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19 04:57:01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1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用神明发怒去解释风火雷电,把凶疾恶病当成是妖怪作祟,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这种荒诞不经的记载,反映了原始先民本能的恐惧心理和强烈的征服欲望。

而蒲松龄、罗贯中、冯梦龙、纪晓岚、鲁迅、郭沫若等古今大家,则把妖怪和鬼神的描写寄予著作当中,褒贬时事,抒发内心壮志。

辨妖

“《妖典》里没有,你顶多就是个小野妖。时间短,没资格,业余的。”

电影《画皮2》里,冯绍峰饰演的捉妖师拿着《妖典》否定了杨幂饰演的雀儿的妖怪身份,理由是:书里面没有你。一部《妖典》是电影里捉妖师辨妖的标准。

而在中国的中古时期,也曾有这样一本书――《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此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图画,人们可以按图索骥加以查找。在禅宗语录中,常见有“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

这一“白泽”便是传说中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方术的神兽。据说黄帝曾向其询问妖怪的数量,当时得到的答案是一万只以上。而如今《白泽图》已经失佚,只有零星条目散于中国历代古籍之中,能够保留下来的不超过原文的百分之一。

作为妖怪的“原产地”,中国之妖众多宛若恒河沙数,然而,何为妖怪?何以辨妖?却难有定论。

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及宗教学研究专家冯国超介绍了认识《山海经》中记述的大量怪物、怪人和怪神的四个角度:一是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的,“(《山海经》)所载祠神之多物用糈,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二是包含图腾崇拜的内容,如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的帝江和前后有首、猪身的并封,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氏族的图腾。三是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四可能是古人因错觉或凭想象力而创造的内容,例如旋龟、六首蛟之类。

日本著名妖怪民俗学者柳田国男认为所谓妖怪,乃是已失却神威的诸神的沦落形态。中国妖怪文化爱好者琥珀则通过自己的研究把中国的妖怪和鬼神划分为妖精类、怪物类、鬼僵类、人间神四类,并以“气”和“形”作为划分根本,按属、类、族、自大到小区分。

对于中国的妖怪学界没有系统的研究,甚至没有框架和准确的定义以及系统的分类法,人们只能从一个个有趣的妖怪故事中觅其踪影。

《搜神记》《太平广记》《酉阳杂俎》《夷坚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是琥珀心目中研究中国妖怪的“七圣典”,他认为:“然《搜神记》中的妖怪,多面目不清;《酉阳杂俎》中的妖怪,多名字无录;《太平广记》中的妖怪故事多有重复,《夷坚志》中的妖怪多见古籍,《聊斋志异》中的妖怪近于传奇,《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妖怪近于野史,”最喜欢“《子不语》中的妖怪事典”。

角落里的妖怪文化

我们今日提起妖怪,随口就能叫出的难出十个,这其中最熟悉的不过《西游记》里的三个,白蛇青蛇两个和《画皮》里的一个。继续说,大概能想起的也只有狐狸精这样一个泛泛的词汇和《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这些著名的文学作品所代表的群妖。而在日本,妖怪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妖怪形象大量存在于动漫、电影、文学作品以及游戏之中。日本的动漫产业之所以成为文化出口的主要产品亦与妖怪文化不可剥离,妖怪学在日本民俗学研究的系谱下则占据了一块重要的位置。

在日本,有关妖怪的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贯穿了整个日本历史,但据说,除了10%本土妖怪和20%来自印度以外,70%的日本妖怪原型来自中国。比如天狗原是来自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传到日本后,渐渐和佛教中的天魔、神教中的山神等结合起来,融合成为现代的形象。

受中国的古代典籍《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的深刻影响,妖怪在彼岸开花,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在中国,妖怪文化却一直只能隐藏在正统文化领域的角落。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妖怪信仰都是我国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动画电影的表现内容以想象为主,并不受到具体历史与固有形态、观念的限制。动画电影中出现的形象可以任意改变,能够轻松地呈现现实世界中无法拍摄的场景,塑造在物质世界中违背常识的形象,这就与充满神秘色彩的妖怪相契合。动画强国日本以独特的妖怪文化作为动画创作的重要源泉,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妖怪题材作品,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妖怪形象。反观我国动画电影史,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根基的国产动画电影中也不乏妖怪形象,对我国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进行研究,探索出其当前形象塑造中的问题,对促进未来我国动画电影创作从肥沃的妖怪文化土壤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塑造出更鲜明生动的妖怪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概念界定

“动画电影,英文为Animation,与常规电影的不同点在于动画电影的拍摄对象本身不是生命体,而是用造型艺术手段制作的假定性形象。”①动画电影的本质在于使原本没有生命力的形象能通过电影特性、电影思维、电影语言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动画电影的本体是一种时空艺术、视听艺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本文所讨论的“动画电影”包括卡通、剪纸、木偶、3D等多种动画类型。我国自古就有“妖怪”的概念。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在《搜神记》卷六中将“妖怪”定义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妖怪”指能够幻化为人形的、具有人类不具有的神通的超自然现象或事物,而“妖怪”形象也就是人类对这种超自然现象的具象化。

三、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妖怪形象分类

从1941年万氏兄弟导演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中第一次出现妖怪形象开始,至2019年12月30日,笔者考察了78年间能够找到片源的国产动画电影②,并提取出了出现过妖怪形象的动画电影及影片中的妖怪形象。妖怪是人类观念的产物,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其真实形象究竟是怎样的,动画电影在进行妖怪形象创作时具有极高的自由度。国产动画电影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其中塑造的妖怪形象或直接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在银幕上进行再现,或将传统元素作为创作灵感来源,即使是原创的妖怪形象,也带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烙印。总的来说,都是带有中国色彩的中国妖怪。故本文以国产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塑造的参照物来源作为分类标准。

(一)脱胎于古代文学的妖怪形象妖怪很早就在我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在社会上延续的时间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涉及各大文学艺术领域,“凡诗、赋、楚辞、小说等各种文学领域,建筑、美术、歌舞、戏剧等等造型艺术及综合艺术,都有它的踪迹”③。作为文学艺术的绝佳表现对象,妖怪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最早的母题之一。古代文学作品在成为塑造神秘、瑰丽的妖怪形象的热土之时,也就成了现代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参照物最直接、最大的来源。1.小说。从最初基于实用目的而单纯对妖怪进行记载的《山海经》,到魏晋时期兴起的《搜神记》《拾遗记》等志怪小说,再到明代流行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我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刻画出了诸多能够满足人们想象的妖怪形象,打造了精彩绝伦的妖怪世界。许多国产动画电影在进行创作时直接将小说中的故事进行改编后搬到大银幕上,所刻画的妖怪形象也就大致以小说中的形象为原型,遵循小说中的设定。例如对于《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创作者就采用了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外形的描述,“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④,同时借用了京剧脸谱的造型特征,设计了“‘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经典的‘美猴王’”⑤形象,配合不畏权势、敢于反抗、乐观诙谐的性格特征,一个脱胎于小说的活灵活现的妖怪形象就这样跃然于银幕上。其他诸如根据《聊斋志异》片段改编的《莲花公主》,根据《封神演义》片段改编的《哪吒闹海》,以及根据《西游记》片段改编的《铁扇公主》《火焰山》《猪八戒吃西瓜》等动画电影中出现的妖怪形象都该归于此类。2.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⑥由民间故事中的形象作为参照塑造的妖怪形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流传于汉族的民间故事,例如《人参娃娃》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搜集来的民间故事改编的。其中的人参娃娃(人参精)形象在造型上借鉴了民间木板年画中手抱鲤鱼的胖娃娃形态,他帮助穷苦人民,匡扶正义,活泼可爱,极具汉族的民间艺术风格。另一类则是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这一类妖怪形象往往比较粗糙,造型多为身躯庞大、獠牙乱发、人身兽面,性格残暴,危害百姓,是为了突显少数民族英雄的勇敢、机智而作为人民的对立面出现的妖怪形象,例如根据保安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神马与腰刀》中的风沙妖怪、根据裕固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红石峰》中的雪妖等。3.神话。“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⑦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神话都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它是远古时代人类思考事物源流的兴趣与自身想象力结合的产物。神话具有极高的哲学性与艺术性,饱含想象力,也就成为动画电影形象塑造参照物的来源之一。《勇闯天下》就借用了我国神话中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的形象,沿用了其传统的头顶牛角的外形,塑造了一个数千年前败于炎帝后被封印于“七彩石”中、复活后意图统治世界但最终被打败的妖怪形象。

(二)汲取了传统元素的妖怪形象“传统元素也就是中国元素,指的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部分妖怪在我国古代妖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脱颖而出,不仅传播广,甚至还受到人们的广泛信奉,成为诸多妖怪中的强宗,乃至具有代表性的妖怪符号。其中以狐狸和蛇为甚,国产动画电影在创作妖怪形象时汲取了这样的传统元素,在狐狸精和蛇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1.狐。“狐”成为代表好淫善妒的妖怪符号,国产动画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基于这种妖怪符号塑造的狐妖形象。例如,《中国惊奇先生》中的狐妖与《牧野传奇》中的九尾狐都是以“狐”为原型的妖怪。2.蛇。“蛇”是淫荡、阴毒、美艳、冷血的负面女性形象象征。国产动画电影中,《葫芦兄弟》中的蛇精、《葫芦小金刚》中的青蛇以及《新东方神娃》中的蛇妖,都是借用了“蛇”的妖怪符号,以心肠歹毒、冷血、凶残、人面蛇身的蛇妖形象出现。

(三)带有原创性的妖怪形象国产动画电影中也不乏带有原创性的妖怪形象。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妖怪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仅靠创作者的想象力生成的,而是与我国的妖怪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参照了千百年来在我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妖怪观念以及作为观念核心的妖怪意象。古人认为“物老成精”,成熟的妖怪意象往往拥有物的外观,但是又有人的特性,同时具有超人的本领。刘仲宇将妖怪的特征表述为“有妖气”,“妖气”的特征是人形与非人形统一、变幻莫测以及具有反主流文化的倾向⑨。长期以来,人们对妖怪形象的艺术创作都是基于人形与非人形、变幻莫测、具有反主流文化倾向的妖怪特征。例如《十二生肖城市英雄》里的水灵、《魔幻仙踪》里的烈焰魔王等都是人身兽面、具有异能、妄图颠覆现实的妖怪形象。

