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

时间:2022-08-24 09:32:50

医学生德育论文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1

1.1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基层建设的必要前提

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职业道德教育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免费医学定向生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踏入基层、服务人民,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至关重要的一项。培养出富有职业道德的医学生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保障

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国内都存在“患者多、医生少”的状况,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然而,部分医德修养低、看重名利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难以抗拒金钱的诱惑,逐渐显现出不少的腐败现象,如收受红包、滥用药物、小病大治等,导致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1.3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其自身成长的发展需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把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认为影响患者健康状况的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生的服务不仅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病痛,还应承担维护和促进患者健康心理状态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这就要求基层医疗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科学、心理学、法学等知识。免费医学定向生作为基层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他们除了要学专习业知识和掌握技能操作外,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追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做到敬岗爱业,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要求。

2加强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2.1加强临床实践

医学道德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内核的根本途径。让免费医学定向生早期参加一系列的有关临床实践活动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一条必经之路。临床实践不仅能够把医学理论运用于实际操作,也是免费医学定向生接触社会、服务群众的途径,此时将形成职业道德的初意识。因此,可通过开展临床实践活动,应用多种的教育形式与手段,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暑期临床见习活动、体验急救中心志愿者的一天等,使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培养,敬业精神得到展现,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走向正确的道德之路。

2.2加强师德建设

韩愈《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重点在于如何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起到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也会趁机涌进校园,冲击高校部分教师的思想。因此,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是所有高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一支专业强、职业素养高、道德品质良好的教师队伍,让教师通过自己的正确言行激励、引导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开展自我教育

进入临床工作以后,医学生提前接触社会。除了以上所述各方面之外,还应注重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自律性培养。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免费医学定向生摆正自身的高校角色的位置,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面角色,完成由“要我”到“我要”的转变。第一,实施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尽可能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理想的一体化。第二,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应当注重实践教育,形式可不固定于课堂,选择报告、讲座、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也可借媒体传播职业道德,可通过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潜意识里无形地引导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观往好的发展。第三,开展免费医学定向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可通过同学们反馈的信息,对症处理,向正面引导。第四,深入临床工作,利用学校安排的医院见习、实习,写出自身的心得体会,学生将会对这段时期所学有深入的反思。

3结语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2

1.1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途径

西方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强劲趋势。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这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卫生发展和医学教育的需要,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1]。1995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而且人文课程的讲授从开始一直延续到医学教学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因此,从整体上看,西方的人文教育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西方人文课程突出实用性。认为人文教育应当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实现医学和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其突出特点表现为“轻理论、重行为”。为了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伦理评议、伦理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和直接阅读等。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2]。

1.2通过多种活动,以参与方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国家医学院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利用课外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其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活动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德国的医学院校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的医德情感。美国的医学院校都有相当规模的学生活动中心,许多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到医院为病人服务,帮助残疾人,救济无家可归者等。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为了激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科的兴趣,1998年设立了“亨利•比车从医道德奖学金”,奖励那些对医学道德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作者。

1.3设立专门辅导机构,对学生日常品德进行引导的道德教育途径

美国的医学院校,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这方面的工作。辅导中心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专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及心理咨询。辅导的方法可以是上课,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设有道德咨询,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最初是由导师讲解,并做咨询,让学生观察,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参与到道德咨询中,并对咨询的案例进行跟踪。加拿大一些医学院校通过网络创办了“道德教育社区”。定期各类医疗道德事件,围绕着这些事件建立“道德聊天室”,“主持人”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这无疑使道德观点的交流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大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1.4通过早期接触病人,临床医德实践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西方医学院校明确规定:早期接触临床的中心任务是医德教育和实践,培养未来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感,把课堂医学教育内容运用于实际,把课堂理论教育、医德实践和医疗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床边教学”。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医学伦理学理论内容的理解只是起点,体验和实践才是深入核心的根本途径。让学生早期参与临床医德实践是国外医学界和医学伦理学界医德培养的重要途径[3]。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要想进入医学院学习,必须先花半年时间学习为病人擦身、剪发等生活护理工作,目的是使他们真正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心情,知道如何尊重生命,以及作为医护人员应有的态度。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学生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面临的道德矛盾问题,并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道德教育方式来解决这些实际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医学院校发现学生们在早期见习和临床实习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难题,因此,学校派伦理教师在教学医院进行伦理学查房,予以帮助指导和解决难题。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在医院里设病房伦理小组,小组由学生、实习生和高级住院医生组成,每天早晨巡视病房,将诊疗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每周讨论一次,并规定参加此活动可获得15个学分,如果通过了犹他大学医学院和临床道德委员会的演讲,可再得一个学分。并且每月还开展一次午后活动,让学生与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医生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活动规模为每次5~12个学生。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调动了医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学习医德理论的积极性,并在医疗实践中进一步掌握医德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3]。

1.5强化专业课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道德教育途径

西方伦理学者认为,随着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单独、刻板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医学院校都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在专业课学习中学生会获得解决医德冲突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并使其意识到医德对每天医护工作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关于脑死亡和人处于植物状态的相关伦理问题时,最好是在学生学习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传授。同样地,在解剖学讲解过程中也提供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对死者尊重及死亡教育的医德教育机会。在学习医疗诊断的课程时,如果很好的融入一些例如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对真相的告知,保守秘密等相关的伦理知识,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拿大多伦多医科大学在医学生学习和实习的4年内,穿插了总学时为50小时的道德教育课程,这样在重要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给与更多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确保医学毕业生具备道德医师所应具备的技能和道德素质。

2完善和健全我国医学生道德培养教育途径

2.1实施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的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至于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应以实用性为主,把人文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课程一体化,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最终提高道德水准”的基本思想,避免我国教学内容比较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教授,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力求知识的完备。改变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采用西方的评议、讨论、教学辅导、扮演角色、直接阅读、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医德教育。

