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2-21 05:26:37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历史课堂小结 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本课立意

本课内容上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下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十分重要,过去的讲法主要是讲解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这样的设计略显枯燥、乏味,历史课的味道不足,更像是政治课中矛盾论中主次矛盾的分析讲解。其次,深入挖掘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化运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和我们今天90后的孩子们距离过于遥远、晦涩,听课如同陷入泥潭之中,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特点,我对本课整体设计思路首先是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这20年,放入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培养学生用宏观的视野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从微观的历史事实中印证这一时代的特色,用模范人物的精神境界重新展现、认识我们的过往,从而铭记历史教训,借鉴经验,重获新生,再次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具体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学习内容:“良好的开端”“严重的失误”“探索中调整”“劫难”四部分,从而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构架本课线索。并根据本校今年招收的实际生源情况略好于前几届的基础班,加上中考历史成绩记入中考分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好,这对于本课的学习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教材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我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掌握曲折发展过程出现的原因,在困难面前,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史实。了解“”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的内容,掌握“”中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视频、资料等组织历史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铁人”―王进喜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脊梁,通过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来反思我们的历史,使学生们看到在曲折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优秀的品质,终于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感受榜样人物的伟大人格力量,争做一代代优秀的“铁钉”迷,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表现;“”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到的损失及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目知识点所展现的经济建设历程及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凤凰卫视策划的大型史诗片《走进60年―人生书写时代:王进喜》中“开发大庆油田”的片段。提出问题:在那个干劲冲天的时代,“铁人”的梦想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梦想是尽快进入共产主义,然后点出: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的学习。

(说明:首先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氛围感染,让学生回到哪个火红的时代。以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性认识,感悟时代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作用,再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这样以来,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也有利于本课各项目标的完成和实施,主要是体现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了爱国主义热情。)

授课过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

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回答课件上的问题,适当的补充知识点,完成本环节知识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1.背景:国内背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补充的知识点为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美苏争霸,加剧了中国建设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

2.内容:①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分析主要矛盾包含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因素,归纳实质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提问学生回答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11题的资料作为补充的知识点,具体归纳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 意义:提问回答,我总结概括为富有创造性,一次成功的探索。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总路线、““和会化运动

通过视频材料及历史资料和图片的观看,要求同学们从课本上总结概括出总路线的内容、“”和化运动的特点,以完备本课知识体系,之后通过提问及本课学思之窗的分析,探究失误的原因和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1.总路线

①背景:补充知识点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轻视经济建设工作(通过讲解访苏回国后,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的敢英超美目标及历史资料印证),完成此目的学习。

②内容:1958年中共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课本内容,强调在课本上加注笔记)

③评价:通过点拨,学生回答,我总结为: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略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和化运动

创设情境,互动讨论本课教材52页“学思之窗”的土高炉炼钢的材料,思考问题,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特点:观看视频和图片后,学生总结为:大办工业和农业。之后讲解失误出现的原因及

启示:尊重科学及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3.结果:1959-1961年经济困难

创设问题情境:““和化运动的结果和原因如何?互动讨论,思考回顾这段历史,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参考答案:①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清;③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⑤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第三环节:探索中调整:八字方针

通过背景的介绍,自然过渡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解释调整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八字方针的结果并回答。

1.背景:“”和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详细讲解:调整为中心环节,主要调整严重失调的经济比例关系,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充实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事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和劳动生产率。)

3.结果:1965年任务完成。

通过图片导入,合作探究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从中探讨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来完成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再现。

第四环节:劫难

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本,概括1966-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主要强调“”使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其次,通过数据材料分析“”十年中两次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

1. 原因:劫难

2. 复苏回升

① 恢复调整 1971

② 全面整顿 邓小平 1975

课堂小结

思考:为什么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重难解读二的讲解,分析“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那些成就?那些教训?能得出什么启示?

