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时间:2022-10-08 01:43:02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1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旅行又用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不信你就仔细观察。

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2

在我校自主课堂的研究中,我进行了低年级语文学科“自主课堂”互动解疑课型模式的探索。《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全诗生动形象地把自然知识蕴含其中。我们都知道教学常识性课文,学生就会因缺乏生活体验及相应的知识而心存很多疑问,这疑问就是学习的资源,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大兴趣点。

课堂上,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思考: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办法让孩子四海为家的?学生汇报时,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这是她读懂的,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想问吗?”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好多小手都举得高高的,不停地问这问那。有同学问:“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降落伞是什么样的?”因大多数学生见过蒲公英,他们借助生活经验就可以帮助有问题的同学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

学习苍耳妈妈传播种子这段时,有的同学问:“苍耳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见过苍耳的同学积极解答。学生又提出:“苍耳会不会把动物扎疼?”此时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继续回答问题,而是话锋一转,“这个问题提得好,你们能不能再读读这一节,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快找找。”学生们迅速读起书来,一个学生大叫:“挂住动物的皮毛。”另一个学生说:“不是扎,是挂。”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感受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之后,我又拿出苍耳的实物,让孩子们亲眼见一见,摸一摸,挂一挂,感受一下是否会被扎疼……学生通过观察、摆弄,真实感受到苍耳传播的奇妙。

有的学生好奇地问:“石榴娃娃怎么钻出来落户安家的呢?”还有的学生问:“豌豆是怎么炸开的?”……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由生活经验的同学一个个解答,我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生生交流的课堂场面。为我深知:孩子们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了,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欲望,非常想了解这些植物妈妈到底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孩子们交流得如此兴致高昂,教学达到了高潮。

本节课,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提问质疑、生生互动解疑的环节,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当学生的疑问解决不了时,老师这才站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让学生们大胆猜测,或用视频资料验证等方法,让学生逐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真正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总之,我们的课堂要从学生的需求入手,学生才会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及阅读的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说“问题才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这正如古人曰:“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其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3

实施《课程标准》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年级均编排有介绍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课文,让小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常识,毋庸置疑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文常识性课文,要么是人物化,要么是散文,要么是童话……应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然而,时至今日,很多教师在教这些常识性课文时,还是简单地上成了常识课,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味道,这显然与编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避免把这种现象,让常识性课文绽放出语文教学风采呢?下面,以语文出版社S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把常识性课文上成洋溢着浓厚语文味的一些见解。

像《星星的新朋友》《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些都是人物化的课文,而《邮票上的孔齿》这篇课文,不但浅显易懂,而且贴近生活。我们教这些课文时,就是要深入挖掘课文里语文因素,在"读"字上做足文章。这就是要找出读的内容,运用读的技巧,读出语文的效果,达到理解领悟课文的层面。

《星星的新朋友》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我们就要着重读出不同星星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小星星的问话:"朋友们,我怎么不认识你们呢?"教师就要启发学生想象:咱们仰望天空,夜晚的天空是那么蓝,满天都是星星,这些小星星一群群地聚集在一起议论刚来的新朋友。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带着好奇的眼光,读出好奇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气。像学习"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这些文段时,要启发和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是人造地球卫星,回答天上的小星星时,就会读出自豪、神气的语气,以及许多星星争先恐后自我介绍时热情而急切的语气。

《我是什么》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形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的变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文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要读字上做足文章。如文段:"我在空中漂浮着,碰到冷空气,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白花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要引导学生通过"飘""落""打"语气的轻重变化,在头脑中浮现水的变化过程。又如文段:"平常,我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想象成自己就是水,通过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感受水睡觉的安静,散步的闲雅,奔跑的激烈,跳舞、唱歌的奔放。

《植物妈妈有办法》全诗押"a"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句子中词语、短语的停顿,用欢快、活泼的语调读出韵律来。如: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妈妈旅行/靠的啥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微风轻轻一吹,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并加上适当的动作、表情,学生读这些课文时就会很自然地张开小嘴,轻轻地送气,把"微风轻轻一吹"、"乘着风/纷纷出发" 读得很轻很轻,真切感悟到微风中蒲公英微是那样轻盈、那样飘逸。

