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节能改造论文

节能改造论文

时间:2023-03-27 16:57:11

节能改造论文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1

济水苑小区(一期)位于济源市济源大道与愚公路交叉口,共19栋楼,总建筑面积为10.6万m2。小区竣工时间为2003年,均为6层,砖混结构,项目采暖能耗偏高,但部分用户室内温度不达标,用户满意度极低。通过调查分析,该小区外墙采用240mm厚烧结粘土砖,未做保温,外窗为单框单玻普通铝合金推拉窗,屋面保温材料为50mm厚挤塑聚苯板;小区建筑的供热系统是传统的上供下回双管系统,未进行分户计量,大部分散热器支管上未设置温控阀;采暖系统供热为城市集中蒸汽供热,经小区换热站送至热用户,换热站内未安装热计量及调温装置,小区部分楼栋热用户室内温度未达到设计温度,室外供热管网系统存在明显的水力失衡现象。为了降低采暖能耗,提高人体热舒适度,该小区节能改造势在必行。

2、节能改造内容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改造的活动。对既有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前应首先进行抗震、结构、防火安全评估,对不能保证继续安全使用20年的建筑不宜开展建筑节能改造,或者对此类建筑应同步开展安全和节能改造。小区节能改造工程于2012年4月开始,2012年10月结束。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2.1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

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应以温度调控和热计量为手段、实现建筑节能为目的,优先实行热源计量和楼栋计量。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既要满足室温可调和分户计量的要求,又要满足运行和管理控制的要求。该小区原建筑的供热系统为上供下回双管系统,末端为散热器采暖,供暖用户均未安装热计量表,大部分散热器未设置温控阀,用户不能自行调节室内温度。本次改造为用户每组散热器安装温控阀,在采暖用户入口安装调节阀、过滤器、户用热量表及回水管截止阀。

2.2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

热源的节能改造方案应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锅炉、热力站所采用的调节手段应与改造后的室内采暖系统形式相适应。室外供热管网改造前,应对管道及其保温质量进行检查和检修,及时更换损坏的管道阀门及部件。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当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该小区热力站位于小区内,通过集中供暖为整个小区提供热源,热力站内共4组板式换热器,二次侧循环水泵8台,未安装总热量表、变频器、气候补偿器等装置。室外供热管网运行以来,部分管网腐蚀,承压能力降低;保温结构出现破损、同时有些管道阀门漏水,调控不灵活,部分并联环路压力不平衡,出现冷暖不均的现象。本次改造在热力站一次供水管段安装总热量表,循环水泵配电柜安装变频器,热力入口安装平衡阀,更新部分管网、阀门,对破损的保温结构进行修复。见图3、图4。

2.3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可根据建筑所处的气候区、结构体系、围护结构构造类型的不同有所侧重。改造前应首先对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保温材料的厚度,以及相关的构造措施和节点做法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内容。应首先考虑透明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提高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必须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安全、防火和主要使用功能。

3、节能改造效果计算与分析

通过对该小区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小区用户能够自行调控、按需用热,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得到了增强,降低了采暖能耗。具体分析如下:

(1)实现了热用户自行调控、按需用热

据了解,小区未进行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之前,用暖费用一直实行按面积收费,用户不能自行调控,室内温度较高时,只能开窗散热。不仅用户采暖费用得不到公平合理收取,而且冬季大量燃煤供热造成了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室内采暖系统热计量及温度调控改造,小区用户可以按每天每个家庭的起居、上班规律适时调整温度,实现自行调控、按需用热,从而节省了采暖费用,节约了能源。经实际运行后统计,改造后该区域的平均供热能耗量下降25%。

(2)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

由于小区部分管网存在水力失调,导致系统流量分配不合理,造成某些区域用户室内温度不达标,有时还需要开空调辅助加热,降低了供暖标准和房间的舒适度。通过热源及管网热平衡改造,整个管网供热基本达到了热平衡,克服了“大流量,小温差”的不合理现象,有效的限制了近端流量,使远端用户达到预定的采暖效果,经现场实测,远近端用户室内平均温度可以达到16℃-22℃,有效地提高了供暖房间的舒适度。

(3)增强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小区竣工时,外墙未做保温,外窗为单框单玻普通铝合金推拉窗,仅对屋顶做了保温处理,部分墙体出现水泥皮脱落、外墙涂料风化褪色的现象,原有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

(4)降低了采暖能耗,提高了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由于改造前小区供暖无计量装置,因此根据热力公司计量收费统计表明:该小区未改造前2012年度冬季采暖耗气量0.8万蒸吨,改造后2013年度冬季采暖耗气量0.44万蒸吨,同比耗气量节约45%,节能效果显著。同时,根据该小区物业公司对在住545户的调查,对本次改造工程非常满意的用户为234户、满意的用户为207户、比较满意的用户为104户,分别占总户数43%、38%、18%,非常满意和满意率为81%,为下一步节能改造工作的推行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示范效应。

4、结论

(1)通过采用围护结构保温、中空玻璃、供暖系统改造、分户热计量等节能技术后,该小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显著提高,改造前后节能率达到45%,节能效果显著,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2

水泵;现状分析;技术方案;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TH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08-02

一、现状分析

1.水泵运行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水厂承担公司生产、生活用水的前端处理任务,是保证水质质量的主要和关键工序之一,包括取水、投矾反应、沉淀排泥、加压等生产工艺。投产70年代,期间电气系统进行升压、高压柜改造,部分水泵机组进行变频改造,但水泵比较落后,效率低。主要体现:

