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科技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

时间:2023-03-24 15:24:57

林业科技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1

1.1融资功能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4结语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2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3

林业档案管理是林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整个林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林业档案工作是开展技术创新、研究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历史的基地。林业档案室的基本社会职能是服务林业、服务社会、保存历史,着眼未来,强化服务,丰富馆藏是林业档案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二、林业科技档案工作资料收集的范畴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林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让林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资源。既要体现林业信息的情报价值,又要发挥林业档案的历史凭证作用,要实行林业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并重,对林业科技档案的人员编制、管理体制、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均要归入档案,以保证林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准确完整的档案资料。

三、依法治档,依法兴档

林业科技档案必须以行政执法的手段来保证“档案法”的实施。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是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导、确认、处罚、奖励,是在法律法规设定的实施范围内执法,是林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依照林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权限和程度进行的活动。林业科技档案的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起到威胁作用,执法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对林业科技档案工作中犯错误,而未构成犯罪时,必须做到处罚公正、有法可依、符合法定程序。

四、林业科技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

(一)健全林业基层单位林业档案管

理机制林业科技档案键全,会给林业建设带来诸多方便。相反,如果不重视对档案工作的管理,会给林业事业建设带来不便甚至是损失。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为了增强林业科技档案室的竞争力,需要馆藏特色档案。大量事实证明,必须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规范,重视林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特色档案收集力度。

(二)为林业生产,扩展服务功能提

供保障林业科技室作为专业的档案室,要与社会公共信息建立互联互通关系,要利用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加大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力度,增强信息采集能力、加工能力,突破馆藏的局限。使林业档案室不仅对用户能提供客观凭证,而且能提供现行的有序信息。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档案馆进行现行文件利用服务时,在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授权、要求现行文件进馆的依据、接收现行文件进馆的时限、提供现行文件服务的主体等问题上与现行有效的档案法律、法规存在的冲突。因此,应不断探索与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并选取适当的时机修改已有的法律、法规或重新立法,将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成果合法化。

(四)创新林业科技档案服务机制

创新林业科技档案服务机制,更好的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林业日常工作服务、为公众服务,是林业科技档案部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要使各项服务细致周到,内容与程序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必须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创新档案服务机制之间的关系。开展档案整理、寄存、抢救、数字化、咨询服务和技术保护业务,密切林业科技档案室与管理、建设、规划各部门的合作关系,扩展面向社会的档案中介服务,同时积极建立“热线联系”渠道和协作网络,主动了解大型活动和重要项目等的建档、利用、开发需求。

(五)强化服务意识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4

英文名称: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1522

国内刊号:11-1932/S

邮发代号:18-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5

>> 从复杂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林业企业的持续发展策略 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 论林业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 从生态林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林业企业发展潜力分析 我国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论生态林业的发展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探讨 现代生态林业建设探讨 探讨林业生态建设 林业产业集群组织生态系统的探讨 城镇化过程中县城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探讨 从复杂性理论看网商生态系统的层次化发展趋势 论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 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研究 论现代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 论林业生态建设的作用 从现代性劳动走向生态劳动 我国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探讨 林业生态工程可持续经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张国庆.小康社会建设之降低生活成本途径研究[M/OL].大成编客,(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3日],.

[4]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8-159.

[5]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6]张国庆.发展学基本理论与我国当前农村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3-313.

[7]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1):225~226.

[8]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9]张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09):53-55.

[10]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1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04):79-83.

[12]刘绮菲.脑力劳动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3]乐群星,魏法杰.劳动计量理论与方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02):35-37.

[14]刘刚.劳动力计量原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1,19(04):1-6.

[15]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03):39-43.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共享;元数据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1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24-03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 Jilin ProvinceWang Xue Wang Xin Jia Zhilei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Jilin,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resource in Jilin,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then discussed the low utilization rate situation.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of Jil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information service,this paper studied the role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it,and emphasized the public welfare service,then proposed that the platform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depending on our own characteristics,finally gave some advice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Key words〕scientific literature;information service;platform;sharing;meta database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文献资源的传播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更高效、更优质的科技文献服务。然而,对于这样纷繁、庞大而又复杂的信息资源,人们在享受它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它的无序性、复杂性和盲目性所困扰着。因此,把这些宝贵的科技文献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以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1 吉林省科技文献资源的现状