(说明:在开放性的问题和思考中,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铺垫。)

细节部分

1.总结和过渡部分,本课主要讲述了4目知识点3个总结和3个过渡,在讲解的时候应注意自然过渡和总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目标的完成。

2.板书部分,以提纲为主要形式,要求同学们把具体知识点在课本上找着,标出重点,提纲记在重点旁边,笔记为本课知识点线索,以完成本课内容整体性和框架性的要求。

3.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主要是完成知识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依据本校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

①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困难,可以视实际情况临时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讲授为主。如对“中共”意义: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的理解。要用讲述法,从背景,内容,实质的层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

②如果情况较好,要在每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可再作延伸性思考。如:讲到“中共”的国际背景及总路线提出的背景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扩展内容,讲解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及提出要赶超美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对我国的影响,尽管教材没有这方面的表述也要给学生补充,以加深对当时历史的整体性认识,理解历史,从而感悟历史。

(二)教学手段

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自制课件及下载的视频短片为教学资料,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具体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以播放视频、通过课件显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归纳体悟。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和第四环节“劫难”,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和史料等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

第三环节“探索中的调整:八字方针”,这一部分以我提问、提示和补充资料为主,争取学生自己总结出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结果,内容部分由我进行详细的讲解。

四、教学反思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化;历史教学;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91-02

历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而且又与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追求目标。

1 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信息化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快乐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能在很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以下几种情境导入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效果较好。

歌曲导入 歌曲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少歌曲其实就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在的中学生大都喜爱唱歌,用歌曲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根据歌词大体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下一步深入学习的思想准备。例如,在学习“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等。这些歌曲学生一般都比较熟悉,很容易引起共鸣,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

诗词导入 诗词和历史也是紧密相连的,很多诗词就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形象反映。另外,诗词的语言生动、优美,很受初中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选择那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激发学生对具体历史问题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主席的《七律・长征》进行导入,结果很多学生都被那恶劣的环境和红军英勇顽强的画面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下面的学习可想而知。

图像导入法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图像导入,可以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而有趣。例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笔者把章丘市的龙山遗址照片和龙山黑陶用幻灯呈现出来,不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用信息化历史情境导入新课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选择,信息技术掌握不很熟练,不可勉强应用,以免适得其反;二是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然后选择最佳的方法,以保证不浪费很多时间,使新课导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具体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新知

学习新知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境,使课堂充实而生动,帮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理解学习内容和自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一课时,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九一八”事变时的地图,并用鼠标闪烁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几个重要的地点,包括南满铁路柳条沟、东北军北大营、沈阳等,让学生了解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出示日军挖的万人坑、731部队拿中国活人做实验的图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东北人民在日军铁蹄下的悲惨命运;接下来播放“西安事变”的一段影视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的相关情况;最后提出“为什么会发生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在上下衔接的问题中,学生不仅深刻明确了“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理解了其意义,而且帮助学生掌握了利用时间顺序来学习历史事件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由于本单元内容事件多、地图多、条约多,学生容易记忆混乱,发生错误。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把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等四次最具代表性的列强侵华战争联成一线,制成课件,同时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背景资料,如地图、电影《火烧圆明园》剪辑等,把历史画面和电影片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很清晰了。这样既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

3 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探究和体验历史的过程,是学生概括、描述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提高独立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概况和总结,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在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还以“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表格(表1),让学生回答。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设计背景:

1931年9月18日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这次事变爆发后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本次班(队)会为了让广大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也为了增强广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班(队)会目标: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首先要爱自己,从我做起,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天下为己任。

2、让学生们知道九一八的历史过程,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真相。

3、通过观看纪念视频、知识小竞猜、唱红歌、拓展与延伸等活动来完成班(队)会,更好地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九一八事变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小笑脸(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播放《纪念九一八事变》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和纪念意义,创设情境,视频展现出来后,学生的感情直接被调动起来,很好地渗透了班会的主题。)

(二)历史再现整体回顾

1、大屏幕出现主题班会的主题背景。

主持词:

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乙:大家下午好!

