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针灸学论文

针灸学论文

时间:2023-05-05 17:02:08

针灸学论文

针灸学论文范文1

1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主要包括针刺治疗的介人时机,针刺的有效刺激量和时间医学的应用等方面j。从时间因素这3个表现方式来研究其对腧穴配伍协同效应的影响。

1.1介入时机

倪光夏等比较不同时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机体自由基能力的影响,发现早期针刺组对脑梗塞患者疗效、SOD活性及MDA含量的改善程度均优于稳定期治疗组,故早期针刺治疗更有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机体抗自由基的能力。伍志浩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早期介人针刺治疗,可提高痊愈率、降低病死率。郭文海等研究发现,在主动肌出现痉挛之前介入针刺,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后偏瘫及肢体痉挛的发生。由此可见,不同的针灸介入时机,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1.2有效刺激量

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_6J。汪立新针刺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观察留针时间与疗效关系,发现留针15min和30min的疗效优于不留针和留针45min。许云祥等观察5、2O、30、40和60min不同留针的时间对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疗效的影响发现,急性损伤留针30min组疗效最佳,慢性损伤60min组疗效最佳。蔡朗观察留针1~1.5h与留针30arin对顽固性面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组疗效较好。黄虹观察留针1.5~3h与留针30arin对三又神经痛疗效的影响发现,久留针能显著提高疗效。房丽等观察头针留针12h与留针15arin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比较发现,久留针组疗效优于短留针组。何扬子等观察分别留针2O、40和60rain对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发现,60arin组有疗效较好的趋势。由此可见,一定量的有效针刺时间是保证腧穴配伍协同效应基础,但并非针刺的时间越久越利于疾病的康复。

1.3时间医学

中医时间医学是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长期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而形成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学理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素问•刺疟论》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素问•热论篇》载:“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载:“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人体气血盛衰的周期性,顺应自然界变化,逐日按时开穴的针灸治疗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纠正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邓玫等观察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冠心病患者,发现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100等的含量,其总体疗效以及对各个指标的影响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由此可见,遵循中医时间医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对提高腧穴配伍的协同效应也有启发。

2小结

腧穴配伍的效应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必然是来自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为此,如何取得最佳的协同效应是今后临床和科研的重点。掌握腧穴配伍的介入时机,治疗的有效时间量,顺应“天人合一”的传统中医时间理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腧穴配伍效应的协同作用。

作者:胡岗珠 岳增辉 杨俊 谢涛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论文范文2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针灸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41-02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针灸临床治疗等内容[1]。它也是一门集医学基础、过渡、临床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护理学专业授课学生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熟练临床技能为主[2]。护理学教学强调护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护理技能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在于强调技能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患者的言语沟通和提供患者所需要教育的技能[3]。此外,对于护理技能的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基于中医针灸推拿作为绿色安全无毒的传统疗法,其对于病症的治疗疗效确定,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护理实践[4],因而可以将针灸推拿引入临床护理中来,可以给予患者针灸推拿等的非药物疗法护理。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传授针灸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学中,个人认为思路如下。

一、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

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学》的基础知识[5],也是《针灸学》课程性质之一医学基础课程的体现。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也是《针灸学》的核心之一。因而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极其重要[6]。在经络腧穴部分的教学上,先多以基于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7],教师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获得夯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同时期间也可穿插一些趣味记忆方法如谐音、串联等来促进学生记忆。另外,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针灸学》教学大纲对经络原文的不要求,但是也要求掌握经脉的基本循行,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临床护理针灸操做铺垫。因而基于《灵枢·经脉》中的经典原文,选择行文简洁,诵之朗朗上口,或三五字一句,条理性比较强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如心经循行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其直者……,出其端”,以原文讲授,让学生自己在体表描绘经脉循行路线,在理解并能够自行在体表描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量背诵原文,以便更好地记忆循行路线,为临床实践奠定稳固基础。

二、临床过渡课的提早进行

由于护理学的教学重点在于临床护理技能的获得与提升[2],因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课程。刺法灸法学作为《针灸学》教学中的临床基础课程,其主要担负着联系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治疗的桥梁作用,主要是对于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起过渡和衔接临床的作用。因为针灸治疗和传统常规中医有所差异,在理、法、方、穴的基础上,强调术,即针刺手法操作。熟练的针刺手法操作多是来自于长久不懈的练习,所以可以在整个学习的一开始,就提前练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习针刺手法,能够更好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掌握针刺技能[8]。本着提早获得、提早练习的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提早进行针灸基本临床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提早进行针灸临床基础课程的讲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针灸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9],最终有助于学生护理技能的获得。

三、临床课程引入PBL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提出的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的过程[10]。而《针灸学》中的针灸治疗部分,针对具体的疾病讲解针灸的穴法方术,是针灸对于实际临床问题的解决。因而,在针灸临床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使教师授课更有针对性,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养成[11,12],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PBL模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学的教学目标,利于护理学生临床技能的养成。

四、结合护理学专业特色,引入杵针疗法

杵针疗法是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六世的针灸技能,其特点为不用药物,针具不深入皮肤肌肉,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易学,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兼针灸与按摩之长[13]。正因如此,将杵针疗法引入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课程中,能够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临床技能范围,创新学生技能素质,更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护理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护理学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色,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求决定了《针灸学》教学中针灸临床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中提倡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夯实针灸经络腧穴基本知识;通过早临床的方式,加深针灸临床过渡课程的学习;再结合PBL教学提高学生面对具体临床实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补充创新型安全疗法——杵针治疗,能够综合提升学生临床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林婷,姜小鹰,郑翠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0):447-449.

[3]Bjork IT,Kirkevold M.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developing a model of Practical skill Performance in nursing[J].Clinical Nursing,2000,9(4):620-631.

[4]王军英.浅议针灸疗法的施术安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7):424.

[5]胡蓉.《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针灸,2012,32(1):75-77.

[6]孙志.《针灸学》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5):448-449.

[7]申翔.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7-78.

[8]许予民,魏建文.《针灸学》“双前法”教改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5):57-58.

[9]刘红华.“早实验、早临床”护理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0]庞春江,王威,吴兆利,等.以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在针灸临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3-14.

[11]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12]夏勇,李艺,刘世敏等.PBL模式——针灸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4-6.

