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林业技师论文

林业技师论文

时间:2022-06-25 11:01:06

林业技师论文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1

    培养林业初、中级人才的林业专业学校及专业明显减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省有培养林业科技人才的学校六所,而目前仅剩两所;专业由原来的“林业”、“经济林”、“木材加工”、“食用菌培养”、“园林”、“装演”等十几个专业,至目前的“园林”、“装潇”等几个专业,社会适应力逐步减缩。

    林业科技论文的数量及质量锐减。以某林业学校为例,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期,该校每年都有许多教师发表有一定影响的林业科技论文。而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教师发表的林业科技论文数量明显减少,并且许多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并不是因为有重要的科学发现或科研成果,其创作目的也不是为了引导、指导生产、促进生产,而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凑足论文数。真正主动出击,动手研究的林业科技论文减少,科技含金量明显降低。

    林业学校的生源明显减少不仅仅是应届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读林业学校的人数明显减少,在职职工继续教育选择林业及相关专业的也明显地减少,职工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按理说,湖北省的林业教育应该不致如此。一是我省每年的中、高考报考人数及录取比例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来说,应该是排在前列的,如果学生愿意选择林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的话,生源问题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成为中等林业学校及高等院校办学的首要间题。前几年我省中等学校多,且每个学校的学生都不少,而现在许多原来以“林”字开头的专门学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都先后将专业重点转移到其它方面,也就是说,学校办学的数量较前阶段相对较少。照理说,学校数量减少,那么剩下的学校的生源,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生源,应该不会如月前的门庭冷落的状况,而应该是人满为患才是。二是我省的学校教育较邻省发达,湖北省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在校生人数、适龄儿童的在校率,还是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靠前的。如果我省的林业产业及林业科技有重大成就,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我省的与林业相关的企业在全国或是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林业科技成果在转化上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让林业职工或是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高等院校的生源及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也不应该有困难。三是我省的交通,无论是在航空、公路、铁路还是水道都很便利,横贯我省的长江素来被称为黄金水道,京广、京九铁路又纵穿南北;而以湖北邮电科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在电子信息的某些领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处在亚热带,属于半湿润气候,适宜许多速生树种及多种经济作物以及花卉的栽培、繁育,在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信息及物流条件下,我省林业行业应该在我省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在考生心目中的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四是我省处于长江中游,是长防林建设的重要省份,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经费投人,国家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在林业行业中实施的“六大工程”,显示对林业生产及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我省林业产业的投人。

    也就是说,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的不断转变,人们要求回归自然、重视环保的呼声愈来愈高,我省林业教育应该获得长足进步。一方面,我省林业教育发展中,有较其它省份更为有利的地理、气候、教育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我省林业发展现状,应该对林业科技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林业学校教育应该不致出现象目前这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窘状。

    但实际上,这状况却还在持续,并且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那么,这一状况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严重脱离,教育本位思想明显。学校教育者没有一种大林业观。以某林业学校为例。学校在七、八十年代出现一大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有专长的林业教育专业教师,这些教师能够写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科研论文,其原因在于这些从事林业教育的教师对湖北省的林业资源状况及林业产业、湖北省林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的大致方向、对基层单位在生产中有何难题等等都比较熟悉,因而他们能够结合实际写出大量的优秀科技论文,为湖北省林业资源勘探、林业生产等作出积极的贡献。但现在,许多从事林业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及林业科研的工作人员,对林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不够了解,不太明了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学校专业该如何设置;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些方面的人才相对过剩;在生产中,哪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更新等问题。学校的决策者心中不明了,学校的林业教育工作者不清楚,那学校怎能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呢?

    其二、学校的教育所产生的价值未能很好的与林业生产实践结合,林业教育的价值未能被社会所重视、所认可。由于我省林业产业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没有形成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规模的企业,林业产业结构也未能迅速调整、转换,一方面是许多林业企业、科技推广部门没有找到可利用的新项目,未能利用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优化产品,另一方面是大量新的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中或科研论文中,找不到它存在的价值,林业人才及林业科技产品大量闲置。

    其三、科技研究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是体现在林业教育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学校教育主要还是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偏少,使用不普遍。严重滞后的教学手段,使许多先进的技术在教学中无法讲授,最新的科研成果无法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常讲常新、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从而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二是科研经费相对偏少。许多有志于、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科研活动经费,不能在实验中得到求证,许多好的,可能在生产中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难以用有说服力的理由,实现它可能产生的,对林业产业的积极的推动力。教育科研经费投人的严重不足,挫伤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其四、缺乏必要的林业教育科研及产品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首先发展林业科技,而科技水平的提高,又要依赖科技人员主动、积极的投人科研工作中,去寻找在林业生产中和林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理论,从而使科研成果成为林业生产,林业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这种结合林业生产、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科研成果,对林业生产的理论指导或实际操作的指导,将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而科技成果的产生,是科技人员个人或是集体的长期、艰苦劳动获得的,一方面要对有成果的人员或单位及时地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人到这种对国民生产有积极意义的科研活动中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科技创新,使林业生产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使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走科技创新的林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人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2

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按照省林业厅、省人事厅《安徽省林业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林人〔〕70号)执行。申报人的专业工作年限统一计算到2012年12月31日。

二、申报材料

(一)各市及省直管县人社局或省直厅(局)人事部门委托评审函1份;

(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三)《2012年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简明情况登记表》一式20份(须为A3打印件,格式见附件1,附件1-4请登录安徽林业信息网()首页“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下载),破格申报人员还应填写《破格申报人员审批表》(附件2)1份;

(四)《个人业务自传》打印件1份,内容必须如实反映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专业成果、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一般在2500字左右,并需经申报人所在单位审核盖章;

(五)任工程师职务以来的论文、论著原件。根据省林业厅林人〔〕5号文件精神,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提供论文打印件,无需正式发表。

(六)提交评鉴的论文复印件(须将每篇论文的作者、单位等相关信息遮盖后,各复印3份;正常申报人员提交2篇评鉴论文,破格申报人员提交3篇评鉴论文);

(七)相关的学历证书、任职资格证书、聘任证书、获奖证书、外语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或免试审批表)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1份,原件经审查后退回,复印件须由申报人所在单位审验盖章;

(八)近期免冠2寸照片1张;

(九)《林业项目鉴定意见表》及相关业绩证明,项目鉴定表上须有2名同行专家对该项目的鉴定意见。项目鉴定专家还须填写专家本人主持或承担过的重大林业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推广与课题研究等情况,并经专家所在单位审核确认(鉴定意见表及项目鉴定专家条件见附件3);

(十)《申报林业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一览表》(见附件4,填好后贴在申报材料袋封面上)1份。

三、时间安排

(一)申报材料报送时间为2012年9月1日至9月30日。

(二)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水平考试时间初定为8月15日至8月20日,面试答辩时间初定于11月上旬,具体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也请及时浏览“安徽林业信息网()内设机构人事教育处”栏目)。

