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械一体化论文

机械一体化论文

时间:2022-03-08 10:15:33

机械一体化论文

第1篇

一、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特点

1、实现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煤矿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全面提高煤矿机械的运行效率,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首先,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煤矿机械运行状态监控的智能化。比如,在机械运行过程中,系统可以对电动机和传动系统等的运行状态进行智能监控,一旦发生运行故障,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快速确定故障发生位置,发出警示提示工作人员。其次,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运行自动化,提升煤矿企业生产效率。比如,应用机电一体化对采煤机进行控制,就可以实现采煤机的自动运行,提升采煤机的采煤速度,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2、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机械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如此一来,煤矿企业就可以大大缩减机械运行管理工作人员,降低煤矿企业机械管理成本。除此之外,可以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在机械运行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必再亲力亲为,每样工作都需要亲自进行管理方能够解决问题,保证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控制程序实现机械管理的远程控制,甚至是无人智能化控制[2]。并且,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机械运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能够减少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的出现,在传统的机械管理工作中,一旦管理人员经验不足或者是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在管理工作中就经常会出现工作失误甚至是工作错误问题,保证不了煤矿企业机械的正常运行,影响煤矿企业生产效率。而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则可以有效避免该问题的出现。

二、煤矿机械中的机电一体化分析

1、提高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是煤矿企业生产工作体系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能否稳定、高效运行不仅关系到企业生效效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包括企业机械运行安全以及工人施工安全等在内的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因此,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安全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引起足够重视,提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我国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缺陷。目前,机电一体化在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的主要应用表现在与X190系统的运用,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智能水平,保证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进而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

2、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煤矿企业的生产主要靠采煤机来实现,因此,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对提升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在煤矿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的理论被提出来之后,首先研究的对象就是在采煤机中应用,所以相对于其他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而言,采煤机中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发展的是最为完善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应用的最大体现就在于电牵引采煤机的研制。相对于传统采煤机而言,电牵引采煤机不仅能够实现采煤机的自动化和半智能化,还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牵引力,保证采煤机能够在各种复杂煤层中进行采煤工作[3]。并且,电牵引采煤机运行的稳定性也比传统采煤机稳定性强,耐磨损度高,还具有自动检测功能,可以通过定期自动检测对采煤机的状态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故障,可以发出警报并准确指出故障位置,提示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维修。

3、提高煤矿企业煤炭装载运输工作效率想要综合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除了要提升煤矿企业采煤作业的工作效率,还需要提升煤矿企业采煤工作完成后,煤矿装载运输作业的工作效率,可以说,生产、装载运输作业,就是整个煤矿企业生产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装载工作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可以实现装载运输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解放人类劳动力,提升科学发展力,进而提高装载运输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在煤矿企业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提升煤矿企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最佳选择。虽然,当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时间尚短,技术还不成熟,但已经体现出了其在煤矿机械中应用的巨大价值。因此,煤矿企业一定要重视起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尽早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的提升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

作者:王淑文 单位: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第2篇

1应用机电一体化优势所在

1)提高性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技术和数字显示在控制平面,再通过按钮完成相应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适当的简化了操作的复杂度,使操作变得更加便捷。在机电一体化的现实过程中通过电子实现智能化指挥。2)方便对机械调式和养护。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科以对机械工程实现合理控制,在不对配件进行修改的前提下,只要输入相应的程序,就可以依据工程特点做出合理的调整和变化。针对原有的储备功能提前安装多种体系,满足机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需求,从而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同时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上可以对自动报警系统进行合理应用,自动监测出工程机械中出现的故障,并利用科学的措施对故障进行合理的处理,保证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变得更加合理[3]。3)提高设备安全性。机电一体化产品集修复、监控、报警等功能与一体,与传统机械设备相比,机电一体化设备获得了明显提升,这使得机电一体化设备如果在应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可以自己对自身中存在的故障进行修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安全性。4)增加了使用范围。传统机械产品过于单一,而机电一体化产品则改变了这一现况。机械一体化产品使成长技术变得更加多样,从而增加了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范围,机械设备使用范围的增加对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措施

1)监控系统。在工程机械中对机械一体化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和故障诊治系统,从而对工程机械中的液压系统、传统系统等装置实施实时监控。工程机械在工作过程中如果监控系统出现了异常状况,系统将会自动寻找发生故障的设备,并对故障地点进行确认,同时会在第一时间内发出警报,使工作人员意识到故障的发生。可见,在机械制造中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有效的降低工程机械设备出现损坏的可能,有效的缩短了维修时间,延长了机械寿命,从而提高了机械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效益。2)控制柴机。通过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控制油门系统,将升温控制系统和电子调速器安装在柴油机上,可以有效提高在柴油机控制上的便捷性,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经济效益、安全性。3)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传统的工程机械不仅耗能高,而且生产率低。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应用后,耗能高,生产率低等现象得到了巨大改观。例如,例如在传统工程机械中液压机在能量上的利用率不足30%,而且生产率很低,而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机械制造行业中后,在液压挖掘机中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系统安装后,通过测试可以发现,设备在能源消耗上变得更少,同时生产率也获得了有效的提高,也可将电子调速器安装在柴油机上,柴油机则可通过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作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对柴油机在能源上的消耗进行合理控制,提高采油机的工作效率。4)机电一体化应用中的基础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中涉及到许多基础技术,这里面对以下三点基础技术进行重点介绍:①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合理的将人、生产管理以及控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在原料、设计、生产、出货整个过程的全局控制。从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制造已经初步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但“自动化孤岛”管理很难适应现在企业在实际生产中的需求,因此在日后的发展中,要逐渐实现资源共享,对生产过程要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满足生产需求。②现场总线,现场总线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控制室内中的设备、仪表之间的数字式之间的通信。传统的信号传输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生产需要,因此应当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对其进行合理取代,能够实现对现场的仪表实现同更高级的控制系统之间进行双向传送。③交流传动,在机械制造中传动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交流调速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交流传动技术与直流传动相比有着许多优点,因此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时间的推移,直流传统将会被交流传统所取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矢量控制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直流调速水平也正逐渐的被交流调速超越。

3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1)数字化。机械制造业微控制器的发展为机电产品向数字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机电一体化向数字化发展铺平了道路,机电一体化软件产品在实现数字化必须要具有可靠性、易操作、自我诊断等多方面的优秀能力。数字化操作将会机电设备显示远程操作及诊断和修复。2)网络化。局域网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变成为了可能,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网将所有的用电器都集中在一起,从而体验高技术带来的好处。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产品应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3)智能化。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机电产品要想在使用中发挥出本身的优势就必须要具有思考能力,能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并且可以依据推理从而做出准确决策。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加入人机对话等。同时随着神经网络、小波理论技术的发展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提供了一片新的天地。

4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技在机械制造业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逐渐变得更加成熟。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正逐渐的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成功。

作者:周阳周旭妮单位:西安航天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第3篇

关键词:改革方案;机械制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机械加工领域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实践能力,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械产品工艺编制和自动化机械加工设备维护能力,能熟练进行机械产品售后技术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专业社会需求调研分析