2.2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采用医疗扶贫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我国是以大多数尚不富裕的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去贫困地区义诊,为他们服务,强化了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观念,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利他主义。通过医疗扶贫实践可以使学生接受生动而又深刻的医德教育。这种体验将是刻骨铭心的、不易被遗忘。

2.3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借鉴西方的经验,我们应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

2.4开辟学生自我道德能力培养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趋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能力的养成,这样才能保持受教育者自我道德素质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受教育者只会背记大量的理论、条例,而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出不道德。因而,我们应借鉴西方的经验,注重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注重学生道德的自律。通过自我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单纯的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转变为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道德转变成主动生长道德,由“要我”的服从式转变成“我要”的追求式。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3

世界范围内医学人文教育之肇兴,始于有识之士对医学教育过于强调科学性倾向提出异议,并呼吁重视医学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亦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同人文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性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医学生成为既掌握医学技术,又具有较高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该学科群是探讨医学目的与价值、医学道德规范、医学发展历程和规律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1其形成标志着医学走向更加成熟,是医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在构成医学人文学科群的诸多人文课程(学科)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方法论、医学美学等课程均可被称为医学人文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设置,并由于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在整个医学人文学科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本无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从不同维度出发而最终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但一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审视其在整个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就具备了新的定位与价值。

从医德教育和医德建设现状看,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2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存在不正之风、医德医风深受关注。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各种不正之风的影响,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值得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学校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学虽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作为医德教育的源头性和母体性内容,理应在医学生医德养成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确有必要打造一个能够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其中,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地位应得以确立,凸显其作用。这一优质课程群也是一个涵盖医学人文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科群,它的构成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还应该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基础性、导向性课程

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决定着包括医学在内的各专业高级人才的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就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而言,任何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论调都是短视和浅薄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实中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2.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医学生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塑造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亦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部内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过程,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巨大引领作用,3在于其能够使学生把个体的道德发展与民族振兴、人民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自觉从承担历史使命的高度进行道德修养。

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医德问题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过程中,其医德认知不断受到市场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冲击,要始终保持高水准的医德修养,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期熏啕和浸染。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医德现状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目前医德医风方面出现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从而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分析与判断,摒弃厌恶医德修养的消极情绪和心理。其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展示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有先进性导向,又有广泛性要求,能够引领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培养。其四,新时代的医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价值观基础上,树立科学正确的医学价值取向,积极履行社会角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真正使医学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

2. 2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对于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具有独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医学生能够学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历史地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有效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和文化习俗,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个人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提前做足功课。这些课程都是对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在了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形成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帮助医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实情况,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使他们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理性化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使医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在现实中找到判断事物的标准,意识到自身发展的能力,认识到全部生活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形势与政策课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引导医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从而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课使医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医药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进而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医德建设的发扬光大以及医学生崇高医德情操的养成。

3医学伦理学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职业伦理的核心课程,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据有关调查,在诸多医学人文课程中,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可度最高。这种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甚至许多临床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学时和授课深度。

传统的医德学以美德论、义务论为基础,以加强医德教育为重点。而医学伦理学脱胎于传统医德学,继承了传统医德教育的这些特征,立足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整体医德素质,从整体上帮助他们提高医德认识,增强医德情感,磨炼医德意志,坚定医德信念,培养医德行为和习惯。实践证明,医学生只有对医德理论有较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医德的善与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医德行为和内化医德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具备发自内心地对医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强烈责任感和执著追求,才能坚持医德认识的正确性,对它坚信不疑,并用其来支配自己的医德行为;只有在医德活动中自觉践行医德义务,按医德要求办事,并在需要捍卫医德原则和规范时挺身而出,才能更好地提高医德认知能力和医德善恶判断能力,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医德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些人只看重金钱与利益,这种狭隘的功利思想造成生命价值情感的漠然,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胸襟严重缺失。卫生行业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更为明显,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医德问题,如医疗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等,不一而足。在此背景下,通过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学生医德认知和医德信念内化,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心灵,面临种种诱惑时,分清正义和邪恶、高尚和卑劣,懂得应当追求什么、抛弃什么,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时代初期,伴随市场经济发展,医疗行业出现一些共性的、消极的东西,在中国表现得也较为突出。为了抵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抵制市场经济的不良道德倾向,医学伦理学有必要在建立医疗道德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它应理直气壮地承担医德建设重担,与其他人文课程相互配合,敢于面对现实,不回避消极现象,向医学生灌输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和白求恩精神,多讲精益求精、廉洁行医这些理论,使广大医学生对医德现状的不良倾向产生抵抗力。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416—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重要的、源头性的防线。同时,它们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和艰难的。

其次,一种观点认为医德来自于实践,医德依靠实践磨炼,医学伦理学无法承担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存在重视技术性知识、轻视医德意识、理想、信念培养的情况。这种观点认识到了医德养成的长期性、艰巨性,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的这句名言一语中的。学校教育是医学生医学职业人生的始点,也是其知识信念的发源地。医德教育就是在这个‘‘始点“发源地”的关键时点上,在医学生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医德理想、信念、意志和境界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要饱满,要水分充足,土地肥沃,其日后才有可能长出优质的苗,结出优质的果。所以,医学伦理教育对医学生日后医德精神的培养,对整个医疗卫生职业道德的建设,具有“发源地”和“种子”的关键作用。医学伦理学课程不应仅仅是讲些具体的伦理方法、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白求恩精神”、“医德信念“医德意志’、“道德理想”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内容。[3]这种认识应该成为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由于医疗实践的复杂性,现实中的诱惑无处不在,医德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源头性作用,理直气壮地讲医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医学伦理学的医德理论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使他们终身铭记,时刻警醒。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习实践,使医德观念内化为医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抵御或消减医疗现实中的利益诱惑。

4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以医学伦理学为核心的医学人文课程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目标