《邮票上的孔齿》内容浅显、语言精练,特别要读好文中人物的两次对话:

"先生,我想借您的小刀用一下"。"很抱歉,我也没带"。

"先生,能借您的别针用一下吗?""当然可以,可是……"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4

【关键词】教材理解;教学设计;具体操作;检测评估

在教学识字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概念和识字方法,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对于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朗读,要读通顺,读流利,进而做到熟读成诵。以下仅以义务教材新课标试验版小学语文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体验作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义教课标试验版三册语文第一单元由导语、识字(1课)课文(《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山行》《赠刘文景》)和学习园地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就是“美丽的秋天”这一主题。教材搭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体系,呈现秋天的美景,秋天的特点,但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而是要告诉学生,秋天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是值得赞美的。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这一单元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任,凸现了在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体系。有以下特点:注重整合,凸现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时代感;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单元属于二年级的初始阶段,学生刚升入二年级,识字、写字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仍是训练的重点。另外,课文图文并茂,为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以上分析,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55个生字,会写其中40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特别是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课文中对秋天的景、物和人的喜爱赞美之情。

4、积累描绘秋天的词汇。感受身边秋天的美丽。

其中,学习目标1、2、3是本单元的重点。而每课中难写、难记的的字和文中难理解的句子,特别是长句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二、具体操作

教学识字,可将识字与朗读、观察插图有机结合起来,边读边识,以读促识。在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汉字概念和识字方法,利用汉字的形体特点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发现汉字的象形性、形体美的特点以及形声字构字规律,将充分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欣赏、识别和记忆汉字,掌握汉字的书写。还可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联想意义,拓展学习空间。当然,还可以利用猜谜语,读儿歌,编口诀,讲故事等方法教会儿童识字,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汉字的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毕竟他们才二年级。写字教学应该留给写字的时间,让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写汉字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一点是不容忽略的。

对于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一要读通顺,二要读流利,进而做到熟读成诵。所以要留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多读,多想。教师要有示范性的朗读,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然后要用精心准备好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还要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夸一夸,赛一赛等等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参与学习。总之,按这样的开展环节教学:初读解决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细读读懂课文,品味文章感情;精读感悟文章思想,升华主题,积累语言。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可以按这样的环节进行:

(一)整体感知

1、导读。教师示范读或利用多媒体示范读。

2、提示读。教师提出以下的问题:课文主要介绍了几位植物妈妈?她们各自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在学生明确阅读要求的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朗读思考,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二)赏读悟趣

1、导学其中一节。(学生最喜欢哪一节就导学哪一节)你们最喜欢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呢?课文容易读懂,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植物的神奇有趣。可采用范读、指名读、分组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形式达到要求。

2、合作学习其余两节。先在小组内学习。(可按所喜欢小节的人来分组)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三)、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说来听听?教师还可以出示准备的图片或课件,拓展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主要方法,但应该在理解欣赏和反复吟诵中内化,自然成诵。

对于语文实践,一定要落到实处。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发掘生活中有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如学习完1课以后,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用自己学会并积累的词语描绘赞美秋天的景色,特别是校园秋景。还可以到野外去捡树叶制作书签,然后在班上进行书签展示。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5

一、从读看开始

小学生在开始阅读时,由于识字量不大,要借助图画来阅读。我们低年级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中,要借助书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阅读。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后大致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妈妈,他们都有些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然后播放动画,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神奇。“你看,风阿姨一吹,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就飞起来了,飞得远远的,然后生根发芽。”形象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去读文章,学生乐在其中,学起来兴致也高,学的效果也很好。

二、引导读中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书时,要强调学生思考,读书不思考犹如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快乐的小燕子》时,读小燕子飞行的句子:“身子像个小黑点攒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描写把小燕子动作的词点出来,然后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读中思考体会小燕子的身轻、灵活、飞行速度快等特点。这样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与文本对话。

三、引导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绿手指》一文后,通过读文理解,知道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执着与坚强,通过她的努力培育出了专家都培育不出来的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还能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吗?引导学生议一议,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想法,预料一下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升华对老奶奶的执着的敬佩和仰慕,从而向老奶奶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四、引导读后演

