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时间:2023-05-29 17:46:51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1

此园前身是和珅私邸的前院,和珅后整座私邸废弃。同治年间,和宅被赐给恭亲王奕訢,前院成了王府马厩和草料场。民国初年,恭亲王后人溥伟将王府主体卖给辅仁大学,即今天开放参观的著名景点恭王府。作为马厩的这块园子,卖给达仁堂副经理乐肇基。乐肇基乃同仁堂乐氏中医世家传人,他的叔父乐达仁自立门户开办了达仁堂。现在院中正房、厢房、后罩房等主体建筑皆为乐肇基购园后修建。新中国成立后,乐家将宅邸捐给政府,先是供蒙古驻华大使馆使用,后迎来从上海迁居北京的宋庆龄。因亲自为宋庆龄选定的后海王府花园尚需整饬才能入住,她暂住于此,1963年迁入新居。根据有关部门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及其全家,搬进身世辉煌而坎坷的前海西街十八号院。

侯门似海不是家

不同于老舍、茅盾、田汉等文人故居的朴素小巧,一进郭氏故居,就能体会到庭院深深的豪门气派。郭沫若的传记作者桑逢康这样写道:“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朱门由警卫把守着。假若居住在其中的郭沫若不是诗人,我们只能如实地把它看作是一座官邸而不是诗神缪斯的殿堂,更不用说杜甫的为秋风所破的茅草屋了。”

广亮大门朝东开,前院有两座土丘,遍植松柏,丘下广阔的草坪上耸立几棵银杏古树。银杏是郭沫若最喜欢的树,他认为这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树下散落着一对石狮,两只明清古钟,都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向里走,穿过朝南开的垂花门,进入前庭。正房面阔五间,全部封锁,只能从窗户向里张望家具陈设。中间三间为客厅,宽敞明亮,至少能同时容纳二十多人聚会。沙发摆成马蹄形。窗下有架钢琴,钢琴前的单人沙发是郭沫若待客时习惯坐的位置。郭沫若在文艺界、史学界交游甚广,但在亲友的回忆中,这间客厅并不像想像中那样热闹。因为郭沫若的国家领导人身份,一般人登门拜访他并不是随意的事。六十年代初,田汉给母亲作寿,邀请翦伯赞、吴晗、郭沫若等几个好朋友到家里吃饭。郭沫若去晚了,进门给田母赔礼,并向在座几位说,好久没聚会了。翦伯赞说,你那儿侯门深似海啊。虽是玩笑话,却也道出郭沫若与故友之间的隔阂。

1963年11月,郭沫若一家从西四大院胡同五号,搬进气势恢宏的前海花园,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就在这一年夏天,郭沫若最钟爱的儿子郭世英中断在北大哲学系的学业,下放到河南西华农场。起因是他与几名“反动学生”结诗社,讨论文学甚至政治问题。碍于其父声望,郭世英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以自愿名义下放。诗社中另一名同学张鹤慈则被判劳动教养两年,实际劳教到1973年才算期满。张的祖父是原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1952年已被当作美国间谍开除政府职务。“高知子女问题”一时成为议论焦点。在一个株连之风暗涌、政治运动频繁的时代,谁也不敢预料,现在拥有的一切会不会被突然剥夺。搬家的那天,于立群站在新家大门口,把几个孩子拦在前院行道上说:“这不是我们的家,这是工作需要,随时都可以搬出去。”

1965年春节,在农场劳动的郭世英第一次获得探亲假回家。他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工资,给父亲买了几瓶上好枣花蜂蜜,给母亲买了两块府绸布料。才呆了十天他就要回农场,于立群送他出家门,郭世英说了一句:“妈妈,咱们家根本住不了这么多房子,还是搬到个小点儿的院子去吧!”

郭沫若也几次说过想搬家,身边工作人员都不明白是为什么。去世后,郭沫若和秘书王廷芳聊起往事,说总理对他说过,他住的地方太大,影响不大好。但以郭沫若的身份,住在哪里都由专门部门分配调拨,搬家不是你想搬就能搬。

红色中国第一文人家庭

今天漫步于园中,无处不让人感到,这个家庭在动荡时代也保持着难得的富足和温馨。郭沫若喜爱花草,培植了连翘、牡丹、月季等,至今四季交替开放,即使现在隆冬时节,数棵高大海棠挂着繁星一样的果实,也使庭院不至沉闷。郭宅最著名的植物是前院草坪上的一株银杏,在其他几棵古银杏树中,它显得相对矮小。1954年4月,于立群神经官能症加重,赴长沙湘雅医院治病。为祝愿夫人早日康复,如银杏一样坚韧,郭沫若从西山大觉寺带回树苗亲手种下,1963年搬家时移植至此。它被昵称为“妈妈树”。

客厅东边两间房是郭沫若的书房和卧室。穿过卧室东边的游廊,来到后院。最北一排幽静敞亮的后罩房,是于立群的写字间,家人称为“妈妈屋”。于立群擅长写大字,巨型毛笔蘸墨后有十几斤重,她也能挥洒自如。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有一次来郭家,正好撞见于立群在写字,把她“吓得目瞪口呆”:每个字足有一张老式的八仙桌那么大,一个字占一整张纸。于立群说她要写一套诗词。半个月后大功告成,足足装了两大木箱才运走,送给了。

郭沫若书法飘逸洒脱,与于立群擅长的颜体和隶书风格形成对比。郭沫若说,她写的字严肃,对人有着一种规范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生活也严肃起来。于立群是郭沫若第三任夫人,比郭小二十四岁,两人从1938年开始在一起,育有四男二女。“妈妈屋”和“妈妈树”,都说明于立群在家中受到丈夫和儿女充分的爱戴。风流多情的郭沫若,生活的确“严肃起来”。

郭世英在北大的同窗好友周国平,把郭家称作“红色中国第一文人家庭”。在他的回忆中,那个精致的二进四合院,“笼罩着一种高贵优雅的生活情调”。郭世英的另一位朋友牟敦白,则念念不忘郭家卫生间窗台和马桶上漫不经心散落的粮票——在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的中国,那是非常珍贵的硬通货。“看到深宅大院里的情景,从此我知道什么叫特权。”

被钦点保护的宅邸

郭世英是郭沫若众多子女中最充分继承父亲才情的,也是最反叛的。周末回家吃饭时,面对满桌菜肴,他会发出挑衅的感叹,表现对“特权”的不满:“唉,要是把这些菜带回学校里慢慢吃,该多好。”听到这样的话,于立群苦口婆心劝说,郭沫若则沉默不语。有一次,郭世英邀牟敦白到家里玩,在门口巧遇郭沫若。郭世英知道牟敦白极其热爱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他指着自己父亲的背影说:“这就是你崇拜的大偶像,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

也许这只是儿子针对父亲的无心叛逆之语,但近年来,许多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对晚年郭沫若发出了类似的反思式评价。从五十年代末直至去世,郭沫若写的大量宣传时事、歌颂领袖的诗词,在艺术价值上难与青年时代作品比肩,有些几乎令人费解。

1964年夏秋之后,茅盾、田汉、翦伯赞、吴晗等郭沫若的朋友们纷纷遭难。从这时起,每逢诗词发表,郭沫若都要写诠释和赞美的文章,他称毛诗词是“诗词的顶峰”,“书法的顶峰”。郭沫若的传记作者龚济民、方仁念这样写道:“政治风云变幻不定,出于对的崇拜,沫若认为在‘风浪’中只有紧跟、依靠‘舵手’,才能确保自己不迷航、不落水。”

1966年秋,紧跟舵手的郭沫若也无法掌握局势,前海西街十八号的郭家府邸,到了倾覆的边缘。北京大学已成立批判郭沫若的专门办公室,郭宅围墙上贴满“打倒郭沫若”的大字报,红卫兵到门前示威,“勒令”他限期交代“反”的大罪。暴风雨蓄势待发。

突然有一天,墙外所有大字报都被清除了,门口开始有便衣警卫逡巡,保护郭宅不受袭扰。原来,1966年8月底,史家胡同51号院的章士钊家被抄,章士钊通过致信说明情况。周在得到毛的指示后,开列了一份特殊保护名单,将十三名非比寻常的民主人士和起义功臣规避于斗争之外,其中包括宋庆龄、郭沫若、傅作义、张治中等。

入住前海府邸的头几年,郭沫若想搬家而不得。“”初期突然有了机会,但不是他期望的搬到小一点的、清静的地方。领导中央小组后,对郭沫若几次释放拉拢信号。最热情的一次是动员郭沫若住进钓鱼台国宾馆,以便参与编排样板戏。亲自带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看房子,那栋房子就在和康生住处的中间。郭沫若提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婉拒:“我耳聋,大家开会商量事情我听不到。”郭沫若十六岁那年,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严重受损,晚年与人交谈必须佩戴助听器。他的助听器现在陈列于故居展厅之中。

然而在1967年6月,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的讨论会上,仿佛是出于对的弥补,郭沫若即席朗诵了一首饱受争议的“诗”:“亲爱的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思想……啊,你是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我们祝愿你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万寿无疆!”

