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木兰诗课件

木兰诗课件

时间:2023-05-29 18:24:17

木兰诗课件

木兰诗课件范文1

【美国版《民谣花木兰》活动设计】

一、阅读文本后的思考题

1.为什么木兰得知战争的消息后就立即告诉了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的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你看来,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与《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二、表达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你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亲,告诉他离家后的这段时间你都做了什么,现在状况怎样。

(小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人物,地点事件,记住套用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三、社会学习

1.木兰是个优秀的领导者,请你制作一个奖状,送给班级中最优秀的人。

2.文本与电影《花木兰》进行比较,列出不同之处,然后就文本和电影都精彩的一处进行讨论。

3.把你的学习体会与感悟,发到互联网上,与同学、朋友进行

分享。

这是美国小学三年级的汉语课《民谣花木兰》的活动设计。

下面再看看我们中国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习题设计:

【中国版《木兰诗》习题设计】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讨论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对比分析】

通过中美两国对同首诗的教学活动设计,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版的《民谣花木兰》更注重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他们依据文本,又跳出文本,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更关注社会生活,审视身边的人与事,让生活与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思考、联系反思、提炼升华,让文本成为学生思考与人格提升的砝码,共同关注、一起分享,学习就不是一件独立的事了。

而我们中国版的《木兰诗》的学习设计,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如第一题检查的是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程度,第二和第三题关注的是文言句子理解与应用特点,第四题关注的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对于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实在是太少,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总是困在文本之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没有波澜,这也许是我们中国学生为什么学习母语越学越没有兴趣的一个原因吧。

木兰诗课件范文2

一、立足文本特点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也不能例外。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言语形式上面来。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小诗,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诗意的语言。当老师出示小诗的第五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当教到这里,老师让学生先齐读,接着让学生体会“星星困得眨眼”是什么样的,这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语言魅力。然后询问学生老师的梦此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依据诗歌回答“又香又甜”。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又…又…”的造词方式,点学生起来回答很有什么别的说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小诗,学会相关词语的运用。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体会诗歌的隽永特点及语言特色。又如叙事类文章,《木兰从军》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本。课文从木兰从军的背景开始讲述,再到木兰告别家人从军,最后木兰胜利回乡。结尾写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在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木兰的?这些是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在教学中,老师把握课文的文本特点,帮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造句用词等等,才能将学生引入言语形式的学习上。

二、立足特殊词句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特殊词句并不是指这些词句有多难写,实际上是指课文中表达效果独特的句子与词语。这一类词句形式新颖,效果特殊,却不是原先语文教师课堂上常教的“中心句”“、关键词”等等。对这类词句的学习,应关注它们的表现手法,这正是有价值的言语形式。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法,到词语的妙用,再到整组词或修辞的使用,再到句子句群的写作,都体现言语形式的学习价值。如苏教版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学生朗读多遍,体会文章的情感。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便是拟人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让物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在深夜里的寂静美丽,并显出大自然的美丽、美好与可爱。接着,老师就点学生起来改写句子,这里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时,让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比如某学生造句写道“鸟儿不闹了,蜂儿不笑了,深夜里,森林睡觉了”。该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消化,并能学会该篇课文所要学习的言语形式,且能很好地当堂运用。因此,老师对此学生予以言语上的鼓励,从而加深了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对拟人句的学习。然后老师让学生依照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调动自己思维的水平,在笔记本中再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得最多。这类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拟人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言语形式变成教学内容后,就不只是对言语内容的体会了,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

三、结语

重视言语形式的阅读教学,并不是指不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在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条件下,要注重语文课程的价值,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言语形式的形式当然是不能脱离内容理解的。反过来,言语形式能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有利。故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不仅要能理解文章还要提高语用能力,那么,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只有这样,才真正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与审美情趣。

作者:王紫瑾

木兰诗课件范文3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诗课件范文4

初中学生正是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古诗、热爱古诗、鉴赏古诗,并用古诗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意义深邃,语言习惯及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相去甚远,不少学生觉得读之不顺、记之艰难,理解起来更是不着边际,于是把学习古诗看做洪水猛兽,甚至有学生谈“古”色变,从心理上产生了抗拒。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兴趣、了解和背诵完美的结合,是学生能学好古诗的三大法宝,我称之为古诗教学的“三步曲”。

一、不求甚解,兴趣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孩子们“怕”学古文的现状,我想方设法从古诗教学入手,培养孩子学习古诗古文的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以读代讲,读中明意

每次教古诗的时候,我总是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读,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读通顺。”接着,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自由读、比赛读、高声读、轻声读,叫读、唱读……凡是能想到的读法,我都让学生去试一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书,使他们兴趣盎然。这样读下来十几遍之后,学生都熟读成诵了,古诗的基调和情感也能基本把握了,这时,我再让他们带着感情去读。

