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

时间:2023-05-30 09:27:21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产生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后海南省、浙江省等地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至2008年2月底,全国范围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已发展至28个,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自此,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大学生“村官”计划已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推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但是,作为目前还未成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对现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加以研究。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性

引进大学生“村官”不仅为当地的农村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大学生“村官”也利用了农村这个平台不断锻炼自我,实现其自身价值。

1.有利于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其知识量方面,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干部相比存在优势,大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能帮助村民解决较多的科学、法律等方面问题,并且年轻有活力,能够较好的带动工作氛围,具有农村管理新理念和创业精神。大学生“村官”计划将大学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基层组织中,使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

2.有利于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角色,向村民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着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的提高。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间,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公文写作上也有所改善。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虽然在提高农村村官素质,带动农村科技文化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仍存在问题。

1.行为短期性,不利留住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获得了极大的政府承诺,考公务员及考研加分等。所有这些优惠政策,在给大学生“村官”解决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当“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更加明显。目前,所谓当“村官”还不是一种建制性设置,既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也不是其他职员或是农民,还仅是一项权宜性安排。无论是承诺三年“锻炼”以后考研加分,还是准允作为将来“提干”的一项参考,都只是政策而没有明确指出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前途暗淡使得大学生“村官”离开农村,将不利于改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的现状,不利于留住人才进行新农村建设。

2.不熟悉农村工作,与村民交流少。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情况了解较少,和村民交流也少。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来自农村,但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是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最大问题。由于借调现象严重,许多大学生“村官”从一开始就被乡政府借调去,几乎从没有到被分配的村子去,也没有和村民接触。村民不知道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也不知道村民的情况,这是导致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及和村民交流少的根源所在。

3.考核形式化,考核标准无针对性。我们在了解了大学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机制后得知只是流于形式。本应是严肃的绩效考核随意性太强,考核制度本应是与奖惩,是与大学生“村官”前途相关联的大事,可在实际中却只是一种形式。同时,大学生“村官”每年一度的考核,是根据公务员的考核标准,考核成绩记入档案。大学生“村官”不是公务员,既然不是公务员为什么要拿公务员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大学生“村官”?这样的考核机制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诸多问题,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在广阔农村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各种待遇,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大学生“村官”这条路是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些优惠政策所吸引,如保留城市户籍、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想让大学生“村官”具有长期性,一要从计划上取消或是延长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的时间规定;二是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将各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做“村官”的后顾之忧,用工资待遇及优惠政策来留住人才,从而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2.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本土化

要转变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村子的现状,必须要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的乡土化、本土化,一是要让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扎根农村,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的交流,同时大学生“村官”要熟悉农村的事务,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二是让那些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子担任村官,这样更容易融入农村,对于工作开展也更为有利。

3.完善选拔标准,使人尽其能

新农村建设急需农林、畜牧、栽培、兽医、旅游专业的人才,而当前的招聘考试更多是倾向于一个门槛,进入门槛后大学生发展的好坏就没有太多人进行关注理会。大量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专业知识用不上,对此应在选拔上把好关,要选拔那些所学专业能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作用的人才,对于有专业背景知识的大学生,要把他们充分利用起来,防止人才闲置,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颇具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在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积极意义和成效有目共睹。但制度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推行数年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应当及时修正和调整,从而在各方面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使之成为具有长效机制的一项创新计划。

【参考文献】

[1]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农村 新农村建设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

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固然需要国家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但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导致农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创业,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村两委班子难以吸引农村精英尤其是农村优秀青年留任。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自由流动的结果是人才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不是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农村人才的匮乏致使村两委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低、开拓创新意识差、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足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村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当代大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先进,开拓创新意识强,这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富有农村工作经验但因循守旧的状况形成明显的互补效应。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具备许多优良品质,他们专业素质高、思想活跃、抱负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接触了解,其想法又往往脱离实际,并且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和对复杂艰苦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等缺点普遍存在。因此,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在改革、建设的第一线和艰苦的环境中了解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6月29日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农村社会基层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就业难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7年的高校毕业人数已达到495万人。在未来数年内,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将突破500万,每年将有25%左右应届毕业生不能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化无疑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有:大学生村官身份界定模糊、综合素质欠缺、工作不深入、对大学生村官管理不规范等。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对策建议,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十分重要。

1.明确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

大学生村官身份性质的明确界定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学生、也不是农民、更不是公务员,普遍存在着尴尬的身份问题,身份地位的模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应有作用的发挥。我国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在村委会选举中,只有村民才具有选民资格参与村委会选举,但是,由于现行的《村委会组织法》对“村民”这一概念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导致出任村委会主任或其它村委会成员的大学生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不足,难以为村民接受并得到村民的认同。因此,明确界定界定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性质,并以《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为契机,重新确认选民资格以增强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基础,对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尤为重要。

