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时间:2022-11-09 17:01:06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

目前,打造煤机产业支柱已经成为__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仅杜集区煤矿装备制造基地就聚集了62家企业,全市行业产值达20多亿元,形成煤机产、供、销一体化,力争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煤机产业基地,其宏伟蓝图令人振奋,尤其让我校这样依托企业办学的工科类中职学校倍感鼓舞。面对__矿山机械制造行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学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机械制造发展方向,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办学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一、调研目的和调研过程

1.调研的目的

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是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紧跟行业、企业步伐,坚持工科类办学特色是我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20__年,我校进入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创建单位行列,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增强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机械制造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建设规模空前。面对__机械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我校服务机械制造行业的专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本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迫切需要及时掌握机械制造前沿技术装备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此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为

人才培养准确定位,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的大发展。

2.调研的过程

自20__年3月以来,__工业学校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次组织相关专业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就机械制造发展开展深入调研。调研的过程如下:

3月28日调研组来到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听取了开发区领导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于杜集区煤矿装备制造基地总体建设的规划、当前和今后园区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工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介绍。

4月12日,调研组前机电职教集团合作单位__协力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全面了解了该企业生产情况,并就煤矿装备制造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行了深入调研。

4月20日至24日,调研组赴浙江,考察了浙江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永康职业技术学校等二所职业学校,了解学习了他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改革经验。

5月9日,调研组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会议,听取专家对我校数控、机电相关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机械制造企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技能等与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系列的调研工作使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__机械制造发展的一手资料,为机电类专业找准定位、调优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调研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是:技术革命已经使__机械制造行业跨入“快速崛起”时代。

二、“快速崛起”带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大变革

(一)建设规模史无前例

调查显示,__市作为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矿基地之一,拥有__、皖北两家特大型煤矿集团,另有地方中小煤矿22对,年产原煤3500万吨。再加上淮海经济区内分布的数十家大型矿业集团,煤矿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目前,__市制造业中,矿山机械制造业规模最大,20__年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3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为87.2%。装备制造业产值在1000万元~50 00万元的企业有11家,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3家,__矿业机电装备公司今年1月~7月实现产值2.13亿元。矿山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__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__本市和周边每年400—500亿元的矿山机械设备市场为我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我市职业教育带来了大发展机遇。

(二)技术工人队伍结构

作为新兴的矿山机械制造业基地,__正在积极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__市《“十一五”城市发展规划》,要在10年到15年内,加强对包括__经济技术开发区、濉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山工业园、烈山工业园等在内的现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__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与现代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应是中级和高级技术工人占多数,而目前__市技术工人队伍的结构却恰恰相反。

据统计,__矿山机械制造企业技术队伍中高级技工(含以上)占技术工人比重仅为10%,中级技工占22%,初级技工占68%,而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发达国家技工队伍的合理比例分别为35%、50%、15%。制造业基地建设技工缺失凸显。“现在中高级技工年龄普遍老化,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青年中高级技能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杜集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宗主任说,“目前技工荒的重要因素,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

“当地中职 毕业生只占整个公司招工比例的10%”。日前在__工业学校举办的__机电集团调研会上,一位制造企业老总说到原因,他坦言,往年招收的中职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苦耐劳差、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差,已经让他们很费心。某些企业老总认为,目前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培养标准和技能水平不符合企业要求,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名不副实,部分毕业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实践性锻炼。校企如何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订单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同时,技术的集成对各种岗位的复合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__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面对需求旺盛的技工人员,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已迫在眉睫。

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职学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除了从内部专长的培育来打造核心竞争力,还应从外部的途径加速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这是学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基于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预测所得出的结论。

三、调研的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深感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之快,企业对工人技术要求之高,对我校专业建设要求之高、影响之大。调研主要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校办学从计划体制下走出的时间还不长,又因为在__地区范围内仍保持着传统的优势,一些干部和教师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强。目前,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机电专业设置不全,不能完全覆盖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所有关键岗位;二是专业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用人需求;三是专业群建设的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各专业的关联度不大,尚不能适应办学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和__市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集成、协同和高效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中专学校的专业建设思路,真正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思想,瞄准__城市转型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用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于__市经济大发展。

启示之二:专业建设和调整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

创建机电专业品牌,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发起成立__机电专业职教集团初衷之一,更是我校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需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走产学一条龙的办学之路,把人才培养工作深深扎根于产业之中。目前,__工业学校在总结学生定岗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正与一些__经济开发区等大中型企业洽谈合作办学事宜。学校将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这些企业开设人才订单培养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生与岗位无缝对接,形成以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实践教学特色,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在学校难以经历的培训氛围,又可以学到在学校里、课本上学不到的业务技能,从而为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上岗“零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校专业正处于结构再调整的阶段,必须积极抓住__城市转型的机遇,围绕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树立“大机电专业”的整体建设思想,一方面要通过新增专业和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覆盖机械制造特别是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关键岗位的专业体系,为__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针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的用人机制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建设“大机电专业”核心资源共享平台,增强各专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度和资源共享水平,倍增专业整体功能。

启示之三:增强机电专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抢占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制高点

