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

时间:2023-05-29 17:40:47

民俗博物馆范文1

祁县民俗博物馆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馆址是著名的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为清代民居建筑,为清代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计有6个大院,包含20个小院,313间房屋,占地面积为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970平方米。宅第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曾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1965年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县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11月1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民俗博物馆在筹建和开放后,注重对相关文物的收集和保护,累计收集文物4000余件。笔者就这些文物的分类进行探讨。

一、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的基本情况

文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标准,把文物的同与异集合成类的过程。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其他分类法,比如收藏方式分类法、存在形式分类法、历史事件分类法、地域国别分类法、人物分类法、组织阶级(层)分类法、形状分类法、制作技术分类法等。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既要遵循博物馆普遍意义上的科学分类原则方法,也要符合民俗活动的特点和民俗文化的内在规律性,准确反映民俗文物的特殊性。

民俗博物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业博物馆,主要通过文物藏品展示一定区域内民间习俗的演变发展。这些博物馆的文物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是对其进行的分类更具复杂性。首先是分散性,民俗文物往往产生于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比如婚丧嫁娶、工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等活动,因此文物多集中于社会个人手中。其次是稳定性,民俗文物是记录和反应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民俗文化在具有历史性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一定历史时期文物的外形、质地变化并不明显。再次多样性,民俗文物同其他类型的文物一样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由不同的质料构成,甚至同一大类质料中也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小类。再次是功用性,民俗文物的产生都具有明确的目的,在于满足特定民间活动和民间习俗的需要,各自都有明确的功用。此外,民俗文物还蕴含这不同的价值观、社会等级等因素。这些都可以作为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的复杂性。

二.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的基本思路

根据民俗文物的特点,笔者确立对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的基本思路:

(一)便于文物的保护。文物的分类直接影响着文物的保护工作,因此在开展分类之前,首先要对文物藏品的质地、来源、时代、功用、所属地域、相关人物、历史事件、形状、体量、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摸底,全面准确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从祁县民俗博物馆来看,博物馆藏品包括字画、书籍、金石、青铜器、陶器、瓷器、碑刻等,其中木器家具和字画这两类藏品最具特色。木器家具种类多、工艺精湛,质地方面有黄花梨、红木,从制作年代来看主要是明清两代。字画主要有明代尚统山水人物册页,明末清初陈洪绶的山水画轴,清代傅山、刘墉、王铎、黄慎等名家的书法珍品。这两类文物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多为二级以上文物藏品,其中包含国内仅存的乌木九龙灯、铁梨木犀牛望月镜等。因此,在制定分类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馆藏文物的特色,基本确立以质地作为重要的分类标准,将质地相同的藏品集中聚类,便于集中保存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并根据文物的质地采取有针对的保护管理措施。此外,从馆藏文物数量来看,现有文物4019件,其中珍贵文物179件,采用同质文物集中管理的方法适合小规模的博物馆高效保护文物。

(二)便于文物的展示。文物的展示是文物提供利用,满足公众对文物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制定文物分类方案必须考虑到博物馆展示需求。祁县民俗博物馆自1986年起,设立了农事习俗、岁时节令、生活习俗、人生仪节、商业习俗、乔家珍品、民间工艺、乔家历史等系列,60余个展厅,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明清时期山西晋中地区汉族的民俗风情。各部分展示内容虽然有所调整,但是基本的框架没有变动,因此在制定分类方案,可以考虑将文物的功用作为分类标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文物所反映的民俗活动,准确把握文物之间的关系,并与展示内容相吻合,便于布展时提取、轮换文物展品,使展示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三)便于文物的管理。从传统的文物分类来看,主要针对的是可移动文物,从祁县民俗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将不可移动文物也纳入到文物的分类中,从而更好地对民俗博物馆实施管理。民俗博物馆所在的乔家大院本身就是民居艺术的典型代表。从形制上看,整个大院三面临街,用砖墙封闭,墙上部有女墙式垛口,屋顶建有更楼、眺阁,犹如城堡整体布局呈“喜喜“,是晋中一带“大院“的典型代表。从建筑工艺来看,院内斗棋飞檐,含有丰富的砖、木、石雕、彩绘等。特别是砖雕图案丰富,多以花鸟鱼虫、富贵长寿、多子多福、马上挂印、琴棋书画、葡萄百籽等吉祥图案为主,以“百寿图“、“省分箴“、“福德祠“等精品为代表。总之,大院古建筑承载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建筑艺术水平,具有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因此,在对文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应当将不可移动文物也纳入到分类对象中

三.祁县民俗博物馆文物分类方案

综合以上,笔者认为对祁县民俗博物馆文物的分类方案为:

第一,分类标准的确定。从祁县民俗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采用的分类方法是,存在形态,即区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质地,即文物的制成材料,不可移动文物中的木、砖等,可移动文物的纸张、木、青铜、陶、磁、玻璃等;功用,即考察文物在民俗活动中的用途,是婚丧嫁娶、工农生产等等。

第二,分类的等级。由于祁县民俗博物馆文物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在分类层级上不宜过多。根据分类标准,确立为四级。第一层级,根据存在形态划分为不可移动和可移动两大类。第二层级,根据质地划分亚类。可移动文物有青铜、玉器、陶器、瓷器、木器、织物、纸张、碑刻、玻璃、泥制、蜡制品等亚类,不可移动文物有砖、石、木等亚类。第三层级,根据功用分为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业习俗、农事习俗、民间工艺等小类。第四层级,是对第三层级功能的细化。

第三,编号法则。采用四级五段字母数字组合形式编号(层级少的类别用零补位),比如某藏品的编号是Y06.06.05(03)。Y代表可移动文物,06代表织物,06代表民间工艺,05代表剪纸,03代表顺序号。

四.结论

民俗博物馆范文2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 保护 博物馆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1-01

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文化也有了保护的意识。我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发展遗留下来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地消亡,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十分的不利。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对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民俗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现状,在以后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要从民俗文化保护的角度下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明显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今天,是一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这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这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是文明的汇聚之地。博物馆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最直观的场地。学者们研究的文化遗产、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都能通过博物馆向公众直接传达,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从而让公众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充满着民间的乡土气息,从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让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二、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拓展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对民俗文物进行专项的征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渠道。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整理出科学的、真实的图文资料。其次,要对现有的博物馆藏品制定出展览计划,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策划展览的主题,发挥现有藏品的重要价值。再次,博物馆建设属于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与收藏界团体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拓展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动员广大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保障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顺利展开。最后,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业务,丰富博物馆的藏品,积极与社会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联系,为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免费的展览业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补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藏品,更要发挥好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展示和宣传,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有的藏品基础上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在民间大量征集民俗展品,丰富藏品的内容和类别,展示的过程中策划成专题进行分类展览和陈列。要注意的是展览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级,要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贴近民众的生活,得到民众的认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的老师傅所做的工艺品,与民众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老物件等。人们在看展品时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探寻展品背后蕴涵的丰富的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是一项具有社会职能的公益性设施,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借助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扩充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到馆外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展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要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展览和活动的主题,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当中,加大与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合作力度,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文物,丰富博物馆文物的形式和内容。

五、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中要不断创新形式,保驾护航民俗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群众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内容,增强民俗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民俗博物馆范文3

现如今,基于网络通信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全球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智慧旅游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受到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欢迎,很多旅游目的地已开始智慧旅游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智慧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以互联网为载体,高度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

2011年,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仪式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南京智慧旅游应用的开始。南京民俗博物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在智慧旅游建设的背景下,南京民俗博物馆应如何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挥城市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如何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营销角度出发,提出智慧旅游背景下南京民俗博物馆营销的一些具体策略,旨在为博物馆的智慧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一、南京民俗博物馆概况

南京民俗博物馆,又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和保护南京民俗文化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其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甘熙宅第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学家甘熙的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南京民俗博物馆在展陈上主要有《一脉文心、千古流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金陵工巧――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演》《南邦巨族、江南甲姓――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榴开百子、百年好合――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示》《梨园雅韵》《金陵十八坊》等六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在南京民俗博物馆游客可以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阅读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历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一百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还能近距离观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表演,在动静结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南京民俗博物馆营销现状及智慧旅游营销的要求

