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时间:2022-09-18 18:02:41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1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少年。

维特,首先我想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不是不承认你对绿蒂的爱,你对她炽热的爱,我明白,我也了解。但是你想过让绿蒂幸福快乐吗?你以为你的死会带给绿蒂和阿尔贝特快乐吗?众所周知,不会。因为你是他们二人最好的朋友。你爱她,就不应该去纠缠她,阿尔贝特是她的丈夫,阿尔贝特会怎么想,绿蒂夹在中间也很为难。不错,雨果说过:“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爱确实是美好的东西。但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对绿蒂的爱毫无意义,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远远地祝福他们。

维特,其次我想对你说,如果你改变不了社会,那么就只能适应社会。当然,我这样说,不是怂恿你向那些贵族一样,成为迂腐古板、势利虚荣的人。你了解荷花吗?荷花素以出淤泥而不染闻名遐迩。我希望你成为那个社会中一朵圣洁的“荷花”,用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然后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些穷人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而是没有机会,他们受贵族压迫,出人头地谈何容易。而你,维特,出身贵族,有条件去帮助他们。所以,你应该多关注慈善事业,不要留恋儿女情长。

维特,我还想和你说,你最后的决定——死,是不重视生命的表现!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勇敢、胆大,但是我却认为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懦夫。你是为了绿蒂而死吗?你的本意是想让她幸福,但是你有认真考虑吗?你的死给她以后的生活戴上了一道思想枷锁,她还会幸福吗?再说说你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维特啊维特,养育你十几年,你居然就以死来回报他们。我还想问你,你不是想解脱吗?那为什么临死还穿上那套青色燕尾服呢?你难道不想在天国忘掉这一切悲痛吗?

据说,这本书问世后,震撼了不少青少年,青少年们学维特对月伤情,看花落泪,竟然把维特当成了崇拜的偶像。我想,歌德创作此书不是让后代向维特学习吧。尤其是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更要以国家、社会为重,不能太重感情。最后,维特,祝你在天国好运吧!

安徽省巢湖市第七中学八(9)班初一:刘志凌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2

痛苦或烦恼的心情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只不过是感受频率的多少与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一般情况下,长期被负性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失望、沮丧、愤怒、恐惧、孤独等)所笼罩,都会使人感到痛苦和烦恼,其程度有轻有重。

痛苦和烦恼形成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两类。外因,即心理学上称作的生活事件,可大可小,诸如经济困难、生活遭遇、工作受挫、考试落榜、婚恋失败、身患疾病、子女失业、意外事故等;内因,即个体对所遭受之外因的主观态度,包括对该事件的敏感性与耐受性、认知与评价、应对策略与方式等。外因是客观存在的,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是不可避免的;而内因则是主观的,它可以决定着由于外因所招致痛苦或烦恼心情的强弱、苦恼程度的高低、苦恼减缓的快慢等。

调整和改变内因,有助于减低苦恼的程度,减轻苦恼的体验,使苦恼的感受尽快得以消化。在人的情绪体验中,由低到高大约有三个层次:痛苦和烦恼、平静和舒畅、幸福和愉快。痛苦和烦恼所占据的位置越小,平静和舒畅以及幸福和愉快的感受就越强,人的心情就越好。故当遭遇痛苦和烦恼时,应想办法尽快从中解脱出来,尽量减少苦恼的程度和时间,那样就越有利于维系和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改变认知,客观评价 对所遇之事件怎样看,是形成痛苦与烦恼的关键所在,这当然还与人的个性基础有关。如两个人都丢失了同样的一件物品,甲可能认为这件物品非常重要和珍贵而伤心不已,而乙则认为自己没有保管好,吸取教训吧!就权当“破财免灾”罢了,而没有感到特别难过。又如,两位员工受到上司同样的批评,甲内心非常恼火,甚至为此想跳槽,乙则从中吸取教训,改进自身的不足,不但没有为此而烦恼,反倒对自己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年终还被评上了先进职工。这就是由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反应也各异。

一般情况下,个体对生活事件(应激)的认知与评价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两类。前面两个例子中,甲属于消极应激,乙属于积极应激。前者可引起过度焦虑,造成个体痛苦与烦恼,后者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调动个体积极的情绪反应,从而淡化和舒缓痛苦与烦恼。

调整目标,顺其自然人的目标或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差距越大,意味着到达理想目标的“路途”就越远,就越需要为理想而奋斗。如果经过努力未能达到愿望,一些人就容易产生痛苦和烦恼。笔者在心理咨询门诊中,见到一位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素常学习成绩很好,在高考中成绩也不错,被外地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录取。这本来是件很值得庆幸的事,该同学却非常沮丧和失望。究其原因是该同学的高考期望值较高,理想是要上全国知名大学(清华、北大等)。后经心理咨询指导与帮助,调整了期望目标后方逐渐平静下来,顺其自然吧!接受了这个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结果。当然,也有心态良好、性格坚强者,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宁可复读来年再考也不将就的例子,人各有志嘛!

总体来讲,个人的目标或期望值越高,如果原有的期盼没有得到满足,就越容易为之苦恼。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口袋里没有钱(现实生活比较贫困),心里也没有钱(期望值也低)的人不算苦;口袋里没有钱,心里却装着钱的人最痛苦。

超越烦恼,淡化痛苦生活中会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烦恼与不幸。当遇到烦恼的事情,如果从其更严重的后果去想一想,有时不仅不烦恼,反而会感到庆幸。例如,一位前来咨询者因家中被盗,损失一些钱财又未能破案,心中很是沮丧,导致原有的失眠症复发。我劝他讲:偷盗者在作案时,幸亏你没有回家碰上,如果碰上你,歹徒狗急跳墙,向你行凶多危险。几次心理辅导后,其心情逐渐平静,被盗所带来的烦恼得以化解。同理,要是你的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么你也不要烦恼,因为多亏了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遇到烦恼时,多想想“多亏”……就有利于超越烦恼、消化烦恼。

减少关注,转移注意患病是招致痛苦心情的常见因素。当生病时,有的人不以为然,满不在乎;有的人过度关注自己的疾病,甚至疑神疑鬼,生怕患的是不治之症,危及生命,终日忧心忡忡。当然,上述两者均不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都不可取。后者显然会加重病痛的体验,超出所患疾病本身带来的苦恼。应当学会转移注意,减少对自身疾病的关注,从而会缩小痛苦的感受。

在为某事心生烦恼时,可以放下此事,想一想其他有趣的或自己喜爱的事情,也可减少对所引起烦恼事件的关注,会对烦恼的排解有所帮助。也可以采取入静、默念、冥想等松弛训练技术使自己头脑平静,调整呼吸,排除杂念,什么事也不想,从而使自己心情放松,亦会远离烦恼,得以舒缓心身。

善于欣赏,学会接受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过名为“绿洲老先生”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青年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它。”老人家听后说:“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同样反问,年轻人回答:“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是同样的好。”旁听者很差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老人说:“你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假如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它,你便会发现无数缺点。事物还是那个事物,它给你带来的却因你的视角不同而完全两样。天天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事物,那你一定会有个好心情。

学会接受就是接收生活,接受现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道明天会出什么事?遇到什么事,就接受它。法国著名女演员莎拉,在一次横渡大西洋时碰上暴风雨,摔倒在甲板上,左腿受重伤,久治未愈,医生建议必须截肢。她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的话,那我只有接受命运的安排。”尽管她失去一条腿,却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并且得到观众的认可。只要你学会接受,你会发现,不管遇到什么变故或挫折,不管遇到多大的痛苦与烦恼,你都会变痛苦为平静,变烦恼为舒畅。

良好应对,缓解压力人生长在社会中,生活事件无处不在,每个人面对它都需要采取一些应付的办法,这就是应对。这里所讲的主要是心理应对,良好的、合理的应对是维持心理平衡的主要措施。特别是当遇到会造成痛苦或烦恼的负性生活事件时,良好的应对往往会使个体得以摆脱困境,缓解压力,排遣痛苦与烦恼。比如,当自己的要求难以达到时,为此可以形成心理压力,情绪焦虑、苦恼,此时要看到虽未达到理想,但经过努力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如果知足,心理会得到平衡,“知足常乐”嘛!又如,不论各方面当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时,向下比较,就会看到还有很多人不如你,你也就心安理得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认知到这点也就不致于苦恼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整合;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1-0091-02

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书中写道: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阻碍地合作与竞争,因此世界变平了。全球化3.0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发展其实也分三个阶段:1.0时代,学生需要实体教室和授课老师,班级授课或“一对一”的学习; 2.0时代,学生使用数字教室和电子书进行学习,手段更加多元,效率得到提高; 3.0时代,学生学习渠道丰富多彩,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老师和学习形式,学习的场所不再固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优质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云”迅速传播。每一位教师理论上有了大量学习优秀教师如何讲课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比如新浪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平台已经使一些普通学校的教师名扬全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功给我一个重要的启示:不管你身处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信息技术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身份再定位的平台和机会。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在名校工作而“自傲”,也不必因为自己在普通学校工作而“自卑”。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笔者不断学习创新优化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要,在两年的课堂教学探索中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些体会。

