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

时间:2023-05-21 08:23:23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1

通讯作者:马月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要。方法 通过对100名随机抽样的60岁以上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对不同职业、文化程度、性别人群在健康促进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 100名随机抽样人群,经社区心理护理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增加,负性情绪明显下降。结论 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需求; 调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2亿,超过总人口的10.9%。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家庭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老年空巢家庭正逐年增加,因此这些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区护理机构以它的专业、方便、快捷担当起这个重任。国际老龄协会不止一次提出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说明面向21世纪的老年保健服务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研究已从医疗为中心转向以护理保健为中心,并向家庭医学方向发展。社区护理工作便随着护理职能的扩展而越发显得重要。

据调查表明,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社区护理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64%,其中15%的家庭处于等待服务状态。社区护理机构能够贴近家庭、了解家庭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搭建社区健康信息系统,搭建起患者与医疗之间的桥梁,使人人享有更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本次调查研究抽取了本市新华区的1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从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情况、社区护理需求以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状况和护理需求,以指导社区护理的开展方向,提供符合我国国情和本市现状的社区老人护理服务。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华街区415名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1:1的比例分层抽取获得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和无文化的文盲老人各50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取集中授课、入户调查、现场咨询、造册建档、跟踪随访的形式,反复细致地向老人们介绍调研的目的、要求和意义。对调查研究的各个项目逐条逐句地询问并填写调查表,获得所需的原始资料。主要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老人健康保健现状和老人社区护理需求情况。共进行了3个月的随访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调研对象的100名老人,年龄60~98岁,平均67岁,其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男女比例为2:3。被调查老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50%的文盲老人中,男性占32%,女性占68%,其调研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100名老人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

表2 100名老人心理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

表3 老人健康保健情况(%)

表4 老年人疾病流向

表5 老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

3 讨论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发现,老年人中文盲比例较高,体力劳动者占调查对象的71%,提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推行健康保健措施应注意具有针对性。调查对象中70岁以上老人占33%,显示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与国际关于人口老龄化报道相吻合。提示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已成为基层卫生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被调查老人中丧偶者比例为28%,有研究报道,丧偶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明显。在焦虑、抑郁、偏执等方面与配偶健在的老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显示出对老年人的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服务也是社区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2 老年人健康保健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4%,独居者为26%,夫妻两人单独居住者占20%。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的生活照料由家庭成员负担,但由于计划生育使单位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社会家庭核心化合小型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区护理和社区服务。鉴于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调查对象的医疗费用负担形式仍以自费为主。经济的原因使多数老人的就医和健康保健受到较大的限制,约45%的老人承担不起医疗费用。能否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将对老年人的健康促进、维持和改善有直接影响。通过对老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保健措施,建立“量用为出”的收费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健康目标,将是我国基层保健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今后为之奋斗的方向。

3.3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 本调查发现,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较高,占7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健康咨询护理。其中文化层次高者要求高,比例大,文化层次低者要求简单,甚至部分老人提出公寓式服务,既能满足自己的社会交往需求,又能减轻子女负担。调查表明,文盲老人对社区护理持否定态度的前两位原因是经济困难和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对定期的体格检查和保健措施的不理解,以及疾病初期不及时就医,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的紧迫性,“健康参与”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开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向。

3.4 心理护理对老人的健康作用 由于社区护士进入社区家庭,与老人的距离贴近了,感情沟通了,使老人更容易将内心的情感向护士袒露,便于护士对老人心理状态的了解和疏导,提高老人对疾病的治疗信心,消除恐惧、紧张心理;给老人分析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消除其忧郁、烦躁情绪;同时和老人的家人、居委会配合,共同关心老人,使老人没有了孤独感,感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及生存的意义。通过心理护理,老人的负性情绪得以缓整,由悲观、恐惧、轻生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并成为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义务宣传员,引来更多的老人前来参加“全民健康”活动。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对于社区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与心理保健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性选取5个社区的65-80岁的老人60例,对其生活质量进行入户式调查,该60例老人均无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患。将60例老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对于观察组的30例老人实行为期半年的心理保健护理,对于对照组的30例老人实施普通护理。结果:在进行心理保健前两组老人的焦虑、惶恐、强迫、偏执的负面情绪均高于正常,观察组经过心理保健后,上述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对社区老年人定期进行心理保健护理可以为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体会;静坐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06-02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及社会适应性良好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新定义。中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平衡调节个体的情绪与心理在健康促进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国家进入了老龄化,中国属于其中之一。观察周围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所以他们的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老年人由于健康状况、家庭压力、社会影响,生活质量得不到更好的保证,因此如何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来促进其身心健康,是目前社区护理乃至整个社会护理需要重视的内容[1-2]。本文通过对比社区心理保健对老年人的影响来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需求。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5个社区共60例65-80岁的老人,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根据年龄和性别将60例老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于被选对象具有以下标准:①年龄为65至80岁;②均为该5个社区的居民;③无严重的生理疾病和精神疾患。记录该60例老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水平。

1.2护理方法:

1.2.1心理干预:社区护士定期到社区对于观察组的老人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因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逐渐退化,听力与视力均不及壮年,所以在和老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以热情、耐心、体贴的态度和通俗易懂的说话方式[3]。对于不同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性别、年龄的老人要使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以达到消除老人不良心理的目的。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老人的心理活动,以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为服务的目标,当老人有不合理的要求时,也不予以批评或指责;当老人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给予及时的详尽的回答[4]。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对于护士产生亲近感,能够对护士敞开心扉,发泄自己对于生活的焦虑与不满。在老人对社区护士倾诉之后,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老人感觉到整个社会都充满关爱。减少老人的惊恐、孤独、压抑的状态,使其乐观向上、积极快乐。

1.2.2心理咨询[5]:对于观察组中有抑郁表现的老人,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心理保健,每个星期定期与其交谈,通过聊天的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减轻情绪的抑郁,如必要时可给予一些药物辅助治疗。