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是__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打造煤机产业支柱已经成为__市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举措,而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大规模建设和生产将出现巨大的人才、技术需求市场。因此,我们要瞄准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研究掌握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关键技术,及时开设机械装备制造相关专业,占据机械装备制造专业建设的制高点。以机械装备制造专业为学校专业建设的新“引擎”,打造学校机电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学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__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在__中职教育发展的前列,发挥示范幅射作用。在为__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优质技术和培训服务的同时,更加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四、我校的应变对策和设想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们应该把“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特色提升为办学理念。要实现“服务__地方经济建设”,就必须紧紧跟上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坚持服务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行业的办学宗旨,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实现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在速度、技术、精神等方面同行。主要有三个对策和设想:

对策之一:加快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需求

应对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调整专业结构,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首先,要加强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研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到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借助__机电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平台,加强与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统筹好校内的研究资源,发挥好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集中力量进行矿机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的专项研究。其次,要加快增设矿机械制造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__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重点,开设矿机制造方面的新专业。对现有的机电类专业,要在继续满足既有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方向上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拓宽学生本地对口就业的口径。第三,将专业建设向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辅业方向延伸,开设机电与自动化设备维护等专业,以满足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融通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对策之二:加快建设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效益

借鉴发达地区专业建设理念,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专业群内部和专业群之间建设“集成体”——核心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专业建设的集约化水平。核心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在实验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方面,结合学校新实训楼,集中力量建成符合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技术需要的实训平台,以及机电类综合实训基地,满足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训和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关键岗位职工培训的需要。在课程资源平台建设方面,以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核心技术和未来岗位对员工的复合型要求为依据,建设机械制造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核心课程平台,满足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师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师资源,按照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大机电专业”教师资源的融通共享。

对策之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优化互惠双赢机制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2

1.1把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一体化进行有效结合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自动化的高级形态,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延伸,也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的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改变了人类对机器的看法,机电一体化使得机器不在是冷冰冰的钢铁,是机器拥有了智能化的特点。改变了机器的模式。

1.2把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机械设计制造没有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乃至大部分的工厂都是以密集的人力劳动为主,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工厂面临市场的洗礼,实时转型成为工厂生存的关键。机械制造与计算机结合,可以有效的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增加企业抵抗市场洗牌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1.3在机械设计制造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机械自动化的网络化

同计算机一样,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机械的制造、组装、推广都离不开网络,特别是机械成品的使用和推广离不开网络的作用。

1.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同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前些年,我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牺牲了环境,现在我们正在品尝环境污染的恶果,特别京津冀地区饱受雾霾的侵袭。从食品工业的机械自动化来看,我国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本身机械工业是一个污染比较强的工业类型,发展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好、投资不多、见效快,是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工业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要节约能源、减少耗材,走绿色化、可持续化之路,总之,经济不应该以环境作为代价。

1.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需要较强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因此,在本专业的学习中,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现代社会技术日新月异,只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理论和创新能力结合,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机械零部件的加工,本专业涉及范围较广,不仅要去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内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alent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explains the guiding ideolog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 then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jor in Hainan University and presents the model of trinity applied into talent education. Finally it provides the detailed practical scheme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关键词: 农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trinity;mode of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24-02

0引言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农机化)专业是我国高校农业工程领域的一个传统专业[1]。目前,由于不同学校面向区域、自然环境及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农业机械的应用与研究方向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机化专业发展模式。但作为人才培养的农机化专业,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亦有很多类同之处,本科专业的人才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2~3],所不同的是,各高校为了体现特色和各自的办学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不同,在“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之前加上诸如“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机械化及自动化控制装置的设计、制造、运用、评价及营销等方面能力,素质优良、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性、应用型”等限定性定语,界定了所培养学生的能力侧重点。长期以来,各高校为我国的农业及其它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农机人才,为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海南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热带高效农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使农机化再度成为富有时代特色的热门学科[4]。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形成了“技术上狭窄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的重工轻农”等理念,出现了专业萎缩,报考生源锐减等现象,在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培养新形势下能够迎接新的挑战的农机科技人才,是摆在农机化本科教育领域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在总结几十年农机专业办学经验基础上,结合海南大学的专业特色,围绕提高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总目标,提出目标层次逐渐递进的“三位一体”的塔形培养模式研究,真正实现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要求。

1“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内容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体系=基础阶段+专业理论+综合训练”专业培养模式。模式中,基础阶段以培养学生初步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理论阶段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放在学生应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基本的实践技能,综合训练阶段则强化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农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在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上,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区域农业特色与农业机械匹配的对应关系;二是利用大机械平台,建立机械工程与农业机械课程体系对接通道;三是与时总结、与时俱进和与时资源,将科研成果及总结,并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另外其它学科资源也应及时溶合到本专业学科中来,扩充本专业学科。

2.1 基础阶段本阶段应重点培养农机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大一时重点突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制图》、《大学物理》、外语水平、计算机基本能力及相应的文理学科知识的交融贯通,还应开设更多的全校性选修课以满足更广大同学的需要,从不同方向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阶段应对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为后面专业理论学习的阶段铺下良好的基石。大二、大三时,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有《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此学科的兴趣,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思想。

