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8 18:33:53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体系;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5-0050-03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岗位,但因其专业性不强,还有文秘、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外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抢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岗位,并且他们在自身的岗位上做得还不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医疗单位行政领导干部大多没有受过专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不少打着各种旗号的“管理咨询机构、管理咨询师”等已涉足医院管理、卫生管理行业的各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培训和决策支持[1]。

以上现象一方面说明卫生医疗机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行业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说明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尚未被认可,说明目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文以海南医学院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正式回收34份,问卷回收率97.14%。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实践能力需求、对学校的基本评价、专业课程结构对就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2]。问卷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并借助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在34份有效问卷中,有76.47%的毕业生在生源地就业,66.67%的在事业单位就业,88.24%的从事于公共管理类或相近的工作,这三项数据说明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分布在生源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符合专业的办学特色。

(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在校学习包括理论教学、见习、实习,对三者之间的学时分配调查中,有94.11%的学生认为实习可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对于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88.24%的学生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社会调查、卫生法律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对实习评价的量化考评调查中,82.35%的学生认为应制定符合专业需求的量化标准,包括学生出勤和纪律,论文写作的条理性、逻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7.22%的毕业生认为,在实习、见习期间自己的整体水平可以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有实际性的帮助。

(三)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及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校管理等。70.58%的毕业生对办学条件比较满意,17.65%的学生基本满意,还有11.77%的学生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办学投入还有待加强。对于校园文化评价, 94.11%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较好”,88.2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医德医风教育和学风“好”或“较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达到94.12%, 说明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对于学校的管理,94.12%的毕业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较好,91.18%的毕业生认为学生管理工作较好。

(四)专业课程设置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通过对首届毕业生的“您对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满意情况评价”的问卷调查显示,满意度仅为24.3%,不满意的达到44.2%, 这一调查结论在其他同行学者的研究中也被证实[3],这说明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满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段式培养,即“公共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等几大模块。公共素质课主要包括德育类课程和计算机、外语、数学等工具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医学类基础课和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如基础医学综合、临床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卫生学、流行病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主要就是反映该专业培养特色和目标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等。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公共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哪些课程认可度不高,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显示,学生对政治素质类课程认可度不高,76.48%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曾逃过政治素质类课程,有35.29%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手机上网、打瞌睡、聊天等。英语类、计算机类的技能课程认可度达到70%以上, 91.18%的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很重要,这一结果在“您通常选择哪类课程上看英语材料”的统计结果能进一步反馈:73.53%的学生选择政治素质课程,23.52%的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不到10%的学生选择专业主干课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因迫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较高的,故有的学生不惜在其他课堂看英语材料,同时也看出了部分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学习也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认可度较高的集中在考证、考级、考研课程。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参加过除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之外的考证或其他培训(如会计证、教师资格证、口译培训等)的高达94.12%。调查发现,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考英语四六级证书上,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考公务员或考研上,在2012届毕业生中, 选择考研的占35.29%,而选择考公务员的达到29.41%。

最后, 对专业主干课程群的调查发现, 只有17.64%左右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在专业课上。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的比例相当低,大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调剂过来,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经过四年的学习,但专业认可度仍不高。64.71%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联,而剩下的学生大多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统计,只有23.52%的学生会花时间阅读专业相关书籍,64.71%的学生选择阅读更为实用的操作类课程书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显示:专业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体系亟须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边缘学科,既要了解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又要学习经济管理学的专业课程,课程门数较多。又因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为四年,时间短,总学时数偏多,学生苦不堪言。追究其根源,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彰显,导致课程开设广而不精,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医学类课程门数过多,学时比例过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非临床医学专业,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的要求应有差异。其次,经济管理类课程比例偏低,因医学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师资紧张,一些理应开设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没有开设。再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如医学类课程开设应先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开设与之间隔不能太长。专业课程学习过程应先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再开设卫生经济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

(二)预防医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毕业生从事的相应工作来看,大部分是从事于卫生行政部门或相关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工作,近期各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如“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疫情的蔓延,从某种程度折射出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麻痹、应急处理能力的缺陷以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作为未来将分布在各地、各行业潜在的卫生行政工作人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其预防意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仅仅设置了预防医学导论这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学时数仅为36,学生很难对疾病预防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更不用说指导其日常行为。

(三)专业课程开设与就业需求有差距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应用文写作、秘书学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和文件处理的素质,学校将此类课程安排在选修考查课,学时数及相关考核要求也较低,不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多机会直接使用统计知识处理问题。统计学的应用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经济社会民生和医学生理,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主要是卫生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医学方面的统计,应开设的课程是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也应增设社会学方面的统计,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学。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卫生执法部门和医院管理部门工作,所以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如何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问题。法学类课程开设缺乏体系,而目前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法学课程是卫生法,作为一个法学课程的体系,缺乏基础法学作为支撑,学生对于《卫生法》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空洞的条文记忆,对于其立法的必要性及执法的严肃性理解不够深刻。

(四)课程设置未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文科生在学习医学类、统计类、计算机类课程时较吃力,但对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比较感兴趣。考虑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

(五)见习、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一

通过对2012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实际工作帮助很大。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和实习过程与临床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机制和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见习主要是了解各个病情的基本情况及治疗费用控制等,对于其治疗过程及疾病机理则要求不高,而专业实习不是在临床科室,而是在医院的行政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掌握这些工作的关键是要对国家卫生政策及地方、医院的行业规范等,这些知识并不是听带教教师讲解或见习操作就可以掌握,而必须增加见习、实习学时量加以巩固,才可以加深印象。

