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3-03-24 15:46:48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1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六)论文获奖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启示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multicultural educaion lies in multi cultures and equality in education.Its practical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e four reforms of multicultural courses proposed by Banks and the five way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ummarized by Sleet.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and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education receivers,emphasis on education methods as well as attitude and policy towards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ethnic minorities.Howev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can serve as inspiration to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 in China in conducting multlcultu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stressing female education and edueatlon for students from poverty-stricken families.

[Key words] multlcultural education;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Inspiration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其实践

1.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及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当时的民权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及其他种族和民族提出了很多教育平等的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观点;学校要聘用更多的有色人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以使孩子们看到本民族人士成功的例子和榜样,等等。随后,美国的妇女和其他弱势群体(老年、残疾、同性恋)纷纷申诉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要求教育机构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保障他们的权利。作为回应,政府。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并在实践中创立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产生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逐渐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现已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那么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呢?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一种理念或一种观点,一个教育改革运动,同时是一个教育改革过程。多元文化教育坚持这样一种理念,即所有学生,不管他们来自何种性别、社会阶层、种族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应该在学校取得平等的学习机会。”高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再定义为:“它使所有‘不同’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些‘不同’基于种族、民族、性别及阶层(还有残疾和性倾向)的差异。”

根据以上定义和其他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解为:它将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残疾等群体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它研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它致力于创设一定的环境和手段,不同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使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观点,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概括为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而不是生物形态上的不同,是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文化上的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该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尽管对弱势群体公开的歧视已不多见,潜伏的偏见、低期望现象还时时存在,而且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育工作者能够和家长、社会共同努力创设一种支持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6)学校应该教授弱势群体学生在社会取得平等地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上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的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二是斯里特的文化/组织类型。班克斯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贡献法是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及其他与民族有关的因素,加进到特定日子的活动内容和特定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添加法是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其他内容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情况下加进课程中。转化法是将课程结构和目标予以改变,以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其他不同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社会行动法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到社会活动技能,影响他们所处的社区。

斯里特总结出五种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人类关系法是学生和教职工共同合作,改善各民族、种族、宗教组织及其他群体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是学校对应于不同群体学生的特殊需要实施教育教学。单一群体学习法是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特定群体,整个课程只反映这个群体的立场、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法是运用班克斯和其他人的理论改变课程和机构,以促进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学生和教师一起制定社会行动计划,参与改善社区的文化民主,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斯里特认为,上述五种方法中,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区别

1.受教育对象和办学形式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学生,它不仅针对弱势群体学生,还针对优势群体学生。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民族学生,更准确点说是限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举办独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办学的主要形式,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则是多种族多民族学校。

2.教育手段侧重点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极为重视文化对应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注重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类型有较大差异。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中引用最多的学习类型是场景依赖型和场景非依赖型。场景依赖型学生对学习环境高度敏感并受环境影响大、社会技能发达、喜欢“目睹(旁观)”学习、采用已组织好及已给出的知识等。场景非依赖型学生利己而不关心别人、社会技能发展差、喜欢独立思考和学习、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等。

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定的学习类型和一定的文化有关,如墨西哥裔美国人比较倾向于场景依赖学习。当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类型相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对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

西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如何在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研究。他们举例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跨文化交流技巧会影响课堂教学。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一些问题,在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率直”,而另一个文化群体人看来是“笨拙或粗鲁”。处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给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他们利用不同文化“透镜”的结果。例如,教师说某一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家长可能说这个学生太离群;家长对教师提出学生社会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可能说这个家长对学生的学业不关心。

3.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及政策不同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强调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强调尊重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但更多是只把它作为对少数族群学生实施教育的桥梁和手段。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有力和活跃的部分,因此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及政策能够说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依照相关法律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作为教学媒介广泛使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从小学至高中甚至到大学都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应有的地位。如在北美双语教育中,少数民族语言只作为获得英语能力的桥梁。如美国的新双语项目于1963年在佛罗里达州DADE县CORAL WAY小学开始实施。这个项目的成功导致了其他双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和其他州的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双语教育项目遍布13个州,共有56个地方项目,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是西班牙语一英语项目。2O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了对双语教育的第一次政治冲击。一些人提出警告,如果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会促成加拿大魁北克式的分离主义倾向。1988年美国“双语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将双语教育年限限制为3年。

虽然在美国有不少双语教育模式(转化模式、发展模式、双向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等),转化模式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主流。双语教育转化模式中,所有课程用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学,同时教授英语课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熟练程度后,转到只用英语教学班级。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模式是单纯用英语教学,只是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其尽快适应用英语教学。上述两种模式的目的是尽快用英语同化学生的原有语言。

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实行较为开明的语言政策。1996年的官方语言法规定,在联邦双语区和有较强双语服务要求的地方,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1988年,参众两院通过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法。受之影响较大的领域是非官方语教学。尽管加拿大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保护语言权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语相对于英语,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相对于法语和英语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平等地位。

三、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1.面向所有学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我国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民族常识教育试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内容是学习和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英雄人物等民族常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理论。活动开展的范围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学生,活动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从小尊重和欣赏各民族不同文化,达到民族大团结。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多元文化教育,其方法类似于上面提到的班克斯的课程贡献法和添加法。

