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植物园考察报告

植物园考察报告

时间:2022-09-12 01:47:46

植物园考察报告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10092016019)

中图分类号: S60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绿化及美化,对园林植物优新品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增加品种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因此,园林植物的种苗与花卉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掌握现代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园林植物育种技术。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依据园林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利用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选择培育出园林植物的新品种,并对其进行良种繁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园林植物优新品种选育的原理及方法,为今后从事园林植物的育种、生产经营及科研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既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园林植物遗传改良的实际问题。该校正处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阶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课题组为适应转型需要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园林人才。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为适应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需要,《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部分已设置为独立实验,与之前相比,实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都增加了,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因其包含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所以实验内容很多,但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取其中重要的、综合性好的实验。课题组需要合理分配实验学时,主要考虑实验内容和性质两个方面。遗传实验和育种实验比例应合理,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遗传实验可适当减少,育种实验则要多些。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比例要合理,尽量减少验证试验,增加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可增加难度转化为综合性实验,例如植物细胞分裂的观察这个实验,将永久切片的观察变为学生动手进行根尖压片再观察,实验难度加大,学生参与了根尖培养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验兴趣必然会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与实践技能。

2改良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相关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因此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兴趣出发,改革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课的准备就开始动手参与,例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采集,药品配制等;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采取分组预先策划的方式进行,例如花粉生活力测定的实验可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完成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设计,最后完成实验;打破学时限制,除完成课上的操作部分以外,还要让学生完成后期效果的观察与记录,例如杂交、选种等。除上述改革外,由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以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实验课堂的实验材料要尽量以园林植物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细胞分裂的观察,植物多倍体的诱发等实验都可选用园林植物为试材。

3改进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方式合理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因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十分必要。独立实验课的考评至少要包括实验原理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不是单纯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前能进行预习,课上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完成实验报告,还可在成绩组成中加入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项目的成绩,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考核方式的优化,综合考评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促进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这门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在未来还将不断的进行,例如待各方面条件具备时,可将统一安排的实验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必将充分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为优秀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晓华,张菊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03-204.

[3]高汝勇.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16,(07):213-214.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2

摘要: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园林业的逐渐成熟,养护管理已成为园林绿化事业的核心工作。“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是园林业的发展新趋势。本文探讨了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园林养护工作的要点提出了园林养护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园林;养护管理;探讨

一、园林养护的意义

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是根据园林设计所选定的树种采用苗木出圃或起苗开始,经过运输定植到栽植地,通过以后的生长发育到树木衰老、更新、死亡,在这个过程中人工的进行时间活动。其中包括园林树木栽培、管理以及各种灾害防治以及树体保护。

二、当前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养护管理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项持续性工作,但它没有像施工一样引起足够重视、重建设轻管理、苗木存活率低、养护质量差导致绿化景观效果差,难以达到预期绿化效果。

2.绿化养护资金不足,影响养护效果

绿化养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与使用经费的多少是分不开的。通常养护作为工程后期的工作,没有单独资金立项给予保障,往往是施工单位垫付资金,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导致养护设备较落后,绿化养护措施不到位,人员配备不上,影响绿地景观。

3.养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人员技术业务素质低

目前采取的一些养护措施方法简单、技术含量低,养护管理过程中科技发展薄弱。特别是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有好多人员都是临时从事养护工作,对这一行业没有接触过,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更谈不上工作创新,致使养护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三、园林养护工作的要点

园林工程施工工作完成以后,接下来就要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植物栽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事,而养护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种植物都有各自的生态习性和特点,植株要想长得健壮,并且能充分发挥绿化美化效果,我们就应该给它提供能满足需要的环境,就是要有它生长的小气候。

1.灌溉、排水

根据绿化区气候和土壤立地条件测试单次灌溉量,年度总体执行情况应根据当时当年气候情况来决定。好多单位在绿地灌溉上都是一次性浇很多水,或者等到草坪枯萎再浇,有的水不透浇,导致植株根部不能很好吸收水分影响其正常生长;而土壤含水量过多,植株也不能正常生长,要及时做好排涝工作。常用地表径流、明沟排水和暗沟排水三种方法进行排涝。

2.施肥

植株成活进入到正常生长状况后,为补充基肥不足要做好追肥工作,可以追加肥质较为淡薄的肥料,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施肥工作应在多日未雨、土壤干燥、并经松土除草后进行。

3.病虫害的防治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因气候或人为等原因会产生病害和虫害,要注意观察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其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要掌握病虫的发生规律,利用综合防治,抓住有利时机用最少的人工和药物取得最佳效果。