见习和实习的形式不应拘泥于医院的科室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科学就是人与人的科学,学生应走出去与社会交流,应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法律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课程设置和本校的优势学科良好匹配,同时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时数及开课门数的控制

在学时安排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总学时应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周学时不超过25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开课门数上控制在45门左右,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课(含医学类和经济管理类)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这三大体系。学时比例保持在2:4:4比较合适。在课程安排上,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学时比例应不低于1:1。

(二)三大模块的课程设置

1.医学类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类课程主要包括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个体系。医学课程的要求不像临床医学专业那么高,既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医学知识要求,又不违背医学教育的认知规律。因此,有必要将分支细的学科整合成课程群,减少冗余的知识讲授,压缩学时量。例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将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部分院校将其整合为预防医学导论,发现其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并不好,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卫生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医疗卫生机构经营与管理技能,能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从事管理的专门人才”,因此,应系统地学习预防医学类课程,一是增开预防医学导论或预防医学基础等概论性的课程;二是开设预防医学的工具性课程,如流行病学、统计学、传染病学等等;三是在实践教学中加大预防医学的比重,在原有的临床见习的基础上增加预防医学的实习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实习,增加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基础课程类、管理基础理论和技能类和法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建议开设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类课程建议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等理论性和技能性课程;法学类课程开设法学概论、卫生法学、经济法、行政法等课程。同时,为了体现 “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特点,可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作为选修课,如开设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财政与金融、民商法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其需要,有挑选性地进行选修。

3.专业主干课及特色选修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一定要体现其专业特色,完成其培养目标,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反映学科体系基本规格的标志。建议开设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政策学、医院管理学、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医患沟通学、医疗保险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其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一些特色性的专业选修课,如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监督实务、基层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卫生服务评价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安排在选修课,并不是不重要,而是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休戚相关,这也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选修课,建议作为专业限选课,只是考核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注重技能和实践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农村医学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Related Issues of Rural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Capacity Building

WU Wei[1], ZOU Qing[2], ZENG Jing[3]

([1] Public Health Department of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2]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chang Health School, Nanchang, Jiangxi 330006;

[3] Nanchang Blood Station, Nanchang, Jiangxi 330000)

Abstract Purpose practical training for rural grassroots primary health professionals. Method According to rural medical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eaching about the issues in depth. Result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mprove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mak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spect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nclusion rural medical curriculum should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and suitability, ability to cultivate and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actual work.

Key words rural medicine; curriculum; capacity building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国,实现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关键在于农村。而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键。长久以来,由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而现有的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多数尚未接受系统及正规的医学教育,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尚不足,缺医少药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71-03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Establish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Medical University//Zhuang Lihui, Yu Zhenjie, Huang Dongmei, Yin Wenqiang, Wu Bingyi, Guo Hongwei

Abstract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sets up for the training of health management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combined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not be assimilated to los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s development?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 talent cultivating mode and the course sett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Key words medical univers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course setting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晚,是我国本科专业设置调整后新增设的一个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整合原来的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5个传统专业,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规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机关、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该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全国已有几百所高校开办了该专业。其中,也有许多医学院校开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现代卫生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保证。医学院校公共事业专业涉及范围广,如何做好与相关学科的结合,同时又不至于被同化而丢失自己的特色,这已经成为本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1 “3+1”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备较高的办事效能,实际策划、运用理论及操作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1]。由此可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培养在卫生事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 “3+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其目的是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2]。

“3+1”专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4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三年的6个学期,为学习阶段;第二阶段是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为实践就业阶段。

第一阶段,在大学一、二年级及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的5个学期时间里,首先,专业所有学生将不分专业方向地学习本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而在专业基础课程中,以理论基础为主线,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所以要充分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横跨卫生事业管理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疗保险学、健康教育学、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其次,在第五、六两个学期的时间里,让学生根据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划分专业方向,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社会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卫生经济等多个专业方向。在第五个学期结束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分析,确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根据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第六个学期里划分专业方向,分方向制定培养方案,设定各个方向专业技能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目标所需的各种实战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第二阶段,最后一年的第七个学期开始,以学校名义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一部分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到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学生结合就业选岗,去医院、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相关事业单位实习。第八个学期开始,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的老师主要从政府卫生部门、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聘请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担任;邀请国际、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聘请政界知名人士、杰出成就者担任名誉教授,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鼓励学生多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这样既可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可明确专业方向,加强专业性和应用性。在理论基础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加具有选择性。而专业方向的划分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专业性技能,有明确专业方向和更有针对性的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倡学生尽早开始毕业实习,其一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尽早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二可以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有针对性的学术讲座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高学生就业率,尤其是面试的成功率。

3 “3+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建设

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培养方案,重视通识教育,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广博性,力求建立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复合型卫生事业创新人才。