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并将其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非少数民族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的所有学生。通过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小接受多元文化理念教育,学会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平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要创造条件,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内容逐渐渗透进学校各门课程中。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该反映各民族经历,各民族观察问题的不同立场、观点。研究结果表明:学校课程如果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反映学生所属文化群体的经历和感受,会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群体自我意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也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群体的角度观察事物。

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仅有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提到多元文化教育,并在音乐课教材中收录了一定数量的我国少数民族歌曲和外国歌曲。我们应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出发,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反映多元文化的内容。例如,将不同文化群体(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作者的作品及反映这些群体生活的作品收进语文课教材中,使不同文化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反映在社会科学课程中。通过上述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重视女性教育

女性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的研究表明,性别差异更多是由社会因素而不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儿童从小开始根据社会既成的标准,按照大人们的期望进人性别角色。在学校,女生相对于男生,受重视程度及得到教师的期望值低,在实验课和课外活动中男生处于主导地位,在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等专业女生比例偏低。在社会上,女性受歧视、地位低、从事的职业薪水低,针对女性的暴力活动经常发生,女性承受工作、家务双重负担等。在男人主导的社会里,女性的“行”与“不行”的标准是由男人来定的,女性的所谓的“不行”就是不符合这一标准。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保障妇女权利、实现男女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述西方国家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在我国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社会中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如由于“男尊女卑”思想的存在,女童入学率低,而辍学率高等。因此,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应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重视女性教育。

学校的课程要反映女性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相关的概念,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女性形象,教会学生从男性及女性的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教师应该控制好课堂,使男女学生同时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参加课堂讨论和其他活动,要注意实施适合女生的教学方法。

3.重视贫困家庭学生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学者指出:贫困家庭学生与中产阶层家庭学生相比占有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加上饥饿、家庭学习环境差、教师期望值低等原因,贫困家庭学生辍学率高、学业成绩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生家庭的贫富差别在拉大,一些贫困家庭孩子由于经济原因失学。总之,农村和城市、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之间占有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尤为突出。要采取措施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办好农村教育,缩小其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政府、社会各界和学校要千方百计保证贫困家庭孩子完成学业;教育工作者要对来自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降低对贫困家庭孩于的期望值,更不能歧视他们;在学校课程中要增加工人、农民的生活经历,多反映他们的需要,要与农村实际相联系,使包括城市孩子在内的所有学生了解中国农村实际。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评述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巨大变化,整个世界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这两方面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概念

要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概念清晰明了。这些年来,对这方面的研究多见于一些学术论文和著作中。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主导性这一基本含义。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这本著作中,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历史追溯入手,系统的研究了社会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的概念内涵、生成根源、历史发展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特征、价值表现、要素创新、实现方式等内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导性应包含两个层面的主导性:就其本质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引导、选择的主要方向、方面和重点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主导目标、主导内容、主导方法等;就其功能层面而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保证作用、价值导向作用、目标激励作用等(1)。李辉在《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一文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内容以及现代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和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价值主导等。在这些概念中,目前石书臣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两个层面的阐述受到广大学者的引用认可。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

在此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主导性,但是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王忠桥、张宏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主体、客体、个体和环体四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基本要素的主导性。石书臣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六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为此,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要素即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五个内部要素。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探讨,涉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为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观点存在争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多元化、后喻文化、信息现代化等这些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信息现代化的著作偏多。李维昌、盛美珍在《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中,从论述利益多元化的内涵入手,认为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就要分别考察利益观念多元化、利益活动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精神利益多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别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范畴实践形态诸变化中的主导性建设问题。陈殿林、吴晓霞在《后喻文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中认为我国社会整体上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这一文化信息易得、文化传输渠道庞杂、教育对象主体性意识增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角色定位准确以实现主体主导;增进主文化亲和力以实现内容主导;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实现功能主导,从而总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2)。张小链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石书臣、唐海玲的《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张俊的《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等等,都提到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了机遇:开辟了新阵地、提供了新手段、增强了时效性、呈现了新特点。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带来挑战:淡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冲击了大学生的控制力和主体性。为此应当积极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③。微博作为新起的网络形式,其所具有的新颖性、快捷性、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也具有重要影响。梁启经在《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中,通过对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困境分析,提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应对策略。总之,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置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较多,基本上形成了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的理论体系。但是对其它背景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提出的对策相对比较概括理性,离实践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有待于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所涉及的其他背景的研究探讨。

三、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在《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中系统的研究了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渠道的影响,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思想上的一元性、引导方法上的民主性、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性。张国钧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文章作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反思和批判角度出发,得出了如下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提高开放意识、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为基石的大学文化(4)。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王学风《论多元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这两篇文章都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青年道德观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冲击,并提出了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总之,这些理论都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的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另外对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同学者给提出了不同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为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提供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着重于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忽视了对多元文化的含义,现状的研究探讨;只重视了对受教育者和高校本身的影响,忽视了对教育者本身的影响,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

