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

时间:2022-07-27 13:00:27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1

公交劳模事迹材料一 **,女,**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原工会主席,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期间,**是1路线公共汽车驾驶员。她在驾驶员这个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至今仍被人民称道。**驾驶公共汽车可以用安、准、净三个字概括。

安,就是安全。**性急如烈火,可是驾驶车辆十分平稳,从不开英雄车、斗气车,乘客坐在车厢里,就好象坐在屋里,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说:咱拉的是一车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不是货物,忽快忽慢让人们东倒西撞还行。因此,她驾驶的车连续八年被评为特优车、免检车。

准,就是准时。**有极强的时间观念,该办的事,一分钟也不拖拉。不管天气是暴雨倾盆,还是大雪纷飞,**上班从不迟到,也不请假,结婚的头一天还照常上班。不管家里有什么困难也影响不了她出车;不管有什么困难,她都能够竭尽全力去克服,因此,她的出勤率最高。在岗位上,**除了开车就是保养车辆,每天收车后,都要把车辆的小毛病修理好才回家,因此她驾驶的车辆很少在半路抛锚,总能够准点出车,准点运营,准点到站,准时收车。

净,就是干净。**把车厢清洁卫生看得比自己洗脸梳头更重要,一遍又一遍地扫地,擦玻璃,揩机器。坐在一尘不染的车厢里,很少有人随便扔烟头,往地板上吐痰,这就是**长年保持车辆百分之百整洁合格率的秘诀。**保持各项先进指标的秘诀,在于她对公交事业,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一颗火热的心,赤诚的胆。早在七十年代末期,一路线上常有人向公交汽车抛石头,砸碎玻璃,甚至把人砸伤,有些司乘人员吓得不敢出车,至使站牌下多出许多滞留的乘客。这时候,**总是带头出车,甚至打连班,保证了公共汽车按点发车的信誉。至于在站牌上扶老携幼,给乘客解决各种困难,甚至替乘客掏钱买票更是常有的事。

公交劳模事迹材料二 春的使者 爱的奉献

记公交3路驾驶员潘淑君先进事迹

潘淑君,女,1969年生人,汉族,共产党员。该同志在所从事的公交驾驶员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文明的服务,真情待客,倍受赞誉,以对待乘客热心,帮助乘客诚心,照顾乘客细心,服务乘客真心为服务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被人们称为春的使者。1999年至今,文秘部落 连续被评为局级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她所在的车组被命名为市级青年文明号。

一、平凡的岗位,不懈的追求

乘客满意,就是我的追求。这是潘淑君常说的一句话,自从事公交驾驶员开始,潘淑君一板一眼的报站、宣传、服务乘客,但一件小事却深深地教育了小潘。那天,天气很热,车厢内像个闷葫芦,小潘在疏导乘客时,惹得一位妇女很不高兴,天这么热,你这司机还找事,我就不往后走。当时小潘脸憋的通红,眼泪刷就下来了。通过这次与乘客的摩擦,潘淑君深深地懂得了,作为驾驶员,不只是要跑车、售票、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提高服务质量,使乘客满意。从此以后,潘淑君特别注重研究乘客心理,自己总结出对老年人要热情关心,对外地乘客要热心帮助,对小学生要关心爱护,对残疾人要细心照顾的四心工作方法,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到先进车组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到沿线厂矿企业走访了解,增加知识,解答乘客询问;到市名胜古迹参观,提高文化素养,向乘客宣传介绍石家庄。为给乘客营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潘淑君自己购买了石英钟、爱心伞、窗帘、坐垫,车厢内布置了美丽的绢花,使车厢更加整洁、温馨。乘客说:上了小刘的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而温馨服务更是一种享受。

二、春的使者,爱的奉献

多年的服务工作,使潘淑君深深体会到一个哲理:搞好服务工作,乘客就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坚持微笑服务,融洽车厢气氛,是潘淑君一大服务特色。一次,一位带孩子的中年夫妇上了她的车,因嫌小潘让他们的孩子打票,便在车厢内找麻烦,男同志叨起了烟卷,女同志卟卟地乱吐痰,潘淑君不急不躁,微笑着拿起话筒,乘客们,大家好!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乘车环境,行车中我们热情为您服务,欢迎大家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说完,女乘客脸红了,悄悄拉拉丈夫的衣袖,并阻止了他抽烟。

三、热情温馨,真诚待客

热情温馨,服务乘客,潘淑君注重利用自己特有的工作岗位,真诚待客,感染乘客,并不断地将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在一个下雨天,有一位小同学到站要下车,可他却没有带雨伞,潘淑君发现了,怕孩子淋感冒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他,并告诉他:在你方便的时候再还给我。小朋友高兴地接过伞说了声谢谢阿姨便跑下车。第二天,孩子的父亲带着孩子来还伞了,这位家长激动地说:你为乘客想得这么周到,服务真是做到家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潘淑君。她想:那天碰巧我带着一把伞,如果我没带伞,那我的服务还算到家吗?于是,她便自费买了三把伞,放在车内以备乘客急需。

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十米车厢内,潘淑君同志展示着自己的人生价值,默默地奉献着公交人的热情,小潘无愧于自己的岗位,无愧于众多乘客,却有愧于自己心爱的儿子。去年元旦,客流倍增,需加班加趟,等潘淑君回到家时,才发现儿子发着高烧,当小潘把孩子送到医院,输上液时,又到加班时间,一边是病重的孩子,一边是心爱的岗位,当小潘毅然决定赶回单位加班时,孩子的哭声喊声,震撼着小潘的心,也感动了护士。当潘淑君跑完车赶到医院时,孩子已蜷曲在椅子上睡着了,小潘的眼泪不禁流淌下来。

潘淑君同志无私的奉献,热情的服务,得到乘客的理解,受到社会的赞誉,被人们称誉为春的使者,有的乘客专为小潘送来了胖大海,有的乘客下车时特意留下水果。更为感人的是一个冬天的傍晚,下班后的小潘自行车坏了,天下着雨雪,寒冷异常,已经收摊下班的修车师傅,见小潘的自行车坏了,立即重新摆摊,热情地为小潘免费维修,并为小潘讲述了他的老伴在公交车上呕吐,受到小潘热情照顾的经过

作为一名普通的驾驶员,潘淑君的工作是平凡的,既没有激动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始终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像一枝朴实无华的小草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点缀着社会,在十米车厢内抒写着新一代公交人的风采!

公交劳模事迹材料三 洒遍车厢都是情

记石市公交总公司十路驾驶员袁志伟同志先进事迹

公交驾驶员每天迎来送往着不同的乘客,重复起步、停车、疏导乘客等平凡工作,就是在这些平凡里,袁志伟同志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乘客至上,服务为本的宗旨,为乘客提供温馨的服务,

受到了大家的普遍好评。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局级劳模,并于2003年度被评为市级服务明星。

一、用心工作才更好

无论干什么工作,只有用心才能做到最好,公交工作,服务是永恒的主题,就连和乘客的每句话都富有服务的内涵。记得有一次在跑车过程中,有一位乘客问起路来,当时小袁未能及时回答出来,此时乘客开了一句玩笑:你是司机,你怎么不知道呢?就是这句玩笑话给小袁提了个醒。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全市几个长途车站,把站名方向及乘坐的公交车一一记在本上,同时又走访了10路线沿途98个单位,制作出10路线路导示图,花一百多元塑封贴在车厢里,让每一位乘客一看便知道所去单位的地理位置,大大方便了乘客的出行。然而我市发展特别快,公园、道路还有公交车越来越多,尤其公交车的发展,什么方向,路过哪里等等,为了掌握这些情况,他家里订了一份《燕赵都市报》,每天必看,当看到哪条路线开了,便抽时间去坐坐,记下来,把这些情况制作成一个小册子,尽量地背下来,便于为乘客服务。

二、用心扮靓车厢

夏天来了,炽热的阳光射进车厢,晒得阳面的乘客不敢睁眼,为此他批发来窗帘布,缝制窗帘,天气热得一上车就是一身汗,而他一干就是三个小时,窗帘装好后,衣服就像水里泡了一样,但他的脸上写满的欣慰。

雨季来临时,细心的他又买来几把伞放在车上备乘客用。暑期到了,天气闷热,他买来精美的塑料扇子挂在每个座位后面,方便乘客使用。

天渐渐冷了,他又跑到批发市场买来红色平绒布包车厢的扶手,批发来带有浅黄色花朵的棉垫一个个缝上带子,固定到座位上。许多乘客坐上车后都在议论:这个车真好,这个司机真细心。曾有一位乘客在留言中写到:浅黄色花朵的棉垫,即像沙发,又像盛开的花朵,给人春的感受,在这样的车厢里,使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温馨、舒适。

三、爱心洒向乘客

为了让乘客满意,工作中他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服务。比如说对待不同的乘客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情况就要采用不同的服务语言。

当遇到外地乘客时,小袁就会换位思考,耐心的解答乘客的问话,并及时提醒他们下车,尤其拿行李的民工,从来不吆喝他们,而是用平和的语言和他们交流,不歧视他们。

当遇到拿大面值人民币的乘客时,不是粗暴地让其下车,而是用喇叭宣传哪们乘客能给这位乘客换一下零钱,谢谢,让乘客之间互找零钱,为乘客解难。

当遇到行动不方便的乘客时,及时地为他们找座位,并对让座者表示感谢。

当遇到小学生时,他会及时地提醒小朋友们小朋友好,您上车后不要大声地喧哗,以免其他乘客听不到报站,谢谢,这样,小学生们会乖乖地不再吵闹。

当车上人多时,他都会语气温和地提醒大家现在车上人多,车上的乘客要为车下的乘客想一想,向车厢后面走一走,以免耽误大家的时间。

就是这样,他时刻提醒自己对待每一位乘客都要有耐心,有一位乘客这样说道这个车的驾驶员真好很高,同样的事,用他的的话一说,我们很容易接受,上了他的车,有一种亲切感。

四、细心经营车厢

为了提升车厢的文化氛围,让乘客走进公交车,感受到公交服务工作的品位。他利用业余时间先后整理了《石家庄简介》、《石家庄旅游区简介》、《百姓探源》,为了提醒乘客文明乘车,他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生物语》包括为他人让座的、不随地吐痰的等等。非典时期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积累了一些如何预防非典的知识,将它们布置在车厢里。为了美观,又买来艺术镜框,将收集的内容装进去,看起来就像家里的艺术镜框。同时在车厢里,还制作了不锈钢的宣传栏,名字是我们同行,定期更换其中的内容,还将每周的影讯告诉大家。

为了用服务语言烘托车厢气氛,他总结了几条服务用语以备遇红灯时使用,有10路首末车发车时间,有各种问候语,包括节假日时祝乘客节日快乐的语言,还有查验月票卡后,积极向乘客宣传等等。

工作中他细心地观察乘客对服务工作的需求,比如中午的时候乘客坐车都有倦意,并且劳累了一上午需要安静地休息一会儿,这时他买了轻音乐、萨克斯音乐、邓丽君唱歌的磁带及时播放,此时从后视镜中看到许多乘客都在音乐中陶醉了。大声说话的也少了许多,使车厢气氛感到恬静。在伊拉克战争及非典时期,人们都非常关心战争情况和非典疫情发展和治疗情况,为此,他每天分早、中、晚注意将收音机打开,满足乘客的需求,此时车厢内几乎是鸦鹊无声,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有一位乘客在留言中写到坐上这辆车,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字爽!

五、创新服务内涵

作为一名公交司机,要及时把乘客送到目的地。但是工作中常常有一些乘客不知道到哪站下车,需要到站时提醒一声,可难免有忘了的时候,为此,他制作了一个特殊的表,那就是一个圆盘上划有22个格(因为我们总共有22个站)有几个表针,在起点时所有表针都指向终点,当乘客说到XX站要提醒下车时,便把其中的一个表针指向XX站,再有这样的乘客时同样去做,每到一站时都看一下这个表,这样方便了乘客乘车。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2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杨光菊,女,44岁,中共共产党党员,白云乡红云村妇联主任.她出生在武隆县白云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家庭出身非常贫困.

