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发展战略

农村发展战略

时间:2023-05-30 09:27:21

农村发展战略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1

1.1“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

1.1.1农业发展

(1)农业发展主要成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多年来,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一直居全国首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农村内部结构逐渐向效益转变。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

(2)吉林省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需求不旺、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都高于国际市场,加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质量差,加工档次低,在国家取消补贴后,外销市场难以扩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二是人世后,南方主要农产品消费省将会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样势必影响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面对挑战,吉林省农业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突出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注意工农对接,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1.1.2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城镇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和稳步发展两个主要阶段。并且我省小城镇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及对其利用程度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各镇具有不同区位和资源特点。我省小城镇多数位于交通枢纽、经济相对发达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从历史变革看,有些镇是历史形成的老镇;从资源上看,我省小城镇自然资源潜力很大,具有丰富的土地、水、矿产、能源、林木、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尽管近年来全省小城镇较快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在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靠乡改镇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全省小城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主要问题是:(l)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弱。(2)结构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建资金短缺。

1.1.3吉林省农民收人状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是吉林省农民收人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是分阶段来看,农民收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却呈阶段性递减趋向。吉林省虽然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但从农民收人看,粮食增产并没有带来收人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人均收入从全国的第4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3位。从地方财政实力看,一直都没有改变“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面貌。县乡财政实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的矛盾较为突出。

1.2农村经济发展总趋势

《吉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五”规划》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l)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整体优化升级,实现在较高层次的协调发展。(3)把增加农民收人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来抓,通过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稳步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农民收人增长滞缓问题。(4)努力扭转全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势头,初步形成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5)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坚持“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着重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发展小城镇经济,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1.3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

我省农村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这就给农村公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1.3.1出行方式与出行观念的转变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竟的改善以及农民收人的增加,农民的出行方式已由过去的步行、畜力车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农用机动车和公共汽车为主;人们的出行观念也由被动转为主动,摆脱了封闭的自然经济下小农思想,开始寻求多种经营、联合经营、进城打工等增收渠道,出行愿望与频率大为增强。这就要求农村公路在通达方面、路面质量方面和运输设施方面都要有较快的发展,从而活跃农村人口、物资和信息的流动。随着农民收人的增加,这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1.3.2耕作方式和农用物资来源的转变

农作物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人力、畜力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械化为主,这使得大面积耕种成为可能,同时要求农村公路提供必要保障,我省机耕、机播面积总体增长很快,但是东部山区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农村公路网络不健全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都由过去的自给自足发展为择优选用,这使得农用物资的流动范围扩大,带来了农村公路运量的快速增长。

1.3.3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省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农村城镇节点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随着进一步加快强市、强县和强村的建设,要求这些节点附近有发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保证资源的均衡流动,同时也进一步发挥一强带弱的辐射功能。

1.3.4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

我省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质的转变,特产村的发展、粮食深加工范围的扩大以及产业带的形成,都使得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得到扩展,农村公路网的节点的性质不再主要是行政上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性节点。这要求农村公路的网络化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应看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虽然都是经济范畴,但其经济学属性确是不同的。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是要以在农村的面域上发生产业经济为指向。交通部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所的交规划「2000]418号文件《关于印发加快农村公路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交通部交规划发[2000]723号文件《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中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规划要以“服务与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宗旨”。同时指出了农村公路发展的建设重点,即抓好“三路”。这些都说明农村公路规划不仅是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导向,同时,为适应农村面广、车少、经济活动频度低特点,农村公路的发展,不能主要以交通量来导向规划的制定。综上为我们指出了农村公路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原则,并以此制定我省农村公路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结构配置以及建设序列的安排。

2吉林省农村公路建设的墓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九十年代初期,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交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实,但吉林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任务,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了“四纵三横两环出口成网”的交通总体规划,并提出了“先保畅通,后上标准、上等级”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和行业管理办法。其次建立投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地发展农村公路。再次按照先集中力量解决晴雨通车,再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路面状况,然后再将建设重点逐步向提高通达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步骤,指导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村公路把农村与农村、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对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指出的小康战略目标,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公路的要求,认为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仍存在以下矛盾和问题:l技术等级偏低,通达深度不够。2建设资金短缺,农村公路发展后劲不足。3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管理工作薄弱。

3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

3.1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农村公路是农村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村公路发展,一般是按供求均衡的原则,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确定发展思路与目标,这实质是把交通看作被动的,处于辅助地位的,认为农村公路的发展,只是为了保证不至于由于农业生产要素缺乏运送条件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事实上,交通在经济系统中还有非常主动的作用,其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是发育进化。二者通常是交替出现的,后者更能实质性地体现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可以靠提高发育进化水平来实现,也可以从扩大规模方面来取得。所以仅仅从供需平衡的角度,以满足经济对交通的需求来研究农村公路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不够的,还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所处的形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育进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应是提出农村公路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出发点。

3.2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环境

按照上述基本出发点和方法,研究农村公路发展思路应当对农村公路发展环境进行必要的分析。

3.2.1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是吉林农村公路发展的有利环境。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农村公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分析,农村公路交通作为其中的基础条件之一,应该并必将得到大的发展。

3.2.2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向基础产业倾斜,是吉林省农村公路发展的历史机遇。

3.2.3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奔小康,要求吉林省农村公路应有大的发展。广大农民对摆脱贫困的迫切愿望,以及国家对农村公路资金的大力投入,必将给农村公路发展注人强大的动力。

3.2.4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对农村公路交通提出更高要求。农村公路不仅应通乡达村一有相应的规模和一定的覆盖面,而且应畅通安全一公路质量不断提高。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2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桂林,面向西部,探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困境,提出文化农村发展战略,认识其重要性,挖掘和培育传统农村文化,探索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 战略 

建党90周年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课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以“文化农村”为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农村文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值得重新仔细研究的课题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繁荣,农村文化兴则文化建设兴。 

(一)农村文化建设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哲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执政的主要思路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七大不仅提出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中央执政理念已进入到现在的“和谐”阶段。和谐的标准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主张“和为贵”;“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就是要构建“和谐农村”。农村和谐则社会和谐,农村稳则社会稳。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种新的农村社会状态,这里关键在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状态,实现乡风文明、和谐。“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区域内农村居民的需求。“乡风文明”是与时俱进提出的一个“和谐”概念,充分体现了文化农村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农村的价值所在。 

