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时间:2022-07-09 01:08:49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1

医疗技术的进步

在人类的健康、医疗、疾病预防和医学进步方面做出贡献的医学技术无数。我选其中三项最瞩目的DNA重组技术、成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为例来说明。本期先来说说DNA重组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

(一)DNA重组技术

目前,许多工业和研究领域都应用生物技术,为创造更洁静的环境、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种植更茁壮的粮食作物及生产石油能源替代品做出了贡献。生产胰岛素是生物技术应用的一个最好的例子。研究人员在人体内提取出用于生产胰岛素的基因,然后把它贴附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大肠杆菌的DNA上。这种细菌的细胞分裂得非常迅速,可以复制出数十亿个细菌,每个细菌的DNA上都能完好无缺地携带着生产胰岛素的人类基因复制品。就这样,无数纯净的人类胰岛素就生产出来了。这项技术生产出来的人类胰岛素制剂不但质量更好、不容易引起过敏、疗效更佳、治疗了全世界千百万糖尿病患者,而且完全取代了过去从动物(猪和牛)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的技术。人类无需再为动物胰腺的供应不足而忧虑。人们起初担心使用人类胰岛素制剂治疗糖尿病可能会有风险,但从1982年开始,这种顾虑已经得以消除。

生物技术的其他用处,如生产疫苗和药品,在抵御传染病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儿童期疾病每年造成高达1300万的死亡,由于应用了新型的疫苗,疗效更好,极大地降低了死亡率。生物技术的好处比其风险要大得多。

1997年,全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医学专家、各相关组织和工业界代表芸集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检讨生物技术及其与霍乱、肺结核、疟疾和艾滋病的联系。他们提出了公共建议,并为卫生管理人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管理人员拟定了一系列安全和伦理参考条例。

新的DNA技术为研制有效的武器、战胜疾病打开了大门。DNA技术对全球的最大影响可以说是疫苗的研制生产。第一批疫苗是由DNA重组获得的乙肝疫苗,它通过改基因酵母研制成功,已在全球广泛应用。有了重组技术,很快就能开发出抗菌疫苗、抗寄生虫病疫苗以及新的药物。有了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过程发生了根本改变。目前,有200多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和失调,如骨质疏松、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痴呆症和癌症。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疫苗和药品被研制出来。

(二)计算机辅助诊断

目前,大型计算机在主流医学中的应用确实非常普遍。只需你读完这句话的光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又向前跃进了一大步。例如,三维多重模态显示与计算机辅助诊断,是检测和治疗癌症的两种最新手段。

计算机辅助技术除了使医生更清楚地观察人体内部,还向他们解释所见的图像。计算机完善了放射科人员的观察。由于有高质量的数字转换器和快速运算系统,计算机能在数分钟内处理完医学图像。例如,检查分析X光照片是一项重复任务,需认真仔细,分毫不差;但在每千组X线筛查照片中,有显示癌症损害的图片往往只有五张。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够把放射科人员的注意力引导到可疑部位,从而防止遗漏。此外,计算机成像技术应用广泛而普遍,正逐步取代摄影成像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2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 伦理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概述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被誉为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它可与人类登月计划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相媲美。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飞速发展,相关伦理问题的不断凸现已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1990年10月1日,美国正式启动HGP项目,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连锁图、物理图、序列和转录图,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存储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在HGP实施过程中,先后有来自德、日、法、英、中等5国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式加入该计划研究。

二、中国HGP的现状

1999年9月,我国获准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成为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承担人类整个基因组的l%的测序任务,故简称“1%项目”。我国测序的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大约30Mb区域,这里估计有750-1000个基因,蕴藏着极大的开发资源。2001年2月,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确认,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完成图”的重大成果已提前两年由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所有数据已递交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可被全球科学家直接免费享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完成,表明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1.1%。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不仅从整体上阐明人类遗传信息的组成,还要识别人类基因的结构,包括所有与生殖有关的遗传疾病及其若干有遗传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关基因,破译生命之书在人类掌握自身密码之时,也涉及到伦理、法律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都极为关心的事情。

1 人类基因信息隐私的伦理问题

众所周知,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隐私被公布于众,可能给本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因此,人们都很重视隐私,隐私也在各国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有关基因隐私问题往往成为基困组研究中伦理争论的焦点。例如,一些公司在雇用员工时会使用基因信息对存在基因缺陷的人另眼看待;因基因缺陷极易患上某些疾病的人群被保险公司打入另册。因此,在进行基因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伦理、法律和社会等问题;要尊重提供试样者及其家属的尊严和人权;研究计划必须事先接受有关行政单位的审查,必须对遗传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对任何泄露个人遗传信息的个人或单位给予严惩;提供遗传信息者有权知道基因利用结果。

2 基因歧视带来的伦理问题

基因歧视与基因隐私密切相关。基因隐私权的丧失自然会导致新的社会歧视——基因歧视的产生。一旦人们认识到性状与基因有关,就会产生基于基因的歧视。可能产生所谓“好”基因歧视“坏”基因、“聪明”基因歧视“愚笨”基因等情况。通过基因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基因缺陷也有两面性。其实,人类所有的基因以及等位基因,没有“好基因”与“坏基因”的差别。导致某种疾病的等位基因,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病因;同时也要看到,人类基因线在进化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突变,就整个人类基因研究而言也是有意义的。

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宣言中指出,人类基因组意味着人类所有成员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也意味着对固有的尊严和多样性的承认。象征性地说:“它是人类的遗产”。该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不应因其遗传特征而受到歧视,并致力于解决歧视问题

3 转基因生物带来的伦理问题

将外缘目的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这种移植了外缘基因的生物被称为 “转基因生物”。这将是一次人类求索生命奥秘的革命。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难免给人类带来某些始料不及的后果。伦理学追求真善美,时刻提醒人们无论什么研究都不要违背人类的初衷,伦理学不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它能不断呼唤和矫正科学的“跑偏”和人类的良知,只有建立起正确地伦理道德观念,才能使科学走向美好的未来。

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项科学的重大发现都伴随着对于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临床直接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相关联,必然引起伦理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成为了当代科学领域的焦点,基因组学的发展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迫使人们进行探刻的思索,在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张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海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M].长春出版社,1998.

[3]陈希敏.基因技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福音[J].决策探索2001,(5):38.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3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张图”上: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和序列图谱。结构基因组学时代正向功能基因组学时代过渡,新时代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基因组所表达的真正执行生命活动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和生物功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吸收和借鉴国外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中采用的最新技术和方法,并不断创新。

HGP and China Own HGP

Abstract:A great achievements has been made since the practice of HGP,the accomplishment is expressed in “four atlases”:genetic atlas,physical atlas,transcription atlas,and array atlas.The structual genomics is going into the functional genomics era,the terminal aim of the new times is expounding expressed regul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protein that genome expressed and carried out life activity.Now China is facing an acute challenge upon how to develop its own HGP in 21th century.We must probe into its developing strategies,absorb and use the new technique and method in HGP research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and make innovations continually.

Key Words:HGP;challenge;strategy

HGP(Human Genome Project),即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以美国为主的全球性国际合作,在15年内发现人类所有基因,破译全部遗传信息[1]。形象地说,画出一张人体基因图,确定23对46条染色体10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准确排序,读出和读懂基因密码。HGP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全世界各国科学家、不同的学术派别共同培育的全球性科学共同体。

1 HGP的回顾

测定人基因组全顺序的动议是1985年5月在美国加州由Robert Sinsheimer组织的专门会议上提出的。同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oo在“Science”上独立撰文,从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对癌症研究的重要价值出发也提出了类似的动议[2]。1990年10月美国国会正式批准启动HGP计划。(仅美国政府就预算投资30亿美元)。至此HGP闪亮登场。包托美、日、德、英、法、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的科学家正联合起来,计划在1990~2005年15年时间里完成全部23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组作图和DNA全长(30亿碱基)核苷酸序列分析。

10年以来,HGP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地讲,成果主要表现在“四张图”上:遗传图谱、物理图谱、转录图谱和序列图谱。在医学史上,格雷绘制的第一张人体解剖图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而HGP所提供的“四张图”代表了第二代人体解剖图,它揭示的是基因组所蕴含的人体奥秘,从而奠定了21世纪医学和生命科学飞跃发展的基础。

HGP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带动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3]。例如大规模DNA测序技术的相继出现:毛细管凝胶电泳法、质谱法、原子探针显微镜测序法、流动单分子荧光检测法、DNA芯片测序、序列标记连接子法、大规模平行实测法等。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测定工作的1/3,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将有望于2000年春天完成,精确的人体基因组图谱有望于2003年前最终绘制出来。

2 HGP的瞻望

随着人体遗传基因密码的破译,6 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易感性疾病(艾滋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都有望得到预测、预防、早期诊断、治疗。需要强调的是基因诊断,可以在症状出现以前作出,因此对优生优育、疾病的预防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科学家要做的不仅要了解人类基因组的语言信息,还要了解其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因此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的来临不可避免[4]。新时代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基因组所表达的真正执行生命活动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规律和生物功能,也即蛋白质组研究。主要的研究手段为双向凝胶电泳、双向高效柱层析、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蛋白质组研究不仅是21世纪整体细胞生物学最重要的内容,而且将为医药、农业和工业的革新提供全新的思路。

一个基因就是一个产业,基因工程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基因组研究正在酝酿一场制药工业革命。一种疾病对应一个或多个基因,如果能克隆这个基因,就意味着拿到了治病和制药的秘方。而基因专利的合法化,又保证了专利拥有者的高额利润回报。1995年以来,欧、美一些研究单位和公司的触角已经伸向基因资源极其丰富的中国。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中国HGP的现状