   多年来,他始终怀着对党、对人民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尽心竭力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通过自身捐款、社会筹款等多种途径融资,为贫困家庭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资金援助,为党分忧、为困难群体解难,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事迹材料5篇汇集】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事迹材料5篇汇集.2003年在水泥厂被评为优秀工作者.1999年,2007年,2011年被白云乡评为优秀党员.

   他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倾其所有奉献自己的爱心,想方设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十几年如一日.他不光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还多方呼吁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共同回报社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之手.

   杨光菊不仅仅助学,关心公益事业,还长期的照顾身边的老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爱幼的公益事业中,身体力行,为敬老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此外,他还积极组织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善款,救助贫困老人.

   他无私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大爱情怀、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先进事迹感染了很多人,她常说大爱无边.让我用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她不光是一个助人为乐的模范,也是一个孝敬的人.不光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她是党员的表率,社会的雷锋,是妇女中的佼佼者.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 **,**岁,中共党员。现就职于**市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质量检测中心,是一名普通职工。20**年8月20日开始第一次献血的,至今已献血共计37次,其中,全血累计13次5000毫升;成份血24次每次二人份。总算的话应该接近两万多毫升了。先后获得国家三部委颁发的20**-20**无偿献血银奖和20**-20**金奖。

   记得**年5月,我的父亲得了胃癌(晚期),结果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那时父亲开刀需要大量的血源,但我和家人都从没献过血,只能自己花钱买。这也是从小到大看见身边的亲人就这样地离去,真的让我无法接受的一个事实,让我特别的难过,大男子汉的我,竟然哭了好几天,因为父亲这病太突然了,他身体一直度挺好,平时对人又那么随和,从小对我既严厉又疼爱!我伤心了许久!想想失去亲人的滋味太难受了!也就是这样我才了解了无偿献血,也因为这事就激起了我要献血的决心,因为我想用我的微薄之力去拯救世上那些躺在病床上需要我们为他们献出一点点爱心的危难病人,希望我们的一点点爱心可以使他们从病床上走下来,走到健康快乐的生活中和他们的亲人开开心心过着幸福的日子。人的生命真的很脆弱,但我们的意志很坚强,所以有爱就有希望,有希望,生活才会更美好!

   到现在,我还是坚持每年定期不定期去献血,作为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还以我的亲身经历去影响我身边更多的人参加到这支献爱心的队伍中。虽然每次躺在献血椅上,大大的针孔扎进我的血管时,是那么的疼痛,但那也只有一时之痛,如果我的一时之痛能够换取世上更多的病人能够康复,那真的很值得的!我始终坚信在这个世上“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因为每个人不知道自己活在世上能活多久,说不准哪天就先离开这个世界了!就像20**四川汶川大地震等数不清的天灾人祸,谁会料到呢,死了多少的无辜生命呀!所以,能够在世上活着的一天是幸运的,能够活在世上为同胞们奉献一点点爱心,真的,很值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真的,做了之后,心里才会很舒服,很平安!人活着总是要有一定的精神的,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的人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近十年的无偿献血的经历中不乏有人对我有这样那样的说法,由开始的亲人说我的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有朋友说我傻的,也有羡慕与支持我的,我都会以我的行动让大家了解并理解无偿献血是利大于弊的,我的身心是快乐的!

   人永远也不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我们做一件事,也许就是举手之劳既能帮助别人,又能给

   “勿以善小而不为”,自己的家人存储一份爱,这样的小事何乐而不为呢?我父亲生前常跟我说: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我近十年的无偿献血的精神动力!

   我们不可以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无偿献血仁爱光荣!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她是我的好同学,好朋友。她有一双大大的、水汪汪的眼睛,鼻子有的塌,小小的’嘴巴能说会道,还有一把短头发,乌黑光亮。她爱唱歌,也爱跳舞。她最爱帮助人了。

   有一个星期一,放学后我和她商量晚上到我家做作业。然后,我拉着她的手回家去了。在回家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知道多高兴。突然,看见路旁有一个小女孩在哭,她跑了过去问小女孩:“小妹妹,你……你没事吗?”小女孩哽咽着说:“我……我跟……妈妈走……失了。”她又问:“那你是在哪里跟你妈妈走失的呀?”小女孩尽量控制自己不哭,断断续续地说:“不……不知道。”我连忙走过去,对她说:“别管她了!

   阿姨会找到她的,就让她在这里等吧!”“不行!”她大声地说,“难道我们就让她在这吗?万一有坏人来抓她,那不就更危险吗?难道我们身为一个少先队员不应该乐于助人吗?”“可是你答应过我要和我一起做作业的呀!”我说,“算了,我看在小妹妹的份上,放你一马吧!”(我实在心太软了,太好人了)“那太好了”

   她笑了。“咦,你们在干什么呀?”我转过头,原来是小瑜。她说:“小瑜,你也来帮小女孩找妈妈吧!”小瑜为难的说:“可我要做作业

   呀!”“来我家吧!”我说。“好,这话是你说的哦,小音韵。”我们拉着小妹妹走啊走,走了好久,来到了一家商场。突然,我看见一位阿姨紧张地问东问西。我转过头说:“那位阿姨是你妈妈吗?”小女孩瞧了一瞧,“对!”小妹妹冲过去,(当时还快过刘翔的哦)抱着阿姨,眼泪又出来了。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3

1 多方游历走遍神州,考察历史文物,躬行核证文献传说

司马迁一生游历很多地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二十岁那年,他就开始了漫游生活。此次远游历时两三年,司马迁穿过了今陕、鄂、湘、赣、苏、浙、皖、鲁、豫九省,走访古迹名胜,考察史料文物,行程近三万里,采集了大量旧闻传说。

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仕为郎中”,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安抚边民。“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他借机深入调查西南各地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用一年多的时间,踏遍西南,直到云贵一带。以后,又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在考察游览名山大川的同时,熟悉地理、采风察俗、考证文献典籍,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对后来撰写《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游历,司马迁实地调查历史踪迹,用自身见闻来研究审核档案典籍文献传说,《史记》读来格外真实生动。

根据实地考察,他还核查订正了一些前人的说法,网罗了大批的散佚旧闻。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与秦朝时间上相距不远,发生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多有遗迹或传人。所以,司马迁的多次游历不仅考察了前朝的足迹,探访了历史主人公的后人或村人,搜集了大量的散佚旧闻,使《史记》的内容更加丰满可信,而且因为实践探访得来的材料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考证文献记载的真伪意义更为重大。如,《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韩信容忍胯下之辱”的故事,《项羽本纪》中,关于刘邦为争霸不顾其父安危的无赖形象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在汉朝官方的正史文档中都是不可能有的,为今天能够更好地了解楚汉及其以前将相名臣的行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在游历的过程中,他还目睹、实地采访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民间口述档案和旧闻传说,考证了文献史料。如,在《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他否认荆轲刺伤秦王的说法就是依据当事人后代的证言……这种实地的调查采访,为后来撰写《史记》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 旁征博引档案史料,精心撰写《史记》巨著

2.1 灵活引用摘录汉朝宫廷档案。汉初,官府非常重视档案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建造了众多的档案库房用以保护档案典籍,如天禄阁、石渠阁、兰台、东观等。这些库房所藏档案资料十分丰富,既收藏了很多前朝的律令、图籍、典册及各类秘书档案图籍,又收集了很多汉代历朝皇帝的制、诏、律令、章奏及各类舆图和州郡上交的计簿等档案资料。先后身为太史公、中书令的司马迁能够阅读并充分利用这些库房中的档案材料及当朝中央政府和各地形成的文书档案,为撰写《史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史记》中,灵活引用摘录公文档案材料的例子随处可见。如,《燕召公世家第四》中的“(庄公)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等。书中记载的年号纪年,用第一人称“我”字来记述燕国历史,显然是燕国史官记注本国史事的口吻,可见是摘录燕国档案的证明。在其他的《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中,直接引用或摘录诏书、奏折等档案材料原文内容更是不胜枚举,司马迁创造了收藏利用档案与编修史书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2.2 广泛查阅图书典籍,著述翔实丰满。汉朝建立以后,“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到汉武帝时代,广开献书之路,搜集与整理书籍形成热潮。《汉书》记载:“于是建藏书之策,置书写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官府搜集的丰富藏书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创造了良好的查阅文献基础和客观条件。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曰:“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指的就是他广泛阅览整理国家档案库房里的文书典籍。身为太史公,这也是司马迁的岗位工作,他充分利用了职务职责优势。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他可以很方便地查阅浩瀚的图书文献,并在著述中活引活用。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最多的文献是《尚书》、《左传》、《国语》、《诗经》及《论语》、《战国策》等经典。后世有学者统计司马迁在《史记》各篇中谈到的材料,取材总数有一百多种。难怪班彪说“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后汉书?班彪列传》)。

3 司马迁对档案典籍利用的贡献及与后世出土竹简档案

3.1 “述而不作”,“整齐世传”。司马迁在阐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时说:“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表明自己身为太史公,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记载天子的明圣盛德和名臣贤大夫的功业,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在这里,他强调自己所作的只是“述”,缀述旧事,记录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整理贤君名臣英雄豪杰的家世传记,而不是所谓的创“作”,意即只述而不作。《史记》中的人物和事件,远古的多采自《尚书》、《春秋》等典籍或史书,汉朝当代的则主要采用官府文书及档案资料。

3.2 “疑则传疑”、“疑者阙焉”。面对浩繁的档案文献资料,司马迁不是随便引用,而是经过了一番认真细致的考订选材,对没有鉴辨清楚、难做结论的问题则交代明白,或者列出存疑。如,他写道:“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上有醴泉、瑶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实事求是,自己不能确定的决不随意去写。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4

作为后来儒家的主要经典文献,《诗经》往往被认为是孔子删削整理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的说法,认为诗原有三千,经过孔子的筛汰,留下了十分之一,人们称作“删诗说"。平心而论,司马迁的说法夸张了一些,通过对《国语》、《左传》等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考察,遗存于传世文献中的诗句是很少的,远远不能和几千首相符,所以,这种“删诗说”愈来愈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删诗说”揭示了一个历史的真相,即《诗经》诗篇经过选择整理编辑而成,它是一部诗歌选集。相传西周初期有八百诸侯国,仅就《国风》来看,只有十五国存有风诗,而且和国君的爵位、血缘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情形进一步佐证了选集的认识。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观乐”的记载,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材料,类似的材料还见于《仪礼》、《乡饮酒礼》、《燕礼》等。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的“乐”是和今天所说的“诗”相伴的,说明当时的“诗”是“乐诗”,是配着音乐进行的。这则材料显示的部分“诗"的顺序,与今天所见《诗经》本子相同,而那时孔子正值幼年(8岁),不可能完成这部经典的编辑整理。当然,学术界曾有学者对“季札观乐”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但是,今天一般还是强调和认可这则材料的史料性和说服力。此外,在《论语》一书中,往往出现“《诗三百》”或“《诗》三百”的说法;孔子很关心自己儿子和学生读《诗》的情况,特别注意对《周南》、《召南》的阅读;他对《关雎》有独到的评价和体会,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种种迹象表明,《诗经》典籍的定型最晚在孔子前,当时,今天《诗》的基本面貌已经具备。

孔子尽管不必是《诗经》诗篇的整理者和编订者,可是,他对《诗经》学史的贡献却很大,与《诗经》关系密切。孔子将《诗》作为教材,配合着《书》、礼、乐,用来培养人才。他对《诗经》诗篇整体性质、功能、读法的论定和认识,奠定了后代《诗经》学发展的基础,这是格外值得注意的。

孔子的《诗》说有无来源,一直是不被人看重的问题,因为学术界对先于孔子的春秋“赋诗”实践评价并不高,认为那个时期的引诗不过是断章取义,是“用《诗》”,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对《诗》的研究。实际上,当时“用《诗》”是很讲究的,不乏研究的因素,其中昭示的诗篇的本来意义和面目极其分明,所以被后来的经学家称为在诗义大明时期的文明之事,这种本义的曲折揭示和引申取义的方法在今天依然有学术研究价值。特别是它对孔子的影响,长远而深邃,面对《诗经》诗篇,孔子继承了先辈学者子展、子大叔、叔向、子产等的解《诗》方法,并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化和发展,是先秦《诗》学形成阶段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用《左传》的话来说,春秋时期“用《诗》”的特点是“赋诗断章”(《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这是比较恰切的概括。它表明,在赋诗过程中往往是赋全诗,而双方交流思想情感的重点则在断章上。所以,可以说,“赋诗”是强调赋的方式,是诗歌全部;“断章”则是意图和意义的真正所在,是诗歌局部。这个实践如同猜谜活动,谜面是《诗》的诗篇,而谜底则需要交流双方在诗歌中设定,设定的前提其实很明确,即双方对诗歌主旨、诗句及各自的历史、活动(如外交)目的等的深入了解。这样的交流含蓄文明,对人们的《诗》学修养要求很高。当然也有引诗不当、遭致批评的情况。