1.1市场需求分析

才市场需求信息分析显示,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才需求十分旺盛的行业。国家制订的近十年工业发展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十年内实现企业普遍采用CAD/CAM技术。在本领域内需要培养适应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发展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传统工艺、现代先进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及企业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种机械加工设备,能够熟练应用机械CAD/CAM技术,并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1.2专业设置的社会背景及行业背景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可实行三大战略:第一步,力争2015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第二步,2030年总产值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三步,2050年在制造业的带动下,服务业高度发达,研发设计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计划管理、调试维修和销售服务及机械产品设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本专业培养面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专业是一个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的操作、运行、保养、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安装调试,先进的设备加工,先进工艺、管理与操作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综合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

2.2人才培养模式及指导思想

改革机械专业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的前提下,前两年以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为主,第三年安排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最终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技能培训。根据职业岗位需要与终身学习的需要关系以及扩大专业服务面向,加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具体国情出发,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推行“项目教学”,和校企结合模式,力求实现教学与岗位就业零对接。

3. 职业岗位群及人才培养规格

改革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面向生产一线的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质量检测管理、机械产品测试、机电设备维护、机电产品认证、技术支持、产品销售、技术文员和物料采购。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为机加工工艺员、机加工工装员、生产现场工 艺管理、可编程器件设计与调试和质量检测管理,它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模具、汽车类机械产品中的零部件工艺开发任务;并进行工艺方案分析,并根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确定工艺技术方案;编制包含上述工艺设计资料的技术文件;整理技术文档资料,最终完成工艺方案;根据加工零件进行工装分析;认识加工零件拟采用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文件;掌握装夹方式选用原则;定位元件选择方式;确定出夹紧装置;根据强度优选夹具体;选好对刀引导元件;最后配选出夹具零件;最终完成夹具的制造与加工零件的工装和组织产品的生产、外协加工、组装和品质管理;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组织安排生产人员;能对生产中的出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对客户的退库品、返修品进行检测、记录并办理入库,进行维修;机械零件生产过程的工艺设计和工艺文件制定,生产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而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从业人员。

结语: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生产管理及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与国际制造业接轨,企业正在迅速走向现代化进程。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发展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制造型人才,对于企业的开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薪萍.现代制造技术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

第4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

机械设计是追求快速、尖端和科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动力。在国外,机械设计已经成为高水平的技术行业类型,并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关注。机械设计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就必然绕不开自动化技术,二者的结合和应用也是业界研究的焦点。尤其在现在,研讨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现实意义十分明显。

1.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的紧密联系

我们都知道,机械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机械不断发展、演进和提升的过程,是一种生产力的进步需求。机械设计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技能,比如工程学的知识、设计理论、工业理论等。要看到,随着机械设计的进步和发展,更为便捷化、科学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自动化技术与机械设计的紧密结合,正是机械设计现代化的一种必然结果。自动化技术应用与现代机械设计,不但可以有效简化机械设计的程序、步骤和内容,而且大大提高机械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机械设计工程的量产与高产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自动化技术融合了诸如电子技术、控制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自动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技能,是现代工业发展、科技进步所不可或缺的技术类别,并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自动化技术完善的应用到机械设计中,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然的趋势。在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事实充分说明,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是机械设计走向科学化、自动化、工程化和尖端化的必然选择。当然,现代机械设计自动化早已实现,而且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设计工作的变革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现代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技术已经须臾不可分离,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数字或文字进行描述。总之,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为现代机械设计的功能提升和品质保证提供了新的路径,是机械设计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2.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前文已经讲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已经融为一体,其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并且已经朝着更为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现代机械系统设计中,设计者需要掌握诸如基础的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种技能和技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机械系统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运用自动化技术对机械的零部件、材料和各种组件进行有机组合与调配的过程。机械系统设计的目的就是将机械设计系统化、科学化,形成设计工程的完整体系,保证机械设计的有效性。在此期间,自动化技术可谓是无处不在。自动化技术为机械设计提供了完整的技术链条支撑,同时保证了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一张密不可分的状态和结果。所以,自动化技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很明显的,这种应用已经显现出巨大的功能性作用。

例如,工业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反映了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工业自动化的技术分类中,有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类型,即通常所说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真是现代机械设计中经常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大大提高机械设计的工程效率,保证设计的质量。同时,借助计算机的高效率和精密操作,机械设计能够实现量产和高产,这是人力操作所很难达到的。因此,诸如CAD这样的自动化技术能够促进机械设计的功能提升与效率提高,其积极作用是很难具体量化说明的。

3.机械设计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应用的现状,我们可以对机械设计自动化的未来发展做出基本的判断和分析。首先,机电一体化是未来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大趋势。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即包括微机、传感器、控制系统、动力原等内容的机械电子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是完整有效的,可以保证机械设计的高效率。其次,未来机械设计自动化将朝着更为智能化控制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将部分或完全脱离人力的干扰,而是完整借助计算机、机械仪表、控制系统来开展机械设计、制造等工作。智能化控制可以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的效率和效能,同时大大节省人力的开支。再者,未来机械设计自动化的流程将会更加简练和便捷,其工作效率会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技术的本质就是帮助工人拜托束缚,利用自动运行的机器完成既定的工作,解放被工作“捆绑”的人。未来,借助高尖端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新型技术,机械设计的自动化也必然可以更加“自由”,设计的流程和步骤会根据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生产过程。

此外,未来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会要求工人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理论技能和操作水平。也就是说,虽然自动化技术解放了机械设计的生产力,提升了机械设计的技能和质量,但是并不意味着工人和设计人员能够完全脱离设计流程。恰恰相反的是,未来的机械设计人员必须通过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流程和步骤,来不断的强化技术的使用效能和效果,使自动化技术真正发挥出功能性的作用。

总之,机械设计的自动化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而借助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谋求机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则是本行业与从业者的真正期盼。

参考文献:

[1]阿布别克・乌拉孜.浅谈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11(03)

[2]李秋娟,张兵.论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及机械制造技术的新发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03)

[3]周一鸣,索春英.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1(12)

[4]聂海波.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 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2)

第5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rief Discussion on Vocational College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Reform

LUO Yingfei

(W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zhou, Guangxi 543002)

Abstract "Mechanical Drawing" is th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chnical theory and operating practices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difficulty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you must explore innovations in teaching methods, to create a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rganically, closely together. In this pap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specific us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is brief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Mechanical Drawing;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作为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机械制图在技术理论与操作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牢固掌握机械制图这门“工程语言”,对于机械类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以及该领域的应用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少学生在这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颇感吃力,难以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相关的机械制图知识;同时,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在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亟需在教学方法上寻求创新,在结合机械制图知识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这门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1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高职院校机械制图课程还大多袭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这门课程知识的标准性很强,从各种图线的画法、字体的写法、尺寸的标注、图纸的规范到零件图、装配图的画图与读图,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讲解过程中主要还是秉持这种“标准化”意识,力求通过教师标准的板书、图形,使绘图质量和操作技巧得到基本保证。但是,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方式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而这些问题和弊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制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例如,在直接层面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漫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反过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热情,从而大大降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再如,由于传统教学手段陈旧性、单调性的限制,采用简单的实物模具、纸质平面图等载体很难满足表现点、线、面、空间及立体图形所共同组成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加之传统教学多侧重课本内的理论知识,而较少与实际的生产活动相结合,忽视了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层面的应用以及二者相结合对于机械制图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传统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并最终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对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推进机械制图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2 推进机械制图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做法