日记本上的父子对话

1967年4月,郭沫若与于立群的三子郭民英自杀。郭民英自幼爱好音乐,196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将家中一台盘式录音机带到班上,与同学一起欣赏古典音乐,结果被批判为炫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崇拜“洋名古”。郭民英深受打击,退学入伍。他的自杀没有征兆,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当时分析,他患了类似抑郁症的疾病。

1968年4月19日,已经从农场回京、在北京农业大学继续学业的郭世英,突然被农大造反派绑架关押,由头仍然是五年前的反动诗社案件。于立群急火攻心,在家中哭喊“来整我!来整郭沫若!孩子是无辜的啊!”19日当天晚上,郭沫若将和一起出席活动,于立群再三嘱咐他,见了总理务必汇报世英被抓。全国陷入混乱,已焦头烂额,郭沫若到底没把这件事说出口。他黯然回到家中,进院已是深夜,全家都没睡,都在等着他的消息。于立群情绪一下子崩溃了,反复质问郭沫若为什么不跟总理说。据他们的女儿郭平英回忆:“我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解释的声音是颤抖的,他只说了一句:‘我也是为了中国好。’然后就说不下去了,从妈妈的房间走回他房间了。”

仅仅三天之后,农大传来消息:“郭世英已经自绝于人民”。二十六岁的郭世英从楼上摔下来,双手捆在背后,粗麻绳已嵌进肉里,全身伤痕。周国平来到逝去好友的家中,看到客厅里,于立群坐在沙发上痛哭。“透过窗户,我看见郭老独自在院子里,正弯着腰,切割用牛油自制的肥皂。我走出去,帮他扶住盛肥皂的搪瓷试盘,他朝我默默地点一点头。”

后来,郭沫若长时间一个人在书房里,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录儿子的日记。宣纸被装订成册,他整整抄了八册。这些日记现在还摆放在郭沫若生前的书桌旁。

自相矛盾的表白

1974年1月25日,北京举行了一万八千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大会”。郭沫若早在“五四”的“打倒孔家店”时代,就是旗帜鲜明的尊孔者。他被“勒令”到会,在会场上几次三番被“造反派小将”点名,点到就要起来罚站,在寒风中接受批判。八十一岁的郭沫若,终于亲身体会到他那些故友被打倒时的感受。1974年2月7日,郭沫若写了七律两首呈。郭沫若一生批判秦始皇、推崇孔子,在这两首诗中,他彻底倒向的看法:“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最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识归途。”

2月10日,突然造访郭家,要求郭沫若写检查,连续轰炸近三个小时才离开。郭沫若如惊弓之鸟,当夜肺炎突发,高烧至神志不清,被送进北京医院。这是郭沫若晚年第一次病重至住院,整个1974年,他住了七次院,身体一蹶不振,面貌急速衰老。此后他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写诗。

1976年,“”被捕。因心情大快,郭沫若的身体出现奇迹般的恢复。他出院回家,和家人一起欢度1977年新年,还在电视上收看了“迎新春庆胜利”演唱会。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了郭沫若的词作《水调歌头·粉碎“”》。词是这样写的:“大快人心事,揪出。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郭沫若看完节目后写信给常香玉称赞她“使拙作生辉”。仅仅五个月前,郭沫若还写过一首《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十周年》:“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两首词对比读来,令人感慨。

1977年4月,作家杜宣、严文井和周而复来家中看望郭沫若。周而复的回忆文章中所描述的前海十八号院客厅,就和今天看到的一样:“墙上挂着傅抱石巨幅的精品, 巨幅国画前面的沙发仍然是摆成马蹄形, 披着淡黄色的沙发套, 屋顶上挂着白色玻璃挂灯。”郭沫若坐在沙发上拿着助听器,和周而复聊天。聊了一个多小时,客人担心他太累,起身告辞。郭沫若执意亲自送客。送到院中时,他指着满院牡丹说:“再过一个星期,我的牡丹花要开了”。郭沫若把客人送到垂花门门口,还是不肯回屋,在石阶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目送客人的汽车开走。周而复回头看见,“大红的屋檐下挂着一串日本风铃, 春风吹过, 发出叮叮的音响, 显得院子十分幽静”。

1978年2月,郭沫若最后一次住院,直到6月12日去世,再也没能回家。按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在大寨“肥田”。

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郭沫若留给世间太多饱含争议的文本。1963年,在给陈明远的信中,他把自己那些歌颂时事的诗贬为“分行散文”:“我要对你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真话:希望你将来校正《沫若文集》的时候,把我那些应制应景的分行散文,统统删掉,免得后人耻笑!当然,后人真要耻笑的话,也没有办法。那时我早已不可能听见了。”

这是他真正的表白吗?郭沫若已逝世三十四年,他晚年的内心世界仍然如这座寂寥的高墙深宅一样,迷宫般重重叠叠,房间都落着锁,充满疑问。

郭沫若其他故居

乐山郭沫若故居

乐山故居位于四川乐山市东35公里沙湾场正街,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故居坐北向南,背负绥山,面对沫水,是一座三进中式木结构小四合院和一个小后花园。第一院的左侧房间,是郭沫若诞生处。郭沫若早年的《村居即景》、《早起》、《正月四日荣天岗扫墓中途遇雨口占一律》等诗即作于此。旧居年久失修,面目全非。近年经维修恢复原貌,于1980年对外开放。

重庆郭沫若故居

重庆故居是一座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故居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占地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2

据有关资料载:那年的4月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海报:五幕历史剧《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艺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全国第一的空前阵容;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

海报使用了五个“空前”为《屈原》的演出造势,先声夺人,力敌万钧,震撼了山城,轰动了当时的整个国统区,而随后该剧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更可谓空前绝后。据当年扮演南后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回忆:许多观众半夜三更就带着铺盖来等待买票,许多观众赶了很远的路程,冒着大雨来看演出。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桂林等地赶来。沙坪坝的学生进城看戏后索性在剧院坐到天亮,和演员们一起交流观后感,讨论剧情。一时间,重庆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响彻了该剧台词《雷电颂》里“烧毁了吧……爆炸了吧!”的声音。当时的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屈原》公演盛况,称其“上座之佳,空前未有”,“这实在是陪都剧坛上的一个奇迹”、“堪称绝唱”。

“诗人独自有千秋,嫉恶平生恍若仇。邪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薰莸。”这是董必武的《观屈原剧赋绝句》。他也在诗中对郭沫若的这部力作佳著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向人们描绘了那在中国戏剧史上罕见的盛大演出景观。

多年心血结硕果,赢得好评如潮。也许,成功的喜悦能催生更多的灵感;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成功不仅不是休止符而且还是催征的鼓角,《屈原》的巨大成功,极大地刺激了郭沫若的创作热情。他意气风发,文思泉涌,笔底狂澜卷动。在1942年元月至1943年3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连续创作了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连同皖南事变后不久写成的《棠棣之花》,共六大历史悲剧。它们如同璀璨夺目的霓虹,在话剧舞台上横空出世,大放异彩,耸立起郭沫若文学创作上的第二座高峰。

我从报刊重温这些情形,是缘于2007年开展的纪念中国话剧100周年的宣传报道。从1907年李叔同、欧阳予倩组织成立春柳剧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开始,中国话剧走过的道路既辉煌又曲折,令人振奋又让人感叹。话剧如今已经风光不在,至少在我居住的城市昆明。“需要振兴话剧!”这是我和我的一些报界同仁在有关报道中发出的呼喊。

就是这次对中国话剧的纪念活动,使得我有机会重新翻阅郭沫若展现云南元末的一段史实的话剧《孔雀胆》。一个不起眼而曾经让我仰慕敬羡的家乡人也因此又浮上我的脑际心头。

2 他叫杨亚宁。

我没有见他一面的机缘。但1999年12月出版的《剑川县志》里有一张他的照片:头戴护耳帽,身穿对襟衣,纽扣扣得严严实实,表情严肃。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照片上的他,大约60多岁光景。

他是剑川县金华镇东门人。这一点,不用翻《县志》我也知道。因为我的少年光阴,就是跟随当教师的母亲在这条街的一所小学校里度过的。他的老宅,就在离这所学校不远的地方。

那时候的他,是我生活里的一个传奇。

因为只要从那老房子的门前经过,就会听到有人说:这是杨亚宁的房子。他和郭沫若有交情!

郭沫若?

尽管世人对他,特别是对他的晚年多有诟病,但是在当时,众多书籍都被当成“封、资、修”的“货色”而被禁止阅读了,只有郭沫若的书,是我们依然能够偶尔遇到的朋友。

因此,他的著作成了我在边远小城站立于上面踮着脚尖遥望文学世界的巨大石块。他的名字,在我眼中电光石火一样耀眼。

因此,我所栖身的白族小城里居然有人冲出山山岭岭的包围,握住了一代文豪郭沫若的友谊的事实,无异深长的隧道里透出的亮光,奇异地让我这样一个痴迷地做着文学梦的少年人第一次感觉到那个梦不再缥缈。如果“郭沫若”这个名字是一座灿烂于梦的远方的宫殿,,那么在我的邻居中,已经有人扣响了那宫殿的大门,触摸到了那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光亮和热力。这是让我无比敬羡和深受鼓舞的事情。

故事就发生在1942年。这年,也是剑川人杨亚宁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

就在《屈原》演出获得巨大成功,郭沫若被数不尽的鲜花和掌声所簇拥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云南昆明的信。虽然郭沫若每天收到的信件如漫天飞雪,但这封来信清秀工整的字迹,诚挚朴实的语气,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很快把信读完了。笑容,不禁浮上他清瘦白皙的面孔。

在这封信里,既没有郭沫若习以为常的对《屈原》的赞美,也没有偶尔也会收到的对该剧的攻讦和谩骂,只是善意中肯地指出了几处史实上的错误。

郭沫若是否采纳了这个素昧平生的小人物的批评建议,我们不得而知。但写信的人对于新文学和古典文学均有较深的功底,这是郭沫若读信后就发现了。而当时,他刚刚写完《孔雀胆》的初稿,需要调查一些段功梁王的轶事对该剧进行修改和补充,却又苦于在昆明找不到合适的熟人帮忙,写信人因此就成了郭沫若要委以重托的人。让郭沫若无比欣慰的是,这位陌生人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热诚和负责任的态度,完成了自己的托付。他不由在《二三事中》感慨地说:“……他画了幅昆明的地图给我,把本地的山水人物,尤其是关于段功与阿盖的遗事,调查得非常周到。我是深深地感谢他的。”他说:“……未知的朋友,能够这样诚心地帮助人实在是近年罕有的事。因此,我的收获,倒不仅只是关于《孔雀胆》的材料了。”

他由衷地庆贺自己收获到了一份真情,一份珍贵的友谊。

给郭沫若写信的,就是白族青年杨亚宁!