1.2.3鼓励老人与社会多接触:对于感觉到孤独的老人,要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如量力而行做一些慈善,多与朋友聊天,打打太极拳、或者坚持散步。使其感觉到未与社会彻底脱轨[6],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放松心情,积极生活。建议闲时静坐。关于静坐的内在健身作用是公认的,有利于心境平和,淡定宁静,带来周身气血的通畅,养得胸中浩然之气,邪气不侵,远离疾病。同时也详细介绍静坐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每次以30-60分钟为宜。

1.3评价方法:记录与统计观察组的老人在接受心理保健护理前和之后的具有各项不良心理的人数,并记录对照组老人相同的指标。

1.4统计学方法:对于所有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当P

在经过心理保健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老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表现,如焦虑、压抑、偏执、惊恐、孤独等。在通过长达6个月的心理保健护理后,观察组的老人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对照组的老人心理状况无明显的改变。具体数据,(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老人6个月前与6个月后的不良心理统计

组别焦虑偏执惊恐孤独观察组6月前22131815观察组6月后4321对照组6月前25181918对照组6月后11181725注明: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通过对于观察组与对照组共60例老人的调查得出,在观察组30例老人经过心理保健护理后,不良心理发生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减少,心理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说明对社区老人进行心理护理保健是十分有意义的。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进入老年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之一,老年阶段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特殊的一段时期,是人的生活能力和身体状况逐渐下降的一段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的一段时期[7-8]。许多社会因素都会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如子女赡养问题、婚姻问题、经济问题、退休问题等。对于造成老人心理出现恐慌、焦虑、偏执、抑郁的主要原因[9-10]在于:①晚辈由于工作忙对于老人的关心不足,在赡养方面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导致老人对生活没有信心;②离退休之后老人与社会的脱轨感增强,加上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少,与朋友同事交流的时间不足,会产生对所有事物的淡漠感;③丧偶老人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感到不适应,继而孤独感增加,对人生充满失望;④性格比较内向的老人容易与家庭成员或者邻居因交流不畅而发生冲突,导致老人长期处于忧郁和焦虑的状态,造成更加内向的恶性循环。

通过本次调查与心理保健护理的实施,我们发现在经过了对社区老年人长达6个月的心理正面干预后,参与活动的老年人的焦虑、惊恐、抑郁、偏执等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了心理保健护理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意义。我们生活的社会不仅是由年轻一代组成的,我们应该给老年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关注老人的心理问题,鼓励和开导他们,使他们不再感觉孤单,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让他们在幸福淡定的状态中从从容容度过人生夕阳红。完成我们医务工作者神圣的社会使命。参考文献

[1]黄帝.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

[2]陆安萍.社区护士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干预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3(22):31-32.

[3]邹美娟.浅谈社区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8):133-134.

[4]陈东连.浅谈影响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2):11-12.

[5]刘雄生,廖巨福,杨燕,等.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4):32-33.

[6]张赛,杜蕾,金光辉,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对抑郁情绪认知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30-1833.

[7]贾丽娜,袁平,庄海林,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1):1361-1364.

[8]张国琴,王玉环.失能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70-2071.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3

陶福美

武警浙江省总队干休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摘要】 目的 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方法 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培养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能力,干预1年之后,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结果 在干预之后,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P

【关键词】 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老年人群所占比例得到扩大,使得老年人群的护理与保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在城市社区之中,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为良好,或者是患有慢性疾病,未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对于此类人群,应该指导、帮助其掌握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2]。我院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对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例,女8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0.2±9.8)岁。其中3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患者有其他的慢性疾病。

1.2 方法 干预前,对所有178例研究对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进行评分,然后进行相应的居家护理与保健指导,帮助患者培养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于干预1年之后,再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178例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2.1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该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以及生活便利。在老年人的房间方面,应保证其采光好、通风好以及干燥等,例如,保持室内温度在18-23℃,湿度在50-60%[3]。通常老年人的活动较不方便,需要保持地面的干净,避免障碍物以及水等的存在,以防跌倒,尤其是卫生间,最好设有扶手。

1.2.2 饮食健康 合理的膳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饮食应该保证种类齐全,并且营养均衡。主食以谷类为主,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糖耐量有所降低,因此要注意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通过食用奶类、豆类以及鱼类等获得;在脂肪摄入方面,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植物油,避免使用动物油脂。老年人对于钙的吸收有所降低,应注意补充,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人不应食用太多的盐,避免引起高血压等疾病[4]。最后,老年人应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等,保证维生素的补充,并且平时要注意多饮水。

1.2.3 睡眠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老年人缓解疲劳,恢复精力。床铺的软硬度要适中,枕头的高度要适中。睡前最好进行适当的散步、使用热水泡脚等,并且最好能够保持睡眠时间在7-8小时。此外,老年人午休半小时左右亦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

1.2.4 运动健康 老年人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进行锻炼,以达到活动筋骨的作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量应该随着运动的持续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时断时续,要持之以恒。同时运动切不可过度,以防发生危险。

1.2.5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广阔的心胸,积极参加活动,以积极、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增添生活的乐趣。此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多同朋友聊天,一起参加活动,互相关心、帮助,共同促进身心的健康。

1.2.6 健康检查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处于逐渐的衰老退化之中,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2.7 用药健康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进行用药治疗,应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改变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等。对于老年人,身体器官逐渐衰弱,使得药物的代谢相对缓慢,应注意控制剂量以及种类,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5]。用药期间应严密关注不良反应情况,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3 判断标准 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表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4各方面组成,包含11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使用3级评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好,所得分值越高,表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 ±s表示,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以P

2 结 果

经过1年的居家护理与保健干预之后,研究对象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情况均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提高,两者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引起了人们对老年人群的保健护理方面的重视,使得老年人获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本次研究中,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干预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居家护理与保健对于老年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其改善身体健康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菊.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与保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20):131-132.