机械制图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一项多层面的综合工程,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知识构成、教学规律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实际教学过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推进机械制图教学方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教学的最主要执行者即第一主体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与专业教学能力。具体来说,机械制图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熟悉相关的机械类理论知识内容,具备基本的几何图形绘制能力,能够科学、合理地准备课堂教学计划并有效地实施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理论与实践层面相结合的敏锐性;例如关于教案和教学计划的准备,需要兼顾理论的基本体系与现实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扩展性;教案的拟定则应保证在内容上条理清晰、中心明确和重点突出,并且包含与实际操作、生产应用等方面的关键结合点。另外,还需加强对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和相关的高科技教学工具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能力。可以说,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教学能力,是提高机械制图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2)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在机械制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热情和课程的兴趣、以互动变被动为主动作为推进机械制图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漫灌”、“填鸭”式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地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接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在求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形式和授课风格的调整和变革。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活跃、生动的教学方式与授课风格以及开放互动的师生交流形式,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切实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现实可行性),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快乐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还需注重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际生产操作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机械制图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概言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课下作业以及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

(3)在教学手段和辅助设备方面,应该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某些高科技三维软件的强大优势,有力地促进机械制图知识的传授效果。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三维技术的发展为知识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诸如AUTOCAD、CAXA、3DMAX以及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应用,不仅省去了繁琐的手工操作,还能大大提高图形绘制的精确性,保证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标准化、体系化水平。另外,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可以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课后实践应用的可行性。例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某些先进的计算机三维软件对于展现机械制图主体教学内容具有很好的辅助效果;例如Solidworks就是一款高效能的课堂教学辅助软件,①该软件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体现了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机械理论的具象化展现。在以形体为基本元素的教学中,Solidworks主要通过拉伸、旋转、扫描或放样创建形体的原理进行理论内容的展示和分析,教师借助这款软件演示形体的创建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建立形体的基本方法和各种建模方法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延伸至组合体、截交线和相贯线、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这种辅助软件的优点正符合了机械制图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实际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Solidworks三维软件的直观性、灵活性优势,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辅助、优化理论教学的开展,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某些仅凭抽象理论教学难以处理的问题,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全面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

(4)机械制图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注重课本理论教学与该领域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这也是切实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从根本上保障和提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任何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为某种实践活动而服务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最终要服务于机械领域的生产实践活动。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兼顾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致力于二者在主要应用层面的内在结合。具体而言,在注重课本理论教学、发挥课堂教学基本作用的同时,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到校办工厂参观或到具有优化环境的制图实验室去面对实物进行实际画图,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巧和生产能力的应用过程。也可以直接将理论课放到实训车间来上,边上课边动手,使理论与实践在更直接的层面进行深度融合,起到更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些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具体计划,学生在接受了有关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及装配的基本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后,进而将相关知识付诸实践操作与直接应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地提升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及其延伸应用,也符合该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该专业的综合要求。

3 结语

以上简要地论述了关于推进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做法,这些做法都紧密围绕着机械制图课程的本质规律与现实要求,注重在教与学的层面、知识理论与操作实践的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摸索和创新,在结合机械制图知识的内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克服传统机械制图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提倡教与学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推进教学方式的探索革新对机械制图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Solidworks是法国达索公司开发的一款三维CAD软件系统,和其他三维软件相比,功能强大,易操作,设计过程简便易学,学生能很快掌握,操作过程简单明了。

参考文献

[1] 戴勇编著.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管正,陈晓霞.中文版AutoCAD2008机械制图简明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 研究进展 展望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65-01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机械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和有关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我国机械工程研究进展很快,成果累累。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等多项技术融合使用为现代机械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大大促进了机械工程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1机械工程研究的进展

1.1机构学和传动机械的研究

国内机构学和传动机械工程研究方面最显著的进展是连杆机构和齿轮传动机构。在连杆机构方面,我国平面及空间连杆机构的结构理论研究已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有:机构运动分析新方法,包括单开链法、区间分析法、网络分析法和吴文俊消元法等;串联机器人机构运动学逆解和工作空间分析;连杆机构运动误差和机器人精度研究;含间隙连杆机构的运动副元素分离判据;连杆机构的振动力/振动力矩完全平衡和弹性动力平衡;空间并联多环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以及连杆机构综合的某些研究等。我国几乎与国外同时发表了一般6-6型平台并联机器人机构输入输出位移方程为20次形式的结论。

1.2机械设计和机械结构强度的研究

机械结构强度学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有世界水平的成果,如:齿轮点蚀疲劳寿命研究和胶合强度新算法,齿轮接触疲劳强度的模糊可靠性计算[6],机械零件疲劳累积损伤概率模型,重载滑动轴承轴瓦疲劳强度研究,高强度螺栓的概率断裂力学分析,滚动轴承高可靠寿命的研究,轴对称零件热弹塑性蠕变有限元计算,锥齿轮三维本体温度场及热变形分析,机械结构故障诊断中发热现象的模糊数学与边界元法研究,零件结合面特性研究,焊缝金属解理断裂的评定和非匀质焊接接头裂缝扩展计算等。机械可靠性的研究进展,除上述机械零件的疲劳可靠性研究外,还表现在模糊可靠性理论探讨及其在机械结构强度设计中的应用、高可靠性设计中的概率有限元法、机械系统模糊随机可靠性的评定、可维修结构的可靠性分析及备用设备的可靠性评估等中。

1.3机械振动和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在这方面最集中的进展是包括机器人机构在内的连杆机构动力学和轴承――转子系统振动学。在连杆机构动力学方面,达到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弹性连杆机构用运动弹性动力学方法和柔性多体力学方法所作的深入研究,含间隙连杆机构动力学及运动稳定性研究,机器人动力学高效算法和冗余度柔性机器人动力学研究等。在轴承――转子系统振动学方面,结合国内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大型动力设备需要,按动静件碰摩、轴承不对中及含横向裂纹等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多跨轴承――转子系统的振动稳定性及基于模糊推理、神经网络和声发射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成果达到世界水平。

1.4摩擦学领域

在机械摩擦工程的研究方面,近年来国内发表了很多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涉及动静压轴承特性研究,基于瞬态粘度的弹流动力分析,非牛顿流体线接触微观热弹流理论研究,滑动摩擦副热效应研究,大型推力轴承广义热弹流动力,极压、混合及薄膜特性研究,新型添加剂及高水基介质、铁磁流体、电流变流体的研制应用,改善材料减磨耐磨性能的表面强化技术,非活性抗磨剂研究,软涂层磨损研究,磨损形态分析、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研究等。

