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血管专科护理

心血管专科护理

时间:2023-06-04 10:48:22

心血管专科护理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1

[摘要]从心血管内科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急救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探讨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培养专科护士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改善专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知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血管专科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国内学者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成为具有高素质专科护理人员,是每位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

相关疾病知识是做为专业护士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对于专业护士而言,疾病知识是必需的,每种疾病就在具体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明确是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依据。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这类疾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肺栓塞、脑血栓、肺心病等。每种疾病的发生是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体现,因此各有特点。只有全面掌握疾病临床特点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诱因和发病知识、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才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准确判断和预则病情变化。也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在病人和医生间取得良好的配合,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和指导工作,使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并进行有目的、全面的、准确而行之有效的护理评估,及时准确找出病人目前存在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同时也有利于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防护等健康教育。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是近20年来逐步成熟和普及的新技术,其开辟了心血管诊治的新领域,及时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优缺点并发症介入方法,术后监护要点等。根据病人及家属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给与耐心、细致的讲解答疑,有利于沟通医患关系。让患者较为轻松自然的接受介入方法。

2 急教知识

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如: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预后差,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护士常常先于医生到达现场,及时对呼吸心跳骤停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与现场复苏,可为进一步的抢救争取机会,另外通过加强某些预后因素判断,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向陪护人员和病人宣传有关预防急救知识,可极大的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3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知识

3.1 心理学知识: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位病人,因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疾病知识的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加之病人对医疗知识的欠缺,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紧张、恐惧、焦虑、消极、不愿接受事实,并缺乏信心,对周围事物敏感,常将自己的病情不恰当联想,且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从而加重病情,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经常与其交流有针对性地去做心理护理,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3.2 法律知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日益密切。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知识和好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我们必须从法律意义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法规,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从法律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 美学知识:美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于感受。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自尊。病人更需要清洁优雅的环境,环境优美,温馨、舒适是良好心的促进剂,从而间接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利于病人康复。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体现护士的外在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良好修养,护士的言谈举止,服饰姿态,仪表仪容不仅是风度雅俗的体现,而且也是护理工作环境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把美学知识渗透到工作中,从而创造一个人性美的康复环境。

3.4 社会关系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必然要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复杂多变的护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与心智水平,应用多种沟通技巧与不同人群恰当、准确、有效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其他康复服务人员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 心血管内科与健康教育

疾病的护理知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内容,是护理人员每天都用到的必须具备和最基本知识。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以及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护士更新护理观念,强化角色知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和理解。护士还要主动与医生沟通,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在向病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时与医生保持一致,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心血管疾病有其自身特点: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了解心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更好的为临床护理,人院宣教,出院指导提供依据。

5 思考

要成为符合时展要求的专业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作为心血管专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保健费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心肺血管杂志,241-244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2

湖北省石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石首 434400

[摘要]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长,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探讨。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监护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良性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认为当前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建设管理缺乏战略重视、监护的硬件条件等基础设施落后、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此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发展与完善。

[

关键词 ]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心理因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28-02

[作者简介] 胡祥国 (1978-),男,汉族,湖北石首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ICU急救急救方向。

1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急症及危重心血管疾病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心血管内科建立重症监护室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众所周知,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心脏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立的圆锥形,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大部由左心房构成,小部由右心房构成;四个肺静脉连于左心房;上、下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的上、下部。心尖由左心室构成,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 cm处。心脏外形可分前面、后面和侧面,左、右缘和下缘[2]。心血管对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痛、水胸、少尿与无尿、发绀、呼吸困难、心悸、眩晕、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房颤、肺心病、肺栓塞、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等都属于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3]。

判断重症监护的水平,存在三个必备条件:监护治疗的现代化程度、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的管理。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监护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良性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

2当前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战略重视程度不高。Mintzber在1998年提出了战略的“5P”模型,即“计划”(Plan)、“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计谋”(Ploy)[4]。当前的一些医院还存在着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建设管理缺乏战略重视,具体表现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局部轻全局、重眼前轻长远。由于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在工作中往往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对工作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创新有欠缺,缺乏常态和长效的管控和考虑。一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者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主管人员去做,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实践考察研究。从形式上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提升、新的发展[5]。但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上,没有用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的全局工作。真正靠近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具体的监护、抓工作落实较少,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②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硬件条件等基础设施落后。重症监护不同于普通监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紧急性、重要性、复杂性和难度性。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对于监护设备等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要求较高。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装置、血气分析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图机等[6]。治疗设备包括输液泵、呼吸机、心脏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麻醉机等。床位8~12张,25㎡/张,床距≥1.5 m,温度:20~22℃,湿度:50%~60%。空气层流装置达到净化空气和消毒的目的。中心监护站设置在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区,便于直接观察所有病人。人员编制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如医生:床位=(1.5~2):1;护理人员:床位=(3~4):1;在班护士:床位=(2~3):1[7]。当前很多医院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医院相关的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还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

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具有紧急性、重要性、技术性、前端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对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心脏大体解剖及组织结构,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及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脂血症等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种类较多,需要监护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有临床反应观察判断能力和基本的用药解决问题能力。又如心血管重症患者往往心理都比较复杂,其特点表现为:怀疑和侥幸,焦虑和恐惧、退化和依赖、悲观和绝望。这就要求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能够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并进行心理调适[8]。此外,开展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除了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之外,也要注重联系个人及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有效性。同时在实践的时候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和规范监护工作者行为,养成良好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习惯,通过内化为外化创造条件,最后在实践中还要注意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通过外化来体现和检验内化的成果。