摒弃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学生是前提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由于教材和各方面限制,学生处于教学中的客体地位。这基本上还是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并没有成为主流。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用“知识管理”的观点来看,就是在最短时间里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并让他们在信息获取、储存、分享、运用的过程中完成语文学习。《中职语文教学大纲》 强调: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合理应用多种媒体组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有益自学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恰当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我所任教的中职学生全部是90后、00后,他们喜爱电子阅读,精通信息化媒体,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动手能力强。但他们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浓,很多学生语言文字功底和知识的积累都比较欠缺,面对一些难懂以及相对枯燥的文章就失去了耐心。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原来的传统方法重复地讲解,教学效果是“教师会了,学生睡了”。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是重要的切入点。

依托信息化手段,易教乐学是关键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由于中职语文的特殊性,在教学中需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涯以及专业课程的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够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精神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基础模块(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一课中,我将活动分为四个环节:晒烦恼、听烦恼、解烦恼、别烦恼。每个环节充分整合多媒体素材、社交软件、网络资源三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真正实现做中学、乐中学的目标。“晒烦恼”环节,我在新浪微博(http:///u/3231772072)发起话题#晒出你的烦恼#,让学生在课前进入微博跟帖晒烦恼,最后统计学生累计晒出500多条信息。仔细查阅,老师会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以不记名的方式晒烦恼,学生说了真话,使得接下来环节,学生特别投入,努力获取排解烦恼的办法。“听烦恼”环节,运用学生智能手机中的录音和摄像功能分组开展采访活动,采访同学、老师、领导、陌生人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以及怎么处理烦恼;并运用“会声会影”软件剪辑、编辑,在课堂上展示。“解烦恼”环节,教师运用“Word pack”软件将学生晒出的500多条信息进行关键词筛选,找出学生共有的几大烦恼,进行PPT展示,分小组讨论并海报展示排解烦恼的妙招。软件辅助教学,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别烦恼”环节,继续运用“新浪微博”信息可查阅的好处,让学生随机抽出一条烦恼,同学PK智解烦恼,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完全“停不下、睡不着”。在PK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就如导演,学生成了演员。

2. 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性很强、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甚为广泛。特别是古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由于缺少阅读量,学生感到很吃力。

在实际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逐步解决问题。如在古诗词鉴赏《短歌行》一课中,单元要点指出:让学生爱上诗歌阅读,感悟诗人情怀,“美读”全诗是重点。在导入环节,我分享突破百万粉丝的“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动员学生拿出手机“扫一扫”,并欣赏第424期演员陈建斌朗读《短歌行》,并分享感悟,学生听自己喜爱的演员读诗,感觉格外的亲切,完全忘记是在学习深奥难懂的古诗词,不知不觉中爱上古诗词。诗歌内容鉴赏环节,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第48集,曹操吟唱《短歌行》片段,然后学生采用“九宫格”软件针对视频提问。教师聚焦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中醉酒的四个境界“晕、吐、幻、真”编故事、融诗情来解读《短歌行》。在“美读”环节,我又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让他们在掌握一定朗读技巧后用自己的手机录音APP,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分享到社交软件“来往”班级扎堆(账号:xiaogui6926,扎堆名:爱上语文),来自同学、老师的评论和点赞,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老师也省去“逼迫”他们学习的烦心事。

3. 加强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仅停留在制作教学课件,点击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自学或预习,而学生也不仅仅是课堂中课件和教学资源的“看客”,他们有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信息技术的“掌门人”。

在教学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三单元“行业扫描”《北京,昔日的名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放眼世上“三百六十行”,品味行业的姿态、品格和精神,从而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能力,让他们在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地搜集关于重庆的历史、地理、美食、旅游等相关资料。在课堂中汇报,分组分类整理信息,将收集到的资料、照片等制作成简单的幻灯片,在课堂上展示,并为同学们讲述重庆的魅力,拓展课堂所学知识。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争相恐后地发言,汇报自己搜集的材料,将书中的“名牌”拉近到生活中。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4

论文摘要:短短20年,池莉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浪潮。几乎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新的一轮“池莉热”。这科现象的出现,有着深深的社会根源,更是与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息息相关。她深知自己写作的优势,追随着时代的发展,牢牢抓住都市平民关注的当下性问题,将它们写入小说中,为自己底得了读者,也底得了名誉。

自1987年发表中篇、说《烦恼人生》以来,池莉的名字红遍了中国文坛。自20世纪go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池莉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文学爱好者,而到现在,她的读者已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她的每部新作的问世,几乎都能刮起一轮新的“池莉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20世纪80年代的成名期:烦恼人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口号和目标在政治、经济层面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人们心中的现代化梦想被现实的生存状况冲击得七零八乱。随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越开越大,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一地鸡毛”似的现实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惊醒了人们的美梦,也动摇了作家“宏大叙事”的根基。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新写实作品适应了社会的变化,从而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她挖掘了普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与世俗情趣,并用一种“还原生活”的新写实创作手法,将现实的生活轨迹改编成故事,写人小说中,从而使她的小说显示出真实的活力与魅力。通过对当下个体生存状况真实、细腻的描写,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在文学创作初期,池莉不断尝试各种文学体裁。以1980年为界,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而此后主要为小说。因此,她初期的小说更多地溶人了诗歌的意象和境界,如《月儿好》、《少妇的沙滩》、《雨中的太阳》等。池莉曾说:“我的小说首先是为自己写的。为了获得那一种写作过程的愉快。为了在喧闹的城市悄然潜行。……为了某个感动过自己的画面。为了给自己积累自己的玩具。还为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这些因素永远与小说同在。永远与我的生命同在。这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态度。在这个阶段,池莉是个写作的模仿者,没有自己的题材,更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她的身份不断变化:从乡下知青到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医学院工农兵学员、厂医、武汉大学学生、杂志编辑等等。不同的平民式生活体验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同时也丰富了她的创作题材。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当下人生的烦恼与苦闷。带着一种“转向”的尝试,池莉写了《烦恼人生》。几经辗转,最后被《上海文学》郑重推出,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鼓舞了池莉写作的信心,她说:“《烦恼人生》的面世使我大有柳暗花明之感,我好像这才知道天很大地很大宇宙无边,生活很广阔艺术很广阔可以任你去创造。《烦恼人生》的成功促使池莉反思自己以前的小说创作观念,并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写作的题材:平民的烦恼人生;同时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信念:为平民写作。

这种平民化的写作方式的选择无疑与池莉平民式的出生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她生于湖北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气息的县城干部家庭,从小就接触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幼年的种种经历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所以,对于她来说,平民的烦恼琐碎的生活是她所熟悉的。她从不摆出传教者的高贵姿态,也不以“灵魂工程师”自诩,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正因为我深知我自己所知有限,所以不敢对我不知的一切妄加评说。所以不敢以我有限的个体生命去轻率地承诺重大的质问。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不愿意失去现实的分寸感。所以我从来都蔑视没有事实背景的激情与崇高。我的写作仅表达我个人以为的对于生活的准确感知。‑is1池莉的这种观念与态度实际上也正是整个新写实作家群的观念与态度。新写实小说家李锐曾说:“所以我不自欺:以为自己的小说可以替他们呼喊痛苦;所以我不自诩:一定要讲自己的小说是‘写给农民看的’;所以我不信:以为写了几篇小说便可以‘改造国民性’;所以我不自傲:以为自己的小说可以赋予他们无尚的‘光荣’;所以我不自美:我要到那近乎残酷的操劳中去寻找田园的陶醉;所以我不自狂:以为在小说里开一剂良方便可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所以我不自作多情:以为自己在小屋里痛哭流涕了.就是替芸芸众生喊了痛苦。

顺着这种写作题材与理念,池莉又写下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新写实小说。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种种生存烦恼的描写,反映出了计划经济时代濒临停滞的世态人心。《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写尽了人们在物质匾乏状态下最基本生存需要到难以达到的烦恼与优虑,建构起了一幅幅人的生存需要与生存处境不断冲突的尴尬场景。新写实小说家刘震云在谈到他的小说《一地鸡毛》时说:“……我们拥有世界,但这个世界原来就是复杂得千言万语都说不清的日常身边琐事。它成了我们判断世界的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证明的标志。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通过对这种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详的感受与描绘,使得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体现出了很强的当下性色彩。