1.5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机电一体化是现代机械技术的巨大变革,机电一体化实质上是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它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佳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机械科学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数控技术和数控系统经过不断改进,已发展到计算机控制系统(CNC系统)。数控机床的发明和发展,不仅解决了用常规方法无法或难以加工的复杂形状零件的加工问题,而且为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微型机械工程研究

80年代开始的机械装置小型化过程中先后研制出小型机械和微型机械。而微型机械不是传统机械单纯地在尺度上微小型化,当特征尺寸达到微米级后,微型机械的力学系统特征、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传统机械都有很大不同,它通常是指可以成批制作的集合微机构、微驱动器、微能源以及微传感器和控制电路、信号处理装置等于一体的微型机电系统,因而它远远超出了传统机械的概念和范畴。微型机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的出现无疑将深刻影响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各个部门的未来发展。这些器件能在诸如环境控制、医学等不同的领域工作。它们的低成本及比现有器件高的灵敏度可能使许多领域会有突破,目前微机械学的理论还不成熟,尚不成体系。国外对微机械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已经试制了微米级的实物机构。国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发展。

2机械工程研究的展望

在未来社会中,机械产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产需要,更多的是要满足个体使用者日常生活的不同需要。为了适应产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并满足使用者日益提高的性能要求。将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联系起来,实现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智能化也是未来机械的发展趋势。未来机械的性能要求应体现在全生命周期内,这就出现了无维修机械产品。在仿生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需要向生物界寻找更多的启发并进行模拟,把机械智能化技术、材料技术和仿生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造更高性能的仿生机械。生物制造技术的发展可以制造出能取代某些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器件和机构,从而恢复某些病变受损器官的功能,帮助人们延长寿命。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是当前全人类的共识,未来的机械制造行业和机械产品应当节省材料和能源、清洁、无污染、自身保护环境水平高。

参考文献:

[1]张启先,张玉茹.我国机械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机械工程学报,1996,32(4):1-4,103.

第7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问题;对策

机械工程自动化主要是指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原材料的加工,同时促进机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生产的流动速度,促进生产的自动化与快速化的发展。同时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全面提高机械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在现在社会中广泛的应用与机械工程行业,进而促进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现状剖析

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但是与国外技术相比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伴随着我国因其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培养,鼓励以及发展实践创新,进而有效提高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机械自动化技术管理的模式来说,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落后。同时机械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机械工程企业应用。而目前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导致机械自动化整体水平更新较慢,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而我国在人才管理中,受到全面发展的制约,同时在开发自动化技术村在严重制约,人员技术水平也存在落后的现象,导致我国工程自动化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整体发展。

二、机械工程自动技术如何创新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以盲目进行操作。同时自动化的发展,有效的取代传统人工操作的弊端,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保证发展目标,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国外详尽的技术,学习创新的理念。在发展中丰富机械技术的理论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加大对自动化知识的普及,促使市场与机械行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资金政策,坚持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符合多元化市场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全面提高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加快机械工程经营效率,有效促进产业机构完善。

(二)引进自动化设备以及应用技术理论

针对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来说,虽说存在落后的显现,在发展的过程中落后于国外的发展。没有实现自动化发展趋势,发展基础理论不足。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以自身发展为特点,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自身发展不足之处,同时实现技术突破与创新。针对目前发展的特点来说,大批量零件加工仍然处于流水作业模式,根据半自动化发展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引进先进的设备,努力提高机械自动化发展。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通过成熟技术人员进行加工,全面实施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单一模式的复制,也要针对性的进行侧重。针对不同的特性的产品进行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促进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的空间。针对目前自动化技术开放式结构的发展特点,运用数字化方式,可以全面的促进自动化发展的特点。在我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时展的特点,大力推广工程自动化,实现企业发展的自动化。

(三)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专业人才技术的培养。不仅如此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建设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与此同时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特点,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于教育机构与校外企业合作,进而有效保证工程自动化人才的发展。针对目前专业自动化人才发展的特点,必须结合科学理念,制定一系列培养与管理的方案。注重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有效实现机械功能自动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对未来工业的发展影响

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有效推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而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体系逐渐运用到各行业的发展中,实现自动化产品的普及。同时将自动化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以及发展之中,全面促进机械智能化的发展。同时结合时代化发展特点,运用环保材料以及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对于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趋向于网络化以及时代化的特点。同时促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不受传统应用管理的低于空间限制,有效的促进行业的发展。为工程机械化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管理的技术与特点,全面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形成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机械工程自动化体系,促进经济体系的利益。

结论

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全面提高机械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我国现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进步。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但是与国外技术相比较来说,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尽管如此,工程机械自动化应用促进工业发展。我国工程机械化除了技术方面以及用用技术方面存在落后的问题,同时人才资源的空缺。

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中坚持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有效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特点。同时自动化措施的发展要明确工程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促进工程机械化的长远发展,确保工程机械自动化的时效性。而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冲,李广学,《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6)

第8篇

[关键词] 林业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89-03

0 引言

南京林业大学1958年成立“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并招收本科生,1960年成立林业机械系,1998年与其它机械类专业合并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至今该专业已经招生55届,毕业学生二万多人。该专业2004年被批准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成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其特色在于以林业生产机械、木制品生产加工机械为主线,以机、电、信息技术结合为支柱,培养机械设计、现代制造技术、检测与控制、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江苏和全国的林业机械企业、木制品加工企业和机电制造企业提供既有扎实的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基础,又有丰富的专业机械知识的特色人才。

林业机械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研究对象和产品主要服务于林业生产和木竹制品加工生产等行业。国家近几年实行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举措,对林业生产的机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机械、木制品加工技术及装备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江苏省地处长三角的要地,其制造业(包括农林木业机械)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每年对机械行业的人才,特别是林业、木工等特殊机械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林业机械特色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十分旺盛[1]。但由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缺乏先进方法和模式,导致林业机械化人才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与先进农林机械数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林业机械化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同时也对林业机械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林业机械涉及的门类繁多,譬如营林机械、木材生产加工机械、园林机械、人造板机械、采伐机械、厂内运输装备等等,仅用4年时间(半年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使学生成为胜任工作的技术人才是不容易的。过去那种以追求理论完整性为目的的培养方式是不适应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更不符合林机行业第一线工作的要求[2],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围绕林业机械特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专业适应性。

1)拓宽基础: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必要的力学、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传动及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2)注重特色:根据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要为主干课服务;