2.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有知识、有文化、理论素质高,但生活经验少、实践能力差,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农村环境复杂,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因此,可考虑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大学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同时还应强化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为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

严格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任用标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固然重要,而严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更是提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管理应采取分期评估的方式,因为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期、成熟期及其发展期分别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可采取跟踪考核、走访了解、民意调查、群众测评打分等方法,会同乡(镇)村(居)干部定期对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思想素质、工作实绩、村情民意了解、群众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一般、群众满意度不高的,进行谈话提醒,对考核不称职的,提出诫免,诫免期满后仍无改进的,按有关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对成绩突出的按照规定予以重奖和重用;对在定期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在入党、评优、事业单位招考、公选领导干部等方面优先考虑,让大学生村官感到,来的有奔头、干的有舞台、留的有希望、走的有收获。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16-02

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当代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如果能选择合适的大学生去农村任职,将会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便应运而。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原因和政策发展

(一)现实原因

1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长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且存在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而大学生受过多年的教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如果从政策上支持他们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2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2008年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相关报道,2009年有将近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因此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去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之一。而大学生们也踊跃响应,2009年上海市“村官”选聘279人,报名参加考试的却仅七千人,比去年增长一济,符合报考条件的近四千人。

3 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需要。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内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质量因素之和,它经由人对自身的投资获得并可带来未来的满足和收益。舒尔茨指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决定致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有助于经济繁荣和增加穷人的福利。”但是在我国,城乡的人力资源配置一直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城市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农村的人才相对匮乏,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封建文化“官本位”等的影响,人们渴望离开乡村去城市生活,造成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向城市转移。

(二)政策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政府部门正式批准选派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位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最早来源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此后,1999年海南省、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怀来县,2000年浙江省宁波慈溪市。2001年辽宁省均出台了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相关政策,但那时只是出于启蒙阶段,规模还很小。2002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试水”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青海、福建、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要在3-5年时间内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校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关系解读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新农村建设及“20”字方针。根据十六届五种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大学生“村官”可以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官作为农村的主要领导者,需要处理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农村的村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也都很落后,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知识性人才,学习的知识和管理方式都比较新,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新观念、新方法,敢于尝试,打破常规。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可以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2)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了新观念。大学生村官大多是70、80后的青年,接受新生事物快,思想也很活跃,他们到农村后,为农民带去了新知识和新思想。如健康知识、科普知识和文化知识,打破了很多村民封闭的观念。如工作为湖南省怀化市的一名村官,看到由于经济危机迫使农村很多青年无法找到工作,他便萌生了自己创业,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后来他经过市场分析后,锁定了家政业。目前他的这个打造湘西家政第一品牌创业计划获得了共青团湖南省委举办的返乡青年创业行动“优秀创业计划”奖。将获得2万元的创业支持。

(3)大学生村官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知识。大学生有新思维和新思路,而且掌握诸如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他们去了农村后,帮助农民利用新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在很多地方。如大学生村官网上介绍的一个事例,高港区许庄街道许庄村的大学生村官孙莉,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仅用半年时间,为村里一家工艺品公司开发了6个新产品,她设计的“野天鹅”赢得了一份3万只的美国订单。“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在这里有‘用武之地’,”孙莉说,去年她通过村官考试,担任许庄村主任助理。刚开展工作时,也不知道能为村里百姓做点什么。一天,她发现一个企业专门生产各种,羽毛工艺制品。她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派上用场,她帮忙修改造型、搭配颜色,后来搞研发。如今,自己还为这家企业开了网站。而像这样的例子在大学生村官中不胜枚举。

(4)形成示范效应,引进更多人才。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人才,农村长期成为人才的输出地,而目前新农村建设所遇到的最大挑战便是人才,大学生村官政策促进了城市和农

村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可为农村引入更多的人才。

(二)大学生村官的收益

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会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终也将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升。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主要问题:1 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不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很多大学生村官身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往往觉得在农村无事可作,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不到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定位变得模糊,因此这样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准备考研或离开农村2,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目前比较模糊,导致大学生村官不知该做哪方便的工作,同样的,在某些地方,村民们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也不信任,这些导致大学生村官们无用武之地,很难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身份。

(二)政策不明确,政策保障不到位。由于大学生村官是新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方面都遇到了问题,大学生村官待遇偏低,除了发达地区的村官工资可以达到2千元以上,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区,工资仅有几百元,这很难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也是造成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而且,对于村官期满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安置,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

(三)解决措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从长远来看是利大干弊的,因为是新事物,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是其可持续的发展。