四、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不足及启示

(一)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1.传统角色翻新,缺少创新性。我国有大量的动画电影都是直接根据明代小说《西游记》片段改编而成的。作为神魔小说的顶峰之作,妖怪形象在其小说中是最为核心的角色形象。从《西游记》小说中脱胎而出的妖怪形象也就成为我国动画电影中最常塑造的妖怪形象。例如“猪八戒”的妖怪形象就在不同的动画电影中出现了至少10次。在《大闹天宫》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的妖怪形象过后,几十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中,许多创作者都以其为蓝本对“孙悟空”形象进行翻新再创作。这就导致我国妖怪形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缺少创新性是我国国产动画电影妖怪形象塑造的一大问题。2.原创形象单薄,缺乏立体感。我国动画电影中大多数原创的妖怪形象十分单薄,甚至可以说只是人的外在妖化,以让其拥有异能力的设定更具有合理性。这就可能导致许多观众表面上似乎接受了妖怪的身份设定,内心却没有真正认同其妖怪身份。大多数原创妖怪形象并不具有妖怪特有的气质、特征,难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立体的形象。妖不像妖,这是我国动画电影中妖怪形象塑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二)妖怪形象塑造启示1.重视传统文化,汲取创作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动画电影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许多涉及妖怪文化的文学、戏剧、壁画等艺术作品都还未进入过人们的视野。除了《西游记》,《搜神记》《聊斋志异》等古代文学作品同样塑造了十分多生动鲜明的妖怪形象。动画电影创作者要立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古代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创作蓝本,不断拓宽动画电影的题材类型,吸取日本妖怪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经验,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优秀的妖怪题材,并抓住本国妖怪具有的独特特征、气质,塑造出被我国观众认可的妖怪形象,对妖怪形象背后隐藏的经济效益进行深入挖掘。2.立足当今现实,不断开拓创新。在妖怪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以我国的文化传承为基础固然重要,但也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为妖怪形象注入现代精神,才能被现代观众广泛接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今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不断扩展,具有较大的年龄跨度,动画电影创作者在塑造妖怪形象时不仅要以少年儿童审美为基础,更要考虑到成人的审美需求,以有效改善妖怪形象“低幼化”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不管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塑造妖怪形象,还是尝试原创全新的妖怪形象,动画电影创作者都应充分重视妖怪形象身上妖怪特征的体现,塑造出真正能让观众内心认可的妖怪形象。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3

本论文通过考察8-12世纪天狗的全部形象,即分为原始天狗、反佛教的夜叉天狗、山神天狗,对天狗的各个形象所具有的性质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原始天狗 夜叉天狗 山神天狗 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81-01

一、原始天狗

原始天狗是最初的天狗形象,是由我国传入日本,是一种天文现象。和之后民俗传承中的天狗是不同的,原始天狗指的是流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天狗如大奔星,有,其下止地狗,所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天。《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天鼓有音,如雷非雷,天狗状如大流星。

天狗是古代日本人对流星的恐惧与敬畏,并套用了中国神话中的天狗这个名称。在日本,天狗首次出现是在《日本书纪》中,舒明天皇九年二月十一日的条目中首次出现了天狗一词。原文如下:

九年春二月丙辰朔戊寅、大星流西。便有音似雷。人曰、流星之音。亦曰、地雷。

於是、僧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其吠声似雷耳

而且在这一纪录之前,舒明天皇七年也有流星的记载,舒明天皇八年纪录了日蚀和饥荒,同九年三月记载了日蚀和夷之乱。天狗和日蚀流星一样,是不吉利的象征。这一点和我国是一样的,古时候都认为天象上的异常会带来灾难。日本原始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天狗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与战乱相关联。另一方面,日本的天狗形象经历了很多变化。

二、夜叉天狗

随着佛教的发展,天狗成为了妨碍佛法的存在,被看做是邪恶的神。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天狗,与修验道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本章对天狗与佛教的关系进行论述。

天狗作为佛教的敌人是具有魔性的,与佛教相敌对的夜叉飞天、天魔波旬都称作天狗。天狗有多种形象,其中带有翅膀可以飞行的这一形象是受飞行夜叉的影响。

日本的天狗相比较的话,夜叉是沙门天中的鬼神,是八部众之一,是周虎佛法的神。另外在梵语中,夜叉是容貌丑陋、凶恶的鬼神,能够飞行,叫做飞行夜叉。天魔是妨碍佛法,使欲行善者丧失智慧、善根的恶魔,在梵语中是恶者波旬的音译,也用作天魔波旬。一般认为这是佛教敌对恶魔的总称,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天狗=夜叉=妨碍佛法的存在就被固定下来了。

这种天狗出现的时候,是在平安时代,但这个时候天狗的形象还没有固定下来。都具有飞行的这一特性,能变换成僧人或是附在人身上,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具有鸟的样子的乌天狗。下面就列举初期天狗的例子。

《宇津保物》中:かくはるかな山に、れかものの音べてびゐたらん、天ぐのするにこそあらめ。这里的天狗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鬼魂。另一方面,妨碍佛法的天狗大部分都出现在《今昔物语集》中,呈现鹰的样子,妨碍僧侣修行,是天狗典型的形象。

三、山神天狗

天狗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又与山岳信仰相结合,山神的这一形象更加鲜明。所谓天狗即山神的说法开始在民间盛行,从妖怪图鉴上看到的天狗,好像蜀山剑侠传里头走火入魔的武林高手,退隐至山林人烟罕至之处,形貌像白胡子、白长眉的怪老人,而其隐居的山中,则视为修炼之地。

进入中世后期受到修验道德影响天狗的形象与山伏的形象相重合。手持羽扇,拿着刀和金刚杖,脚上穿着木屐。另外在山中居住的天狗,特别是大天狗,他们守护佛法,劝恶扬善。这样一来,形成了具有山伏形象的大天狗,并在民间流传。在古代鬼是山中妖怪的主要角色,山神天狗取代了鬼,这也暗示着山岳密教和修验道的兴盛。

四、结语

日本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相比有很大差别。但是日本的天狗是从中国的天狗演变而来,在天狗形象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异文化的受容。天狗这种异类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天狗有着多重属性,天狗作为妖怪被人们所避忌,另一方面作为山神为人们敬畏,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象征着日本文化。天狗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天狗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天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灵魂观及宗教观。今后将进一步对12世纪之后的天狗形象及性质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妖怪议谈[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91.4.10.

[2]石川一郎.江户文学俗信辞典[M].东京:东京堂,1989.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4

在远古时代,生存空间被未知的大自然所包围,于是,人们便尝试着用各种想象来解读未知的事物,借妖怪使之合理化。于是,妖怪也是心怪,是大自然投射在我们内心的影子。

所以说,妖怪,存在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幻想,但也是人们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世界的记录。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大闹天宫的美猴王,水漫金山的白娘子,开天辟地的巨人,衔木填海的精卫,腾于九天之上的龙和凤,带来财运的貔貅,象征爱情的比翼鸟等等或可爱或恐怖的妖怪形象,无不成为从古至今建筑雕塑、书画歌赋、小说戏剧中最耀眼的明珠。

什么是妖怪

对于大自然未知力量的恐惧,造就了自古以来源源不绝口耳相传的妖怪素材。当人们描述那些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尤其是有些邪恶的生物时,通常会把它们统统称为“妖怪”。修炼多年化为人形的动植物可以称之为妖怪;无生命的物件由于某些原因获得了生命,也可以称之为妖怪;还有完全依靠人类的想象力,被凭空创造出来的奇异生物,同样可以称之为妖怪。

而“妖怪”一词,正式出现于距今约1800年前,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

妖怪怎么分

中国历代书籍典故、神话传说里,关于妖怪的,多如牛毛,《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聊斋志异》《西游记》等古文典籍中都出现过形形的妖怪,那么这么多的妖怪有没有较为具体的种类或划分呢?当然有的。

昆仑大妖怪 妖怪的祖宗们

在《山海经》描绘的世界里,诸神怪以生存之威能享誉当世。他们的力量是现实的,调遣风火雷电影响气候,他们的形象也是现实的,通常是或者众兽的怪诞结合体。在华夏民族史前初民凭着伟大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奇趣横生或者说匪夷所思的空间,这个“世界”在“南山、北山、西山……”,更在“昆仑山”――此昆仑山可不是现在中国地图上的昆仑山,这些远古山林统统存在于一部古书之上: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博物志、巫书《山海经》;而行走在这个“世界”的各类角色们,则是中国最早的神、怪。

在《山海经》的世界里, 龙,是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凤凰则是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凤凰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以颜色来分: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一位当红的网络小说作家曾写过几个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故事。其中一位女主人公――当然,她不是人――拥有一面神奇的镜子,它可以记忆过去的画面,因为它是用“酢钡木魂锻造而成,而这种异兽天生具有窥视过往的能力。《山海经・南山经》说跸裨澈铮白耳朵,能伏行,也能如人直立行走。

还有一种非常受影视作品青睐的妖怪――青丘山九尾狐。九尾狐在中国、朝鲜、日本甚至印度,都是神怪体系里的重要角色。《山海经》多处有记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这种音如婴儿的食人怪兽,在汉代演变成西王母神系中的祥瑞吉兽,明代的《封神演义》则把它妖媚化,化身为妲己,成为媚惑的“狐狸精”。

类似的上古大妖怪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异兽神怪无疑是后世,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流行于民间的诸多神怪之鼻祖。它们身上也体现了史前初民的一种精神活动,叫做:自然崇拜。

动物妖 爱憎两重天

所有的动物都能够通过修炼成妖,我们熟悉的就有蛇妖、猴妖、狐妖等等。

蛇妖 你怕蛇吗?听到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人都答怕,其中十有八九还会有人说,不只怕,还很讨厌。可是,你讨厌雷峰塔下的白娘子吗?那个完美女性的化身。都是蛇,为何一恶一善?白娘子与小青,两位风华绝代的佳人,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作为完美女性的化身,她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是,在此之前蛇妖的口碑都不太好,一边是冷血恶毒的害虫,一边是美丽聪慧、善良忠贞的化身。蛇与白娘子,孰真孰幻一目了然;然而,人与蛇妖,孰恶孰善却一言难尽。

宋人小说《太平广记》中有这么个故事:御史中丞的姐姐性格暴戾恶毒,常常鞭挞婢仆。忽然一日,这名恶妇得了热疾。好几日,她都将自己关在屋内。如果有人前来探望,她不仅不见,甚至还隔门怒骂叱责。又十多天后,有人听到屋内有蟋蟋嗦嗦的声响,窥察之后大惊,哪还有什么人影,只有一条浑身赤红斑点的大蛇。原来,在宋人看来,性情暴虐的下场之一,就是会变成蛇。或者说蛇妖。看来,蛇与恶之间,天生存在着某种关联。

当妖怪徜徉于文学的舞台,蛇类便开始展现它丑陋的一面。蛇为毒物,蛇妖在人世的所为,就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的破坏。宋元时期的话本《西湖三塔记》,也是这类蛇妖化为美女引诱男子,并施害于人的故事。只不过在这个故事中,因有道士相助,无辜男子才免遭毒手。