1.1 吉林省科技文献资源现状

吉林省的科技文献资源存储量十分巨大,主要分布在省内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等。主要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吉林省现有高校图书馆32所,公共图书馆43所,科技情报院所16家。拥有科技文献资源十分丰富,国外科技期刊3万余种,国内外专利文献约5 100余万件,中文期刊万余种,中文科技图书上千万册,国内外标准约40万件,还有大量的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等,近几年来还建有20多个专业化特色数据库[1]。吉林省所拥有的科技文献资源的种类如图1所示:

1.2 吉林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文献资源分布的角度讲,高等院校资源最为丰富,资金的投入也最多。每年高校的资金投入规模超过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总和的10倍以上,但是高等院校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范围仅限本校。

(2)从科技文献资源的区域分布的角度讲,各类科技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长春,其主要原因是拥有巨大科技文献资源存储量的各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机构都集中在长春市。科技文献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除长春市外其他各县市对科技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所以吉林省的科技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3)从科技文献资源的学科分布来讲,虽然覆盖了大多理、工、农、医、文、法等各个专业,但也存在各别专业和学科的文献收藏量较薄弱,对于吉林省的某些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所需求的文献资源严重不足。

(4)由于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封闭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存在着重复购买的问题,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

(5)从对社会提供科技文献服务方面来讲,吉林省现有的公开对社会提供科技文献服务的机构就只有公共图书馆和科技信息研究所,其他的科技文献机构一般都是封闭的,不对社会提供公开服务。所以说,吉林省科技文献总量中对社会提供公开服务的比例非常小,就仅有的这些可利用的科技文献资源,在一些地区利用起来还受某些条件和技术的制约。

总体来讲,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吉林省科技信息资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按照吉林省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来衡量,吉林省科技文献资源的总量与存储结构极不适应,而且还存在文献资源的分散、重复购买、封闭管理等诸多问题。吉林省的科技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向社会提供的科技文献资源量还不是很高。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思考Feb.,2012Vol.32 N2.1 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

对于吉林省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完全打破部门利益格局,优化科技文献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前面提到的吉林省在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从技术角度入手,搭建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为此,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建设了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门户网站的域名为省略。平台文献类型涉及期刊、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科技成果、图书、视频资料等;提供了普通检索、高级检索、跨库检索、期刊检索、分类检索、自然语言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服务项目主要有统一检索、原文传递、代查代借、定题服务、订阅推送、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科技查新等。平台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平台提供的服务降低科技文献检索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产、学、研的共同发展。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吉林省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平台将继续收集和自建更多的知识性、学术性、实用技术性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成比较完整,结构合理,适应吉林省科技创新与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2]。

虽然吉林省已经建立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但目前平台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不断完善,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需要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部门的共同支持,形成各部门各尽其责、最终实现共建共享的态势。

2.2 政府的作用

政府必须发挥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首先,要发挥向导的作用,引导科技资源主体服务于吉林省的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也主动寻求科技资源的支持,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与区域科技资源的紧密结合;其次,政府要推动建立和健全科技资源的交易规则和机制,发挥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政府要承担基础科研设施等公共科技资源的建设,面向社会,开放使用,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其他手段,刺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研活动主体开放其拥有的科技资源;最后,政府要通过法制建设,制定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规范,确保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发挥监督和保障作用[3]。

2.3 企业的作用

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企业既是科技文献资源最主要的供给者,也是最大的需求者,他们的意愿、行为规定了科技文献资源的流动方向和方式[3]。营利性规定了企业必然需求其拥有的科技文献资源的最优配置,共享、独享或者有限共享将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的结果,真正的障碍在于有共享意愿的情况而没有共享途径。

企业的研发活动所涵盖的科技资源中,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实验室、产品研发中心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科研人员、企业投入研发活动的资金、企业的无形资产等。

2.4 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在吉林省,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科技文献资源的主要聚集地和科技创新之源。吉林省的高层次人才、大型专业研究设施设备,主要存在于这类机构,这里也是科技信息的汇集地,科技交流频繁,不断生产和创造人才与科技创新成果,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的主要输出地。

2.5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专业的市场知识、专业的市场开拓技能为基础,与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在减少或消除科技资源的不对称、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不是真正的配置主体,它主要起到协助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配置主体,促进资源配置顺利、有效进行的作用[4]。

科技资源共享实际上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途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市场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资源是其所有者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所以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只能在不破坏所有竞争者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资源所有者的自觉行为[5]。

3 提高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能力的对策

3.1 强调公益性

平台的建设是“政府主导,公益”。政府部门作为平台建设的主体,突出了平台的基础性、公益性;而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实施主体,则充分发挥了其公益作用,赋予了该平台运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具有深刻的内涵。国内其他省市的平台建设经验也证明,只有坚持平台的公益性道路,使用平台的用户才会越来越多,才能真正助力科技创新。