最典型的“赋诗断章”例子要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载的情景了,当时郑国国君宴请晋国的使臣赵孟,礼仪规格很高,郑国有七卿相陪。赵孟很感动,提议大家赋诗,而他自己则借以观志。所有的赋诗,赵孟都作了评点,有成功而倍加赞赏的,也有失败而不以为然的。比如郑国的子展赋《草虫》,而《草虫》是首情诗,内容大略不出男女私会的范围。子展的用意只着重在诗句“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慑慑、伤悲)”与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说、夷)”,言下之意,想见赵孟的心思已久,一见如故,心情格外高兴。该诗三章,重章叠唱进一步渲染和强化了这种艺术和情感效果。赵孟听后,不仅大加赞赏,而且自谦难以承当。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其实也是首男女遇合的诗,写清晨男女相遇一见钟情的微妙感受。子大叔目的在“有美一人”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在《诗经》中,“美”并不仅仅用来写女子,也用来写男子,如《邶风》中的《简兮》,所以他也是在表达对赵孟的由衷赞美和景仰之情。赵孟也深表感谢。这场聚会中,赋诗失败的人是伯有,他赋了首《鹑之奔奔》,据后来《诗序》的说法这首诗是讽刺卫宣公的丑行的。当时,虽不能确定一定和卫宣公有关,但赵孟已经指出该诗属“床笫之言”,在外交场合吟唱极不得体,自己也不愿听到。文子和叔向也有同样的看法,而且认为伯有不会有好下场。这说明,当时人们对这首诗的内容有大体一致的理解。

借《诗》言说意愿,窥探他人志向、政治明暗、君臣关系、兵力强弱。赋诗往往意义重大。《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事例,晋国想攻打郑国,派叔向访问,探察对方虚实。郑国子产赋“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听懂了子产的意思,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子产所赋的诗句其实只是《郑风》《褰裳》中的一句,也是情诗,不过大胆果决一些罢了,暗示出两国关系友好更佳,如果恶化也无大的妨碍。“岂无他士”句余味无穷,处于晋、秦、楚、齐等国之间的郑国,不乏求援的对象。子产赋诗深受孔子称赞,孔子认为无人能与子产相比,一言以兴邦,“子产一称而郑国免”(《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

孔子对子产的称道是否意味着孔子受到子产的影响,虽然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在《论语》中的确保留着不少“赋诗断章”的痕迹。《论语》涉及《诗》的地方有十余处,直接引用《诗》的部分,比较完整地体现着“断章”的特点。春秋末期,随着礼乐崩坏局面的出现,“赋诗”已不是社会的风尚,但“断章取义”的方法被继承了下来,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论语・子罕》,孔子称赞穿着寒酸但与穿着华贵的人站立在一起并无惭愧之感的子路时,引用《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嫉妒,不贪求,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呢?当子路反复吟诵该句时,孔子委婉地批评他,如果是这样,怎么能变好呢?这是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当然,如果将“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藏?’”解为正因为关心这“道”,所以便没有其他什么东西比它更美好的了,似乎也很通畅。又如《论语・颜渊》,孔子回答子张关于崇德辨惑的问题时,引用《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此处“成”即“诚”,确实、果真的意思。《我行其野》本是一首弃妇诗,该句在诗文中原指丈夫另觅新欢不是因为对方财物多,而是心变了。孔子引用点明“惑”的特点,关键在心不纯一,面对两难情境举棋不定,形象生动。孔子关于《诗经》性质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也不过是对《鲁颂・o》的“断章”使用。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5

钱锺书《围城》写方鸿渐初访苏文纨,在苏家见到“沈子培所写屏条”:“花气薰人欲破禅”。形容说:“‘人’字的捺脚活像北平老妈子缠的小脚。”所说的“沈子培”,便是近代大书家沈曾植。钱先生带有戏谑的形容,当然不过是玩笑,不代表其对沈的严肃评价,所以不能认真。钱先生的“非圣”之语,在其他学术著作里,也不一而足,何况是在写小说?哪些是玩笑,哪些是认真话,是应该仔细分辨的。

沈曾植当然不仅为大书家,同时,他还是光宣诗坛的大诗人,而尤其重要的,则是在近百年的学术史上,他还是一位学术大师。他读书的博淹,是王国维也极为称道的。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有一段论说,甚为流传,云:“世之言学者,……顾莫不推嘉兴沈先生,以为亭林、东原、竹汀者俦也。先生少年固已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中年治辽金元三史,治四裔地理,又为道咸以降之学,然一秉先正成法,无或逾越。其于人心世道之污隆,政事之利病,必穷其原委,似国初诸老。其视经史为独立之学,而益探其奥窔,拓其区宇,不让乾嘉诸先生。至于综览百家,旁及二氏,一以治经史之法治之,则又为自来学者所未及。”把他和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相提并论。(樊增祥《乙菴先生七十寿序》云:“其为学也,精于卢抱经,博于钱晓徵,密于孙季逑,深于洪稚存,书翰之妙,超于包安吴,纵横之气,醇于魏默深,以言乎学问,吾不如也。”可与王说参。)但是,我必须老实承认,虽然于其诗,我也许可勉强置喙,但是于其书法及学术,我是“连附和的资格都没有”。沈曾植的研究者,也是目前最有资格说话的学人,则是许全胜博士。他所撰写的《沈曾植年谱长编》,无可怀疑,不仅是目前搜罗沈氏资料最宏富的著作,而且,也该是历来的年谱类著述中最佳作之一,因而,我也可以断言其必为一部传世之作。

沈曾植极其博雅的学问,在当时即受到学人的景仰,不仅前所引王国维极度礼赞,即与其同时的如同样以博雅自负的文廷式、康有为,或后来更加博雅的钱锺书,都对其读书之博表示心服的。不仅于此,当时外国学人来中国,亦多有造访沈氏、相与谈学者,如哲学家俄人Keyserling伯爵,即是其一(见辜鸿铭《硕儒沈子培先生行略》)。所以,在沈氏的身后,闻风而起的后生学者,如钱仲联、王蘧常等,即已着手研究其人。王蘧常的《沈寐叟年谱》,于沈氏的生平考证,有较多的贡献。不过,王谱“宥于闻见,简略特甚,不能尽显其平生”(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自序》),所以,许君遂起而重作,其所搜得的沈氏材料,较之王谱,以篇幅论,早已十倍而有馀!葛洪《抱朴子》云:“后作胜于前事。”学术研究,“亦如积薪,后来居上”,良非虚语。

为说明许谱所搜材料之富,我可随举一二例,以为其证。如所周知,沈曾植乃光宣间大诗人,其早年有所谓“三元说”,即所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其说乃与陈衍合创,见载于《石遗室诗话》。后又有自创的“三关说”,乃是借禅说诗,以为“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但著意通第三关,自有解脱月在”;又云:“元嘉关如何通法?但将右军兰亭诗与康乐山水诗,打併一气读。刘彦和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须知以来书意、笔、色三语判之,山水即是色,庄老即是意;色即是境,意即是智;色即是事,意即是理;笔则空、假、中三谛之中,亦即徧计、依他、圆成三性之圆成实性也。康乐总山水庄老之大成,开其先支道林。此秘密平生未尝为人道,为公激发,不觉忍俊不禁,勿为外人道,又添多少公案也。”其说见于《与金蓉镜书》中。但此《书》的文本,一般人所见,不过是钱仲联《梦苕庵诗话》所节引,又钱仲联辑《沈曾植未刊遗文》(载《学术集林》,据金氏《滮湖遗老集》卷首),或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所据为未刊本《海日楼文集》卷上,题作《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沈书的手稿,似未有亲见者。而许谱第469-70页所引,即据其于上海博物馆所得沈手迹,重新校录,并补出论古韵一节,可称此《书》的最善之本。此《书》为近代诗学的重要文献,虽由钱仲联徵引在前,然至许谱之出,人间始获睹其真面。

当然,搜辑材料宏富,尚不足以尽许书之长,因为,据钱锺书先生妙语:学问分两种:一种头脑做的;一种屁股做的,譬如编引得。自然,穷览烟海,需要结实的屁股,但是,考证撰述,却非缜密的头脑不可。“天圆地方”(范文澜语),这两样长处,许君是全都具备的。同时,许君的旧学很深,不仅为同侪所罕有,亦老辈之勍敌。如不欲逐页细读,节省目力,可以翻看此书自序,但看许君的两首七律,便足窥其旧学之一斑。而尤能体现其学识的,则是此书的“发凡”。传统的学人,看一本著述的好坏,最便捷的办法,是看其“发凡”。所以,清人章学诚才会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学开山。”(《家书》二)只是,“发凡”之重要,非陋儒所能知,亦人所易忽者。凡“发凡”不通之人,其著述之不通,也是不言而喻的。许谱之“发凡”,能识其大,与时人之所著相较,故不啻天壤。而其编排之谨严,考证之精审,更不待论。

我自己于许君书最感兴趣的,是其中所载近人的轶事,以及附带录入的诗文评。我昔于清代学人稍有兴趣,又平日所治为集部之学,故遂有此偏好,并非谓其仅此可观,其实许谱如建章宫殿,千门万户,读之者,尽可以自取所需。其中沈氏与康有为的交往,我尤为有兴趣。康氏博雅,前已言及,但他较之沈氏,是不免瞠乎其后的,所以,他在初见沈氏时,就据说是这样的:“康有为之初至京师也,气焰张甚,迨见先生论学,虽机锋百出,而无一足与先生抗。先生曰:‘嘻!子再读二十年书,与吾谈可耳。’康乃不敢作跋扈态。”(唐文治《茹经堂文集三编》卷五《沈子培先生年谱序》)这固是后学所记,或许不免夸张,未可全信。按据《年谱》所载,沈、康之定交,在光绪十四年(1888),时沈三十九岁,康三十一岁。次年七月,康有与沈一长书,论学,开头云:“昨得书,并审仆气质之偏,而启之以中和。”是沈于康确有所批评。后即云:“吾子之学,体则博大兼举,论则研析入微,往往以一二语下判词,便中窾窍,却非识抱奇特,好学深思,不能及此。……诚一时寡俦也。但文理密察多而发强刚毅少,论说多而负荷少。积之既习,便成老氏之学,不为人先,因物自然,随而不倡,见事太智,藏身甚巧,在己亦忘之矣。得无禀气近是耶?”所谓箭锋相拄,也是反唇相讥,不客气的了。尽管如此,于沈氏的博学,仍表示心服。而前所引的唐序,印证以此书,似尚非大过。后来,沈论及康,颇有贬斥语,见于著述书札。如其《护德瓶斋客语》云:“道希言及糠[即指康]曰:‘此伧耳,何能为?’予曰:‘世界益低,人才益瘁,仆至今日乃不敢藐视一人。’道希徵其故,曰:‘此禅家所谓草贼也,草贼终须大败,第不知须费几多棒喝。仆老矣,且去国以后,理乱罕闻,政恐意气褊激,诸公未免将为此人鼓动耳。’”(《年谱》第201页引)又文廷式《芸阁丛谈》:“六月二十四日,得沈子培刑部书,云:‘糠孽[借耶律文正诋邱长春语,隐康字]大名,遂满宇宙;南城谈士,卷舌无声。假留我辈数人,何至令渠跳梁至此?自仆观之,今之骂糠者,皆张糠之焰者也。……世事非变法不可为。而变法之机,为此君卤莽灭裂,中生变阻。’”(《年谱》第205页引,参见第211页引《与黄绍箕书》。)竟将变法之败,归于康一人。不过,变法失败后,康逃往国外,及归,仍与沈有往还。1914年冬,康有请沈吃饭一札,云:“后日七时,请美、德领宴集,望公惠然。彼俗不同,望公稍整冠美服,[胶青刷鬓,乃中土笑少年者,西人则皆然,每夕食必剃须理发。昔张文襄以不剃须及食烟遍地,大为所攻笑。]不患人指也。”数语颇令人失笑。沈一向号“皇甫书淫”,不修边幅,所谓“敝帽欹徐整,深衣绝屡缝。外形从躐蹋,自哂托龙钟”(陈曾寿《乙老六十九岁生日祝词》),康故有此数语。