“带着感情”就比之前的“读通顺”高了一个层次,这时,我仍然不问他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只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以自己感觉正确的方式、以自己感觉到的情感去诵读。我静静地观察,从学生读书的表情、神态及声音的高低起伏,大致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掌握了这首古诗的基调――喜忧悲乐,自在不言之中。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吟诵之后,其大概的意思学生都了然于胸,甚至想一吐为快,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以想代讲,想中悟情

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单凭教师一字一句地疏通,学生机械地记录再死记硬背,古诗的美感就被破坏,糟蹋了古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精妙。我喜欢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理解。“以想代讲,信马由缰”,主要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像:读着“ ”一句,你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我通常会用以上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个环节的运用,一是淡化学生对原诗强记的方法,以一种轻松的、微润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忆了古诗;二是淡化学生对诗句僵化教条的理解,让学生在臆想的情境中将诗“活化”为灵动的风景;三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不经意地“复述”――随意地“想象”――刻意地表达,既熟悉了古诗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比如,在教学《关雎》这首诗时,很多学生用以上句式表达的时候,说出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句子。

有学生说:当我读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一句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胡子老长、两眼无神、食无味、寝无眠的年轻人形象,真可怜啊!

有学生说:当我读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一句时,我仿佛听到了在如泣如诉的琴声里还夹杂着一位青年男子的歌声,我仿佛看见他边弹琴边伸长脖子看采荇的漂亮女孩有没有被他的琴声和歌声所吸引。

……

毋庸置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自己对画面的想象,从抽象到具象,从模糊到清晰,更感性、更深刻了。

3.以演代讲,演中品味

古诗虽然言简意赅,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叙事诗,有着动人的情节,如果让学生去编课本剧演一演的话,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

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就当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需要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把整首诗表演完,他们愿意表演哪几句或哪一节诗都可以。有的学生表演了木兰归来全家迎接的场面,有的学生表演了“伙伴皆惊忙”的场面,还加上自己的语言:“木兰老弟啊,你骗得我好苦啊,我,我,我……我还是叫你木兰妹妹吧!”全班哄堂大笑。在这样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全班同学都全情投入,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倡导“博览”,鼓励合作

要想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作者并进而了解作者作此诗的背景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倡导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大凡在教一首古诗之前,我必先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者借助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所找的资料不外乎诗人的诗风、诗人写此诗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别人对该诗的评价等等。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就从网上搜索了好多“文本解读”,他们把这些解读都打印出来,或者抄下来,互相交换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每个人对作品解读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他们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这种博览的习惯和合作的氛围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及其诗歌写作背景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比如,生活在盛世的李白,诗风豪迈、奔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的杜甫,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风凄婉悲凉,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情怀,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抓住诗人的诗风,引导学生朗读和领悟,学生就能大致理解诗歌的含义。

三、趣味背诵,提高品位

有人说:记忆是智慧之母。这话说得不错,但凡能够广泛记忆的人,都是机敏过人,聪慧过人者。中学课本所精选的,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些诗,或蕴含人生哲理,或描绘山川壮丽,或直抒理想胸臆……背诵诗歌,是课标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背诵古诗,可以使学生产生语感,提高文化品位,陶冶道德情操。

如何让学生愿意背诵、感觉背诵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做法有几点:

1.“碎片记忆”,树立信心

课堂上,我喜欢把一首诗中最经典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比速度、比准确性。孩子们在天生的争强好胜中“摩拳擦掌”,全身心投入,不一会儿就背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逐渐加大背诵量,慢慢地,一首古诗他们就能倒背如流。这种方法,我称之为“碎片记忆法”,把一首诗“碎片化”分解,内容少,时间短,效率高,学生压力小、兴趣浓。

2.“星星点灯”,指引方向

对于较难记忆的古诗我采用提醒首字的做法――将每行诗的第一个字打在屏幕上,让学生顺着这些字,一句句往下背。我把这一方法称之为“星星点灯”法,很受同学的青睐。运用这种方法背诵速度也非常快。

趣味背诵让孩子们其乐无穷。事实证明,喜欢背诵古诗的孩子,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有“语出惊人”之处,这些孩子,脑子灵,笔杆活,记忆好,水平高,我想,这都得益于古诗的熏陶与浸染。

木兰诗课件范文5

【摘要】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在上课之前,教者备课如果能有“品读”这一环节,教师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现将我在古诗文教学中,在品读这个环节中的领悟,以课例的形式作简要阐释。

一、反复推敲,品得细

课本中古诗文大多数是名篇美文,有的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反复地咀爵品味语言材料,才能得其况味。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两次“不闻”集中表现了木兰从军时的坚定,而两次“闻”则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不闻”和“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木兰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

通过品读这个点,来带动主题那个面。学生就可以清晰知道木兰同普通少女一样,离家也会思乡。所不同的是,她为国戍边,割舍那份亲情,这是被人称颂千年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木兰的性格凸显出来,形象丰满起来,这个女英雄真实可信起来。

二、耐心挖掘,品得深

文章是有节制的表达,它的深刻内涵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之下,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挖掘,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方法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品读”高层次的境界。

如《陋室铭》一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品读:

①“琴”即弹琴,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生活。②“素琴”即未经装饰的古琴,“素”字是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淡泊,不追求浮华。③“经”是指佛经,佛经不释手,正体现作者心如止水,安贫乐道的情趣。④“金经”是指用泥金所书的佛经,泥的质朴宽厚,不也隐隐昭示作者的性格吗?