从目前来看,直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放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的还比较少,涉及到的主要有:罗吉平的《论多元文化冲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和对策》,在这篇著作中,罗吉平对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冲突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认为我国的文化冲突主要是农工业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国本土文化与后工业社会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主流文化,并日益滋生出拜金主义。为此,他提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面向主体学生实施差别教育的措施(5)。张冬梅在她的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中,从多元文化这一复杂的社会背景出发,首先对文化、多元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界定,剖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的探寻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导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6)。石书臣的《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在这本著作中,石书臣教授从文化的视野和维护主流文化的高度,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对高校德育主导性的深刻影响,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高校德育主导性的理论与方法。总的来看,对当今中国的多元文化现状理解不一,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还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大都趋于平面化,抽象分析多,具体分析少,所提出的对策都比较理论性,有待于深入系统的挖掘,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有了一定系统和深度的研究,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许多方面,基本上确立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理论体系。但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特点、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还缺乏系统分析和理论概括,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提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理论水平。在实践上,可以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可操作性,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版.

[3]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4]王忠桥、张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作用[J].书记论坛.2006,(11).

[5]李维昌、盛美真.论利益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论坛,2011,(8).

[6]陈殿林、吴晓霞.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J].前沿,2009,(10).

[7]张小链.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J].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8]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

[9]张俊.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

[10]梁启经.微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文化教育,2012,(5).

[11]杨永清、景志明、唐仕琼.论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举措[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2]张国钧.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13]吕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14]罗吉平.论多元文化冲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挑战和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15]张冬梅.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16]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版.

注释:

(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版.

(2)陈殿林、吴晓霞.后喻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研究[J].前沿,2009,(10).

(3)张小链.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J].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4)张国钧.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4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化 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分析

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角度来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教学主要是在语文教学环节中,通过不同方面和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性的语文扩展教学,从小学语文知识层面而言,初中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读写背诵,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强化学生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各项素质。多元化可以说就是思维的多元化。具体而言,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进而让学生们掌握多种思维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而且还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度。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在把握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对语文教学方式设计层面,还具体包含对语文学科的基木性质、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清晰定位,按照不同角度对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多元化教学方式合理科学安排为基础,创新语文教学系统,进而从根木上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还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从这一层面来分析,通过对学生开展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缓解当前语文教学压力,而且还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从促进教师发展角度来分析,初中语文利用多元化方法开展教学,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性系统的学习,有助于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讨,让更多教师能够通过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来开展工作,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更加趋于规范化和多元化。由此可见,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显著特色,其方法可行性很高,值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学科,需要在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教学渗透,由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概率不高,所以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发展中要注意促进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读写模式的基础上,促进语文知识面的更加广阔,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都有所帮助。另外,按照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语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索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学索养以及情感因索的培育,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要合理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才能更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思路的开阔,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措施

多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多元化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才能更好进行多元化教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一)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语文的教学是对语文知识进一步深化的阶段,应保持学生思维的拓展和丰富,所以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应用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且不容易纠正。实施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精心安排,结合当前初中语文相关课程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合理设计教学方式,进而有效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教学。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保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充分肯定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对于新问题新知识的进提问,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感知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学习热情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们应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来有效保护学生们的学习情绪,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巩固提高。结合以往语文教学经验和最新的教学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观点,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能将教师自己作为教学主体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才能更好保持学生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语文写作等课程中,要注意脱离课堂束缚,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采风,帮助学生增强实践体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写作水平。

(二)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讨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针对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将其放在教学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不同小组,让大家进行分组讨论,进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语文问题的独立思考,进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出发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对语文能够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具体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讨论教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从课程设置来分析,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语言表达能力层面上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讨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多设定一些多元化的讨论题目,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更好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让学生保有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在分组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有效避免学生能力不一情况的发生,有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现状,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由于初中生的自尊心较强,因此在对学生们进行指导点拨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观点拨,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景点拨和联想点拨,可以有效提高指导效果。

通过言语鼓励或者行为激励,让学生联想到教师指导点拨的深意,从而激励学生们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能力的提高。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内容的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和理解语文课文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多元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方式层面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力等能力进行着重培养。比如在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先进行文章分析让学生们从内容上理解,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内容,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同一个观点进行全方面的内容理解,甚至还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分析。比如在语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思维多元化方式,从不同角度合理引导学生科学看待问题,甚至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个题目都会存有不同的观点,这些都需采取分析、指导、讲解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写作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还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得到广泛重视,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仍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发挥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多元化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行为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黄盈.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2015(26):146-147.

[2]徐独佳.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4(10):7.

[3]钱英.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外语文(下),2015(04):43.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智能;多元阅读;应用

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个国家层面解决了“语文是什么”和“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而配套的教科书同时还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不难看到,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语文教学教法,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对象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量有限,如何让小学生搞好语文阅读,形成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等,一直为学者和教师们所津津乐道并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公认的好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法,认为多元阅读理论或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以下简要说说多元部读理论及其应用。

一、关于多元阅读理论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二、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一)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

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二)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

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三)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

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

堂上要注意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参与并发展。

综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所以不是单一智能的生物体,在人的活动之中,多种智能会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特点,采用多元阅读,注意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去解读阅读文本,调动多种智能的参与,使多种智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7

【摘 要】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物业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的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其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其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教学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题研究结合为一体,探讨该课程教学模式,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68-03

