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

时间:2023-05-29 17:49:41

心血管病的防治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1

通心络胶囊是应用中医脉络学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中药,通心络胶囊以其独特的理论组方特色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引起国内外中西医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中医药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至今国内外中西医学专家已发表的关于通心络胶囊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达2 000余篇,应用通心络胶囊研究的博士、硕士生毕业论文70余篇。这些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确切疗效,进一步验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防治中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作用。通心络胶囊以其独特的理论、现代创新的制剂工艺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目前通心络胶囊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甲类品种、国家科技部保密品种等,成为心脑血管病市场主导品牌药物,并已注册出口到韩国、越南等国家。

通心络胶囊用药的理论支撑

运用脉络学说探讨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机与治疗,首先要明确脉络与血管以及络病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根据其病机演变规律、临床证候特征,制定其辨证方法及治法方药,对指导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脉络-血管系统病”的相同病机

依据“脉络-血管系统”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脉络-血管系统”作为脉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病也体现了脉络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脉络-血管系统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和病机演变规律,因其所处部位不同而分别表现为心、脑、周围血管等不同疾病,中医均称之为络病,这为建立“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奠定了基础。络气郁滞和(或)虚滞引起的脉络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功能异常,与西医学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稳态失衡密切相关,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并贯穿于疾病始终,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由此演变的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瘀塞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络息成积与多脏器病理改变等,成为“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病理机制,对于认识血管病变共性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营卫承制调平”理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

“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血)脉络生理功能与病变的内在机制,为指导脉络病变治疗并阐明其效应规律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脉络-血管系统”概念的同一性,对冠心病病机的研究首次提出了络气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病机新认识,揭示了“脉络绌急-冠脉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内在相关性。络气郁滞或虚滞作为血管病变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痰、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提出“搜剔疏通”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把辛味通络、虫药化瘀、搜风通络、藤药通络、络虚通补等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应用于血管病变,把2 000多年中医积累的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极大地扩展了中医治疗血管病变的视野及药物选择范围,促进创新药物的研制,从而开辟了不同于血瘀证的新研究领域。基于上述认识,选用不同类别的通络药物组成通心络处方。

通心络药物组方特点

根据上述“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及“益气通络,解痉止痛”的治法,通心络胶囊选用“搜剔疏通”4类特色药物,即搜风通络药全蝎、蜈蚣、蝉蜕,剔除络瘀药水蛭、土鳖虫,疏畅络气药降香、乳香,络虚通补药用人参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上述4类药物针对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络气虚滞(或郁滞)与内皮功能障碍、脉络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共性病机与病理环节,是“营卫承制调平”理论指导血管病变治疗的具体体现。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2

【关键词】心血管;高血压;膳食;防治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00-02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有患者1.6亿,但知晓率只30.2%,治疗率仅20%,控制率低至6.1%。通常所说的高血压的“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高血压是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平均动脉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危险性就升高30%。而降血压治疗可以显著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收缩压下降10-12mmHg或舒张压下降5-6mmHg,即能减少42%的中风率和20-25%的冠心病发病率。肥胖、烟酒、摄盐过多、缺乏活动、心理紧张等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延缓其发展,而且生活方式的调整还是药物治疗的重要基础。

一、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心血管疾病。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2.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也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呼吸次数增多,动作快而幅度加大。胸部的各种器官都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堵塞,胸壁肌肉炎症,肋骨骨折等,甚至皮肤带状疱疹的疾病疼痛也可以导致呼吸困难。心脏病心脏病的呼吸困难多为渐进性,逐步加重。

3.紫绀

紫绀是体征,指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6-7vol%的不饱和度)。紫绀的机制为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淤滞。有中心型及周边型两种。

4.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及摇晃,眩晕发作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5.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导致大脑皮 心血管疾病质一过障碍,引起突然的、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病征。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

6.疲劳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1.膳食对心血管疾病的控制

饮食结构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不适当的饮食结构,如摄入过多的脂肪、胆固醇,会引起机体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来说,开展饮食防治,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这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最佳方案。