(二)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 

实现农村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是先进的理论指导。文化发展的理论是一种基础性的“系统设置”,为认识与把握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工具。在“和谐”理论掣肘下,中国农村开始了文化农村发展模式新探索。文化农村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文化农村提出的意义在于,肯定了文化发展对于缓解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探索走出现代农村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对改革和解放文化生产力,转变中国农村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性意义。 

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构成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没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就不会有新型农民的诞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和农民增收,都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乡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要求培育农村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同样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文明守法,又有责任感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文化农村的建设作为构建“和谐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才能促进“乡风文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构建“和谐农村”。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民众口中的“食”主要来自农业种植。农业是衣物和食物的源头,是人们生存的根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是其它行业发展的基础,为其它行业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粮食、原材料等等。从2017年开始,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分重视“三农”的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

1.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意义

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种植面积大,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乡村具有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衣食住行和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生产。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想要使发展变得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就要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深圳、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发展迅速,经济、交通发达;然而大多数农村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农民常常劳作了一年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利于解决乡村发展滞后的问题,消除城乡差距,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1]。

1.2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络购物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购物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据统计,我国每5人中就有3人在网络上购买过实体商品,网络购物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居民常用的购物方式。乡村振兴战略,提倡将农产品的销售融入到网络购物平台当中,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的发展与经营模式。这种新型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的模式,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必将助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及制约因素

2.1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我国的农业种植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比较费时费力,农民耕作时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生产效率极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规模较小,农业种植往往只能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需要发展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生产与自动化机械设备结合在一起。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被研发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对农作物进行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果实等。使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有效减轻农业种植户的劳动负担,解放农民的双手,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便捷。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农业的机械设备需求量日益增加,使用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锐变。机械化生产设备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高强度的农业生产任务,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2]。

2.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部分农业企业没有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导致部分农机产品并不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例如,部分农业机械的使用成本高出农产品销售利润,导致这些机械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有些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较为复杂,设计者在设计农业机械工具时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水平,出现设备虽然先进但农民很难掌握其使用方法的现象,进而导致农业机械制造能力和农业生产不匹配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应用。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农业机械的生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2)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使用了机械化设备,但是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较低。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地区的土壤种类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农作物的品种也是各种各样,生产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农作物种类丰富,但机械设备的种类较少,一种机械设备往往应用于多种农作物的生产,机械设备对农作物的适用性较低。虽然同一种机械设备能够收获多种农作物,但是在收获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浪费较大的情况。此外,我国的机械设备的灵敏程度还不够高,缺乏灵敏度高的核心零件,使得部分农业机械设备无法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机械设备的操控系统、动力系统、运转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仍然有待提高[3-4]。3)在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方式上也存在不足之处,农业机械设备运用方面缺乏指导性人才。当代的大学生选择的专业和就业方向多为金融、计算机、医疗等,选择农业类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少,较少大学生投身于农业事业,出现农业方面人才匮乏现象。当今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与创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需要农业专业和机械化专业的人才,帮助农民掌握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一个优秀的指导、管理者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和指导方面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进行人才引进工作或者对引进的人才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迟缓,最终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3.1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角,只有提高农民对机械化的了解,才能进一步提高机械化设备的利用率。我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还不够高,所以要重视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应用的学习,将农业机械化的观念渗入到每个农民的心中。一些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地区,可以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当地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好处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例如,相关地区可以定期开设农业机械化知识大讲堂,先向农民讲解使用机械设备种植的好处,再详细介绍各种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课堂中还可以传授一些农作物常见疾病相关知识以及预防和解决方法等。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越深,种植农产品的技术也会随之提高,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5]。

3.2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战略有助于推动乡村的发展,国家应该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例如,为了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我国可以出台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的补贴政策。有购买意愿的农民只要提供相关的农业证明就可以使用优惠的价格购买设备。农民购买机械设备后拥有在规定时间内免费维修的权利,相关的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补贴政策可以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民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水平制定补贴政策。如果生产规模较大,那么补贴优惠力度可以适当增加,倡导各家各户使用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实行补贴优惠政策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销量,满足各区域农民的购机需求,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3.3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针对我国农业方面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如果把我国的农业比作是一艘大船,那么优秀的农业技术人才就是驱动大船航行的发动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推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素质和知识文化水平还不够高,因此我国农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应该重视对农业专业高校学生的培养,增加资金以及设备的投入,培养出具有农业知识储备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适当提高农业技术指导人才的待遇。农业管理指导方面人才待遇不高,是造成我国农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加大对乡镇农业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和奖惩力度,制定退休金政策,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高水准的任务,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人才发展,制定一套标准的适应人才发展的机制,进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6]。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4

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报告中看,乡村振兴战略有六大内涵: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三是把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四是致力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五是致力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支持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六是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和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和人才保障。

从乡镇振兴战略的内涵来看,未来农村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各方面资源将回流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将推动城市和工业反哺、回馈“三农”,根本改变城乡二元体制下资源几乎是单向流向城市的状况,形成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如果说现阶段资源从城市流向农村还是涓涓细流,那么不远的将来,则有望形成滚滚洪流。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资源流向乡村区域的重要载体。报告没有提“新型城镇化”,但“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必将让夹杂在城镇之间的乡村受益,这些城镇与城镇之间的乡村也必将“协调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资源向乡村的流动,特别是城市人才资源向乡村的流动。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应当制定实施城市居民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户农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为法律,从而也“加快城市转移人口农民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下,形成城乡之间人才、人力资源双向流动,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应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点和前提。进一步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展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坚定的决心。即使还有深度贫困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他们也必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中最终走进共同富裕的行列。但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发展农业,还将发展其他产业并且达到现代化的水平。报告也已经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就必然要求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非农专业人才进入农村。仅凭现有农村中被城乡二元体制抽选剩下的人口,不仅难以承担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不可能承担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引导农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是污染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一些已经造成农村污染的项目将被清理出农村,同时必须坚决禁止任何可能带来污染的各种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进入农业和农村。这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国家战略任务。在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划出明确红线。农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将加快获得解决。