(1)水泵机组投产70年代,期间电气系统进行升压,部分水泵进行改造,但仍采用SH系列双吸卧式离心水泵,效率低。

(2)部分水泵机组出口闸门仍采用人工调节,通过抑制水泵的工作效能来调节流量和控制供水管网压力,能量省耗大。

(3)由于出口压力不能连续稳定控制,水泵启动瞬间管道承受压力大,容易造成输送管道破裂故障,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

2.水泵运行现状调查

(1)泵站有四台水泵机组设计供水量为11万m3/d。两用二备,实际供水量为8万m3/d,未达设计产能,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启度来实现调节流量的目的。2007年底泵站投入变频器控制系统,变频调速系统对4#泵电机进行变频控制。一般情况下,运行2#与4#泵,1#、3#作为大流量时的备用泵。

表一:2009年1-6月各机组运行平均压力表(略)

表一显示1#、2#、3#都处于压闸状态,(闸门全开压力通常为0.26~ 0.28Mpa),而查阅4#运行记录也显示并未满负荷运行,由此可见,二台同时运行的机组在枯水季节富余大量工作能力,每年从四月开始,江水水位将会逐步上涨超过泵的顶部,吸程能耗将会大大减少,而供水安全性将会大大提高。而在每年12月―次年3月枯水季节泵出口压力高于0。4Mpa,或变频调频频率低于38HZ水泵机组因超过标准吸程而出现水泵掉水现象,在涨水季节从每年4-11月,由于水位高于水泵泵顶,无论怎么压闸或降低电机转速都不会出现水泵掉水现象影响到供水安全性。

二、水泵节能方案制定

由上述现状调查和工况分析可见,通过减少和消除水泵出口闸门的调压闸时间,可提高水泵效率,进而达到节能,可实现水泵节能,特别进入涨水季节后,节能的空间将更大,针对现状,经过对工艺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方案:

(1)改变离心泵的转速,如采取变频调速,我们一泵4#已采用,虽节能效果明显,但该方法要做电气改造,成本高,要报请审核计划需较长时间,一时难以实施。

(2)调节水泵出口闸门,调节可靠,简单易行,不需增加任何调节设备,但不经济,不能满足要求。

(3)采用“三元流动理论[1]”水泵高效节能技术对叶轮进行改造切削叶轮,在不动设备基础、管路、电机的情况下,即可使改造后泵组实际运行达到能提高整个泵组效率,降低供水单耗效果。

该方法就是将离心泵叶轮外径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切削,查阅资料本岗位水泵叶轮的最大切削量为10%(原叶轮直径为550MM,也就是再节削50MM还能保证其功效),切削叶轮成本低,加工费千元左右,工艺简单,且能有效节能。叶轮直径与流量、转速、功率之间的关系:Q′/Q=D2′/D2,

H′/H=(D2′/D2)2N′/N=(D2′/D2)3

经过反复比较论证,选择切削叶轮节能方案作为本次论证课题。

在机组选择上,根据以往数据为基础,考虑季节长江水位等因素,选择将2#泵叶轮进行二次切削。2#泵一次切削时叶轮直径切至526MM,二次切削至510MM。

三、节能效果评价

确定节能方案后,通过分析论证确定其可行性后,于3月3日将2#泵叶轮进行二次节削,并安装投入运行。从本日起,泵班对2#机组进行了每日数据采集记录,并与2008年同期同压比对,作了专门的节能记录。

从3月3日截至6月30日,2#机组共运行1513小时10分,与2008年同期同压比,累计节能33399kWh。

表二:2009年与2008年各项经济指标对比表

表二显示09年3月比08年3月单耗减少0.0134kWh/m3,5月因1#机组参与运行超过08年5月0.0032kWh/m3,6月减少0.0041kWh/m3。

切削叶轮后电机电流降低1-3A,节约电能每天W=(1-3)104=(415.68- 1247.04)kWh

全年平均节电:300*(415.68- 1247.04) = 124704~374112kWh

按0.58元/kWh计算,切削后年创效

(124704~374112)kWh.58元/kWh=(7.2 - 21.6)万元其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四、结束语

通过对水厂水泵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叶轮进行二次切削技术改造的方案,并对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泵类等设备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节能相比投资小,见效快,可以在条件不具备的泵站应用,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当然,每一项技术改造的实施要与现场设备、工艺相结合,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考察研究、试验,以确保技术改造达到预期效果。

[1]刘殿魁.射流-尾迹三元流动理论及其应用[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2]江汉大学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自来水投矾人工神经网络自动控制系统,2010.11.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3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 教育 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 发展 ,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二、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 规律 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4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着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它们改造成适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阁楼(LOFT)公寓充分利用旧产业建筑的大柱网大开间进行灵活多样的围合式分割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建筑的高荷载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亚码头的改造是历史建筑改造为公寓楼的成功范例。综合区域模式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旧产业园改建为景观园区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历时4年将一个废弃颓败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公园。鲁尔工业区中还有许多将单体建筑、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层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模式,还有将产业建筑中的大空间改造成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的模式、将很多建筑设施上设置餐饮空间模式等等。

二、产业类建筑改造的现实意义

1.生态价值的体现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约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辅助物,建筑业对环境污染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温室气体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见,要减少建筑从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终解体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最核心的是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废弃的产业类建筑物质价值大于其功能寿命,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比新建建筑成本节省许多,还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2.自身的适宜性