3.1 加强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建设

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向是密切联系的。课程设置的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实现。根据“3+1”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培养方案,首先,必须明确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卫生管理人才的工作范畴以医药卫生事业为基础,以管理卫生资源有效利用为重点,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是卫生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3]。因此,课程设置要体现卫生方面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以其跨学科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征来构造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本专业培养规格。其次,根据划分的专业方向,强调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联系,按照培养方向,有区别性、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开设相关特色课程,提高以广泛适应性为基础的针对性。再次,适当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最后,课程设置还应当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设实验课,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2 加强实践性教学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因此,综合的知识结构和管理素质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卫生事业发展、医院管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不同的层次,涵盖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善于把握大局,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前3年的6个学期里,潍坊医学院建立了管理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分成卫生信息管理、社会医学、卫生经济管理、医院管理、卫生财务管理等几大模块进行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其次,开设电子政务、案例分析等课程,到医院、福利院等事业单位进行见习,使学生的抽象理论转换为感官认识。在最后一年的2个学期里,除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外,还邀请公共事业管理单位相关人员为学生提供讲座和培训。同时,综合素质的获得还依赖于一定的定量分析能力。就卫生事业方面的行政学、管理学发展趋势来看,也越来越强调定量分析的重要性。在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环节中,也紧紧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着力提高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如运筹学和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开设,使教学实践具有更多的直观性、明确性、应用性。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科研训练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当今不光是国外大学重视本科生科研经历,国内大学也开始重视。从本科生开始,就要求“真刀真枪”搞科研,这也是培养卫生事业创新人才的显著特点,潍坊医学院一直设立大学生本科科研计划,并有经费支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从第三年的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课题,申请成功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始着手做科研工作,期限一年。在“3+1”模式中就是前三年的最后一年,在学习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部分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申请课题和开始着手做,但完成正好是最后一年的一学期即实习期完成。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有时间完成科研工作,更使学生把理论转换成实践,最后又转换成了理论。所以这种科研方式使卫生事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没有申请到科研计划的学生同样要做科研工作,因为最后一年的学生毕业是通过毕业论文实现的。在最后一年中先是半年的实习,学生在此期间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写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并着手开始调查,下半年要完成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实习工作和科研工作,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所以严格的科研训练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5 “3+1”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

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重视采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开设本科生研讨课程和实施科研计划。这种研讨课程的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科研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了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晓理论又通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进修、深造或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并着力打造“双师型”和“双语型”师资队伍。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带着现代教育理念走出大学校门,走向卫生事业管理的岗位。

其次,本专业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督导制度,设立教师听课督导组,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分成督导组、同行、学生意见三部分;经常开展教学研讨会,尤其是本专业教师一个月一次。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网上精品课程、实验课、课后论文作业、到现场见习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努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积极申报课题,经常性地进行调查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专业教学。

最后,在最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学期,针对学生的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开展学术讲座,讲座的教师采取多元化的师资引进模式,采用全职、兼职、访问、荣誉等4种师资任教形式,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际并重、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全职教师来自本校,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势;兼职教师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政府卫生部门、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聘请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卫生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担任,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或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校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聘请卫生事业政界知名人士、杰出成就者担任名誉教授。

参考文献

[1]蔡永宁.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78-81.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公共卫生;案例教学源库;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6-02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公共卫生在医学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共卫生与人民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然而以往的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方法,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由于教学实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难以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为探索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对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作用,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资源库在公共卫生专业课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3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人,实验组将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精选案例引入公共卫生专业课《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中,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

1.2 方法

1.2.1 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资源库中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工作实践、教科书、期刊杂志、报纸以及网络、电视媒体中报道的与公共卫生教学密切相关的典型事故或事件,将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经过、后果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整理加工,再选择性的配以声音、图片或影像等资料,由此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库。

1.2.2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须具备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能够始终把握住案例讨论主题。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必须正确选题,所选案例要适合教学目的和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同时又要时刻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2.3 学生条件案例教学适合的对象一般是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人数要求方面,哈佛法学院一般在20人左右,哈佛工商管理学院认为15人最为恰当[6]。本次研究笔者选取在校的大学4年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36人,随机抽取其中的18人作为本次案例教学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余的18人作为对照组。符合国际上对于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2.4 教学实施过程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对实验组实行案例教学,所用案例均来源于案例教学资源库,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案例类型,如在大气卫生、水体卫生、职业中毒等各论章节的教学中,采用实录式、信息式、陈述式案例,在食品卫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等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时,采用问题式和决策式案例。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1.2.5 教学效果评价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满分80分,考核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和论述五种题型,其中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选择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满分70分,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成绩见表1。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

每门课程结束后,用同一份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期末测试,试卷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满分10分,两组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成绩见表2。从表中可见,实验组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期末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比较(x±s,分)

表2 两组期末测试综合分析能力考核比较(x±s,分)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讨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目前已被普遍应用于医学教育中[1-2]。在本次研究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说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是“案例”,即采用案例教学法,这就需要大量的案例,若没有案例就无法实施案例教学[3]。而对于公共卫生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的学习和讲授,则更需要大量案例的支撑,否则学生很难将公共卫生各门专业课中的大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了。因此,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通过激烈的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5]。

综上所述,建立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将其中的典型案例引入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的教学中,其教学效果是肯定的,如实验组综合分析能力的成绩各科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两门课程的综合分析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将其应用到公共卫生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编写案例库时如何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如何满足案例库使用时必须具备的教师条件、学生条件和教室条件,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等。笔者认为只有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结合中国实际的案例库,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笔者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和研究,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必定会日臻完善,成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王世民.浅议案例教学法[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3(6):91.

[2]戴迎春,聂军,陈清.案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4-475.

[3]李变兰,田琳,肖荣,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10):108-109.

[4]沈丹.试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5, 21(Z1):234-236.

[5]范引光,潘发明,王静,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2):1239-1241.