1987年我国在“863”计划中开始设立人类基因组研究课题。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了“中华民族基因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研究”的重大项目,标志着中国HGP的正式开始。1996年我国又启动了“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与功能研究”,标志着这一计划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5]。1999年9月,我国获准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HGP参与国。在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资助下,我国将完成这一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即3号染色体上3 000万个碱基的测序任务。我国测序的这段染色体将是基因密集的区段,估计将有750~1 000个基因,蕴藏着极大的开发资源。它代表着中国科学家在未来的基因工程研究——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科学家携手攻坚HGP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我国科学家测序过的70万个碱基对已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予以公布。本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我国HGP所侧重研究的是疾病相关基因以及重要生物功能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近年进展: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湖南医科大学夏家辉教授等首先发现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基因GBJ3,并克隆到定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的致病基因;同时在肝癌、鼻咽癌、白血病、原发性高血压、精神病等易感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建立了东北、西南12个少数民族以及南北两个汉族人群永生细胞株库的基础上,开展了我国多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4 中国HGP的未来

瞻望未来,中国HGP应采取以下对策,以期跟上科学技术和时代前进的步伐。

1)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中国科学家,要发扬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一领导,统一攻关,重拳出击,以期在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迅速申请专利,为我国21世纪医学及基因相关产业打下基础。

2)吸收和借鉴国外在HGP研究中采用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3)加强后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组研究)。基因组测序,“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4)基因工程产品在医药卫生保健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产值已达百亿美元。正在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工业”,可以说树立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应加大中国HGP科研成果向企业的技术转让,以期实现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5)江泽民主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人才、技术、资金条件成熟,中国应开展PGP(植物基因组计划)研究:如水稻、小麦、棉花、中国珍稀植物银杏等,AGP(动物基因组计划)研究如:猪、牛、羊、中国珍稀物种熊猫、虎等。

6)基因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预言基因武器将在未来10年内出现。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MARSHAU E.Human Genome Project:A strategy for sequencing the Genome 5 years early[J].Science,1995,267:783.

[2] GUYER R.How is the HGP doing and what have we learned so far[J].Proc Natl Sci USA,1995,92:10 841.

[3] VENTER J.A new strategy for genome sequencing[J].Nature,1996,381:364.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4

>> 脑计划,奥巴马的科学雄心 脑计划,只为读懂我们的脑? “奥巴马计划”局限 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的赢家和输家 奥巴马的扩大学前教育计划 “脑计划”是当前创新的制高点 我科学家将参与“人类脑计划”(亦一)等11则 雄心勃勃的UCLASS计划 奥巴马的医疗保险计划:年人将支付更多 奥巴马政府“创业美国”计划的政策评析及其启示 奥巴马和他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 奥巴马宣布推进社区学院承诺计划的新举措 从讯飞超脑计划浅析人工智能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美国“脑计划”借鉴 奥巴马“科学治国”的麻烦 奥巴马减赤计划:救美国还是救自己? 特朗普为何废除“奥巴马医改计划”? 效法列强 雄心勃勃的韩国远洋海军计划 奥巴马的困境 奥巴马的哀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脑计划,奥巴马的科学雄心 脑计划,奥巴马的科学雄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蔡婷贻 许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13 年 4 月 2 日宣布,2014 财年将编列 1 亿美元研究人类大脑,希望为脑性疾病治疗找到答案。之后,他在白宫会见了听众。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8年提出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整个世界的生物学、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产生了难以衡量的深远影响。奥巴马的科技雄心则在2013年显露——向大脑进发。

这项名为“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下称脑计划)的宏大目标,是奥巴马于2013年4月宣布的,2014财年将编列1亿美元用于研究人类大脑,希望为脑性疾病治疗找到答案,更寄望技术突破能协助美国相关产业进入新阶段。

该计划为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选定的四大具有可实现性的野心挑战之一,其他三个项目为普及化太阳能、侦测小行星对地球的威胁,以及改善发展国家饮用水和出生死亡率。 为何研究大脑

即使大脑研究已超过百年,但是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远远不及心脏等其他器官。比如,脑科医生对于一些病人在脑部受损后能奇迹式复原,有些病人却无法恢复,一直无法解答。

脑计划希望掌握大脑运转的奥秘。该计划公布后,一些专家对这种大规模、高经费研究方案的现实性提出质疑,更指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模式并不能保证脑计划的成功。

由于奥巴马将创造就业机会当成核心任务,脑计划也被赋予如里根总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的期望。奥巴马在演讲中表示,每在基因组计划投资1美元,就得到140美元的回报。以总投资38亿美元来看,反映在创造工作机会上,医学治疗突破和增加收入的经济效益可达7960亿美元。

美国国家卫生院(NIH)技术发展整合部的法柏博士对《财经》记者解释,现在科学界普遍认为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投资能带来经济效益,获得研究经费补助的大学、医学中心和私人企业必须雇用人员执行研究,更不用说那些最后能商业化的研究结果。不过,现阶段无法预测脑研究计划将为哪个行业带来实际经济利益。

“想象一下,几百万美国人可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工作。”奥巴马支持这一计划的原因还表达了这一观念,“我不希望下一波新工作浪潮发生在中国、印度或德国,我希望它们就发生在美国。”

作为国家支持的先导性大项目,政府部门如NIH、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和国家科学院三个机构皆参与其中。

在美国,部级项目从来不乏民营机构的身影,此次也有四个民间机构投入:微软创办人成立的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将每年投资6000万美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每年投资3000万美元;科维理基金会在未来十年,每年编列400万美元;萨克生物研究学院将投资2800万美元。

尽管如此,对于2014年开始执行的脑计划,许多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直到计划公布近半年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参与者加州理工学院专家桃瑞丝就对媒体表示,如何开展这项计划,还没有统一意见。不过,研发新技术和新工具无疑是这项计划的重点。

NIH在2013年最后一个月,终于将奥巴马的脑计划带入实操阶段,其制定了6项大脑测试领域计划,希望以4400万美元资助49个至72个研究计划。只要在如下三个研究目标上有兴趣,就可以申请脑计划资金:由于大脑中有不同类型的细胞,需要开创分类方法,在大脑中创造一个囊括所有细胞的“汇总”;分析更敏感、精确、细致的大脑回路,这需要发展新的工具;能记录和控制大脑中大量神经元的新技术,并将现有记录和控制神经元的技术应用到更大规模的层面。

NIH在2013年底开始邀请科学家申请经费,而且鼓励创新:大多数资金申请人不需要为自己的建议书提供初始数据,这和以往的常规方法有很大不同。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中风研究所主任兰第斯(Story Landis)公开表示,“以往的方式吓跑了很多科学家和评审员,新方式为真正有创新性的想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都提出过脑的十年,但最后不了了之,这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提出的还早。看到后来基因组计划对医疗等领域科研资金的带动,于是“脑科学家们有点儿坐不住了”,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成岗如此分析,大脑研究被重新提出来,核心就是要对人脑的工作原理进行深刻揭示。

脑神经纤维比头发丝还要细小很多,神经纤维由很多突起连接,犹如一棵大树,风起后,每片树叶之间会碰撞,进而传导信号。随着高性能计算、影像学的发展,使得脑内成像更清楚,细微到神经纤维可通过成像技术看见,也就是说,脑神经运动已可以通过影像处理的技术模拟出来。

相较于四肢的神经信息传导,脑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触及到认知决策和思想的核心,而四肢是不会思考的。现实情况是,即使了解清楚脑神经细胞间的连接、互动,要深入到认知、决策层面,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这使整个脑计划就像在一片虚无或者说混沌中建立秩序,以至于自奥巴马宣布以来,NIH就组成15名科学家团队召开了多次大型研讨会,但团队将到2014年6月才会提出未来十年的中短期目标,以具体化研究方向。

法柏表示,各联邦研究机构将分别选取研究计划,选取完毕,就会邀请所有入选者举行讨论会,再确认所有人都了解各个方向的研究进度。

脑计划将像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公开分享数据,协助研究人员学习新技术。基因组计划后来扩展为国际合作,英、日、法、德、中、印先后加入,形成了国际基因组测序联盟。目前,脑计划还没有提出任何国际合作。

美国国防部下的联邦机构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计划在未来五年投资7000万美元,其在2013年11月公布的两个计划为:寻求能治疗神经失调的机器和能修复大脑损伤、恢复记忆的无线机器。“美国国防部提供资金支持这个项目,牵扯到动物行为控制。动物间谍、蟑螂的训练等。通过神经控制大脑,实现军事目的,这一点是圈内人都知道的。” 张成岗说。

不过,纽约州冷泉港实验室教授米特拉(Partha Mitra)对《财经》记者表示,美国现在对动物大脑的认识远不足以执行这样的任务。 与脑十年计划的不同

因复杂性和脑疾病治疗的瓶颈,大脑研究不仅令科学家着迷,也让政治人物特别有兴趣。美国前总统布什就曾宣布进入 “大脑十年”,然而并未直接协助发展出突破技术。

脑计划源于一群科学家2011年9月在英格兰举行的一场会议。这群科学家提出为追踪脑内功能性连接,整合并建立大型发展计划,以实现测试“从每个神经元到每个脊髓”的目标。

这群热情的科学家进一步发表了白皮书,接着在2011年9月的会议上向NIH、国家科学院等单位推销,2012年6月六位科学家又联名倡议。

在奥巴马宣布计划后,由于缺乏具体研究目标和时间表,不少科学家质疑计划。美国埃默里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家斯坦因(Donald Stein)就撰文批评,在联邦经费紧缩时,选定大脑研究又缺乏目标性,并不合理。