这不起眼的地方,只要教者善于开掘,学生也能习得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意趣。

再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段落的欣赏:

①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②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③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④从氛围表现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⑤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一句一景,后段则一句一事。

从文章写的角度去品读,这有一定难度,教者寻求了一定坡度,就是品析前给学生一个品析提示(从表达作用看……),学生品读时就会事半功倍。这深入挖掘是在教者指导下的“钻探”,而不是盲目的。

三、妙语连珠,品得美

从“美”“妙”“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就古诗文而言,它简明凝练的语言,含有大量的信息,也要学生进行再创造,用自己合理的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是“美”的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如《桃花源记》课文第二段品读:

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吗?

(这里的……美,你看……)

①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②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面大毡子……

③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④这里的田地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⑤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田地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⑥这里的人情美,你看……

这种品读,将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和场景,进行详细的描述。只要在文意的范围之内,描述是体现个人的感受,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别出心裁,品得新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我力求读出“别是一番滋味”。下面就是我教《曹刿论战》一文,学生用“反弹琵琶”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

大家以课文为依据,都来找找鲁庄公的“闪光点”,使他免受不白之冤――为鲁庄公翻案。

①“乃入见”“公与之乘”可见“鲁庄公不高高在上,他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不接见,不仅是,还有问必答,打仗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这叫礼贤下士。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与之乘”,可见鲁庄公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叫以身作则。③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曹刿否定,他不气恼,可见鲁庄公能从谏如流。④战前,问及取胜原因,可见鲁庄公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虚心请教曹刿制胜之道,这叫不耻下问。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拘泥于教参上的结论,让学生在阅读中,要颠覆、修正文本,创造出属于我的新世界。当然学生对这种颠覆、修正和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而是以文本为话题,与作者进行一切平等自由的对话。

参考文献

木兰诗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态课堂 策略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以语文实践的时空和机遇,但是,在一般的课堂中,学生的实践则显得有些空虚而且让学生感到疲劳。究其原因是我们未能处理好学生的实践,尤其是学生的实践都以机械性的重复训练为主,学生则显得毫无生气,这样的实践应当说根本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课堂不能再这样毫无生态性了,我们必须努力构建生态课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一、构建生态课堂需要对文本创造性加以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标多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使用的仍然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应当说人教版教材无论是体例还是具体的文本都是比较适宜于学生去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的,但也必须看到其教材的地方适应性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提高教材的适应度上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寻求文本与当地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学习经验的匹配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学习中十分融洽、比较迅速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本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譬如教学汉乐府诗《木兰辞》时,应当说学生是缺乏一定的古战场生活经验的,尤其是对古代沙场上壮士的装束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需求我们的教学能够在解读文本前或在解读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较简洁地展现一定的古战场的场景,并付诸于一定的文字解说,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古战场的场景是十分壮烈的。由此,使学生对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很快产生敬畏之感。其次,我们要借助参考资料但又不去依赖资料,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策略,在创造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求教学的策略。

二、构建生态课堂需要对学生创造性加以利用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去多元性地感受和理解语文材料,语文教学要求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因为,教育教学实践的现状已经告诉我们: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潜能都是有的,即使学生之间有着诸多的学习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天赋,只不过是发展的快与慢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学生在解读课文内容的表现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有的学生善于以读去感染同伴,有的学生善于用富有启迪意义的话语去启迪伙伴,有的学生能够以广阔的见识去为学生的创造性解读文本增添后劲。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善于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能在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学生变成了一个大熔炉,学生的思想,人文精神将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有效地铸造。譬如,让学生去鉴赏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笔者就让有诵读功底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表现,这样学生既能得到榜样力量的鼓舞,又能在诗词鉴赏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三、构建生态课堂需要对差异创造性加以关注