3.2 突出特色

平台的建立要根据吉林省行业发展特色,集中开发吉林省各地市的科技资源。针对以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光电子、汽车产业等主导行业为主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建立本地元数据库,保证内容的可查找性。

吉林省会城市长春拥有大批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的大学知识群作为科技文献资源的知识源,可以为资源共享模式不断诸如新的活力,把国内以及国际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到社会,实现科技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3.3 强化服务

平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能否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评价平台建设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准。平台应提供知识导航服务、在线服务、智能服务、定制专项服务等结合多种服务方式,体现专业化、特色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建设思路和服务理念。如专家在线服务,专家预约服务,或根据用户需求,聚集某个领域专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4 加强交流

平台提供多种核心业务,共享双方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共享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交流与沟通,使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建立个性化图书馆满足其特定需求;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沟通,使科研单位和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科技数字图书的资源;与各地市服务站沟通,使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建设本地特色资源库方面,能为平台提供更多更权威的产业专题文献和特色文献资源等。

平台的建设应本着“服务吉林,国内国际接轨”的发展思路,与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市相关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文献资源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3.5 加强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网站、新闻会、专场推广会、讲座、现场演示会、培训班、发放彩页等形式,大力宣传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优势及服务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对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和使用意识。平台推广主要是向吉林省内各地市科研机构和大中小企业推广平台的服务业务,让其充分了解平台的使用方法、熟悉平台的服务项目、服务流程[6]。

吉林省当前正在积极建立各地市服务站,围绕各地市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点,依托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为当地政府机构、高校、科研、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一站式”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和基于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科技服务,为服务地方各类科技创新研究、科技与民生、科学技术普及等方方面面集聚了可持续助力。

与此同时,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已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和灵活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用户较好地掌握了平台的操作技能,扩大了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社会知名度和幅射面,推动了吉林省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普及应用。如果说网络技术支持是平台运行的后勤保障,那么平台资源推广则是平台的核心。

4 结 语

信息服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长期实践,对于吉林省而言是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建设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是提高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平台建设还涉及到管理体制、评估监测、信息汇集、系统分析和资金保障等诸多问题,同时也对吉林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笔者坚信,随着平台各项功能的健全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搭上这部“信息服务快车”。

参考文献

[1]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硕士论文,2008.

[2]汪保君.论区域创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建设[J].图书馆,2008,(2):69-71.

[3]钱旭潮,王龙,赵冰.科技资源共享、转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M].北京:科学出版社.

[4]肖希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4,(5):2-4.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 林权改革;林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08-02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潜山县林业的发展,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和产业结构,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从而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

1 潜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林业发展现状

潜山县林地总面积9.4万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为8.79万hm2,森林蓄积量384万m3,森林覆盖率53.1%。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累计确权集体林地8.76万hm2、确权率99.69%;发放林权证94 150本,发证率99.69%。

随着林改工作深入推进,解决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乡镇林业站131名人员财政全额供给,成立了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开展了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建成了潜山县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所和潜山县林业行政服务源潭分中心,林权流转活动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异常活跃,收到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显著成效。

截至2011年底,潜山县现有有林地86 608 hm2,其中已建成生态防护林2万hm2、商品用材林2.67万hm2、经济林基地2.67万hm2。近年来,潜山县林业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林业产值逐年上升,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稳步提高,2011年林业综合年产值23.7亿元,是山区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森林旅游方面,潜山县以天柱山为依托,森林旅游业蓬勃发展。1982年天柱山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2011年5月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天柱山5 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1年9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天柱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授予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称号,成为中国第25个世界地质公园。2011年12月20日,全国文明委授予天柱山为全国文明单位。2011年,天柱山风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逾3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40%、49.7%。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但与林业发展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潜山县地处大别山贫困山区,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财政及林农对林业的投入能力都十分有限,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该县林业的发展。

2.2 林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经过多年的林业科技推广,林业生产技术虽有明显提高,但林业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难以很快转变;加上多数林农地处深山,文化素质不高,对林业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制约营林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2.3 林业科技服务基础条件差

潜山县虽建立了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及乡镇林业站等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少办公及职工住房,办公条件落后,难以胜任现代林业科技服务需求,林业科技人员也因缺少经费,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人员素质也不能有效提高,影响林业科技服务质量。

2.4 林业结构及林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森林结构不够完善,林分质量不高,针叶纯林多,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少;二是林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开发优势产业,产业加工粗放,产、供、销体系未能形成。此外,该县尚未建立规范林权流转市场和服务平台[1-4]。