除了医学伦理学以外,构成“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课程还有医学心理学、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等。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科学,使学生了解医学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医学社会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或交叉学科,使得医学与社会问题联系,帮助医疗卫生人员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并关注病人除生物学方面以外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有助于医德的养成;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是密切联系的姊妹学科,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医治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医患交往中心理情感互动的规律。医学伦理学强调医务人员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态度及行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为心理治疗护理提供道德前提和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上述医学人文课程,均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它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而非相互排斥的,其共同统一于‘‘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目标,在当前医学生人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4.1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伦理学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引导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医德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祖国医学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除了对医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外,还要教育医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能够起到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无形中能够带动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养成。甚至,教师的言行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不能忽视医学伦理学的重要作用,防止医学伦理教育成为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学可以理解为是思想教育课与理论医学课的统许多高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转行的,但医学伦理学绝不是单纯的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教育课,它体现了更专门性的医学人文特点。医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养成良好的医德品行。

    4.2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十分密切。从大的范围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引导,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引的医学人文教育会迷失根本的方向,孤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5]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导向和促进作用,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医学生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还应该及时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有针对性地为医学生解疑释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指导。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传统医德 中医院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课 题:本文系河南中医学院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4JPXM26。

一、传统医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1.发挥传统医德的思想教育功能

发掘、利用既成的传统医德中的文化产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灿烂的中医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掘中医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道德、人格因素,运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比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以及历代医家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人格的光辉。中医院校可以以此为载体,开展中医历史名人欣赏等文化活动,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砥砺人格,使学生在欣赏、观看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2.通过中医传统文化的建设教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中医传统文化的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我国的校园文化,既通过图书馆、博物馆、课余活动等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自身院校的专业优势如中医传统文化建设、中医名人录、中医名人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文化形式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有必要加大中医文化的建设力度,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包括上述形式在内的文化建设中去,使中医院校医学生不知不觉间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二、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

1.传统医德对医学生“三观”的启迪

中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中国传统医德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历程,其有益的思想精髓,必将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借鉴。中国古代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采取的是“师带徒”的形式,在老师选择徒弟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品行如一,热爱医学。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指出:为医者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还要有救苦救难、悲天悯人的情怀,“仁者爱人”。这也是恪守中医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中国传统医德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医学的繁荣与发展。中国古代医家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给当代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启示作用。中医院校医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因为医生的技术、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伤寒杂病论》序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朴素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当然,传统医德思想中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忠于本业的精神也是医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所要培养的,不仅要热爱医疗卫生事业,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学习古人,超越古人。

三、传统医德提供可资借鉴的育人方式方法

1.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借鉴

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医学生,传统医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要求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因此,古代医家关于医德的深刻论述给当代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价值。

2.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借鉴

(1)“师带徒”的育人模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民间多以“师带徒”的方式流传,古代名医李时珍、华佗等都是“师带徒”出身。师父会把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秘方传给弟子或子女,这是一般书本上学不到的。余医师说:“公开编印的书本没有秘方,方子大多无效或小效,师父用手抄写给我的,是相当有效的方子。”而这些秘籍,如果没有师父的耳提面命,徒弟是看不懂的。“这些方子是分开写的,这个方加那个方才有效,只有入室弟子才教、才传的。” 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医学生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规范带教老师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定能为中医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2)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即通过理论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等方式,努力创造多姿多彩的为广大医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重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力求使工作多一些实际效果。把传统医德故事及名医名家的传奇人生编排成生动活泼的课余文化活动,增加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同时,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以增强针对性。还要注意借助载体的渗透教育,把对中医院校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到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中去,广为宣传,制造舆论,如开展各类传统医德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演讲比赛、面对面实话实说、合理化建议等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性和激励作用,取得“一花引来满园春”的效果。

四、小结

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德,不仅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还为中国医药院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传统医德和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故而本研究把两者结合到一起进行探讨,注意从实际出发,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不拘一格,但求实效,把方向的一致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活跃,更为有效,也更加彰显出中国传统医德在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夏靖.论中国传统医德的德性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

[2]何兆雄.中国医德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汪世勇,王勇.浅述中国传统医德的特点[J].魅力中国,2009(89).

[5](唐)孙思邈著,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8.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

一、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医学生职业道德

教育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必然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培养学生和谐、坚定、乐观、向上的医德品质,这既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思政教育目标所在。

2.思政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渠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内容,针对医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有组织和针对性的教育,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而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路径,通过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学习领会,从而养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医学生职业道德总体要求无外乎是仁者爱人、大医精诚,通俗的讲就是谋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具体体现为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三观”、高尚的从医道德、甘愿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及爱岗敬业的从业态度,而思政教育无疑是养成这些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渠道。

3.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交互作用。

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思政教育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增进医患信任、提高医患质量的必要手段,医学院校通过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牢固专业思想,教会他们运用思政教育中包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考虑和处理医疗中产生的问题。其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对思政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实践。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到基础医学完成时期,这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初始阶段,随着学生对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渐确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信念、确立专业思想,坚定专业信念。正是这些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才使得较为抽象的思政理论得以具体化。

二、运用思政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

1.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学校、医院、教师、学生都明白职业道德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受经济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逐利的过程让许多人忘却了初衷,加上社会、学校、医院对职业道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最终职业道德就落得一个“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作为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政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教授的同时,注重实践,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考核内容,并且将职业道德考核的高低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勤贷,升本留级,教学效果优劣,学生思想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在学生第三年的实习阶段,除了设置学生在理论技能方面的实训大纲外,还应明确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纲及考核要求。

2.提高思政教育队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教授能力

许多高等院校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思想教育缺失,他们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他们的责任田,应该是人文科教师和辅导员的分内事。另外,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鉴于以上情况,一是应对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心底认同,同时,在专业考试中设计一定比重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内外结合,让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二是要不断提高思政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为了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的融合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对思政教师成长给予培训学习机会。三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而辅导员是决定学生思政教育、职业道德好坏的重要因素。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近信赖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现行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是高校里边最年轻,最没分量的群体,他们在专业、资历、为人、实践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有国情,现实中的辅导员往往自身就是在众人疼爱中长大,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缺乏成长挫败的历练,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未能发挥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3.突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但现实是很多思政教师往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环节。针对这一弊端,为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强化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度。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要多以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尤其要紧扣当下的医疗热点问题,可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我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践教学,需要加强校院合作,编写经典易发的临床案例,发挥附属医院和实训室的实践教育功能,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完成实践课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融合,最终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工人日报,2013.

