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时间:2023-01-08 16:14:54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风险;对策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心血管内科是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及康复的主要场所。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心血管系统疾病常常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往往来势凶猛。由于医疗工作的复杂性、药物学及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未知性,使得护理风险存在各种风险,本研究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150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150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63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52.7±10.1)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23例,高血压伴冠心病51例,心肌梗死62例, 先天性心脏病6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2研究方法 给予对照组50例患者常规的内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除了给予这些常规护理外,还针对本科室发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改良护理。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分三个等级:良好、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为前两个等级之和。

2 结果

2.1通过对150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作者发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主要存在来自三个方面的风险:第一,来自于患者本身;第二,来自于医护人员;第三,来自于医院和管理层。

2.2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愈程度结果表1,其中观察组的总润愈度为97%,对照组的总润愈度为8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风险

3.1.1患者因素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一旦病情未见好转,甚至发生恶化时,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3.1.2医护人员因素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 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 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工作比较繁忙,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经验进行配比药量,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3.1.3医院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环境比较嘈杂,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摔倒,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3.2 防范对策

3.2.1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医院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宣教,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2.2加强护患沟通

改善医院环境建设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姜木林.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8:154+156.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2

广东省人民医院创建于1946年,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属下有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广东省农村眼病研究所、广东省骨质疏松防治中心、以及惠福院区、平洲分院两个分院。还有多个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

医院拥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心内、心外两个博士点,心内、心外、心儿、肿瘤学四个硕士点,拥有一批诸如林曙光、吴一龙、庄建等享誉全国的知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80多人。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担任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学组组长、学会常委和广东省各专科学会主任委员的专家共有近五十人,主办了《岭南心血管病》、《循证医学》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业杂志。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50年代初就承担了中山医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和广东省药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1997年被评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目前承担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

重点推荐―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中心

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血管、肺部肿瘤专科是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从1982年开始,连续5届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疾病研究合作中心,该研究所在心内科、心外科、心儿科基础研究和临床流行病学等方面全面发展。诊断治疗均居国际先进水平,不少研究领域已与发达国家接轨。是全国三大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心之一,拥有冠心病与风湿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该中心每年开胸心脏手术超过3000例,心脏介入治疗5000多例。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下辖肺科、胸外科、乳腺科、肿瘤介入科、放射治疗科、肿瘤内科、胃肠肿瘤科、肝胆胰肿瘤科和肿瘤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吴一龙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单病种首席专家制,并以单病种管理模式享誉国内,肿瘤中心对肺癌、乳腺癌等单病种治疗的效果居国内前列。

联系电话:020-83827812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大德路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等五所三甲医院及四个分门诊的大型中医院。

医院形成了一百多个特色鲜明、疗效明显的专科专病,其中脑病专科、心血管病专科、皮肤病专科、肾病专科、乳腺病专科、妇科病专科、脊柱专科、中医急症、颈椎病(脊柱)专科、骨病骨肿瘤专科、骨关节病专科、消化病专科、呼吸病专科、肿瘤病专科、耳鼻喉病专科、中医外科、针灸科、糖尿病专科、肝病专科、冠心病专科等是部级和省级的重点专科,在国内和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国家、卫生部及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赞誉我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重点推荐――脑病科、妇科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主要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及心理睡眠障碍、脑肿瘤、运动神经元病等进行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其中“脑血管病中心”以神经介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西医结合内科及围手术期诊疗技术为特色的脑血管病诊治单元,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以及早期康复的脑血管病诊治新模式。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针对帕金森病现状,创立了帕金森病友俱乐部,形成帕金森病终身服务体系。将中医分期辨证论治与外科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计划系统相结合,并应用脑室镜等先进设备对脑出血、癫痫、脑肿瘤等开展立体定向手术。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3

时隔仅仅半个多月,刘红旭教授为什么就同一个话题在两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刘红旭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

具有独特优势

采访一开始,刘红旭教授首先阐述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一大瑰宝,是中华民族科学与文化的结晶。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诸多杰出的医学家。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逐渐占据主流医学地位。在此背景下,医学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前途、中医药学与近代医学的关系也产生了诸多不同的主张与见解。一些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主张以我为主、兼容并蓄,比如当时的北京四大名医均主张要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同时要中西医交流,团结合作,为人民解除病痛。”

他回顾说:“新中国成立后,主席作出了‘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等的重要指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学科,为全人类共享。因此,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发展中医、造福患者的必然选择。”

介绍到这里,刘红旭教授话锋一转接着说:“介入心脏病学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当前,介入治疗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得到了迅速发展。2015年,中国内地冠心病介入治疗超过60万例;但是,尚有一些与PCI手术相关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无复流与慢血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CI术后生活质量等。”

刘红旭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内大型中医医院的普及,中医药对介入手术患者干预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吴以岭院士和杨跃进教授共同领衔开展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其结果显示:通心络明显促进PCI术后24内ST段回落,改善AMI急性期和恢复期心肌有效再灌注,减轻无复流。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领导的‘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方预处理具有较强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陈可冀院士200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报告了第一个前瞻、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中药干预PCI术后再狭窄多中心临床试验――‘芎芍胶囊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R床研究’。张伯礼院士领衔组织的‘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芪参益气滴丸与阿司匹林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相当,安全性更好。邓铁涛教授以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而成的通冠胶囊,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他接着说:“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丹参粉针、丹参酮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之后认为,中医药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实验对于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搭建脑心同治平台,