虽然科学家大概知道脑的哪个部位管理语言、哪个部位管理行动,但是,“美国脑计划需要更精确的目标,目前的研究就是从形态上了解大脑,功能方面的了解还少。从形态到功能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大脑区域间的信号如何传导、各细胞间的连接与互动还没有解释清楚。”张成岗说。

在美国,每8个超过65岁的人,就有一个受阿尔茨海默病(AD)影响,85岁及以上则有一半的美国人受此病困扰,总数超过540万人,是美国第六大死因。另外,超过100万美国人患有帕金森氏症。

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帕金森氏症患者则运动迟缓,以及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在病程的中晚期,如抑郁、便秘、睡眠障碍、认知损害等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了解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解决医学问题,可以推进药物研发,就可能说服国会支持这件事。”张成岗说。根据AD协会2013年预测,病人的医疗和照护费用在2013年达到2030亿美元,到2050年则可能高达1.2万亿美元。这些数据将成为这项计划游说时的最好佐证。

不过,一些专家质疑研究结果是否能让病人实质受惠,而且目前看临床神经专家参与的太少。

对未来临床的应用,斯坦因认为,如果现在目标是建立一个更细致的生物标记协助诊断疾病,“很难质疑这些在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达不到目标,不能完全否定基础研究发现在五年到十年后转换成高使用技术的可能性”。

该计划最终能获得多少经费支持,也有待关注。目前一亿美元的投资,相比于美国每年投资在神经学几十亿美元的研究实在不是大数字,奥巴马脑计划在米特拉看来激励大家热情的作用超过以往。

大西洋彼岸的欧盟已资助了研究大脑的方案,以10亿欧元投资研发出一个硅胶做成的人脑模型,并将发展出一个模仿脑内运作的超级电脑。欧洲计划负责人Henry Markram对媒体表示,计划的重点在于整合几万名科学家归结出对大脑的认识。对于计划能改善多少治疗态度比较保守。

不过,随着NIH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时间表和预算评估,接着又邀请神经学家进行研讨会定目标等行为,一些科学家的态度有所改变,斯坦因就对《财经》记者表示,该计划主要专注在技术研发,这是美国的长处,最终可能有所突破。

斯坦因认为,现在的计划和原先的脑十年计划存在着区别,后者更像公关活动,只有口号,没有实际的目标和经费。

脑十年是为了解决疾病,比如自闭症、痴呆症等,由于发现大脑过于复杂,后来不了了之。“现在的大脑计划研究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依赖影像学,融入信息科学、算法,这些都有可能提高研究成功率,我们看到,包括基因组学在内的这些学科都在依靠技术的进步,而不是靠智力的突破。因此,脑计划只能掀起技术、仪器的革命。”张成岗说。

卡尔(Karl Deisseroth),是15人科学家团队成员之一、史丹佛大学神经学家,他对媒体表示,“我在整个过程没看到政治介入,只有对科学和大量机会的完全关注。”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5

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三项伟大科技创新计划,每项计划都带动了科技的全面创新,深刻改变了世界。

2013年4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投入巨资启动“脑计划”,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科研计划。奥巴马说,“脑计划”将给予科研人员所需资源,帮助他们获取大脑运转状态下的动态图像。“我们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会给美国经济带来140美元的回报。现在是自太空竞赛以来,美国的研发水平达到新高度的时候了。”

“脑计划”是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相互结合研究项目,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大量脑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出脑功能、结构和神经网络图谱,建立神经信息学数据库和神经系统全数据的全球知识管理系统,以便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脑整体系统水平来“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

脑组织主要由相互联接的神经元细胞组成。但科学界尚不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就连对只有302个神经元的蠕虫“脑”,也不能完全揭示其奥秘,对于高级动物的大脑工作机制更是基本一无所知。当前动物研究的最高水平,是用磁共振成像探测约1000个神经元,但人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

近年神经信息学正朝着建立全脑神经网络图谱的方向前进。德国将大脑切成7400张20微米厚的切片,先后经过染色、光学显微镜成像,使用两台超级计算机耗时42天处理数据,完成三维重建,下一步是对25纳米的脑切片进行电子显微镜图像的三维重建;钙成像技术将钙分子相结合的基因工程蛋白质注射到大脑内,当单个神经元放电时,钙分子将会流入细胞内,进而激活染料或蛋白质;光遗传学技术利用一束光线照射大脑,经过光线照射后的神经元会留下蛋白质痕迹。这些方法可以在不介入大脑本身的情况下,获得脑内的神经元关系。

迄今为止的神经元探测技术均处于发展早期,而对科学界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信息处理。

科学家估计,1立方毫米的脑组织电子显微镜数据量为2000TB ,人类大脑静态数据量会高达200EB。与之相比,今天互联网上的大数据甚至连“小数据”也算不上。而人类大脑活动30秒产生的动态数据相当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终生获得的数据。

因此,“脑计划”的挑战首先在于: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都无法胜任,必须开发出储存和分析这些宏大数据的新型工具。“脑计划”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开发计算机语言,以更有效地利用超级计算机的潜力。由于数据实在太大,必须让超级计算机对一些脑区的数据进行压缩,以提供资源给需要分析的问题。

“脑计划”使得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两大学科融合而成的神经信息学位于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点。神经信息学还将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脑,研究神经系统信息的载体形式、神经信息的产生、传输与加工,以及神经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机理等,并从系统和信息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生物学实际为基础的神经网络模型。

“脑计划”是人类共同的科技创新制高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6

关键词: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组织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结合形式,管理是组织的特征和功能。组织管理活动不是盲干,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人类高级智慧性和创造性活动。在组织管理活动的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和研究者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发现和认识了管理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管理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帮助管理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方法的概括性和通俗性表述。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是管理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而是管理理论中最关键、最核心和最常用的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者能够系统、娴熟地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并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管理活动中,就能做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组织是什么?在本质上,组织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用特定的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以及相关技术手段,将一定的资源置于组织的麾下。而这种集中资源的过程,就是组织通过其管理活动,将游移于组织之外、处于自然分散状态的资源相对集中起来,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比如:将分散的个人集中起来形成人群、群体、组织,产生超越各分散个人力量总和的集体力量,俗语云:“人多力量大!”如集体狩猎、作战、生产、科学研究等活动,都是集中一定人力、物力,明显地彰显“众人”集体力量的优势与效果;又比如:将分散的物质资源集中起来,诸如土地、原材料、燃料、设备、运输工具等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的生产资料、资本,从而构成更强生产能力的企业,增加产能、产出和效益。人类以往的实践活动,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样一条经验:基于组织及其管理活动而达成的各种资源的集中(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方法等),都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集中资源和不断增进福利的历史。在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同时,人类管理活动在资源集中和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对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利用,即从资源的“内涵”上做文章,通过管理活动,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使资源利用更加科学,使资源效用最大化,这就是所谓的集约性,它是在资源量的集中和规模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功效的质的飞跃,通常是在对资源的功能开发与提升,资源之间的兼容与匹配上下功夫。如人力资源培训、扬长避短与优势互补、团队建设,组织变革实践中的优化组织结构、优化劳动组合和组织功能再造,生产活动中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诸如太空育种、转基因食品等,它是一种“内涵”式的管理增量活动,这种管理方式,在面对人口增长和资源稀缺的背景下,是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中管理的最高境界和终极追求。

规模集约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对资源进行量的相对集中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以及在资源量的集中一定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利用以增强资源效用和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资源集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规模增量和内涵增量――高效率与效益

管理是一项组织性活动,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动员、配置和利用组织资源的过程。组织资源就一般形态而言,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在组织活动中,相对而言,人是组织资源中的核心和关键资源,因为人是能动的资源和具有创造性特征的资源。因此,管好人和用好人是组织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也各有所长,管理好人首先是用其所长,根据组织成员各人的特长进行分工,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去,各尽其能,优势互补,这就是管理学教科书上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如基于性别优势的分工,男性做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女性做轻巧精细的工作,俗语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又如基于性格特点的分工,细心沉稳者安排做财务工作,粗放勇敢者安排做探索性工作。再如基于经验、知识、能力的特点,强者安排做研发和高层管理工作,差者安排做基础性或操作性工作。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和成果;其次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让在相应岗位的组织成员经过专项培训和长时间稳定的重复劳动锻炼,养成专业能力,成为相应岗位上的行家里手或技术专家;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超过非专业人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绩效。历史上关于“针”制作生产的分工实践就是非常直观的例证,通过分工,有专人切割、专人打孔、专人研磨,劳动效率成百倍提高。分工是专业化的前提,专业化是分工的产物。由于分工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使得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从事相同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经验和技术变得更加成熟和娴熟以及不断提高和强化,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明显地增加产出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点,在制造业中尤为典型,因为专业化培养和造就大批的技术工人和技术骨干,这些人也成了企业提高产出和产品品质的专业保障。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所指出的那样:“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不是将整项任务交由某个人承担,而是将之细分为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单独的个人来完成。各个员工都仅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67)分工解决的是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解决的则是更好地做什么的问题,专业化是对分工的强化。分工与专业化,是现代人劳动过程的基本方式和支撑,也是管理活动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分工专业原理,就是通过管理将组织成员基于其特长和潜能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上,相对稳定地从事同一工作或劳动,使其经验和技术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劳动产出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分工协作――专业化与技能强化――技术专家――增量产出和增质产出――高效率与效益

