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时间:2023-02-13 10:16:4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实践;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063-03

引言

自1985年率先开设外事管理专业(先后更名为国际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以来,上海外国语大学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走过了1/4个世纪。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关关系学三个本科专业。秉承外语院校特色和优势,多年来,学院一直立足于培养既精通外语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专业的课程均覆盖国内外该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即专业英语八级)。上外复合型管理类毕业生以工作层面会英语、交流层面懂专业、合作层面通文化,多年来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在211三期建设中,为掌握社会需求第一手资料,以便总结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于2009年7―11月对企事业单位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上外校友会管理分会、在校生实习单位和教师的社会关系等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其中,85%的问卷来自于上海地区,此外来自江浙豫鲁等省份。“社会需求问卷”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对上外校复合型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和对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四个部分。调查的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主要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政府机关、金融业、会计审计业、管理咨询业、制造业、IT行业、媒体广告、非营利性组织、贸易行业、教育行业等。用人单位的性质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近半数是涉外企业,1/3是国企和行政事业单位。单位规模主要以大中型为主。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

1.复合型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乐观,尤其是大中型单位需求

此次随机发放并回收的295份社会需求问卷中,占总数62%的182家单位明确表示对上外复合型(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有需求,仅有9.2%明确无需求,还有26%表明不确定。相关统计分析显示,不同单位性质与对复合型专业毕业生需求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也许说明,随着国际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外语基础好,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只局限于涉外单位对这些学生感兴趣。近年,学生毕业去向多元化也说明了这点。同时,我们发现单位规模和用人需求之间呈显著相关(P值为0.002),不同规模的用人单位在对复合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型用人单位相对于小型用人单位来说,更加需要复合型专业的毕业生。

2.关于毕业生从事的岗位

此项调查旨在了解毕业生工作与大学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仅就调查对象聘用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而言,不仅局限于上外生源。调查得知,目前社会上聘用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多从事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秘类和财务审计类等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多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资源管理等工作。公关关系专业多从事公关策划、行政或文秘、市场营销、媒体管理等工作。从柱状图可看出这三个专业和岗位的匹配都比较分散,但也基本体现专业特点。

同时,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需要对口并不十分注重。68%的单位认为“一般需要”,只有14%的单位认为“很需要”,还有18%的认为“不需要”。笔者认为这也许和专业所属学科有关。相对而言,偏文科的专业就业更分散些,如公共关系专业从事的工种相对更多,不同工种比例差别也不大。就这三个专业而言,都没有比例超过50%的工种,超过30%的工种都达到三个或以上。另从毕业生调查问卷得知,上外复合型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相关度总体看也不高,只有19.3%的毕业生认为二者相关程度高。可见,我校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理念符合实际。

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所有制单位对人才专业对口看法显著不同。外商独资企业相对认为不需要对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相对认为较需要专业对口。需要说明的是,统计结果显现的专业对口要求不高,除复合型人才特点外,可能与本问卷调查对象中涉外单位比重较大也有一定关系。

3.用人单位选人最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

如果用人单位对专业对口不是很看重,那么,他们选人时最看重什么呢?多项选择中,有超过一半单位表示最注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外语水平、专业对口、学校知名度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在校大学生非常关注的“总评绩点”反而是最不被看重的。

对问卷来源较多的外商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析如下:

如图5、图6所示,外商独资企业选人时最看重的依次为: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外语水平、学校知名度等。专业对口的支持率不足1/5。国企选人指标有所不同,依次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学校知名度、专业对口、外语水平等。除二者都表示最看重实践经验外,外企更强调外语水平,而国企更强调学校知名度和专业对口,对外语相对不是很看重。对待在校总评绩点上,国企比外商独资企业偏强一点,但总体都不看重。

管理重在实践,知行合一。用人单位对实践经验的格外重视是否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听过的会忘记,见过的会记得,只有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校期间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在就业中就能胜出一筹也为多数学生认同。课程结构影响学生知识结构。提到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配置,67.8%的单位认为二者应相当。更有27%的单位主张“实践课应多于理论课”,几乎没有人认为理论课应多于实践课。虽然对实践与理论课的划分没有清晰界限,问卷中我们也没有提示,强调实践课程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对专业能力重要性排序

在“对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提出意见”的调查中,数值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一般重要”;3表示“非常重要”。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认为沟通协作能力、快速学习和领悟能力最重要,外语听说能力比外语读写译能力更重要。

表1显示,上述能力都重要。相对而言,沟通协作能力、快速学习与领悟能力、应变及解决冲突的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最重要,高居2.7分以上。组织协调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也很重要。相比之下,用人单位认为动手操作能力等几方面就没那么重要。同时,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对外语听说能力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外语读写译。这和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一致。62.3%的毕业生反映,如果用外语,现在更强调“口头交流的能力”,只有21.1%的更强调书面表达能力。可见,在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格外注重对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最重要的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2.工作中所需专业技能更适合在专业实习中培养

有近70%单位认为“专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最主要的环节。其次,有近一半的单位认为“工作前单位培训”和“专业实践课”也是主要途径。39%的单位表示大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如创业大赛、案例分析大赛等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只有不到30%的比例认为要靠“工作后熟悉”。访谈中,有不少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招人就想来了就能用,要肯干、上手快的。”

这项对课程的建议和选人时最看重丰富的课外及实习经验等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使我们更加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建立学校和社会各方广泛联系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如接收和指导实习生、对毕业生上岗前培训、谋求与高校合作形式的多样化等;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考虑学生就业能力要求,重能力培养,重智慧培育,重过程设计,重形成性评价,摆脱填鸭式教学,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平台建设等。归根结底,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完整人”,而不是具有工具理性的“知识人”。

3.大学最需要加强人际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和品德修养的培养

“在大学教学中,您认为哪一方面需要加强”的多选中,61.4%的用人单位认为“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最需要加强。“品德修养”尤为重要。相对而言,外语技能、专业理论素养、计算机技能等就显得次要很多了。可见,要先做人后做事。

我们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几乎没有哪家企业可以在脱离合作伙伴、脱离市场或是脱离产业环境的情况下独自发展。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就必须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社团乃至政府机构开展密切的合作,这种全球化合作离不开出色的交流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所谓素质教育,多指对心理素质的培育。“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前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谈到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时,也格外强调智商(IQ)、情商(EQ)、灵商(SQ)的均衡发展。“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在高级管理者中,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重要性的9倍。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21世纪需要的是“高情商的合作者”,而不是孤僻、自傲的“天才”。德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二、总结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取得较大收获,对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目前,许多教学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这一方式,在今后工作中,可以在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上有所拓展,如可以对在校生、针对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针对学生实习的单位等进行走访或问卷调研,也可以就某一门课程或某一个专业灵活进行。教学研究可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也可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讨论教材、教法、评估与测试;还可从学习者入手,研究学习效果、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重视教研是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