(1)主食粗细搭配

粗粮内的纤维素及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对于预防肠癌和由于血脂过高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都有好处。适量进食含纤维素高的粗粮对人体是有益的。主食要粗细搭配,把粗粮熬粥或者与细粮混起来吃,实现粗细粮互补,更利于健康。粗粮内的赖氨酸含量较少,与牛奶等副食搭配可补其不足。

(2)副食荤素合理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副食搭配是蔬菜与肉类搭配,由肉类提供蛋白质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荤素搭配,合理膳食,有利于身体健康。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糕点、甜食等,多食水果、低脂奶制品等限制脂肪的摄入;多食用动物蛋白质如鸡蛋、瘦肉、鱼、豆制品等,能保证身体正常发育所需要的氨基酸。

(3)调味品应限制钠盐

体内钠盐增多会促进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摄入食盐较多者患高血压病的几率较高。因此,要减少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食盐量应少于5克,即大约为小汤匙的半匙。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时酱油中所含的钠,3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应少吃咸(酱)菜、腐乳、皮蛋等腌制品。

(4)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

人体所吸收的脂肪酸,70%来自于食用油,食用油在日常饮食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烹调时应选用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亚油酸具有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壁硬化、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等作用。

2.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1)戒烟限酒

限制饮酒:高血压应戒酒,因饮酒可降低降压药物的药效。男性如饮酒应20~30克酒精/天(40度白酒1两),女性10~15克/天(半两)。彻底戒烟:大量的医学研究表明,吸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如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等。简言之,吸烟百害无一益,因此应立即彻底戒烟。

(2)适当运动

运动有助于保持理想体重,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抵抗力,还有助于降低血压。不过,应注意做有氧运动,不觉辛苦为度,如每天30~45分钟的慢跑,每周数天。从保健角度看,缺氧运动对身体有害。已患有心血管病者不要做竟技性运动。

(3)心情舒畅

乐观能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易使人们经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状态,而导致心身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的发生。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健康的心境。人应奋斗,但不要太在意成败,最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来对待成败。

(4)生活规律

保持规律的生活是机体保持健康的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饮食规律和睡眠规律。吃饭有一餐没一餐,一餐饱一餐饿,经常熬夜熬通宵,接着连睡一两天,这样生活的人不患病才怪!工作和生活作息时间尽可能规律,有午睡习惯者如有条件最好适当午休。

三、展望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不断攀升,这使得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成果在不断涌现,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必须普及相应这方面的知识,让普通大众掌握预防这些疾病的关键,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达到预防的目的。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越来越受到普通人民群众的关注,这有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Prosky, L.etal . Controlling Dietary Fibre in Food Products,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1992.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教授

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给求医者开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措施,尤其是当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缺少运动和吸烟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时,但是实际应用远远不够。

与美国冠心病住院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超过95%相比,从总体上来讲,阿司匹林在中国的使用率非常低。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只有14.38%,卒中患者中的使用率甚至不足14%。即便是心内科门诊的患者中,阿司匹林使用不当也占63%。

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突发病变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

早在两年前,欧洲心脏病学会就公布了抗血小板药物专家共识报告。今年初,由国内40多位心血管病专家起草形成了“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一直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刚开始时定为每两日325毫克,后来又曾定为每日100毫克,现在我们推荐最佳预防剂量为75~150毫克/天。

“中国专家共识”建议:

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血栓)原则上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最好在发病48小时以内。如果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使用肝素类药物的话,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

1. 对于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毫克/天,应用2~4周后,调整为长期用药,剂量为75~150毫克/天。

2.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毫克/天。

3. 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

所谓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即指不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缺血性卒中。

1.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腔隙性或隐匿性)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或者使用阿司匹林和双密达莫(潘生丁)的复合制剂或氯吡格雷(75毫克/天)。

2. 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患者,建议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50~100毫克/天。

3.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氯吡格雷。

心源性缺血性卒中

1. 对于伴有房颤的心源性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抗凝剂治疗。

2. 如果有使用抗凝剂禁忌证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75~325毫克/天。

预防用药

一般人是否需要应用阿司匹林,是许多中老年人比较关心的问题。

1. 有研究证实:年龄≥45岁的女性,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

2. 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

3. 为了减少阿司匹林对胃的刺激,可选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4. 使用阿司匹林不建议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等)和细胞保护剂(如曲美他嗪,俗称冠脉舒、心康宁)。