推进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

2016年4月16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中医药学会主办,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刘红旭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

谈及这次会议,刘红旭教授首先阐释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死率、致残率居于首位。因此,其治疗和预防便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2015年1月22日,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包括了国医论坛、科普论坛、公益论坛和脑心同治论坛,并在大会上成立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霍勇教授担任首届主任委员。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在搭建脑心同治理论的基础研究平台、临床合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方面正在逐步推进,目前已经在我们医院建立了脑心同治实验室,希望能够不断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

他接着介绍说: “第二届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设有科学与文化论坛、脑心同治论坛和公益论坛,高润霖院士专门录制了祝贺大会召开的视频。脑心同治论坛仍然是本次大会的核心论坛,并与全国脑心同治学术大会进行了视频互动,将北京的会议盛况传送到全国。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北京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学者进行科学与文化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希望把这个大会打造成北京地区中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临床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推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学术发展;把它办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中医药学术盛会,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精品,办成北京中医药学术活动的经典。”目前,第三届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京津冀一体化将成为此次大会的新亮点。

中西医并重、内外兼修、

医教研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

据记者了解,刘红旭教授供职的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对此他介绍说:“我们医院建院之初,便荟萃了北京地区众多著名的中医专家,许公岩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耄耋之年的许公岩教授仍虚心学习西医的诊断技术与检验知识,志在‘西为中用’,使中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刘红旭教授还介绍说,“从1990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用了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举措成为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措施。除许公岩先生之外,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还拥有许心如、魏执真、黄丽娟、柯微君、夏军等多个部级、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站,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公岩先生过世前,曾立嘱捐献自己的个人财产,建立了‘许公岩、夏寿人中青年奖励基金’。我在做住院医师时,曾有幸跟随许老查房,也是首个‘许夏基金’的获得者。如今,作为北京市薪火传承许公岩名医研究室的负责人,我衷心希望许老的学术思想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培养青年中医才俊,造福广大患者,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谈及自己领衔的心血管科,刘红旭教授如数家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目前由心内科诊室、名老中医继承诊室、心血管病房、CCU病房、心功能室、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重点学科实验室、脑心同治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室、GCP办公室及实验药品库等12个功能结构单位组成。心血管科努力探索发展“科研-教育-临床三位一体”方法学的创新,包括流派传承的创新、循证医学方法学的创新、中医外治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他进一步介绍说:我们在对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凝练了心血管科学术领域的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凉血清热法治疗心律失常和益气逐瘀法治疗冠心病的“治心三法”,特别是“益气逐瘀法”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冠心病领域不断创新;拥有三参通脉口服液、参元益气活血胶囊、调脉饮口服液、益气生津袋泡茶、醒脑延寿片、清脑平肝片、清血消脂片、益气生脉合剂等多个医院内制剂,临床应用疗效十分显著。与此同时,心血管科病房同时建立了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绞痛、高脂血症等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血管病诊疗规范,拥有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中药泡洗、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在开展中医特色诊疗的基础上,该科室近年来还引进并开展了多项心血管病诊疗新技术,包括IVUS、FFR、OCT、冠状动脉旋磨技术、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ICD及CRTD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PDA封堵术、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Mix手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等,每年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近千例,心血管科在危重症急救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心血管科还成为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协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三个学会的挂靠单位,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逐年提升,并先后与日本草津心脏中心、中国台中荣民总医院、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普林斯顿医学中心等学术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刘红旭教授说。

对于科室未来的发展,他坦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一个医教研防一体、内外兼修、中西医并重的心血管病中心。未来,我们的心血管科将在本学科多个部级名老中医工作室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的基础上,以本学科重点优势病种为核心,总结、凝练、形成具有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特色的常见心血管病中医诊疗规范体系,并通过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推广、辐射、形成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诊疗的特色优势。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构建‘梯队式’骨干人才队伍,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向地全方位培B人才,建立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的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构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新模式,在现有的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协作平台基础上,拓展北京地区中医心血管病特色诊疗中心功能;依托大数据等手段,初步建立北京地区心血管疾病慢病管理体系及心血管急危重症监控平台,提升北京地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刘红旭教授本人也取得了诸多学术成就。他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100余篇,仅最近3年间,就被SCI收录10篇;同时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11年,他凭着“中医药治疗AMI多中心十年质量管理及其动态信息监控”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与此同时,刘红旭教授还担任着卫生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心血管病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北京市中医心血管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市中医125人才1类、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十层次杰出人才。目前他还担任着国家自然基金中医药项目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务。

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刘红旭教授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除了其主导的“北京中医药科学与文化大会”之外,他还担任着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CISC)、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CCIF)、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中国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中国心脏大会(CHC)、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GW-ICC)等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的主席团成员。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53-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 enrollment,clinic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 of clinical teaching.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linical medicine department,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quick onset,swift change.For nearly four years the department to recruit 42 studies,and graduated in the past 38 graduate students,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feat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w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clinic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pattern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linica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Postgraduate;Clinical standardized training