[13]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JGYB2011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11YB034);四川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11sc007)

针灸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  针灸疗法;急症;发展策略

1 历史回顾

1.1 适应症

《内经》所载病症中,针灸治疗急症达30多种。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病症中,急症约占2/3。杨继洲在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1],基本上概括了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清代医家对一些急性温热病证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2]。一些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凶险重症逐渐使之成为可治,如疔疮走黄“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2]。杜氏等[3]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5年的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出16类针灸病谱461种,其中急症占26%,病种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1.2 用具

生产力发展自然而然推动了针灸器具的革新,针灸治疗急症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针具由粗到细,由砭石、竹针、骨针到金属制作的九针,再到目前普遍运用的不锈钢针,逐步精巧细微。灸材则从单纯用艾叶到掺入硫磺、雄黄、麝香等材料,继而衍生出硫磺灸、桑枝灸、药锭灸等灸法。相应地,针灸技术方法也由简到繁,以便适应临床的发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论述危重急症治疗的较早专著,其中隔蒜、隔盐等隔物灸法治疗痈疽、犬咬伤等病症很受后世医家推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明代出现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因其热力和施灸时间可以调节,一直沿用至今。近现代为了适应急症的救治特点,临床工作者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针灸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丰富了传统针灸方法,如李氏等[4]运用红外温针配合超微粉碎麻术散治疗痛风;边氏[5]采用针刺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孙氏等[6]采用电针加水针和耳针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等。

1.3 手法

《内经》、《难经》中有大量论述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的篇幅,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为后世进行手法变革提供了依据。金元明时期是针刺手法的昌盛阶段。窦汉卿提倡寒热补泻、手指补泻以及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倡“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这些对提高急症针刺疗效极具意义。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针法”和“下手八法”是对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杨氏对针刺轻重和补泻手法的关系也颇有研究,他分析针刺人中等穴对中风不省人事无效的情况后认为:“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在急症应用中,针灸手法多为泻法,或以泻法为主兼用补法,如透天凉适用于“风痰壅盛、中风、癫狂、疟疾等一切热症”,龙虎交腾法能“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等。清代医家对刺灸之法也有所发挥,如用刺血法治疗急痧将死。

灸治急症方面,则出现了适宜于急性痈毒的黄蜡灸、豆豉饼灸、鸡子灸等法[1]。张景岳在灸治急症的壮数上也提出“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当代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率先在针灸界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1.4 理论研究

宋代窦材提出灸可扶阳保本,认为人以阳气为本,灸治可资生阳气,从理论上初步说明了灸法防急症的机制。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急症的同时对其机理也进行了探讨。李东垣和朱丹溪主张“刺血祛瘀”;刘河间主张“刺血清热”;张从正主张“刺血解表”。另外,这一时期灸治热证的提出和运用也打破了张仲景“三阴宜灸”的传统理法。刘完素以灸百会、大椎治疗发热;刘河间亦明确主张灸能泻热,可治疗急性发热病症等。明代李梴首先对灸治机理作出较全面概括,而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前人对针灸治疗急症机理的探讨终究比较笼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研工作者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角度对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进行探索,使其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大样本、多中心对照观察成为现代针灸治疗急症证实疗效的主要手段。王氏等[7]对来自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在静脉滴注催产素的基础上加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蔡氏等[8]通过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且起效快;许氏等[9]观察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针刺是一种快速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的安全、有效疗法。

2 发展策略

2.1 构建新的急症针灸理论体系

由于针灸学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以致有关急症针灸的主要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层面。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研究迅速增加,但总体上看却过细、过杂,对宏观的、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尽管历代医家经验是宝贵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现象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时,就需要广大研究者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现代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

2.2 推动针灸治疗急症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已肯定了针灸对多种急性病症的有效性、安全性。但为何针灸至今还未被列入急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呢?根结就在于其治疗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特殊的人文背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流派等因素,导致针灸治疗急症的规范化研究面临一系列特殊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取穴标准和诊断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制定基本固定的针灸处方(含相对稳定的加减);采用相对固定的针灸方法。

2.3 合理、大胆地推广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运用

随着国家对公民医疗投入的加大和行业内部的整治,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大势所趋。针灸在治疗急症中表现出的简、便、效、廉等也成为其未来得到推广应用的优势。为此,医疗系统应加大相关从业者急症针灸的培训,培养具有针灸科研、临床能力的综合性中医急诊人才,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上,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一代的针灸器械。

针灸学论文范文5

1针灸术语定名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

语言学研究的是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一切问题,而针灸术语首先是词和词组,因此,词汇学(包括词典学)、构词学、语义学、称名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方法也为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所采用[1]。首先,针灸术语的规范化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如:术语的构成要符合构词法,而词组型术语则涉及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要符合句法。其次,定名要符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构词规律,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一个概念应只有一个名词,即“一义一词”。但针灸学中许多名词具有一义多词现象,如“出针”,又称为“退针”“拔针”“起针”“发针”“排针”“引针”等,皆指“将针拔出体外”。根据以上原则,结合现代语言表述特点,确定“出针”为最合适的词,作为首选术语,而其余的根据其词源及应用情况分别作为许用术语(作为首选术语的同义词使用的术语,如起针、拔针)、陈旧术语(不再使用的术语,如发针、排针、引针)等。有的情况下还会有拒用术语(不宜使用的术语)。