有人认为所有妖类都是坏种,就有人会为妖怪打抱不平。并不是所有传说故事中的蛇妖都蛊惑人心、残害他人。开始有人为蛇妖洗白,甚至有一些文人骚客还用他们优美的文笔为妖物们创作出一段段极尽凄美的故事。如宋代《夷坚志》中就记载了不一样的人蛇相恋的故事:丹阳士人孙知县娶得一位“容貌美丽,喜穿白衣”的妻子。一日,趁着酒醉后,他跑去偷看妻子洗澡,却只看见一条大白蛇,从此生疑。孙妻察觉后,倒是坦然自若,对丈夫说“我固不是,汝亦错了。切勿生他疑”,并婉言相劝,试图将关系弥补,然而孙知县却是从此“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

经过数百年的演绎,历经了无数版本之后,《白蛇传》的故事终于才让蛇妖得以翻身。蛇的形象多人性而少妖气,成为有情有义的女性,真是一次华丽的变身。

一般而言,日用器物妖怪与人类无冤无仇,充其量只是做些恶作剧而已。不过,它们每天都会在主人的眼皮底下出现,想要兴风作浪的确也不容易。

(乐颖)

妖怪修炼手册

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是普通人的理想。妖怪们则渴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在成仙的道路上,妖们或吸风饮露,或持天书。更有急功近利的,吃唐僧肉求长生,幻化为俊男美女迷惑凡人。千妖万怪过独木桥,一路过关斩将,修炼的手段也是千奇百怪,殊为不易。那么,妖怪修炼成仙采取了什么法门,经过了哪些考验呢?

修炼为自保

有趣的是,最早与人类接触的妖怪,大多法力低下。与人发生冲突时,分分钟就原形毕露,非死即逃。

东晋有一则神仙千里追踪灭妖的故事。得道仙人栾巴听说庐山的庙宇里住了一尊“神”,就专程赶往庐山一探究竟。“神”听说栾巴要来,逃得无影无踪。栾巴心知是妖,便穷追不舍。妖跑到了齐地,化成一位俊俏小生,做了太守的上门女婿。原以为这样便能过安生日子,没想到栾巴竟也找到齐地,给了太守一纸灵符。见了灵符,小生显了原形,原来是一只猩猩怪。猩猩怪并未害人,但栾巴还是本着除恶务尽的精神,砍下了它的头。在道法面前,猩猩怪显得不堪一击。

除了与人冲突非死即逃,初生的妖怪也面临着天敌的威胁。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八中说,“魑魅忌狗,所别者数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能复别。”意思是说,狐天生怕狗,百年老狐,必定已经成了妖怪,但仍然怕狗,因而需要继续修炼。修炼的时间越久,道行越高,千年狐妖便不再怕狗了。

妖怪修炼除了可以解决天敌的威胁,还有更大的好处――修炼得道就能在天界挂名,不仅法力低的法师奈何不了,即使法力强悍的,抓住了都不能杀。更有甚者可以通过潜心修炼而位列仙班,享受人间烟火。

物之老者,其精为人

修炼成功之后有如此多的好处,妖怪们哪有不动心的。只不过,妖怪修炼讲究阶梯性。要变成妖怪,首先必须耐得住漫长的时间,舍此别无捷径。汉代时,“物老成精”的观念便深入人心。除了存在时间够长久,万物修炼成精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七窍。五脏的精气通达于七窍,五脏健康与否,从七窍的变化中就能反映出来。同时,七窍也是生物体与自然界沟通的媒介。所以天地精气藉由七窍进入物件,异化成妖。这一条,可难坏了没有生命的器物。那么器物就不能成妖怪了吗?答案是可以。只不过,器物妖有另一条养成之路。

《阅微草堂笔记・肖形能化》中介绍说,“凡物太肖人形者,岁久多能幻化”,意思是只要是器物太像人的,时间长了之后大都能幻化成生物。文中,主人公中涵说了一个故事:他在旌德县的时候,有一位同僚耗费一百两银子让工匠制作了一个女子。只见得那女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位同僚便把制作出来的女子带回家里。谁知道,不出几日,仆人相继发现院子里竟然有不认识的女子在活动,后来仔细一看,那活动的女子长得竟和制作的女子一样。这种器物已经具备了生物的外形,变化成妖怪更加理所当然。

除了形象逼真,器物想成精,还可以借助外力,从活物身上沾染精气。人身上的东西都带着原主的精华,其中,鲜红温热的人血,被认为是精华之物,成了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机会沾染人血,经常与人接触的器物也是可以成精的。

念经吃药,得道成仙

除了时间长,妖怪的修炼也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前提。以狐为例,相对于外形不讨人喜欢,并且常以原形出现的蝎子、蜈蚣来说,狐有着更大的优势。它不仅外形可“魅”,而且能与人语,因此成功机率要大一些。

历代志怪小说大都受宗教的影响,指出了两种修炼方法:或遵循佛法,或修道升仙。这两种修炼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就佛教而言,成佛与否,全在一念之间。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三中记载了禅宗名僧怀海的故事,说一只野狐经过怀海的点拨,既言大悟,便修成正果。在历代志怪小说中,因为听经、诵经而成佛的妖怪数不胜数,《夷坚志续志》就记载,一只鹦鹉常年听僧人唱诵佛经,受到感化,死后就佛化成了一枚舍利。

与佛教不同,道教所讲的神仙,是修道而致。修道即为修炼,道教认为的修炼可不是一念之间那么简单。不过道教也有相对的捷径,那就是服用丹药。于是在志怪小说中,妖怪便遵循服丹修炼的方法,倘若动物能有幸尝到丹药,它们还会飞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鸡犬升天”的故事:《神仙传・刘安》记载,“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庭鸡犬舐啄尽升”。传说淮南王刘安丹成仙去,鸡犬吃了药渣也飞升了。

如果没有高人点拨,也没有丹药吃,那么妖怪该怎样修炼呢?别急,还有存想思神之法。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在《天隐子》中对“存想”进行了解释:“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就是指闭目静思的修炼法术。这有一点像打坐观想的意味。

修炼要低调

修炼成仙,可谓妖怪们的终极目的。有时,仅是想展露一下才华,翘一翘骄傲的小尾巴,就让修炼之道戛然而止。《搜神记》中,有只千年老狐就是这样中断了修行之路。

燕昭王的墓前有只千年老狐,它和墓前华表是好朋友。有一天,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张华路过燕昭王墓,狐狸心痒难耐,就化作一位书生,想会一会张华。他自信地问华表:“凭我的才华,见张司空(即张华)行吗?”华表说:“我看还是算了。你的才情很高,但恐怕张司空气度太小,难以包容。弄不好就回不来了,反而会连累老兄我。”狐狸不听,执意要和张华见面。张华见他“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很器重他。但转念一想,这么英俊潇洒的书生,不是鬼魅,就是狐狸。张华曾听说燃烧千年古木便可照出妖怪的原形,于是,就派人取来墓前华表,点燃后照向书生。狐狸立刻现了原形。想显摆一下的狐狸,不仅断送修行,也害了朋友。

在《玄中记》中,郭璞为狐妖描画了一条清晰的成仙之路:“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耗费无数光阴,只为一心修仙;即便有幸成人,做了美女,化身神巫,能知晓千里外事,甚至在天庭挂上了号成了天狐,心中的烦恼想来不会比做狐狸的时候少。如此,妖怪还是过好平静的“妖生”,别对仙界抱有过高的期望吧。

(陈 青)

捉妖记

假若你生活在一个妖异频出的时代,遇到妖怪作祟,你该向谁乞助呢? 别紧张,武圣关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早在宋朝,关羽就被称为“馘(guó)魔关元帅”。明神宗时,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背负了在三界降妖伏魔的重任,挥舞着青龙偃月刀,斩杀为祸人间的妖怪。虽受封为伏魔大帝,关二爷仍然保留了当年为人时的些许可爱之处。 曾有一只狐妖在牛同人的家中作怪,被关二爷派人抓走,可他一时心软没杀掉,放回人间了。不想这狐妖不长记性,又跑去迷惑济南游击将军的女儿,关二爷不得不再派人去抓它一次。不过,如果你真的要去求他来降妖的话,千万要注意措辞。倘若一个不小心得罪了内心有点敏感的关二爷――哎!轻则挨几棍子,重则可是会被雷劈的。切记,切记!

假如你想选择一位更厉害的神仙,那么,可以去拜拜真武荡魔大帝。真武荡魔大帝即玄武大帝, 传说他“双睛掣电伏群魔,万骑如云威九地。”“有妖皆翦,无鬼不烹。”这位玄武大帝在升格成“帝”前,负责管制酆都,扫灭邪魔。可以说是十分专业的除妖神仙。他的道场就在武当山,疑家中有妖怪作祟的朋友,去武当山游玩的时候可别错过。 如果觉得大帝们高高在上有点不接地气儿,那就去求求张、许、 葛、萨四位天师。他们在去天庭报到之前,都在人间留下了不少降妖伏魔的传说。

如果懒得出门求助,没关系,不妨贴门神吧。其实,除了诸神,人也能够降妖。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对装神弄鬼的东西一向很反感。先是想要除掉左慈,后来又剑砍树神。在他早年平定河北时,还曾和一个叫度朔君的精怪起过冲突。要说这位度朔君倒也没干什么坏事,不但帮人寻亲,还劝人行善修桥来给母亲治病。但因为得罪了曹操,先是儿子在曹操打猎时被捉到,成了曹操的擦脸布。接着自己也被曹操放狗咬死。看来遭遇乱世,精怪们最好别和人扯上关系,哪怕是做好事也难免会被人干掉。

圣人孔子宣称“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却是个妖怪专家, 遇到妖怪时,他虽然不会亲自出手,也总会有弟子上阵。《搜神记》中就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时断了粮,有人已经饿病了。这天,他在旅店里正弹着琴唱着歌,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忽来一怪人前来挑战,此人身长九尺余,着黑衣,戴高帽。孔子的弟子子路上前应战,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孔子一眼看穿了对方是只大鱼,就提示子路把手伸进对方的鳃里,制伏了它,孔子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后,师徒几人美美地吃了一顿鱼肉。这鱼精“满身风雨,从海上来”,自杀式的给孔子送口粮,这故事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子路,孔子的其他学生也有不少跟妖怪战斗过。以长得丑而闻名的澹台子羽怀璧渡河,河伯垂涎白璧,派了两条恶蛟来抢,却都被澹台子羽斩杀了。在鲁迅《古小说钩沉》中, 有一个颜渊斩怪的故事。说颜渊正在门口坐着,来了一鬼魅求见孔子。这鬼魅“其目若日,其形甚伟”。颜渊毫不含糊,穿上鞋拔剑而前,卷扯其腰。这鬼魅现出原形,原来是一蛇怪,被颜渊秒杀。

