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时间:2023-01-01 14:57:53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创业课程教育 创业自我效能感

中职学校创业教育不同于大学的创业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经验少等特点,不提倡学生一毕业就创办企业,而是毕业后先参加工作,不断积蓄资金、累积经验与人脉等重要创业相关资源,等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办自己的公司与企业,再逐渐做大做强。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今后创业做准备。

为了进一步了解创业课程教育对中职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实际影响,笔者以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于创业课程教育干预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索具有推广价值的中职学生创业教育方案,为今后政府部门、中职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实证结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运用整群抽样法在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随机抽取4个班级,选取2个班级的75名中职学生作为实验组被试进行创业课程教育,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创业思维以及训练创业能力,每天上3节课,连续2周;另外2个班级的7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被试不进行任何操作。

2.研究工具

采用严建雯等编制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共包括五个维度27个项目,此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有“非常不符合”“有点不符合”“不确定”“符合”“非常符合”五种回答,分别记5、4、3、2、1分,所有项目得分之和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6。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3.实验设计

本研究为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是否进行创业课堂教学,因变量是中职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5个维度的得分。具体的实验流程可见下表1。

实施流程:培训主试,根据统一的指导语在教学课堂上实施问卷测量,完成后统一收回。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分别发放问卷75份,全部收回,筛选后得到实验组有效问卷69份,对照组68份。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分别发放问卷75份,因其他因素影响,只回收了部分问卷,经过筛选后得到实验组有效问卷51份,对照组63份。

二、研究结果

根据表2的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中职学生被试在创业教育前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分与其5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换言之就是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是同质的,这也为后续的创业课程教育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准备基础。

对实验组的前后测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实验组中职学生进行创业课程教育前后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情绪调控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经过创业教育的课程干预后,实验组中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根据对照组的前后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见表4),对照组中职学生的前后测之间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其五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的差异检验可知(见表5),对照组、实验组中职学生在协调管理能力和创业学习效能感上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其他几个S度上均有提升。

三、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中职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特点

本研究在创业课程教育干预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职学生进行差异性检验,得到的结果显示两组被试的前测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即实验所选取的4个班级的中职学生被试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5个维度上是同质的,不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可以进行之后的干预研究。在创业课程教育结束时,实验组中职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后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情绪调控、机会识别、创业学习和创新效能感等四个维度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确认创业课程教育确实对中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起到了积极提升的作用,本研究紧接着将对照组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前后测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5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2.实验组、对照组中职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五个维度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进行创业课程教育的干预操作之后,实验组中职学生在创业学习、情绪调节、创新和机会识别效能感这4个维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协调管理创业效能感上并无显著差异。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组中职学生在协调管理创业效能感上,前测分值比较高,经过创业教育后,学生协调管理创业效能感有所提升,但在得分上差异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组中职学生在这4个维度上的差异变化的原因,即是创业课程教育造成的影响,还是中职学生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等自身成长造成的结果。笔者仔细研究了对照组前后测的差异和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差异的具体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得知对照组中职学生的前后测在各维度上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创业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创业效能感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课程干预对中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较好的实证效果。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立可以让中职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学习并掌握创业必备知识,不断强化自身创业能力,让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看法以及自身是否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去的可能性有所改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将来可能自主创业的自信心。根据研究者的后续追踪调查,发现很多经过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对创业相关类实践活动更为积极主动,有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并在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也有一部分项目优秀的同学进入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严建雯.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向辉.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3]方展画.创业教育 开启中职学生创业之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2

1.1教育理念滞后

1978年百森商学院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从最初办学就开始体现出其前瞻性。以百森商学院领导人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认为学校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的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2]。这种创业创业的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创业革命”的开发高校人力资源的教育创新。1999年,我国教育部才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中国才开始正式起步。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在从学校总体工作的开展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对每个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

1.2师资队伍薄弱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师资总量不足。目前虽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没有社会公认的准确统计数据,但实践证明现有师资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二是师资水平落后。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基本是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或专业老师转型而来,很少具有创业的实践经历,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三是师资结构单一。前文已谈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来源,这些老师的年龄、学历、专业、技能结构都不太合理,其中学生辅导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辅导员并非专业教师,不具备从事高水平创业创业教育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

1.3课程体系单一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知识结构的构建,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美国高校开设了大量具体课程,并能根据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差别进行开设。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是比较单一的,主要表现为表现在课堂上的创业课程,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未能系统的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以及训练创新创业的技巧,影响到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1.4实践平台缺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创业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和创业实战综合平台[4]。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高校设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家学会、智囊团、创业研究会等,这些课堂教学之外的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丰富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中国高校中,课外的创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项目来带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部门发起的这些竞赛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式参与,因此竞赛主要体现于活动本身的开展,其活动效果得不到预期的保证,竞赛结束后很少有学生再继续进行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

2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四点建议

2.1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

富有前瞻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是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新的切入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引起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即把普及有关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办各项事业所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总之,高校教育理念应从就业教育及时转向创新创业教育。

2.2加强创业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业务素质强、教学水平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完善创新创业师资的资格认证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参与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来提升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对创新创业师资的资格培训,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完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进行认证、设置专门的专业技术岗位。其次,高校应积极拓宽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渠道。高校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聘请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经历的专家、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导师”或“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学生作专题讲座或授课,通过实际经历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经验,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相关咨询与便捷快速的帮助。