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旅游资源价值高,发展前景被大众看好,但目前在营销策略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知名度不高、客源不足,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门票价格缺乏弹性等问题。知名度不高和产品缺乏吸引力导致很多游客将其作为旅游的副线而非主要线路,这也是造成其客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外,博物馆在节假日和平时客流量差异较大,游客大多集中在节假日,这也对博物馆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随着智慧旅游应用的不断深入,也对南京民俗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智慧旅游营销建设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宏观方面,一是要建设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或服务系统,这个涉及到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及集成标准问题;二是在全国推行统一应用系统的建设,这些应用系统涉及行业管理与公共服务两大类;三是标准规范制定及推动工作;四是与标准规范制定及推动相关的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微观层面主要是指博物馆在智慧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本企业营销的行为。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的智慧旅游营销,都应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以顺应游客消费需求,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为宗旨,本文主要对其微观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营销策略分析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

目前,国内用户量较多的网络互动论坛,主要有人人网、天涯和西祠等。南京民俗博物馆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强大的互动性,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定不同的旅游方案和攻略,图文说明,对此赋予不同的意义。也可以听取不同用户互动的意见,不断改进。另外,网络上会有游客发表点评、写游记、晒照片等,这些行为也给其他即将出游的潜在游客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南京民俗博物馆也可以通过专业旅游网站,如携程旅行网、途牛旅游网等开展互动宣传,也可以选则在这类旅游网站上出售景区门票,这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网上预订门票不但可以享受价格的优势,也避免因排队浪费时间。在网站上,游客也可以看到其他游客的点评及网站提供的参考交通信息。

南京民俗博物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对营销起有重要意义。例如,澳门地区在2012年共接待内地游客1 000多万,它的信息平台能够体现各省的具体人数及排名。而在国内许多其他的旅游城市,虽然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远高于澳门旅客人数,可他们分别都来自哪里,各有多少人并不清楚;客源地构成情况、游客指向及发展趋势不明朗,这样就很难制定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二)改善电子信息服务,增强游客体验

随着智慧旅游的不断应用,南京民俗博物馆要想在这种大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就一定要有良好的宣传营销策略。在宣传营销中要注意重视自己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特色品牌形象。一个优秀的品牌能为消费者带来独特而又丰富的品牌联想,这种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和购买决策。例如,南京民俗博物馆中的文人书斋展室就是按照原甘熙书斋的格局,布置陈列甘熙的主要著作、画像、书斋家俱及文房四宝等,介绍甘熙的身世和故居的格局、使用情况;而食俗展厅则是主要展示南京历史上的各种土特产及风味小吃;最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民俗物品的展品内容丰富,有云锦、剪纸、彩灯、风筝,各种砖雕、石雕、竹编、木刻,还有民间刺绣、染织、瓷器等,并在节假日专门组织各种工艺匠师,现场进行各种工艺品制作表演。文史资料馆为复建后的津逮楼和书舍,陈列各时期南京及外地名人描写南京的书籍、刊物和历史文献,将其作为研究南京地方史志和风土民情的主要场所。此外还设有婚俗展室、金陵名胜展室、音乐茶座、南京风光、南京民俗专题电视录像室等。对此,南京民俗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可有序、有效整合本馆的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为游客提供全面、权威、及时、准确的“一站式”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有效突出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特色品牌形象,从而全面提升游客人性化的旅游体验。

(三)重视移动终端开发和推广

南京民俗博物馆可以开发属于自己的应用程序,普及、推广南京民俗博物馆自身的产品和文化。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客户端对景区的历史、概况、展厅分布、民俗艺术等有一个详细的设置,将若大的景区的装在小小的手机中,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资讯服务,包括电子导游、天气预报、导游信息查询、在线预订、在线投诉、一键报警等功能。游客抵达南京民俗博物馆后,可以借助馆区的无线网络,充实本软件的信息,根据软件提供的各项功能,自助享受一次完美的民俗文化之旅。

(四)智慧旅游产品创新

智慧旅游背景下,南京民俗博物馆要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

民俗旅游资源比其他人文旅游资源更适合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南京民俗博物馆需梳理可以信息化的旅游资源,然后进行信息化处理,如再现和模拟甘熙故居的建筑过程和民居发展史,制作剪纸、提线木偶表演、南京小吃制作工艺等专题片,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循环播放,配合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现场绝活表演,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可让观众收获亲身参与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民俗、非遗文化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此外,在解说服务方面,除了讲解员的讲解外,智慧旅游可以提供多种语言的电子讲解装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总之,需充分了解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技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智慧旅游产品,以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

(五)积极开展微营销

以开放和共同发展的方式与更多旅游供应商、旅游产品分销商建立“旅行联盟”,进行合作发展。建立、发展、经营在线旅游电子商务分销体系,进而发展成国际GDS(全球分销系统),在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采用“云”模式,快速搭建微营销平台,实现微信、微网站、APP有机整合,希望借此引入更多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分销商在该平台经营,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共同打造一个共荣的旅游电子商务生态链。

四、结语

面对越来越大的体量和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水准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把旅游产业做强,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采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服务模式,用网络把涉及旅游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从而为游客提供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旅游企业提供更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

民俗博物馆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 文化创意产品 民俗

近年来,博物馆热度不断上升,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已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需求的主旋律。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丰富展览内容、创新展览手段、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思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学习,教育、娱乐等功能,使文物真正的“活”起来,从而带动文创产业的发展,开发出符合民众的文化创意产品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

佛山作为部级历史文化的千年古城,既是历史上“天下四大聚、四大古镇之一”,又是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佛山以它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灵感和强有力的保障。佛山的民俗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的联合开发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佛山的文化,又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创意产品的诞生和发展状况

所谓文化,它具有一定的内容、内涵、特点、历史等。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积累下来所形成的产物,是历史的积淀物,反映历史现象。随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应运而生,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诞生于英国,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1]。在创意产业导论中提到“首先,这个产业的原材料是人――人的心智、技术、灵感;其次,这个产业的经济价值萌芽于想象力丰富的个人,像是建筑、出版、电影、音乐、设计、电脑软件、电玩游戏、表演艺术等;第三,这个产业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可见可触的物体,而是使我们兴奋、感动、或娱乐、吸引我们的一个‘东西’” [2]。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之一,英国成功的例子为我国发展文创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我国发展迅速的一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贯穿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今天,文化创意产业彰显了城市文明品牌的优势,发挥了带头引领的作用,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已经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牌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创意产品与博物馆的转型发展不期而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的改变,博物馆教育的功能日益凸显,成为了民众的迫切需求。文化创意产品属于博物馆教育功能和博物馆服务功能的一个延伸,围绕博物馆所研发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延续,人们在参观完博物馆后,又能将富有博物馆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带回家,使得博物馆能进一步走进民众的生活、贴近民众的生活、服务民众的生活、满足民众的需求。

国内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国外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已经成为非常成熟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且设有文创产品的专卖商店,甚至有些博物馆还会联合起来搭建购物平台。这样以来,不但能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又能真正走进民众中去。让藏在博物馆展厅里的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将藏品注入生动的元素,注重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开发出符合大众需求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化创意产品,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商业价值。

三、佛山民俗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百姓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3]。民俗文化包含物质民俗和非物质民俗两方面。就佛山民俗而言,佛山民俗文化是佛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在广府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均得到了很好的保留。通过民俗文化让文化创意产品更加内涵,又能弘扬佛山本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又可以用另一种形式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留和延续。

四、博物馆与佛山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创元素设想

根据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需求,结合佛山民俗特色,将佛山民俗文化元素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设想如下:

(一)、祖庙元素:祖庙是佛山民俗文化的缩影,祖庙始建于北宋的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距今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祖庙主要供奉的是道教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本土的居民称他为“北帝”。明景泰皇帝亲笔御封玄灵圣域,命官员每年举行春、秋祭祀活动,这项活动现已成为佛山招牌的民俗活动。祖庙供奉的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具有北方之神、水神、司命之神、道教神将、驱邪治病之神等神性特征[4]。把握住北帝的这些特征,结合民众对北帝信仰,盼得到北帝的庇佑的心理,可开发出北帝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水壶、水杯、书签,笔筒、风调雨顺雨伞,靠枕、鼠标垫等文创产品。另外,祖庙古建筑群素有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古建筑群中的灰塑、木雕、砖雕,石雕、斗拱、牌坊等都是佛山民俗文化的象征物,例如斗拱模型拼接、灰塑模型添色彩,牌坊书架,博物馆可提取这些其中的元素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突破口,借助佛山的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势必会给佛山文化形象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石湾公仔