可说了半天,捉住那些妖魔鬼怪有什么好处呢?许多故事告诉我们,降妖除魔除了可以令人心神宁静,还能获得物质上的丰足。《耳食录》里有一个故事,有个叫田乙的人以捉鬼卖鬼为生,被人称为“田卖鬼”。有卖不掉的还会自己吃掉,据说味道还不错。此外还有种叫“银伥”的鬼怪,替贼人看守钱财,如果有办法超度了它或者把它干掉,那些财宝就全归你了。不管怎么说,也比西方那边得干掉一条龙才能拿到财宝实惠多了。

而作为妖怪,《修炼手册》保证你顺利成为一只妖怪,并不断晋级。《捉妖记》可以学习各种反侦察手段,以免被捉住,断送多年的修行。

妖怪伤人是罪不容诛,而人们除妖却可以毫无顾忌。上百年前,这种“逢妖必诛”的行为就被质疑过。 那么,降妖者们捉了妖怪,到底当如何处置?人间有人间的律法,降妖界也总该有个章程吧?如果想去寻找降妖界对妖怪处置的规律,就会发现,实在是白费力气。降妖者们或许会沉吟片刻,讳莫如深地告诉你:“只在一念间。”翻译一下,其实就是:不好意思,我们都是看心情啦。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5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同属《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早在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已有表现,不过情节极其简单,人们在这个故事里大多关注的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唐僧的是非不分,似乎舆论的风向标直指这师徒二人,至于白骨精这个原本稳坐“头把交椅”的正主,被“诡计多端”“阴狠毒辣”一笔抹过,再无回响。但是,在艺术家手里,这些寓意人物的象征符号是根据需要来发明的。“三打白骨精”这个片段是《西游记》中最能反映人性的一段,它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人们痛贬白骨精的狡诈、狠毒时,是否能够站在白骨精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来分析她的行为诱因以及她所表现的形象特点呢?

近几年,大量由《西游记》中情节片段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不断上映,尤其是2016年2月上映的由巩俐、郭富城、冯绍峰等主演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更是重新把白骨精推到了这个取经片段的主角位置,也使笔者重新思考这个形象在现今生活中的意义,试想《西游记》中又有哪个妖怪的大名像“白骨精”这样在后人心中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结合当下社会,人们可以发现,白骨精其实与当今的草根阶层颇为相似,那么他们身上存在哪些共同点值得人们关注和挖掘呢?本文将结合白骨精所处的大环境和白骨精个人情况,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来分析白骨精的个体形象,并结合现实,寻找她身上的现代意义。

一、《西游记》中妖精的生存环境

(一)复杂的修道信仰

1.佛家势力壮大

《西游记》原著中讲述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唐僧西天取经、弘扬佛法只是取经的一个方面,对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洋为中用才是最实用的。例如,董仲舒改造儒家变为儒术,是以文化宗教为底层传统去维系汉朝统治。而南北朝与隋朝时,日益东进的佛教文化,逐渐与儒家、道家影响力并列。经由统治者改造,它也变为支持统治权的一种文化。

对于李世民来讲,西天取经的缘由主要是为消除自己登上权力巅峰而背负的累累血债。之前由于地府三堂断案,李世民见到了许多来向其索命的冤魂。还阳后,李世民开办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法会,聘请各地高僧,就是为了度化死在他手下的那些冤魂。此时,作为佛教大乘佛法传播者的观音菩萨告知李世民,小乘佛法并不能帮助他度化冤魂,只有去印度取得大乘佛法才能解决他的心病。

在取经的缘起这件事中,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采取不一样的手段,使得统治者对神权有所畏惧。道家代表的地府让李世民看到了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能够掌控他的生死,而佛家代表的观音菩萨让他找到解决的方案。《西游记》对佛教肯定为主、尊崇较多,贬损虽有,但不多。所以,佛教势力的扩大是当时《西游记》写作的宗教背景。

2.道家势力衰减

从蟠桃大会的糜烂浮躁,到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派兵遣将的捉襟见肘,原本代表本土正统的道家势力却不堪一击,实质上反映了道教体系中的派系之争和管理漏洞。例如,二郎神作为唯一能够与孙悟空对抗的天神,却仅仅与梅山兄弟驻守灌江口。而孙悟空进攻南天门,真正以命相搏的却只有赵公元帅一人。甚至作为道家最高代表的玉帝,“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里,也常常表现出“公道不在玉帝、而在悟空”的倾向。另外,书中的妖怪很多都是方家、术士、道人,他们多以怪诞的方式蛊惑人心、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书中的车迟、比丘、灭法等国国王都是受了妖道的蛊惑而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这些实质上表现出作为本土最高教权的道家势力大大减弱。由于道家领袖无力保护自身,那就更没有能力去庇佑信徒。

(二)妖精修炼事业的艰难

1.占山为王,圈地劫人

“占山为王,圈地劫人”是《西游记》中多数妖怪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由于天庭的松懈管理和荒郊野岭的地理优势,《西游记》中所出现的山山水水基本都被妖怪控制。妖怪所做的事情基本都是劫人、食人肉、掠劫金银,只有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和金翅大鹏等上层妖怪才会从事一些其他事业,如修炼仙丹、法宝等正道事业。而金翅大鹏更加体现了作为一个妖精的政治理念,他杀光狮驼国所有男女,将一个纯妖的世界搬入人类的世界,并尊崇人类原来的行政系统,让青旰桶紫笞镇边防狮驼岭,可以说金翅大鹏费尽心思建立一个属于妖的极乐领土。然而占山为王,必须承担随时被剿灭的威胁,还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例如,孙悟空原先为妖之时,统一军事化训练猴兵和七十二洞妖魔。而当孙悟空对抗天庭失利后,花果山就常年受到欺压。来自神佛妖三方势力的围攻,使得占山为王在西游世界中变成了一件极其需要勇气和承担后果的事情。所以,作为领导者要有相应的经营能力和领袖风范,另外也需要多方势力的联合和支持。在这一点上,全书最成功的妖精大概只有金翅大鹏和孙悟空。

2.奉献自由,为仙佛仆从

成为仙佛仆从是妖怪的另一种事业出路。就好比现实世界的公务员,且不说这个挑选的过程有多残酷复杂,就以成为仆从后的待遇来说,也就好比皇宫之内的太监和宫女,除去完全被剥夺自由的代价,妖怪还要时刻面临替别人顶罪的风险。以另一部知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榜》来说,女娲指使狐妖整垮商纣王,最后却将狐妖作为顶罪羊交由姜子牙消灭。这类事件在《西游记》中也有发生,例如,九九八十一难中就有很多是神仙的仆从下界完成任务,最后在他们主人营救时,只会说声是观音安排的,然后大家一副原来如此的了然样,甚至还会感叹菩萨的良苦用心。另外,也有很多仙佛的仆从是由于对原先环境的不满才下界为妖,渴望重新获得自由或矍椤

二、白骨精的外在条件:单打独斗的“个体户”

(一)没有上层背景

白骨精作为一个妖精,可以算是《西游记》中比较弱势的。她没有高强的法力,也没有什么背景支撑。人们可以从原文中瞧出些端倪:“好大圣,念动咒语,叫当坊土地、本处山神道:‘这妖精三番来戏弄我师父,这一番却要打杀他。你与我在半空中作证,不许走了。’众神听令,谁敢不从?都在云端里照应。”当地的山神土地在生死关头,也没有出面阻拦白骨精,由此可见白骨精并没什么仙佛界的背景。但是,前两次孙悟空打的时候,山神土地并没有出来帮忙,而且事后也没出来帮助大圣澄清事情。由此可见,平日里,白骨精和山神土地还是有往来的。从身份上看,他们毕竟是天神,要消灭妖精。而从情分上,与白骨精相处多年,还是要网开一面的。但是,白骨精没有过硬的上层背景,所以迫于大圣的压力,山神土地还是将白骨精的退路封死。没有上层背景,那么思量来,思量去,白骨精这样的妖精想要咸鱼翻身,大概只能跟命运赌一场。只能走捷径,吃了唐僧肉就能够长生不老,能够得到形神不灭的丰厚报酬,才能在妖精的世界里走上上层道路。

(二)没有同类支持和强悍的实力

从书中来看,白骨精的法力有限,根据原著中记载,她所表现出来的法力也只有变化为人、腾云和解尸法。这点粗糙的实力用来对付强者孙悟空,实在是有限。如果以法力来分等级,那么白骨精也只能算做是一个下级的妖怪。同时,她也没有强悍的法宝能够与孙悟空抗衡。凭借她当前的实力,想要在妖界有一番作为也是极其困难的。

人们不妨再回到原著中,看看白骨精的居住环境:“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所有的妖怪和动物都没有统一的管理,由此可见,白骨精虽然是当地最强的妖怪,却不能将所有的妖物为己所用。《西游记》里的那些妖精,基本都有个洞府,有一群摇旗呐喊的小妖,但是唯独这白骨精没有随从或部下,原著里只是说她“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白骨精所有的出场背景似乎都在阴风乌云里完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白骨精能力的局限性。

三、白骨精的内在形象:狡猾固执的“阴谋家”

(一)了解人性复杂,善于抓住矛盾

白骨精作为一个潜灵,在她成精之前,就是从人类社会中生长出来的,所以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她能够迅速抓住人类之间的矛盾。她很好地分析出师徒之间因为饭食问题而产生的不快。所以,她乘孙悟空摘桃之际,化作一个斋僧的妙龄女子来接近唐僧。男人尤其容易在漂亮女人和美食面前放松警惕,从而掉入陷阱,特别是猪八戒这类食色之徒。原文中这样叙述:“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那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人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白骨精的表演有些过于热情,一般平民百姓遇到唐僧师徒四人只会感到惊恐、害怕,因为在外形上,猪八戒和沙僧一个犹如妖怪,一个状似修罗,普通人面对此类丑恶事物必然会敬而远之。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小媳妇,竟然能够如此淡然,这就是白骨精的疏忽之处,但是同时也反映出猪八戒的熏心,面对美色和美食毫无抵抗力。吴承恩在此处恰当地用了一句话:“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可见白骨精充分把握住猪八戒的人性弱点。此后在被孙悟空识破后,她又巧妙地化作老婆婆、老公公,将整个骗局完整化。从人性伦理道德层面,白骨精利用这个骗局,不断从道德上拷问不明真相的师徒三人,使得唐僧陷入一种心虚的状态,而通过猪八戒的不断挑唆,这种矛盾不断被放大,使得唐僧将爆发的矛头指向孙悟空。白骨精利用矛盾,设计骗局,说明她洞察人性十分透彻。白骨精的一系列行动使得取经团队中出现内讧,足以反映出她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超高的情商作为。