产业类历史建筑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是城市产业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虽然他们自身功能寿命大多完结,但是其空间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质寿命和精神寿命仍在,这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间结构适宜。产业厂区规模大,占地多,建筑单元之间又留有弹性空间,为整体规划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非常适宜进行空间和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创造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强的空间。而且产业建筑结构荷载要求严格,其房屋安全质量较高,其结构都可以满足多种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类历史建筑体量庞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间形成历史街区形态,其特征明显具有很大的识别性,易成为该城市区域的中心。若将这种历史地段成片开发,能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商业利益的吸引

大多废弃的产业建筑虽然功能寿命结束,但其物质寿命依然存活。将产业类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拆除费用,而且节约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实施还能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对其投入。

延伸知识:毕业论文的论证方法

选题确定,材料提炼之后,应研究论证方法。即用材料说明题目,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为此,应遵循下述论证方法和逻辑规则。

1.论据必须真实可靠

论据是论证的基石,必须真实可靠论据来源于客观实际,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客观事实,是反复推敲无懈可击的真货。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绝对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环论证法

循环论证就是用某个命题的自身来证明这个命题,自己证明自己,只是换个说法,这是不合逻辑规则的。例如,用“人吃饭为了不饿’’这条道理来证明“人饿了就要吃饭”这种现象,就是循环论证。

3.论证要合乎逻辑

论据和论点存在着内在联系,文章应当揭示这种联系,得出合乎规律性的结论。这种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论文的使命。如文章只凭观察和经验,将偶然的表面现象推断出某种论点或观点,则这种论点或观点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5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2.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 教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 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 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1]。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2]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把握、领悟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2]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2]。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4]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利用实验室或者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有八个实践课时,对“调查报告写作”一节内容,学生除调查报告写作常识要了解外,更要求从选题到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形成调查报告,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若干问题:如选题不当导致无法深入、提纲设计过于机械、问卷设计问题混乱、开展调查时与他人配合困难、材料整理时缺乏统计知识、不会软件操作、调查报告写作中数据使用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单一等,待这些问题解决时,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调查报告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4.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 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

[5]彭巧燕。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08(24)。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下简称“中文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中国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相对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对该专业规定开设的13门课程没有什么变化。业界几乎形成一种普遍的认知,中文专业是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丰赡的一个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有着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可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

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就业。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毕业生调查,有45.5%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需要一年以上才能适应工作环境。社会适应性不够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差,包括无法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对公文的写作不熟悉(18.4%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应用性文本生疏”)等;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23.7%的人在工作困难一栏里选择“人际关系难于处理”);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有54.8%的毕业生认为中文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的能力[1]。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充分说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是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重演知识产生的过程,还可以生成建构新的知识。“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这一规律的重要意义在于必须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起来。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这是涉及教学观念变革的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2]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形式中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我们不是以主体表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而是作为行动者来把握、领悟我们借以发现自身的可能性。从表象转向操作,从所知转向能知,并不否认科学有助于揭示周围世界这一种常识性观点。”[2]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3]。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2]。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4]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利用实验室或者其他校内外资源,设计实训内容,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导入,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目标。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有八个实践课时,对“调查报告写作”一节内容,学生除调查报告写作常识要了解外,更要求从选题到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形成调查报告,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若干问题:如选题不当导致无法深入、提纲设计过于机械、问卷设计问题混乱、开展调查时与他人配合困难、材料整理时缺乏统计知识、不会软件操作、调查报告写作中数据使用不当、材料布局不合理、表达形式单一等,待这些问题解决时,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调查报告写作知识。独立实践环节课程,如毕业实习,通过带出去的方式,学生分散在各实习基地和自行联系的单位,近距离了解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边学边用,既开阔了视野,又贴进了职场生活。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4.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改变传统汉语言文学培养模式。

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较强的工作能力上,为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广泛地接触、了解和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能力。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2003.

[4]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8

【关键词】PLC;变频器;供风系统;节能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发展的进一步完善,将PLC和变频器引入到供风系统中,根据用风负荷需求,实时调节风机转速,充分运用了供风系统中风机转速与系统风量、压力、功率间的特性关系,改善风机的运行工况性能,达到风量的动态调控,提高供风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节能经济性,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意义。

1、变频调速供风系统节能调控原理

在常规继电器风机控制系统中,风量调控阀门始终保持一定开度角运行,很多运行工况与实际负荷需求存在不匹配问题,造成大量的风能、电能浪费和机械损伤。基于PLC与变频器结合的变频供风系统,其利用供风系统的实际风压信号与系统中预设的风压系统进行动态比较,运算获得对应的压力差值,并经变频器内部运算分析获得对应的频率系统,作用在风机输入电源频率上,通过调节风机转速以实现风量的动态调控。也即,在变频调速供风系统中,根据终端用气负荷的实时需风量的压力变化而不断调整风机的输入电源频率,完成风机输入电源频率风机运行转速输出风量电源频率的动态调节,确保风机始终运行在输入与输出间动态匹配的节能工况。变频调速供风系统其节能调节原理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在风机变频转速控制工况下,供风系统中的管阻特性始终保持不变,转速变化引起风机扬程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实现供风系统中风量的动态调节。图1中,从N工况平衡调控到C工况,在常规阀门调节模式下,其能源消耗理论估算为SODEJ,而变频转速调节模式下,其能源消耗理论估算为SODCK,即变频转速调节,供风系统理论可以节省能量为SKCEJ。供风系统中采用调节阀门进行静态调控时,有大量的电能和风能资源被供风系统中的管阻特性所浪费掉,且随着阀门开度角的不断关小,其功率损耗也会随之大大增加。而在通过改变风机输入电源频率而改变风机转速实现风量的动态调节控制模式中,供风系统中的管阻特性始终保持不变,而调控系统根据实际运行工况间的输入与输出间的动态差值,不断改变风机电机的输入电源频率来调节风量,实现风量的动态调节,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从大量文献资料和实践应用经验可知,在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中,风机电机转速处于80%额定转速时,其节电率大约可以达到49%;在转速处于50%额定转速时,其节电率甚至可以达到85%,节能效果非常明显。因此,在新建或改造的供风系统中采用基于PLC与变频器的恒压供风系统,已得到工程实践应用的大量推广,且应用节电、节能、安全可靠效果非常良好。