组织管理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组织生存、运行所必备的秩序与环境条件。组织中的秩序如何建构?一般主要通过组织设计来实现,包括组织的物理结构、职能设定、岗位设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文化取向等,以此来构建组织内的关系和秩序。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组织各单位(部门)、各团队、各成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包括纵向的层级关系和横向的协作关系,由此形成组织内的关系与秩序网络,使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责任对应起来和对称起来。从纵向来讲,就是建立基于职权的指挥链,解决上级的命令权和下级(下属)对谁负责与报告的问题。从横向来讲,就是建立部门之间和成员之间的协作网络关系,解决在彼此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与配合问题。在这一原理中,首先是权力的界定与分配,组织内各层级、各部门以及相应岗位有什么样的权力?比如决策权、人事权、财经权等;各种权利由谁作为主要责任人来享有和行使?比如:校长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兼管人事和财经;副校长A分管教学和科研;副校长B分管后勤和学生工作等。其次是在确权的基础上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即责任或工作目标)。比如:融资额度、人才引进层次及要求、后勤工作的保障程度与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等等。权责关系的明确与对称,是组织运行秩序的平衡器,它能促使组织成员做到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对等,分享利益与承担责任对称。这样,组织内的秩序才可能有效得到维持和维护。罗宾斯在讨论指挥链问题时指出:“所谓职权,是指管理职务所固有的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这样一种权力。为了促进决策和协调,各级管理者作为组织中指挥链的一环,需要被授予一定程度的自以便履行其职责。而在管理者协调和整合雇员工作时,这些下属员工也被认为负有执行任务的义务。这种对完成任务的期待或义务就是职责。”(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270)如果说分工专业化原理是以组织资源的外在属性(物质与技术的尺度)为特征进行的管理活动,那么权责秩序原理则是侧重于组织资源的内在属性(思维与精神的尺度)为依据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并且这一层面的管理活动对组织运行的影响更加深刻。这一原理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组织有目标、部门有岗位、工作有标准、人人有权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明确、秩序井然。

权责秩序原理,就是通过管理明确组织成员各自的权力与责任,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组织内的层级和并行关系,形成满足组织运行所需要的关系结构与秩序格局,服务和促成组织目标全面实现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岗位与职责――权利与义务――指挥链与协作网――组织秩序――高效率与高效益

组织向何处去?组织如何运行?这是组织产生后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可能性上,组织面临着多重选择,如设立一个企业组织后,对行业与经营范围就面临多重选择;设立一所民办高校后,就面临专业与学校类型的多重选择。如何取舍?如何准确地把握方向和目标?需要借助管理的决策活动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管理决策活动及其过程,就是对多种可能性情况与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权衡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就是广泛收集和分析有用信息和资源的过程,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多套备选的临时方案;然后进一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比较,根据各个方案的可行性与价值效用情况的程度差异排出先后顺序与等次,经过综合权衡后做出取舍,选择最佳方案作为正式方案实施与执行。决策的过程,就是系统分析比较和辨别影响组织发展方向和运行目标的各种复杂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科学的决策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程序等系统的支撑和支持,能够确保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决策最优化,即组织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组织运行目标的科学性、组织运行计划的合理性。罗宾斯指出:“因为涉及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都希望制定正确的决策,也就是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它们,并且决定是否应考虑所处环境。”(罗宾斯《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P173)决策,科学决策,是组织运行状态最佳、组织运行结果最优的基础和保障,决策在本质上,就是(方案)择优的过程。方案是组织行动的纲领,统率着组织的各种活动与行为,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处于前置决定性的地位。所以,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一项要求很严格的管理活动,它不是简单地、随意地做出决定,而是要求充分占有信息和材料、系统分析信息和材料,同时还要求根据现实条件、环境状况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尽可能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的备选方案;在广泛听取组织成员意见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及时果断地做出抉择和决策。没有决策,就不可能有择优;但有决策并不必然地就会产生择优的结果,决策只能为择优提供可能。择优是决策的目的和结果,它是在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决策的理论、决策的方法、决策的程序,一切影响决策合理化、科学化的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择优”。

决策择优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科学决策活动,形成完整系统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比较,抉择、筛选出适合组织运行的最佳方案,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复杂性问题――可能性方案――择优方案――执行方案――高效率与高效益

管理的基本原理,贯穿于各类组织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有时候用到管理的基本原理的一个或几个原理,有时可能同时用到全部的管理基本原理。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按照主流的管理理论的表述,通常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从管理过程来看,其基本路径为:决策――执行――反馈;在这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分别涉及到“决策择优原理”、“计划规范原理”、“执行效率原理”、“控制反馈原理”等原理的应用,同时也潜在地或间接地运用到其他几个原理。而从管理职能角度来看,管理的职能系列由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构成。每一种管理职能都比较直接地对应于一种管理的基本原理,也同时内涵地涉及到运用其他管理的基本原理,如“领导”职能就涉及“权责秩序原理”、“激励创新原理”等。虽然从理论和逻辑分析的角度可以明显看到管理过程对管理基本原理的分别运用,但从组织运行的全过程和组织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则是综合运用管理基本原理的过程。每个管理的基本原理在分别发挥作用的基础上,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支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组织运行的成功,正是管理的基本原理分别作用与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我们在组织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上述管理的基本原理都必然地存在并作用于其间。任何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也正是成功运用这些管理基本原理的结果。在管理学著作,特别是管理学教科书有关管理问题的介绍和论述中,基本上都是以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主线,是对管理的基本原理针对性运用和进一步细化的过程。因此,全面、系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学好管理学知识、用好管理学知识、提高管理效率的基础和关键。

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要解决的一个前置性问题,是如何把它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区别开来,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讲,这二者之间是明显有别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给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确定范围、界限和底限,是从事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要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是决定管理工作成败的分界线,遵守它,则有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出成效;违背它,则管理工作必然失败。而管理的基本原理,侧重于教给管理者如何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技巧,更确切地说,它侧重于管理工作的经济、便利、快捷和高效。它是衡量管理者是苦干还是巧干的标准或分水岭,按它的要求去开展管理活动,就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不按它的要求去做,则可能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当然,在管理学理论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的基础和前提,它为管理基本原理的形成和运用提供范围、界限和底限,它的作用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护栏和行车标志与行车规则,是确保车辆道路畅通和高速行驶的前提和保障;管理的基本原理内在地包含管理基本原则的精神与要求,它是在遵循管理的基本原则前提下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方法,就像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技巧,如何望、保持车距、控制速度、超车、安全到达目的地的情形。再直接一点,比如司机驾车过程中,必须“系安全带”是管理原则,怎样“系安全带”是管理原理。管理基本原则的作用是“护驾保航”,它告诉管理者做正确的事――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管理基本原理的作用是“驾轻就熟”,它告诉管理者正确地做事――能够做什么,怎样做什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组织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在更具可操作性上的层面上管理组织运行?需要对决策方案进一步细化、量化和程序化。例如,某高等学校在作出创国内一流大学的决策方案之后,就需要以该方案为基础,制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融资投资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科学研究计划、校际合作计划、校企联合计划,等等。计划就是将决策方案的大概念,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事项、或项目、或任务,并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加以量化和指标化,比如引进人才的计划,包括数量和要求,诸如专业方向、学历学位、职称、社会影响等;实验室建设计划,包括项目名称、总投资额、设备购置与安装、调试、期限,等等。计划是组织运行的路径图,是组织实际运行的直接依据。因此,计划的精细化和精确化程度,也直接影响到组织运行的结果。制定计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给组织运行设计和安排系统的运行程序与路径。组织运行的过程,也是贯彻和执行计划及其意图的过程。一个成熟的现代组织,其运行过程本身就是在组织计划引导下的运行过程;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是组织计划得到忠实执行和实现的结果。计划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是由计划编制、计划体系、计划管理、计划修订、计划评价等内容构成的。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正是计划的这一特性,确保组织运行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严格按计划方案和规定运行。如军队按作战计划打仗;企业按生产计划生产;学校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国家按计划(如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组织经济社会发展活动。著名管理学家莱斯利・W・鲁认为:“计划能使一个管理者或一个组织主动地影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未来。”“组织的成功总是与好的工作计划有关的。”(莱斯利・W・鲁《管理学》第1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P136―137)由此可见,计划在组织运行规范化(程序化)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计划是组织运行规范化的前提,规范化是计划实施的结果。

计划规范原理,就是通过管理的计划活动,使组织决策的方案具体化、精细化、计量化和程序化,从而在此基础上保障组织运行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决策方案――任务分解――指标与路径――执行计划――高效益率与高效益

决策和计划,是组织运行意图的文本化。从管理的全过程来看,他们只是处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真正付诸行动让组织运行起来的,是管理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和阶段。执行,就是贯彻决策和计划意图的过程,就是推动组织按决策和计划的基本思路运行的过程。决策和计划的目的,就是让组织运行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路径精确、程序规范、控制有效、结果最优。但好的决策和计划要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有“执行”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支持。执行或执行力,是现代管理的一个新名词,它特别重视执行过程中对“决策意图”和“计划任务”的忠实程度,并且强调“创造性”地执行“决策”与“计划”。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决策和计划是为组织高效运行提供行动指南。而组织运行过程的高效率,实际依赖于管理过程的执行力。因此,执行或执行力――严格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既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前提也是组织运行高效率的保障。执行在本质上,就是将决策和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执行,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理解和领会决策与计划意图和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忠实地按决策和计划方案行事;另一方面又要求管理人员充分研究新情况和新环境,在不违背决策和计划基本意图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执行不仅是一种照葫芦画瓢的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它是以决策和计划方案为基本蓝本,在执行过程中对决策和计划不断创新的过程。并且通过执行的创新,寻求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更好路径,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执行过程中,组织中的全体管理者,需要有共同认识和统一行动;需要彼此的默契配合和强烈的整体意识、系统观念。执行是一项特殊的团队性活动,优化组合、优势互补、高度认同的团队文化与组织信念,是执行力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有人总结说:“决策是基础,执行是关键!”