4.修剪

修剪包括乔木、灌木、草坪修剪。

4.1乔木修剪

一般在发芽前及落叶后进行常绿树种原则上不修剪,一般剪去残枝、病枝、折枝、下垂枝。行道树修剪要保持树冠完整美观,主侧枝分布匀称,内膛不空又通风,分枝点高度最低标准为2.8 m,注意不能影响行人、车辆通行。树木应与架空线、路灯、信号灯、变压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树木修剪时,落叶树一般不留橛,针叶树应留1~2 cm长的橛,剪口必须平滑,不得劈裂,并注意留芽的方位。

4.2花灌木、草木花卉

修剪考虑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花灌木和草木花卉在花芽分化前进行修剪,花谢后及时剪去残花,将开花枝条进行中或重短截,以利来年促生健壮新芽。

4.3草坪修剪

考虑季节和草种特性,使草的高度一致,边缘整齐,高度控制在6~10 cm。

四、园林养护管理的措施

1.建立养护工作报告制

园林绿化养护内容由3部分组成:①日常常规性养护;②损毁绿地设施养护;③综合整治及突击性养护。每一部分养护内容形成书面报告,由报告人根据工作内容向主管局汇报,主管局派专人察验后做出相应的批示,园林处按照批示内容组织实施,任务完成后请主管局派专人验收。

2.加强园林监察监督制

园林监察队实行日巡查,勤报告,督查城区各街道树木、绿地、游园、广场管护任务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园林设施完好与否,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及时处罚违规行为,记录巡查报告单,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于园艺科和绿化队,以便调整工作计划,为制订养护任务提供依据,同时配合城建12319热线,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及其他损毁事件。

3.培育绿化养护管理市场,提高绿化资金使用效益

市场化是提高城市绿化养护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加快城市绿化市场化步伐。要积极引入绿化养护管理市场竞争机制。凡由市、区财政核拨养护经费的绿地,必须实行招标养护。未按规定实行养护招投标的绿地,市、区财政不予支付养护费;②参加绿地养护投标的单位必须具有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资质。市城区绿化办要加强城区绿地养护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③绿地养护单位要确保绿地的养护质量,绿化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绿化养护工作的巡查和检查评比,并根据检查情况核拨养护费。对绿地质量没有达到养护标准的,要通知养护单位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及时或拒不履行养护合同的养护单位,绿化管理单位要核减养护经费,乃至取消养护单位的养护资格。

4.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绿护绿活动

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爱绿护绿行动。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群众的爱绿护绿积极性,发展壮大护绿使者队伍,将绿化管理网络的覆盖面扩大到社区,确保全体市民对城区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通过设立破坏绿化公开举报电话,在绿化网站开设投诉信箱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市民的建议和意见,力争使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绿化义务巡查员、监督员。

参考文献:

[1]沈垭琢,程岩.浅析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民营科技,2010(10)

[2]林汉,郄亚微等.浅析文化性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体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5)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65-02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形态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器官形态、显微结构以及药用植物的分类等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与药材的基源鉴定、品质鉴定、资源开发和临床药效评价等关系密切;是一门理论性、直观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践教学包括实验课教学及野外见习两部分,一直是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虽有开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1)实验课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陈旧。实验内容多为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教学。一般先由教师介绍当次实验的内容、材料和方法,讲解和演示实验内容,然后学生参照教师的方法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仍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去思考问题。(2)野外见习时间短、效果较差。见习仅为去广西药用植物园参观一天,其间学生分组听取带教老师的介绍与讲解。学生不易留下深刻印象,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将野外见习当成外出游玩,学习态度不端正,有悖野外见习的初衷。另外,见习并未培养起鉴别药用植物的方法和能力,且药用植物园不能提供固定的经过培训的带教老师,造成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3)由于场地不足,我校目前尚无专门的药用植物园。

二、“田野教学法”的探索

纵观目前各院校对药用植物学实践课程改革,部分高校进行了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的整合,将实践课和理论课结合起来实施“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在实验课上增加技能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抑或是改革实验考核体系,还有重视野外见习在实践课程中的作用。如何将实践教学内容与校园自有植物资源、周边植物园、山麓丰富物种资源、学生学习特点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都是各高校面临的同样困难和挑战。[1]为进一步提升药用植物学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并结合我校药学专业认证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对药用植物学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在校园内进行了一系列“田野教学法”的探索。[2]

1.开辟药用植物种植基地。由学生自行开辟校园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使校园成为药用植物鉴别技能实训基地。[3]本项探索首先在2012级中药资源专业学生中进行,目前已在校园内开辟药用植物种植基地,由学生全程参与园区规划建设、土壤改良、植物配置等。结合药用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生长习性及其对生长环境条件的要求,由学生自行确定药用植物栽培的物种。挖掘校园中适宜于教学的药用植物,根据教学进度随时进行野外观察,便于增强学习效果,激发学习积极性。