[2] 冉凌云,刘琴.老年人的居家护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02(3):283-284.

[3] 何静.浅析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和保健[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06.

[4] 林继凯,宋怀宝,张群等.居家护理高龄老人家属幸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504-3506.

[5] 金其林,胡冬根,崔明等.老年人入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医药,2012,33(2):27-29.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4

关键词:老年社会化;医院服务;发展模式

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已进入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且地区发展不均衡,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

2 老龄人群对健康需求的特点

2.1多元化 健康教育、急症救治、慢病防控、疾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干预等,形成了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的多样化。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中,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最受欢迎,分别占总人次的37.6%和30.3%。调查显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方面有慢性病系统管理、康复指导、照顾者培训、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主观需求方面有上门服务、慢性病管理、保健指导、健康档案、饮食指导、照顾者培训、专科护理、康复指导、技术性护理操作及家庭病床等。

2.2保健知识缺失 医疗保健知识的欠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块短板,而老年人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途径则更为有限。需求的首位是多发病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饮食与运动指导[2]。老年患者最喜欢阅读和听讲座两种形式获取知识,采取老年人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能使老年人更加乐意接受各种增强身心健康的方法,并且与相关健康工作者多交流,进一步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授。

2.3治疗周期长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疾病的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如加上治疗好转后的康复时间,平均住院日远高于普通患者。

2.4盲从性 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保健知识的欠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老年人对健康需求的盲从性,医院内出现的"医托"、街边的各种"治疗体验馆"的存在,客观地表明老年人求医问药盲目性及从众心理。而老年人的盲从使本已不规范的医疗保健市场变得更加混乱。

2.5医疗费用高,支付能力有限 与总人口相比,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而目前缺乏为老年人制定的专门政策措施。目前,疾病谱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根本性变化,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居民疾病中的头号杀手。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疾病,主要侵袭对象就是老人。据统计,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医药费用将占用其一生医药费的80%以上,老年人住院费是平均费用的1.44倍[3]。与高支出相对应的是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绝大多数老年人已经退出劳动领域,收入大幅减少,经济状况较差。

3 老年人群健康保障体系现状

3.1政府各部门协作问题 国家对老龄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管理协调机构,另外,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委等部门都在智力于做好老年人健康保障工作,且在养老、医疗保障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现阶段的健康保障机制仍存在弊端。政府各部门虽然各有分工,但缺少必要的协作与沟通,例如:民政部门主抓养老机构的体系建设中,养老院很难为老人们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需求,也未建立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联运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近年推出的居民健康卡是一项重大的惠民举措,具有前瞻性,为实现资源共享、异地就医打下了基础,但与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医保卡"是何种关系,能否合二为一,真正方便患者使用?

3.2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并未有一套针对老年病医疗机构的评价体系,许多综合医院认识到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纷纷成立了老年病房,也出现了各种体制的老年病医院,但多是从供需角度、自身利益出发,很少体现公益性,更缺乏适合老人的就医和转诊流程。

3.3医院服务内涵建设不能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是"以患者中心"医疗服务宗旨的延伸,医院虽采取了很多举措来提高服务质量,延长门诊时间、建设绿色通道、提倡优质护理服务等等,但候诊时间长、诊查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现行体制下无法改变或不愿改变的事实。

4 老年医院服务模式建立的意义

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变化,是适应老年社会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问题已经是现今健康服务业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4],老年专科医院的建立是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补充,是体系的核心,只有完善的老年医疗体系才会使老年人真正享有质优、价廉、安全、适宜、方便、有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健康服务需求,才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期望寿命与生活质量。

5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适应老年化社会发展

5.1倡导建立老年专科医院 建立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评价体系,作为完善医疗机构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是适应我国医疗保障现状的必然,老年专科医院应有其特定的专科地位、鲜明的老年专科医院办院宗旨,注重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将老年病整体治疗康复能力作为评价重心,突出老年病服务特色。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经营评价考核指标都应区别于综合性医院。更应侧重社会效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强调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的考核因素。

5.2以老年专科医疗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 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明确功能定位,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老年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应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5.3建立老年医疗的服务模式 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应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心理干预、康复为一体的整体服务模式[5],目前的综合性医院很难实现这一模式转变,老年病专科医院的建设应围绕这一模式,强化医护人员职责,强调社会心理干预、功能康复、舒缓治疗和生命关怀,对老年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全面分析,维持老年患者的功能完整性和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老年病房可依托现有医疗平台,探索开设无陪护老年病房,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医疗护理,将老年无陪护病房发展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为一体的病房模式。无陪护病区采取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心理干预、康复、托老、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运行模式。无陪护老年病房的运营理念重点是将护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真正得实惠、享便利,所提供的人性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让人印象深刻。老年病房可结合不同患者的自理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等类型,并根据收治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不同服务内容;根据患者和家属的要求,设置"无陪护全程托护病房",接受医护人员全天候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为老年患者提供保健和活动场所,为老年患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无陪护服务,满足老人们的各种需要。

5.4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医疗行为 行业标准的缺失,使老年医疗服务整体质量不高,规范性差,医护团队的配备、查房的标准、护理的范畴、环境建设、服务流程均应建立统一评价标准,严格落实老人们的安全目标,形成标准的老年慢性病治疗病房、长期护理病房、康复病房及临终关怀病房。老年专科医院应充分重视老年医疗照料的连续性,诊疗及护理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操作规范,并逐步向老年医疗服务体系的其他机构推广,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

5.5重视老年人心理干预 了解老年的心身特征,针对老年期常见的心身疾病和防治方法,解决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老年人的心身保健。每位老年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不同,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对不同个体实施具体化的干预方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使有心理问题的老年人重建健康的方法和态度,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采取综合干预方法,耐心和患者进行交流,讲解相关心理知识,解答老年人的心理疑问。目前,精神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2011.