执行效率原理,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活动中管理团队执行的水平和能力,创造性地执行决策和计划,从而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更好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它的基本模型是:

方案与计划――研读与理解――执行计划――创造性执行――高效率与效益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尤建新,企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2]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3]莱斯利,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4]杨孝伟,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5]贝特曼,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

[6]哈默,管理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08.7.

[7]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8.

[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7

关键词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1-01

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就是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力而不相连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按类型选用造林树种,设计相应的营林措施。

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1 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

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类型,有的辅以立地指数。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的地区。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分类比较粗放[1]。

1.2 利用生活因子分类

根据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具体做法如下:①以纵坐标代表土壤湿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养分;②土壤湿度从极干旱至湿润分为若干水分级,并以数字表示各自干湿程度,同时借助于植物组成和覆盖指示水分状况;③土壤养分按土类、土层厚度分为若干养分级,也以字母表示其养分高低;④最后制成二维表格形式。

1.3 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立地质量的评价。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二是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三是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四是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该树种,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五是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例如京西山区低山带25年的油松人工林,上层高5 m左右的既有阳坡厚土层类型,也有阴坡中土层类型,而这2个类型显然是不相同的,前者可用栓皮栎替代油松造林,或与之混交,后者则不能这样做。

立地指数法对立地因子进行定量评估、准确划分立地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用立地指数完全代替立地类型,则有一定困难[2]。

2 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

立地类型是组织林地生产、调查设计、制订造林技术措施及提高林地生产力的基础。在森林调查、造林和营地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作用。

2.1 在造林和造林规划中的应用

在造林工作中,立地类型是制订科学造林技术措施的基础。如林种和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造林施工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都需要依据立地类型进行设计,不同的立地类型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在规划林种时,进行一个地区(县、林业局、林场)林种的科学配置和布局,除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立地类型是主要依据之一。根据区域立地条件的异同进行林种布局,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或林种的功能,如按立地类型区别地块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在造林规划设计中,立地类型是划分造林类型的主要依据,是造林设计的基础工作,应用立地类型进行造林设计,在施工中容易掌握。因此,要对每个立地类型设计若干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方案,为造林施工单位提供最优技术选择。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立地条件类型表,以供造林典型设计或森林经营类型设计之用[3]。

2.2 在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中的应用

立地类型是林木生长周期内制定各种抚育、主伐更新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在森林抚育方面,立地类型是确定抚育间伐的时间(林龄)、方式、强度和间隔期的主要依据。如立地条件好的林分,林木自然分化早,宜采用早间伐、强度小、间隔期短的抚育间伐措施。在次生林改造中,也要考虑立地条件,如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尽量采用保护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在森林主伐更新时,更新措施的制定、采伐和集材方式的选择、划分林场等级等都要依据立地条件类型。如皆伐后引起迹地小气候、土壤、植被条件化,对森林更新不利的小班;沼泽、水湿地、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及坡度较大、水土容易流失的小班;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小班,均避免选用皆伐。与草原镶嵌的林缘,高山森林带上限的森林应禁止采伐[4]。

2.3 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野外专业调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编制成立地类型表。在森林调查工作中应用立地类型表,对照调查小班的环境条件,确定小班立地类型,然后按各立地类型小班统计面积,提出调查区各立地类型的比重,进而评价立地质量,作为制定造林规划设计、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规划等的依据,并编绘立地类型分布图。此外,小班经营法即把小班调查设计和林业生产措施落实到地块的一种集约经营方法,立地类型是其理论基础,它揭示林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划分经营范围、确定小班经营措施和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按立地类型组织经营类型的方法,是在同一林区内,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立地条件、林况和经营目的相同,表现为同一立地类型的林分,制定统一的经营方针、相同的经营措施和计算技术,组成一个整体,按立地类型单独组织经营类型。

3 参考文献

[1] 马麟英.东兰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退耕还林树种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62-1866.

[2] 张复礼.宿松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和评价[J].安徽林业科技,2004(2):10-11.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8

这一计划将如何改变目前的就医模式

如果人们能够深刻了解自己的遗传和基因组学信息,那么对疾病的预测,特别是疾病易感性的预测将得以实现。首先,人们会被告知未来可能患有某些疾病,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其次,一旦患有了某种疾病,其诊断将会非常容易;诊断后的用药,将针对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制定,每个病人将得到最合适的药,并在最佳剂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准用药时间的前提下用药;对疾病的护理和治愈后的效果也将得到准确的评估和指导。

用奥巴马的话定义“精准医疗”,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 他描述的这种场面,是目前的医疗体系无法实现或者很难实现的,实现它的过程也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医疗模式,因此,说“精准医疗”是一场“变革”并不为过。

美国“变革”前的长期筹备

看似突然爆发的“变革”,其实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和酝酿。可以说,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肿瘤基因组计划”(TCGA)等多个大型基因组研究计划,再到这次的“精准医疗计划”,美国人在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向“精准医疗”迈进。

从技术准备角度来看,“千元基因组”已经实现,生物技术在不断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撑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

从社会角度来看,人们越来越接受基因检测的结果,已经有像GenetWorx或者Quest Dx此类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出现,23andme公司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支持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在美国的高端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出现了像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这样的开展基因检测和预防性手术的案例。

从法律和保险体系来看,已经有人开始用遗传研究作为保障自身权益的依据。2014年3月19日,有美国夏威夷民众发起对制药企业市场行为的诉讼,起因是该企业隐瞒了心血管疾病药物“波立维”对该人群无效的信息,“波立维”在东亚和太平洋岛居民身体中代谢不足,因此无法起效,而企业隐瞒了这一信息,造成大量患者滥用该药物,增加了经济负担。2014年5月2日,发生了“加利福尼亚州临床实验室协会”诉“美国国民健康服务机构HHS”的“当地保险承保范围”案,投诉讨论了两大医保管理承包商Noridian和Palmetto GBA的“当地保险承保范围”(其中包含遗传检测),其中未能保证基因检测让人们获益的条款。这两起事件的发生表明,遗传和基因组信息的使用已经遇到法律和保险体系滞后的障碍,需要改变。而人们已经开始争取自己的遗传信息在临床上的使用权利。

对医疗行业而言,从医疗管理机构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多方面都在慢慢发生变化。

一是疾病分类的转变。在医疗行业中,每一种疾病都有与其对应的唯一代码,从而完成对不同人的不同疾病的统一记录。“国际疾病分类”(ICD)就是这些代码的官方管理方式。我们日常看到的诊断报告,在中国的医院里,是由医院的“病案科”完成将手写或者电子的诊断书转化为代码进行保存和管理的事务,病案科所遵循的规范就是“国际疾病分类”。该分类目前已经到了第十版,如果能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增加遗传检测相关分类,将推进疾病分类往遗传和基因组水平的精准分型和管理方向发展。

二是专业术语的更新。2014年2月,“美国分子诊断评估计划”表示支持美国医药协会(AMA)提出的“当今程序术语”(CPT),为个体化医疗所作出的努力。截至目前,美国医药协会的“当今程序术语”中已经有101个遗传检测术语。AMA将推荐遗传检测术语进入“国际疾病分类”术语,从而促进遗传检测诊断方法的创新,以此提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三是从业人员标准提升。2014年11月,美国护理联盟(ANA)的专业化标准已经覆盖遗传/基因组领域,在护理相关的学科或专业中建立了遗传和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规定护士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将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向服务对象示范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和服务的重要性。

就连临床诊疗原则也因此发生了动摇。美国的医学研究所(IOM)在2015年2月26日的“展望”中提出,基于证据作出判断,是基因组技术进入临床使用的一个重大障碍。在这份文件中,列出了最新的7个独立撰写的评论,探讨基因组测序进入临床应用的案例,研究了实施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的政策问题和实施证据。这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医学诊断的基础――必须基于大量人群的数据才能作为治疗依据,而很多罕见的遗传病不可能收集足够多的病例进行大规模人群研究,而遗传检测本身提供的证据,已经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此外,美国临床药物遗传学实施协作组(CPIC)的临床决策实践,已经包括遗传药理学和基因组药理学数据库(Pharm GKB),CPIC的在线访问和教育指导方针的制定,工作流程的描述和开发代谢通路算法的努力,开发综合的表型、基因型、药物对应关系表,定义、开发和维护用户的药物遗传学“诊断书”的文本格式的结构等,并为Pharm GKB数据库的公布和更新提供了标准方案。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美国的精准医疗计划已经具备了实施的基本条件。跟“精准医疗”有关的几乎所有相关医疗协会,都对遗传和基因组信息进入临床进行了相应准备。一个“精准医疗”的工作流程已经被搭建起来,仅待实践后再进一步丰富。

中国医疗体系还需多方改变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遗传和基因组学信息都已经在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在实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美国FDA有将近1/4的药物要进行遗传检测才能使用。2014年,FDA公布了159个药物/靶点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指导用药。在美国具备临床实验室标准CLIA认证的实验室,均可提供遗传和基因组学诊断服务。中国也在2014年开放了二代DNA测序试点实验室,开放了无创产前诊断、遗传病、肿瘤等方向的基因组学诊断。但是,中国目前的医疗系统,实际上还没有为“精准医疗”的到来做好准备。