3完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发展对策

①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是否科学合理良性有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估。包括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公平性(Equity),回应性(Responsibility)。具体来说,有效性(Effectiveness),即效能,实现目标的程度。衡量指标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产出(收益)、绩效充分性。效率(Efficiency)是为结果付出的代价,衡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衡量指标包括净收益量或者收益与成本之比等等。公平性(Equity)是一项指标的成本和收益在整个指标群中分配的平均程度,衡量指标是帕累托准则。回应(Responsibility)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运行结果是否符合目标对象的需要[9]。为此可以构建岗位负责制、出入室制、转送病人制度、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记录制度等。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执行落实[10]。

②要加强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为了在全面范围内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但是护理工作建立的前提是良好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相关经费投入,对于一些公立医院,财政应该建立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与投入。在设备的使用与监督上,要以良好的监督反馈制度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层层紧扣,形成及时、畅通的渠道[11]。如可以定期进行的监督评估,形成“策划、协调、实施、汇报、调整、总结”的一体化工作思路,并且确保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记录规范、完整,有据可查。

③大力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从本质上来看,我们要将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各个方面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具有技术性、前端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科学合理良性发展而言,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所提供的不应当仅仅是一种技术支持,更应该是一种技术与护理理念的结合,这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良好运用需要技术技能与护理理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意识,渗透到的日常护理行为之中。另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应用和发展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12]。既可以对现有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专业技术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所从事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工作及操作技能,定期开展相应的技术交流、能力比对检验工作;二是要将一批年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送到有关院所对口专业学习,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此外,还要从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引进一批急需的紧缺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专业人才。

[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葛均波,王蔚.心血管重症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8):792-795.

[3]赵忠秀.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评估探究[J].北方药学,2013(6):109-110.

[4]Anne B. Boisen, Michael Dalager-Pedersen,Rikke Mortensen, et al. Thomsen.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d infections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s: A prevalence and validation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4:06-510.

[5]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62.

[6]苗文梅,郑文善.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208.

[7]李雄文.急诊收住内科ICU502例重症患者追踪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8):545.

[8]容峰,曾贱高.心血管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05-507.

[9]R.Gómez-Huelgas, F. Pérez-Jiménez, M. Serrano-Ríos,et al. Group,Clinical decisio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statement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J].Revista Clínica Espaola (English Edition),2014:209-215.

[10]苏虹,牛丽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97-98.

[11]郑川燕,郑淑梅,杨茜,等.心内科护士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55-57.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质量;透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1],按照我院2011年在全院各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计划,我血液净化科也积极申请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强化护理服务理念,加强血液净化专科的基础护理,建立血液净化科的特色护理服务,规范血液净化专科的各项操作流程,实施血液净化科的分层管理,建立血液净化科护士绩效考核制度等各项措施,经过一年的实践,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社会、政府、护理人员的满意,现将我们的做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收集血液净化科有血液透析患者300名以上,长期透析患者达260人,住院周转患者有60人。血液净化科有护士31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20名。科室有普通透析机40台,在线血滤机9台,CRRT机3台。每年血液透析达26000余人次,血液透析滤过达3000余人次、血液灌流200人次,CRRT达6000小时以上。

1.2方法

1.2.1加强血液净化专科的基础护理每班透析治疗前更换床单被罩枕套;透析治疗前指导、协助患者清洁内瘘侧肢体;帮助患者更换病员服、采取舒适卧位;帮助患者透析治疗中正确服用降压药;协助患者透析治疗中的进食和饮水;协助患者透析中的入厕。

1.2.2建立血液净化科的特色护理服务制作门诊透析患者识别卡;透析治疗期间实行无陪护制;为透析患者量身制作了健康教育指导书;一次性透析护理包和换药包的使用;免费发放透析内瘘穿刺患者的专用止血绷带;为住院患者提供免费接送服务。

1.2.3依照2010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SOP)一书,规范制订专科操作流程12项。

1.2.4血液净化科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上岗根据职称、学历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对护理人员实行岗位职责分层,在科室实行“护士长Ⅲ级护士Ⅱ级护士Ⅰ级护士助理护士”的5级层级管理结构[2]。护士长要求中级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专科护理技术熟练;Ⅲ级护士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护理工作10年以上或获得主管护理师职称的护理人员,三级护士除了完成当班的常规透析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和动静脉内瘘溶栓的执行。Ⅱ级护士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护理工作5年以上或获得护理师职称,二级护士分管所在区域首次透析患者和危重症透析患者。Ⅰ级护士大专以上学历,在医院试用期满,取得护士执业证书获得人力资源部转正定职的护理人员,一级护士主要完成常规透析病人的日常操作。助理护士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通过医院招聘考试,尚处于试用期护士,助理护士负责基础护理和住院患者的接送任务。

1.2.5排班模式改变科室护士分为两大组,一组护士轮流上夜班一个月,一组护士实行定区分管患者一个月。透析大厅分为4大组,每组有一名二级护士和一名一级护士,分管8-10台透析机,二级护士分管本组重危患者,一级护士分管普通透析患者。

1.2.6建立血液净化科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护理部考核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血液净化室护士的绩效考核标准,实行优劳优得和多劳多得加分法,优劳优得对应护士的级别,用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完成质量、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客观评价;多劳多得对应护士的工作量[3]。

1.3观察指标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透析中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护理缺陷发生率