池莉的创作,紧紧地抓住了时展的脉络,不停地追踪着读者的审美趣味。她好在文章中跟读者交心,敢于承认自己的幼稚和浮躁,敢于承认自己文学创造的有限性。为了得到读者,她宁可放弃专家们的意见。她知道自己只属于一部分读者,并为讨好这部分读者而努力工作着。“永远都只有一部分人喜欢你。尤其像我这么一个人,凡胎俗骨,能够得到选择写作的可能,能够得以安静的写作,能够坚持自己的思考,能够拥有一部分读者,这就很是不错。

二、20世纪90年代的卖点:都市传奇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杠杆威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上的贫穷和生存上的困境稍微得到了缓解,生活正逐步走向富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历史已经迈进了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这是一个“康伟业”(《来来往往》中的大款)呼风唤雨、“印家厚”(烦恼人生)中的工人)普遍“下岗”的时代。平民生活成了失败的象征,不再是社会热门话题,而追逐金钱、财富成了人们最大的兴奋点。

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池莉及时地捕捉住了社会转型给平民带来的影响,及时地把握住了平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用朴实的文字将它们写人自己的小说,从而引出了又一阵“池莉热”。

这一时期,池莉将自己作品的主题置于社会转型这一个大的背景下。尽管其作品仍然是围绕着普通平民们,但是又有所不同。为了满足大众普遍的求富心理,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商战中的“成功”人士,叙写了他们的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另类”烦恼。(来来往往)中的名牌消费、空中约会构成现代都市一道新的风景线。《小姐你早》中的夜总会、宽虹灯五彩斑斓,海鲜城、美人捞与珠光宝气相辉映,显现出了现代气息十足的都市特征。这些作品的主要人物不再是为生存奔波的芸芸众生,而是在商场搏击的财富英雄、新潮人类。

杜会转型期带来的商业化和个人欲望的膨胀化,促使池莉这样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她的作品开始由平民世俗生活中无尽的烦恼走向大款美女的惊世艳情,由平民“仿真”走向都市传奇。有的评论者就说:“池莉的题材重心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正在由静态人生素描转为动态人生速写。由社会结构内部关系的社会静力学研究,转为历史过程、社会变迁等社会动力学研究。”

池莉说:“我拿不准我是否喜欢现在的大城市。但我对它非常敏感。它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大量的生活垃圾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因家日渐消解,同时却把人的心无限扩张和复杂化,真可谓人心似海。我拿得准的是,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我喜欢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正是对这种“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的积极介人,使池莉小说的故事性大大地加强了。与前期的“烦恼人生”相比,池莉在她的小说中加强了“动态人生速写”,即加强了对人物外部动作—午夜“起舞”与“来来往往”的叙述。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克己奉公者,而是置身于时代大潮之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是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两极分化而得不到调适的困顿者。“现在的城市生活无时无刻地发生着急骤的变化,荣和辱、富和穷、相聚和别离、爱情和仇恨等等,皆可以在瞬间转换,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希望与困惑并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撞击起了比物质世界更大的波澜。

《来来往往》中,商界精英康伟业在爱情与婚姻之中尝尽了理想破灭的伤痛。戴小蕾只是他少年时代的一个理想之梦;妻子段丽娜的离休高干子弟的身份,在市场经济中一文不值。段丽娜的言行举止留下了太多的历史痕迹,以至于在这个经济大潮中显得格格不人。康伟业的“出走”,尽管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是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段丽娜将他通出去的。他以为在白领丽人林珠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正如作品里所说的,“是空中的爱情,飞机里来飞机里去,电话里来电话里去,饭店里来饭店里去,上不沾天,下不沾地,如梦如幻,带着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似乎是不打算坠落红尘的”。这种“如梦如幻”的爱情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面前,立刻便土崩瓦解了。爱情理想的破灭使他与时雨蓬的关系变得“非常的简单”,只有调侃、取乐和金钱往来。小说结尾,康伟业终于抛弃了理想的浪漫情怀,“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

《姐你早》中,国家粮食部副研究员戚润物无意间撞见了丈夫王自力与小保姆的私情,痛不欲生。后来,她一连6次到歌舞厅追踪观察王自力的行为举止,终于得出丈夫已不可救药的结论,并制订出惩罚丈夫的计划:让他身败名裂。于是,戚润物与另外两位同样遭到男人欺骗、抛弃、玩弄的女人李开玲和艾月携起手来,并肩战斗,最终报仇雪耻、如愿以偿。

康伟业与林珠的婚外恋极尽浪漫之能事,使人看起来就像是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而《小姐你早》中,三个被抛弃的女人煞费苦心的联合复仇故事,尽管带有很大的虚构性,但俨然是一部新的都市传奇,小说最后那篇由孙记者编撰的《小姐说不,男士当心》,正是对《小姐你早》传奇性的一个极好注脚。这些传奇性故事,正满足了当下人们追逐财富的心理以及体验异样生活的梦想,反映出了人民精神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引发读者去进行深人思考。

三、新世纪影视传媒:文本与传媒的融合

《烦恼人生》一炮走红后,池莉的名字在中国文坛红了近20年。几乎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新的一轮“池莉热”,而她本人又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所以,这股“池莉热”潮一直红遍中国,从无停歇。

1995年,池莉被《女友》杂志列为最受喜爱的10位作家榜首。江苏文艺出版社历时数年出版的《池莉文集》洋洋六大册,几乎搜集了作者1998年以前的所有作品,一版再版,长销不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来来往往》两年卖了20多万,《小姐你早》也有十多万的印数。2000年6月,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池莉与人合著的小说《口红》,该书一上市便立即成为市场的新亮点,首印10万册在两天时间里一售而空,出版社随后又组织加印。池莉早已成为了一个闪耀的明星,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之一。

池莉的题材和写法以及她的体裁决定了她的作品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烦恼人生”阶段,她的那些描写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悲欢故事,一反此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者文学、寻根派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和“伪宏大叙事”。她的小说通过对平民日常生活进行“仿真”式的描摹,再现了生活的原生状态,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现状。因此,赢得了广大市民读者的热爱和赞赏。在池莉的笔下,现实生存的窘状变成了家庭唠叨式的叙说,这也更好地切合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理想的破灭而新的人生理想还没有生成,人们在烦恼的现实中,要求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心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她的都市传奇故事,迎合了大部分想致富而没有致富的读者对于金钱的那份渴望,对于花花世界生活的那份好奇心。池莉在小说中对大起大落的致富经历的传神描绘,奢侈场景的精雕细刻的写作方法,与现实人们的理想与文化趣味一拍即合。她将写作的视角定位在芸芸众生中平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世俗凡人的眼光,密切地关注着世俗常人的生存状态,解剖着一个个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池莉并不回避女性的视角。这是一个天然的有魅力的资源,并促使她在艺术判断与创作上,多年来一直与优秀的男性作家比肩而立,甚至更加优秀。”川面对着现今社会中出现的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不尽人意的情感困惑,池莉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代女性立言。她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不再是依赖男人而求生存的弱小女子,而是独自在社会中打拼,独自撑起家庭的“强悍”女人。她们不再是甘愿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用自己的言行大声地向男性说“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5

论文摘要:短短20年,池莉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浪潮。几乎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新的一轮“池莉热”。这科现象的出现,有着深深的社会根源,更是与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息息相关。她深知自己写作的优势,追随着时代的发展,牢牢抓住都市平民关注的当下性问题,将它们写入小说中,为自己底得了读者,也底得了名誉。

自1987年发表中篇、说《烦恼人生》以来,池莉的名字红遍了中国文坛。自20世纪go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池莉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文学爱好者,而到现在,她的读者已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她的每部新作的问世,几乎都能刮起一轮新的“池莉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时代的发展以及池莉个人的写作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20世纪80年代的成名期:烦恼人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口号和目标在政治、经济层面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人们心中的现代化梦想被现实的生存状况冲击得七零八乱。随着改革开放的窗口越开越大,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一地鸡毛”似的现实出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惊醒了人们的美梦,也动摇了作家“宏大叙事”的根基。池莉的《烦恼人生》等新写实作品适应了社会的变化,从而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她挖掘了普通市民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与世俗情趣,并用一种“还原生活”的新写实创作手法,将现实的生活轨迹改编成故事,写人小说中,从而使她的小说显示出真实的活力与魅力。通过对当下个体生存状况真实、细腻的描写,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在文学创作初期,池莉不断尝试各种文学体裁。以1980年为界,在此之前,她的创作主要是诗歌,而此后主要为小说。因此,她初期的小说更多地溶人了诗歌的意象和境界,如《月儿好》、《的沙滩》、《雨中的太阳》等。池莉曾说:“我的小说首先是为自己写的。为了获得那一种写作过程的愉快。为了在喧闹的城市悄然潜行。……为了某个感动过自己的画面。为了给自己积累自己的玩具。还为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这些因素永远与小说同在。永远与我的生命同在。这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写作态度。在这个阶段,池莉是个写作的模仿者,没有自己的题材,更没形成自己的风格。