我另一特别感兴趣的,是有关沈氏的诗学,尤其沈对前代诗人的评价。据《年谱》所载,沈早年,与袁昶往还最密,论诗亦最所合。谱中所引录较多的,是为《袁昶日记》,足窥沈氏的诗学思想。袁氏日记,我以前为研究袁诗,曾翻阅一过,但未及注意沈说,而许谱已尽数录出。即沈氏的论学之语,亦时见于《日记》中。这都是极可宝贵的材料。如《袁昶日记》云:“至子培、子封斋中。培老言:黄涪翁文积理深,读之使人性气厚。酝酿独到处,文品在长公之右。翁覃溪评黄诗如岭南大榕树,叶落粪其根,子茁还抽干,渗漉融结,灵液浸灌,生气往来不息,其行文亦然。第微嫌六经义理与禅理杂糅,此赵滏水所以欲界画分编为内外稿也。”(《年谱》第155页引)此评黄庭坚诗,识解极高,而沈诗,又是从学黄入手的,故所说尤亲切。今人辑《黄庭坚资料汇编》,于沈说,祇采及《海日楼题跋》一节,是寻常跋语,并非诗评。同前又云:“方望溪评东涧之文:其秽在骨。子培云:东涧之造词,信流美华赡矣,然句中无真气贯注。《东林点将录》品以浪子之目,其心迹终不可信。”(《年谱》第147页引)此评钱谦益诗,亦中其肯綮,与陈衍之评钱,可以把臂,而今人辑《清诗纪事》,于沈说,祇采及跋《投笔集》一节,无关痛痒,并可谓鸡肋之文。自然,谱中之所录,远不止此。沈自撰的日记,亦嘉言绪论,所在多有,如《恪守庐日录》云:“覃溪诗句,律逼似萚翁,神趣不如耳。钱从杜出,变化于学杜诸家;翁学钱,而不能溯钱变格之原,则唐临晋帖而已。”(《年谱》第132页引)此比较钱载、翁方纲,而尊钱抑翁,略近《谈艺录》之说,卓识可知。其又有论学语,如:“学力深,能专精数书,乃得扎老营以为安宅。以后耕猎所得,积渐灌输,老营内根愈深、柢愈固,然后群籍之菁英,乃能为吾所有。否则如流寇野略,虽日破一城,亦不为吾有,故必用功深者,收名乃远。”(《年谱》第123-4页引)真有味之言。昔曾国藩论学,主读书、看书,宜分别为之,云:“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家书》)此主“专精”之说,近于曾说“守土”,亦黄侃所谓“扎硬寨、打死仗”之意,人多知沈氏博览,而不知其有此语,亦所谓耳学难凭也。

最后,当说一下作者许君。我第一次见到许君,已是六年前的事情了,那是在上海的一个旧书店里。那一次见面几乎掐架。其时,我偶至书店闲逛,见架上一部《刘赜小学著作二种》,正要取览,许君却走过来,大言:此书,非君所能读的。(其实,这话也没错,我于小学,一向也未用功。)我因妻子在旁,勉强忍住不悦,只说了一句:“他也不过是黄季刚的弟子。”悻悻而去。印象中,此人故是狂者。后来才知,许君实是性情中人,并且也很虚心,而偶露锋芒,正所不免。据刘劭《人物志》所云,人气质可分两种:一为“玄虑”,一为“明白”。前者是为“沈潜”,后者是为“高明”。而“沈潜柔克”,“高明刚克”,也是古人的明训。我以为许君“明白”之士,却非“不耐沈潜”,所用功夫,反近“沈潜柔克”,所以在不数年中,便撰成如此一部大著,而且远过前贤,臻于力学传世的境地,是极可令人佩服的。近七十年来,自沈氏一代师儒凋零,传统之学迄未再振,而闻风而起、拾其坠绪,我想世必有其人。夜读许君书竟,辄识数语,亦一时感慨如是。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6

湘潭好人多

2007年9月12日,当一辆失控的卡车撞向一群小学生时,农妇杨应君推开了她所护送的6名孩子,却不包括自己的女儿。这起车祸造成了一伤一亡,伤的是已怀有身孕的杨应君,亡的是她6岁的女儿。当地媒体很快就接到了关于这起车祸的报料。电视台、晚报当晚和次日做了报道,但都只是一般车祸报道,没有人到医院去采访杨应君。

后来,湘锰小学的两位老师找到湘潭日报社,向记者讲述杨应君救了他们的孩子,自己女儿却被撞死一事。记者赶往医院时,杨应君已在这里躺了3天,尚未有媒体采访过她。

9月17日和19日,《湘潭日报》和《湘潭晚报》连续报道了杨应君救人的事迹,但反响不大。时任《湘潭日报》总编王荃写信给湘潭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宣传部长,建议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杨应君舍己救人典型报道,市委向省委、报送杨应君典型事迹材料,市委书记、市长到医院看望、救助杨应君。这些建议均获采纳。之后,有160多家国内媒体报道了杨应君的故事。她得到了“见义勇为奖”,并获得了其他荣誉称号。

此前,“最美女导游”文花枝的推出,宣传套路与此基本相同:车祸发生后,媒体一开始作为事故来报道,湘潭的旅游部门还面临被处罚的威胁。但身受重伤的文花枝一句“我是导游,先救游客”被发掘出来后,一起严重的旅游事故瞬间变化为美丽女导游“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

当时湖南旅游市场陷于低迷,全国导游行业声名不佳,文花枝的事迹一出来,就受到国家旅游局和湖南省旅游、宣传部门的极大重视。这位截去了左腿的女孩很快获得数不清的荣誉称号。

与文花枝、杨应君这样的“瞬间英雄”不同,“板凳妈妈”许月华、“助学老人”赵在和是几十年做着相同的工作,而逐渐为人熟知的。许月华是在湘潭社会福利院长大的残疾人,她没有双腿,靠板凳行走,在福利院照顾100多名残障儿童长大。1985年,许月华的事迹被媒体发掘出来,她获得了些荣誉称号,入了党,之后便沉寂了。直到2010年8月,湘潭市总工会举行“百企万人大帮扶”募捐晚会,主办者邀请许月华上台讲话。这位身高不足1米的“板凳妈妈”再次引起媒体关注,引来又一轮宣传热潮。

赵在和曾是一名官员,从湘潭县文化馆馆长任上退休后,他骑着自行车,去乡下给买不起相机的农民拍照赚钱。在乡下,赵在和发现大批因贫困辍学的孩子,之后逐渐走上通过劝募资助贫困学生的道路。到2011年底,赵在和劝募助学17年,共募集资金300多万元,有1178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扶助。

以上4人中,文花枝走得最远。她的年轻、美丽及女性身份,无疑赢得了受众更多的同情。当美丽的身体惨遭断裂,当外表文静与内心坚强相映成辉,当女性特有的勇敢与善良集于一体……她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文花枝最早当上“全国道德模范”,她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手,更当选为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如果不是文花枝刻意低调、小心翼翼躲避媒体,她会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湘潭市共有3人获得过“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文花枝、杨怀保、许月华,赵在和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杨怀保是陕西人,带着病弱的父母、弟弟来湘潭大学读书,当选过“陕西省十大孝子”,他的事迹在湘潭未得过多宣传。

除文花枝、赵在和、许月华、杨应君外,近几年,湘潭市还出了些受当地媒体推崇的道德人物,如“英雄民警”袁术芳,为救人而被失控卡车撞死的农妇马桂秋,背着母亲上学的女大学生罗桂红等。

谁最需要道德模范?

2011年9月,湘潭民警袁术芳勇斗逃犯,被刺6刀,还抓住逃犯说:“我死也不会放你走!”袁术芳住院后,区委宣传部门想推这个典型人物,就邀请湘潭市的道德模范去医院看望袁术芳,并请记者采访,作为新闻事件来报道。有的道德模范到袁术芳的病床前看看,等记者拍完照片就走了。但“板凳妈妈”许月华陪袁术芳坐了几个小时,跟他谈心。后来许月华又来了一次,给袁术芳送了土鸡、鸡蛋和一盆花。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许月华说:在湘潭的道德模范里,她最佩服袁术芳。

湘潭一位民企老板说:“湘潭出了这么多英雄、模范,说明湘潭的民间精神,还是受到湖湘文化影响的,我们叫‘湖南骡子’精神,倔强,敢担当。但湘潭经济长期落后,出不了什么经济人才,从政府到媒体都有一种失落感,不断地推出道德模范,可能也是对这种失落感的补偿吧。”

从2007年到2011年,湘潭市5年换了5位市长,曾经连续有3个春节没有市长,只有“代市长”。政府首长频频更换,湘潭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肯定要受到影响。

一位湘潭律师说:“湘潭市又叫莲城,湘潭莲子是有名的‘天下第一莲’。从污泥中长出的荷花,因为有污泥的衬托而特别美丽。如果我们把湘潭涌现的道德模范比作‘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那么首先就要承认当今社会道德水准普遍降低的现实,不光湘潭,全国都是这样。”

一位跳槽到企业工作的前媒体记者说:“当记者时,我从骨子里觉得湘潭发展思路清晰,很鼓舞人心!后来到了企业,才发现环境真的很糟糕。我到任何部门办事,都要先给人家发一包烟,一包槟榔。别人到我这里办事也是这样。出去请客吃饭,没有茅台、五粮液酒就拿不上手,没有180元一盒的‘和天下’烟就拿不出手……”

赵在和的劝募助学,是非常琐细的工作,每一个细小的成绩,都付出反复的努力。他说:“每年底,我都要给湘潭市、湘潭县文明办、关工委、团委、妇联、教育局写报告,汇报工作,他们一次也没给我回过信,是不是说明他们觉得这事无所谓了?”

许月华虽然不识字,但她很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她不希望记者对她39年里始终不拿工资做过多揣测,坚持说是自己不想要钱。在某次市政府邀请道德模范召开的座谈会上,赵在和抱怨政府每次开会,都不派车来接他们。会后许月华还劝赵在和,说他不应该提这个意见,即使要提,也不应该在会议上提。

4年前,杨应君救了别人的孩子,却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她也被撞成重伤,留下了后遗症,夫妻俩放弃了中巴车生意。儿子断奶后,留在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杨应君到湘潭市一家酒店上班,丈夫去给私企老板开车。在城里,杨应君没有朋友,每天下了班,在出租屋里看看电视,搞搞卫生。将近5年过去了,她仍然陷在难以排解的痛苦中,她应该装了一肚子的话,但她学会的不是倾诉,而是更紧地关闭了自己的心扉。

“那时候我没想这么多,我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指女儿被撞身亡)……”泪水像小溪一样在她脸上奔流。这句话,应该每天都响彻在她的心里。这被媒体、公众称颂是英雄和光荣的行为,却是她深深自责、悲哀和伤痛的源泉。她说她性格“直爽”。但在受访的两个小时里,她说的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里,她在无声地流泪。

那辆肇事车没有牌照,没有行车证,司机没有驾照,所有合法行驶在公共道路上该有的东西都没有,包括有效的刹车装置。事故发生后,有人建议她和丈夫去告司机,让他去坐牢。但他们放弃了。她说:“他也很可怜。”

不管那个司机再可怜,毕竟他做的是违法的事,而且确实严重侵害了别人的生命安全,应该得到法律惩处啊。“但我老公说:我也是司机,他也是司机,他也不想发生这样的事情。”

“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当记者这样追问时,杨应君沉默半天,小声道:“他也不是故意的。”泪水再一次从她的眼眶溢出来。他们没有那名肇事司机,也没得到多少赔偿,这一点,在媒体报道中,被用来突出她人性和道德的光辉。如果她坚定地主张赔偿,严厉地要求给予司机法律制裁,是否她“英雄母亲”的光环就有了瑕疵呢?