石湾公仔又称石湾陶塑,是一种汉族传统陶瓷工艺品。“石湾公仔”陶塑艺术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十分兴盛,流传广泛,其独特风格,历来受社会的珍爱。加上明清时期的佛山就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镇以及河南朱仙并成为四大名镇,陶瓷业是佛山的四大行业之一。博物馆除了展示石湾陶独特魅力之外,结合佛山民俗元素可开发易携带的石湾公仔,如粤剧陶人、醒狮陶塑,功夫形象、佛山剪纸陶瓷等等。还可以开设陶瓷DIY制作室,供游客在欣赏后亲手制作陶塑,增加对石湾陶瓷的进一步了解,使其深刻印象。这项多针对的人群是青少年,从而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发挥其艺术潜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扩大石湾陶瓷的知名度,提升石湾陶瓷的宣传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武术

武术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佛山作为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等是佛山响当当的名片,享誉海内外。博物馆可以借助武术的影响力开发武术吉祥物、功夫水杯、功夫益智积木、功夫拼图等,博物馆的武术文创产品开发对武术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全方位的展示武术文化,弘扬武术文化,进而培育民族精神。

(四)香云纱

香云纱是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手工织造和染整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已有百年历史,其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的特点。顺德区伦教街道也成为了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香云纱是纯天然绿色环保面料,具有耐汗、耐晒、耐皱、凉爽、易洗的特性,非常适合湿热天气。可将香云纱与博物馆元素相结合开发一些文创产品,例如钱包,手机包、书签、鼠标垫,帽子等。

(五)龙舟

佛山地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珠江水系的北江和西江贯穿佛山全境。“五月节 扒龙舟”,这是广府地区民间的口头禅,每逢端午节,佛山五区的水域都会举行多长龙舟赛活动。龙舟文化早已深入了佛山人的基因中,民间用龙舟赛事来表达对龙舟的热爱之情,龙舟赛的已成为一个完整的、极具岭南特色的民俗传统。博物馆可吸收龙舟元素,开发手机壳、明信片、龙舟雨伞,书架、钥匙扣、铅笔盒、杯垫等等。

结语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可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品的共需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培育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增长点,深入挖掘优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和服务。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现还处于初级阶段,开发的前景十分乐观,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弥补博物馆教育的部分缺失,还能通过树立品牌形象来吸引更多群体走进博物馆,塑造博物馆社会形象,让博物馆更加有文化内涵。现在,随着“互联网+”的网络消费模式开启后,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呈现,颠覆了原有的消费渠道,互联网将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未来之路,形成新的产品形态,用新产品的形态去开拓更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迎来更大的发展新浪潮。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今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5-10;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3〕宋卫忠.民俗北京/文化北京丛书[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

民俗博物馆范文5

中国共产党和“十”决议都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攻坚阶段,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观念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在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离不开对博物馆观众类别和意向的调查研究,观众调查研究是博物馆经营发展及其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博物馆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深圳博物馆基本情况

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深圳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1988年11月开馆,是一座以地志性为主的综合类博物馆,是深圳文物收藏、展览和历史研究中心。目前,深圳博物馆共有二万余件文物藏品,既有陈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深圳改革开放史》的历史、民俗馆,也有陈列《海洋生物》和《野生动物》的古代艺术馆。深圳博物馆举办各类重要展览年均30 多个,观众量每年超百万人次,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及 70 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近千人次曾来参观,深圳博物馆的馆舍、展览、管理、设备设施等均达到国内博物馆一流水平,已成为深圳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对深圳博物馆观众类别和意向的调查分析

博物馆可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两种方法对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国籍及参观意向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反馈信息分析了解博物馆一般观众队伍特点,以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展览的数量和质量,改进服务质量,增加博物馆观众数量,强化博物馆教育功能。

(一)调查研究方法介绍

笔者通过直接调查法向参观后的观众发放调查表和馆内设置的观众留言薄两种途径,来收集可以反映深圳博物馆观众参观意向和需求的信息。调查访问地点是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调查对象是来馆参观的散客群体,调查时限是2013年3月-2013年4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300份,有效率96.8%。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改进措施

(1)调查的观众性别男性占57%,女性占43% 这和我国目前很多其他博物馆观众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是全国博物馆遇到的普遍问题,因此,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今后要深入研究女性观众的参观需求,增加女性感兴趣的展览以及展览内容,如深圳古代、近代旗袍服装展等。

(2)调查结果中,第一次参观深圳博物馆的占有73%,远高于不是第一次参观的比例(27%),而会再来参观的观众比例32%远低于不会再来参观的68%。这充分说明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在观众参观完一次后,对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考虑再次参观的人数锐减。这就需要历史、民俗馆要结合本馆实际,开拓“机动展览场地”,临时或定期举办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的展览和互动活动,如可以借鉴CCTV的《寻宝》栏目,开展馆藏与民藏的互动,以经常吸引观众的“二次或多次参观”欲望。

(3)对观众知道深圳博物馆的渠道调查显示,经朋友介绍和网络渠道比例最高,分别为53%、20%,而通过电视媒体、报纸杂志、宣传资料和其他途径获得的百分之和为27%。充分表明博物馆作为“宣传阵地”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这就要求深圳博物馆要放弃传统的“高雅殿堂”的外衣,多方筹措资金,搞好、搞活博物馆宣传。在网络、微博盛行的当下,不妨考虑利用微博互动方式扩大深圳博物馆的自我宣传,组织专门人士定期开展有关博物馆的专题讲座,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讨论,欢迎观众参与,或与电视台、电台进行合作,进而形成高参与率、高收听率,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4)在对观众来馆参观主要目的的调查显示,陪伴子女、体验亲子快乐占比最高为46%,开拓见识、充实知识次之为25%,其他目的,如对深圳历史颇具兴趣占20%,顺道和其他分别占6%和3%。

此外,在对参观体验需求的调查显示,仍然是寓教于参观,享受亲子互动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0%,而欣赏珍贵馆藏,开拓眼界、远离城市喧闹,感受清静氛围的分别占16%和19%,情况不明的占4%。以上两项调查充分说明,观众对子女教育看得很重,舍得花时间、花精力提高子女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把陪伴子女、体验亲子乐趣作为来馆参观的主要目的。这就要求深圳博物馆今后要重点开发提高少儿知识等智力类型的展览,方式上可以借鉴电影和动画片拍摄采用的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呈现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涉及亲子互动、观众互动环节,其他内容的展览也应注重展览的教育性和互动参与性,

(5)调查影响再次参观因素的结果显示,对博物馆不了解、工作忙和交通不便占比前三位,分别为29%、26%、25%,对博物馆没兴趣、路程太远和其他依次占比10%、9%和1%。由此可见,观众不了解深圳博物馆和路程交通是影响其再次参观的主要因素,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深圳博物馆今后要通过深圳电台的“科普宣传”栏目,加大对博物馆历史、展览内容的教育宣传,使更多观众了解并感兴趣于博物馆,对于由于工作忙而不能前往再次参观的观众,笔者认为博物馆可以引导这些观众合理规划自己的剩余时间安排,每周或每月尽量抽出一定时间前往博物馆感受精神熏陶。此外,深圳博物馆可以在一定能力许可范围内促请市公交系统改善交通状况,考虑在深圳市居民、商业中心或学校相对集中的地方安排专线车接送来馆观众参观。

(6)在对参观兴趣点的调查显示,观众对深圳博物馆新馆的各个展厅的兴趣大致没有明显差别,其中,专题展厅最高为29%;深圳民俗次之为24%,近代深圳、古代深圳和深圳改革开放史展厅占比依次为10%、16%、21%。由此可见,深圳博物馆的专题展厅和深圳地方民俗文化确实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参观,这也更加肯定了临时展览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经常举办全国高质量的精品巡回展览是弥补基本陈列局限性的有效方法。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特别是对中国少年儿童的教育,让他们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可以更加强化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鉴于此,今后,深圳博物馆要不断开拓创新,举办更多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展览和互动活动,让深圳博物馆成为学生体验历史、感受文化、陶冶性情的社会文化活动基地。