她的身份不断变化:从乡下知青到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医学院工农兵学员、厂医、武汉大学学生、杂志编辑等等。不同的平民式生活体验增加了她的人生阅历,同时也丰富了她的创作题材。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当下人生的烦恼与苦闷。带着一种“转向”的尝试,池莉写了《烦恼人生》。几经辗转,最后被《上海文学》郑重推出,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无疑鼓舞了池莉写作的信心,她说:“《烦恼人生》的面世使我大有柳暗花明之感,我好像这才知道天很大地很大宇宙无边,生活很广阔艺术很广阔可以任你去创造。《烦恼人生》的成功促使池莉反思自己以前的小说创作观念,并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写作的题材:平民的烦恼人生;同时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信念:为平民写作。

这种平民化的写作方式的选择无疑与池莉平民式的出生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她生于湖北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气息的县城干部家庭,从小就接触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幼年的种种经历在她那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所以,对于她来说,平民的烦恼琐碎的生活是她所熟悉的。她从不摆出传教者的高贵姿态,也不以“灵魂工程师”自诩,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正因为我深知我自己所知有限,所以不敢对我不知的一切妄加评说。所以不敢以我有限的个体生命去轻率地承诺重大的质问。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不愿意失去现实的分寸感。所以我从来都蔑视没有事实背景的激情与崇高。我的写作仅表达我个人以为的对于生活的准确感知。‑is1池莉的这种观念与态度实际上也正是整个新写实作家群的观念与态度。新写实小说家李锐曾说:“所以我不自欺:以为自己的小说可以替他们呼喊痛苦;所以我不自诩:一定要讲自己的小说是‘写给农民看的’;所以我不信:以为写了几篇小说便可以‘改造国民性’;所以我不自傲:以为自己的小说可以赋予他们无尚的‘光荣’;所以我不自美:我要到那近乎残酷的操劳中去寻找园的陶醉;所以我不自狂:以为在小说里开一剂良方便可以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所以我不自作多情:以为自己在小屋里痛哭流涕了.就是替芸芸众生喊了痛苦。

顺着这种写作题材与理念,池莉又写下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新写实小说。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种种生存烦恼的描写,反映出了计划经济时代濒临停滞的世态人心。《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写尽了人们在物质匾乏状态下最基本生存需要到难以达到的烦恼与优虑,建构起了一幅幅人的生存需要与生存处境不断冲突的尴尬场景。新写实小说家刘震云在谈到他的小说《一地鸡毛》时说:“……我们拥有世界,但这个世界原来就是复杂得千言万语都说不清的日常身边琐事。它成了我们判断世界的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证明的标志。这些日常生活琐事锻炼着我们的毅力,耐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通过对这种平庸的世俗人生作不厌其详的感受与描绘,使得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体现出了很强的当下性色彩。

池莉的创作,紧紧地抓住了时展的脉络,不停地追踪着读者的审美趣味。她好在文章中跟读者交心,敢于承认自己的幼稚和浮躁,敢于承认自己文学创造的有限性。为了得到读者,她宁可放弃专家们的意见。她知道自己只属于一部分读者,并为讨好这部分读者而努力工作着。“永远都只有一部分人喜欢你。尤其像我这么一个人,凡胎俗骨,能够得到选择写作的可能,能够得以安静的写作,能够坚持自己的思考,能够拥有一部分读者,这就很是不错。

二、20世纪90年代的卖点:都市传奇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杠杆威力的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上的贫穷和生存上的困境稍微得到了缓解,生活正逐步走向富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历史已经迈进了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这是一个“康伟业”(《来来往往》中的大款)呼风唤雨、“印家厚”(烦恼人生)中的工人)普遍“下岗”的时代。平民生活成了失败的象征,不再是社会热门话题,而追逐金钱、财富成了人们最大的兴奋点。

凭着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池莉及时地捕捉住了社会转型给平民带来的影响,及时地把握住了平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并用朴实的文字将它们写人自己的小说,从而引出了又一阵“池莉热”。

这一时期,池莉将自己作品的主题置于社会转型这一个大的背景下。尽管其作品仍然是围绕着普通平民们,但是又有所不同。为了满足大众普遍的求富心理,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商战中的“成功”人士,叙写了他们的成功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另类”烦恼。(来来往往)中的名牌消费、空中约会构成现代都市一道新的风景线。《小姐你早》中的夜总会、宽虹灯五彩斑斓,海鲜城、美人捞与珠光宝气相辉映,显现出了现代气息十足的都市特征。这些作品的主要人物不再是为生存奔波的芸芸众生,而是在商场搏击的财富英雄、新潮人类。

杜会转型期带来的商业化和个人欲望的膨胀化,促使池莉这样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她的作品开始由平民世俗生活中无尽的烦恼走向大款美女的惊世艳情,由平民“仿真”走向都市传奇。有的评论者就说:“池莉的题材重心正在发生战略性转移,正在由静态人生素描转为动态人生速写。由社会结构内部关系的社会静力学研究,转为历史过程、社会变迁等社会动力学研究。”池莉说:“我拿不准我是否喜欢现在的大城市。但我对它非常敏感。它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大量的生活垃圾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因家日渐消解,同时却把人的心无限扩张和复杂化,真可谓人心似海。我拿得准的是,作为一个小说创作者,我喜欢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正是对这种“人心似海的现代状态”的积极介人,使池莉小说的故事性大大地加强了。与前期的“烦恼人生”相比,池莉在她的小说中加强了“动态人生速写”,即加强了对人物外部动作—午夜“起舞”与“来来往往”的叙述。她笔下的人物不再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克己奉公者,而是置身于时代大潮之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是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两极分化而得不到调适的困顿者。“现在的城市生活无时无刻地发生着急骤的变化,荣l和辱、富和穷、相聚和别离、爱情和仇恨等等,皆可以在瞬间转换,这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希望与困惑并存、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撞击起了比物质世界更大的波澜。

《来来往往》中,商界精英康伟业在爱情与婚姻之中尝尽了理想破灭的伤痛。戴小蕾只是他少年时代的一个理想之梦;妻子段丽娜的离休高干子弟的身份,在市场经济中一文不值。段丽娜的言行举止留下了太多的历史痕迹,以至于在这个经济大潮中显得格格不人。康伟业的“出走”,尽管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是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段丽娜将他通出去的。他以为在白领丽人林珠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正如作品里所说的,“是空中的爱情,飞机里来飞机里去,电话里来电话里去,饭店里来饭店里去,上不沾天,下不沾地,如梦如幻,带着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似乎是不打算坠落红尘的”。这种“如梦如幻”的爱情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面前,立刻便土崩瓦解了。爱情理想的破灭使他与时雨蓬的关系变得“非常的简单”,只有调侃、取乐和金钱往来。小说结尾,康伟业终于抛弃了理想的浪漫情怀,“回到了他日常的忙碌的生活中”。

《姐你早》中,国家粮食部副研究员戚润物无意间撞见了丈夫王自力与小保姆的私情,痛不欲生。后来,她一连6次到歌舞厅追踪观察王自力的行为举止,终于得出丈夫已不可救药的结论,并制订出惩罚丈夫的计划:让他身败名裂。于是,戚润物与另外两位同样遭到男人欺骗、抛弃、玩弄的女人李开玲和艾月携起手来,并肩战斗,最终报仇雪耻、如愿以偿。

康伟业与林珠的婚外恋极尽浪漫之能事,使人看起来就像是中世纪的骑士传奇。而《小姐你早》中,三个被抛弃的女人煞费苦心的联合复仇故事,尽管带有很大的虚构性,但俨然是一部新的都市传奇,小说最后那篇由孙记者编撰的《小姐说不,男士当心》,正是对《小姐你早》传奇性的一个极好注脚。这些传奇性故事,正满足了当下人们追逐财富的心理以及体验异样生活的梦想,反映出了人民精神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而承受的巨大压力,引发读者去进行深人思考。

三、新世纪影视传媒:文本与传媒的融合

《烦恼人生》一炮走红后,池莉的名字在中国文坛红了近20年。几乎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引起新的一轮“池莉热”,而她本人又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所以,这股“池莉热”潮一直红遍中国,从无停歇。

1995年,池莉被《女友》杂志列为最受喜爱的10位作家榜首。江苏文艺出版社历时数年出版的《池莉文集》洋洋六大册,几乎搜集了作者1998年以前的所有作品,一版再版,长销不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来来往往》两年卖了20多万,《小姐你早》也有十多万的印数。2000年6月,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池莉与人合著的小说《口红》,该书一上市便立即成为市场的新亮点,首印10万册在两天时间里一售而空,出版社随后又组织加印。池莉早已成为了一个闪耀的明星,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之一。