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科性较强的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危急重症多,及时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因而要求心血管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正确诊断及抢救危急重症的能力[1-2]。心血管内科学临床研究生多为低年资住院医师和应届本科医学毕业生或应届硕士毕业生,其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临床基本技能差,且多数不具备基本的临床思维。目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制订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这种新的规范化的住院医师教学培训模式已成为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临床队伍的必由之路[3-4]。对具有较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而这一群体的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疗质量。因此,对本科近四年来招收的心血管内科临床研究生特点,结合本专业特点,与以往传统的研究生临床培训模式比较,探讨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

1 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组成及特点

本医院近四年共招收心血管疾病内科学硕士研究生42名(临床规范化培训),其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30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6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6名。人员分析显示在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5.7%。以往毕业的38名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传统的临床培训)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26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5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1.6%。无临床工作背景的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该群体虽然是医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如何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培训,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内科住院医生至关重要。

2 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及模式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第一学期为期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外,其他时间均在临床参加临床训练。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8个月的内科二级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基础培训,还要完成10个月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培训。在专科培训期间,明确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探讨适宜的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素质专科临床医生有重要意义。

2.1 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

①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循环系统解剖,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②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熟练掌握体格检查及心脏听诊、熟练分析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的监护手段。③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心血管疾病危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

2.2 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2.2.1 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学习 上述本科招收的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虽然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其心血管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且大多数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通过临床培训,使其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心血管急症的能力,达到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水平。首先从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做起,同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5]。结合临床,每周开展一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心血管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培养“三基”水平过硬的临床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基本临床技能更熟练。

2.2.2 一对一带教、分阶段培养 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一对一带教,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临床前培训,时间为2周,熟悉环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操作,熟练掌握心脏听诊、规范的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培训,时间为6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并在老师带领下一线病房值班。初步掌握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第三阶段:普通病房临床培训,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独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独立完成心内科普通病房一线值班。第四阶段:重症监护室临床培训(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轮转),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的处理。第五阶段:夯实临床培训,时间为2个月,完成前四个阶段的专科培训后,由科室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心血管内科“三基”及临床思维和能力考核,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临床培训,以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硬,临床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2.2.3 教学模式 ①研究生带教老师的要求:研究生带教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向研究生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同时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专业水平。②“三级医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依据“三级医师负责制”原则,科室每日安排主管医师或主诊医师查房制度,查房过程中由研究生汇报病历,就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培养其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③由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科室教学查房,提前2 d告知病例,查房前要求研究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治经过进行前面分析,并且要求研究生查阅教材、文献,先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查房。此外,主持教学查房的专家,首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汇报病例,并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大家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分析过程专家针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由专家总结并对该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讲解,培养其临床思路同时并对疾病的诊治及进展全面了解。

2.2.4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6-7] 在临床培训阶段,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针对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由研究生针对患者临床情况,对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或有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作为指导者分析、纠正研究生错误,研究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不仅加深了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理解,而且提高了研究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

3 体会与思考

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中较重要的二级学科。其实践性较强,专业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危急重症多,且常需专科医师作出快速判断与紧急处理[9-12]。因此,心血管内科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而又非常重视实践过程的学科。如何使刚踏入心血管内科门槛的青年医师及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是心血管内科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13-15]。

本研究通过明确教学对象,细化培训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改良带教方式等方面对传统的心血管内科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临床应用,通过临床实践对心血管内科教学的方法进行持续的改良与探索。衷心希望更多的心血管内科领域的教育人士改变思路,积极探索真正适合我国临床医学教学单位的心血管内科学的临床教学方法,促进心血管内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Vukanovic-Criley JM,Hovanesyan A,Criley SR,et al.Confidential testing of cardiac examination competency in cardiology and noncardiology faculty and trainees:a multicenter study[J].Clin Cardiol,2010,33(12):738-745.

[2] March SK,Bedynek JL Jr,Chizner MA.Teaching cardiac auscultation:effectiveness of a patient-centered teaching conference on improving cardiac auscultatory skills[J].Mayo Clin Proc,2005,80(11):1443-1448.

[3] 孙运波,于兰贞,李良,等.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成效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3(7):50-52.

[4] 詹歌,梁军利,李红霞,等.三级甲等医院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2,2(6):1021-1023.

[5] 刘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6] 柳红,胡艳艳,邵洁,等.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接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127-129.

[7] 付振虹,金琴花,盖鲁粤,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教学模式及质量管理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7(1):99-101.

[8] 王一锦,徐彤彤,姚艳敏.浅谈心血管内科研究生的培养教育[J].医学信息,2010,23(7):319-320.

[9] 朱航,王广义,薛浩,等.PBL与L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应用效果对比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12(12):1046-1049.

[10] 薛浩.PBL与LBL两种教学方法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9-10.

[11] Pandejpong D,Nopmaneejumruslers C,Chouriyagune C.The effect of a continuity of care clinic curriculum on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 skills of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J].J Med Assoc Thai,2009,92(2):S6-11.

[12] Brock L,Cunha E,Tavares JR,et al.Graduates from a postgraduate program in cardiology:are the results of almost 30 years adequate?[J].Arq Bras Cardiol,2010,94(4):500-506.

[13] Maheshwari S,Zheleva B,Rajasekhar V,et al.e-Teaching in pediatric cardiology:A paradigm shift[J].Ann Pediatr Cardiol,2015,8(1):10-13.