2、基于PLC与变频器的供风系统节能改造研究

基于PLC和变频器的供风系统节能改造方案,主要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内置PID调节单元的变频器、风机(空压机)机组、远程气压信号器、DSP数据处理单元、供电电源系统等功能单元共同组成,其中PLC与变频器是整个供风系统起、停控制和节能调速运算分析的核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利用安装于通风管道中的远程气压信号器(传感器)实时采集通风管网系统中的气压的实际波动值,并经信号电缆将传输到PID调节单元和PLC控制器,当发现气压属于正常波动范围时,由PID调节单元形成对应的电源频率,作用在风机输入电源的频率上,实时风机转速的动态调控,达到节能降耗动态调控目的;一旦发现气压超过气压设定范围时,PLC就会通过I/0输入/输出端子发出电机停信号,及时断电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变频器中的内置PID调节单元和DSP数据处理单元是通风系统中气压实时信号数据处理和气压波动压差比例-微分-积分(PID)动态调节运算分析的核心调控单元,通过比例-微分-积分对气压信号进行处理,实现通风系统的动态调控,保证输入与输出间的动态平衡,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基于PLC与变频器的变频调速供风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其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

3、基于PLC与变频器的风机变频调速节能改造效益评估

某工业厂房中装有两台功率为210kW的风机,为了确保供风系统运行具有较高安全可靠性,两台风机采用明备用(即一用一备)的运行模式。从大量监测数据表明,通风系统的风机在选择过程中按照最大供风量进行风机容量选择,而实际运行过程中,通风系统大多处于75%运行工况,实际供风风量大大超过了供风系统的额定配风量,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电能资源浪费。另外,风机控制系统中输入与输出间长期存在不平衡问题,使得风机长期运行在低效工况下,管阻损耗较大,发热量增加缩短风机电机的综合使用寿命。

经理论计算,供风系统的平均理想转速为540r/min,功率在110kw。若按照供风系统年平均运行天数为270天,设备日平均工作10小时计算,则对该工业厂房的210kw风机电机采取PLC与变频器相结合的变频调速节能改造后,其理论节电率可以达到:

(210 kW-110kW) / 210 kW ×100 % = 47.6%

如果按工业平均用电费率为0.8元/度进行估算,则采用PLC与变频器进行节能改造后,其可以获得的理论节电效益为:

M=(210 kW-110kW) ×270×10×0.8=21.6(万元)

也就是说通过PLC与变频器的变频调速节能改造后,通风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的理论经济费用大约为21.6万元,大大降低了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且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改造后,风机电机在启动过程中,所受的冲击电流大大减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风机系统的综合使用寿命,确保供风系统安全可靠、节能经济的高效稳定运行。

4、结束语

供风系统在日常生产、生活等环节中尤为重要,基于PLC和变频器的变频节能调速控制方案在供风系统中的合理改造应用,可以确保风机电机长期运行在最优运行工况,实现恒压变频调速控制,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利用PLC和变频器的自检、自动诊断、实时响应等特性,可以大大提高供风系统的综合自动化水平,实现智能自动化调节控制,降低了常规继电器控制模式中的人工劳动工作量,节能节电效果非常明显,安全可靠性较高,是新建或改造通风工程中普遍采用的节能方案。

参考文献

[1]王明军.利用变频器PID功能实现泵站液位控制[J].电气时代,2011,(06):50-51.

[2]杨茹.变频器在空压机自动恒压供气节能改造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08,27(24):30-33.

[3]南丁,王立亚.基于变频技术的矿用空气压缩机节能改造[J].煤矿机电,2010,(03):94-96.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9

【关键词】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热功联产汽轮机;应用

在进行发电给水系统的改造中,运用热功联产汽轮机,能够大量节约一些电能,因为发电给水系统中产生的蒸汽,本身就可以进行利用,蒸汽发电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便被广泛的运用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在改造发电给水系统时,通过安装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就可以把给水系统中产生的蒸汽进行有效运用,避免使用发电机耗费大量电能,而且热功联产汽轮机蒸汽发电程序完成以后,剩下的余温压力还可以供焦化制冷机使用,所以热功联产汽轮机在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中的运用,不仅节省了非常多的电能,而且剩下的余温压力还可以进行二次利用,这大大节约了企业能源,提高了企业生产经济效益。

1.热功联产汽轮机

热功联产汽轮机是一种原动机,这种原动机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只需要把生产企业中需要进行生产的设备带动起来,让其正常工作便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便是热功联产汽轮机中产生的热蒸汽必须全部用掉,如果不能全部用掉里面的热蒸汽便会引发安全方面的问题,所以如果企业利用热功联产汽轮机帮助生产就必须让企业里所使用的机器设备需要的能源大于或是等于热功联产汽轮机产生的热蒸汽量,只有在这个条件之下,企业才能进行安全生产工作。