2.2 专业理论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程模式要向综合大学看齐,突出其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选修课程模块要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要融入前沿知识,体现学科的综合交叉,突出其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5]。

学习本专业特有的特色专业课,农业机械学,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运用管理学,掌握CAD技术,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初步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设计和经营管理、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并了解国内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2.3 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阶段需要把前两个阶段知识运用于此,通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创新设计,通过创新原理、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产品的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得到很好的锻炼[6]。随着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课程体系可以随之调整,该专业培养目标基于机、电两个主线为该专业培养方向,机械方面主要以产品设计过程为主线,面向产品设计过程环节,又把机与电相互结合起来,做到既对立又统一。加强学生对软件技术和实践的学习,通过不断探寻新事物,多参加学校的机械实践活动,观摩实验,参与专业讲座,用于开发自己,或者多动手参与案例的开发,增加实习时间,参与企业的实践学习,试着动手创作机械化设施。

3农机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3.1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海南大学农机化学科2009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学科建设,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农机化人才的重点。海南大学农机化学科于2008年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应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钻研兴趣。力求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机械创新设计、现代制造技术和Pro/E等应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建设按“先基础,后专业”的建设原则,《机械制图》、《机械原理》等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并向省级精品课程发展。

除了选用“面向21世纪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各种统编教材,为反映本专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教研室老师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先后自编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技术》、《农业机械专业英语》、《农机新技术》等教材,该系列新教材更能反映本专业的特色和发展动向,更加符合现代农机化专业教育的要求。

3.3 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在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让学生尽早投入到生产、科研、社会实际中去,近年来,在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如“传统机械加工的金工实习基地”、“先进制造实习基地”、“农业机械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与校外有关单位的合作,已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要的生产实习基地设在海南金鹿拖拉机厂、海南机械一厂、营根机械厂、海南齿轮厂等厂。通过生产实习,学生了解到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增强了服务农机化事业的决心。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可进行为期10周的实习,主要实训项目有车工、铣工、钳工、磨工、焊接、数控加工技术、数控铣、数控车、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和电火花穿孔。通过示教、示范、实际加工和综合创新制作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以及整体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课程实验环节上增加了创新设计、农业机械虚拟样机仿真设计、农业机械造型设计、机械精度综合设计等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达到90%以上。

3.4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提高学生专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每学年都会聘请国内、外农机化领域的教授、专家进行讲学,通过面向学生举办农业机械学科发展专题系列学术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该学科学术前沿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提高专业学习与研究探索的兴趣。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尽量结合生产、科研实际,以接触实际工程设计进行“实战”训练。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开展创新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

4结束语

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实验项目的加强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使培养体系更能体现海南大学的特色,而且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在全国性的力学竞赛、大学生智能汽车设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等科技竞赛活动中,该专业的学生都获得了奖项。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因此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好评,本科就业率达到98%以上。今后在办学中,继续坚持特色,强化优势,以农业装备设计制造一体化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适应现代设计制造一体化学方法测的学科综合运用能理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牛盾.把握重点,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中国农机化,2000,(2):2-3.

[2]徐凤英,区颖刚,马瑞峻,陈震.高校农业机械化专业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探索.农机化研究,2003,(1):227-228.

[3]张桃林.农机化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质量与监督,2010,(1):7-9.

[4]陈云,慧.中国农业机械化二十一世纪发展初探.农机化研究,2000,(3):6-10.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4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它以其强大的应用潜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技术的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当数量的在实际工作部门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因此,必须针对机电类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一样,它所要求的人才及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人员,又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工程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对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还处于一个逐步完善阶段,其培养模式及课程群优化设置与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二、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误区

1、重“机”轻“电” 由于目前不少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机械院系主办,因传统学科专业认识的偏向性,使很多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是以机械学为主,占用了多半的教学时间,由此造成微电子及相关课程安排的不足,形成了一种重机械而轻电子的现象。这显然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内涵不相符,也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总趋势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

2、重“电”轻“机” 也有一些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电信院系主办,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线路设计等纯“电”课程相对较多。这多半是因为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元器件的采购和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短、见效快。电子学、计算机方面知识可以在学校里得到充分锻炼,学生容易较快成材,成效立竿见影。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则需要多人配合,过程长,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实践环节,需要实际锻炼,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构建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机械工程,从课程安排上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确实应该涉及机械工程的传统课程,但对这些传统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也应该是不同的。机械电子工程人员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电子系统的整体,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必需的知识内容,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钻研相关的课程深度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做到一定的宽度,对专业主要技术课程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能接触到更多的工程实际,从而能更快地进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

1、应用型机电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理论基础,适应机械、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与控制及工程管理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综上,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既涵盖传统专业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学科,由此对设置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总体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既要考虑该专业综合性、多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既让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又让学生掌握各个体系的基本技能。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设置和安排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呢? 笔者认为,在制定其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如下几点:

2.1明确本专业的特点,选准重点方向。本专业的重点学习知识应该是在控制及与控制相关的学科方面。

2.2明确认识本专业学生的毕业就业方向。现在许多由机械院系主导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数控技术为主要培养和发展方向的,这顺应了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但体现的是把机电一体化技术狭义化。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必学知识的多样性,使其不可能在机械加工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要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必须学习大量非机械类的课程。那么,机电一体化培养的学生的就业流向如何呢? 由实际就业趋势可以得出:他们主要是在机械行业和其他与机械相关的行业内面对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系统)调试、检测和维护,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2.3正确把握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除了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应以安排专业基础学科为主。按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教学时数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主要安排3个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