[2]张冉,高玉霞.国内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杂志,2011,31(14):2797-2799.

[3]刘晓强,朱吉鸽.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研究与构建[J].国外医学,2009,26(4):177-181.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中青年健康

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57―03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必须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至少20~30年内采取相应措施。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在2030年~2050年到来[1]。为此,我们不得不关注目前处在1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群体,他们既是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也是日后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峻时期的主要成员。本文以中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他们的健康维护为切入点,旨在应对和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1 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

1.1 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然而,迫于人口压力,必须继续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使“四、二、一”家庭模式日益常态化,再加上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化等因素,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不断增多,不仅子女对于老人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愈来愈少,有些老人还担负着为子女料理家务、养儿育女的重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尤其是健康状况差、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村老年居民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未来30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1.2 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000―2030年,15―24岁和25―39岁组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持续下降,与之相反,55―64岁组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40―54岁组的比例则是先升后降。此外,由于15―24岁组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接受高等教育,55―64岁组也有一部分会退休,也都会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2]。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资料,我国15到54岁的劳动力人口,到2015年达到10亿左右的高峰后则呈逐渐下降趋势。未来我国不仅要面对适龄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还要面对劳动力人口中年长者比重逐渐上升的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参与率下降,必将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1.3 老年服务需求缺口很大

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内地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总人口的12.5%;中国内地65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9000万,其中有96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806万。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老年大学第10次研讨会上透漏:“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使为老、助老、养老服务需求突增。据2009年召开的第五届全国老人院院长论坛资料显示,目前仅养老床位缺口达到550万张;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只有22万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老年服务需求缺口很大。

1.4 养老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在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介绍:“2006年,我国养老保险金总支出4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007年为5965亿元,同比再增21.8%”。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透露,2006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2.5万亿元。尚未包括因制度因素无法享受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村老人和城乡无收入的老年居民。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人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养老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规模会逐年加大,养老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5 医疗保障资金需求膨胀

一般来讲,老年人吃穿用行的费用支出是可以控制的,但医疗费用却难以预测。资料表明,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及骨关节病[3],65岁以上老人一般均患有3―4种、有的甚至10种以上疾病[4]。根据2003年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与在职职工相比较:老年人的急性患病率是在职职工2-3倍,慢性病患病率是在职职工3-4倍,住院率是3倍左右。老年人所患慢性非传性疾病,往往病程长、诊治率高、治愈率低,长期靠药物维持,医疗资源消耗巨大。随着老年人口总量迅速增加,以及“新农保”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推广,必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

2 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尽最大努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提高中年群体健康水平,则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有效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心血管病耗资3000亿元,仅高血压医疗费用300亿元。据据1993~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10―19岁为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老年人口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3―4倍[5]。可见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高、诊治率高、时间长成为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要群体。只有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指数,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期的患病率,延长慢性病致残甚至失能的发生周期,便可减少医疗和照料服务资源的需求,有效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但老年人所患许多慢性疾病,实际上是中青年时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积累、发展变化所致。要保证老年阶段的“顶部”健康,必须从中青年时期做起。

2.2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有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西方权威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生命最大效益在60-90岁之间。在世界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中,60-70岁的老人占35%;70-80岁的老人占23%;80岁以上的老人占4%。即世界上有60%的重大成果是60-80岁的老年人创造的[6]。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指出:“老年人口的潜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基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经验、技术和智慧,不仅能首先改变他们的自身条件,而且还能改变社会条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挖掘老年人的价值,利用老年人的特长,发挥老年人的余热,都必须建立在步入老年之列前,拥有健康身体,保持足够充沛的活力,具备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才能够实现变社会包袱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2.3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仅成为决定老年人医疗及照料需求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可能因此难以脱贫甚至重新返贫。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口与非健康人口的家庭收入有明显的距离,有成年人患病的家庭收入比健康家庭要低30%--40%[7]。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地区贫困户中,疾病为主要致贫原因的占22%左右。由于健康问题带来的高昂医疗及照料需求费用,作为包袱使老人陷在深深的自责当中,且得不到到应有的尊重,还受到社会及家庭成员的虐待甚至遗弃。关爱老人、尊重老人、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除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外,必须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回归社会的同时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在社会认可中获得尊重,在与人交往中体味快乐,在自助、自立、自养中感受内心的安宁。但只有从中青年甚至青少年时期抓起,才能为老年期的生存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从现在起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段到来之前的这20年,正好是人口学专家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于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是由人创造的,具体地讲是由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创造的。在有限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吸纳当今中青年群体充分就业,最大限度提高适龄劳动力人口参与社会劳动。这样不仅在宏观上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在微观上可以获取劳动报酬,增加个人储蓄,为自己赚足养老的钱。而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则是其参与社会劳动的前提条件。可见提升当今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5 提升当今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水平,符合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取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990年世卫组织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健康老龄化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延长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年限,缩短老年人伤残期与需要依赖他人护理的时间,使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健康预期寿命更长,缩短与社会隔绝与受歧视的年限,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积极老化”作为国际长远战略被推向了全世界。积极老化理论的基础是生命全程理论,核心是老化贯穿生命个体的全程。积极老化发展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健康、参与、保障”,健康不但位列其中,而且被摆在第一位置[8]。健康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发挥自身价值的保证,是遏制高昂医疗及服务费用支出的条件,是减轻国家保障负担的良策。而积极老化就是通过生命全程的努力提高老年期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高级目标。由此可见,改善中青年群体健康状况,应对人口老龄化符合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取向。

3 中年群体健康维护的有效途径

事实证明,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中青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要改变中年群体的健康状况,提升中年群体的健康水平,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施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维护。