2.积极借鉴PBL教学手段,对校园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2013―2014年下学期2012级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药用植物学教学中,挖掘适宜于教学的药用植物,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形成开放性实践课堂。校园植物资源调查见习采用PBL教学法。在见习前,教师详细介绍校园内的药用植物资源情况,据此按药用植物分布较多的科属确定选题,由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并确定选择课题。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对各自收集的方向做出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总结归纳所要收集的科属特征,在校园中选择标本,了解该科常见植物,自行观察、记录植物形态,查阅分析文献,真实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发育阶段,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器官形态、药用部位等,增强对药用植物的印象。在见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任务分配,明确收集结果附数码照片,主要拍摄药用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药用部位。

3.多渠道加强互动式交流,举办药用植物摄影大赛。校内植物资源调查结束后,将各小组拍摄的药用植物照片按照科属或中药功效进行分类,并以展板形式在校园内展出。不仅能使学生巩固和提高药用植物物种和植物分类知识,也拓展其中药学知识,并能激发学习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将药用植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标本的展览也可丰富校园文化,同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4.培养合作意识与环保理念[4]。学生PBL教学中通力合作,一起学习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确定课题,内部讨论,检索文献,见习过程中分工合作,得出结果,并请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在见习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在教学中时刻贯穿环境保护的概念、目的、意义,保护好校园植被的质量,注重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在拍摄植物的过程中,不允许随意踩踏植被。对所需标本不需采集,只需记录影像资料。

5.实践课程考核体系改革[5]。目前药用植物学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单一,只是对学生每次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再将所有实验报告的平均分作为实验成绩,按20%计入课程总评成绩。由于在总评中所占比例较低,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实验报告马虎、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药学专业认证提出了药学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引入更科学、更符合素质教育培养需要的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建立了多样性、规范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考核方式。将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程度、药用植物认知、实验报告的成绩、见习纪律等纳入实践课程考核,形成综合考核方法体系,并且适当提高实践课程成绩在总评中的比例。

三、结语

目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首先在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进行试行,取得效果之后再在药学专业进行推广,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尤其是校园外的野外见习尚须大力加强。本课题组下一步的改革方向为在校园“田野教学法”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野外见习的能力,包括采集整理制作植物标本、编制药用植物物种名录等,使学生将药用植物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做到在实践中讲解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鉴别药用植物的能力,把实践课作为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6]

参考文献:

[1]段瑞,金松南,刘克,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78-79.

[2]肖若蕾,袁侣明,陈莉.校园植物资源与药用植物学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65-67.

[3]汪荣斌,刘晓龙,李林华,等.校内药用植物技能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3):94-95.

[4]董永和,王伟,王振旺,等.在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9(1):99-100.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4

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资源调查研究

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台湾的分布

林业的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林业社会化发展方式

论观光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偏钒酸钠对蟾蜍心室舒张作用的影响

论近年来畜禽疫病的特点及其预防对策

论害虫与绿色食品蔬菜生产

柑桔高接换种技术

RAPD技术在园艺植物育种资源中的应用

南岳忠烈祠绿化规划构思与景观效果

模糊聚类分析法在分析数据评估上的应用

论知识经济与成人教育

美国政府对私立高等学校的资助及启示

论园林树木栽培学(各论)的精讲教学法

试论经济合同文字表达问题

400m运动员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

改进新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湖南林业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思考

试论高校办公室秘书的现代管理意识

中芬林业合作第十次会议的报告及启示

国外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初步研究

湘西州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不同嫁接方式对黄瓜嫁接苗成活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客土喷播-高速公路边坡绿化防护新技术

RNAi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考察报告

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儿童初种卡介苗免疫效果调查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窦炎50例临床观察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进针方法的探讨

伊曲康唑短程间歇疗法治疗甲癣78例临床观察

藤茶袋泡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衡阳市城区大气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环境保护规划与武汉的城市生态建设

劳资关系的分配视角分析

我国国有公司建立经济型治理模式的路径分析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WTO框架下重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探讨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实施、应用与发展

乡土植物在西安城市绿地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萱草活性成分黄酮干对糖尿病大鼠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的研究

纳洛酮抢救乙醇中毒146例临床观察

舒芬太尼联合小剂量硫酸镁胃肠术后静脉镇痛

肺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学现状(附26例病例报告)

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护理美学的应用

梧州瑶族师公传度仪式的文化解释——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浅论如何控制高校贷款的产生

高职《园林树木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精品课程《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5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

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 %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

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133”模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132-04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等职业教育园林类专业课程之一,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培养综合防治能力为主线,注重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的结合,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园林技术人才的需要的课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园林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近几年来,各中高职院校掀起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我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133”教学模式,即每一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个知识点,重点掌握三个技能,在这个框架的指导下,笔者对中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