学生在阅读一个好的文本后,如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和特点。如在教学《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后,我和学生一起排练了话剧,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自编、自演故事情节,在表演中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寓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深刻了,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事,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让学生在读文本后模仿、延伸写作,让学生的习作有一定的提高。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6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城郊小学;快乐

天姥中心完小,雅致校区的生源比较复杂,大多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生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对于这些来自四面八方、形形的学生,组织什么活动,怎么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真正培养一个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小主人,这是让很多辅导员头疼的事。那么作为农村小学的辅导员,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少先队员快乐地成长,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开发校内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进程中的新举措;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为此,少先队主要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切实提高图书的开发、利用价值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地办好学校的图书室。建立健全图书借阅制度,专门配备图书管理员,增加管理力量,使现有的图书能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它特殊的作用,切实提高图书的利用率。除此之外,我们还动员队员发挥集体的力量,让每个中队办起图书角,利用闲散的图书发挥“资源共享”之作用。我们利用队员们所看的图书,在设计中队课的时候,举行一些“书香满园”“我是故事大王”“好书漂流”等活动,鼓励每一位孩子积极参与,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小组交流说,全班竞赛说。让队员们在中队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验中得到彻底解放,培养大胆创新的能力,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有效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实践中的主人翁精神!

2.切实提高校园花圃、菜园的开发、利用价值

作为乡下小学,可以利用学校的土地开发一个花圃,一块菜地,让每个中队对自己的花圃进行种植、培育、移栽、嫁接,做到一年四季都有花开,这样学生不仅能说出什么季节开什么花,了解什么花是什么形状;知道哪些花木可以扦插,哪些花木需要种植、培育、移栽、嫁接;也了解了一些名贵花木的名称、来历和传说……充分利用土地开发花圃,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开发菜园,让每个中队都有一个“红领巾”小菜园,并要做到包种植、包培育、包管理、包收获,让每个中队每天派值日生对菜地负责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和收获等。这样既创造性地开展了实践活动,还使它具有新异性,激发队员体验的兴趣,让队员真正地了解、接触自然,再不是过去那种“手不提篮,肩不挑担”的柔弱书生,使他们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知识得到拓宽,水平得到发展。

二、开发周边环境资源,丰富学生的活动

实践是体验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人是主体,实践是客体,人的体验是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经历,亲口把梨子的味道尝一尝,才可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升华,找到真正的内心体验。作为城郊小学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的山丘、河流作为资源,引导队员去考察,可以给他们一些考察的要求,放手让队员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丰富自己的知识,并锻炼能力。比如,可以举行一个“比比,哪位植物妈妈最有办法”的活动,布置孩子们回家收集资料,最好带回样本,并说说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全班的交流汇报活动中,比比哪位植物妈妈最有办法。这样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体验。

三、开发农村资源,挖掘农村特色

农村有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水、迷人的山丘,这些都是农村小学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立足于当地农情,挖掘乡土资源,是农村少先队开展特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7

一、课前开放――观察、搜集

课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地搜集资料,如果外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电教材料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能更快捷、更有效地查阅到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因此,我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所要查找的资料。学生自主地查阅的信息更有价值,能使他们从小养成搜集语文资料、自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以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金色的秋天”,在学习《识字一》以前,学生在报纸上、课外书上搜集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词语;学习《秋天的图画》和《黄山奇石》前,孩子们通过上网找到了一些有关“秋天”和“黄山奇石”的图片,再用彩色打印机把这些美丽的图片打印出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孩子们通过上网查到很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前,有的孩子查阅了《唐诗三百首》,有的孩子则在家长的指导下上网搜集有关苏轼和杜牧两位诗人的背景知识介绍。

课前的观察与搜集使孩子们的预习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不再像以往那样,仅限于画出生词,弄懂课文大意,而是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广阔的学习领域,自主选择语文学习的资源,为“课中开放――展示、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课中开放――展示交流

学《识字一》时,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别展示了自己搜集的秋天的词语,有的孩子还能用自己搜集的词语描绘秋天的景色;学《秋天的图画》时,孩子们纷纷将搜集到的秋天的图片,用美丽的词句来描绘,他们还带着自己制作的头饰一边做动作一边配乐朗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瞧,一个个表演的可投入呢!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当老师问道:“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纷纷说出了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讯息,他们的发现之多远远超过了教材所提供的讯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我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组内的朋友互相合作,一人当小导演,其他人分别扮演角色,带上头饰,绘声绘色地表演。小朋友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劲头可足了!