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中最令人头疼的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跟不上学有余力学生学习的节拍,不少学生总是慢上好几拍。这对于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我们是否能让这些学生跟得上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节拍呢?应当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极不现实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做法应当是我们教师要去创造性地关注差异,让这些学生树立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的信心。同时,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去创造条件,给他们参与生态课堂构建的份额。这份额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课堂上多提问,我们要把有差异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抛给他们,这样他们可以脚踏楼梯步步升,而且能使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再努力的欲望。还以教学《木兰辞》为例,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一般意义上讲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比较难以感悟得到的,但是不让他们去感悟也是不当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了减小坡度,把问题进行了一番化解,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合作。这还是获取了效果的,即使学困生也能对花木兰有所感悟,更为可幸的是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学困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中能够给同伴带去启示性的信息源泉。全班学生形成了共识,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在她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中华民族的忠孝传统,更为可喜的是看到民族英雄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木兰诗课件范文7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古诗词教学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为我国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还能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在各方面都存在着些许不足,导致学生不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传统文化的情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致使古诗词教学进程停滞不前。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里字、词的解释,习惯把古诗词直译成“白话文”来讲解,却忽略了让学生领会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二是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心,只注重教师个人对诗词的讲解,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其情感与背景;三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古诗词背诵和对字、词、句的注释的记忆,忽略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太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没有学生自己对古诗词的个人理解与感受,也没有接收到中华传统文化所传达出来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底蕴知识,更没有感受到任何想要学习古诗词的冲动,只是一味地觉得上这样的课很枯燥、很乏味。没有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学生就不会花心思在学习古诗词上。为了通过教师的抽查,通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学生不得不使用“死记硬背”这样一个很累人的方法,效果还不太好。笔者曾经见过学生在试卷上把“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成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赢”,这一字之差导致意境全毁。

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仅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笔者提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秉持“理解先行”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先理解其中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再让学生完成背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贯彻“理解先行”的理念

“理解先行”,顾名思义,就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与意义、意境及情感放在第一步,让“理解”先行。而“理解先行”理念,则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感受、想象、思考,让学生先理解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学习字、词、句的注释,最后结合对诗词的理解来背诵,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接下来,笔者就以两个贯彻了“理解先行”理念的教学活动作为例子,进一步地谈谈“理解先行”理念是如何在教学中操作的。

第一,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说到感受到意境,任何形式都不如视觉与听觉冲击来得更直接,多媒体教学是很好的方法。如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播放一段较为符合诗词意境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者让学生看看作者当年写诗时的关于建筑、服装、人民生活状态等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当时坐着的写作背景与情感;再让学生听教师诵读诗词,并让学生谈谈脑海中显现的画面,聊聊学生对这一首诗词的理解,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下,直接地感受该诗词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赞美,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古诗词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意境,而不是用多媒体技术去直观的告诉学生该诗词的意境。若是直接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出诗词的意境,不仅让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意境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局限,扼杀了想象力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会缺乏个人思考与个人对诗词的理解,被硬性逼迫接受教师所准备的意境解释。因此,为了发展学生想象力,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理解的完整性,我们必须要恰当地运用它发挥让学生能感受意境的效果。

第二,师生绘图,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初中生的想象力还处于丰盈的状态,若是每首诗词的意境都通过多媒体播放制作的动画或图片来呈现,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遭到扼杀。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先让学生诵读诗词,后让学生靠想象力上来黑板前绘图(也可以是学生说,教师画)的方法来理解诗词。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笔者让学生在有感情地诵读了此诗后,让学生描述一下心中的画面,笔者就在黑板上绘画出学生所说的画面:“在田地里,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在哭泣”。就学生的描述,有了地点、人物、事件,缺少了时间,但是已经较为全面的描述了诗词的画面,接下来,教师可以就以此图片作辅助,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时,逐渐地把黑板上的绘图变得充实、丰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图画内容的不断充实,也会不停地刺激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背景与意义、意境与情感。虽然这一方法也是依靠视觉的冲击,但它却让学生直接领略诗词,想象意境,逐渐在图画中理解到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涵。

第三,借助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悟意境。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有些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方法来表现。需要通过反复体味,含英咀华达到豁然贯通,从而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意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他们的表达特点,才能超载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把握诗中隐晦深邃的意蕴。

例如《木兰诗》一文中,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南西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战前紧张的气氛;第五自然段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木兰辞官还归,从而表现出木兰的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第六段中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从而表现出木兰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并渲染出团聚、欢乐的气氛。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用相当的时间来与学生共同分鉴赏和研习古诗词,揣摩诗词内容和情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领略其中的不同韵味。

木兰诗课件范文8

关键词 韵味 诗眼 共鸣

* * *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痴,可解释为:无知,傻;疯癫;入迷。如果解释 为入迷的话,则对任何诗人都是适合的。任何诗人都要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才能写好诗。作为鉴赏者来说, 都要深“解其中味”,才能读好诗,讲好诗。

据说目前有些中小学老师讲古诗,只停留在释词译句的阶段,有的则在后面附加一条政治思想教育的尾巴 ,语言枯燥,令人生厌。

怎样欣赏诗歌?怎样从事诗歌教学?关键在于品出诗的韵味来。要品出诗的韵味,就要做到(一)知人论 世,博学多闻;(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一)知人论世,博学多闻