3)创新实践:林业机械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纸上谈兵不能培养扎实的技能,加强实践和应用性知识的比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4)能力培养:还要注重人文科学管理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主体,以林业机械特色为核心,构建了“专业+特色”、“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理论-创新-实践-信息”相结合的人才。通过调整原有教学、人才培养思路,把科学和技术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影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综合改革与实践。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实施以“宽机械基础+重林业特色”为结构特征的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不仅强调了机械类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的掌握,更在专业特色课程和专业实践环节方面突出了林业机械特色。具体如下:在专业课程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将营林机械、采伐机械等合并入林业机械课程当中;将木材加工机械、人造板加工机械和厂内运输与气力输送合并为木工生产加工装备课程当中;以林业机械、木工生产加工装备、现代设计方法作为专业的必修课程,既突出专业特色,也强调了现代林业机械设计方法的重要性。将园林机械、泵与风机、林业机器人、机械创新设计纳入选修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增设了农林信息化技术与装备和生物机电装备的新课程,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围绕林业机械特点将专业介绍、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特色专业创新设计、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学习当中,使学生循序渐进熟悉林业机械行业,融入林业机械设计研究领域。

2.2 实践了“教材+教学方法+实验室资源”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林业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确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是势在必行,也要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林业机械专业课内容应力求体现我国当前林业机械的生产实际,兼顾国外林机现状,不能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不能局限于认识,以免使学生毕业后有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之感。林业机械系在构建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实践” 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建立以林业机械为核心的优秀教学团队,在专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研究、实验室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下面就林业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谈些体会。

“营林机械”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设50多年,该课程既包括基本理论计算、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又包括正确设计、使用和调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强的专业课程。目前,该课程学时已由原来的120学时逐渐压缩到48学时。在减少课时、不减少基本内容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该门课程,营林机械进行了课程改革探索[3-6]。

1)营林机械课程突出了“内容新、信息量大、知识覆盖面宽、理论和应用并重” 的原则,更名为“林业机械”,删除了一些过时的或与林业机械化发展需求不太相适应的内容,并以林业作物的完整生长过程和相应的林业操作为主线,各个生长阶段对应的林业机械为支线,构建了林业机械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了林业机械教学资源库,增加了如精确林业技术与装备、林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先进技术的介绍;

2)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分析典型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解剖典型机构的特点,分析其参数的设计过程,训练了学生对林业机械产品的性能设计和产品开发的各种创新思维方法;采用了启发、视频、第二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获取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3)加大课程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林业机械实验室资源,如:林业机械陈列室、科学研究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和综合测试实验室等,修订试验大纲,增加了木材切削机械、病虫害防治机械、挖坑机等综合性、设计性课内试验内容;通过与省内外林业机械生产企业,如常州林机厂和苏州林机厂等长期开展科研合作和实践实习,教学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

2.3 以学科优势、科研创新为支撑,构建了专业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林业机械系依托林业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工程两个二级学科作为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学科科研优势带动专业发展。利用学科及实验室的优良平台为本科教学实践服务,使科研优势反哺专业建设。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大赛、训练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林业机械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林业机械特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挖坑机钻头的设计”、“高射程喷雾机设计”、“林木修剪机械设计”、“林果收获机械设计”等等内容,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结构设计能力;2012年本专业学生承担了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便携式生物农药喷洒技术的研究”,应用机械设计知识进行相关研究,验收成绩为优秀,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实行导师制,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挖坑机的设计”、“森林病虫害防治装备设计”、“森林灭火装备的设计”、“油锯的设计”等等,对林业机械装备的设计及应用的认识更加直观,积累了设计经验;本专业学生完成的“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林木病虫害防治农药自动喷雾系统”课题,“小型脉冲式热烟雾机发动机研究”课题的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学生在参与大赛过程中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多种林业装备的设计过程,而且增强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的指导下,结合南京林业大学林业机械特色,在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开展了林业机械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在林业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在以林业机械为特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文化知识、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手段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作为专业教师应该继续在林业机械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专业特色的合格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充平信.关于林业机械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等林业教育,1994,(2):13-14.

[2]李文彬,乔启宇.21世纪的林业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特点及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1997,(9):22-24.

[3]马淑英,李国日方,邓春岩,郑立新,陈立东.“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78-81.

[4]黄亦其,周清,黎培辉,李岩舟,杨坚.农业机械学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331-332.

第9篇

(8610部队修理所,盘锦 124010)

摘要: 随着我国机修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社会对于高素质水平机修钳工的需求也逐年增多。机床的修理工作不仅需要借助大量的理论来作为基础支撑,同时也需要进行充分的课程实践来实现技术的有效掌握,这就要求其在钳工的人才培养活动中,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法,能够有效促使钳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实现实践技能的合理掌握,不仅能够帮助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帮助其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 : 机修钳工;机械修理;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G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83-02

作者简介:吴壮(1975-),男,辽宁康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部队防暴武器发展、轻武器发展。

0 引言

钳工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特征的重要课程,机修钳工的课堂往往更加注重于对机修理论进行讲述而缺乏一定的实践活动。然而,理论讲述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活动服务。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钳工学习中,由于钳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其并不能真正的将所学习的理论充分的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此,实现机修钳工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分析

1.1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的重要性

进行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技能培养,能够有效的实现钳工的理论技能培养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钳工将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也能促使其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实现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能够使得钳工的理论知识更加简单明了,帮助钳工更加充分的理解与落实钳工专业中所存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来进一步提高钳工的技能水平[1]。此外,机械的修理过程往往需要钳工与技师的共同参与,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使得技能培养的时效性能够得以提高。

1.2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的可行性

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能够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实现钳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确保每个钳工都能对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对我国的钳工培养与技能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传统的钳工技能培养中,其往往需要不同的技师来分别对钳工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技能培养活动,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同,就非常容易导致钳工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够,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更不能有效的促使钳工对其进行统一的分析,而进行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技能培养,能够充分的将钳工理论与机修实践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合理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的技能培养进度,从而更加利于优秀钳工的具体培养与实际技能培养。因此,机修钳工于机械修理一体化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行性特征。

2 机修钳工机械修理的技术要点

机修钳工在进行机械修理的过程中,要求其必须确保零部件的修复质量,努力使其所修理的机床性能与质量精度等条件必须达到生产活动的标准要求。其中,机械修理往往具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个指的是确保其所进行加工修复的零部件能够充分的满足实际的工艺需要,另一个则指的是将机床修复到其出厂时所具备的标准[2]。此外,机修钳工在机修修理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循机械拆卸的主要原则。其中,机械修理的主要拆卸原则通常是指:在拆卸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由上向下、由外向内的拆卸顺序,先拆整体再拆组件最后再进行零部件的拆卸。机修钳工在进行机械修理时所运用的主要是刮削的方法,来帮助机床回复到原来的精确度,因此,其必须严格的依照实际的装配图纸来进行机械部件的装配工作,其中能修复的部件要进行及时的修复,不能修复的则要尽早对其进行更换。机械各个零部件都修复完毕之后,机修钳工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检验,从而进一步确保机床的修理质量能够严格的符合其精确度标准要求,其中,机械修理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3 机修钳工机械修理的方法分析