1 从政策角度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首先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相关政策,使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开展工作,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程序,确保选取的大学生们能拥有对新农村建设有用的技术,而且他们愿意去农村工作发展,要“选的准”;其次,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农村的工作比较复杂,大学生们社会经验较浅,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由一些比较有经验的村官担任导师,现在有一些农村已经开始采取这种做法,再次、激励机制也非常重要,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工资,并采取绩效工资等方法来进行激励,最后,要完善大学生“村官”推出及后续发展的安排。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违约;退出

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计划全面实施以来,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但在施行过程中,也暴漏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村官“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角色,背离计划初衷的工作现状,得过且过的工作心态,以及由以上问题所导致的村官违约流失现象的出现。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良性运行,除了需要正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所遇到的问题外,还需要寻求有力的举措,建立服务期内的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施行初衷。

一、服务期未满的大学生村官违约流失

大学生村官上岗之初,一般需要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协议,聘期结束后,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可以选择担任村干部、考取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5条出路有序流动。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大学生村官选择了服务期内违约,提前退出大学生村官岗位,或是隐性违约,人浮于事,得过且过。据笔者调查,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也代表着违约的三类大学生村官。

其一,大学生村官的“跳板”心理。这一“跳板”心理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目的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从宏观上为立志于投身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提供建功立业的平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某些大学生的“跳板”心理则是从自身考虑,借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跳板”暂时缓解自己的就业压力,进而进一步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径。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身在曹营,心在汉”型,一旦机会出现,必然选择退出。

其二,尴尬的工作角色。也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要么在镇机关里打杂,要么偶尔去自己所属的村庄逛逛,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也无法融入农村。工作的身份无法获得周围的认同,总被别人看做临时的志愿者。有感于自己尴尬的工作角色,情绪上失落,就想着早一天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寻找更有价值的工作岗位。这一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反差失落型”。

其三,经济压力大。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许多男性大学生村官均反映生活压力大,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仅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进一步满足自己成家立业的需要,而且待遇缺乏激励机制,看不到未来。现实的生活压力,也使得这部分男性大学生村官提前离开岗位。这类大学生村官我们称之为“压力山大”型。

对于大学生村官所表现出来的违约倾向,绝大多数的当地乡镇政府则抱着鼓励、支持的态度,为大学生村官违约大开绿灯,甚至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提供便利,设置专门的学习空间,减少或是不安排工作。这样的态度也助长了大学生村官违约现象的出现。

虽然,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但无序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将会显著的蚕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应有之意,有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基。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流动的主观需求,有必要建立动态的退出机制,一方面,满足部分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意愿,另一方面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观价值取向的客观要求

前文已述,对于“身在曹营,心在汉”类型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的主观价值取向并不是为了融入农村,建设农村,而仅仅是将大学生村官作为“跳板”,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这种主观上的价值取向将在客观上导致退出大学生村官群体的不确定性增加。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稳定性与多变性相融合的特点,人的逐利性与自私性是这一矛盾的根源。因此,通过宣传教育,大学生也许会产生投身于大学生村官事业的美好憧憬,形成相对稳定的主观价值取向,但是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会影响这一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进而转向多变性。而客观的判断标准无法准确获知或判断大学生村官主观上的真实想法,也即无法完全杜绝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的现象。为此,必须正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违约现象,建立相应的机制予以规范,实施一定的措施予以引导,尽可能的确保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和作用发挥。

(二)实现大学生村官设立初衷的需要

李源潮同志在给大学生村官李伟、戈新化、王红兵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初衷在于建设新农村、培养基层人次,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

服务期未满即离开大学生村官岗位现象的出现,明显违背了这一初衷。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村官是通过选拨性笔试、面试聘任的,是有名额限制的,中途退出的大学生村官不仅使自己放弃了投身农村、建设农村、成长成才的机遇,更是剥夺了那些真正想投入农村、建设农村而考试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机会。一边是浪费机会,一边是渴望机会,而没有机会,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从这一层面而言,建立动态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就要及时剔除投机于大学生村官计划中的不合格大学生村官,从而为更需要的大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初衷,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实施大学生村官动态退出机制的思路

(一)合理变通合同期限,明确违约责任

当前,新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均需要与当地人才中心或是乡(镇)政府签定为期3年的村官聘任合同。但有许多大学生村官在聘期内即选择离开村官岗位,而且违约责任几乎为零,三年的聘期形同虚设,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大学生村官中途退出的问题。面对形同虚设的三年聘期,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时,有必要合理变通大学生村官的聘期。笔者认为可行的思路为第一年为基本聘任期,后两年为弹性聘任期,三年后大学生村官按照《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示的五条出路,实现有序流动。