一代文豪与一个白族文人的文字缘就这样因话剧《屈原》而结下。

与郭沫若的交往,使得杨亚宁这个名字在剑川县的历史上留下熠熠生辉的一页。

3 小小的铺面,走进去,是一个略显破败的院落。这就是杨亚宁的家。

出身贫寒的杨亚宁,从小刻苦读书。喜欢寻根问底。老一辈人都还记得,但凡在学习中遇到疑难,他都会跑出家门,当街拦住年长的有识之士求答,直到问题得到解答。高小毕业后,脚踏一双草鞋身穿一件旧衣裳,他只身来到省城昆明,在双塔中学当杂役,负责扫地、烧水、上下课摇铃敲钟……对知识的渴求,对故乡前贤赵藩、周钟岳等的思齐之心,始终是燃烧在他心中的火焰。在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以后,他经常站在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晚上则点亮一盏小油灯,读书、习字、作文,直到深夜。可以说,自学,几乎成了他那时的全部业余生活。后来他考入警界,为了白天能到图书馆看书,他常和其他警士调换站岗的班次,用白班换别人的夜班。功夫不负苦心人。长期坚持自学的他,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他开始往报社投稿,并被陆续采用。

张子斋和欧小牧,是两位经常关心他的同乡。他们遇到好书就向他推介,时常对他进行点拨指导,传授人生经验。他们帮助他与昆明文化界人士接触,接受文化气氛的熏染和陶冶。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新闻界,成为报社的一名记者、编辑。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3

巧消愁云

1942年6月27日,中华剧艺社决定在重庆的北碚公演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为此,郭沫若由重庆市区赶到北碚,并亲自抱来一个自家用的大花瓶,作为张瑞芳在剧中饰婵娟的道具。当时北碚只有一个露天会场,中华剧社来此演出,戏票上便印有“遇雨顺延,开演后如遇天雨警报恕不退票”的文字。而那时正值梅雨季节,细雨绵绵,演期一延再延,演员们为此愁眉苦脸,情绪不安,有人还编了打油诗自嘲:

靠天吃饭不自由,

农人欢喜剧人愁。

今日演罢《屈原》后,

明朝各自改行头。

郭沫若见演员们在为下雨发愁,为消除他们的愁苦情绪,当即作了一首诗:

不辞千里抱瓶来,

此日沉阴竟未开。

敢是抱瓶成大错,

梅霖怒洒北碚苔。

演员们跟郭沫若都很熟,有人说:“两个‘抱瓶’,字重复了,不太好。”郭沫若便把第三句改成“敢是热情惊大士”。

演员张瑞芳插嘴说:“这‘怒’字太凶了一点。”郭沫若马上表示赞同,把“怒”字改为“惠”字,还把“梅霖”改为“杨枝”。这样,全诗就更加完美了:

不辞千里抱瓶来,

此日沉阴竟未开。

敢是热情惊大士,

杨枝惠洒北碚苔。

过了不久,便不下雨了,《屈原》一剧连续演出五场,场场爆满。郭沫若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农人、剧人皆大欢喜,惠哉!惠哉!”

巧改贺词

1943年2月23日,是著名剧作家于伶的37岁生日。为了表示祝贺,胡绳、夏衍、廖沫沙和乔冠华等几位好友,用于伶创作的《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和《大明英烈传》等四部深受群众欢迎的剧作名缀成一首七言诗,作为贺词:

长夜行人三十七,(乔冠华)

如花溅泪几吞声!(夏衍)

杏花春雨江南日,(胡绳)

英烈传奇说大明。(廖沫沙)

这首联句诗,联得很自然,情调和谐,意趣连贯,诗味浓郁。他们写好后,一起来到郭沫若家,请郭老将这四句写成个斗方,送给于伶。郭老一挥而就,轻声念了一遍,抬头对他们笑着说:“好是好,只是情调低沉一些。”乔冠华走到桌边,说:“那就请郭老改一改,点铁成金。”郭老略一吟哦,铺开纸又写了一方:

大明英烈见传奇,

长夜行人路不迷。

春雨江南三七度,

杏花溅泪发新枝。

大家拍手叫好,齐声说:“这真是点铁成金了。”改后的诗,洋溢出一派葱茏的春意,一扫联句的消极情绪,表现了一种昂扬、自信、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一句赞扬于伶的作品;第二句赞于伶,当然也赞联句的几个人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正确的斗争;第三句点诞辰,于伶是江南人,春天,恰恰37岁;第四句,提希望,像杏树一样发新枝,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这既是对于伶的期望与鼓励,也是对所有参加祝寿朋友的期望与鼓励,充分体现了作为文艺界导师、旗手的郭沫若的品德和精神。

巧释火锅

为了庆贺于伶的37岁生日,郭沫若和夏衍、胡绳等几位好友还相约,请于伶吃顿火锅,为之贺寿。

吃火锅,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方法,深受人们喜爱。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架起火锅,品尝佳味,暖意融融,别有情趣。火锅通常是在冬天吃,既可品鲜,又能驱寒。但在山城重庆,则是四季都有人吃火锅。当时于伶刚来重庆不久,不知火锅为何物,十分新奇,于是问:“何谓火锅?怎么吃法?”

郭沫若笑道:“火锅者,风味小吃也。并非叫你去吃炭火烧红的铁锅。”

于伶仍是不懂。郭沫若又笑道:“给你编个歌儿,你就懂了。”说罢,略思片刻,念出了一首有趣的“子”字歌来:

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

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

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

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

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

香你一辈子。

于伶听罢笑道:“妙哉,妙哉!原来火锅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烫吃法。”

巧讽敌人

1946年3月,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在重庆办了《猫国春秋》的漫画展览,轰动了山城。那是由《方生未死》、《黉宫灯影录》、《猫王惩贪记》和《鼠贼称雄记》等一组漫画组成,集猫鼠狗枭于一窝的畜生世界。《鼠贿》:披了人装的猫和鼠,狼狈为奸;猫王大皮包里塞满了老鼠进贡的大黄鱼,手持关防大印在放行令上盖戳子,鼠们走私队堂皇列队通过“安检”;《猫判》:赫然写着“严正廉明”的明镜高悬,一只衣冠楚楚的“被告”鼠不停地往天平上垒加黄鱼,而另一只鞋儿破、袜儿破的鼠被捉为替罪羊……作者以睿智和幽默的艺术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力透纸背。与其相映成趣的另一组《燃血求知》:求知者用火点燃了自己的血在攻读;《教授之餐》:教授一家四口持豁口空碗,把一部洋装书撕开食之。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入木三分。

当时,国内形势很紧张,内战迫在眉睫。王若飞、秦邦宪、叶挺和郭沫若、李公朴、闻一多等都前往参观助阵。画展中还有一幅《诛“逆”图》,主题画面是一位正直善良的人被五花大绑插上“逆行犯”的标签,两侧问罪的是头脚倒置的刽子手。无情地抨击了执掌生杀大权的对爱国人士肆意屠戮的滔天罪行。开幕的那天,郭沫若观后,大为感慨,当即挥毫写了一首倒题诗:

冰兄叫我打油,奈我只剩骨头。

敬请猫王恕罪,让我倒题一首。

逆犯郭沫若

原诗为竖写,“郭沫若”三个字为倒写。这首诗是对当时反动派残暴杀戮行径的辛辣讽刺和猛烈抨击。

附带说一下,当时,陪同前往的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画作亦庄亦谐,当场和了一首:

冰兄作春秋,乱猫贼子惧。

气死老夫子,抢了好生意。

当时物价飞腾,一日数涨,民不聊生。翦伯赞的诗切中时弊。

巧颂鞋子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曾为北京市前门内联升鞋店写过一首颂鞋诗:

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

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

这首赞颂鞋子功劳的诗,赞物寓情,由物喻人。读了这首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甘当“人梯”和“铺路石”的无名英雄,他们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伟大的功绩却又那么谦虚谨慎,默默不倦地争着贡献,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巧忆旧事

抗战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等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其中《屈原》最受群众推崇。郭沫若以犀利的笔锋,深刻地描写了屈原谴责楚怀王绝齐亲秦,甘心投降的错误政策,影射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积极的反动行径。该剧在重庆公演后,轰动山城,影响全国,大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当时,许多人对郭沫若的杰作赞赏不绝,郭沫若却称赞演员们演得好。他多次向扮演屈原的金山和扮演南后的白杨表示感谢。他对白杨的风度、气质和演技十分称赞,戏称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是我国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次,郭沫若邀请白杨到重庆有名的饭馆――“洁而清”聚会,以表示对白杨参加演出《屈原》的赞赏和感谢。

23年后的1960年初,白杨在北京邀请郭沫若到北京的四川饭店――“洁而清”吃饭。席间,他们兴趣盎然地追叙旧事,满怀激情地展望未来,风趣戏谑地谈古论今、评点诗文。郭沫若诙谐地问白杨,可记否,23年前重庆“洁而清”聚餐?白杨情不自禁地连连点头,往事历历在目。郭沫若满怀激情地赋诗相赠:

廿三年矣洁而清,

一夕偶然接玉英。

画里惊看来丽惹,

诗中翻爱咏崔莺。

香生芍药春增暖,

影转梧桐月更明。

纵涌波浪教不乏,

谷陵相应同有声。

这回忆往事的诗,使白杨仿佛感到有一股热流在胸中沸腾。以后,每当白杨捧读郭沫若这首赠诗,回忆起这段经历,都感慨万端,情难自禁。

巧添欢愉

1960年冬,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到古巴访问。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如现在方便。在北京出发的时候,是严寒的冬季,因为要飞经莫斯科,便先向北行,大家都穿着皮衣;从莫斯科又向西行,抵达瑞士,已经只要穿秋衣了;从瑞士而向南行,到达塞内加尔,是炎热的夏季;再向西飞渡太平洋,从当时的荷属西印度群岛――库拉萧岛,再向东,经过当时的英属西印度群岛,最终飞抵哈瓦那。这时正当古巴的春季。回国时抵瑞士,在使馆举行的联欢会上,郭沫若为助兴,增添欢愉气氛,即席赋诗,记述这次的旅行:

铁翼乘风逐太阳,

一宵飞渡大西洋,

换穿春夏秋冬服,

遍历东西南北方。

朝发古巴含可可,

夕临瑞士看康康,

前人幻拟游仙梦,

今日游仙事等常。

诗中的“夕临瑞士看康康”,是指在瑞士看了一场电影,其中有一个民间舞蹈,叫康康舞。这首助兴诗,虽然全系纪事,但对仗非常工稳,饶有风趣。

巧赞扇乡

1961年,郭沫若来到被誉为“葵扇之乡”的广东省新会县,视察了制扇厂。当他得知年产葵扇6000万把以上,畅销国内外市场时,心里十分高兴,欣然命笔作诗: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4

乡下的星空

一个美好的夜晚,我在小路上散步,蓦地抬头,看到了美丽无比的景象……

这时,才刚入夜,天空突然显得那么遥远,呈现出一片祥和。在那深蓝的夜幕上长庚星显得更大更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反射着耀眼璀璨的光辉,宛如挂在幕帘上的明灯。

夜深了,黛色的天空中的颗颗星斗,被乌云遮住了,忽明忽暗,像一颗颗珍贵的宝石,又像一粒粒圆润的珍珠。这是多么奇异的夜晚,群星布满天际,多为鹅黄色、淡白色和鲜橙色,就像郭沫若先生《天上的街市》中所描写的一样,嵌在硕大无朋的黑宝石袍上,它们不霎眼,也不闪烁,是恬静安详的。远处的星,害羞似的一个个高挂着。它们散布在温和明媚的皎月边,光线也随之柔弱下来。在清朗的空中,如穿着湛蓝色的长裙。放眼望去,半明半昧的星光,像掺上了晶莹的露水,变得湿润柔和,轻轻地挂在树梢上,垂在房檐上,铺在乡间小路上,薄薄的一层,连我也被这星光覆盖了,我顿时感觉一切是那么雅致、幽静、安详……

夜悄然无声地来临了。仿佛就在一瞬间,天边美丽无比的夕阳已被巨大无比的黑色幕布遮挡住了。天空顿时一片漆黑,世界渐渐安静下来。此时的小区,没了白天的喧闹与嘈杂,更多的便是夜晚的寂静与安详。我站在窗前,欣赏这令人陶醉的夜色。

月亮羞羞答答地从薄薄的云雾中探出了脑袋,害羞地看着这个宁静的世界。它把柔和的光洒向大地,使大地覆盖着一丝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不仅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我的心。有了月光作伴夜晚显得不再那么黑暗。月亮柔和的光也渲染了周围的云朵,使云朵也变成淡黄色的了,软绵绵,柔人喜爱。夜空中的星星不多,也许有些星宝宝在躲在云层中睡觉呢!这些星星散发出耀眼的光,如同镶嵌在黑色幕布上的钻石,是那么闪亮动人。星星仿佛在朝我顽皮地眨了眨眼睛,向我展示夜空的美好。这夜晚是如此美丽:皎洁的明月悬挂在天空,满天星斗如一双双调皮的眼睛,似一颗颗明亮的珍珠,像一块块发光的黄金……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 “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夜空不仅是寂寞的也是热闹的,我仿佛也看到了那熙来攘往的天上街市,热闹非凡。

啊!我已经陶醉在这美丽的夜景中了。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5

五通桥区佑君中学2013级1班 韩芷晴

掬一捧似水的年华,让思绪飞扬,在他的书中,品味精彩人生

---题记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轻轻启开郭沫若先生的书,细细品味着他精彩的华年。 轻轻掀开“女神”的面纱,起初沫若先生的社会理想是十分模糊的正如他所言:“在出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的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建设,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一个新鲜的太阳,但在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是理想的憧憬,呼唤着民主理想,是光的追求,不断创新。

等看清了“女神”的面容,有了明确的社会理想时“天狗”便可吞掉“一切星球”;可以说《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勇敢咆哮的声音;“我是宇宙Energy的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那一声声的呼唤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扑面而来,直冲大脑神经,让人同沫若先生一起咆哮,一起呼喊

然而也许沫若先生也从未想过他的这些愿望会那么难以企及,五

四时期,沫若先生是如此的兴奋,强烈的渴望着新的中国的诞生。殊不知五四过后,中国仍是原来的中国,没有成为《女神》中那个民主的中国,而沫若先生的心也不像从前那样昂扬像“带了箭的雁鹅”和“受了伤的勇士”“偃卧在莽莽的沙场上”;没有了《凤凰涅槃》中歌颂“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凤凰更生”时的激情,对祖国新生的赞美,国内的一片黑暗让他更加憎恶,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不再礼赞“光芒万丈的太阳”,而是仰望“幽光闪烁的天空”,不再是要“双脚”永远和地球“母亲”相亲,而是羡慕“天上的街市”。沫若先生对这个黑暗社会是那么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心也随着有些憎恶,有些愤怒,有些郁结……

《星空》中透露着“低徊的情趣”“深沉的苦闷”,沫若先生此刻正在彷徨,不断徘徊;《瓶》是沫若先生一生中唯一写爱情的作品,一段情感的真实记录,缠绵悱恻;《女神之再生》流露着沫若先生对祖国新生的无限向往和渴望……

沫若先生的华年中有太多的对这个社会的憎恶和不满,欣慰的是他的心中仍有所期望,有所渴望......沫若先生有一颗积极向上,崇高的理想的心,深深激励着我们。

放开双手,让着满藏这渴望与憎恶,现实与理想交织的泉水从手掌到指尖慢慢流走,心却永远忘不了沫若的华年,是那么……

指导老师:李钊剡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6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谰。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本文结合《女神》作品的解读。试对其抒情艺术的一个侧面——抒情意象做点探索。

意象是诗学评论中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意象的含义,古今中外,历来见仁见智。张清祥先生认为,在我国文学理论中,“意象”理论的源头是《周易》和《庄子》o《周易·系辞上》中“立象以尽意”最早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外物》中“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以很大影响。最早把“意”与“象”组合在一起的是汉代王充,他在《论衡·乱龙篇》中说:“礼贵意象,示义取名。”已经接触到仪式表象中的文化内涵。把“意象”一词第一次用于文学理论的,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文学巨著《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神思》中“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所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在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和感动的艺术想象的产物。真正文论意义上的“意象”,亦即“意象”论的成熟期,在明清,尤其是清王夫之对意象理论的论述,是意象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他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说:“夫景与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在《古诗评选》卷五中叉说:“言情则于往来动止缫缈有无之中,得灵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处而细无限……。”此后,以意象论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认为,所谓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物象。

《女神》中的意象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为便于分析,我们把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自然意象,富于鲜明个性。郭氏笔下的自然意象,是一些壮伟的意象,是宇宙、太阳、星空、地球、高山、海洋等。郭氏笔下的海水,“浩淼无际,与天相接”(《女神之再生》),洞庭湖“浩淼迷茫”(《湘累》),“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浴海》),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青沈沈的大海,渡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太阳札赞》),这些大洋、波涛,充满者一股无与伦比的力,这些自然意象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全部生命和人格的艺术创造,染上了诗人主观情绪的审美色彩,跳动着强烈的生命、火热的情感和无穷的创造力,一如李白笔下那狂然不羁的江河,那势拔五岳的奇峰。与李白对月的情有独钟相对,郭沫若《女神》中太阳的意象屡屡出现,在郭沫若的笔下,太阳,不仅是一团“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披着金光灿灿的白衣”(《太阳礼赞》),而且犹如火中的凤凰,迷人的新嫁娘,热烈的榴莲,更像那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它驱除黑暗,横扫阴霾,消除严寒,融化冰雪。它沐浴万物,光照寰宇。使整个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到处都是华美、芬芳、自由、欢唱。当太阳喷薄而出时,大海也伸出了无数的臂腕希望拥抱这即将来临的太阳,而诗人“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当太阳当顶时,太平洋鼓奏起男性的音调在烈日下放歌,而诗人则“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即使在太阳夕渡,诗人也发誓要与太阳同行,能像情郎一样拥抱这新嫁娘般的太阳是诗人最辉煌的梦想。如果说李白的月亮意象只是某种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的规范的话,那么,郭沫若的这些激情喷涌的诗篇,所创造的这些阳光壮伟的意象,则完全破坏了传统文化中“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和冲淡、平和、宁静的审美风格,而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阳刚豪迈之美。