[2]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整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市: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卫生部于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指出:“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对医德又作了进一步要求,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而在医德教育方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群体――医学生。他们已经踏入医学的殿堂,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承载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体现医疗道德、负责治病救人的重任。他们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加强对其进行医德教育,构建医德教育体系,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益。

1精选医德教育队伍,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实施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唤醒医学生的潜在本能,利用榜样教育法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形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救死扶伤精神。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时时明确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教育手段不仅是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维,锤炼其能力,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医德教育队伍的构成上要注意吸纳一些资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入医德教育队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明确医德教育目标,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出发点

医德教育目标的明确既要注意医德的理想性和纯洁性,又要注意其普遍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在医患关系中,有三种医德境界:第一种是奉献型医德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第二种是尽职尽责型医德境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尽职尽责、清廉正直、精益求精、礼貌亲切。第三一种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医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草菅人命。后一种医德应当彻底摒弃,而前两种应当是医德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些医学生干部、党员学生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先进分子,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是达到第一种医德境界;对于一般医同学,我们的教育目标起码是第二种医德境界。教育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生思想境界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种,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目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目标计划。

3完善医德教育内容,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建设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从单一的生物性防治措施扩大到社会心理、生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措施,这就要求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夯实医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3.1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形成良好的医德打下政治基础。

3.2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医学的思考更加理性、更加全面,尊重人的价值与人格、爱护人,视患者为亲人,减轻病人痛苦,是对一个合格医务人员最起码的医德要求。在党的十七大的基础上,十再度强调要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患者的价值、患者的权利和需求,患者的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而以人为本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技术至上走向人文关怀将成为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科学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医学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人的关怀,也包括对技术、对心理健康、生命的终极关怀。

3.3要学好医学伦理学

在医学伦理学当中,尤其是医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基本范畴, 要熟记在心, 学懂弄通,认识到欲为良医,先为好人的道理。并且要学习中国传统医德当中的“仁者爱人、德身为本”的思想和外国医德相关的重要文献。

3.4要学习与医患关系相关联的知识

形成优良的医德,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需要读懂人的心理, 学习一些与心理相关联的知识,例如社会学、人际关系学、众心理学、患者心理学、医患交流学等等,同时还要学习医疗卫生法学, 掌握卫生法律相关知识。

4改善医德教育方法,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实践环节

医德教育过程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学生(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 它包括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两种方式,可采取很多方法,除了课堂灌输、提问做题、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进行讨论、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想要改善医德教育的方法必须突出实践体验环节,将医德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将实践体验变成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校学习的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停留在书本上,缺乏实践体验,无法深化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只有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并历经锻炼,才能有更深刻的医德认识与火热的情感、更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在长期的医务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医德规范,逐步养成好的医德习惯。因此,应尽早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宽医德教育领域,使医学生从入学起就要经常深入到实践中去,如参加医院见习、参加医务劳动、开展卫生工作调查、请医疗行业医德模范人物介绍个人先进事迹、咨询、义诊、给病人送温暖、送医送药等,让他们融入社会,亲身感受病人的痛苦和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在实习阶段多向资深医务人员学习,并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

5扩展医德教育平台,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合力

医德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而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时机、场合进行随机的、全方位的教育,将医德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医学院校要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课程,如果条件有限,可以通过选修课加大人文社科课程的比例。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能不断提升学生人格、素质、修养等内在品质。要精心设计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智体美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医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要将医德观念渗透医学院校的方方面面,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养成文明行为, 培养良好情操。因此,医学院校要形成以人文社科部为主导,学工部、宣传部等各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组成一个医德教育的合力,齐抓共管,协同作战,把医德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德育;儒学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针对目前医德滑坡、医疗纠纷不断的现象,为进一步改革医德教育方法,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医德教育效果,笔者对我校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的医德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及分析, 针对存在问题探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组于2008年3月份开始在本校开始实施将传统儒学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之中的教育模式研究,课题实施以来,从课堂教

学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检验近两年间把儒学教育融入医德教育中的成效,并从中发现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一步探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方法和途径,本课题组于2008年3月和2010年4月两次分别对我市我校的5所实习医院即将毕业的实习生进行了医患关系和医德现状实地调查。

调查样本分别在我市人民医院、医专附属一院、附属二院、市三院和康复医院5家医院随机抽取,选定的5家医院中,3年间两次调查所面临的外界医疗卫生现状基本相同,而第二次调查的实习生在校期间经过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两次调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从中得到在医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并从中得到启示,改革目前的德育教育方式,提高我校学生的医德水平,提高社会认可度。为了减少系统误差,使前后两次调查有可比性,问卷中所有变量和变量选择项设置及文字表述都完全一致,在调查样本分布的选择上也相同,仅调查时间、调查人员、样本个体与以前不同。调查方式为:(1)通过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涉及的科室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部等)。(2)与实习医院负责实习工作的医务科领导、带教老师座谈,到病房与病人交谈。

调查分析时,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问卷中的各个变量统计结果进行了率的计算,对所有数据均进行了检验等,还对同一变量的两次调查进行了趋势比较。