这一颗浸泡在泪水里的心,所能得到的最大安慰,是事故发生时,她推开的那6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每年春节都来看她,孩子们叫她“杨妈妈”,跟她说“你永远是我们的妈妈”。孩子们过生日时,她也会去看望他们。

对于成为“英雄”,文花枝一直在温和而坚定地抵抗;媒体对她的报道,她自己很少看,看了心里就难受。她尽量地躲避社会对她的关注,但却总是躲不掉,为此而苦闷不已。

不过,在一位湘潭籍的营销界人士看来,湘潭市政府对道德模范资源的运用还远远不够。他说,“如果政府能把赵在和、文花枝、许月华、杨应君等人打包推出,湘潭会成为全国有名的‘慈善城市’、‘友爱城市’,可以每年在湘潭举办全国慈善论坛,能孵化出好多公益组织和公益人物,从长远来看,也有益于湘潭经济环境的改善……但它不如招商引资见效快,所以政府不重视。”

道德完人之极限

1998年4月,湘潭市关工委副主任对赵在和说:“有人反映,你对超生家庭的子女也扶助了?”

赵在和向记者解释:这是因为某山区贫困村,一个女孩子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她家姊妹3个,她是老大。山里孩子普遍学习成绩差,他想树一个典型,就帮她办了扶助指标。赵在和向关工委领导保证:不会再扶持超生户家庭的子女了。

杨应君和文花枝是在丧失至亲之人或自身肢体完整性的危机下,把它转化为成就道德模范的机会的。显然,大多数人并不会冀望有这样的机会。或许有人说,我们要学的是她们“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不是她们的具体行为。是的,再没有比“自我牺牲”更高尚的道德和行为了,但它只是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决定性冲突,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才会做出的选择,她们的选择对自己或亲人是一种害和恶,但却因可能避免了对别人的害和恶,而受到政府和社会表彰。

“板凳妈妈”许月华或许最符合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要求:她不要工资,39年如一日地照顾最需要爱又最缺乏爱的残障儿童。许月华说自己“命比黄连还苦”。很小就父母双亡,自己又被火车轧断了双腿。1973年,在公社和大队干部奔走下,农村户口的许月华才有机会进入当时只收留城市居民的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从此她不用担心会饿死了。

因此,许月华的“感恩”思想是朴素的。她学会了用两只板凳走路,主动申请帮助护理员照顾残障儿童。她比湘潭福利院任何一位工作人员的“院龄”都长,却一直是一名编外护工。因为她自己是重度残疾人士,对这里的残障儿童不会厌恶,而有天然的亲近感,她把社会给她的爱传递给了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们。

她其实同样有些困惑,就是再次出名前后,大家对她的态度变化。有媒体来采访时,会有原来关系很好的人说她并没有这么好,也不是天天到福利院上班,也不是扶养了那么多小孩。许月华说:“我肚量比较大,只要对得起良心就好。”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7

在历史上,王昭君(生卒不详)是一位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她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即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这个美丽的民家姑娘,年纪很轻的时候就被汉元帝选进宫,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

封建社会里,皇帝有三宫六院,嫔妃美人数以百计,因此,有很多被选进宫的美女,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王昭君入宫以后,也和那些不幸的宫女一样,忍受着深宫的寂寞和凄凉,几年也没有见到皇帝。她悲怨,嗟伤,痛苦,身在禁宫,心向自由,所以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时,王昭君就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担当起和亲使者的重任。

昭君出塞和亲是在西汉末年。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汉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170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战时和。汉武帝即位之前,汉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力充实,逐渐由和亲政策改为武力征伐。几次决定性的战争,匈奴接连大败。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内讧,呼韩邪单于主动与汉联和,亲自入汉觐见汉帝。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朝汉,要求和亲,元帝遂以昭君配他为妻,号宁胡阏氏,并赠送锦绣、杂帛等各种丝织品一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和黄金、图画,以及其他贵重礼物。元帝颁发诏书,把年号“建昭”改为“竟宁”,以象征长久安宁,祝愿汉匈两族永远友好和平。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的迎亲送亲队伍浩浩荡荡万余人离开长安东行,渡过滔滔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沿汾河谷地一路北上,经太原越勾注关(今雁门关)到达平城,又沿武州川水(今十里河)河谷抵武州县(今山西左云县),出红沙岩口达善无(今山西右玉县旧城),从参合口(今右玉县杀虎口)出塞,达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经白道过云中、五原(今内蒙包头西)而达匈奴单于王庭。昭君出塞的路线正史没有明确记载,但清代的《山西通志》、《朔平府志》、《左云县志》均有记载。编纂于清雍正十年的《朔平府志》曰:“蹄窟岭,在(左云)县西北十里,俗传啼哭,讹也。明妃何处不啼哭,盖因出塞,道经此岭,岭路石山有马啼痕迹。至今尚在,故名。”又曰:“东古城在(今右玉县)县东南五十里。相传汉王昭君栖迟之迹。”昭君路经平城时,驻东胜店,因思念故乡而怀抱琵琶弹奏抒怀,走时将琵琶赠予店主,后此店改名为琵琶老店。现在大同市博物馆仍保存着“琵琶老店”牌匾,相传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左云五路山至今仍有昭君出塞时留下的蹄窟岭、饮马泉、晾马台、扇庄等遗迹。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定有历史源渊,当年昭君出塞路经之地,队伍浩浩浩荡荡,车马劳顿,场面热烈,在当地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口碑相传的东西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和地方史志一样都可补正史之缺。另外更有说服力的是,近年山西右玉杀虎口附近出土的“千秋万岁月”汉代瓦当,与1954年在内蒙古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瓦当完全一样,由此可证实昭君出塞所走路线是经过雁门郡的通塞中路。昭君出塞给大同人民留下了深深怀念,故千百年来,口碑相传。

昭君出塞打开了汉匈两族人民和平友好的道路。她把从汉朝带去的珍贵礼物分赠给匈奴的首领,受到匈奴人民的欢迎、爱戴和信任。在茫茫草原,异国他乡,昭君克服一切困难,逐渐习惯了天寒地冻、风沙蔽日的气候和住穹庐、穿皮裘、食牛羊肉、饮浆的塞外生活。她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关系十分融洽,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关系也很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后来是匈奴的右日逐王。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大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被立为复株累若单于,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回到汉朝,“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生有两个女儿。

昭君出塞给雁门、代郡、云中、五原郡及内蒙、大同地区人民带来福祉。在呼韩邪单于归汉以后的五六十年间,汉匈之间出现了“边城晏闭,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万里长城上烽火熄灭,塞内塞外人民的欢声笑语代替了征战杀掳,长城内外人畜兴旺。匈奴人民用马、牛、羊和骆驼,换取汉人的农副产品、铁制农具和手工业制品,互通有无,频繁交往,边境呈现出一派繁荣友好景象。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和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心愿,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往来继续奔走。

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吸引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注意,创作了许多有关王昭君的诗词、散曲、杂剧、传奇、小说、话剧,以及民歌、小调、鼓词和地方戏、音乐、绘画。她在文学艺术上所受到的重视和得到的歌咏,充分说明人们对她的热爱与怀念。历史上,写王昭君的诗词不下600多首,作者400多人。王昭君的故事也被搬上舞台,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代表作。明清时代的《和戎记》、《琵琶语》、《昭君出塞》、《吊琵琶》、《昭君梦》等也是以昭君为内容而写的。这些文学作品,有些是赞美昭君出塞的;也有一些作品,把昭君出塞这件民族团结的好事,写得悲悲切切,变成了个人悲怨与民族矛盾的悲剧,歪曲了昭君的形象,距离昭君真正的精神十分遥远。

建国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词也不少。1963年,董必武同志曾经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掳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以高超的见识,写出了王昭君的历史功绩,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上咏王昭君的诗迥然不同。

王昭君的卒年卒地已不可查考,现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的南郊有一座昭君坟。每到春天,墓上的草发青很早,秋天比别处野草凋零得迟,远远望去呈青黛颜色,因此又叫青冢。如今,昭君墓已经修整得焕然一新,董老的诗已刻在石碑上,历代的碑文也重新修理,依次排列成行,周围绿树成荫,花草茂密。墓旁还新建了一个陈列室,陈列着有关昭君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这个象征着民族团结的昭君墓,也愈来愈彰显出它的光彩。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8

首先来看这段经典材料:

西汉开国功臣多出自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通大义。及为帝,每朝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故樊准谓帝虽东征西战,犹投戈讲艺,息马论道。是帝本好学问,非同汉高之儒冠置溺也。而诸将之应运而兴者,亦皆多近于儒。如邓禹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早与光武同游学,……见各本传。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①

此类揭示变化的材料,包含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命题者可资利用的富矿。先解读这段材料,第一层,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有儒者气象,而汉高祖时期功臣多无赖之徒;第二层,光武帝少年时代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登基后,热衷讲经伦理,本是他天性喜好儒学;第三层,遍检《后汉书》,罗列光武帝时期诸功臣浸染儒学的情况,作为有力论据;第四层,君臣喜好儒术固是一时风气使然,亦是光武帝助推之功。此则材料还透露了赵翼用归纳法进行比较研究的研史方法。

此则材料揭示了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其转捩点,张帆教授给出如下分析:“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的状况不同,东汉创业集团大都出自两汉之际的‘士族大姓’。这一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主要是‘独尊儒术’的结果。独尊儒术使战国以来学说门派各异的‘士’逐渐归于儒学一统之下,其数量大增,并且往往不再以个体‘游士’的形象出现,而是与家族、宗族势力结合起来。一方面豪强大姓多遣子弟读经入仕,从而士族化,另一方面贫寒士人发迹后也会用政治特权扩张家族的经济实力,士族大姓因而产生。”②那么据此出选择题就变为易事,如: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下列对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思想消失

B.正统思想发生了变化

C.民间积极向学

D.《四书》纳入考试范围

此则材料所涉史事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重要教学内容。自2009年浙江自主命题以来,此专题年年都有考查,其地位之崇隆可见一斑。如果只是出出选择题,则材料的使用势必大打折扣。一个大设想由此产生:以此则材料为支点,“瞻前顾后”,命制系列主观题,一则力求做到既能涵盖本专题所涉知识点,又能看出“各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①二则力求做到兼顾知识与能力,以适应高三一轮复习的要求。这个想法是坐而思的灵光一现,其后但凡看到与上述设想相关的资料都分外欣喜,笔之于书,这也正是我对命题葆有持续的温情和激情的原因之所在。

我最先以此则材料为时间起点,命制了如下试题:

题1:材料一: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材料二:唐代新兴之进士词科阶级异于山东之礼法旧门者,尤在其放浪不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一科与娼伎文学有密切关系……然则进士之科其中固多浮薄之士……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②

材料三: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③

(1)结合所学知识,揭示导致材料一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唐、宋士大夫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涵盖了“汉代儒学”和“理学”两个重要的知识点。对“理学”的考查,涉及了北宋五子、南宋朱熹及陆九渊的重要主张,可以说差强人意,但对“汉代儒学”的考查则远远不够。因此我又命制了另外一道题,以此则材料为时间终点,回望春秋战国和汉武帝时代。试题如下:

题2:材料一: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

——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④

材料二: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他认为秦朝是乱世……继起的汉朝必须改弦更张,才能“善治”,这就叫“更化”。……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但是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人君就无以持一统。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⑤

材料三: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光武少时往长安受《尚书》(指入太学,从许子威学《尚书》——引者注),通大义。……是光武诸功臣,大半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孚合。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本皆一气所钟,故性情嗜好之相近,有不期然而然者,所谓有是君即有是臣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

“东汉功臣多近儒”

(1)结合先秦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张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所示变化的原因。

这样往前一延伸,“百家争鸣”这个知识点就照顾到了,既重点考察了先秦儒学又兼及法、墨。因课本未涉及道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知识,故不横生枝节,自寻烦恼。同时通过材料二,一是较完整地考查了教科书所及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避免片面强调其主张“大一统”;二是此则材料,从宏观到微观,从虚入实,从逻辑上理顺了董仲舒的思想。教科书中分两段叙述,第一段讲“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当“更化”须“更化”和君主受命于天,复另起一段讲“一统”,①实不利于教与学。