第一年的基本聘任期中,依法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和聘任单位均有权放弃村官或是辞退村官,而不承担任何责任。明确一个月的试用期目的在于给尚未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工作职责的大学生村官一个缓冲期,这也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根据试用期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情况,及时开始大学生村官的第二轮补招工作,补招可以依据第一轮大学生村官选拨笔试、面试的综合得分排名,在退出名额内依次聘任新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给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事业的大学生第二次机会,将更合适的大学生村官招进了,将不适合的大学生村官送出去。试用期过后的基本聘任期内,则要明确违约责任,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违约成本。两年的弹性聘任期,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志于投身农村建设,而不得志的大学生村官设立的。他们有着投身于农村建设的热情,但性格、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却不适合在农村发展,因此设立较长的两年聘任期,在弹性聘任期内,大学生村官可申请离开大学生村官队伍,而不视为违约。

(二)建立评价体系,回归“村官”本色

不可否认,许多大学生在报考大学生村官时有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跳板”思维,曲线就业的心态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报考动机。而之前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毕业学生中途退出后成为公务员,进国企、进事业单位的消息又间接的强化了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出于追求就业率的考虑,大学一线工作老师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对大学生村官身份的短暂性肤浅认识及对大学生村官身份认同的集体缺失。实质上则是大学生村官在施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其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的。

据笔者对连云港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仅仅是服务期三年的匆匆过客,周围的人也多有这种想法,认为大学生村官不是“村官”,仅是短期服务的志愿者,呆不久,也呆不下,因此肆意截流大学生村官为机关各部门打杂。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不仅是对当前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灵活变通,更重要的是以动态退出机制的建立,倒逼村官角色的回归。

在两年的弹性聘用期内,要实现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回归,建立双管齐下的评价考核体系则是必须的。所谓双管齐下,也即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和对大学生村官所在乡镇政府的评价考核。对乡镇政府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引导、工作安排等,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考核则在于其服务的农村事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成效。倘若以此思路能将这两类考核落到实处,即使不能形成大学生村官人人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景象,也能看到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体验农村、服务农村的身影,从而达到实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设立初衷。

(三)设定流动方向,积极引导

前文已述,一年的基本聘任期是附带严格违约责任的大学生村官考察期,目的在于规避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而后两年的弹性聘任期则是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关爱。对于确实无法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大学生,与其强制性的摁住他们,将其限制在本已无缘的大学生村官事业中,不如适时的干预,积极引导他们去寻找符合自己职业取向的新工作。

其实,当前许多乡镇政府已经在开始这项工作,比如设立专门的公务员考试学习室,组织有关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大学生村官等。这些措施不是不好,也不是不能做,只是进行得太早,无意中扰乱了大学生村官的志向,搅动了他们本就不安分的心。因此,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动态退出机制,对大学生村官未来职业走向进行积极引导必不可少,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流动方向的设定,流动岗位的选择,职业取向的干预、必须针对两年弹性聘任期内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而且这种引导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提前离岗的大学生村官,为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发放一定量的离岗补贴或补发两个月工资,以淘汰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各阶段考核优秀、表现突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且愿意继续留在基层农村工作的,应出台政策鼓励其续聘大学生村官。并对续聘的次数和年限进行明确规定,续聘达到一定年限,考核优秀的,直接转为基层公务员”。

参考文献:

[1]崔家新.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江苏省连云港地区为例[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02).

[2]黄金辉,杨富坤,韩冬梅.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06).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5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评价及发展机制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待遇等问题,造成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正在逐步的扩张,大学生数量在逐年递增,就业渠道不畅通,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我国政府为了促进新农村的建设,缓解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关部门出台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由我国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计划,这是国家出台的具有导向性的政策,“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动机

1、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积极因素。首先,大学生目前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会主动的将自身的职业需求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探索,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同时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目标与动力;第二,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高校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这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就业的政策规定以及社会的需求,虽然一方面仍然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是,自主择业的意识开始增强,择业策略呈现出目的性及计划性;第三,由于大学生职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大学生终身的职业观念越来越淡化,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会抱有流动的心态,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不放弃任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因此大学生的流动较大。

2、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消极因素。首先,部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淡化,没有将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结合,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这种只重视个人利益的择业观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向务实性转变,大学生在选择大学生村官时往往不是抱有建设新农村的目的,而是希望以此作为考公务员的资本,真正的职业动机是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第三,部分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具有奉献精神,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择业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追求物质条件,因此缺少社会的责任感,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问题

工作满意度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及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表现。态度决定行为,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对于自身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大学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年,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因此,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的支撑点,一方面希望与同事和谐相处,达到良好配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希望与领导之间和谐相处,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知识性及技术性的工作,在大学生努力工作为农村做出贡献的同时,如果工作的内容具有太强的压力,不能符合自身的兴趣及爱好,且不能体现自身发展的成就感,将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持续性。第三,工资待遇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抱着满腔的热情建设新农村,虽然一开始没有对工资待遇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但是一旦步入社会,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工资待遇,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低于城镇的平均工资水平,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机制