2针灸术语概念体系建立及其定义以系统论、逻辑学及词源学方法为工具

针灸学科领域所指称的各个概念既包含诸多本质特征,又通过其不同特征与同类客体及相邻概念加以区别,或借助它与相关概念之间并列、蕴涵、部分与整体等关系,形成一个系统,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动都可能带来相关系统的变动与调整。因此,针灸术语定义及其概念体系建立与系统论、逻辑学密切相关。针灸术语自身的系统性决定了针灸术语可以采用系统论方法来分析针灸学科领域概念系统的结构。理想的概念体系应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便于下定义和规范指称。其建立应以属种关系(通过上位—下位关系来描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为骨架,个别地方辅以整体—部分关系(客体间的包含关系)、序列关系(包括空间、时间、因果、源流、发展关系)和联想关系(包括前提—结论、形式—内容、结构—功能、行为—客体等关系)等。运用针灸知识体系的系统观点,针灸学科基本框架通过属种关系可分为针灸学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医史文献七方面内容。而基本框架下又根据概念间关系的具体情况而细分,形成层级关系,做出概念树。针灸术语的分析、定义和新术语的确立都应在概念体系的指导下进行。逻辑学方法的使用体现在对针灸术语定义或释义的分析上,借此确定所称谓概念的内涵(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和外延(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确定相关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针灸术语的最佳定义方法是采用内涵定义法,即定义的优选结构是:定义=上位概念+用于区分所定义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间的区别特征。而在无法给出其准确内涵时,则以外延来限定。示例1(内涵定义法):隔巴豆灸(定义)=隔饼灸法(上位概念)+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以巴豆饼施行(区别特征)。即隔巴豆灸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以巴豆饼施行的隔饼灸法。示例2(外延定义法):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理清针灸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概念的科学定义又需借助词源学的方法。词源学研究词的来源、形式(语音及其书写形式)与意义的演变及其结果。在对针灸术语进行现代语言的诠释时,要尽可能地追本溯源,查明其出处,理清演变脉络,必要时还要设想当初古人对其建构时的情景,并就文、史、哲、宗教和科学技术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和洞悉其内涵,尽可能不遗漏该名词所表之意。如“脉”字,从经脉、络脉,又逐渐演变细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阴络、阳络、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结络、缠络等,其在医学含义的变化,由最早的脉管、血脉等含义逐渐发展出脉象、脉搏等含义;而且还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比如诊脉等含义;此外,脉还可以表示经脉、气脉等含义[2]。据此,便理清了脉与经脉、络脉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脉进行准确的定义。

3针灸术语信息的存储、处理途径以信息学、计算机学为依托

在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中,通过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及辞书,积累了较充实的原始资料。需要运用信息学的信息获取、存储、检索、整理、转换、传输等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建立针灸术语数据库是形成标准化结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电子计算机,不但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来处理数量庞大、概念体系复杂的术语数据,而且还能够利用计算机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有效地管理这些术语数据。同时,充分利用和共享这些数据库资源,可避免重复工作,提高效率,为后期辞书编纂、针灸标准动态处理提供便利条件。

4针灸术语的规范化以标准化学方法为实践基础

为了规范术语标准,我国组织制定了指导术语工作的多个基础标准,包括《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GB/T20002标准定内容的起草》《GB13725-2001-T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等,来指导术语的标准化方法。各项标准为针灸术语规范化工作提供了实践的原则和方法。针灸术语标准编写与制修订程序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中“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在项目的起草阶段,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权威性专著及辞书所载的名词进行汇总,一致的名词先确定下来。对不一致的名词,根据《针灸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提出取舍建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即标准草案)。接着在项目的征求意见阶段,向相关的针灸学专家征询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征询意见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个别拜访、召开小型专家咨询会、利用全国专科性学术会议期间征询专科学者的意见,还通过网络媒体征求意见,或是举行较大型专家咨询会,召集相关学科专家交叉讨论,从整体进行论证、把握,使名词的审定工作更为完善,更具有权威性。针灸术语标准编写时,根据《GB/T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中“术语的规定”,数据类目至少包括编号、优先术语、对应词、定义;根据不同分类的针灸术语需要,适当增加附加信息,如注音(汉语拼音、国际音标)、缩写形式(如果优先术语是完整形式)、完整形式(如果优先术语是缩写形式)、源文献、非优先术语及其状态标识(许用的、拒用的和被取代的)、其他语种的对应词等。如:编号:04.18;优先术语、英文对应词:十二经脉、twelvemeridians;许用术语:十二正经;定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

5总结

任何学科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套理论系统和可用于阐释相应理论的术语系统,而研究任何一门学科,也离不开对其术语系统的研究。针对针灸术语标准化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有数量众多的针灸学名词没有被规范为国家标准,如手针、足针、腹针、鼻针、面针、舌针等微针疗法所涉及的穴位。并且,现代科技突飞猛进,针灸学科也不断出现新知识,需要不断规范,防止混乱、歧化的产生。因此,标准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制修订,不断维护、更新的动态过程。对针灸术语标准化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今后针灸术语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持续地进行,甚或为其他学科领域内的术语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方法借鉴。

作者:刘金艳 徐萌 张英英 刘清国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针灸学论文范文6

[主题词]针灸学;针灸师;传记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56-03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周楣声(1917―)主任医师出生于安徽天长市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周树冬是晚清安徽知名中医,尤以针灸见长。周楣声自幼不仅接受儒学教育,而且受到祖传中医的熏陶,曾行医于皖东、苏北一带。1943年参加新四军方毅举办的新医班,学习西医知识,之后在新四军卫生组织的半塔“保健堂”当医生。1946年蒋军进攻淮南,奉命回家隐蔽,在北撤时脱离了队伍,落伍后当上了乡公所副所长。渡江前夕,离家出走江南。南京解放不久辗转在江苏省第七、八康复医院工作。肃反中,被押送回乡,经查实无民愤,属一般历史问题,管制3年,后又安排工作。1958年反右运动中,因“历史问题”,赭服加身15年。直到197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工作。

周老在学术上不守旧不畏难,敢于推陈致新,奇思妙想,发明多项专利,痛砭空谈,讲实话,干实事,穷治医经,精研医理,尤其在灸法理论和临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整理继承发扬针灸医学精华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学会顾问,安徽省灸法学会会长。现将其主要贡献介绍如下。

1 注重实践,专于临床研究与灸疗器械创新

灸法治病,周老往往出奇制胜,他对癫狂、哮喘、心脏病、癌症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在取得痈疽疔疖等热证施灸经验基础上,他大力提倡热证贵灸。1985年12月10日,安徽砀山暴发流行性出血热,周老不顾年事已高,毅然来到疫区,运用灸法及火针代灸针对本病的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6个临床分期进行辨证施治,从而截断了本病的6个转变过程,控制了病情变化,促进了疾病痊愈,缩短了病程。通过对200余例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总有效率97.18%的良好疗效,比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是用灸法治疗危重热证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从而破除了热证禁灸的陈腐见解,为灸法治疗热性传染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撰成专著《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正式出版。热证贵灸,是周老对中医与灸法事业的一大贡献,前人乃至今人虽倡议热证可灸,但实施者少。周老认为要想扭转传统的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亲自实践证实,使反对者心服口服。