甲:岁月的长河流淌过侵透血泪和屈辱的历史,终于汇入了21世纪的洪流。

乙:历史的渺渺尘烟,掩盖不住时间的风雨。

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

乙:点点白帆可以竞发,小小你我满载美好的理想憧憬未来。

甲:岁月的流逝,风雨的洗礼,当历史的日历翻到我们今天这一页,又何尝不令人想起那苦难的血泪史。

乙:怎能忘,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怎能忘,那崎岖坎坷的沧桑岁月。

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纪念“九一八事变”主题班会(队会)现在开始。

乙:全体起立,唱国歌。

播放《国歌》音频,全班学生严肃立正站好,唱国歌。

2、播放《松花江上》音乐视频

主持词:

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一首《松花江上》唱出了当年东北同胞的心声,那么大家知道里面说的事件是什么吗?(学生可单独回答或者集体回答)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逃离了我的家乡,整日在关内流浪。造成这一切的发生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请观看图片,当年日军犯下的罪行。(播放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共同感受“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回顾历史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士气。)

3、知识竞猜

进行爱国小知识竞猜,学生分小组进行必答题和抢答题的活动,并用小笑脸记录分数进行比赛。

主持词:

甲:下面进行爱国知识小竞猜活动。

题目:

抢答题:(仅供参考,可自行规定题目)

(1)“九一八事变”的具体日期?(1931年9月18日)

(2)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了多少年?(8年)

(3)日本是哪年投降的?(1945年)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周恩来)

(5)东北当时最有名的张氏爱国将领是谁?(张学良)

必答题:

(1)你能说说看过的抗日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吗?

(2)我们知道的抗日英雄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比赛等形式的小活动,不但活跃了班(队)会的气氛,也更好的让学生学习抗日爱国知识)

4、唱一唱心中的红歌

分小组唱一唱自己知道或者喜欢的红歌,并进行展示。

5、班(队)会拓展

(1)中高年级段:

出示钓鱼岛的一组图片,请大家观看美丽的钓鱼岛。

主持词:

乙: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抢占我们的国土。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播放主席在大会上阐述中国主权问题的视频(节选)

(设计意图: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危机意识,牢记历史,勤奋学习,保卫祖国。)

(2)低年级段:

画一幅图画或者写一句话送给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设计意图:利用低年级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更好地丰富班(队)会的内容。)

6、班主任寄语结束班(队)

班主任: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就是为了不要忘记这段苦难的岁月,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人们。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正在为这个民族的未来做准备,愿先辈们用热血和信念点燃的民族复兴之火,永远照亮我们!

主持词:

甲: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乙:我宣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班(队)会到此结束。

九一八勿忘国耻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教育,维护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让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活动准备

1.挑选两名同学主持班会,主持人协助班主任组织同学开展活动。

2.学生提前收集革命资料,加深了解。学唱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3.教师搜集影片、图片、资料以制作课件。

4.全体同学集体讨论发表观点,表决心、立壮志。

三、活动过程

1.影片导入,还原历史真相

2.小组汇报,不忘祖国耻辱

3.知识竞赛,加深革命了解

4.图片导入,钓鱼岛事件,加强爱国意识

5.集体宣誓,表决心,立壮志。

四、班主任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了解“九一八事变”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暴行,经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以此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牢记国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勿忘国耻九一八”主题班会

活动过程

1、“九一八”的历史回顾,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过程。

2、(国耻让我们明确责任)每一个中国人不仅仅要记住,还要从自己做起,为祖国和民族做出贡献。

生自由发言。

3、(畅谈爱国之举)

师:我认为,爱国不是只挂在嘴边上,也不一定要干惊天动地的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比如,作为学生,按时交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都是爱国行为。你们怎么看?

生自由发言

4、学唱抗日歌曲

一:《铁道游击队》《游击队之歌》

二:《国际歌》

三:《地道战》

四:《红色娘子军》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土教材;历史教学高效性;学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90-01

新课标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但实际教学中,由于使用材,客观上存在历史知识及相关材料时间久远而无法贴近现实,语言叙述概括性强而具体性差,所总结的理论比较抽象等缺陷,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充分挖掘和恰当利用乡土教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历史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灵活利用乡土教材,巧妙切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新课,如果前五分钟能将学生紧紧吸引,引起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其作用是毋庸质疑的,而恰当的利用乡土教材是很容易达到这一目标的。