开放的课堂使孩子们充分运用所搜集的学习资源自主合作学习,它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三、课后开放――活动、开放

课后开放即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完小学语文第三册《识字一》后,我对孩子们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分小组整理了搜集到的秋天的词语,在班上办了一期专刊,主题是“庆丰收”,这与“语文园地一”中“日积月累”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学完《秋天的图画》后,有些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落叶制成了书签,很可爱;还有些学生亲手制作了秋天的贺卡……我把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收集起来,等到教《语文园地一》的“展示台”时,就让他们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办了一个展览。学完《黄山奇石》后,孩子模仿课文,在自己找到黄山奇石的图片旁写上一段介绍奇石的话,并继续上网搜索还有哪些风景名胜,和小伙伴们商量一下这次秋游到哪里去,做哪些准备,从而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学完《古诗两首》后,我们利用班会时间开了一个古诗朗诵会,孩子们也都非常兴奋。

课后的活动与创新把课堂与生活连接在一起,打破了课堂校园的围墙,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

教学上的这一大胆尝试使我和学生受益匪浅,我深深体会到要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进行开放式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在坚持注重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来进行开放式教学。

2.要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多渠道搜集资料。

3.要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留心观察,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

4.开放式教学要注意学科间沟通,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5.要注意基础与扩展的关系。在进行扩展之前,要完成好基础知识的学习。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8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训练;尝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13-03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特点,利用教材优势,以课堂为平台,在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识字教学,让识记、理解和说话训练相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在识字教学中,融入说话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字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由字到词,丰富学生词汇积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句以词为基础,词以字为单位。要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要先有一定的词汇储备。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字入手,以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为出发点,采用“一字开花”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组成相应的词语,说出简单的句子,能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如,教“中” 字,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带有“中”字的词语――中国、中央、中间、心中、中心等;然后,启发学生用这些词说话。如,“中国”――我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无论学生怎么说,只要他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就应予以肯定。

(二)介绍识字方法,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识字教学要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相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自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语言介绍自己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告”字,先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再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熟字加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的,‘告’字上面是‘牛’字一竖不露尾,下面加个‘口’。”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字谜的方法来学习的。谜语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在说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语言能力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三)观察字形,分析表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我们应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用多种方法分析记忆字形,以求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如,在一年级《口 耳 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看“羊”字的演变过程。看后,学生很激动。在观察分析“兔”字时,他们看得很仔细。一个学生说:“上面的角字头是它的耳朵。”一个学生说:“中间的撇把‘口’字隔开,‘口’就好像是它的大眼睛。”……一句句话儿,是学生的思维在闪烁。从语言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在识字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解决认字的难点,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理解字义,根据字的意思拓展说话训练

字义的理解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字字义的理解拓展,围绕一个话题开展说话训练。如,在教学“男”字时,教师根据“男”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最后到隶书■,引导学生就“男”字的字义进行说话。从古人造字来看,“男”是主外、开荒耕种的劳动主力,因而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敢于担当的、有责任感的人。教师以此为话题,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对“男”字的理解。如,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习上,按照老师的布置完成作业,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文具,不要家长操心;在班级里作为集体的一个重要份子,相互帮助、团结同学,担当起维护班集体荣誉、为班级争光的责任。这样的训练既给孩子说话交际的练习,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责任感的教育,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细读文本,挖掘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隐藏的话题,就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一)抓住文章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在很多文章中,作者为了表现的需要,常常运用留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来补充。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白,就能促进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讲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三种办法。你还知道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了一会儿)

生1:我知道还有一些果子被小鸟吃了,它的种子随着鸟粪撒遍田野、山洼。

生2:我从《少儿百科知R全书》上知道,椰子树把它的身子斜向海里,当椰子成熟后,它从树上掉下来,就随着海水四处为家。

生3:我知道大豆妈妈的办法和豌豆妈妈的办法一样。

……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有很多传播种子的办法。只要我们留心生活,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奥秘呢!