[14] Lin W,Lee GK,Loh JP,et al. Effectiveness of early cardiology undergraduate learning using simulation on retention,application of learning and level of confidence during clinical clerkships[J].Singapore Med J,2015,56(2):98-102.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5

由吴以岭院士主编、王永炎院士主审,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原创研究的《脉络论》专著正式发行。

会上,王国强副部长与杨胜利、陈可冀、张运、吴以岭院士等共同触发《脉络论》首发的水晶球,并向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数十家医学院赠送了书籍。

首发仪式后,山东大学副校长张运院士、北京阜外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还做了相关学术研究的精彩报告。

《脉络论》全书210万字,集中反映了吴以岭院士主持的由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用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将承载血气运行功能的“经脉”混称为“经络”,导致自《内经》已有明确论述的血脉及脉络理论的历史缺位,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

吴以岭院士及其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血脉络理论的有关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血)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脉”与西医学“血管”在解剖形态上具有同一性,从“脉”分出遍布全身的“脉络”则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脉络-血管系统病”涵盖了胸痹心痛与冠心病、中风与脑血管病、脱疽与周围血管病、心悸与心律失常、心积心水与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

《脉络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该项目通过3 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并通过复杂系统分析方法,阐明了血管病变络气“虚与滞”、“痰瘀热”、“缩窄闭”的共性发病规律与病机特点,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通过全身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机制失调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张运院士主持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关注,该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期刊。该编辑部同时发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成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提出上述三类疾病的共性核心机制――“微血管损伤”是制约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或介入治疗冠脉大血管开通后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可导致左室扩张、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是国际心血管疾病的难题。

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现象,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eNOS活性。通心络的这项功能为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该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色,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相互影响交互为患是形成病变发展加重的恶性病理链,络息成积、心脏扩大、功能衰竭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法遣药特点,制定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6

2005年7月1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了2005―2006年度立项的973项目,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北京阜外医院、复旦大学等国内10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申报的“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项目,吴以岭教授被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近日,我们有幸采访了吴以岭教授。

笔者:吴教授,作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专家,在您看来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病,预防非常关键,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治疗方面,要用药物干预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四大环节。

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主要是血液和血管两大病变形成,血液病变主要是黏稠凝聚造成心脑供血不足或中断,血管的病变主要存在四个病理环节: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微小血管损伤等,这些都可以造成冠心病、脑梗塞。

笔者:吴教授,你们这次973项目的代表药是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又是如何发挥防治心脑血管病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通心络将益气药人参与活血化瘀、搜风解痉的五种虫类通络药共用,如水蛭、土鳖虫是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可以疏通络脉瘀阻,降脂抗凝,促进血流;将搜风解痉虫类通络药全蝎、蝉衣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是通心络针对络脉绌急的病理而加入的维护血管内皮功能、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冠心病的发病,总以气虚为本,络虚不荣,所以用人参补心气、益气通络。因此,通心络胶囊不仅可以降脂抗凝,疏通络脉瘀阻,解决血液病变,而且可以抗动脉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管痉挛,修复微小血管损伤,解决血管病变。通心络通过发挥双重治疗作用、干预血管病变的四大环节,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病。

在全面解决血液病变,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元伟教授等系列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动脉硬化指数,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干预血管病变的四大环节方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郭静萱教授进行以改善和修复血管内皮为重点的实验发现,通心络能够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全面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有效防止心脏事件发生。中国医科大学曾定尹教授等研究证实,通心络能有效缓解血清素诱发的冠脉痉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宗贵教授等实验研究表明,通心络对于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一定的作用。山东医科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研究证实,通心络能改变斑块组织学构成,增大斑块密度,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明显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和微血管的完整性。董为伟教授等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通过促进脑缺血半暗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大量表达而促进毛细血管新生。

通心络独特的双重作用和对血管四大病变的干预使其不仅治疗心脑血管病疗效卓著,而且可以有效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冠心病脑梗塞的发生。心梗后服用通心络可以防止再发。

笔者:你在全国两会上多次谈到中药现代化问题,通心络可以说也是现代特色中药的代表,它在生产工艺中如何采用现代高新技术?

吴以岭教授:中药超微粉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中药加工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能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能稳定释放和被有效吸收。

通心络胶囊在生产过程中与清华大学材料系合作,历时3年将超微粉技术应用于通心络胶囊的生产工艺过程,国家将其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和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前一时期,国内医药学专家对这一项目进行了鉴定,一致认为通心络超微粉技术首次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引入了超微粉粒度检测,明确了超微粉粒度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笔者:将超微粉这种现代高技术手段运用到通心络的生产工艺中,能给普通的消费者带来哪些“看得见”利益呢?