根据问卷反馈意见和日常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未来工作中应着力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处理好育人和服务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处理好专业广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

[2]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eds of the English and administration compound talent

ZHENG Xiao-wei,FU Jun-he,DU Jua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China)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外语教师 教师教育 素质 反思型模式

[作者简介]莫国芳(1976-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语语言文化。(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82-02

如今,探讨外语教育的研究很多,但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谈外语教学问题的很多,谈外语教师教育问题的少;谈职前教师教育的多,谈教师在职发展的少。国内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和外语专业教师的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尽管说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职业的本性决定了它与其他教师同行的共性,但外语教师的专业是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这就决定了外语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外语教师的语言专业特点入手,针对外语教师教育区别于一般教师教育的特点,对国内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研究。

一、外语专业知识与相关文化素养

1.专业知识。任何教师都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外语教师需要具备外语专业知识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素养。福瑞曼(Freeman)认为,优秀的语言教师有六个主要因素:一是正确的语音和地道的语调;二是熟练的口语;三是能掌握所教语言的语法和句法;四使掌握大量的词汇,系统学习词源学;五是对他国文明、文学作品的透彻领会;六是语言教师的人格特征。国内束定芳的外语老师素质内容主要是以下三项:(1)外语教师首先是教师,外语教师应当具备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2)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作为语言教师的专业知识,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包括丰富的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知识,更应该包括对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即语言学知识)。(3)外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关跨文化交际学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及相关个人品质。

另外,外语老师优美准确的语音、语调、流畅的板书、丰富的词汇、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促使学生学习外语和模仿的动力源之一。语言专业知识是外语教师的立足之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是合格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语言专业知识能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他选择符合语言规律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2.文化素养。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指对外语国家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的了解,外语教师还要具备洞察本族文化与目标语言国家文化的差别的能力,避免语言使用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避免学生在文化方面的语言误用与语言歧义。此外,外语教师的文化知识还应与时俱进,应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把现实的文化内容融合到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更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外语全球化的进程。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语言与文化兼修的人才。作为语言的教育者,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对社会、历史、环境、知识的各种认知内化的沉淀。文化素养是语言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日新月异的信息传媒时代,外语教师要行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引导者作用,没有跟进的文化素质修养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外语教育的要求不仅仅限于语言,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整个文化体系,跨学科的文化知识也是当今外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和素质要求。

二、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

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发展迅速,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外语教师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特殊性规律,既是自我发展的素养要求,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语学习学生所身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外语教师是外语课堂以及外语输入质量的控制者,即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外语教师仍然对教学活动起关键作用。由于母语对外语习得有正负两方面的迁移作用,外语教师应当具备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对外语习得起到监控作用;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不具备文化含义的语言,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外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和跨文化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了解。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监督者。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与教学法、教育学、语言习得理论的修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论的培养不是决然分离的。教师知识范围应该包括至少以下范畴,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师德。因此教师需努力提高自身外语语言技能、丰富外语语言及文化知识、加强外语教育教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具体学习我们知道,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语言学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的修养可以与教学能力相辅相成,又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职业发展相生相长,因此,可以同时提升进步。

三、教师自我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方法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外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无可替代。如果只对教学法进行研究,没有对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进行研究,那么外语教学的改革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外语学习包含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还应该包括教师作为学习者的教师教育过程。教师的自我发展过程需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自我完善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些是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对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培训”到“教育”进行转变。教师除了教学理论的学习,对自我批判性的反思和评价也应该是教师发展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培养是整体素质的教育,专业技术只是其中之一。国外学者定义的教师发展注重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认为教师职业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六个领域: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自我意识、了解学习者、熟悉课程与教材、职业发展。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自我意识建构和教师职业发展意识也被单独提出和强调。

有责任心和有自觉发展意识的教师更具发展前景。教师的自主性(teacher autonomy)被看作教师的一种专业特质(professional atrtribute),涉及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它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把握能力相关。教师要对教学富有强烈责任感,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以便于对教学的改进和把握。教师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教师有意识地自觉自主的发展自我,也是教师发展职业和提高素质并从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之一。

反思型教师教育的模式是被诸多学者论证和提倡的教师教育模式。顾佩娅教授调查了20多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优秀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善用反思方式,在与各自周围的环境互动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他们对环境因素的积极回应与成功应对,持续的反思-实践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他们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因素。反思式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结合理论学习和借鉴他人教学,不断总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国内外语教学法,不论是传统的饱受批判的语法教学,还是适应潮流趋势的交际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好,学生为中心也好;任务型教学也好,自主学习也罢,各种方法好坏裨益各有所长。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模式可以兼容并蓄,帮助教师调整教学与适应教师教育的长期变化过程。用反思型的研究模式研究教师教育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儒家思想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它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能结合教学课堂环境、不同班级学生学习和性格特点、教师本人个性风格、课文内容、社会现实背景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侧面等方面因素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综合考量,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学理论方法,帮助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总结课堂经验、完善教师教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这个知识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外语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内省、境界、追求、发展的意识。这些知识都是发展成优秀外语教师的基础。由此可见,教学法的知识和组织课堂的能力只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教师作为鲜活的个人,其自身对社会文化知识发展的追求,是其发展的动力。外语教师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内省式反思和批判,有助于促进他们自身提高与成长。

外语教师教育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话题,外语教师的素质因素关系到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外语教育改革的动因,也是教师教育和培训可以考量的内容。外语教师的素质含义尽管抽象,但是可以用描述式方法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一是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二是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与教学法知识的素养;三是外语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方面的素质。外语教师身为教师,与其他教师有共性――都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品行素质,也有和语言教育相关的外语教师的个性。其中,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方面,鉴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的模糊性,文化素质概念在文中只是做了描述性的勾勒。文中另一方面在于强调外语教师反思式的自我教育和发展能力,它既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可行方法,也是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总之,外语教师需要培养自身在外语教学、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熟悉自身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反思式批判方法,并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上述能力与方法,积极主动实现自身价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慧,林津石,王树.从语言的文化取向透视外语教师教育新发展[J].外语界,2011(4).

[2]顾佩娅.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3]胡惠勇.文化转向中的美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界,2011(3).

[4]黄景.第二语言教育的教师自主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2).