总之,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应抓住“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结合”的方向,从应用的角度讲授电工电子知识,强调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相结合,提高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解决机械行业及其相关行业中机电一体化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5

1新形势下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1.1推广人员自身宣传素养较低,农机推广的思想观念落后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其高速的更新、升级速度,促进了我国农业综合水平的提升。但是,在目前农业机械推广实践中,由于推广宣传人员偏老龄化,对现代农业机械知识的储备不足,自身的宣传推广知识匮乏,自身的知识结构陈旧落后,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食品技术和生物技术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将自身的推广工作重点过分放在粮食农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方面,而没有深入到农业副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这些因素造成农业机械推广的结构不合理、质量不深入,制约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效果。

1.2农民的购买力低下,制约农业机械的普遍使用

虽然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下,我国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国内农民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农业产值较少,造成总体的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人均耕地偏少的地区,农民在农业方面的增收幅度小,而增置农业机械所耗资金相对于农民的收入较大,所以在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情况方面,仍受财力、动力方面的限制,无法实现自觉地运用农业机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机械普及程度的原因之一。

1.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影响新型农业机械的引进和普及

在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实践中,由于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农业机械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在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时,出现机械设备总量不足、种类不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慢的情况。争取更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财政投入,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的途径

2.1提升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宣传工作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影响农业机械推广效果的重要因素。多多启用年轻化、具有高素质专业水平的人才,对于农民思想中存在的保守因素进行耐心、细致的专业技术指导;结合国家的环保政策,提升农民的环保节能意识,争取实现高科技无污染农业模式;利用高科技带来的增收成果消除农民的忧虑,大力宣传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技术。

2.2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在目前的农业机械推广实践中,我国的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体系主要是在各省市农业机械推广总站的指导下,以各县镇农业机械推广站为纽带,由各乡村农业机械站开展具体的执行实施工作。这种纵向化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会降低农民自觉使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农民已经有了通过新型农业机械来扩产增收的愿望,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却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所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下,应该建立将农民需求和农机生产单位联系起来的沟通桥梁,争取农民能便利地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技术和信息指导。所以,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深入农民到农业一线,争取掌握农民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努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2.3大力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基地建设

农业示范基地是开展农业机械推广的平台,能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有效的保证,也能有力地验证农业机械推广的效果和质量。所以,首先,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效建立农业机械推广基地,做到选择示范基地时尽量准确可靠,经济条件好、群众基础好的地方都是首选。同时,也要加大对农田较多、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方的政策倾斜,满足农民农业机械化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工作成功示范基地的带头榜样作用,提升示范推广工作的质量。最后,调动农民使用新式农业机械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实现大范围内的农业机械推广。

3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6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以农业绿色发展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为牵引,汇聚各方力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整合多方资源,聚焦重点急需,做好成果转化和应用服务,推动地方农机化主管部门、相关单位和专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促进绿色高效农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为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支撑。

二、主要任务

以政策支持推动、技术规范引领、项目示范带动和培训推广促进为抓手,推进农机化技术与装备有效应用,支撑服务秸秆还田离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政策支持推动

突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绿色生态导向,支持引导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创新和推广应用。

一是从2017年起,对技术成熟的秸秆还田离田、保护性耕作、残膜回收、畜禽粪污处理、精准施肥及有机肥制备、高效施药等绿色高效机具全部实行敞开补贴,加大补贴支持力度。

二是选择10个省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重点围绕绿色发展急需的新产品开展补贴试点,充分引导支持产品和技术创新。开展无人植保飞机应用试点。

三是组织农机试验鉴定系统以绿色高效机具鉴定为重点,补短板、强能力,加快新产品试验鉴定,促进农机新产品的推广。

(二)技术规范引领

组织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和重点省农机推广机构、全国农机化专家团队,围绕重点技术,开展对比试验,总结一批主推技术模式;加强标准的制修订,一批急需急用行业标准;总结遴选,推出一批重点装备。

一是开展东北等重点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模式应用调查和试验,一批不同作物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模式和主推机具。

二是组织林果业机械化专家,开展茶叶、苹果、葡萄等有机肥施用替代化肥机械化技术调研,总结制订1-2个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促进有机肥替代技术应用。

三是组织饲料与养殖工程专家,开展蛋鸡、奶牛、生猪等畜种粪污源头减排、清粪技术、场内收集运输、处理工艺和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专题调研,对现有机械化技术做出分析评价,针对不同畜禽种提出相应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创新和推广重点。

四是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开展以机械化捡拾为核心的农膜回收体系试验验证,围绕农膜质量控制、农膜机械化捡拾、农膜回收加工,提出配套整体解决方案。