确定培养目标,并根据工作过程的

导向和“133”教学模式的要求做好教学计划

根据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基础,在专业技能上达到对园林植物病害和虫害防治会识别诊断、会分析原因并会制定方案及组织实施(尤其是危害严重时的化学防治方法)的植保三项技能的要求;同时,将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本着理论够用,实践要精的原则,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做好了教学计划,现列出本课程的三个知识点和三个技能及技能考核项目(见表1)。

我们会在教学的第一课时将上述具体要求与内容告诉学生并张贴于教室的宣传栏上,而后的课程教学与实践都围绕这个来实施。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可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则根据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过程是:病虫害调查——病虫害识别——病虫害防治。我们将实训内容分别填充到每个模块,具体如表2所示。

利用植物的季节性与病虫害的

发生规律和教学时数适当安排实训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集中在每年5~10月份,在这个阶段应使学生对病、虫、草的为害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有系统的掌握。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很难完成以上的实训内容,因此我们将实训内容进行了调整。首先,把实训内容分为小组项目和集体项目。食叶害虫(叶部病害)调查、吸汁害虫(煤烟病)调查、枝干害虫(病害)调查、地下害虫(根部病害)调查为小组项目。每个小组项目都将当地某种主要病虫害作为观察学习的重点,如食叶害虫以小叶榕白蚕蛾、苏铁小灰蝶为重点,吸汁害虫则以芒果扁喙叶蝉和荔枝蝽为例,枝干害虫以白蚁为例等。将整个教学班级分成4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子模块,模块的内容包括病虫为害状、形态与症状、发生规律、防治后效果的观察。每个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项目的内容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记录情况公布在宣传栏,小组负责人利用晚自习时间对本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总结。

集体项目就是要求每名学生都要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我们根据植物的季节性与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适当安排集体实训。每年的3~5月梅雨季节是园林植物病害的高发季节,我们将有关的病害教学内容与实训项目安排在这段时间进行。5~7月为食叶害虫高发期,则与之有关害虫的内容就安排在这两个月进行。吸汁害虫则在干旱少雨时节发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结合园林养护管理来消除越冬的病虫草可以减少越冬基数,为明年的防治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每个模块的实践内容顺序则根据工作过程导向进行安排。拿病害来讲,病害的发生不外乎两个方面,生物的病原和非生物的病原,在发生后我们对症状进行诊断:是否是从点到面,是否有病状和病症,实验室镜检,组织培养等一系列手段来确诊。知道了病原后就可以有依有据地去防治。防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摘除法、阻隔法、园林栽培技术、化学防治等,应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虫,让学生体验各防治方法的优缺点。集体项目让每一名学生都参加每个环节,这样不仅把书本知识真正地运用了,还强化了技能训练。

综合实训则通过教学实习进行,使学生学会病虫害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掌握病虫害田间调查与防治方法。实习结束后,要写出规范的实习报告,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园开展实践教学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首先,充分利用我校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内容在实验室边讲边看。对体形微小的害虫和微观病原菌形态,借助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解剖镜,不仅外形而且内部构造都一览无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在实验课上专门讲授、示范“两镜”的操作规程,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和研究某一类病虫的发生规律,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病虫进行课程讲解,如榕树的斑蛾。在重点突出与防治法关系密切的病虫特性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生化培养箱等)饲养昆虫,然后对它进行下一步的实验。学生在教师讲解和饲养的过程中搜集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写出读书笔记,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另外,病虫害标本要合理利用与补充。标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直观地认识病虫草,它的补充一般是购买和学生自己制作。我们在第一项技能考核中就要求学生采集至少2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昆虫样本,制成干标本,并要求学会进行分类。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展示美感和技巧,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昆虫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校园是园林植物病虫防治实训的大课堂 教学实习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环节。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不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有相应的教学实习,其学时数约占总课时20%~30%。我们的教学实习多在校园内进行。我校是一所有80年办学历史的森林式校园。校园里一条条郁郁葱葱的林阴小道见证了学校的成长,每棵树就是一个标本,是不同时期园林发展的标志性代表,校园更是植物园。因此校园就是园林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我们在校园的园林植物上开展了多个项目式教学。如南方特有的芒果短头叶蝉的发生与防治,榕树的管蓟马、木虱及朱红毛斑蛾、榕透翅毒蛾、白蚕蛾等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盆架子的花木虱与绿翅绢野螟的发生与防治;女贞潜叶跳甲的发生与防治;荔枝蝽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防治等。并把校园的一部分园林养护管理工作交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训基地是园林专业学生综合实习的主要场所 我校的实训基地除校办产业六十多亩的园林花卉苗圃外,还有市内的几家大型园林公司。学校的苗圃主要经营盆栽花卉的对外出租及校内花卉的摆放。园林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在这里进行,有的学生还在课外时间在这里进行勤工俭学,一些常见花卉及其病虫害的识别、发生原因及防治对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实践起来也很容易掌握。在大型园林公司则主要进行一些苗木的栽培及其病虫害的防治。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践,并与他们保持联系,当主要病虫害发生或进行大批苗木移植时,学生都会在实践现场,参与病虫害防治的每个过程或苗木移植的消毒工作。另外,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管理水平较高的生态园、公园、树木园、苗圃、绿化工程公司等处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请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建园、栽培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改变了以实验室观察和验证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现场识别诊断。现场防治操作等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生产,更加贴近实际。如园林植物病虫危害性的考察、昆虫一生的饲养观察、昆虫标本的采集鉴定、植物病害的田间观察、植物病害的田间诊断、植物病虫害田间调查、农药的配制与使用和防治效果调查、园林植物害虫的田间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田间识别与防治、综合实训等。学生完全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训练,每一个实训都实现了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操作从某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开始,直至最后三项技能的综合训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课内实践的教学,也注重课外实践活动,采取了课内课外实训并举的方式,以实现学生掌握三项核心能力的目标。