2.热功联产汽轮机在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中具体应用

2.1热功联产汽轮机应用举例

某发电厂有四台发电机组,分别是24MW两台,13MW两台。这个发电厂主要是运用锅炉给水系统产生的热蒸汽进行发电工作及蒸汽降压降温之后再供给焦化制冷机使用,现在要进行锅炉发电给水系统节能的改造,某发电厂准备在其中增加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投入生产实践中。

2.2具体流程

(1)原发电给水系统概况。锅炉给水系统进行发电产生的热蒸汽数据资料为4.5MPa、530℃,产生的这些热蒸汽首先要通过发电厂里安置的降压降温机器设备,降压降温过的蒸汽最后再运用到焦化制冷机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电厂发电依靠于降压降温装置的运用,但是发电厂从长期生产实践中得知,这些装置在对热蒸汽进行降压降温的同时,本身就浪费了锅炉生产热蒸汽中的能量,这些被浪费掉的能量,长期累积起来对于发电厂来说,是很大的一种浪费。为了避免企业中发电给水系统长期存在的能源浪费问题,发电厂决定对两组24MW机组的锅炉给水泵进行节能改造,改造的关键就是在两组机组中增加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

(2)发电给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发电厂根据原有的24MW机组发电给水泵设备标准要求,安置了相应型号的热功联产汽轮机,改造的过程是这样的,在发电厂高压电机上安装一个插孔,热功联产汽轮机能与电机轴相连,这样带动发电给水泵的正常运行,一般热蒸汽量充足,电机便处于空转状态,如果产生的热蒸汽量不足,这个时候汽轮机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电机可以提供功率帮助汽轮机正常运转,这样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便完成。

(3)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后的效果。工作人员对发电给水系统改造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涉及到的对比数据为该发电厂内部资料,只供参考。通过在24MW机组中安置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发电厂得到了锅炉给水系统改造前后的相关蒸汽数据资料,改造前蒸汽压力为4.5MPa、蒸汽温度为530℃,改造之后蒸汽压力为0.9MPa、蒸汽温度为450℃;改造前给水泵的流量为110、扬程为460m、电流为32.5A,改造之后对比发现给水泵的流量为110、扬程为460m、电流为11.3A。

通过企业提供的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电厂通过在发电给水系统中安置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汽轮机产生的二次蒸汽大约为0.9MPa,温度在450℃内,这完全达到了焦化制冷机对蒸汽的需求量;发电厂给水泵流量和扬程数据都未发生变化,这个表明,锅炉给水系统改造后并不影响其对企业生产的正常供水情况,然而电机所需要的电流量却大大降低,以前企业生产需要的电流量为32.5A,现在只需要11.3A便能满足发电厂的正常生产需求,这完完全全达到了发电厂进行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的目的,大大节约了发电厂的生产能源,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所以发电厂在发电给水系统中安置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是非常正确的做法,这个做法在为发电厂节省大量能源的情况下,还为发电厂节省了不少资金,根据企业财务部门按照相关的计算公式算出的结果,可以得知,发电厂在安置了一台热功联产汽轮机之后,每年可以节省下180万元的资金费用,这个数据非常明确的表明了发电给水系统改造后所带来的巨大成效,为发电厂的节能生产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热功联产汽轮机在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中的具体应用,改造前后数据资料的对比,改造后给企业生产所带来的明显效益,表明了热功联产汽轮机在发电给水系统节能改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科]

【参考文献】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 成本 经济效益

寿命周期成本

对建筑工程而言,寿命周期成本(LCC,life cycle cost)是建筑产品从建筑的规划开始,经历了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造、运行使用管理、维修等阶段,最终报废的这一系列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总和。建筑物的寿命周期成本一般来说包括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部分,其中,建设成本是指从建筑物的筹建开始直到建筑物竣工验收为止的全部费用之和,使用成本是指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后,用户在使用建筑物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总和。建筑物的寿命周期成本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建筑物的寿命周期成本中建设成本与使用成本的构成比例与其节能水平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当节能建筑的节能水平提高时,该建筑的使用成本会随之降低,但建设成本会随之增高;反之,当节能建筑的节能水平降低时,该建筑的使用成本会随之升高,但建设成本会随之降低。建筑物的寿命周期成本与节能水平的关系如图2所示。

节能建筑的建筑费用在节能建筑的建设成本中占较大比例。为了达到节能目标,在建造节能建筑时,总是会使用节能技术、节能材料与节能设备等。这些节能技术、节能材料与节能设备的价格在通常情况下要比非节能的技术与产品的价格高出许多而使得节能建筑的建筑费用会比普通非节能建筑高出很多。

节能建筑的能耗费用是在节能建筑的使用成本中占较大比例的一项费用。所谓能耗费用主要指节能建筑在寿命周期内所消耗的能量的费用,一般包括制冷、取暖和照明等所需的费用。与普通非节能建筑相比,由于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采用,节能建筑的能量消耗要低得多。因此节能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非节能建筑低出很多。

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评价

(一)节能建筑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进行投资决策评价必须计算的一个基础性指标。节能建筑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建设期间的初始投资及建筑物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相关费用。为了对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主要是将节能建筑和非节能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在此分析时对于建筑的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分别设定为:

现金流出量(CO):节能建筑相比较非节能建筑多支付的相关投资额及其他流动资金等支出。现金流入量(CI):节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相比较非节能建筑节约的运行及管理费用。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CFt):(CI-CO)t即第t年的净收益。