[6]杜鹃,陈玲,徐爱荣.在素例教学法中要重视素例库建议[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3):61-63.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5

[摘要] 本文探讨了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并从实践角度研究了浦东新区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成绩。笔者发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合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应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培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65-04

The new model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U Donghai1 DU Leyi2 SUN Min1 QI Changju1

1.The Health Bureau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5, China; 2.Gongli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necessity for the developing TCM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s system, an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we has researched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l in Pudong District. We has found that the TCM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is suited the wa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for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supply the new means for TCM prevention and health, and put in mor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Explore model

[基金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10G009A)。

[作者简介] 郁东海(1971-),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政策及预防保健。

通讯作者

公共卫生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为公众提供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一门管理学。早在1923年,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Winslow教授就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也有学者简练的把公共卫生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预防)和protection(健康保护)[1]。

1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现状

公共卫生是随着人类与疾病斗争而不断完善起来的学科,在早期往往带着宗教和超自然观的烙印[2],但当时的一些规定、实践活动的确对预防疾病、保障公众卫生安全起了积极的作用。国外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人分别建立的清洁饮水系统;古罗马人对职业病的发现和预防;中世纪欧洲港口检疫规定(马赛)、垃圾处理规定(柏林)、市场清洁制度(佛罗伦萨)、传染病报告和隔离制度(黑死病、天花等)等等。我国类似的实践也很多,最早如“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殷墟等夏商遗迹中发现的完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养生和食疗概念、秦汉导引术的发明及推广、晋代传染病隔离区的使用及疟疾的防治、明代人痘法预防天花等。

但祖国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最大贡献在于其形成了一套完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的理论精髓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理念,提倡了以合理生活方式、精神状态来避免疾病的发生,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也有:“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阐述,该理念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措施,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病前、病中、病后均体现了“预防保健”的概念。这与西医学的最新“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有着紧密的契合。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2003年原卫生部确定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科普宣传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2009年7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标志着宏观层面的全民公共卫生运动正式展开[3]。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由履行卫生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和直接提供卫生服务的国有卫生事业单位构成[4]。该体系有利于减少环境对人群健康的不良影响,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加强卫生服务的保证,有效保证卫生服务质量、公平性、安全性。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等问题[5];与此同时,我国传统西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6];而且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SARS)疫情、人禽流感疫情、艾滋病(AIDS)等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对现有的公共卫生的体系形成挑战[7]。

因此,200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治未病”预防保健理念,国家开展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般也称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一些官方新闻或文件也成为中医“治未病”项目。其主要概念就是在政府主导下,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比如养生保健(比如药膳、中药茶饮、穴位按摩等),调整情绪、饮食、生活方式等,在疾病未发生前、或者疾病缓解期,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健康的方法。“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符合国际医学界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医学模式转变。

2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步骤

浦东新区一贯重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很早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08年起,浦东新区卫生局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合作,开展了“中医‘治未病’进社区9+1项目”,在区域内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个“治未病”社区服务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培养社区“治未病”专业人才数十人,服务群众近万人次;2010年4月,浦东新区卫生局又推进了“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体系‘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投入数百万专项资金,与相关机构合作,在区域内建设了1家区级“治未病”中心和3家社区“治未病”中心,为万余名社区群众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及个体化中医健康宣教服务;同时,卫生局主办或合作开展了多场相关论坛,包括与上海市曙光医院、区疾控中心合办的“第一届全国‘治未病’高峰论坛”、“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等。所有这些工作,为我们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了理论、实践、人员等方面的准备。

2009年,浦东新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域”和“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笔者通过经验总结和政策准备,在2011年1月,由浦东新区卫生局印发了《浦东新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2.1 建立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充分发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资源整合,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形成“浦东新区卫生局—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服务网络。

该架构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制定相关政策、落实中医公共卫生经费;专业公共卫生防病机构内建立中医预防保健功能;各级医疗机构防保科中配备中医专业人员,指导并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三级服务网络与原有的公共卫生网络共享,服务内容互补。

2.2 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各专业防病机构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或相应功能,制定工作规范、内容并组织实施及管理考核;各级医疗机构设置中医“治未病”门诊和相应的“体验”工作室、“健康小屋”等,全面推行面向社区居民的体质辨识、保健指导等中医“治未病”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室作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底,全面实施属地化、以宣教干预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健康管理;卫生监督所设立中医监督科,实施并加强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监管与执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已全面开展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相衔接,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家庭提供连贯、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浦东新区从2010年开始试点的全科医师家庭责任制以全科医师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及村卫生室为平台,服务团队为支撑,团队成员包括全科医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2年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至少配备一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他人员通过培训都能做到“能西会中”。其中,中医全科医师负责团队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疑难把关,并和团队其他医师共同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以慢病和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为主的家庭健康服务。

2.3 强化人员培训和服务认可

新区为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能开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开设了重点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培训采取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的西医执业人员统一颁发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和适宜技术操作资格证,在新区范围内予以服务范围认可。

2.4 制定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

为规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方式和干预手段,新区聘请中医药院校专业教授,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和操作细则,包括:中医健康体检、体质辨识操作常规;各类慢病、妇幼保健等领域的中医预防保健干预方案。成为区域性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指南。

2.5 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2012年起,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匹配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年每万人口3万元;建立对专业防病机构、各级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挂钩;中医信息化同步配套,与西医档案(总档)模块融合;开展基线调查、动态监测、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监测和评估体系;明确政府职责,同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对街镇的卫生考核范畴。