池莉的题材和写法以及她的体裁决定了她的作品流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烦恼人生”阶段,她的那些描写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悲欢故事,一反此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者文学、寻根派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和“伪宏大叙事”。她的小说通过对平民日常生活进行“仿真”式的描摹,再现了生活的原生状态,表现了他们放逐理想、顺应环境的生存现状。因此,赢得了广大市民读者的热爱和赞赏。在池莉的笔下,现实生存的窘状变成了家庭唠叨式的叙说,这也更好地切合了“四个现代化”建设理想的破灭而新的人生理想还没有生成,人们在烦恼的现实中,要求踏踏实实过日子的心态。

到了20世纪90年代,她的都市传奇故事,迎合了大部分想致富而没有致富的读者对于金钱的那份渴望,对于花花世界生活的那份好奇心。池莉在小说中对大起大落的致富经历的传神描绘,奢侈场景的精雕细刻的写作方法,与现实人们的理想与文化趣味一拍即合。她将写作的视角定位在芸芸众生中平常的“小市民”的位置上,以一个世俗凡人的眼光,密切地关注着世俗常人的生存状态,解剖着一个个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池莉并不回避女性的视角。这是一个天然的有魅力的资源,并促使她在艺术判断与创作上,多年来一直与优秀的男性作家比肩而立,甚至更加优秀。”川面对着现今社会中出现的情感贬值、爱情难觅、婚姻脆弱等不尽人意的情感困惑,池莉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代女性立言。她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不再是依赖男人而求生存的弱小女子,而是独自在社会中打拼,独自撑起家庭的“强悍”女人。她们不再是甘愿听天由命,逆来顺受,而是奋起反抗,用自己的言行大声地向男性说“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6

8个减压小窍门

文/王小雷

美国心理学会主持的“美国人心理状况年度调查”显示,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减压方式并不科学,下面8个小窍门不妨一试。

1.体育锻炼。美国梅奥诊所发现,体育运动是应对压力的最佳办法之一。在灿烂的阳光下绕着小区跑一圈,呼吸新鲜空气,能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2.不为小事担心。令人烦恼的小事容易消耗精力。我们要给自己留些喘歇时间,少为小事操心。每天在日记上列出一件高兴的事情,可以是停下脚步闻闻玫瑰花的香气,也可以是和祖母自由自在地聊天,能保持好心情。

3.放下手机。持续不断的手机铃声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远离互联网,关闭手机,避开那些无用信息,能阻断压力接近我们的渠道,感受到“活在当下”的快乐。

4.留出专属时间。美国心理学会建议,不论多么繁忙,都要腾出一段高质量的时间让自己独处,听音乐、读书和看电视。这时可以“自私”些,不要让别人打扰你。

5.欢笑是减压良药。和朋友说笑,看漫画书、搞笑视频,让嘴角翘起来。会心一笑可降低“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

6.吃对食物。含维生素B(如杏仁等坚果)、维生素C(如柑橘)的食物能改善情绪,减轻压力。三文鱼含有欧米伽3脂肪酸,能促进血清素的释放,这种激素能让心情更愉快。

7.过性生活。性生活能降低皮质醇水平,增加内啡肽等让人愉快的激素。

8.冥想和深呼吸。能让你把注意力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还能降低皮质醇的分泌水平。只需要花时间舒适安静地坐着,让自己身心合一就可以了。

事后诸葛亮是虚荣作怪

文/张可

我们都知道无法未卜先知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每个人的心中,似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我早已预见此事结局”的回忆式倾向。一旦结果揭晓,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强调“不用猜就知道会这样”、“我一开始就知道会这样”等,以证明自己判断准确。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委婉地称为“马后炮效应”。

“马后炮效应”,说到底是内心的虚荣在作怪。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虚荣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被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同的“尊重需求”,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正是有了这样的渴望,我们才会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可若是为了维护自尊,让自己“不丢面子”、“更有面子”,不惜用虚假方式来吸引注意、赢得赞赏,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不良心态,“马后炮效应”便是其中的典型。这种心态,很可能让人像吸毒一样上瘾,越陷越深,落入盲目浮夸、不切实际的泥潭。

善用淡忘的法宝

文/顾勇

淡忘不幸和烦恼是保护健康的一件法宝,用以下方法可以尽快淡忘不幸。

(1)改换环境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不幸或烦恼,与其类似的环境往往使人触景生情,不利于淡忘。换一个环境,可以早日获得时过境迁的感受,有助于淡忘。

(2)专注地投入—项工作

在遭受损失和祸患之后,空虚和无所事事的心境使人不易摆脱阴影,淡忘不幸。这时,投入一件工作,不停地劳作能转移注意力,而从事的工作越重要越有意义,就越有助于人淡忘不幸。有成效的劳动还能让人从获取新的成果、新的成功里得到愉快的补偿。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7

关键词: 《少年维特的烦恼》 文学创作的真实性 时代精神 经典

引言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1]一书中,列举了多条“经典”的定义: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经典作品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经典作品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二百三十五年前,二十五岁的歌德“经过那么久那么多的暗中酝酿后,奋笔疾书,四星期完成了《维特》……”,二百三十五年后,对照以上“经典”的“标准”,这本薄薄的“小书”和诞生于同一时代的另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一样,完全够得上“表现整个宇宙”这样的形容,歌德和曹雪芹,一西一东,这两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作家都因创造出的作品表现了“超越时代和历史时空的人性情感和人类精神”,而成为“超出一切时间性、一切国际性、而与人类俱终的‘纯人’”[2],相比曹公的一种“消愁破闷,避世去愁”的旨意,歌德的《维特》亦绝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产物,而是“少年识却愁滋味,为真说愁赋新词”,这一个“真”字,就是破解《维特》成为经典奥秘的钥匙。

歌德的研究者杨武能先生在总结《维特》成功的原因时,第一点就提到:“故事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高度真实性赋予了《维特》强烈的感染力。”[3]我想在讨论“真实性”的问题时,应当先从作家的创作动因入手,中国古代文论里就有陈子昂以有感而发、有感而作的“兴寄”主张取代齐梁文学无病的例子,只有真正发自肺腑的、完全自发的创作才有“真实性”可言。这一点歌德亦说得很清楚[4]:“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后世堪称可以与歌德比肩的作家卡夫卡在致女友的信中写道:“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心身都贯注在里面。……对写作来说,坦白和全神贯注远远不够,如果仅只于此,不触及更深的泉源,那么这些东西就毫无意义……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需要有很长的时间供他支配……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生活方式也许是一个人呆在地下室最尽头的小室,只身伴着孤灯和纸笔……我会把我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写出来……”[5]而这正与歌德创作《维特》时的状态不谋而合:“我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集中心思,排除一切杂念,……经过那么久那么多的暗中酝酿后,我奋笔疾书,四星期完成了《维特》……”[6]可见《维特》的确是歌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自己心胸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7]

《维特》虽然如歌德所说“不能再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但它毕竟还是一部小说,英国作家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8]中专门探讨了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认为“真实与现实生活是有差别的。小说不只叙述人们的经历,还要在经历外加添些什么。一本小说必须经得起成年人的现实感的考验。”并提出好的故事“必须简单,能广泛引起读者的兴趣,讲的一定是我们感到重要的,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一看《维特》高度的真实性就很明了了,歌德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选择最能反映现实特征的素材,从人物(维特的形象来自歌德自己和耶路撒冷的自杀者)到故事情节(歌德与夏绿蒂及其丈夫的交往)都做了加工提炼,维特与绿蒂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伊丽莎白・鲍温所说的“控制全局的情景”,歌德在“一个青年因得不到所爱人的爱情而自杀”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全面反映了自己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美学观、教育观等,这就使《维特》变得非常“不简单”,这也可以从《歌德谈话录》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中找到注脚,歌德认为“写作当从小处着手,不要很早就写大部头。其次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不能单凭想象虚构,题材最好用现成的。哪怕最平凡的事物,只要经过诗人的处理,也会显出普遍性和诗意。”[9]根植在这样“真实性”上的“维特”的形象也就被赋予了某种必然性,没有哪个读者在阅读《维特》前不知道维特会自杀的,也就是说歌德并没有去“设计”维特自杀,即使没有耶路撒冷自杀青年的原型,我相信《维特》还会是这样的结局,我对卢卡契“维特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丝毫不肯放弃自己人道主义的革命理想”[10]这样的论断不敢苟同,我认为维特自杀这一情节是小说真实性的最高体现,绿蒂曾责怪维特“对生命事都太爱动感情,照此下去会毁了自己”,类似的伏脉还有很多,这也是符合维特这一文学典型人物本身性格发展的逻辑规律的。