四、其他要求

(一)各地、各部门在组织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皖人发〔〕81号)的相关规定,经个人申请、用人单位审查同意并公示后,逐级上报。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及各市、县(区)林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按照职称资格条件审查的有关规定和程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不符合资格条件和程序的人员一律不得上报。对申报人所学专业与所从事专业工作不相符的,须提交接受本专业的继续教育证明。对资格审查未通过者,应及时将申报材料退回,并说明原因。

(二)根据省林业厅林人〔〕70号、林人〔〕5号文件规定,继续对申报人员的论文实行前置评鉴;申报人员参评的论文要求选题正确,阐述清晰,条理清楚,研究方法科学,具有本专业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提交评鉴的论文,每篇字数均不得少于3500字。

(三)继续实行面试答辩。为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根据《安徽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细则(试行)》及省人社厅有关规定,申报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参加由全省林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的面试答辩。通过面试答辩的人员方能申报职称评审。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教师;财务;技能

21 世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技能培养是满足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应用型和创新型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生财务技能培养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本出发点,适时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基层管理高技能的需要,认清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处理好财务技能培养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协调性。

一、教师的渗透作用

(一)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内容中

根据市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技能的要求,即熟悉会计主体业务的财务技能;掌握机构会计系统和会计政策的财务技能;掌握各种财务分析和报表生成软件的使用方法财务技能。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相关专业课进行分类为业务课程类、法规政策课程类和信息课程类,教师将财务技能分别渗透到这些类别的专业课程类型中的。

(二)教师渗透财务技能到教学模式中

教师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财务分析能力培养方案,明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引导

业务课程教学内容是财务技能培养的根本,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直接的作用。基础会计课程侧重在企业基本经济业务核算、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程序方面加以引导。企业会计课程侧重在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方面加以引导。成本会计课程侧重在费用要素的归集与分配、成本会计核算法方面加以引导。管理会计课程侧重在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方面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侧重在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方面加以引导。项目投资评估课程侧重在以国家计委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方面加以引导。技术经济学课程侧重在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方面加以引导。

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属于法规政策课程,是业务课程内容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间接的作用。经济法、税法和证券投资侧重在基本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内容方面加以引导,为更好地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课程,是业务课程的延续,教师对学生财务技能培养起到手段更新与扩展的作用。利用会计软件,培养学生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的财务技能。

(二)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引导

实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培养学生财务技能的“财务分析情境—财务分析岗位和财务分析任务—财务分析方法”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接受财务技能的培养。

1.课程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为学生主动提供财务业务情境、财务岗位和财务任务和财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技能和管理技能。

2.综合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信息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掌握信息多、快、准, 谁就能取得经济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财务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及时获取信息,并及时加工整理,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断开发信息资源,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利用训练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总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积极发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财务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管理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并增强创新的财务技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根据国家财经法规、会计工作法规等要求,具有区分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实际分析财务技能。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活动的财务技能培养

教师在学院教学活动引导下,除论文以外,设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等多种文体的毕业论文设计,让学生在多种文体毕业论文设计之间进行选择,尤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商业计划书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财务分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练就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其应有的财务分析职能作用,参与经济管理,设计出相应的文本。练就人际交往能力,发挥其处理各方面经济关系作用。

三、教师的沟通作用

教师在渗透和引导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作用是强化学生财务技能培养的条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导向,采用不同方式激发学生财务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观念。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示范引领财务基本技能操作,指导学生财务问题解决分析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财务技能培养活动,训练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所示。

基金项目:

2009年山西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研究”(晋教高[2009]44号);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素质培养的研究”(YB-201309)。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 .北方经贸,2007, (8).

[2]巩建闽.基于系统的课程体系概念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 ):102.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园林工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68-02

园林工程课程是基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课程后,对所学的课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本课程既有工程设计理论的知识,又有施工技法等实践性强的内容;工程设计既要体现出施工技艺与造景的高度结合,又要考虑经济水平与施工技术水平的制约。园林工程课程是高职类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且该课程教学难度大、任务多、实践性强。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本身性质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着自身特性,主要是以突出实践能力为主。目前园林施工人员的水平不一,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参与工程施工项目时,往往手足无措,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在工程施工仪器的使用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情况降低了园林专业的信誉度,影响了后续学生的就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园林工程课程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对园林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作为一名从企业进入高校的工作人员,根据园林工程课程自身的特点,对园林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做了详细研究,提出园林工程课程全面的、必要的改革的建议。

一、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理论教学方面。注入式教学:在园林工程的理论教学中,常常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一味的讲解、灌输,而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记、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2.实践教学方面。园林工程课程的外出实践机会较少,与有关的施工企业联系有限。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使学生没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的机会;产、学、研缺乏紧密的结合,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的失衡让本身实践性的学科变得没有意义。同时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很好的掌握,这是实践教学少的一个弊端,在园林工程课改革中更应该注意这方面。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做到更充分的锻炼。

3.过度依赖外聘教师。为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在专业实践方面的缺陷,高职院校内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部分专业课教师,为学生讲授目前行业、专业动向,将一线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较为实用的专业知识,同时实践知识的传授也区别于理论知识,更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也出现了学院过度依赖外聘教师的情况。聘请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一把双刃剑,要协调好这之间的问题。

二、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时展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强园林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使园林工程课程改革成为必然。

1.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减少了课堂板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笔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大量在企业工作时实地拍摄的实景施工图片或者录像,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园林工程。同时还应加入录像,如在讲授种植工程时播放大树移植的现场施工录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兴趣。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应有一定的板书教学,可以将主要提纲和要点写在黑板上,充分发挥二者的教学长处,使二者互相补充,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重点设问的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进行假设让学生进行反驳,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另外,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后布置下一节的知识调查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调查,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期待下一堂课,增强上课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能活学活用,也能更加了解市场动态,让书本知识与实践完全地结合。

3.趣味教学。园林工程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在教学中根据园林工程课程的学科要求,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引导学生开展各式的教学研究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可开展地面铺装设计大赛,并将获奖作品展出。

4.施工现场授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和当年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施工单位联系,带学生深入工地,现场给学生讲授相关园林工程内容,让学生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深入到实践中,如在本学期园林工程教学过程中,适逢泰州市凤凰东路绿化改造施工,笔者带学生在工地上参与了此项目的铺装工程、绿化施工等过程,项目施工后期,又带学生进行了现场参观,通过对比改造施工前现状、施工中过程和施工后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园林工程施工的重要性,掌握了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5.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园林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地邀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以做报告的形式,进行某一专题的讲课,给学生讲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例如在授课过程中,专门邀请了泰州市锦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为学生作了假山设计和施工的专题讲座,报告会后学生同专家进行了座谈,对工程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同时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