3 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取得成绩

2012年,新区已开展的14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分别为:中医体质辨识、中医慢病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病)、中医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健康档案管理、中医健康教育、中医孕前保健、中医孕期保健、中医产后保健、孕妇学校中医宣教、儿童体质辨识、儿童中医健康宣教、学生近视中医保健、老年人认知障碍中医干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截止2013年1月,全区45家社区及10家综合、专科医院设置了中医“治未病”门诊,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健康咨询服务50 864人次,掌握了本区9种体质的分布情况;完成中医健康建档59 933份;开展高血压中医随访干预13 179人次、糖尿病中医随访干预8795人次、慢性乙肝中医随访干预1436人次;开展中医健康讲座520场次、健康咨询义诊186场次、大型健康主题宣传154场次;开展孕妇学校中医宣教633课次、中医孕前保健1006人次、孕期体质辨识4676人次、产后保健12 310人次;开展儿童中医体质辨识14 230人次、4~6岁儿童中医健康讲座369课次、开展学生近视中医预防保健10 398人次;完成了老年认知障碍中医干预建档1028人次,卫生监督所建立了1488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基础信息库。

随着上述工作的逐步推进,新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区内防病专业机构全覆盖和区属医疗机构全覆盖,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基本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上的特色功能得到凸显,社区民众对中医的认同度及参与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4 经验体会

4.1 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和养生方法,对于现阶段预防保健工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服务、干预等领域有着显著优势。

4.1.1 可操作性高,价格低廉 祖国医药有很多特色性的防病养生方法,如药膳、中药茶饮、药液踏渍、穴位按摩、刮痧、保健拳操(导引)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学习容易、花费较少(甚至无需任何经费)等优点,尤其是一些非药物疗法,在社区推广的可操作性强。

4.1.2 居民接受度高 中医药在我国传承5000余年,在群众中有着扎实的基础,得到了绝大部分中国民众的信赖。而且,其望、闻、问、切的诊疗手段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这种贴近群众的服务方式深受欢迎[8]。通过工作实践也证明,这些以传统医学为核心的防治手段居民喜闻乐见、接受度极高。

4.1.3 效果显著 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推广项目前,浦东新区卫生局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开展了科学研究,以前瞻性设计、对比研究、统计学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对防治多种疾病(常见慢病、传染病、肿瘤等)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特色和优势能有效的弥补现阶段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一些不足,如上文所述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不足、卫生资源分布不均、无法满足人民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等。同时,近年来,中医药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如汉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SRAS、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防治中,中医药成效显著[8]。由此可见,中医预防保健已经成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

4.2 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走中西医结合方式

4.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明显提升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效能。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应该与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融合,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4.2.2 全科医师制度需要中西医并用 全科医师制度的全面建立是为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为了合理梯度就诊秩序和“健康守门人”制度,积极应对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需要不断增长而建立基础性诊疗体系的需要。基层需要全科医师,但更需要全面掌握中医、西医的全科医师。只有中西医并重,才能更好的实现全科医师制度在基层保障中的作用和价值。

4.3 必须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的建设

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关系到中医预防保健的可持续发展[9]。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西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大专院校均开设了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但中医预防保健的教育在我国严重缺失,上海中医药大学曾开设过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但目前已停止招生,仅在全国一些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专业中有一门“防治学总论”的内容与之相关。这与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快速发展的中医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议:

4.3.1 院校培养 在国家各级各类中医药院校中设置中医预防保健专业,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又熟悉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知识的专业医师,夯实中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同时,我国目前全科教育中,西医类别全科医师教材大纲很少涉及中医内容,因此,必须打破中西医全科医师之间的培养壁垒,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教学方向,做到中西医并重和统一。

4.3.2 职业培养 对目前已经从事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队伍,开展两种类型的培养:非中医类别医师应统一开展规范化培训,传授中医药相关知识;中医类别医师则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理论的学习。其中,尤其要强化对现有在岗全科医师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并解决服务范围许可的问题。从而在短时期内打造一支能中会西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满足目前工作的需要。

4.4 加大力度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段的研究

一项针对查浙江、上海、广东三地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约绝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有必要继续研究开发新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手段[10]。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各地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的试点经验,有计划的组织专家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手册”行业指南,规范服务范畴、服务方式、疗效标准等核心内容。

4.5 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形势严峻[11]。同时,一些现代社会特有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等也都出现了高发的态势,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机关干部、白领阶层成为高发人群,而中医药在该领域有着丰富的防治经验[12-14]。同时,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医药知识欠缺了解,获得途径不畅[15]。因此,提倡中医公共卫生理论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特定人群,如老年人、白领阶层、青少年等,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进社区、进楼宇、进学校”,从而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广大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这一突出问题。

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是当前的一项重大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深厚的意义。浦东新区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总结,进一步开拓创新,从而积累更多的做法和经验,力争为国家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1(5):323-325.

[2] 邱五七,马彦.公共卫生概念的历史演进和思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3):375-376.

[3] 宁博,李士雪.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责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6(6):407-409.

[4] 何晔.论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的变迁与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19-21.

[5] 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6] 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55(9):636-638.

[7] 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 21(5):615-617.

[8] 杨丹,冯泽永,符美玲.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思考[J].中医药理论研究:医学与哲学,2011,32(12):68-70.

[9] 陈华,季聪华,陈勇毅,等.预防保健从业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认知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10):906-909.

[10] 曹启峰,季聪华,翁艳艳,等.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现状评价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607-609.

[11] 杜晓侯,文郁婷.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与预防保健对策的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59-160.

[12] 温晓妮.治未病与过劳死[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89-490.