通过对乡镇整形战略内涵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公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

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需求

(一)路网连通的需求。产业的兴旺,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对接离不开公路建设。在大的方向上,要求农村公路之间、与国省干线之间互相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以形成良好的公路运输及出行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修建通村路,打通断头路,完善通组路,连接公路网。

(二)农村公路等级提高的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农村公路交通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以四级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路窄、弯多等不利因素将被放大,降低运输效率,提升运输成本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公路等级提升是未来农村公路建设中年的重要任务。

(三)新施工技术的需求。农村公路施工要尽可能实现“绿色”建设,降低扬尘、噪音等污染,美化施工环境。这就对农村公路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四)实现“建管运养”一体化。除出行外,农村公路已经承载了越来越多的运输功能,如物流、客运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公路使用寿命,在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把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统筹考虑,同步实施,以最少、最合理的资金发挥出农村公路的最大功用。

二、我区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农村公路  公里,其中已经硬化  公里,未硬化  公里。目前全区行政村通畅率  ,农村公路建设基本适应了当地经济发展。我区在推进农村个公路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积极争取项目。为适应我区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区每年在厅下达的计划外,在考虑各乡镇发展及需求的实际情况下,均积极实施计划外项目,提前1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对拉动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大棚、养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积极筹措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此外,我区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从根本上保障了养护资金来源,为提高养护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养护质量。我区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实施农村公路路基养护、保洁等工作。通过引进机械、家庭承包等形式,有效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额养护质量,使公路的使用寿命有了明显的保障。

尽管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农村公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通组路、断头路、联网路仍急需修建,以实现公路建设适度超前的目标。

三、长期发展目标

至2035年,我区努力实现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个自然村通硬化路  公里,实施县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公里,村道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县道危桥改造  座,村道危桥改造  座。   

目标分为2步走,至2022年为第一阶段,基本实现农村公路里程  公里,  个自然村通硬化路  公里,县乡道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村道安全防护工程  公里县乡道危桥改造  座,村道危桥改造  座。争取至  年,农村公路实现等级提升,路网连通,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形成无污染、安全绿色的施工环境。

四、建议

(一)加大上级投入力度。我区是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随着政府不能借贷等一系列新法规的实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能力进一步削弱,难以形成公路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5

从2006年初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我国政府的一个全新的农村发展思路逐步浮出水面,农村将走上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的新轨道

十七大报告摘要: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原则,也是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思路。从2006年初开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我国政府的一个全新的农村发展思路逐步浮出水面,农村将走上发展质量好、发展速度快的新轨道。

农业生产将高度产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

我国农村发展将成为全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元经济结构将被逐步打破,全国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将通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个积极的城镇化政策不仅不会削弱农村发展,反而会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国正在建立农村发展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控制模式。过去,我国农村发展几乎是农业部和扶贫办等少数几个部门的事情,如果有其他部门涉及,也多是从农村获取资源。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20个以上的部委级单位给农村发展注入资金,形成了100个以上的工程或计划。这个局面的形成和过去相比是一个进步。为了提高支援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益,需要理顺资金投入的渠道,适度提高支援农村发展项目的投入规模,但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由少数几个部门掌管农村投入的权力。

农业生产向高度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在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稳定提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持续增长,这一成就得益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告别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越来越走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新农村建设任务提出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方向更加明显,一系列的政策正在推动这一过程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国家还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所有这些措施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在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上迈向新的高度。

农村人口布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人口分布将发生显著变化,并将影响到农村景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很大,特别在平原地区村庄分布密集,大量占用土地。目前,全国农村地区非农业占地达17万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城市标准,这个面积可容纳17亿人口,但实际上常住人口也只是7亿左右,大量土地被浪费,大量住房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现行政策逐步作出调整。十七大报告指出,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一目标,我国要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使城镇人口比重有明显增加。如果能积极落实中央的这一政策思路,使农村人口的减少速度每年达到3%以上,我国农村的村庄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景观将面貌一新。可以乐观地估计,在二三十年以后,我国现有大中型村庄的一部分将转化为2―5万人的小城市,一部分将完全消失,还有一部分将收缩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小型居民点。有了这样的变化以后,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更容易使农民获得好处,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将基本消失。

我国城乡社会管理将逐步形成一体化模式,农民将公平地享受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和市民的差别将不复存在。目前我国农民的确不能公平地享有国家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除了国家政策的缺陷以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国家财政资源相对不足;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投入不容易获得良好效益。随着农民大规模地转变职业,更多地进入城市;大量小型城市崛起,农村人口布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政策逐步调整,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将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6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渠道;模式;能力;平台

 

一、背景描述

(一)对农村电商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支持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出通知,在8个省份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并将邮政确定为重要承办企业。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国家层面对邮政在发展农村电商中的作用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十三五”期间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模式,对助推地方经济、落实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邮政农村电子商务业务以“买卖惠”为平台,以“邮掌柜”系统为依托,助力打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叠加多项便民业务和分销产品,通过邮政便民服务站、连锁超市等,将农资品、生活必需品、快速消费品等送到用户手中,实现了农民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创业不出村和金融不出村的便捷生活,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寄递难和农民购物难等问题。

    (三)广阔的农村市场无疑是所有电商巨头都希望“占领”的要地。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不惜重金,大张旗鼓发展农村电商,山东邮政在农村电商领域开拓两年多以来,搭建了平台,创出了品牌,打造了队伍,成为全国邮政的一面旗帜,得到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山东模式。从最初1.0模式的基本运营逐步走到目前的2.0模式,并为2018年3.0模式上线打好基础。农村电商工作是省公司党组确定的战略增长极,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主要内容:

    农村电商作为邮政在互联网时代邮政普遍服务的延伸和商业服务的转型,可以实现邮政农村网点和网络的充分利用。我们邮政在农村有覆盖面广、非常健全的服务网络体系,邮政来做农村电商,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可以快速打开局面,形成平台效应,对于政府和邮政企业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事。

具体措施:

一是打通农村支局与农村电子商务便民服务站的相互传递,截止目前,我公司已招聘了8名买卖惠渠道经理,专职发展农村电商业务,负责本辖区内所有商超站点的地推及配送服务,大大的提升了订货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农村支局里,已有18名投递员积极转型,利用“带车加盟”模式购置厢式货车,积极参与到“买卖惠”商品的配送工作中,不仅为平台提供流量,更提高了自身收入,一举双赢。

二是提高快速处理能力,我单位自16年底开始,所有乡镇的买卖惠商品配送已全权委托给社会运输公司,专车专送,平台运营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下一步,将持续利用带车加盟和私车公助的方式,引导其它投递员积极转型的模式,让其参与“买卖惠”平台工作中来。

三是提升仓储作业能力,打造县级运营中心、镇级仓储中心、村级服务站三级服务体系,解决县到镇、镇到村配送问题,依托村级服务站打造便民生活圈。16年11月份,我公司电商发展中心全部人员已迁入我县彩虹工业园电商运营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仓储面积2160平米,另有办公室、会议室等工作区域。在乡镇区域,已建设完成镇级仓储中心两处,与县级运营中心联动,实行商家一次备货,定期补货的方式,部分备货快销商品可实时进行订单处理及仓储出库,实现当日送达,减少了配送成本,加快了配送时限。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对于农村电商的发展,由原来的被动应战到现在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力求量质并举,突出邮政特色。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去做:第一、商贸升级;第二、信息升级;第三、配送升级;第四、运营升级。在重点抓好快消品商户招商的同时,积极做好农产品的招商工作,尝试开展农产品进城项目,将当地特色产品跨地域销售,提升增值空间。同时利用便名服务站资源,开展展示、体验、预购、订购等营销活动。

三、结果分析

    我单位积极抢占农村电商高地,以推广“买卖惠”项目为契机,加快落实省、市分公司提出的“一体两翼”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共注册商超会员612个,入驻商户60家,上架产品2000余种,2016年全年实现交易额2574.66万元,2017年截止6月底实现交易额2008.98万元,交易额增长迅速,逐年呈几何倍递增。

    自我公司“买卖惠”平台建设以来,各级领导对我公司农村电商业务发展提出充分肯定,集团公司、省市公司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公司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及村级便民站点进行调研,指出农村电商发展空间巨大,农村电商带动分销业务转型,这个模式也是成功的,尤其是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为下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电商只要把金融业务拉动起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会在后续的发力中不断显现。

四、启示与总结

    夏津县华夏小区的福隆德超市,因为待客热情、价格公道一直颇有人气。老板赵忠亮没想到的是,自家小店的生意在今年1月份之后开始“更上一层楼”。

今年1月份,我公司电商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找到赵忠亮,一席话让这位见过世面的小老板心动不已:“你做了多年生意,思想开放,文化素质又好,愿不愿意把这家小店改造成邮政农村电商样板店?管理系统、资金这些问题,我们都会帮你想办法。”

如今再走进赵忠亮的小店,一切已大不相同。货品货柜的摆布经过了合理设计,通过与有品牌、有信誉、质量可靠的厂商和批发商合作,确保了入店商品质量,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目前老板能够熟练地操作“邮掌柜”进销系统,实现了自动记账,还能利用这个系统进到厂家直销的货品,改变了以往层层向商进货、甚至进到假货的现象。

    “我们店里与大超市的进销存管理没有什么不同。”赵忠亮说。由于缺少电脑和互联网,大多数农村小店的记账方式还停留在“一个本子一支笔”的时代,而如今通过“邮掌柜”系统,其“进销存功能”彻底解决了手工记账的问题,销售和库存一目了然。这是众多享受到夏津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便捷服务的客户中的一例简单的例子。

以上案例引发的启示:

邮政企业给便民服务站、商超提供了实惠和便利,我们邮政企业的盈利点在哪里?

总结:创新赢利模式

一是抓住核心赢利目标。将金融即平台流量账户资金的运作收益作为赢利点(借助便利宝平台可以沉淀资金,针对商户和超市还有理财收入);以平台广告收入为赢利点(经销商推广新产品或进行促销活动,需要缴纳推广费用)。另外,产品仓储(为经销商提供仓储,收取一定的租金)、信贷融资、销售差价等都可作为赢利点考虑。二是将“买卖惠”项目与邮政金融、分销等专业打通、融合,结合优惠购等活动加以推进,定期举办秒杀活动、商产品限时限量促销活动,获取稳定客户群,实现规模收益。三是利用“线上+线下+分销”渠道方面的优势,稳步推进“农产品进城”工作。

五、问题的延伸与思考

    从前以信件报纸为主的寄递业务将加速向快递包裹、仓储、商品供应链等需求延伸。通过便民服务站,农民可以享受到购物、支付、查询等“一站式不出村”网络购物服务,基于对“邮掌柜”系统的进销存数据分析,通过当地邮政与商品上游供应商议价,在降低店主进货成本的同时,向供应商收取信息服务费,增强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既帮助店主降低进货成本,邮政又能向供应商收取一定的信息服务费。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7

关键词:农村水电 清洁发展机制 战略选择

一、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意义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1997年京都缔约方大会形成了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有关工业化国家均要限制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总排放量要在1990年水平基础上降低5.2%,同时也确定了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保护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和基本方法。为了达到减排目的,在京都议定书中引入了由国际排污权交易、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三部分组成“灵活机制”。其中,清洁发展机制的基本含义是:在京都议定书中做出定量减(控)排承诺的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既符合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要求、又产生减排效果的项目投资,以此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从发达国家获取必要的减排资金与技术,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社会经济的清洁发展。

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容量是一种资源,同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一样,是完成经济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经济活动主体拥有排放一定数量污染物的权利,等于对相应的环境容量资源拥有了产权。这种环境容量资产产权与其他类型的产权类似,可以通过交易实现转移。环境容量资源可作为一种投资,在买卖排污许可证时,要对交易价格和污染削减边际成本进行比较。当许可证价格高于削减边际成本时,它将把资金投入到自行削减污染的措施上去;反之,当许可证价格低于削减边际成本时,它将转向购买排污许可证。

清洁发展机制就是利用环境容量资产产权交易来完成的。由于发展中国家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正在开发之中,能源技术普遍比较落后,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落后装备等形式,实现低成本削减。而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均已完成,更新改造周期长,置换费用高,因此削减成本也高。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为了避开高削减成本而到另一些削减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削减额度。