杨武能先生将《维特》取得成功的第二点原因归结为“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的确,深受卢梭“回归自然”理论和斯宾诺莎泛神论影响的歌德在《维特》中热烈地讴歌人和人生,“听从大自然的安排”,述说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理想,主张人的感情、欲望、才能、智慧都得到充分表现、满足、施展的“自然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当时德国“狂飙突进”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勃兰兑斯评价《维特》:“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11]我想这也是《维特》能震撼德国乃至欧洲几代青年的心的根本原因之一。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谈及小说的“外部”时间问题,实际上和卡尔维诺的“经典”定义有契合之处,“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占据我们心头的,永远是对我们亲身所处的时代的关心或焦虑,快乐或满足。”[12]《维特》正是满足了在理想与现实矛盾重重的德国生活的读者的内心上的精神需求而得以风靡,但这种风靡之所以能长久持续两个世纪,“是因为它有基本的真实性,因为它含有某种共同的、普遍的东西,含有一种借助想象力的真知灼见,这种洞见完全适合于今天的情况,正像百年前小说刚问世时一模一样。”维特的追求和烦恼不仅具有时代的普遍意义还超逾了时代,成为一种历史的永恒。而这关键在于作家歌德的首创力,他“抓住了时代最本质的东西,抓住从过去传下来并且将要传到未来的东西:人类最普遍的经验。”[13]

正如作家叶兆言在为《维特》撰写的序中所言:“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科学如何进步,只要有年轻人,就会有年轻人的追求和烦恼,《维特》就一定会有读者。”[14]叶先生将《维特》的生命力归结为它的青年读者群,在我看来,《维特》中广泛涉及的政治、宗教、法律、道德、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和但丁、莎士比亚、曹雪芹一样,表达出了全人类共同的感情和心声,使后世的读者不断产生共鸣,他们的作品才得以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维特》之所以成为经典,还与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有关。杨武能先生以“精湛高超的艺术处理”概括。我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先提一下《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艺术家对于自然有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15]即艺术要服从自然,也要超越自然。《维特》中对大自然的崇拜慑服,对孩子天真纯朴的歌颂都体现着歌德的艺术追求,但一旦我们从这些描写中读出了人物的爱与恨,欢乐和苦闷,我们也就随歌德进入了超越自然的境界。歌德同时向我们指明了欣赏他作品的方法:“一件艺术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16]我们说贯穿《维特》全书的是一个“真”字,歌德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人称书信体的写法,以真实强烈的情感,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浪漫的诗化特征体现了“自由大胆的精神”,这和《维特》严谨又不乏灵活的结构,精当的剪裁和凝练的语言相得益彰,造就了其非凡的艺术魅力。《维特》中往往一个微妙的细节就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如维特在舞会结束后本给绿蒂特意留了橘子,当绿蒂将橘子分给别人时,维特的心“像被刀刺了一下似的疼痛”[17],这是爱情中本能的“排他”和“妒忌”心理,让我们想起《红楼梦》里宝玉为袭人留的酥酪被李嬷嬷偷吃后宝玉的大怒,正是有了这些零散的又深蕴了主题某些方面的细节,整部书才会有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而这些细节背后无一不跳动着维特的“一颗心”,这颗纯美如诗,蕴藉如斯的“心”在走向悲剧性的毁灭的同时却征服了亿万颗读者的心灵。

结语

美国学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曾说道:“伟大的作家都有自己构筑的一个世界。”维特在一七七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是的,谁能认识和看到这些,他也会心安理得,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并且为生而为人感到幸福。这样,他尽管处处受着限制,内心却永远怀着甜滋滋的自由感觉;因为只要他愿意,他随时可以离开这座监狱。”[18]《维特》一书不就是歌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一个世界”吗?不也是歌德为青年,为后世一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个世界吗?《维特》之所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卡尔维诺所说的“宝贵丰富的经验”,是因为它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把所有那些将自己的东西添加给它的人的理解逐渐积累起来,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与之相遇,感受它、评论它、解释它,如其他形式的经验一样不断丰富扩大。”[19]每一代青年读维特都会有特定时代里新的理解,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在《维特》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少年识却愁滋味,为真说愁赋新词”的伟大。

“经典”是一种世界性,乃至宇宙性的概念。眼观宇宙万物,胸怀全世界和全人类,巍然屹立在天地间的精神巨人歌德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主张[20]:“我越来越相信诗是人类共同的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维特》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亦是对歌德远见卓识的一个印证吧。

参考文献:

[1]卡尔维诺著.黄灿然译.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06.

[2]杨丙辰.歌德何以伟大?.载于宗白华、周辅成编《歌德之认识》,1933.

[3]杨武能.走近歌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74.

[4]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卡夫卡《致斐丽斯》根据U.Heise编《文艺理论读本》1977年德文版译出.刘小枫译.孙凤城校.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99.

[6]诗与真(13卷).歌德选集,VOL9:587.

[7]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7.

[8]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傅维兹译.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选自《世界文学》1979,(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92.

[9]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431.

[10]卢卡契.歌德和他的时代:55.

[11]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2.

[1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傅维兹译.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选自《世界文学》1979,(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19.

[13]同上:221.

[14]叶兆言.想起了少年维特.书城,2007,(9).

[15]同[9],1985年版449页。

[16]同上,450页。

[17]歌德著.杨武能译.少年维特的烦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

[18]同上,10.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8

闭目静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痛脑胀之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

闭目行悦

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眼珠上视,神聚头顶,微微仰面昂首,放松思想,尽量默忆、想象能愉悦身心的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闭目赏乐

你可以常常闭目听一些自己喜爱的音乐和戏曲,或引吭高歌,或弹奏乐器。优美的旋律可增进大脑活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闭目解乏

劳逸结合对老年人来说特别重要,当体力劳动累了,或读书看报写字作文疲乏了的时候,不妨闭目静养片刻,这对迅速恢复精力和养生保健都大有益处。

闭目释烦

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说闭上眼睛不但可以养目,而且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气永存。遇到繁杂吵闹的场合、自己不愿看的场面,又不便避开之时,不妨闭目静养,既能洗目清心,闹中取静,消除烦忧,又能偷空养生,何乐而不为?

闭目养阳

古人有曝背之乐,老年人适当的闭目静心晒晒太阳,实为养生一妙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劳瑟发现,如果不是严重高血压症,经常晒太阳就能够降低血压。当人的皮肤受到阳光照射时,便会产生维生素D,维生素D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科学家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一组服维生素D,一组接受光疗法。一段时间后,服维生素D片的患者血压没有出现变化,而接受光照的患者血压有明显的降低。

闭目神游

静坐闭目,给想象插上翅膀,飞向野外,观灵山秀水、望天高云淡、攀泰山华山、听飞瀑松声、游长江大海……此时心怡神驰,心灵与天籁之声窃窃私语,人天合一,会有一种身轻如燕的感觉。人到老年,不能日行百里,却能神行万里,这种“精神畅游”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9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者意识;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51-02

写作是写作者创生文字作品的活动,创生文字的目的有表情达意和以之示人两种。表情达意者以文字形成为终止,写作具有私密性,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作者的呼吸一样,是宣泄的一种途径。而以之示人为目的的写作,是要将自己的心意呈现给这个世界,让别人了解,以期望和这个世界沟通。

卡夫卡的写作就是一种私密的写作,他将人类面临的困境(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困境),通过自己的笔描绘出来,然后,在他去世之前,告诉他的朋友,要将他的作品烧掉。好像作品就是他自己的附属品一样,他的肉体消失了,他的作品也就随之消失了。作品就是他宣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不满的一个出口。多亏他的朋友将他的作品印刷传播开来,要不然,人类精神宝库中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可是,更多的人写作,在写作之初就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表达的是,想写作品却没有读者的困惑,可见读者对于写作者的作用; 朱自清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读者对于写作者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前言中就设定了读者:

“有关可怜的维特的事迹,凡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我已经尽力搜集了,并把它们呈现在你们面前,我知道你们会因此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 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叙述者在这里对读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当是钦佩和爱慕维特品格的,为他的遭遇而伤感的“善良的灵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期待着叙述接受者能够感受到维特的苦恼,能够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这意味着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叙述者也十分强调读者的反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者的序言中就要求:“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若读到古人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红楼梦》的叙述者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也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读者。

现作学把读者作为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写作时必须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作活动中必须考虑读者因素,对于学习写作和研究写作都具有现实意义。当中学生写作把考场作文和发表作品作为重要目的的时候,加强中学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微信写作等网络写作形式的发展,写作读者已经成为决定写作的关键因素了。