3 发展对策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潜山县的林业发展要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权流转市场,激活全社会林业投资热情。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把林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小康社会建设及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5-18]。

3.1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在山区,以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推动,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大沙河、皖水、潜水中上游、沿岸防护林及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和建设好板仓自然保护区、天柱山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进一步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增加阔叶林比例,建好板栗、毛竹、油茶、中药材、茶桑等山区特色的“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加快油茶低产林改造,发展毛竹笋材两用林、笋用林基地,建立笋干加工示范村、示范户;实施可持续森林经营,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建立健全森林“三防”体系,完善护林队伍,对长期乱砍滥伐和火灾常发区强化管理,确保资源安全。

在丘陵地区丘陵、圩畈区,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加快马尾松低产林改造,建立纸浆等商品用材林基地,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充分利用河流堤坝、滩地等发展意杨等速生树种,鼓励和扶持雷竹等笋用竹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建立好中密度薄板、毛竹胶合板生产基地和油茶加工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具、木竹工艺品等系列开发,扶持板栗、花卉及苗木生产等产业化龙头,形成企业链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经济。

3.2 发展森林旅游业

森林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是旅游者的较高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与需求。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可通过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使森林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进一步促进旅游环境的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

就潜山县森林旅游业发展而言,要将天柱山、金紫山景区以及板仓自然保护区、县城、薛家岗等统筹规划,以森林旅游为主体,以不断提高潜山旅游业质量水平和能力为重点和着手点,深入挖掘古皖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生态旅游[1,4]。

3.3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及商品林基地

紧密结合生态县建设,进一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建好大沙河、皖水、潜水及贯穿于县境南部的国道长廊4条线生态防护林体系,对天柱山、金紫山森林公园和板仓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抓好中小型水库水源涵养林、河道护岸林、圩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相结合,提高其防护功能。

围绕商品用材林基地和经济林基地,重点建好“三竹”基地[19-23]、纸浆林基地、油茶基地、板栗基地等,建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山区群众小康生活基础,达到资源、生态与人们生活需求相和谐。

3.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在大力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基础上,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生态平衡型、单一的木材生产向贸工林一体化的支柱产业、由粗放的初级产业向符合市场规律的集约型产业转变,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要。以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发展名优特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中药材培植等新兴产品产业,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产业基地,发挥资源优势,结合传统产品逆开发,重点抓好旅游业、竹业、油茶业、栗业、花卉苗木业、板材业、家具业和石业发展。

利用潜山县本土特色林产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选择合适的林区探索性引种并逐步发展林下种植西洋参、灵芝、天麻、三七等珍贵药材,或者驯养鹿、野猪、山鸡、狐狸、鼬等野生动物;利用潜山县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结合农业开发,发展薏苡、瓜蒌、茶、蚕桑、枣、山楂、山苍子、猕猴桃、苦丁茶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利用潜山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合理开展野生蔬菜、药材采摘与加工[24-38]。

3.5 建设森林保护体系及林业服务体系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林区秩序稳定,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工作能力。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作用,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逐步达到规范化、正规化,提高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和震慑力。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森林防火网络体系,落实各级防火岗位责任制,提高扑火快速反应能力和火灾控制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搞好病虫预测预报、加强病虫害检疫工作,重点预防松材线虫病及其他森林有害生物入侵,突出抓好马尾松毛虫、板栗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39-47]。

抓好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充分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为中心,以乡镇林业站为重点,加强林业窗口建设,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48-50],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支撑作用。

3.6 进一步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是建立林业融资的政策支撑。为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积极主动与县级金融部门联合制定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和集体林权抵押管理办法等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和操作细则,以激活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拓宽林业投资渠道。二是建立林权管理服务平台。为政策咨询、资产评估、信息、林权流转、抵押贷款等搭建公平、公正、高效的运行平台,提供高效、快速、便捷的服务。积极与会计师事务合作,在森林评估过程中分工合作,保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的准确性。三是加大对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以提高林农整体技术水平,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四是探索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明晰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标的、险种、费率和政府补贴标准、补贴环节与机制,以便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真正参与政策性森林保险,降低林业经营风险。

4 参考文献

[1] 袁传生,张国庆,朱学文.潜山县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安徽农业,2004(7):59-60.

[2] 张国庆.论天柱山旅游业的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5(2-3):108-111.

[3] 储永东,张国庆,江峰,等.试论潜山县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J].安徽林业科技,2000(3):9-10.

[4] 张国庆.天柱山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J].中国地方经济,2004(12):56-58.

[5]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1-10)[2012-05-06]..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1.