2.3完善创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5]。首先,建议高校将创造、创业创业相关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范畴,将有关经济、管理、法律等和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其次,创业课程结构要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在创业教育方式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授课、课外实践等教育方式,。再次,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议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跟踪系统。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有效监督,进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完善。

2.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现代职业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 教学改革试验项目 “现代职业”人

一、项目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针对高职学生,构建立足“现代职业”为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项目从2010年5月实施,经过试点、试点推广、项目推广三阶段。先后在2009级旅游英语、2010级旅游管理、2010级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文秘、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10个专业1200名学生中改革实践。通过分析10000余份课程报告、课程总结,学生出勤率99%,学生满意率99%,构建了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

(二)项目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项目拓宽了高职学生人才培养内涵,丰富了学业内容和成长途径,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项目将这些能力称之为现代职业核心能力,它包括职业形象塑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项目创造性探索实践了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无领导式、主题活动实践、拓展训练等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

项目运行中创造性探索与实践学生参与式、互动式、无领导式、主题活动实践,拓展训练等新思路、新形式、新方法,学生出勤率99%,满意率99%,教学改革成效良好,是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近年来全面实施素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取得的新成果。

二、项目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开发与训练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通用能力。

项目通过职业形象塑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信息处理与数据处理能力、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模块、成长辅导等模块,开发与训练学生通用能力。

(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锁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素质导向”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融合最前沿理念、鲜活案例事件、高新技术设备等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对训练学生观念的冲击和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改变;活动训练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设计,锁定高职院校“能力本位,素质导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参与中实践,在体验中成长。

(三)基于“现代职业”内涵,培养高职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创业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中强调“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关注“做人做事”的训练。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与营销管理理念,将学生“职业角色定位”,培养学生具备“团队精神”、“关注细节”、“创业创新”、“感恩付出”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素养。

(四)基于关注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的教学运行,构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课程体系。

项目成立了秘书处和宣传工作部,关注过程记录、资料收集与分析,全面跟踪项目运行;教学日志、课程报告、半期课程总结,期末课程总结、教学图片归档等形成具有系统性、学术性的教改试验项目,构建培养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的新课程体系。

三、项目的创新点

(一)构建了体现高职学生群体,基于“现代职业”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课程体系。

项目从2010年春在1200余名学生中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营销服务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素养,构建了体现高职学生群体,基于“现代职业”内涵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课程体系。

(二)改革与实践了高职院校创新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式。

项目以“行动导向”实施教学,将项目管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快乐学习、励志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拓展等新理念融入课程,改革与实践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新形式。(1)院系管理与项目管理结合;(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结合;(3)主辅教师与团队教学结合;(4)快乐学习与养成教育结合;(5)个人成长与团队荣誉结合;(6)励志教育与感恩教育结合;(7)创新成长与创业教育结合;(8)激情体验与真心分享结合;(9)阶段总结与整体目标结合;(10)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结合;(11)教学资源与现有场地结合;(12)课堂教学与拓展培训相融通。

四、项目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课程面向现代服务业学生群体,拓展制造业各专业,参与面广。

项目先后面向市场开发与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文秘、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经济管理、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2012—2013学年将拓展到先进制造业各专业,参与面更广。

(二)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

“学生二手用品买卖暨置换模拟市场”,“创意作品展览”,“创业大赛”等,完成创意作品82件,创业获奖项目8个;“齐心协力跑竞赛”、“主题辩论赛”、“西点军校毕业墙”等主题活动,综合运用学生的通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

(三)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丰富了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成长路径。

学生出勤率(99%),学生满意率(99%)。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业内容和成长路径,课程受到学生的追捧与喜爱,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四)企业评定项目提高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适应力,提升了职场竞争力。

北京顺峰餐饮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对项目评语:学生职场适应力较强与综合素质较好。

四川省飞扬科技总裁李朝阳博士对项目鉴定:该项目开发与训练了高职学生的通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会适应力,提升了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院校;教与学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工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当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利用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并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从而实现自主创业。基于以上,本文结合实例,简要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世界各国积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7年就开设了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政府、高校及社会机构联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体系;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则实行“导师制”教学模式来实现差异化教学,以此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国外来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做出了重要努力。2002年,教育部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年,教育部建设了多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区,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3]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举办一些创业参观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和革新,将高校教学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无缝对接。工科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从教学模式的改革着手,促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扩大大学生在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2创新创业下工科院校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适应时代经济发展和变革诉求。着眼于世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社会产业链条不断变化,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4]社会经济发展是教育事业的领航器,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因此,工科院校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以此来将工科院校打造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基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2)凸显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契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趋势,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特色化教学,避免办学趋同性,有助于提升院校的竞争力,打造特色院校品牌。(3)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创新创业教育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工科院校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发展,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发展。