周老认为振兴灸法,关键在于灸法改革,灸疗器械的创新,扩大灸法临床适应证。灸法的许多特殊功效尚未被人们认识,必须努力挖掘与探讨。自古以来,艾灸都以壮数来计时显效,后来发展成手持艾条灸,但费力费时,弊病多端。早在铁窗之中,周老就开始了从事艾条熏灸器的研制工作,终于在1978年,研究并生产出省时省力不易烫伤皮肤的艾条熏灸器。这个小小的发明结束了几千年来浪费人力、时间的传统艾灸方式。1985年,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灸法会议上,受到当时卫生部崔月犁、胡熙明两位部长的高度赞扬,为推广灸法提供了方便,在国外也极受欢迎。继后周老又发明了周氏万应点灸笔、热流喷灸仪,并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2004年在研究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上周老又发明了肛灸仪、耳灸仪、汽灸仪,并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使医疗器械创新更上一层楼。灸具的创新,提高了灸法效果,简化了操作方法,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灸法的推广得到了普及。

2 释疑解惑,医术医德传道后学

1984年以来,周老受卫生部委托,在合肥由他主持举办了4届全国灸法学习班,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3届全国灸法学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学习班讲授灸法课程,以《灸绳》为教材,释疑解惑。学员们接受了他的灸法传授,使灸法这一濒临绝境的古老技术得到了发扬光大,惠及民众。

周老常说要学好中医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1)打好古汉语基础知识

周老小时候家境贫寒,7岁时在三家村私塾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史子集,同龄的孩子有钱上城里的洋学堂,他只得偷着抹眼泪,凭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坚定了学医志向。现在回想起来,周老说这些古典文史知识是幼年的必修课,继后,学习古典医著便轻车熟路,中国传统教育有其公认的先进性,幼时的学习对后来的文学功底、写作功底打下了基础。

(2)古典医籍是必修之课

《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针灸甲乙经》《汤头歌》《药性赋》等均是必须熟读,有些甚至需要背诵的专业书籍。《灵枢》《针灸甲乙经》对经络针灸的研究尤为重要。古典医籍基础雄厚,可知源达流,对于推陈致新,汲取精华剔其糟粕,能慧眼识珠,增强了临症的理论与实践功底。

(3)杂书亦是医生必读之书

《黄庭经》中论医之处良多,周老由此所著《黄庭经医疏》亦是读后所感。《菜根谭》中医保健知识不少,周老围绕此书撰写了《医道(菜根谭>》,正在脱稿之中。周老对《易经》亦有所研究,在熟读论著基础上对市面上广论《易经》好的论著亦是爱不释手,在此基础上经常谈及他的独特见解,并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业医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则更胜一筹。

(4)崇尚孙思邈、庞安时先辈医德

周老常谓医乃济世活人之术,大力倡导孙思邈《千金方・大医精诚》篇章,《诸氏遗书》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今医统》谓:“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如慈母。”常谓张仲景、孙思邈大医也,要多品味,让学生背诵《大医精诚》《论大医习业》《伤寒论序》。对当今医学界浮华之士,眼睛只盯着钱财而不深究病痛等恶习深恶痛绝。并常说:能一穴治愈病痛而绝不用二穴,一药能治愈病痛而绝不用复方,脚踏实地干实事,实事求是讲效益。

(5)练好汉字,亦是医者之本

周老是琴棋书画、金石样样能来,书法亦为上乘,他说做医生必须要把字写好,古人早就强调医生要写正楷字,而不能写草书甚至天书,让人不识,尤其是误识。《吴医汇讲》载顾文撰写的《书方宜人共识说》中强调医生书写药方医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以免耽误病情。许多学生处方字写得很潦草,他都耐心指导,经常让学生练习钢笔书法。

3 擅长总结,著作论文见解独到

周老立足临床,勤于实践,擅长总结经验,几十年来不断写出临床经验及读书体会。1979年,国家中医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经省卫生厅考核,周老以名老中医身份调入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要在这个舞台干一番大事业,实现报效祖国的心愿。尽管当时已年过花甲,但他开始为针灸事业奋力拼搏,为灸法振兴而奔走呼号。他撰写论文多次参加全国针灸会议,对灸法理论和临床应用作了深入的论述。尽管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一些人对如何使用周老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还存在种种分歧甚至责难,但学院领导和中医界的前辈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全力支持他的工作。他挑灯夜战,首先着手从家传破书残卷中整理重订了先祖周树冬所撰《金针梅花诗钞》,为抢救安徽针灸历史遗产作出了贡献。198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他一心教学,一心读书,一心临床,讲实话、干实事、不空谈、不争论。在劳改农场服刑期间,因通医道当上了狱医。当时服刑人多、疾病多,医疗条件差,药品供应少,故针灸疗法备受欢迎。农场野艾遍地,故艾灸多于针刺,进而发现了艾灸疗效远高于针刺,并积累了大量灸疔医案,撰成《灸绳》一书初稿。此间又完成《周楣声脉学》初稿,出狱后正式出版。周老曾调侃地说:“15年囚犯生涯实际上是住了15年针灸研究院。”在这段时间里,他作了1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记载了大量针灸临床验案,尽管身陷囹圄,环境恶劣,但他在灸法上奋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始终未变。随后又集其几十年临床经验,着手完成《灸绳》这本理论与临床灸法专著,并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周老治学严谨,思路广阔,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读其诗词歌赋是一大乐趣,观赏其书画金石是一大享受。周老慨然日:“虽能集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先后撰写成《金针梅花诗钞》(1982年)、《针灸穴名释义》(1985年)、《黄庭经医疏》(1991年)、《针灸经典处方别裁》(1992年)、《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992年)、《针灸歌赋集锦》(1993年)、《周楣声脉学》(1994年)、《针铎》(1998年)、《灸绳》(1998),之后台湾出版了《周楣声全集》。“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老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座右铭。退休后又撰写了《填海录》(2000年)、《说灸――艾灸治疗艾滋病的思路与方法》(2005年)。周老行文立论新颖,见解精辟,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

4 奇思妙想,笃信艾灸能治艾滋

在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获得成功的驱动下,周老总结灸法在临床治疗热证、虚证、杂证的经验,萌发了应用灸法治疗艾滋病的念头。1995年,年近八旬的周老毅然来到阿根廷,经过初步实践并有所体会,认为艾灸治疗艾滋病有功用。

(1)提高免疫功能。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灸法除了即时效应外,对恢复和重建免疫系统不见得就无所作为,而应该是大胆设想,小心验证。