[13] 闫伯华,黄志坚,丁国允.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4] 陈雅,杨义龙,吴莉.运用中医养生观探讨过劳死的病机与预防[J].江西中医药,2012,43(4):13-14.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6

一、预防医学学生近4年的就业单位分布

近4年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级和地级市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除2011年外基本低于20%(见表2)。由表2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卫办科教发〔2011〕131号),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基层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学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我院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应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参与到最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作了延长学时的调整,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时间,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见表3)。针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我们深入到实习基地,就改革后的实践方案是否可行,改革后的实践时间长短,实践时间跨度等细节问题与接收实习的单位作具体的沟通、商讨。大部分的毕业论文是由我院的专业教师承担,对于毕业论文时间的调整,我们召开系主任会议、教师座谈会,对调整后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收集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商讨,加上多家实习单位相关信息的反馈,培养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2周。实践,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5-6]。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新增了一个内容“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这个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拓展,由学生在第三至第十学期的课外时间进行,完成形式多样。我们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本专业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

(三)设置6组特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结合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评价,以社会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我们在后期对学生进行特色课程培养,设置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包括6组特色课程,每组特色课程9.5学分,计171学时。每组课程都具有鲜明的实际应用特点,特别契合当前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实需求,体现了预防医学专业的现实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能较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也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工作。我们会始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提高质量为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陈敏 陈妙 杨苑芬 余日安 杨翌 单位: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政府带领的有效应对下,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解决。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构建起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区域的防疫体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落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

(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小。由于各区域都在尽力加强经济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更新维护。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的反应较为迟钝,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卫生资源少,医疗和防疫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需求[1]。

(二)公共卫生信息渠道不通。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不足,不仅各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重点防预疾病统查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信息流通不畅,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没有建立起适当的信息网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当长时间的不重视,我国并没有尽早设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事件很容易扩大。

(四)体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分开管理,没有完善健全的体系制度。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无法监管,资源信息整合不及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筹作用。缺少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监察制度,没有基本的统筹系统,使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时十分被动,不能及时调动资源采取措施。

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理念。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卫生的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并减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增加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强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使群众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公共卫生的要求,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增添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可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

求,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置相关培训机制、增加对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的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当中,增加实践方面的训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重视专业化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以及对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它可以确保日常情况下对公共卫生防预工作的开展,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可以起到及时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全力应对的作用。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通道,使各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随时流通,并实现对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对于日常的防预进行及时监察,杜绝突发事件产生,并对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定期的评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评价,督促各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提升。

结束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所影响,还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造成社会恐慌。构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引领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2003年“非典”后,人们对健康和疾病预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对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建设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我国新的公共卫生体系,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培养预防医学实用型人才,已成为公共卫生本科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1-2]。实用型人才,首先要求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专业素质高;同时,又要了解现状,具有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

当前的预防医学高等教育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预防医学的专业课教师一般是由没有疾控控制、卫生监督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脱离卫生防病一线工作,缺乏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经验,即使有,也只是通过一些研究课题,一般现场工作实际很少;加之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不能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很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预防医学教育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相脱节。特别是SARS的暴发流行,更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预防医学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该考虑结合高校教学改革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从知识型教育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型教育转变。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聘用卫生防病一线专业骨干担任教学任务

借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一般由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医师担任的模式,聘任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兼职教师,从担任预防医学的实习开始,带领学生到企业、医院、学校、公共场所等各种现场实习,根据公共卫生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学调查、现场监督和检测、实验室检验等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并通过有偿聘用机制,要求聘用教师参加学院的理论教学工作,开展与预防实践有关的讲座等,通过兼职教师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教学适应卫生防病的需要。

2 派送预防医学教师参与一线卫生防病工作

为增加预防医学教师的卫生防病实际工作经验,学院选派具有3~5年以上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基本熟悉预防医学教学基本情况的中青年教师,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相应的科室参与卫生防病的日常实际工作,尤其是参与疾病控制部门的一些国际、国家、省、市、县的疾病控制项目工作,并进行一些基础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中青年教师熟悉卫生防病一线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实际工作的基本任务,开拓视野,培养他们的专业实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的教学思路融入浓厚的卫生防病实践意识,能结合卫生防病一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意识增强。

3 紧密预防医学教学单位与卫生防病部门的联系

大专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部门应与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建立紧密的联系,相应专业部门结成对子,建立友好联系,彼此介绍专业情况,通过举办两单位联谊会、学院的专题报告会及卫生防病一线的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是要求学院的教授定期在疾病控制部门作学术报告,目的是让卫生防病的一线的工作人员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一线卫生防病工作者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发展方向,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请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医院等单位的专家为学院的教师举办讲座,内容主要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实际工作体会、工作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等。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和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架设桥梁,提高教师对专业实际工作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

另外,通过学院教师与卫生防病一线工作人员的交流,通过双向选择,彼此感兴趣的内容可进行科研和实际工作的合作。如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生也可随时随地了解其应急处理过程,参与调查、预防和控制工作。学生通过接触实践、接触社会和接触人群,培养了他们的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国情、民情,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样可充分利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的现场、实践、人群优势,学院的知识、人力、优势,克服彼此的弱势,达到预防医学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最优、最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等.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2017-2018.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中医院校;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人们开始更加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卫生管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医改体系的构建,促使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立足服务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创新、健康、科学、专业为落脚点,推动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要对中医药院校现有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新要求和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的具体需求。我国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程度较浅,底蕴不足,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培养方案上,在专业的方向选择、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具体设置、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都有着传统医学教育的明显痕迹,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同时缺乏创新改变,不能有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管理创新人才。面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卫生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中医药院校必须要在公共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变,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在彰显特色的同时,突出人才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向社会的需求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培养更加专业的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