第一,加强对我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障。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及发展机制还不健全,需要我国政府加强政府方面的支持,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形成规范性及制度性的整套选拔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岗位考核机制及村民满意度测评,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给予一定的晋升及发展机会。

第二,建立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本身就与城镇的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工作,保障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国家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同时,要在资金及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政府设立农村创业专项资金,银行挺小额创业贷款,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为农村的领导力量储备新鲜血液。

第三,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我国政府应当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工作的能力,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能力,基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及挫折,大学生村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压力承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化的培训及外派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7

农业部在湖南省召开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

4月份,农业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出席会议并讲话。梁田庚强调,各省(区、市)要抓好农业农村人才规划和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贯彻落实,并按照当地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部署,抓紧编制本地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抓紧谋划本地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工程,落实人才培养经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在配合做好示范性培训的基础上,抓紧启动本地区的带头人培训工作,着力培养一大批能够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要加大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深入推进面向农民的农业职业技能开发,着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切实夯实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基础。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要在组织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帮扶力度,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湖北严查截留借用大学生村官

湖北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市县乡党委和组织部门严格执行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湖北现有大学生“村官”约3500人,他们为新农村和基层政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严禁任何单位以任何理由借用大学生“村官”,凡是发现有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的问题,将进行责任追究和通报批评。近期各地要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立即纠正截留借用等问题,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发挥作用。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定岗定责和规范管理,以县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每个重大节日组织一次走访慰问活动,每半年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评先表彰活动,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有一名县乡干部结对联系,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要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促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成长成才。

福建省今年提高服务基层毕业生生活补贴

福建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加大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今年,福建将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拔1583名、“三支一扶”计划招募500名、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招募300名、服务社区计划招募300名,在岗位安排上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和人才紧缺的乡镇基层岗位倾斜,向急需补充人才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点地方倾斜。今年毕业生服务基层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其中包括,2011年起为在岗的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毕业生统一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服务基层项目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提高200元。除此之外,继续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在全省各地正常招聘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今年新增2500个名额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担任紧缺学科的教师。招聘5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通知还要求,加大毕业生创业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政策。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81-01

2008年开始,湖南省每年均招聘大学毕业生数百人到农村任职,对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改良农村基层党政干部队伍以及促进农村各方面建设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村官“流失”的问题逐年突显。为了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村官及大学生就业工作,本调研组于2015年暑假在永州地区开展了相应的调查工作,对调查数据与资料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对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突出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方面的原因

(一)导向不明确。在中央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中,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得力人才,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故而针对大学生村官制定的相应政策应构建长效机制。几乎在所有的文件当中,其导向多数还保持在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当作当前社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与渠道,而没有上升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内涵层次。目前能够找到的为大学生村官指明出路的政策包括:一是继续留村任职工作;二是参加公务员、选调生招录考试;三是自主创业发展;四是另行择业;五是继续学习深造。从这些出路中可以看出,不仅没有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村官的流失大开方便之门。国家虽然一直努力鼓励优秀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农村的工作与服务中去,却没有良好的构建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们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二)制定欠合理。首先,虽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任期期满以后继续留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有一定的困难。按照相关规定,参与村委会选举与被选举的人选均为该村村民,而村官不符合这一条件,同时由于村民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上级推荐村官留村任职的做法并不十分拥护;其次,虽然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在项目、技术、贷款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却因为多数大学生村官不具备应有的经济基础、优惠项目于村官自身能力不匹配、政策优惠覆盖范围仅限村官所在服务村等原因,使得有志于创业的村官难以施展,只能另行选择出路;最后,由于政策变化太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任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与留任的吸引力。

二、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地方不够重视。不少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科学的培养体系,使得大学生村官们身兼数职,有的甚至一人肩负多人的工作任务,严重打击了大学生村官们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健康,使得这一职务不仅不能实现他们的个体价值,还与中央的计划目的背道而驰,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二)工作环境缺乏吸引力。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环境多数较差,这是不得不提的现实问题。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投身新农村建设就不得不进入到偏僻、交通落后、设施缺乏、物质与文化基础较差的环境中工作。调查中,只有32%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所处的工作、生活条件表示基本满意,多数选择了不满意。同时,在不少农村,村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缺乏认同,认为大学生村官任期太短,绝大多数服务期满就会离开,给予他们的机会和实权不一定能够帮助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工资水平较低。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村官们的月收入基本上维持在2000元左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对于即将成家和已经成家的大学生村官而言,目前的工资水平较难满足实际的生活需要,也因此,调查中显示,因工资过低而中途离职或不再留职的大学生村官占到了90%。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原因