(2)异病同治。艾滋病病毒其结构变化大,故同一药物既不能适用于不同病人,也不能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病人发挥其前后一致的治疗作用,而灸法恰能对不同症状不同并发症,不论细菌或病毒取得异病同治的良好效果。其优越性是:①艾灸适于各种感染的治疗。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几十种病原体,均可乘机而人,这种混合感染,一般药物难以治愈,而灸法对其头痛、发热、咳嗽、胸痛、腹痛、腹泻、肺炎、疱疹、皮疹、黏膜溃疡、盗汗、淋巴结肿大等多种症候,均有显效或速效。②艾灸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艾滋病毒可以进入大脑,脑是其重要藏身之处,即使对艾滋病的有效的药物也无法到达,反而大脑成了艾滋病毒的保护基地,往往脑外病毒已控制,一旦停药,它可能再次从大脑往外扩散。周老用艾灸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灸感进入颅腔而受启发,认为艾灸治疗艾滋病颅内感染可望有效。③艾灸适应病毒结构和病情迅速变化。艾滋病病毒的外壳和化学结构能以很快的速度发生和衍变,故不同阶段就不能用同一种药物治疗,新病毒不断地发现,而研制这种病毒的疫苗非常困难,一种疫苗只能对一种病毒有效,病毒的可变性越大,疫苗的作用就越小,而灸法异病同治,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适于不同的病毒和不同的发病阶段。

(3)艾灸能阻断“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阻止感染了病毒的人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意义重大。

(4)艾灸能发挥灸效的积累作用。长期治疗能提高和巩固疗效,且无副作用。

(5)艾灸能直接作用于艾滋病的病毒。艾滋病病毒对温热缺乏抵抗力,日光也能将其杀死,艾灸是一种物理和药理的复合作用,能向体内直接导热,这种导热,可望治愈艾滋病。

(6)艾灸能破积消坚,活血行瘀。卡波西氏肉瘤是艾滋病的病症之一,化疗、放疗副作用大,而艾灸价值不可忽视。

(7)艾灸能消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如化脓性炎症是艾滋病并发症之一,艾灸能使坏死组织消除,充血、水肿消退。

(8)艾灸能集中药物优点,弥补其缺点。

对艾滋病治疗手段方面,周老针对传统灸疗方法费时费事的缺点,研制了汽灸仪、喷灸仪、肛灸仪、耳灸仪等针对不同主要病症和并发症进行治疗。

周老尽管年近九旬,但仍然壮心不已,下一步计划带领弟子们一道,向最后的目标奋力拼搏,到艾滋病流行区去,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一样,亲赴一线。他说:“艾滋病、乙肝、糖尿病、精神病、戒毒五大难题,艾灸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治疗手段,攻克其中一项,也不辜负此生,也不辜负当今盛世”,并写下遗嘱,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志向,让人深为感动。

针灸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针灸疗法;疲劳;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18-01

1 前言

所谓的“运动性疲劳”是机体在运动的时候,其机能的能力或者工作效率都有下降表现,无法再维持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在发生运动性疲劳之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恢复,会导致过度疲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其他病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快速消除疲劳、延缓疲劳而且安全性高的办法是当务之急。针灸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之一,其具备安全性高、有效性高、不良反应少及不涉及兴奋剂问题等优势,以下具体就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得进展进行分析。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有一个具体的定论。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运动性疲劳存在能源衰竭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说、中枢递质失衡说、自由基说、突变理论及脂质过氧化、细胞凋亡等理论。从中医的角度看,运动性疲劳是“虚损”的表现,具体为肾虚、脾虚及气血两虚等。

3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进展分析

3.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通常运动会引发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不但会增加体内的活性氧,还会增强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造成运动性疲劳。目前已有相关医学试验证实,针灸可以起到抗脂质过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朱梅菊等进行了针刺小白鼠足三里穴的试验,发现所有被针灸组的小白鼠,其体内的谷胱苷肽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性都高于对照组,这基本上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提升小白鼠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史曙生等对运动员的足三里和神阙二个穴位进行针灸处治疗,结果显示,艾灸能令患者体内的SOD活性维持稳定的水平。

3.2 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稳定机体内环境:试验表明,针灸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对机体能量的代谢进行改善,因而有效地缓解了运动性疲劳状况。王文远等提出,针灸后人体会由正常态转向应急状态。而应激性会调整人体的储备,例如提高血红蛋白含量、增强血液携氧的能力以及提升糖异生各酶活力等,从而防止疲劳对肌纤维造成损伤。李红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穴能够改善运动后人体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异常状态,有利于维护红细胞形态完整。

3.3 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一氧化氮、神经递质5 HT以及氨等物质也是引发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通过,针灸,能够调节此类神经递质而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效果。陈雄华等通过针灸大鼠的关元与足三里二穴,显示可调节的B淋巴细胞数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史曙生等对运动员的足三里和神阙进行艾灸,结果发现运动员运动时的NOS的活性和血清NO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缓解运动性疲劳。

3.4 其他:有研究显示,通过针灸缓解DOMS能够有效解决疲劳问题。陈雪琼等认为,实施针灸治疗,能够恢复相关酶类的活性,如Na、 KAT P酶、Ca酶等,这些酶类活性的恢复,能够起到缓解肌肉僵硬、缓解痛疼等作用。

4 针灸取穴的方法

4.1 辩证配穴:大部分学者认为,运动性疲劳的症候主要表现为体虚,观点为运动要耗费大量的体能和精神,因此是将运动性的疲劳概括为身体疲劳、脏腑疲劳以及精神疲劳三个方面。中医根据此分类以及产生疲劳的机制,主张防止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注重补肾、健脾和养肝。在这个基础上实行辩证配穴治疗。由于中医关于运动性疲劳的分类还有许多学说,尚未有统一的分型出来,因此辩证配穴的方法随意性较大,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进行。目前,在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时候,最常选择足三里、关元、神阙三个穴位进行针灸。

4.2 针灸的方式:临床上,针灸的办法较少,最常见针刺、艾灸或者针刺配合艾灸。进行艾灸经常采用温针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或者电针等。最近几年,随着运动医学的发展,中医药运动补剂成功研制而且在治疗运动性疲劳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医生尝试将针灸与中医药运动补剂结合起来进行治疗,例如,隔物灸、穴位注射、药条灸和穴位敷贴等针药结合办法。