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实行优质护理后,护士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提高到了90%,患者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2%提高到了92%,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由实施前的85%提高到了95%,患者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由实施前的93.85%提高到了98.75%,患者不适症状发生率由实施前2.46%降低到1.52%,护士护理缺陷发生率由实施前的4.48%降低到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3.1血液净化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种终身替代治疗,患者需长期多次进行治疗,故特别需要医疗人员对其的关怀,长期治疗对患者的身心都有很大的损伤,故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其鼓励和关心,并强化自身的技能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血液净化中心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3.2建立特色服务,制作门诊透析患者识别卡,通过门诊识别卡可以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从而保证护理安全,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透析治疗期间实行无陪护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洁净的治疗环境,不仅有助于患者减轻焦虑恐惧心理,同时还可以预防感染。给每个透析患者免费使用透析护理包,一人一个护理包,避免了交叉感染。制作、发放透析内瘘穿刺患者的专用止血绷带。为住院患者提供免费接送服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安全的接来、放心的送走。

3.3全面落实健康教育:为透析患者量身制作了健康教育指导书,内容包含了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宣教、静脉留置导管,透析饮食和患者容易混淆的问题,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患者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每月一次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的健康教育小讲课不但增加患者和家属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讲课过程中应不断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相互之间互相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对其进行关怀。

3.4血液净化治疗是一门护理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护理人员在血液净化治疗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血液净化中心传统的轮班护理工作模式存在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能力的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的情况,难以发挥高年资护士的经验及技术优势。我科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职称、学历和能力水平将人员岗位结构分层为Ⅲ级护士,Ⅱ级护士,Ⅰ级护士,助理护士,实施由不同级别护士组成的护理团队负责照顾一组透析患者的工作模式,完成透析患者透析期间和透析间期的所有透析治疗计划,同时对护理团队的工作班次进行相对固定,使透析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得到解决。

3.5排班模式改变,护士定时间定区分管透析患者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紧急情况处理得心应手,患者每次透析都是固定的护士操作,患者也消除了紧张和顾虑的心理。每组护士建立本组所管透析患者登记本,内容包括:患者电话号码,每位患者的透析情况(特殊透析液的使用,透析器的使用,透析中的注意事项),方便一个月后向下一组护士交接,接管的护士便于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科室建立电话随访本,当班护士对本班次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病情变化的,患者回家后,护士在晚些时间要电话随访并记录,保证了透析患者在家的安全。

3.6护士绩效考核是目前卫生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的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绩效考核制度的实施,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护士满意度及幸福感提高,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绩效考核帮助全体护理人员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组织目标,强化了岗位责任和护理安全意识,起到自我控制,自我加压的作用。规范了护士行为,使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自觉对照考核标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工作方法,降低了缺陷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4结论

自血液净化室开展优质护理后,环境变得更整洁卫生,患者得到了全方位、无缝隙的护理服务,护士的工作从院内延伸到居家;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使透析间期体量增加控制在规定的范围,急性左心衰和高血钾发生率降低,提高了患者透析充分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方案[S].2010-01-22.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4

【关键词】心血管病;内科护理;护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77-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疾病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在众多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突发率较大,也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通过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也可以保障他们的健康。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心血管病的内科护理处于较低水平,只有通过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他们早日康复[1]。

1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特点

心血管病在我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在众多疾病中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在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大的为冠心病和脑中卒,且近年来两者均称上升趋势;我国人群中有3亿多的烟民和1.3亿的高血压病人,他们是构成心血管病的危险的主要因素;我国人群中主要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水平逐年上升。严重的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中国心血管病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1)病情多变性高、发病急;(2)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导致死亡率迅速增长;(3)主要人群由老年人向年轻人转变;(4)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5)农村地区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更加困难,对护理人员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对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提高更加迫切[2]。

2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方法

2.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1)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对于护理人员,定时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规范操作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做到技术精湛。尽可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技能,使其对于一些新的设备能熟练的掌握,并能熟练的操作。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检测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做到人人合格,以便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2)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

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有助于避免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由于我国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意识,对于突发事故的重视不高。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在护理中的义务、责任和患者权利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护理人员要严格地按照医嘱,妥善保存好心血管病人的病历记录,客观真实地填写病历报告,确保不发生漏记、误记等现象。

2.2对于患者

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大多数心血管患者往往病情比较严重,而且病程较长,长期的治疗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辅导在护理过程中是一项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耐心详细的解释,嘱托他们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减弱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医院的治疗。然后加强常规检查,定时的进行测血压、测心电图等检查。尽可能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有可能的话,加强对患者的三大常规、血压、心电图的检测,监测好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发展[3]。

2.3对于医院

医院应该加大对护理方面的投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改善医院的内科护理条件,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健康恢复的环境。给患者献爱心,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一定的优惠补助措施(减免部分费用、提供免费检查、专家会诊),传递爱心,节日时送上祝福和慰问,让患者感受的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治疗,早日康复。

3 结语

护理是我国医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出我国的护理服务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亦是对医院服务的考察。在日常的护理中,护理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技能,加强护理意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目前心血管病的病发率越来越高,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做到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方孝俊.加强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7(1).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5

随着医学水平迅速发展,血液净化技术日臻成熟,从事血液净化医护人员面临着艰巨责任和义务。血液净化中心不同于其他科室的工作性质,兼具门诊、住院药房、急诊室,重症监护室等多重工作特点,护理技术操作专科特色突出,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医疗责任重,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由单一血液透析治疗逐渐发展到多种治疗模式。另外随着血液净化新技术、新型仪器的不断出现,要求从事血液净化人员不断更新观念、知识,紧跟着血液透析发展步伐,合理利用资源,实行动态弹性排班,统一制定科学、规范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医院各级领导对血液净化中心越来越重视,医院血液透析室布局设施逐渐合理化,目前还注意以下问题。

1 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护理安全问题

护理人员安全理念陈旧滞后,缺乏风险意识和预见事故发生的能力;护理操作无菌概念淡漠,游击习惯较浓;查对制度不严格;专科技术操作流程不规范;各项制度不完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专科护理人员培训不规范。