三、小结

总之,希望通过以上各种方式使园林工程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教学方法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让学生亲自参与施工,既增强了感性认识,又有了实践经历,从而增强了毕业后就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烨,许勇,张衡锋.农业职业院校高职类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卜卫东,朱能武,冯光澍.园林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12).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5

我县早在1979年便成立了平江县林业学会,1985年成立林业技术推广站。1995年成立平江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下设一所三室,即林业科学研究所,林木丰产栽培室、森林保护室、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室,同时27个乡镇林业站也相继成立了林业技术服务站。2003年,县林业局根据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成立了林业技术领导小组,下设退耕办、生态办、油茶办、规划设计办。均由县局一把手担任主要负责人,现林业科技推广站核定编制18名,平均年龄42.6岁,其中大专文化的8人,中专文化的10人,都是林业工程师以上职称;平江县林学会现为第八届,设营林、森工、野保、生态旅游四个学组,现有会员7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8名,助理工程师38名。今年,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方面主要是通过参好了林业科技论坛,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举办好一次林业培训班,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林业科技网络建设的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是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今年10月,市局组织召开岳阳市第六届林业科技论坛,我局通过林学会通知各会员,先后有22名会员撰写了林业论文参赛,其中,高工黄展鹏同志的《论平江县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的意见》与《平江幕阜山黄山松群落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的探讨》分获一、二等奖,工程师胡满花等撰写的《平江县古树名木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入选论文集。通过参加好林业科技论坛,林学会成员充分体现了研究发展平江林业的对策与建议,为我县林业发展方向及林业科技方向指明了道路。

二是开展好岗位大练兵活动。今年4月,我局党委研究,在南江林业站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试点工作,主要是对林政、营林、林业财务及森林公检法等四线人员进行林业业务和政策法规考核。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10月,局党委通过下发文件,决定先在全县27个乡镇林业站开展此项活动,目前此项工作已全面铺开,全县林业站407名林业职工高度重视,一致认为,通过练兵活动,在林业业务的各方面能切实得到提高。

三是办好林业培训班。12月1日,局党委召开全县林业工作技术人员森林资源档案工作培训班,全林业系统38个场站的主管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主管领导到均参加了培训,森林资源培训是我县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的一项硬件指标。目前,各单位均已确定了一名专职森林资源档案员,来加强资源建档,确保森林资源的有序使用。

通过全县38个基层林业单位的纵向发展,局林技推广站、林学会等8个林技股室(单位)的横向沟通,我县林业科技推广网络已基本完善。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二、内抓外引,推进科技推广项目实施

年我们在内抓各项林业建设的同时,向上级继续争取了油茶低改、丰产林建设项目、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项目,主要推进了油茶丰产栽培、速生丰产林栽培、森林病虫害防治三项林业科技推广项目。

一是油茶丰产栽培。“巴陵籽”和“德字一号”油茶是我县油茶产业开发的优良品种,自1992年开始,我县采用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繁育苗木4056万株,先后被推广到江西、湖北等4省43个县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696工程造林。今年,我县继续加强丰产选优栽培,先后在童市镇等地建立高产基地360亩,建立优良无性系苗圃11个,义务培训林农油茶嫁接技术6次,因此项致富的林农由去年的62户增加到78户,每户平均建有油茶嫁接地10亩左右,估计此举可直接提供优良无性系苗子,450万株,可造林500万苗,目前,童市林业站与局产业办积极帮他们找销路,局信息办还将其油茶苗信息免费到县局网站上。

年内,油茶产业科技推广方面我们还继续推进两项实事,一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合作在童市镇建立的油茶良种试验园建设,历年共引进70多个优良无性系,设立98个对照,经过11年的观测,摸清了油茶全同胞、半同胞、无性系、不育系等的遗传性状、生长指标、产量,为油茶的高产、稳产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产途径,该课题今年内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推进与省林科院、市林科所在时丰建立的基地建设,该基地是今年局为进行油茶优良品种区域试验及优良无性系推广而建立的,基地面积共200亩,省林科院大兴安岭在江西、贵州等地建立试验基地,通过观察油茶同一高产品种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性状,从而选育出最适应本地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最终达到高产目的,目前,该试验基地已完成整地工作,计划年前完成造林。

二是速生丰产林栽培。按照国家林业局“林业相持阶段”的林业发展战略目标,我县被定为南林范围,上级指定我县为幕阜山区速生丰产林基地。一年来,我们利用工程及社会造林,通过在三阳上坪建立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先后繁育并提供优质杉苗100万株,马尾松切根苗80万根,桤木苗80万株,意杨扦插苗25万株,营造岳纸基地近5万亩,退耕还林及长防林工程4.6万苗,95%以上面积的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标准。

三是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今年,我县通过多方争取,于5月份建立全省首家森林植物医院,此院在服务全县80万林农的同时,也可对全县57种病虫害对症防治,如今年7月,临长高速公路平江段18公里路侧绿化通道患发杨扇舟蛾,该院在确诊之后,冒着高温酷暑,用高压喷雾器,烟雾机对其进行了药物防治,一周后,绿化通道再现绿色,给高速公路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上下联动,完善林业科技三大标准化建设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园林专业;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13-03

高等职业教育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纯的企业需求导向转向兼顾个人发展需求导向,这种转变必然引起高职教育的深刻变革,而变革的核心正是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既是对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高职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必将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活力。[1-4]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建设与改革中,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结构和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园林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和导向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因而其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见图1。

通过3年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实训,通过大量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在工作中发展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从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工程预决算以及观赏植物栽培、生产和养护管理(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

(1)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与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针对培养懂园林施工技术和园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会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和园林设计的素质良好、知识够用、能力强的技术性和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建立了“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训练课”四大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①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体能、应用文写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法律意识,等等。②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本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以及能力训练课程,培养本专业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③专业核心课:传授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培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等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④职业训练课:培养从事园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实际工作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和熟练技能。

(2)建立与园林专业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围绕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整体素质培养为载体,从行业实用着手,通过理论启发、实践尝试、基本技能应用和技术创新等环节,培养实用型的园林人才,见表1。

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工学结合”实践

1. 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

(1)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主线的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企业用工需要、能够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建立了大二假期到企业实习,大三上半学期有一个月的专业定岗实习,大三下半学期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按照“引进与培养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聘请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担任《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本专业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为企业服务,达到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

2. 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教学课程,整合教学内容,把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如园林专业的《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植物造景》、《园林绿地规划》、《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溶入了“助理景观设计师”、“高级花卉工”、“高级绿化工”、“造价员”等职业标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即可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工学结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目前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大部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如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实习、盆景与插花艺术教学实习等都在专业实验室进行。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学院和系部不断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训条件,共建设校外专业实训基地23个,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能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职业体验及教师挂职锻炼等需要。拟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用来展示园林材料的特性,具体的施工工艺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课堂上得到场景训练。

实训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落实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条件与实施方法,及其与企业的沟通、协调、制定实习生管理、实习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内容。学校则负责对教学的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企业方面主要由施工单位或绿化部门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课程、安排学生跟班实习、安排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中去。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的教学任务也不同,指导教师预先确定好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按计划、按要求实施,以求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识到,只有建立以职业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能力为中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校企合作贯彻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就业指导等具体工作中去,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5-7]

参考文献:

[1]陈开森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1).