4.3 针灸疗效的评价方法:评价针灸疗效的指标很多都是依据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和所研究的结论设定的,例如自由基的损伤、能量物质的消耗、体内代谢物质的堆积或者激素水平的变化,还可以依据治疗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定,往往是评定的指标集中在哪个方面,结论就会直接反映针灸的治疗作用,这样的评定方式难以令让接受。另外,因为试验方式、实试验对象的来源、指标测定时间和操作方式等都没有规范的标准,这致使试验的结果可比性不强,而试验结论的可靠性、真实性受到干扰,因此,中医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应该构建一套完善的试验模型,以及制定一套完善的效果评价标准,并选择适合针灸治疗的机能评定和评价抗疲劳针灸的敏感指标,从而能够进行客观的、科学的临床疗效评价。

5 小结

不论是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对针灸治疗的方式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理论学派众多,目前尚未一套完整的应用规范和方法体系。随着现代先进医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结合临床实践逐渐研究出一套统一的治法治则,这是当前针灸疗法抗运动性疲劳以及将其更广泛应用在运动领域相关病症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陈永珍,许易,杨威斌,等.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 2008(09)

[2] 桑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疗法[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7)

[3] 石峰,李君芳.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01)

针灸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针灸推拿教学强化策略

在针灸推拿专业中,针灸推拿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直接的关系到了学生对针灸推拿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众多的医学院都受到了生源扩招、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导致了针灸推拿这一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针灸推拿技能的广泛应用,很多的高校也都纷纷的开设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受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新开课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偏低,在此背景下,对针灸推拿技能技能的教学强化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以此作为选题背景,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

作为一项专业技能,针灸推拿的手法至关重要,其直接的关系到了针灸推拿的效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很多的针灸推拿教学中,都将理论作为课程重点,例如穴位、化经等,忽视了基本手法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学生基本手法的训练,要将“摩擦”和“摆动”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两种手法是基本手法中的重点,属于针灸推拿手法中的“核心”,并且在临床实际的操作中也极为的常用。同时,这两种手法对训练的要求比较高,实际的操作难度也较大,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将此两种手法作为核心训练的基本手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针灸推拿手法基础,进而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针灸推拿技能教学中,通常都是以书本作为基础的,在书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经络图和穴位图,这些图的表现形式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则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来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让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更加的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穴位演示,传统教材中的穴位演示为普通图片,通过多媒体则可以以3D、旋转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身穴位的展示,更加方便W生的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等还可以分步骤的对学生展示针灸推拿的技能,方便复杂手法的深度讲解,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对针刺安全性较高的穴位时例如晴明穴等,通过动画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来进行针刺演示,告别传统书本及口头讲解的弊端,更好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三、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

学生受年龄的影响,竞争心里较强,通过竞赛的形式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方法中,也可以通过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来进行。

笔者认为,针灸推拿技能竞赛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层次的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针灸推拿技能,所以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存在不足,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竞赛主要是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为基础手法的米袋操作和简单的理论答题形式进行。对高年级的学生中,则可以结合其特点,以人体模拟进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运用程度,以动作、熟练度、时间、顺序等作为考核指标。

通过针灸推拿竞赛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针灸推拿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针灸推拿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针灸推拿专业评价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考试的内容也都主要集中在经络认知、穴位认知等理论知识上,对针灸推拿技能的评价比例较少,学生受成绩的影响,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这就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对针灸推拿技能的掌握,因此,要灵活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为:

第一,实践评价。以某项知识点作为考核内容,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二,学生互评。将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相互考核的形式进行互评。

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在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在评价后,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和指导,让整体的学生都得以全面的提升。

五、积极参加课外实践

作为一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想真正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要让学生积极的参加课外实践。笔者认为,课外实践要由学校或教师进行统一设计,实践地点可以选择敬老院、社区等公共机构,在进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沟通。在实践前要与实践地点或机构进行沟通,明确实践的目的。

第二,准备。在实践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每名学生的能力,为实践的安全进行打下基础。

第三,监督。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

第四,总结。在实践后,要及时的了解参与实践人员的情况,这里的参与实践人员主要是指学生针灸推拿技能的锻炼者,例如敬老院的老人,社区的志愿者等,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来了解学生的针灸推拿技能掌握情况。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针灸推拿专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并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五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漫荻,翟双庆,顺应时展・推进中医药课程改革[J]中医教育,2014(01)

[2]范炳华,徐丽,张海东,现代医学院内推拿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思考[J]北京中医药,2011(03)

针灸学论文范文9

会议的中心主题就361个经穴的定位、英文翻译达成一致意见,在经穴定位方面主要是解决遗留的6个穴位定位问题。

会议上,黄龙祥教授代表中国专家组报告了有关遗留的人中(水沟)、迎香、口禾骼、劳宫、中冲、环跳6个经穴定位的中方意见,并一一列举了中方在文献资料、解剖研究、人体实测、影像学观察、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依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认可。除了人中穴定位自古就有歧义外,其余穴位定位的中方方案都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支持。这样在361个经穴中,采用中方定位方案的就有360个。它表明,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针灸的经穴定位,在新一代中国针灸学者的努力下,得到世界的认可,成为国际针灸业界的标准,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吴中朝 供稿)

第七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究会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

齐 兰

【本刊讯】由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杂志主办、福建省针灸学会协办的“第七届全国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于2006年9月15-日19日在美丽的武夷山市召开。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梁繁荣教授、福建省针灸学会会长陈立典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梁繁荣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对《中国针灸》杂志社倡导主办的“针灸科研与临床研讨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样的会议对促进针灸科研与临床的结合具有推动作用。

出席本次大会的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地区)的代表共70余人,有4位专家作了专题讲座;有8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梁繁荣教授高屋建瓴地讲了“针灸临床科研的选题与设计方法”,内容精湛,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王居易教授讲了“奇经八脉的理论与临床应用新悟”,将自己40多年应用奇经八脉的经验体会奉献给了大家;吴炳煌教授首先讲了“针灸临床研究设立对照组的注意事项”,内容生动具体,然后又讲了“浅针的操作方法及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应用”,并进行了现场演示;刘炜宏主编讲了“科学论文写作‘六忌’与各类论文的写作要求”,指出了针灸论文的常见错误及写作要求。会议代表的精彩发言也深受大家欢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声强医生将他们近年来研究拟定的“周围性面神经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的草案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引起大家的关注,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的王茵萍教授讲了近年来他们研究提出的“解剖针刺法”,为软组织损伤的针灸治疗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凡教授谈了“针灸临床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医针挑科主任陈栋教授报告了“针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来自俄罗斯的刘恩明医生介绍了毫火针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等。专家的讲座、代表的发言深深地吸引了大家,大会从始至终洋溢着热烈而严肃的学术气氛。会议代表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收益很大,