[15] 张国庆.加强林业能力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2.

[16]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

[17]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8] 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7-68.

[19] 张国庆,储永东.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中国林业,2000(增刊):51.

[20] 张国庆.竹笋的加工技术[N].中国林业报,1994-02-01(3).

[21] 张国庆,储江山,叶如春.毛竹林抚育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02(2):14-15.

[22] 张国庆,程度华,叶如春,等.毛竹林抚育管理技术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253.

[23] 张国庆,储江山,金先来,等.毛竹笋用林高产培育技术[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94.

[24] 储江山,储晓燕,张国庆,等.梨枣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2(3):10.

[25] 张国庆.魔芋的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3(9):20.

[26] 张国庆.人参的栽培与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3):15-16.

[27] 张国庆.山苍子栽培与加工[J].安徽林业,2003(1):16.

[28] 张国庆.山楂的简易加工[J].农林科学实验,1994(1):46-47.

[29] 张国庆.薏苡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3,9(4):58.

[30] 张国庆,伍旭升,汪正海.瓜蒌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57.

[31] 张国庆.苗木促进剂的使用[J].安徽林业,1993(2):16.

[32] 张国庆.松树种子巧贮法[J].安徽林业,1989(6):18.

[33] 张国庆.从猕猴桃中提取维生素C[J].农林科学实验,1993(12):48-49.

[34] 张国庆.黄鼬的人工饲养[J].农林科学实验,1993(4):42.

[35] 张国庆.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J].农林科学实验,1994(1):28-29.

[36] 张国庆.饲用红薯打浆密贮法[J].农林科学实验,1993(10):60-61.

[37] 张国庆.苦丁茶的栽培与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98-99.

[38] 张国庆.山珍的加工[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102-103.

[39]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40]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2-06-07].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48423.

[41]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42]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2-05-30].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43] 张国庆,赵文琴.论林业有害生物精准预报——以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为例[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4] 涂金波,胡德松,张国庆.木材的虫害科学防控[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5] 张国庆,赵文琴.潜山县板栗虫害管理研究初报[C]//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昆虫学会,2007.

[46]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24(3):40-41.

[47] 张国庆.完善法规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48] 张国庆.利用Intrannet建设林业“金关工程”[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5-166.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8

生态绿城”和创建“林业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等活动,实现一个目标:把林学会建设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先进科技团体;服务两大建设:服务林业生态建设

,服务林业产业建设;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科普工作主力军作用,二是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三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

一、在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市林学会将围绕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和壮大林业行业经济的中心任务,做好林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

二、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以总结建市20周年林业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画册。根据省人事厅的林业中级、初级技术职称条件和有关文件及市人事局近几年有关文件的最新规定,组织有关人员

编订本市林业中、初级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以指导林业评委开展职称评审初评工作。

三、开展科学考察、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学会的学术水平。一是加强学会内部会员之间的学术交流。计划*年3月组织一次较大型的全市林业学术会议,评选、宣读优秀论文,为技术人员申报

、晋升技术职称提供条件;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交流,即组织学员到外地考察学习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以及邀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到我市进行科学考察、指导和交流。

四、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调研活动,努力探讨解决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非公有制林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存在问题办法,为加快我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进程出谋划策。

五、继续加强林业科技术普及推广工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南药种植管理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林农及基层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

私营林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要求。

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作用,增强凝聚力。鼓励会员对现代林业科技知识,尤其是新技术、新成果进行深入学习和推广应用,撰写科学论文,推荐到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并切实做好科技

人员技术职称初审工作。其次是按照学会章程,吸收新会员,增添新生力量。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9

[关键词]营林造林;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62-01

0.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给予林业大力的扶持,使其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开始认识到林业的重要性,因为发展林业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生产力。近些年,我国的林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对营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以及提出建议。

1.国家对营林造林工作所做出的努力

近些年来,我国对林业的发展十分重视,逐渐认识到林业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较大的支持。首先,实施了“天然保护林工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但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后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无论是环境还是经济方面都受到了相当大的益处。

2.营林造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营林造林科技含量低

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是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十分少,科技进步水平较低,科技贡献率也同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较多。营林工作中,无论是幼苗的抚育,还是树苗种植后的生长,都是技术很强的工作,但是,在我国林业局推广的科研项目中,有关营林方面的却很少。并且一些林业局苗圃生产造林抚育等营林工作还采用传统的方式,如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技术含量十分低,而且在方法使用上比较绝对,没有因地制宜的制定一套适合当地营林造林工作进行的方法,给营林造林工作带来了困难。