[2]管振彬.建构主义理论大学实践教学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4]郭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园林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因此设计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已成为衡量本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成为关系到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动手能力强,但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同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园林设计的实践,缺乏对园林行业的真切感受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园林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2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规范掌握不牢

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功底不错,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是色彩、形体表达比较出众,但是涉及到工程制图、设计初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规范,则掌握不好,成为其进行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的瓶颈和障碍。

1.3学生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

要想完整出色地完成一个园林设计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建筑、园林设计、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富有创造性地将所学理论触类旁通地综合性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并以园林设计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学生将设计理论综合运用于设计实践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重要的命题。

1.4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待提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在涉及诸如计算机常用软件(如word、power point)的熟练使用、文献资料的熟练检索、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园林专业以外的其他背景知识的涉猎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

1.5校外参观实习及岗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通过校外实地参观学习,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实际的园林景观,从而增加感性认识。但出于安全等各种因素的考虑,这种校外参观实习的机会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岗位实践要求学生到园林设计的一线工作环境中,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口或相近的工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对接。但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导师的推荐,实现到一线园林设计公司实习的目标。也有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但就园林行业的特点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并不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实践目标。

2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社会上对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需求量较大,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的综合性特点,还有很多相关专业的人士也都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学生并不了解。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工作方面的前景动态,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通过受教育而丰富自己,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获得摆脱现实奴役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学的教育,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学习,掌握学习一门专业的自我学习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理念。而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教育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成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途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并不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掌握某种实践技能的操作,更主要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导性的角色,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实践操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和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以及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2突出实践性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职高专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市场性特点;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学目标突出职业性特点,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特点,这些是职业教育院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突出实践性教学应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特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无论是操作练习、设计练习,还是实地参观学习,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综合运用设计基础理论,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2.3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的互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考核形式多样化,突出综合评价

以前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纯理论考试为主,而这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弱项,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在考前提前给学生划重点,平时不太努力的学生,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成绩也还可以,但背过就忘,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5],建议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多样化,尤其是应用类课程,应该突出平时的技能训练、综合的技能培养,再加以理论考试,重视平时实训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甚至应用设计类课程的最后考试可以采用快题设计考试或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考核。

2.5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和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园林设计类的学生,到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地参观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深化设计理论的理解,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除了导师推荐,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其实习实践的机会。

3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特色

3.1《autocad》课程的教学改革

熟练掌握autocad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是从事园林设计行业的必备技能之一。这门课程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首先接触的设计软件课程,熟练掌握该课程,不但能熟练运用这门软件的相关操作技巧,而且还能为后续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autocad课程的讲授,首先简单介绍这门软件的特点及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软件有初步地认识。然后,由浅入深地系统介绍软件工具和命令的使用特点和技巧,其中穿插适当的小练习,以巩固学生对工具和命令的理解和熟练操作。基本绘图工具和编辑方法讲完,便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命令抄绘各类园林设计图(4幅左右)。在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绘制园林设计图的基本步骤和操作命令。图块、文字标注和尺寸标注、打印输出部分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是结合实例来讲授,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掌握,然后再由教师系统化讲授,最后再由学生结合作业练习所学内容。在这个过程,采用“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教学方法[6],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打印输出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要求更强,一般都要求学生亲自去打印,才能发现问题,学到东西。最后结合园林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结合本学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所学工具和命令技巧,绘制简单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以及园林设计图。同时,注重和学生的交流、辅导工作。

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操作练习,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autocad常用工具、命令及操作技巧技能,能够熟练进行园林设计和施工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园林设计理论和autocad操作技巧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autocad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一门应用设计类软件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技能,以期让学生触类旁通,为后续其他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提供一种学习方法和思路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并上机操作,这对教师讲授新课非常有利,学生学得快且注意力集中,教师讲授省劲。教师通过布置合理的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地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在练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突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至关重要。

3.2《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高专园林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园林应用设计类特色主干课程。因此,该课程除讲授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原理外,还安排大量实践性作业,突出实务性和操作性,力图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原理、原则及艺术手法与技能,从而能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因地制宜地做出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植物种植设计。同时《植物造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开设之前,已经开设了一些园林设计的基础课程,如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艺术、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园林生态等。因此,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熟练进行各类园林景观绿地的植物造景。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表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重点,突出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讨论式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学习。一是突出重点。课程的讲授分为总论和分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造景的原理等内容,由于植物造景的原理(设计原理、生态原则等)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多有涉及,因此总论部分突出重点,着重讲述植物的建造功能,同时实地参观学习并布置实训作业,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的建造功能、美学功能进行植物造景设计。分论部分是对总论部分设计理论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结合实训作业进行的。课程的讲授和实训作业的布置均按专题模块进行,突出重点,强化训练,有的放矢。二是突出实践性。布置大量的实践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植物造景课程设计类练习的内容从要求具体而明确的专题性练习逐渐过渡到要求宽泛、不具体的综合性练习,如按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先布置用植物构成空间的设计练习、植物群落设计、花坛、花境、花卉专类园等专题性设计,最后布置综合性小型观赏游憩公园的设计练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专题性的设计内容。设计作业的形式多样,手绘图纸应是主要的设计作业形式,这是园林设计类学生必备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设计类软件交电子设计作品;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像花卉专类园作业则要求学生在文献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熟练运用word、power point,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师生讲出来,从而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考核突出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技能、理论考核和综合技能3个模块,课程成绩按4∶2∶4的比例分配,平时技能包括平时专题性作业、小的快题设计练习、每周的手绘速写练习等;理论考核以常规笔试为主;综合技能是指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形式多样化,主要是以“考”促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到实践项目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作业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进行评议,4~6人1组,每组学生学习水平均布,共同讨论自己的作业,然后每组中再推举出1~2人的作业在全班一起评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指导并提出建议。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集思广益,让学生成为主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使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自我剖析自己设计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参考文献

[1]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67-70.

[2] 周国平.最合宜的位置[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 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8(6):88-89.