3.1 机械修理的周期性修理

机修钳工机械修理的周期性修理是一种预防性的修理方式,其通常主要包括大修、中修和小修这三个基本方面。现阶段,就休钳工在进行机械的周期性修理活动时,往往更多局限于行业的条文性规定,而对于设备自身的磨损规律并没有充分的重视,使得机修钳工所指定的各项机械修理计划并没有真正的与设备的实际生产与使用情况紧密结合。同时,由于各个的设备管理水平不同,且设备的实际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也不一样,如果就机修钳工在进行机械周期性修理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结合这些因素,就会使得设备的保养与修理工作落实不到位,且部分的机械设备往往还没有达到大小修周期就已经出现了损坏现象而不能进行正常的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机修钳工还要依据周期性维修方式来对其进行修理工作,就会使得其不能充分的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该种方式往往只适合应用于已经能够掌握磨损规律的机械设备中。

3.2 机械修理的状态维修

机械的状态维修技术指的是以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来作为修理的重要基础依据,来对其进行全面的预防性的维修工作。其主要运用的是各种故障检测手段和机修钳工的实际感官能力,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巡查和定期的检查,来对机械的运行动态进行全面的诊断与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及时的发现机械的故障预兆,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在恰当的时间为其安排维修,能够有效地避免机械突发性故障的发生,确保机械设备能够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中,从而有效的降低机械维修的费用。机修钳工机械修理中的状态维修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维修方式,其主要应用在部分利用率高且一旦发生故障就会造成很大影响的关键机械的维修中。

3.3 机械修理的事后维修

机械设备的时候维修指的是当设备发生故障之后,或者是设备的精确度与基本工作性能达不到合格水平的要求时所进行的、具有非计划性特征的机械维修方式。机修钳工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施工维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充分的降低设备的停机时间。然而,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作用,并使得机修钳工的机械修理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一些需要连续运行以及修理复杂的设备中,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一般来说,机械设备的事后修理工作往往是在故障发生之后,来对机械设备的故障部件进行修理,而不是对整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这就导致设备的运行很难一直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因此,机修钳工机械修理中的事后修理方式,往往更多的被用在故障发生之后对生产活动的影响较小,且修理技术不复杂的机械设备中。例如在某次补水阀事故中,当钳工接到调度通知,发现设备中的水位处于低报警状态,且氧枪自动提枪,补水阀中的点击温度非常高。钳工通过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测量与检查,发现整个设备的线路处于正常运作状态,而电机则已经被完全烧坏,通过对其进行更换之后并开到位的限位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经反复检查之后使得设备恢复到正常的运行状态中。因此,加强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能够促使钳工全面的实现机械的事后维修工作,帮助其更加充分的掌握机械修理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机械修理的效果。

4 结语

实现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能够有效的将钳工的理论技能培养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对我国的钳工的技能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实际的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的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机械零部件的修复质量,培养起钳工严谨的工作态度,并促使其能够遵循机械的拆卸原则,避免其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事故与损失,努力提高钳工的发散性思维,使其能够更好的将钳工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机修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广太.机修钳工与机械修理一体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9):18.

[2]钱泽河.机修钳工在设备保养中的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129.

[3]杨庆华.高级机修钳工技术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9):133.

第10篇

本文选取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以下简称鲍曼大学)机械方向的学士培养方案,及中国的哈尔滨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哈理工)机械类方向的学士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在对两校培养方案分别解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校培养方案的异同。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国内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了解俄罗斯机械方向的学士培养模式及内容,为中俄两国进一步在该方向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提供借鉴。 

一、培养目标比较 

(一)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 

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生主要学习机械方面的基础理论,包括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进行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管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1]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从综合素养及职业素养方面分别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 

1.综合素养方面。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领会信息,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善于制订近远期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条理的规划;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较好的口笔头表达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优秀,并勇于承担责任;在个人工作中懂得使用法律条文及标准性文件;懂得在工作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加强个人工作能力;能够开展自我批评,对个人优缺点有清晰认识,善于取长补短;相信本专业对社会的意义,有强烈的愿望完成个人工作;在完成社会及职业任务时掌握社会、人文及经济学的方法,善于分析问题的社会意义及进程;在工作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学科的基本定律,在理论及计算实验中掌握数学及计算机现代化的方法;善于把握信息社会发展中各种信息的本质和意义,并预知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遵守信息安全要求,包括保守国家秘密;学会获得、保存及加工信息的方法,会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掌握一门外语,要求能够阅读及理解外语科技语体,用外语进行口笔头交流;掌握保护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及方法,预防自然灾害和其他可能的灾难;在工作中掌握大自然基本规律、自然科学及机械学的规律;尊重并保护俄罗斯历史遗迹及文化传统,理解其他国家的与本国社会文化差异及特点;在个人生活及职业活动中遵守有关国际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规定;能够理解社会普遍及个体的哲学问题;了解历史进程中的各项的规律;了解经济史发展进程,及过程中的各项重大事件;了解俄罗斯在人类历史及当代世界中的作用及地位;善于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社会进程,预测社会发展前景;身体健康,能够胜任社会及职业活动的需要。 

2.职业素养方面。善于发现工作中产生的科技问题的本质,并利用数学物理设备解决问题;能够使用数学物理设备,掌握理论、计算及实验的研究方法,掌握数学及计算机建模的方法;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古典技术理论,物理数学及数学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应用力学领域的问题;善于利用现代计算方法及计算机技术(CAD/CAE、ANSYS、COSMOS、Femap、MSC.Patran/Nastran等)解决应用力学领域的工作;对所完成的计算实验工作及方案进行描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加工分析,并撰写报告、文章及其他科技文本;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科研活动,撰写报告、简述,利用现代办公软件完成学术文章;利用计算机软件(CAD系统、КОМПАC、AutoCAD、 Autodesk、Inventor、SolidWorks、Solid Edge 等),结合先进的CAD技术,完成СAE计算(例如,使用CAEсистем ANSYS、COSMOS、Femap、MSC.Patran/Nastran);参与机器及设备的设计,以保障其稳固性、持久性、安全性。 

(二)哈理工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 

哈尔滨理工大学培养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包括业务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及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业务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机械与电子相结合、车辆工程研发等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特点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知识和机电产品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方法及营销知识。 

3.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理论基础,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口笔头表达能力;全面掌握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机械学、测试与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材料、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制图、实验、文献检索计算测试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初步的独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有自学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2] 

(三)两所大学机械方向学士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1.业务目标培养的异同

     相同之处:中国和俄罗斯两所高校都是以培养能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的研发、制造以及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这些人才又必须都是新时代下能适应各种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拥有在各种复杂艰难的环境中处理相关难题的能力。另外中俄两国机械人才还必须是具备较强的专业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不同之处:首先,中国高校对于机械类人才的培养对于其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一点,相关人文学科能力的要求要略低于俄罗斯高校;其次,中国高校的机械类人才更注重各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掌握,这点与俄罗斯也略有不同;再次,俄罗斯高校机械类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视学生运用计算机建模的能力,这点中国高校要求相对要低一些。 