网络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一小部分所谓正统人士对文学的定义与话语权,更多的是为草根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是谁、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只需要你在电脑上发出指令,那些文学顷刻就会被社会、被全球各地人看到,使读者的意识增强。2006年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创下近2000万的点击率后,不但实现了出版发行,还一下子售出了几十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宫甄执》是流潋紫所著后宫小说巅峰,最初在网络上连载,颇受网友的青睐。后来被网友推荐给郑小龙导演,才有了在全国几大卫视的收视热播。这说明,网络时代的写作,更要关注读者意识。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选材、构思、组织成文、修改等几方面的工作,而对于评价、展示、交流几个环节会相对疏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构思过程、成文过程上,而当作品写到作文本上之后,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作文一般只有作者自己、教师、不多的几位同学读过,有些教师将优秀作文印好展览或讲评,也只不过在有限的读者群中交流,而这种交流只是单向的,也就是都是各个读者与学生作文的单向交流。其实每一个学生(包括其他写作者)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我们发现,束缚中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其实是一本薄薄的作文本,是作文本无法容纳宽阔的读者,无法让读者意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10

《解忧杂货店》讲述了:翔太,敦也,幸平三个少年因为偷车而逃到了浪矢的杂货铺,这个杂货铺有点出名,因为那里可以咨询烦恼,你只要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信纸上,第二天就可以收到回信。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1随着现代人浮躁气息的浓重,越来越多的鸡汤文充斥网络,但是慢慢地反鸡汤语录的出现反而更加受人欢迎。例如: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咸鱼翻身也还是咸鱼等等,反鸡汤语录一出现,瞬间爆红网络,我想是因为它们道出了许多人对于现实的无奈。其中有一句是“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看到这句毒鸡汤时,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东野圭吾写的一本书《解忧杂货店》。

故事的开头是三个因为偷的车抛锚,只能在天亮之前暂避到废弃的杂货店里的无业青年,无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了一封来自于过去的咨询信。原来这个杂货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那些信件里面,有参加奥运会的女孩为了给身患绝症的男友圆梦而备战奥运会,心里却?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簧幔诎楹褪乱抵渑腔?为了心中的音乐梦而退学的男孩,远离故乡,却在诺大的都市里举步维艰,而重病的父亲却在家族店铺倒闭的困境里义无反顾地支持他不要放弃;有优越环境里长大的热爱披头士的男孩,遭遇家中变故,负债累累的父亲带着全家潜逃,而男孩却在半途中挣脱了亲情的羁绊,义无反顾地离开;还有为了解决养父母的经济危机而选择白天公司上班,晚上陪酒为生的署名“小狗”的女孩。

这让我们觉得,快乐是一样的,烦恼却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事先预知了未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又该如何抉择才更有意义呢?摘抄,女运动员是该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陪伴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男友身上?还是争分夺秒训练击剑争取参加奥运会?辍学的男大学生是该坚持遥不可及的音乐梦想继续在东京漂泊等待机会?还是应该回老家接替父亲的小店安分过日子?

书的最后,我们都知道解忧杂货店中女运动员选择了追求梦想,那同时也是她男友的梦想,尽管那届奥运会因为俄罗斯入侵阿富汗造成日本抵制而没有去成,但是努力了就无悔!那个纠结的徘徊在音乐与现实之间的大学生,最终坚持了音乐的追梦之旅,尽管到死也没有成名,但是却启迪了一位下一代的音乐天才,这样的人生何尝没有意义?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2书,就像一位有趣的智者,既会告诉你一些人生道理,有时又会让你忍俊不禁;书,好似一缕阳光,既会照亮你黑暗的心房,又会温暖你麻木的心灵;书,犹如你精神的避风港,既会使一颗颗疲惫的心灵找到一个停靠的港湾,又会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得到些许温暖不忘初心地继续走下去。我很喜欢读书,迄今为止,我已在浩瀚的书海遨游了数十载。今年暑假,我又重温了一本很温暖的书——《解忧杂货店》。

这本书是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一本很经典的构思精巧的小说,它没有世界名著那种巧妙的措辞和深刻的立意,它只有一个顺水推舟,温暖人心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三个小偷——翔太,敦也,幸平。这三个小偷这个老旧的浪矢杂货店看做普通的藏身之处,却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杂货店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还有许多封咨询解忧的信件。在过去各种身份的人向浪矢杂货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他们用自己不成熟的方法给予了咨询者建议,也选择了暂时忘却自己危险的处境。

这些咨询者,都因解忧杂货店选择了自己的路,其中虽有误解,但是最终,误解都已经被解开。翔太,敦也,幸平这三个小偷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书中的浪矢雄治老爷爷曾经说过:“其实每个来咨询的人心中都是有答案的,而咨询只是为了确定他们的答案。”我的身边没有解忧杂货店,没有浪矢家族,没有那三个少年,但我的内心确有类似咨询者们的提问。也正如浪矢老爷爷所说,我的心中却有答案,但我不会果断地给我的答案按绿灯。我也有过徘徊的感觉,也感到有些彷徨,找不到方向,但看完这本很温暖的小说后,我心中的疑云也逐渐消散了。

就是这样一本小说,给予了我的心灵极大的感动;就是这样一本小说,给予我了前进的希望与方向;就是这样一本小说,给予了我那样大的温暖。是的,人生路漫漫,雨过天晴会有,大雾弥漫也会有,而在大雾中为自己指明方向的,有时就是一本书。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3浪矢杂货店的奇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我也不例外,我的偶像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不是亲人;也不是什么白衣天使之类的,而是:王俊凯。对,我追星,但我是理智的,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偶像一起进步。所以,我去年夏天在浙江买了一本王俊凯主演电影的同名小说:《解忧杂货店》

《解忧杂货店》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这本书不长,也就20多万字。可是,它却能帮你找回现代人流失的东西。不是推理小说,却更能扣人心弦!

《解忧杂货店》讲述了:翔太,敦也,幸平三个少年因为偷车而逃到了浪矢的杂货铺,这个杂货铺有点出名,因为那里可以咨询烦恼,你只要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信纸上,第二天就可以收到回信。而他们这个时候去,正好是碰到了杂货铺复活的时候,可以和1979年的人对话。外面15分钟。里面1个小时。向杂货铺寄信的人很多,他们三个都一一回复了。而在这一次次的回复中他们找回了最初的自己,去投了案。这本小说的特点就是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东野圭吾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推理小说作家,作品很多。而这次突然转型写小说,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才会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虽然不是推理小说,却更能扣人心弦的《解忧杂货店》。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都是揪起的。书中有许多看点:为什么杂货铺会复活?并且可以和32年前的人对话?为什么浪矢会预料到杂货铺会复活?……这一切一切都是个谜。是这些谜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是这些谜支撑着我读完这本书。然而,结局并没有解释这些谜,令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所以,东野圭吾,他赢了。他曾说过:我发现自己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人究竟该怎么做?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对!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4最近有幸读了东野圭吾先生的《解忧杂货店》。据我了解,东野圭吾先生的作品大多是带有现实、悬疑甚至是血腥色彩的推理小说,而这本《解忧杂货店》则是其不同于他其他作品的一份恰到好处的鸡汤。

就如作者所想,当我读完最后一个字而掩卷时,不禁喃喃:“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我放下书,闭上眼,轻轻地用脸凑近书的扉页,静静地思索与回味。此时,有一种感觉弥漫开来,这有如温暖的阳光出现,驱散了我内心的不安,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绵长的安详。可是,在这温情背后,我还看到了这部作品所包含细腻的情丝与淡淡的惆怅。

书中的故事就像一个圆环,把跨越近三十年的几个不相干的人的光阴与命运维系在一起。这30年间,由于杂货店本身跨越时空的特性,使得三个小偷成为了排解他人忧愁的“解忧杂货店的老板”。他们多次为过去的人解忧,同时在这过程中,他们自己也得到了升华,最终也在浪矢老爷爷的信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

当然,书中的其它人也有自己不同的故事,但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自己的烦恼。其中,有因男友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的“月兔”;有因音乐梦想而离家漂泊,却被残酷现实困扰的“鱼店音乐人”;也有面临家庭变故,挣扎在亲情与未来间的“保罗列侬”。他们把困惑忧愁写在信中,投进杂货店的牛奶箱,而杂货店一直都能为他们认真答复。我看到这里不禁思索,明明素不相识却为什么还能如此真诚的进行这么贴近心灵的沟通。我抱着这个疑问品读,直到最后我才有所明了。

其实,写信者与回复者虽然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交流,但这不仅仅局限于表面。问的人心里早已有答案,写信只是想在别人那里寻求心灵的拥抱与动力;答的人并不一定知晓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回信不仅是宽慰来信者,更是让自己思考并反问自己的生活。就是这样彼此间传递着温暖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给彼此间交换了幸福。

除此之外,作者还将很重要的二字埋藏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本书中,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分,因为在作者真实的笔触下,我们看到即使是社会底层的小偷也有自己美好的一面。在我看来,这二字就是“救赎”。

那么为何救赎?谁被救赎?或是怎样救赎?