一、我院临床实习生医德行为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们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四家二级甲等医院对我院临床实习生的医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为:(1)通过医务人员和住院病友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涉及的科室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护理部等),2008年共发放调查表400份,其中医生125份、护士125份、病人1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9份,回收有效率为97.3%。2010年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医生123份,护士122份,病人155份,回收393份,回收有效率为98.3%。(2)与实习医院负责实习工作的医务科领导、带教老师座谈,到病房与病人交谈。调查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各项指标总满意率(满意和一般)比较,不满意率比较,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未接受过系统儒学教育的实习生,实习期间在同情病人、关心病人、尊师重道等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师长及团结互助,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医患关系,不能正确地理解“白衣天使”所需担负的神圣使命。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最早的主导性传统,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手段与修养手段,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现阶段,我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没有同步发展,道德的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人们的道德水平在普遍下降,许多不良思想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态度及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医德观念淡薄等情况,重新审视两千年前儒家传统教育思想,虽不能为今天的医德教育提供现成的理论,但儒家所创导的“仁”“智”“礼”“义”“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无疑对当前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两次调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通过对在校医学生系统的儒学教育,把儒学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融入德育教育之中,实习生在对病人的关心、同情、爱护以及责任心、尊师重道等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体会。

1.儒学教育融入医学伦理教育,实现教学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课题通过对儒学教育的学习,提高了教师自身对目前新医学教育内容的认识,医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关注人的思想,去爱人、了解人,教育目的的重点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我们不是将医学生只是培养成一个“医疗机器”,而是让其懂得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同情心、有爱心、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教育不仅是医学理论知识的教育,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必须同步进行。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重视德育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些是道德方面的要求,要求把德放在首位。同时,“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我们的教师通过对儒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儒学“仁”的思想贯穿于其中,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教会了学生以仁行医,懂得了在行医过程中如何关爱病人,尊重生命,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树立了良好的以“仁”为本的医德信念

通过我校实习生的医德现状调查可以看出,实验前后我校实习生在医德医风的认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儒家伦理思想肯定人的价值,注重人格尊严。孔子说:“天地之行人为贵。”是说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力是最为宝贵的。对于医务工作,我们时刻面对着生命、面对患者的人格尊严,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院校是医学生医学生涯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

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医疗服务人文关怀的教育、爱心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让实习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组织学生参加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在校园内通过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影视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讨论会,分析讨论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案例、医疗纠纷,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既有效地激励了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责任

心,又督促他们自觉进行医德修养,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良好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仁”为本的医德信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所想、思病人所思,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3.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儒学的“义”字,使学生可以自觉抵制各种利益诱惑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医疗服务部分市场化,医疗服务成为商品。医疗的功能在公益和功利之间举棋不定。在很多医务工作者心中,医疗服务的商品价值取代了以人为本、人道主义为主旨的医学伦理原则,医患纠纷增多,医患关系恶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接受了传统的儒学教育,突出“义”字。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在荣誉面前要讲“义”,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在金钱利益面前要讲“义”,清心寡欲。

4.拓展了德育途径,提高了教学实效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医德教育,改变了德育教育内容单一、枯燥,丰富了教学内涵,提高了教学实效。(1)通过医疗纠纷实例,分析医患纠纷原因,让学生懂得去爱他人、爱患者,以病人的利益为出发点。(2)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于各种社团活动之中。在学术讲座、校报、板报社会公益活动中反映现代医学伦理道德的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医疗过程中对医德重要性的认识。(3)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医院观摩,接触病人,充分体会病人的痛苦,树立仁爱思想,并了解医务工作的重要性,一言一行都关乎病人的病痛及生命。对待病人要做到谦和礼让、尊重病人隐私。在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中,懂得了精湛技术是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根本。因此,增加了学习医学理论的主动性,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医德修养。

5.加强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儒学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实验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为了顺利实施该课题方案,创建校园文化特色,我们精心规划,逐项建设,在校内营造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育人文化氛围。而儒学思想所提倡的

“仁、义、礼、智、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主题,在广大师生中得到了推广。

6.形成了一整套的教育教学体系

借鉴儒家教育思想,形成了一套教育教学方法:(1)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借鉴用于我们现代儒学教育中。

(2)引导学生加强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儒家进一步认为,光读书则并不一定能够提升其道德自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返归本心进

行切己体察,通过持志尚道、反省自克、主敬涵养、诚意慎独等修养功夫,提升其高尚的道德情操,锻造其坚强的道德意志,形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学会“自省”“自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3)教会学生知行统一。孔子曾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反对知而不行。《中庸》提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了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林琳,俞妮妮.医学生、医学实习生、在职医生医德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61-63.

[2]肖健,邓线平.儒家德教思想与医学生医德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5-68.

[3]陈为.道德建设与儒家伦理思想的创新[J].求索,2004(6):153.

[4]李雯,徐涛.从医患关系紧张看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91-92.

[5]赵玮,向鸿梅.医德缺失状态下的医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1):76-77.

[6]金世灯.孔子的德育思想与高校的和谐德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29-30.

[7]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2008:401-405.

作者简介: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职业道德;医德教育;医德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持续恶化,医患恶性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因医务人员医德缺失所致的医患对立却不乏其中,严重损坏了医院及医务人员社会声誉和形象,医患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已成为新医改推进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青年医务人员正处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金钱与道德冲突、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时期,t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无论是医患双方还是社会各界都不再只是关注医疗行为中的医疗技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医务工作者考核标准。医务职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均有广泛联系,职业品德给社会道德以一定影响,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慰藉,不仅能诊治疾病,鼓舞患者,避免医患冲突,更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而且有利于未来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兴旺发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良好医德医风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筑牢医务人员道德思想根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医院文化核心理念,逐步建立医院文化在广大医务员工中的认同感,使其深入人心。二是强化医院的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医务人员举止言行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开展评选“最满意的医生、护士”等一系列活动,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医务员工崇尚医德、追求完美、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实际行动。