医疗信息记录:对“精准医疗”而言,医疗信息记录将按照高水平科学研究所使用的样本规范来收集记录,除了现有医疗记录里需要提供的病人基本信息外,还要提供三代的家族病史,患者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身份,饮食习惯、运动和生活习惯等等,并且与可穿戴设备提供的相应生理信息相结合,以确认更加准确的生活习惯信息。而与其它影像学数据的结合,则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比如,将心血管病相关的基因信息与心脏CT影像指标相结合等,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者与医护人员的互动结合。

电子病历系统:目前的病历系统,是不包含遗传和基因组检测一项的,既然用药须基于基因,那么电子病历系统无法检索基因检测结果,也就无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用药。我们需要在现有电子病历系统中,统一添加此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做别的检测项目,比如血常规,CT等,常常需要拿着一家医院的检测报告到另外一家医院就诊,或者过了一定的时间可能就要重新做检测。而遗传性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可能一生只需要检测一次,便可以终生使用。那么,医生是不是应该随时可以接入病人的基因组数据,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帮助诊断和治疗呢?当然需要,但是目前的病历系统,是不支持如此这般随时获取遗传和基因组信息的。

医生下单系统:目前尚没有支撑医生开具“遗传和基因组学诊断”的系统,因为通常需要检测的相关基因有很多,比如肺癌相关基因就包含AKT1、 BCL2、CDH1、CDKN2A、EGFR、NFKB1、TP53、VEGFA等很多个。有些病人可能只需要检查一个基因,但却需要检测极为稀有的突变;而有些病人则需要对不同的基因组合进行检查。那么,医院的医生下单系统是把所有基因都单列出来,还是列在一起?如果都列出来,那么单是肺癌基因就已经有很多种了,明确与其它肿瘤相关的基因加起来还有几百个。这几百个基因如何下单,也是一个难题。

虽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或许简单,但还有些问题更难解决。比如上文提到的EGFR基因突变,临床上应用比较多的是18到21号外显子的突变,因为这些突变跟治疗的关系已经研究得非常明确,而其它外显子的突变,都可能对EGFR的功能产生影响,继而对用药产生影响。临床上如何使用这些新发现的突变,也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当然,临床上会有一些“共识”出现。然而我们希望通过精准医疗计划能够实现的,是基于“大数据”统计意义上的“共识”,这样的数据,将真正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用药指导。

药物下单系统和持续护理系统:就目前的药物下单系统而言,无须与遗传和基因组信息关联。然而,“精准医疗”所需要的下单系统,是要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下单的。首先,查看基因信息和疾病相关性以后,再参照病人对药物的敏感性开具处方;同时,在用药后的持续护理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预盼、发生不良反应后的上报和跟踪、预后和复发等信息,都需要持续进行跟踪,以保证临床上的精准用药,以及科研上基因型和表型结合的准确性。

“精准医疗”IT系统:以上“精准医疗”所需要的信息,都需要IT系统提供支撑。目前,医疗IT系统提供的服务,都无法满足存储、管理、分析这些“精准医疗”数据的能力,而且信息学将在“精准医疗”计划中起到关键作用。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知识是“精准医疗”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如何通过IT系统最终实现,是对现有IT系统提出的重大挑战。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9

关键词:数据挖掘 聚类 分层抽样 审计 电子政务

目前,与高速、集中的投资相对应的是,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营大多“各自为战”,对于部门间信息结构的相关性和共享性、优化本部门的管理结构缺乏必要的考虑,忽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投资风险和电子政务系统运行中的管理风险,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风险客观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风险审计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各地的电子政务系统数量众多,信息量也在剧增,传统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难以满足发掘这些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大量数据,从中抽取有价值的潜在信息。而数据挖掘是一个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潜在有用的、先前未知的和最终可理解的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中,不仅能减轻审计人员的负担,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一、聚类技术及其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一)聚类与聚类算法

聚类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的过程,并使得同一集合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集合中的数据对象则是不相似的,相似或不相似的度量是基于数据对象描述属性的取值来确定的,通常就是利用各个聚类间的距离进行描述。聚类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实现类中对象相似度最大,类间对象相似度最小。聚类与分类不同,在分类模型中,存在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类标号是已知的,分类的目的是从训练样本集中提取出分类的规则,用于对其他类标号未知的对象进行类标识。在聚类中,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的有关类的信息,需要以某种度量为标准将所有的数据对象划分到各个簇中。因此,聚类分析又被称为无监督的学习。

聚类算法的目的就是获得能够反映N维空间中这些样本点的最本质的“类”的性质。聚类分析算法取决于数据的类型、聚类的目的和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聚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高效的算法陆续出现。其中基于划分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聚类方法,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包含n个数据对象或元组的数据集,构建数据的c个划分,每个划分表示一个簇,且c≤n。通常会采用一个划分准则,即相似度函数,以便划分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是“相似的”,在不同簇中的对象是“相异的”。典型的算法有K-means、K-medoids等,这些算法有的对脏数据敏感,有的虽不敏感,但计算量大,只适用于小规模数据量。

(二)聚类技术对电子政务审计的意义

利用聚类分析,既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数据集中到一起,同时又可以发现区别于常规数据的孤立点,这对审计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聚类产生的“类”可以作为分层抽样的依据,而聚类中检测出的孤立点可以看作审计线索的特征表现。

1.有助于提高抽样审计的效率。面对电子政务中被审计单位海量的财务或业务数据,在抽样审计时如果相关数据的代表性比较差,即便是审计经验丰富的审计专家通过传统的审计抽样方法,也很难降低抽取样本的数量,导致样本规模太大,审计成本太高,也就失去了审计抽样意义。聚类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筛选出原先并不明显的代表性样本,增强样本的代表性,把审计人员从繁重的一些程序化的审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原始凭证审核、专业判断与其他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使审计质量与效率显著提高。

2.有助于发现审计线索。在常规审计中,被审数据的孤立点往往是审计人员依靠职业敏感来发现其中的异常情况。而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审计人员“有限的”的经验和知识,限于部分财务数据的静态单机版审计辅助软件,无法从全局分析,不能有效发现舞弊。利用聚类技术可以发现异常审计数据或异常发生频率等,从中提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详细审计,从而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发现有可能隐藏的违规行为。

3.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由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内容涉及工商、税务、海关、土地监管等多个不同的领域,被审计对象行业跨度大,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如果审计人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进行抽样审计,很有可能造成样本之外有重大错漏,无法发现和揭示企业内部发生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抽样审计的这种客观局限性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而聚类技术则可以排除人为因素而通过自动的方式来发现数据中新的、隐藏的或不可预见的模式。在审计实际运用过程当中,将聚类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可以达到去粗取精的效果,从而提高所取得的审计数据的质量,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二、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聚类算法

目前审计分层抽样模块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的审计软件中,大部分的分层抽样模块是通过传统的统计学抽样算法来实现的,但是这些方法如果遇到大数据量或者“脏数据”时,分层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且这些算法只能适应一维的财务数据,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使得审计分层抽样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以适应多维数据分层抽样的需要。

(一)基本思想

对于给定的属性集,各属性在某个对象Si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用一个阈值来代表属性在对象中的重要程度,称为属性的权重。对于两个对象,如果二者具有的相同属性越多且相同属性的权重较大,则越相似。

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方法的基本策略为,首先对对象集中的所有对象给出重要属性和次要属性,然后随机选取一个对象作为一类的中心,对剩余的对象,考察其和该中心的相似度。如果某一个对象的重要属性与中心的重要属性相同的比例大于某一百分比且重要属性占到全部属性的某一百分比时,即可将其划归一类;否则属于不同类。

(二)算法

根据上述聚类策略,下面给出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多维数据的聚类算法。输入:对象集合S。输出:各聚类数据集合。过程:

(1)集合初始化。令S0为一集合,初始为空。

(3)求各聚类集合,具体命令如下:

(4)聚类合并。利用Krushapurarm等人提出的鲁棒性模糊C-中心点算法,进行聚类合并。

下面给出算法的复杂性分析。设m为数据集的维,n为数据对象的大小。在基于属性划分的算法中,仅对数据集扫描一次,设k为数据集中聚类个数,那么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应为O(kn)。另外,聚类的结果不受多维空间形状的影响,并与数据集的输入顺序无关,能快速、准确地发现多维空间聚类。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属性的划分方法可以简化聚类过程中的计算量。

三、聚类技术在审计分层抽样中的应用

(一)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算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目。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而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每一层内个体变异越小越好,层间变异则越大越好。分层抽样比单纯随机抽样所得到的结果准确性更高,组织管理更方便,而且能保证样本总体中每一层都有个体被抽到。这样除了能估计总体的参数值,还可以分别估计各个层内的情况。在分层抽样时,每层又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法。这种组合多种抽样模型形成一种抽样方法的做法,丰富了抽样的方法组合,增强了抽样的灵活性、针对性,提高抽样效果。更重要的是,审计抽样系统在抽样的同时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减少审计人员审核样本的工作量,因此分层抽样技术在审计抽样中常被采用。

分层抽样的算法思想是:当业务数据既不符合正态分布,又不符合泊松分布时,这时随机抽取的样本,不能很好地表征总的样本。如果审计人员将业务数据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数据分更接近理论上的正态分布或泊松分布。再以每个区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分层的目的是使每一层更加同质化,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在各层中选取样本项。这样提取出的样本可以提高估计值精确度,也就是提高了抽样的效率。

(二)聚类技术的应用

可以说,样本选择是数据挖掘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也是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在审计过程中,无论是控制测试阶段还是实质性测试阶段都能用聚类技术进行分层抽样。