[5]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6]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7]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9]文秋芳,常小玲.为高校外语教师举办大型强化专题研修班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10]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一.调查背景

进入大学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下,许多课程的学习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英语,学习时间减少,完全打破了高中阶段课堂以老师讲授,课后以教师辅导的格局。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综合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向从而掌握正确的自主的英语学习方法。而事实上许多在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甚至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远远背离了时代要求。为此,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学习状况调查,以便了解大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习惯并进一步解决英语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想了解我校大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与总结,认清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障碍以及在教学中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环境,使英语学习与过级考试不再是众多学生的死穴。

三.调查对象

我校非英语专业大一(2B)学生,涉及液压、机械制造、飞机制造、建筑四个专业246位同学。

四.调查目标

1、了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2、了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及学习目标。

五.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46份,由七位班长负责,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方式,具体工作由各个同学各自展开,对所提问题要做出合适具体的解答,确保每一份问卷的质量,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调查结束后,认真做好相应的统计汇总工作,画好分析图表,在统计数据时应作到客观,认真,公正。

六.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1.性别分析

在246份有效问卷中,男性202 人,占总人数的 83% ,女性42人, 占总人数的17%. 就性别来看,男生偏多,不过在工科院校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恰好以此来比较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

2.喜欢英语程度分析

在24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很喜欢英语的有 47 人,占总数的19%,选择一般般的有136 人,占总数的55%,选择不太喜欢的有36人,占总数的14%,选择很讨厌的有27人,占总数的10% 。

3.英语学习时间分析

在246份有效问卷中,选择0小时的有143人,占总数的58%, 选择1-2小时的有74人,占总数的30%,选择3小时以上的有29人,占总数的12% 。

根据调查结果,不难看出非英语专业的专科科生,由于专业等因素的限制,英语学习投入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鉴于目前新形势下英语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理应加强英语教学的比重。其次结果还表明,我校非英语专业的专科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还不够浓厚,因此这可能导致我校部分学生英文能力的下降。建议学校加大力度在学校中营造更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兴趣程度。

4.使用学习方法分析

在英语学习的方法上,在246份问卷中,有121人认为没有,占总人数的49%,56人认为有,占总人数的23%,69人不清楚,占28%。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在英语的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完全不知道英语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它的知识构成,如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讲求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从“学会”转化成“会学”。

5.英语学习方式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的问卷统计表明,12%的学生通过英语报刊杂志,23%的学生通过浏览英文网站,41%的学生通过英语电影或歌曲,其他方法有24%。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形式多样,通过看英语电影和听英文歌曲来学习英语的同学,占有很大比重,这样我们就可以推荐一些难度适中,易于接受的影片。

6.学习难点分析

246份问卷中,86人最头痛口语,占35%,78人认为听力最难学,占32%,69人认为是词汇量,占28%,其他13人,占5%。调查结果显示,口语、听力、词汇量一直都是困扰英语学习者的难题。

7.个人英语能力薄弱点分析

在246份问卷中,75人想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占30.6%,45人想提高写作能力,占18.2%,69人想提高阅读能力,占28%,57人想提高本专业英语知识,占23.1%,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更多的学生还是想提高自身的英语听说和读写能力。

8.英语学习效果差的原因分析

在问卷结果中,80人认为缺乏英语学习的语境,占32.4%,106人认为没有充足的时间,占43.1%,46人认为缺乏语境和方法,占18.6%,14人认为原因不在于前三者,占5.9%。不难看出,近乎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缺乏语言环境,这也正说明了学习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这与之前的第六,七个问卷结果的数据不谋而合,在A,B级和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下,众多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提高,哑巴英语仍然是根深蒂固。但英语不是教会的,是学会的。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公共课,较之专业课,学生们可以投入的时间还是相对有限的, 通过本人的观察,觉得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差一些,他们更多的是课堂内的学习,缺乏课后的自主独立学习。

9.英语学习目的的分析

针对上述五个选项结果的汇总发现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都不尽相同,但是众多的问卷结果呈现出的趋势就是英语过级,占总数的58%。当然,我们学校鼓励专科段学生在通过A,B级的基础上挑战四六级。19%的人选择为日后求职发展,这也反映出英语在咱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作用,它是一根“隐形的拐棍”,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前行在它的帮助之下。

在问卷结果中,认为英语对自己未来工作有帮助的学生有167人,占总数的67.8%,这充分说明大家能够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日后的重要性,还有30的人认为没用,占12%,这可能与自己英语学习情况以及未来就业方向有关。

10.英语对未来工作帮助的分析

在问卷结果中,认为英语对自己未来工作有帮助的学生有167人,占总数的67.8%,这充分说明大家能够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日后的重要性,还有30的人认为没用,占12%,这可能与自己英语学习情况以及未来就业方向有关。

11.英语和专业课学习时间比较分析

在问卷结果中,明确自己学习英语比本专业时间长很多的有21人,占总数的 8.5%,认为自己学习英语时间长的有32人,占 13%,两者投入时间差不多的有56人,占22.7%,英语学习时间比专业课短的有49人,占19.9%,前者比后者短很多的有88,占35.9%。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群体而言,得出这样一个数据比例不足为奇,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印证了四六级甚至AB级对于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挑战的这一事实,这同时也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动力,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12英语和专业课学习必要性分析

针对问卷汇总统计,44人认为很有必要的有占17.8%,认为无所谓的有118人,占48%,认为没必要的有29人,占总数的8%。可见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学好英语有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未来职业规划。

13.现代大学生对英语认识分析

在2013年的英语学术年会上,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院长李正栓教授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现代英语老师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对于这个问题,,有109人选择认同这一说法,占44.3%,剩余的137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占55.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了李教授的这一提法并非空穴来风,姑且可以认为是当下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一种体会和认识吧。

七.结语

注重学习目的培养。不同的学习目的及动机必然会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通常,只有那些能够高瞻远瞩,具有长期学习目的的同学才能真正地投身于学习,从不断进步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和满足,并更加持久地学习。相反,那些只具有三分钟热度的学生却可能永远也无法营造坚持学习的动力,他们的学习具有时效性。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英语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如果单纯利用一周两个课时试图提高英语成绩是很困难的,至少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语法点是需要课后不断消化记忆的。这就要求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熟悉单词,把握单词拼读规律,做到词汇的识记应用,并且利用教材配置的光盘跟读课文,以加深理解,同时练习听力。

组织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开展英语角活动,定期播放英文电影,开放语音教室,利于学生进行听说训练;鼓励口语好的学生带头英语交流,创建良好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发的组成学习小组,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辅的教学设备。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师可以想学生们推荐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网址、收音机频道和学习资料,从而打破传统的课堂学习的固定模式,让大家认识到英语学习贵在平时的积累,摒弃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日语专业学习者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56-03