命题至此,围绕这则经典材料的使用算是告一段落,但材料所揭示的“儒学发展”这条线尚未完成,整个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未能涵盖。因此,我又以题1材料三为时间起点,命制了下面这道题:

题3:材料一: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他们在私生活方面,亦表现出一种严肃的制节谨度,而又带有一种宗教狂的意味,与唐代士大夫恰恰走上相反的路径,而互相映照。因此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到政治社会的实现问题上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学术的意味。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清朝)大批学者沿着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实证研究一途,反对空言性理,致力于用考据方法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形成了被称为“汉学”(因其治经方法近似汉儒)的新学风。相反理学则被称为“宋学”,受到冷遇。……清朝汉学研究虽然取得了相当高的学术成就,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脱离现实,于时事无补。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②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一些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代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新思潮。著名代表人物除林则徐外,还有魏源……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种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中,清朝的学风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此种学风与顾炎武等思想家的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新思想的积极影响。

此题沿着宋学,首先考查了“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又有考查了“新思想的萌发”,试图为命题的延续做铺垫。材料二和第(2)问用意有三:一是为专题导语“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时期一些有批评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④提供一个注脚。二是教科书专题三第一课有一段话:“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⑤教科书的编写由清初跳到晚清,由经世致用跳到埋首经书,学生会感觉突兀,因此通过清朝汉学与清初顾、黄、王经世致用思潮的比较,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是从命题技巧上,为第(3)问张目。

以上三道题,较好地完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命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服务于高三一轮教学。在命题过程中,我也形成了如下几点认知:

第一,认真解读经典材料,这是我们命题能否起步的关键。新课改以来,看看教师的ppt就知道,我们动手动脚找材料的能力大大增强,但能否用好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周崴老师提出的咀嚼经典材料的三步对命题很有启发,即“在宏观解读经典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其主体信息”,“在回到‘历史现场’中深化对经典材料的理解”,“在变换视角中拓展对经典材料的认识”。①这其实涉及对材料的“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的研读,应该贯穿命题始终。

第二,认真领会专题主题,这是我们命题能走多久的支撑。人民版教科书在每个专题前都编写了“导语”和“学习建议”,这对我们命题重点的选择和主题的把握,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命题实践始终抓住了“导语”的主线,把知识、能力、价值观融合起来。

第三,认真阅读名家著作,这是我们命题能否出彩而不出错的保证。我非常认同“张元之问”:“我们讲到中国远古的历史,会提及安特生、李济和张光直吗?讲到秦汉,会提及钱穆的《秦汉史》吗?讲到中古时代,会提及陈寅恪的一些重要观点吗?讲到元代,会提及陈垣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吗?”②上述三题引用了赵翼、钱穆、陈寅恪、翦伯赞、余英时等史学名家的论述,为试题增色的同时,也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如题1的第(2)问,原来的设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与宋朝士大夫精神的关系。”但在认真阅读钱穆的《国史大纲》后,我改成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士大夫精神在理学中是如何体现的”。个中不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思考。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9

1 石刻档案文献可厘清李?A家世与生平事迹

1.1 《李?A墓志》丰富了史书记载。唐朝科举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下诏举行。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要求很高,后渐废。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向不为人重视。所以,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主要科目。最初只是试策,考试内容为经义或时务。明经重帖经、墨义,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两边蒙上只可看见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则是对经文字句作简单的笔试。相对而言,进士科就比较难,所以当时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墓主人李?A是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进士科头名状元,其学问应该很扎实。但史籍对其家世、生平事迹的记载则惜墨如金,如《前定录》云:大和元年“状元姓李,名合曳脚”。《方舆胜览》卷二十四《湖南路?道州?人物》云:“李?A,太和元年擢进士第一,崔郾为座主。或谓即与刘?同应贤良方正者。”《明一统志》卷六十五《永州府?人物?唐》云:“李?A,延唐人。太和初擢进士第一,同榜者三十四人,而萧??、崔慎由、崔铉后并为相。或谓?A与刘?同应贤良方正科者。今县有李状元祠。”《登科记考》卷二十大和元年进士科记载李?A为该年的状元等寥寥数语,更宽泛的相关记载则无从查阅。

《李?A墓志》则记述较详:李?A字子玄,少小聪颖5岁能念诗书,9岁能写文章,15岁即有担当,27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端州员外司户、郎州司马、岭南副经略使、贺州刺史等甚详。

1.2 《李?A墓志》确定了李?A的生卒年。李?A生卒年向无明确记载,周腊生编著《唐代状元谱?唐代状元奇谈》时,是设定李?A30岁中状元,享年60岁来推算的,得出他大约生于贞元十四(798)年,卒于大中十一(857)年的结论。《李?A墓志》给出的资料则十分肯定,“会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殁于贺州刺史宅。年?c五。”推知李?A生于唐贞元十五(799)年。石刻档案的记载,廓清了长期以来关于其生卒年的含混记述。

1.3 《李?A墓志》厘清了李?A的家世源流。既然史籍少有李?A本人的记载,遑论其家世渊源了。然,石刻档案可知其出身世宦之家,曾祖李怀让,官至御史中丞、赠兵部侍郎。祖父李揖,官至户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访使、赠户部尚书。父亲李严,官至饶州乐平县尉。《李?A墓志》的撰写者李?,是其兄弟之一。李?A娶河东裴氏夫人,生儿小经、龙郎,生女泰来子。裴夫人祖父裴渐,官潞州大都督府户曹参军。父裴溱,官大理评事。外祖父卢群。

李怀让,新旧唐书有记载,《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有同华节度使李怀让,《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上有蒋国公李怀让。以生活年代推算,均与李?A曾祖不相当。那么,依据《李?A墓志》来补出一个“官至御史中丞、赠兵部侍郎李怀让”是否可以呢?当然可以,这也是石刻档案补史之阙的价值所在。

李?A祖父李揖,有“?g请自选参佐,乃以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的简略记载,与《李?A墓志》同时出土的另外几方李氏家族墓志则做了补充,如《李郁墓志》有“祖揖,皇户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访使,赠户部尚书”,《唐孝子故庐州参军李府君(存)墓志铭》有“大王(父)揖,皇户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访使,赠户部尚书”,《李廿五娘墓志》有“曾祖揖,皇户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访使,赠户部尚书”,《李端友墓志》有“曾祖揖,皇户部侍郎,赠本曹尚书”等记载。

关于李?A父亲李严,在唐史中也有同名同姓的两个人。一是贞观年间的史官,一是元和年间邯郸人。这两位或因时代合不上,或因籍贯对不上,均非李?A之父。《李存墓志》有:“王父严,皇饶州乐平县尉。”又《李端友墓志》:“祖严,饶州乐平令。王父郁,历莞榷,累官至殿中。章绶银鱼。”考证可知,李?A兄弟至少有李?、李存、李郁等三人。

李?A夫人的外祖父卢群,《旧唐书》卷140、《新唐书》卷147有传。卢群(742-800)字载初,范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八年辟为从事,建中四年以监察御史领江西行营粮料使。兴元年为江陵、襄阳判官。贞元六年拜侍御史,累转左司、职方、兵部三员外郎中。贞元十六年拜义成军节度、郑滑观察等使,卒,赠工部尚书。

2 可依石刻档案订正史误

2.1 更正李?A字号的误用。《全唐文》收李?A《乞旌刘?直言疏》,传为:“李?A,字子元,举太和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调河南府参军,历贺州刺史。”《新唐书?艺文志》录“李?A《骰子选格》三卷”,则注为:“字仲玄,贺州刺史。”比照《李?A墓志》可知,李?A字“子玄”,《全唐文》之所以作“子元”,当是清人因避讳而改字。那么,《新唐书》作字“仲玄”则完全是错误的。

2.2 李?A籍贯得以厘正。《明一统志》载,李?A为“延唐人”。周腊生《唐代状元谱?唐代状元奇谈》采用此说,不仅定为“延唐人”,还注明今湖南宁远县人。《旧唐书?地理志》所载道州属县有延唐,本“汉泠道县,属零陵郡,古城在今县东界南四十里。隋平陈,废泠道入营道县,仍于泠道废城置营道县。武德四年,移营道县于州郭置,仍于此置唐兴县。长寿二年,改名武盛。神龙元年,复为唐兴。天宝元年,改为延康(‘康’为‘唐’之误,中华书局校点本已改正)”。《新唐书?地理志》载道州江华郡属县有延唐,上县。“本梁兴,萧铣析营道置,铣平,更名唐兴,长寿二年曰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又更名。有铁。”由此可以看出,延唐??该属于今湖南境内的南方县份。而《李?A墓志》盖则为“唐渤海李府君墓志”,说李?A为渤海人。《新唐书?地理志》曰:“渤海。紧。垂拱四年析蒲台、厌次置。有盐。”另外,在《新唐书?地理志》(卷三十八)及《元和郡县图志》等书中都有相同的记载。唐时的渤海位置大约在今东北地区一带。关于籍贯,《李?A墓志》里还有旁证文字:“(唐开成)五年十一月,除贺州刺史。人不知所出,或云:府君留南土久,熟其风俗,朝廷欲苏息蛮夷蠢类,故选才人为牧。”再次证明李?A是北方人而不是南方人,只是“留南土久”了。

2.3 订正记事的时间误差。李?A出任贺州刺史的时间有多种记载,如《南都新书》载,“李?A除贺州,人言不熟台阁,故著《骰子选格》”“李?A为贺牧,与妓人叶茂连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咸通以来,天下尚之”。后,多依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的说法,认为李?A任贺州刺史是在唐大和四、五年间(830-831年)。《李?A墓志》则有准确的时间记载,即李?A任贺州刺史是在唐开成五年至会昌二年(840-842年)。

2.4 记载仕历详细。相对于以往史料对其履历的语焉不详,《李?A墓志》则描述了他的早慧与志向远大,5岁念诗书,9岁写文章,15岁能以生物为己任,27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时,因发现礼部试卷题目中有家讳而退出,28岁再试,竟被主司擢居第一名。大和二年(828年)29岁参加能直言极谏科,考中三等。李?A能在30岁前连中进士科和制科并入仕,与同时代通过科举的知识分子相比是幸运的一位,也算得上是仕途比较顺利的进士科状元。入仕后,初授河南府参军,时任河南尹韦弘景很赏识他的能力,当韦出任东都留守时,推荐他为大理评事府史。唐大和六年(832年)为河阳节度温造手下的掌记,大和八年转里行监察,后温造任御史大夫,李?A为监察御史。大和九年李?A贬端州员外司户。唐开成三年(838年)十二月,诏移郎州司马;开成四年,经岭南节度卢公钧奏为副经略使;开成五年十一月就职贺州刺史,直到会昌二年(842年)十二月卒于任所。

3 石刻档案文献可印证史书对人物评价的公允

李?A性格直爽、仗义执言。如,唐大和二年(828年)制举考试事件,给当时的文人阶层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冲击,也对当时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的史料记载有:《旧唐书?刘?传》载,“是岁,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M、库部郎中庞严为考策官,三人者,时之文士也,睹?条对,叹服磋悒,以为汉之着晁、董、无以过之。言论激切,士林感动。时登科者二十二人,而中官当途,考官不敢留?在籍中,物论喧然不平之。守道正人,传读其文,至有相对垂泣者。谏官御史,扼腕愤发,而执政之臣,从而弭之,以避黄门之怨。唯登科人李邰(当为?A)谓人曰:‘刘?不第,我辈登科,实厚颜矣!’请以所授官让?。事虽不行,人士多之”,《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条,“大和二年,裴休等23人登制科。时刘?对策万余字,深究治乱之本,又多引《春秋》大义,虽公孙弘、董仲舒不能比肩也。自休已下,靡不裣衽。然亦指斥贵幸,不顾忌讳,有司知而不取。时登科人李?A诣阕进疏,请以己之所得,易?之所失,疏奏留中,?期月之间,屈声播于天下”,《唐会要?贡举中?制科举》载,“大和二年闰三月,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李?A、沛休、杜牧、郑亚……及第”等。