三、结论

民俗博物馆范文6

作者:李娜 周仕骋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法律体系中,特别是在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姜言文等提到知识产权法是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之一,国家应该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并进一步提出应在民法总论中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权[1]。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虽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一概念,也确保了传承人的一些传承与传播的权利,但是并没有提出知识产权这一概念,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权这一出发点上确保继承人的利益。其次,我国传统文化行政保护模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博物馆体系的构建。我国的博物馆体系是以部级博物馆为龙头,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一个行政色彩十分浓厚的系统。在这样一个以政府的政令为核心的系统里,博物馆管理层面出现了“行政化”、“国有性”特点,经营管理层面出现了“公益性”、“非盈利”特点。该体系的构建有利有弊。先述其利,它的“行政化”、“国有性”的特点,确保了“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原则。在政策与资金的扶植下,我国可以建成一批体现国家或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馆,并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大力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及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与此同时,这也可以加强地市级博物馆库房和区域文物中心库房建设,建立文物中心库房集中保管重要藏品制度。再析其弊,“行政化”导致机构管理模式僵化,博物馆在经营中出现了“保护得多,发展得少,继承得多,创新得少”的情况;“国有性”使得地方博物馆经费来源集中于地方人民政府,使得各地区发展差异巨大。而博物馆“公益性”、“非盈利”的特点一方面使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在经营过程中减少了市场盈利模式因素,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样的模式也远离了最有效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监督体系。这导致了部分文保单位产生了管理权责的分配脱节、职责关系界定交错等问题。民办性质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经营模式现状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民办性质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逐渐走向两大极端。在当地政府机关单位支持下的博物馆、展览馆或收藏馆正逐步壮大,其在政府资金、技术、媒体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下,经营模式趋向集团化,展览模式呈现多样化,社会影响力亦逐渐扩大。而与此相对的,得不到当地政府支持的民办博物馆在众多公办博物馆的光环下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浙江省宁海县与诸暨县同为“十里红妆”题材博物馆的不同遭遇,即为其提供了有力佐证。“十里红妆”本是宁绍平原的特有文化,诸暨古越文化收藏家骆栋在上世纪末致力于收集“十里红妆”系列古董,在此基础上创办了“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几乎与此同时,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不同的是,宁海县政府意识到“十里红妆”文化不仅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还会对当地发展具有潜在作用,因此将“十里红妆”作为城市的旅游与文化品牌,并在资金、政策和媒体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宁海县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从自助发展到“国助民办”,目前正转型成为“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其下设传统文化婚庆公司与文化创意公司等机构,全馆在2012年完全落成后将形成占地一百亩以上,固定资产2亿以上,并与古建筑文化街形成区域整合。在品牌建设方面,博物馆以“十里红妆”为题材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了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编写了《十里红妆女儿梦》若干专著,取得国内外一致好评。2008年,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被正式认定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诸暨的“裕昌号”民间博物馆在2002年亮相西博会一展辉煌后,由于在绍兴的场地合同期满,骆栋只能回到诸暨老家,将自己的展品放置于一家废弃的茶厂中[2]。2.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资金因素。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据调研,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种:当地政府(县以上)的财政预算;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民间资本,通过民办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个人收藏展览等形式实现。在这三种资金来源里面,政府的财政预算占最大比重,民间资本其次,文保社会基金刚刚起步所占比例最小。政府资金所占比例最大,这就造成了中国各地域之间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极度不平衡,经济发达、旅游产业发达或者当地政府决策者重视文保的地区往往发展较好,反之其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会被忽略。而民间资本与社会基金具有“分散性”、“不平衡性”的特性,加重了这种趋势。(2)人力资源因素。在传统文化保护的过程中,人力资源起到的不仅仅是管理或者保护的作用,而且涉及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所以,人力资源是一切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的文保工作的管理层面基本都是由政府或者其下属的文保单位主持的。“政府主导、官员管理、对上级负责”这样一套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在利益的驱使下,下级机关会对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最终导致文化资源的衰竭。另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负责文化保护工作的官员往往不具备相关专业的素质。这就导致了在管理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侧重单纯地进行行政保护与管理,而忽视了经营模式的创新,使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活力。(3)法律与政策因素。法律和政策的支持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政令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因法律监管失效而发生的传统文化恶性开发事件,如2011年北京故宫出现的一系列事件暴露了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机制上的弊端,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每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性不强,在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经费投入的预算规划意识较差。由于我国公民监督意识的缺乏加上各级各类相关机构运行机制落后,并未树立竞争理念和发展意识,使得相关机构在相对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指引下,依然缺乏生机与活力。(4)资源归属因素。在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复杂的原因就在于其资源归属的分工不明确。因此,文化资源的归属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当前,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以文物为代表的文化资源管理权概念模糊。部级、省级、市级与县级的文博文保单位同时共存,均代表国家行使着对文物的管理权,县级或乡镇级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全权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也不鲜见,加之地方保护主义、部门本位主义严重,导致很多区域无法做到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更严重的是这进一步导致了“权责不清”的问题,致使管理责任和权力的分配脱节、职责关系界定交错等弊端。出现利益之争时都可以管,但出现类似文物遭破坏的问题时,责任主体又相当不明确。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权分散混乱,部门权责不对称表明我国尚缺乏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资源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新形势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

传统婚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分支,且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遗憾的是,这一优良的传统文化也已日趋衰落。纵观我国的婚庆市场,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时尚元素,对婚俗文化意识渐淡。从另一方面而言,现代学者对婚俗文化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理论层面分析,探索其文化特质,少见重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者。在这方面,宁海婚俗文化收藏家何晓道先生是一位先驱者。他将文人精神及商人头脑完美结合,使得逐渐衰落的传统婚俗文化重新发扬光大并运用到市场消费领域。这不仅使宁海十里红妆的婚俗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并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他积极开发的新型婚庆产品使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颜”,开辟出了一条内涵与外显结合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何晓道和宁海县政府合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国助民办”道路。通过探讨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经营模式,我们可以总结出十里红妆文化“国助民办”模式特点,可供借鉴:1.经营模式——政府与民间联手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国助民办”经营模式的创办过程中,当地政府在投资上做到了有舍有得,且敢先舍后得,最后取得了“舍小而得大”的目的。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博物馆在经营模式上坚持了“民办”道路,深度挖掘“十里红妆”文化的潜在内涵。在建馆之初,宁海县政府以“国助民办”的形式投资千万元组建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总体投资5000余万元),并向博物馆提供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设立专项活动补助经费,对“十里红妆”举办的重大展览给予适当补贴。在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后,县里每年补贴博物馆40万元,以维持博物馆日常运行。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宁海县政府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在县城划出108亩土地,总投资1.4亿元,拟建新展区。在这一系列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植的帮助下,馆长何晓道先生才得以在十里红妆文化的研究方面展开深入探究,在婚俗文化藏品展览、多层次媒体推广及中式婚庆模式开发等方面举头并进。2008年,十里红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宁海县政府“国助民办”经营模式取得了双赢成效。2.文化创新——保护与开发同步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欠缺创新性,即“保护得多、发展得少”。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国有化有关,前文中已经提到由于资金投入属性、政策的缺陷、资源的归属以及僵化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使我国部分地区的传统文化变成了“僵文化”。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途径即是允许传统文化适度商业化发展,使民间的资本与政府的保护资金相结合,做到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同步。宁海县的“国助民办”模式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十里红妆博物馆运用商业化手段对“十里红妆”文化进行了深度与广度的挖掘,使“十里红妆”这一古老文化在各个层面获得了新生。在新型旅游模式开发层面,当地旅游部门将“十里红妆”与县内其他旅游景区串点连线,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术研究层面,“十里红妆”博物馆还先后与省博物馆及上海、南京等地文化单位交流、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出版了《红妆》、《十里红妆》等书籍,并开发出一系列有关“红妆”的仿古工艺品。在对外推广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2007年,十里红妆博物馆的展品应邀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在艺术创新方面,十里红妆博物馆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先后拍摄了电影《十里红妆》,创作舞台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并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3]。“十里红妆”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使古老文化焕发活力,也为宁海徐霞客文化增添色彩,形成多元旅游品牌形象。3.统筹规划——城市与文化并力所谓的城市与文化并力是指站在发展全局的角度,以文化为基点,借文化之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优化地区规划布局,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在这一方面,宁海县十里红妆文化“国有民办”模式主要通过“集团化”运营来取得成效。自2008年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与宁海县政府开始筹办建立“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筹建中的“十里红妆”产业发展集团,下设两个子公司:一为实业发展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十里红妆”工艺产品和从事古建筑修建工程;二是“十里红妆”文化创意公司,主要经营演艺、婚庆策划、婚俗表演等项目。与此同时,县政府在规划中预计以“十里红妆”博物馆为主体融合附近的徐霞客公园、徐霞客大道等景观,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婚俗文化产业园。宁海县政府将十里红妆文化的开发与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力保护并推广了红妆文化,我们更可以预见到在整个规划全部实现时,宁海县将以新旅游业为龙头得到更大发展。