关于动机问题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大量涌现,到70年代呈现上升趋势,再到90年代着重于认知方面研究,至今成为研究的热点和主流,涉及人类行为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的动机研究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界的核心论题之一。另外,在语言教育领域,关于动机的定义,语言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John stone(1999)把动机看作“指向目标的驱动力”;文秋芳(1996)认为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原因”和“目的”;而Gardner&Macintyre(1993)则相当具体地将动机分为“达到目标的愿望”、“朝着目标方向的努力”和“对任务的满意程度”三个组成部分;再者,Dornyei(1998)从动态与静态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了综合性的定义,他指出“动机是产生足够动力,并引发人的行为,直至这种行为坚持到行动结束或计划被实现的过程”等等。总的看,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动机系统,当其内部活动与学习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学习动机”,即是指“学生寻找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活动,并努力从中获得预期的学习益处的倾向”。学习动机的有无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向的确立、学习进程的快慢以及学习效果的优劣,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学校日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初,我国开设日语本科专业的高校仅有10余所,在校生数总计不超过700人。而后,中国的日本语教育在经历了低速、快速和高速三个阶段发展的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日语教育研究会的最新统计,含民办高校、普通本科及独立院校在内的全国1000余所学校中,设立日语专业的大学已达680所,是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近70倍。不仅如此,日语专业硕士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已由20世纪末的22个增加至60余个,博士点数量虽仍不多,但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诚然,我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与当今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密不可分的。随着日本在华贸易的不断扩大和来华投资的日资企业的日益增加,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之一,由此对日语人才的迫切需求持续升温,同时对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日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者把目光从单纯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上来,使“学习动机”研究持续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我国日语专业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语学习动机大致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单就日语学习动机而言,所谓“融入型动机”主要是指喜欢讲日语、热爱日本文化,希望熟悉甚至融入日本社会的动机。而“工具型动机”是与“融入型动机”相对的另一种动机形式,主要特征是日语学习者希望通过日语学习从而获得比较实际或具体的利益,如毕业后能够顺利地申请出国和理想工作的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笔者就这两类学习动机,以省属某高校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将来能够利用日语语言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和收入”的为176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8%,其次选择“喜爱日本动漫、游戏和文化”的学生人数为113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约56%。由此可见,在中国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像持有“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获得稳定收入”这样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总的看,这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在专业日语学习者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三、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分析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在日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从大一到大四的各年级精读课所占的课程比例最大,课程结束后修得学分最高。以每学期为单位来计算,精读课约占学期专业课总课时量的30%以上,课程修得学分占该学期专业课学分总数的40%以上。如此一来,势必会给日语专业学习者带来某种心理暗示,即精读课最重要,从而忽视了听力、会话、翻译、写作等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诚然,精读课的设置是有其科学依据的,它的重要性和作用也毋庸置疑,但事实上,精读课程只是“敲门砖”,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是为更好完成其他专业课程的“辅课程”。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的专业外语人才,而这五种能力的养成既是以学好精读课为必要条件,同时又分别形成于不同的课程门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是由其课时数的多少、修得学分的高低等外在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在于其专业化人才最终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普遍性问题,即“聋哑式”教学。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气氛下,教师主宰一切,学生只是一味地聆听,整个教学环境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已在外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全面研讨和改革工作,其结果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但事实上,在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地位”与学习者的“从属性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种被动学习、消极接受的环境下,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对外语学习丧失兴趣,缺乏信心,以致削弱学习动机。

另外,“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导致学习者学习动机不强的一个直接原因。“班级授课制”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组织最基本的模式类型。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于是在16世纪的欧洲一些学校里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而中国最早于1862年采用该教育模式,1901年逐步在全国普及。笔者认为,班级授课制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其特点及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集体组织的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等等。然而,伴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社会价值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个性化教学日趋受到重视,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与独创性的发展。

四、培养日语专业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心理。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外语网络教育资源主要源于外国机构的提供、商业的付费购买以及授课教师的亲手制作,其中授课教师亲手制作的教学课件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调整,更具灵活性,因此这也对教师本身的网络技术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对课本的结构有整体性的把握,进而对其实施有效的划分和归纳,并根据课堂内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进度。另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的检索及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例如,日本雅虎网站中有NHK、JNN等多家电视新闻和日本热门电影、电视剧等。另外,我国的沪江日语等在线日语学习网站也为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日语学习资料。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比较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8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社会对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外语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高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而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高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一种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纵观国外推行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改革与发展,我们看到外语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必须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本文拟从分析国外外语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这些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经验与教训,以此解读外语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探讨既切合我国当前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又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改革方略。

2 国外外语教育

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本国的语言政策包括外语教育政策都非常重视,都在加强外语教育改革,以增进对他国的了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为了满足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跟上时展的需要,都把外语教育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重大调整,在教育政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体现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等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原则, 突出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外语教育的多学科渗透性。下面笔者将以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例,阐述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变更及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非语言学科教学中,外语被当作教学语言来使用;而在许多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如德国、芬兰等,英语则早已被用作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语言。这些国家所采取的都是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方式,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外语是参与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学习外语不仅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更要从中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紧急课题”, 政府从制度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英语教育。改革以往的重笔试和知识性测试等做法,注重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学目标从“学习英语”向“用英语学习”的转变, 力求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外语交际能力。

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外语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他们一般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师生围坐成一圈,整个课堂在平等、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会介绍整个课程的概貌和要求,并发下自编讲义。讲义包含本学期每次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需要事先预习的阅读配套材料。这样既使教学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又极富个人特色。

从以上各国及地区的外语教育改革中可以看出,他们从重视语言要素的评价转向重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从强调书面转向强调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重视个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可以借鉴和改进之处。

3 国内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3.1 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内涵

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与某种特定专业和目的相关联的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它是融商务知识、商务沟通技巧及英语语言能力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使得商务英语的教学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商务知识,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其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商务英语技能和水平。然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商务背景知识和商务交际技能对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重要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商务英语专业要想能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出真正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高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并得以长远发展,就需要改变授课指导方式,而作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应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适合高职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3.2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综合化、整体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职课程开发的理论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结构基本按语言和商务两条线进行简单的组合,不少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课程甚至是本科英语专业课程的压缩,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职业性不够明显,课程制定的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技能与标准相脱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不够,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商务技能的训练与现实职业岗位结合不紧。同时在教学环节上缺少实践活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就导致了毕业生的英语能力一般,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薄弱,因此需要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并开展校企交流与合作,创设“工学结合”的仿真商务实训情境,增加学生独立实践环节和专业综合实训环节,使课程紧跟产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紧密结合。

3.3 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也越来越多,而师资结构与“双师”素质问题却日益凸显。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与应用性,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必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特征。现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单纯语言教学的教师转型而来,缺乏具体的商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法深入、透彻地讲授商务专业知识,造成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面宽、专业知识量大,因此教师要在授课前做大量的功课。现在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任教师一般都担负两三门专业课,压力较大。总体而言,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功底扎实、专业知识牢固、从业经验丰富的商务英语教师严重匮乏。