课内实训主要采取了“教、学、做、考”的方法,首先是教师讲明实训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必要时进行多媒体演示,然后进行示范操作。整个过程进行手把手操作指导,学生跟着学习操作,然后自主训练,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每一次的实训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提出问题或现场考核、现场打分作为学生的平时技能成绩。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进。例如,农药的配制与使用这个内容,我们将实训转入到生产实际中,如榕树是南方主要行道树,我们让学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情况,选取农药、浓度计算、农药称量、农药配制、农药使用等过程进行实训,完全在生产实境中进行。按照生产实际安全防护的要求,学生要穿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进行农药的配制和施用,完成工作后对药械和余药按照生产要求进行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留下安全隐患。与过去在实验室实训方式比较,实训效果大有提高。

课外实训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根据三项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增加的,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学生自已查找资料,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并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所提交的实训报告进行考核。例如,学校新购进栽种的一批盆架子发生了严重的虫害:叶片两面长满囊状虫瘿。虫瘿在叶面突起,致使叶片卷曲、皱缩,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在5~7月时又有另外一种食叶害虫将叶片蚕食,树木已被危害得奄奄一息。我们布置学生对该两种害虫进行综合防治,要求挽救盆架子的生命。学生从查找资料开始,并对害虫进行生活史观察,掌握发生规律,找出薄弱环节,制定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许多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综合性项目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害虫的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观察、为害程度调查、防治方案的制定、农药的选择、施药时期的确定、施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防治效果的调查和评价等。最终,盆架子又恢复了生机。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并产生了较强的成就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师、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面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较好的多媒体教学条件和资源,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上专门开辟了视频动画专栏,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使用。如昆虫的一生、昆虫的变态、昆虫标本的制作等,使学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实境。另外,我们对收集到的多张植物病虫害光碟和现场拍的一千多张照片,通过加工,制作成了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文字结合了图像,使静态结合了动态,大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定期举行技能大赛

“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学校有技能大赛”,这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已形成的一种共识,为了配合全区甚至全国的技能大赛,我校每年都定期举行校内技能大赛,借此机会也检验每个专业的技能训练情况。技能大赛的项目主要还是这门课程的三项重点技能。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规定,如果学生在某项技能比赛中获奖则该项技能的考试成绩为优秀,期末时可以免试。因此,每个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每项技能的操作训练都很认真,学习效果明显。在两年的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先后参加了昆虫标本的制作和病虫害识别两个项目的技能比赛,园林专业的学生和植保、农艺班的学生同场竞技,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园林专业有8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考核制度的改革

《园林病虫害防治》是专业必修科目,它的考核包括平时表现、作业总评、平时技能、技能考核、理论考试五个方面。其中,平时表现与作业总评各占10%,理论考试占20%,平时技能与技能考核占6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他的平时表现,在每个实训中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则为平时技能成绩,重点掌握的三个项目的考核为技能考核成绩。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已占该课程成绩的8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使学生在平时就必须认真学习,达到三项技能的要求,大大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任务驱动下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较好。在进行职业技能工种考试时,很多学生选择了植物保护工种考试,并大面积地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1]张红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践教学的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3).