“国助民办”新型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的借鉴意义

宁海县十里红妆“国助民办”模式为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提供了示范参考作用,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与普遍推广的价值。首先,就经营模式方面而言,“国助民办”模式将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相结合,在使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单位具备了民间经营模式的灵活性的同时,政府最大限度的投入资金但不放弃有关部门的监督与调控手段,使得这一文化资源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并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这一模式的构建明确了传统文化保护模式中的核心问题——资源归属问题。在这一“国有民办”模式下,经营权与管理职能归“民”所有,而监督权归当地文保机构所有,确保了资源的集团化运作的高效性。其次,在传统文化创新方面,“国助民办”模式确保了传统文化保护单位的经营自,从而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从另一层面而言,这确保了传统文化的“活力”,防止传统文化在“官僚体制”的管理下僵死。最后,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国助民办”的传统文化保护单位中国有资本的高投入确保了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单位的调控权。在这一体制下,传统文化保护单位更容易争取到一个对外展示的平台,将文化影响力继续扩大。

结语

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成功案例,不仅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恒久的魅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开发。同时,其创新模式更可值得借鉴,有助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

民俗博物馆范文7

韩国汉城有五处故宫,分别是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五大宫加在一起还不如半个北京故宫大。就连一贯喜欢处处自称天下第一的韩国人也戏称这不过相当中国故宫的一个化妆间。然而,韩国人却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就拿昌德宫来说,为了保护宫内的环境,不允许游客单独入宫游览,只有等游客到了一定的数量,才由导游统一带领进入,而且在入宫前对游客提出严格要求,包括不许吃零食、吸烟、乱扔杂物等。整个宫院内部,看不到一张纸片,一处痰迹。每一片草坪,收拾得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

紧贴德寿宫墙的是一条繁忙的马路,另一侧是政府机关和写字楼群。为了保护宫殿,汉城人拆了大楼,改了马路,把原地变成了一片绿地。行驶在汉城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城市的黄金地段傲然矗立着一座古老城门或一间古庙,高楼大厦对它退避三舍,马路也因此不得不大绕其道。在文化与商业面前,文化巍然独尊。

韩国人对文物保护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石砌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作为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保护起来。20世纪80年代,梨花女子大学的一个教授偶然在江原道发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谷,山上还有“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八卦图”等石刻文字遗迹。这个发现立刻轰动了韩国。经考证,这里是韩国古代一个理学家的隐居之处。当地乡民自发组织起来,对遗址进行了精心保护。数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对该地进行了大量的考察研究,政府也投入巨资在保持地理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于是,这个小山谷现在成为今天韩国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叫作“谷云九曲”。

到韩国去旅游,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形形的民俗文化展览。

在汉城,你会看到众多的民俗博物馆。国立民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韩国的衣、食、住、 行,农业、手工业、娱乐、婚丧、祭祀等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此外,还有地球村民俗博物馆、丝绸刺绣博物馆、韩国钱币博物馆、农业博物馆、泡菜博物馆、瓮器民俗博物馆等等,凡是韩国人独有的东西,几乎都有博物馆。在这些博物馆中,不仅有实物陈列,更吸引人的是那些实际的演示。在景福宫,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开关宫门的仪式,一切按照古代仪范进行,从服装到器具,所有细节都相当考究。

韩国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如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类似中国民间的庙会、赛龙舟之类,活动规模很大,而且完全是自发组织的。

韩国政府提倡的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保存、继承了传统文化。在小说《春香传》中春香的家乡,人们建了“春香馆”,每年都举行“春香祭”。在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家乡温阳,有纪念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

此外,还有光山战祝祭,珍岛灵登祭,江陵端午祭,安东民俗祭,百济文化祭……韩国人把这些历史文化活动视为“无形文化财产”,确立了部级无形文化财产一百多种,地方级无形文化财产两百多种。民间文化是构成韩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韩国人特别重视民族传统教育。在韩国庆州一个地处僻远的私人陶窑博物馆,许多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从远处赶来,耐心认真地给孩子讲解馆里的韩国文物。那种谆谆之情,令人充分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于民族历史的自觉关切,以及对于下一代进行文化启蒙的主动意识。

韩国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自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功,更来自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骄傲。

当中国人和韩国人谈论起历史时,韩国人马上会滔滔不绝地讲起韩民族发明了铜活字,发明了最伟大的文字韩文,发明了抗击倭寇的龟船,讲起他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李舜臣、安重根,讲起他们的东方孔孟李退溪、李栗谷。几乎每个韩国人都认为韩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创造力的文化,韩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成功步入现代化的韩国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

韩国人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在韩国,中秋节要放假三天,举国欢庆。所有的人都要回家祭祖,感谢祖先带来丰收。

民俗博物馆范文8

[关键词]丝绸之路;民办博物馆;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2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10-03

一、研究背景

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区域,也是中西文化、政治和思想史上一个最重要、最受关注的领域。它不仅是古代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和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更是促进世界四大文明跨越时空相互交融的文明之路。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民族国家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丝绸之路文化精神所体现的开放性、包容性、富于借鉴的意识气脉,更是和今天时代潮流、向西开放的国策一脉相承。

博物馆是城市文明形态和标志,在城市功能完善、文化传承、市民教育、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资源富集、文脉深远,拥有大量珍贵文物,保护、利用好这些文物资源,意义重大。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相关产业;从文化社会效益来看,古代文化、历史文物可为今天提供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借鉴作用。利用这些丰厚的遗产资源,发展丝绸之路博物馆事业有着深远的经济、文化、社会意义。本文以西安民办博物馆为例,全面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以求教于方家。

二、西安民办博物馆发展现状

从1909年的劝工陈列所算起,西安博物馆事业发展已有逾百年历史。截止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博物馆84座,其中民办博物馆28家。现将其发展现状描述如下:

(一)空间分布特点

首先,建馆规模差异较大。最大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部分民办博物馆的规模较小,多利用自己的住宅、工作室办起博物馆,如白鹿原民俗博物馆依托农家小院而建,场馆面积不过380余平方米。其次,带有鲜明的文化空间结构特点,遵循“核心―边缘”式分布。在西安28家民办博物馆(含已闭馆3家)中,近80%集中于城六区,尤其是雁塔区和未央区,处于民办博物馆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而其他民办博物馆相对而言处于区,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需要依赖于核心区。

(二)历史发展源流

相对于国有和院校行业性质的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起步较晚,发展数量逐年增加,2010~2011年经历了一个高潮期,影响力逐年提升,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大唐西市博物馆、亮宝楼艺术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等14家民办博物馆建成或开放;2011年,美都艺术博物馆、三秦民办艺术馆等7家民办博物馆建成或开放。近年来西安民办博物馆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如大唐西市博物馆获“中国文物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称号,成为我国民营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首例和典范;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全国首家民办民俗艺术博物院,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列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民办艺术抢救保护先进单位。

(三)主要分类特点

首先,从藏品主题看,藏品门类多样,馆藏内容丰富。以反映文化艺术主题类最多,多为工艺美术类,也有书法绘画类;社会历史主题者次之,其中以反映地方民俗者居多;综合类较少。从类型结构看,目前西安民办博物馆依然更多地将视野集中于文物类藏品,而对于专题性、非文物类的藏品不太重视,缺乏纪念类、科技类、文学类、戏剧类、建筑类等民办博物馆。

其次,从投资主体看,以个人兴办和民企兴办表现突出,国助民办者较少,如王勇超开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任经文开办的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等。私营企业自主投资创办和运营的博物馆日常运行主要依托企业支持,在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有效地宣传了企业文化。如大唐西市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成功探索了“政府支持,民企承办”的发展模式。由国家或政府在资金、土地或场馆建设等方面直接帮助个人或企业建立的民办博物馆,包括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与民营企业联合建馆等,如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曲江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三秦民办艺术馆等。从西安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困境,可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环境之困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地位尴尬、相关政策支持难以连贯、面临国有博物馆的行业竞争三个方面。内部条件之困表现为管理运营缺少实践、资金渠道依然匮乏、藏品研究有待增强、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

三、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战略、路径和措施

(一)发展战略

丝绸之路沿线各级政府应树立“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加强扶持、全面提高”的发展战略。要高度重视民办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将民办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制定符合各地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支持、鼓励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科学健康发展。同时,在准入审批、馆舍资助、专业指导和社会舆论方面加大和落实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立,全面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水平。