(二)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项目方案的净效益回收其全部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

自建设期初算起,静态投资回收期Ps(以年表示)的计算公式如下:

(1)

投资回收期也可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 :

(2)

节能建筑的初期投资可能因其采用新的节能技术、节能材料而高于普通建筑。但从节能住宅的生命周期节能效益来看其经济价值往往高出普通住宅建筑许多。节能的收益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其由于节能而高出普通住宅建筑的投资,往往在几年内便可回收。因而,在整个建筑运行周期内,节能住宅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静态投资回收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方案的经济效果的优劣。但是其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在公式(1)中引进资金时间价值因素,静态投资回收期就成为了动态投资回收期。

(三)动态投资回收期

动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以项目方案的净效益回收其全部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所需要的时间。

自建设期初算起,动态投资回收期Pt(以年表示)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净现值NPV。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缩写为NPV)是投资项目投入使用后的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报酬率折算为现值,减去初始投资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4)

式中:NPV— 净现值,k— 贴现率,n—项目预计使用年限(从项目投入使用后算起),C—初始投资额

或者: (5)

式中n—从投资开始算起至项目寿命终结的年数。

当NPV >0时,则表示该建筑节能方案所产生的节能收益能够补偿因为节能建筑而多耗费的投资,应予以采纳。反之,该建筑节能方案所产生的节能收益不能够补偿因为节能建筑而多耗费的投资,不应采纳。

净现值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反映投资方案的净收益,但是不能揭示投资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是多少,没有考虑投资回收以后的情况,因此,选取了内部收益率指标。

内部收益率指标IRR。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缩写为IRR)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是衡量投资方案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动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6)

式中:IRR—投资报酬率,n—从投资开始算起至项目寿命终结的年数。

内部收益率指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衡量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当计算出的内部报酬率大于或等于资金成本率时,节能建筑方案就可以采纳,如果计算出的内部报酬率小于资金成本率时,节能建筑方案就应予以否决。

哈尔滨某单位宿舍楼项目节能改造投资回报分析

(一)基本经济参数

节能改造单位造价。该宿舍楼节能改造分项工程的单位造价见表1。

采暖周期。地处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冬长夏短,冬季寒冷,而夏季尤其是晚上一般很凉爽,再加上该项目为居住宿舍楼,因此夏季制冷的费用一般很少。为了分析的简单起见,本案例只考虑采暖能耗。哈尔滨的采暖周期一般为6个月左右,本文分析时将采暖周期定为6个月。

折现率。本项目为居住建筑项目,住户为节能改造的实际投资者与消费者。综合考虑哈尔滨市家庭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及节能改造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案例的折现率取值为5%。

能源价格。由于本案例只考虑取暖能耗,哈尔滨市主要是依靠燃煤取暖,因此能源价格按煤的市场价格600元/吨计算。

能源价格上涨率。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能源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能源价格上涨率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状况而不断变化。在对建筑节能项目进行投资回报分析时,必须要考虑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综合我国的经济和通货膨胀状况,本案例中能源价格上涨率假定为6%。

(二) 建筑节能试点项目投资成本分析

该宿舍楼项目进行节能改造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分别为:屋顶面积200m2,外墙外保温的墙面面积4000 m2,外窗面积1500 m2。根据表1所示的节能改造分项工程的单位造价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可以计算该项目的节能改造成本,如表2所示。

(三)建筑运行能耗成本分析

该宿舍楼项目在节能改造前后的运行能耗比较见表3。

(四)建筑节能收益

该项目在进行节能改造后,建筑物单位采暖能耗由37公斤标准煤/m2降低到12公斤标准煤/m2,降低约67%,按此计算,可在原供暖锅炉房的容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使供暖面积扩大近2倍,因此节能收益为:

(133200-43200)*37/12=277500元/年

(五)投资回报分析

根据5%的折现率,6%的能源价格上涨率及前面的分析,列出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表,如表4所示。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该宿舍楼项目的净现值及动态回收期:

净现值NPV=8573573元

动态回收期

该宿舍楼项目的净现值为8573573元远远大于0,而所付出的投资在不到4年时间就可收回。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在本案例分析中没有考虑制冷能耗,如果将制冷节约的能耗加以考虑,则经济效益会更好。

结论

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总体来讲发展是很迅速的。很多省市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期强化建筑节能的实施。在实践中,无论是作为管理方的政府,还是作为执行方的市场,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到底选择什么样的节能产品。如果选择很好的产品,那么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如果选择低成本的产品,则节能效果和建筑的寿命可能会受影响。因此,在决策之前,应该有一个必要的成本收益核算的程序和方法。而这个方法应当不仅仅是财务上的,还应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尤其是一个地区的政府,更应当对辖区的建筑节能进行整体的成本收益核算。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百年大计。

迄今为止的建筑节能经济及管理理论仍然是一个不成熟的理论实践体系,由于建筑节能管理理论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晚,目前国内外专门研究此课题的文献不多,研究专著更少,同时建筑节能管理理论研究的创新性强,加快该理论研究,可以使全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分析探索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的理论为主要目标,力求补充、完善、深化中国建筑节能管理的理论体系,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为我国建筑节能管理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MODBUSPLUS,MODBUS协议,PLC串口通讯,逻辑梯形图

 

