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

时间:2022-09-11 15:44:56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金工实训 参观实习 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

信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实习对象,既要兼顾传统的金工训练,又要体现出电子、通信类专业的特色。所以,在信息类高校中,要想有特色地开展针对性实训,教师就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规划。本文就介绍了信息类高校学生的参观实习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整个机械工程类的实习有个总体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一、参观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类高校学生接触机械加工、生产的机会较少,但很多工科专业又必需对大的工业环境、生产加工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参观实习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参观生产实习,学生可较全面地了解机械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料流程、工业工程技术应用,精益生产,刀具、模具、夹具、量具等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生产企业管理和生产机械等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掌握装配生产线的操作过程、机械生产的基础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参观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加工制造车间机床的功能及应用

传统加工制造车间主要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等。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这些设备在金工实习时已经使用过,但对于信息类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却很少接触。因此,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对传统的加工制造车间进行参观。主要参观国内外主要机床结构,让学生了解零件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加工工序、加工工步、走刀路线和工位的概念。

在参观实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加工生产的总体生产类型,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的特点,以及不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分类情况。

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工艺规程,主要包括:规定产品或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也称工艺规程)、毛坯制造工艺规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也被称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热处理工艺规程、装配工艺规程。

在整个工艺的参观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了解车工序、铣工序、钳工操作等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的工艺过程,这是未来工艺发展的方向。

(二)参观各种数控机床,并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及性能

教师要让学生在数控中心参观各种数控机床,并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及性能,比如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和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

1.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

机床刚性好,上下工件操作方便,配置德国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四轴控制,三轴联动,配置先进的自动万能铣头,由于万能铣头能自动分度和自动立卧转换,可一次装夹工件进行五面体和多种空间方向的铣、镗、钻、攻等工序加工,自动化程度高,广泛适用于各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是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制造领域。

2.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

该机床为数控刨台卧式铣镗床,六轴数控,任意三轴联动,具备粗、精加工能力。回转工作台可任意位置精确定位,可进行四面加工,高精度调头镗加工。主传动系统采用调速电机与两级机械变速相结合,轴承采用转速高、刚性好、精度高的进口轴承。机床的X、Y、Z三个运动导轨均采用贴塑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相结合的复合式导轨。B坐标采用贴塑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相结合的复合式导轨,并采用双小齿轮消隙机构,确保了工作台高的回转精度。

(三)总体装配车间

参观总体装配车间,要求学生主要了解:

1.总装车间的情况

学生要了解总装车间的总体布局、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汽车装配车间为例。它主要包括内饰工段、综合工段、底盘工段和发动机工段,其中发动机工段最终汇入底盘工段,而底盘工段和内饰工段最终汇入综合工段。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

2.机械生产整机装备工艺

(1)整机总装方式:总装的方式一般以整机的结构来划分,有整机装配和组合件装配两种。

(2)整机总装的基本原则: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里后外、先低后高、易碎后装,上道工序不得影响下道工序的安装。安装的基本要求是牢固可靠,不损伤元件,避免碰坏机箱及元器件的涂覆层,不破坏元器件的绝缘性能,安装位置与方向要正确。

(3)工程机械生产整机装备的一般工艺流:准备机架组件机芯导线连接传动机械总装检验。

(4)整机总装质量的检验:整机总装完成后,按质量检查的内容进行检验,检验工作要始终坚持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的制度。

(四)了解先进的5S管理理念

在了解生产加工过程之后,应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对工厂至关重要。以泰隆集团为例,它的各个工厂均引入了先进的5S管理方式,5S的核心内容是:清理(SEIRI)、整顿(SEITON)、 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在参观实习中,学生应对此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孙玉萍.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

2.熊征,郝朝斌,原大卫.军事工程院校金工实习的教学与改革[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1).

3.徐丰羽,万佑红.邮电类高校金工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

4.周家日,银金光.课程设计与金工实习结合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类高校金工实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G00513JX26)”的研究成果。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2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3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末,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249万千瓦,拖拉机5.5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2万台,配套农具5.75万台(架),农机具配套比1:2.9,联合收割机1209台、采棉机234台、农用运输车1.33万辆、农用飞机33架、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07万台约45.59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37亿元,农业机械新度系数为0.80。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植保、运输等主要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机械化耕作、播种、收获水平达到99%、98%、40%,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4%,农业机械化正向畜牧业、园艺业拓展,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了兵团特色的机械化大农业生产体系,农业机械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居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着装备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宏观调控手段和安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适应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继续保持农业领先地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率先在西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已显得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兵团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是兵团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广应用精准农业六项技术和三个十大主体技术,提高科技到位率和贡献率,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手段。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团场城镇化进程,是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促进农业增效、团场增盈、职工增收,全面提高农业和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

二、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为主题,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全面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兵团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积极引进开发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农机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得到充分发展。

到2010年,全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万台,配套机具达到8.2万台(架),联合收割机2000台,采棉机1328台,农业机械总值达到80亿元。万亩耕地配备农业机械动力1500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台左右(900千瓦)。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机耕达到100%,机播达到98%,机收达到75%(棉花机械化收获58%)。农机生产经营总收入达到60亿元。直接从事种植业的职工总数减少50%,农机职工总数占种植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农机职工收入与农业发展同步增长。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达到85%以上。

