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

时间:2023-04-10 11:04:23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01.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09-05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概念

从世界各国的大学改革实践看,很多大学将变革和创新结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并培植于师生员工心中,并在各项工作实践中予以体现。在此背景下,相关学者构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一是组织变革的视角。伯顿・克拉克通过分析20世纪末英格兰的沃里克大学、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荷兰的特文特大学、芬兰的纽恩苏大学、瑞典的恰尔莫斯技术大学等的发展总结出了“创业型大学”的关键要素: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呈现了大学依托组织转型促进大学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图景。二是职能变革的视角。埃兹科维茨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创业学术发展的研究发现,在大学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其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大学一企业一政府”合作互动的三螺旋结构使创业精神成为创业型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大学的历史发展角度看,始于19世纪初的第一次学术革命使“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任务进入大学;始于20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学术革命使“创业”成为大学一项新职能。两次学术革命也先后产生了研究型大学和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是一种新的大学理念和实践发展模式,而不仅仅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大学,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商业化研究。在知识创新背景下,创业型大学的教学、科研职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开始承担起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创业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一些注重创业、重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型大学适合转型成为创业型大学。

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和全新的教育模式,这就是创业教育。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其本质是将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与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建立必然联系。这是一个误区。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走向未来职场的基础要素。但是,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往往能够通过规模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更多自主创业者的成长。2010年,教育部召开了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解析了“创新”、“创业”、“就业”三个概念,突出了“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创业”在就业中的深远意义,明确了我国创业教育的未来指向。当前,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必须改善创业教育与环境。建立和完善符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教育制度与政策体系是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制度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同时,以此制度创新为契机,也有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创业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的内涵

1.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

教学型、研究型或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都源于大学对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现实回应。教学型大学突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职能:研究型大学强调在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科学研究,是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为目标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创业型大学利用它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走到了社会的中心。”与传统大学相比,强调企业家精神、注重教学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的做法和创业活动的新范式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的新职能。“在正在显露出来的创业型大学的范式当中,一套新的内外部力量正在形成大学的联系机制和支持系统工程.这些正改变着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2.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发展起点

创业型大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创业教育主题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全力营造企业家精神文化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体涉及高校领导、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在创业型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高校领导战略规划、树立创业教育是建设创业型大学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高校领导层把创业教育理解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新确认和新响应,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体现。第二,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指向。近年来,教育系统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广大教师把创业作为重要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这充分表明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中的战略性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将创业教育作为帮助更多学生成长为创业型人才的现实途径。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价值选择更为开放包容,更加强调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培育积极的创业精神,形成全面的创新素质,成长为未来的创业主体。

3.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经验是创业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学与产业界的关系.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吸收和借鉴产业界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改变大学将自己禁锢在象牙塔的传统想法。一是在人事政策方面把好入口关,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优化管理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创业主动性;二是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资源等举措,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本转化,使学校具有类似股份公司的特点和运行模式,从而提高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三是搭建合作平台和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去、产业界走进来.促进学校与产业界的全面沟通协作,营造鼓励学术创新与创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氛围。

4.政产学合作的制度创新是创业型大学的运行保障

“创业型大学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的主体.与政府、产业界等机构构成创新三螺旋。”政府、大学、产业界都是创新的主体,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支持的制度体系,是创业型大学成功发展的机制保障。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投资是首要的。大学积极投身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社会,实现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组织转型,并逐渐走上特色型发展之路。在充分了解国家、地区、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创新组织和多种合作方式来培育解决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各项举措的有效衔接。从创业型大学的内部运作方面来看,“其显著的特征是给予面向国家利益的创业以较高的优先位置。”创业型大学的运行机制创新更强调以“创业精神”为大学使命和制度创新的基点,科学合理设计大学组织结构,建立政府、大学、产业界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平衡。推动创业型大学的实践,将新思想的创新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创新。

三、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建设策略

1.培育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业型大学的文化氛围

创业型大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成员已习惯按照创业文化规范日常行为.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并持续地与政府、产业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富有成效。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大学在组织内部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并与学术文化有机结合,包括学校自身与企业联合的创业行动、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师生自主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适合创业型大学需要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等。如:高校依托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在舆论导向和实践层面维度引导学生激发创业活力;以“立项”方式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一批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如创意文化活动进校园、创业文化节、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发组建创业类的学生社团,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积极参与实习和实践,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创业网络。

2.加强创业教育模式。夯实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基础

创业教育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以创业精神的培育为核心理念和发展方向,依托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人才。

第一,围绕创业人才培养开展教学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强调创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其“定性”在应用,“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践,是实用性、行业性、实践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教育。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逐渐成为创业型大学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同时,不同学科的学生可混合学习,相互分享教学成果。

第二,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创业意识。与欧美等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㈣因此,重视创业类课程设计,积极培育创业类课程,对于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课程体系应涵盖创业理论、创业能力、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心理、创业项目选择等内容的“创业学”、“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创建”等课程。学校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创办自己的企业,展示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引进业界教育师资,开设创业类课程,如体验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通过组建团队模拟创业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第三.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导向明确。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通过专业对接产业、学校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科研对接生产、评估对接用人单位等途径,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建设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和教育质量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有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3.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优化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循环系统

创业型大学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需要通过组织的适度变革来促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自主创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第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发挥创业教育各主体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和决策作用。第二,依托校内各部门、各学院以及文化创意园、科技园、产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产学研基地,努力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使其成为创业教育的实体和开展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第三,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启迪学生的创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引导学生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创业型大学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行业第一线,具有出色的职业背景和坚实的专业功底,能够给予学生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和学业辅导。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业绩考核、津贴待遇、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第五,做好创业课程与企业成功人士、校友代表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工作,既有助于形成外部师资的长效流动机制,又有助于外部师资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更适合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高校从构建创业型大学的长远考虑,使决策者、研究者、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螺旋上升、具有质量反馈机制的创业循环系统。