吴以岭教授:超微粉通心络胶囊变小、疗效提高,治疗心脑血管病总有效率比以前又提高5.7个百分点,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达到了95.7%,心电图改善率达到了71.0%,缓解胸闷胸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症状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1.3%。超微粉通心络的胃肠道反应显著减少,服用更加安全,更加方便。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7

【关键词】 心血管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91-01

医疗风险会直接影响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对于医院的形象也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如果处置不当还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种类比较多,而且病因往往较为复杂,患者发病的时候来势凶猛,病情危重,且很有可能在病情已经发生改善的情况下突然的发生恶化,因此心血管内科的医疗风险在医院所有的科室中比较高。很多护理中的问题都很有可能导致出现一些法律问题,所以很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升护理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存在的一些医疗风险,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组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现将护理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43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5±4.3)岁。患者中高血压性冠心病患者为30例,心肌梗死患者41例,另外9例为风湿性的心脏病患者。

1.2 方法 本组选取了80例患者开展问卷调查,并对于护理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了相应地解决思路。

2 结 果

本组80例患者中发生护理不安全因素的总共有30项,发生在20例患者身上,具体的构成情况,见表1。

3 讨 论

3.1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一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来自患者自身的不安全因素 一些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不遵从医嘱。因为缺少对于疾病的科学认识,加上症状一些内科疾病症状不是特别的明显,所以部分患者容易掉以轻心,一些患者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治疗。有些患者还出现未经允许擅自的离开病房或者自行断药的行为。有一部分患者在医护人员发现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劝阻,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被及时的发现,这样很容易引发患者疾病的发作,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困扰,引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另外患者对于治疗的效果往往会有比较很高的期望,一旦病情反复或者出现恶化的时候患者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经常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医院,这也会产生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3.1.2 由于护理人员所引发的一些不安全因素 心血管患者内科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重,且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大,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且经常保持着高度紧张的情绪,这容易引发护理人员心理上的厌烦和抵触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上的差错,进而产生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一些护理人员在巡视的过程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处理,延误对于患者的治疗,因而也会产生一些纠纷。同时心血管内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技术变化比较快,一部分的护士缺少临床的经验,对于新的技术和理论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在单独执行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差错,产生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一些护士对于监护仪的使用不够熟悉,但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处理而引发各种医疗纠纷。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费用和检查费用都比较高,因此很容易因为费用问题而产生一些纠纷,特别是患者的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病人,如果护士因为个人的原因没有及时的告诉给患者的治疗费用和药费,也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进而产生各种医疗纠纷。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是导致各种纠纷的重要原因,真实性问题主要是一些忽视擅自离开巡查的实践,导致忽视对于患者的记录不能及时的获得,对记录进行主观臆断随意填写。因此所记录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并不真实。护理记录的及时性问题是因为心血管内的患者病情一般发病急且危重,这时候大多只能事后进行护理记录的补填,这容易引发护理记录的不及时。医护记录还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产生各种法律纠纷的重要原因,比如医生医嘱所开出的时间和护士开出的医嘱的执行时间偏差比较大,或者护士和医生的观察记录差异较大,对于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死亡实践存在偏差等等,这些都是引发各种护理纠纷的重大原因,在实践中应当给予足够的认识。

3.2 临床上提升护理质量的一些建议 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强化自身法律意识,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要学习好法律法规,这样在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就可以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也可以对患者的权益有更好的认识。另外医院的护理人员还要注重对于新的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临床诊疗的技能,加强自身的护理能力,更好的为患者开展护理服务工作。同时也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工作,记录工作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不错记、不遗漏,注意书写的工整。护理的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则应该及时的和通知医生,避免因为医护记录在时间上的矛盾而产生一些医疗纠纷。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做好沟通,多对患者进行关心,增强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如果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患者对于收费有任何的疑问,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进行耐心的讲解,护理人员也要和患者的角度出发,支持和理解患者,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努力减少可能产生的各种护理纠纷,以达到减少各种医疗不安全因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01).

[2] 包惠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1).[3] 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6).

[4] 朱瑞芳,徐玉涛.心内科1523份出科病历护理记录缺陷及对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01).

[5] 陈翠平,游瑞珍,胡福秀.规范护理记录避免护理纠纷[J].基层医学论坛,2008(15).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血压;防治工作;门诊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明显的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最近几年还出现了很多年轻人患有高血压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事实上,高血压的危害还在于它可以引发其它各种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和肾病等,为了保证国民的生命健康,我国卫生部门已经提出要大力的展开对于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1我国高血压治疗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卫生部门领导和医学专家就提出了让高血压低头的口号,尽管过去高血压防治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还很低,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把高血压只作为一个疾病放在心血管内科、或者肾脏内科诊治,医师没有从专科的角度去研究怎样使高血压病人诊断明确、治疗理想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总结老一辈医学家的经验基础上,同时向多方专家请教,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之中不断总结。发现高血压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又可导致心脑肾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涉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即高血压学。

对于高血压的诊治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后,接下来就应该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由于高血压不同于普通的心血管或是呼吸系统方面的疾病,它不仅涉及到各个组织器官的治疗,而且我们也没有发现一个明确的可以根治高血压的治疗过程,所以,当高血压病人的内分泌系统和心脑肾系统出现症状时,就一定要采取系统化的防治措施,以防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引发高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日常的饮食习惯或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等,也包括遗传,甚至肥胖等因素,这些都易引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我国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通过临床的诊断,判断治疗方法的效果是否良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对高血压患者有清晰的诊断思路,希望通过设立高血压门诊和高血压病房等相关的措施,能够更好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医治。