五是组织梳理和制修订秸秆还田、残膜回收、畜禽粪便等机具应用和评价行业标准。

(三)项目示范带动

重点围绕《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项目、"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农业机械科学试验基地建设"等项目,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加快高效、智能、绿色农机装备的研发生产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加快智能农机装备专项秸秆收获、残膜清除、蔬菜智能化精细生产、现代果园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设施畜禽养殖智能化精细生产管理技术装备研发项目的实施进度,强化产学研合作攻关,促进相关新产品的研发。

二是选择35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开展秸秆还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选择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立2-3个残膜机械化捡拾试验点,开展机械化技术与配套机具对比试验,建立一批相关示范点,探索和完善技术模式。

三是在辽宁、吉林等六省区建立秸秆还田离田技术验证示范点,并联合科教司等在吉林、山东等地组织开展现场演示推进活动。在江苏、陕西等省建立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示范点,开展技术的示范推广。

四是加快茶叶、苹果两个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启动实施。

(四)培训交流促进

结合重要农时、选择重点地区、突出重点技术,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演示展示、交流研讨、典型宣传等活动,提高工作的显示度、认可度和影响力,引导各方面积极投身"五大行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一是围绕动员部署,举办"全国春季农机化生产暨农业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全国三秋农机化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培训班",召开"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现场推进会".

二是围绕专题推动,举办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加工、施用全过程现场观摩研讨会,设施农业固体有机肥机械化抛洒现场演示会;组织果园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培训及现场机械演示观摩、茶园机械化有机肥深施机械化技术现场演示培训,残膜机械化回收现场演示研讨活动。

三是围绕宣传推动,结合举办中国国际农机展,开展"畜禽粪污及农业废弃物机具设备展览展示";组织媒体开展"五大行动"农机化技术装备应用典型系列宣传活动。

《落实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工作分工表见附件。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7

继《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后,9月28日,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规划》《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这五个专项发展规划分别以农机化科技、农机化教育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试验鉴定和设施农业等五个领域为对象,总结发展主要成就,分析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五个专项规划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配套衔接,丰富、细化了规划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未来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要以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等研究为重点

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指出,今后五年农机化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以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为目标,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等方面为农机化科技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五年,农机化教育培训要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期间,规划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其中管理人才队伍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科技人才队伍80万人次以上;实用人才队伍,450万人次以上。要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要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未来五年,农机化技术推广要加快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普及应用

要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广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等。要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

未来五年,农机试验鉴定要大力提升鉴定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总体目标是:到年,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制度更加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加协调,技术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加突出。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实现新突破,部级鉴定能力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部省两级鉴定能力覆盖14大类57种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制度进一步健全,程序进一步规范,管理更加科学;试验鉴定人员依法鉴定意识明显加强,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特色更加突出;农业机械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等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重点加强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高性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油菜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及大中型配套机具的实验室建设。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部省两级鉴定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试验鉴定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五年,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25%。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270.9万吨、1662.6万吨。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未来五年,我国要积极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设施规模稳定增长,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设施园艺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艺装备的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防疫设施设备配套比例提高2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比例达到100%。为此,要注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发,提高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的技术水平。通过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认真落实设施农业有关投入保障政策,形成较为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民投资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格局和保障机制。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8

技术型技能人才侧重于设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服务环节,该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工程机械属于技术密集型设备,无论是在设备的制造、销售还是使用与服务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个技能型工种的配合。当前,与工程机械技能人才紧密相关的企业其主流依然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工程施工企业两大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其他如工程机械销售企业、维修企业、公路养护与排障企业也正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根据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与兄弟院校进行的工程机械企业联合调查和行业资料查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分工越来越细,而最为主流的新的职业方向为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程机械销售与技术服务、工程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公路养护与排障机械、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等。

1.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方向。2010年6月6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一项提到的第一个领域便是装备制造领域,而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所有工程类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作者主要在是在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中工作。在受访企业的反馈意见中,从业人员大体存在学历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意识薄弱、业务技术不精熟、责任观念不强等问题。综合部分受访相关企业的调研反馈,在此列出产品装配与调试从业人员的大致情况。(见表1)。

2.工程机械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方向。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是紧密相连的,工程机械作为生产工具的核心价值是不能影响客户的生产活动,因此,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销售模式的关键在于服务水平。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机械产品50%~60%的利润是在服务领域中产生的。能否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销售服务体系,是决定我国机械工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作为工程机械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其工作面覆盖产品销售企业、产品维修企业、公路养护企业和工程施工企业。随着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对降低销售、服务成本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营销类人才的要求也在持续提高,要求此类人员必须既懂技术,又会销售。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粗放式向绿色环保、精细资源模式转变,相关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对企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工程机械的维修和再生技术愈发受到重视。

然而,目前国内开设工程机械行业的营销与技术服务专业的学校非常少,由于没有专业对口人才,很多企业只能无奈地在“市场营销”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中选择,由此可见,该类人才缺口极大。