4.拓展创业教育思路。形成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合力

创业型大学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及时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通过和企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政府部门的协作支持,呈现创业型大学的生机和活力。审视创业型大学改革与发展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既需要政府政策的指导、也需要产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配合.更需要学校自身的探索。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形成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创业型大学发展的制度合力。

一是立足校内。建立各种中间机构,促进学校与校外部门开展合作共建。例如:设立就业指导处,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服务社会。加强与政府、行业、社会等的联系与合作,大力促进“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努力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主动培养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营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发挥产业孵化器的作用,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性实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的作用,使董事会、校友会真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指导办学、牵线搭桥、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托。

三是面向国际。创业型大学能够树立自己的品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内地和海外积极推广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从学校在国际方面的品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给学生创造的多元文化学习机会、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推广,做到学校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紧密结合。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制度创新,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高校基于创业教育系统建设创业型大学。并不断优化创业网络和创业循环系统,有助于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型大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金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N].中国教育报,2010―08-14.

[3]刘永芳,龚放.创业型大学的生成机制、价值重构与途径选择L7].高等教育研究,2012,(10):20-25.

[5]燕凌,洪成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崛起――“创业型大学”战略的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7,(2):50―55.

[6]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禹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8]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9]欧美创业型大学的共性[N].中国教育报.2009-02-11.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3

(一)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A。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它必须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教育作支撑。这是因为,只有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弱化专业教育,只是片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本末倒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为此,高等学校应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其内涵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校服务行业或区域的发展基础、产业特征、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等内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使学校毕业生不仅是一名求职者,更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的一致。当前,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具体表现为: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由教学部门在课内组织实施专业教育,由学工部门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整体效应,削弱了教育效果。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它们的最终目的一致,而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目的一致。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融合是基础。为此,高校的管理层要提高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要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重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的决策者要将新的理念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使之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责任感,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进而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等各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相互脱离变为全过程、多层次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由于职业岗位(群)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更要树立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就业机会,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创业素养等内容主动地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由特定社会层次和特定社会领域的需求所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活动发挥着引导性作用,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等因素所决定,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尽管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在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以我校为例,会计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纳税申报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内部审计岗位培养具有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中可以发现,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明确要求,从而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此,根据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重构了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具体如下: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例如,在会计职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新设企业会计恒等式建立”教学项目,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增设了“记账公司经营管理”教学项目,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内容之中。二是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选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闽商文化、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编写等课程;在必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企业经营沙盘对抗、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课程。其中,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按照“核名制定章程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证记证开立银行账户会计制度设计”等新企业设立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阶段模拟完成一个包含上述全部流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新企业设立的创业技能。三是增设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和专题讲座。如利用校外资源,对接财务管理公司、记账公司等企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委托的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记账等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和技能;聘请企业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开设专题讲座或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四是开发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以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双培养、双提升”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具体如下:一是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将“创业风险管理”融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将新设企业会计档案的建立融入会计职业基础的实践内容;将“纳税筹划”融入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专业技能竞赛。结合全省、全国开展的“会计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用友新道杯”创业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市场分析、财务分析、成本预测、投资决策,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在技术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与此同时,我校以创新创业认知、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学业+专业+创业”的教育模式,并针对课程的不同特点,创新考核方式方法。例如,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闽商文化、创业计划书编写等创新创业认知课程,通过制定商业计划、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运用;对于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创业模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项目相互契合、学生发展与创业实践相互依托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顺利实施,各高校应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之相配套。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人员组成为主,校内教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成立了由二级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优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论坛、专题研究和教学研讨等活动。二是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专门设置创新创业4个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1―2年,允许学业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定了《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办法》,对在创业实践、双创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扶持或奖励。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指导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调动专业教师主动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少、经验缺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难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卓有成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可以说,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既是高职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库。聘请25名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担任本专业的创业导师,按照“一个项目有一名导师”的形式对创业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与服务。二是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公司等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导师团队,负责创业计划书编写、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校内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三是全面加强导师团队的培养培训。通过参访培训、研讨交流,主持或参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重组、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四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实践锻炼,支持和鼓励教师兼任企业财务顾问、兼职会计师,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服务,积累经验,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水平。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部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5]陈强.高职“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5

他们建议,欧盟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职能从“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换,培养年轻人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年轻人积极的心态;欧洲政治家们应该正确引导人民,重视企业家,允许企业承受失败的风险。

在地球的彼端,中国有识之士也提出了有关教育与中国创造之间关系的思考。

早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未来十年是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而新思维从哪里来?创新又从哪里来?通过对比华人教育与犹太人教育方式的差异,钱颖一揭示了“中国创造”真正潜伏的危机所在。

“犹太人在全世界只有2000万人口,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将近200人。中国13亿人口只有8位华裔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且他们的获奖工作都不是在中国本土完成的。犹太文化一是注重家庭、二是注重教育,中国人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也很大,但是教育方法与同样重视教育的犹太人有所不同。”

前者导向“技能”,后者导向“创造”。

钱颖一认为,中国教育的特点与中国目前的竞争优势直接关联。中国人的教育方法中靠认真刻苦、时间投入、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反复练习,可以让考试成绩优异,让钢琴演奏熟练,让生产成本降低,但是这些都不能替代创新和创造。

“那么,强从哪里来?从创造性中来,而人的创造性与教育直接关联。”

创造性来源于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亮点所在。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只是致力于灌输知识而不注重于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国家就很难进入引领世界的地位。中国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