2.学生应获能力的异同 

相同点:中俄两国高校都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掌握牢固的较强的机械类理论知识,同时又都能够根据工作需要运用计算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解决相关机械类问题;此外,两国高校都对于汽车及其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倾向,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应的汽车知识;再次,两国高校都很看重实验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不同点:除机械方向本专业外,中国的哈理工还要求学生还必须具备其他相应的一般社会类知识,如人际交往和相处,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次,中国高校更为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开设得更为多一些;再次,中国高校对于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相较于俄罗斯更高一点。而俄罗斯高校在开设相关机械类课程的同时对于人文学科也给予很大关注,开设了诸如历史、哲学等学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方面俄罗斯高校所开设的课程相较于中国高校要更为深入一点;再次,俄罗斯的鲍曼大学更注重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后下结论的能力,中国的培养方案在这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二、两校课程设置比较 

(一)鲍曼大学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 

鲍曼大学课程设置分为社科、人文、经济学,数学与自然学课程,专业课三大板块。 

1.社科、人文、经济学板块 

学科基础课(4门):哲学、外语、历史、经济学;选修课(6选3):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基础、管理学、专业导论/机械史、现代科技语言/外文机械术语。 

2.数学与自然学课程板块 

学科基础课(8门):解析几何、数学、线性代数、信息技术、变分法基础、数学物理公式、物理、生态学;选修课(8选4):计算力学、数学实践、物理实践、信息技术实践、工程分析软件系统/计算机机械软件系统、数学/数理统计与概率。 

3.专业课板块 

学科基础课(12门):计算机工程制表、机械理论、电阻材料、液体气体动力学、机械部件及结构基础、设计自动化、材料学、动力学分析及小波理论、弹性理论、机械制造、计算动力学、生命安全;选修课(14选7):机械理论补充、电阻材料补充、机械部件及结构基础实践、动力学分析及小波理论实践、弹性理论实践、机械制造补充、计算动力学实践、计量、标准及认证、电子技术及电子学、热动力及热传导、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实验设备、机械系统稳定理论基础、可塑及蠕变理论基础、应力分析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法/随机过程及分析、可变性固体动力实验/复合材料力学实验。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设计及生产教学实习两方面。 

(二)哈理工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5大板块。 

1.公共基础课中包含有必修课(9门):高等数学(一)、线性代数(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积分变换、外语、大学物理(一)、物理實验、C语言程序设计、体育;同时还有3门选修课。 

2.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包括必修课(9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企业管理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技术经济学概论、军事理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大学生健康教育;同时包含有3门选修课。 

3.学科基础课包括必修课(12门):现代工程制图、电工学、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及检测基础、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另有选修课9门。 

4.专业平台课包括机数控技术、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系统设计、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CAD/CAPP/CAM这5门课程。 

5.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A、B、C三组必修课,其中A组必修课包括数字化网络协同设计技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等4门,B组必修课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特种加工技术等4门,C组必修课包括汽车构造、汽车设计等4门;而选修课共包括专业外语、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学、UG应用基础、塑料成型技术、网络制造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一共30门。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的内容较丰富,包括军训、计算机实践、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技能训练等。 

通过以上培养方案欲实现培养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内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车辆工程研发、机械与电子相结合等方面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三)两国机械方向学士课程设置比较 

综上所述,两所学校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鲍曼大学的课程设置为3个板块,而哈理工但是5个板块,相同点是两所学校都设有人文、经济学、社科课程,都开设专业课;不同点是鲍曼大学开设了数学与自然学课程,而哈理工开设的是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3] 

在人文、经济学、社科课程方面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心理、历史等为2所学校都开设的课程,而因为本国国情,社会发展水平、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不同,哈理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军事理论俄罗斯不开设,而俄罗斯的文化宗教遗产、逻辑学、神学中国不开设。[3] 

实践环节两校也体现出不同,见下表[3]: 

三、学生毕业条件 

鲍曼大学要求学生上满8640个学时,修满240个学分。[3]其中,理论学习217个学分(7812个学时),体育2个学分(400个学时),生产实习9个学分(324个学时),国考12个学分(432个学时)。 

俄罗斯教育部规定在用学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大纲工作量时,须遵循以下几点:1.1 学分=36 学时(45分钟/学时)或27小时;2.大学生一周最大工作量为 54 学时,合 1.5 学分;3.用学分计算某门课程的工作量时,用该课程的学时工作量除以36 并将小数位四舍五入到 0.5 即可。在使用学分制的情况下,课程考查和学年设计( 论文)计入课程学习的总工作量之中;4.一周的实践合 1.5 学分;5.一门课程的学期考试合 1 学分(包括 3 天的复习准备时间和 1 天的考试时间);6. 毕业会考的工作量视考试的周数而定,1周=1.5 学分。[4] 

哈尔滨理工大学要求修满199学分(其中包括理论教学159学分及实践教学40学分)。[3]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条件三个方面对中国哈理工及俄罗斯鲍曼大学机械类学士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两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异同,为中俄联合培养机械类人才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机械方向(151600)学士培养方案[Z].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2010:1-28. 

[2]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版)[Z].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务处,2006:1-13. 

[3] 杨蕊. 中俄财会方向学士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与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7):45-47.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领域 课程 实践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比较实用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理论的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更好的前途。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曾经做过一些统计,在近三年之中,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认为,理论的知识没有太大的用处;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认为经过实践学习的知识比较有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像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这样的实践课程,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本文基于创新技能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1.机械原理课程的创新技能教学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是本专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对机械原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一个机械产品而言,它是由若干个零部件和运动机构组合而成,而各个零部件和运动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运动方式以及适用场合等,只有对机械原理充分了解才能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只有充分理解机械产品的设计,才能更好的利用机械产品进行工程实践。在机械原理的运动学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常用的运动机构,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介绍这些运动机构的组成结构和原理分析等基础知识。若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创新思想,可以采用如下做法:首先引导学生对组成结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零部件采用与他们相似的零部件进行替换,从而使该运动机构整体的功能不变;其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运动机构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分析优点和缺点分别是由哪个零部件或哪几个零部件的组合带来的;或者引导学生针对带来缺点的某个或某几个零部件进行改进,从而使该运动机构克服原有缺点。

2.机械设计课程的创新技能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较为广泛,它既有理论计算、理论推导,又有经验公式和经验图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介绍某些零部件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而未涉及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学习,更没有涉及创新思想的学习。

2.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最多的课程。而现阶段的很多学校在学制方面和课堂时间的设置方面都较短,这就在客观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比较不利,因此,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知识,探索出了一种创新技能教学实践。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本文中,需要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的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很多的学校都进行实践过,很多的教师也都应用过。本文的意思是指,当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尽量避免课本的束缚,将学生直接置身于实践的操作中,这样可以让学生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得出的理论知识比较准确。之后,再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对于学生的疑问就比较好解答。这样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达到的效果比较好,也比较迅速。能够在较短你的时间内,使学生学习到较多的知识。当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的时候,也会倍增助力。