(二)积极探索医德医风教育新途径,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培育良好医德医风促进医院行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与患者满意的前提和保证。创新医德教育方法,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开展医德教育宣讲和推广活动,培养医务人员的仁爱之心,增强他们对社会和病人的责任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二是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宣讲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交流和宣传,宣传医德楷模的先进事迹,选取有关医德的热门话题开展网络讨论。三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主动强化监督,加强医院行风工作、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可以通过聘请社会行风监督员参与医院行风建设活动,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百姓。

(三)进一步推进医德医风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

良好的医德医风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如《医德医风建设讲评制度》、《医院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守的职业规范,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切实维护患者利益,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注重效能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可以成立工作效能推进领导小组及效能办公室,重点加强效能建设,推进各项制度的落实,以作风建设“五项制度”要求为抓手,定期对年度、季度、月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推进,做到持续跟踪、及时反馈,督导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明珠,赵祥坤,周顺鑫等.“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3):98100

[2]李占则.医德教育国际比较与经验启示[J].人民论坛,2015,(2):245247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55

[4]杨文娟,廖生武,周燕莉等.以医德教育推动和谐医院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687

[5]王欣倍,张伟,朱琼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德教育与修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783785

[6]曹俊芳,张卫国.情商培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5):471475

[7]贺映红.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新思路探析[J].科教导刊,2013,(16):7879

[8]郑志红,万文慧,赵春燕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影响医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03106

[9]蔡定彬,庄光杰.和谐医患关系视域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6,37(4):146149

[10]熊雄,傅琛.当前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3):249251

[11]朱建设.“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9):267268

[12]程延飞,朱琳.从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看医德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3):429431

[13]黄成华.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914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壮族医学医德思想 医学教育 壮族医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29-02

医德作为医务人员职业心理素养、职业精神道德和职业行为的统一表现,调整着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德思想作为我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值得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医学是我国医学的分支,蕴涵其中的医德思想,曾激励一代又一代各民族医学先驱投身于医疗事业,造就了许多悬壶济世的名师大医。发掘整理和总结民族医学中的宝贵医德思想,对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素养以及医学生医德的品质,加强医德修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及改善现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一开始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有关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文献散见于相关的汉文记载中。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对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进行探析。

一、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起源

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贯穿在壮族医药理论中,和壮族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同步的。早在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有了针刺石砭、按摩导引、修心炼性治病方法等,而且,对药物也有了相当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只是由于壮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医药知识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流传或经过汉文史料记载得以零散流传,这些流传下来的壮族医药理论中就包含了最初的医德思想。

二、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医学《黄帝内经》给予壮族医药理论巨大的影响。例如,《灵枢・师传篇》讲述了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承担的社会责任;《疏五过论篇》描述了医生过错的五种表现形式,同时指出好医生应该具备的医德内容和标准;《素问・徵四失论篇》从医生的临床实践出发,总结出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差错,以实例对医生从思想上进行教诲。中医学的医德思想对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在一些广西少数民族地方志、博物志以及地方文献如《岭表录异》、《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中可以看到,中医学的医德思想以及壮族传统文化、壮族医药理论中的道德知识相互交流、碰撞和沉淀,最终形成了和中医学医德思想相通而又保持着一定特色的壮族医学医德思想。

三、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内容

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形成过程深受中医学传统医德的影响,因此,其内容和中医学传统医德的一些方面是相互交融、共通的,但是,由于壮族具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因而壮族医学医德思想有其独特的内容。

(一)医德基础――持身正直。医德思想基础是持身正直。壮族医家的重要品格之一是为人正直。在壮医的心中,能为本族人祛病健身是神圣的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谋财敛财的手段是不道德的。壮医看病,并不注重诊金,而看重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因此,壮医深受群众的尊敬,是社会道德的模范践行者。

(二)医德原则――仁术爱人。中医学传统医德思想推崇“医乃仁术”,行医目的在于为民解厄除疾,壮族医学医德思想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孟子“仁者爱人”、“民为贵”的思想在壮医身上得到了体现。“仁”不仅包含了壮医仁爱、仁慈的品格修养内容,也蕴涵着医者救死扶伤的仁义道德观,这就使得“仁术爱人”的医德原则薪火相承,世代流传,因此,历代壮医都躬亲推行“仁术爱人”原则。

(三)以德治学,精研医理。壮族医学理论吸收中医学的一些内容,并加入了壮族先民的医疗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并用于指导临床。将壮族医学理论发扬光大使之造福壮族人民是历代壮医的心愿,因此,壮族医家普遍都精研医理,治学态度严谨,是良好医德的重要体现。

(四)德行合一,尊重生命。壮族医家以高尚的医德思想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做到德艺双馨、德行合一。在诊病过程中关心患者,一视同仁,对于不能救治的患者,也如实以告,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此外,壮族医家之间也相互尊重,以谦和慎言为处理同道之间的道德原则。壮族医家的这种道德操守,使这一群体在社会上始终享有良好的声誉。

四、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方法

现代医学奉行“技术至上”,但医学的发展让人们逐渐感到单纯的医学技术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疾苦,医学面临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断冲击,医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医学的内涵,在认同医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医学的人文社会属性。因此,要在医学教育中重视塑造医学的精神价值,培育医学人文主义价值观,建立医学教育的精神家园。下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探讨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方法,以期对其他医学院校(特别是民族医学院校)有所启发。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医学的发展使专业更细,但研究成果的获得强调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因此,对个人的要求更高。医学专业的教师要精通专业并具备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重视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涉猎壮族医学知识、医学伦理学和医学人文学科新知识等,这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医学教育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前提。尽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培养一支合格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队伍,有助于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教育和传播。