0 引言

计算机监控系统在莲花发电厂得到广泛的应用,用来保障发电厂安全可靠运行。随着设备的升级改造,新设备与监控系统的联系越发的密切,各种不同的通讯方式导致改造设备有时不能很好的与监控系统配合进行工作,发电厂励磁系统在设备改造后便出现了信息的采集和无功数据下送错误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更改Plc通讯方式和更改程序里配合时间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1 莲花发电厂励磁系统概述

1.1 连接方式介绍

励磁系统利用现场总线技术针对各个部分进行控制和信息交换。装置本身提供多种对外接口,实现与电站控制系统连接。莲花发电厂励磁系统在改造初期是作为MODBUS PLUS网络上的一个节点采用MODBUS PLUS协议与机组监控系统PLC进行监视和控制通讯。论文写作,MODBUSPLUS。

1.2 MB+网络中励磁调节器与机组监控系统PLC的协议

1.2.1 厂商定义协议的读写操作:

读取数据:MBP网关将励磁系统状态保存于10个寄存器中,PLC用MSTR功能块读取即可。

写入数据:无功数值的写入分为几个部分:

a.无功值给定Address:1025 Dec,PLC将无功值写入网关,网关将其传给励磁系统。

b.预置值进入恒无功调节Address:1026Dec,PLC将FF00 Hex写入网关,网关再向励磁系统发进入恒无功调节。

c.退出恒无功调节Address:1026 Dec,PLC将0000 Hex写入网关,网关再向励磁系统发退出恒无功调节。

在向网关置无功值之前,先将1025 Dec寄存器清零。每一次进入恒无功运行状态时,都必须重新设置无功值,否则命令无效。论文写作,MODBUSPLUS。具体的无功值为给定的无功值除以视在功率乘以10000。

2 在MB+网通讯下出现的问题

整个程序理论上符合励磁厂商提出的要求,但在实验运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现象为实际多次发电过程中出现下上位机送无功数值后,励磁调节器不能进行调整。励磁网关硬件出现SUBNET ERR子网错误。重启励磁系统电源,MB+网关子网故障消失。论文写作,MODBUSPLUS。初步判断励磁子网设备出现了问题导致子网错误,接收不到下行数据,这种问题可能跟程序的编写顺序有关,莲花发电厂监控系统经过改造之后现已使用施耐德公司昆腾系列UNITY 65160 PLC,里面装载的是UNITY PRO编写的程序。随着CPU处理速度的不断提高每一次的扫描过程不断缩短,本文中莲花发电厂监控系统所使用的CPU完整扫描程序约为20MS。这就导致了几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在以上所更正的程序中虽然恒无功调节的时间为8秒,之后无功给定数值没有改变,励磁调节器进行判断后没有进行再次的读取网关中所提供数值,但MSTR功能块依旧在每隔20MS一个周期的情况下向MB+网络上的励磁调节器节点发送相同数据,励磁装置不会读取但会不断的进行判断;其次,与励磁系统通讯属于双工方式上下行通讯的情况,对于数据的实时上送,PLC中MSTR的读取也会给励磁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第三,根据第一个情况所示我们根据设计在下达一个指令的时候保持0.5S,其实就已经向外部设备发出≥500/20次指令,这种情况对于MB+网络中本身支持的这种端口设备来说符合电气标准要求,但励磁系统通过MB+转485的转换装置后就会带来一些问题,那么每一条指令的时间怎么确定既要满足励磁调节器判断、接受和运算又要保证其设备不会导致停止响应。论文写作,MODBUSPLUS。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实验分析认为,由于励磁装置通讯接口速率与PLC之间不协调导致。建议将原PLC与励磁通讯装置的MB+通讯,改为主-从方式的MB通讯,施耐德651 60系列PLC硬件本身支持对RS232和RS485串口通讯。适用于小到中等规模的数据量传送(<= 255 个字节)且带确认的数据传输,采用平衡发送和差分接收方式实现通信数据传输速率低简单可靠。针对上述情况对程序作相应调整,在PLC中采用MB通讯功能指令XXMIT。该指令用来与其它支持Modbus协议的从设备进行Modbus通讯。

因为RS485通讯属于半双工通讯,所以XXMIT功能块依据这一特点规定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个XXMIT功能块占用串口,保证在低速率指令先后执行保证励磁系统正确接受,程序设计过程中时间的配合问题至关重要。首先要考虑到当一个指令执行时所需要多少个周期来完成,其次要考虑到串口通讯时为了可靠的工作,在485总线状态切换时需要做适当的延时因素的影响。所以程序设计过程中将无功设值、恒无功调节状态码和退出恒无功标志位按照严格的时间要求对励磁系统进行发送,时间精确到0.01秒为单位。在改造过程中,设计了通过XXMIT功能块来测试设备相应速度的简单方法(只是用于本文所提情况,为专业人员提供思路)。论文写作,MODBUSPLUS。强制M1,用BITBOY等串口通讯软件监视所发数据,记录发送的请求和返回信息,整套系统串口通讯的响应速度=请求速度×PLC内部扫描周期。以上程序中所用到的0.1S的时间,就是用本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并达到预期效果。论文写作,MODBUSPLUS。

4 总结

通过改造从可靠性方面保证机组监控系统与励磁系统的通讯,使我们体会到运用先进设备的同时更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同时反映了PLC在水电站控制方面的能力和灵活性,将工业领域中的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到水电站中,这对于水电站监控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结构、性能等方面都是新的突破。对发电厂的安全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AEGSchneiderAutomation.ModiconModbusprotocolreferenceguide[Z].AEGSchneiderAutomation,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颁发.1997.水利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规定