(作者每周三上午在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天坛医院有专家门诊)

・小知识・

谁发现了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其他二药为青霉素、安定)。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阿司匹林的天然原质“水杨酸”成分,存在于柳树皮之中。相传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无论是民间,还是名医希波克拉底都已知道用柳树皮、叶的液汁止痛与退热。19世纪时,欧洲化学家从柳树中提取到“水杨酸”。19世纪90年代,德国拜耳化学制药公司29岁的研究员费利克斯・霍夫曼为缓解父亲风湿性关节痛,在探索研制疗效明显的止痛药过程中,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拜耳化学制药公司生产出品了水溶性白色阿司匹林药粉,不久又制成阿司匹林药片。德国化学家德瑞瑟将其命名为Aspirin(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痛以及感冒、退热的即时效果明显,副作用少,且价廉、服用方便,迅即被许多国家医学界采用。

1971年,英国药学家约翰・万恩在研究前列腺素过程中,获知并证实阿司匹林能拮抗机体内血栓素A2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对防止血管栓塞有明显功效。这一科学研究发现,受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和青睐。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4

阿司匹林是一种百年老药,它除了用于解热镇痛、预防大肠癌等外,对心血管疾病也有强大的保护作用。目前,阿司匹林不仅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且被誉为心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基石”。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阿司匹林的用量问题,国际、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国人服用的剂量偏小,而西方国家的人服用剂量偏大,这主要与国内外医生的经验和处方习惯不同有关。

国外的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健康人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次口服阿司匹林5毫克以上,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止血栓形成。这种作用随着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而加强。当增加到100毫克时,血小板的聚集效应基本上受到全面抑制。因此,目前国内外一致主张,阿司匹林的每日最小剂量不能小于75毫克,换句话说,这个剂量是阿司匹林发挥其对心血管疾病保护作用的最低剂量。

另一方面,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胃肠道出血,虽然这种风险比较小,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才能既发挥其保护心脏的作用,又将其引起胃肠道出血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美国和英国分别给健康成年男性隔日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或每日服用500毫克,观察5~6年后发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原因造成的死亡率无明显影响,对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所降低,而脑出血的发生率却有所增加。因此,就预防心血管疾病而言,当前不主张健康人长期使用阿司匹林。

那么,哪些人需要长期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呢?我们认为,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有长期吸烟习惯,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中老年男性,和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绝经后的女性等,在心血管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每个人不同病情,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国外大规模的“高血压病最佳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减少高血压病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大多数医生认为,阿司匹林的每日用量应以75~150毫克为宜,而对已经患了心血管疾病的人,阿司匹林的用量则应严格遵医嘱。

由于阿司匹林产生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非常快,嚼碎服用时起作用更快。所以,心肌梗死的患者,首次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且应用越早效果越好,即使是在家中或救护车上就应开始嚼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当阿司匹林和其他抗凝药物联合使用时,出血的风险会增加,并偶可发生脑出血。另外,阿司匹林禁用于哮喘、胃溃疡、血友病、视网膜出血、胃肠道出血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5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误区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99-01

自1899年3月6日德国拜耳制药厂合成阿司匹林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阿司匹林最初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2]但近半个世纪以来,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表明,该药不仅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更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一项临床荟萃结果表明,在高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可使非致命性心梗发生率下降34%;[3]使高血压并发的心血管事件减少15%;使脑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性减少13-25%。[1]本文主要简述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几个误区。

1 阿司匹林是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有些人把阿司匹林看作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性药物,甚至是最重要的或唯一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性药物,这是一个误区。其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基本上没有治疗作用,它主要是一种预防性药物。预防的目标不是心脑血管本身,而是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基础上引起与血栓形成相关的脑梗塞、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致死性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对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本身无治疗作用。

2 阿司匹林具有稀释血液的作用

有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须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常识日益普及。但有些人认为之所以提倡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是由于阿司匹林具有稀释血液的作用;也有人认为阿司匹林具有降低血脂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这是一个误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血栓素A2(TXA2)合成减少,持续而强烈地抑制了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2],明显降低了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所以阿司匹林没有稀释血液的作用和降低血脂作用,更不是“活血化瘀”类药物。