2.2分析专利案例

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专利案例是很有诱惑力的。我们曾经对某高校做过一个调查。有60%的学生对一些专利案例非常的崇拜,他们都希望自己在将来的发展中也会有这样的专利案例。由此可见,专利案例对于学生是非常有诱惑力的,那么,利用专利案例来进行教学,也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了证实这种观点,我们再次进行调查。我们对另外一所高校进行调查,经过采访,有55%的学生在经过专利案例的教学以后,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对于专利案例教学也持有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专利案例对于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本文中,是基于创新技能进行实践研究,而专利案例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专利案例对于基于创新技能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实践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实际的调查中,某高校60%的学生在专利案例的教学下,效果倍增。

2.3体会专利案例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制造专利,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感觉。现阶段很多的教师为了能够较好的实践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更好的实践创新技能,便在实验室中,让学生模拟一些专利的发明和创造,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而且可以更好的实施创新技能,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就现阶段的教学设备而言,很多的高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更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和实验条件。因此,体会专利案例,对于现阶段的教学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的运用。

3.基于创新技能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现阶段的实践研究已经扩散到各大课程领域,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而创新技能又是一个比较新鲜的领域,如何在这个新鲜的领域进行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成为了现阶段教育界的一个主题。为了让学生在日后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教师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在创新技能领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讲,教育时刻都在变革,教师需要不断的自我深化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总结:

本文基于创新技能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进行一定的实践研究,对于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而言,是一门非常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学生又是国家和社会的将来,可以说,教师在创新技能领域研究好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有利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教师对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还有待改善,在很多的方面把握的不是很准确,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索。我们相信,在创新技能领域,教师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生会获得更大的突破,我国在创新技能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主干专业课程时间研究会有更加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

[2]王慧,马岩.机械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05).

第12篇

关键词:《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直观性教学;模块化实践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到“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液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其概念繁杂, 而且理论分析与实践性较强,对于中职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该课程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机电专业技术有关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机械基础》教学的一系列困扰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材内容不适合

目前各校所采用的《机械基础》教材多数是2001至 2006年出版的,其内容基本上与原来执行学历教育时一样,只是对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做了删减或选用,但仍以讲授纯理论知识为主,并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内容不仅单调、抽象,而且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既没有考虑到目前中职学生的素质,又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

(二)教学资源缺乏

由于学校各方面原因,教学设施、实验实习器材相对短缺,新增资源不多,再加上原有实验设备、实验实习器材、教学教具陈旧、丢失的现象,很多实验根本开不出。这对机械基础的教学带来很大约束, 教师想上实践课而无法开展,造成实际教学与培养目标形成了的较大反差,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基础差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偏差,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缺乏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解接受能力差,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惟能力普遍较差。在《机械基础》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教学内容相当简化,教师讲授很清楚简单,但由于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加上学生机械制图的基础差、缺乏基本机械常识、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学习会感到很吃力,对一些零件的结构想象不出,就难以唤起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困乏,学生低能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老旧, 照本宣科现象严重,特别是老教师,多年的教学手段、方法沿用下来,没有与日俱进,没有借助新技术(例如不使用多媒体技术)。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劲,教师授课很困乏,但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与教师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距离,最终学生能力很低。

(五)教师实践少,“双师型”教师少

老的教师少参加外出技能实践培训,他们沿用多年前的实践经验,对现在先进技术掌握较少;年轻教师则有理论而实践经验缺乏。所以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导致在专业课教学中大面积出现 “满堂灌” 的纯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教学等现象。

(六)教学效果评价差

每学期问卷调查结果都是《机械基础》最不受学生欢迎,上该课的教师得到的评价几乎也是最差的。同一教师上不同的课程,其中他上《机械基础》的班级给他评价很低,而上《数控加工技术》的班级给他的评价很高。这说明《机械基础》授课内容、手段、方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兴趣出现极大反差。

(七)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一系列困扰已经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此,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教学优化原则,我们依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及教学流程,对《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关于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涵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倡导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学习为主导,应用专业知识去支持技能,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1.讲授理论知识对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要使用直观性教学,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通过实物、模型、仿真、实际操作等直观性的演示,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模块化实践操作练习巧妙设计练习项目,内容可以是零件结构特征的观察、机构原理的研究、甚至是机器的拆卸与安装,也可以是零件、机构的创新设计等。按项目教学法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并明确要求、任务和时限,控制训练过程。

3.总结讲评通过项目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进一步补充巩固与矫正,有的放矢地再进行集体指导或个别指导,确保学生更快、更扎实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践操作技能紧密联系。

三、《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优化教材

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需求,笔者与其它中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机械基础》新教材,笔者作为副主编。首先对教材各章节次序进行优化调整。其次,压缩或删减与实际应用无关或影响不大的研究性内容与推导过程,降低理论深度和难度;增加章节习题以及实践模块训练项目;教材多用三维图代替二维图,使学生看图容易理解。更适应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丰富直观性教学资源

《机械基础》理论概念繁杂、抽象,加以学生基础偏差、缺乏感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空间想象和抽象思惟能力较差。如果脱离实际,学生看不到,无法想象,就无法理解理论,无法形成技能,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就会枯燥无味,效果可见一斑。因此,准备丰富的直观性教学资源必需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准备直观性的教学资源。

1.充分利用实验室、陈列室、实习车间现有实物和模型

例如在“键、销及其连接”教学时,充分利用陈列室的键、销、轴模型和实习厂里淘汰的废旧键、销、轴实物,将其展现于课堂,边讲理论边演示,学生看实物,理解容易。

2.精心制作模型、广泛收集实物

例如在进行“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时,虽然陈列室中有铰链四杆机构的模型,但为了让学生提前对“曲柄存在的条件”有所思考,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利用细木棒分组自制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等模型,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让理论教学直观化,也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更让学生从制作过程中提高了实操技能。

3.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flash 、UG 、pro/E、MasterCAM 、3dmax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各种零件的外形、内部结构、零件间的相互运动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 使理论教学直观化,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轻松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即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液压元件与液压基本回路这一内容,为了形象的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方向控制回路、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的工作过程,用FLASH技术制作成动画,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高。

4.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在实习车间或工厂车间现场教学,让学生认识车间的机器、机构、零件,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在增强学生对零件、机构在机器中的作用、工作原理等的理解大有好处。

(三)巧设模块化实践操作项目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巧设模块化实践操作项目,例如机构理论结合实践项目“牛头刨床工作情况分析”;轮系传动理论结合实践项目“减速器拆装与分析”等。让学生通过项目,既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四)努力实现“双师型”改革 一位机械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才会受到学生青睐,学生对你所教的课程才产生爱好。所以教师不断扎实理论知识,同时要真正下厂实习,下厂参与生产装配、产品开发、工装设计等实践才能提高技能水平。

(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重点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之外,灵活采用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基础差的中职学生教会才是真正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经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对理论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对上《机械基础》课程教师的评价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根本上解决该课程长期以来的一系列困扰,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分析《机械基础》教学出现的困扰,探究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在教学效果上取得较好的成效。其它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和《机械基础》课程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课程理论性普遍较强,凭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只能让课堂教学更枯燥乏味,《机械基础》一体化模式教学改革的成效可以作为其它机械类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0.

[2]胡家秀.机械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M].2001.

[3]高恒.中职机械基础一体化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实施[J].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