2.2 忽视种苗生产环节

切实抓好种苗生产是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而种苗生产又是造林工作的首要前提,种苗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造林后林木生长的好坏。因此,只有种优苗壮苗才能速生、丰产、质优,同时为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发展提供前提。但是一些林业局对于种苗生产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超前抓种苗,用科技抓种苗的思想,这严重的影响营林造林工作的进行。

2.3 营林方式粗放

目前,我国林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营林方式比较粗放,集约经营水平低、林分质量低等。在造林工作中存在着重造林轻管理的现象,在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轻造林的现象。如对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对幼林抚育的重视不够,从而造成抚育后林分质量大幅度下降,这些都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2.4 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营林造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繁多且复杂,如果事先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很难将工作完成的。要想做好营林造林工作,就要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尤其是造林的重点项目要早作安排、早落实。然而,一些林业局准备工作做得不是很充分,在项目争取上也显得很被动,这对营林造林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2.5 营林队伍有待完善

营林造林事业是一项技术含量高,工作内容复杂繁多,工作环境较差的一项工作,对营林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十分高。如:营林技术员的技术水平要高,工作要有责任心,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且要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是达到营林一线工作者的要求。然而由于营林工作的环境艰苦,一些营林工作者已经放弃了这份工作。现有的营林人员,多数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一般都是半路出家,排派不上用场,这对营林工作的进行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6 监查机制不完善

营林造林工作从起初的选幼苗到最后长成为大树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中间要经历很多的环节,由此可以看出,营林事业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对于营林工作者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要有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果监查机制不健全,是很难维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的。

3.改善营林造林工作的措施

3.1 完善营林队伍

要想保证营造林建设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完善营造林队伍,建设一批高素质营林干部队伍和业务技术骨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如对林业干部队伍的技能培训,既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也要对政治理论进行培训,不但要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扩大知识面,也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健全监查机制

营造林事业是一项短时期经济效益较低长期造福子孙的工作。无论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还是责任心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营林工作者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工作效果以及营造林工作的进行。因此,健全监查机制,采用行政手段对营林工作质量进行定期的验收,对营林工作者进行定期的考核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

3.3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科技含量

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水平低,科技含量低。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先进机械,增加科技含量,改变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推广机械割草、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现代营林耕作技术,提高林业质量。除此之外,在育林技术上可以采用遗传学、生态学和生物工程技术,从而提高营造林的技术含量。

3.4 加强对种苗生产环节的重视

苗圃作为营林的基础工作,苗木质量的高低对造林的进展与林分的生产力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林业部门要重视种苗生产环节,选择优苗,加强抚育管理。同时做好营林苗圃病、虫、害的防治,从而培育出优良、健壮的苗木。

3.5 做好准备工作

对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在进行大规模的营造林工作前,就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以防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束手无策。

3.6 加强质量管理,稳步提高营林造林质量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营造林质量管理有所提高,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完善监管体系,从而稳步提高营林造林的质量。

3.7 提高认识,巩固营林基础地位

林业局的有关人士要提高认识,巩固营林的基础地位,促进营造林实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森林法》中也明确指出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的方针。由此看出,营林的基础地位不可忽视。

4.结束语

林业无论是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对林业的发展。而我国林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是营林造林事业,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整体的发展状况,这就要求稳步发展营造林事业,克服其发展中的不足,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确保营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6)04-0033-03

[收稿日期]2006-05-26

[作者简介]田刚(1962-),男,陕西绥德人,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窦林华(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戚文海(1971-),男,山东胶南人,黑龙江大学副研究员。

中俄两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问题一直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研究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环境有利于充分挖掘对俄林业产业合作的潜力,增强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动力,实现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促使中俄林业合作迅速向深层次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一、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运行的环境分析

(一)舆论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人对俄科技水平的认识仍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非全面宣传的消极后果是,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有关俄科技成果特别是林业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动态的报道,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对俄科技领域的相关评论;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林业科技成果展,同时邀请俄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最新动态。只有通过上述举措,才能形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才能引导中国的企业、科研单位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进程中来。

(二)政策环境

良好、适宜的政策环境将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的营造应从两国行业主管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与对方开展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政策,在与俄毗邻各省区及与俄方结为友好省州的省区,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和出台本地区加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项条例,共同构成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三)政治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政治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中俄林业科技合作实现产业化的良好政治环境已经具备,在今后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两国政府应进一步对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计划、领域、原则、方式等加以确认,使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政治环境更加巩固。只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才能为两国林业科技特别是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