3 大剂量应用疗效更好

有人认为阿司匹林大剂量应用就能更明显降低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这是一个误区。临床曾一度采用500mg/d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并未获得满意的防治效果。杨维维等报道,临床上并没有发现大剂量阿司匹林(500-1500mg/d)比小剂量(75-150mg/d)能更有效地降低高危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反明显增加了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最新的资料表明,如无禁忌症,小剂量终生服用阿司匹林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4]。

4 小剂量应用很安全

有些人认为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既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而无不良反应,这是一个误区。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阿司匹林只有在75-150mg/d的剂量时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剂量小于75mg/d时不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不能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另外,并非小剂量使用就不出现不良反应。刘爽等报道,15526人次服用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50mg/d者为0.37%,75mg/d者为0.54%,100mg/d者为0.61%,由此可见并非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就不出现不良反应。

5 服服停停

有些人认为阿司匹林长期应用难以持之以恒,于是就出现服服停停的现象,这也是一种误区。临床资料表明,阿司匹林预防心脏血管意外事件应坚持终生服药,一般不能随便停药。突然停药,可能诱发血栓形成,成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尤其是接受过介入治疗和冠脉内置放过支架的病人。实践证明,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获益越大。如偶尔忘服或因故少服情况,下次服药时不宜加倍补上漏服的药量。瑞士洛桑大学的帕曲克•迈克尔博士公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中风者如果间断服用阿司匹林,再次中风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帕曲克博士在研究中还发现,典型的二次中风发作通常发生在中断服用阿司匹林后最初的8~10天左右,由于患者需要进行手术,为防止术中出血而停服阿司匹林。因此帕曲克博士认为,不应当因为害怕有手术出血的风险而中断服用阿司匹林。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仅为管中窥豹,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 金智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社区医学杂志【J】。2010年第14期,15-16

[2] 阚全程,乔海灵,临床药理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9

[3] ,商洪才,项耀祖等,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现状及局限性,【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11月,第2卷,第11期:785

[4] 杨维维,唐海沁,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年,第10卷,第5期,427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6

2002年,一种历时4年反复实验,以诱变红曲、三七、川芎、银杏叶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研制而成的全新物质宝曲,在中国问世。

宝曲中独含的活性生物他汀成分,经大量临床观察,效果优于化学他汀,并且融合了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一线用药,针对现代心脑血管疾病,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综合调理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探讨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作用机理。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最新的医学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有五大原因,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五者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单独引起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要彻底解决心脑血管疾病难题,必需同时根除这五种病理基础。

(二)宝曲对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作用机理

1、宝曲对高血脂的作用

宝曲中独含活性生物他汀,经药理学研究证明,这种活性生物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弥补了以往降血脂药物效果单一(只降低某一两个指标)的局限。并且这种活性生物他汀来自天然红曲,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临床上降血脂药物副作用大的局限。

另外,宝曲含有的抗氧化成分(主要是黄酮),可以调节脂代谢紊乱,从而恢复正常的血脂代谢规律,从根本上解决血脂问题。

2、宝曲调节血压机理

血压的高低受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粘度等影响,平常降血脂的化学药物,只是单纯的扩张血管、利尿等,这类方法大多数只能通过降低血容量,起到快速降压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导致病人需要终身服药。

生物制剂宝曲中所含的三七总皂甙、银杏总黄酮等成分,能够起到软化、净化血液的作用,最终调节血压到正常范围内。是解决高血压的根本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去除高血压的病根,而且不会产生低血压的危险。

3、宝曲净化血液、调节血粘度

形成高血粘的根本原因是血液垃圾过多、血液老化、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等,宝曲中三七总皂甙能够清洁血液,清洗血管壁,银杏总黄酮能够抗氧化,活化血细胞。这些都为彻底解决血液粘稠问题提供了保障。

4、宝曲预防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等有关,宝曲能够全面作用于这几种病因,从而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对于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宝曲通过其中的皂甙类物质清洗血管壁,活性他汀、黄酮等物质可以有效软化血管,最终逐步恢复血管光滑、弹性。