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对已造成的全球温室气体效应不负历史责任,因此在公约中暂不承担减排义务。但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每年消费的能源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预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所占比例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国既不承担减排义务,又是世界主要污染源的特殊地位,使我国的能源发展态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压力。

京都协议的实施,对我国利弊共存。一方面,由于国际环境容量的划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是排放大国,因此在我国没有对减排作出承诺的条件下,清洁发展机制国际交易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会对我国有许多限制和制约,处理不当将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环境质量恶化已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清洁发展机制的要求对我们实现上述目标有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清洁发展机制对吸纳发达国家对华环境投资和技术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最大环境空间的存在,我国不可能长期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因此,对减排作出承诺只是时间问题。为了减少排放就必须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限制煤炭的使用,走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大力开发水电、风电、核电等替代能源的道路。由于清洁发展机制使发达国家履约所需的减排费用大幅度下降,从而形成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动力。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发达国家总减排量的20%~60%需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来实现,2008~2012年5年发展中国家通过清洁发展机制渠道获取的投资将达250亿~850亿美元,其中60%流入中国能源及相关部门。这些数量可观的资金主要用于: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加速水电、核电项目发展;三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研制与大规模开发利用等。因此,我国在履行清洁发展机制义务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带来的机遇,将过去没有市场价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额通过国际市场交易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为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农村水电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农村水电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优质能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替代能源之一的我国农村水电开发具有五大优势:

1.农村水电资源总量的比较优势

我国拥有世界上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年电能为5.92万亿kW·h。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为3.78亿kW占世界总量的13.22%。其中可开发小水电总装机容量为8700万kW,占我国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23%,位居世界首位。相当于世界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巴西全部可开发量的0.9倍、印度的1.5倍、美国的1.6倍,与加拿大基本持平。2001年我国农村水电装机容量为2626万kW,开发率仅为30.18%,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2.农村水电资源的区位比较优势

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主要是在中西部地区。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用电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西部可开发水电资源为2.74亿kW,占全国总量的72%。目前仅开发了2693万kW,占可开发水电资源的9.8%。其中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5828万kW,占全国的67%。目前仅开发了892万kW,占可开发水电资源的15.3%。开发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极具开发潜力。

3.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较优势

我国农村水电的突出贡献是:在中央财政非常有限和国家电网顾及不到的情况下,不消极等待,依靠地方集资、群众投工投劳,提前几十年为占国土面积1/2的边远山区的人民提供了基本电力的公共服务,解决了大量无电人口和无电区域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缩小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差距,促进了区域间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水电开发利用的历史证明,发展农村水电不仅能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农村水电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已成为中西部山区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以电气化带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了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拉动内需的作用,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在发展区域社会经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大多是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在这些地区开发农村水电,用来代柴、代煤、代气,减少农民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对不可再生矿物燃料资源的消耗,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4.农村水电开发模式的比较优势

农村水电的开发模式不同于其他大型发电设施。它主要是在远离大电网的地区进行分散开发,就地供电。基本属于地方项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由地方自行审批和投资建设。由于单站装机规模较小,资金量不大,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开发模式,适合地方、社会、企业、外商、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开发。不需要像开发大型发电设施那样,由国家财政注入巨额资金。只要国家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村水电进行科学的政策引导和适当的资金扶持,充分调动起地方自身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就能够达到推动农村水电快速发展的目的。

5.农村水电开发的技术经济比较优势

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及核电相比,农村水电具有发电技术成熟,商业化运作水平较高,建设、运行成本较低,电价便宜的优点。目前我国农村水电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各种关键专业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从研发、设计、制造到建设施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单位千瓦造价在6000~8000元左右,较之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核电的单位千瓦造价低得多。目前农村水电发电占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97%以上,无论是发电量,还是电能质量都要比其他可再生能源优越。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水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上已经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优先开发清洁的农村水电资源,替代有限化石燃料应是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首选。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8

关键词:农村发展;科技;国际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06 -03

一、各国农村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发达国家在促进农村的发展中,非常重视政府财政的力量,注重全局性的战略制定,根据各国战略目标选择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世界上三大典型模式为美国模式、欧盟模式和日本模式,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美国、德国及日本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及措施用于借鉴经验。

(一)美国:以大农场、高技术为特征的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目标

据统计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占全国人口的1.8%,但生产的农畜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人口的需求,每年农产品2/3用于出口,占世界出口农产品的一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生产惊人的生产效率归功于当代高技术的广泛综合运用,政府主要通过大力资助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达到支持农业的目的。美国以建设大农场为战略目标,以高科技手段为推动力发展农村,但这一总体的战略目标又分为详细的具体目标,根据美国学者威尔科克斯的观点,美国农业政策的主要战略目标是:“(1)按合理价格为国内人民提供充裕食品;(2)创造一种形式,以使农业经营中使用的资源能够收到等于非农业职业中使用的类似资源所挣得的利润;(3)在农村地区建立一套与城市地区人民的愿望和地位平等相一致的家庭和社会制度;(4)建立关于食品和农业的对外政策,以增加商品出口,满足对外粮食援助承担的义务和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5)建立一个符合于能够无限期地维持健康生活环境的农业生产系统。”

(二)德国:以城乡等值化、均衡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

德国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农户不足60万户,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养活124人,且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部分进口主要用于调剂品种或价格因素。德国农业科技含量高,全国建成许多重点实验室,注重原始创新,特别是在转基因技术、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新的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农业的高度发达源于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并且政府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农村、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发展。联邦宪法中规定了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追求全德国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待遇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形态不同类但等值。”

(三)日本:以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农业为战略目标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程度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在20世纪50年代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虽然大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尽可能减少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并通过立法规定废弃物的排放、污泥用作肥料、防止施肥过量等等,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同时还加强了生活环境方面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将环保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各国发展农业采取的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行动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实行战略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一)美国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措施

1、农业政策的立法

美国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历程中,重视农村政策的法制化,200多年来一部部农业法的出台不断地推动着美国农业迈向新的台阶,美国农业立法的历史,展示了美国政府发展农业的战略目标,政府将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给予了特殊照顾,对农民进行了特殊的保护,并且通过农业的迅速发展推动出口,利用农产品出口制约国家战略对手。