(二)将壮族医学医德思想融入人文学科。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关于壮族的医药理论和医德思想,可先让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使学生在教师正式介绍前对壮族医药理论和医德思想有一个认识,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和总结文献并提炼观点。人文学科包含许多研究方向,可以结合人类学和医学伦理学形成伦理人类学,因此,可在讲述人类学或医学伦理学或伦理人类学等内容时引入壮族医学医德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开展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教学。教师除在课堂上讲述壮族医学医德思想外,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这有助于医学教育的深入,即鼓励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院系甚至全校范围内举行有关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辩论赛或演讲比赛;或者由人文社科部牵头,邀请一些壮族医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有关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壮族医家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壮族医药医德的热情,这对于民族医学院校继承民族医学有特殊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写听后感或举办征文比赛活动这些方式,让学生有表达想法和做法的机会。第二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将会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学习医德、提高人文道德素养的良好风气。

(四)寻访壮族医家。民族医学是传统医学的分支,都有本民族的名医大家,右江民族医学院地处壮族聚居地,不乏壮医名家,可以利用每年壮族药市(药材集市)的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一些德高望重的壮医名医;或借助每年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地走访或跟师学习,通过这些方式,学生既可以学到医术又可以受到名医大家医德医风的教育,可以和课堂教学方式相互补充。

在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关医德内容的教育是其中之一,对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而言,将本民族医学的医德思想渗透进去,是一种尝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民族医学的认识。壮族医学医德思想是壮族医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散见于一些汉文史料记载,对壮族医学医德思想的研究随着更多史料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工作的实现而不断深入,其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将这些内容丰富的医德思想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是提高民族医学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

[2]莫滚.壮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与壮医药的关系[J].四川中医,2011(1)

[3]王红.壮族伦理道德的艺术抒写:广西壮族师公戏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尤吾兵.“仁”――医德的元德[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5)

[5]欧阳维富.论医学技术主义的人文困境与救治之道[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6]孙慕义,林辉.伦理人类学对当代中国卫生政策的指导价值[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6)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美丽中国;医学生;生态道德;顶层设计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生态化转型和绿色化变革。为此,十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2]。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是人类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正确看待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生态道德拓展了道德的范畴,承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性、主体性和文明性,肯定了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明确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理想的新常态下,生态道德应尽快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并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其生态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生态道德培育,提升其生态认知、生态认同和生态责任,既有助于促进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引导其成为传播、弘扬、引领、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1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1.1是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呵护生命的现实需要

维护人类健康、呵护生命是医学的神圣使命,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由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疾病不断增长,如由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导致的各种疾病的高发以及SARS病毒、艾滋病毒、埃博拉、黄热病、H1N1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肆虐导致的疾病,无一不是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生命的巨大杀手。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疾病挑战,现代医学模式的生态诉求越来越强烈,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已逐渐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如刘典恩、李艳梅、何裕民等都先后表达了这一观点[3-5]。在此背景下,“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呼之欲出,并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在“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等都将发生变革,如在确立疾病形成的原因时,不再将诱因仅仅归结为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也将包含生物、心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多种因素,与此相应的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理念、范围、技术手段等都将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6]。由此可见,“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医务工作者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视野,还将重塑其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关怀,不仅关心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还将关注人类所处的生态、生活、医疗环境的安全和健康;不仅注重维护人类的心理平衡、体内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还将致力于维护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对预防和控制某些生态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未来的医护工作中能够更加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医疗行为,更好地关爱人类健康、呵护生命。

1.2是提升医德,塑造美丽医生的内在需要

医学生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更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可谓“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提升医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医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将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对人类生命的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伦理关怀,把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统一起来[7];将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个人利益延伸到人类乃至整个地球未来的利益,把维护人类安全健康与维护地球其他生命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安全健康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8],促使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新境界,促进医学生真正成长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

2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分析

围绕生态道德的定义,本文主要从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规范两个方面剖析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

2.1生态道德意识

通过笔者近年来的教学提问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对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相关知识的关注程度和知晓程度并不高,绝大多数医学生依然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生态文明理念等认知不足,对自身目前及将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过程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具体职责认识较为模糊。

2.2生态道德行为失范现象

相对生态道德情感和认知而言,医学生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情况不十分乐观。医学生对能源资源的节约意识较强,但自律性不高;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较低;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关注不够,消费力不足;对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粗放,分类处理率低。

3医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缺乏

生态道德教育至今仍未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各级教育相适应、相配套的生态道德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缺乏,医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接受到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应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规范而成为国民教育的新使命、新内容和新要求,高校应承担这一使命,在德育过程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目前医学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也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没有课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生态道德培育还面临着教学体系缺失、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困境。

3.2生态道德维系力量薄弱

生态道德属于道德的分支,需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2006年,本着“构筑国民心灵生态屏障,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道德研究成果,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等宗旨,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此后,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及其他省市的区域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先后成立,通过网络宣传、会议研讨、成果展示、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系列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社会范围来看,生态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多数家长由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知之甚少,加之对过分关注医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道德培育,因而不能给医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道德家庭教育、引导和监督。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足导致医学生内心生态道德信念也不强,自律作用较弱。

3.3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缺失

生态道德教育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文明制度,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保障,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无论是有关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安排都较少涉及,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匹配的考评制度、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师资培训制度等的缺失,导致生态道德培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清、实施教育的组织机构及主体责任缺失、师资力量缺乏、严重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4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道德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生态道德学科体系设置,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普及教材,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得以贯彻落实。二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强化生态道德相关知识,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生态道德观、生态审美观及生态法制观等基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等生态哲学原理,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增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及政策动向等的专题教学[9]。三要在现有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补充和完善生态道德的相关知识。

4.2增强维系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

根据十提出的“全面贯穿”与“深刻融入”的基本要求,必须将生态道德理念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引导和社会监督的各方面,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协同推进作用,切实提高生态道德的维系力量。在学校教育中,要将生态道德内容贯穿和融入到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临床实习、第二课堂活动、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及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结合。为此,要尽快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资源综合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医学生规划绿色、和谐、幸福的美丽人生,大力倡导适度、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消费模式,努力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校园。同时,学校要适时对家长进行生态道德宣传普及,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绿色低碳环保公约,帮助孩子养成节约、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支持孩子利用节假日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强化医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

4.3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健全生态道德考评体系。生态道德教育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体系可参考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知识与行为评价相结合、自我与他人评价、学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评价医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作为个人、班级、院系等评奖、评优、入党等的重要考核指标。二是要制定师资培训制度。将生态道德全面融入高校党政领导培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生态道德素养。三是要制定鼓励开展生态道德相关研究的制度。以“深化研究、提高认识、反哺教育、普及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原则,通过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开展生态道德的相关研究,以提高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促进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道德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1).