(三)基本要求。

贯彻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思路,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促进农业增效、团场增盈、职工增收作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按照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积极引进、开发、研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种植业、畜牧业、园艺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坚持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兵团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和市场在农业机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力争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年都有新进展。

四是坚持发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是坚持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法治观念,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水平。

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方针,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一)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

围绕兵团优质棉花基地建设,按照加快推广进程,重点团场突破,实现规模收获、优化加工质量,培育机采品牌,开拓销售市场的思路,以一、二、三、六、七、八师机采棉基地为基础,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技术、机械喷施技术、机械打顶技术、机械采收技术、配套机械运输技术和机采棉清理加工技术。到2010年,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面积500万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58%。推广精量播种机5000台,机采模式种植面积650万亩;喷施机械3500台,脱落叶催熟剂喷施面积550万亩;机械打顶机4000台,实现机械打顶500万亩;采棉机1328台,实现机采500万亩;机采棉配套运输机械5000台;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154条,其中现有34条,改造36条,新增84条,机采棉加工能力达到90万吨。

(二)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

以发展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以推广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工程。一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大力推广少耕深松、带茬播种、秸杆还田、杂草防治、地膜回收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逐步建立兵团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期间,新建10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带茬播种面积达到100万亩;每年推广少耕深松面积400万亩,秸杆还田900万亩,杂草防治900万亩。二是推广精量播种机具6000台,粮、经、饲作物的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三是研制推广地膜回收机械5000台,机械化地膜回收面积达到900万亩。四是推广复式作业机具2500台,复式作业面积600万亩。五是推广化肥深施配套机械4000台,化肥深施面积1500万亩。六是引进开发推广低量喷雾机械1000台,低量喷雾面积1800万亩次。七是加快推广玉米、甜菜、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技术。

(三)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工程。

根据畜牧业、园艺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开发配套机械化技术,加快畜牧业、园艺业机械化进程。

一是按照兵团300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的目标,重点引进、开发、推广饲草料播种、收获、打捆、运输、初加工和饲喂机械5000台,基本实现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是配合实施特色园艺产业化工程和生态建设,引进开发推广园艺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机械、收获机械、设施园艺配套机械,大力推广林业机械,不断提高园艺业、林业机械化水平。

(四)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工程。

以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农用机场改造和机务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兵团农业机械化基础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步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每年更新大中型拖拉机2000台、农具6000台,到2010年,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7万台,万亩耕地配备农业机械动力1500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5台左右,配套农具达到8.2万台(架),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3.0,农业机械新度系数达到0.8。

二是加大农用机场改造和农用飞机更新的力度,“*”期间,改造农用机场40个,更新农用飞机15架。

三是加强机务区建设,“*”末,主要农机具入库(棚)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提高维修服务水平。重点加强油料、配件及修理网点的管理,为农机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五是积极构建农机化信息平台,加快各级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形成农机化发展新亮点,逐步实现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方式上的现代化。

(五)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以完善农业机械鉴定、推广、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四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到”*”末建成比较完善的兵团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

一是农业机械化检测鉴定、推广体系建设,“*”期间,完善兵团农业机械鉴定站和农机检测中心的技术队伍、基础设施、检测设备和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师级农机技术推广站,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所需事业经费纳入财务预算。

二是农业机械化“四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期间,进一步完善一师、七师农业机械化“四位一体”服务中心站,在其余各师新建11个服务中心站,在1团、22团、29团、33团、45团、64团、71团、77团、芳草湖农场、奇台农场、123团、129团、121团、148团新建14个以零配件供应、维修服务为主的区域站。

三是建立健全各级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性能的检验水平,增强农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期间配备移动式农业机械安全技术监测设备15套。

四、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建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兵团各级要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是将农业机械化发展资金纳入财务预算,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建立以行政投入为导向,职工投入为主体,鼓励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团场要建立农业机械化发展基金,用于农业机械更新改造、新技术推广和机务区建设。积极鼓励职工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和融资形式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二是根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同时,兵、师、团三级每年在财务预算内都要安排专项配套资金,对团场职工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各级农机和财务部门要联合制定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办法,在财务预算内安排相应的购机补贴工作经费,切实保障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

三是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切实将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既发挥师团统一管理的优势,又要调动农机职工和农机经营组织的积极性。鼓励个体、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农机联合体、专业服务公司等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建立健全行政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机经营机制。按照兵团“1+3”文件精神,逐步扩大农机职工承包土地的规模,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二)加快创新步伐,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主体技术。

兵团各级要通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给予支持,促进农机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快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科研开发成果和经验,加快农机科研开发创新步伐,对机采棉配套机械、饲草料生产机械、特色园艺作物播种和收获机械、采后处理和初加工机械、地膜回收机械等重点关键机械化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实现技术上的跨越。鼓励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的投入。

按照“巩固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加强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建设,配备相应工作人员,所需经费纳入财务预算,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切实履行好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公益性职能,增强服务手段,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开展有偿技术服务。推行项目招标、择优委托、首席专家负责制等新的农机推广方式,建立多方合作推广的机制,加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步伐。

以精准农业六项技术为核心,紧密结合种、畜、园三个十大主体技术,实施农机化重点推广项目,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少耕深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复式作业技术、精量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低量喷雾技术、机采棉配套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秸杆还田技术、地膜回收技术十大农业机械化主体技术,加快种植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三)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