例如在学习隋唐文化这一章时,我并不急于讲这一时期的概况,而是在刚开始时先出示有关韩愈的一些资料图片,引导学生回忆韩愈的历史生平和贡献,然后再引入课文的学习。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韩愈是古代河阳人,是我们的老乡,学生们都熟悉他的事迹,读过他的作品,参观过他的陵园。这样,学生对韩愈同时代的人物、事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把浩瀚久远的隋唐文化和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教材中重点人物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灵活利用乡土教材,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高尚的情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新课标对历史课学生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但培养情感只依靠枯燥的说教灌输,作用显然不大,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普通历史教科书中的事例虽然具有真实性、广泛的代表性,但客观上也存在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看不到、听得少,在培养情感的效果上就会大打折扣,而巧妙的利用乡土教材,往往能够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八路军反扫荡中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后,我深情的补充到:“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勇士,就是我们焦作沁阳人,他的家乡与咱们仅一河之隔。”然后出示宋学义的照片等资料。这时,学生的情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一股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之气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对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军民的伟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表明,利用好真实恰当的乡土教材,有时比在教科书中的事例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容易使之产生精神的共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灵活利用乡土教材,激发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标在其目标上,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性的学习,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能有效的增加历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乡土教材正好在贴近学生实际和激发探究性学习方面,起到桥梁作用。

学习过抗日战争的教材后,我布置了一道探究性的练习:搜集当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并分析其说明了什么问题,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们对这种问题并不感到多么困难,因为我们这一地区南临黄河水,北依太行山,扼豫晋交通咽喉。抗战时期,这里各种势力复杂交错,斗争激烈,有很多的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位学生在调查后写到:抗日战争时期,我村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客店,这里既住过军队,也住过日本兵、伪军,还住过八路军、武工队。往往是前半夜日军刚走,后半夜武工队就来了。据当过店主人的老婆婆讲,这几股势力,兵最不能吃苦,日本兵最凶狠,八路军最不怕吃苦,对老百姓最好。

她还讲到:当年的部队、八路军武工队都打过日本兵,八路军武工队的武器最差,打起仗来最不要命。

通过调查,他们自然得出了结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广大的抗日军民是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和谐课堂;营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呆板的初中历史教学已远远适应不了新型的教学目标。如何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平等、民主、宽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下乐学、好学,从而促使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目前历史教学所亟需的。

一、八年级历史内容教学存在的弊端

1.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 陈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

原有的历史课堂评价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致使难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

3. 专题性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新教材历史的知识点系统不够完整,缺乏系统化,专题之间跳跃性太大,过多的强调理论,加深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各模块内容的重复性出现,也使教师的课时安排容易出现问题,现有的教辅资料也不相匹配。

二、创设和谐课堂的措施

1. 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拓展宽广的课堂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麻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过程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历史课堂上,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多样化、现代化。

(1)充分利用媒体教学设备

恰当地使用录音、录像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历史事件更加直观地得到再现。如教材第八单元第一课的“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通过观看火烧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是如何侵略中国人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增强爱国思想,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认识。实践也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同时作用,能使历史知识表象更直观地印入学生脑海,从而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2)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教学

俄国生理学家巴莆洛夫通过反复实验得出这样的理论: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相配合,适宜的外部条件能使条件反射建立者神经系统达到适宜的兴奋度,大脑皮层记忆中枢脑细胞更加活跃,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如在情绪愉悦和兴趣度较高时记忆较牢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历史课教学方法的灵活范围较其他课宽。如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在讲授楚汉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创编一出历史小短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对涉及的人物分析、演绎。运用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巧用生动激励言语,激活趣味历史思维

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还不一定能把课上好,还要有丰富的教学语言,能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振奋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如何巧妙地运用课堂激励言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艺术,其作用不仅引人入胜使学生兴奋不已,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里面讲到郑成功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让学生懂得他赶跑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以后自立为王,建立郑氏政权,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所以,清军进入台湾,灭郑氏政权,是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从这点上看是历史的进步,从而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3. 发挥教学艺术特色,创设探索情境问题

(1)创设情境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产生探索答案的渴望。如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师可以先展示《马可波罗游记》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此的贪欲会带来哪些后果呢?于是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2)学法指导