作为这一事件的重要当事人,《李?A墓志》中也有显示,如“明年,就试,主司考第擢居第一。后应直言极谏,天子读其策,诏在三等”,这与上述史料记载完全一致。非但如此,《李?A墓志》还有详细补充:“然?策高其,人间喧然传写,不旬日,满京师。稍稍入左右贵幸耳。左右意不平,欲害?者绝多,语颇漏泄。府君虑祸卒起,不可解,欲发其事,俾阴毒不能中,乃亟上疏言?策可用,乞以第以官让?,冀上知其事本末,即?得不死。疏奏,天子以为于古末有,召宰相问:宜何如?宰相奏不可许。由此上尽知?策中语,?获卒解。府君犹左授河南府参军。”对制举考试事件内幕的揭示,丰富了后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全面认识,对于研究和观察中晚唐时期的士族文人和宫廷宦官之间的争斗也有帮助。

4 结语

《李?A墓志》的出土,既是重要的地方文献史料的新发现,也是一份难得的古代实物档案资料。其地方文献的特征就是特定时期某一地域知识史料的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河南这一地域特定的社会环境,属于地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产物。反映了这个地区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要人物、事物、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资料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10

关键词: 《十七史蒙求》 史学意识 蒙学教材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重刻西域人华化考序》中曾提到:“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宋代史学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专门性的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十七史蒙求》,以窥见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

一、《十七史蒙求》简介

自古以来,学者们都深谙蒙学教育的重要性,明代学者沈鲤的《义学约》中说道:“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蒙学教材作为蒙学教育的工具,也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早在周代就出现了识字类蒙学教材《史籀篇》,到宋代,蒙学教材数量增多,并在内容上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历史类蒙学教材、通识类蒙学教材等纷纷涌现。

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编写的《十七史蒙求》,即是此时期历史类蒙学教材的主要代表之一,此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圣君、贤相、忠臣、义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妇功业事实”[1]。书名中所谓的“十七史”,乃指从《史记》至《新五代史》17部史书所记载史事的时间范围。全书取材范围除上述十七部史书外,部分内容还取自《华阳国志》、《新序》等多种史著。此书编写体裁沿袭唐代李翰所创设的“蒙求体”——四字一句,上下句两两相偶,从而让蒙童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全书内容由众多历史典故构成,这些典故对蒙童而言难免有些艰深难懂,因此作者在正文之后附以史传为蓝本的详细注释。这些字数超过正文数十倍的注释既能帮助蒙童学习,又为塾师教授此书提供了参考资料,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十七史蒙求》的史学意识分析

《十七史蒙求》以故事的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述方法,将内容繁复的历史知识娓娓道出,以达到丰富蒙童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效果。以下通过分析书中历史典故的选择依据,以及历史事件的主体构成等,逐层论述此书中所蕴涵的史学意识。

(一)以“历史性”为选择历史素材的依据

《十七史蒙求》所记载的史实并不是通过考证、校勘、分析抑或综合而来,而是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作为甄选史料的标准,对以往史书中的史实进行选择和组合。这样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经过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客观存在。其“历史性”体现在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主观思想内化于客观存在的具体历史事件之中。因而选择这种“历史性”的历史事件意义在于,选择关联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共同信仰的历史事实,及这一共同信仰在不同时间凭借不同事物表现出的整体发展轨迹。

从全书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可见,作者主要选择了忠、孝、仁、义之士的史实,以类相集,联以音韵,编辑成册。借此传承前人的宝贵思想,深化民族的共同情感,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孝经》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与悌是实践仁德、构建良好人伦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因此,首先,书中列举了孝悌之人如“自楚见母,求笞代兄”中的陆景融与韦嗣立;“赵孝替弟,季江代兄”中的赵孝和姜肱、季江兄弟等典范人物。其次,“仁”乃儒家之精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为发扬“仁”道,书中收录了大量仁义聪慧的文臣武将的历史事迹,如“宋就交欢,羊祜通和”,记载的便是梁国大夫宋就教导百姓以德报怨和晋代官员羊祜以仁义之举使吴人翕然悦服的事件。这些文臣武将的故事饱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值得蒙童借鉴和学习。再者,“廉洁”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自古以来,廉洁守志的清官都受到世代人的敬仰,被历代诗人学者传颂。因而作者对此类人物也不乏记载,如书中“卢门不箔,崔室无庑”中的唐吏部尚书卢怀慎与崔郾虽位居高位,但清廉节约,所居住非常简陋。这些史料的选择不仅仅是对学生美德的培养,也是对他们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更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为人的基本原则。

总而言之,书中有意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的典型人物故事,把深奥的道德理论、抽象的道德说教化作具体行为的描写,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在蒙童的价值观念中,以更好地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

(二)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的选材标准

“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续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3]所以书中主要依据道德原则,择录一些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以事载理,事理并举地再现了那一时代人们的优秀品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蒙童传递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但同时,本书又是一本历史教材,作者在择善的基础上仍基于史学的基本原则而作,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全貌。

历史的主体是人,人既有“善”君子,又有“恶”小人。但为了弘扬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贤人君子总是比龌龊小人更值得我们偏爱,钱穆先生就曾说:“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我称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国的历史精神”[4]。但若仅限于此的话,此类历史将会是不完整的历史。事实上,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时间轨迹,它并不全由高尚道德所引导,有时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来自恶劣私欲的冲动。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小人的行迹不合乎“道德精神”所以否定其存在的客观性。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需同时看到善与恶,才能从历史那里真正得到启发、教训和经验,这才是符合历史本来法则的正确态度。换言之,我们既要坚持道德原则,即以历史主体的行为是否依“善”为判断标准,又要坚持事实原则,即一种辩证的鉴别,它承认历史主体的主观性,同时也要求主体在主观外必须承认历史客观事实。因为“光是道德判断固足以抹杀历史,然就历史而言,无道德判断亦不行(道德在此中不能是中立的)。盖若无道德判断,便无是非。”[5]

因此,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在大量选取忠孝仁义之士的同时,也辑入了与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恶吏、酷吏等反面教材,公正、理性地展现他们各自存在的意义。如“白起当死,邓禹必兴”中将滥杀之人白起与不妄杀一人的邓禹进行了对比。除这一形式外,书中还连类而及地列举了“恶”小人。如“周兴大瓮,元礼铁笔”,即记载了两个臭味相投不合乎道德准则的历史小人周兴与索元礼。虽然这些小人的行径是我们所不齿的,但并不代表关注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反面教材,教育我们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将这些小人与正人君子进行对比,也潜在地赋予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因而,在选材的标准上,不仅仅坚持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为选择依据,而且坚持道德原则和事实原则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为蒙童提供成功的经验,而且可以让蒙童从消极方面吸取教训,进而潜移默化地向孩童传播了辩证的历史准则,更好地实现了历史的教育价值。

(三)历史事件的主体由英雄与群众共同构成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社会中的每一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人都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历史的人物浩如烟海,但这众多的历史人物又并不能完全被载入史册,也没有任何一位史家能将这全部的历史记载在册。而如何在有限的史书中记载最有价值、最深刻的内容,即以怎样的标准来界定史书内容、范围和主要着眼点,成为了历代史家们一直思索的问题。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应记载“事关军国,理涉兴亡”之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应记载“大兴衰、大伦理”之事。而诗人王令在编著童蒙教材《十七史蒙求》时则不这么认为,他从蒙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记载“大治乱”得失之事基础上,对“州闾细事,委巷琐言”之事也给予了关注。因为,历史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或英雄创造的,在这之外“还有不少人物,各有作用,各有影响。其作用影响,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相反相成,而始得成此一共业。”[6]可以说,普通百姓与统治阶级共同创造了历史。只是群众与统治阶级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才有所不同,但两者必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完整的历史。因此,在蒙童接触历史的伊始,为了给蒙童一个完整历史的缩影,同时避免在蒙童最初印象中产生“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觉,《十七史蒙求》有意将彪炳史册之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与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同时编入其中。

全书在这一编写原则的指导下,既记载了上层统治者的事迹,例如“宋武纳衣,隋文昔服”中宋武帝与隋高祖,“敬宗从裴,成帝听薛”中的唐敬宗和前汉成帝,“孙权优劣,太宗可否”中的孙权与唐太宗,“太宗怒范,汉文责唐”中的唐太宗和前汉文帝等。同时也辑入了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如贫而好学之士“徐写甘蔗,虔写树叶”中南朝孤贫的徐伯珍与唐代家境贫寒的郑虔刻苦学习的故事,“珪母具酒,宗亲广被”中教导儿子“亲仁者,远小人”、见识深远的母亲,貌丑而有才之人“鬷蔑言善,子羽名振”,“书法不隐”的史学家“太史载崔,董狐书盾”,及忠于职守之人“神竭于颂,精尽于弓”等。书中的英雄与群众虽所处地位不同,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不朽的,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共同出现于此书,赋予了蒙童一个较完整的社会,不仅有助于扩大蒙童的历史知识面,而且有利于蒙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可见,《十七史蒙求》在选材标准及对历史主体构成的认识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的史学意识。真切体会书中体现的史学意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王令.十七史蒙求[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宋]朱熹.论语[A].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134.

[3][宋]朱熹.小学集注[A].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64.

[4]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124.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11

年初以来,中国三番五次地有携程、Tom、盛大、五一Job、金融界、e龙等网络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在这些网络公司之中,金融资讯提供商金融界召募资金超过八000万美元,以1鸣惊人之势吸引了众多媒体、投资人的眼球。很难想像这家在5年前埋没于众多金融资讯网站中,市场经验以及份额极低的公司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

长征之路的遵义会议

金融界原名“金融街投资理财网”(在纳斯达克上市以前,为了区分于国内A股市场的1支同名为“金融街”的股票,“金融街”更名为“金融界”),成立于一九九九年八月,由IDG出1部份风险投资。而另外一家财富软件(北京)公司也是由IDG投资的,两家公司运作患上都不是很胜利。IDG将两家公司合并,在众多财经网站中金融界只是1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二000年一月,公司账户上仅剩八0万元资金,由IDG投入的资金快用完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IDG中国区总经理周全找到了时任大连雅奇公司老总的宁君担任公司的CEO,以改变颓势。宁君堪称是软件界的传奇人物,七年前,他辞去军中教授职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把雅奇这家原来只有六名员工,账面只有三万元,商只有三家的软件公司做到了盘踞中国MIS软件 八0%的市场份额。恰是宁君这类令公司起死复生的能力令不曾经谋面的周全大为心动 :或许宁君可以匡助金融界走出低谷。

当时,四二岁的宁君已经经在大连有自己胜利的事业。而经金融界投资方IDG中国高层通过量方游说,宁君的创业热忱又被激起出来。二000年初,他离开大连的家到北京担任这家金融网站的CEO。IDG对于宁君的加入充溢了信念,追加投资一000万元,而后金融界又取得新加坡VERTEX团体的投资。

与当时众多网站烧钱以吸引公家眼球的理念不同,宁君以运营1家企业的方式管理着金融界,所有的运营必需讲求投入产出比。与其他网站1样,当时的金融界是证券、银行、外汇、期货甚么业务都做。分析金融界之所以走入低谷的缘由,宁君认为公司没有找到1个赚钱的商务模式。当时公司的资源有限,宁君刚上任时公司账面只有八0万元,员工只有四0人,必需找1条做专的道路以博得竞争优势。二000年年中,宁君说服董事会金融界只做1个业务——证券的B二C,只给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信息产品以及分析工具,再也不给任何机构提供金融信息服务。这1市场定位的确立,就像中国红军长征之路的遵义会议1样,在本身实力弱小的情况下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在中国股市大势几年来1直走低的情况下,这个准确的商业定位给金融界带来了巨大的回报。金融界从二000年八月开始构架产品以及服务体系,二00一的二月陆续推出金融产品,三月开始收费,在本钱没有涓滴增添的情况下,四至七月获得了每个月收入递增三0%以上的事迹。二00一年年底金融界实现了赢利,并1直伴同着它走到了纳斯达克。

不1样的企业文化

对于于任何1家公司来讲,找到准确的商业定位是最症结的1件事,所谓做正确的事,而如何能够保证这1商务模式能够为公司带来利润,即正确地做事一样也是相当首要的。而宁君有中国优秀军人身上的许多闪光点:敬业、执着、当真、务实,在难题眼前百折不挠,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去死。宁君曾经经说过“企业竞争,说究竟是人的竞争,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总裁文化,有甚么样的将军必定会带出甚么样的兵。”