3工科院校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分析

3.1工科院校教学理念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工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基础,CDIO主要表现为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即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以此来对学生职业能力、交流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产品构思、设计及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能力。[5]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其课程有着显著的技术特色,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要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CDIO理念,重新构建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及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接。3.2工科院校教学特征在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的教学特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及学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具体特征总结如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大多理论性较强,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6]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工科院校涉及到的课程知识面广泛,且知识更新快速,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下,许多工科院校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融入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工科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难度;工科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还有着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创新创业教育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不仅涉及到理论课程,还涉及到实验教学、项目教学及实践实习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以此来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4.1教学内容上文中提到,工科院校学生有着基础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应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注意各个专业学科之间内容的交叉和联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和原理的讲授,同时应当融入领域中的新技术,并将专业领域内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创新知识搭载到教学内容中。[7]此外,工科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相对庞杂,不仅涉及到理论分析与计算、工程建模等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同时由于相关知识更新快速,涉及到众多前沿技术,许多专业教学模式中都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当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知识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为根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性划分。在基础层阶段,主要进行理论知识、基本实验及参观实习等方面的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阶段主要以专项训练、科研项目、专题讲座及案例训练为主,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创业能力。4.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教师应当综合考虑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实际学情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的选择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课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应当以此为依据,结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核心专业课教学来说,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灵活采用网络、多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同时将创业训练、创新竞赛等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偏重于工程实践的专业课来说,应当适当增加项目实训、参观实践、实验教学等学时的比重,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探究教学法为主,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到一起,以此来深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4.3考核方式对工科院校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发挥引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传统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的局限性,坚持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技能考试、小组团队测评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重点集中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上。考核内容要增加实践性、拓展性及涉及到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团队配合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5实例分析

自2013年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主要专业基础课赫然在列。本文以“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模式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改革方案。5.1教学内容改革“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及电气工程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从时域、频域和复频域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并探讨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仿真实验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思路,提升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改革前理论教学7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以模块化思想为基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教学需求和教学特点,将整个课程教学细分为四个模块。(1)理论讲授模块(56学时,占总学时70%):主要包含六方面内容: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述复频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取方法、梅森增益公式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奠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③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从整体上介绍线性系统的稳态与动态性能指标,典型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重点掌握二阶欠阻尼系统的分析方法;④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重点讲述根轨迹的绘制法则及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⑤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重点掌握频域特性的绘制方法,利用频域法分析系统的性能,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讨,探讨BODE图和NYQUIST图在实际系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提出关于频域法分析的新想法。⑥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探讨校正环节对系统性能改善的作用。理论讲授内容学时虽然有所减少,但内容更加精炼,重点突出,为后续实践教学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融入了学生探索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2)案例分析与综合训练项目模块(12学时,占总学时15%):选取一级和二级倒立摆、智能寻迹小车等先进性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具有应用;综合训练项目主要以“自选被控对象数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撰写研究论文”为主。通过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工程背景下提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应用是提升系统控制质量的关键。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综合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此外,综合项目训练可以与工科院校相关创业项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3)实验模块(8学时,占总学时约10%):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二阶系统过渡过程研究、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半实物仿真等,实验的选取要有着典型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设计实验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进行工艺创新等。(4)实习与实践模块(4学时,占总学时约5%):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和交流,到实际企业观察控制系统的具体构成和操作流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5.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对传统偏重于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灵活使用启发式、探究式及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线性系统频域法、非线性系统分析等是课程中的重难点,涉及到的知识相对抽象,不便于学生的内化吸收,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合理的引导与启发来发散学生思维;在讲解频域分析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工程实例对频域法的详细过程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频域分析方法的特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对频域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总结和探讨。5.3考核内容及方式改革考核方式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内容适当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设计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最终设计考核方案如下:①平时成绩(10%):主要对学生上课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核;②项目设计(20%):主要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及创业素质等进行考核;③实践动手能力(20%):主要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等进行考核;④考试成绩(50%):在试卷中增加实际应用试题,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6结论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下,工科院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而工科院校教学有着知识更新快速、基础理论繁杂及学生动手能力较弱的特点,基于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实例分析表明,此方案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良好对接,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任志玲 李巍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2]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73-78.

[3]孙伟,王美,费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51-53.

[4]肖国红,周梅,弓清忠.工科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基于集美大学机电工程专业成功案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43-45+90+128.

[5]宋之帅.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5

从课程属性、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与建议等方面出发,立足《意见》指示精神,研究财务会计课程标准,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标准;应用型人才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传统本科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一、课程属性

(一)课程地位

《财务会计》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同时,本课程是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利于学生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二)课程性质

《财务会计》是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详细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本课程与《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前修课程:《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本课程起着良好的知识结构支撑作用。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管理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经济法》、《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对本课程起着巩固和深化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汇贯通,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其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逐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和收集信息,提升知识、技能迁移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成绩考核上,采取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用系统地、全局地、联系地思维去分析、解决会计实务。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能够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所涵盖的经济业务核算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该具备下列能力:

1.专业能力:(1)能够正确编制、填写日常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2)能够正确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3)具备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能力;(4)能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信息。

2.方法能力:(1)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新知识;(2)以全局地、系统地、发展地眼光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

3.社会能力:(1)具备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好的心里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结构目标

(1)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

(3)收入和利润的核算

(4)财务报告的编制

(5)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

2.职业能力目标

(1)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能根据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资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货币资金、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处理。

(2)完整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

能根据企业业务资料,完整地编制财务报表,并且可以运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3)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模拟实训中,不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充分打开思路,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用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检索和运用文献资料能力