作者简介:陈建,男,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消费者行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效果研究”(编号:KY2014033)的研究成果。

一、多元化教学的意义

1.学习方式多元化。随着社会进步,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全日制学习、在职学习、函授,新的教学方式社区教学、远程教学、微课学习、旅游学习等正在走红。新式学习方式与时代节奏更协调。知识更新加快,人们通过网络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知识。生活节奏加快,社区教学、远程教学满足人们需求。高职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吸收其他教学方式的优点,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

2.学生多元化。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生源多元化:中职毕业生、高技毕业生、普高毕业生、退伍军人、社会青年。普高毕业生喜欢学理论、动手能力弱;中职毕业生、高级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厌倦理论;退伍军人、社会青年社会经验丰富,知识欠缺。任课教师要满足全班学生的需要,难度很大。学生需求多元化,教学服务多元化是必然。

3.教学目标多元化。物业管理专业是新兴经管类专业,是社会进步的需求。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懂经济文化,要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目标。《物业设备管理》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知识较多,操作实践难度大。课程授课目标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多管齐下是必要的。

4.教学资源多元化。物业管理专业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央企保利物业、国企城建物业都是其实习单位。这位学生现场学习最新的物业设备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产教结合”构建共享资源、专兼结合、动态开放的多元化教学团队,为教学方式多元化提供保证。移动多媒体教室、电梯实训室、消防系统实训室、智能控制实训室、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训室等促使教学多元化。

(2)教学方法多元化。社会发展加快,知识更新加快,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学生特点发生变化,教师必须实行教学方法多元化,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动手能力的提高。一般可采用:①讲授法。在移动多媒体教室,利用PPT、视频、网页等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最新行业动态。②指导法。在移动多媒体课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团队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深化对知识的掌握。③见习法。教师带学生到保利小区观看、了解最新的物业设备及设备管理的技巧。④实训法。学生掌握设备操作知识后,教师在实训室指导学生实操,提高学生操作能力。⑤调查法。让学生课后深入小区,了解物业设备管理情况,小组汇报。多种方法相互使用,教学效果更佳。

二、多元化教学研究现状

1.高校教学模式归纳为三大类。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式”等。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是一种最经济的教学模式。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体现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3)“以教师学生为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相长”,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力图通过折衷融合,取其长而补其短,以达理想境界之目的。

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不是僵化的。教学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过程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现有高校教学评价方式分析。

(1)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了解和考核,教学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积极交流和反馈,充分全面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反映学生发展中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正常进行检测评价,使教师重视学习者的学习信息,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后的终结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目前多数高校都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期末考试的功能。在以考代评的情况下,考试成了教学评价的同义词。这种现象反应高校教育的弊端。

(3)考试方法单一。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方法中普遍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命题也以反映机械记忆的能力为主;反映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不够。考试方法影响教学效果。

(4)多元化教学评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只有从多元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发挥其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评价真正的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这种评价方法正是本课题所提倡的。

3.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1)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新教育理念、新技术手段、新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考核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内容丰富,增强互动性。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次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实验室教学模式。

(2)多元化教学团队具备丰富的内涵特质和有积极的建设意义。“产教结合”是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为基础从汲取师资力量、营造建设环境、健全保障机制、开拓发展空间、创造培训条件等五方面进行策略研究。

(3)多元化教学评价效果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时,使用两种或两种方式以上,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尚需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现有教学评价不能体现情意和技能,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多元化教学研究的文献不多,研究范围比较窄,深度不够,需要后来者不断深入研究。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教学方法差异很大。各个课程结合本课程特点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高职教育强调学用并重、一专多能。纵观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省示范院校都强调搞特色专业,抓核心课程建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推广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高职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双元制、一贯制、订单式、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决定教学方法多元化:以赛促教、项目推导、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参观调查、实操训练等。中国的高职教师们把多元化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知网上,以“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主题的文献多达600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况。

四、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状况

1.调查发现,对课程非常感兴趣占10%,感兴趣的占22%,一般的占48%,反感的占15%,非常反感的占5%。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

2.出勤率情况,全勤的占70%,偶尔逃课的占22%,经常逃课占8%。学生的出勤率有待提高。一方面逃课的学生贪玩,另一方面,课堂枯燥也是原因。

3.课堂表现,由始至终专心听课占18%,偶尔开小差的占66%,睡觉的占6%。偶尔开小差中,玩手机占80%。微信、网购、手游等对学生吸引力越来越大,课堂教学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下滑比较明显。高校扩招和生源多元化导致学生的素质降低,校外兼职,低头族现象泛滥,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都冲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职教师务必想尽办法把学生吸引过来。

五、《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实施

1. 2014年6月,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该课程教学团队共5人:副高1人、中级3人、初级1人;主讲教师3人、企业兼职教师1人。

2.2014年7月,多元化教学文献研究和调查活动。采用文献法研究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意义;采用社会调查法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2014年8月,准备教学资源。

(1)制定授课计划:应明确规定教学进程、授课内容、课外作业、授课方式等。

(2)教学课件:模板朴素、大方,颜色适宜,便于长时间观看;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