[2]杜宾.《园林植物保护》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孙红艳,李克梅.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探究能力

外港河是南京江宁人民的母亲河,她横穿江宁主城区,上下游均与秦淮河相连,沿河两岸有上万居民和数十家企业。多年来,由于河道淤积,加上企业排污,居民乱倒垃圾,外港河慢慢变成了“龙须沟”。为创建文明城区和生态示范区,江宁区把整治外港河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依托外港河、竹山、东晋博物馆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闲公园,将“龙须沟”变成主城中的景观河,造福广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观虽然有较大的改观,但河水颜色发黑、气味难闻的现状影响了居民的观光休闲活动,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质,严重影响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园艺》是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省编教材,园艺与生活密切联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园,美化家庭。学生对学习这门课很感兴趣。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教学还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那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样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外港河水质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劳技课的一个研究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园艺》课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2.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

3.会用实验的方法对外港河河水进行测定。

4.认识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

5.了解无土栽培技术在水质污染治理上的应用。

6.初步学会水域绿化设计的方法。

7.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准备照相机、笔记本、塑料瓶、试管等。

2.调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况。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师和专家咨询无土栽培的知识。

6.走访环保部门了解环保知识。

三、组织方法

实地考察、咨询访问、查阅资料、对比实验、模拟制作、设计方案。

四、实施步骤

(一)实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质污染情况

活动的第一阶段,把全班的学生按兴趣分成几个组,教师布置调查任务,由学生亲自去实地考察,通过所见所闻,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务: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样,以便测定。

3.摄制外港河水现状和污染源的影像。

学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样和外秦淮河水样、自来水进行对比研究,从颜色、气味、固体悬着物、酸碱度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掌握外港河水质污染情况。每小组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和对比实验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二)课内调查报告交流,激发活动积极性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学生的调查报告交流,每个小组都有翔实的调查报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是实物对比,通过交流,学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质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区和一些单位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江宁区的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对外港河水的测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对环境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观看学生拍摄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区是多么的脏、乱、差,和我们江宁的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学生亲手获得的资料,使他们意识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的活动,我们请学生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进行方案设计。教师不仅组织好活动,还为学生出谋划策。许多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到新华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还上网查找污水净化的知识,有的走访环保局了解有关知识,有的实地考察江宁的各种水域,了解适合江宁生长的水生植物。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探讨秦淮河、苏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净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各小组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思路进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为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汇报,总结评价促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设计方案。为了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我们邀请有关专家、教师观摩汇报课。在汇报课上,每个小组都交出了内容翔实的报告,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图案设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有的小组提出参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内栽种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净化污水来改善外港河水质;有的小组还提出参照无锡利用水葫芦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教师和专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的意见。经过汇报后,学生的方案得到了认可,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五)活动延伸促发展

各小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绿化设计方案后,活动并没有结束,各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如,利用废弃泡沫制作泡沫浮床,进行植物的无土栽培,来增强自己的感性认识,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有的小组给环保局写信,对外港河水域绿化提出建议,让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参考文献: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8

关键词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138—02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着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促进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植物界的积极性,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视野,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在现有实习方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技能,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1 目前植物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习地域范围较小。实习地点只能局限在校园和校园附近的公园,所包含的植物物种数量较少,自然环境类型单一。

2)实习方式相对简单。实习方式只包含简单的植物种类识别、腊叶标本制作,缺少真正的野外实习项目。

3)实习内容包含学科范围狭窄。目前植物学实习只是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并没有与其他学科交叉学习,也没有加入相关的科研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为平台,在已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新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2 改革野外实习的内容和方式

2.1 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实习地点。实习地点的选择是成功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前提。以前期建立的海南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固定监测样地为平台,建立野外实习基地。

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以下特点:

1)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

2)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

3)相关的自然和社会资料充实;

4)交通便利,生活设施完备,已与海南大学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

2.2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应用植物学知识完成调查研究任务。过去对植物野外实习目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实习前缺乏系统的活动计划,加之时间短、任务重,工具书和必要的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野外实习内容简单,整个实习过程都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特征,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的,但仍是通过教师得到的间接知识。

要改变野外实习的内容,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实习仪器和工具书的使用。在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实习研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制作实习点所有的植物标本,充分利用海拔测高仪、温湿度表、体视显微镜等仪器和检索表、图鉴、植物志等工具书,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植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利用工具书对植物准确地作出科、属、种的鉴定,列出实习点的植物名录及拉丁文学名,让学生写出当地植物资源特点调研与分析的初步报告。

实践表明,通过研究性基本方法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会了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并学会了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012年7月至8月,通过学生的野外实习和教师的补充调研,基本查清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为保护区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3 探索科研内容,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重点往往放在学生辨认植物物种方面,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成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野外实习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采集植物标本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辨识物种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通过组成科研小组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在野外实习中结合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和带队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组成科研小组,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科研项目,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分析实习基地的生态环境、物种分布、植被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例如,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里存在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和孑遗植物,激发学生研究其生态分布及系统发育的科学价值。