[4] 章广明.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4):57-59.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不仅是生物圈中重要的生产者,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但是,人类无序的利用和破坏,不合理的经营等,导致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森林生产力衰退,景观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森林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了迅速恢复我国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林业方针政策和工程措施。森林资源是林业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新的目标、新的观念,要求林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于木材生产的单一的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被认为是资源管理和环境监测的有效手段,正在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环保、交通等领域,如森林资源管理、造林规划、森林病虫害预测及灾害损失估计等“。安徽省正在建立全省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预计林业对地理信息系统人才的需要会越来越多。林业生产技术及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林业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在林学及其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选修课。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期与各位同行共探讨。

一、GIS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型学科,技术更新与前沿拓展很快,在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我们遇到的突出问题包括:一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实验安排、教学要求等诸多方面无规范可循,这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二缺乏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合适教材。如果有一本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附有与专业相关的事例的好教材,对比较抽象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来说,教学效果无疑会更明显;三缺乏好的师资条件。目前承担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多是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他们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各自专业上的应用比较熟悉,但缺乏对地理信息系统深层次的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既有其他学科专业知识又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来承担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

二、GIS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编写教学大纲

我院于1999年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选修课,总课时36学时,其中理论部分24学时,实验部分12学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求在先期开设计算机、测量、遥感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此课。2003年结合我校教学评估,系统编制了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为了使大纲能充分反映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同时又针对性强,能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在编制大纲的过程中,首先,从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选定优秀教材;其次,根据课程性质、学时及专业的具体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进行学时分配。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处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等,而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讲解。

(二)重视实验课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测绘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型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没有多少专业背景知识的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而言,学好它具有一定的难度。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具体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并能操作这些软件,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以giewgis和Mapinfo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安排6次实验课,包括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点、线、面图层建立,属性库建立,空间与属性数据编辑、查询、修改等,空间与属性数据分析,专题图制作和输出等。同时,改革考试和成绩评定方法,不再以笔试定成绩,而是实行实验课考核直接上机操作,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情况现场打分,并将实验课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这样调动了学生上好实验课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其教学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尽量列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例进行说明。如以某一区域森林资源为例来解释什么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讲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定位、分析。在教学手段上,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用表格或图件进行讲解显得直观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黑板板书时间,解决了课时量压缩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每节课的信息量。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高等林业院校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是掌握应用技能,要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科研项目和林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诸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在明确学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编写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了解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如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小班图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树种、年龄、直径、树高等)的采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等。

三、对高等林业院校GIS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编写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

高等林业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林业,因此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其深度等要有别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编写适合林业院校专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使教材内容尽可能系统化,事例尽可能专业化,这样便于教和学。  (二)重视GIS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保障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地理信息系统要求与专业(生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生产决策、管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重的专业背景知识。但现实中,这方面的教师通常只具有单一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教师人才的培养,对没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派其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进修、学习:相反,对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而没有林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鼓励其在职进修,掌握林业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林业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需要。

(三)改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

院校扩招以后,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增加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限制了实验课开设的次数和内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在实验教学上“做文章”,通过开放中心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

另外,要改进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学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学生知识创新活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促进理论和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其教学仅凭一本书、一支粉笔是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强调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尽量列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事例进行说明。如以某一区域森林资源为例来解释什么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讲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数据采集、定位、分析。在教学手段上,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地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有些内容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用表格或图件进行讲解显得直观明了,易于让学生理解接受: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减少了不必要的黑板板书时间,解决了课时量压缩与教学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每节课的信息量。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高等林业院校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是掌握应用技能,要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科研项目和林业生产实际,让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诸如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森林景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在明确学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编写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了解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全过程,如建立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小班图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树种、年龄、直径、树高等)的采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编辑和处理分析、专题图的制作等。

三、对高等林业院校GIS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编写适合专业特点的教材

高等林业院校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目的是将其应用于林业,因此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其深度等要有别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编写适合林业院校专业实际的地理信息系统教材,使教材内容尽可能系统化,事例尽可能专业化,这样便于教和学。

(二)重视GIS教师的培养

教学质量的保障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地理信息系统要求与专业(生产)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在生产决策、管理中的作用。这就要求从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重的专业背景知识。但现实中,这方面的教师通常只具有单一的专业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等林业院校要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教师人才的培养,对没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师,可以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派其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进修、学习:相反,对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而没有林业专业背景的教师,要鼓励其在职进修,掌握林业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林业的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需要。

(三)改善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9

摘要:高职《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应围绕模拟实训、班组承包、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实行改革,系统地培养学生从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专业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应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实行严格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森林营造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森林营造技术》是高职院校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能力,在培养学生从事林业生产的职业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在《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教学的做法

我院有经营面积1136hm2(17040亩)的教学实验林场,建有松、杉、桉等树种的速生丰产林和全国闻名的松阔混交林,学院位于林场的中心,实践条件优越。此外,为实现与林业行业的“零距离”对接,我院还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三门江林场、高峰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广西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等外资林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扎实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实训、责任承包、技术服务与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模拟实训模拟实训适用于造林规划设计的实训,即将造林设计实训项目假设为学院教学实验林场的生产项目,使学生在仿真的氛围中完成实训,优秀设计还可供教学实验林场经营参考。实训的外业调查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内业设计阶段则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训指导教师按项目考核标准评定学生成绩。在实训的内业设计阶段,我院设定了三个限制条件:(1)每个学生设计3种以上造林类型,且不能与同班任何一位同学设计的造林类型完全相同;(2)每个学生编制各种设计表所用的小班面积采用“基准面积+学号”来设定(如某小班基准面积为10hm2,学生学号为01,则小班面积为10.01hm2,依此类推),使之与其他学生的小班面积不同;(3)设计图上色、注记在实验室当场完成。通过设定限制条件,避免了学生相互抄袭或请人“代劳”的现象,确保了实训效果。

班组承包班组承包适用于造林施工管护和造林工程监理实训,即将教学实验林场的部分造林施工管护与幼林检查验收的生产任务落实到学生班或小组,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自始至终按技术要求完成生产任务,最后由实训指导教师按相应生产任务的考核标准进行验收。造林施工管护的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每年从基地中划拨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林地(约10亩),组织学生挖坑、种植、抚育(幼林期施肥、松土除草、病虫害防治),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与林场技术人员组成,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评定学生成绩。

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服务是我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最能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包括实践技能)。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验收等生产任务很多,需要投入很大的技术力量。我院利用专业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结合生产实习,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由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学生奔赴各地完成生产任务,并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

顶岗实习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阶段,我院经济实体——教学实验林场和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中心接收部分学生,多数学生则到校外基地进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参与造林项目开发和造林工程监理及桉树组织培养、容器育苗、扦插育苗、苗木销售等工作。毕业实习结束时,由“实体”与校外基地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实践教学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责任承包、模拟实训、技术服务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联系实际,既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又培养了过硬的造林规划设计、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的能力,掌握了从事林业工作的重要专业技能。

培养了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学生接触了造林生产组织、造林工程监理等工作,熟悉了各项工作的生产流程与林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及行业要求,学会了与林农和施工队打交道,为学生的就业与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尤其是技术服务和顶岗实习,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或模拟实训,亲身感受到实际工作的职业氛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接受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将来成为职业人做好了铺垫。