[3]于恒春.ModbusPlus网及其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1997,13(4):26-29

节能改造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给水泵;变频调速;变频节能控制;节能改造方案;变频调速节能优化性能曲线

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127-02

常规给水泵电动机采用定速继电器控制模式,给水泵出口流量、水压等技术指标只能依靠调节水泵出口阀门开度角来实现静态调节,节流损失量较大,输水管路损耗非常严重,其在运行过程中不仅会造成供水管网压力发生较大波动影响生产,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电能、水能等资源浪费。另外,水泵电动机长期处于负载波动环境中,大大影响水泵电机综合使用寿命。从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可知,水泵电机系统的节能降耗技术措施较多,但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技术、经济等指标均比较优越的节能改造方案就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变频调速节能降耗优化方案是给水泵电机节能改造最常用的技术措施,为此,对给水泵电机拖动系统采取变频调速节能升级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水泵电机变频节能控制原理

按照电机学基本理论可知,水泵电动机的输出转速与输入电源频率、转差率、以及电机极对数等技术指标有关。对于交流电动机而言,要实现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动态稳定节能经济调节性能,可以采取变极数(调整电动机极对数P)、内部转子串电阻等(调整转差率S)、以及变频调速(调整电动机输入电源频率f)三种主要节能调速方案。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调整电动机输入电源频率f较其它方案要更加优越,也就是给水泵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从配电网中获得50Hz交流电源后,经过内部整流、滤波等电路转换成对应的直流电,再经直流逆变成频率f和电压U均可调的交流电源,作用在电动机上,实现对电动机的变频调节控制。给水泵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水量要求,动态调节优化给水泵电机经济运行曲线,确保整个给水泵电机拖动系统始终处于最优运行工况,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给水泵电机变频调速节能优化调节工况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水泵电机变频调速节能优化性能曲线

从图1可知,水泵电机正常额定工况点为A,当用水用户需求水量从降低到过程中,如果采用常规阀门调节,则供水管网所具有的管阻特性将由(阀门全开)变化到,对应其工况点将会由A点跳跃到B点。给水泵电机运行工况的突然跃变将会给整个供水管网带来巨大冲击,影响用户的正常高效生产。而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后,可以根据用户用水量需求动态调节给水泵电机转速,即通过改变电机拖动系统的性能曲线,达到节能降耗稳定运行的目的。在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中,随需水量的变化,电机运行性能从额定转速降低到工况曲线上,对应其工况点也由A点平滑调至C点,实现节能降耗平衡动态调节。按照面积估算法原则,从理论分析角度来看,给水泵电机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技术升级改造后,其比常规采用阀门变流量静态调节系统可以节约能耗如图1中阴影部分所示,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

二、水泵电机变频调速节能控制优势

对水泵电机采取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升级改造,不仅可以取得较为优越的节能效果,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给水泵电机拖动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综合使用寿命,具体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变频调速速度控制范围较宽,理论上可以实现在1%~100%范围内的动态调节。

2.调节精度较高,通常可以达到±0.5%(额定转速工况下)。

3.给水泵电机拖动系统工作效率大大增加,其基本可以达到97%的电能转换效果,且功率因数也可以达到0.95以上。

4.能够保证电机安全运行。一般交流电动机的起动电流为其额定电流的6倍以上,而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后,其可以起到明显软起动功能,起动电流不超过电机的额定电流。另外电机转速降低后,运行噪声降低,可以大大延长水泵电机综合使用寿命。

5.节电效果较为明显,与常规继电器直接起动系统相比,其节电效率可以达到30%以上。

三、给水泵电机变频改造节能效果分析

(一)技术升级节能改造方案

某企业供水系统配备2台给水泵(同时启动),其型号为2DG-10J,额定流量为270m3/h,扬程为1515m,转速为2980r/min,配置异步电动机型号为YK1600-2/990,功率为1600kW。初始由于受到投资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给水泵电机系统采用阀门调节。根据供水系统近3年的运行数据来看,由于该企业用水负荷波动较大,水泵电机的能源转换效率仅为31%,也就是说采用阀门变流量静态控制方式,整个给水泵电机拖动系统大约有50%以上的电能资源浪费在阀门变流量调节过程中。因此,为了提高供水系统运行经济可靠性,结合供水系统实际情况,遵循“最小改动、最大可靠性、最优经济性”等技术升级改造原则,决定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对给水泵电机控制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二)节能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分析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升级改造后,给水泵电机系统所取得的节能经济效益,将2台给水泵中的1#给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控制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并与工频运行的2#给水泵运行数据相比。2台给水泵实际运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台给水泵不同控制方式实际运行数据

从表1可知,在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供水系统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1#给水泵相比2#给水泵其工作性能更加稳定,平均运行电流为93.83A,比工频运行电流164.70A,直接降低约71A,节能效果十分明显,节电效率高达34.5%。

相比工频控制下的2#给水泵,1#给水泵再经过变频技术升级改造后其节电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每月大约可以节约49.30-32.29=17.01(万kW.h),如果按照0.7元/kW.h计算,一台给水泵进技术升级改造后,每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约:17.01×12×0.7=142.9(万元)。

四、结语

通过上述节能技术与节能经济效益计算分析,可知在给水泵电机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方案中,采用变频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电能、水能等资源,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整个供水系统的综合自动化调节调控性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日常维修费用,减轻了电动机起动电流对电网、电机等得冲击作用,有效延长了水泵、电机等设备的使用寿命,是给水泵电机节能技术升级改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