2 护理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社会因素

服务对象的社会成分复杂,有部分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和经济费用的困扰存在不良心态,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诉讼热情高涨,是发生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面临是,要求举证倒置,同时血液透析操作属于医疗高风险有创性的操作,是高科技的产物,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具有操作治疗的局限性,与患者的期望值发生矛盾。

2.2 影响血液透析护理安全的护理因素

护理工作本身点多面广,琐碎复杂,①、高危时段:日常的工作中遇节假日、单独值班、考试前、休假前,干扰多。②、高危人员: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有差异,心理素质差,情绪不稳定,能力低是发生隐患的高危人员。③、高危患者:高龄、危重、无陪护、心理障碍、交流困难。④、高危操作:血液净化治疗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完成的,是一项有创的操作,具有高风险性,出血风险,术后透析患者无肝素会给操作带来难度和风险。⑤、高危意识:由于患者长期固定的门诊患者,护理操作具有重复性,

工作人员往往对某些危险现象视而不见,不善于识别危险因素,安全意识淡。

目前我院规范了血液透析基础护理操作,其操作流程设计原则:遵循无菌、科学、简单的原则,方便护理人员应用,同时要求护士着装整洁、举止端庄、在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其规范管理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3 操作流程:

3.1 血液透析操作物品

3.1.1 物品准备 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14~16G穿刺针、透析护理包、2000ml生理盐水、一次性冲洗管、消毒物品、止血带等。

3.1.2 要求 护理人员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准备物品,认真检查各种物品型号、规格、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核对患者姓名。

3.2 上机

3.2.1 开机自检,检查透析机电路连接。

3.2.2 检查透析液浓度、有效期,正确连接AB透析液。

3.2.3 血液透析器和管路的安装 安装原则:检查各种透析耗材外包装有效期、型号,连接动脉管路,连接时注意按管路顺序逐一打开一个小帽连接一接头,避免接口暴露时间过长,外循环管路方法确保血液透析器和透析管路不被污染,管路不打褶,走向清晰,无漏血和扭曲现象。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

3.2.4 密闭式预冲 操作原则:采用密闭式预冲洗,透析器和管路形成闭式循环。所有接口不能暴露于空气中。预冲洗液流向为动脉端 透析器 静脉端;排净透析器和管路中的空气,清除透析器中的贴壁小气泡,清除微小颗粒;预冲量。严格按照透析器说明书中的要求使用预冲量。

3.2.5 穿刺血管操作程序 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我院常用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和直穿,保持通路中的畅通需要护理人员精湛的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如穿刺不成功尽量避免重复尝试。

3.2.6 上机 操作原则:根据血液透析的原理,通过血液的体外循环,达到治疗目的。连接后进行检查,自我二次查对,确保管路连接无漏血、无扭曲,预设数值正确。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6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大多病症危急程度高、病情发展快,若不给予患者针对性、优质性的临床护理措施,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严重时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1]。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可引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使得护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因此,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这一情况,我院自2013年1月起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旨在降低科室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 2012 年12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158例作为对照组;自2013年1月起,我院对心血管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自2013年1月起,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情况如下。

1.2.1成立护理管理风险小组 在心血管内科护士长的带领与号召下,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内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高级责任护士3名及普通护理10名。对入院的重症患者进行病情与风险评估,由护士与高级责任护士拟定护理方案,并由护士长进行审核。护理方案需具有预见性,能够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规律的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消除不良隐患。若在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则需及时向医师告知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诊疗。

1.2.2常规风险护理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因病症因素,常常行动不便、表达不清,易发生坠床或跌倒等事件。我院对心血管重症患者加强床栏防护,预防坠件的发生。当患者想要起床或如厕时,则需由家属或护士陪伴。对病房内的物品归置进行合理安排,尽量保持病房内干净、清洁,不要将桌椅、面盆等生活常规用品随意放置,预防患者跌倒。可将患者的常用物品置于床头,如水杯、药物等,以便患者可方便获取,减少下床几率。因每日需对病内进行清洁,清洁人员需对地面进行拖洗,地面较滑,因此拖洗过后清洁人员必须放置“注意地滑”的标志,增加对患者及其家属的警示性。

1.2.3加强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情况护士必须进行明确的记录,每日按时向患者发放药物。在发放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与病症,保障给药准确性。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作用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讲解药物服用时间等,以保障药效的最大发挥。

1.2.4设备仪器风险管理 护士需定期对常用设备进行维护及保养,以保障所需仪器的正常运行。由护士长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设备仪器风险管理,做到责任至人。引进新设备时,病房内的所有护士需加强新设备的学习使用,规范操作,加强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

1.2.5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加强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护士长需督查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判定护士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日常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故进行总结,每w召开一次护理风险管理会议,找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指导护士进行改进。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我院对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比较,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年来,因就诊人数增加、护理人员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上升。护理风险事件除了可引发护患纠纷,阻碍正常的护理工作外,甚至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需引起护患人员的重视[2]。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更好的提高护理服务,院方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3]。在本文中,笔者以心血管外科重症患者为例,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降低该科室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作用。

心血管外科就诊人数多,且大多重症患者具有病症危急、病情发展较快及行动不便等特点,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危科室 [4]。针对这一情况,我院自2013年1月起,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我院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高素质及高度专业性的服务增加了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常规护理、药物护理、仪器管理、护理人员素质提高等可预防患者出现坠床、滑倒、药物漏服错服、仪器故障及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事件的发生。对常见风险事件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意义显著,该种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临床常见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在院安全性,保障护理质量。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房恒青.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3-4.