5、宝曲预防血栓形成

人体内有两种血栓,即微小血栓和大血栓,正常人体内有一定数量的微小血栓,当身体遇到突发事件(比如出血)时,微小血栓能够快速帮助止血。

当身体有三高或其中一两种时,体内微小血栓的数量就会远远大于正常人,这时,微小血栓便成为非常危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微小血栓会突然聚集,形成大血栓,堵塞血管,发生心梗、脑梗。

宝曲通过控制三高,降低微小血栓的数量,从而降低形成大血栓的几率。同时,宝曲中的川芎嗪可以有效抗血栓形成,从而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宝曲对冠心病、脑中风的作用机理

冠心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梗,心绞痛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突然收缩使得管腔狭窄或堵塞,使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心梗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导致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疼痛。心梗往往导致局部心肌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宝曲中的三七总皂甙、川芎嗪等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活性他汀、黄酮等成分可以提高心肌细胞的缺氧耐受力,从而改善冠心病的各种症状。

另外,宝曲的活性作用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修复功能,逐步修复梗死灶,彻底根除冠心病。

脑中风

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二者的最终病理变化只有一个;大脑神经由于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导致各种偏瘫后遗症。

另外,人体大脑有一个血脑屏障,本来是保护大脑免受各种物质伤害,但在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会阻挡药物成分进入,这也是以往很多药物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宝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受损的大脑神经,激活大脑神经的修复功能,使脑神经重新生长,恢复各种肢体功能。

(四)宝曲全面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宝曲不但有效解决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五大病理基础,而且对于已经发生的冠心病、脑中风,也有非常确切的作用,弥补了以往药物效果单一的问题,抓住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能够全面而有效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总结

综上所述,宝曲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而确切的作用机理。宝曲的出现,为彻底攻克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老龄人口健康问题编写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5.

2 戴自英,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21-426.

3 陈开地,王学德,896例脑血栓血液流变分析.微循环学杂志.1994.4(2):28.

4 路影,秦任甲,江世伟,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检测的价值.微循环学杂志.1994.4(4):27.

5 朱炳武,徐君杰,戴宝珠,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学杂志.1994.4(2):31.

6 吕恩武,祖梅,贺文详,等.九种中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 1(2):101.

7 施永德,梁子均,步燕芳,等.对50种中草药体外抗凝血作用的观察.中草药.1981.1(2):226.

8 杨藻寰,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2-952.

9 周晖,寇文榕.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中华内科杂志.1999,38:567-569.

10 林辉龙,谢耀奎.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外的临床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43.

11 黄泉跃,赵水平.他汀类约物的抗血栓作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12.

12 高 萍,贾汝汉.他汀类药物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4.24(1):87 8.

13 Reddy R,Chahoud G,Mehta JL Mod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 with statins:fact or fiction〔J〕Curr Vasc Pharmacol,2005;3:69 79

14 Stepp DW,Ou J,Ackerman AW,et al Native LDL and minimally oxidized LDL differentially regulate superoxide anion in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situ〔J〕 Am J Physiol,2002;283:H7509

15 Ou J,Ou Z,Jones DW,et alL 4F,an apoliprotein A 1 mimetic,dramatically improves vasodilation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sickle cell disease〔J〕 Circulation,2003;107:233741

16 Mason RP,Walter MF,Jacob RF Effects of HMG CoA reductase inhibit tor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role of microdomains and oxidative stress〔J〕 Circulation,2004;109(Suppl1):IB44I

17 Walter D,Rittig K,Bahlmann FHSatin therapy accelerates reendothelialezation:a novel effeet involving mobilization and incorporation and incorpo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 Circulation,2002;105(25):3017 24

18 Mason JC,Ahmed Z,Mankoff R,et al Statin indrced expression of de Cay accelerating factor proteets vascalar endothelium against comple ment mediated injury〔J〕 Circ Res,2002;9l(8):696 703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7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b)-0007-02

Nursing and Cure Strategies of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ZHANG Xue-ji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Central Hospital of Jinan C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013 China

[Abstract]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ype 2diabetes 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damage to human body is bigger and it can threaten life in serious case, and the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best strategy of nursing and curing th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ursing and cure strategies of early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therapy guidance and therapeutic lifestyle.