1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教学需要进一步整合

新时期中医药卫生管理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卫生管理基础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但目前,中医药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开设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涵盖人才所需的全新知识体系和结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教材建设相对落后,且局限在卫生管理的专业范围领域内。课程设置简单,学时较少,考试内容也只是针对本专业进行考核,导致学生不能有效重视中医药学其他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1.2人才培养内容不能满足时展需要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储备基础,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我国现如今卫生医药体制方面的改革日新月异,卫生管理方面的实际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实际化,但是我国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却没有很好的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速度,有严重的滞后性和脱节性,对于新政策形势下卫生管理方面的新的发展方向、改革思路、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和人才要求都没有融入教材之中,这样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了解新的要求,造成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时展的具体要求。1.3中医院校卫生管理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由于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底蕴基础比较薄弱,许多专业课程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大多是从别的院系或专业调剂过来,如此,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实践过程都会带有原有的习惯,不能很好地适应卫生管理专业的具体需求。这样的结构和队伍,缺乏具有卫生管理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卫生管理知识基础的师资,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缺乏实践的理论基础和实务的工作经验,专业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讲解得清晰明了,学生们就不能很好地获得具体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基础和实践了解。1.4实践的教学环节相对不完善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都相对重视知识传授而缺乏相应的实践锻炼和培养,对于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际工作中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的教学环节来对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际工作素质不高,整体综合能力偏弱,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2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变化,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有全新的要求和方向。他们既要掌握中医药学及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适应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具体实际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成为可以胜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创新综合高效的管理人才。我们认为,新时期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实现以下三大目标:(1)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求知识技能的专业和熟练,思想道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作为服务人们生活健康的卫生管理事业,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们要注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教育和引导他们热爱卫生健康管理事业,愿意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要使他们明白,作为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储备力量,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能够真正地用心学习知识和技能,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2)相关知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卫生管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获取,学习管理学原理和实践原则、卫生管理、卫生经济以及卫生法规等专业知识,只是知识培养的基础目标,在这些基础上,还要学习医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的有关知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以及卫生统计、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还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方法以及我国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相关制度有一定了解,并适当掌握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3)相关技能的培养目标。知识只是人才培养的运用基础,获得技能的锻炼和提高才是真正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手段。要增加社会卫生管理工作的实践锻炼,深入综合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卫生管理的实际锻炼,培养与医生、护士和其他、服务人员合作的能力,使自己的管理思维、表达沟通能力获得实际提高。具备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社区、医药企业日常业务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医药卫生管理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专业人才。

3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医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注意结合新时期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注意在课程实现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实践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要以社会职业实践能力为主要考量标准,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医药管理市场的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和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分为四个大方面,职业素养教育类、学科基础知识类、科学方法教育类以及专业能力拓展类。其中学科基础知识类要涉及很多知识层面,因为全新的综合素质人才,不能仅仅只是擅长专业知识,还要对工作实践的知识层面都有所涉猎和掌握,除公共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外,还要对医学的基础知识模块,知识运用的专业模块和一些与管理有关的经济、心理和行为学等知识有所了解。其中,专业能力拓展方面的课程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最关键和核心的设计,要以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形式,设计专业技能拓展方面的课程。而且对不同课程的重要程度要以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和考核形式来区别和体现。具体的课程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4结语

构建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综合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2]景琳,张瑞华,彭美华,等.中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科学化研究[J].中医教育,2010,24(3):1-3.

[3]孙娜,刘晓晶,黄云蕾.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4(6):195-196.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是指为了促进、改善和保护全人民的健康,政府给予支出,医疗服务部门和各级卫生部门给予卫生产品和卫生服务。作为三级卫生网络之"网底"的村卫生室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机构之一,其工作成效是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有效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文就农村公用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1 目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工作量偏大且其专业人才短缺 经2009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出台以后,公共卫生服务就成为了农村基础医疗服务单位的主要职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11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2]。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简陋,几乎无发展空间迫使农村的人才大批量涌向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导致农村人才缺乏,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面对大量的工作,以少数的工作人员来完成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服务质量。

1.2日常管理机制不健全 按照国家要求,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建立了公共卫生考核机制,对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分级考核和评估,并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日常工作的监管和督查,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3]。在实际工作中,公共卫生服务的日常计划不周全,没有将服务内容实施到具体化,没有具体到每周、每月或每一个村,日常监督不到位,工作态度松散,通常将工作积攒成堆,每到上级通知要检查工作才临时加班加点,大概完成任务,虽保证其数量,但质量却难以保证。

1.3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力较低 要想搞好公共卫生的执行第一步是要操作,第二步是要考核监督。而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散漫的工作态度、不足的工作能力都影响了工作的执行力。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视,且状况有所好转。但目前农村公共卫生的工作人员都为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工作不积极等现象。在公共卫生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为专业人士,这也大大降低了行业的专业性,对工作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与专业工作人员是有差距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尤其在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中,农村居民更加重视怎样进行治疗。

1.4激励机制和考核不完善 目前,农村公共卫生考核还只是针对服务的提供机构,很少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相联系,缺乏政府问责制,工作推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4]。基于对公共卫生的考核机制已建立,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考核评估,提高乡镇、村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考核机制的奖罚制度并未完全得到实施,对于表现良好的地区得不到奖励政策以及全额的奖励经费。这样奖罚不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力。