4 对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4.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

职业导向性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从商务领域的相关岗位群或职业分析入手,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据此设计所需的教学内容。各高职院校也要结合本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行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认真研究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合理调整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同时也应向国外学习,强调办学的市场导向、课程设置和社会接轨,充分体现商务英语的应用和沟通特色。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可以借鉴英国BTCE(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教师则充当课程学习与工作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外语学习的兴趣,进而挖掘潜力,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

4.2 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外语教育的目标也必须进行调整, 应着眼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使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协调发展,体现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性。在外语教育中,要借鉴国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创造仿真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大量较为逼真、现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习得外国文化,达到外语教育的目的。

4.3 重视外语教师的教育

高水平教学群体是保持优质外语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 都有赖于现代化、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外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 视外语教师的素质为教育创新、实现现代外语教育理念的关键, 并从政策法规、发展资金、教育渠道、教育内容等方面给予保证。相比之下,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中“一次教育定终身”的现象极为严重,而高职院校多数商务英语专任教师原所学的语言文学专业已难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需要。因此,树立教师终身教育的观念,是搞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关键,外语教师的教育也应该由“工具性”标准向“专业发展”标准逐步演进。我国应鼓励多样化的机构参与外语教师教育,包括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外语教师协会等。并且教师教育内容也应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课程内容应包括教育理论、语言技能、相关学科、教学法和信息通讯技术,教师除了进修本专业的课程,更要拓宽知识面,进行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真正提高外语教师的全面素质,实现外语教育改革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采取一些国际化的措施,如增加外籍教师的聘用,增派出国进修人员,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图书资料的共享。只有在国际化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趋势的人才。

5 总结

要使我国高职商务英语教学适应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交际跨文化化、人才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在教学目标、内容、原则、方法、手段、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转变教学理念,深化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我国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国外高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只有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体系,才能推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杜予景,胡敏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刍议――香港高校英语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18-120.

[3]梁中贤.美国外语教育的改革[J].外语界,2002,(2):61-64.

[4]吕良环.语言与内容相结合――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1,(8):52-56.

[5]马永红.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12):21-23.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7

高职高专公外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成绩较差;并且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对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英语教师在公外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拘泥于教材内容,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不仅包括对英语这种语言本身的学习能力,而且包括语言输出能力,即“实用能力”;同时,需要专业教研室的协调帮助,尽早开设与专业英语课程相关的学科,而不应该与专业英语课程同一学期开课,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不仅听不懂英语,也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二、公外学生开设行业英语课程势在必行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迅速发展,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为了适应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各高职高专院校积极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思路,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是高职高专教育所要求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也处于教学调整的过程中。由于高职高专生源一般来自普通高中或中专、技校、职高的三校生。虽然来自普高的学生经过了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基础,成绩普遍好于三校生同学;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观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听力和口语能力极为薄弱,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不敢讲、讲不出、别人听不懂,无法进行有效的口语沟通。同时,对口招生的“三校生”英语基础更加薄弱,有的学生英语入学考试分数非常低,大部分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沟通。在这样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旨在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本专业的英语基础知识,也为就业打造良好基础。

三、高职高专公外英语基础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

在高职高专教育起步阶段,英语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教材等深受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很长一阶段教材沿用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育部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二到三个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以此目标为宗旨,大规模调整教学方法,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实用性。但同时存在另一个问题,即:忽视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培养。即使部分专业开设专业英语,但因为课时设置时间短,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教学之间联系甚微,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反映专业英语难度大,听不懂等问题。

另外,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让学生增强课堂上的互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即预习、复习、再学习;同时,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共同开展。对于学生的搜集、提炼、整合信息能力也要列入教师的设计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尝试:

(一)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因为高职高专公外学生自主学习性差,所以教师一定要严肃预习的纪律,可以把预习的结果作为平时成绩并入到期末考试成绩。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预习,分组时要充分考虑组员的构成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座位或者学号进行安排,尽量让每个小组里都有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有动手能力的同学。对于其他的组员,教师应该事先提示、安排好任务,避免出现“袖手旁观”的情况。总之,要求同学们时刻牢记:这是一个团队任务,只有这样,不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课堂展示

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介绍部分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这一部分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预习情况,能看出学生是否通过搜集信息等工作把专业学科的知识掌握,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课堂上把英语听懂、学明白。教师主要考察学生所介绍的知识点是否为核心内容,结构是否清晰,专业词汇是否明确,如果出现上述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结构,列出相关专业词汇,并且纠正错误。因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对所教授专业的相关基础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在课上展示部分,教师要避免听之任之,教师的总结、提示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对于提高预习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三)总结阶段

教师的总结工作可以借助配套练习册完成。教材的配套练习册都会按照整个课程设计来展开。首先练习册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进行训练。其次,练习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进行总结和训练。练习册不但总结并给出更多的相关专业基础词汇,还提供相关专业的阅读文章,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候,一定要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进而使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此外,教师也可以对期末的考试的成绩构成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把预习、课堂展示和复习三个阶段的训练纳入到期末考试的成绩之中,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在真正在学习专业英语时,不会感觉到陌生,束手无策,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听不懂”等情况。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8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ongguan, through research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anies, overview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dustr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 and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in related enterprise. And then conform the job dis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quality and expertise requirement for student in company. Finally, put forward four proposals fo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demand

1 调研背景

随着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莞乃至珠三角的国际贸易行业引来了一片新天地,这将促使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渐为膨胀。本次调研的任务就是要调研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东莞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建议。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国际贸易产业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受国际经济低迷影响,近几年国际贸易增速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但跨境电商交易量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2.1.1 国家及广东省国际贸易量下降。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如: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19号)、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9号)、2016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以及2013年至2016年设立的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2011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36 402亿元,其中进口113 161亿元,出口123 241亿元;2012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44 160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进口114 801亿元,出口129 359亿元;2013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58 267亿元,同比增长5.78%,其中进口121 097亿元,出口137 170?|元;2014年全年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264 334亿元,同比增长2.35%,其中进口120 423亿元,出口143 912亿元。虽然2015年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但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2011~2015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如图1所示。

自2005年起,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较高,2005年达30.10%[1]。虽然近年来出现下滑趋势,到2014年此比重降为25.02%,但全国各省区市中仍然名列前茅。2015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为10 23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 436亿美元,进口总额3 79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比2014年下降5%。

2.1.2 东莞市外贸增速较快。在全球经济低迷、外贸形势发展缓慢的大环境下,东莞国际贸易逆势而上,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东莞市历年统计公报数据,2013年全市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 530.72亿美元,增长5.99%;2014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 625.30亿美元,同比增长6.18%。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0 407.76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连续两年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2010~2015年东莞市外资进出口总额如图2所示:

2.1.3 跨境电商蓬勃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家政策频出,助推跨境电商发展。随着中国 “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沿线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也呈现繁荣发展景象。同时随着传统外贸行业升级加速,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增速超过30%。据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美元,未来几年中国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至20%,年增长率将超过30%。根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数据,我国境内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跨境电商平台类企业数超过5 000家。其中大部分企业在速卖通、亚马逊、eBay、敦煌网上从事交易,这4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已占平台类企业的80%以上。目前跨境电商介入产业协同发展、服务集约化阶段,呈现出多地区、多品类、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朝着复合型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商交易总额如图3所示:

随着广东自贸区的设立,广东省跨境电商加快发展,稳居全国跨境电商第一大省之位。同时,东莞市跨境电商产业也得到了快速?l展。据统计,2015年东莞发出国际小包总业务量3 850万件,货值约5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81%。2016年上半年,东莞市共计发出小包3 226万件,日均20.7万件,同比增长164%。全市拥有各类跨境电商企业5 000多家,涵盖物流、支付、第三方平台、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超过7 000家制造企业从事跨境电商交易。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产业,急需要大量跨境电商方向人才[2]。

2.2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2.2.1 企业需求量大。在前程无忧(51job)网站上搜索东莞地区的“外贸”岗位近2个月来的招聘信息,结果显示共有

3 454条职位;搜索近2个月来的东莞地区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结果显示共有1 320条招聘信息。搜索近2个月来的珠三角5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招聘的“国际贸易”岗位,结果显示共有22 267条招聘信息;搜索近2个月来的珠三角5个主要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招聘的“外贸”岗位,结果显示共有56 622条招聘信息。从这些搜索结果来看,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都存在大量缺少国际贸易人才的现象。

2.2.2 就业率、对口率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国际贸易类专业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代码:630501)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代码:630502)两个专业,从中国教育在线上调研广东省内开设了国际贸易类(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专业)的高职院校共计37所,占全省83所高职院校的44.57%。从调研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国际贸易专业普遍就业率高,学生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也很高,就业对口率较高。

2.3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调研结果

2.3.1 岗位分布。从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主要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国际货代员,其中外贸业务员占的数量最多。外贸业务员要求学生熟悉外贸流程中的报价、订货、付款方式、备货、包装、报关报检、装船、提单、交单、结汇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外贸跟单员要求掌握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进出口货源治理等基本知识。外贸单证员要求会英文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海运提单等各种国际商务单证的缮制和验审,熟悉报关报检流程,具备收证、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归档等一系列业务处理能力。国际货代员要求熟悉报关报检流程,能熟练操作国际货物运输。

2.3.2 素质要求。从企业调研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职业素养是企业认为最需要具备的几项素质。学习能力强,也代表着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强,面对发展变化较快的国际贸易市场,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则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国际贸易专业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对于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是企业很重视的一项能力。企业都希望能招聘到具有主人翁意识、能全心投入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维护公司利益和形象的员工。

2.3.3 专业知识。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上述基本素质外,专业知识方面企业主要希望学生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英语要求能听说读写,很多国际贸易企业要求学生通过CET-6,而通过CET-4则成为所调研企业的共识。在英语能力能进行正常交流外,希望员工最好掌握一门第二外语,以利于企业开拓其他国家市场。由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国际贸易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能熟悉跨境电商操作,至少熟悉速卖通、eBay、亚马逊、敦煌网等几大电商平台中的一个的操作。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也是企业很看重的基本要求,包括国际贸易基本知识、报关报检、国际商务单证、国际海运流程。

3 对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建议

3.1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素质里面学习能力排在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校学习阶段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平时课程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督促[3],实训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么解决。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学习能力培养。

3.2 重视外语能力培养。国际贸易类企业基本都是从事国际交流活动,因此对外语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自然而然也就成为最基本的能力。由于高职生源质量的原因,英语普遍成为高职学生的短板,加强学生英语能力是大学三年的一大任务。这就要求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即要强调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外语学习的意识。其二,平时实训实践教学,多让学生看到企业真实操作环境,使学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其三,在课程开设方面多安排英语相关的理论和实训课程。最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双语教学,将本课程的专业英语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学习第二外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9

[关键词]就业对策 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18-01

随着大学的扩招,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据统计,去年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全国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排名第三。尤其是去年的金融危机,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效益不好,大量裁员,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此,作为高校,在做好就业指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来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加强校园内的职业培训

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客观信息的掌握,外语专业大学生就可以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光有目标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缓冲期,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种职业培训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职业培训中学有所得,以具备进入社会的条件。

二、努力培养能力素质型人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也可看作是对“素质”的一种解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高校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就业的角度看,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职业结构呈动态变化,而且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就业不再是从一而终,要面临转业、失业、从业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因此,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要考虑到拓宽专业知识面,进行必要的理论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储备,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三、大学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这就需要同学们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各时期目标,要注意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及时调整和检查。

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学、外资企业里实习或兼职

外语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如果学生能把课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去实习或兼职,可以更多地积累工作经验,与企业进行磨合,更多地了解社会,也会更好地将外语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使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五、设立实践创新学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外语专业学生根据工作趋向、兴趣和爱好选修柔性方向拓展和综合训练模块中的内容,例如: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课题、科研与技能训练等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可获得实践创新学分,为了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学分可替代课程学分,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六、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定位

社会经济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目标的多元性,这要求我们在科学分析社会经济需求和外语专业毕业生生存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课程设置目标的内涵与外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强调基础,突出发展。

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以外语(英语、日语和俄语)应用为主线,以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业群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范围”和“深度”去把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微观),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总体思路,借鉴前人外语专业课程研究的成果,准确把握外语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笔者认为“宽基础”作为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的价值取向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比较科学而富有创新精神的。这里需要强调的“宽基础”是一种课程结构模式,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外语专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继续学习,着眼于外语专业技能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宽基础”由四大类构成:外语文化课程类、外语工具课程类、外语能力培养课程类、职业群所需专业课程类。每一类均由一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又由一些模块组成,供不同外语专业方向、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0

近几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新建本科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变,专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在校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热情也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也比从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的被动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改善,英语学习依然是困扰艺术类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一大主要因素。本文试图对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出影响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问题所在。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定位,找出适合本校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艺术类人才走向世界的需求。

一、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偏低

甚至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把文化课成绩只作为参考。这些客观原因使得考生从某种程度上逐渐形成了重视专业课,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特别是轻视英语的学习。同时这类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时,文化课成绩低于非艺术类学生,特别是英语学习。这些现象及产生的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继续深造或就业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和制约[1]。这样的现实情形,使得绝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对英语学习持否定和消极的态度。