能通过专业网站、领域内的学术期刊、杂志等渠道检索文献,关注领域的相关理论最新进展,及时地吸收新的知识,不喔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很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意识。

(3)培养透过现象看出事实本质的能力。在每个会计期末,会计团队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企业在过去一期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可以在下一期内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三方面,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进行企业日常账务会计处理,期末编制完整的财务报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充分理解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掌握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另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在实训模拟中,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融合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实践中。理论知识讲授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为5:5,主要目的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在理论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六大会计要素的会计处理原则、财务报告的编制原则、会计调整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在模拟实训方面,主要包括通过具体的分解案例,培养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处理能力,通过综合案例,锻炼编制财务报告能力、会计调整能力等。

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会计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通过生动形象地案例解说会计基本准则中的最新变化,以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师资条件

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知识和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课程组具备“双师双能”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师资结构合理;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实训老师、创新创业授课老师。

(二)教学资料

选用的教材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教材内容既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配有相关的实训内容,并且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1.使用教材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主要教学参考书

(1)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2)林钢.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3)J・戴维・斯派斯兰德.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4.

3.主要参考期刊、杂志

《财会月刊》、《会计之友》、《财会学习》、《会计师》、《商业会计》、《中国会计年鉴》以及各类学报等。

4.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东奥会计在线

(http:///)

(2)中华会计网校

(http:///)

(3)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http:///)

(4)财会月刊网

(http:///)

(三)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课程组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课程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该课程在教授每个完整的知识点后,即可进行模拟实训练习。

(四)教学方法

1.扩大小班化教学。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代入角色法。在进行相关知识点模拟实训中,引导学生自我代入相关角色中,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扩大自身的思维视野。

3.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生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究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4.广泛开展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实行激励教学。在课堂中,应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与老师直接的互动。比如平时基准分为70分,若在模拟实训课上,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均色,并且能充分发散思维,则予以平时分的奖励。

(五)课程考核与建议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进行考核,并将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融于实践中,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程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总结性考核成绩。(见表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5).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2015,(10).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环节;异种材料焊接

创新精神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之一, 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独立的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探讨了以“异种材料焊接性”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实施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异种材料焊接性”实践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2010年7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身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实践环节。在此背景下,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三个学分的创新实践训练必修环节,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必需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从创新实践环节项目中选题来获得学分。研究异种材料的焊接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难点也是热点。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近年来在异种材料焊接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获得了航空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的合同项目等多项课题的资助,对钛/铝、铝/钢、铜/钢、镁/钢、铜/镀镍钢片、铁素体不锈钢/渗铝板以及异种不锈钢、异种铝合金的焊接进行研究。学校结合这些科研课题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供学生选题,课题涉及到焊接方法、焊接工艺、焊接材料等多门焊接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学生需要通过查阅文献确定方案、选用合适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对接头进行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检测、对试验方案进行评定和改进等多个环节来完成课题。因此,课题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异种材料焊接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实施

整个实践环节的实施包括指导教师课题和各子课题的任务书,学生选题、立项、组成课题组,学生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教师宏观指导、监控,学生提交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教师对总结报告进行评阅、考核等环节。具体方案如下:

1.指导教师课题、任务书。结合创新实践训练环节课题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各子课题的指导教师制定各自课题本年度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填写课题任务书,由焊接工程系统一向学生。

2.学生选题、立项。学生根据个人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子课题,并自由组合成课题组(人数为3-4人),自行协调人员构成和各自的分工,确定1人为课题负责人。

3.课题的实施。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由课题负责人结合子课题的任务书起草课题开题报告,课题组成员之间对开题报告进行讨论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审阅开题报告,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计划进度进行把关。学生按照通过审核的开题报告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4.课题总结。课题研究工作结束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考核和成绩评定。学生需要通过提交指导教师认为合格的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并进行答辩方可获得成绩。成绩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成绩为合格及以上者可获得培养计划规定的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学分。

三、“异种材料焊接性”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教学效果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对以“异种材料焊接性”科研项目为驱动来实施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全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

1.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该课题的很多设施和条件均依赖于教师的科研设备和设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实际参与,促进了科研设施用于教学,改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2.通过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的实施,学生可接触到很多实验课上涉及不到的焊接方法、焊接设备和一些先进的特种焊接技术,一方面可以做为焊接专业课程实验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奠定基础,提高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中,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以异种材料的焊接为选题获得了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资助的数量也翻了一番。

四、结语

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通过在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实践训练环节,以教师在异种材料焊接方面的科研课题为驱动,设置相应的课题供学生选修,利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并通过严格的培养程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洪贲,殷德顺,郭娟,周爱花.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8(3): 13-16.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7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传统本科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一、课程属性

(一)课程地位

《财务会计》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是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学生进行企业日常会计实务处理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有机整体。同时,本课程是参加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基础,利于学生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二)课程性质

《财务会计》是应用型本科会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详细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其成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本课程与《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前修课程:《基础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本课程起着良好的知识结构支撑作用。

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管理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经济法》、《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些课程对本课程起着巩固和深化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汇贯通,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其课程设置紧紧围绕社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牢牢贴近一线服务,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逐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国家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充知识和收集信息,提升知识、技能迁移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成绩考核上,采取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企业常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用系统地、全局地、联系地思维去分析、解决会计实务。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等,能够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所涵盖的经济业务核算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该具备下列能力:

1.专业能力:(1)能够正确编制、填写日常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2)能够正确的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3)具备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能力;(4)能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附注中披露相关的信息。

2.方法能力:(1)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新知识;(2)以全局地、系统地、发展地眼光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

3.社会能力:(1)具备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2)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拥有较好的心里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结构目标

(1)?币资金、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2)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

(3)收入和利润的核算

(4)财务报告的编制

(5)会计估计、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处理

2.职业能力目标

(1)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能根据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资料,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货币资金、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处理。

(2)完整编制财务报表的能力

能根据企业业务资料,完整地编制财务报表,并且可以运用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3)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模拟实训中,不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充分打开思路,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用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检索和运用文献资料能力

能通过专业网站、领域内的学术期刊、杂志等渠道检索文献,关注领域的相关理论最新进展,及时地吸收新的知识,不?喔?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很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精神。

(2)自主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意识。

(3)培养透过现象看出事实本质的能力。在每个会计期末,会计团队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企业在过去一期内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可以在下一期内发挥优势,避免劣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三方面,掌握财务会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进行企业日常账务会计处理,期末编制完整的财务报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充分理解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掌握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财务报表的编制。另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课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在实训模拟中,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融合应用于具体的案例实践中。理论知识讲授课时与实训课时比例为5:5,主要目的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思想的培养。在理论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六大会计要素的会计处理原则、财务报告的编制原则、会计调整的处理原则等知识。在模拟实训方面,主要包括通过具体的分解案例,培养六大会计要素会计处理能力,通过综合案例,锻炼编制财务报告能力、会计调整能力等。

在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会计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通过生动形象地案例解说会计基本准则中的最新变化,以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建议与要求

(一)师资条件

具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知识和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课程组具备“双师双能”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师资结构合理;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实训老师、创新创业授课老师。

(二)教学资料

选用的教材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教材内容既要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配有相关的实训内容,并且尽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

1.使用教材

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主要教学参考书

(1)王华,石本仁.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

(2)林钢.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

(3)J?戴维?斯派斯兰德.中级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4.

3.主要参考期刊、杂志

《财会月刊》、《会计之友》、《财会学习》、《会计师》、《商业会计》、《中国会计年鉴》以及各类学报等。

4.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东奥会计在线

(http://dongao.com/)

(2)中华会计网校

(http://chinaacc.com/)

(3)全国会计资格评价网

(http://kzp.mof.gov.cn/)

(4)财会月刊网

(http://ckyk.cn/)

(三)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课程组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课程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该课程在教授每个完整的知识点后,即可进行模拟实训练习。

(四)教学方法

1.扩大小班化教学。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2.代入角色法。在进行相关知识点模拟实训中,引导学生自我代入相关角色中,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扩大自身的思维视野。

3.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生成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究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4.广泛开展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实行激励教学。在课堂中,应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其与老师直接的互动。比如平时基准分为70分,若在模拟实训课上,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均色,并且能充分发散思维,则予以平时分的奖励。

(五)课程考核与建议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道路工程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教育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道路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道路运输事业迅猛发展,导致急需一大批面向基层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道路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应在前偏于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基础上作相应调整,需要结合人才需求改变教学模式,既重视人才向更高层次输送衔接,又注意更密切结合工程市场需要,培养更多能直接进入工程生产一线施工现场应用型技术骨干,为该种教学目标转变及提高教学效果寻求更合理教学途径。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从世纪交开始,随着基础性建设投资加大,高速道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房屋建设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各高校相应加大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而随着高速道路大量修建;高速道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投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一线迫切需要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经济和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且具有良好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并且以学科引领专业,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改革提高质量,在总结办学经验基础上,调整应用型人才定位,确定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增加工程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在强化实践教学时,加强工程经济与管理实践教学,培养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高起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育基地,开展创新教育;开设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行业需求分析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创新教育体系及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但有不同培养条件,而且有不同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条件除良好产学研相互促进办学格局外,还包含创新文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性教育基地等;创新教育体系由创新性课程、创新性实验和创新教育活动三个层次构成;创新性课程包含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课;创新性实验包含在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吸收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基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实验;创新教育活动包含营造创新文化、组建学生仓ⅱ新团队、开展创新竞赛、开展创业教育等;通过一系列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应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中,创新根在实践。

4、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培养道路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确定立足交通,面向基层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构建基础+前沿以及工经管融合知识体系,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培养计划;重点做以下改革。

4.1 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通过五结合、两渗透,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并且联系工程实际,加强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学中重应用并且引入科学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课教学中重创新并且鼓励探索;实践教学包含课程试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教学中重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2 现代教育方法体系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代以启发式、双向互动式、自学讨论式、研究式等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主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传统课堂讲授、提问、作业、考试等教学方法基础上,引入课堂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辅导、双语教学、sr工等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通过实验(实践)研究探索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3 优化监控与

障体系

改革教学管理,制定切实可行创新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实行分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互听课、试讲、集体审查pp工课件和教案等质量保障制度,实行考教分离、集中阅卷和封闭阅卷等措施,实施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实行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和责任教授三级深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制,听课后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将期中教学检查意见、学生座谈会意见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评估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