2高血压的门诊总结

2.1提高降压疗效,减少靶器官损伤通过高血压的临床诊治能够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明显降低的效果,直到达到标准的血压值,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更年期的妇女如果患上高血压,其临床表现为容易激动,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针刺疗法降低血压值,尤其是在清晨进行针刺更能有效的起到情绪控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当高血压病人恢复了正常的昼夜作息时间以后,主治医生不能够忽视对病人血压的监测工作。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来的用于降低血压的药物有很多,包括尼莫地平、心痛定、波依定、利降平以及降压避风等多种临床药物,但要注意的是,医生要根据不同高血压病人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合理的治疗,当选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将少降压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不至于引发其它的副反应等症状。实际的临床表现表明,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针刺疗法后血压都趋于正常。另外,老年人也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患者的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升高,致使其脉压差值降低,对心脑血管和肾的损伤都较为严重,当应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之后,可以明显的减轻心肌缺损的症状,有效的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胸闷气短等症状,调节心率的同时降低血压。针刺疗法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还可以减轻对于把器官的损害,对头晕目眩、血压不稳等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因此,针刺疗法应该广泛的应用于高血压的临床诊治

2.2高血压研究门诊诊疗效果分析高血压的可行临床治疗模式可以通过诊疗门诊来实现,通过达标率的提高起到对高血压良好的防治效果。

2.2.1研究门诊的工作模式研究门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高血压的治疗很好的在临床诊疗效果上的得到体现,其工作内容首先包括诊疗的程序和中医辨证方案的建立,其更加注重规范与辩证关系的统一;其次是定期的对诊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估,目的是为了选择最佳的用药方案进行高血压的治疗;最后就是注重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对诊疗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不同的高血压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这样才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又能够符合临床诊疗的需求。另外,我国的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是很有利用价值的,我们应该通过临床的病例总结诊疗的方案,建立其高血压患者的症候类型,例如冲任失调、肝火过盛、肾虚乏力等,再结合中医的治疗方案完善研究门诊的工作模式。

2.2.2研究门诊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中药治疗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案例对高血压的辨证疗法以及疗效的观察指标进行了总结,得出研究门诊是一种临床与科研结合的诊疗模式,能够提高对高血压的控制率,对于高血压的防止和治愈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卫生部门也应该重视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近期我国医学方面的权威机构出台了关于我国高血压疾病的防控调查,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血压门诊方面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的办法,并且以高血压研究门诊的诊疗作为基础,结合中西技术对高血压的防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的控制我国高血压的发病人数,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溱,扬樟卫,胡晋红,等.应用运筹学和数据统计方法优化门、急诊药房窗口配方服务[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0):983-986.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9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82

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因复杂以及病情变化快等特点, 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一旦护理不当, 不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其生命安全, 而且还极易引发一系列的医疗纠纷[1]。本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82例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97例, 女85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83岁, 平均年龄(52.7±10.1)岁, 包括风湿性心脏病32例, 高血压伴冠心病64例, 心肌梗死72例, 先天性心脏病6例, 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

1. 2 研究方法 对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2 结果

18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情况与临床资料中存在53例(29.1%)违规操作或者不安全操作行为, 其中包括医护人员因素31例(58.5%)、患者因素14例(26.4%)以及医院因素8例(15.1%)。

3 讨论

3. 1 不安全因素分析

3. 1. 1 医护人员因素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护理工作的责任巨大、任务繁杂, 极易产生医疗风险。护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①护理文书的书写不规范:对于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护理人员必须每30分钟对其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观测与记录, 当患者病情稍微好转后, 护理人员就会产生疏忽与懈怠, 从而推迟对患者诊测与记录的频率, 导致护理文书的记录不够完整[2];由于受到快节奏工作的影响, 部分护理人员在文书登记时也养成了快节奏的习惯, 在书写时字迹比较潦草;由于一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或科室的监督不到位, 在日常护理巡查过程中, 一些护理人员在发现患者不在位时, 会进行随意编写;在抢救患者时, 护理人员忘记登记护理文书, 存在事后登记或文书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距离过长的现象。②药物使用及药量配比出错:由于心血管内科用药的品种较多, 药品的出厂商及名称比较复杂, 而且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 工作比较繁忙, 可能会出现拿错药等情况;护理人员对速度的把握不准或患者自行加快滴速, 会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 进而造成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可能会凭个人经验进行配比药量, 从而导致出现药量错误。

3. 1. 2 患者因素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一些患者并没有严格执行医嘱, 例如一些患者会因为其症状较轻, 从而就会对疾病持有一种轻视的心理, 在未获得医护人员许可的情况下, 擅自离开医院与病房, 或请假外出后并未按时返回病房等[3]。由于心血管疾病比较特殊, 在比较嘈杂的外部环境中, 再加上患者自身疲惫等因素, 极易引发疾病的发作。一些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充分认识, 往往对医疗持有过高的期望值, 一旦病情未见好转, 甚至发生恶化时, 常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医护人员, 不能充分信赖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进而诱发不安全因素。

3. 1. 3 医院因素 由于心血管内科病房的床位、医疗设备以及来往的人员较多, 环境比较嘈杂, 会影响到科室患者的休息, 易引发患者的投诉。如果医护人员未及时彻底打扫病房卫生, 在地面滑湿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患者摔倒, 会给患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不良影响。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殊性, 其治疗费用往往较高, 若护理人员未及时、详细地将费用明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在结账时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3]。

3. 2 防范对策

3. 2. 1 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医院要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为其传授更多科学的护理知识与技能, 为其提供更多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同时再通过考核的方式考察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4]。而护理人员也要通过听课与查房等形式, 不断加强护理知识的学习与巩固, 通过护理实践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操作能力, 进而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此外, 医院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与安全知识的宣教, 要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安全意识, 使其能够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护理人员要严格规范护理记录, 及时、认真地书写护理文书, 从而充分保证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3. 2. 2 加强护患沟通, 改善医院环境建设 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 要充分尊重应关心患者, 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需求, 及时解决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困难,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此外, 护理人员还要将用药方法与诊疗方法详细地介绍给患者, 并且将医疗费用详细地告知患者, 以此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度及信任度, 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状况下, 加强对医院环境的建设。如在病房添加微波炉以及电视等设备, 充分保证病房的安静与洁净, 努力为患者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

综上所述,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护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 主要是由于患者、医院以及护理人员造成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护理水平, 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康复, 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几率, 医院要深入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少梅. 心内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对策. 河北医学, 2010, 9(7):886-887.