2、重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美国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主要是在低洼易涝地建明沟和地下管道排水工程;在干旱地区兴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和引水工程等。而且美国从20世纪初就掀起了改善公路运动,各州拨款改善乡镇和各郡的公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速公路网建成,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快了城郊一体化进程。到20世纪90年代初,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已经全部完成,使得远离铁路线的乡区很容易到达城市,引起了居住、商业、工业的郊区化,也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打开了方便之门,这项历经近百年的战略措施也为美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提供农业保险对农业实施保护

美国政府成立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作物保险,以减少农场主的损失。美国的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全风险保险、区域——单产保险、气候——作物保险三种。目前,美国可以参加农作物保险的作物已超过100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保费补贴,根据险种不同,补贴比例也不同。美国大规模天灾的农业保险赔偿都完全由政府补贴。(2)业务费用补贴,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与此同时,政府还承担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农业保险战略措施的提出,使美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后盾。

4、组织和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

美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推广工作,集中体现在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公共开支的支出在不断增加。目前,农业部雇员多达10万之众,遍布全国每个县,每年预算开支达600亿美元,仅次于国防部、健康服务部、财政部和社保局,居第五位。美国农业科技体系主体主要由联邦农业部科研机构、赠地大学的农业科研及推广机构和私人企业科研机构等三方面组成。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由国家投资建立,以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为主导,结合研究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包括农学院、农业研究、农业推广三个系统。美国在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后,又进一步向自动化发展,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当代农业技术中,美国高度重视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农民收益,减少了农药使用,改善了环境,已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5、推进农业综合企业的发展

农业综合企业是指与农业有关的整个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包括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产品运输公司、食品加工工业、连锁杂货店和其他许多相关企业。在这一“农工综合企业”体系里,涉及的就业场所不仅仅包括农村,还包括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全国劳动力的17%,大大高于农业本身所能吸纳的3%的劳动力。目前,美国五分之四的土地上只居住着占全国人口20%的农村人口(且多数从事非农职业),而全职农民仅216万,仅占全国人口的0.77%。更多的农民是兼职的,其非农业收入大大高于本行,为2.2:1。

6、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社会保障

美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由联邦、州和学区三级政府共同分担的,其中,州政府的投资占绝大部分,各州或地区根据财力大小获得相应的拨款。与联邦政府相比,州政府对本州各个学区义务教育负有直接和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保障方面,美国建立了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美国的农村地区主要推行的是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即购买大额健康保险而不是其他基本医疗保险。同时,美国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在对农民的医疗保障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德国发展农村的战略措施

1、多方面的财政补贴

德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政府补贴,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欧盟和德国各级政府依据不同作物的面积和牲畜的头数以及休耕地面积进行补贴,人均高达4.5万马克,占农民年均收入的71.4%,这还不包括直接的农业投入部分以及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企业及项目的补贴和融资支持,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德国农业养老金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引进环保措施等投资提供补贴及贴息贷款。具体的补贴程度如下表2-1所示:

表2-1 德国政府对农业补贴的项目

2、开展城乡“等值化”建设

城乡等值化确立的核心思想是:让农民在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社会待遇等生活质量方面与城市形态不同类但等值。这一计划自上个世纪中叶在巴伐利亚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并在1990年起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农村建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传统,尊重和保护农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不盲目照搬大城市的生活模式。着重建设一种既有现代工业文明的因素,又保存着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田园式”的新农村。

3、发展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统一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德国的农民能够充分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上个世纪50年代,德国就出台了农民卖地退休补贴政策,对农民卖地退休者国家给予额外退休金,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德国还制定了《农村社会保障法》、《农民医疗保险法》等法律,农民们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德国在宪法上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如选举、工作、迁徙、就学、社会保障等平等的权利,在社会上没有明显的农工、城乡差别,可以说农民享有一切城市居民的权利。农工差别只是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别。只要农民进城工作,按章纳税,进入社会保障,就成为城市居民。

4、规模发展增强竞争力

德国农业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中经营转变的过程。主要转变方式如下: (1)鼓励发展农业联合体和合作社。早期德国农业企业规模较小,除直接销售蔬菜、水果等小部分少量产品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不直接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而是自发组成农业合作社或联合体,进行进一步处理、加工,并销售到下一流通环节。政府鼓励农业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社,共同销售其产品,取得规模效益。目前,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又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鼓励土地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相互间对其土地、农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土地。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农场兼并小农场的进程正在加快,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3)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制定《农机法》,从法律上保证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实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价格补贴、贷款等经济措施,国家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给予低息贷款;农机厂商以不同的价格来吸引农民购买农机具,如现金支付优惠价格、赊销价格、分期付款价格和冬季购买价格等

(三)日本发展农村的战略措施

1、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日本通过国土综合开发整治规划,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乡村建设等进行统筹协调,为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栽培方法的改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进行综合的试验研究。并且日本政府通过一部部环境保护立法的出台将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提倡发展循环型农业,使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政策所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农业,而是食品、农业、农村,全面实施可持续型农业,将农业环境、资源保全政策与经营安定对策、核心经营者与农地制度改革问题作为主要议题,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了农业组织管理水平

农业协同组织是日本的主要农业团体,其宗旨是促进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同时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协组织一般都设立三大经营部门:共同销售部门、共同采购部门、信贷、保险部门,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这些农协组织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集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信贷、技术经营指导,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80%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

3、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

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该法以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使其达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基本均衡的水平为首要政策目标。1962年和1970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废除土地保有面积的上限,撤销对地租的限制。1993年,日本政府又修订了《农地法》和《农业经营基磐强化促进法》,提出了“认定农业生产者”制度,将符合要求的申请者确定为“认定农业生产者”,并在土地集中、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给予支持,引发了一轮农地转让和规模经营的高潮。

4、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粮食作物的需求相对下降,而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等的需求相对上升。为了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农业基本法》指出要对需求量增加的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扩大,对需求量减少的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行转换,和外国农产品形成竞争的农产品生产进行合理化配置,以谋求农业生产的“选择性扩大”。法律的制定有效地缓解了日本农产品的供求结构矛盾,促进了日本农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三、结论

由此可看出,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战略目标不管侧重点偏向哪里,一般指向4个主要方面:农民的利益;农产品消费者的利益;农村社区的环境保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发展我国新农村。该文通过对各国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发达国家支持农村建设的科技发展战略进行比较,便于我国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章寿荣,周春芳.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借鉴[N].新华日报,2010,11.