在书中的每个人都是被救赎的对象,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被各自的问题困扰,通过解忧杂货店的帮助,最终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也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这本书着实是一部治愈人心灵的好书,它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赶走了我眼前的迷茫,让我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为我带来了不一样的触动。《解忧杂货店》无意间也成了我的救赎,也将成为我一生的记忆。我将带着这份思考,继续走向明天。

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5“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汪峰的这首《存在》曾经带给我深深的震撼,我们该如何存在,在人生的岔路口该怎样选择?这个听起来哲学意味颇浓的问题其实活生生的在我的生活中上演,与《解忧杂货店》不其然的相遇似乎拨开了我心灵上的迷雾。

也许是内心的困顿,当《解忧杂货店》呈现在眼前,然后,就是完全不设防的翻开第一页,一眼成痴。意外的惊喜,使我几乎是一口气不舍得停顿地想把构成全书的既独立又丝丝相扣的六个故事看完,但又隐隐为看完之后可能产生的失落感而焦虑。是的,看完书后,我几乎一宿没睡踏实,萦绕在脑海中那弥漫全书的忧伤、无奈和宿命感一直挥之不去。

故事的开头,三个因为偷的车抛锚,只能在天亮之前暂避到废弃的杂货店里的无业青年,无意中在店里的牛奶箱里接到了一封来自于过去的咨询信。原来这个杂货店在三十多年前,是一家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杂货店,晚年丧偶的店主因为一封封求助的来信,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因缘际会,店主去世之后的来信,就这样来到了他们的手中。而那种被人信任和需要的感觉,是他们在很久以来都没有感受过的,因此,他们开始提笔,以“浪矢杂货店”的名义给人回信——尽管错别字很多,语气也粗鲁不文,但是他们和浪矢爷爷一样,是真心对待这些信的。

翔太、敦也、幸平,他们三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怒和抵触的情绪,这是多么熟悉的情感啊。曾经的我,为爱情从东北老家来到这个陌生的江南水乡,总有那么一些日子,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失焦的,因为不被人需要而找不到存在感,因为力量太小而无能为力的挫败感逼得我要发狂,所以我拼命地想抓住一些什么,来确定我在这里的位置,一些可以帮我找到自己是谁的理由。

明明这本书名字叫做《解忧杂货店》,不知为何开头就读的我心事重重,最后那封回复给白纸的信却又像夜晚天空中的航空线一击中心,好似眼睛发出了亮光却不知何时已然饱含泪水。

这本书打到我心里,让我怀念所有被感动的时光。比起声画,被书打动更让我幸福,那种只是自己感受到的触动和寂寞,没有渲染,没有音效,没有那些潜移默化添上的东西,只是留白给你,自己填满的天马行空,可以肆意想象和参与,真好。人们彼此并不知道,也许过去或者未来的自己,会与他人的命运这般紧密相连,认真作答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向自己发问。最后的最后,当这个夜晚停滞于杂货店中岁月的光芒消失,人们将会迈出这个屋子,去书写虽然不一定美好,但是也真是因为不可思议地充满了未知而百般精彩的人生。人们会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去完善自己的将来,去努力为了梦想而奋斗,去不留下遗憾的勇敢而诚实地活着。人们会遵守诺言,会相互帮助,会心怀爱与真。如果眼中有泪水的话,也一定会有像泪水一样闪烁的光芒。

浪矢爷爷曾经和他的儿子说,“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这就像抛硬币一样,把硬币抛到空中的时候,也是有了选择的时候。他们只是迷途的羔羊,手中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在最后的信中,浪矢雄治这样写到,这是解忧杂货店最后的回答,也是作者对于我们的回答。又或许这本书就是东野圭吾给我们的一封牛奶箱回信,温柔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滋味。

无论你是什么人,懦弱自恋疯狂失意;无论你做着什么工作,白领蓝领灰领,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相信自己,热情的用心的真诚的活着,那就是成功的;不论你在人生的岔路口怎样选择,真实的面对自己、面对现实,跟随心的脚步,心之所向,那就是你的人生,那就是你的存在。

合上书,嘴角上扬,我似乎看到了自己来到了这座神秘的时光机杂货店,跑去后门的牛奶箱旁投一封信,写给6年前的自己。“去梦吧,去爱吧,你要知道,梦想喜欢义义无反顾的勇士,眼泪有着不可思议的热度。”

庆幸我们一直在一起,拥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光!谢谢!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11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

歌德生于特权家族,父亲是皇家参议员,母亲是法兰克福市议会会长的女儿。25岁时他便写出了轰动欧洲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曾担任魏玛公国要职主持大政。可谓声名显赫,才华横溢。

比歌德小10岁的席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还在学校读书时的席勒就被《少年维特之烦恼》深深倾倒,从此他开始梦想结识歌德。席勒在耶拿大学任教的日子里,当歌德回到魏玛城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吸引歌德的注意,甚至公开批评歌德的著名剧作《哀格蒙特》。可他等来的是冷淡和漠然,近在咫尺的歌德彬彬有礼地回避着他。

1793年,席勒主持出版文艺杂志《季节女神》,网罗了费希特、洪堡兄弟等名家作品后,再三向歌德约稿,但依然被拒绝。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因为当时,44岁的歌德已是大师级的权威,而席勒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后辈。

席勒并没有因此放弃,1794年8月23日,他给歌德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这封信中,席勒对歌德表现出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深刻理解,终于击中歌德尘封心底已久的梦想,令他感到遇到了一个知己。歌德从那封信中感到自己所缺少的理性,感觉自己需要接受席勒的思想。

从此,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著名剧本《华伦斯坦》三部曲与经典诗剧《浮士德》跃出水面。它们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至今仍照亮着人们的心灵。歌德随后的作品正是他们古典主义理想的体现,最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之一《赫尔曼和多罗特亚》,就是他“从内心创造―个希腊”的尝试。

10年后席勒病逝,因为家境十分贫困,遗体被家属安置在一家教堂的地下室。歌德当时也重病在榻,无力了解详情。直到20年后,人们清理教堂地下室时才发现席勒的遗骨已混杂在几十具骷髅之中。年近七十岁的歌德竟凭着20年前那些秉烛夜谈的深刻记忆,辨认出席勒的骨骸。为了能和知己朝夕陪伴,他把席勒的颅骨捧回家中安放。

1829年,已经80岁高龄的歌德亲自挑选墓地设计墓穴,为席勒主持殓尸重葬仪式。三年后,歌德去世,按照他的遗愿,被安葬在席勒旁边。从此,一对好友生死相依的真挚友情化为千古流传的永恒。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12

我们在欢笑

最后的最后

我们在回忆

——题记

手上捧着通俗易懂的言情小说,唇间飘出周杰伦那激动人心的乐章,这就是青春——追逐潮流的青春;身穿奇装异服,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欲寻找意想不到的新鲜视觉,这就是青春——张扬个性的青春;全身焕发着叛逆之感,野性未脱,充满活力却一意孤行,这就是青春——渴望自由的青春。

不知不觉,已是步入花季了。郁秀的《花季雨季》读腻了,便抛开书本,亲自为自己幻想一段独特的花季。本想鼓起像书中的谢欣然那样的勇气,独自到陌生的工厂里闯番事业,却被“拒收童工”的白纸黑字驳回;本想像王笑天那样自力更生,到大街上摆个小摊子,放声叫卖,却过早打探到社会的黑暗,因而不得不退缩;本想效仿陈明,熟读圣贤书,做个羊群中的骆驼,却深深体会到了“书生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滋味,正所谓学海无涯,于是趁早上岸,乐得清闲,可惜了一代孝子孟郊的《劝学》。

细细体味过从长辈那儿继承来的“人不风流枉少年”后,便终日徘徊于都市的情网中,致力发扬“守株待兔”的精神,默默等待拥有杨贵妃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人儿出现。那时,还真向往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浪漫境界。结果,事与愿违,未能一睹杨贵妃的芳容,却等来了一出“东施效颦”的好戏。这么一闹,小生我可是学乖了,决心痛改前非,终日与书为伍,在书中寻找颜如玉。

一直很喜欢辛弃疾的《丑奴儿》的上阙,特别是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正因为青春,没有烦恼,所以才向往谭嗣同的遗愿——“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所以才对《唐吉诃德》里所描绘的骑士社会充满憧憬。无意间,目光扫落在《丑奴儿》的下阙上,这才发现自己误解了这位大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不禁停下了思绪,拾起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试图理解作者的情怀。

愁滋味!——也许当我们在回忆各自的青春时,我们才会懂得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才会懂得李白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