(四)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两国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程度。目前,中俄两国均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两国的林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而俄罗斯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则更低。目前,人才和资金问题(特别是中俄专项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制约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启动的关键因素。为加速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两国政府在加强培育和调控林产品市场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有利于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专业要素市场,如劳动力、资本、科技要素市场。只有专业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成熟,才能培育更多的合作主体尽快参与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进程中来,从而切实扩大产业化的规模。

(五)体制环境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中俄林业科技合作机制的高效、务实运行取决于两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目前,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两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滞后,这既不适应两国各自经济转轨的需要,也不适应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体制改革总的取向应是使科研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转变,从而使双方的科研单位有与对方开展科技合作的较大自。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已私有化,或建立了股份公司。只有两国的科研机构真正成为技术市场的主体,其科研成果才能实现商品化,进而为实现大规模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六)生态环境

中俄两国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仅要注意森林经营的经济成果和效益,而且也要注意森林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防止滥伐森林,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是中俄两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永续利用森林资源,使青山常在,这不仅是林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中俄两国合作开发的长期发展目标所在,是林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否则,任何不合理的开发行为,都会造成资源的破坏,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这种破坏的后果具有很大的惯性,即使耗费巨大的人力、技术及资金等资源去拯救,也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

(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有利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的教育、文化、体育、文艺、卫生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沟通、融合。良好的人文环境将从最根本上解决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中的非经济因素障碍问题。这种环境的营造应从两个层次入手,一方面在政府层次上,应继续加强中俄两国政府间的定期会晤与磋商,将两国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切实推动人文领域大型合作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民间层次的交流。在营造良好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人文环境方面应充分发挥民间的上述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良好、适宜的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外部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子环境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它们将统一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二、促进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途径

(一)以大项目为纽带,使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有机联系,高效运转

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应以重大合作项目为示范,以林业科技项目合作为桥梁,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以持续的政策创新为动力,才能将生态保护和森林资源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应将中俄林业科技合作项目进行分类,根据项目的层次和规模确定相应的合作主体,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两国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开发和利用俄罗斯森林资源领域,在发展大型联合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包括在赤塔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分别建设生产能力为60万吨和30万吨的纸浆厂[1]。其中,中国在俄最大的投资项目――赤塔州阿马扎尔斯达60万吨纸浆厂和森林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3月中旬通过中国有关部门审批,俄远东设计院已完成厂址的勘察设计,并已通过由俄地方政府组织的环保听证会,俄方专家正在对中方拟出资的设备进行技术评估。

(二)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构建中俄科技林业合作机制,两国中央政府及科技、外贸主管部门应做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各个子机制。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起步阶段,要注重发挥两国政府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特别是要完善各自的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和孵化器建设。在产业化发展阶段,要逐步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以企业为主导,应以持续的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为产业化提供不竭动力。可以说,中俄两国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败。俄中林业合作常设工作小组于1990年根据苏联国家林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协议创建。到2000年为止该小组举行了四次会议。2005年8月俄罗斯联邦林业署与中国林业部达成协议恢复该小组工作。在区域林业科学合作中,中俄两国政府积极组织国际性、区域性学术研讨会议,互派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访问、讲学,互派人员学习进修,互派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研究,共建实验室等。

(三)应对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做出中长期规划

目前,当务之急是由两国有关部门对双方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需求情况做全面深入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做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中期和长期规划,确定具体的合作目标、原则和步骤。应将调查结果在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上,定期举办俄罗斯林业科技成果展,以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近期内应首先做好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项目以中小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中期内,应逐步扩大中俄林业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工作,逐步由以黑龙江省为主扩大到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乃至扩大到全国,以大中型项目为主,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长期内,以大型项目为主,以增强两国各自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多个中俄林业科技产业园区,以大批林业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为最终目标。例如,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开展森林资源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在双方互利互补的原则下进行技术合作,使森林经营向集约、丰产、永续的经营模式转化。

(四)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有所不同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应主要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机制,不断壮大双边科技合作基金规模,扩大双方参与合作的主体,引导合理的科技合作投资领域,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立法,优化双方科技成果的孵化环境。在产业化的成熟阶段,两国中央政府的工作重点应适时地转移到为两国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只有两国政府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将工作重点适时转移,才能切实推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2]。

(五)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是产业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动力

在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成熟阶段,必须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激励机制为媒介,带动其他相关方面的创新,从而构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完整的创新体系[2]。构建创新体系,既是林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本身的内在需要,也是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参与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为中俄林业科技合作产业化注入不竭的动力。中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合作的长远目标应是在不破坏森林的生态保护作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把先进的林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运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提高项目实施地的木材产量,为中俄双方在林业上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技术创新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正成为全球广泛认同的林业发展方向,它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的重新定向和定位,同时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在对后代人需求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对林业各方面的需求。林业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历了由产量型到效益型的转变,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崭新阶段。我们从分析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条件入手,探讨林业科技创新在林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从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论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及对策。以期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概述