教与学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老师积累的学识,必须大大超过讲课的内容,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因此不能满足于教学参考资料。平时要勤学苦练,多读一些典籍及文艺作品,还要懂点历史,懂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而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等,这样才能 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只是简单地注译一下,就是:一根折断的戟埋在沙里,铁还没有完全锈蚀,我亲自拿起它来磨洗一番 ,认出是前朝赤壁的遗物。如果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孙刘联军就会失败,连二位乔夫人都会被曹操掳去,关 在铜雀台上,供其淫乐。这样枯燥的翻译,还有什么味道呢?要讲得生动有趣,就要这样讲析:

赤壁有六,(黄冈、汉阳、汉川、武昌、嘉鱼、蒲圻)历代文人习惯于将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一度贬 为黄州刺史的苏东坡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朱日浚曰:“赤壁何须问出 处,东坡自是借山川”。也曾做过黄州刺史的杜牧也是借三国赤壁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而已。

发生在公元208年10月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了曹军。诗人从反面着笔:假如这次东风不给周郎 以方便的话,那么大乔小乔就必然被俘。孔明利用曹植《铜雀台赋》的“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将高楼间的两座桥(即复道)曲解为大乔和小乔。(桥通假为乔。此事见《三国演义》第44回。)《许彦周 诗话》曰:“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顾,只怕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许彦周)讥杜牧《赤壁》诗,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 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变其词耳”。诗人必须用形象思维反映生活,才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耐人寻味 。

赵翼还批评此诗“不度时审势,徒作异论,以炫人耳”(《瓯北诗话》)。这种说法只是就史论史,而没 有联系杜牧其人,探讨其异论之所由发。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而终生寄人篱下,为人幕僚或远守僻郡,“一 肚皮不合时宜”,所以特别强调东风的作用,乃暗喻自己知兵,而生不逢时,借史实以吐其胸中不平之气,即 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发出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样的感叹,自负不凡,风格俊爽,体现了“雄姿英 发”的气概。

由上可见:这首诗只有二十八字,却涉及到天文(天气预报有东南风,而不是借东风),地理(身在黄冈 赤壁,而借三国赤壁以抒怀),历史、军事(赤壁之战),训诂学(桥通假为乔)和文学知识(包括三曹的文 坛掌故、小说《三国演义》,文艺理论中关于塑造人物形象不必坐实地名、史实,形象思维要以小见大,才能 耐人寻味等等)。可见要“解其中味”,非有渊博的学问不可。

做学问不要急功近利,有些年轻人只看了一个选注本就急于写论文,往往不全面不深刻,如果条件允许的 话,应先看选注本,后看全集,才能融会贯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还。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如果孤立去看,难于理解其中含义。如果对照其受谗后写的《赠从弟》:“一朝辞病归江海,畴昔相知几 人在?前门出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才理解到《独坐敬亭山》乃愤世嫉俗之语。李白看透了世态炎凉 ,人情冷暖,这首诗用的拟人手法。似乎众鸟也浅薄无情,一见到李白,就全部高飞而去;似乎孤云也世故圆 滑,一见到李白,就悠然地飘飘而去。三四句偏从不独处写出“独”字的韵味:你们这些势利小人都远离我而 去吧!看来只有敬亭山是我的知音,它绝不会跑掉,我在看山,山也在看我,互不厌倦。辛弃疾的“我见青山 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贺新郎》)。也是点化这首诗的意境,都有睥睨世俗的无限感慨。

要解其中味还要读点历史。我听了一堂毕业班学生讲《卖炭翁》的课,讲课人是一个学习态度认真的三好 学生,她能大胆尝试,就应大力肯定。但那堂课讲的枯燥无味。这不能怪她,原因之一是她不了解历史,以致 未能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

讲这首诗应首先讲清题目下的自注:“苦宫市也”。宫,指宫廷。市,指买东西,名词作动词。据韩愈《 顺宗实录》第二卷,《通鉴》第235卷,《旧唐书》第十四卷,《张建封传》均载此事,是中唐以后皇帝对 人民财物的一种野蛮而残酷的掠夺。德宗贞元(785-805)末年,派宦官到市面上购买物品,宦官请几 百个狗腿子遍布热闹街坊,叫做“白望”。看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口称“宫市”,随便付一点报酬,强买强卖 ,公开掠夺。有些还索要门户钱(户口税)和脚钱。市民看到他们就关门逃避。这首诗就是反映这一弊政给人 民造成的痛苦和灾难。苦、意动,认为苦。即指受到宫市之害而感到痛苦。这首诗思想较进步,但也有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的反抗精神。据韩愈《顺宗实录》: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 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 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白居易(772-846)和韩愈(768-824)系同时代人,不会不知道此事,足见白居易是有意 这样写的。