[Key words] Type 2diabetes;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 Nursing; Strategyq

引发2型糖尿病心血管的病因,主要是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肥胖、微量白蛋白尿、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MS,其中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症[1]。相关研究得出:餐后血糖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的高危指标[2],因此,想要控制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饮食、运动行为,使患者意识到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严重性。

1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健康教育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预防,需以提高患者的认识为主,因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给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其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从而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二是向患者宣传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部分潜在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健康意识不高,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行为,还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需纠正其不良习惯,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帮助患者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行为,控制并发症的发病率;三是提高患者对餐后血糖控制的认识: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治疗方式的影响,会有意识地忽视对餐后血糖的控制,进而降低治疗效果。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宣传餐后血糖控制的好处、方法,并教会患者餐后运动的最佳次数和方式,使患者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行为干预指导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做好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控制工作,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的机率,而最佳的方式就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指导,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具体的行为干预指导包括两大类,即饮食行为指导和运动行为指导。

2.1 患者的饮食行为指导

护理人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需采取的饮食行为指导有:一是尽量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合理分配身体所需的营养素:2型糖尿病患者习惯控制自己的主食,对于副食或者脂肪并未严格控制,护理人员需纠正这种错误的饮食控制方法,指导患者适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此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水平;二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处方: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总和,再适当摄入食物热量。同时禁止患者暴饮暴食,学会使用食品交换法降低自身摄取的食物热量。

2.2 患者的运动行为指导

适当的运动,可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规范自己的运动行为和运动量:一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运动治疗的原则,如个体化原则、经常性原则和适量原则。患者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就是要求其独自完成运动量;经常性原则指的是患者的运动次数和频率需均匀,不能间断;适量原则就是指患者应采取效率较高的有氧运动,如慢跑、上下楼、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对于中青年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长跑;二是帮助患者规划运动时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需为早餐或晚餐后的0.5 h,此时间段的运动效率较高。测量患者运动后心率是衡量其运动量合适程度的最佳方式,因此,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运动后正确测量心率的方法,即立刻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时间为15 s,数完后将脉搏跳动次数乘以4,得出数字为心率,运动中最佳心率为(220-年龄)×(60%~80%)[3]。

3 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策略

3.1 尽量少摄入饱和性脂肪酸及胆固醇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动物性脂肪中含有较高的饱和性脂肪酸,会提高人体内的胆固醇,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患者需不食或少食动物油、动物肉,多食植物油[4]。植物性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会将胆固醇直接转化成胆酸,并将组织中的脂肪、胆固醇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大大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进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机率。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一份膳食控制计划书:肉类多食用鱼和鸡鸭鹅的瘦肉,且每日低于70 g;每日喝牛奶或酸奶250 g;糕点和甜点则不能食用;避免食用煎、炒、炸的食物。

3.2 选择能降低LDL-C食物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就是TG升高,LDL-C升高,会导致患者的粥样硬化血脂发生异常,只能通过科学选食的方式降低LDL-C。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选用水果、新鲜蔬菜、谷物、豆类等食物,针对肥胖患者,可减少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适当提升蛋白质的摄入量,禁止出现睡前加餐的行为;患者每日食用的蔬菜量需大于500 g,这是由于蔬菜能增加饱腹感;患者还需多食水果,以增加维生素,但是不能以加工后的饮料、果汁代替水果[5-6]。

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适当的体力活动控制自身体重,以此缓解自身胰岛素抵抗。同时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掉烟酒,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预防是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途径,护理人员需在给予患者鼓励、支持的基础上,帮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预防办法等,并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控制器诱发因素的影响,不但能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和饮食行为习惯,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 刘学灵. 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4130.

[2] 唐伦艳.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11):125-126.

[3] 李桂英.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6):745.

[4] 刘明哲.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护理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5,7(5):422.