(二)发展路径

为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民办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坚持走多元化的内生型发展路径。内生型发展是以内需市场为动力、以内源要素为依托、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内生链条为载体、以成本内化为保证、以内聚发展为指向的发展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动力,注重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接触,从观众体验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场馆设计与展陈布局,实现人力、财力、藏品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发展中强调内涵式发展,避免“虎头蛇尾”,改变只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和精细发展逐步提升质量。以多元化的场馆主题、多样化的产业项目实现带动发展,应着手在主题定位、建馆方式、场馆设计、展品收藏、展会安排以及经营手段上加以创新,提高博物馆的各种经营附加值,实现博物馆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升级。同时还需降低经营管理成本,保证民办博物馆运营的有效进行,形成规模经济与持续创新效应。

(三)发展措施

面对当前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民办博物馆发展所面临的内外困境,要实现“高度重视、积极促进、加强扶持、全面提高”的发展战略,激发民办博物馆的多元化内生型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从外部、内部两方面着手。

外部环境需要关注民办博物馆行业的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以及该行业与其他产业或行业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第一,构建“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建议构建起“文物管理部门下设委办全权负责、民办博物馆协会沟通协调、各地区县积极参与、相关协会辅助参与”的“四位一体”民办博物馆管理体系。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博物管处可下设民办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民办博物馆的准入管理、日常运营监督及藏品交易和流通管理等,并为其提供文物收藏、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成立民间博物馆协会,加强民办博物馆协会与各区县文化部门的联系;博物馆协会可与旅游协会、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相关社会管理机构开展联谊、研讨等活动,强化民办博物馆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联系。

第二,加快出台民办博物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为民办博物馆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缺乏相关规定,如民办博物馆的申办、审批、社会地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应该享有的权利与受保护的内容,资金来源与补充,馆主变迁及继承等。

第三,成立民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建议由政府出资、社会资助和个人捐助等组成民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形成博物馆发展基金。每年按照一定指标如藏品质量、接待条件、参观人数、参观者反馈等进行考核评比,对表现优异且经费紧张的民办博物馆给予资助。政府也可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动用发展基金进行资金上的支持。

第四,制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管理。丝绸之路沿线各级政府应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作为国家、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必要组织对民办博物馆的普查,将之纳入博物馆事业和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制定民办博物馆发展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及发展措施等,并针对民办博物馆旅游发展、藏品流通等做出专项规划。此外,从发展现状来看,各个场馆情况不一,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区别对待,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初级阶段的馆所,视其藏品特色,进行必要的指导帮扶;对于中等规模的馆所,要鼓励其不断改进、调整和提高,并为它们的扩建提供必要的帮助,争取创出知名品牌。

内部结构调整包括如何实现专业化管理,协调博物馆业分工与竞争合作行为,实现产业化纵向深化与空间的合理布局,建立民办博物馆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等方面。

第一,突出主题特色,实现专业化管理。博物馆主题选取应突出“准”、“专”、“特”、“新”:“准”是指建馆之初要找准定位,明确主题,突出特色,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使自身的藏品公信力有所损失,也会使其后期的运营产生很大的包袱;“专”是指小型专题性博物馆是民办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发展空间,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社区、某位历史人物、某类人群或某种文化民俗事项等展开;“特”是指主题的选取不应仅限于文物,可将场馆主题选取的视野放宽,如日本散布于市井乡间的玩具博物馆、邮票博物馆等具有丰富主题的中小型博物馆,也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新”是指博物馆的主题选取还可和当地企业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鼓励当地知名企业投资建馆,如日本NHK广播博物馆、丰田博物馆、地铁博物馆等都由相关企业创建。

第二,加强馆际合作,整合共有资源。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国有博物馆对民办博物馆的帮扶,加大民办馆与民办馆之间的合作交流。除政府的积极引导外,民办博物馆自身也应重视与国有博物馆建立联盟,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民办博物馆之间可建立合作联盟,加强相互扶持,进行组团式发展。另一方面,可探索跨区域合作模式,整合民间收藏的力量。合作不应局限于同地区,还应扩大范围至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如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吸纳常务会员单位56家,涵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种形式的合作模式为馆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开辟了新的途径。民办博物馆也可借鉴此种模式,围绕着共同主题整合博物馆共有资源,甚至可同国外博物馆进行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开展各类培训合作,进行艺术品联合修复,建立科研合作网等。此外,众多民办博物馆可联合民间收藏家的力量举办展览,挖掘私人藏品的研究利用价值。

第三,重视市场运作,进行合理布局。对于民办博物馆而言,应做到既保证博物馆的公益性同时还应努力实现其经济效益。民办博物馆需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以需求为导向,实现展览创新。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服务”理念,不仅提供纪念品销售、餐饮服务,而且展览内容的选择、陈列形式的设计、讲解方式的使用乃至对公众的教育都以顾客为导向,注重博物馆中公众服务区的建设。同时,进行目标市场细分,进行专业性展览的组织,利用媒介加大宣传推广,尤需注重互联网手段和口碑营销的作用。在布局民办博物馆的空间发展时,要考虑到民办博物馆和合作区域之间在主题和文化上的契合,加大对非文物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名人类的专业性、专题性和专项性的博物馆的支持,要根据文化的积淀和文物藏品的情况来进行合理布局。要统筹现有馆与拟建馆、国有馆与民办馆的关系。如对于重建或扩建的博物馆,应先进行充分的市场论证,进行项目规划与设计,以免重蹈覆辙。要注意将藏品有效统筹,对同一区域内主题选取应体现差异与特色,给予相应的博物馆行业区域情况说明以作指导,避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矛盾甚至冲突。

第四,创新国助形式,加强人才支撑。首先,创新公建民营的场馆用地模式。可对老建筑进行商业化利用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可在批地建馆上进行创新,如可在旅游景区或文化产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也可充分利用布局结构调整后闲置的房产。其次,创新民办公助的建馆和经营模式,继续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兴办。与国有博物馆相比,民办博物馆更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首先,需从内部加强自我造血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为博物馆人才提供培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以稳定业务骨干队伍;其次,要积极引进和招聘专业人才,有计划地选聘专业人才为博物馆服务;此外,还需大胆借助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学者以及国营博物馆管理者、研究人员的力量,促使他们关注民办博物馆工作,为博物馆发展献计献策。

第五,促进产业化发展,寻找更多结合点。民办博物馆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资源进行生产,开发以展览为核心而衍生的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有:建设博物馆商店,出售藏品的复制仿品、纪念品、书籍、音像制品等;开设餐厅、咖啡厅或酒店,出租场地等;知识产权使用许可,包括博物馆照片与图片、音视频、出版物、数据库等。除这些基本服务与传统增值服务外,民办博物馆还可与其他相关行业结合,具体形式如下:

其一,与教育培训业结合。可开办各种教育培训项目,内容根据博物馆主题而定,形成体验式、有主题、有周期、成体系的课程产品,如亲子体验班、研修班等,在学员结业时也由博物馆颁发相应的课程证书。还可提供如鉴定咨询、工艺体验等收费服务。

其二,与会展业结合。可联合举办主题文化展览,按市场需求组织藏品,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可联合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西安大唐西市通过博物馆建设与春节文化庙会、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聚集人气,从而刺激文化旅游、会展经济的发展,从而反哺博物馆;也可为小型商业会展和文化活动提供场地和相关服务。

民俗博物馆范文9

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临时展览,扩大一个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更要靠临时展览的品牌。

2008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实行免费开放后,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和兴趣高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和展示技术方面缺乏创新。随着人们新奇感的消失,难免有再度门庭冷落。策划和打造周期短、选题灵活、时效期强的临时展览在博物馆的工作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突破原有的机制和传统的尘封依旧的观念,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过大胆尝试,重视品牌效应,在实践中探索办展新路子,成功打造出一系列名誉省内外的临时品牌展览。

自200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确定了“天天免费开放、月月推陈出新、年年科学发展”的办馆理念,打破了因循陈规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贴近民生,想观众所想。“咱们的博物馆”的明确定位,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真正落到实处。临时展览牵引着百姓的心,博物馆一步步从曲高和寡的象牙塔中走出来。

我们立足于本馆的馆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办展。先后成功打造了四个展览品牌。即“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民俗展”、“中小学生寒暑假系列特别展”、“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特别展”和“每月一县系列特别展”。