[2]常芸,茅文辉,季梅丽,等.风险管理在CCU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8):2900-2903.

[3]王幸.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5):155-155,157.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7

关键词:护理;不安因素;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种类多,病因往往比较复杂,病情恶化突然,临床常见病情改善后出现突然恶化,使得心血管内科的护理风险高于其他内科,且护理风险伴随着治疗的全过程。所以,多角度深入探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探究其改进措施,从多方面增加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心血管内科中各种不良心理的患者85例,对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组7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45~85岁,平均(60.4±3.8)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45~85岁,平均(61.8±4.2)岁。患者中,心肌梗死患者5例,心绞痛患者16例,心肌炎患者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例,冠心病患者56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程度、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性无显著性(P>0.05),即2组患者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对常见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行考察,将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分成6大类,分别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专业知识欠缺,对患者的态度不友好,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如: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不足,出现负面情绪,对医嘱的理解有偏差,没有倾诉对象,因家庭经济条件造成的一系列担忧等心理问题,见表1。针对这些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1.3护理方案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采用为防止不安全因素制定的预防干预护理措施。

1.4护理干预对策

1.4.1对护理记录制定严格的要求规范,并加强监督;定期评价护理工作,对出现护理差错较多的人员加强考核;加强护理人员对操作器械的方法培训(此句不通),扎实专业知识,对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

1.4.2在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说明,避免患者对操作的猜疑,增进护患亲融性。护士长要适当利用典型的事例教育护理人员,对病区进行严格的护理质量监控,防患于未然。明确职责,加强护理监督,以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护理过程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1.4.3加强护患沟通:在护理中,语言交流十分重要,特别是语言交流技巧,护理人员要用文明的语言和易被理解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关心的问题,建立融洽的关系。

1.5护理效果评价[1] 在患者出院之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上述不安全因素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问卷包括20个关于护理相关问题,总分100分,90分以上为十分满意,60分到89分为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

1.6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的临床资料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统计心血管内科常见不安全因素,及其所占比例。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十分满意的患者有18例,总满意率为92.0%;对照组的总满意率为61.4%,明显低于试验组患者(P

3 讨论

护理工作影响到医院的形象问题,经济效益问题,所以护理人员要正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提高护理专业知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导致的纠纷发生[2-4]。作为护理人员,在充分认识护理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的前提下,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认真对待医院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提高护理水平,护理记录规范书写与管理(此句不通),重视护理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为患者交待关于疾病的知识,排除其心理顾虑[5]。将各项护理制度严格落实到位,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的满意度,也间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少玲,李薇,李小红.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35-138.

[2]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04):260-261.

[3]E,Romualdi F,Dentali E,Rancan A,et al.Anticoagulant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uring pregnanc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13,11(2).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8

一、科室基本情况

1、全科护理人员共9人,其中聘用护士5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4人,护士4人,大专2人,在读本科2人,中专5人。共有40张床位,全年收住院病人1313人,上半年总数489人,下半年总数824人,下半年比上半年病人总数增加了25.5%,下半年抢救危重病人126人,死亡9人,抢救成功率92.9%。静脉采血468人,其中颈静脉12人,股静脉2人,皮试472人,肌注148人,输血 人,导尿126人,洗胃抢救18人,死亡3人,洗胃抢救成功率83%。气管插管3人,成功插管2人并使用呼吸机正压呼吸。严格护理操作常规,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对于内、儿传染综合科室无院内交叉感染,无差错事故发生。

二、科室设备、物资运行及相关制度情况

1、科室拥有抢救设备:洗胃机2台,婴儿温箱1台,除颤仪1台,成人吸痰器1台,幼儿吸痰器1台,运行正常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所有抢救设备由责任班杨冬芝专人管理,每周定期检查运行情况、保养、作记录;抢救柜、药柜由责任班褚礼梅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如出现缺药、漏药现象,予即时补上备用并记录;各种消毒液及用物每周定时更换,专人治疗班负责,主班每天检查1次,出现问题应立即报告并即时解决。

2、科室执行严格的查时制度,班班查每周五大查,环环相扣。半年来堵科室药品漏洞10次,查出漏处理医嘱5例,已及时填补,未造成不良后果,各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协调合作,未出现明显拖班造成人员的过度疲劳现象.

三、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

半年来我科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基础护理平均93分,危重一级护理95分,护理表格书写94分,急救物品平均89分,病区消毒合格率95分,满意度调查87,5分科室管理86分。严格了一次性医疗用品(一次性无菌注射器、输血器、输液器等)得管理,用后全部做到分装、消毒、毁形、焚烧并记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无一例输液、输血反应。

四、科室业务学习及引进新技术开展情况

1、在吴院长、熊真主任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学习,我们科每位医生都能使用心电图机,每位护士都能看懂临床常见异常的心电图。科室对每例死亡病例、疑难病例都进行讨论,从中总结不足,制定出完整的治疗方案并上墙,备工作参考。现已上墙的治疗方案有:脑出血血压调控方案,上消化道出血抢救流程图,小儿呼衰、心衰急救流程图,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治疗方案及快速性心律失常抢救治疗方案(有一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在我科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并治愈出院)。大部分脑出血的病人在我科得到了全面、科学的治疗与护理,赢得了老百姓的信赖,留住了很多病人。今年还在我科开展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例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呼吸的先例,在病人身上进行了眼部、口腔、气管、导尿、褥疮、生活、心理等一系列护理,并整理装订成册。护理人员还学习了从省医引进的新技术:留置针的运用与护理,硫酸镁湿敷运用,褥疮患者使用氧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已在我科运用。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护理,能够即时、准确的为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9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 护理安全 安全防范措施 维权意识 