[5] 刘崴,孙立荣.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5):122.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8

【关键词】 社区护士 干预 老年人 心血管疾病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人早已超过1.3亿。老年人有其生理特点和病理特殊性,也有其特别易感和易患的疾病,指导老人们遵医用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老年病症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主要途径。在老年病防治中,社区护士通过干预向老年居民宣传普及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很多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的主要死因,如果不从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入手,防止心血管疾病就会成为空话。[1]

各级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护理走进社区居民家中,正努力发挥着健康促进作用。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面向社区走向健康人群,从对疾病的治疗到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由对病人的个体的护理到所有社会人群,重点是老弱病残人群。本项目通过社区护理中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梅沙、盐田辖区60 岁以上人群问卷和访谈的对比对照试验,总结如何向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群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指导,向居民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干预,为的是发挥老年人强健身体、预防疾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面向深圳市盐田、梅沙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发出问卷225份,收回有效卷200份,其中男性85份,女性115份,年龄60岁-88岁,平均74.5岁。在有计划的进行干预指导三个月后向以上相同人员再次发放问卷。

1.2方法 设计“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和“老年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状况调查问卷表”,由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心血管疾病防治干预前后分别向辖区居民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问卷,当场收集问卷。采集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数据资料用卡方检验和百分率方法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对辖区老人进行了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了解居民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掌握提升情况。

通过社区护士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干预,老人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知识知晓率大有提高,成绩良好和成绩较差比较有显著意义(p?0.005 )。健康教育干预指导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社区护士用入户访问或电话访问的方法和居民沟通,通过反复指导干预努力改变老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逐渐接受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问卷结果表明社区护士的干预改变和提升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2]。

2.2鼓励老人们参加户外休闲活动干预前后情况见表二,休闲活动没有对抗性,不存在胜与负的压力,户外休闲活动的乐趣使老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大大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

社区护士进行护理干预后老人们渐渐扩大了活动范围,增加了活动量。他们逐渐从室内活动转向室外活动,从社区内活动转向社区外活动。步行锻炼是对老人来说最合适的一项活动,参与人数较多,比例最大,护理干预后比护理干预前人数增加了13%。

3 讨论

3.1社区护士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定期健康宣传,身体普查,给老年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通过反复宣传倡导合理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希望通过积极的社区护理干预能帮助老人增加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具体干预计划如:指导老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人体血压易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增高,所以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来松弛自己的精神状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指导老人们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有度。规律的饮食习惯可以让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争取多休息,包括精神上和身体上的休息。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可以让精神恢复饱满,也有利于下一步工作或事情的处理。如从事高度紧张的工作,更要适当地调节精神状态,在长时间工作后,可通过做体操、散步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吸烟被证明是脑卒中、冠心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烟中含有尼古丁,可收缩微细血管,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且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而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则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会使降压药物的效果明显降低,因此尽量劝告老人们戒烟和节制饮酒对防止心血管疾病有利。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消耗体内多余热量,促使新陈代谢良性循环,达到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体育锻炼强度因人而异,应量力而行。年龄较大者注意从小的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应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等,以运动后不出现过度疲劳或明显不适为限,鼓励老人多进行户外活动对维护身心健康有利。

3.2社区护士定期入户随访,和居民聊天是病员喜欢的一种沟通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使不良的健康行为得以纠正。我院地处深圳市这个移民城市,地方方言种类繁多,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学习其它方言及掌握和接受普通话有一定的困难,造成了语言的沟通障碍,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梅沙、盐田居住多为客家人,要求社区护士学习掌握客家方言,便于和老人们沟通。有的老人不喜欢医务人员入户,社区护士就约他们出来体检,或以电话访问的形式与老人们交谈沟通督促老人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注意科学饮食和营养方法,指导老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告知老人们通过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减少患病的机会,反之负性情绪易加重或诱发疾病。对有社会孤独感的老年人动员家属和邻居对他们加强关爱照顾,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活动。与老人交流时注意倾听他们的诉说,精神心理的满足对健康促进有利,能尽量降低生活中影响身心健康的因素。社区护士采用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小卡片、幻灯、电视、宣传册等,图片和宣传册的字迹要略大一些,方便老年患者阅读。在通俗易懂地口头讲解的同时配合动作示范,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患者一般采取语言教育方法,口头进行教育讲课,解释,讨论和开导,还可使用视听教育方法如广播录音,电视等形式进行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教育。