如果了解上述历史,就能了解宫市的内涵。不然的话,学生还以为是流氓集团的个人行动,那就无法认清 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yù@①》)。我们也可以说:汝若欣赏诗,功夫在诗外 。因此,要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首先就要勤学苦练,博学多闻,广泛阅读作品,读点历史,读点美学,提 高文化修养。如果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就只能是释词译句,索然寡味了。

(二)不炒现饭,立足于新

鉴赏诗歌或从事诗歌教学,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内容新颖,切忌炒现饭,老一套。但要端正方向,既要 立足于新,又不能危言耸听。立足于新,首先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形势在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变了,我们的 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有一股不断探索的精神,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观点对学生 进行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或逆反心理。

不但观念更新,知识也得更新。俗话说:“学无止境”。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念讲稿,不能套用 一种刻板的公式和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放矢,灵活运用,切忌炒现饭,贵在创新意。

如《木兰诗》的教学,还像传统那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肯定乏味,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提一些引人 深思的问题,效果则大不一样。如问为什么写“唯闻女叹息”?为什么写木兰一再想念爹娘?这样写是否损害 了木兰的英雄形象?为什么用四句写买鞍马?这样是否犯复?为什么只用了六句写十年征战生活等等,通过师 生共同活动,学员回答,教师补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木兰诗》善于从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性格,其实写 出征前的叹息,才真实感人地表现了木兰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性身份,写征途中思念父母,才能突出其爱祖国 、爱民族的进步思想战胜了狭隘的家庭观念。第一段写木兰问答用了十二句,第二段写买马用了四句,只有这 样铺叙,才能渲染在国家民族斗争尖锐时刻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激烈的战斗气氛。谢榛说:“若一言了问答,一 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而写十年征战只用了六句,这是因为繁简的标准 取决于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如何。凡与主题思想关系紧密者则详写,关系少者则略写。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木兰 代父从军的形象,而非写人物传记及战争经过,故详写其出征情况而略写其十年征战生活。

立足于新,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而进行的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更不是 为了赶时髦,凭一时之见,抓住某一片面理由,就作翻案文章,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传统文化,对传统评论一 概否定。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夫妻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表达了追求男女婚姻自由的合理愿望。但汤斌先生的《<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与父系社会家庭结构形式的瓦解 》(《文学遗产》1989年第6期)却危言耸听、生搬硬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用所谓俄狄普斯情结来分析 这个悲剧,认为焦母趁仲卿不在家的日子里逼儿媳通宵达旦地织布,是进行性虐待。为了证实焦母有强烈的性 要求,就在年龄问题上作文章,推断焦母是一个中年寡妇,说焦母之所以排斥刘兰芝是由于“性嫉妒”,“当 儿媳进门之际……于是就化为极端嫉恨的心理”,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求新是不足为法的。

(三)紧扣诗眼,咀嚼生味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

古诗词教学如何做到既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而又不失语文课的特点?关键在于区分语文课和政治课 的不同之处,前者是通过字、词、句的解释上升到篇章结构,即通过紧扣诗眼,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 学生。如讲《卖炭翁》就应着重通过“把”、“称”、“jiǒng@②”、“叱”、“牵”、“驱”、“惜 ”,特别是“系”、“充”等诗眼来揭露宫使的强盗行径。

手把文书口称敕,

jiǒng@②车叱牛牵向北。

宫市掠夺人民财物根本用不着文书,一个“把”字说明他们只是虚张声势进行讹诈。宫廷在长安城北,炭 车歇在城南,宫使就大声吆喝(叱牛)着把牛车掉过头来(jiǒng@②车)牵向北边走。“jiǒng@ ②”、“叱”、“牵”写出了不容老翁分辩强行把牛赶走的横蛮无理的嚣张气焰。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牛车已被赶走,才腾出笔来写老翁的心理活动。一车炭要砍上万斤柴才烧得成,需要多少烟薰火燎?它凝 聚着老翁的多少心血和希望!而今已全付之东流!一个“驱”字,一个“惜”字,把老翁那种痛不欲生而无可 奈何的心情形象地刻划出来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打结;挂上也。说明宫使根本不讲道理,不讲价钱,强行把没有什么用处的库存货(二丈红绡一丈绫 )往牛角上一挂,就算作了炭的价线。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就戛然而止。老人是怎样带着又饥又困的身子回去 的?他还能活得下去吗?这些问题全留给读者去思索,同时又不禁为老人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为宫使的罪 恶行径而切齿痛恨!