2、神话意象,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郭沫若曾说过:“神话的世界是从人的感性产生,不是从人的智性产生。原始时代的诗人——我故意用‘诗人’这一个辞——在一切自然现象之间,感受着多种多样的情绪,而把这些情绪各具象化,人格化;遂使无生命的自然都成有生命力的表现,诗人是在自然的镜中投射出自体的精神活动。”他强烈地渴望通过艺术形象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经验转化到外部世界,上古神话原形复活在《女神》艺术世界里:炼石补天的女神、吞日月宇宙的天狗、射天狼的太阳神圣东君、唱着永恒的恋歌的湘水女神、自焚而死的凤凰等。不但中国古代神话,世界古代神话也在《女神》中复活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亚坡罗(Apollo)、盗天火的巨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天方古国的神鸟菲尼克斯(Phoenix),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Cupid),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酒神(Bacchus),罗马神话中司美与恋爱的女神维纳斯(Venns),希腊神话中司健康的女神(Hegeia)等,与李白笔下的神话意象比较,郭氏笔下的这些神话意象除了同样借神话原形赖以承载或外化或象征诗人的思想、情感之外,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对神话原形进行了改造,如把炼石补天的女神改为不再炼石补天,而去创造新生的太阳。天狗不仅吞日、吞月,还能吞宇宙,吞万物。甚至吞噬自己。二是这些神话意象的“强力”性,无论是中国的炼石补天的女神,还是西方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东方的天狗,还是西方的亚波罗,均属“强力”型意象。郭洙若《女神》中的这类意象的l出现,对于“召唤因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导致失落的‘强力’精神”,意义无疑是显然的。

3、社会意象,体现了诗人丰富的社会认识。郭沫若作为一个激进热情的诗人,他并没有把自己拘束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在诗中,他把时代的欢乐、痛苦、希望、动荡等较深广地体现出来了。《女神》中选择了许多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组合创造出的社会意象群。这些意象具有深刻的社会联系,有时甚至隐喻着某种社会现象、社会状态发展的历史。诗人天才的智慧借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飞翔,在古今中外广袤的时空背景下,一系列凝聚着社会认识内涵的人物进人他的诗中,如《电火光中》“蓬蓬的头发,好象奔流的海涛”,“高涨的白领如同带雪的山椒”,“如狮的额,如虎的眼”,“好象大宇宙意志自身的头脑”,“笔尖头上正在倾泻着怒潮”的贝多芬,已是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由创造的精神的象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在《匪徒颂》中诗人三呼万岁的古今中外的一切真正的“匪徒”:克伦威尔、华盛顿、黎塞尔一切政治革命的匪徒,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切社会革命的匪徒,释迦牟尼、墨家巨子、马丁路德一切宗教革命的匪徒……这些所谓的“匪徒”,生长在不同的国家,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从事不同的事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旧世界、旧制度的叛逆者、破坏者,新学说、新思维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他们在不同的地域为人类事业做出强大的贡献,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历史和时代精神的化身。《笔立山头展望》一诗热情歌颂都市文明和近代动的精神:“黑沉沉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民主和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诗人热情歌颂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歌颂二十世纪的近代文明以及那种飞腾奔涌、狂叫不息的“速力”,以唤醒国人改变现状、追求文明进步的强烈愿望。因此,诗中写到:“大都会的脉搏哟!/生的鼓动哟!/打着在,吹着在。叫着在,喷着在,飞着在……/我的心脏呀,/快要跳出口来了!哦哦,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涌着在呀!”。郭沫若以科学的态度,形象地描写对大都市的观感,生动地指出了大都市充满喧闹、充满生机,激烈动荡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精神,热情地歌颂了近代科学文明。“五四。运动爆发后,诗人异常激动,他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中就象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他唱出一首首的恋歌,来倾吐对祖国的酷爱、期待之情,《炉中煤》就是这样的一首代表作。可是,当诗人怀着这种兴奋的心情踏上祖国的土地以后,他所见到的是:“游闲的尸,/淫嚣的肉,/长的男袍,/短的女袖,/满目都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满目所及是上海街头暗淡凄凉的景象,是失去了中华民族灵魂的行尸走肉。这“尸”与“肉”,“男袍”与“女袖”,“骷髅”与“灵柩”,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象征。

《女神》中还有一些代表人类文化创造结晶的意象,例如长城、金字塔、苏伊士运河、大都市、摩托车、x光线等意象,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人类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女神》充满现代意识,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7

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歌,多么优美,动听呀!听!有人在朗诵诗歌呀!多么动听,真是让人陶醉在仙境一样!来,朋友们、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在一个妩媚迷人的星期三下午,我们班开展了一次主题为“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活动。

那天,我拿着诗歌集,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活动开始了,第一位同学踊跃的登上了讲台,那流畅的语言,那优美的诗歌,让人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好几位同学都上讲台朗诵完了,接下来轮到我了。我心里好像揣着一窝兔子,飞快的登上了讲台,我想:希望能像第一位同学那样流畅。我拿起书朗诵诗歌,我朗诵的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天上的街市》。我朗诵的十分流利。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飘渺的星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天呀,我竟然自己读着读着也陶醉在诗歌里了,这时我的面前展现了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面:远远的灯光被人们点亮了,好像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天上的星星真的出现了,装点着无数的街灯。飘渺的天空里也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有世上没有的珍奇。浅浅的天河上的牛郎织女在来往,我远远的望着她们。她们此刻在天街闲游,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想:接下来街市一定更热闹。

我朗读完了,过了一会儿,活动也结束了。

这次活动中,我获得了许多收获和感受:是个能敞开自己的心胸,遨游知识的海洋。让我们一起来轻叩诗歌的大门,一起广泛阅读诗歌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8

在难民收容所里组织孩子剧团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首先轰炸了闸北、沪东一带。当时党组织派吴新稼在沪东临青学校教书。临青学校是由我党领导的,师生的政治觉悟都较高,校内校外的抗日救亡工作都开展得较好。在日寇轰炸下,学校被迫停办,有些师生同群众一起逃到沪西英租界。有些穷学生无亲友可投,就住到英租界一所设在恩派亚电影院的难民收容所里。他们失去了父母,亲人和师长,但不消极,不悲伤。他们把仇恨集中在日本侵略者身上,在收容所里井井有条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们为难民宣传抗战形势,鼓励大家不要害怕敌人,不做亡国奴,要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吴新稼特地到收容所去看他们。孩子们住在影院楼上最后几排座位上。那里光线幽暗,他们白天坐在地上,伏在椅子上读书写字,晚上就在地上或椅子上睡觉,生活这样艰苦,而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吴新稼把看望他们的情况很快向党的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当时国难教育社党组织负责人之一的王洞若和其他领导方与严、陆维特听汇报后,十分重视,还把孩子们的文稿、日记要去看。他们看到这些小学、初中程度的孩子写出这样思想进步、文字顺畅的文章和日记很高兴。方、陆二同志还亲自给他们作了修改,并不断向文教界热情宣传孩子们的事迹。孩子们知道有许多“先生”关怀他们,很受鼓舞,学习、工作更加积极了。王洞若、方与严、陆维特的住处离收容所都不远。后来吴新稼就带孩子们直接去见他们,请他们修改文稿、日记,再借些书籍、杂志回去看。

王洞若认为,这些孩子很可爱,很有培养前途,可以把他们进一步组织起来,并决定由吴新稼直接去领导他们。经过大会小会讨论几次以后,决定组织一个“孩子剧团”,设干事会为领导机构,拟定了剧团宣言、剧团团歌和公约等。这一切,都请王洞若审定。

1937年9月3日,在恩派亚电影院难民收容所的二楼上召开了孩子剧团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孩子有30多人。大会通过了宣言、团歌和公约,选出许立明、傅承谟、张宗元、罗真理、张莺等为干事,吴新稼为干事长。从此,由我地下党领导的孩子剧团成立了。

孩子剧团在它的诞生地上海只活动了两个多月。在这两个多月里,克服了服装、道具和演技方面的种种困难,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仁丹胡子》和《捉汉奸》等抗日剧,在上海人民心中留下了较深印象。

从上海到武汉

1937年11月初,上海沦陷,日寇追捕抗日分子。地下党员大都准备撤到延安或南方游击区去。王洞若要吴新稼也撤退。孩子剧团只好解散了。但是孩子们不愿解散,愿意继续在一起进行抗日救亡工作,表示不怕任何困难和危险。王、方等同志一再研究,认为这些孩子政治觉悟高,能吃苦耐劳,有培养前途,放弃不管是可惜的,让他们留在上海,还会遭受日寇、汉奸的迫害。最后决定孩子剧团也由长江西上去武汉,到武汉会合后,再商议以后的办法。

王洞若亲自选定19人,加上进步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介绍来的三人,共22人。其中大多数十四五岁,最小的只有8岁,吴新稼这个干事长年龄最大,当时是19岁。这就是孩子剧团出发时的阵容。选定路线是坐英国轮船到南通,再取道镇江、南京去武汉。地下党给孩子剧团筹集了300多元的路费。

从11月18日开始,孩子们分五批,化装成难民或者假托别人的子女,乘英轮离上海到南通。在南通集合后,正设法西上时,南通的群众和驻在那里的东北军一再要求孩子剧团为他们演出,盛情实在难却。当时估计军队凭着长江南岸著名“江阴要塞”总能坚守个把月。于是住下来,在南通和天生港演出四五天,受到热烈欢迎。