实践教学的体会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实训准备,加强实践指导,实行严格考核。

抓好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铁还得自身硬”,要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水平。我院采取“以老带新”、到教学实验林场和校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承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生产单位选调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从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此外,要求所有教师每年要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或进行调研。这样,通过培养、引进和聘请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储蓄资源。

精心准备,打好基础精心准备是保证实践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实训效果的基础,在开展实训前,应精心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

1.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施考核的基础。我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产职业岗位(群)对高职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和课程定位,制定了《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及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教学质量标准,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提供了依据和规范。同时,建立了专门的技能考核题库和量化考核标准,保证了技能考核的客观性、严肃性与可操作性。

2.改革考核评价方法。为客观、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实行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要考理论知识,又要考操作技能,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都必须过关,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则实行综合评价,做到学习成绩评定多元化,即按实训工作表现占10%、平时实训报告成绩占20%、项目考核成绩占70%的比例评定实践教学成绩。

3.周密计划安排。实施《森林营造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前,任课教师要根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及林业生产的季节要求,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哪些项目应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分散安排,哪些项目应相对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安排,何时安排,在什么地点进行实训,如何配备指导教师,如何分配任务,是分小组合作完成还是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好。同时,还应准备好仪器设备、相关材料及落实必要的经费。

4.抓好试点练兵。试点练兵是实践教学(尤其是开展技术服务)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对待。试点练兵即在实训开展前,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工作方法和有关技术规程,并分组进行实地练习和考核,然后根据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再次组织学习。如此反复,直到学生熟练掌握工作方法和技术规程,能离开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为止。

加强指导,确保质量尽管在学生动手实践前已经做好了精心准备,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独立工作过程中仍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指导教师要深入一线,切实加强检查、督导与指导,才能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开展技术服务应每个大组配备1名指导教师,以确保顺利完成生产任务,保障工作质量。

严格考核,落实责任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既是强化技能训练的途径,也是检查实践教学效果的手段。我院在教学中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认真拟定考核项目与标准,强化技能考核;对于非考核项目,也对学生的实践过程严格把关,并认真地综合评定成绩,避免单纯根据实习报告(或论文)评定成绩的片面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实践过程,自觉强化技能训练。

据跟踪调查,我院近年来从事林业工作的林业技术专业毕业生,十有八九是具体从事造林施工管护与造林工程监理等生产管理工作的,可见深化《森林营造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从事林业生产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世明.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启迪和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强,园林相关行业、领域对既懂园林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尽管许多高校园林院、系开设了园林专业英语课程,以期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但我国复合型园林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依然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学方法不合适,不能因材施教,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复合型园林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园林人才。由武涛、杨滨章主编,徐锋主审,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景园林专业英语》(副主编是王霞、朱晓霞、陈宇、王洁,2012年9月版)一书,运用英语的表达方式介绍了风景园林的概念、园林演变史、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建造技术与工程以及近十几年来风景园林研究进程,旨在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帮助学生能够无障碍阅读相关国际文献,用英语撰写论文、综述、报告等,其中关于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的讲解,对探讨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读全书,具有以下几大特征。

一、结构科学,内容丰富且客观

该书围绕风景园林发展历程、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等内容展开阐述,理论框架清晰,对读者阅读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全书共由七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风景园林概述”借鉴《风景园林导论》和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描述了风景园林的定义;第二部分“园林史论”通过西方园林史的一些论著回顾了世界风景园林发展的历程;第三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运用近现代风景园林教育家、理论家的一些论述展现了风景规划、公园、庭院在近现代取得的发展;第四部分“近现代风景园林任务、思潮及作品”介绍了玛萨舒瓦茨等人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第五部分“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主要阐释了场地、景观、生态等多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第六部分“工程与技术”从技术层面和施工层面指出了风景园林设计及建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七部分“研究与动态”展现了当前风景园林的设计思潮及发展方向。从中不难看出该书内容丰富,不仅追溯古今讲解了风景园林的前期发展与现在发展趋向,还详细具体地讲述风景园林涉及的多个方面知识,如设计、影响人物、建造技术。此外,该书内容具有一定客观性,从微观方面来讲,该书所用的词汇、语句都有根有据,且运用准确;从宏观层面来讲,该书所用的文章基本原理出自西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材、专业团体文献、核心期刊论文以及著名设计师著述,相比其他更具权威性与客观性。

二、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力的加强,从事风景园林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对英语的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不仅需要学会运用英语去了解国际风景园林的最新发展,获取最新信息,还需要运用英语与国际相关专业的友人进行知识交流,增长见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一书是以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和相关从业人员掌握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词汇、英语语法用法以及提高其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在此目的基础上,该书在讲解与风景园林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时,会尽量选择难易适中、覆盖面广的论文作为讲解模板,以期学习者能够通过此书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和常用词汇;该书在翻译国外风景园林相关文章时,尽可能达到“信、雅趣、达”的要求,旨在告诉学习者不管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需要做到用词准确、语法无误,都需要做到文字流畅通顺、辞藻优美且忠于原文,只有这样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该书为帮助学者提高风景园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撰写英文摘要的方式方法,较为客观地讲述了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容,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查阅风景园林相关的英文资料的技巧。由此不难看出,该书不仅目的明确,可让学习者能够正视风景园林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同时围绕“目的”而展开的讲解对相关学习者来说也极具实用性。总而言之,该书不仅结构科学、内容丰富,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实用性,对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师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该书关于风景园林英语词汇、语法、翻译、写作等内容的讲解,对探析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实习方式;改革

林学专业是浙江省本科教育中惟一的一个涉林专业,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期需要的现代林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趋向复合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浙江林学院提出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备林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林业、农业、环保、城镇建设等行业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经济林栽培、竹林栽培、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建设等工作,全面发展与鲜明个性相结合,具有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学本科专业是以林学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和企业,直接指导农林业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

(1)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课学时数被大量压缩。如我校原来的林学、经济林、森林保护专业合并成为新的林学专业,专业课门数大幅度增加,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数却由原来的1380学时下调为680学时,专业课学时的减少多数发生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林学专业集中性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64天减为35天,实践教学受到制约和削弱。

(2)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如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实验仪器设备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有些教师在授课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仍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3)一方面,以往的实习多为单科实习,实践教学依附于单一的课程自成体系。这种单科的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普遍存在实习内容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学生知识掌握的连贯性、系统性,学生缺乏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存在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往的单科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记忆内容多,方法死板,学习枯燥,缺乏研究性和探索性,使得学生在实验、实习中以机械模仿和被动接受为主,主动思维不够,学生得不到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良好训练,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该环节往往与学生的择业产生严重的冲突。按过去的教学组织模式,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在为就业而奔波,频繁参加招聘会和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有的还要参加试用单位的各类培训,造成学校很难安排毕业实习、学生也不能安心毕业实习的现象,毕业实习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和林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明确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科学系统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队伍精良、管理有序、开放高效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构建起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我们根据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重新构建和完善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层次、立体型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2006年修订的林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涵盖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实践教学学分达36分,占总学分的21.8%,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达35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四个层次构成,层层推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实训来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训练主要由林学基础综合实习、专业模块综合实习和开放性实验项目组成,学生由此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科研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来实施,我们建立了导师制,从大二下学期完成专业分流后实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导师,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师生对接。导师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和科研引导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初步训练,强化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使学生尽早参与科研项目并真正得到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训练。创新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校把课外科研、暑期实践等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承认学分,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和生产项目,组织毕业生产实习,做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深入到实际的生产环境,感受到实际的生产氛围,从而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