北大国际院长杨壮认为,目前来看,中国产生不了乔布斯这样的人,因为中国没有培育乔布斯的土壤和文化。中国教育需要灵活地将学生的潜力发掘出来。

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有企业家强调,就是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没有任何怨言全力以赴去做好这件事。这是每一个中国年轻人都应该做的一件重要事情。

为了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创业思维,《中关村》杂志联合北京市海淀区文明办、海淀区教委于2009年共同启动了海淀“名家校园行”宣讲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之久。活动邀请中关村知名企业家和艺术家到海淀区多所中学和高校演讲,讲述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经历,为年轻一代提供了宝贵的创业、创新、创造的精神财富。

五年以来,已经有几十位中关村知名企业家,如俞敏洪、邓中翰、尹卫东、韩永飞、梅萌、李开复、张亚勤、纪世瀛、冯军、俞孔坚、于庆洲、李志强、夏颖奇、刘洪波、秦升益等,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等学校开展了宣讲活动。

2013年11月,中关村著名科学家邓兴旺、艺术家张书范和企业家王鹏飞走进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第十九中学,通过创业精神和文化演讲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凝聚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创造、创新意识,为创新教育做出贡献。三位演讲人被聘为海淀“名家校园行”首席讲师,三所学校成为海淀区中小学精神文明教育实践基地。

邓兴旺:

为中国农村和农民做件实事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把粮食安全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首位,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此,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中国领导人很明智,如果没有粮食,任何事情都是搞不成的。

在中关村,有一位“”专家、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邓兴旺正在沿着袁隆平院士的足迹一步步走来,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

作为2013年海淀“名家校园行”首场宣讲活动,主办方《中关村》杂志与海淀区文明办、海淀区教委特别邀请了邓兴旺院士作为首席讲师,来到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讲述了一个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是如何考上北大、去大洋彼岸留学,后来当上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又回归祖国搞科研和成果产业化的经历。邓博士的演讲让现场学生深受鼓舞,他让同学们认识到,成功是坚持、毅力和恒心和集合体。

演讲之初,为人父的邓兴旺自豪地同学们宣布了一个喜讯,他的第二个孩子不久前考入了耶鲁大学;而在四年前,他的第一个孩子正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这激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这位鬓角斑白的科学家是如何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下一代的。

说到成功,邓兴旺强调:从那么穷的山村走出来,到了外边感觉条件很好,只要努力肯定会有所作为;在乡村里读小学、中学时练就了吃苦耐劳、决不放弃的本领。

“不是碰到困难就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克服它!”

他还认为,别人的话不能轻信。因为成功之路很难重复,按照别人的做法做不一定成功。把握好自己的现状、用好目前的条件,努力做就好了。

1978年夏天,不到16岁的邓兴旺怀揣乡亲们给他赞助的70元钱,告别怀化市沅陵县北溶乡三八管坪村,生平第一次离开县城、坐上火车,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大学求学。

进北大之前,他不知道生物学为何物。后来,通过阅读翻译教科书,他渐渐喜欢上了生物学,并立志从事充满未知的植物生物学研究。

1985年硕士毕业后,邓兴旺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邀请攻读博士,原因是这所学校可以为其暂时免掉留学申请费,等入学后再补交。他从导师那里借来50美元,踏上了留学之路。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邓兴旺在美国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求学、科研、教学的历程。自读博士起,他就一直从事“植物光型态建成及光信号转导研究”,以搞清楚植物对光的感知并调控生长以适应其环境的基本原理。正是凭借对植物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邓兴旺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殊荣。

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和使命:登上科学巅峰的目的是为中国农村和农民做些实事。

身为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邓兴旺多次往返于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两所学校的生物学科研牵线搭桥。2003年下半年,他临危受命,与王晓东博士共同创建了我国现代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如今,研究所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了很多前沿的成绩。

2009年,他回到北大成立了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北京)有限公司,他出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邓兴旺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国的自主创新现代农业生物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境和水资源及营养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种,并加速实现产业化,从而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目前来看,这一目标离成功不远了。

张书范:

书法是一门养心修性的综合学问

2013年11月21日,著名书法家张书范来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为学生们举办了一场生动易学的书法讲座。

张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海淀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级书法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多部艺术辞典收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张书范先生阿卡得米艺术权威奖,作为央视书法讲座的主讲魏碑体和柳体的老师,张先生用实际行动,发扬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先生站在学校的讲台上,面对年轻一代,他顿觉肩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任。一张张稚气的面孔,让张先生回忆起他的少年时。

张先生的启蒙老师是在农村老家上小学时教语文的修鹤年老师。1961年,他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由王传恭和郭风惠两位先生授课。郭风惠先生指导学生们学习书法首先必须要临习古人碑帖,古人的经典之作将张书范引入了书法的大门。

张先生首选的入门碑帖是赵孟頫的《三门记》。通过临帖,磨砺了耐心与意志,锻炼了一个人的心、眼、手落于一处的目的。正是临帖,带领张先生的书法学习走向正规。

接下来的十余年里,他临习了许多碑帖。其中有法度严谨的唐楷、苍劲高古的魏碑、圆中带方的汉隶,以及宋、明、清经典碑帖都曾经作为临习的范本,为其以后的书法创作与研究的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1979年,张先生有幸见到晚清大书法家张裕钊的真迹,感觉到这种“南宫体”笔力遒劲,刚柔兼具。从那以后,张先生以其为主攻目标,一写就是三十年。