很难想象,公司至今包含宁君在内的任何1位高管没有公车,员工时常在上下班挤公共汽车的时候遇到宁君。依照正常的企业思惟,买1量高档的小汽车可以晋升企业的形象,而金融界的企业形象宁君不是用汽车去表达,他只重结果,不讲情势。宁君是能坐公共汽车就不打车,能打一.二元的车就不打一.六元的。他一样请求公司的管理团队、所有员工都逐步养成这样1个好习气,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几年下来,公司员工的思想、行动遭到宁君的沾染,没有谁花钱大手大脚的。

而令更多网站CEO所不及的是,宁君的努力程度是超乎想象的。COO吴波形容宁君对于工作投入的程度是“殚精竭虑”,“他会把事情想透,把所有的难题都预先想好,相应的解决方案也都想好。”宁君时常工作到夜半二点多,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咱们其实其实不比竞争对于手聪慧或者强大多少,只是在他人睡觉的时候还睁着眼睛继续工作。”他最为精典的1句话就是“又到礼拜天了,最恨礼拜天”。5年来,宁君的家人1直在大连,他的孩子考高中、大学他都不在身旁。就是宁君的这类奉献精神带动了从高管团队到员工的所有人。所之外人能看到的情形就是,每一天下班后,公司部份员工还在加班赶任务、做策动。犹如他们的CEO1样,每一个员工都把公司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此时高管的任务就是敦促大家下班。

金融界的另外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以起码的人创造了最大的价值。直到上市以前,金融界1直保持在四0人摆布,这在同类网站中是很少见的,其他同类网站至少是其人数的五~八倍。宁君培育员工的理念是1专多能,他请求每一1个员工除了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身兼其它几个工作:比如前台除了了接电话以外,还要招待来访客人,公司收发(产品外寄予接管汇款)、刻录光盘等等事情。这样做的益处就是公司有更多的人材贮备,不至于由于人员的流失发生风险,对于个人来讲也增添了技巧。上市以后,在公司创立之初就做前台的1位员工到财务部做了出纳,而原来的出纳则做了会计。宁君的这类“兼岗”方式与外企所流行的“轮岗”方式在公司人材贮备与培育的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宁君的军人风格相适应

,公司的管理轨制无比严格。从高管到普通员工,不管是谁背反公司轨制都1视同仁。在执行严明的纪律以外,宁君更愿意营建1种家1样的文化。前台墙上的红布上有这样1句话“相亲相爱1家人”,吴波说那是每一1个员工的心声。如果员工身体、或者家里有事情,公司高管会给予无所不至的关怀。比如谁感冒了回到家里,宁君要自己打电话问候。就在记者采访吴波时候,管理机房的员工在家里把脚扭了,找吴波签字,吴波的第1句话就是:“你的脚怎样样了?” 宁君把军人1样的严明纪律、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打造了金融界坚不可摧的斯巴达方阵。恰是这个“魔鬼团队”把金融界推向了纳斯达克。

冲向纳斯达克

公司事迹1直不错,去年金融界的股东开始分红,上市成为了1件瓜熟蒂落的事。公司1向低调,在金融界上市以前,除了了董事会成员以及公司高管以外,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金融界上市的动静。四月份,上市以前董事会为公司增添了两位高管,1位是曾经任搜狐副总裁的CFO钱中山,1位是曾经任著名商业信息服务机构美国邓白氏公司全世界商务战略发展总监的COO吴波,这使金融界的上市之路更加顺畅。

通常1家公司上市需要六~九个月的时间,金融界只用了六个月时间就1路绿灯胜利上市。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为了这个进程,吴波认为有几个缘由:首先是公司的事迹好,金融界的增长无比迅速,与去年相比公司今年的收入增长超过了二00%。其次是财务干净,没有风险。个人投资者要患上到金融界的信息产品以及服务首先要通过邮局汇款或者者网上划款,至少预支1年的服务费。由于公司的这类商务模式好,公司乃至没有应收以及应付账款,德勤审计师审计以后无保存意见 ;没有任何法律官司,律师也很快过关。金融界此次IPO的承销商摩根大通,评价金融界的上市案子是这么多年里完成患上最轻松的。

金融界上市时召募资金超过八000万美元,是此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络股中融资额较高的,这也是金融界自己也始料不及的。谈到融资额度何以这么高时,吴波认为可能机构投资者对于金融界要做中国的布隆博格充溢信息心。美国的布隆博格成立于一九八0年,在财经信息服务方面做患上无比卓越,提供无比专业的金融信息,作为后起之秀的布隆博格远远超过有一00多年历史的英国露透公司。金融界与布隆博格的业务无比相近,机构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也会成长起这样1家企业。在上市路演的进程中,机构投资者看好宁君,认为他可以把金融界做成中国的布隆博格。

与宁君刚进入金融界时所定的原则1样,上市以后依然要回到企业的基本面:做企业,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上市以后金融界的股票价格呈现了波动,对于此,宁君与吴波等高管都视为正常,不管股价涨跌,金融界前进的步伐都不会休止。“咱们具有1流的商务模式,1流的团队、1流以及品牌以及服务、忠实的用户群,和潜力巨大的中国金融市场,不管股价涨跌,人们对于于高品质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是永恒的。”宁君执着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在刚刚上市后不久的一0月二九日,金融界推出了中国第3代财经资讯平台——《中国股市X档案》,这是金融界在财经金融信息、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的金融信息加工、收拾、组合方面5年经验的结晶。这个只要是金融界的付费用户就能够下载的软件将基金经理人、操盘手的思惟逻辑提供给个人投资者,从宏观信息、板块、上市公司信息、到各个机构的评估无1不实时地囊括进来,而且软件设计患上极易操作。金融界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股市X档案》成为中国金融财经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信息服务的业内标准。

在个人投资者金融产品服务的精专方面,金融界已经经做到了行业内的极至,B二C的模式胜利以后,金融界将把业务扩大到保险、银行、期货、外汇等金融机构方面,也就是回头做几年曾经做过的B二B业务,给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信息产品以及分析工具。金融机构的需求与个人的不同,产品设置将与提供给个人的不同,价格也将更高1些。金融界1方面在纵的方面更为深刻,另外一方面在横的方面业务规模更宽,而匡助人们做投资决策,提供金融信息产品以及分析工具的定位将不会扭转。

少年君子事迹材料范文12

1.悟读法。“悟读”就是通过反复的阅读,以达到明其事、知其人、悟其理的阅读法。一般的文言文,从局部入手,反复研读,是不难入文的。入文后再往下读,就会比较轻松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了。

2.猜读法。“猜读”是针对个别字词的理解而采用的方法,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当看到不理解的字词时,不要急着去看注解,而是要先根据前后文的文意,结合字形去猜测其意思。猜得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理解起来也就迅速了。

3.背诵法。为了形成文言语感,我们需要背诵朗读文言文。背诵一定的篇目后,我们就会对虚词处的停顿、文句的语气有一个直观的把握。这对于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练习法。“练习”就是对文言文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赏,通过练习达到对文言文字词和意思的准确理解。

5.涉猎法。课外时间,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分专题,或分作家,广泛阅读唐代散文,可不求甚解,但求大略。这种做法,可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可提高我们的悟性。

阅读训练一

一代谏臣魏征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彦博曰:“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谢曰:“臣闻君臣同心,是谓一体,岂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兹路,邦之兴丧未可知也。”帝矍然曰:“吾悟之矣!”征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尧、舜氏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靖言庸违,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朱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征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征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征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谓彦博行让征。

让:责备

B.忠臣,己婴祸诛

婴:蒙受

C.征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 忽:懈怠

D.执之四五然后赦。

执:逮捕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虽有共、鲧,不能塞也。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①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C.①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②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①宫人无发,乃称其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各句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魏征“进谏”直言不讳的一项是( )

①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②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③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④贞观之初,导人使谏。

⑤守法如此,不畏滥罚。

⑥赏帛罢之,意终不平。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毁谤魏征偏私亲戚,查明真相后,唐太宗责备魏征不能留心行止,躲避嫌疑,魏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进见请求唐太宗宽恕。

B.魏征表示愿做良臣而不做忠臣,目的在于规谏唐太宗任忠纳贤,做到上下同心;又以往古君王的兴败为例,在于说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C.魏征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又把唐太宗的“纳谏”表现分为“导人使谏”“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三个阶段,并用事实进行了说明。

D.魏征针对唐太宗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情况,直言进谏,对唐太宗提出了批评,他的话使唐太宗猛省自咎。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为人臣,不能著形迹,远嫌疑,而被飞谤,是宜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传跃/设题】

阅读训练二

白居易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选自《旧唐书》)

【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著作郎吴人顾况

投:迎合

B.箴时之病

箴:劝戒

C.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

D.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 善:友好

2.下列四组句子中黑体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B.①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 ②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C.①箴时之病 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D.①深无益于圣朝 ②望长安于日下

3.对下列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

斯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

禁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上前:走上前去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白居易善谏敢谏品格的一项是( )

①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②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③居易面论,辞情切至

④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⑤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

⑥由是多见听纳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叙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易进谏。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晓龙/设题】

参考答案

《一代谏臣魏征》

1.D(和成语“各执己见”中的“执”意思相同,坚持,固执)

2.B(连词,于是,就。A项①连词,表转折,虽然;②连词,表假设,即使。C项①介词,把,拿;②副词,通“已”,已经。D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

3.C(②是太宗皇帝的问话;③是魏征《西汉》诗中的句子;⑤是太宗皇帝说戴胄的话)

4.A(“魏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进见请求唐太宗宽恕”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5.①魏征身为臣下,不能留心行止,躲避嫌疑,因而遭人毁谤,这是应该予以责备的。②作为良臣,自身承受着美好的名声,也使国君有着显耀的称号,子子孙孙相传和继承着,使福禄传续而没有穷尽。③人臣上书谏君,言辞不激切就不能启发陛下的思想,言辞一激切就接近了讽刺毁谤了。

《白居易》

1.A(A中的“投”不是“迎合”之意。原文中说“(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送之顾况门下,顾况亲自迎接他,所以“投”应是“投送”之意)

2.C(A.①表因果;②表转折,但是。B.①做动词,认为;②是介词,凭借。D.①是介词,对;②是介词,在。C.①②均为助词“的”)

3.D(D中的“上前面论”是“在皇上面前当面评说”的意思)

4.C(①表明白居易有才学。④说别的谏官。⑥叙述皇上的英明。有此三项的都不宜选)

5.B(B中的“无人向皇上报告”,应是“奏章入宫,皇上不予答复”之意。报:回答,答复)

6.①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的心意的。

②不能让天下的人认为您得了王锷的进奉而给他宰相的职位,(这样做)对圣朝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答案:

《一代谏臣魏征》

1.D(和成语“各执己见”中的“执”意思相同,坚持,固执)

2.B(连词,于是,就。A项①连词,表转折,虽然;②连词,表假设,即使。C项①介词,把,拿;②副词,通“已”,已经。D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

3.C(②是太宗皇帝的问话;③是魏征《西汉》诗中的句子;⑤是太宗皇帝说戴胄的话)

4.A(“魏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进见请求唐太宗宽恕”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5.①魏征身为臣下,不能留心行止,躲避嫌疑,因而遭人毁谤,这是应该予以责备的。②作为良臣,自身承受着美好的名声,也使国君有着显耀的称号,子子孙孙相传和继承着,使福禄传续而没有穷尽。③人臣上书谏君,言辞不激切就不能启发陛下的思想,言辞一激切就接近了讽刺毁谤了。

《白居易》

1.A(A中的“投”不是“迎合”之意。原文中说“(白居易)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送之顾况门下,顾况亲自迎接他,所以“投”应是“投送”之意)

2.C(A.①表因果;②表转折,但是。B.①做动词,认为;②是介词,凭借。D.①是介词,对;②是介词,在。C.①②均为助词“的”)

3.D(D中的“上前面论”是“在皇上面前当面评说”的意思)

4.C(①表明白居易有才学。④说别的谏官。⑥叙述皇上的英明。有此三项的都不宜选)

5.B(B中的“无人向皇上报告”,应是“奏章入宫,皇上不予答复”之意。报:回答,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