这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把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深埋于他们脑海中的种种生活场景被激活了,就课文留下的空白进行补充。这样,使学生在表达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根据单元训练要求,开展语言训练

目前,教材都是围绕主题单元进行编排的,“单元导读”对单元组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要组织学生开展表达训练,就要研读“单元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本单元语言的训练点。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文本内容,本文的训练点要定位在体会“父亲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比较恰当。因此,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拓展训练就应该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即“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体现学生生活中相互信任的故事”。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的故事……开放的表达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体会,使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由于是在说自己的故事,所以学生就说得自然、说得轻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悟更加深刻。同时,这也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课文的结语,开展表达训练

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悟得其中的“道”呢?不妨在课文的结尾处进行表达训练,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展开拓展想象,续编文本。例如,《坐井观天》一课的结尾这样写:“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这只青蛙,跳出井口来,你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有了很多的想法。有的说:“它跳出井口,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说:“它跳出井口,顺着水沟来到一片绿绿的稻田,看到了禾苗上爬着一些害虫,它就跳起来捉害虫。”有的说: “它跳出井口,看到一个人正在捕杀它的同类,它又跳回了井里。”……课文结尾的句号不是教学的休止符,而是一种延伸与拓展的开始。在结尾之处展开有效的表达训练,使得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目标,更是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让语言表达训练与习作教学相结合,成为习作的先导

习作,是训练学生书面表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言表达训练,要有一定的指向,有意识地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同时,要扎实上好单元口语交际课,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把“说”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为学生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开展语言表达训练,积累习作素材

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组都是由若干篇课文和一个单元训练组成的,训练组都安排有习作训练。习作训练的内容往往紧扣单元的学习要求。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 “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教材选入了《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四篇饱含人间真爱的课文。单元的习作要求与课文的内容相呼应,即“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与习作内容“相互关爱的事情”是一致的,学习要求“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与习作要求的“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也是一致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单元的学习要求,开展表达拓展训练,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如,教学《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环境描写,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环境,试着写一写 。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后练习第三题,也为后面的习作的环境描写做铺垫。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可以进行拓展说话,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心人,为习作选材做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可以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 “说说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激励)哪次最让你难忘,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样为习作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热热身。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为学生习作导航

小学生写的作文多是生活见闻及心中的感想。想与写之间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口头作文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因为说话是写话的基础,写话是说话的规范和发展,所以作文教学从“说”入手,既能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是写学生丰富多彩的n余生活。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同样是“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丰富、有趣的课余生活,说一说自己在课余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这样就为习作做好铺垫。习作前的口语交际课,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入手,引导他们展开口语交际活动。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活动前,教师安排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轮流上台表演。没有表演的学生要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等,并记下感觉最有趣的和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同学。由于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学生都兴趣盎然,欢笑声此起彼伏。活动结束后,趁着学生余兴未了,教师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由于全程参与,所以他们体会真切,能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真切地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说”,这样他们就说得条理清晰、具体生动。这时,口语交际课自然成为习作课的先导,为学生的作好铺垫。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9

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注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小学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写作经验少、认识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不过,也正因为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说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一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掌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一主题。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历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历过的。如果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历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历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历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历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朋友》,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办法。可他没注意“幼儿园时”的具体时代背景)把九十年代学赖宁的事搬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幼儿园去了,让人一眼就看出了破绽。所以,“搬”材料虽是不得已而“搬”,但要“搬”活“搬”好也并不容易。

二是选择材料要典型。有的同学作文时常有选材一般化的毛病,如写老师,总是局限于“深夜批改作业”、“病中惦念学生”等等。人们读了,一方面觉得这位老师和那位老师一个样;另一方面,又觉得没有把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写出来。也就是说,所选的材料,缺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就是要有代表性,要能说明问题。比如,有位同学想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在动笔前了解到了三件材料:一是农村里的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二是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三是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