因自身年龄、阅历、心理、专业及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也不能适应农村工作。一是没有树立在农村长期服务的目标。不少的大学生村官选择到农村任职只是将其当作一种过渡或是跳板,都在计划着尽快通过公务员招考、升学、选人提拔等方式离开农村工作岗位;二是适应能力较差。离开校园心理上的落差较大,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和环境,难以度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三是专业不对口,不能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知识;四是实践能力较弱。对农村、农业、农民缺乏必要的了解,面对工作中遇见的困难和障碍不知从何着手,不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容易与村民间产生隔阂。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改革与尝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 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困扰因素。我国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开始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伴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效的准入门槛放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统包统分时期的天之骄子,而转为普通劳动者。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个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的存在以及各种政策制度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穷困落后,缺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民子弟考学和农民迁移城镇的增多,导致农村中的精英外流,出现了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居多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注视“三农”,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也频频出台,支农资金连年升高,农村建设呈现一派大好景象。

在此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有“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到基层创业、就业。反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人才求贤若渴,急需引进人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而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也为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深厚的地方文化,如果开发成功,其潜力巨大。鉴于此,大学生应转变固有的职业取向,致力于向农村进军,顺着国家促进就业的东风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许多种途径,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一有财政支持,二有制度保障,三有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文化素质高,参加农村的管理、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的锻炼自己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李庆波(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也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出路窄,待遇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成为增强这一政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李江波,李禄(2010)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村官”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差。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村官专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当村官,未必就能当好,而且学非所用,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认为“大学生村官”只能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邓艳葵(2010)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营造成长的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加强与村民的相互了解;其次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结对子“传帮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训、创业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再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待遇、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 大学生村官的探索

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双赢,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施爱民,潘献奎(2009)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一是要通过观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的职业理想,要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三农”和促进大学生基础层就业的政策及投入。大学生要重新自我角度定位,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应改变职业评判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以目睹农村发展成果、服务“三农”、调查农村现状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农”状况,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王俊刚(2007)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资源却相对过剩,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考试录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疑虑,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有:主张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在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和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学者们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但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少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 李江波、李禄胜.村官学校的设立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农村经济,2010

[3] 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10

2004年以来,微山县先后选聘了4批共316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目前仍在村工作的有279名。该县始终将大学生“村官”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优秀人才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来配置,着力在管理、培养、使用等环节上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促进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建功立业。

在这里,从大学生“村官”中诞生了济宁市第一位村党组织书记、全省率先公推直选出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目前,全县有8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2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9名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2名担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35名担任社区居委会委员。

在新农村建设中,微山的大学生“村官”正在谱写着一曲创业富民的青春乐章。

农村基层的新生力

2010年8月27日,对大学生“村官”马龙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经韩庄镇穆庄村全体参会党员公开投票确定,他光荣地当选为该村第一任大学生村党组织书记。

从大学生“村官”中公推直选村党组织书记,在微山县乃至济宁市均属首次。中共微山县委书记罗心光表示:“大学生到农村任职,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和新技术,而农村则开阔了他们的思路、视野,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和梦想。更重要的是能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生重大转变,弥补了当前某些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中存在的年龄结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党支部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有所弱化等方面的不足。”

构建大学生“村官”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微山县的一个新尝试。从大学生“村官”中公推直选村党组织书记,既打造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模式,又破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困局,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从1990年开始就担任微山县傅村镇闫庄村支部书记的卜宪义,对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有着深刻的感受。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个别村民与他结怨,造成村里一些工作难以开展。自从大学生“村官”裴帅担任村里党组织第一书记以来,一些被动局面开始扭转。

因为计划生育和宅基地问题与他闹矛盾的村民,在裴帅耐心做工作下,已经与他和好。卜宪义介绍说,刚开始群众对裴帅不了解,认为小孩子有多大能耐。可裴帅到村里后,很快和村民打成一片。一次走访村民时,他了解到村民卜宪全因技术问题,养殖的上千只兔子基本死光,从那起不再提养兔子。裴帅一边请教畜牧专家,一边上网查资料,弄清兔子的死因后,鼓励卜宪全再次养起兔子。裴帅还成了他的养兔顾问。由于村里党员年龄偏大,以前也不经常学习,裴帅来后坚持一个星期两次学习,党员干部了解了上级精神,再传达给群众,群众也积极配合村里工作,现在工作起来省劲了许多。

赵庙乡赵楼村部分村民因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对村干部意见很大。“村官”刘中华担任该村主任助理后,多方做工作,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并最终使他们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现在村“两委”在工作时顺利多了。许多村民说“小‘村官’,办大事,俺信得过。”