(3)移动多媒体课室:教室要配备多媒体设备,桌椅可以搬动组合,能容纳40人搞活动。

(4)实训室:申请教学需要使用“电梯实训室”、“消防实训室”、“自能控制实训室”、“物业管理智能化实训室”。

(5)见习单位:与保利物业公司、城建物业公司沟通好,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时间。

(6)习题集:前后顺序必须合理,试题之间不能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

(7)案例库: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意义,能说明一定的实际问题。

4.2014年9月—2015年1月,实施多元化教学。

(1)理论教学。

①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团队决定理论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要求。

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生活动相结合。

③课堂先后检验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知识竞赛法、视频教学法、图片展示法等。

④根据各项目内容要求,安排课后作业,课堂进行汇报评价。作为平时成绩重要组成部分。

(2)实践教学。

①开学第一周,带学生物业小区见习,见识最新物业管理设备。

②根据每个教学项目需要,设计实训项目。通过实训室的条件,设计融学习过程于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情境中。

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成效。18周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大调查,了解不同年代的小区设备管理的情况,提出建议。

5.2014年9月—2015年1月,多元化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评价:每月发一次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建议。学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对教学效果的赞扬和肯定。课程教学评分为96分,比以前提高8分。

(2)同行评价:开学第一周请同行评价一次,期中评价一次,期末再评价一次。同事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新颖,教材运用合理,课堂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3)自我反思:每次授课,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期末作总结。自我评价90分。通过本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灵活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6.课题总结: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

(1)教学方法多元化模式。宏观把握多种教学模式的比例关系,根据校情确立基本的教学模式,研究设计教学模式比例关系。基本的教学模式比例最大,特殊教学模式所占比例系统考虑、合理设计、具体落实。

①为新的教学模式培训师资。

②积极编写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教材。

③对学生进行及时而又经常性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宣传动员工作。

(2)教学评价多元化模式。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形成评价过程多元、评价方式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全程监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评价体系。

①评价过程多元。要重视形成性评价,采用作业、提问、口试、小测验、小论文、小设计、期中考试等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

开展“教评学”活动,对学生的出勤、作业、提问等情况与学生平时成绩、课程成绩评定、德育考核、奖学金评定等挂钩,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

②评价方式多元。包括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考试课程以闭卷笔试为主;考查课程运用开卷、面试、口试、小论文、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构建适合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模式。首先,可实施考试或考查制度,对基础及主干课程采取考试的考核方式,对其他课程采取考查的考核方式。其次,对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

六、《物业设备管理》多元化教学结论

生活多元化、生源多元化、办学方式多元化决定教学多元化。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物业设备管理》既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技能。课程枯燥,对学生投入度要求很高。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宁晓梅, 陈爽爽.多元化教学模式在优化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2]胡清.基于“产教结合”构建高职院校多元化教学团队的策略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8

摘要: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视角下来考量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加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民族审美;理论基础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乐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①。它是在继承并发扬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及教学方法而形成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民族歌唱艺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声乐界所密切关注的领域,需从文化、现实、历史等方面来进行审视,理清思路、探讨发展,才能进一步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站在全球文化思维框架中来考虑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加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创建了民族声乐专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上海音乐学院也开设了民族声乐专业,为民族声乐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局面。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全国各艺术院校都设立民族声乐专业,民族声乐走入专业学校,走上了系统化发展的道路。 数年来,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逐步发展,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各高校虽然对民族基础理论知识和经典传统民歌的演唱教学有所设置,但涉及的知识面有限,导致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在目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学院仍没有形成完备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导致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受到制约。此外,目前高校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多是由专业音乐学院精心培养出来的,他们更多地是接受西洋美声唱法的歌唱理念和练习方式,而较少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艺术。因此,民族声乐教师应当走出校园,走向民间,与民间歌手、民间曲艺表演家切磋交流,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美声唱法,取长补短。

二、发展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建设的加强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以我国传统哲学、美学为背景,以我国声乐的意识形态、语言特征、审美情趣、风格流派为支撑点所构建起来的理论体系。这一工作,往往伴随着特殊思维方式、特殊文化传统、特殊心理结构、特殊语言特征来进行。我国传统声乐理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这一结果不论从自身的特征还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即文化发展内在的传承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构建现实意义下的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使其既能够将这种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样式和结构特征,又能进入到现代人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中去。

保护民族声乐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形成良好的民族声乐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②民族文化是哺育中国民族声乐成长的最主要因素。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鲜明特色,保持这种特色是民族声乐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高校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正确的民族声乐审美理念,并认同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多元化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民族声乐教学才能够进一步得到继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教学关键应该是多元文化视角中的民族文化教育,是建立在艺术根基下的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来自不同民族地域的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各个民族声乐的不同审美特征,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声音与技术上的练习才会达到我们的多元教学目的。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

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更是中华文化积淀的迸发,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声乐,也应该担负起文化多元化的责任,在与其他唱法的碰撞和交流中,寻求多元化发展之路,深刻发掘和理解多元化的文化积淀。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保持民族特色与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各种声乐艺术的精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培养高素质民族声乐人才,首先要重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教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从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这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中国民族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9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一、引言