        护理安全是病人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近年来护理纠纷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已然成为保证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我院心血管内科近年来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现探讨如下。

        1  护理安全工作的影响因素

        1.1 人力资源不足,超负荷工作状态。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护理纠纷增加。

        1.2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一是在接待病人时说话不谨慎,或在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不规范,引发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效果不信任,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二是对临床护理资料书写不正规、不及时。

        1.3 护理人员缺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遇事容易情绪化等这些常常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

        1.4 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执行的不完善。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管理层因素。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不安全护理的后果。

        1.6 其他因素。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尚缺乏公正的评价,医院生存的环境还不令人满意。对护理安全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还包括院内感染、烫伤、跌倒与坠床、输液渗出及坏死、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2,4]。

        2  心血管内科的一般护理

        2.1 生活护理 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患者,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2.2 饮食护理 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 

        2.3 排泄护理 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养成每日解便习惯。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肉的运动以促进排便。

        2.4 药疗护理 熟练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根据病情及药理合理用药。

        2.5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身心早日康复。

  &

[1] [2] [3] 

nbsp;       提高护理安全管理水平

        . 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 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帮助其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还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治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足度。

        . 加强护士专业培训: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科室除按护理部要求的相关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同时不断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护士的沟通能力,并定期组织理论及操作技术的考试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在连贯的护理服务中,护理人员要眼看、耳听、口答,避免患者对操作过程的猜疑,这样既增进了护患亲融性,也使患者感受到知情权。时刻提醒护理人员,我们服务的对象是生命,只要造成伤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由此,护士长要利用一些范例,典型教育护理人员,要明确护理的纠纷是与护理的质量的高低成正比的,在技术操作水平中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书写等,服务态度中观察病情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中,都会涉及法规内,因而要求护士长要在对护理质量监控中融入法律意识,严格监控病区护理质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小结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要条件,是避免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做为医院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尤为重要,我院心血管内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了安全的气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每个医院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进而杜绝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刘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徐明芹.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工企医刊,,(). 

郭艳.护理道德在整体护理中的重要性[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S). 

车红英,陈幻.浅谈护理纠纷原因与防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S). 

何杏兰,郑东英,谢俊玲.风险管理在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护理学报,,.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将2015年7-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84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其中,男432例,女52例,年龄21-50岁(均值为36.4岁),体重50-82kg(均值为68.5kg);将2016年1-6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22例设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风险管理。其中,男461例,女61例,年龄19-49岁(均值为36.3岁),体重50-79kg(均值为68.2kg)。献血者体检全部符合卫生部颁布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均有一次以上献全血经历。两组献血者年龄、性别、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进行风险管理:分析机采血小板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针对风险因素制定工作计划(P阶段),按照计划认真执行(D阶段),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确认是否达标(C阶段),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新的计划并落实(A阶段),不断循环,不断提高[3]。

1.2.1机采血小板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原因分析

1.2.1.1常见的风险因素献血者隐瞒既往病史;静脉穿刺失败;穿刺部位淤血、肿胀、感染;初、复检血液标本血型条形码错贴或漏贴;血液产品袋、标本血辫热合口渗漏;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机器报警提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溶血或空气栓塞;血细胞分离机故障;一次性机采套材有产品缺陷未发现;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措施不力(急救器材或药品配备不全、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及急救能力欠缺);献血者机采后意外摔伤;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等。1.2.1.2原因分析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淡薄、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护理操作不规范、管理监督不严格、工作责任心不强、沟通能力弱、献血者不合作、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监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急救物品管理制度不完善、对迟缓献血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措施培训及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不到位。