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朴素的装扮、稳重的举止,很难让人想象当初来鲁桥镇七村的姚媛是一个大学生“村官”。刚到农村时,面对村里艰苦的环境,繁琐复杂的基层工作和单调枯燥的生活,姚媛心理落差也很大,她曾感到迷茫。在镇领导的帮助和指引下,她发现在七村这个乌鳢养殖专业村,有好多工作等待她去做:查资料、找市场、到网上村里乌鳢信息、利用申请来的资金为乌鳢养殖基地修缮460米水沟、整修村里干道、村庄绿化、建文化大院等工作,姚媛忙得不亦乐乎。村民们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姚媛说:“农村让我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当‘村官’,我感到很光荣。”

姚媛不是个例。她初到农村的想法在很多大学生“村官”那里都曾有过。为了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村官”角色的转变,微山县采取了“乡土化”教育。结合农村工作和基层组织建设实际,每年对大学生“轮训”一遍,定期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农村财务管理、团组织建设、社区工作、计生业务等专业培训。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践锻炼能力,有针对性的为大学生“村官”安排村庄规划、环境整治、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急难险重的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县乡两级还开设专业电子信箱,让大学生“村官”及时方便向上级反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和建议。他们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专项座谈会、专题讨论会,向大学生“村官”传达有关政策并及时了解他们思想动向。

在傅村镇和韩庄镇,专为大学生“村官”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学生“村官”规范管理办公室。两镇还建立了“3+1”导师帮带制度,即1名党政班子成员为“思想导师”,1名机关包村人员为“工作导师”,1名村“两委”人员为“实践导师”,3人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基层工作方法,融入农村。

创业中的角色转变

“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只是基本需求,干事创业、展示才华、实现抱负、体现价值等才是他们的最大需求,也是他们最看重的需求。”微山县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在创业中培养使用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村官”孙佳,所学专业是食品科学,现任山东大卫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助理。他一直看好生态绿色食品市场,但苦于没资金、没项目,经傅村镇领导推介,结识了本地一创业大户,后又争取到浙商5000万的投资,并从中粮集团引进2名技术高层人员。孙佳高兴地说:“这个项目投产后,年收入可达1个亿,能创造利润2000万元,带动200人就业。”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微山县还探索出了“政府+客商+创业基地+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村官+大户”、“村官+专家”、“村官+基地”、“村官+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很多大学生村官,通过把企业拥有的资金、管理经验,专家拥有的技术、合作社拥有的市场渠道等与自己的创新意识、开拓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多途径带民致富。昭阳街道三孔桥社区任党支部助理的大学生“村官”赵诣,联合居民小组与香港联业胶筒厂有限公司达成总投资5500万元两个合作项目,共建了“村官+大户+企业”的联营模式。韩庄镇蒋官村大学生“村官”丁超超,走“政府+客商+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的路子,收获了人生第桶金后,将该村的运输车辆发展到30多辆。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1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33-02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近几年见诸媒体频次较多的词汇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到村两委任职工作的简称。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7月)

为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计划,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自此拉开了“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1]。此后,海南的定安、临高,浙江的宁波在1999年相继推出并实施了各自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已发展到10多个。“大学生村官”工作也逐步由单一地区试点进入到了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

(二)起步阶段(2005.7―2008.2)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2]。到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全面发展阶段(2008.2―)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4月10日联合下发了组通字[2008] 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3]至此,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大学生村官” 计划,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健康成长?带着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利用双休日、清明节、五一、十一长假采用文案调查和抽样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商丘市的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覆盖面广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约80%的县与县级市[4]。而商丘市的情况是:4 627个行政村(社区),截至2009年10月份,已选聘大学生村官4 050人,大学生村官覆盖率占87.53%。

(二)综合素质高

商丘市4 050名在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大学本科学历710名,专科学历3 334名,研究生学历6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 312名,占32.40%;共青团员1 999名,占49.36%;这些共占81.76%。

(三)学缘广

这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涉及的学科有社会科学类(经管、法律、教育等)2 003人、理工类1 453人、农林牧渔类270人、其他324人,分别占总数的49.46%、35.88%、6.67%、7.09%。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大约10%)工作出色、成绩斐然。这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成绩不甚理想,没有健康地成长起来。而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动机有问题,思想“不扎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在抽样调查的9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32%的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34%是锻炼自己为以后打下基础,对农村怀有感情、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仅占21%左右;另一方面,对“三年后您的去向”的回答,高达6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还有4%选择考研,8%选择自谋其他职业,3%选择其他,仅有17%选择续签或继续留在农村当“村官”。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不稳定,他们“来”是无奈的“来”,“来”的目的是为了“走”,用他们的话说追求的是“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和“曲线脱离农村,跳出农门”。

(二)生活不适应,工作不深入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 76%的吃住在乡镇,另有15%的吃住在自己的亲戚家或自己家,只有9%左右吃住在村委。有 6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里人际关系难处理、村民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预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三是农村的物质条件较差,社会交往范围较小,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尽管戴上了“干部”的头衔,但仍然是“泥腿子”干部,与在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四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对村情民情不太熟悉,一时很难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