1.5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程度低同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健康卫生需求 跟随着科技的发展的脚步,政府逐渐为乡镇、村配置电话、打印机、电脑,使信息网络化。但是,在基层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一套集居民健康档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软件,没有这套软件信息化就不能形成,特别是健康档案与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内容连接不起来,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不能融通[5]。这降低了信息利用率,影响流行病调查和科学研究。

2 对策

2.1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专业人才纳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投入少,成效大,但时效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在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下提供的服务[6]。只有国家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真正的重视起来,采取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增加公共卫生办公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等措施才能吸引专业人才,留守在乡镇、农村为人民服务。同时对通讯设施也进行升级,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负担,增加乡镇、村卫生医院的门诊问诊率,随之减少城市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对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吸收最新技术和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基本文化水平。满足村民就诊需要。

2.2完善管理机制和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农村的主要投入是来源于政府,所以,既要以正确的工作态度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日常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保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秩序和发展。建立一个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管的机构,全面监管日常公共卫生服务过程,及时评估其效能和成绩,进行有效的监督,奖优惩劣,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7]。

2.3信息网络的建设 对村卫生室、基层卫生院的信息网络进行重整和建设,使村民的档案资料信息发挥作用,解决和利用资料中所出现的问题,对村民进行提前预防和治疗,达到"三早"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当村民身体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携带在卫生所存入的个人档案,供医生参考,有助于医疗诊断和治疗。

2.4加强考核和奖罚机制 在给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培训结束后,也要对其进行严格考核。上级卫生机构严格检查地方卫生机构的服务,对表现突出者进行嘉奖;对表现恶劣者进行给予处分和纠正,及时端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加强人员管理。

3 讨论

经本文分析,对于公共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应该从基础抓起。提高工作人员基本素质,提高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注意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人们受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志斌,徐琼花,等.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效果分析和思考[J]. 社会保障研究,2011,5:6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 [S]. 2011-04-25.

[3]尹红云.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7):1.

[4]张燕,曹志辉.新形势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J]. 科技信息,2012(22):72.

[5]张顺利,李载永.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EB-OL]. . 湖北省审计厅网站,2013-03-15.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公共卫生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人员 精神障碍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所提供的精神卫生服务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乡镇卫生人员担负着更首要的任务。遵照《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安徽省2010年对全省1825个乡镇卫生院各确定一名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培训。为配合这次培训,进一步了解公共卫生人员对精神障碍处理的现状,对安徽省宿州市105个乡镇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针对宿州市105个乡镇卫生院负责公共卫生事业的人员进行统一问卷调查。

方法:自制问卷调查表,内容主要: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常见精神障碍,对疑有精神障碍的患者的处理方式,对患者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关注程度,对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对精神科药物的了解程度,对患者提议转到精神科或进行心理治疗时患者的态度,对精神科知识的来源,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培训态度等。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101份,有效问卷99份。在99人中,初级职称79人,中级20人,高级0人,本科2人,大专21人,中专76人。

接触的精神疾病的情况:所有被调查中,接触过精神障碍的人员21人(21.2%),接触过精神障碍的种类≥两种的有8人(8%),有从未接触过精神障碍患者78人(78.8%)。最熟悉的精神疾病首选精神分裂症31人(31.3%),次选抑郁症23人(23.3%),焦虑症3人(3%),老年痴呆7人(7%)。

对疑诊精神障碍的处理方式:调查公共卫生人员对精神障碍的处理方式,选择请精神科人员会诊的有55人(55.6%),转科医院44人(44.4%),无人选择自行用药和不予任何处理。

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关注态度: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对平时工作中对精神障碍的关注态度,很关注48人(48.5%),有时关注28人(28.3%),偶尔关注21人(21.2%),从不关注1人(1%)。

对精神药物了解的程度:只了解常用药物名称,不了解用法与疗程38人(38.3%),对绝大多数精神科药物都不了解51人(51.5%),比较熟悉此类药物但不清楚药物不良反应3人(3%),熟悉此类药物掌握一些不良反应7人(7%)。

对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的认识:参与调查的有效问卷99人全部选择必须按疗程服药治疗,停药需请示专科医生,无1例认为如症状消失可以停药或出现药物不良的反应马上停药。

对建议患者转诊时患者的态度:32人选择接受(32.3%),22人选择勉强接受(22.2%),19人拒绝(19.2%),26人态度不明(26.3%)。

综合医院对精神障碍的识别率较低,调查参与者对此问题的看法认为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9人(9%),认为躯体疾病吸引了内外科医师的注意力23人(23.2%),认为一元论诊断习惯忽视了其患者可能性27人(27.3%),担心诊断会给患者增加不悦,或负担22人(22.2%),其他13人(13.1%)。

参加精神卫生知识培训的态度:希望参加75人(75.8%),有时间或有机会可以参加24人(24.2%)

讨 论

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乡镇卫生人员对精神障碍的处理方式把握较好,绝大多数选择请专科人员会诊和转专科医院就医,使患者能得到专业化救治,100%的人员认为对重性精神疾病必须按疗程服药,停药需请示专科医生。有3/4以上人员从未接触过精神障碍的患者。接触最多的病种为精神分裂症31.3%,次选抑郁症23.2%,对绝大多数药物不了解51人(51.5%),只了解常用药物名称、不了解用法与疗程38人(38.3%)。

目前,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1]。调查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达100%,诸如:杀人、纵火、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发生率高[2]。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的逐年提高,患者有了医疗保障,而我国乡镇卫生院缺少精神科的建制,可见提高乡镇卫生人员对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及处理能力尤为重要,在此阶段如能早期干预有效处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精神疾病的复发,有效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本文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即在于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