3.工程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方向。在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工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新型机械设备不断产生。特别是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电子化已代表当今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使工程机械逐步实现向全自动、机群控制和远程控制方向发展,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应用,侧重于产品的制造企业和维修企业。在调研中,很多企业表示该方向上的技能人才缺失比较严重,部分企业甚至反映其从业人员无法快速有效的完成工作,从业人员的数量、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4.机械化施工技术方向。随着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机器日益复杂、施工技术日益先进,而现有从业人员能力水平低下,早已显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人才的资源层次上,国外的工程机械产品对操作人员的学历要求很高,特别是履带式起重机等大型机械,其学历要求起码是在本科以上。而目前在国内,操作工程机械产品进行实际工作的操作人员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以中学文化层次为主。根据我校与兄弟院校进行的联合调查,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工程机械产品的操作与维修人员中初中文化层次达到35%左右,高中文化层次为45%左右,其余多为从事工程机械产品操作工作多年、学历偏低的从业者,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几乎为零。而在这其中,中级工约占14%、高级工约占8%、技师仅约占2%,其余则多是无技术等级。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数据统计反映了当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产品操作人员的大致状况。

在从业人员的培训上,目前国内在除了挖掘机等部分产品项目上有专门的培训学校,以及部分产品由厂家提供培训外,多数产品的操作手没有任何培训机构予以指导,新手都是由相对有经验的师傅通过传统的“帮传带”模式教育出来。受访企业中,操作手经过正规培训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能够按照规范进行设备正常保养和维护的仅为35%。仅仅依靠工地上的师徒相传,未能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掌握必须的安全规章和操作规范,势必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埋下重大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在相应的工作内容上,目前国内的工程机械产品操作人员仅能进行单一或部分类型产品的操作,范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同时,很多操作手大多不会进行简单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工作,甚至在遇到故障时,不能感知。即使能感知到故障的发生,多数会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选择不理会或者通知企业售后服务部门来进行处理,影响了机械效能的正常发挥,甚至造成生产资源的极大浪费。

5.公路养护排障机械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长,公路客货运输量也在急剧增加,给公路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公路管养工作也愈来愈显得重要。李盛霖在2011年全国养护管理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是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公路养护里程数为398.04万公里,绿化里程数204.45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数的96.9%和49.8%,比上年末分别提高了0.2和1.3个百分点。公路管养工作愈发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公路养护企业也随之不断产生,现有的从业人员无论在数量、质量和能力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工程机械行业未来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分析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从2006年起,工程机械保有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底,我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为413万~447万台,而到2011年底,国内使用期限内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则跃升为504万~547万台。与此同时,需要的工程机械操作与维修人员远超过400万,装配与调试人员超过30万,其他还有营销人员及售后技术服务人员等。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各类从业人员的数量在600万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2011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月持续走高,行业求职者在活跃期集中出现在春节后至年中7月份间,其他月份相对平缓。而图2显示,求职者的增幅无法满足企业招聘需求,工程机械行业人才供给压力依旧存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于2011年7月的“工程机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战略是推进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业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因此,知识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相对较明显的增长,其中对研发骨干、创新力量的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趋势,创新型应用人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内研发生产企业的重要培养和争夺目标。

结合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态势和现有人才结构,以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辅助,加强产教研融合、优化研发环境、提高研发扶持、强调研发培养、重视可持续化发展是保证研发和设计力量合理发展并延续的必经之路。技术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调控、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生产管理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其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然而,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技术型人才的结构优化、质量精强、数量提高将势在必行,最主要的需求将集中在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程机械销售与技术服务、工程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公路养护与排障机械、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前述五个职业方向上,而提高技术型人员的质与量,在于培训和培养的有效开展。

虽然,为了提高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构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于2006年9月18日成立了“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程机械行业分中心”,授权开展工程机械行业国家新职业的申报、国家职业标准的制订和鉴定教材的编制和实施、人员培训等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已经批准了“工程机械修理工”(含操作工)和“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工”二个新职业的申报,一大批人员经考核合格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但对于工程机械的制造与使用企业来说,仍远远不够。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大专院校并未开设规范的技术工人培训专业,而在技工学校的专业目录中,仅有筑路机械操作与维修专业。就江苏而言,全省范围内开办筑路(工程)机械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仅有江苏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等3家及少数短期培训单位,上述学校培养能力之和年不足400人,远远不能满足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训和培养的范围和深度仍需有效提高。

根据上述分析,进行工程机械(包括筑路机械)专业群建设,大力推进具有实用意义、满足行业和企业需求的新职业方向建设,则能有效推动相关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效满足工程机械行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前,国内技工类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乃至高等职业院校均未开展这项工作。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的农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行动,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思想坚定、决策科学、作风正派、执行有力、管理有方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建设一支结合实际、学风优良、技术过硬、支撑有力、指导有方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

2009年培训任务:培训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等人员20人次,培训拖拉机手40人次,插秧机手22人次、收割机手200人次、新购机农民350人次、拖拉机机主及驾驶员(安全教育)300人次、农机维修人员25人次。

三、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一是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监督等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二是农机专家、乡镇责任农机员;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手及农机修理从业人员。

培训内容:围绕本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和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项目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和重点技术推广的需要,着重对农机管理(监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有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突出本地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械化收割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办班、专题讲座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县级集中办班培训;现场实训主要是对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大户等,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是农业(农机)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镇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三农”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确保教育培训大行动顺利推进。