不但学到了新东西,还结交了新朋友,开阔了思路,对今后

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文/齐兰,摄影/张新宇)

平衡针灸专科专病高级培训班招生 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

平衡针灸是王文远教授经过40余年潜心研究、上万次针感体验、60万病人临床验证,成功创立的实用技术。开展新技术305项,获军地科技进步奖18项,治疗颈肩腰腿痛、糖尿病、莱姆型面瘫等580余种疾病。突出一个理论核心:心理平衡;两个理论来源:①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②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3个理论创新:①治疗定位在大脑高级中枢的自我平衡系统,②疾病定位在大脑高级中枢的自我调控系统,③病因定位在大脑高级中枢的心理适应系统;4个技术特点:①一病一穴,②快速针刺,③即时效应,④安全。培训班每年两期(每期限30人),培养县级中医院学科骨干。培训班特聘请王文远教授主讲,开设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骨性膝关节炎、高血压、偏瘫、偏头痛、糖尿病、肥胖症、平衡火罐、平衡推拿12个专题讲座。经考核及格颁发学分证书、平衡针灸学会会员证书、北京平衡针灸研究院结业证书,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平衡针灸保健师资格证书。

联系电话:王雁老师010―85248600 010―81802303 010―65386561 010―60229576 13693289489

脉冲磁灸疗法技术推广(针灸、康复理疗、神经科、专业美容专用等)

脉冲磁灸疗法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燕旗所长经大量临床试验和多年临床实践所创新的一种新疗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 88.106852.7)、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及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并在2002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诊疗技术项目资助(国中医药科2002ZL50);2006年部级继续教育项目(项目编号:400206001)。

应用范围:心脑血管病;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疲劳综合征;月经不调,痛经;消化系统功能紊乱;风湿与类风湿病;儿科慢性病的治疗;祛皱,祛斑,美容,丰胸。

我所自2006年起面向全国推广、培训。由发明人王燕旗所长亲授独家特色医疗技术,以临床实际操作为主,包教包会。随到随学,每期3天,学费500元。学习期间可到北京三甲医院临床观摩。经考核及格颁发结业证书和学分证书。

联系方式:北京衡康达医疗技术研究所 地址:北京宣武区广外大街广华轩3号楼1003室 邮编:100055

电话:010―63272026传真:010―63272025联系人:汤老师 E―mail:hengkangda@sohu.CON

《中国针灸》2005年增刊――一本实用的临床参考书

针灸学论文范文10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导致针灸推拿在国内外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各医疗领域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对于针灸推拿的教学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针灸推拿学教学模式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的模式,并在结合实际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来进行实践平台的构建,还能够对现有的针灸推拿教学模式起到良好的优化效果,从而起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针灸推拿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尚无统一的培养标准。近年来针灸推拿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其人才培养目标也被各高等院校跟社会所认可,但是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院校还存在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着是职业技术院校,有的则是本科院校[1]。个院校之间因为生源的差异性以及教学水平的差异性,也就使得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标准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对于该专业的发展也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并难以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效果。

(二)教学资源匮乏。针灸推拿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医中药学,其也是自然科学跟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知识体系。但是我国现阶段开设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也多为中医药院校,并存在有社会资源匮缺以及实践平台不足等诸多问题。此外中医院校自然学科跟人文学科相对比较薄弱,学生们的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也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并无法很好满足针灸推拿专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教学内容局限性比较大。在现有的针灸推拿专业中还存在有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缓慢以及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着临床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的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存在有比较大的局限性,部分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基于实践平台创新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模式

(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跟优化。为了获得良好的针灸推拿教学效果,还需要同时做好基础理论跟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这样才能够实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梳理、模型展示以及学生提问等多个环节,来让学生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目前我国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开设课程的局限性比较多,也无法获得良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这也就需要在进行针灸推拿教学过程中进行西医理论以及社会人文类学科课程的适当增设,借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针灸推拿专业体系模式。

(二)进行多种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学模式中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但是因为中医理论、针灸推拿等基础理论相对比较难以理解,部分知识跟西医还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需要对针灸推拿专业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形象化教具的应用以及多媒体演示的模式,能够使得一些抽象的中医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并能够帮助学生们对这些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此外通过增设读书交流环节的模式,也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现有的中医理论多来自于经典文献,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这些经典中医文献的阅读,才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相应的针灸推拿理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讲解经典的模式,让学生们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经典文献的阅读,并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模式来进行经典文献的推荐以及交流,从而促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并能够掌握相关针灸推拿知识的精髓。最后教师们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知识竞赛的模式,来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们的针灸推拿学习兴趣跟爱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给予其实践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进行实践途径的整合,并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在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还要求教??们将学生实践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多种实践平台的有效整合,并需要适时来让学生们进行相应的针灸推拿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们充分领会到针灸推拿的奥妙跟内涵,从而获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以下几点实践途径进行有效的整合:①积极进行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来给予学生们进行实践机会的提供,并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临床应用型人才。②进行校外实践平台的扩展:对校外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俩将学生们培养成社会医疗服务中的优秀人才。③进行社区实践平台的建立,并进行医疗服务站的成立,来让学生们定期在社区中进行针灸推拿以及宣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们进行专业信心的树立,并促进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针灸学论文范文11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的针灸法】

毫针刺法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针灸学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二十四史 针灸 针灸医学史 刺法 灸法

古代的非医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医学资料,其原因在于:越是早期古书的内容,越是简朴和概括。另外,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如编写医书要利用汉字,从而古代字书必然也要涉及医学的名词术语,又如医学人物的活动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方面,也离不开历史学。特别是不少宝贵的临床资料和大量的医学史料不见于历代医书中,而是广泛存见于各种史书与其他非医书中。

《二十四史》作为古代众多文献的一部分,是中国历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记载了明末以前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医学、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刺法史料与分析

刺法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成的针具刺激体表穴位,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方法。《二十四史》记载的刺法工具有:砭石、镵石、箴石、金镵、长针、九针。

砭石: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镵石:形獘者,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箴石: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汉书·艺文志》)

金镵:以金镵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北史·张元传》)

长针: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元史·李杲传》)