想不到就在这几天里,长江南岸的军队土崩瓦解,日本侵略军已经进抵江阴,从南通到南京的长江轮船已经停止航行。剧团只得由南通取道泰州到达扬州,想不到抵扬州后,日寇已经在进攻南京,只得再次改变计划向北绕行。剧团刚坐上木船,就被的散兵赶上岸来。他们声称要封江,把木船扣押了,剧团只好步行北上。此时苏北已届严冬,寒风刺骨,冰天雪地。这些孩子虽然出身穷苦,可是一直生长在南方大城市,没有长途步行过,更没有经受过北方冬天的严寒,再加上路上还有散兵骚扰、盗贼出没,有时还要冒着敌人飞机的袭扰。只靠孩子们的两条腿能够安全到达武汉么?可是孩子们都很坦然,毫不畏惧。他们一个个穿戴好,把道具捆扎好,挑的挑、抬的抬,逆着朔风,顽强地前进了。这一路,经过了跋山涉水,好不容易走到了位于陇海铁路线上的运河车站。一位好心的铁路站长让他们坐进一辆装行李的车厢。这样,他们就乘着火车经过徐州,到达郑州。在郑州,经过休整、治病,剧团决定公演三天。

1938年1月初,当剧团乘坐的火车驶进汉口大智门车站时,就看见陆维特同志正在站台上等剧团全体人员。经过一个多月,奔走几千里,总算又见到党的领导了。陆维特把剧团带到汉口洪益巷培心小学里住下。

令人难忘的欢迎会

孩子剧团到达武汉后,很快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重视。许多学校、机关和文化团体纷纷为孩子们召开座谈会和欢迎会。但是最使孩子们难忘的是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举行的欢迎会。这个欢迎会是由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小战士吴志坚、张海清、彭桂生等主持的。、董必武、秦邦宪、、邓颖超、叶挺和郭沫若等都参加了。欢迎会是在一间大房子里举行的,几张长桌和许多板凳摆放整齐。桌上放了糖果、点心、瓜子和茶杯,墙上贴了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长征小战士从办事处门口把孩子们引到房里,一个个安排好,接着又是倒茶,又是请吃糖果,又是问长问短。邓颖超同志更是忙碌,一会儿安排小战士做这做那,一会儿让孩子们吃这吃那。大家都乐呵呵地像回到了家里。

欢迎会开始了。小战士们表演了在中央苏区和长征中跳过的水手舞等精彩节目,孩子剧团也演唱了几首歌,都受到热烈欢迎,特别是《团歌》和《流浪儿》的演唱,反应最强烈。《团歌》歌词中有“看我们一群小光棍,看我们一群小主人,我们生长在苦难里,我们生长在炮火下……孩子们站起来,站起来,在抗战的大时代,创造出我们的新世界。”《流浪儿》是《莲花落》曲调填写的,歌中唱道:“我们都是没家归的流浪儿,流落街头没饭吃!没饭吃!日本鬼子炸毁了我们的家,爸爸妈妈都被杀!都被杀!”歌声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同志悄悄走出门外,用手帕擦眼泪,过了一会又进来。郭沫若同志激动地说:“今天是我回国后真正最快乐的一天!”他表扬了孩子们以后说:“我不能再说了,再说我要流泪了。”许多领导同志都是又高兴又激动地讲了话。最后孩子们请周副主席讲话。同志高兴地站起来说:“好!我讲!”他先对长征小战士们说:“你们是参加了长征的,是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可是你们是和我们这些大人一道跑过来的,是我们这些大人保护着你们、抱着你们过来的。可是剧团的孩子呢,他们是一个大人也没有,完全是靠自己团结起来,在敌人的炮火下,在汉奸、流氓的迫害下,跑了几千里来到武汉的。你们要向他们学习哟!”接着,他称赞了孩子剧团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最后说:“我送你们‘救国、革命、创造’三种精神好吗?你们要一手打倒帝国主义,一手创造新中国!”孩子们热烈地鼓掌欢呼:“好!好!”

欢迎会结束后,大家到楼顶平台上照了几张相片,其中一张是董必武、秦邦宪、、叶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孩子们合影。可惜当时同志太忙,没有参加照相。最后,邓颖超、张晓梅同志安排卡车送孩子们回去。

粉碎的“收编”阴谋

正当孩子们工作得热火朝天、各地少年儿童们纷纷向孩子剧团学习的时候,反动派却对剧团活动十分仇视,终于命令武汉市党部出面“收编”孩子剧团。人人都明白,这哪里是收编,这分明是阴谋,是借收编之名,行扼杀之实。

这时,邓颖超又一次到儿童剧团来探望,吴新稼团长就把“收编”的事告诉她。她坚定地说:“不能去!要是到市党部去,还不知把你们折磨成什么样子呢。想办法应付他们,推辞掉!”那时,我党正努力和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因此,不愿被“收编”,也不能公开对抗。根据邓颖超同志的意见,每当他们来催促时,就以工作太忙、病人多、孩子们想回上海等等为借口,应付着、拖延着。纠缠了两个多月,也奈何剧团不得。

最后他们来硬的了。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市党部派来一个秘书,板着脸喊叫:“吴团长,昨天开了会,决定收编你们。明天上午8点钟接你们去市党部。你们好好准备一下!”说完就走,也不等回话。这是强迫收编啊!只有大半天的时间了,怎么办?剧团立即召开了干事会,要大家不要惊慌,工作暂时停止,把外出的人员找回来,等吴团长去找党的领导想办法。吴团长坐着江轮从汉中到武昌,又从武昌折回汉口,找到王洞若、阳翰生、郭沫若等同志请指示,他们都想不出好办法。郭沫若同志说:“你们还是到办事处去吧!”吴立即赶到办事处,见到邓颖超、秦邦宪、叶挺等同志。他们说:“还是等同志回来吧!”同志回来后,吴团长向他详细汇报了这些情况后,他站着沉思了一会,果断地对吴说:“你们去石灰窑,那里离武汉较近,有抗战演剧队一队、二队在那里,可以照顾你们。市党部8点钟派车来接,去石灰窑的船五六点钟开,来得及躲开他们。你们在那里安排好,一个月左右再回来。”吴团长得到这个指示后,立即回团告诉大家。当夜3时,剧团离开培心小学,5时多就坐上轮船了。

过了一个月左右,吴新稼去见和邓颖超同志。他们说:“好了!你们的问题解决了,你去见郭沫若先生吧。”吴新稼去到郭沫若家中。郭沫若高兴地说:“你们可以回来了,你把孩子们带回来吧!”吴新稼立即回石灰窑把大家带回汉口,仍旧住在培心小学里。一两天后,辛汉文同志穿着上校军官服到孩子剧团来。他拿着陈诚写的条子,上面写着:“由沪来汉之孩子剧团着由本部收编。”吴立即跟着辛汉文到武昌,进入当时国共合作的代表机关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此,孩子剧团在厅长郭沫若的关爱下,开始了新的战斗。

事后大家才知道,1938年2月间强迫收编孩子剧团的时候,也是被迫同意我党提出的改组军事委员会的时候。当时双方决定:由陈诚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任副部长;第一厅、第二厅厅长由人担任,第三厅厅长由郭沫若担任。这个协议在两个月间就达成了,可是军事委员会的实际改组不可能在两个月间完毕。综观全局,料定孩子剧团只要躲过一个月左右,等军事委员会改组完毕,就可以名正言顺进入郭沫若主持的第三厅了。至于陈诚写的那个手札,是郭沫若要陈诚写的,因为第三厅管宣传工作,陈诚不便拒绝郭若沫这个要求。辛汉文穿起军装,又拿着陈诚的手札,不过是为了防止市党部来捣乱。就这样,强收编孩子剧团的阴谋被完全粉碎了。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9

北京的秋十分短暂,从十月底开始,仅仅一个月时间,这个大都市如同走T台般刹变风格,收起夏日的雷厉风行,瞬间变得雍容华贵。让人敬畏且耐人寻味。瑟瑟秋风把人潮人海收缩在角落里静候冬天的讯息,而盛装的金黄却悄然摆阵,退去繁华,古朴的人文气息尽显无遗。一簇簇的黄与红揉碎阳光,为自己镀上绚烂的颜色。阳光、蓝天、红叶,用北京的话说,那叫“齐活”,所以秋天成了北京最美的季节。特别是那金色的银杏,秋风扫过,落叶旋转而落,景色美得可以让每位路人驻足。

北京市内赏秋的地方很多,各个公园有水有树的地方秋色都不错,但金黄的古银杏树与北京老建筑搭配在一起才算最出味道。本刊特意选择北京市内九个具有代表性的秋景地推荐给大家。

TOP1.

钓鱼台国宾大道

虽说北京最有名的是红叶,但最美的却是银杏叶。北京地区的银杏种植历史比较久远,很多地方都有银杏树,但最美最有名的银杏大道还是要数钓鱼台国宾馆门前这块儿,据说这里的银杏是北京最早种下的一批,现在钓鱼台可以说是北京观赏银杏的一个地标。

交通:此处没有停车位,最好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坐1号线地铁到木樨地下车,或114路、102路、103路、特6、320路等公交车在钓鱼台站下车。

温馨提示:这两年由于去钓鱼台看银杏的人太多,地面“银杏地毯”的效果已经开始大打折扣,但树上的银杏效果还是不错。著名的玉渊潭公园就在旁边,看完银杏可顺道去转转。

TOP2.

地坛公园

地坛公园的银杏大道远近闻名,从公园北门进入,两排高大的银杏树便让你一览无余。秋意未浓时,这里已有很多游客观赏银杏,摄影爱好者也拿着长枪短炮一取美景。在这里可漫步在银杏大道,也可带着孩子在游乐园玩耍,老人可听公园里的票友唱戏,或是跟着舞蹈队跳上一段。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

交通:104路、108路、124路电车地坛站,地铁安定门站下车,自驾车可停在西门旁地坛体育场内。

温馨提示:赏银杏从北门进便可直接到达银杏大道。

地坛公园简介: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o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TOP3.