[2]关越.美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经验借鉴及启示[J/OL].中国农经信息网, 2009,(09).

[3]林凌,刘世庆.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 —借鉴美国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J].理论前沿,2009,(12):17~20.

[4]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5]周振东.美国农业发展状况及其启示CSSCI学术[D].

http://.

[6]李晓俐、陈阳 德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 2010,(03).

[7]杨明祥.德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R].宁波发展研究报告,2007.

[8]王艳,杨洁.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运作模式及启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9,(03).

[9]张术环.日本实施环保型农业政策的绿色营销背景及启示[J].前沿,2010,(09).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9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和措施;出口留易;“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战略性的转变。这一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各国交流互鉴,互通有无,促进各国和诣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战略预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有一个大的飞越,是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我国启动构建“新体制”的骨架、路径、抓手。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可称之为迅速,农业经济也在新政策新体制的推动下随之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经济便成为我们众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便可以借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思想,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手段,借助一些惠农新政策,来调控农业市场经济,发展适合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来发展农业经济。让我国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让我们的特色农业走上世界。

一、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联系农业和工业发展的纽带,是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就现阶段来看,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我们的农产品加工设备需要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种类不足,产销各环节联结也不够紧密。我们农产品加工布局和产业结构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加工水平、加工效率、加工质量以及产销链都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这些都导致浪费十分严重。如何才能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我们的农产品加工业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环境也随着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可行之路,而且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要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产后损失提高入市率,促成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的优势合理互补。扶持中小型加工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加工的集中度。我国是第二大农产品留易国,农产品市场运行已融入国际市场。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努力扩大农产品的加工出口,更好的统筹和利用国内国际两市场及资源,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农业合作,这些对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加快农产品国际贸易步伐

目前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增长乏力,贸易逆差扩大,市场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致于造成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步伐滞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有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国际产能合作。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把我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与贸易便利化措施,使我们的农产品也国际化。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农产品种类异常丰富,且我国农产品种植区域遍布各个省市区,这对各个省市区农产品国际贸易往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化发展的贸易系统,使得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仍处于一个摸索状态。毫无疑问,这样就造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步伐的滞缓。“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可靠的发展路径,也给农产品国际贸易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了无限可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各方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较其他产业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动力。我们要引领大的农企与世界接轨,充分利用和挖掘对外合作的潜力,强化农业海外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确保食品质量,让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走上世界的展销会,创建我们自已的品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仅提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优势领域和投资重点,还就如何“走出去”,如何加快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步伐进行了全盘考虑。

三、发展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适应国际化要求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帮助各类企业取得出口资质,把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是让我国农产品走上世界的必由之路。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在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体现农业产业特色。我国地大物博,我们要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产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优产业。要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行创新和发展,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培育符合本地特征的产业项目,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借着“一带一路”的契机,全力改善农民的经济状态。加强农村农民与乡镇企业的合作,在乡镇企业中,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的作用,“牵牛就要牵鼻子”,引导乡镇企业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并引导其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让农民从这种产业经营的组织形式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要想把农产品做到特优,这一切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指导,离不开全球化信息的带动。

四、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全面快速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不断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严格、科学、与时俱进的经营管理制度可以更理性地指导经济的发展,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农业经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陈旧的管理方式,封闭的管理理念,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时代在进步,一切发展都在日新月异,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M步而革新。加强农业经营管理,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出台相关政策。管理不是制约,对于农企,要及时引入新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调动其极积性和创新性,开放型发展,大力扶持优势产业,用先进的管理制度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明确发展的方向和高度。在经营管理体制一步步完善的过程中,让农民群众对农业发展产生新认识,发动他们的创新性。农业经营管理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合理的制度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向更科学、更规范方向发展。我们的农村经济要发展,要站在世界的前沿,要与“一带一路”的战略相匹配,必须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经营管理是农村经济得以全面快速发展的保障。

五、结语

“一带一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要扬长避短,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和我国农业特色,抓住一切良机,大力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利用一切国内国际资源,让我国农业走上世界。增加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完善金融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等。大力发展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莉晴,谢淑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J].安徽农业科学,2016(02).

[2]李国祥.2016年农业五大重点工作前瞻[J].农经,2016(02).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问题 战略 解决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小农经济以及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农村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许多农村土地荒置,土地掠夺式经营问题广泛存在。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做好农村土地的规划,正视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

运输条件、电力以及用水条件,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已经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受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条件水平没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设施分布不足,利用价值不大。部分农村的农民出行困难,交通运输条件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有少数农民住在高危房屋中。在长期的农业发展中,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不断恶化,水资源污染以及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农村,直接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步。

(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为了加大农产品的产出量,大量砍伐周边树木,围湖造田,使得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并逐渐严重起来。农村土地资源的减少与不断增多的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也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的产生,让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农产品的价值不高,产量过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不足,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影响了农民收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农村的文化素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工业相比,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这就使得许多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那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年轻农民不愿意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人才的支持。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使得农村整体受教育水平不足,影响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少市场意识,不擅长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影响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方法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整体进步都有着较大影响。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只有资金的投入充足,才能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好建设。政府要对农村的信贷管理机制完善给予关注,做好农村信贷工作,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时到位,帮助农村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进步。其次,农村要加强多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像节水灌溉设施、农村道路的修建、通讯通电设施的完备以及教育设备的引进等。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调整好农村投资的结构,才能让农村经济发展有所保障。

(二)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加强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适当调节农村的产业结构,将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工作的总目标。重视新型农业的发展,深入开发农村的经济发展潜力。关注农业品种的创新,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让农村的经济活动与市场需求相一致。要使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广大农民重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大优质瓜果与粮油等产品的生产,形成地方特色,加强农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强人才在农村的引进