按照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全面提升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一是制定实施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规划,对农业机械制造业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予以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上市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依托兵团农机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积极培育兵团农机制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耕整地、精量播种、植保、秸秆还田、地膜回收、施肥、灌溉和机采棉配套机械制造业,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农机品牌,带动兵团农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积极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具。通过改组、改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农机制造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行业管理,全面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强化农机行业管理,全面实施以提升农机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加强农机基础建设为保障,以提高田间作业质量为中心,以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方向的农机管理标准化。

一是坚持开展农机行业攻关竞赛活动,全面实施以提高田间作业质量为中心的农机管理“十个标准化”,即:管理体系标准化,机械作业标准化,装备管理标准化,技术推广标准化,维护修理标准化,经营核算标准化,信息统计标准化,机务区建设标准化,队伍建设标准化,安全监理标准化。要加强对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建设的指导、检查和验收工作,不断提高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极充实和调整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和完善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形式,使农机管理标准化得以全面实施。

二是坚持“五统一,五规范”。即:统一作业标准,规范作业层次;统一收费标准,规范收费方式;统一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统一库区建设,规范机具停放;统一技术培训,规范队伍建设。

各级农机部门要严格执行兵团下发的标准亩折合系数和农机作业技术规程,规范本区域农业机械作业层次,确保农机作业质量。根据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测算标准亩成本,执行合理收费标准,标准亩收费应不低于8元,确保农机工人收入逐年提高。加强作业市场管理,处理好农业机械总量平衡与季节性不平衡的关系,积极拓展作业市场,即要确保不误农时,又要保证农业机械足够的作业量。重视抓好各级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切实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监管。团场要不断加大机务区建设的投入,合理提取机务区建设费,为农业机械的停放、检修以及农机工人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加强农机职工队伍建设,逐年提高农机工人在农业一线职工中的比例。

三是在建立健全兵团农业机械检测鉴定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农业机械检验测试鉴定工作,实施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制度,制定兵团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部门加大打假力度,减少和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现象发生。依法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五)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兵团各级农机监理机构是负责行政执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所需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务预算,要切实保障机构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到位,改善装备手段,提高执法水平,强化安全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考核、核发牌证管理,提高对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性能的检测能力,深入开展以打击“黑车非驾”为重点的专项治理活动,抓好规范化农机安全监理所站的建设,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六)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机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贯彻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结合兵团实际,加强农机培训机构建设,做到场所固定,设施齐全,教员队伍专业化,建立健全有兵团特色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培训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机培训水平。

二是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和“科技之春、科技之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是加强专业培训工作,重点实施农业机械管理人员培训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

(七)切实加强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入门阶段教学组织过程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是模具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技能,学生通过对常见普通机床的使用,能熟悉其性能,了解各类机床的工艺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使用机床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深入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加强安全意识;2.精选课题,学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过机械加工的入门阶段,所选课题务必能够涵盖常见的机械加工手段;3.精心组织实施,做到实习各个环节有序衔接,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位和任务。

我校在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训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辛勤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笔者就自己参与组织模具专业学生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体会来谈谈入门阶段的教学组织过程。

一、机械加工实训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参加机械加工实训之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这样,在进入机械加工实训阶段以后,才能迅速进入状态,不至于出现准备仓促、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知识的准备。

学生在进入机械加工之前,应该具备制图、金属材料、金属切削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在进入机床操作之前,应该在专业的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技能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训场地之前,应该先进行钳工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训项目,初步打下动手能力的基础,并且具备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能力。学生在钳加工实训阶段已经学习了钻床等设备的操作和划线、测量等操作,灵活的手工动作将有利于学生顺利过渡到机械加工阶段。

(三)安全、文明操作技术。

在机床上工作,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穿戴衣帽。工作服要紧身,袖口要扎紧或戴套袖;女工要戴工作帽;不准戴手套作业,以免发生事故;高速切削时要戴好防护镜。

2.防止刀具切伤。装拆铣刀时,不能用手直接握住铣刀;铣刀未完全停止转动前不得用手去触摸、制动;装拆工件时必须在铣刀停转后进行,使用扳手时注意避开铣刀。

3.防止切屑伤害。清除切屑时要用毛刷,不可用手抓、用嘴吹;切削时不要站在切屑流出的方向。

4.机床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机床性能和使用范围,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对机床进行一级保养。

5.场地环境。机床周围环境场地应保持清洁、无油垢;零件应妥善放于不妨碍实训正常进行的场所,使用切削液时防止外溢,并及时清理污渍。

6.工量具的保养每天进行,注意校正测量精度。

7.注意做好实训中各个过程的记录,并保管好相应的技术资料。

二、机械加工实训的入门阶段的组织

(一)熟悉将要使用的机床结构和性能。

1.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识每一种实训涉及的机床的结构,包括其传动机构、运动特点、电气线路,尤其要重点了解铣床的结构和性能。

铣床有多种形式,并各有特点,按照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卧式升降台铣床、立式升降台铣床、龙门铣床、仿形铣床、工具铣床、数控铣床等。其中,卧式升降台铣床和立式升降台铣床的通用性最强,应用也最广泛。这两类铣床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轴轴心线相对于工作台水平和垂直安置。这些特点学生务必要正确区分。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进行机床加工尤其是铣床加工的准备工作的练习。