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慢慢地学生自己会产生疑问:秦始皇为什么统一?秦是如何统一的?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理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并沿着这一线索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4. 组织特色比赛活动,创造灵活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采用组织各种比赛,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竞争,因为竞争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性格特征,可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课堂竞赛可以以一节课的内容作为竞赛的问题,(下转第15页)(上接第12页)也可以把一章(单元)的内容作为竞赛的内容,再把学生分组,用轮流答或者抢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程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室里现成的组别,可以先逐个提问问题让各组轮流答,答对了加1分,答错不给分,然后再通过抢答方式让各组进行抢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竞赛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订正说明,做好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难点,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

在上复习课时,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静,教师可以编一堂趣味性的竞赛教学设计,如在复习朝代顺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做朝代接龙:

明西汉三国清西晋南北朝元秦东汉东晋隋唐五代十国宋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5. 营造任务学习氛围,促进主动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任务型学习氛围,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针对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合理安排好每个教学步骤,处理好每个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紧迫感,集中精力来听课。教师应把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促进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轴心。同时形成师生合作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生气的、和谐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每堂课结束小结时,可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如要上教材第八单元第三课的“文化教育革新”,在讲“维新变法运动”可以进行这样的小结: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震醒了国人,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康梁维新派,此起彼伏,然而其结局要么无果而终,要么遭受失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你们置身于19世纪末的中国,你们会思考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下节课,我们就探究这些问题,请大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这样设置悬念的结果,会激发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答案。上一节课的结尾成为下一节课的开头,使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良性发展。

三、创设和谐课堂的注意点

1. 严肃课堂纪律风

当今社会的学生在家里都被视为掌上明珠,打不得,骂不得,虽然我们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牵强学生,纵容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度”,让学生明白师生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在课堂中,学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课堂秩序,这样才能顺利地实施和谐课堂教学。

2. 慎用课堂表扬语

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在期间的表现,教师的表扬要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假如,教师的评语夸大其词,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敏感,如果觉得原本表现不是很好,而教师过度的表扬,反而会觉得是在挖苦、嘲笑他们。

四、结束语

总之,21世纪学生的知识构成,以及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都是多元的、立体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氛围时也应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历史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从而为新课程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 李志厚.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8

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专门讲了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的问题,这个讲话十分重要、必要和及时。

关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此处不赘述,我想每个人都会想到两句话,一句是教导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句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耐人思索。

说必要,是因为近些年来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很多人对历史普遍不够重视,不够了解。举例说,提起中国近代史上为人熟知的国耻“火烧圆明园”,很多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说“八国联军干的”,而实际上是英法联军干的,时间是1860年,八国联军侵华是40年后的1900年。

说“及时”,是因为中国的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下一步如何走,需要好好总结历史的经验,反思历史的教训,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只有“深刻了解过去”,才能“全面把握现在”,也才能“正确创造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绩有目共睹,而改革开放就是在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否认,改革开放的事业现在到了攻坚的时候,如何“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这就需要在“深刻了解过去”上下功夫了。

校长在讲话的最后指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窃以为这是整篇讲话的点睛之笔。历史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任何一个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总是有限的,所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树立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我以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向历史学习,养成以史咨政的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今天是历史的延续,不了解历史,就难以把握今天。另外,正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历史上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做出决策时,经常回顾回顾历史,注意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以为鉴,有助于做好自己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明晰自己的历史责任,养成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办事的自觉性,这样就会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前瞻性,就能主动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就能避免犯重大的历史性错误。

一是要养成对历史负责的意识。所谓对历史负责,就是所作所为要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第一,历史不能重来,一旦发生,便永不可改变,所以在制定、实行一个政策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最大程度地避免犯错误,尽可能少地“交学费”;第二,对历史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否则就可能遗臭万年。因此,对历史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对自己负责。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很多,熟悉了历史,就会有助于自觉树立起对历史负责的意识。

说到这里,想起司马光《涑水记闻》里的一则故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宋太祖之所以改怒为笑,还大大地赏赐了那个大臣,自然是怕在史册上留下恶名、骂名。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难道还不如一千多年前的皇帝有历史觉悟吗?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9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记忆方法 训练思维

高中阶段学生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无意识的记忆能力都在发展,理解性的记忆成分显著增多,但在大多数学生脑中学习历史的机构性记忆仍占主导地位。很多学生怕记史实、怕记年代,把学习历史看做死记硬背,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1]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无意识记忆的效果,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的基本方法。此外,因为历史知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时间长,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2]通常历史的记忆法有两种:一是理解记忆,二是机械记忆。