2.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

在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铜鼓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区系成分较复杂。实习中将植物与其所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植物界的了解,增加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采集标本时选取有特色的植物进行采集,确保其代表性和完整性,突出该物种的鉴别特征,尽量减少标本制作的数量,注意对采集植物的保护。此外,还应教育学生保护实习地生态环境,将个人产生的垃圾收集整理,不随意丢弃;在确保个人安全的前提下,不要破坏实习地动物的栖息。

2.5 建立多元考核方式,做好实结报告

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情况,写出综合性的实习报告。报告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既是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总结,也是对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的分析总结,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工作态度。

为了全面考核实习效果,避免往年局限在标本制作和物种辨识这两方面的考核,制定了综合性的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习参与意识、实习纪律情况、团队合作态度、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习报告水平等,以全方位考察野外实习教学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打好基础。

3 总结

通过野外实践教学,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方法、扩大和丰富学生植物学知识面的目的。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的调查研究任务,他们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0—32.

[2]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3]程霞英.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36—37.

[4]孙伟华,包雪英,邢陆军,等.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9—20.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9

1。实习概况:

2012年10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为季节性河流。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飞瀑流泉,溅玉喷珠。天赋幻境,兆年孕育。暗河漂流,惊险刺激。管轨滑道,激越航程。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10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01:68-70.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11

一、设计项目的缘起

1.学习中的局限性,需要项目学习来拓展

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涉及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保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仅仅通过教材无法真正理解课本内容,必须通过大量的操作来体验和推广,必须亲近自然,才能进行具体调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新的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来处理这个问题。

2.根据实践,落实生物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学生分子生物学的核心素养,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可以带来非常明显的实践效果。苏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内容,运用项目学习的理念,可以有效拓展教材外的内容,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塑造学院学生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责任感,生物学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落实四个层次的素质:生命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根据设计方案项目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非常有帮助。

二、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1、项目的驱动问题及成果

如何将项目主题和新课程标准浓缩成一个重大的、更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专注于项目过程中锁定的总体目标。。但是,驱动问题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直接获取某个主题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是要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保持一致。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可以做出如下设计方案。

首先,必须走进大自然去调查和实践活动,调查结束后,必须进行分类表、调查问卷及其叶画。一个既定的目标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学习目标确立,且构成了对结果的期待与探索,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项目实施任务分配

提前准备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具体问题是多元化的,所以指导一定要实事求是,明确指令。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单独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因此,反复编写改变了项目学习的任务分配。

初中生物项目学习:探索生态中的绿色植物

项目介绍:打开报纸或看电视,你会发现“物种多样性”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词汇。身边的各种生物都是人类的小伙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地球上没有了各种生物,那么整个世界就没有生机。从冰冷多风的北极雪原到闷热的赤道森林,从阿尔卑斯山顶到北大西洋深海,从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广阔的草原……地球上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展示了全球生物的多样性。在这个项目中,将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是什么,以及如何维护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一起探索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任务1:实地考察

想办法在周边环境中掌握这些领域的相应研究和实践,掌握生物物种在各个地区的传播,掌握这些区域是否具有象征意义。

任务2:方案设计

活动一:亲近自然,寻找自然之美

(1)研究和选择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观察:池塘中的藻类

目的:举例说明藻类植物的状态和结构类型

设备:光学显微镜、盖玻片、盖玻片、滴定管、变色池水、饮用水等。

具体指导:①4 名学生组成的任务组。关于池水变色,探讨池水变色的原因。

②用光学显微镜分别观察饮用水和变色池水,找出池水变色的原因。

探索:藻类的相同特征

(2)观察:自然界中的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

目的:讲述校园里常见的植物

设备:高倍放大镜、树枝剪等。

具体指导:

①8人一组,观察学校的绿色植物,看看什么是裸子植物,什么是被子植物。

②参考表,设计方案校园绿化植物记录表,记录植物名称、所属种群、关键形态特征及生存环境。

③遇到常见问题时,根据互联网和公共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讨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课后研究:调查分析动物与人们当前生活的关系。

建议:(1) 根据研究目的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2) 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确定不同的研究地点。例如,有的学生可以调查家禽养殖场,有的学生可以调查商场或农产品批发市场,有的学生可以调查食品工厂。

(3)根据调查内容,当场记录相关调查数据和信息。

(4) 分析调查数据和信息,寻求求真务实的结论,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活动二:开展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1) 选择一两个生物种进行分类(科、属、种)

(2) 叶画制作(如使用叶或花构图法)