三里屯东五街

三里屯东五街是北京的使馆区,道路两旁齐刷刷地种着两排银杏树,从街西口到街东口。相比公园景点的人来人往,这里显得严肃了很多,站岗的门卫会目视着你的一举一动。银杏树的美景在这里显得更加美丽。这里真是北京一片少有的净土,除了偶有的出租车外,一个行人也没有。漫步在三里屯东五街,特别像是在某个电影中的Ending画面之中。

交通:302路、300路亮马桥站,113路、758路、416路三里屯站下车。

温馨提示:如果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最好不要拿着相机拍太多。因为不通公交,因此下车后都需要步行10分钟到达;三里屯附近坐几站车可以到朝阳公园,走几步可以到著名的三里屯酒吧街和商业区。

TOP4.

景山公园

只要来北京的都会到景山上走一遭,因为那里能俯视全城,看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和现代化的北京城。如果秋日走上景山顶,看的不是银杏,但那满眼的秋黄与红色的故宫墙壁交相呼应,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人更加寻味。景山公园内也有银杏,也许是因为某个皇帝在这里自缢,所以人们不是很喜欢在这里欣赏景色,但这般静谧正好迎合了摄影者的口味。

交通:5路景山西街下,58、60、111、124路景山东街下车,101、103、109、124、810、685、814、846路故宫下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景山西街44号。

温馨提示:秋季景山上有很多柿子挂在树上,一片片的很好看。

TOP5.

颐和园小湖边

秋天的颐和园是北京秋天美景的一处,园中山水和多层次变幻的植物,展现出了秋天北京的美丽景致。银杏树在颐和园的西南角,石舫附近。银杏树共有三颗,分布在小道的两旁。两颗大些的在靠近水边,稍小一些的靠近一个院门。扇形的树叶落在银杏树附近的绿地上,绿草地上散落着的一堆堆、一片片小金叶很是好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

交通:乘地铁四号线,北宫门下车即到(北宫门)。也可在西苑下车,经由同庆街西行500米到达颐和园东宫门(正门)。

门票:淡季2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30元(4月1日―10月31日)。

TOP6.

中山公园

在中山公园入口,便会看到好几株巨大的银杏树,好像一顶顶黄龙伞分外耀眼。清风吹拂,落叶飘洒,纷纷扬扬,绿茵如毯的草地铺满金色的叶片。中山公园还经常会有一些花展,可以顺道留意。

地址: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南面,天安门西侧。

交通:地铁天安门西站下车,出B口向东步行5分钟,进中山公园南门;如果自驾车的话,晚18点之前,车辆可停放在中山公园西门公共车场(约30个车位);晚18点之后,车辆可停放在中山公园内停车场(约30个车位),或停放在公园东门外(约20个车位)。

TOP7.

清华北大

走进清华南门,正对着是一条通畅的南北大道,沿大道直行,及至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交汇的路口,是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从十字路口西行,是一条银杏成行的大路,此路有小小的弧度,到了秋天,这条路就是一条燃烧的金黄色梦幻大道。清华另一个银杏地就是清华大学宿舍五号楼了,这里是过去清华的本科女生居住楼之一,配上楼下的银杏,别有一番气质。秋天,树上的银杏叶片全部变成金黄,一阵风之后就落在地上,整个小院子都铺满了黄灿灿的银杏叶。

北大西门的两株巨大古树,已经成了北大秋景的标志。西门前共有4棵银杏树,不过后面的两棵总不被注意。前面两棵大树实在太老了,老得没人能说清到底是哪年哪月谁种的了,不过据说都有300多年历史,可从来不结果,因为是雄的。看银杏的时候顺便看看树边的华表,其实不是一对儿,当年运错了,可也就将错就错了。

交通:直接到达清华大学南门的车很少,可以先到西门,然后去南门看银杏。直达西门的公交很多,有特4、特6、运通105、运通205、310、320、331、365路等,或者地铁13号线到五道口下车,向西步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清华东门。去北大看银杏可乘坐718路、332路,在北京大学西门站下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

TOP8.

国家图书馆

很多人并不了解,位于海淀区的国家图书馆是历史上的元代大护国寺,因此在这里也藏身两株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矗立在旧的国图主楼西侧,它们被一片草地包围着,像一对从容的老者,春华秋实,淡定面对历史变迁。

交通:可乘坐地铁4号线或105路、106路、323路、717路等公交车国家图书馆站下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

温馨提示:国图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21:00,周六至周日 9:00-17:00,法定节假日不闭馆。

TOP9.

郭沫若故居

什刹海柳荫街的恭王府鼎鼎大名,“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这句话更成了恭王府门口排队扎堆儿的三轮车师傅的口头禅。殊不知在它对面的郭沫若故居则是一处赏银杏最佳的幽静之地,仅一墙之隔,马路上的熙来攘往、热闹喧哗,全都听不见了。坐在院内长椅上,只有阳光和鸟声,坐在树下看书,阳光洒下来,宁静而温暖。宅院内有银杉树、松柏、海棠、银杏等等,都是郭老夫妇当年亲手种下的。

交通:乘13路、107路、111路、118路到北海后街下车,路北向西。 温馨提示:郭沫若纪念馆9:00-16:30,周一闭馆,门票20元,学生半价。另外,附近的辅仁大学也是个闹中取幽的去处

TIPS

既然是来感受地道的故都秋味儿,那肯定要住在四合院才够味儿。这些地方你可以考虑:

北京清风雅筑四合院客栈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大茶叶胡同20号

价格:六人房60元/床;三人房80元/床;大坑普房160元/间

联系:010-66160200

推荐理由:坐落于北京白塔寺保护区里传统的老北京胡同之中,是一座具有北京特色的四合院客栈。房间不大,但精致,古典的家具,中国传统的窗花、剪纸、石雕,还有原创水墨画,北京的传统与古典,尽在其中。

北京易静小栈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花梗胡同23号院

价格:多人间 70元/间;标准间 298元/间

联系:010-64004560

推荐理由:院里有一株百年海棠,还有一颗巨大的香椿树,四周绿树环绕,在这里可以感受繁华都市中那一院清幽。

北京王家四合院客栈

地址:北京东城区东四六条月牙胡同10号院

价格:大床房298元/间

联系:010-64021671

推荐理由:坐落于北京东四历史胡同保护区核心,紧邻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客栈全部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装修,不论从择地,定位,尺度,选材及用料都极尽讲究,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国建筑的传统和风俗,又严格地遵循着指导中国千百年来的风水理论。

北京合家立四合院旅馆

地址:北京东城区鼓楼东大街西公街1号。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10

《女神》收入作者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女神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女神读书心得1《女神》的反抗精神和《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大胆地反抗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一个追求个性解放,要求尊崇自我的战斗者。《天狗》中“我”所喊出的似是迷狂状态的语言,正是猛烈破坏旧事物的情绪的极好表现。这种情绪是与“五四”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的。因此,诗中的“我”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者。《天狗》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的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以煤自喻,表示甘愿为祖国贡献出全部的光和热;《棠棣之花》、《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等作品都是以自我献身的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反帝爱国的---,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之中了。

《女神》的进取精神这是在感受了新的革命世纪到来的气息所产生的不可抑止的欢欣情绪,也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表现。所以,《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对光明、对力量的歌颂,色彩明亮,声调高亢,气势磅礴。《太阳礼赞》表达了诗人对新生太阳的激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歌唱了把地球推倒的伟力;《晨安》的兴奋之情更明显,一气喊出二十七个“晨安”,把自我与世界贯通,表现了一代新青年的宏大气魄;《笔立山头展望》等作品也都表现出求新弃旧的进取心。

《女神》作为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在今时今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现在社会中,人人过着平淡的日子,缺少了上个年代的现实刺激,我们的精神容易变得麻木和空洞。也许时代已经给不出那种奋起的机会,但是我们有着先背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女神》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财宝。

如今再次拜读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时,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激情和奋斗,如作者以天狗自喻,大手笔的宣泄吹自己的感情,这在现实作品中已很少见了。我们也许没有作者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继承他的思想,继承这份激情和热情。那种为祖国可以舍弃一切的情感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我们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将这份情感生生不息的传下去!

女神读书心得2我很喜欢《女神》的作着在诗中反复出现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作个性。也许,《女神》的成功就在于诗人的大胆的创作个性及当时社会的需要吧。

《女神》中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即五四时期人们心中觉醒的、新生的中华明族形象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临死之前,它们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五四”青年,就应该具有“五四”式的彻底,不妥协、战斗和顽强的民族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是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心灵世界。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劳笼,这激发了诗人叛逆的、反抗的精神。《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作为一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当具有这中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的大无谓精神。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主体形象凤凰,不仅是年青人的化身,也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更是我们青年学生阅读的精神食粮。

《女神.炉中煤》表达的是诗人愿意为祖国赴汤蹈火、不具牺牲的浓烈情感。“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心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恋祖国的情绪”正与这热烈燃烧的煤火一样激-情燃烧。用“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曾长期深深地埋藏在诗人心里的爱国感情,这爱国情感到了“五四”时期才从心里奔放出来,像煤一样重见天光。在繁荣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难道连这激-情品膨湃,热烈的区区爱国之心也没有了吗?那我们还算上面什么祖国的栋梁、国家未来的主人呢?