通过上例可见,讲透了诗眼,诗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足见政治思想教育不是游离于课文之外的一条附加 的尾巴,而是寓于教师声情并茂的对课文的理解剖析之中。

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

以动词作诗眼的脍灸人口者,比比皆是。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等等 ,举不胜举。

还有以副词作诗眼的。副词一般与动词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副词) 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每 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

还有不少是以形容词作诗眼的。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楼梦》第4 8回香菱赞“直”字“圆”字用得好,“再找不到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再如孟浩然尝于太学赋诗,以“微云 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诗句,使一座惊服。(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妙处也在于形容词“淡”用得极好, 魏庆之誉之为“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诗人玉屑》)。至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更是脍灸人口。有时还以介词为诗眼。如杜牧的《山行》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 诗的诗眼是介词“于”。于,比也,胜似也。为何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在神不在貌。因为它的火红,它的艳丽 ,是经过抗严寒、傲霜雪的结果。满山红叶,胜似春花,不但刻划了枫林的外在美,还刻划了它的内在美。杜 牧在一般人以为萧瑟的秋风中,有着独特的美的发现,表达了达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获得了高昂健康的审美情 趣和价值取向,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也还有以数词为诗眼的。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 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之六)

郑谷改“数枝”为“一枝”,这个“一”字就是诗眼。因为“一枝”是最早开的梅花,意境更新,韵味更 浓。

(四)进入角色,引起共鸣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所以古人读 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诗·周南·关雎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磋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毛诗序》)。所以诗歌教学与鉴赏,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 。读诗也好,讲诗也好,最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全部投入进去。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 份来朗读、分析、讲解,就会索然寡味。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牵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 振,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朗读课文切忌无精打采,有气没力。要注意声音宏亮,抑扬顿挫,以高低快慢的不同声调,展现诗歌的意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结庐在人境》)时,要把 “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潜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陶潜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 优美意境。

教师要以无限深情朗读讲析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溟》和李白的《望天门山》等诗篇, 给人以美的薰陶和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一边朗读,一边讲解,同学也不约而同地齐声朗诵,引起强烈共鸣。 在这时,一种对祖国自然美的无限赞颂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国牺牲精神,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精神 。

总之,在中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也能很好地给学生 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字库未存字注释:

木兰诗课件范文9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

木兰诗课件范文10

关键词:文眼;语言;材料;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4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改革的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指出学生应形成和发展六个方面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在上述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教学,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作文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和语言能力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作文训练能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规范口语表达,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

七年级的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写作的程度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学生训练的更多的是有条理的叙事能力,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简单的生动的语言,语句通顺,把真挚的感情融入文章中。在结构上能够开门见山的引入主题,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为了让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够对写作有个更高的提高,结合学生在写作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结合目前七年级所学的课文进行讲解:

一、抓文眼

诗有诗眼,文章也有文眼。所谓的文眼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内涵的集中表现。文眼在文章中用作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我们在七年级所学的短文两篇中的《蝉》,它的文眼就是: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是要好好地活过。这是作者从蝉身上感悟出来的。《紫藤萝瀑布》中,文眼在于: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是作者由物而生的感悟。所以说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分析题目,抓住文眼。在内容上,也可能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与文眼相联系。

二、炼语言

华丽的辞藻、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往往能令读者静心观文。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呢?我们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一)、作者语言的生动就是通过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就是这样。七年级的范文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活泼,天真的性格。(二)调动感官,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可感。《春》中引用了“春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自然、贴切的表现了春风柔和暖的特点。(三)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如《土地的誓言》中“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奔驰的鹿群……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形容词的恰当运用可让形象具体可感。

写人物的文章,要想做到语言的生动性,以丰富形象的个性。刻画人物最基本的六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比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一是老师、一是学生,一是爱国志士、一是贪玩小孩,二者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迥异,所以可通过形象可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剪材料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那么,懂得素材的取舍,必会为写作增添助力。一.培养获取素材的兴趣;二.全方位积累素材;三.提升悟性,使素材富有表现力;四.剪辑素材表达独特体验。

在临场写作中对于素材的安排,常有“龙头、凤尾、猪肚”的说法。但对于平常的写作练笔,应做到面面俱到的完美。谋篇布局更多体现在对素材的取舍上,比如在《木兰诗》中,着墨较多的是木兰替父从军前和后的描写。关于这一位驰骋疆场的女英雄如何血战沙场竟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语带过,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丰富了文白。

四、谋结构

木兰诗课件范文11

1音画图文结合,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授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创设情境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给播放声情并茂的课文范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等,让全体学生通过多媒体共享一场视觉的盛宴,接受有力的感官刺激,从而激起迫切的求知欲,产生探究知识的动力。例如,在《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首先使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许多济南的风光图片,并讲到:济南是一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泉城”之美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欣赏济南美景的诗句,比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济南潇洒似江南,湖光山色与水清”等,老舍先生赞美济南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现在,打开课文跟随着这些诗意的语言去感受济南别样的冬季之美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图画与讲解配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顺利进行。

2辅助课文朗读,传递思想情感

阅读环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大比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起到辅助朗读,传递情感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快乐,并在朗读中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朗读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以《长征》为主题的背景音乐,音乐与诗歌的内容相融合,在音乐中朗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领略了红军在艰险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歌雄浑广博的基调。在这样的音乐中,学生朗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进入了读中悟情,读中生情的境界。