我国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私塾教育是我国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而随着现代教育的引进,私塾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然而,受到所授知识内容的限制,我国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私塾教育比较相似: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个人能力开发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长和老师们都渐渐意识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引进多元智能理论,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究竟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而多元智能理论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又该怎样运用到孩子们实际的教育中去?这都值得我们思考,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如果能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小学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去,较好地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

二、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构架》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类智力因素只由逻辑数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组成的这一说法;而提出了与人类智力相关多重因素,如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其中也包括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能力)来充实智力的评判标准。而相较于之前传统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无疑符合现下我们提畅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可以发现我们对“人”自我能力的发掘有了更多的进步。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是不断发展的,这也符合我们不断发展的认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往这一理念中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说,多元智能理论是有极大生命力的。

多元智能理论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强调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当注意学生是否有自己专长的方面,对于这一方面应当积极培养,而学生如果有些学科赶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我们也不应该予以指责。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国学,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有些忽视,导致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特殊性。不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使得语文教学又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就小学教学而言,让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极大的裨益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的观念问题

很多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还比较老旧,仍采用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教育观念。对待语文教学只讲究两个字:一是读;二是背。采取的课堂方式就是领读和听写,这两种方式在巩固小学生语文基础方面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采取这两种方式则显得过于呆板,且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小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通常自制能力较差,很难做到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语句、词汇的积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地背记汉字,而应付老师的课堂听写是非常痛苦的事,而且即使背下来了,也大都是短暂记忆。如何让孩子自主快乐地学习是老师们的一大难题。

3.区域方言问题

小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没有规范的学习方法让处于学习模仿阶段。这一时期,小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模仿。但是我国虽然已经普及普通话三十多年,且普通话作为我国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但是很多地区受到方言影响,孩子即使在课堂上说普通话,下课后与同学或者回家后与家人的交流仍然使用方言。这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如果能够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其中,则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首先,老师自己应该做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且都拥有着不同的天赋,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学生。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语文课堂的一切资源,跨出应试教育的老观念,将更多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去。

其次,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简单化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如有些学生有较强的音乐天赋,那就可以多推荐一些歌曲给他,让其通过唱歌,记歌词的方式学会掌握文章的节奏韵律和生僻字词;如果有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体现出不一样的天分,那么可以鼓励这个学生多多进行课堂演讲等,并且还可在在课堂推广,“课前三分钟”小演讲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有学生展现出较强的表演天分,则可以将语文课文改编成简单的小话剧,让同学进行课堂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课本知识,并且使孩子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综合发展。

最后,针对地区方言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也可以较好解决。由于方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地方语言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孩子还处于模仿时期,因此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多元智能理论中将孩子的语言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指标,指出儿童阶段是最佳语言的学习阶段。而作为老师可能很难改变学生家庭的语言氛围,但是可以做的是尽可能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为孩子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带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普通话。

四、结语

本文已经通过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简要介绍,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且细化出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多元智能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又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已经发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强化他们的天赋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则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国内外较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将新理论投入教学实践当中去,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并更好地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1]杨璐.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来自美国的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刘桂芝.多元智能理论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1.受“二元论”思想禁锢阻碍多元发展。自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紧锣密鼓恢复生产、重抓教育,面对本国薄弱的经济文化,又放眼国外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情不自禁地觉得西方文化优于本国,本着“洋为中用”的态度引进、吸收了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过于受到这种“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后”的“二元论”谬论的左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就连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也不可小觑[1],国人在体验音乐新感觉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乐教育呈现“崇洋”的畸形发展趋势。

2.忽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健康的音乐文化发展是由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得到传承,其发展不单只是纯粹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还应以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根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鉴,又得拿捏准“勿忘在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一味的“拿来”,而甘心情愿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舍弃于一旁,抛弃了文化根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以致在许多的课程设计上存在没有延续性等缺陷。

(二)音乐教育体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论及大学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术型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轻文化教育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类的选修课),与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去甚远。而对于文化艺术节、才艺演出、音乐比赛等音教类有关的第二课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几个音乐类的文艺社团,也由于学校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和经费支持而由学生任其发展。由于对音乐教育的定位欠科学合理,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专业兴趣等方面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追求,在如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多元化发展[2]。

2.课程设置欠科学合理。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对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深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影响难以实现,普遍倾向专业化,在教学内容与专业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难、全,在体例设计上过于条块化,在教学形式上较封闭、死板和单一,在教学效果上比较沉闷,学生参与性较差,得不到满足感,造成非专业学生难接受,专业学生强技能缺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但由于一些人员存在偏见,也由于团队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来说,人员编制不足,团队搭建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另外,各种音乐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室仅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难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得不到发挥,体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难以激发。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彼此制约,导致大学音乐教育发展迟缓,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差悬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朝着“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发展,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能多方位服务社会、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音乐专才。大学音乐教育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创造机遇,合理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本着合理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存偏废,合理开设精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逐步强化、深化、内化学生音乐运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丰富其体验能力,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蕴涵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民风特色、思维方式、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维主体的艺术体系,而非西方音乐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需在教学中彻底转变“汉族中心论”、“欧洲文化中心论”等观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锢,构建“多元化”的音乐,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眼于世界音乐的平等性,以美育为基础,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储备知识,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领会世界音乐文化,秉承“音乐无国界”理念,重视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与交流、学习与合作,融其精华,传播特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有内涵、高雅的音乐美感。