(二)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

以往的实习多附着在单一的课程中,分散于不同的教学时期而独立进行,主要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手段。这种实习结构和实习模式把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学科基础 和课程内容的特点来整合实践课程,组织综合性的实习教学项目,制定专门的实习教学大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习教学计划体系。例如:将树木学、森林昆虫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综合成以森林生物和森林环境认知为主的“林学基础综合实习”;将测树学、森林经理学、遥感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实习内容组合成以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为主的“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将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经济林栽培学、竹子分类学和竹林培育等课程综合成以林木繁育技术、现代设施栽培、园林绿化、养护及山地造林为核心的“森林培育模块综合实习”。每一个综合实习均制定了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办法,编写了教学实习指导书。这种多学科、多课程组合的综合实习方式,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揉合,建立起有机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知识的重复和脱节,不但使学生系统地学到多种实验技术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宏观、综合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对基本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另外,这种优化组合、集中进行的综合实习模式还可以有效地节约实习经费和教学资源。为配合和推进综合教学实习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学校采取了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培养方案,综合教学实习主要安排在短学期里进行。

对于课程实验,要求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具体负责,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林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森林经理模块)中,共有21门课程设有实验,可开出128项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项目有63项,约占总数的50%;每门课程均有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以学科组为单位,对每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统筹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合理衔接,确保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林学专业还开设了“种苗学实验”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两门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教材。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

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改革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老师规定的程序完成实验,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许多课程面临实验学时减少而实验内容不断增多的困境,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也往往受到毕业生择业的巨大冲击。我们在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实习运作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引入现代技术,融合多种方式辅助实验教学。建成数码互动实验室、数字动植物标本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辅助实验教学,使教学直观生动、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有些实验课采用现场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产。例如,将种苗学实验放到浙江森禾公司、浙江传化公司等知名企业进行;造林学实验放到国营林场的造林现场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会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

2.积极采用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于植物学、树木学、植物生理学等系列课程,有机组合具有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师只对技术原理、操作要领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一些原则问题作统一讲解,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安排完成。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老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技能,提出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实行开放式实验,不统一限定班级的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自由申请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课内学时少的困难,而且充分提高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3.对于专业基础和专业模块实习,改变传统的单科的实习方式,实行多学科综合实习方式。在实习运作中,摒弃老师全程带领、学生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形成以“自立专题调查研究”为核心的实习教学模式。例如,森林经理模块综合实习,实习带队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林区概况、实习内容和实习基本要求,带领学生踏查林区、熟悉确认边界,其余工作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每组学生凭借一张地形图、一张遥感影像和一套测量、测树仪器工具,要完成一类样地调查、二类小班调查、专题林相图、森林资源分布图制作以及森林资源数据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森林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完成专题调查报告。该实习从方案设计、计划拟定、专题调查、数据整理、图件制作到报告撰写都要求学生自主进行。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受到一次有关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完整的、系统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

4.特别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调整,将毕业论文的选题、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及部分外业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进行,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三个暑期或第七学期完成,以便与学生的择业时间适当错开。分别不同专业模块,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对口的毕业生产实习。森林经理模块实习学生主要进行县级二类森林资源清查;森林培育模块实习学生主要深入企业进行种苗培育、栽培管理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任务、生产环境中得到实战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要求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培养目标,并对论文(设计)的每一环节都进行量化、细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林学专业建设,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或续建现代森林培育技术实验室、林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森林保护、森林资源监测与信息管理等7个林学专业支撑实验室。到2006年底,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近4000余万元;目前,生均实验室面积超过30m2,生均仪器设备费超过1.5万元。

林学专业已建成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17处。其中,有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植物园等校内实习基地4个,配备1200m2的智能温室;与天目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部级自然保护区、杭州植物园、临安市横畈林场、建德林场等单位共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3个;并与浙江省林业生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接收学生进行长期的毕业生产实习。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为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五)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结构

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为了优化实践教学队伍,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建立高水平的教授亲自指导本科生实验、实习的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通过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每个实验室逐渐形成一支以责任教师、实验教师为主,实验员和研究生为辅的实验教学队伍。责任教师一般由教授担任,负责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以及整个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他既从事教学工作也从事科研工作,使实验教学内容始终与科研发展紧密结合;实验教师主要由承担理论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兼任,主要从事实验、实习教学及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员和研究生主要负责实验准备、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报告批改等工作。

3.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引进、培训和提高工作,聘请专家型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给学生讲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林业技师论文范文12

关键词:高职;园林植物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26-03

高职《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原来的《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为使本课程能够为后续《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技术》、《园林规划设计》等园林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知识基础,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情况和本专业的特点,本着“为用而学”原则,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标准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开设了园林植物相关课程,但是各个学校的情况差别较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大多按照传统的植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其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没有经过整合,只是本科内容的简化和压缩;教学方法落后,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不利于学生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手段比较单一,考试以笔试为主,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另外,虽然《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设置实现了对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树木学、植物分类等课程的整体优化,有效地解决了各课程之间系统性不够完整、部分内容重复、高职学制短、学时相对较少的问题,但整合后的课程课时数不断压缩,内容多而杂,这就要求教师整合并取舍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一)坚持“必需、够用”原则,整合教学内容

《园林植物基础》课程是重新整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我们按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研究园林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高中课本中相关内容的传授与学习,坚持基础知识“必需、够用”和理论密切联系园林生产实际的教学理念,以《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和《植物分类学》为基础,以为后续《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技术》、《园林规划设计》等园林专业课程服务为原则,将原学科体系下的5门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删除了《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土壤学》、《树木学》和《植物分类学》课程中理论性太强、过于深奥的内容,将《植物学》、《植物生长环境》和《土壤学》整合成《园林植物基础(一)》,66学时,这部分主要学习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了解如何通过环境的调控促进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并为园林植物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树木学》和《植物分类学》整合成《园林植物基础(二)》,80学时,这部分主要学习植物分类与识别,教学中以“植物识别是基础,植物应用是目的”为重点,培养学生对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及顶岗实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学生通过花卉工、绿化工等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基于上述的课程整合思路,将《园林植物基础》课程具体整合为“园林植物形态与生长发育规律”、“园林植物生长与环境调控”、“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3个项目、8个任务、29个学习情境。本课程全过程根据植物的器官、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节、植物与光照、植物与水分、植物与温度、植物与土壤、园林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及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8个任务进行教学。