张先生这一代人对书法的酷爱和付出都是很单纯的,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完完全全凭的是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活动现场,张先生从执笔、笔法、结构、章法和落款等书法的基本组成上开始教起,重视与学生互动。在短短的一小时内,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授了书法基本知识及其蕴含的规律所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书法是中国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写到:“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从古至今,学习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热潮经久不衰。规范、清晰、美观的文字书写早已被列为中国人的基本功。传统书法在古今中外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重大,更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历代教育家对书法教育都极为重视,把书法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准之一。一部书法史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中华民族性格的沉雄博大、方正深髓,都能从书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练习书法的习惯,可以提高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终身受益。

张书范认为,一个书家的胜出,最后还在于他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行。他对书法的理解是“好好写字、好好做人”,加上他宽厚待人、谦虚谨慎的和蔼质朴,赢得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

他始终坚信,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一点一撇、一竖一横的中国汉字里蕴涵着阴阳相济、刚柔平衡、相生相长、归于自然的大道。艺术之道最终师法自然,这是一门养心修性的综合学问,着急不得,戒骄戒噪。

王鹏飞:

追求梦想让世界变得更好

2013年11月28日,北京灵动快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鹏飞在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讲台上,用中关村著名企业家雷军的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成功创业的原因。

“当创业者选择行业之时,要选择一个风口,即使一头只,在风头能飞上天。”

这句话听起来好笑,但很有道理。王鹏飞的理解是,“选择的方向是未来发展趋势,你付出的会比别人少;当选择的方向是低谷,即使未来能做出一定的成就,但要走的路会很艰辛。”

王鹏飞是国内最早接触互联网的一群人,早在高中时,他就痴迷于互联网,上大学后,他做出了对所有人共享的个人网站。早在2003年时,王鹏飞就看准了移动互联网领域,他相信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成为爆炸式的增长。有了方向,他开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腾挪布局。

2004年3月,王鹏飞创办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的手机社交网站天下网,成功获得了上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第一批典型创业者。

2010年3月,他开始涉足二维码领域进行二次创业,创建了北京灵动快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创立仅三年时间,王鹏飞和他的灵动快拍获得了无数殊荣:他本人荣获第26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称号,2012年中国新闻媒体十大创新人物,2011年度中国CEMEGA百名最活跃年轻创业家大奖;公司获得2011年度“寻找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投资价值”奖;2011暨第五届“中国创业价值投资榜项新锐企业300强”。这些奖项印证了灵动快拍在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领域的行业领军地位。

王鹏飞自小就有一个梦想,“我生活在这个世界,我希望用我的能力和努力让这个世界有一些变化。”王鹏飞与现场学生交流,“人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为了赚更多的钱吗?不全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不同。”

他建议同学们在业余时间,为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梦想分出一些时间来,在这个方向上就会走得更远。“当你真正开始实现人生理想的时候,你会发现,过去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所做的成绩都在支撑着你、激励着你向前进。这时你会发现,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我就是在这个方向上,比身边的人有更多的优势。”

王鹏飞鼓励同学们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认为这个世界360行,每个行业都有价值体现。

王鹏飞团队研发的二维码产品是通向信息数据的一把钥匙。它被广泛应用于产品防伪和溯源、广告推送、网站链接、数据下载、商品交易、定位/导航、电子凭证、车辆管理、信息传递、名片交流、WIFI共享等。截止今年6月,客户端用户安装量已经突破5000万。

在多年创业过程中,王鹏飞也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相信,坚持是成功重要的品质,危险来临之时,它的后面实际上可能还有机会。

几个月前腾讯把二维码作为微信的“战略级入口”。人们都认为,对于其他二维码服务商来说,不是个好消息,甚至有灭顶之灾。但王鹏飞认为,这是灵动快拍的另一股“东风”,两者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维码作为线上线下入口对于商户的价值。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外延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2]杨幽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范式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5-76.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7

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使命[1]。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2012年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实施以来,促进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首批实施“计划”的高校之一,一直坚持“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将“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了“顶层设计、学生主体、完善体系、全面融合”鲜明特色。

1 创新创业教育历经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2007年起,学校“计划”开展走过了十个年头,从点上探索到面上铺开,从经验推进到体系完善,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深化,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历程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起步探索期――更新理念,示范带动(2007- 2010年)

2007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支持。虽然学校前期有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课题组的良好传统,但是在当时,师生对这一“计划”的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的认识并不清晰。而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如何推进这项工作也是处在起步探索阶段。2007年学校首次立项的题目来源仅限于部分教师课题,参与学生所在专业不到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引导学生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学校提出了“兴趣驱动、项目牵引、注重过程、容忍失败”的指导思想,逐步扩大资助规模,到2010年,立项项目数已达到192项,覆盖到学校的三分之二的专业,同时学校石油石化特色的项目逐步凸显。到“十一五”末,“计划”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认可,参与项目学生在、专利申请方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并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示范带动作用在校内显现。

1.2快速发展期――顶层设计,整体推进(2011- 2014年)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首次将“创新”与“创业”紧密联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3]。这一时期,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式和新任务,??建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推进学生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4],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体现。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不断出台,如:全面实施实验室开放,引导学生早进课题、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5];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全部专业均设置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等。

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并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创新创业俱乐部,相继举办创新创业年会、学术交流月、创业论坛、创新创业大讲堂、学术沙龙等大型活动,搭建创新创业展示平台,学生从中感受学术训练 “巅峰”体验。到2014年,立项规模达500项,参与人数突破2000人,依托项目、专利及高水平竞赛获奖数量有了突破性增长,“计划”已成为学校创新平台的品牌,深入人心。

1.3深化改革期――完善体系,内涵发展(2015年――至今)

2015年,为了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学校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从保障激励、创新创业学籍管理、创业实践管理等关键环节制定三个专项文件,打出了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合拳,同年,学校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学校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为了有效构建良性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学校着力深入推进几项改革: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提高专业课程挑战度;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强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计划”实施已成为推动系列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训练的有力载体和重要抓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2 探索与实践