(1)分别进行手动进给和自动进给练习,熟悉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选择和安装铣刀。铣平面用的铣刀有圆柱铣刀和端铣刀两种,由于圆柱铣刀刃磨要求高,加工效率低,通常都采用端铣刀加工平面。铣刀的直径一般要大于工件宽度,尽量在一次进给中铣出整个加工表面。在铣床上加工平面时,一般都用机用虎钳,或用螺栓、压板把工件装夹在工作台上;在大批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用专用夹具来装夹。

用机用虎钳装夹工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装夹工件时,必须将零件的定位基准面紧贴固定钳口或导轨面;受力的钳口最好是固定钳口。②工件的待加工部分必须稍高出钳口,以防钳口和刀具损坏。③工件一般装夹在钳口中间,检查装夹是否牢固可靠。④装夹的工件为毛坯面时,应选一个相对大而平的面作粗基准,在钳口和工件之间垫铜皮,防止损伤钳口。

(3)用百分表校正铣床机用平口钳的装夹位置,练习装夹工件和调整工件安装的位置,学会对刀操作。进行刀具安装练习。刀具装好以后务必经过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分别进行铣、刨、磨平面的加工练习,熟悉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练习加工V型块。

在入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机械加工实训课题练习情况的分析,最终选定了V型块这一典型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V型块的加工形状比较能反映机械加工常见工艺手段的运用,且难度适宜。

1.毛坯的处理。采用翻砂铸铁件作作为毛坯件,检查尺寸合格与否,钳工简单加工去除锈迹和污渍。

2.刨床粗刨六面体52×52×37。

3.立铣加工六面体50.5×50.5×35.5。

4.平面磨削加工六面体50×50×35。

5.卧铣加工中间5mm工艺槽。

6.铣削两侧V型斜面。注意将立铣头调整为45度倾斜。

7.铣削两侧30×8沟槽。

8.铣削下方305沟槽。

9.铣削T型槽。

V型块形状如下图所示。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课题完成情况的总结。

对学生加工完的工件按照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分总结,对评分方案教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工艺方案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和衔接过程是否正确。

2.划线、测量是否正确。

3.工夹具的使用是否正确,工件装夹是否合理。

4.对刀调整的正确与否,有无撞刀等明显误操作现象。

5.工件图样上标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完成质量。

6.安全文明生产要求是否达到。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教师应对学生完成质量作总体评估,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及时作实训总结,巩固知识。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阶段后续环节的衔接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初步加工能力,在入门实训结束以后教师应侧重安排好相应的后续综合加工课题。综合加工课题应考虑到前面已学的加工手段的运用,并且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设计出模具加工中典型的型腔加工课题。对课题的工艺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充分综合利用前面已有的机床加工工艺,让学生在相当于实战的加工情境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具备从事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能力,并且为后续模具设计及加工和模具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奠定工艺认识的基础。

四、结语

我校在多年的模具专业的教学中摸索出的一整套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的组织实施方法,经过历届学生的实训效果检验,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我校这种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 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吴世德,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2001(3):31-35.

[2]李鹭杨,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82-86.

[3]崔彦平,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13-114.

[4]许中明,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5):49-50.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6

(一)财政资金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短缺

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力弱,农民收入低,用于农机购置资金不足。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5]。虽然购机补贴一直再增加,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机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但用于农机购置的资金还是不足,以致农机数量少、装备差、分布较为分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同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限,覆盖面积不广,各种机械所享受的补贴又不同,没有突出农机补贴多元化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化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装备发展不平衡,农机作业水平与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联合收获机2537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机械动力充足。但是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5],农用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仅为1∶011。并且用于耕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的配套机械结构不合理,装备结构单一,数量还严重不足。“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占云南省实际总耕地面积的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耕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了2226%;机收面积l058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收作业面积比“十五”末增长13183%[5]。虽然全省部分农田作业过程已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但养殖业、渔业、畜牧业、林业、果业等产业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有些产业仍是空白。

(三)农机科研与推广相对薄弱,相互结合深度不高

由于云南省特殊的地理和区域特性,对农机装备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的农机科研工作相对落后,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发与生产相对落后,缺乏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机产品。多数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地适应我省的土壤和农艺要求,农机产品性能及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目前,云南省农机科研推广工作同存在着一个全国的一样共性问题,科研与推广体制分割,合作关系比较薄弱。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与科研机构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在职能上长期分离,农机推广部门只负责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而农机科研机构只负责农机具的研发,造成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率双低。虽然云南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科、教、推一体化,将科研与推广放在同一条线上,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广度、深度上来讲,还远远不够。

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一)落实政策扶持,明确重点,创造农机化发展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形成以国家财政资金扶持为导向,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农民购置先进、实用、安全、节能和环保的农业机械,真正解决农民买不起又急需农机具的客观问题。同时还要抓好农民购机后的农机购置补贴跟踪调查、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购机后“养得起”、“有活干”、“能致富”,充分发挥出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性作用。加快农业机械由农民被动应用向主动推广转变,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立足云南省粮食生产和优势特色产业的需求,优先发展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鼓励和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推进以水稻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优先发展主要作物、主要作业环节和生产领域的农业机械,增加所需的农业机械装备,快速提升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坚持农业机械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的措施,以数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农业机械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及土地规模小和山区较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应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力度研发推广适应我省地形和土质的小型农业机械。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特色农业机械发展