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首先,农村管理者要重视农村各级干部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组织各级干部进行学习,从农村经济管理的实际任务出发,提高自己的个人管理水平,带领农村发家致富。其次,农村要关注农业人才的引入。政府做好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使农民了解专业农业知识,具有一技之长。更要鼓励农业专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充实农村的人才力量,有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发展现代科技化农业

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水平,需要得到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做好农业科学技术引入专项资金的建立,支持新技术走进农村。农村更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农业科技化改革的体系。给农民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加大基础农业科技设施的传播与操作方法的普及,促进当代农民成为新型农民。联合农业企业,做好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与操作指导,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工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让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是每一位农民的心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2]施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整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11

党的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新时代“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特别是就实现乡村振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X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农业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工业也大都是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此,我市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在学思践悟中走好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努力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真正使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在XX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做好“融合”文章,发展乡村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动力。按照省委总体要求部署,以“县域产业”发展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快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绿色有机生态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进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不断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重点加快专用优质品种玉米、优质大米、有机杂粮杂豆、绿色蔬菜等优势种植业结构调整,扩大“两牛一猪一禽”和羊、蛋鸡、鹌鹑、淡水鱼等传统优势养殖业规模,探索发展田园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订制农业等特色农业,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要效益。二是培育发展动能,抓好改革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保险改革和新型经营体系改革,靠新体制、新机制创新培育新动能。三是推进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全县X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加快形成玉米精深加工、畜禽加工、乳品饮品、果蔬、饲料、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第二,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坚持以优惠政策吸引域外人才、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积极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解决各种后顾之忧,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加快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大力培育双创农民,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示范样板。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县、乡两级多类型、多业态培训,开展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人才等各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院士站、博士后流动站,积极引进一批前沿科技站位高的外脑群体。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鼓励各级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采取多种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锻炼舞台,形成“在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第三,做优“环境”文章,优化乡村生态

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动,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创造更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造林绿化、沿江湿地保护和肇兰新河治理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积极推行“厕所革命”。结合肇东实际,探索实践厕所无害化改造,加快厕所改造试点工作,确保经济上可接受、方式上可推广。三是积极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专项整治,将生产生活垃圾“临时收集、定点倾倒、定期清运、集中填埋”,促进就地减量和分类处理;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村屯坑抛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抛弃地”变成“园林景”。四是积极推行“能源革命”。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以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为重点,加快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里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四、做实“脱贫”文章,富裕乡村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战,聚焦精准,持续发力。一是聚焦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既要规划实施好肉牛养殖、光伏电站、棚室蔬菜、林果产业、鲜食玉米种植、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等县级和乡镇层面的“盖被”产业,也要发动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物业管理、以工代赈、劳务输出、代种代养等“取暖”项目,确保精准到户项目实现全覆盖,确保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兜底保障。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重点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CD危房改造,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五好模范”家庭评选、“自主脱贫典型”宣传等活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落靠各方责任。不断强化乡村主体责任、行业部门责任、驻村帮扶责任、社会扶贫责任,既要明责知责,又要担责尽责,更要追责问责,不让“一户一人”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落伍掉队。

农村发展战略范文12

民政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创新农村体制机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战略,以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为切入点,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力地推进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办好试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模式”

我市被确定全国农村社区建设首批实验县(市、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市级领导、市直单位、城市社区、企业、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联系农村社区的“五联扶建”责任制,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财力保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农村社区建设主导模式为“一村一社区、社区设小区”,在全市选择18个村先行进行试点。在推进过程中,按照“行政管理、社会管理、自治管理”“三位一体”的要求,一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建立了“村‘两委’一社区共建理事会—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社区综合办公室、社区志愿者协会-关爱互助小区(志愿者小组)-农户”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架构;二是夯实社区基础设施,统一按照“一厅六室、两阵地”(即综合服务大厅,多功能室、卫生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宣传暨村务公开栏、室外文体活动场所)的要求,建好了规范化的社区中心;按照“宜居社区”建设目标,大力开展以“五通五改”为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优化社区发展环境;三是培育和发展社工队伍,社区普遍建立了专业工作者、志愿者和市场化人才三支队伍。同时,以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村民自治、便民服务、社区管理、发展经济、社区文化等功能。通过实践,我市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我市的做法被专家称为“**模式”,受到民政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农村建设交流会上进行了典型发言

二、示范引路,不断创新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机制

借鉴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理念和好的做法,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村级组织社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整合资源,公共财政和新增财力向农村重点倾斜,全市支农总投入9.6亿元,完成通村水泥路1500公里,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87.2%,电话普及率达到72%,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6%,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新村”。二是创建村级组织便民服务平台。全市123个行政村统一按照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模式,建立了便民服务站,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全市成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48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95个,科技服务队191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服务。四是构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全市村级组织以综合管理办公室、文化治安中心户、警务室和卫生室为依托,以综合服务管理员为骨干,广泛开展“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卫生社区”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规范村民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五是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将完善农村服务贯穿于村民自治工作的全过程,不断充实村民自治内容,提升村民自治水平,我市荣获“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

三、深化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型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我市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行政资源,改革运行模式,大力推进乡镇政府转型,组建乡(镇)四大服务中心:一是整合民政、土管、城建、残联、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林业等部门及社区的职能,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办事大厅,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8大类30余个项目全部纳入服务大厅办理,将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党务政务信息、相关办事程序等列入咨询服务项目,建立电子显示屏及触摸屏方便群众查询;二是整合司法、工会、妇联等部门职能,成立维权中心,主动帮助农民维权,主要解决拖欠农民工资、老人赡养、纠纷调解等农村社会问题;三是整合畜牧、林业、农业、水利等农口部门职能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建立“以钱养事”机制,解决科技知识入户难的问题;四是以乡(镇)财政为依托,成立财务服务中心,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在运行过程中,建立“领导带班制、首问负责制和办事回告制”等制度,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完善政府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我市已形成“市、乡(镇)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组级代办点、维权站、民主理财小组、农业科技服务队和科技文化中心户”四级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网络,群众不出村就能通过办事网络全程代办,实现了零距离服务和无盲区覆盖,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层政府职能“服务缺位”和“管理越位”的问题,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受到了农民群众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