十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有效实施途径,引领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实现从创新创业单纯管理向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从关注成果向注重过程,从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转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建立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如项目管理、师资培训、宣传引导、条件支持、成果孵化等,要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汇聚全校之力[6]。2007年,学校成立了以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领导小组,并建立校级专家工作组。2015年,成立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17部门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务牵头,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得到完善。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贾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创新与实践教学工作的研究、咨询与指导,各学院成立院级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过程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逐渐确立。

2.2做好顶层设计,修订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建设是核心和基础。在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特色更为鲜明,实践环节学分学时要求、实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构建起四年贯通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和科研训练体系;提高实践学时与学分比例,开设长学时实验项目;设立自主发展计划,明确2个科技创新学分的毕业要求;鼓励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科研团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重点建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等系列选修课,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2.3注重前期引导,强化过程指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施研究性教学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国际前沿学术、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开拓创新思路;开通微信、微博,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网站来加强宣传和展示,点燃学生创新热情,引导学生兴趣驱动进行项目申报。学校构建了教师科研拟题、学生自主立题、师生双向选择的多元化选题模式,定期选题指南,有效促进选题与社会问题、科研课题、生产实际结合;完善项目培育选拔机制,提升项目活力与质量;学生主导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加强过程指导帮扶与经验交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2.4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多元平台,拓展锻炼时空

积极推进一体融合、集散结合的实践平台建设,构建创新训练-创业培育-成果孵化的渐进式项目孵化体系。一方面,对校内资源整合,建设综合性、开放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4个部级、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12个创新实验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创业平台建设,建设“荟萃青春”部级创客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创业服务,搭建创业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同时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法律、工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条件,全方位助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2.5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多方协同,培育创新文化

建立起“大型品牌活动+全年不断线的系列活动”相辅相成的多样化学术交流机制。每年举办科技节、创新创业年会、研究生博萃节、创业文化节等大型品牌活动;引导学院依据学科特点举办学术论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成为本科生分享学术成果的盛会;支持大学生科技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依托社团,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沙龙、创客工作坊、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领略创新创业的魅力,促进学生、教师和企业家间交流,分享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成果,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

2.6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激励力度,形成完善体系

先后制定了《本科教学激励机制实施办法》、《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科技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与激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保障与激励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师生投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对教师的投入有予以工作量认定、纳入提职、考评体系,并设立奖教金予以奖励;对参与学生认定学分、设立奖学金,并优先推免研究生。学校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创业扶持、实验室开放资助、高水平创新成果奖励等多方面。

3 实施成效

十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树立了科学的理念,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日渐高涨,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显著提高,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能力逐渐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1形成了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

学生主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已在学校各个层面间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学校从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载体建设、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多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科技处、国家大学科技园、教学院部等单位协同配合,校内外全面融合,校院系汇聚合力,建立了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生态,形成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

3.2建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学校系统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构筑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成了4个部级、8个省级和1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校级创新实验平台,7个创客空间,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256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健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年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近300场,邀请校内外专家200余人次,为“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全面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最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3.3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受益面逐年扩大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持续增长,选题质量不断提高,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2007年以来,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和参与人数都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计划”的带动下,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超过70%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提供科研相关选题数量逐年增加,题目与科研或企业项目结合比例达到50%,师生的满意度达90%,学生希望通过参与“计划”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并为自己在未来深造、就业过程中增加砝码。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8

关键词:药学 创新 创业 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64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大力支持。放眼世界,各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型人才水平数量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科学问题。创业教育的概念首先由澳大利亚的亚埃利亚德教授在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他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及职业教育同等重要。这一概念提出后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1-2]。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领域开展工作的药学专门人才 [3]。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对于促进药学大学生就业,培养药学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本文从三个方面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展开探讨:

(一)当前药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数量过多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竞相开办药学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使药学专业的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兼顾招生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对于药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等问题。

(二)药学专业应届大学生就业处于相对弱势

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使制药企业更加看重药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迅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机会相对较少,且部分知识陈旧过时,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合企业的需要,企业往往喜欢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从而导致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且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如果心态能够调整好,在点滴中提高自己,还能获得被提拔机会;反之,要么长期在低层次工作岗位上徘徊,要么不得不更换工作。

(三)药学专业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内在潜质

药学专业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掌握了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具备了从事药学相关工作的条件,他们在实践经验上的欠缺并不能抹杀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具备这种潜力的药学专业大学生,无论是成为企业的一员,还是自身创业,都具有很好的基础,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的磨炼。

二、我国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不足

(一)创新与创业教育理念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仅限于研究性和应用型两种,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我国创新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二)传统教育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像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教学目标中主要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知识、技能都存在陈旧过时的可能,但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成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还应该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来塑造,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实践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双重焦虑。理论上,很多人认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比较模糊。在实践活动中,尽管已经开展很多有益的尝试,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但在轰动效应过后,实际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一)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等t学院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基本相似,一般在前两年开展基础课学习,第三学年之后开设专业课,大四下学期全面用于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有其合理性,它兼顾了医学类专业的共性和具体专业的个性。但恰恰是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求职还是就业,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中缺乏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因此,应该全面深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联系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各实验教学中心、研究室、实验室要主动为药学本科生接触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各院系的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年至少给学生作一场学术报告,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至少知道一组学生完成一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另外,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应该修改培养计划:一是要求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进行选修,以掌握创新创业的入门知识,这对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都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扩大药物经济学方面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增加企业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授课学时。