林业的主体是森林,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大的生产者,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多重功能,因此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从人类利用森林的方式和内容上看,林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自然林业、农耕林业、工业资源林业和综合利用林业4个阶段。森林利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带来森林经营思想的演进,从自然林业时森林对人类的单向呵护,到农耕林业时因粮食问题产生的毁林行为,再到工业资源林业初期对森林的掠夺式开发和后期的森林永续利用,以及20世纪中期以来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反映出人类对森林的经营越来越趋向于成熟。从森林永续利用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最大的进步在于从强调森林单一价值的生产发展到了强调森林的全部价值,经营单位从林分或林分集合体发展到景观和景观基础上的森林健康和生产力,从注重森林的蓄积量和定期产量发展到在注重林龄、结构、林木活力、动植物种类等森林状态的前提下关心蓄积量和定期产量。

2、技术创新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1 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技术 随着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森林资源清查、监测和管理手段日益走向现代化。并使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向高层次的区域与全球的方向发展。近代森林经理学融进了系统论、控制论、模拟仿真理论及信息科学等现代决策理论与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有可能从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对复杂的森林系统作出多资源多目标和土地综合利用的优化方案,加快实现了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方向的转移。

2.2 林木遗传改良与无性系林业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林木育种开始从常规手段向遗传工程过渡,基因转移技术逐渐渗入树木改良领域,并应用于林业生产,分子标记技术对主要树种的遗传图谱构建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可创造出优质的工业用材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后无性系林业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突破。使得桉树、辐射松等树种的无性系造林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当代林木遗传改良及无性系林业的技术创新,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森林资源进行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定向培育和工业利用。

2.3 森林集约栽培及管理技术 人工林集约栽培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为: 林木培育定向化,即按工业生产要求。营造专一用途的森林;管理措施模型化。即在不同栽培措施、营林生产与社会经挤条件等因素对人工林产量、产品结构和经营效果等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栽培区、不同立地类型、不同造林营林措施、不同作业用工与投入价格、不同木材规格及价格等方面对营林效应的影响关系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用于选择人工林的合理轮伐期和培育方案,评估人工林的生产力与发展潜力,从而实现人工林的优化经营; 栽培作业机械化,即苗木培育向工厂化发展。

2.4 木材科学理论及加工利用技术 今年来,国际国内在木材物理学领域已揭示出木材加工处理机制,改进了木材加工处理工艺,能够利用小径材和采伐剩余物制造出大规格、高质量的板材或直接压模成型的木材构件,并从全树利用向全林利用的方向迈进。在木材力学领域已扩大到以木材为基质材料的人造板、层积材和复合木质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使木材和人造板等木质材料的测试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木材加工,加工机械达到高度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清洁化。在产品结构上,耐用、耐腐、耐压、固化和阻燃新技术不断更新,定向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重组木等新产品开发层出不穷。在制浆造纸工业方面,酶工艺已走出实验室应用于造纸生产。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对策分析

3.1 发展林业高新技术 在林业生物技术创新方面,要着力解决林木生长率低,森林质量差和抗逆性不强等技术难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着重提高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发展数字林业,完善森林生态和灾害监测网络,建立森林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选育出一大批优质的林木优良品种,在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等方面,要在增加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产业上取得突破,从培育、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到加工利用进行一体化机制,提高科技质量,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使林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3.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首先要调整林业结构,建立林业科研新机制。主要解决学科结构、科研结构布局和组织结构,在学科结构上加强生态环境改善,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及植被恢复技术,人工林资源培育、保护与高效利用,高新技术在林业上应用的创新能力等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的综合素质。转换机制,成立现代科研院所,形成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科研新模式,开放、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敬业爱岗的院所新文化,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

3.3 抓好林业产业升级 增强林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水平。强化高新技术研究,积极培育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兴办科技先导型企业,大力支持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减少研究和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在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强制性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3.4 健全和完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成立林业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的这个组织可由林业部门、产业界与科研院校联合组建。主要进行林业产业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传统生产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绿色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立林业技术、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对于林业部门不仅要加强法规、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而且要起到中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利用现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林业机构网络大力推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扩散能力。

4、结语

技术创新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为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的手段,从而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技术创新一定要从林业体制改革、林业高新技术、林业产权、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林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林业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混麦林营造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12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部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