(3) 保持物种多样性的手写报告内容

3、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每个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都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求他们首先要仔细阅读上述任务分配,了解活动目标,然后在任务组内与同学进行沟通。在实际活动之前,必须首先讨论并获得一个活动计划,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分工。在这种职责分工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被抛在了脑后,他们更注重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和交流。作为教师,帮助他们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调查报告完成后,任务组成员在活动记录表上相互配合,共同交流,共同改进。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环节中学习知识,理解其中的联系,学会与学生合作,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获。

在此过程中,配套任务清单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填写实践记录卡。

4.项目学习的验收

小组报告评价标准

(1)生物物种调查统计分析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资料、调查报告统计分析10分;缺一个8分;只有调查报告得6分。

(2)成绩展示:3个成绩10分;执行两个结果8分;执行一种效果得6 分。

(3)任务组成员职责分工:职责分工内容全面有效,工作职责描述详细有效得10分;明确职责分工的主要内容得8点;任务组成员职责明确得6点。

根据上述规范,对各任务组返回的活动过程记录卡和结果进行点评,并在课堂上展示,包括:对活动计划的解读和活动的过程。同时规定,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取汇报任务组的内容,然后由活动任务组的同学进行讲解。最后,我们将一起讨论和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三、项目学习的思考

植物园考察报告范文12

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诸多原因,许多高等院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堪忧,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集中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落后和教学缺乏规范性等几个方面[2]。特别是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沿袭了传统的做法,即学生跟着指导老师到选定地点,然后沿着一定的路线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认识植物,并对符合要求的植物对象进行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在结束时进行考试。这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多表现为老师“满山灌”和学生反复问、老师重复答[3]。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教学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对野外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从灌输式实习转向互动式实习,由教师全程指导式实习向教师辅导与学生独力能力培养相结合式实习过渡,将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直观法、综合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多媒体课件、自制录像片放映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此仅例举4种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

此方法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组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会把很多有关植物实习的内容纳入到单独开设的植物学实验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更是为野外实习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在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上,凡涉及野外实习的理论,都在实习前讲授完。教师可在植物分类实验课中讲解有关实习的基础知识,如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检索表等工具书的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检索和论文的撰写方式与格式要求等,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检索表能力和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其次,针对野外实习,教师尽可能提前一个月布置预实习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积累与野外实习相关的论文图片等资料。学生8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本组人员所认植物档案(包括植物名录、植物介绍、识别特征及图片等)。要求学生每人要积累200~250种植物的原始材料,实习基地一般在哈尔滨帽儿山或大庆校园附近。由组长负责组织充分讨论,之后由小组整理出一份植物目录,并制作一份电子文档或图文并茂的ppt提交给老师。再次,预实习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植物图谱、图鉴、植物名录、植物志等工具书及植物图片信息数据库等网址文献资源,如《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通过学生实习前的预习、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实习地点植物的知识与资料储备,为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了保证。

二、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式开放性、教学内容复杂性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以指导老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为特征的启发式教学法并将其贯穿于植物实习始终。此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先对所观察的植物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观其叶花果的形态、表皮附属物、用手揉嗅气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甚至口尝微量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结果与所学过的理论联系起来,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植物的科、属,再通过查阅《黑龙江植物检索表》,正确鉴定出植物的种名。如:观察白花碎米荠、垂果南芥时,提示学生先观察其外部特征,从而发现它们叶片互生、花白色、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长角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确定他们属于十字花科;再如:观察白屈菜、荷青花时,先提示学生观察撕裂的茎叶是否有有色乳汁,再观察其叶是否互生、羽状全裂、聚伞花序、花瓣四枚、鲜黄色、蒴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罂粟科,再通过检索表的查询,全株含血红色汁液的是荷青花,全株含黄色汁液的是白屈菜。通过这种教学,教授学生观察、用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

三、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主自觉完成。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入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和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在植物实习中减少验证性实习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研究性实习的特点。研究性实习是充分重视科学问题的答案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倡具体的科学的答案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植物学的思维过程来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每小组都有研究题目的前提下由小组同学根据研究计划和预实习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特征纪要、分布、环境特点、种群特征、优势地位及一些具体数字资料),为实习后期实习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野外调查的能力,又取得了可信的科研成果。

根据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些感兴趣的专题供选择,如可以具体设计如下专题:“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行道树调查与鉴定挂牌”、“社区杂草种类及消长的情况调查”、“家乡植被种类的调查”、“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园区的设计”、“帽儿山实习基地植被类型调查”、“帽儿山实习基地植物区系研究”“帽儿山实习基地珍惜濒危植物群落生态研究”、“帽儿山有毒植物资源调查”、“帽儿山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帽儿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通过教师引导,实习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素质。学生选定了题目后,在实习过程中热情高涨、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这些专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