[2] 白菊娥. 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医学, 2011, 11(9):1772-1773.

[3] 额登格日勒.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6):324-325.

[4] 周柳嫦. 浅谈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12(3):54.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10

[关键词] 全科医师团队;无缝链式服务;信息化;高血压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8)23-0010-02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使现有的专科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实施全科医疗,发展全科医学是历史必然趋势,因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应运而生。高血压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管理既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结合点。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2月组建全科医师团队开展无缝链式服务以来,在高血压病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以来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全科链式服务后高血压患者人数约3516人,其中心脑血管发病人数约111人。对照2004年组建全科团队前开展的分隔式服务时的高血压人数2597,其中心脑血管并发症人数111人。

1.2 方法全科医师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2004年起本中心组建了全科医师团队,以“服务全程无缝隙,医患接触零距离”的全科服务理念,当好居民健康守护者。组建全科医师团队,开展“无缝链式一居一医”家庭健康责任制。每个团队组成:全科医生5-6名,均经过全科医生岗位或学历培训且具有本科学历。其中,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2-3名、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2名、-中医医师(或中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2名、全科护师1-2名、防保医师1名、社区志愿者1-2名组成一个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团队长由中心竞聘产生。每个团队负责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该社区卫生服务站所管辖范围内的2-4个居委或村委,管理人数约1万余人。同时还负责2-3个全科门诊和一个全科病房,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责任对象。由于是一居一医的诊疗过程,全科医生对门诊就诊的病人即可进行高血压管理;在病房则对住院病人进行高血压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病人病情稳定出院,可以建立家庭病床,跟踪随访血压情况。社区门诊也可作为高血压病人定期随访的有效场所。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作为数据的收集限定及总和,避免了漏诊和漏管理。全科医生无论在中心门诊、社区门诊、家庭病床建立、住院诊疗过程及慢性病访视等各个环节均能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管理。

2、结果

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全程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高血压进行管理,高血压规范管理情况显著改善,由69.05%上升至7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6,P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医疗模式的转变,专科向全科转变。这不仅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工作重点的变化。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4年2月以来就开始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全程无缝链式”服务模式,这种“一居一医签约”式的健康责任制,让民众切实感到了服务到位的同时,另一大好处就是实现了医患的互动,调动民众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团队医生的全程管理,医生与患者之间感情加深,是朋友式互相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参与性、互动性增强,依从性提高,对服药和生活方式的认知增强,最后所取得的结果是血压控制理想,并发症情况减少。总结优势有以下几点。

3.1 有效减少首诊血压漏诊率35岁首诊血压漏测一直是困扰本中心的问题,以前中心派专人监督,定期抽卡检查,效果仍然不佳。自从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全程无缝链式服务后,加上信息化的强制管理,该问题迎刃而解。由于社区居民无论是在门诊、家庭病床、病房或慢性病管理等任意途径中首诊血压超过140/90 mm Hg均能被发现,故漏测率由原来分隔式服务时的20%降到0。

3.2 管理效率提高 由于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采用全层服务,团队成员能在任何服务时间及服务过程中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方便查询和统计管理效果。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劳动,又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3.3 高血压的控制率及管理率提高 既往条线分隔式的服务模式,门诊就诊时的医生与慢性病管理的公卫医生分别是不同的人,卫生服务人员只是简单的整合而没有融合。由于不同人员专业技能不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的高低和素质差异,各自为营分隔式的服务,尚处于社区卫生服务初级阶段,难免造成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差异。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不够,对医生亲和力不强。组建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后,采用的是“一居一医”式的家庭健康负责制度。医患之间是朋友式的关系,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医患关系更加紧密,病人依从性提高,进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程度加大,提高长期治疗的主动配合性,有效地控制血压,在高血压治疗、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都有提高。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不安全因素;护理风险;应对措施

心血管疾病病种复杂,危险因素、诱发因素较多,住院患者多病情危殆,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多变性、突变性较强,护理风险较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对心血管疾病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总结防范措施,对于提高护理水平,抑制护理风险,改善患者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1日~2012年12月1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患者713例(男398例,女315例)为对照组,年龄28~81岁,平均(68.8±8.1)岁;选取开展某院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措施后,2013年2月1日~2013年12月1日收治患者718例(男417例,女301例)为项目组,年龄24~80岁,平均(69.0±10.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路径,护理管理据国家规定,护理部统一调度安排,给予患者相应的常规护理,执行正常的护理管理,未执行心血管内科安全专项管理。