1.2.2PDCA循环管理对策

1.2.2.1计划阶段(P)针对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拟定了如下计划: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成立血站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副站长负责)、质管科、科室CQI(持续性质量改进)小组构成血站三级风险管理系统,层层把关。科室CQI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技术骨干、质量监督员,由科主任全面负责;2)加强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3)制定理论学习与技术操作培训计划;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5)查找科室安全隐患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室风险控制措施。每周由科室CQI小组负责自查自纠,每月由质管科负责检查考核。1.2.2.2实施阶段(D)1)提高医护人员风险意识,掌握风险控制方法[4]。让全科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增强法制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定期邀请律师举办专题讲座,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举办医护人员安全教育专题学习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收集新闻媒体、医学期刊杂志报道的机采血小板各类安全事故案例,利用晨会、例会等机会,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警示教育。科主任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督导,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规避风险。2)建立健全血站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机器设备故障应急预案等。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各项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合理是预防差错的关键[5-6]。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根据本科室特点,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强化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训练,采取示教训练考核评价的办法,人人达标。一旦发生工作失误,应主动向献血者道歉,请献血者谅解,以减少抱怨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科主任排班时做到新、老护士搭配,对新入职护士起到传、帮、带及随时监督的作用。难度大、风险高的操作要求资深护士完成,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沟通是实施护理行为的基础[7]。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因个人素质、文化程度不同,对献血常识及血液安全性认知度存在差异,医护人员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捐献血小板的基本常识和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献血者填写《献血前健康征询表》时,医护人员应给予耐心的解释和指导,防止献血者瞒报漏报既往病史。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发现的问题或提出的疑问应高度重视,为预防不良事件发生赢得机会和时间。5)牢固树立检查核对意识,降低风险。严格的查对制度,在降低风险、保障献血者安全及血小板产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查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是科主任实施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帮助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查对习惯,将查对意识渗透于护理工作的潜意识中,将查对制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环节中[8]。6)完善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监控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培训,熟练掌握机器报警处理方法。将预防性维修和日常性维护相结合[9],定期通知设备科联系技术人员进行检测、调试,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保证各种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10]。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报警信息及时处理。仪器报警装置能够及时提供血小板采集信息及机器运行情况,严格规定不得为消除噪音而故意关闭报警,构成安全隐患。有缺陷或受质疑的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粘贴明显的【暂停使用】标示。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校准、检定或检测,证明满足使用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建立仪器设备应急预案,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替换设备[11-13]。7)规范急救物品管理,提高急救能力。制定完善的急救物品管理制度,做到“四定”(定种类、定数量、定位置、定期消毒)、“三无”(无过期、无变质、无失效)、“二及时”(及时检查、及时补充)、“一专”(专人管理)。制作《献血不良反应抢救流程图》置放于工作区域适当位置,方法步骤标示清楚,操作方便,能够消除年轻医护人员经验不足、预见性差带来的风险。组织全员加强学习献血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参加血站急救技能比赛,提高风险预控及急救能力。演习内容包括:献血者晕厥、抽搐、溶血、空气栓塞等的处理。事实证明模拟情景训练有助于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提高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14]。8)做好献血后服务,预防意外事件发生。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常规告知献血后注意事项及穿刺点护理方法。如静脉穿刺局部出现皮下淤血、青紫、肿胀,医护人员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让献血者了解发生的原因及转归,减轻其心理负担。为避免发生迟缓献血反应导致献血者摔伤,规定拔针后让献血者在采血椅上休息片刻再起身,由专人护送至休息区休息,30min后无任何异常方可离开。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规定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留站观察30min,直至献血者自述无任何不适,征得机采科医师许可方能离开。必要时可安排车辆送其回家,以免途中发生意外。嘱献血者离站后如有其它不适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告知联系人、联系电话。9)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预防与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各项技术操作严格按照血站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更改或简化。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使用后的锐器必须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内。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不得隐瞒,严格按照血站《职业暴露处理操作规程》进行处理。1.2.2.3检查阶段(C)检查工作是对计划实施情况的评定,只有持续跟踪检查督导,才能不断完善血站的风险管理工作。科主任每天在机采现场随机检查督导管理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质量监督员负责如实记录科室发生的工作缺陷与差错、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献血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科室CQI小组每周定期对科室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查找管理漏洞,进行有针对性地控制与改进,实行自查自纠。质管科每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考核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血站质量管理委员会。1.2.2.4处理阶段(A)科主任每月定期组织科室CQI小组召开风险管理分析会,对检查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落实整改措施,对需要进行质量改进的相关建议、问题等反馈给个人,形成有效的反馈系统。每一个循环结束后,将成功的经验作为规范化标准进行运行。对未解决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周而复始,不断提高血站的风险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评价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分别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机采科医护人员进行风险认知能力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和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每项评分总分25分,合计100分[15]。

1.3.2风险管理实施效果评价

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献血者满意度、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率。献血者满意度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献血环境、服务态度、专业知识、采血技术、献血后服务共五个项目。每一项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5个档次。由机采科工作人员在征得献血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将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作为满意人数统计,将一般和不满意的作为不满意人数统计。满意率=所有满意人数/调查总人数×100%。献血者抱怨及投诉率=抱怨及投诉人数/调查总人数×100%。工作缺陷是指医护人员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发生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和失误。工作缺陷与差错发生率=缺陷与差错发生例数/调查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评价比较观察组医护人员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48.88,20.53,21.38,24.74,均为P<0.05)(表1)。2.2两组献血者满意度、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率比较对照组484例献血者中,满意459例,满意率94.83%,抱怨与投诉25例,抱怨与投诉率5.17%。工作缺陷与差错12例,工作缺陷与差错率2.48%;观察组522例献血者中,满意518例,满意率99.23%,抱怨与投诉4例,抱怨与投诉率0.77%。工作缺陷与差错2例,工作缺陷与差错率0.38%;两组献血者满意率和抱怨与投诉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17.36,P<0.05),两组工作缺陷与差错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042,P<0.05)(表2)。

3讨论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11

【摘要】方法 由专人负责出院病人的随访管理,在患者出院后发放《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健康随访册》,并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目前已发放《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健康随访册》1200份,有手册的患者随访率达到了90%以上。结论 《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健康随访册》是一种方便的随访工具,在疾病的系统诊疗中既能督促患者积极复诊,提高随访率;又能让医生快速了解病人病史、治疗情况及发展变化,做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健康教育随访册出院患者

为了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督促患者定期复诊,了解住院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出院病人用药、饮食、功能锻炼等,同时征求患者对医院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我科于2012年2月开始向所有出院病人发放《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健康随访册》共1200份,并初步探讨其在心血管患者随访中的作用。

1 内容及方法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发病原因多于心理社会应激、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且以老年患者收治居多,其感知能力、视觉、听力、记忆力均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些患者不重视出院后的护理,导致疾病复发。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1为了保证和每一位出院患者建立良好的随访关系,安排专人负责健康随访册的发放并进行登记和随访。同时按照登记本的记录在患者复诊时间的前3天至5天电话提醒,方便患者复诊,同时收集患者对医院、科室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的意见和建议。

1.2 随访册内容

1.2.1 本科室简介:加强对科室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

1.2.2 服药医嘱卡:以表格形式清晰明了地写明患者出院后的服药时间、剂量及注意事项,保证服药的准确性及按时性。

1.2.3 血压血糖监测表:便于复诊时医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

1.2.4 常见心内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提供专业的心血管知识保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1.2.5 复诊指南:包括本科室专家门诊时间表、门诊挂号方式以及根据患者病情、管床教授坐诊时间制定的四次复诊具体日期及时间,为患者再次复诊提供指导。