3.1 做实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教育 我国古人提出“治未病”,这是健康维护的上策。而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树立健康意识,预防疾病。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成本愈来愈高,承受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的中青年群体,总是以年轻为资本、以时间为借口、以工作为理由,肆意透支并损害健康的现实,必须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强化中青年群体的保健意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合理安排生活的各个方面,增进健康存量,降低未来生存风险,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2 改变中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2009年初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平均每年增长1000万例,且有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中青年群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人的健康因素中,7%取决于自然环境,8%取决于医疗保障,10%取决于社会条件,15%取决于遗传,而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告诫人们:“大约在2015年,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手”。因此,中年群体维护自身健康,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将预防、保健、养生放在首位。

3.3 加强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管理 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最佳方法便是实施健康管理。美国健康管理统计表明,良好的健康管理,能减少50%的死亡率,1/3的疾病可以预防。通过实施低成本、高效能的健康管理,使中青年群体通过健康检查、健康预测等,认识自身的健康现状,了解潜在的健康隐患及其危险指数,学习预防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疾病发展趋势以及最佳防治手段等,培养处理慢性疾病与伤害的能力。通过健康管理机构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早康复。

3.4 拓展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就必须以基层卫生服务组织为依托,了解广大民众的卫生需求,拓展基层卫生服务功能,调整基层医疗服务方向,加强基层保健服务能力,建立健康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有针对性、计划性、系统性的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做出健康体检,为广大居民做出健康预测,提供健康信息。使处在事业的开始或鼎盛时期,处在竞争漩涡之中,承受着生活与工作双重压力,因工作忙、时间紧而无法关注健康,无力维护健康,无时投资健康的中青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经济、便捷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不断接受健康监督,及时了解健康信息,实施健康干预,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生存的环境,为做出健康行为提供帮助。

3.5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要维护中青年群体的健康,需要改变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卫生机构仅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等有效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得不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现状。国家应兼顾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的特殊需求,培养适合基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医务人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拓宽医疗保障范围,重视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加大预防保健经费的投入,建立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疾病预防为中心、健康管理为基础、医疗诊治为补充、健康促进为目的的链条式综合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为包括中青年群体在内的全体居民,人人享受全面、有效、经济、便捷的卫生服务保健服务提供制度保证。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机构与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老年产业。但我们更需要从生命全程的视角,注重中青年群体的健康维护,使中青年群体在推动经济建设加快发展的同时,为走向老年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为将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中国网省略,2006,2.

[2]蔡,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J],2006.6

[3]汤哲,项曼君.北京市老年人躯体功能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 1

[4]边齐,健康长寿之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年

[5]宋新明,宋新明,西部大开发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双向关系J,人口与经济,2000.5

[6]蔡成祖,老年人健康与积极老龄化N,长寿研究省略,2010.6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6

1.1 患者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5~89岁的老年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76岁,男25例,女25例,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9人,小学20人,文盲21人,平均住院天数11天。

1.2 护士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15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12人;高级责任护士5人,临床护师9人,护士2人。

2 影响因素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 老年患者对护士不信任 在旧的医学模式影响下,由于护理教育及专业发展相对落后,患者认为护士是打针、发药、做生活护理的,不懂多少医学知识,部分老年患者仅信赖医生,认为治疗方案护士无权过问。或是在病人主动请教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护士知识面狭窄而答非所问,以及一些护士懒于回答而让患者去请教医生,从而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再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凡事只相信医生的解释,加上有时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的解释不一致,更容易造成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1];

2.1.2 老年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认识的限制 有报道指出[2],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综合健康以优良为主,而小学及文盲以较差为主,因此住院的老年人群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致使部分病人的需求仅限于医生治病,解除病痛,对护士的宣教漠不关心,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老年患者感知能力下降,且大部分听不懂医学术语 在评估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视听力减退以及出现反应速度慢、思维过程改变、语言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护理等知识难以理解,记忆困难,导致遗忘快,对健康教育无兴趣,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2.1.4 社会支持系统 一些老年患者的家属对患者漠不关心或是忙于工作而疏于探视,使得患者对家人及自身康复缺乏信心,从而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等心理,不愿积极参与健康保健。

2.2 护理方面的因素

2.2.1 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大部分的护士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习,缺乏健康教育的能力。据孙文静调查表明[3],68%的护士认为自己缺乏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而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个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大部分护士对此知之甚少,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2.2 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模糊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未能从传统的医学模式中转变过来,认为工作的重点仍然治疗性的护理,并且把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没有针对患者的疾病和需要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

2.2.3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缺少健康教育的时间 在经济体制的冲击下,许多医院都对护理编制进行了压缩。护理人力缺乏,在完成其治疗、护理工作量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健康教育。据黄津芳等调查表明[4],76.6%的护士认为缺乏教育的时间,它是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首要因素。

2.2.4护士表达能力欠佳 在给老年患者做健康教育时,由缺乏自信和谈话技巧,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深入浅出地将书本知识讲给老年患者,使他们不感兴趣,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3 硬件设施方面的因素

2.3.1 资金缺乏 在健康教育开展中需要一些辅助用品(如宣传手册、电视、光盘等物品),需要资金的投入,但这部分不会为医院产生既得效益,故医院对这方面投资不积极,极大的限制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实施的效果。

2.3.2 缺乏质量管理标准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在实施过程中,护理部、护士长等仅是抽查护士是否给患者做了健康教育,由于没有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其完成的质量与患者的掌握程度难以质控,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3 对策

3.1 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患者的信任 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对护士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进展等知识;掌握护患交流技巧、及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

3.2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转变护士观念 医院管理者应投入一定的的财力和精力,为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举办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班与交流研讨会,使每个护士都能真正地认识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3.3 合理配备健康教育人员 针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知不同,以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应选择高年资高学历综合素质过硬的护理人员专人专职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实施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和人力的投入。