充分考虑云南省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文化和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特色农业机械。统筹推进云南省坝区与山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型。坝区推广以大马力、高性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半山区着重推广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机械;在山区重点推广以微型耕整机、排灌机械为主的小型农业机械。而粮食生产推广以机插秧、联合收割、烘干为重点的农业机械;养殖业中主要发展以饲料加工、奶业加工、粪便处理和微孔增氧设备为重点的农业机械;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着重推广大棚移栽机、植保机具、滴灌和微灌等设施农业装备。同时,结合产业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试点,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探索推广应用经验。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机服务总体水平

政府要加强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健全职能、完善手段,发挥各自作用,切实履行好管理、规划、协调、指导和服务等职能,努力提高农机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并且要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机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农业机械推广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农机监理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执法水平;农业机械教育培训部门要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急需的新型农村农业机械专业人才队伍,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加快农机与农艺结合,推进农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机械基础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27-0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而提出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而重构学习领域、整合知识模块是高职教育的主流思想。

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金工实习、机械零部件测绘等)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机械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主要表现在各门课程强调自身的科学体系,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出现内容重复、孤立和割裂等现象。在高职高专培养周期短、实践要求高、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应深入开展对机械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

一、机械基础类课程及其相关性

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机械零部件测绘这几门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例如,机械制图中零件图的内容牵涉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公差知识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艺、材料等内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工艺过程的制定离不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知识;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以金工实习课程作为基础的。另外,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工程实例,主要来自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各类零部件,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则主要是具体应用力学的知识进行机械零件的选用与设计。

二、典型机械行业工作过程分析与构建新体系的思路

重构学习领域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主流思想,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进而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转变实施方式、改造教学情境。

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与机械有关的设计、制造、管理、开发等的工作,我们选择机械零件加工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调查,整理其工作过程及所应具备的能力如下:其一,读图分析:包括识读形体和尺寸分析,准确识别尺寸基准,从功能上对全部尺寸进行分类,分辨哪些是本工序加工尺寸、哪些是非加工尺寸。其二,公差分析:分析图样上的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其三,技术条件分析:确定加工件的表面加工要求和其他技术、工艺要求。其四,确定加工工艺: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确定本岗位加工的任务范围,编制合理的加工程序。其五,确定设备工具: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和加工位置及加工尺寸等要求,正确分析选择加工设备和相关的工具。其六,定位装夹分析:按照图样表达的工件特征,选定合理的定位形式和装夹方法。其七,技术测量分析:根据尺寸及公差的特点,正确分析和选择量具及测量方法。

可见,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三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贯穿于加工过程当中的。通过与企业兼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毕业后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历届校友的研讨,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深入调研,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机械基础类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将机械基础类课程及实训划分为加工基础和设计基础两个方向,以模块、任务驱动的方式重新对机械制图及CAD、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五门课程和金工实训、模具测绘实训、机械创新设计三个实训进行了整合优化,规划一个新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

三、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新体系的总体规划

(一)机械加工基础方向

表1为机械加工基础方向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安排。针对零件特点,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轴套类、类、叉架类、箱体类及其他典型零件等若干课题,每类典型零件解决其图纸和加工工艺和加工操作三个核心任务。每种零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制定相应的工艺路线,教学过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零件图绘制”为培养模式,突出“工学结合”思想,并结合动画模拟、现场加工视频对学生进行逐步深入讲解,解决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教师“凭空讲解”和学生无法想象的困境;在实训中也解决了公差与互换性课程的实验问题;更通过测绘实训解决了机械制图课程中零件图这一章节的难点。

(二)机械设计基础方向

机械设计基础方向课程模块体系及其项目内容安排见表2。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改革方案;机械制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薪萍.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机械加工工艺 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

一、一体化教学概述

何谓一体化教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简称《方案》)等文件中的相关说明,一体化教学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自《方案》以来,全国技工院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和大胆而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探索。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有一部分课程基本实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完成了由传统的理论与技能分离的教学向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基础、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转变。

一体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学生、企业及社会的广泛好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教学一定会向着更加有深度的方向发展。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已经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属于较容易实施改革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依然存在很多至今未实施一体化改革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和教学过程组织上进行改革有一定的难度,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大量的思考和讨论,笔者认为对机械加工工艺这门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想法和措施可以加以应用。下面,结合近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解,对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简要阐述。

二、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加工工艺是技工类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种种因素,机械加工工艺课程如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如今的一体化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的冲突,在一体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1.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现在技工院校采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微缩版。而本科院校的相关教材偏重于理论和逻辑推理,在经过大量的删减之后,初中毕业生在面对教材时更加茫然。教材在内容上还是沿袭多年以前的图例,同时教材中大量的零件结构都是以二维平面图形进行展示,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不知所云。同时,案例过于陈旧,随着我国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工艺水平的提高,很多已经非常不合时宜。企业现阶段对毕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其能够实现学校与工厂的无缝对接,毕业后到企业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生产环境。而一直沿用这些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显然是无法实现企业的现实要求的。

2.教学理念与方法陈旧

在一体化教学全面开展的今天,开展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教学的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肯融入到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去,依然坚持进行纯理论教学,坚持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的老师“表演式”的教学方法,讲课内容不能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课堂上没有积极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未能有机统一

机械加工工艺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以概念、原理的讲解为主,在课程中单纯地进行介绍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愿听老师的讲课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课程所安排的技能训练只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课程设计,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和工装设计,由于学生在前面的理论学习中没有打好基础,所以这些技能训练也是仅仅完成在纸面上,未能结合生产实际落实到实物的生产加工中去。