(二)由于艺术类考试的特殊性,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集中时间来练习和训练

正因如此,此类考生通常更加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和忽视对于文化课的重视与学习。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艺术类学生由于长期只重视培养专业技能,加之高中英语学习底子薄,词汇量少,基础薄弱及不善于对文化课特别是英语的学习。这些原因使得学生想学不会学,并逐渐放弃对英语学习的念头和兴趣,从而形成对英语学习恐惧的恶性循环。

(三)艺术专业学生长期对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界长期对于艺术类专业学习固化的认识及高等院校在招生和报考中的招生标准及培养目标。这些客观原因使得大多数学生自然地形成了专业课要比文化课更重要这样的“共识”。同时,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工作对英语的需要不多甚至觉得毫无用处。这些消极的主观内因与之前提到的客观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没有了对英语学习的动力。

二、高校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

一方面,我们要增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克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差异性,探索出适合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以下是对解决目前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困境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一个人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者都非常重视对于兴趣的培养。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表示,现在的大学英语学习非常的乏味和单调,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同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一样,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讲,感觉偏难,所学内容毕业后用处不大等现实因素,使得他们中的大部分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更谈不上与带课老师相互配合,努力学习了。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恶性循环。我们只有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其学习的学习教材,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其专业相关的知识,甚至是行业前沿动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策略激发我们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对其专业学习和精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了对英语语言的需要和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说事半功倍,使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融入英语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如在对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该专业学生表现力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某次适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乐趣。

(二)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同时也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学生心理和毕业后的打算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表现在英语教学方面也自然有着很大的差别[2]。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新建设学院的发展,其教师队伍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这样的现实情况,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班上课的现象普遍。教师使用同样的教材,相同的教学内容,陈旧的教学方法,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样授课,其教学的针对性严重打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教学策略渗透到教学安排和教学之中: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的水准,让学生对其专业能力持信任和欣赏的态度,同时还应当努力营造轻松平等的教学气氛。在对艺术类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注意自身师德师风的培养,不断丰富和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尽量改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模式,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积极表现采取肯定、欣赏的态度。

2.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启发学生的思考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形象思维强,思维较活跃。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辨力。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中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其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设相关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英语选修课

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特点,开设相关专业的英语选修课。选修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其专业学习的外延需要。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外延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对我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导游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会涉及一部分英语导游的内容,这样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拓展了专业以外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使用外语进行播音专业的训练。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不同维度的训练之外,还可以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英汉双播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使用正确有效的学习策略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学习策略运用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是平时很多学生提到的为什么有些同学会学习,花费时间少,效果却很好;而有些同学花费很多时间,成绩却不理想。因此,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策略的兴趣,制定适合其学习的学习策略,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下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及时将其学习结果与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3]。通常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将前人总结出来的学习策略教授给学生,如果遇到新的或更高深问题解决的策略时,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去体验去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有效学习策略,才能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时,也要鼓励其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自我调适,探寻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 语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1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往往在国际关系专业课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而事实上,由于国际关系专业本身的涉外性,专业英语教学对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本着培养具体实际专业英语运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宗旨,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理念的调整、教学方法的设计、考核方式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五个方面介绍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心得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关系、素质教育、专业英语教学 互动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法律、法学、文化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涉及从全球化到领土争端、核危机、人权等方方面面的议题。由于国际关系的涉外性、广泛性、包容性和实践性,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对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关系理论知识、了解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乃至分析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实际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很难与其本应发挥的作用相匹配。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做出一系列大胆尝试,总结出如下心得。

一、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建立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善的教学大纲基础之上的。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作为本科阶段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我对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课确定了如下目标:

(一)巩固基础英语的读、写、译综合技能

本课程与公共外语相衔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写作及翻译等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深入阅读国际关系领域的原著和文献,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掌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词汇和常用术语,了解经典文献阐述的主要理论和基本观点。

(二)着手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

除提高基础英语的读、写、译能力外,该课程还着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方面的讨论与交流能力,并在拓展专业词汇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阅读、翻译外语文献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三)为学生进一步人生规划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

此外,本课程也涉及一些实务技巧,以便帮助学生克服在求职及进一步人生规划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包括如何写英文的求职简历、申请信、研究计划、研究综述等。

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当代高等教育的重心从内容定向转向能力定向,大学本科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活动。相应地,国际关系专业英语的教学,也应转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讲授式(Lectures)授课方式,而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运用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转变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共同探索”;变“以课堂为中心”为“课堂与课外并重”;变“以知识为中心”为“知识与能力并重”;变“讲授为中心”为“讲授与互动并重”;变“以知识测试为中心”为“以知识与能力测试并重”;变“以学会为中心”为“以会学为中心”。

本科教学的常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需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必要的训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也被抹杀。因此,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重心就是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注重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活动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因为教学是教与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是相互独立完成的过程。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生也只有在自主、互动中才能很快地提高能力、体会精髓、掌握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应以师生互动为目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指导、参与和建议下,积极地获取专业知识,形成必要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正确的职业理念,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基于上述理念,教师在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本科生的兴趣和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培养读、写、译的技能,并兼顾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在立足于外交学专业本科生认知规律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螺旋式或循环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既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又吸收现代教学法特别是互动交际法的突出优点,在加强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使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

三、运用互动教学方法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以英语授课为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仅是诸多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此外,本门课程还将采用诸多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模拟、辩论、竞赛、案例分析、模拟法庭、模拟国际会议、反馈式与评价式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有一次我给学生授课的内容是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在3课时的授课过程中,我是按照如下步骤安排教学活动的:

第一步,给学生播放一段英文的视频资料,内容是美国国务卿介绍美国在中国的公共外交政策与实践。

第二步,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就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作用如何、以及我国如何采取公共外交进行头脑风暴。学生们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后,会在内心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考。

第三步,再由老师讲授公共外交的含义、产生条件、公共外交的实践(以美国为例)、公共外交的新发展、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成就与不足。

第四步,结合老师讲授的具体知识,留给学生三个题目,请学生们分三组自选任一题目,小组内讨论后在全班展示。这三个题目分别是:(1)结合所学的公共外交理论,为我国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设计一系列外交活动;(2)为某外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我国设计一系列外交活动;(3)对比中国政府官网和某外国政府官网,从新媒体外交视角比较两个官网的异同。

第五步,各个小组同学交叉点评,之后老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细致点评结合具体实例指出学生报告的优点与不足,最后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回顾与总结。

四、调整考核方式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与理念,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

期末考试的总评成绩由课堂考查、课堂表达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组成:课堂考查占总评成绩的10%,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后阅读和小组协作等的表现由教师评分;课堂表达占总评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与交流能力,要求学生就当代热点国际问题或国际礼仪知识做展示,在内容上力求达到知识性、互动性和兴趣性;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试的内容包括英汉互译、阅读理解、名词解释和英语时事论述等。