一、理解性记忆法

记忆的基础是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的内容,才能记得牢、记得全。同志曾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3]高中历史学习中的理解性记忆方法是依据特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本质及他们的发展趋势,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合理推断、判断,从而去识记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性记忆方法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规律。

一切历史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发展规律,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特定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与它们所发生的时间顺序是一致的,在记忆这些历史知识时可以从历史现象的“前因”或“后果”的任意一端入手,增强记忆的灵活性。例如对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的记忆,可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入手,推广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紧接着的是1935年的一系列活动:“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1936年的“西安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及第二次国共合作。这些重要的事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讲解清楚,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事件,从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过程便条理清晰。此问题还可以从问题的结论入手去记忆,用合理推导的方法去分析理解逐个事件的相互关联,同样会收到记忆许多历史知识的好效果。

2.理解史实,弄清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逻辑的时间概念与年代的时间概念统一为一体。[3]例如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只有学生理解了历史的真相,才能够将具体事件和基本概念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牢固的记忆。只要提起其中的一件大事,就会立刻联想到其他相应的几件大事。经过多次反复,对所记得历史知识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3.抓住历史的标志性时间。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年代就是标志性的时间,以这一时间为轴,向前向后都可以推导出一定的历史事件。例如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频布。1776年就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向前可以推导出莱克星顿枪声、第一届大陆会议、波士顿倾茶事件;向后可以推出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英国承认美利坚共众国的独立、美国宪法颁布、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组建成联邦政府。

二、机械性记忆法

历史的机械记忆法是建立在对事物外部联系基础上的一种强化记忆。机械性记忆虽然枯燥单调,但只要努力去探寻记忆的特点和方法,还是有迹可循的。通常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有联想记忆法、特征记忆法。

1.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就是把同一年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横向联系想象的方法去对照记忆。例如1861年:中国近代史上有清朝在中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还有那拉氏发动的辛酉;世界近代史上则有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等等。

2.特征记忆法。

特征记忆法是借助于历史知识所显示的特征,去识记历史事件。例如:646年日本大化改新;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1919年爆发等。历史年代数字所具有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具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容易记得一清二楚。

以上几种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要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比较哪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好就用哪种。不要拘泥于某种记忆方法,方法的灌输,其目的主要在于把知识信息输入大脑,进行必要的整理、组合、储存,再根据需要随时输出。

三、结语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依据这两类记忆方法的原理和学生记忆活动的主要特点来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记忆方法。历史课上常用的记忆方法主要有分类记忆法、反复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规律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5]教师要在课堂上依据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选择适合学生记忆的方法,帮助和指导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更好地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积深.高考历史高效复习策略浅探[J].历史教学,2009(08):70-71.

[2]吴昌飞.浅谈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及讲授技巧[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173.

[3]杨成菊,刘端民.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2(09):75-79.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 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 发展 ;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 旅游 ”,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 历史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 经济 》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 发展 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1

提问是中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针对新知识,就旧知识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温习旧知识,同时为讲解新内容作好铺垫,有利于新内容的展开、讲述;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经常就旧知识或是新知识提一些较有针对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三是强明主题,突出重点。教师一般就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为点化主题服务;四是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一、把握原则,突出课堂提问艺术效果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提出问题才较为妥当?下面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1.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就是一个适度问题。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哗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也就是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过低,那这道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问题的难度系数过高也是不足取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班同学,能回答的人数需在4至9人之间。只有像这样的问题才有在课堂上存在的必要。

2.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讲解新内容作铺垫的,不能就问题而提出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怎样?每次战争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那些强盗呢?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而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对于刚讲述的知识,也可以提一些问题,为往下的内容服务。特别是在课堂总结之后,提一些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时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在问题当中得到体现。