1.控制测试阶段。为测试各控制环节的执行情况,可以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交易分组。以批准材料采购这一控制环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由非授权人批准的交易,即越权;授权人变动的交易;始终由规定授权人批准的交易;不属于任何聚类的交易,即离易。

2.实质性测试阶段。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实际存在的优势和弱点,评价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确定进一步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以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为例,运用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分析技术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会计数据分组,可以发现:金额明显异于其他月份的应付账款;重复记账的应付账款;与总账、明细账金额不等的同一笔应付账款;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应付账款;重复发生非常规交易的应付账款的确认,如每月底购买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

四、结论

审计抽样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抽取分析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同时给审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现有的审计抽样系统大多只考虑了金额聚类的一维情况,无法对多维数据集进行处理。本文提出将基于主次属性划分的聚类算法应用在审计抽样系统中,从而解决了分层抽样中的多维数据聚类问题。例如审核固定资产,可以考虑固定资产购买时间、购买批次、购买人、购买资金等因素。在保证层次抽样数据代表性的前提下,不但降低了审计抽样样本的数量,而且提高了审计抽样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10

陈执中教授编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已于2011年10月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1章,内容涉及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分析中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分析鉴定的有关技术等。

蛋白质被科学界称为生命的物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二十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前,有人提出过类似的蛋白质组计划,旨在分析细胞内的所有蛋白质。直到1994年国际上才正式提出了蛋白质组的概念,2003年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正式启动,蛋白质组学也是后基因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迅速,不仅参与了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首批行动计划,研究还遍及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并提出了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等。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是复杂的,不仅种类多,还有复杂的翻译后修饰等问题,给分离和分析蛋白质带来很多困难。采用大规模、高通量、高速度、高分辨率的蛋白质分离技术,高效率的蛋白质鉴定技术,全面地研究在各种特定情况下的蛋白质图谱,成为蛋白质组学的特点。这也为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执中教授从事多年药物分析和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工作,他针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分析技术,参考了近年的文献,结合教学和研究,编著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本书的特点是突出新分析方法和新的联用技术,如灌注色谱法、DNA芯片技术和高速逆流色谱等;较常用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经改进后也成功地测定了蛋白质分子,应用范围有了较大的发展。读者除了学习较新的技术外,也可以对传统技术有新的理解。全书图文并茂,内容包括各项技术的原理、发展和应用等方面,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参考使用。

本书是对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新分析技术的一个集中汇总,很好地满足了从事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的需求,对科研人员学习提高和研究生培养等有积极的作用。新技术的发展总是迅速的,再好的专著也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同时希望读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快破译蛋白质的步伐,早日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

张天民

山东大学药学院教授

中国药学会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2011年10月18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11

关键词:管理职能;企业;计划;解决方法

在管理的基本职能中,第一个职能便是计划,这说明计划职能的重要性。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然而,当我们在国企改革实践中,评价管理的有效性时,往往发现国有企业存在计划职能和管理发生冲突现象,且是普遍性的,给管理的有效性造成负面影响。国有企业在计划职能环节方面存在的薄弱性,造成当前大部分此类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竞争能力弱、经济、环境、社会的不协调、发展方向不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为什么会存在此现象,应采取何种治理对策,这都是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对计划职能的认识

什么是计划?一句话: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工作的任务,可表述为:一个组织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制定出组织在一定的时期内的奋斗目标,并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优化配置组织的各种资源,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划工作是一种对知识需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决定行动方针,而我们的决策是以目标、知识和经过深思熟虑的估计为基础的。

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从五方面概括:

(1)对目标的贡献:每一个计划及其所有支持性计划,应该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因为组织是为了通过有意识的合作,来完成群体的目的而生存的,脱离了这一点的计划是毫无意义的。

(2)优先地位:计划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职能处于首位,正如上文所述。

(3)普遍性:虽然各种计划的特征、作用不同,但计划工作是全体主管人员的一项职能,从总经理到第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制定计划。这是主管人员的权力,也是一项责任,不然就不是真正的、合格的主管人员了。

(4)计划的效率: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就是看这个计划对组织的目的和目标的贡献,如果计划按合理的代价实现目标,这样的计划是有效率的。

(5)计划的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作出的,计划的过程总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

对计划的深入认识还要基于系统的观点。计划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本身构成组织工作的一个子系统。计划种类是多样化的。

使命:组织的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组织使命与组织目的可以不加分别。一个组织的使命,可包括组织哲学和组织宗旨;其中,组织哲学为组织将要经营其业务的方式规定出价值观、信念和指导原则,而宗旨决定组织正在执行或打算执行的活动以及现在或期望的组织类型。

目标:在组织的使命下面,是组织的目标,它包括一定时期的目标或各项具体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指活动所针对的最终目标,它们不仅代表计划的终点,而且也代表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目标是在组织的宗旨指导下提出的,具体规定了组织及其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目标的确定,不但本身是一个严密的计划过程,而且是构成组织计划的全部计划的基础,组织的目标,又可分为长期目标和中、短期各种目标。长期目标规定着组织执行其使命时所预期的成果,如果一个组织要成功地实现它的使命,就必须取得这些成果。中、短期目标是执行性目标,其时限常在1年以内,是管理者用来实现组织的长期目标的。短期目标应来自对长期目标的深入评价,这种评价应按照各目标的轻重缓急顺序进行。顺序一旦确定,即能建立短期目标,以实现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所起的作用都是指明组织实现其使命的方向。

战略:战略是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针和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战略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企业的情景,战略不是要具体地说明一个组织如何实现目标,因为说明这一切是许多主要的和辅助的计划任务,战略是要指明方向,重点是资源分配的优先次序。

人类基因组计划范文12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经过10年的实施,已取得巨大成果。该计划将显著改变医疗科学,同时也潜伏着新的危险。随着HGP的发展,人类社会在基因检查、药物基因组研究及基因治疗等三大应用领域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在将HGP成果应用于人类社会时,我们必须及时考虑和解决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从而使HGP成果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Why Map a Human

——Impact of Human Genome Project on Human Society & 1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HGP

Abstract: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en years.HGP is producing a information that will illuminate secret of life.The effort could revolutionize medical science.But new dangers are arriving,too.Confronted with the dilemmas posed by new technology related to gene tests,pharmacogenomics and gene therapy,human need to make efforts to study and resolve ethical,legal and social quandaries.HGP will demand more guidance when technical gains are applied into human society.

Key Words:HGP;gene test;pharmacogenomics;gene theraphy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自1990年正式启动,至今已走过了10个春秋。这项跨世纪工程刚刚走过了它的第一个里程碑:第22号人类染色体被全部破译!1999年12月2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该染色体的完整基因序列[1]。这是迄今为止被完全破译的第一条人类染色体。虽然其基因图谱中含有一些小的空白点,但它仍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项成果的取得足以使科学家们保持兴奋的目光看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将在今年初步确定,这个完整的基因图谱将含有关于人体每个基因及这些基因的蛋白产物的全部信息。届时,《Nature》杂志若要发表完整基因图谱,大约需要59万页的篇幅。今天,HGP已提供了数万个基因供研究。任何对目前基因数据进行认真思考的人,都会感到束手无策;即便是遗传学家,面对包容在DNA中浩如烟海的遗传信息甚至也会觉得无所适从。

基于同样的原因,即使是在HGP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仍然不妨碍我们发出基因作图为哪般的疑问和感慨。的确,究竟为什么要对人类作图?将大量的资源用于得到一本浩瀚的90%以上为意义不明确的非编码序列的“天书”是否值得?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科学家说基因图谱将能告诉每个人,你从哪里来?你为什么是你?而与人们的利害直接相关的是,我们到底在寻找什么?这种寻找对于我们的生活意义何在?

很显然,就DNA序列信息本身讲,它几乎不能给我们提供特定基因功能的确定信息,更不能回答上述问题。早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倡导者把该计划描绘为医学万能药。这种夸张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及获得项目资助是重要的[2]。但是现在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基因包含的巨大信息确实有改革医学的潜力,但获得基因信息的同时也就打开了包含各种伦理问题在内的潘多拉魔盒,这意味着遗传信息的实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培养新一代的科学家,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充分开发已得到的信息资源,从而阐释生命的奥秘。

1 人类基因检查的困惑

当越来越多的人类遗传基因被阐明了的时候,想要知道它对人意味着什么的压力也增加了。直接的问题是,这个婴儿患有遗传性疾病吗?那位少年带有致病基因吗?一个成年人带有与糖尿病或者其它疾病有关的DNA吗?10年前,HGP的始动因素就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 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大面积危害人群健康的多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代表了所有人类基因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那一部分。因此,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各种竞争中居于核心的位置,也是HGP启动10年来在社会上显示度最大的成就[3]。而人们更关心的是医生该怎样才能从他的DNA中检查出其罹患癌症、心脏病及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以便消除它们的致命影响?