三、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针对前面所述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与经验。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教师资源,积极地开展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工作。

1.制订课程一体化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用工的现实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老师为课堂的主导者,制订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对象为即将下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模块课程时间设计为五周内完成一个模块的一体化学习任务。模块内容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蓝本,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模块任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模块内的相关产品的设计、工艺、加工、装配及检验工作。老师根据产品的具体零件结合机械加工工艺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完成模块任务。

2.课程一体化模块设计及组织实施过程

开展前期企业调研活动,调查学生实习企业的产品类型及生产情况,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出三至四套既包含企业产品信息又符合学生学情、教学条件的产品。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课程大纲要求分解为产品三维及工程图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设计、零件加工及产品装配四个项目。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平均分组进行学习,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与协调,最终每组完成一套产品的整个项目过程。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一体化模块设计图

在项目一中,一体化老师根据项目的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讲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利用所学习的UG或CAXA三维设计软件完成从二维装配图向三维零件图的转化,并完成虚拟装配和运动仿真,最后利用软件的工程图设计功能完成由三维零件图向二维零件图的装换。在项目二中,一体化老师结合项目中的零件加工工艺详细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工艺知识,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完成项目中具体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机械加工工序卡的编制工作。在项目三中,学生根据所编制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至具体的机床上加工,一体化老师全程保证机床的正常运行以及加工安全工作,确保机械加工工艺车间的正常运行。最后在项目四中,根据项目的装配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配和修调工作。

针对上述一体化模块设计思路,必须为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学配置一间一体化专用教室。该教室内必须具备理论教学功能与技能操作功能,所以既要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又要有具备完成各种机械加工的设备。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室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加工工艺一体化教室平面示意图

3.设计课程考核过程

为加强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性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本课程考核加大一体化技能部分的比重。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实际特点,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过程考核和卷面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在学生分组完成每个产品的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阶段评定,最后根据每组完成的整体情况进行产品综合评定。产品综合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各组互评成绩的平均成绩决定产品综合评定的30%,另一部分由一体化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决定产品综合评定的70%,而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四、小结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10

摘要:总结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措施,即加强宣传、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农机补贴激励机制、促进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等,以期为水稻机插秧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措施

水稻机械化插秧是一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保证水稻稳产高产、解放劳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1-2]。机插秧的推广是邳州市委市政府及邳州市农机局2011年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来,邳州市戴圩镇共推广机械插秧面积逾66.67hm2,平均增产幅度达5%以上。根据笔者几年来的实践经验,现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宣传,形成良好氛围

加强对机插秧的宣传,切实搞好机插秧的推广工作。领导重视、干部掌握、农民认识是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3]。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电台、宣传单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以争取领导对机插秧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广大农民对机插秧的认知度,让机插秧技术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优势和长处家喻户晓,从而形成发展水稻机插秧的良好氛围。通过典型示范,起到加快机插秧技术普及过程的目的。

2培育龙头企业,扩大机插影响

水稻机插秧作为一项新技术,要是农民完全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应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扩大机插技术的影响。一是召开多种形式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示范演示现场会。通过现场观摩,增强广大农机手及农机人员对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感性认识。二是加强在推广水稻机插秧过程中的典型示范户帮扶的力度,发挥其带动作用。对于每一位购机户,应加大对其的扶持及指导,确保其尽快掌握机插秧技术。三是与水稻插秧机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加大对示范演示方式的创新,以解决机插秧推广技术中的使用操作、演示作业、技术培训等问题,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鼓励和带动农民发展机插秧。以一定规模的种田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等为依托,以“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与培育,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资金及技术上予以倾斜,以推进机插秧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鼓励农机人员领办全程技术服务机构,兴办如机插秧中介机构、机插秧作业机械及推出跨区作业等服务组织。五是按照技术推广、培训先行、服务保障的原则,加强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学习和掌握水稻机插秧技术的要领。要重点围绕农机大户及专业公司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在技术培训与服务指导方面严格规范,做到精益求精,通过农机与农艺、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让农民了解和掌握水稻机插技术。六是大力组织推广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精技术、会推广的机插技术推广队伍。同时,积极组织机插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切实做好机具检修、技术指导、安全生产等服务工作;另外,应监督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提高插秧机械的售后服务水平,健全插秧机维修服务与零配件供应网络,以解决农民购机用机的担忧,保证农民放心购买插秧机。

3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

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推广的起步阶段,应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推动力度,坚持优势技术集成整合及农机、农艺等技术协调发展,形成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以促进机械化插秧的推广。加大对水稻机插秧作业的补贴,制定具有连续性、长效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完善农机补贴激励机制,农机补贴政策应在秋种前进行制定、宣传,而补贴资金应在春季机械到户时兑现,总之要求做到政策早制定、早宣传、早兑现,以调动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另外,在对购买机械进行补贴的同时,还应适当地对推广单位的工作经费进行考虑,以及时落实补贴工作,增强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后劲[4]。

4积极服务,促进机插秧作业管理一体化

切实加强机插秧的技术培训工作,培训中应实行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成本相结合、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等,在机插秧推广中,从秧池田规划、机插面积落实及育秧材料准备等全过程开展服务指导工作。全面介入秧苗培育、插秧机维修、机插及插后管理等,有条件的地方可承包大田的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对农田机械化的管理水平,而且增加了推广部门的经济收入,推动了机插秧工作,实现良性循环。通过为机械化插秧提供一体化服务,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机插秧的作业效率,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经营,达到了节本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5]。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农机推广;面临问题;主要措施