(2)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多年来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制,以学年为周期进行教学管理pdca循环,每学年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在检查中开展绩效评估,不断寻求质量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校、院两级专家督导制度以及教研室相互听课制度,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构建能自我监控学校内部三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4.4 科研项目促进体系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科研促进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下活动: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相关教师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并且开设道路复合材料、道路工程复合材料等新技术前沿选修课;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包含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服务,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向学生提供三性实验所需要科研仪器设备,依据科研线索开设三性实验项目;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科研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使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并且,还让学生接触该课程新技术前沿,解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科研丰富教师教学素材,应用性研究增加教师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使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5、结语

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中,创新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突出实践、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校道路工程等交通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实现矩阵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显著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平, 王凯;提高道路工程毕业生实践能力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5)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校;创业;改进

2016届大学生就业人数只增不减,竞争压力更大,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同时,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将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高校“双创”教育日益重要。

一、高校创新创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特别是总理提出“两创”之后,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已经开设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比赛,举行各种创业讲座。在过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开设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帮助商科学生简历创业意识,发现商机近年来。许多高校不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为创业学生铺好了绿色通道。但是,就大部分学校来看,一般就开设一门创学课程,只开一学期,所以课程单一并且没有延续性,学校只是认为开设了课程就可以了,课程的质量和具体如何把控课程教育的效果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效果大打则扣。而且只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创业教育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容易让学生对创业教育产生应付一下的排斥心理,对后期探索更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弊端。

2.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吐火如荼,但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率却未能显著提升,有的甚至是在学校获奖的创业项目最终都无法落地生根,其中一方面原因是创业教育大部分来自书本教材和教师的主观意愿,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需求。而且,现在信息化的社会变化万千,上课学习的知识很可能到毕业的时候都已经过时了,造成理论无法应用到实际,甚至还有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现在一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对待创业学这门学科认为只要是一般老师都能胜任,所有很多老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给学生的借鉴意义自然就大打折扣。

3.缺乏先进灵活的教育模式

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增加多种形式教育在创业课程中的比重,比如创业实训、创业模拟、实践体验等,改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但目前也仅有少数学校能做到,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模式,辅以其他一些活动。这些课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影响创业教育实效。而且对于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创业无疑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为他们大多时间在学校,不仅没有创业资金的支持,也没有在社会中获取的实践经验。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制定了自主创业政策,学校会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创业的学者一些创业资金,但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虽然比较缺乏创业基金

二、高校创业教育改进建议

1.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要建立其科学高效的大学创新创业的体系,而不是单单只通过开设一两门创业课程就算创业教育了,只能说创业课程是创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结合不同的创业对象,实现创业课程设计的匹配性;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创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综合不同的课题内容设计,实现创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大学创业领域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美国高校自上而下都建立起了完善的创业体系,从上世纪开始,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波士顿高科技产业区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核心,这是引领美国的两大创新创业基地。无数世界顶尖人才从这里走出,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商业帝国。就是因为这些大学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己任,推动了美国的万众创业、大众创新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创业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必须相辅相成,可以通过由高校委派专门指导老师或创业导师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全程指导的方式,而且指导老师不能随便任命,而必须是要有实际创业经验的老师,完全可以去社会上聘请一些创业成功的兼职老师为学生做指导。而且学生将被分成多个团队,体验创业的准备、计划、融资、实施等全部过程。各个团队成员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体验创业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为以后把握创业机会,投身创业做好准备。

3.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为学生创业铺平道路

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实施了校企和校地合作,很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都非常乐意为学校提供这样的实习创业基地,利用课余时间,设置可以是专门安排专门的课程,让学生去企业去地方上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锻炼,加强对社会的认知力,还可以让学生将学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拓展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让企业在这批学生中选择相对来说较优秀的学生,为企业注入新活力。而且企业和地方上还可以根据情况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的支持,特别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地方上都专门针对高校以及高校毕业生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专门支持高校学生创业。因此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对学生、学校与企业以及及政府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促进人才培养

三、总结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10

(一)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市场上的各类企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其中共同要求的有以下三个条件:(1)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对于各类设计工具的熟练使用);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等;(2)求职者要富有创意,拥有独特的自己的设计理念;(3)对于自己所在行业以及市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些要求也许听起来并不十分苛刻,但是要想招募一个各方面都满足的创新性人才却是十分困难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也有30多年了,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已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猛,设计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设计教育的发展、设计观念的更新、艺术水准的提高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存在弊端,创新教育得不到实施,人才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严重滞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供需矛盾不断加大。

(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大学生经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培养,在毕业后要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投身与设计相关的各行各业,将四年所学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艺术与专业分开过早,专业面过窄

在高校艺术课程中,刚上大学时通常只是一些综合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浅显的入门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但是目前的现状却是专业的细化过早,并且专业课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叠、雷同现象,艺术与专业分开过早,专业面过窄,这一系列问题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基本功薄弱,艺术文化素质很低

目前,一些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不是凭借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高校所选拔,而是凭借的文化课的知识,甚至文化课也很一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艺术专业基本理论课程上的薄弱性。另外艺术文化素质也很低,功底浅薄,难有创新性的发挥。