“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民俗展”即在我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佳节到来的时刻,倾心为民众呈上一份节日的文化盛宴。“黑土地上迎新春,博物馆里过大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粽飘香、舞端阳”、“月满中秋、情满龙江”,一个个饱含深情的民俗展拉近了博物馆与社会民众的距离。观众在这里感受到节日的气息,感悟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含义与韵味。

结合展览主题,增加互动项目,将展览与活动有机结合,增添了观众兴趣,实现了博物馆的传承功能。首先以“春节”为例,“春节民俗展”分别以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小年、春节、元宵节和二月二为时段,推出展览的同时佐以互助活动和传统技艺展示,呈现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魅力和内涵。在2010年“小年”到来时我们邀请书法家挥毫泼墨,免费为观众撰写春联。遒劲的笔墨包裹着温馨的祝福,幸福感洋溢在观众的笑意中。同年春节为观众现场展示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身着传统中式服装的工作人员亲自印制并发放木版年画,深得观众喜爱。元宵节时举行手工花灯评选和猜灯谜的活动。二月二则举行“舞龙舟”和演话剧“春耕大典”。端午节举行“民间手工包粽子”比赛,还有“传统旱船秧歌表演”,以活化手段展现传统节日的丰厚历史内涵。2012年现场展示中国传统手工月饼制作技艺。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青少年是博物馆的第一观众,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专门为青少年学生量身打造了“中小学生寒暑假系列特别展”这又一品牌。先后推出“蝴蝶展”、“生命起航――卵的奥秘”、“飞落人间的天使――雉鸡标本展”、“大自然的宠物――兔子特展”、“遨游三江――三花五罗十八子特展”、“龟类展”等。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展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牵引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也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热情。

经费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馆情与多办展览满足观众需求的愿望是一对难以平衡的矛盾。群策群力,催生了另一个展览品牌“馆藏精品每月一星系列特别展”的诞生。它是以一个月为基本展示周期,从库房中挑选一件(套)馆藏精品,在单独设立的展区进行展示。将该展品的基本信息、历史文献、文化典故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地包装展示、多媒体辅助宣传,相得益彰的展陈手段。引领观众一同探求知识的奥秘。这一品牌文化系列展览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年多的时间五十多期,其纵跨自然、历史、艺术三大范畴的精品展示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临时展览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2012年我们专题策划了“每月一县系列特别展”。全面反映黑龙江省所辖的一个市县的社会历史、人文历史、革命历史、风土人情、自然资源以及发展成就。“每月一县”这一全新的办展思路在整个中国文博行业内尚属首创。“每月一县系列特别展”之一活力巴彦文化古城――巴彦特展,展览通过图版及文物全面系统地诠释了巴彦县。古城巴彦的文化神韵和魅力通过省博的展示平台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脑海里,其效果是无论如何在当地都办不到的。此后相继隆重推出“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五大连池特展”,“寒地黑土明珠魅力北林――北林特展”、“百年瑷珲甲子新生――瑷珲特展”、“百年口岸国境商都――绥芬河特展”、“美丽安达乳香中国――安达特展”等一系列展览,使“每月一县”这个展览品牌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每月一县”深入民心。

民俗博物馆范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民族文物;特点;解析

在民族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中,都有多种文化因素蕴含其中。它即具有一定的物质实用价值,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每一件民族文物的制作工艺、过程和技术,都蕴含了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内容,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仪式。民族文物的非物质性文化,是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与馆藏文物有关的那一面,如说唱艺术中的乐器、表演艺术中的道具、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宗教用品,以及各个民族生产活动中的工具,这些都与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非物质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概括来讲,民族文物的非物质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和工艺

民族文物的制作需要工艺和技术的支撑,技术通过一种技能和知识的运用,将某件物品的制作过程完成,它主要包括选材,即调配和筛选材料;其次,是具体实施制作技术。包括加工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的加工工序;最后是完成所有工序以及将部件组合和加工为成品。

工艺是指民族文物的表现形式和制作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借助于非自动化的简单工具,将某件物品艺术加工或简单加工完成工序制作,使之既具有审美特点,又具有使用功能。人类艺术的起源,密切关联着各种工艺。不管是出于审美需求还是宗教需求,人类日常使用的各种器皿上的花纹装饰和各类图案,都是手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而介于艺术和手工之间,就是工艺。它即注重营造美感,同时又对手工的制作技巧更加强调。如果我们只对具体的物品重视,而对其制作技能与制造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包括文化含义和相关的知识忽略,则会失去馆藏文物的文化价值。

二、宗教仪式

在馆藏中的各种宗教祭祀用品,在各种祭祀仪式和平常举行的大小宗教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物件。所有的供养品和器物,借助于特定的仪式,都被赋予了灵魂而获得神力。在日常的馆藏工作中,民族博物馆如果仅仅是对有形的物品重视,而将与之相关的实物的象征意义和仪式活动内容忽略。那么一旦与应处的仪式活动和场所相脱离,这些实物也只能成为一个单一和孤立的器物。所有的物品在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都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在仪式中象征着神物,是与仪式活动融为一体的文化产物。而一旦与相关的仪式活动相脱离,这些物品也就不能对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体现。所以,对于馆藏文物而言,它与体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含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的生活习俗

博物馆的每件藏品都密切关联着社会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生活用品、服装服饰还是生产工具,都与一些传统习俗,如禁忌礼仪等息息相关。比较突出的是生活用品和服装服饰,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图案纹样和穿戴方式。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含义。凭借着其不同的饰物、穿戴方式和服装款式,能对其所属的社会身份、部族和地域等信息进行辨别。不管是哪一个民族,都是透过物质来表现其传统文化。随着物质的消失,这些禁忌习俗和礼仪也会随之消失。若是不能对这些与馆藏民族文物相关的非物质性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这些文物将成为“死物”。虽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够将一些物质文化的形状恢复,但却无法复制与其相关的非物质性文化。

四、生产方式

人类的生存与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而生产工具又是进行生产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种类,则密切关联每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是相互呼应的,例如,游牧民族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马鞍和勒勒车,无论其使用和制作过程,都是依据传统的禁忌和习俗。但随着后期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以及日益增多的交通工具,也开始逐渐减少了马鞍和勒勒车的使用,与此相关的特色文化内容也会随之消亡。

五、民族文物非物质文化有它特定的场所和时间

时间具有周期性和非周期的特点,具体是指某个仪式举办的周期和固定的时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规律,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所决定。任何社会活动,包括生产、宗教祭祀和节假日等,都有约定俗称的时间,如一些祭敖包、祭山水等活动。一些密切关联生活活动的仪式和习俗,也有着相对固定的时,多数是在夏季和秋季举行。具有确定性的是祝寿和结婚庆典等活动,而与丧葬习俗相关的活动,则具有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点。

文化场所是指一些文化活动的地点,是人们集中举行某个仪式的地方。它有着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如寺庙寺院和敖包等。但一些具有较强游动性的民族,他们所举办的剪马鬃、骗割畜群、赛马会以及达慕大会等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仪式,却有着不固定的场所。

民族博物馆收藏和征集文物工作,不单单要注重对实物的收集,而将其非物质性文化形态忽略。在对实物进行征集时,对每一件文物的制作过程、工艺、用途,以及仪式场所、时间等原生态文化背景,都要密切关注,了解和熟悉民族文物的非物质文化特点。并做好与物主的沟通工作,采用恰当的方式,将传统观念带给他们的顾虑消除。以复原的形式或原生态形式,将文物所包含的无形文化内涵细致入微的收录,使广大观众能对每件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直观的形式进行解读,以真正结合少数民族馆藏文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特性。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 民族博物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2).

[2] 彭淑琦.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博物馆的建设[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 起国庆.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 今日民族. 2008(07).