(二)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县农机监理站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落实培训责任。要围绕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农机管理(监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稳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三)精心组织,创新形式。县农机监理站充分利用国家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政策,有机结合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项目、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及农机跨区作业、年检审、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开展,积极创造培训机会,着力搞活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建立农机教育培训的组织平台,以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学校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为依托,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在农机主管部门领导下,采取事企联合、校企联动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团体共同参与培训活动。要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创新培训方法,做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的农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我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行动,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思想坚定、决策科学、作风正派、执行有力、管理有方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建设一支结合实际、学风优良、技术过硬、支撑有力、指导有方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

2009年培训任务:培训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管理等人员20人次,培训拖拉机手40人次,插秧机手22人次、收割机手200人次、新购机农民350人次、拖拉机机主及驾驶员(安全教育)300人次、农机维修人员25人次。

三、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培训对象:一是镇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质量监督等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二是农机专家、乡镇责任农机员;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手及农机修理从业人员。

培训内容:围绕本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和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项目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和重点技术推广的需要,着重对农机管理(监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及有关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突出本地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重点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油菜机械化收割等实用新技术的培训。

四、培训方式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办班、专题讲座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县级集中办班培训;现场实训主要是对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机维修人员和农机大户等,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提高其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是农业(农机)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镇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服务“三农”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争取财政资金投入,确保教育培训大行动顺利推进。

(二)制定方案,突出重点。县农机监理站要抓紧制定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落实培训责任。要围绕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重点抓好农机管理(监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稳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

(三)精心组织,创新形式。县农机监理站充分利用国家面向农村、农民的培训政策,有机结合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项目、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及农机跨区作业、年检审、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开展,积极创造培训机会,着力搞活培训形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建立农机教育培训的组织平台,以农机推广机构、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学校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为依托,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在农机主管部门领导下,采取事企联合、校企联动等方式,鼓励相关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团体共同参与培训活动。要采取现场演示、送教进村、科技入户、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创新培训方法,做到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培训学习。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1

2007年,建德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59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1537台,L22万千瓦,占5.0%;收获机械2.08万台,3.16万千瓦,占12.9%;植保机械巧74台,3630千瓦,占1.5%;排灌机械26406台,4.88万千瓦,占19.8%;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477台,2.54万千瓦,占ro3%;运输机械3471台,7.93万千瓦,占32.2%;其他机械2750台,4.59万千瓦,占18.7%。还有塑料大棚ro93.8万时、冷藏保鲜库800耐,农业机械原值2.07亿元,净值1.54亿元。

2007年全市机械耕作面积H.85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3.53万亩,机械植保面积34.95万亩,机械灌溉面积23.55万亩,机械秸秆还田面积n.97万亩,机械深耕深松面积8.01万亩,机械深施化肥面积4.89万亩,机械加工农产品3.62万吨,水果分级机械作业量1080吨,农机运输作业8600万吨公里。有农机经营单位3694家,农机经营总收人9400万元。

目前建德市共有农机管理人员27人,其中市农机服务总站巧人,均为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有中级职称8名,其他为助理工程师或技术员,无高级职称人员,巧人中只有一人专职从事农机推广,其他主要从事农机(拖拉机)安全与监理。乡镇农机人员12人,其中本科4人,大专和中专8人,部分为兼职农机员。乡镇农机员主要业务也是农机安全管理。

近年来各级财政加大对农机化的投人,2006年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助83万元;2007年153.7万元;2008年计划200万元,三年合计财政补助资金436.7万元。财政对农机化补助资金投人增速快,但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差距仍较大。

2农业机械化主要成效

2.1加快新机具推广步伐.拓宽了农机服务领域

近三年来,建德市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大力引进、试验、推广新型农机具。从单纯的粮食生产机械为主,扩展到农业的各个产业;从农机以产中服务为主,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农机服务领域延伸到农业各产业的主要作业环节,不断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提高农机服务能力。

2.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旱地作物的丰收

2004年以来,建德市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每年新增节水灌溉设施面积均在50(X)亩以上,目前,各产业应用节水灌溉面积均在25《X)0亩以上,年增收节本750万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工作达到省市先进水平。建德市实施的变频垣压供水、机组统一供水、小型水泵供水、引高山自流水、水锤泵供水及微蓄微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模式,为在山区半山区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2.3解决了农业劳动力不足的瓶颈,促进了大户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规模经营大户及茶叶采摘、水稻插种和收获等农忙季节,劳动用工矛盾非常突出。农机化发展为农业生产发展带来新的转机,在水稻耕作、植保、收获,草墓开沟、供水,蔬菜耕作、植保、供水,茶叶修剪、采摘、加工,柑橘中耕管理、喷灌、分级包装等作业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既缓解了农时季节劳力紧张的矛盾,又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尤其是规模经营大户,应用机械替代人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4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保护了生态环境。在畜禽养殖中,推广应用湿帘降温、粪便沼化综合利用等技术,大大改善了养殖业的生产条件和减少了农村的面源污染;节水灌溉的大面积应用,既解决了高温干旱用水问题,又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作业条件;水稻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彻底解决粮食生产的“三弯腰”问题打下了基础。

3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机总体拥有水平偏低

至2007年底,建德市农机总动力为24.59万千瓦,耕地亩均面积拥有农机动力0.95千瓦,为杭州市耕地亩均面积拥有农机动力1.1千瓦的86%,低于杭州地区平均水平。