3.专业课学时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校中各个学期的时长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为了完成固定量的课程内容,就必须缩短课时,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课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前后顺序的排列等等问题,在总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合情合理,学生在接受、消化知识的路途之中就有增加了一重障碍。

4.缺乏社会实践

上面提到了高校必须采取压缩课时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那么一定的社会实践便更是压缩再压缩了。于是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学习时,仅仅以机械的临摹为主,缺少自我的现实生活创作。而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于实践经验又比较看重,这就造成了毕业前夕高校毕业生慌忙寻找实习单位从而荒废学业的现象,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二、对接市场,开展创新教育,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市场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市场对接、在教育过程中植入创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总结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又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路如下:

(一)转变观念,精简课程内容,着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为主

传统教育观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有限的学期总时长下,内容不变,按比例压缩学时,导致学生对所有知识都不能有效地掌握,并且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应该由单纯的压缩学时,变为精简课程内容,将课程中的一些繁冗不必要的内容删除,给学生更多的创造设计空间,在减少总课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由单纯的填鸭式的接受大篇幅的知识为自我的创新与实践锻炼。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安全的环境,以及必要设施装备的配置。这就需要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建立一个供学生们学习和交流的信息资料室、兴趣实验室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另外,应该将学分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设立“创新学分”这一新模块,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推进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发挥的分层次教学。

(三)强化创新性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所谓的创新性教师就是指那些时刻关注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不断总结发明出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敬业乐业的精神;并且时刻设法形成高创新性的班级。创新性教师所在班级的氛围应该是民主、宽容、温暖的,并能够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评价学生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要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并且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职称评聘上,要加入含有创新因素的指标,使教师自觉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只有高校拥有了大批创新性的教师,才能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采取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会计人才 教学模式 研究

知识和人才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阐述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提高会计行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2010年9月,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会计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承担着科学发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任务。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系统中,大学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体系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上,根据《会计人才规划》提出的目标,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标准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概括起来就是具有创新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衡量一名专业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为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国家政策把握的准确性,政策选取的科学性,处理方式的恰当性,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专业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会计人才的道德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的自身约束力,道德素质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的好恶。以公允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用法律规章约束自身的会计行为,使会计处理的结果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具体体现在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爱岗敬业四个方面。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构成

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是集理论性、应用性于一身,制度性遵守与业务创新相结合。要求中高级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会计修养,具备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观念,能够处理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重视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应着重强化教学团队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精通至少是熟悉企业会计的业务活动,这样才能通过将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等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学团队的教师还应该掌握最新的会计方面的政策及法规,以确保学校的会计教学能及时跟上国家会计政策及会计法规的调整与更新的步伐。为此,我们认为会计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应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人员构成。其原因如下:

首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水平,这是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坚实基础。

其次,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由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中,地方财政部门的会计事务管理机构(如财政局的会计事务管理科)是该地方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部门,国家很多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等政策均由该部门下发和执行,所以在教学团队中引入管理部门人员做专题讲座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所吸收的专业讯息能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

三、构建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图1 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并结合会计准则的内容来安排,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以保证学生创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突出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本文构建了适合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1。

四、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建立以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经济业务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各流程的主要特点,从而推进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本文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弱和独立工作能力差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精心设计案例。教师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精通案例材料,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设计案例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和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透过业务核算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以就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与学生反复沟通,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一些问题,探析布置的问题,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编写的会计案例具有代表性,首先应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会计案例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目标,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工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案例教学方案得以有效地实施,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组织,而不是几十人同堂听课。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使学生熟悉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提出的答案优于教师的答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并修正自己的答案。答案往往不只一个,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出简要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仿真建议或决策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师总结会计案例分析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4)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在分析和讨论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在现场进行会计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5)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积极改善会计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才。同时,建立起校企联系的桥梁,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等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制定教师进修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应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师开发和运用计算机辅助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Z],2010.

[2]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 [Z],2010.

[3]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杨京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2).

[5]刘玉廷.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J].会计研究,2010,(3).

[6]敬采云.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04).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范文12

摘 要:新能源技术、轻量化和智能化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汽车材料的创新和应用是推动我国由世界汽车工业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具有源头创新能力、车辆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高端人才,该文介绍了同济大学“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立,为我国学科交叉和创新型汽车工业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关键词: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交叉 源头创新 未来汽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50-03

Subject Crossing Talent Cultivation for Source Innovation of Future Automotive Industry

Lin J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Abstract:New energy, lightweight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r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automobile revolution.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tomotive materials is the one route to change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industrial giant to the power.In order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sourc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bject crossing in vehicle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the Materials-Automobile-New energy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rea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 new kind subject crossing and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utomotive industry was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Vehicle engineering;Materil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bject crossing;Source innovation;Future automotive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深切的变化。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工业大国的支柱产业。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自主建设汽车工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我国的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大国,产量占全球第一,不过在汽车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1]。

随着人类社会对资源消耗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建立在大规模资源消耗的汽车工业则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诸如:锂电池、轻量化材料、传感器材料等一大批汽车新材料不断涌现,成为新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源头动力[2]。