让我们来和这位同学一起分析分析看,看看写哪件最好呢?第一件:农民都住上了新瓦房,这有点一般化,说不上典型;第二件,农村里的人家大都买了电视机,有了变化,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之下,第三件事村里办起了农业科技夜校,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倒是能从个性(农民都忙着学科技文化知识)反映出共性: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以及富裕后农民的精神风貌。

上面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典型”就是有代表性。另外,要做到典型,还要注意围绕中心思想,选取那些能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还要防止面面俱到,不要把典型材料“淹没”在许多很一般的同类材料中。

最后,选择材料还要注意新颖,要给人以新鲜感。我们不少同学的作文都有选材不新的毛病。很多同学没有读报的习惯,看电影也就是看点少儿节目之类,对社会上的新思想、新精神知道不多,平时不注意留心社会信息和获取新鲜资料,这样写起作文来,由于没有新颖别致的材料,很容易流于一般,引不起别人的注意。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些同学虽然掌握的新材料不多,但在写作文时也能设法写得很不一般,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个班级写《妈妈的爱》,这是个老题目了,多数同学也就是写些诸如妈妈在生活上如何关心我,妈妈如何帮我复习功课,妈妈天天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妈妈常常给我买新衣服等等,但有个同学写的是妈妈如何从政治上帮助我上进,还有个同学写妈妈是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我艰苦朴素、培养我的道德品质,这样写“妈妈的爱”就新鲜了。不是吗?别人把“给我好吃好喝”看作是妈妈的爱,而这篇把“给我艰苦朴素的美德”看作是妈妈的爱,老题目写出了新意!

以上是关于选材如何做到新颖。另外,文章要做到语言优美,这需要你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把文章背下来或把其中优美的语句片段背下来,在平时的习作中模仿练习和运用;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多多练习,慢慢的你的文章的语言也就能做到优美了。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1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情感式教学加强体验,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

关键词:匹配;情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32-01

小学生的年龄优势,造就了他们的活泼好动,以及对一切事物的新鲜感。从这个层面上说,小学语文课堂已经具备了活力四射的因素,整个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空前高涨,学生们对老师教授的课文都入痴入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听过很多课,要不是学生们给上课的老师面子,40分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可能早就坐不住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缺乏的是体验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们愿意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悲,一句话,譬如主人公登上长城,那么,学生就应该有与主人公一起登上长城的感觉。

一、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

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这是从儿童的生理,生活经验等重要特征为出发点的教学。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年龄小,他们缺乏或简直没有生活经验,就说狼的凶恶或狐狸的狡猾吧,他们都只能从一些童话故事中获得。生活经验的缺乏,往往使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处于一知半解,有些,还要闹出笑话来,譬如,马铃薯是生长在水中,小鸡是哺乳动物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更鲜活的形象,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笔者看过一个优秀教师上的录像课,那个老师“为课文内容创设相匹配的情境”创设得非常好,那篇课文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老师彻底把握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里承受能力。让我们看当中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是针对课文内容中“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她给孩子披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有动物从这里走过,就被他的皮毛带到田野山洼”这一段来设计的:教师先拿出一些苍耳的种子,让学生观察、触摸,然后提问:“苍耳宝宝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纷纷回答:“尖尖的,硬硬的”、“它摸起来很扎手”、“它披着带刺的铠甲”。老师就此把学生引入生活:“谁愿意让你的小动物从苍耳宝宝的身边走过?”学生争先恐后,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带着自己的皮毛玩具从一堆苍耳种子的旁边擦过,一颗颗苍耳种子被皮毛玩具带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不住地赞扬“苍耳妈妈真有办法。”一堂教授《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就这样结束,教师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这个教学目的几近完美!《山行》一课,老师课前就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捞铁牛》一课,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中的情景再现,需要老师们去精心,有心联系生活,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来联系课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生活中找来联系课文的情景,一定要适宜于学生,要把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考虑进去,低年级学生的情景创设,如果你去找了一个高年级的情景,学生就会惶恐得不知所以然。