九针: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旧唐·书职官三》)

通过研究刺法史料,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显示了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历程

《二十四史》记载针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从砭石-箴石-九针,显示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历程。鑱石即砭石,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载:“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全元起注《素问》时曾向王僧孺请教有关砭石的问题,王僧孺回答:“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疹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见《南史·王僧孺》)可见,砭石最初是用来治病的工具。箴石为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原始社会早期本无专门的医疗工具,只有简单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如缝兽皮用的骨针,后来有了粗纺工艺,又有了缝亚麻粗纺布的石针,再后来有的工具兼行治病之用,即最早的医疗工具。九针是指针具名,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现代各种针具均由九针发展而来。金镵即金制的镵针,镵针为九针一种,特点是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金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长针为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20~23厘米)或更长一些,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2.历代的针灸医家重视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指进针、行针、出针过程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针刺治疗中,常因操作手法不同,在同样疾病、同样穴位的针刺条件下,所产生的疗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古今中外的针灸学者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史记》记载了仓公论及“气”的传导情况,云:“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针灸补泻必须产生一定的得气针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气是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中产生疗效的基础和关键。华佗在针刺时,非常注意针感,常常把针感的循行路线和方向告知患者。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3. 历代医家掌握刺血疗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作为针刺手法之一的刺血疗法是一种损伤性的穴位刺激治疗方法。在《二十四史》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扁鹊善用针砭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唐朝侍医秦鸣鹤刺百会放血治愈唐高宗“苦头重”。李杲遇见“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明代周汉卿采用针刺十宣穴放血治疗痫疾,“长山徐妪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

灸法史料与分析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易燃药物在穴位或患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多适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二十四史》多处有灸法的记载。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三国志·华佗传》)

永明中,虏中童谣云:“黑水流北,赤火入齐。”寻而京师人家忽生火,赤于常火,热小微,贵贱争取以治病。法以此火灸桃板七炷,七日皆差。敕禁之,不能断。京师有病瘿者,以火灸数日而差。(《南齐书·五行志》)

是岁,有沙门从北赍此火而至,色赤于常火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吴兴丘国宾密以还乡,邑人杨道庆虚疾二十年,依法灸即差。(《南史·本纪》)

嫡母刘氏寝疾,沙弥晨昏侍侧,衣不解带,或应针灸,辄以身先试之。(《梁书·庾沙弥传》)

洪之志性慷慨,多所堪忍,疹疾灸法,艾炷围将二寸,首足十余处,一时俱下,而言笑自若,接宾不辍。(《魏书·李洪之传》)

长安为之语曰:“宁饮三斗醋,不见崔弘度。宁灸三斗艾,不逢屈突盖。”(《北史·崔辩传附说子弘度传》)

萧后当灸,杲先请试炷,后不许之。杲泣请曰:“后所服药,皆蒙尝之。今灸,愿听尝炷。”后竟为其停灸,由是尤爱之。(《北史·赵王杲传》)

妇人产乳,必食子衣,产后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复。(《北史·流求传》)

帝既入立,高祖不得已来朝,而心颇自疑,欲求归镇,且难言之,乃阳为羸疾,灸灼满身,冀帝怜而遣之。(《新五代史·刘延朗传》)

晨兴方对客,足有灸疮痛,其医谓火毒未去,故痛不止。(《宋史·刘遇传》)

六年春,因疾灸两足,创溃出血数斗,自是体貌羸瘵,手诏慰劳之,俾归京师。(《宋史·钱若水传》)

趋左右持艾来,卧张于床,灸之数十。(《金史·纥石烈牙吾塔》)

通过研究灸法史料,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灸法使用范围广,可治疗多种疾病

从《二十四史》的灸法史料可见,灸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内科病证:气疝、虚疾、寒疾;外科病证:腰痛、足疾、中矢、病瘿;皮肤病证:奇痒;五官科病证:龋齿。

2.古代灸法的种类主要是艾灸法

灸法的种类主要是艾灸法。艾灸法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灸方法。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干燥叶,又称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等。由于艾叶具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柱、艾条;艾绒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所以在生产力低下、医疗资源匮乏的古代社会,广泛使用艾灸治疗疾病。

3.古代灸疗注重点火的火源

历代灸疗注重点火的火源。在《黄帝虾蟆经》就有记载“辨灸火木法”,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木不宜作为灸火,灸则对肌体有所伤害,宜取阳燧、醋石、槐木、膏油之火作为灸火。据《南史·本纪》所载“法以此火灸桃板七炷”,反映当时人们以桃板作为灸火木。桃板亦作“桃版”,即桃符板,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但也可能不是以桃板作为灸火木,而采用桃板作为灸材,桃板灸的功效与用法可能与桃枝灸相类似。桃枝灸,又称神针火,是一种以燃着的桃树枝施灸的方法,主要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1]。

4.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仓公与齐太医采用灸法治病的医案。齐太医采用“灸其足少阳脉口”及“灸其少阴脉”治疗齐章武里曹山跗病,仓公采用“灸足蹶阴之脉”治疗齐北宫司空命妇“气疝”病,采用“灸其左大阳明脉”治疗齐中大夫病龋齿,等等。说明在西汉时期,采用灸法治病已经相当普及了。南北朝时期到宋代,灸法十分盛行,在《南齐书》、《魏书》、《南史》、《北史》、《宋史》、《金史》等史书中都有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甚至王公贵族也会使用,宋太祖采用艾灸为其弟宋太宗疗疾。灸法的主要缺点是会在体表形成灼疮,造成疼痛。特别是直接灸,对病人造成的痛楚较大,术时是皮焦肉烂,术后是脓水浸淫,必须多日保护。如:“足有灸疮痛,其医谓火毒未去,故痛不止。”使病人听而摇头,望而生畏,以致许多患者宁愿遭受疾病的折磨,亦不愿承受炮烙之苦。在《魏书·李洪之传》、《梁书·庾沙弥传》、《北史·赵王杲传》记载采用灸法来形容某人勇猛、剽悍、有孝行,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灸法在古代的盛行。但是《宋史》以后,记载灸法的史料越来越少见,反映出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其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力量和民间势力对医疗事业的积极参与,使得汤药、针刺等疗法逐渐惠及下层民众,在医疗资源日渐丰富的情况下,灸疗法地位开始逐渐下降。灸疗法在民间地位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时代整体技术水平和民众生活品质的差异[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