(二)教学方法体系

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是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过大,其课本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和研发问题的机会。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就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来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并最终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然在药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许多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老师仅仅是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案例介绍,或者提供单一的案例情景,让学生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这样的案例往往不能够让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管理产生切身的感受,导致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差。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在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衔接不紧密、实用性差等。可见,改善案例教学的出路是从现实中挖掘案例,特别是一些连续性的跟踪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多与企业接触,甚至记录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的历史,形成案例资源库。除了改进案例教学方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商业经营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或组织学生扮演企业人员模拟经营环境,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政策支撑体系

现在的药学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非常希望能够去企业锻炼,但苦于没有机会。另外,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校的实习基地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因此,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从而造成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因缺乏信心或没有人脉关系而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机会,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学校可以划拨一定的教学经费实施如下策略:一是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建设小组,统一管理药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多为药学专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二是建立实习生推荐奖励制度,提供部分经费给热心联系实习单位的老师适当奖励;三是推动大学生企业孵化园的建设,鼓励有能力、有创意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如果运行良好,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就业难题,还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较好的锻炼机会。

(四)师资搭配体系

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对于那些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药学专业教师,学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去企业参观、调研,把企业进修和学术进修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另一方面,除了采取聘用专职教师或企业讲座的方式,邀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外,还应尝试建立和完善企业导师制度。具体的做法是:学校划拨一定的经费,通过与制药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要求企业提高企业导师的地位,调动企业导师培养实习生的积极性,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质量,甚至还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指导,增强实习论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逐渐扩大,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加之受到制药行业发展周期的起伏作用,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出现就业压力的急剧膨胀。因此,药学大学生投身创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责任。由于药学专业大学生存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自身又具备创新创业的潜质,因此大力开展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应对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突破口。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不足,本文着重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政策支撑和师资配备四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将药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药学人才,这样的人才无论是求职还是就业,都会给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对于加快我国制药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鸣,张阳,唐震.典型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 37(04):3- 16.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9

[关键词]高校;创业;创新;挑战

一、“双创”简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总理提出激励国民的特有体系,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智能制造”正需要国民以“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来促其发展。《中国制造2025》以实现制造业“三化”(智能、数字、网络)贯穿始终,最终实现四大目标:即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质量效益优先、创新驱动。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双创教育”起步晚,发展慢。但是随着目前全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数,使得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具有“双创”思维和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和要求。“双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最高宗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双创”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该何去何从?高校将探索哪些“双创”的新途径?是当前形势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高校“双创”教育途径探索――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例

第一,重视学生“双创教育”,积极探索教育新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高校“双创教育”给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为落实政策,学院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职业素质教研室,实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学院设有职业素质教研室,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辅导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创业就业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励志教育,特别是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实践教育,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学生对创业充满兴趣和激情。

第二,为学生创业排忧解难。云南工商学院被教育厅授予“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称号,学院积极探索实践途径,帮助学子实现创业梦想。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院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64人,其中从事批发零售业的72人,住宿餐饮业25人,建筑行业17人,文化娱乐业17人,农牧副业的7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4人,其他行业22人。我校学生的创业率高达4.8%。

专业的创业导师认真分析了我院大学生实现创业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并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总结,学生创业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经验不足、缺乏管理经验、资金短缺、后续支撑力薄弱还有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申请国家政府的创业帮扶资金手续比较复杂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职业素质教师逐个突破,将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写入教学大纲,制定解决方案,制定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

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就业指导课程。大一课程内容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分析、家庭环境分析以及社会环境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教会学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和职业素质训练;大三、大四开展择业、创业心态引导和职场技能的学习。

一方面,学院提出“教师回炉计划”,即每年寒暑假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包括专业教师)深入公司、单位、工厂一线进行实践学习,进行定向培训,最终目标是让教师授课内容具有时鲜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防止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学院提出“专家进校计划”,即定期邀请企业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者开设讲座,确保学院教学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紧密结合。

第三,积极开创创业实践平台。首先,学院组建“云工商创业创新指导工作组”,承担学院创新方法梳理、总结和课程授课。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仿真创新创业实践,经评符合创新创业条件的团队,针对不同时段,依据具体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的创业政策帮扶。

其次,学院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制定出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最后,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应当做实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的支撑平台。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云南滇中新区的批复》,决定设立云南滇中新区(属于部级的新区),并把它打造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学院依托“兰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投资120万元,重点打造了“众创空间”项目,主要接纳滇中产业新区和杨林职教园区8所高校五年内毕业生创业团队及企业入驻。为大学生实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业服务平台,有效实现校园创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及网络化,切实产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推动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目的就在于服务云南滇中新区,推进嵩明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的技术发展和人才储备,并从大学生群体中孵化出具有“创新、创业”品格的应用技能人才。

2015年,学院5个创业项目荣获部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个创业团队人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人荣获“云南省创业之星”,2人入选“云南省创业英雄”。创业学生周仁斌“自助蔬果机”项目,已吸引天使投资300万元;创业学生杨志国的“云南穹鹰文化传播公司”获众创空间免租支持,吸引社会投资100万元。

第四,打造创新创业的支撑平台――智能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专业导向。创新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智能制造”专业导向偏重于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在专利申请、软件著作、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3M公司创建于1902年,是一家全球性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它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该公司一共开发了6万多种高品质产品,与苹果公司屈指可数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但它同样可以闻名于世。“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就是3M公司成功的经验,经过百年奋斗,孵化出成千上万具有产业化价值的高品质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云南省高校“双创”教育的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形势一片大好,实施途径需要不断探究。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项国家政策,同时也是时展的需求。创业创新思潮不断涌现。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对各地纷纷兴起的“众创空间”项目进行大力的扶持等。但是,纵观全国形势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如何进一步让创新创业思想深入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意识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接受它,适应它;其次,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经验不足,实施途径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最后,根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广“智能制造”,做大“互联网+”模式,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如果缺少创新平台及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会成为一句口号,可能会出现像某些厂商,一旦有领导参观,则展示其高端机械手,一旦参观完毕,则大布一盖,与实际生产毫无干系。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41-03