二、情感式教学加强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除了创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情感联想来完成这一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少,但他们有很强的情感联想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情感联想,堪称出奇,连我们老师都意想不到。比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无须多加分析,重在感情朗读。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炎热的夏天,你走在街上,口渴得很。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很想喝水―焦急)当你看到冷饮店里摆着矿泉水,你心里怎么想?(有水解渴了―惊喜)可你一摸口袋,没带钱,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不知怎么办好―犯愁)突然你发现邻居王阿姨也来买东西,你会怎么想?(我有办法了,借钱买―兴奋)当你喝到水后,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满意足―舒畅)在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说:“你们刚才所体验到的就是找水喝的心理变化过程。现在你就是那只乌鸦,请你读书,体验一下乌鸦找水喝的心理过程,然后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找到了相关经验,把这种心理体验转移到课文中,自然读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又如讲《落花生》一课,让学生联想自己所佩服的人有哪些品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让学生回忆在新闻中看到的美伊战争中伊拉克难民流离失所的惨景,体会失去父亲的雷利对和平的渴望等。情感式联想加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感情涌现,课堂上学生会非常专注,在学生德育这一块上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

教师营造的情景体验,通过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对于丰富教学内容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功效,还有一种更加贴切的体验,也就是到实践中体验,让课文内容与生活更加贴切。以《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为例,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实践体验,学生亲自动手,在“大标题”的指引下,他们会发挥出超长的智慧,更加地热爱生活和美化生活。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人性化教学方式,教师要深入学生中,想他们之所想。如此,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教学体验。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背诵课文既是积累语言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训练学生记忆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一、理解背诵

理解是背诵的基础。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对背诵的课文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刻,就容易背诵,而且不容易忘记。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把课文背诵下来,也记不牢,应用不了。如指导学生背诵《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记忆的顺序:开头和结尾具有总结性,而2至5自然段则是一段一景,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按这样的顺序来记忆,学生就像顺着路标行走一样,背起来有条不紊,顺理成章。

二、看图背诵

语言形象和视觉形象相结合,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有的课文内容具有较鲜明的视觉形象,或者说是画面形象,如能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将更容易记忆。而使语言形象化、情景化的最好方法是想象。有的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件或直接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指导背诵。如《秋天的图画》一文中的插图就形象地反映出了课文内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教师可让学生一边看图一用文中的语言准确描述,直至熟记背诵为止。

三、动作背诵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如果在背诵课文时加上动作深化记忆,效果会非常好。如在背诵《黄山奇石》一文中的“猴子观海”一段时,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猴子一样,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凳子上或地上,眼睛望着前方地进行背诵,既生动又有趣,学生怎么会记不住呢?

四、分合背诵

分合背诵的方法适用于篇幅较长,段落较多的文章。学生背诵这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按文章的段落,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分别背诵;然后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是一首儿童诗,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前后照应,而2至3个小节,分别讲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分小节背诵,再把3个小节逐步合起来背诵。这种方法减少反复背诵的次数,速度快,效率高。

五、教师示范

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小学生最喜欢模仿,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他们最好的楷模。笔者在教学时喜欢和学生比赛背诵。当学生背书时,笔者会在一旁默背或轻声试背,熟练时就第一个一字不错地当着全体学生背出来。这时,学生都想与老师比一比,所以在笔者所教的班级,学生背诵课文的效果特别好。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范文12

走进新课程,引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 厦门市同安区新民中心小学  邵锦秀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不要强加给学生观点,不要统一学生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演员、老师、节目主持人、嘉宾,这样,多样的课堂角色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才能成为知识的实践者、探索者。然而,在大多数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仍然还只是“学生”,他们仍一味地苦读圣贤书,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书生”,而是具有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才。“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新理念。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使语文课堂多一些动感、生气与活力,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呢? 首先,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的还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小老师教得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 再如,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时可由小老师来组织质疑答疑等。 二、“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有很多,应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 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说不定以后还有人会成为作家。     五 、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奥运会比赛项目?到2008年,你觉得北京会有哪些变化?同学们又有哪些变化?均以采访报道的形式叙述了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交际能力。 六、辩手进课堂 新课程非常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教学小语第十册《放弃射门》一文时,我抛出“你认为福勒应不应该射门?”这个辩题,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及个人观点进行辩论,正反方阐述观点、自由辩论、总结陈辞,学生不但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课文也有了深入的领会,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福勒高尚的道德风范的感染。 七、嘉宾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