3.2农机结构欠合理

总动力中,95%以上为粮食生产及运输机械动力,仅拖拉机等运输机械就占1/3。而真正体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经济作物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较少,且性能较差。

3.3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偏低

农业机械化需要规模化经营作支撑,而目前建德市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服务站(队)的发展缓慢,除代机耕、代机收外,其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偏低。

3.4农机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目前,建德市农机管理人员不足,农机推广人员尤甚,且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要求。

4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4.1继续稳定农机扶持政策,加大农机建设投入

要进一步完善农机扶持政策,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在浙江省、杭州市购机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制订适合建德市的购机补助政策,设置建德市购机补助目录,将农产品加工设备、冷藏设备、中耕机械等列人补助目录范围。在政府财政扶持、信贷支持与政策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农民、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加大对农机化投人,完善以政府财政扶持为引导,广大农户、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投人为主体,其它社会组织投人为辅助的农机化投人机制,推进农机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机化水平。

4.2突出农机化工作重点,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要用足用好农机购置补助政策,重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大户、企业大力发展大棚、无土栽培等设施农业;积极推广机播、机插、机收、机械植保及加工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加快畜牧养殖机械化、经济作物培育管理机械化、节水灌溉机械化和水果分等定级、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农业产后服务机械化,改善农机结构。

4.3加强示范基地(大户)建设,推进农机技术的应用

要根据建德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择优选择粮食、茶叶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建立机械化基地,明确机收、机管主攻方向,加强应用对比,重视机插、机械中耕等技术攻关。通过农机化示范基地(大户),加大新机具、新技术应用推广力度。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农机技术培训,让广大农民懂技术会应用,加快农机化进程。政府对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要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造就发展农机化的良好氛围。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和带动各类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机械化水平。

4.4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多元化农机服务主体,重点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建设,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农机专业化服务的作用。同时完善技术培训、农机维修等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农机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机械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12

农机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农机部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个体农机专业户和农业机械化第一线,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机械新产品试验,从事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及各类农业机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以及从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汽车、农机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2 我区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

淮阴区拥有近70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4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3万公顷,蔬菜面积2.3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近60万吨, 在稳定粮食增产的同时,该区以蔬菜、牛蒡、冬枣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累计实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40万亩。 “十一五”期间,调优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灌自如、道路通畅”的开发效应,如今,淮阴区有机凌桥大米、袁集辣椒、丁集黄瓜、棉花庄西瓜、刘老庄蔬果和精品苗木、赵集粉丝品牌农产品已斐声省内外,金银花、葡萄、食用菌、香瓜、山药、冬枣、牛蒡、水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2010年至2020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0万亩。规划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淮涟、竹络坝两个国家大型灌区之内,土地总面积63.89万亩,其中耕地规划区涉及王兴、棉花庄、丁集、五里、徐溜、渔沟、吴集、西宋集、新渡、老张集、凌桥、袁集、刘老庄、古寨、三树15个乡镇、98个行政村。项目实施后,可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69.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1.2%。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改善灌溉面积24.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5.65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8.44万亩,新灌溉面积1.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3440万公斤,产值约6980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6359万元。①

3 农机维护专业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的内容

3.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学校坚持“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3.2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线农机手

该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各种理论知识、工艺技术进一步与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学生毕业时会使用与维护下列机械:农用拖拉(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57页)机、增氧机、秸秆打捆机、玉米收割机、田园管理机、插秧机、旋耕机、静电喷雾器、鱼塘投饲机、条饰机、水田秸秆还田机、园盘式开沟机、机动喷雾器、农用叉车、秸秆还田机、农用垃圾车、农用汽车、园林机械。逢农忙时节,培训的农机手还会主动走入田间,为村民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3 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如学校成立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将秸秆粉碎机与收割机合为一体操作,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秸杆具有良好的粉碎效果,同时合理利用秸秆打捆机,把秸秆捆用作沼气原料,可用于秸秆发电,以及人造板材的制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充分发挥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的特性,合理开发秸秆的价值,并且在农田作业中,秸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破解秸秆焚烧难题,为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农村做了贡献,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再如:设施农业装备机械化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设施栽培,推广应用温湿度控制、电动卷帘、气肥增施、田园管理等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由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工厂型发展;机械化畜牧养殖技术,围绕猪、鸡、牛、羊等养殖业开展机械化养殖设施、机械化饲草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应用。

4 农业现代化对农机维护专业的影响

4.1 影响专业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对区内的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的调查,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我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科技的载体,它技术含量高,操作、维修、保养都有一套成熟的技术要求,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操作与维修技能,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农机维护专业确定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2 影响专业教学内容

一是影响教学进度安排,我区许多农业受生长周期与季节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收割机的教学,只有在收获的季节,才能结合生产实际,将成本与利润、驾驶与维修、劳动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中有所掌握、领悟,比平时课堂上讲授、看视频,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影响教学内容,如:插秧机的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水稻都采用种植技术,不需要插秧这一过程,教插秧机的使用,也是纸上谈兵,学会了也无处使用,所以干脆不用教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了。

4.3 影响专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