(二)迎y而上,锲而不舍的死磕精神

白骨精作为三打白骨精片段中最重要的人物,她所表现出的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很值得人称道。如果白骨精在某个环节放弃了,就不会有三打这一说,也不会将取经团队中的矛盾完全暴露出来。原文中,白骨精在三次行动前都做了心理准备。第一次抓捕唐僧,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到了第二次时,书中这样描写道:“他在那云端里,咬牙切齿,暗恨行者道:‘几年只闻得讲他手段,今日果然话不虚传。那唐僧已此不认得我,将要吃饭。若低头闻一闻儿,我就一把捞住,却不是我的人了?不期被他走来,弄破我这勾当,又几乎被他打了一棒。若饶了这个和尚,诚然是劳而无功也,我还下去戏他一戏。’”白骨精了解孙悟空的手段,心理虽是矛盾的,但是依旧决定铤而走险。再来看下第三次行动前,白骨精的表现:“那怪物在半空中,夸奖不尽道:‘好个猴王,着然有眼!我那般变了去,他也还认得我。这些和尚,他去得快,若过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若是被别处妖魔捞了去,好道就笑破他人口,使碎自家心,我还下去戏他一戏。’”从这三段文字中能够看出,白骨精虽然了解到孙悟空的强大,但是一次次地安慰自己,给予自己勇气,继续与孙悟空斗智斗勇。三个“戏他一戏”,表现出她自我安慰、自我鼓励的精神。

(三)赌徒心理,强烈渴望成功

白骨精的冲劲固然值得人们赞赏,但是其孤注一掷的行为,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她的赌徒心理。原文中“那唐僧已此不认得我,将要吃饭。若低头闻一闻儿,我就一把捞住,却不是我的人了”一句已经表现出白骨精的侥幸心理。

白骨精渴望成功固然没有错,但是在后来的行动中已经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望。这也反映出白骨精内在的弱点。强烈的赌徒心理让白骨精失去了清醒的判断,或者说在行动之前,白骨精没有合理的二次方案,最终被孙悟空消灭,一切都化为乌有。此外,文中说:“向西四十里就不为我所管,若被他处妖怪略去,岂不笑破他人之口。”可见放过唐僧会对白骨精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丢掉颜面和成仙得道的机会,另一个则是隐性的,即白骨精的实力会暴露在其余妖怪面前,她的地盘――白虎岭会受到其余势力的干预。在这种后果的强烈刺激下,白骨精选择孤注一掷,以至于自己被消灭。

(四)行动单一,不懂得从根本变革

从文中人们可以看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不断变化,却一次次被孙悟空识破、击倒。从小姑娘到老婆婆再到老公公,虽然外形发生了变化,但是白骨精的执行手段没有丝毫改变,都是想要接近唐僧,然后掠走唐僧。在了解到孙悟空的手段后,白骨精缺乏对自己的行动反思,没有从本质上变革执行的手段。自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的检视,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反思、忏悔、反省等皆有相通之处。

白骨精第一次是险些得手,这是因为唐僧师徒等人正好肚中饥饿,且孙悟空不在跟前,这是一个相对松懈的下手环境。第二次直接被孙悟空当面击垮,孙悟空已经识破白骨精一回,而且唐僧等人心虚,急于上路,此次的环境已经失去了天时,白骨精只能利用师徒内部的矛盾。第三次,师徒的矛盾被放到了最大,但是孙悟空因为受到前两次戏弄,一心想要杀死白骨精,所以白骨精此时已经处于危险境地。白骨精面对的绑架环境已经出现了变化,作为劫匪,却没有改变自己的绑架策略,依旧是老套的行动路线,没有从根本上总结经验,改变策略,这也是白骨精失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四、白骨精形象的现代启示

(一)西游草根阶层的反抗

白骨精所代表的是西游世界中的一众草根形象,“把握‘草根’一词,要抓住两点:一是非高等,二是其功能。”与其他底层的草根妖怪不同的是,她属于有一定能力的草根妖怪,尽管如此,处于和她同等级的妖怪基本都有自己的根据地和自己的准军事化力量,而她没有。她作为白虎岭的首领,却没办法将整个白虎岭运营成一个团体,她仅仅想要通过个人力量去达成目的,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就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但是,白骨精的行为可以看作是整个草根阶层的反抗,作为草根阶层,他们没有可依靠的组织力量,也没有实践理论的指导,他们想要成为上层人物,只能通过某些特定手段,而吃唐僧肉正是一种增值手段,吃了唐僧相当于变相击败了孙悟空,会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二)社会舆论的不良引导

在《西游记》中,除开某些女妖动了凡心,想与唐僧成为夫妻之外,大部分妖怪都以吃到唐僧肉保持长生不老为目的。那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吃唐僧肉能够长生不老”这个传言是如何流传出来的?虽然没有严格的学术考证,但是在现代人关于西天取经故事的多元解读中,有一种观点颇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这种观点认为,这个流言是观音自己散布的,目的在于使取经这项事业显得更有难度,扩大影响。但是不管怎样,这个传言在唐僧踏上取经之路时,就已经成为妖界承认的事实。而对于白骨精这样的妖怪而言,她没有能力去考证这个传言的真实性,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她决定铤而走险。其实不只是白骨精,那些一心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又何L不是如此呢?由此可以看出,正是草根阶层的另一面局限性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即纯粹的欲望主义和捷径主义者占据了大部分的西游草根阶级。他们多数的舆论意见成为社会传播的主流,吃唐僧肉这一事件被炒作成含有多样附加价值的行为。这样的不良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是造成白骨精掠劫唐僧的重要诱因之一。

五、结语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6

人是人,妖是妖,人何以变成了人妖?人妖现象又何以演变成了“人妖文化”、“人妖经济”?泰国大概是始作俑者。有一句广告语,叫做“不看人妖,等于没到泰国”。有关资料显示,泰国人口仅为6000万,每年竟有700万境外游客蜂拥而至,给泰国带来了高达7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大批游客涌向泰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看人妖表演。人妖现象在泰国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产业。

何谓人妖,其实就是通过药物和培训,使男性的形体逐步体现出女性的特征。男非男,女非女,谓之人妖。走向人妖之路,或因被人贩子拐骗,或因家庭贫困由父母出卖,间或也有极少数向往人妖生活自愿为之的。无论何种原因沦为人妖,通向人妖之途是痛苦的:药物的摧残,训练的严酷,性别的错位。舞台生活是难堪的:客人的骚扰,同伴的排挤,红颜的易失。结局是惨烈的:社会的歧视,爱情的渺茫,寿命的短暂。人妖在舞台上无论如何风光,人妖与太监一样其实都是玩偶,只不过太监是皇室的玩偶,人妖是民间的罢了。

不知从何时起,国人对人妖也来了兴趣。在曼谷,在芭堤雅,观看人妖表演的以中国游客居多。不仅男游客看得如痴如醉,而且巾帼不让须眉,据说女游客在观看人妖表演时还存在着某种羡慕和嫉妒的心理。因为人妖的形体比一般的女性更趋完美,舞台表演更是风情万种。于是乎,有人动起了歪脑筋,开始在国内的一些地方组织起人妖或变相的人妖表演,牟取暴利。以至于文化部、公安部早在2002年年底就紧急发文:严禁组织或从事脱衣舞、人妖表演等色情演出。

人妖是不幸的。走上人妖道路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华丽、风光、妖艳的背后,是酸楚和苦涩。人妖表演基本上是色情的。由于人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演者和观者较少道德上的顾忌,因而人妖的表演更加出位,大胆,甚至。人妖的幕后生活往往也是污浊的。同性恋、、自虐、吸毒是其生活的一种常态。

可是,当我们带着一种不屑而又偷窥的心态,带着一种排斥而又欣赏的思维,带着一种欲拒还迎的意念看待人妖这一现象时,“人妖文化”,离我们就已经不远了。

“人妖文化”与“太监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本质上都是以扭曲人性、违反天伦、自虐或他虐的畸形文化。太监文化是古代中国的“国粹”,但太监文化毕竟藏匿于深宫大院,属于皇帝或皇族专有的文化。而人妖文化却不同,它流行于市井之间,属于市民的文化。“太监文化”更多的属于奴性文化,他虐文化;“人妖文化”则更多的属于色情文化,自虐文化。正是因为“人妖文化”具有表象上的风光及色情,手段上的功利及满足,心理上的与遐想,如果主流文化失守,“人妖文化”及其衍生品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一旦人妖现象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产业,哀莫大焉。

人妖是舶来品。地下的人妖表演进入国内也还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尚属罕见,但应引起我们警惕。撇开人妖表演这一单纯的“人妖文化”形式不谈,如今,西风日渐,泥沙俱下,血腥、色情、暴力、、同性恋,已是见怪不怪了。业界批量制造美女俊男,无医学事由的性别改变,克隆人技术的迟早滥用,自然法则已显得无能为力。“人妖文化”一旦泛滥,直接后果是对人性的漠视,性别的迷失,欲望的膨胀,色情的张扬,灵魂的扭曲,医学的堕落,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可以不择手段的邪恶风气。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妖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色情文化,娼妓文化尽管自古有之,但始终登不了大雅之堂。而今,社会的宽容,传媒的推波助澜,出版、影视业界的急功近利,主管部门的放任、渎职,致使经过华美包装的带有浓厚娼妓文化色彩的“人妖文化”有可能在我国登堂入室。

“人妖文化”,离我们还有多远?