[3]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29.

[4]李艳梅,王娅敏.对生态医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39-341.

[5]何裕民.医学应该走向生态———关于医学模式的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11-14.

[6]崔瑞兰,赵荣波.人类健康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医学与哲学,2014,35(2A):12-15,50.

[7]于淼,于景艳.科学发展视阈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15-1217.

[8]杨娟,冯泽明.生态伦理对医护道德发展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31-232.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11

1.入学教育。医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该为这个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医德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中,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每年新生入学,就要进行入学教育,要求学生将专业学习同医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医者无德,不堪为医”,列举大量的医德典范和医德先进人物事迹作为事实依据,使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建立正确医德观的重要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树立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医德取向,为下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校开设相关医德教育课程。课堂教育是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改革落后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还应加强它与医学课程的渗透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使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塑造人格和医德培养发挥应有作用;构建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此外,还应结合当今时展的特点,借鉴国外医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经验,将医保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保健、医院与社会、医生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加入到医学人文课程中,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对医学生系统医德教育的开展。

3.强调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对医学生进行医德的培养和塑造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的工作,而且也是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师应该将医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要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更应将正确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并将自己的政治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能直接影响学生医德情感的自身因素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作为集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医院带教老师,其医德修养、治学态度、精湛医术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影响和感召力,这种影响来源于医学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和以身作则。带教老师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展医德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对自身医德修养的提高形成自觉,从而使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将医德的培养与医术的提高同等看待,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二、通过学校的环境建设促进医德教育

1.班级建设推动医德教育。班级是团结同学、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最直接途径。良好的班级文化能有效发挥集体影响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选取《医学生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词》及国内外医学名家、医德楷模的名言、事迹制成板墙报悬挂在教室墙壁上,通过清晰生动的文字语言感染学生,牢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学生的使命;在教室中设立报刊架和书架,利用班费订阅和购买相关报纸和医德教育的书籍,拓宽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班级团支部通过制作医德宣传海报来开展医德教育活动,加强同学们对医德的理解;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医德学习小组,定期写学习心得,使学生能够重视在生活中对医德的培养。这样将医德教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可以增强医学生自我培养医德素质的意识。通过主题班会集体学习和讨论医德问题,利用教室多媒体放映医德教育视频资料,如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的医学大家系列和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等,这些医学大家不仅有很高的医学水平,更有着崇高的人格和医德修养,是将医术和医德提高放在同等重要地位的典范。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资料,能进一步认识医生的使命和责任,这对医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医学生来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范本,激发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意识。良好的班风不仅能加强学生提高医德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通过班级发挥集体影响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医德舆论环境,使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2.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医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德教育融入校园 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优化育人环境,拓展学生医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营造有利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良好氛围。学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情况,培育能体现医学精神、激人奋进的校风、校训精神,构建积极进取、恪守医德的校园人文氛围;在校园内设置校史墙、宣传窗、报刊栏以及一些内涵丰富、能展现医学人文的景点和标志;图书馆大厅中悬挂医学名家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教学楼和教室里张贴励志题名和医家名言等。通过以上这些无形教育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提高。校团委及其领导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要经常举办以医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榜样典型教育,邀请医疗战线的楷模来校为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担负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责任;利用每年的护士节、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等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医德主题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将医德教育融入各种竞赛和表演形式中。通过校园文化,使学生时刻受到医德气息的熏陶,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共识点,激发医德修养提高的积极性。

3.利用网络开展医德教育。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检索途径。网络的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交互性使我们开阔视野,及时获取信息和新的知识;但是网络的无序性又使一些不良信息任意传播,这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型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在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重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握教育主动性,开辟医德教育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专栏,介绍最新医学医疗动态、国家医疗法规政策、医德规范、古代医德典范、现代医德楷模、校内名师、视频资料、在线书库等内容;留言版块让同学们留下自己的医德感想,同时链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质建设的网站,使学生方便浏览这方面的网站;利用班级QQ群、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和交互式学习,邀请德育教师进行在线教学和案例讨论,解决学生的道德困惑。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可加强医德教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医德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校的社会环境构建隐性课程,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使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

三、学校相关机构参与到医德教育中来

1.发挥党群和职能部门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总支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和学生党组织建设,吸纳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进入党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医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应发挥教育、联系和团结学生方面的优势,将学生的医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医德素养服务。如校团委在暑假组织“三下乡”医疗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开展义务体检、医疗咨询、卫生知识宣传等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开展义诊和帮扶工作,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定期体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奉献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而且使医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坚定的医德信念和职业理想。宣传部门制定以学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方案,发挥自身喉舌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媒体进行医德宣传,促进学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教务部门将医德纳入正常教学中来,除了“两课”和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外,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特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建立学生医德学习档案和医德考核评价制度,记录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道德素质表现,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医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增强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巩固医德教育成果。学生处和资助中心将学生的医德学习情况和医德考核结果与各类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评比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医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强化学生的医德品质。学生毕业推荐工作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同医德考核结果结合起来择优推荐,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学毕业生。学校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医德教育中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院系紧密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医德教育的开展。

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12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1.2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1.3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1.4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2.1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2.2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2.3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