2.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教育的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力量,树立多元教育观,创新音乐教育理念。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树立全面发展的专才与通才有机融合的音乐人才培养观[3];在培养原则上遵循自然主义教育法,以共性为基础,将多种“自然”共性有机融合,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融入世界音乐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确保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呈多元化态势,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本着“教育终身化”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兼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国外先进音乐继续教育经验,结合本国、本区实际,逐步兼容、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音乐继续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的音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1.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开设对各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鉴赏外国的先进经验,本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校情,着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其思维创新及从事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不断优化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世界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开设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加强艺术修养的理论选修课程,适当地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欧美音乐、亚洲音乐;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的比例,如:开设中国民族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4];保护原生态音乐,邀请各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展现各个民族、地区的音乐本土特色,呈现多元文化音乐原生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具特色的技能选修,采集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人才梯队搭建成形后,音乐教育专业下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技能表演类课程,通过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以及变化,将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5]。

2.借力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借力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主体交流式教学;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网站和论坛等开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天空教室等栏目和专栏传授世界音乐文化;注重在学生社团中整合校外资源,按多元化类型划分音乐派系,由专业导师指导培训;开展娱乐教学活动,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会等,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贯穿多元化音乐知识和研讨,在交流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关于世界音乐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联网中海量的健康的、艺术水准高的又风格各异的中外古典音乐名作、民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通俗音乐等音像资料,整合成具有与时代接轨和同步的特色音乐教材库,注重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创新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上本着以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学习中外优秀经典音乐,以学科性教育学习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6],精选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作为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和讨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彰显个性,培养其具有审美、创造、创新等能力,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长效机制。

(三)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要转型多元化,内化教师多元化音乐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师生配比,减轻教师负担,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内容,加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7],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多元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2.“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合理规划师资培训,采取系统地培训、进修及知名艺术家、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与鼓励教师考证获取证书,培养“双师型”与“先学后用双证型”双管齐下,通过讲座、座谈、访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师发展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的交流,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新的组织结构,促进师资以教学优秀教师业务为主体稳步过渡到以部级演员、指挥家、评估专家、咨询师等多元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与时俱进,也是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拓夫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静.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63

[2][3]赵毅.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艺术评论,2013(3):125-126

[4]李思华.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12(8):123

多元化教学法论文范文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8-04

一、问题提出

新疆南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数学课程于2001年和2009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公平。一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的转变。二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和获得自我发展能力。新疆南疆是民族聚居地区,其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相应的是,教师需要面对多元文化和新课程理念的挑战。继续教育是教师面对挑战的重要形式。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来分析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理念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教师的主体地位、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新形势下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对象及特征

问卷对象的教师来自新疆南疆地区两所重点中学:喀什民族完全中学和汉族完全中学;三所普通中学:一所市属中学、一所师院附属中学和一所县属完全中学。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2份,回收率为98%。

(二)问卷方法及数据处理

问卷设计关注五个方面:第一,教师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基本情况和学源结构;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包括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和数学学科素养;第三,教师接受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及培训的基本情况;第四,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第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为避免问卷设计的片面性,并减少在实施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尽量获取客观数据,研究采用个别访谈、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资料分析、座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访谈主要内容关注教师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数学教师的结构及基本情况

五所学校基本情况显示,在教师学源结构中,90%毕业于喀什师范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西部师范类与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结构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教师99.15%,青年教师85.08%。其中,教龄为1―3年占43.28%,4―8年占29.85%,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9.85%,且较均匀地分布于中学各年级段。数据分析表明:其一,喀什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新疆南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其二,凸显了师资学源结构单一,阻碍了教师与其他地区和高校教育信息、资源互通和交流;其三,虽然师资队伍学历达标,但教师呈现年轻、教龄短、职称低的特征,存在各分类层次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步和成长阶段。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是课程设置的核心问题。

(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自我评价

调查数据表明,56.52%的教师近三年没有公开发表文章,且75.41%的文章发表非核心和省级期刊。但86.36%的教师认为职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或基本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82.61%的教师对专业发展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且访谈中从教3年左右的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要性,却不知从何做起。“教育是一项丰富复杂困难,且持续发展的职业。无论初期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如何,认为这已足够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定了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在能力发展中提升自我专业化水平。以上要求决定了教师专业化能力不限于教师上好一节课,处理好教学常规,而应具备课程意识,成为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因此,帮助中学教师认同和深刻理解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是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重点。

(三)已接受继续教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的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地涉及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等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继续教育又增开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研究、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等基于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仍存在部分课程开设不足问题,包括数学教学课件制作、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等。继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采用多样化实施方式,并互为补充,如系统数学教育理论讲授、教学实践问题专题讨论、数学教学艺术专题讲座、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和实地参观访问等教学组织形式。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已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见表1)呈单一化而非多样化,其中:47.17%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中学数学新课程理论及专题讲座”方式;71.11%的教师表示课程实施较少或很少采用“实地参观访问”方式。