1.3 设立专线电话,提供24小时咨询电话,使患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帮助。选择护师以上且愿意从事此工作的护士担任接听工作,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乐于奉献,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并要求每次通话内容进行记录,以便查看。

2. 讨论

通过健康随访册的发放及咨询电话的开通,大大改善了患者、家庭护理者的出院后遵医行为,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使科室在患者中树立良好的信誉,提高患者的复诊率,促进科室的发展,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这种护理工作的扩展形式也避免了患者从医院到家庭护理出现脱节,省去患者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来回奔波,为病人提供便利,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许芬娟,郭英,吴伟等. 冠心病支架术患者出院后电话回访健康教育.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2(9):154—155

心血管专科护理范文1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4-0602-02

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4.069

由于工业和城市交通的发展,严重外伤日渐多见,严重外伤引起失血性休克成为急诊常见的抢救对象。从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6例,现对这类患者的抢救及护理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6例因严重外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2~80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刀伤21例,其他7例。受伤部位颅脑损伤13例,胸部外伤8例,腹部外伤30例,骨盆骨折6例。经抢救成功52例,死亡4例。

抢救措施

1.评估伤情 创伤后的第一小时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1小时”,这个阶段现场急救、途中转运、急诊救治情况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休克后1小时内及时有效抢救的病死率为10%,超过1小时则增加明显,超过8小时病死率达到75%。因此,接诊患者后应迅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1]。应使用简练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清醒患者或目击者询问受伤方式,处理经过,迅速而全面地对患者进行体检,判断有无威胁伤员的生命征象,监测呼吸、血压,触摸大动脉搏动,观察皮肤末梢循环,评估患者损伤程度及休克状态,同时准备急救药品器材,明确处理重点。

2.纠正休克 早期、快速、足量扩容是抢救休克成功的关键。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功能。1名护士负责静脉通道管理,快速补充血容量。接诊患者后立即快速建立2至3条静脉通路,用于输液和输血。我科在抢救过程中,有10例因周围静脉穿刺困难,立即通知医生行中心静脉穿刺术并监测中心静脉压,有30例用留置针双管输液,一管输入平衡液,另一管输入胶体药物,其中胶体使用长源雪安的26例,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例,紧急输血 2例,22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经及时扩充血容量,保证血液循环,52例患者在短期间内失血性休克状况得到及时纠正,为进一步专科抢救治疗争取时间。

3.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可因舌根后坠,血液或痰液等阻塞呼吸道引起肺通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抢救者应迅速清除口、鼻内分泌物及异物,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2]。其中10例患者行气管插管术;5例患者出现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经处理,患者未出现窒息现象。

4.处理出血伤口 对于开放性伤口,根据出血性质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其中36例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出血得到控制;14例头部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帽加压包扎,5例四肢开放性骨折进行加压包扎并用夹板固定。

5.完善相关检查 及时配合医生进行诊断性操作,如腹腔穿刺术,血气分析,联系床边X线检查,B超检查等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由于外伤病情严重,应积极配合,遵医嘱做好备皮,定血型,配血,留置尿管,查输血前五项,ECG和术前用药,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准备护送患者到相应科室,与有关科室交班,做好相应记录。

临床护理

1.严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监护生命体征、意识、瞳孔、CVP、肢体末梢循环,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液出入量。合并头部外伤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警惕有无颅内出血。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要注意有无脏器功能衰竭,DIC早期症状。经过抢救有4例死亡,其中3例因车祸致伤腹部导致肝脾破例大出血,1例是因胸部刀刺伤并颈动脉断离大出血致循环功能衰竭,其他患者无出现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用药护理 由于患者休克,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要大量补液,要明确记录出血量及每小时尿量,配合补液,防止因补液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应用强心药和血管活性药时,使用输液泵输注,输液泵可节省人力又保证药物能及时、准确的使用。应用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管道的护理 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记录引流量、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躁动不合作的患者,上约束带约束四肢防止管道脱落。上呼吸机患者,专人护理,做血气分析,调节呼吸参数。本组未出现管道堵塞和逆行感染。

4.止血包扎的护理 严密观察加压包扎的肢体出血及伤情变化,防止包扎过紧或过松,如有肢体出现发黑发紫,指端冰冷时,应放松重新调整。有3例患者诉有肢体麻木、胀痛,报告医生调整后,该症状缓解。本组未出现因护理不周而出现血管损伤或肢体坏死。

5.心理护理 惊慌或者心情烦躁的患者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应说明医护人员会尽力为其治疗和护理,要稳定患者急剧波动的情绪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信心,对疾病治疗康复有重要意义。

6.安全转送 患者经抢救后,病情趋向稳定时,需进一步检查、治疗,送专科治疗时,先准备好途中需用的急救用物,电话通知有关科室做好准备,医生护士一起护送,途中保持呼吸道、静脉通路、各种引流管通畅,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我科56例患者中,4例死亡,有3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行CT检查过程出现呼吸停止外,其余的都能安全转送到相应科室。

严重外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时,要准确快速进行评估,明确处理重点,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要协助医生完善诊断性操作,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创伤后的黄金1小时的治疗情况直接决定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因此争分夺秒地对创伤患者进行正确规范的早期干预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3~4]。急诊护士在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时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娴熟的急救理论,并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及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有明确的分工,按患者的伤情和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与医生紧密配合,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主动地配合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为专科进一步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降低了伤残率和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宗平,谭学书,刘 平.特大地震中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11):977-979.

[2]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3]黄 戈,黄 斌,沈 凯.胸部钝性伤致心脏破裂3例[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4):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