民俗博物馆范文11

考鉴历史足迹

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原址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正一道观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年间。创始人就是在元廷显赫一时的重要人物玄教大宗师张留孙。自创建之初,就香火鼎盛,经久不衰,几个世纪以来,已成为凝聚老北京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

明清时期的东岳庙经历了几次大修。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添建庙前的琉璃牌坊,南北额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庙内将东廊与中院打通。重修西廊斗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仓神殿、在马道口(今金台路附近)设立了义园(公墓),重修了芳嘉园的三义庙,还在东岳庙内创办了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至此,东岳庙的基本格局已经具备。

1900年,京东义和团在庙内江东之殿前设坛习武。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一批山西学生到北京请愿,住在东岳庙,将庙里的许多神像推倒砸碎,想从塑像“肚子”里找出些金银宝贝。东岳庙就此关闭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

新中国建立后朝阳区公安分局和北京市国家安全三局相继进驻东岳庙。1957年10月28日,经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东岳庙为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因展宽朝外大街,庙门又被拆掉,此时内部已是荒凉破败、百孔千疮了。

1985年以来全国政协、北京市政协多次呼吁尽快解决东岳庙保护、开放问题。成立"东岳庙腾退修复领导小组",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筹备工作。1995年12月18日正式将东岳庙管理权、使用权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又移交给朝阳区文化文物局,由其组建北京民俗博物馆。朝阳区政府出资2000万元进行了古建修缮。1997年6月,北京东岳庙管理处暨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1999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民俗文化的发祥地

作为民俗博物馆的东岳庙是见证北京地区民俗发展丰碑。每年的大节小庆,老百姓都会到这里鼓动一番。

民俗庙会:相传,因为东岳大底掌管了世间的生死祸福,所以前往烧香的人特别多。每年三月二十八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所以会举行庙会。这一民间风俗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民俗传说:老北京的顺口溜“机灵鬼儿,透亮碑儿,小金豆子,不吃亏儿” 传说,因年久通灵,有两个小道童常在晚上提着灯笼出庙玩耍,还到庙门外小摊上赊糖果吃,摊主到处打听,却没人认识这两个小童儿,后在夜里偷偷尾随身后,见二人进了庙门,遂不见了踪影。第二天到庙里来找,发现了碑座上的两个小家伙。于是,将左童的灯笼用纸糊上,右童的一只脚用线捆住,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打着灯笼的小道童出庙玩耍。

民俗活动:育德殿内东岳大帝和帝后的像前悬挂着一个大铜钱,俗传用钱币投中钱眼,就能得子。香客们礼神烧香完毕,都要到这里来投几下,求得来年的好运气。后来,因为投得人太多,庙里住持害怕咂坏了神像,惊扰神灵,就撤了下来。

东岳庙“三多”

东岳庙素以“三多”著称于世。即神像多、碑刻多、楹联匾额多。

神像多:神像最多时达三千余尊,现已恢复千余尊。

民俗博物馆范文12

[关键词]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陈展设计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37-02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本质在于不断地汇集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并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释放文化内涵,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1979年11月, 2009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11年6月,“天水市博物馆历史文物基本陈列”以其展览主题鲜明、定位准确、内容翔实生动、展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和谐统一、制作工艺精细、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等诸多优势赢得专家高度赞誉,以总分第一名喜获“甘肃省陈列展览精品奖”。

一、提升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形象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博物馆要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努力做好每一个适销对路的陈列展览外,还应当努力提升陈列展览的艺术形象,提高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其中最佳途径就是博物馆通过既有内涵又有良好艺术形象的陈列展览,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天水市博物馆为了利用无声文物来弘扬历史文化,取得观众的认可和光顾,努力提高陈列展览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并提升陈列展览的艺术形象,加大陈列展览的宣传力度。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城市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一座有特色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城市品牌,许多城市都因博物馆的卓著而名声显赫。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神农和黄帝的故里,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是秦人早期都城地,是中国最早设置县制的地方,有2700年的城市建置史;是三国时期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的东端重镇。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佛教石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文化,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天水市博物馆担负着天水地域内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的陈列展示,现拥有各类藏品34504件,其中历史文物28340件,民俗文物2476件,现代文物3081件,现代书画607件,珍贵文物1188件。为了展示天水的地域文化、树立城市新形象、宣传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天水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在以往展览的基础上提升展览的艺术形象。

二、天水市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序厅是基本陈列的开篇,以“走进天水”为主题,展示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石窟佛教艺术文化天水五大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序厅入口正中设立横卧式斜面前言,介绍天水的历史文化和展厅的基本内容。展厅以第一排柱子为界分前后两部分进行展现。东侧前半部分重点反映伏羲文化,后门两柱间浮雕伏羲女娲交媾图,南、北两墙用浮雕的形式塑造伏羲历史功绩和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传说(北墙为伏羲画卦)。北边为卦台山沙盘景观,南边设置资料查询系统,让观众了解天水及天水市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后半部分以第一排柱子为界,西侧南边为大地湾文化和秦早期文化浮雕展示区,南边通道展示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谷毛家坪遗址、武山傅家们遗址、天水西山坪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张川马家塬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分布情况。北边展现三国古战场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文化,通道展现了天水的知名文物景点,包括卦台山、水帘洞、南宅子、仙人崖、伏羲庙、麦积山、玉泉观、南郭寺、李广墓和大像山。

甄陶天工——馆藏彩陶陈列是天水市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之一,主要展示甘肃及天水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以馆藏彩陶为主进行陈列,共展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辛店、寺洼文化等文物80余件。

铜华泛美——馆藏铜器陈列是天水市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之一,天水出土的早期青铜器,以秦公礼器为主,以秦公簋为代表。天水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如礼乐器、生活用具、杂器、铜镜。戈、戟、矛、镞、弩机等,代表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

范金琢玉—— 馆藏瓷器陈列是天水市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之一。通过这个展览,来展示两宋时期青瓷烧造的技术水准和艺术魅力,使参观者对我国悠久而灿烂的瓷器文化产生兴趣。北方地区生产陶瓷的历史悠久,面广量大,古代天水是通往西域的要塞,在这里有大量的瓷器遗存。

翰墨丹青——馆藏书法陈列是天水市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之一。天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丝路重镇,文化积淀深厚。在天水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最早的理论文章——《非草书》。明清时期,书法创作代有名哲,影响深远。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书法创作和鉴赏仍然广受老百姓欢迎。馆藏书法陈列立足于陇右地区,重点展示天水名人名家墨迹,以已故天水历史名人书法为主,书法作品70件。

地灵人杰——历史名人介绍是天水市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之一。天水是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点,是东出关中、西进西域、南下巴蜀的跳板;当地自然环境良好,农业和牧业并进,是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大舞台;文化上是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域内文化与域外文化传播对接的桥梁。这些特征成就了众多的名祖名帝、名将名相、名臣名士、名贤名家。此陈列精心选出63位天水名人,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参观者通过天水的名人展示,可再次了解天水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

粟特遗俗——贴金彩绘围屏石榻是天水市博物馆特展。天水出土的贴金彩绘围屏风石榻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葬俗遗物。通过展示,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隋唐时期粟特人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从绘画、雕刻、建筑、宗教、葬俗各个方面认识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和相对独立性,揭示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1982年6月,文物工作者在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村抢救清理一座唐墓时,出土了贴金彩绘围屏石榻。这件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胡汉民族交流的文化特点,是这一时期反映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影响的典型代表。

三、天水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亮点

第一,采用以文化说史和以文物证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序厅空间,将天水的地域历史文化浓缩成五大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序厅以高浮雕文化墙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参观者对天水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文物陈列厅通过大量历史文物的合理陈列展示,加深参观者的记忆,形成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第二,展出文物藏品品种多样,数量较大。在形式设计时,就确立了通过文物反映历史真实的陈展思路。因此,根据陈展大纲的需要,组织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对全馆文物进行了三次全面的拣选,把专题陈列和基本陈列所需的展品通盘考虑,共拣选出最能代表该时间段历史文化特征的38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布展,以达到特点鲜明、内容丰富、考古学文化时代序列清晰的陈展要求。

第三,辅助展品形式多样。为了更多地介绍展出文物的文化信息,搜集了大量和文物出土地、地理背景有关的照片,制成精美的图片,作为辅助展品;根据相关资料,整理了大量表格。主要有天水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编年表、秦人世系表、明清进士列表等多种表格;绘制了天水市新石器时代遗址图、秦人东迁图、魏蜀争战图、丝绸之路东段路线图和佛教东传路线图等示意图。这些辅助展品的使用,丰富了展示内容,增加了文物的厚重感,为参观者从多方面了解天水历史文化创造了观摩和学习的平台。

第四,场景布置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游客的参与性。为了使游客对清末民国时期天水古城有所了解,参考大量相关资料,工作人员走访天水文史工作者,将天水的古城型制、主要街道、寺庙建筑、名宅故居和文物古树等按比例,制作成 “五城连珠”明清天水古城模型,引起了众多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极大兴趣;按等高线和比例缩小制作的表现卦台山及周边环境的卦台山沙盘,使游客在参观完伏羲庙后,对古人生存环境和伏羲氏创画八卦的启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