1 我国汽车相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

为了培养我国汽车工业研发、技术与管理人才,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建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一批汽车类专业,成效显著。但目前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相近,即偏重于汽车生产制造和汽车服务保障,各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3,4],在汽车技术源头开发创新人才培养上则有所欠缺。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在车辆工程等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中已逐渐认识到,单纯偏重于车辆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模式已不完全适应汽车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所需,因此,相继开展了跨学科培养试点。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近年来除了在车辆工程专业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外,还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建立了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理工学院将车辆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相结合开展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试点。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汽车材料类课程,为车辆工程或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元素。[5-7]

自古以来,材料科学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创新的源头动力。未来汽车技术的变革离不开在汽车材料领域的源头创新[8-11]。在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偏重于机械、汽车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教学,而对于汽车生产所用材料科学领域的知识点则多局限在应用范围,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汽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发领域的积淀。

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培养兼具汽车材料源头创新和汽车设计制造创新的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学院结合各自优势,强势联合,在国内首创“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将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汽车技术有机结合,重点培养服务于新一代汽车工程技术与汽车材料创新、具有源头创新思维的汽车产业领域高端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急需。

2 创新实验区建设理念及思路

从现有的本科培养体系来看,车辆工程专业是研究汽车等各类车辆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培养从事上述领域高级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数十个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该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备扎实的力学、电工、电子、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科基础知识。其主干课程包括车辆工程、机械原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内燃机理论、汽车设计等。

材料类专业则是全国综合性高校大都拥有的本科专业,是一类涉及材料学、工程学和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宽口径专业,其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重点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材料类专业又可细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随着新材料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不断深入,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等一些新的本科专业也都有招生。

2014年在上海汽车集团考察时就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未来汽车的发展必定围绕着新能源技术、轻量化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汽车材料上的进行不断创新,才能进而实现汽车技术上的变革。

为了培养服务于未来汽车工业领域源头创新、能够从事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汽车相关材料、装备及整车开发的综合性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济大学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研讨汽车、材料、新能源技术领域学科交叉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于2016年设立了“材料-汽车-新能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正式对外招生,以培养兼具物理、化学、力学、机械、设计等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必备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定位于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同时与车辆工程专业开展学科交叉密切合作,在未来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培养上协同创新,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新一轮变革提供源头推动力。

3 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了物理、化学类基础课程、电工、设计等工科基础课程以及大量材料类专业课程,专业总学分为175。而车辆工程为5年制本科专业,除了大量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外,还开设了力学、机械、电子、电工等工程基础课程,5年总学分达211.5,即使在扣除其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后,总学分也高达179.5学分。由于国家及学校对本科教育的总学分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创新实验区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简单合并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有适宜的课堂学习强度和足够的课外学习时间。

因此,在设定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遵循以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融合汽车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强化新能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特色交叉课程教学的培养模式,开展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在保证完整的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必要的物理、化学类、电工、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车辆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和必要的力学、机械等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大规模开展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课程建设,在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的专业课程总学分和毕业要求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求。

因此,在创新实验区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三大化学、电工学等理工科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制造技术基础等力学、机械类基础课程。在材料类课程中则保持了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研究方法等全部材料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功能材料学、功能材料制备工艺基础等重要专业课程。对于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来说,则根据创新实验区培养目标开设了车辆工程导论、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车用新能源及动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核心专业课程。与此同时实验区通过深入研讨开设了诸如汽车工程材料、新能源材料、轻量化汽车技术与材料、车用传感器技术与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论等学科交叉课程,同时两院合作设立了材料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综合实验、车用新能源技术及材料综合实验、汽车构造实习等一批学科交叉型实验实践类课程。这些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立不仅使创新实验区学分分布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在车辆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和就业的要求。同时创新实验区的总学分控制在17分,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在4年本科阶段学习。(如图1)

为了进一步加强材料-汽车-新能源技术学科交叉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采用本-硕-博贯通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训练,完全具备同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继续学习深造、工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材料科学与工程或车辆工程专业的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也提供赴美、英、法国等知名高校进行国际联合学位培养的机会,以培养在汽车工业领域国家急需之才。学生也可以经过本科学习直接进入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行业工作。

4 结语

创新实验区的学生经过创新实验区的跨学科模式人才培养,将兼具材料学科和车辆工程的专业知识,材料研究和汽车工程开发相结合,在车用材料开发时直接掌握汽车应用之需,而在汽车研发和生产、维护时则明晰各类车用材料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材为车用,车以材先,对于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未来汽车技术源头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济大学将在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中不断探索,优化并健全实验区课程体系,并由学科交叉型本科教学逐渐向教学、科研并重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延伸,并希望在不久将来建设成一个汽车材料相关学科交叉新专业,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持,同时为高等教育跨学科融合式人才培养树立典范。

参考文献

[1] 吴斯.追逐数十载 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之痛缘何还在[N].现代物流报,2016-5-13(C3).

[2] 唐科祥.浅谈汽车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6(4):148-151.

[3] 王旭飞,康芹,施绍宁,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4):50-52.

[4] 陈茹雯,张雨.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156.

[5] 张兰春,赵景波,刘晓杰.车辆工程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6):112-114.

[6] 王天国,罗成,李建.面向汽车工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5.

[7] 常颖,李晓东,魏志勇.汽车材料类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4,17(6):190-192.

[8] 牟宁博.关于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探讨[J].化工管理,2016(4):89.

[9] 周贺祥.汽车用新材料的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6,44(2):4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