3.4 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支持医院应投资一些方便健康教育实施的器材和用品,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3.5 因人施教反复教育 由于各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再由于各人的情绪状态和性格不同,其病程也各有异[5]。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应将内容浓缩到最少,最重要,进行少而精的教育,且经常忘记教育内容,因此,要求护士的健康教育反复进行、重复教育。

3.6 直观形象,提高病人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患者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多使用图片,具体示范,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在院内,定期举办老年健康、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标本、实物等,给患者直观形象的具体教育。

3.7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及对长辈的态度,去接触每一个老年住院患者,使他们有归宿感。并且介绍同病种的康复的病例,让病人和康复者见面,让他们直接沟通,进行双向信息的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 加强考核标准制定工作细化各专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指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4 结论

开展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传播知识,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防治以及维护健康的能力[6]。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地位,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袁艳玲,沈清华,陈英.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65-166.

[2]刘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健康教育指导[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6):49.

[3]孙文静.影响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护士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2):106.

[4]黄津芳,王玉荣,刘玉莹,等.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1-502.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7

关键词 老年人 健康促进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将成为世界老龄大国[2]。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为了掌握老年人健康的基本状况,2006年7月~2007年1月,我们将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1次健康指导调查。调查对象中,共有165名老年人,其中患慢性病的有106人,占患病总人数的64%。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炎等,其中13%老年人伴随2种以上的慢性病。老年人患病率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故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健康促进方式来增进健康。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对老年人采取有效的健康促进,将对老年人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减轻国家及家庭的负担等都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完善社会支持机构:通过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福利机构等保健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一般医疗保健,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开展医保宣传、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丰富晚年文化生活,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减轻老年人的孤独、增加交流、沟通,减少老年人的抑郁,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关怀,感受到温暖。

大力开展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指导、心理指导、慢性病管理、常见急救知识、常用家庭护理技术等。有资料表明老年人的许多慢性病是由于不良习惯引起的[3]。如改变吸烟、饮酒等生活不良习惯,树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致病因素,帮助老人建立对待慢性病的积极方法和态度,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对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康复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应因人而异,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自我护理能力和不同的教育需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应包括与老人关系密切的人群,通过对这些人的教育使他们理解、支持和关爱老人的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人对步入老年感到无奈和恐惧,负性的心理变化对老年人的健康损害很大,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要在老年人中大力开展有关老人保健教育,倡导健康老龄化的新概念,让人们认识到衰老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肖柳红,钟毕苏,王育珊.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相关因素与社区卫生服务对策.中国老年医学杂志,1999,19(4):197-198.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8

[关键词]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79—06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 简称LTCI)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长期护理保险保险金的给付期限与保费价格相关;二是年交保费与投保年龄、等待期间、保险金额等相关;三是保单必须是保证续保的;四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条款规定不没收价值条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老年护理保险应运而生,并在保障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缓解老年化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彰显了重要作用。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后,老龄化程度迅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然而我国护理保险事业一直发展缓慢。因此,借鉴国外经验,为有效解决老年护理难题提供思路与建议,进而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老年人日常护理多以家庭护理为主,形式比较单一,作为制度安排不仅捉襟见肘,护理服务资源也相对短缺,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相比之下,国外关于护理保险的制度安排相对成熟,护理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研究成果也都集中在微观层面的预防、康复等操作细节上,特别是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长期护理费用、长期护理筹资、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与现状、长期护理保险的精算技术等方面,研究得出老年护理需求将在21世纪保持高增长的趋势;长期护理费用需多方投资;家庭护理将难以为继;长期护理保险对老年财务风险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占领市场就必须加强精算研究(彭荣,2009)。国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介绍国外护理保险制度之上,从必要性上提出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我国老年人护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从需求分析、运行模式研究(黎建飞,2009;荆涛,2011)、筹资模式、管理模式(荆涛,2011)上进行了研究成果的积累,但关于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商业健康保险运作模式(何玉东,2011;孙东雅,2012)下的新特点和趋势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对此,本文以美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模式为中心,具体诠释了由年金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形成的混合型保险产品的运行现状与未来发展动向,深刻剖析了商业健康保险运作下的长期护理保险实践的成败原因,力求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遭遇的护理服务资源不足、商业保险税收优惠政策缺失等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与警示作用,也期待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政策上的参考性建议。

二、美国商业保险运作下的长期护理保险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

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之迅速,使各国不得不引起对老年问题的重视。表1“中美日韩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率为13%(中国8.9%,日本23.1%,韩国11.1%),与1980年数据相比,美国上升2个百分点(中国3.7,日本12,韩国7.2),各年数据详见表1。从过去和未来的进展速度上看,老龄化比率在整体上升,但较为突出的是日本和韩国两国老龄化进展速度最快,我国与美国进展速度相对趋同,所以,借鉴美国的相关实践,对我国会有更多的启示。

美国的各种类型商业健康保险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尽管险种出现较晚,但在美国却受到美国公民的普遍欢迎,这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优点是保障覆盖面宽,被保险人的收益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所销售的长期护理保险,既重视居宅式护理和社区式护理,又重视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同样也重视实务给付的方式。其保单具有灵活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并多以对团体进行销售的方式进行。其缺点是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医疗费用攀高。

这种商业健康保险在美国颇受欢迎,其保险费用的支出已经成为美国健康费用总支出的主要来源。2010年美国健康费用总支出的72%都来自于商业保险运作下的健康保险,个人的直接支出仅占12%。商业健康保险、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人群的联邦——州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是美国健康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其中商业健康保险在这三项保险中所占份额最大,一般达到美国健康保险总支出的45%—50%,而其他两项由政府举办的保险支出的比例略低于50%。