《女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呼出了二十七个“晨安”。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雄壮!充分表达大胆否定黑暗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自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追求解放民族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积极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的光明的进步的社会的理想,对新世界的光明发出的呐喊,对新青年发出的呐喊,更是对后人发出的呐喊,激励我们鼓励我们!唤醒我们华夏亿万儿女远大追求及对人生的远大抱负。

女神读书心得3当梧桐枯槁,当醴泉消歇,当世界充斥着腐朽的气息,你感到一种激情在心中涌动;当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学生运动在中国掀起了惊涛骇浪,你听到一种渴望在心中呐喊;当迂腐即将没落,新知即将盛起,你心中的力量骤然迸发,从笔尖喷涌而出。

你怒,怒旧中国的陈腐;你哀,哀旧思想的荒谬;你叹,叹旧文化的萎靡;你盼,盼这一切能如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于是,你写下了凤起舞的低昂凰高歌的悲壮,你渴望,渴望那凤凰连同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在熊熊火光中燃烧,将眼泪流尽,将污浊洗清,将情炎浇熄,将羞辱荡去,让这个腐朽的世界在黑暗中毁灭,让那个崭新的世界在火光中重生!

也许笔墨并不足以发泄你心中涌动的情绪。你说,你是一只天狗,你说你要吞下日月,你说你是一切星球的光芒。是啊,我明白,你看见世界被陈腐一点点吞噬,你看见黑暗在整个宇宙中弥漫,你便要呐喊,你便要咆哮,你便要与所有的青年点燃新知的火焰,把那些屠场、囚牢、坟墓、地狱统统燃烧殆尽。到那时,世界也许就如同一片光海,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

是的,这便是你的梦想。让阳光洒满世界,让天空澄澈明亮,让新鲜的生命在大地上舞蹈。奔腾的长江,蜿蜒的长城,高耸的山峰,雪的旷野,这一切一切都是你的崇拜,你的追求。因为你已经看透了陈腐对生命的麻木,看透了陈腐对生命的毒害,看透了陈腐对生命的摧残;你不愿看见古老的中国文化被腐朽污染,不愿看见深厚的民族历史被腐朽剥蚀,更不愿看见璀璨的华夏文明因腐朽衰落……所以你爱着那更生的万物,所以你向往着那纯净的世界。所以你立志要用这一杆笔,扫去那万恶的陈旧,要用这一杆笔,书写下新生的美好,要用这一杆笔,追求你心中的梦想。

可是现实却是如此残酷,即使有无数个青年同你一样,在对崭新的世界不懈地追求,即使有无数个诗人也在赞颂希望,即使那些麻木的人在渐渐苏醒,即使,即使……但那些坚固的腐朽之墙岂能让你轻易推翻?然而,一个有梦想的人怎么会被现实轻易地打倒?乌云遮不住你炽热的理想,狂风刮不走你坚定的信念,暴雨浇不熄你燃烧着的希望。所以,你没有放弃,也决不会绝望,你说我们可以像女神一样,即使共工与颛顼斗得你死我活,折天柱,绝地维,但是圣洁的女神仍旧在黑暗与混乱中执著地追求光明,执著地造了一个新的太阳,是的,一个新的太阳。那么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不也可以这样吗?当它们变得更先进,更有生命力,就可以同太阳一样,把每一缕阳光洒在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让昏睡的人觉醒,让懦弱的人坚强,让绝望的人看见希望……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五百年来的眼泪淋漓如烛。你放下手中的笔,似是看见了旧中国如同满五百岁的凤凰集香木自焚,然后在死灰中更生,新鲜、净朗、华美、芬芳,那火红的羽毛如同燃烧的火焰,绽放出中华民族最耀眼的光芒,那时的凤凰令群鸟惊叹,那时的中国令世界惊叹。你的脸上浮现出憧憬的微笑。你重又提起笔,在那首写满了新生的诗前,重重地写下了“凤凰涅槃”。

女神读书心得4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遥想当年领军创造社的辉煌,《女神》《星空》的灿烂,《屈原》与《棠棣之花》的朗声高调……如今全部成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脚印》,最终淹没在《黄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为商业社会的《天狗》所吞噬,在《辍了课的第一点钟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饱受屈辱的诗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死》,《死的诱惑》啊,《火葬场》!在这《洪水时代》,《太阳没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钱的魔力》控制了整个世界,《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儿们的园里》……

当下,我为一个笃信文学的迷茫人,独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园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见远处的美人山,仅有冬树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儿时读书的绥山山馆毫无声息地旧,好衰时哟。

“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位在旧版《现代中国文学》上声名赫赫的中国现代文人,此时此地,在自己的故乡连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历史的一颗琥珀,一颗栩栩如生而被尘封遗忘的文物。

当我跨出沫若故居门槛后,蓦然回顾,惊讶这故居竟然为这乐山沙湾古镇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个旧时代最后的残梦了。

远山无影,寒气笼罩着沫若故居老屋,真个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叫人也无从寻寻觅觅了……

多读读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这些文人走过的地方,感受一个文学的世界。感谢郭沫若让我对文学燃气热血。

女神读书心得5《女神》作为划时代意义的巨片在今时今日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现在社会中,人人过着平淡的日子,缺少了上个年代的现实刺激,我们的精神容易变得麻木和空洞。也许时代已经给不出那种奋起的机会,但是我们有着先背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女神》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财宝。

如今再次拜读郭沫若先生的《女神》时,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激情和奋斗,如作者以天狗自喻,大手笔的宣泄吹自己的感情,这在现实作品中已很少见了。我们也许没有作者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继承他的思想,继承这份激情和热情。那种为祖国可以舍弃一切的情感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且我们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将这份情感生生不息的传下去!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11

1、而这种信念多是来源于,对于心中那个或那些若隐若现的迷迷蒙蒙的美好的梦。

2、天渐渐灰暗下来,夜晚也慢慢地拉开了帷幕,那带着朦胧云雾的圆月,若隐若现,它徐徐地穿过一缕缕云雾越跳越高,想看看这热闹的星空。

3、如此之月,若笼罩在轻纱般薄雾中若隐若现。

4、木槿下微光互相交映,掩盖若隐若现的夕阳画。

5、大街上,到处湿漉漉的,人们在雾中若隐若现、来来往往,远远地只能听见杂碎的、间断的脚步声,只有渐渐走前才能看清形象。

6、炫彩的喷泉纤柔这彩灯的迷梦;湖心的小窗若隐若现周旋着夜的浪漫;眺望明亮的堤岸点亮在彼岸人的憧憬。

7、这银灰色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街口都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玻璃纸,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飘飘荡荡,很有几分奇妙的气氛。

8、美丽的荷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雨中那摇曳的身姿虽模糊,却使这恬静的荷塘更加神奇。

9、路边的青松翠柏也不逊色,郁郁苍苍,远处岩顶的楼台亭阁若隐若现。

10、我在远处看山很像一副风景画。再加上蒙蒙的雾群山若隐若现,更是给山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11、夜,漆黑漆黑的,透过窗外的树叶,几束枯黄的灯光若隐若现似的。

12、山脚下一顶顶帐篷在雪雾中若隐若现。

13、海外有岛,其名蓬莱,茕茕入云,其上孤山青烟绕缭,钟音婉璇,始皇观之若隐若现,若实若幻,以为仙山。

14、山顶上云雾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

15、远处的房屋若隐若现,远处的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

16、今夜无风,空气中透露出雨后的一丝凉意,望着若隐若现的月儿,勾起了苦闷。

17、一排排路灯若隐若现就好像郭沫若诗中天上的街市……

18、秋天的早晨,乳白色的雾迷迷蒙蒙,各种事物都沐浴在晨雾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它来到田野,来到溪边,来到山上,给大地换上了迷人的秋装。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范文12

1、而这种信念多是来源于,对于心中那个或那些若隐若现的迷迷蒙蒙的美好的梦。

2、天渐渐灰暗下来,夜晚也慢慢地拉开了帷幕,那带着朦胧云雾的圆月,若隐若现,它徐徐地穿过一缕缕云雾越跳越高,想看看这热闹的星空。

3、如此之月,若笼罩在轻纱般薄雾中若隐若现。

4、木槿下微光互相交映,掩盖若隐若现的夕阳画。

5、大街上,到处湿漉漉的,人们在雾中若隐若现、来来往往,远远地只能听见杂碎的、间断的脚步声,只有渐渐走前才能看清形象。

6、炫彩的喷泉纤柔这彩灯的迷梦;湖心的小窗若隐若现周旋着夜的浪漫;眺望明亮的堤岸点亮在彼岸人的憧憬。

7、这银灰色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街口都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玻璃纸,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飘飘荡荡,很有几分奇妙的气氛。

8、美丽的荷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雨中那摇曳的身姿虽模糊,却使这恬静的荷塘更加神奇。

9、路边的青松翠柏也不逊色,郁郁苍苍,远处岩顶的楼台亭阁若隐若现。

10、我在远处看山很像一副风景画。再加上蒙蒙的雾群山若隐若现,更是给山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11、夜,漆黑漆黑的,透过窗外的树叶,几束枯黄的灯光若隐若现似的。

12、山脚下一顶顶帐篷在雪雾中若隐若现。

13、海外有岛,其名蓬莱,茕茕入云,其上孤山青烟绕缭,钟音婉璇,始皇观之若隐若现,若实若幻,以为仙山。

14、山顶上云雾笼罩,看上去若隐若现。

15、远处的房屋若隐若现,远处的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

16、今夜无风,空气中透露出雨后的一丝凉意,望着若隐若现的月儿,勾起了苦闷。

17、一排排路灯若隐若现就好像郭沫若诗中天上的街市……

18、秋天的早晨,乳白色的雾迷迷蒙蒙,各种事物都沐浴在晨雾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它来到田野,来到溪边,来到山上,给大地换上了迷人的秋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