【作者简介】何雁,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流管理。

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教育渗透融合的必然性

(一)理念与目标的相互吻合――整合的现实条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者素质的人才,其实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四个方面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育手段,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1]

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三个内在规定性:通用性、创新性、实践性。[2]这三个内在规定性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非常吻合:首先,物流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学、报关报检、国际贸易、财务管理、英语、计算机基础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宽口径、厚基础”,通用性强。其次,物流专业更加强调创新性。当前物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固守传统运营模式的物流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物流企业必须将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作为其发展重心。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以创新性教育为重心,呈现新常态的特征。第三,物流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不仅体现在物流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更体现在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物流企业也注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方面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互吻合,两者具有整合的现实条件,这构成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物流专业整合的理论动因。

(二)理念与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相互吻合――整合的支撑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将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因为它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创业型大学十分符合。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约52.3%。未来,院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提升内涵成为高等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由祥曾在其论文《试论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中,通过分析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压力,指出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与物流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符合发展创业型大学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得到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

二、基于整合视角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内涵

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一种强调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整合关系,这种整合是以两者理念和目标的吻合为前提。由于受到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三个内在规定性一直未能顺利实现,因而需要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整合来进行教学改革。物流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体现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五个方面。

(二)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改革

理念是先导。传统的物流专业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加之缺乏可实践的操作平台,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活学活用的动手实践能力。物流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整合,专业教学理念和目标必须更新。应打破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三个融入”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融入经济社会、融入国际合作”。[3]

专业教师在物流专业教学中应渗透创业教育理念,即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根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具体地说,就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物流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对物流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灵活运用专业创业案例(例如顺丰创始人王卫的创业故事),挖掘物流专业创新性、创造性知识点,把创新教育元素加入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为了转变教学理念,学校应注重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将之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物流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物流专业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应该把创业教育作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新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物流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物流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物流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在传授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全面系统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的创新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习认证和学分管理。组织物流学科带头人、物流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报告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敏锐性。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渠道,推出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只有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地开发开设课程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在创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应把握两个主要的原则:一是创业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二是创业课程与物流专业课程的交叉和联系。除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创业课程外,更重要的是挖掘物流专业的创新性教育内容,开设一些物流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与创业,以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形式纳入专业教学计划。

3.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此教学方法在“知识本位意识”影响下日益“空壳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必须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此项目下的每个任务、每个活动的实施,把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中领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也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4.教学活动的改革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传统的物流专业理论教学较多、实践教学较少,毕业生仅有继续深造和就业两条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空有创业激情,却无路可循。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专业应该学会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创业组织(如2015年6月由137所国内高校和50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共同组成的“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发挥政、校、行、企联动机制,综合运用仓储工厂模拟、创业计划竞赛、专业化课程、企业家座谈、第二课堂、校外实践基地、专业社团、创业协会、物流专业俱乐部、高职院校创业园等,搭建物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可以由物流专业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教师组成创业组织指导机构,负责学生物流创业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和校企合作单位――京东合作,在校园创业园建立一定规模的“京东校园服务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送货、快递等服务,以实实在在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到物流服务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职业能力。

5.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传统物流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一样遵循的是学术导向,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评价的标准比较单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培养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创业型人才出发,物流专业必须由注重结果评价向注重过程评价转变,更多关注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多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此外,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创业方案评价、学生创业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地说,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还可以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同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物流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物流专业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园”、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何丽娟.国内创业型高职院校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11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创新教育 开创性人才

创业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为依据,通过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成才。从大学生思政工作角度来看,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独立创新、开拓进取、领导能力、合作意识等“开创性人格”的有效培养过程,贴近学生需求,符合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一、创业创新教育的特征

创业创新教育是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顺应当今社会时代变革和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创业创新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差异性

创业创新教育主要不是为了追求发明,发现人类尚未发明或发现的东西,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人格;同时,要积极保护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以免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2.全面性

创业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包罗万象的基础知识,以开发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对兴趣、观察、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凭借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探索实践,创新发展。

3.开放性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孤立的活动,不应局限于小范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束缚在教材的枯燥规范中,只有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方法,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学生们开阔视野,集思广益,发挥创造性的潜能。

4.探索性

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应用,应当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付诸实践,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和独特的做法。

二、大学生开创性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开创性人才是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知识型人才。培养开创性人才应该把重点放在人才的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上,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这是开创性人才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因为只有人生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不懈的追求。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振兴中华作为创新开拓的动力,把人生价值的实现融汇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只有这样,才会目光远大,勇于探索,在当前或未来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创造性贡献。

2.具备宽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这是开创性人才的文化素质。因为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往往当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时才能产生新质的思想和实践。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我们面对的有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等。要在这些领域创造新知,没有科学文化素质是不行的。

3.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这是开创性人才的能力素质。对于创业创新人才来说,政治素质是保障,文化素质是基础,但是超强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等也不容忽视,因为这决定着开创性人才最终的奋斗成果是否可以转变为现实,是否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这是创业创新教育中决定性、关键性的一个环节。

三、创业创新教育下大学生开创性人才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开创性人才的培养,呼唤崭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和创新模式,而创业创新教育,正是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切合开创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开创性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作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不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创新的深刻含义,使其认识到对大学生而言创业创新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是一种信念和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铸就创业理想、艰苦创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为人先的品格等。高校可以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我所在的钱江学院,通过成立未来企业家协会、“财富讲坛”创业讲坛和创意沙龙等,邀请了社会知名专家、成功人士,分享创业成功经验,使学生大大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