3增加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其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增加教学容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媒体辅助手段,为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效果,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语文复习中,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比较分散的内容,系统化地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按需而求,获得知识,在课堂复习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还能化整为零,把课文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整体化的认知,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欣赏到与文本相关的图象资料、视频等同时,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搭建了平台。例如,《木兰诗》这篇课文的教学,仅仅凭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较为肤浅的诗词知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将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网络搜集学习相关的影视资料,评论资料、介绍资料等,让学生去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的学习,学生们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木兰这一形象也在他们心目中丰满起来。

4促进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为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的条件,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一点还表现在它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例如,在以学习“新闻写作”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看的新闻,并提出如下问题引领学生学习:①你选择了什么网站?②你阅读的新闻正题是什么?副题是什么?③通过阅读新闻,你是否知道了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再如,在学习了“小说之林”这一单元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自主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网站,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练习,如“请把你读完并喜欢的小说讲给学生听”、“举出一个小说中你所喜欢的人物形象,说一说这一形象带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等。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突出了深刻性和自主性。5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对优化教学效果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一,因为多媒体具有集图画声文于一体的功能,可以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创设了开放化、自由化的教学环境;其二,多媒体辅助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为他们创造了独立学习和探究的条件,突出了学习的主人地位,并将他们带入千姿百态的语文殿堂,让学生乐学善思,培养了创造能力,由此我们认为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值得推行的教学策略。

作者:缪小建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角斜初级中学

木兰诗课件范文12

关键词:古诗文 现代文 写作

古诗文的历史久远,跨越时空,博大精深。我们对古诗文进行复习时,应以阅读课内古诗文为主,适当拓展。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能理解常见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重点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评价,对重点字词的记诵、注解,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等。因此,在中考语文的复习中,教师应让文言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消除学生对古诗文的陌生感,提高复习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用真实感悟来导入古诗文的复习

古诗文特定的语言环境虽远离我们,但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精神风貌亦与今人有相通或相同之处,我们不妨用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来感悟古诗文中的人情世故,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为古诗文的复习做好情感态度上的准备。

在古诗文复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复习策略:

1.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会古人的思维过程,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以己推人,回眸自己,体察别人。如七年级上学期的《童趣》,描绘的是一只大蟾蜍,如果学生不经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片断的回忆,是不容易把握课文中的内容的,只有经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味,才知道童趣的快乐。

2.学会从媒体、网络及影视资料来认识古诗文,通过电影或电视中的真实形象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古装戏的生活片段来鉴赏和学习古诗文。

比如七年级的《木兰诗》,如果学生没看过木兰挂帅这一电视剧,就不会知道花帅为何许人,更不能知道她的长相,对这一则故事的人文背景也就无从了解。

3.学会通过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现实客观景象的感悟学习古诗文。如唐诗中的《春江花月夜》:“江人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优美句子,给人以古今一月的时空沧桑感。

4.善于挖掘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增添文章的色彩。如古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语言的文化素养,实现对古诗文的活学活用,使古今文体在生活中实现无缝对接,浑然一体。

二、现代文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能力的培养:

1.注意课外书籍的阅读,博览群书是实现语文学习中曲径通幽的有效捷径。只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才能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形成语言素材。如:课文阅读中对唐诗宋词的鉴赏,阅读文章时个人对文章内容的独到感悟等。 转贴于

2.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学会找原因、提炼文章的情节,深入文章的内部,解剖文章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能够对作者的前后心理活动进行鉴别,对作品具有更深透的了解和认识等。

3.重视阅读方法,以回忆的形式找到关键的词语和中心句子。通过理解,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弄清文章的中心所在;通过研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倾向,通过迁移,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比如能斟酌作者遣字造句的意义,清理全文思路的脉络化,用文采精美和感情洋溢的句子等。

4.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了解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流派及表现手法等,实现对现代诗文的整体感悟。比如: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方法等等。

三、写作技巧的培养

在写作复习过程中,应做好以下能力的培养:

1.加强写作立意的训练。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只有立意新颖,方可文采飞扬,立意好的文章能给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感觉。因此平时应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和练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合理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做出正确的了解。

2.加强写作表达技巧的训练。表达技巧包括引用、改写、扩写、缩写、化用、修辞等多种方面,若运用得当,则整篇文章就会变得富有文采和活灵活现。因此,写作时应注意引用诗歌的文言名句,拓宽文章的纵深文学视野,把握与文章相关的历史人物,阐明主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

3.加强写作语言规范性的培养,切忌出现生造字和含混词等现象。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文章能做到段落清楚、结构清晰

语文作为基础型工具学科,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想学好并不容易。作为初中生,平时要加强训练,使自己逐步具备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顺畅的书面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