五、完善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国际关系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做出调整,不能将授课内容仅仅限制在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上,而是涵盖英文专业文献、时事新闻英语、专业英语演讲等很多方面。具体说:

(一)专业英语听说部分

1. 选取最新VOA、BBC新闻报道、国际社会时事评论,特别是有关中国的热点时事问题,如、黄岩岛、南海问题、程大伟案、王立军事件、湄公河惨案等国际时事报道,请学生做听力练习,对有关的时事内容进行复述和评论,老师讲解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国际关系或国际法英语专有名词;

2. 选取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的演讲等内容作为听力素材,要求学生就听力内容回答问题并评论,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供选取的材料如Joseph Nye,Kegley等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在TED的演讲等;

3. 将学生的报告与课堂的互动结合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本着互动性强、信息量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原则,课下准备材料,课堂上每组利用20分钟时间展示自己小组的准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也为同学逐步提高专业英语口语能力打下基础,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的表达与胆量;在学生有准备的报告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更高地互动要求,选取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模拟国家领导人会见、新闻会、专家时事评论、辩论、模拟国际会议、模拟招聘会等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英语互动练习,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现场应变能力。例如,我的课堂上曾经让学生们分别做过模拟我国和日本、美国、韩国、欧盟领导人的会见,就问题做过国际法庭的模拟法庭辩论、做过王立军事件、、黄岩岛问题做过模拟的新闻会,等等。

(二)专业英语阅读与翻译部分

1. 经典理论选读

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国际关系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课堂上节选经典的国际关系史或国际关系理论的著作,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又对其他国际关系主干专业课的学习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因此,我对专业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也破费苦心,节选了国际关系史的经典著作,如罗奔尼萨伯战争史;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如汉斯・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谋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等;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现实主义和复杂相互依赖》、迈克尔・多伊尔的《自由主义与世界政治》等;英国学派的代表作,如赫德利・布尔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如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等。

2. 当代国际前沿和中国热点选读

除经典的国际关系著作外,课程还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反恐、中美关系、环境保护、气候变化、问题、黄岩岛问题、公共外交,选择有关的专业英语文章、评论、或视频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六、结语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2

关键词: 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分级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但是目前我们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对我们高职高专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评价如何?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其中有学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商贸公司、旅游、金融单位等。79. 41%的被调查单位认为英语教育应以“听说”为中心。但在现实中,我们毕业生的“听说能力”较差,89%以上的被调查单位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未达到工作中“听说英语能力”的要求,不能与外宾进行流利的口头交流,而在专业英语的口头应用方面则更差。72%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翻译写作能力不能令人满意。即使学生自认为最好的一项“读”,也有58%以上的单位不满意。可见,高职高专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语言运用能力的因素

1.生源。生源整体素质偏低,类型复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还有3+ 2 , 2+ 3等多种多样的生源。这些学生来源不一,学习起点不一,尤其在英语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2.教学模式。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教学,而轻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偶尔回答"Yes"或"No",部分学生整堂课一个英语词也未说,更谈不上进行语言能力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并具有创造性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则微乎其微。

3.教师素质。“双师型”、“双语型”教师凤毛麟角,加之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听课、参加学术会议、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而他们自己也无暇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手段。

4.教学条件。许多院校没有足够的语音室可供使用,教师只能用录音机上听力课。教材老化,选材陈旧或脱离生活实际,影响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5.测试手段。英语是高职生的一门考试课,且以笔试为主。分数是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以及学生评优依据,就业的参考,从而使英语的教和学都过分看重分数,忽略了英语的实用性。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一,根据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实施“分层走班”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分层走班”并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应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每个学生的英语级别。根据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求,结合目前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实际,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制定出A,B,C三个学习能力等级的详细标准,通过测试,确定出高、中、低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的自评并不是让学生盲目地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评价。上述四个方面的评判都由高到低分成A ,B ,C三个层次,合理确定出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级别,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类班级。每学期结束,再对照标准和测试情况,重新定级。这样就使学生一直处于动态管理之中,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构建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重教而不重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语言学习中心的人机对话及各种真实的语言材料能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弥补缺少语言环境的不足。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可配有图书杂志、音带像带光盘等多媒体资料、网络资源库(学生可在线浏览教学内容)、网络助学系统(教师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习和解答学生问题)。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独立学习英语。中心可配备指导员,由教师或经培训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效果等。

第三,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目前,职业技术院校大部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但从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衡量,仍需增加或减少一些专业或课程。例如,根据专业情况适当增加口译和笔译、中英文秘、速记、档案管理等课。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课上,也体现在专业英语教学上。有效的、健全的专业英语教学是不少职业技术专业不能缺少的,如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旅游、商务、外贸、宾馆、饭店、计算机专业等。学好专业英语,有利于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凸显职业技术专业学生特色,提高竞争力。

第四,加大教材和教学设施建设的力度。教材要以够用为度,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材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所谓静态,是指教材内容,如阅读材料,可选编一些公认的经典名篇,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和文化背景知识;所谓动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语言水平及时展,随时选用补充一些教学材料,以保证内容的实用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收集企业运作中实际使用的素材或自编教材,也可以结合我国高职高专的外语教学实践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引进外国教材。此外,要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不仅要有主教材,还应有辅助出版物;不但有低介质教材,还要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除此之外,还应配备相当的教学设备,保证立体化教材的应用,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并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音环境来自学。

第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适应实用英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保证。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懂一门外语知识,又要懂其他一门或两门专业课,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大多数是从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尽管外语学科知识比较丰富,但职业知识比较贫乏,很难要求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所以,要有效的进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必须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加快“双师型”的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合理完善师资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英语专业教师到企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开展相关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特定专业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外语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要把“双师型”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外语教师现有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第六,改进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定与总结性评定并重”的方法,抛弃过去那种“注重总结性评定,忽视形成性评定”的方式。事实上,过去那种“二八开”方式(即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形成性评定只是一种走过场,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和作用。因此,我们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比率调整为1比1,即各占50%。形成性评价应包括:(1)平时考勤(10%)。(2)课堂应答(10%)。(3)作业(10%)。(4)读、写、译技能实践(10%) 。(5)听、说技能实践(10%)。(6)参加大型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大赛)获奖者另有10%的附加分。总结性评价的改革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不是考查他们的做题能力。为此,我们可将考试内容分为五大“能力模块”,分别建立五个子题库。五大“能力模块”的构成如下(l)听力(25%); (2)语法及词汇(15%); (3)阅读(25%); (4)翻译(20%); (5)实用写作(15%)。以上模块的测试深度与广度,应按照2000年教育部教育司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设置。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