功过与得失。

(四)对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要分清界限。在界定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时,要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前任责任与后任责任、本级责任与下级责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注意不要把会计技术性因素造成的差错纳入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评价内容。

(五)要把握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性。审计评价要从国家的全局、改革开放的全局、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分析单位、部门的利益,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要给予肯定,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损害全局利益来维护单位、部门利益的做法,要通过事实、数据来给予揭露。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核心内容,它同财务收支审计评价相比较,在主评价对象、内容和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象上,前者是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后者是经济组织。内容上,前者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业绩和经济责任;后者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作用上,前者主要是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后者是促进被审单位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营水平。

(一)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以及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的责任。一是事实性评价。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账表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进行审计认定后的数据相符合程度的比较,作出会计资料真实、或基本真实、或不能真实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二是合法性评价。根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对被审计单位作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或基本符合、或违反财经法规的规定的评价。三是效益性评价。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实绩与相关的目标、指标、标准的比较,对经济效益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通过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的审查,依据审计查证的事实,作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或部分健全、或不健全的评价;通过对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测,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或部分有效、或无效的评价。在对被审计单位作出上述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查实的事实,同时作出被审计者对有关问题应承担相应领导责任的评价。

(二)被审计者执行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纪法规情况。被审计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干部,不仅有自觉遵守财经法规的义务,而且有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政策的责任。因此,通过审计,应对被审计者作出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好,或比较好、或差评价。同时,还应对被审计者廉政建设情况及在改革中的经济举措作出评价。

(三)被审计者经济管理实施情况。一个单位管理素质的好坏,经营水平的高低,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干部管理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要针对资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情况,对被审计者的管理能力、努力程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四)被审计者任期的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经济目标分为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量的目标包括各项经济指标所要完成或达到的数值,质的目标包括单位经济管理能力、经营水平等内容。通过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和经营实绩的计算、比较,对各项质的目标实现情况的检测,凭借审计查证的数据和掌握的资料,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肯定业绩与成效,指出差距与问题。同时,对被审计者所起作用程度作出评价。

三、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意义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存在问题及应负的责任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具有结论性的作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而审计评价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的选拨任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及政治生命。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是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途径。

《县级以下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审计机关在进行经济责任时,要对领导干部本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评价,但审计实践中,由于没有法定的具体标准,给审计评价增加了难度。因而,作出的审计评价常出现如下情况:一是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二是评价主观性太强,轻易下结论,三是违背谨慎准则,语言绝对化,四是评价只结单位不对个人。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削弱了审计的作用,增大了审计风险,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势在必行。四、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与特征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内涵

审计评价标准也称审计评价依据,它是进行审计时判断被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客观依据。也就是说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和判断审计对象的正确性、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尺度。会计法、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就是判断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活动及财务会计资料合规性和合法性的准绳。没有审计评价标准,审计工作者就无法进行审计评价,就难以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做出公正的评价。

(二)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层次性、时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在具体运用审计评价标准时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1、审计评价标准的层次性。审计评价标准因各自管辖范围的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性。最高层次为国家立法机关指定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指定和颁布的法规、财务制度;再次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再次为被审计单位主管或行业协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计划、指标等。审计时发现较低层次指定的标准不同于上级规定的,应按较高层次的标准作为评价依据。

2、审计议价标准的时效性。审计议价标准往往不是一直有效的,它的效力要受到时间的限制。所谓时效性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该审计评价标准是否适用,而不是指审计时是否适用。审计过去的经济业务,应以被审计业务发生时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经济业务,不能以审计时现行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过去发生的经济业务。反之,审查当前的经济业务,也不能以过去适用,现在已修改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当前的经济业务。

3、审计评价标准的地域性。审计评价标准受地域限制,外国的法律规定不能作为我国的审计标准,其他地区、其他部门的规定不宜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审计标准。审计人员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审计标准的地域性,要以当地有效的法令、法规、制度、规范为审计评价标准。

4、审计评价标准的相关性。审计评价标准应与提出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实施密切相关。在同时有几种评价标准时,它们之间相关联系,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被审计事项的性质,深入研究,抓信主要矛盾,找出最能反映被审计事项的评价标准为审计评价标准。

5、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审计评价标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对财经法规的综合运用。由于审计对象类别较多,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和各个具体单位,它的经济活动是多方面的,表现也较复杂,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财经法规,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分别地、准确地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五、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评价标准。审计时,首先要从单位是否遵循国家方针政策、财经法规等大的方面进行了解,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总括性评价。项目包括:(1)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必须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有关法规;(2)经济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的记录真实、合法。

2、财政、财务收支的评价标准。财政、财务收支必须真实、合法。(1)预算内外的收入、支出真实、合法,无隐瞒、虚列支出,违规使用专项资金问题;(2)财政支出结构合理,无资金流失和损失浪费问题。

3、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的评价标准。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这个单位的领导干部无稳定的事业心及廉政状况。

(1)资产得到有效管理,核算、管理制度健全;