3.3社区护士要更新服务观念:卫生服务功能已从单纯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为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安宁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免于疾病与虚弱。”[3]护理的根本观念是“为人类健康的生活而实施的照顾”,老年人是社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之一,社区护士正是履行着“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帮助老人们改变在身体保健中长期的被动地位,让老人们意识到人的身体健康不能完全依赖医生和药物,而是要主动创造良好的自然、社会、家庭环境,养成科学的饮食生活习惯,提高个人身心素质。全社会要重视对老人的关爱与支持,特别是对老人在精神、心理方面的支持。年轻人都比较忙,社区护士应指导老人的家属们多抽出点时间陪一陪老人,和他们沟通谈心,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体贴,鼓励老人参加社区活动,人际交往和情感的交流可消除不良情绪,满足老人心理需要,充实老人的生活情趣,让他们感到健康和舒心。

3.4经常作护理干预效果评价,及时总结改进健康教育方法。如注意根据老年人个体特点,健康教育内容尽量简洁易懂,突出重点;对能自觉改进不良生活方式的老人给予及时鼓励以提高老人配合教育的积极性;针对不同文化层次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案,视病人学习能力和接受情况,内容或深或浅循序渐进;对慢性病老人和心脑血管后遗症老人根据不同情况指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提高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病人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循环重复教育以加深印象提高教育效果等。

肥胖、食盐量过高、饮酒过度、寒冷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已成为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对心血管疾病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和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膳食平衡和适量运动,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劳逸结合、心情放松,方可达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提倡饮食清淡不吃过咸食物,戒烟酒或减少吸烟、喝酒量,适当参加社区活动,保持情绪乐观和适当参加运动等并通过健康宣教提高老年人群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希望通过积极的干预能帮助老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健康促进是人们为维持完好身体状态和开发健康潜能的行为,它是一种“协助人们改变其生活形态并朝向最佳健康状态发展的科学与艺术。”[4]社区护士重视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通过社区护士进行护理干预使社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渐得到纠正,达到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提高老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张萍等.社区护理论文产出定量分析及其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1-683.

[2] 刘杰.健康教育对改变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547-548.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9

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和高血压。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所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此外,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运动量越大越好。现代人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就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尽量不吃药。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很高时,才可能会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

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并不一定就不需要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35毫克/分升,对于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于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以及患有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血脂水平就偏高。

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

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对肝肾的副作用很大。血脂稍高一点儿,还是不吃药好。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只要是降压药都通用。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另外,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血压低于140/90mmHg就可以了。大于55岁的血压正常者,90%可能发生高血压。所以,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对于还患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mmHg。

(摘自《衡水日报》)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10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名;

2、对至少×××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名;

2、至少对其中×××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名,每年至少测×××次血糖的比例达×××;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11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国家权威医学部门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为此,我们走访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笔者:吴教授,您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要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国内的医学专家也非常认同应该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药物采用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笔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黏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通络

笔者: 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给我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集了院士、博导在内全国近150余位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瘀阻、络病绌急和络脉瘀塞。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预后是病情稳定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通心络―― 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笔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升高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素水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关于心梗、脑梗大血管再通后微血管破坏问题,通心络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不仅可以疏通大血管,还可以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北京阜外医院对通心络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血管病的防治范文12

摘要: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有精神心理问题。这两类疾病相互影响,共同导致疾病的恶化。根据“双心医学”模式,提出“

>> 心脑血管病的自白 心脑血管病的叠加效应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保护微血管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重要靶点 用络病学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络病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颈椎病与内科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牙周病伴有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中医辩治老年心脑血管病临床体会 心脑血管病人的饮食“教义”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心理护理体会 血型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防治心脑血管病的佳品――银杏果 心脑血管病最可怕的是什么? 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 怎样扼制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晨间高峰 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通心络胶囊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机理 浅谈步长脑心通与心脑血管病的治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任洁,赵冬.重视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391392.

[4]耿庆山. 综合医院要重视心身疾病的治疗[J]. 现代医院,2002,2:2931.

[5]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 中国临床医生,2006,5:23.

[6]Paolucci S,Gandolfo C.The Italian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DESTRO)[J].Neurol J,2006,253(5):556562.

[7]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4,7:487491.

[8]袁萍,梁伯衡.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2):70.

(收稿日期:201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