3.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探索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要就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提出问题,这样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维的天地。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一课,其中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关于这知识点看似不起眼,只是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而已。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为什么?”经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课本上找不到它的答案,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发挥,别无它途。同时,教师可以以责任心为主题引导学讨论,要以褒扬的语言肯定大胆发言、参加讨论的学生,注意对不同观点给予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促进课堂提问艺术深入明确了课堂提问的原则性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能把问题提好、提妙,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提出来才较为妥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置问题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导入新课时,针对旧知识提出问题,是为讲解新知识服务。在讲述关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日本曾经制造了哪些事变?造成什么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正是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塘沽协定》等一步一步地打开入侵中国的门户。“卢沟桥事变”是由日军精心策划、突然进攻而发生的,同时是为日军全面侵华寻找借口。引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样,既为新内容的讲解提供背景材料,又有利于新内容的讲解。

2.置问于学生疑惑处。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决疑难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采取的一项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复杂、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中讲到“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方面,学生易于混淆,不易掌握,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授课,自然引出文化认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威力的认识,也能启发学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元的民族政策,教材的内容就显得有章可循。

3.置问于教学的关键处。“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必有它的重点内容、主题思想,针对重点内容提出具体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了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先由学生讨论回答后指出:遵义会议肯定了等人的正确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为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保了中国革命沿着正确的航道继续前进。针对重点内容,适时适地提出问题,既可以突出重点,又可以强化主题。此外,还要把握好三个时间提出问题:即导入布疑、讲中设疑、结语留疑。这样,在以上三个地方和时间提出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八上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诱导;串联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曾在《论读书》里这样描述历史,“读史使人明智”;一代贤主唐太宗也有“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的论断,可见历史知识的学习,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地位以及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作为历史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究与深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起学生的历史情感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念教材,勾画重点,要求学生课下把这些全部熟读、背诵;学生则在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在试卷上罗列教材知识点。我们不难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

其实,历史是一门充满了艺术与情感的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历史教学场景,让学生处在特定的场景中,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更好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段相关视频:八国联军用大炮轰炸开了北平城,到处充斥着炮声、枪声以及人们的哭喊声;圆明园,这座明珠似的皇家园林被抢掠一空,眼之所及之地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迹遗骸;辛丑条约里大量割地赔款、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更是加深了中国人的耻辱感……整个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如置身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一样,充满了愤慨与悲壮。此时,我问道:“八国联军无视我们的,在我国境内四处烧杀抢掠,地践踏了我们的领土和民族尊严,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儿女,我们应该怎么办?中国又该怎么办?”“打倒帝国主义”“保家卫国”,学生慷慨激昂,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当年爱国人士常喊的口号和宣言。

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教学场景,不但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加强诱导和启发,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可以有效诱导和启发学生开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比如,我在讲到“日军侵华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我会向学生讲的“不抵抗政策”以及后来的“国共合作抗日”,再到后来的“国共对抗”。在讲完之后,立马就有好奇、爱学的学生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一直在改变对待共产党的态度?”这时,我会给予学生正确的解释:“因为代表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它体现的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意志,因此在日军刚开始发动侵华战争时,处于不破坏阶级利益的考虑,实行‘不抵抗’政策;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全面扩大,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逐渐受到威胁和破坏,因此才会有‘国共合作抗日,铸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局面;日军战败,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关于哪方力量统治中国的问题,国共双方有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国共对抗之战全面展开,最终共产党夺得胜利,率领的败走台湾。我们撇开现在的政治局面不谈,假设现在是统治着中国,我们会怎么样呢?你们自由分组、讨论一下,然后充分表达你们的观点。”刚才的讲解已经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能融入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这不,学生马上就能总结他们的看法和观点:“老师,像您刚才说的那样,代表的是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我们中国更多的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我们的阶级利益无法代表也无法体现,因此,如果我们现在处于的统治之下,我们的阶级利益和诉求得不到体现,我们又怎么能真正生活得幸福、快乐呢?相反,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三、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历史知识体系

所谓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是指在讲解历史点时要牢牢抓住一条历史线索,利用这一条线索将其他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串联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同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太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学生在记忆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困难,即使全部死记硬背下来了,也很容易记混或者记错。因此历史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使用串联的方法,把历史知识点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这样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点。比如,以时间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列出每年的大事列表……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线索,牢牢抓住这些线索,往往能将其他零碎的知识点一网打尽,从而大大降低学生记错、记混、分不清的概率。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在历史的学习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强了爱国情感,真正实现了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激活创造的潜能: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新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