为了防止莎莎这样的少年被拐骗出境,打击制造人妖的跨国犯罪活动;为了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拒绝“人妖文化”,拒之于国门之外!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古英语史诗;电影;《贝奥武甫》;改编

电影《贝奥武甫》改编自英国撒克逊人的同名长篇史诗。该史诗主要讲述了贝奥武甫的英雄事迹,是流传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英语长诗,在欧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07年,真人动画电影版《贝奥武甫》的推出,带广大读者重温了中古世纪的魔幻场景。影片中,华纳兄弟公司采用了最前沿的三维动作捕捉和三维扫描技术,逼真的场景效果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本文从剧本改编角度入手,通过与原文学著作的对比,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看《贝奥武甫》从古英语史诗到电影的改编。

一、情节

古英语叙事长诗《贝奥武甫》完成于公元9世纪,全诗3 182行,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瑞典南部高特族的贵族青年贝奥武甫听说丹麦赫洛斯国王的宫殿受到妖怪格兰代尔的侵袭困扰之后,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带了14名勇士在风暴肆虐之夜渡海前来相助,当晚贝奥武甫和勇士们留宿宫殿,欢歌笑语,惊怒妖怪格兰代尔来袭,贝奥武甫臂力惊人,空手和格兰代尔搏斗,最终扭断妖怪手臂使其重伤而死。第二天晚上,格兰代尔的母亲前来报仇,并劫走了国王的一个重要谋士,贝奥武甫和同伴顺着血迹追赶至其居住的海底洞穴,生死搏斗中发现了古时巨人留下的鹿剑,才得以砍下女妖的头颅,为丹麦斩妖除魔。第二部分讲述贝奥武甫回国后被拥为王。在他统治国土50年的时候,当地守护财宝的一条火龙受到惊动之后喷火烧毁附近的村庄,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贝奥武甫不顾年老体衰,奋勇和火龙搏斗,后来在一名年轻武士的帮助下,斩杀了喷火巨龙,自己在战斗中也身负重伤。贝奥武甫留下遗嘱,让人们把他的尸体火化后埋在山上,修起坟冢,像灯塔一样为航海的人指明方向。史诗的最后是英雄的火葬仪式,在人民的哀悼声中结束。

影片在遵循原剧情结构的基础上,补充了原诗歌不连贯的部分,添加了调动观众兴趣的新情节,从而把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首先,妖怪格兰代尔和喷火巨龙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赫洛斯国王和贝奥武甫与邪恶女妖结合先后出生的儿子。女妖魔力巨大,对峙中用种种丰厚的条件加以诱惑,包括国王的地位,目的只想得到一个儿子。赫洛斯国王和贝奥武甫抵制不住美色和权势的诱惑,最终都顺从了美貌女妖的意愿。其次,影片中间穿插了一些小片段,如赫洛斯国王寻欢作乐、贝奥武甫游泳比赛中遇见女妖、贝奥武甫成为国王后征战各地等。这些片段的运用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影片的内容。而且,为了保证结构的紧凑和叙述的流畅,影片中增添了黄金号角这一重要线索。黄金号角的第一次出现是在丹麦王国的宫殿,当时赫洛斯国王许诺贝奥武甫如果能够铲除妖怪格兰代尔就把这宝物赠送与他。后来贝奥武甫带着黄金号角来到女妖的海底洞穴时,在女妖的魅惑之下与女妖私下达成交易,黄金号角自然落入女妖囊中。喷火巨龙的滋事表面上看来是黄金号角重回贝奥武甫手中破坏了契约,实际上只不过是挑起事端的借口,法术无边的女妖想要留住它的话,不可能让一个逃跑的奴隶捡到。英雄的葬礼之后,象征诱惑与死亡的黄金号角出现在海滩上,王位继任者威拉夫面临着前两任国王的抉择,影片开放的结尾给观众以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影片对原诗歌情节上的处理,既符合了电影的表达需求,也增强了其视听效果和节奏感,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二、人物

史诗中的贝奥武甫被描述成一位民族英雄,他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当他得知丹麦王国遭到妖怪侵扰之后毅然前往救援,为他国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与代表恶势力的妖怪展开殊死搏斗,品质难能可贵。而且贝奥武甫对友恭顺、对敌勇猛的态度使得他不仅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理想英雄,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完美的道德骑士。成为国王之后,贝奥武甫无私无惧、爱民如子的行为使他受到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并最终为拯救国家和人民脱离苦难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而,原著中的贝奥武甫被塑造成了武士的楷模和理想的国王这一双重形象。

而电影没有遵照史诗把贝奥武甫塑造成完美无瑕、意志坚定的战神。而是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鲜活人物。贝奥武甫是英雄,但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愫。和别人游泳比赛遇到美丽女海妖的时候,他迷失了自己;面对格兰代尔美貌母亲的肉体和许诺的权势诱惑,贝奥武甫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放弃了屠妖任务,犯了和老国王同样的错误,生下了喷火巨龙的儿子;而且在晚年的时候瞒着王后包养了一个年轻女人。正如影片中年迈的贝奥武甫在迎战喷火巨龙前对深爱的王后所说的那样,“记住我,不是以一个国王或英雄的身份,而是一个凡人,会犯错的凡人”。但是贝奥武甫身上的缺点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英雄人物,不再神化的英雄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拉近了英雄与观众的距离。

史诗中的丹麦赫洛斯国王年轻时也曾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年老体衰后,面临妖怪的侵扰,他深知不能逞往日之勇,因此期待外部力量的介入,以帮助他化解危机。当贝奥武甫和他的勇士来到丹麦之后,赫洛斯国王慷慨地犒赏了他们。在格兰代尔及母妖被铲除之后,赫洛斯又不失时机地以金银财宝将贝奥武甫送出丹麦,以保全他的权利地位。但在另一方面,赫洛斯国王的软弱也暴露无遗。面对妖怪的侵害,他贪生怕死,寄希望于他人来拯救自己的国家,象征他毕生功绩的宫殿也终将毁于战火之中。

电影中的赫洛斯国王出场就给人以大腹便便、只顾寻欢作乐的昏君形象,其实他也是一个英雄,一个极易被忽略的英雄。赫洛斯国王被女妖诱惑生子,当看到自己丑陋的妖怪儿子格兰代尔在自己的宫殿里虐杀子民的时候,赫洛斯国王没有仓皇逃命,而是勇敢拔剑应战,明知死路一条,还是要为自己当年的错误做出小小的弥补,哪怕起不到作用,也要为捍卫国王的尊严和弥补自己的错误而战。贝奥武甫从女妖的海底洞穴返回后,赫洛斯国王明知贝奥武甫没有铲除女妖,还是让出王位,然后充满悔恨地跳下城堡自尽了。虽然赫洛斯国王的自尽是一种逃避,但在贝奥武甫继任后自尽,并没有置国家子民于不顾。想当初,赫洛斯国王的确曾经英勇弑龙,知晓龙颈的弱点,这对贝奥武甫晚年的屠龙壮举具有决定性的帮助。

电影中最有创造性的改编之处在于对格兰代尔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史诗中的妖怪格兰代尔和看守财宝的喷火巨龙,在影片中成了她和两任国王的孩子。而且与传统影片中面目丑陋狰狞的老巫婆形象截然不同,这位“邪恶之母”竟是一位绝色美女,“她,神秘优雅,美丽大方,活力四射,性感撩人,轻柔的嗓音和沉静的表情充满致命的诱惑”。面对如此尤物,影片中的贝奥武甫非但没有像史诗中那样将其杀掉,反而失去了反抗的力量,英雄气概荡然无存,屈从于女妖提出的交易。而且在影片结尾,我们还可以推知她会接着引诱新任国王,继续下一个邪恶之子的轮回。

三、主题

古英语史诗《贝奥武甫》反映了氏族部落社会的价值观念。对武士而言,勇敢和忠诚是最崇高的美德。他们凭借勇敢来不断完善自我,而且在最终被命运战胜的时刻,必须做出最英勇的举动。这样他们的事迹就能流传千古,为后人歌颂。贝奥武甫年轻时斩杀妖怪格兰代尔和女妖,年老体衰时依然奋勇迎战喷火巨龙,勇敢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到了极致。忠诚也就是忠于国王和人民。史诗中高特国王死后,王后欲立贝奥武甫为王,他没有接受,而是忠心耿耿地辅佐王子,直至后来王子死后才继承王位。贝奥武甫与火龙搏斗中身受重伤,临死前非但没有哀悼自己的不幸,反而为能够给自己的人民获得巨大的财富而心存感恩。由此可见,原史诗的内容严肃恢弘,善恶二元对立的主题彰显无遗。

而电影《贝奥武甫》则淡化了英雄身上的“神性”,反之对英雄身上的“人性”及“魔性”做了深入的挖掘。影片中的邪恶之母拥有绝色的容颜,却是人类欲望的化身。她在成就英雄光辉荣耀的同时,也造就了邪恶之子,作为英雄如何获得荣誉的不光彩证明。人与欲望结合产生的邪恶之子最终又会向人类施展报复,摧毁的正是人类自己,也就是说人类是自己在毁灭自己。影片中的贝奥武甫,身负英雄与凡人的双重使命。感悟到自己的欲望给人类带来的可怕后果,年迈的英雄贝奥武甫比老国王勇敢了很多,他没有逃避责任,寻找他人为自己的过错收拾残局,而是选择对自己的野心和贪欲带来的后果负责。迎战喷火巨龙时毫无畏惧地自断一臂,就是为了弥补自己过去因难抵美惑所犯的错误,做过去由于懦弱而没做的事情。最终亲手杀掉自己的怪物儿子,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贝奥武甫死得壮烈,为国家带来暂时安宁的同时,自己也从多年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但是他个人的欲望终结了,他人的贪欲呢?邪恶之母依然会寻找下一个目标,影片结尾王位继任者威拉夫慢慢向大海深处的邪恶之母走去,使我们不禁担心,欲望将会续演,灾难重会降临。影片主题一反古英语史诗中原始的善恶二元论,突破了传统影片中“英雄神化”的做法,将观众引入对人类欲望的思考:无节制的野心和贪欲必然招致灾难性的后果,人类最终摆脱灾难的希望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动。

综上可见,电影《贝奥武甫》对原著创造性的改编使得故事内容更加紧凑,情节上的噱头使影片更具可看性,同时也保证了票房的收入;通过彰显英雄身上的“人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影片革新了原诗歌中关于英雄的定义,不再神化的英雄贴近百姓生活,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影片突破了文学原著中善恶二元对立的原始主题,改变了人类社会中只存在黑白两种道德的观念,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流传至今的古英语史诗,回归人类社会的多元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王守仁,方杰.英国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贝奥武甫[M].冯象,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2.

[4] 陈才宇.试论《贝奥武甫》的思想与艺术[J].杭州大学学报,1992(04).