美国以商业健康保险形式运行长期护理保险,但在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起,却一直把护理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之一,由政府来具体实施。该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立法手段来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与日本不同的是美国通过商业健康保险的运作,目的是通过投保长期护理保险,来保证那些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或重度痴呆的投保受益人,获得必要的护理服务及护理经费。也就是说,投保人投保商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当投保人符合护理服务的要求时,保险的受益人就能得到相应的护理费。其条件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如饮食、排泄、移动、入浴、换衣及抑制排泄等,至少有2种以上的行为,自己难以独立完成的被保险人,就可以作为受益人得到保险公司支付的护理费用。如果是重度痴呆,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痴呆症等需要有人对其健康和安全状态进行看护,保险公司也有对应的具体措施。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9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社区护理需求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如何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为了解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本文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切实调查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从而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2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60~84 岁,平均(70.2±3.4)岁。在婚155例,丧偶45例。夫妇同住102例,儿女同住80例,独住18例。经济来源:养老保险28例,民政补助8例,退休金126例,家属资助38例。

1.2方法

首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2]对本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项目评分标准采用5级(1~5级)评分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其次,采用自制的社区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对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进行调查[3]。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健康促进需求、定期保健需求、心理关怀需求和生活活动照料需求四个维度,每个维度项目评分标准采用4级评分制,即0分:不需求;1分:需求一般;2分:需求较大:3分:需求很大。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需求越高。最后,分析影响社区护理需求的因素,并结合老年人生活质量情况及护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1.3.1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1.3.2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 )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老年人生活质量评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组老年人生活量表总得分为80.35±11.26,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低。

2.2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评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社区200例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得分为2.35±

0.25,高于其他项目的护理需求评分(P

2.3影响本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本次调查的综合分析以及对本组老年人一般资料的了解,影响社区护理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对社区护理的认识、年龄、健康状况及生活状态等。

3.讨论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4]。为了深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区护理需求,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开展相关的调查活动是必要的。本研究中,通过采用相关调查工具对本组社区200例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组老年人生活量表总得分为80.35±11.26,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得分为2.35±0.25,高于其他项目的护理需求评分,表明本社区200例老年人对健康促进的护理需求最高。

鉴于此,本社区对老年人的护理对策应从健康促进工作着手:首先,组织医学顾问专家团将向社区老年人宣传和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意识,推动改善健康生活环境。并在社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健护理等咨询活动,介绍健康干预措施,指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生活习惯[5]。其次,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针对老年人群的安宁护理、老年康复、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特色服务项目,加强个体的自我照顾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年人保持尊严和身心舒适,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动员老年人定期到医院体检或复查,了解病情,调整用药,避免疾病的发生及复发,达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的目的。从而在整体上促进老年人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晓青. 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2011,8(16):55-56

[2] 王晨力,李伟,李建花. 城市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5(05):132-133

[3] 李杨春,李新辉. 国内外城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 医学与哲学, 2009,7(03):37-39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10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着力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扩大消费,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科学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员额备案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2.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作等形式的改革,在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产权、信贷、保险、分红以及用地政策等方面实现一定的突破。调整和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方案,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对二级及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

3.大力发展独立的检验、检查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大型医用设备集中检查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机制。

4.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托管、合作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鼓励符合资质的护士开办护理机构。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将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纳入康复护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体系中的作用。在市辖三区设置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院,开展全托式治、护、养三者结合的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5.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全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应设置老年病科,有条件的一级医疗机构也可设置老年病科;对已经完成整体迁建的县人民医院,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在老院区合作、托管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支持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凡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均可纳入定点范围。

6.拓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社区养老健康服务。力争到2017年,健康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

7.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继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医疗意外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8.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快推进市级中医医院、主城区精品名医馆和“治未病”中心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连锁化运营,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特色街区。

9.强化中医药地方特色。以明参、白芷、丹参、半夏等道地药材种植和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等为重点,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适合本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支持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10.发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民政、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推进康复服务专业化。加强对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管与政策引导。

11.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体系。鼓励民办医院和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开展签约服务。价格主管部门制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研究制订相关费用分担与分配机制。

12.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13.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健康教育水平,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支持阆中建设中医药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培育、打造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和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14.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中药现代化、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医药商务,重点培育大、中型药品流通经营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完善城乡医药配送体系。

15.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加强我市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桑椹醋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保健品基地建设,推广家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推动以中医药、特色动植物为基础的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促进保健食品与养老服务、美容美体、医疗康复等行业的融合。

16.加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驻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服务相关学科专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健康职业教育。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员、营养配餐员、育婴员、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鼓励多途径、多元化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七)促进产业聚集和园区发展

17.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深入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建部级医学创新中心。

18.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财政、土地和规划布局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健康服务业项目。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资金运行模式。

(四)落实税收价格政策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小组,定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组织举办全市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推动政企沟通、银企合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健康服务业监管,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强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执法,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落实专项经费预算。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11

[关键词]慢性疾病;健康管理;社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和死亡因素从以传染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通常是终身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忍受着病痛、伤残,影响其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探讨慢性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对促进患者的健康,控制其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1慢性疾病的严重性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2007年,罗红调查本地社区90位患有慢性病老人,以心、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依次为53.3%、42.2%、30.0%与15.6%[1,2]。若以单病种评价,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肝炎列前3位,分别为35.6%、17.8%与11.1%。身体功能状况ADA问卷结果:无功能障碍者46.7%,轻度减退者20.0%,中度减退者23.3%,重度减退者10%。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肖又姑等[3.4]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老人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占70.2%,其中有60.4%慢性病给老人生活带来明显影响。

2慢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对策

2.1建立患者健康信息档案

社区医疗服务中应该建立患者健康信息的档案,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及住院的患病的既往史,最近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病情一旦发生变化有可靠的资料作为患者诊断疾病及抢救患者生命的第一手资料,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