基因检查正尝试对更多的这样的问题提供答案。毫无疑问,基因检查将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医疗诊断中获得最为迅速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事实上,目前全世界每年都有数十万胎儿接受像羊水检查和绒毛膜抽样检查这样一类的技术检查。人工流产已经作为一种事实的方法来避免出生有可能带有遗传疾病的婴儿。同时这类检查并非只适用于未出生的胎儿,因为其中有许多方法也可以用来比较正确地检查儿童和成人疾病。显然,在今后数年里,随着人类23对染色体的完全解密,基因检查的次数将成倍地增长。

同样正确的是,科学家对人类染色体了解得越多,他们越加意识到疾病的遗传学比预期的要复杂得多,即使是那些所谓一目了然的疾病(单基因病)其易变性也超过了人们的想象。人类所有疾病中只有少数是由于单基因的缺损引起的。大多数比较复杂的疾病涉及许多只对人的易感性起推动作用的基因。这些疾病是由非单一基因的功能缺陷引起的。在任何相关基因上的DNA变异都可能导致一种疾病的表现型。一些基因的变异甚至只是对另一个基因的致病等位基因的补偿。更为重要的是:疾病的发生常常是基因的多种功能和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造成的;而人类生活的极其多样的环境,如我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我们接触的化学物质以及我们得到的医疗照顾等也同样影响基因的表达。

因此,在医学遗传学家尝试运用基因检查来预测病人的健康状况的努力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预测是极为准确的;但另一些情况下,测出的DNA变异与疾病的可能性之间并无密切联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基因检查所取得的信息?我们既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估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通过积极的饮食或行为改变来减少对某些普遍而复杂的疾病(如癌症、高血压)有遗传倾向的人们的患病危险。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也将可能导致人们的医疗保险增加,就业困难、爱情婚姻家庭发生问题等。作为遗传学研究的结果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典型事例,目前在一些国家,如英国、美国已通过立法规定,个人的DNA检查数据不能作为保险和就业的依据[2]。

虽然基因检查的迅速发展已经提出了许多不容易解决的伦理上、法律上、社会学上以及科学上的许多难题,但就像其它数百万健康的儿童和成人所证明的,基因检查能够无法估量地改善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生命质量。对基因检查将能带来的好处无动于衷是一种不道德的怯懦的行为,但是为了明智地使用这种技术,需要制定深谋远虑的社会和法律的政策。对遗传变异的关注及其它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应用,我们必须提前预测、考虑和解决此类伦理学、法律和社会问题。

2 药物基因组学的承诺

DNA信息除了给疾病诊断带来的改善外,另一个很可能从HGP中较早获益的是改进在现有疾病治疗方法中进行药物选择的方法。尽管都知道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存在差异,现代医学实践采取的仍是以某一标准体重作为给药剂量的依据。而且许多疾病不仅是通过治疗进行诊断,更为不幸的是,往往在找到正确的药物之前,你可能已经花了4~6个星期去试验了其他4种不同的药,忍受了难耐的治疗过程和药物副作用。

不久的将来,理想的场景是当你在医院看病时,在医生给你开出处方前要做一件事,即从你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做个DNA检测来看看什么药对你最恰当,从而不久你就能用上适合其本人基因组成的药品。这就是HGP的分支之一——药物基因组学的承诺[4]。这门新兴的科学,旨在从基因水平准确地阐述某些药物为什么有些人可获得理想效果,而另一些人则否。

人体疾病都是起因于细胞内正常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代谢途径是有基因决定的。因此,不论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疾病无不与基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设计应该建立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之上。科学家希望运用基因组信息来指导设计针对个人的药物预防计划并研制切合特殊患者基因构造的药品,从而避免毒害副作用产生。此外,DNA信息将帮助科学家们改变传统的从动物到临床的药物试验模式,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药物试验的花费。由于临床用药的疗效与个体的遗传因素相关,对于在特定人群中具有卓越疗效的药物,涉及药物反应的用以鉴定基因差别的DNA序列分析,将有助于确定药物对小部分人群是否好。在这种情况下,药物使用前先进行DNA诊断将是可行的。诱人的一点是,由于改进的临床实验,将使更多、更有效、更便宜的药物出现[2]。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Francis S.Colin预言道:药物基因组学将是下一代医学革命的一部分;用药个体化是其中的一项目标;很快,医生们将常规给病人做基因检测,以确保开给病人的药品实际上对该病人是最恰当的[5]。相对于基因治疗,药物基因组学的承诺可能更为实际或将实现的更早一些。

3 基因治疗的前景

HGP之所以展开,是因为它似乎能够带来最大的希望,使人类最终不仅能治愈长期已知的遗传性疾病,而且能够治愈与基因有着更为神秘联系的其他疾病(包括癌症)。或许以后人类再不必担忧罹患癌症、AIDS和心脏病之类的致命疾病,因为它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扎上几针就可以预防和终身受益了。基因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这些带有科学与科幻色彩的奇迹,从而被喻为医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近年来,基因疗法涉足范围已超出遗传性失常疾病并进入后天获得性疾病中。实际上如今80%的临床测试都集中在癌症和AIDS上,致使基因疗法应用潜力远远超过相对较少的遗传性疾病[6]。随着HGP继续查明更多基因及其功能,基因疗法涉足疾病的种类将不断增加。

当前的问题是:人类将面临体细胞基因治疗和胚系细胞基因治疗的选择[2]。体细胞基因治疗将基因像药物一样的使用,其目的是将基因定向导入致病细胞以便替代或代偿这种致病缺陷。初步临床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是有前途的。这种基因治疗效用的发挥、副作用以及花费的多少,是决定是否使用基因或基因产物的主要因素,这不牵涉道德和法律问题。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倾向是人们已不满足只在体细胞上对致病基因的修修补补,科学家认为在生殖细胞水平采用胚系遗传工程(germ-line enginerring)进行基因治疗,将诞生完美无缺的人类[7]。与体细胞基因治疗情况完全不同,胚系细胞基因治疗的目的是以遗传的形式改变个体的全身的每个细胞。这种对生殖细胞的遗传修饰将会改变受术者及其子孙后代的DNA。在技术上,我们已经能够拥有转基因动物,至于转基因植物或食品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胚系遗传工程产生的转基因人,在不久的将来或许比所谓的克隆人更易实现,也是更具意义的实践。因此许多科学家对应用于人类的胚系细胞基因治疗跃跃欲试。然而在转基因小鼠中,我们能够随意增加或者破坏几乎任何一个基因,而且可以不考虑使用限制。相反,尝试在人类应用则应该慎重。鉴于生殖细胞疗法会永远改变人的基因库,它是否应该受到鼓励或宽恕必须取决于生命的质量和道德因素[2]。

讨论基因疗法的前景和问题,如果不涉及伦理上的影响,那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当我们开始改变生殖细胞时,这个状况将会变得更危险。遗传成分方面的错误可能给后代带来许多问题。不久,人类或许将面临更困难的决定,我们已经具有了改变我们人类基因结构的能力,我们将能设计我们的子孙后代。另一方面,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遗传变异对物种是一种有意义的资源。在物种水平上的进化发生是保证适者生存。随着我们对基因调节人体功能的机制的了解更加深刻而广泛,我们人类该根据怎样的标准去选择有利于我们自己的性状,而对于诸如身材矮小、白化病、耳聋、活动过度和好攻击等所谓不利的性状是一律剔除(Knock-out)呢,还是容许这种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存在?然而,谁会拒绝提高智力的遗传工程的诱惑呢?人类已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物种。我们已经控制了我们未来发展的大多数方面,现在我们正渴望通过遗传控制去掌握自己的进化,或许,自然界的下一步进化是在一个物种最终获得了这种能力的时候。美国加州大学生物物理学和社会学家斯托克对此评价道:“进化正被技术所替代,人类正变向有意识的设计对象。”[8]福兮?祸兮?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的社会已跨入盲目发展核能的时代,但我们不能盲目地跨入遗传工程的时代。正如我们在基因疗法方面所得到好处那样,我们必须记住基因疗法带来的危险并保持警惕。这种把医疗技术的焦点缩到分子水平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地给医学革命注入动力,也正是这种理论和方法使我们不得不面临最为严峻的伦理学难题。我们必须确定,我们要在何种程度上设计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是否有权利未经过后代的允许(实际上也不可能得到这种允许)就改变他们的基因?在设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将面临人类的可塑性与可完善性等问题。

4 展望:迎接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DNA双螺旋理论第一次让人类意识到,千姿百态的生命原来是由这么两条歪歪扭扭的东西所决定的。生命是如此简单以至于我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将这两条螺旋搞清楚,就可以掌握人类自身的一切。很幸运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对此已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HGP的完成离解开生命的奥秘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条道路的名称是后基因组时代。不论这条道路有多漫长,一件事已经达成共识,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即将完成,真正有意义的探索将不来自序列而是来自对基因怎样被调控的解答。

无论如何,要HGP对诸如胚系基因治疗等伦理道德困境负责是不公平的。这些问题在计划实施前就已初现端倪,甚至从遗传学应用于人类时就意味着潘多拉魔盒的降临。HGP不是引起了新的问题,只是扩大了它的范围。HGP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使生命科学面目一新。其成果已反映在医疗临床和制药产业上。对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也会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克服其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为人类造福是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的任务。而HGP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影响/意义或许要很多年后才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1] DUNHAM I,SHIMIZU N,ROE B A,et al.The DNA sequence of human chromosome 22[J].Nature,1999,402:6 761,489-495.

[2] CHARLES R CANTOR.How will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improve our quality of life [J].Nature Biotechnology,1998,16:212-213.

[3] 陈 竺,李 伟,俞 曼,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机遇和挑战.Ⅰ.从结构基因组学到功能基因组学[J].生命的化学,1998,18(5):5-17.

[4] PERSIDIS A.Pharmacogenomics and diagnostics[J].Nature Bio-

technology,1998,16:791.

[5] ADAM G I R,SANDERS R,JONSSON J.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genomic models to predict drug response[M].Pharmainformatics Supplement,1999.30-33.

[6] 张腾飞,钱关祥,陈诗书.人类基因治疗研究的现状[J].生命的化学,1999,19(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