[5] 刘乃银.英雄与怪物:《贝奥武甫》中对人类理性的呼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05).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妖魔;教育;教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31-01

《西游记》历来为我们所熟知,书中敢做敢为的孙悟空、懒惰贪吃又好色的猪八戒、一心向佛又有点迂腐的唐三藏等等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中是否只有唐僧师徒等正面形象才具有教育的意义呢?我看不尽然。

一、对妖魔的教育

《西游记》给我们最为直接的印象是八个字:西天取经、降妖除魔。将其与“教育”二字相联系,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对孙悟空的教育”、“对妖魔的教育”。“《西游记》中描述了孙悟空、红孩儿、小鼍龙三个“不良少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其次是老师重智轻德,并可知转化这些"不良少年“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是强制教育,二是关爱教育,三是用其所长,四是纪律的约束。”

(一)对孙悟空的教育

“孙悟空”就是《西游记》中最厉害的妖。在《西游记》书中第三回到第七回这几回中,孙悟空俨然就是我们所说的“妖”。为什么这么说呢?孙悟空大闹龙宫、地府、天庭,目无法纪。在敖广表文中第一次被称作是“妖仙”,在冥司秦广王表文中被称作“妖猴”。要想让这样一个法力强大而又不服管教的“齐天大圣”走上正途,真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真正教育好这只猴子,关凭几句道理是不管用的。

孙悟空与与佛祖斗法,终被压五指山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教育方法的问题,佛祖利用孙悟空的自大,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弱点,收服了孙悟空,这便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手段。但这并不是对其的终极教育,对孙悟空真正的教育是在唐僧揭开佛旨的哪一刻开始的。是的,漫长的取经路才是对孙悟空心智的真正考验。面对师父的迂腐、猪八戒的懒惰、妖怪的斗法,孙悟空斡旋于其中,斗智斗法,并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成为当之无愧的战斗胜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一旦悟空生事,这紧箍咒便是对其最好的惩罚。一松一紧,于无形中对悟空进行纪律的约束。由此可见,与菩提祖师相比,佛祖给予孙悟空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对山妖木怪的教育

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大致有48人,当然不包括一些小妖小怪的。在《西游记》中有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山妖木怪”,这些大部分是动物,也包括一些植物。除开黑熊精、红孩儿、铁扇公主、蜈蚣精这四人得以存活,其余的基本是以死亡告终。黑熊精只是因为贪财而起的歹念,对其进行体罚――看守观音后山足矣。红孩儿说到底还是个孩子,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期,只要予以正确的引导是不难使其走上正道的,观音本着我佛慈悲之善念收其为善财童子。铁扇公主本来无意伤害唐僧师徒,只是由丧子之痛引发对孙悟空的巨大仇恨,在几番斗法后,终也算是明白了。至于那蜈蚣精,得利于其手脚多,碰上了毗蓝婆,被用来打扫洞府,也算是用其所长,用劳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改造。

而那些原本是从天界逃脱出来的妖魔,如:黄风岭的黄风怪、宝象国的黄袍怪、平顶山的金角银角、乌鸡国的青狮王、天竺国的玉兔精等,也算是曾经受过天界的教化,或因机缘到了人间逍遥上一阵,一时迷了本性,为祸人间,或完成其风流宿缘,最终还是被主人带回天界,重新归正道。孙悟空降妖的过程中没有将这类妖一棒打死,也可以看作是用一种超出行政体系的社会力量感化、教化妖。

在这里作者显然不是以一种严厉的道德批判的态度来讽刺妖魔,而更多的是从“教化”的角度来阐述一种行善或作恶的结果。

二、妖魔对师徒及世人的教育影响

(一)妖魔对师徒的影响

《西游记》主题何在,有这样几种说法:“反封建说”、“英雄成长说”、“游戏说”、“追求真理说”、“知人论世”,而在这几种说法中我们都可以看见妖魔的影子,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看似天方夜谭的妖魔作祟,《西游记》还能否成为惊世之作。现在我想说的是妖魔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教育了唐僧师徒。

而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离不开妖魔,妖魔是教育师徒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作为反面教材在运用着,妖魔是检测师徒取经之心坚定与否的试金石。“小说第十七回曾予以点明: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即生于一念之间。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小说描写了八十一难的磨练,无非是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能反应一定的社会现实,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自然亦不例外。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在《西游记》所描绘的虚幻世界中,我们随处可以看见黑暗社会现实的投影――贪婪、凶残、阴险、狡诈以及官官相护,而这些特征我们也均能在妖魔身上找到,如太上老君坐骑落地为青牛精,太上老君的童子成了金银角大王,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均与狮驼岭的三个大魔头有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师徒四人的一种教育,教他们认清社会势态,坚定他们取经造福百姓的信念。

总结一下,我们不难看出妖魔对师徒的间接指导体现在三方面:斗妖之法、坚定信念以及世态人情。

(二)透析妖魔对世人的教育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西游记》中这些大大小小的妖魔们都体现了人类身上某种特性。每一类妖的“原型”都是被赋予了某种人性特征,或者说是人的某些弱点被妖掌握,并以此蛊惑人心。因此,《西游记》中的妖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人性。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这里形形的妖魔,都很合乎人情人性。在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中,也无形之中对世人起到提醒与教育的作用。因此这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并不让人产生恐惧与遥远的感觉,反而让人读得饶有趣味。

三、结语

鲁迅曾说:“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西游记》包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是一部轻松的充满教育色彩的教育读本。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从《西游记》所描写的这些妖魔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游记》几乎为我们展示一个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原本野蛮凶残的妖精却也显得有些可爱有趣。可以说是动物性、人性、魔性的统一体,并由此产生趣味性。一开始就没有给读者留下一种厚重说理的感觉,轻松地进入作者带给我们的意境。

《西游记》中妖魔的形象,不说作者是否存在美化妖魔的倾向,我觉得作者利用了视觉上美与丑的冲击来加深对师徒四人及其遇见的妖魔的印象与对比,增加读者的兴趣。妖魔不是恐怖的,妖魔的洞府乃至整个降妖过程都不是血腥的,这一切都是以浪漫为基调展开的,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无论是对妖魔的教育,还是对师徒的指导抑或是对世人的教育都可以说是成功的。我想作者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让读者喜欢上这部作品,更是在一种松弛有度的环境下,对后人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重印).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9

中国互联网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之后,先行者有的已经作古,后来者有的已经长大,格局日渐成型。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还会有新生力量挑战现有格局,但至少在一两年之内仍难见江山撼动。

马云是神

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经在美国上市,创造了历史性的IPO记录,俨然中国信息产业的象征,再加上不久也会上市的蚂蚁金服,一个市值至少5000亿美元的商业帝国基本打造完成。这等伟业如果不能和已经成神的乔布斯苹果相比,也可以在中国封神。

更重要的是,马云作为这个帝国的精神领袖,战略布局和市场实施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对错留待后人评说,至少在现在已经是神气十足。

腾讯是仙

之所以说腾讯,而非马化腾,是因为,在二马相争中,马化腾显然不是靠个人魅力来取胜,腾讯更重视公司整体的影响。

腾讯是靠修炼而来的,各种产品在不断的修炼之中逐渐打造出精品,就如同潜心修行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成仙一样。仙家是虚无缥缈的,仙家是为所欲为的,腾讯利用自己的得道而不断向周边扩展产品,法力越来越大。

百度是人

百度是个精明的人,正在努力做圣人,产品中规中矩,战略发展也是平稳进行,就如同苦练修行普济众生的人。在互联网江湖中,百度拥有很强的地位,各路凡人站主都需要顶礼膜拜,可面对神仙的打压,人也只好忍气吞声,须待修炼成圣人以后才能发威。

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甚至像打车这样的局部冲突中,百度被神仙拉开差距,仍在独自做圣。人是没有法力的,只能靠一身正气和刻苦努力,说不定就人定胜天!

小米是妖

小米是个妖精。说是妖精,因为小米是大自然的化身,会愚弄人类,但没有恶意。小米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妖气,连那个风口理论也是带着妖风。

在这个互联网宇宙已经被神仙统治的时代,也只要像小米这样的妖才能有出头的机会。神仙会有点嫉恨,可总是会接受,有人说人妖会组合,我们倒觉得很难。

360是魔

说到360,不得不把其看作妖魔,听起来就非常恐怖,魔界向来与人不共戴天,甚至以吃人为乐趣。魔敢于和人斗,也敢于和妖斗,在与仙的斗争中却总是得不到便宜。

魔看起来很吓人,实际上,魔的产生是人的定力不够,慧根不净,至少气定神闲,魔力就无法施展。魔也有另一面,是元始天尊创造出来试验学道者的黑脸角色,是互联网公司成色的试金石。

京东是怪

在中国互联网江湖中,京东绝对是个怪物,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是轻公司,重心在网络上,可京东偏偏将核心竞争力放到了物流线下,却奇怪的成长为强者,可能是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

京东的怪异成长路径,也造就了独特的发展战略,在神仙统治的电子商务领域异军突起,这真的是只有怪物才能做到的。

其他一群小鬼

除了以上的神仙人妖魔怪,就剩下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等于是螭魅魍魉一样的小鬼在乱舞,各有特色可总是成不了气候,厉害一点的成了阎王,如乐视、新浪、搜狐等等,其他的就只能站在两班当差。

不过,千万不要小瞧了一班小鬼的能力,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弄不好哪一家就会在未来升入仙班或者转化为人。

谁是佛?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10

在电力、教育和科技普及之前,日本人用妖怪来解释许多神秘的自然现象。下面介绍日本最出名的6个妖怪:

狸猫――一只喜欢恶作剧的小动物

狸猫喜欢变身,跟粗心大意的人搞恶作剧。它的真实原型是貉,一种有着棕灰色皮毛、耳朵短小的犬科动物,生活在山林中,昼伏夜出,以鱼虾和鼠兔为食。貉本是普通狸猫,得到仙气变成妖精,靠一片树叶就能变出千种模样,还能施催眠术。最出名的是狸猫们的神奇,具有很好的移动性、伸缩性和弹性。它们可以派上各种用处,从防雨到打鼓,甚至可以充当临时武器。

寓意:

狸猫们特别喜欢吃好的喝好的,恶作剧并不带什么恶意,只是提醒人们要小心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它们很可能是假的,世界上有很多骗子在等着利用人们不劳而获的心理获取利益呢。日常生活里,日本人常常会摆一尊微笑的矮矮胖胖的狸猫像在商铺和餐馆门口,希望迎来好运。

天狗――日本的武功大师

传说里有两种天狗:较早的是“乌天狗”(即乌鸦天狗)和后来的“大天狗”(即长鼻天狗),前者是长着羽毛翅膀的鸟脸人形怪物,后者与人类的长相更加相近。

天狗通常体型巨大,通体赤红,还有个长长的大鼻子,总是手持羽扇和宝槌。它们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难以想象的超能力。天狗的背后生有一双翅膀,可以自由翱翔于空中,而它手中所拿的扇子,只要轻轻一挥,许多大树便连根拔起。更奇特的是它穿木屐。不同于普通日本人穿的二齿木屐,它的鞋子只有一个齿。

寓意:

人们相信,天狗身怀绝技,日本最顶尖的武士也要拜它为师,其中最有名的是京都鞍马寺的鬼一法眼。天狗除了有高超的格斗技巧外,还精通“传音入密”,可以附在人身上。现在,日本人对于天狗的尊敬大于恐惧,天狗面具在餐馆和家庭里都可以见到,人们把它视为大山和森林的保护神,默默地要求人类保护它所守护的好山好水。