2.把培养大学生自主获取创业知识、创新智慧作为培养开创性人才的重要保障

开创性人才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管理、财务、法律、职业规划等创业知识,并融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高校的每门学科都要根据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生活知识、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人文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开设更多的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课程,促使教学与研究课题相结合;开设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比重。

钱江学院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并拨专项经费,从教学层面系统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工作,使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及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教研室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涉及到创业基础、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模拟四个层次板块共十四门课程。2009年4月开始,创业素质拓展课在2008级学生中以自由报名的方式进行试点授课,主要由接受创业实训师资班培训的教师上课,目前已先后有23个班约700名学生上课。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我院先后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社会其他机构组织的创业培训。

3.把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作为培养开创性人才的关键要素

创业实践能力是开创性人才的一种核心能力。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如知识获取、接受、转化与应用;创新能力,如把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科研、管理和实践动手能力,化解外界风险,取得竟争优势;组织领导能力,如对人员的指挥、调动、协调以及对非人力资源的集中分配、调度、使用能力;管理能力,包括经首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为此,高校应该积极设计相关载体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升华创新意识。如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ERP沙盘对抗大赛等,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如通过成立学生科技开发和创业服务中心(校园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场地环境、专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等相关服务,以用来孵化学生独特的创意和实际的项目。目前为止,从我院创业基地走出并成功注册公司的已有几十家,其中有五家公司各获得五万元至八万元不等、共计39万元的省、市创业资助,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大大丰富了开创性学生的创业创新学习实践,扩大了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功能。

大学生开创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求于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在长期的教学、服务等育人过程中,通过创新人格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进而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贾方芳.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江苏高教,2008,(1):152-153.

[2]胡永政.以创业教育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人力资源管理,2010,(3):73-74.

[3]谢小萌,孙伟.试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途径.现代教育科学,2009,(1):95-97.

[4]周毅,张清乾,张明波.试谈创造性人格培养.当代教育科学,2007,(5―6):127.

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的认识

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密切关联就在于,创新是理论、方法、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化或重新组合,创业则是思考、推理、行动的形式,关键在于掌控机遇,创造性地整合有效资源,以此创办新企业或者开辟新事业。将创新思想或理念切实应用到企业或产业中,开创全新领域或局面,也就是所说的创业。创新注重的是结果,创业既重视所获结果,又重视结果实现的具体过程与条件。而且创业更加注重结果的可实现性及其所衍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创业是基于创新理念将创新思想转换成现实生产力的一种社会活动,即创新是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体,其与具备一定价值的商业机遇相融合,积极开拓新事业,实施超前创新行动。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变革。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趋势下,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强有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水平,以及较高的就业率备受关注。而且在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的影响之下,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明显加大。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衍生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但当前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部分学生虽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一定的创业目标,然而其在必备的前期准备工作、创新创业思路及如何应对问题等方面,都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很明显在创新创业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依旧缺乏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实现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提供有力帮助。另外,尽管其中部分高职院校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但大部分实践平台都太过形式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对此,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依旧需要进一步扩充新内容与新方式。而且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与水平也有待提升,这就需要针对教师专业水平与技能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

二、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实现全方位落实,关键就在于缺少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师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及时纳入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没有切实体现在教师考核与岗位职责要求内。从学生角度来讲,学习时太过被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校企合作模式太过形式化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之间协调互动,积极配合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获得良好成效。尽管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创建了校企合作相关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有力指导与辅助,但是后续的支持与保障工作做得还不够充足,导致了企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性大大降低。

3.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使政府部门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了战略性新高度,然而却偏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构建,并没有建立相应的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是单纯弥补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所以成效并不显著。

4.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师资队伍中,因为专业特性,大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工作,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较好地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就学生而言,专业应用知识的吸收是十分关键的,而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对于企业和行业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1.基于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1)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与企业有机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详细的汇总,人才培养途径多元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这个平台,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中,增添行业培训证书考试等相关课程内容,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更加健全的、多样性的教材。同时对创新创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遵循因人制宜原则,切实解决人才培养难题。另外,还应加强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帮助。对此,高校必须加强自身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视程度,在合作中,院校与企业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素质土建类专业人才。(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针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应科学合理设计与教学质量要求明确相符的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学生在刚入学时期,院校就应根据土建类专业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序地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特别是要重视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实践训练。(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作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应明确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责,并将其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选择具备较强专业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与市场,了解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全面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成长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应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并据此作为考核的一大重要依据。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一些实践训练项目与创新创业大赛,以便于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水平。(4)搭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作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各专业平台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过程中,适当增加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校园内部创新创业项目,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发散思维环境,并提前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土建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得以顺利建立,不仅要巩固既有产学研实训基地,还要重新建设新型实训基地,以便于能够充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基于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教育

(1)深化教育改革首先,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设置太过遵循应试教育理念,虽然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但是实践能力匮乏,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实时转变教学理念,在专业教育中适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考核评估体系,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加大对土建类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基于学生,着眼于教学活动与目标等,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最后,适时转变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为了有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现代化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在教育中引进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正确指导学生就自身实际能力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2)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一,强化竞争意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必须适当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其二,提高综合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应提高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基础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就整体而言,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是有待提高的,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有效提高就业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第一,提高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在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想要在就业创业大军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适时提高自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岗位,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二,提高自我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引导大学生对自身与职业环境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增强自我决策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就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形势而言,正确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学校积极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4)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在社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为了保证土建类专业人才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在校期间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使其在就业中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岗位,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