(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被媒体浓墨重彩加以宣传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多数刚走出校门的“村官”(尤其是有“曲径通幽”之意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创业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有过创业的想法,36%的有过创业的尝试,而小有成绩的不到10%。看到媒体报道某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受到领导表扬、群众称赞,部分大学生村官就坐不住了,也想搞创业项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忽视了自己既无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实际情况,创业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从实际出发,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村民,为村民办些实事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明智之举。

(四)专业不对口,角色转换慢

通过调查发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所任职村的主要产业对口或相近只有7%左右,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这些“大学生村官”中,部分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虚心向现任村干部、村中致富能手学习主要产业的相关知识,了解村中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计算机专业的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法学专业的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等)。但相当一部分角色转换慢,会感到学非所用、茫然无所适从。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校课堂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布置作业让大学生参加节假日社会调研和专题报告使他们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树立和巩固他们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扎根农村的思想。

(二)完善机制,根据村主导产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拔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一要在设置选聘条件时以农口、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二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三)建立培训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为减少创业失败给村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避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本课题组认为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给各高校、各科研院所下达任务,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引导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切实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实现想创业、能创业、敢创业的目标。二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宣传鼓励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不仅让“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得实惠,还在政治上有奔头,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通过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拓展渠道。

参考文献:

[1] 罗旭,蔺玉红.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闪光[N].光明日报,2008-05-09.

[2] 肖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N].光明日报,2007-05-13.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计划范文12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为全面了解我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和管理现状,我们对在临夏县基层工作的37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其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管理单位、各级领导和村官参考。

一、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

自20__年开展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一线工作试点以来,到临夏县的大学生村官共有42名。其中:20__年选派5名、20__年1名、20__年17名、20__年19名,聘用期均为3年。在20__年县乡集中换届时,从20__年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中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的3名,考上省、州公务员或选聘到事业单位工作的2名。截止目前,还有37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均为20__年以来选派人员,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28岁,平均年龄25.4岁。其中:男性23人、女性14人,少数民族9人,中共党员23名,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23人、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14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提高村级组织办公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主要承担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和协助计生、新农合参保、整理材料、开会通知等辅工作,还有部分人员被留在乡镇充当打字员和内勤人员。

2、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大多数人所学专业与现在的工作并不是很对口,没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少,大多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与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身份尴尬。农村需要的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其很难融入当地环境,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经常得不到村“两委”的重视。忙于应付村里各种复杂情况和复杂人际关系,难以理出工作思路,群众对他们缺乏认同感,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上有挫折感。而且,对在基层工作期满后的管理问题、出路安置问题,普遍表示出极大的担忧,情绪不稳定。

4、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存在盲点。由于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特殊,虽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选派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工作考核、业绩奖励、晋升方向、培训教育等还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由组织人社部门负责选派,县人社局与他们签订《到村任职合同书》,每年不定期召开1-2次座谈会,年底进行考核,但是,大多只是上交一份工作总结,对考核没有引起双方面的重视,考核主体不明确,考核流于形式。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也不利于他们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工作,造成了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劲头不足。同时大学生村官档案管理没有规范,很多人的档案都成了“压箱货”,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另外大学生村官培训和扶持创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培训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到农村工作,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基层工作者,是一个自我适应和群众认可的过程,需要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各级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真诚帮带、用心培养。同 时,大学生村官们也应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便能在农村工作中健康成长。

1、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落实组织部长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负责人的管理责任,借鉴乡镇公务员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二是加强联系和服务引导。组织部应指定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的联系服务,加强了解沟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考核机制,积极探索管理使用方面的新方法,研究激励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公务员考核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相应的奖励。四是规范档案管理。将大学生村官人事档案全部纳入到县人社局管理,各种归档材料及时入档,确保档案的齐全。

2、加强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提高综合能力。要将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纳入大规模培训干部计划,除了岗前培训外,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农村政策、农村工作方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法律法规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促使大学生村官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建立大学生村官传帮带制度,采取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帮、村干部“一对一”带等方式,进行结对帮带,面对面进行帮助指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了解掌握思想工作状况,注意做好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其尽快熟悉环境、努力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切实为农村留住优秀人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3、大学生村官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给自己准确定位。一是要激发自己服务于农村的热情与责任,背负起兴农的历史使命,树立用知识回报社会、服务农村的志向,立足长远锻炼自己,扎根农村,脚踏实地地工作,谦虚谨慎地待人,认真做好农村的每一项工作。二是要加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多向村干部包括村民学习,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农村工作很复杂也很繁琐,不能急于求成,要摆正好心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树立村民意识,融入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