(2)国有资产在转让、出借、出租、拨付过程中无流失现象。

4、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贯穿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有相应的内部控制。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明确领导干部任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健全性。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建立了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存在薄弱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12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1.经济责任不明确高校的经济责任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处级领导干部包括学校财务、基建、资产设备、校办产业及后勤等行政管理部门、院系所和产业后勤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还包括负有重要经济管理职责的部门、院系党政领导或相应副职干部。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职责不一样,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一样。部分高校尚未明确每个领导岗位的具体经济责任,或者岗位的经济责任范围不清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在教育系统中,不同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理解不同。比如,系部主任对系部课题从申报到最后结题都要签字,这种完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的课题是否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有的高校纳入审计范畴,有的高校则没有。更为困惑的是,作为审计事项的高校,往往也不清楚此类经济事项,系部主任应该负直接责任还是领导责任,抑或是管理责任,而且课题负责人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2.评价体系不完善当下,我国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规定尚不完整,审计人员无现成指标、内容等作为直接的依据,很难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作出准确评价,甚至审计事项的范围,什么应该审计、什么不应该审计也无法明确。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事项往往带有复杂性和双面性,使得审计人员对重大审计事项的评价角度、事项的严重程度、范围大小等无法做到准确定位,对事项造成的损失大小也无法做出准确评判。领导干部的岗位经济责任不明确,也给审计评价造成困难。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意义似乎更加重要,因此评价指标更难建立,审计人员也不敢对某些敏感事项做出评价,比如部门福利发放等经济事项。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审计固有风险增大,而审计人员也只能对事项进行审计,不做评价来规避风险,造成审计报告未发挥应有作用。3.结果利用不足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关键。一些高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较落后,不注重审计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利用,使审计工作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免不完全相关、甚至不相关。由于领导干部的任免具有保密性,所以干部调离原岗位到新岗位前,一般没有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等调任后开始审计,则审计在领导干部任用方面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4.内控制度不健全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些部门不做二级预算,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无法进行评价;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够民主,由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会议没有会议记录,无法准确评价领导的责任等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部门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效果,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审计是一项综合学科和工作,近几年大多数高校逐渐才配备和配齐审计人员,但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充分,有些审计人员甚至领导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会得罪人,对自己的发展不利。还有些审计人员不能做到保守秘密,把审计结果向自己关系好的同事泄露,对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等阶段产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1.明确范围和要求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使大家对经济责任有初步的了解,经济责任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监督,并没有其他暗示在里面,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岗位的经济责任要求和经济责任审计。明确领导干部岗位的经济责任,高校既有行政部门也有教学部门,每个部门都由自己特点和职能,应对每个领导干部岗位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经济事项的目标和内容,在任职前告知任职领导岗位的经济责任,并制定一个经济责任告知书,对每项经济责任的职责和要求都详细说明,使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的范围与要求。2.健全评价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即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约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评价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为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提供依据。根据高校的经济事项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审计方法,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包含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等内容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重点明确,审计事项依据充分,有助于审计工作人员依据标准作出准确评价,积极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指标应包括高等教育的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学校的排名、学校的面积等情况;科学研究水平的质量包括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奖项等情况;人才培养包括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国家及省市级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及省市级精品课程、国家及省市级名师等情况。3.推动成果利用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包括审计通知的公开、审计内容的公开、审计程序的公开、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的公开,让审计工作透明公开,有利于校内外人士共同来监督。根据审计结果督促整改的落实,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为指导、监察、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平台和载体。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使成员单位走向前台,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参与到审计计划制定、措施落实、制度完善等过程中,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运用审计成果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审计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一系列内控制度,如重大经济活动计提讨论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利用整改成果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公示审计结果对有问题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相应的干部造成舆论压力,不敢再犯。对表现优秀的领导干部,是一种宣传和奖励。并积极召开会议,开展教育,提醒所有领导干部吸收教训,为防止腐败打好预防针。保存好所有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料,有利于以后审计工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4.完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资金的管理、资产的管理、基建项目的管理、学费及其他培训费的管理、二级预算的管理、资料档案的管理及部门内部监督等方面。资金管理包括资金支出的管理、现金的管理等内容;资产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贵重及危险实验用品的管理等内容;基建项目的管理包括招投标管理、工程物资采购管理、基建合同的管理、基建资料的管理等内容;学费及其他培训费用的管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规章制度、学费及培训费票据的管理等内容;二级预算包括预算的编制、批复,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的审核等内容;档案管理包括部门规章制度文件、部门会议记录的保存的内容;内部监督包括部门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内部自查自纠、重大事项的决策及审计整改等内容。目前,高校校财务预决算制度较为健全,但是二级部门的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情况也少有自我审查,部门经费的大额支出、用于职工福利支出的决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5.提高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结果的风险和质量,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进行审计,避免因审计程序的缺失导致审计结果不准。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计法律规章的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实践交流,加强后续教育,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整改中的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创新方法,积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做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加强审计人员政治思想建设,增加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敢于坚持原则,客服压力,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高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贾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