(四)教师对所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41.79%的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32.8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现代信息技术所占比重的评价偏大,31.35%的教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教师是继续教育学习的主体,课程设置只有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才能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主动的自我建构。访谈表明,教师评价继续教育缺乏指导实践的价值,存在实现“学习一学用一指导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外,对继续教育占用寒暑假时间、施加人事和职称评聘制度强制性,影响课程教学和学习效率。

(五)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期望

数据表明,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性质问题,有72.73%与18.18%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实践性与创新性上。在知识结构上,58.33%的教师对数学的最新进展缺乏了解,25.00%的教师认为知识面太窄。对于教师继续教育重点问题(见表2),分别有75.00%、59.01%、79.66%和82.54%的教师认为是拓宽数学学科领域知识、提高综合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教育研究能力和发展数学教学能力。设置数学教学技能课程,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语言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多媒体的制作及运用技能和开发课程资源技能,教师认可度(见表3)分别为67.21%、63.93%、61.90%、76.36%和57.41%。调查可知,教师关注自身综合数学素养、教学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较高的预期,66.67%的教师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的意愿。

(六)教师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审视

研究表明,新疆南疆地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必然。教师应具备多元文化素养,在任教的学科领域形成多元文化基础,成为面向所有学习者的高效率的教师。数据显示(见表4、表5、表6),多数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表现在:43.54%的教师认为非常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85.48%的教师认为学生文化背景对中学数学教学是挑战;72.59%的教师偶尔或经常检视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态度或偏见。针对民族地区对于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适应性问题的研究,14.52%的教师认为现行中学数学课程和教材对于民族多元文化是非常重视的;77.42%的教师认可学校有必要开设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或开发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教师多元文化素养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是知识、方法、理念和能力等方面合力的结果。调查表明,56.45%的教师不了解所教班级里学生的文化背景;69.35%的教师有意将本地不同民族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但在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中不知怎样做。在访谈中,在民族中学执教四年的汉族教师谈及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与民族学生搞好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获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投入数学学习兴趣的动力。在与“双语”实验班教师的座谈中,教师关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教师的教育需求体现在:第一,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面对教育计划的变更、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教学的数学概念和其他学科新的互动等);面对教育的诸多发展及成果(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挑战),教师需要适应新的不同的多元异质化的教学对象,确保不同学段学习的连贯性、多学科之间合作的需要。第二,个人因素需求。新人职教师对职业认识不足,在自我身份的转变上存在困难,专业化发展需要引导,数学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等。

四、课程设置探析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放置一旁,不因学习者的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民族、信仰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性别特征的学生进行教学与指导,实现多元文化理念、价值观的渗透。MPCK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构建教师“数学教学内容知识”:数学学科知识(MK);一般教学法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教育技术知识(TK)。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初步探求民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一)多元文化课程

1.多元文化理论课程

多元文化理论课程设置的目的:加深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增进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行为和态度;认识并消除个人的偏见,积极与其他民族群体进行交往;在教学中尊重文化多元性。对教师意识形态、性格等方面的研究与培养,使教师能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是否存在民族偏见,重新认识在社会中角色以及改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元论、多元民族意识、人际关系等专题。

2.多元文化实践课程

多元文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及教材的审视态度,使他们在教室中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帮助学生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借助有关多元文化数学教育典范和概念知识、主要族群团体的数学文化知识,平衡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考虑学生的文化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家庭的有效沟通,吸收和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所面对文化、班级的沟通方式。多元文化实践作为物质一时空特点的隐性课程,课程实施需要家长、社区的充分参与,以及学校环境、图书资源、课外活动的相应配合。

(二)数学专业知识

1.数学专业课程

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师的数学知识(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题目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史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能够从高观点看中学数学教学。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数学(离散数学、组合数学、模糊数学、数值分析、分形几何等发展动态、基本内容、重要思想方法及其应用)概览;经典高等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的结构与思想)专题;数学思想发展史精讲;数学建模与问题解决导读;数学方法论选讲等。

2.数学教育类课程

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认识数学教育发展历史趋势,具备合理的数学教育基础理论结构、基本技能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能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成为会思考研究的科研型教师。课程设置包括: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探讨;近现代数学教育思想研究;中学数学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哲学专题;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与学法分析;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数学文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选讲;中学数学教学思想提炼;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高中数学模块教学与课例分析;中学数学习题理论与解题研究;中学数学学业测试与评估;中学数学教学专题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教学与个性发展研究)等。

(三)教育与教研课程

教育与教研课程设置的目的:增强教师对于教育价值、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本质的认识,从整体上了解教育现象,加强中学教育的纵横联系能力,加深对于学科教育的理解,拓宽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的视野和思路,实现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自觉。课程设置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专题;国外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社会心理学专题;教育生态学或教育环境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具备传统教学媒体的知识以及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相关教学软件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实现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会用软件展示平面和空间图形,表达并探究函数关系、无限现象,表达并探究数学建模,利用软件探究几何构造,作为启发式工具解决数学应用问题或反思批判其应用性。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调动听觉、视觉,获得全面而深刻的感受。课程设置包括: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专题(几何画板的制作、z+z智能平台);数学专业文献检索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等。

(五)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设置的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师。课程设置包括:人文科学类(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类(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科学技术类(物理、化学、工程、材料等工程技术领域);技能类(沟通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体育类(运动、美学)和心理学(教师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