梁河县是德宏州境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县,田块单位面积较小,山地、丘陵田块较多,可机械耕作面积10000hm2,占总耕地面积75%。2014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49427万瓦特,拖拉机拥有大中型1779台,小型号的2398台,配套农具9240部,插秧机84台,农田排灌机械1350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126台,微型耕整机3711台,稻麦联合收割机77台,运输型农业机械698台,全年完成机耕机耙面积7133.33hm2,机耕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50%,机械排灌面积2666.67hm2,机械理墒起垄2666.67hm2,机械加工粮食89780000t,水稻机械化加工水平97%,农机运输农用物资9350万t/km。

1 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

十年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实施,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全县农业机械化得到快速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呈现一些问题和弊病。

1.1 机构设置不稳定

县编办设置县级机构两个,而实际独立办公的县级机构有三个(即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农机学校)。从县级机构设置上来看,农机学校虽然与农机推广站合并,但从属关系不明确,机构复杂,人员设置布局不合理,农机推广、监理部门人员结构性短缺,全县农机化工作呈现被动应付的工作局面,在职人员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业务上面临新老交替断代的严重局面。各乡镇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管理服务站折并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办公,乡(镇)农机管理员不固定、不专职,属双重领导,工作内容较多,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还要从事农机管理、培训、推广等工作。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致使职能部门对农机户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不到位,无形中制约和影响了农机行业的快速推进和发展。

1.2 农机推广工作方向不明确

回顾多年来的农机推广工作,一直存在着工作没有方向,没有轴心工作的情况。基本上没有针对农机科技示范推广的相关项目,农机推广工作一直都是在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艰难推进,而且面多、点散。对于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联合经销商举办一些小型的示范现场会,也没有很大的作用,基本形成这种机型用几天,那种机型用几天,一轰而上,过后就冷的局面。

1.3 投入机制不健全

梁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贫困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弱,县级财政又十分困难,农机行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机化发展重大支撑项目少,农机作业补贴力度低,农民对有偿农机作业适应度低,承受力弱,缺乏有效的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农机推广工作,由于经费缺乏,工作人员无创新意识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农机化学校的农机培训工作自身管理体制也不完善,发展能力弱,教学设备不足,给培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对农业机械使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内容单一,难于扩大和规范培训规模。

1.4 农机使用者的整体素质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农机维修网点从业资质认定工作不建全,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机带病作业日益突出。农民文化素质低,对农业机械的维护管理技术差,全县缺少正式的农机修理网点,再加上配件难购,造成大部分农机带病作业,事故隐患突出,使得农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1.5 农机整体水平不高,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矛盾突出

运输型农业机械多,田间作业机械少,是本县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大中型运输机械和动力机械增长幅度较快,配套田间作业机具和适用当地使用的小型机械发展速度较慢,而且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农机具综合配套效率低,作业项目单一,整体水平不高。农机装备总量仍然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山区发展慢,坝区发展快,大田耕作机械化程度高,其它作业环节低,导致农机发展比例失调。

1.6 农机与农艺融合力度不够,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配套率低

缺少农艺技术的有力支撑,农艺知识又是农机技术人员的短处,致使农机推广行业工作单一,先进农机具的使用效果没有发挥最大作用,示范推广进度缓慢;缺少农机先进技术的辅助,农户难于摆脱生产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和较高维持成本投入的桎梏,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农业产业中农机与农艺技术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的。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政府要重视农机化的发展,把农机事业的发展放到议事日程来抓,制定梁河县农机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逐渐充实年轻化的农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年轻队伍要与老职工做好经验、技术的有效衔接,加强现有队伍综合能力建设,统一思想,端正工作思路,树立立足农机推广本职工作的信心。理顺农机推广机构和工作职能,合理布局农机监理、推广、培训人员结构。设置乡镇农机推广专职工作岗位,稳定农机人员队伍,积极稳妥发展农机事业,充分发挥农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2 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整村推进

创新农机推广工作思路,制定近期农机推广工作重点。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选择和确定农机发展的重点村寨,引导农户购买适合本地区域实际的机具发展农业生产。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发展本县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具的配套率,增强农机作业的综合效率。加快农机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购买科技含量高、先进适用的新型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加快农业机械使用薄弱环节的推广和山区耕作机械的发展。逐渐改变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农业、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桔杆还田等技术滞后的现状。搭建农机示范推广平台,采取与农机生产厂家、经销商横向联合的方式,对适合当地自然环境,适合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农机新技术、新装备进行示范和推广。

2.3 增加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农机优惠政策扶持

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机具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资金总量。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机事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机工作经费,完善管理措施,重点支持农机科技示范推广,技术服务及培训体系建设。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不但要培训主机的道路场地驾驶内容,还要加强农机田间作业、如何使用配套机具、作业机具强制维护、新型农机具的操作保养等培训内容。加大技术培训投入,增加教学设备,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规范和扩大培训规模。扶持构建新形式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选择经济条件好的村庄,组建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统一为农民提供机械服务,解决关键农时用机难的问题。

2.4 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管理体制

加强农机从业人员对机械的维修技术培训,理顺维修人员从业资质认定工作,提高修理质量,提高农机使用的完好率和合格率,加强管理措施,规范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建立健全修理服务网络,采取有偿服务方式,抓住时节,完善服务,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2.5 加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融合