(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参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将学习到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融合,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满堂灌、单一测试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实践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系列动态性、开放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现将课程中主要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列举。

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能够帮助学生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维,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创造力与联想力。如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环境的关系后,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成小组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增强识记效果。具体流程如下:(1)4~5人为一个小组,将中心主题定为“植物与环境”画在纸的中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主题展开,要求主题力求呈现清晰,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2)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思考,向外扩张,将主题与二级节点链接,二级节点再与相关的三级甚至更多级节点链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连线表示。要求主题及其以下各级节点使用关键词、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进行表达;构建图形要有层次感,中央的线条可粗些,字体、线条的变化可以多一些;尽量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利用自己的创意制作个性化的思维导图。(3)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向全班学生讲解小组共同制作的思维导图,其他学生还可以对其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修改,最终使思维导图能够反映学生的集体智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可反映出每个学习者的想法。在集体思考的情境中,学生之间不但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交流、分享知识,而且可以从各自构图的差别出发,产生疑问,引发联想。使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到知识。

扩展小组法 此种方法是教师布置一项具体的讨论题,由学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如在“花的结构”单元中,开始教师通过一个情节描述引出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按照流程组织教学。本课程编撰的情节如下:小明正为公司销售植物,张先生和太太想为自己的别墅进行绿化,需要买三株明年就能结果的植物,分别是石榴、樱桃和猕猴桃。随后小明将张先生夫妇指定的植物打包,并开出了结算单(如表1所示)。没想到张先生看到账单后大发雷霆,小明的老板赶快跑过来审核账单,并向张先生做出解释。张先生听完后,支付了280元便离开了。请问:张先生大发雷霆的原因是什么?小明的老板做了什么解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其他情节,只要情节合理,符合教学内容就可以:(1)独立工作。阅读教材或资料,每个人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并记录下来,要求安静。(2)2人合作。两人讨论并商定共同答案。(3)4人一组。讨论得出最合理的答案后,将结论记录在纸上。(4)8人小组。在大组中比较答案,选出共同认为最合理的答案,每组派1名代表说明各自的结论。通过查阅教材或资料,大部分学生通过讨论会得出“有一种花为单性花,或为雌花、或为雄花,而猕猴桃正是雌雄异株的植物,若要此种植物结出果实,必须将雌株与雄株种在一起”的结论。扩展小组法规定时间是重要的,但各环节具体需要多少时间由教师决定。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卡片复习法 卡片复习法是利用卡片中的关键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讲到“植物的生长物质”时,有很多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作用需要学生知晓,可以采用卡片复习法帮助学生检验对概念的理解效果。具体流程如下:(1)教师将学过的知识或技能中的关键词(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矮壮素、萘乙酸等)写在卡片上;(2)请学生任意抽取一张扣放着的卡片,并向其他成员简短清楚地阐述这个关键词的生理效应和分布特点;(3)其他学生对阐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复习与强化重要知识和方法的目的,为进一步学好知识和技能做准备。

可视法 可视法是一种将学习成果通过图板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方法。如在“植物识别”教学单元中,除了在室外进行实地认知外,还可以通过在室内采用可视法加深学生对植物的认知。采用此种方法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要识别的植物的图片、相关形态特征介绍等学习资料以及牛皮纸、胶水、彩笔、剪刀等辅助学生做展板的纸张和工具。具体流程如下:(1)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2)每组发放植物资料一套,资料中包括需要掌握的植物形态特征的文字描述但并不标明描述的植物名称,以及一张需要由学生填写完成的表格,表格左侧为植物图片,右侧为需要填写的文字。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植物图片和给定的文字一一对应起来,并将文字进行总结后填入表格。(3)每组发放一张牛皮纸、一套植物图片以及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要求将植物认知结果展现在图板上,图板应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并需要配有文字说明。(4)图板制作完成后,每组指派1名代表向全体学生介绍制作图板的思路和植物特点,学生在倾听其他小组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出植物特点的同时,检验自己对植物特点的掌握情况。(5)每位学生对其他小组制作的图板和表述进行比较,投票打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参与,只和学生一起倾听,最后教师也可以参与投票打分,并进行评价。可视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对其他小组的投票,还可以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和他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小组拼图法 小组拼图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责任感与可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积极地获得与加工新知识的能力。如在“植物果实的识别”教学单元中,可以采用小组拼图法组织教学。具体流程如下:(1)初次分组,进行专题讨论。先将学生随机分成4组,每组5人。教师将配有肉质果、裂果、闭果、聚花果图形的学习资料分别分发给对应的小组,各小组分别学习、分析与总结各种形状果实的特征。(2)再次分组,对所有的果实类型进行分析总结。从以上每个小组中每次抽取1人,组成1组,每组4人,共5组。使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将上述4个学习内容综合起来,每个成员负责讲解原本负责的学习内容,大家共同讨论各种果实类型的特征及异同点,将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准备表述。(3)小组展示结论,代表发言。每组派1名代表展示并说明各自的结论。通过观看其他小组的结论,各组重新整理完善自己的结论,最后评选出结论最为正确的小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上每一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教师都不要干预过程,只需要制定原则,比如时间、流程等。另外,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班级学生数一般不要超过25人,否则很难实施。

此外,为保证教学效果,灵活多样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当发现学生开始感到疲惫的时候,可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游戏,如拼图、智力游戏、观察力测试等,在游戏过程中既能增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可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随身准备一些益智类图片,在课程开始或进行到中段的时候发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厌倦情绪,另一方面,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实行小组工作教学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制定多种多样的分组方法,让学生在每次学习任务中都有不同的合作伙伴,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

(三)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的、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为了适应本课程的一系列改革,在评价机制上应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取代单一闭卷笔试,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教学考评体系。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采取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评价相结合、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表现、平时作业成绩、表达交流、相互合作、出勤率、安全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不只是评出分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总结与比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期末考评占总成绩的40%,包括闭卷笔试和现场技能测试两部分,闭卷笔试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植物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的领会与掌握程度,现场技能测试部分通过采取植物的新鲜枝条,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说出植物的中文名字及在园林建设上的用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以及识别园林植物的能力,为职业资格鉴定奠定基础。

《园林植物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我院2010、2011级园林专业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学生亲自参与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积极性得到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无故旷课的情况大大减少,课堂提问与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打开了思想的枷锁,对于“职业导向、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全局观,对园林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才能够培养出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园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业,范海霞.高职园林植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8-79.

[2]严贤春,肖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改革之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366-370.

[3]周春玲,孙玉林,刘孟.园林植物识别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6-78.

[4]贾秀香.项目教学法在落叶树种冬态识别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1):49-51.

[5]韩包海.项目导向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71.

[6]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12):86-87.

[7]李海玲.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