1.2.2 项目组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发生护理风险的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危险因素,结合相关文献及政策,初步拟定不安全因素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对护理人员、患者进行调查,运用访谈形式总结不安全因素。

1.3观察指标 护理风险发生指标(护理差错、意外事件、护理纠纷、并发症)、患者结局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和率(%)表示,P

2 结果

2.1护理不安全因素及应对措施

2.1.1患者及家属因素 ①心血管病患者年龄普遍较大,病情多危殆,认知能力不强,活动多受限,危险因素较多,但受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影响,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够,安全意识不足,对于医嘱依从性较差,不按时吃药、不合理活动、讳疾忌医现象普遍存在。②患者家属出于种种考虑,对医护人员多不信任,加之部分家属性格马虎、随意,家庭护理支持不足,易致不良结局。应对措施:给予患者及家属有效的教育宣教,端正后者态度,对于病情特异患者加强监护,给予防护措施,如增加防护带、警示标志等设施,抑制不安全因素。

2.1.2医护人员因素 部分医护人员职业态度、能力、素质存在不足。①因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量大、压力大,个别护理人员产生倦怠、疲惫、厌倦心理,致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得过且过,工作不细致成为危险因素;部分护理人员性格随意、马虎大意,工作不细心,产生安全隐患,如填写文书随意、巡视时敷衍了事等。②部分护理人员,限于受教育水平、经验、学习能力,其护理能力相对不足,对于繁琐、复杂的护理程序不能有效掌握。③部分护理人员沟通能力欠缺,不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沟通,未了解后者意愿、需要,易致纠纷,从而产生安全隐患[2]。应对措施:加强教育培训,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缓解护理人员抑郁症状,严肃医护人员职业态度。

2.1.3管理因素 医院护理管理不科学,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监督不严格、制度健全现象。①护理部对于医护资源调配不合理,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相对不足,致工作压力加大。②监督制度不健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安排受家属意愿影响较大;药品管理制度不严格,护理人员从领用药品、使用、处理均由单人进行,虽可有效追责,但客观上用药安全依赖于护理人员素质,缺乏有效监督[3-4]。③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对护理的内容量化,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存在人浮于事现象,护理人员固定在固定的岗位中,不仅降低效率,还可致医护人员懈怠[3]。应对措施:建立完善心血管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护理的内容与指标;成立专项小组,加强安全监督;合理的排班,增加人员流动,提高人员使用效率。

2.2 改善结果 项目组其护理风险发生率、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据统计约有50%左右的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效用、护理质量,成为护理不安全因素。护士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主要人员,发挥其人力资源能动性是提升护理质量,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关键,通过严肃医护人员工作态度、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给予患者及家属高效的健康宣教,能有效的减少不安全因素。

研究中,开展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专项管理,增添人员配置、开展辅导培训、加强人员管理,有效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能动性,抑制护理风险的发生,效用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文彩.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用药护理[J].中外医疗,2009,35(16):62-63.

[2]张文颖,谢延香,王春华.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03):173-174.

[3]刘海玲,李明.护理记录书写中的问题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23):375-376.

心血管内科医生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今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而心血管内科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这不仅与心血管疾病本身具有病情凶险、复杂有关,还与患者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大关系[1]。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求改进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为(59.3±1.2)岁,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8.2±1.4)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采取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即对患者在药物、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对于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改良后的方式进行护理,即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改良后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组间采用t进行检验,数据结果用例数(n)和百分比(%)进行表示,P

2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对临床护理满意的患者18例(36%),比较满意24例(48%),不满意患者8例(16%),其总满意度为84%。观察组50例患者中,对临床护理满意的患者共26例(52%),比较满意22例(44%),不满意患者2例(4%),总满意度为96%。由此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心血管内科患者对于临床护理的满意程度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今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越来越高,且心血管疾病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在医护人员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而在护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当针对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改良。

第一,由于在心血管内科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相关药物和仪器等种类较多且相对复杂,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用药时,需要注意严格按照药物配比进行药物选择及剂量的使用。如果医护人员没有严格按照配比进行,将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影响[2]。此外,在医疗仪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了解仪器的使用程序或存在手法不熟练等情况,例如仪器出现故障或是管理方面出现疏忽,在急救时器械发生故障等情况,都可能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造成安全事故。

第二,由于心血内科医护人员每天都需要面对重症患者,因此其需要承受精神和工作方面的双重压力,在对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护理过程中,一些医护人员难免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在工作繁重或高压力状态下,更容易出现差错,造成护理过程中使用言辞不当等情况,使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一定误解,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3]。此外,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一些医护人员并未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严格仔细的观察和记录,造成患者病情变化模糊等情况。

第三,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往往会对医院技术期望过高,加上自身对于病情的了解并不全面深刻,因此在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或恶化时,时常会出现一时难以接受而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此时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很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患者的护理质量[4]。

第四,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医生嘱咐配合治疗,或是在治疗过程中并不重视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擅自离开病房或不按时服药,一旦身体出现问题又将责任归咎于医院或是医护人员。

因此,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医护人员应当针对其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改良。首先要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进而有效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产生的不必要纠纷。在对患者进行药物使用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配药,并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5]。第二,医护人员应当适当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人员之间的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并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第四,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状况,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当及时进行处理。第五,医护人员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尽量减少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六,一环方面应当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与养护,减少因仪器故障造成的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应当针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改进,有效改善护理质量与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