加强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融合,对加快农机科技成果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农机装备水平要提高,离不开农艺生物技术的支撑,农业生产要得到长远快速发展,也要依靠农机技术的支持,两者密不可分。

机械工艺实训总结范文12

一坚持行政推动不放松

为了做好今年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县政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准备充分,部署有力。以全政[2011]34号文件形式,安排落实了今年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任务,要求各镇各部门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切实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议事日程,做到“认识不减、力度不减、扶持不减”,“确保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每个镇必须建立3个面积在500亩以上的示范片,要落实到田头、机头、人头。今年,县政府再次把水稻育插秧工作列入农村工作综合考评中,并设立水稻育插秧推广工作单项奖。提出四点要求:1.抢抓机遇,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工作打造成各级组织的社会事业和参与者的人生事业;2.狠抓关键,不断创造、培植、支持水稻育插秧工作的载体、平台和着力点,推动此项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3.健全机制,促进工作常态发展,成就“三农”伟业;4.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为做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镇政府会后相继成立了机插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奖惩措施,落实了示范片,工作开展有序。

在育插秧关键时间段,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曾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组织召开各镇、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会、调度会,实行每日汇报制:各镇将每天育插秧进度反馈到农机局,农机局汇总后上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县农村工作组领导;技术人员对示范点做到一天一巡查、一天一总结、一天一汇报。期间由督查局牵头,农机、农艺等部门参与督查各镇育插秧进度。分管县长杨勇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机插秧工作,亲自解决在机插秧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坚持资金扶持不减少

为了激励农民购买插秧机、运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鼓励农机服务合作社从事机插秧作业,县财政安排了70万元用于此项工作,各镇政府都相应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购置插秧机补贴、作业奖励等。

1.县财政对规范化合作社,2011年机插秧面积达3000亩以上的,给予每社20000元的资金扶持,2011年机插秧面积达2000亩以上的,给予每社10000元的资金扶持。

2.对购置机械育秧硬盘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每张1.5元的资金支持。

3.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购置插秧机继续实行优先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安排。

4.各镇在中央、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推广好的典型,根据作业面积进行奖励,有的镇对购置育秧流水线给予3000元/套补贴,有的镇对机插秧农户提供种子补贴(5—15元/斤)、育秧软盘补贴(10—20元/亩,有的无偿提供软盘)、作业补贴(机插秧10—20元/亩)等。

三坚持宣传培训不滑坡

农民对水稻育插秧技术的使用,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接受程度。为了加快我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接受、实施这项新的水稻种植技术,我们充分利用农民赶庙会、上街下集等机会,支起桌子、摆上资料、竖起牌子,向过往的群众宣传机插秧技术。并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详细讲解育秧技术、大田耕整技术、大田管理技术和机插秧操作技术。有时为了方便群众,总是利用下雨天、晚上,深入到农村,组织几个村民组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播放宣传光碟、散发技术资料、讲解育插秧技术。今年全县共散发技术宣传资料2800份,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农民420人。

四坚持农机农艺不脱节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需要农机农艺做到紧密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农委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与农机局安排的农机技术人员组成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指导小组,在农机部门对农民进行插秧机操作培训时,给农民上课,讲解水稻的有关知识、大田水肥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和农机人员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选种、指导农民育秧,并及时帮助解决机插户遇到的问题。农机、农艺的紧密结合,让农户感到有了技术保障,增强了他们运用技术的信心。

五改变服务对象,促进作业组织做大做强

“市场运作”是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一家一户的小农作业,必将被专业化服务所替代。我们在推广服务过程中,不放弃一亩地、一台机的星星之火,同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发展规模化作业上,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合作社发展壮大。育秧流水线配套硬盘进行育秧作业,效率高、秧苗均匀、省工、省时。今年县政府在地方财政叠加补贴中,特别增加了硬盘补贴。目前全县已成立的22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插秧机135台(其中高速机14台),育秧流水线12套,硬盘180000张,成为机插秧作业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同时我们积极帮助种粮大户和土地流转大户与机插秧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对接,为大户找机械、为合作社找市场。今年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机插秧服务合同35000亩,作业收入达450多万元。

今年水稻机插秧工作我们顺应农村发展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坚持扶持农机服务组织抓大户、建大片、发展机械化流水线育秧,服务对象由过去的零散农户向承包大户作业方向转移,今年全县建立500亩以上的作业片56个,比去年增加了11个。

存在的问题

(一)推广力量单薄。推广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还要留守办公室,而镇农机管理员由于被镇政府其他工作束缚,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农机工作上。另外,机插秧涉及很多农艺方面的知识,而农机人大多是外行,加强推广队伍的知识培训,更显必要。(二)发展不平衡。各镇由于自然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农民的积极性存在差异等因素,机插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插秧机价格偏高。尽管农民在购置插秧机时已经享受了一半以上的政府补贴,但一台机械依然要拿出八、九千元,高速机几万元,居高不下的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四)法律不完善。叠加补贴后的插秧机仍有流失现象。目前没有过硬的强制措施,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予以重拳出击整治。

2012年工作打算

1、立足当前工作基础,摸索创新示范推广工作新模式;

2、宣传工作上增加手段,加大力度,使机插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充分发挥乡镇农机、农技人员的能动性,发展壮大推广队伍;

4、加大对机插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投入,促进水稻机插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