2.2制定针对保健护理人员慢性疾病培训和教育的方案

接受过有关慢性疾病的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较少,而不少的患者保健知识从他们的社区医护人员中获得,保健护理人员的慢性疾病教育和培训刻不容缓,目前已对一些慢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抑郁和中风等的治疗规定了准则,可利用这些资料作为培训的教材。教育内容还应包括如何应用已经证实的临床实践经验,并经过总结、提高形成准则,更好地为保健护理人员所接受。

2.3制定对慢性疾病老年人及其保健人员(如家属)进行自我护理的方案

对社区内的弱势群体(老弱残障)列为优先服务对象,是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的社区护理工作必须遵循三大原则之一。应对虚弱和慢性疾病患者和他们的保健人员,提供对常见疾病,如关节炎、糖尿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的机会。研究资料表明,有组织的自助和行为改变方案可以改善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炎、冠心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后果。对关节炎的自我治疗已经显示出其成本效益,并得到推广。方案包括每周2h共6周的由病人和家属参加的讨论会。由普通教员主持,他们中也有人患关节炎,参加者学习与关节炎有关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知识、营养知识、功能训练知识、关节保护要点及紧张、疼痛和抑郁的关系等等。这种介入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参与者拥有较多关于如何控制关节炎症状的知识,更强的自我治疗行为和较少的疼痛。

2.4完善支持服务系统

包括下述3个方面:一是协调服务机构。把家庭服务(包括护理、生活照料)、日间服务(包括接送服务、上门福利餐、成人的日间护理等)、短期服务纳入社区老年保健服务内容,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并可减少患者的住院需要。二是建立老年生活活动中心,如跳广场舞、玩陀螺等,定期对血压、心电图、血脂、体重等进行检查。三是建立慢性病患者健康档案和老年保健检索中心。健康档案可由社区统一编号记录慢病患者的姓名、年龄、体重、诊断、治疗方案及最近的体格检查项目的结果,当老人因重症住院时医院可根据此档案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资料,避免病史不清延误治疗。

2.5建立健康生活的质量评估

可针对不同的病选择生活质量持续提高标志的老年保健项目作为评估依据。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个例治疗质量评估,包括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住院和再住院率、生活质量记分,对处方药物和食谱的顺应性和住院费用等。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给社区医护工作者带来机遇和挑战。据专家预测[5],21世纪护理,社区护理不再是备受冷落的职业,社区护理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参考文献]

[1]罗红,刘学菊,周莉,等.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状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3):37~38.

[2]陈绪新,罗红.社区老年慢性病及其家庭护理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9,23(20):1869~1871.

[3]肖又姑,宋国菊.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服务需求调查研究[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0):64~66.

[4]肖又姑,宋国菊.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6,6(2):9~12.

老年人健康保健与护理范文12

目的:研究老年人健康行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社区对所在的老年人实施1年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以问卷和访视的方式向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具体包括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老年人遵医行为调查表以及辖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实施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社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以及对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301-01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遵医嘱用药是老年患者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方法。社区护士改变传统的护理观念,实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关心健康人群,从重点治疗治疗逐渐的转变为预防疾病和康复治疗[1]。从对患者一个人实施护理到对社区的群众实施护理,向老年患者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帮助老年人建立文明、健康及科学的生活行为和方式。因而,研究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的疾病防治和生活习惯知晓情况,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社区选择100例调查者,其中43例为男性,57例为女性;年龄在61~90岁之间,平均为(76.3±2.6)岁;文化程度:2例为大专,8例为中专,25例为初中,65例为小学及以下;所患疾病:17例为高血压,8例为脑卒中后遗症,8例为冠心病,5例为糖尿病,6例为慢性支气管炎,7例为肿瘤,11例为其他疾病,其余的38例健康状况良好。

1.2 方法: (1)社区护士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宣传教育,鼓励老年人戒酒、戒烟、低盐饮食,适当运动和保持体重;(2)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每个月进行一次用药指导,免费对血压、尿糖、体重以及末梢血糖等进行测量,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实施护理措施;指导家属为老年人进行正确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等康复训练[2];(3)为每个患者建立健康教育手册,内容要通俗易懂,文字简明扼要,使老年人能够快速的学会自我保健知识;(4)鼓励老年人家属以及邻里对其进行关爱,多家照顾,陪同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身心愉悦,以免不良情绪引发疾病或者加重原有疾病。

1.3 效果评价: 运用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表,老年人遵医行为调查表以及辖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4.0系统软件,用X2检验表示实施干预前后的数据资料,P

2 结果

经过社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遵医行为以及对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研究表明,对老年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后老年人的遵医行为明显提升。因社区护士积极主动的为老年人提供体检服务,使得老年人群能够及早的发现存在的健康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工作,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重点是预防高血压,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真正的实施一级预防相关措施[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尼康不单纯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同时还有具有很好的心理状态,完整的生理情况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社区护士有计划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是维持生命,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减轻痛苦的主要方法,提升老年人所掌握的有关疾病的预防知识。

社区护士应及时的对老年人的保健需求进行了解,积极主动的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掌握其心理想法,将其及时的反馈给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使社区护士能够很快的根据情况作出调整,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同时提升其对社区护理人员的满意度[4]。

健康促进是保证人们身体状态完好,最大限度的开发健康潜能的方法,其为一种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状态,并努力向最佳的健康状态发展的艺术和科学。社区护士要真正的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等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的掌握最新的护理服务理念,通过实施护理服务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预防疾病,保证身心舒畅。从过去以患者为服务对象的理念,逐渐的转变为以社区和家庭为服务理念[5]。护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促进和维护个人的高水哦,而且面向社区、面向家庭,进而提升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程度。

综上所述,对老年人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其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遵医行为以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建立更加有效的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淑艳,原明风.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04):548-549

[2] 罗玲,戴岚,陈坚兰.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1,36(04):214-215

[3] 陈兆杰,佟丽芳,金亚香.620名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36(16):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