河童――从小妖到精灵

河童指“河的孩子”,体型大概只有人的四分之三,有着青蛙般的皮肤,嘴巴尖尖的,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手上有蹼,背上是乌龟壳,最出名的是头顶有个能盛水的凹槽,还特别喜欢相扑。碰到河童逼你相扑怎么脱身?你可以要求河童不停鞠躬,这样一来,它头顶凹槽里的水会倒出来,那里的水越少,河童的力气越小,也就不会对人造成危害了。

寓意:

在日本文化中,河童代表着在水中游泳时暗藏的危险。家长们常常讲述河童的故事来吓唬小孩子:不要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在水边玩耍。

二口女――不会撒谎的第二张嘴

二口女很美丽,只是她有个怪诞的秘密:头后面的长发下长着第二张嘴。虽然她能够把浓发里的第二张嘴掩藏一段时间,但是那张嘴有自己的思想,常常傲慢地低声嘟哝咒语,还会指挥头发像触角一样把食物抓来送到自己口中。有些传说里,二口女本来是正常女子,她之所以变成妖怪,是因为母亲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特别是那些厚待自己的小孩却虐待前妻孩子的继母。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女人过于压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话,她就会变成有第二张嘴的怪物――累积起来的挫败感总有一天会爆发,变成长在后脑勺的第二张嘴。

寓意:

无论一个人如何压抑自己的感情,他们的真情实感总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

小豆洗――只爱洗豆子的低调小妖

小豆洗住在深山老林里,爱用古怪的音调唱歌:"洗碗的豆啊,或者抓个人来吃啊,哗啦啦……”其实小豆洗基本不会伤害人。这种低调的小妖长着硬直头发,永远弯着腰,在溪涧里淘洗一萝红豆。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11

>> 试论宫崎骏动漫背后的日本文化元素 从端午看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龙猫》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樱花美学形象在日本文化中的解读 解读宫崎骏动漫中的“现实世界”和“异世界” 日本妖怪动漫作品中妖怪文化的解读探究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元素及对中国动漫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日本文化与日本文学之解读 感悟和服中的日本文化 解读电影《A山节考》中的日本文化要素 日本电影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日本猫文化在宫崎骏电影中的体现 台湾的日本文化 日本动漫的中华文化元素分析 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 论日本文化中的民族性 日本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渗入 日本文学中的庭园建筑文化 浅析日语寒暄语中的日本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②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M].卞立强、李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52.

③邱紫华、王.东方美学范畴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61.

参考文献:

[1]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绯雨霄.宫崎骏: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M].北京: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5.

[4]秦刚.感受宫崎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5]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叶渭渠,唐月梅.物哀和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12

一、惟才是用的治国理想

《西游记》以前七回为界,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前七回着重写孙悟空与神佛的矛盾斗争,从第九回起着重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勇斗妖魔鬼怪的取经故事。在前七回孙悟空是一个勇于反抗的英雄形象,他出世那时就曾“目运金光,射冲斗牛”,后来经过泛海学艺,习得惊天本领,大闹龙宫、地府后引起了天界的注意,玉帝才在太白金星的劝导下招他上天为官。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孙悟空是个英雄,但他首先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凭借敢于冒险的精神,发现了水帘洞,为众猴造福,才被推举为猴王。他凭借广大的神通,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大闹冥府,勾除了猴类的生死单;大闹天宫,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第7回)。有人认为前七回孙悟空的形象反映了明代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孙悟空大闹龙宫是为了取得趁手的兵器,换句话说是为了取得适合他才能的武器装备。即使孙悟空不取这金箍棒,它放在龙宫中也是块废铁。更何况孙悟空和龙王是邻居关系而不是被统治和统治之间的关系,怎么能说是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呢?在生死关系上孙悟空和阎王虽有被统治和统治的关系,但长生不老的权利是任何神佛都有的,为什么拥有不低于神佛神通的孙悟空却不能享有这一权利呢?孙悟空和玉帝倒是有被统治和统治的上下级关系,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因是“玉帝轻贤”,没有尊重他这个“天生圣人”。第一次请他上天,只安排他作了个未入流的“弼马温”,他自然不服:“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第4回)”第二次请他上天,依着他给了个“齐天大圣”的空衔,却“有官无禄”,不让他参加蟠桃大会,他才偷酒盗丹,反出天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不仅从来就没有从制度上否定天界神佛的统治,甚至还一直向往“高迁上品天仙位,名列云班宝篥中”(第3回)。因此前七回中孙悟空所反对的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也不是统治阶级,而是玉帝的“甚不用贤”,他所追求的仅是与自己才能相称的社会地位,即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小说第九回以后则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艰难过程。在取经路上,孙悟空继承了闹天宫的精神,和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作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果没有孙悟空的得力保护唐僧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西天的。他仍然是一个“才人”。在这里孙悟空是一个“才人”形象,而唐僧则是一个有目的、有理想的洁身自好的“贤君”形象,“才臣贤君”正是到西天取得“真经”的原因。孙悟空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满腹诗书的“才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无施展的空间,于是就把怀才不遇的孤愤之情都内化到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中了,通过孙悟空的通天神通寄托了自己和邪恶势力作斗争,改造现实社会的崇高理想,把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做到的事情都淋漓尽致地宣泄到小说中。

二、渴望政治清明的社会理想

西游记所描写的天界和人界,实际上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天宫和地府看上去似乎十分神圣威武,其实却在神圣威武的外衣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就连最高领导也难免其中:玉帝不明事情原由就罪及凤仙郡百姓,三年滴雨未下;佛祖身边的亲娘舅大鹏怪下界为妖。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大部分都是有来头,有后台的。文殊菩萨的青毛狮子,菩贤菩萨的白象,观音菩萨的金鲤鱼,弥勒佛的黄眉童子,太上老君的司炉童子都是取经路上的拦路者。更甚者,佛祖还要替自己的妖怪舅舅说话,唐僧在狮驼岭遇难时太白金星就对孙悟空说:“那妖怪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到天宫,十一个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王曾与他为友,八洞仙长与他作客。十代阎罗以兄弟相称,社会城隍以宾朋相爱。(第74回)”虽然孙悟空和这些妖魔鬼怪进行了坚决地斗争,但每当这些有后台的妖魔鬼怪束手就擒,或是死到临头时,他们的后台就会降临现场进行庇护。或是轻描淡写地仅仅说是自己的疏忽大意;或是委过于人,说是某某神仙的指使;或是把问题转嫁到取经者的身上,说“你们师徒的磨难未完,应该受难”。孙悟空对神佛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孙悟空就对太上老君这位道教的最高神圣纵手下下界作乱进行讽刺:“你这老官,着实无理,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管束不严的罪名。(第35回)”即便是对自己的最高领导一~如来佛祖也不忘讽刺他是妖怪的外甥。妖魔鬼怪及其后台一一神或佛这些幻想的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腐败现象的反映。西游记尽情地嘲弄了天界神佛的昏庸腐败,批判了人间统治者的残暴荒淫,这实际上也是对现实世界统治者的嘲弄和批判。随着明代前期清平政治的结束,国力的衰弱,统治者为了更多的贪欲,往往利用帮凶爪牙肆意压迫剥削劳动人民,这也是明代中叶宦官专权、奸臣当道的原因。当然《西游记》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也肯定加入了宋元下层人民的一些感彩,但无论何朝何代劳动人民反对邪恶势力、反对腐败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孙悟空对这些妖魔鬼怪的斗争以及对神佛的讽刺反映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强烈不满。讽刺是因为不满,而不满腐败行为就是要求统治者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省,对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行为进行整治,达到政治清明的目的。作者理想中的政治清明可以从唐僧取经的目的探知,唐僧取经的目的用他自己对唐太宗的话说是:“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求我王江山永固。(第l2回)”这里的“江山永固”,指社会稳定、政治修明、经济发展的社会状态。这种理想的政治状态正是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的写作目的。

三、尊佛抑道的宗教理想

《西游记》是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小说,里面描写佛道两教的内容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待佛道两教的态度截然不同:宣扬佛教,贬抑道教。在小说中佛教诸神的神通比道教诸神的神通大得多,对太上老君孙悟空可以盗丹砸炉,但却逃不过如来的手掌心。孙悟空保唐僧的终极目的就是求取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衍”、解救唐朝百姓于水火之中的“真经”。而且作者的化身一一孙悟空最后还被封为“斗战胜佛”这些都可以看出作品是在宣扬佛教。那么作品为什么要宣扬佛教呢?我们知道小说描写的西天“极乐世界”是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唐僧师徒走了十三年,这样的国度实际上是作者理想寄托的世界一一梦中的桃花源,而且在佛教世界中孙悟空(作者的化身)得到了保护唐僧取经的重用,但在传统的道教诸神系统中,孙悟空虽经自己的努力争取得了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的高位,却仍不被重用,只是在害怕他生事的情况下,才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土地做的事情一一看管蟠桃园。在作品中也并不缺少以第一主人公孙悟空为口吻的讽刺佛教的内容。如孙悟空讽刺观音菩萨道:“反使精邪摹害,语言不的,该她一世无夫!(第35回)孙悟空讽刺佛祖是妖怪的外甥,还讽刺他袒护阿南、伽叶两位索要贿赂的传经人。应该说这些讽刺内容和小说批判现实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不过对佛教的批判和对佛教的宣扬相比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西游记》中贬道的描写处处都是。如孙悟空让八戒把三清像扔进厕所:“那里面秽气畜人,想必是一个五谷轮回之所,你把他们逆在那里去吧。(第44回)”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斗争的对象有不少是被昏君崇信的妖怪所变的道士:乌鸡国的道士算尽机关篡夺王位;车迟国的道士权势熏天,意谋国柄;比丘国的道士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心肝做药引子。但这些图谋不轨的道士的行为显得愚蠢而可笑,其结果当然是被孙悟空一一翦除。这也象征着披着道教的外衣,从事罪恶勾当的邪恶势力的图谋是不可能得逞的,必然被代表正义的力量所打败。《西游记》的贬道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吴承恩生活时代的两位最高统治者一一明武宗和明世宗都是佞道的皇帝,他们迷信道士,深居宫中,长期不理朝政,日夜祈祷,服丹药,求长生。一伙奸佞之臣凭道术取媚于上,如严嵩就是因善写青词而受到重用,长期把握朝政,胡作非为。更甚者道士邵元节曾被擢为礼部尚书,道士陶仲文被擢为少保礼部尚书。嘉靖十九年,太仆卿杨最上疏劝世宗停止迷救信活动,被打死在狱中,第二年监察御史事杨爵上疏批评世宗崇道也被打死狱中,就连上疏救杨爵的主事周天佐、御史浦宏也被打死。这些由崇道带来的黑暗现实,吴承恩当是耳熟能详的,这应当是作品批判道教的一个现实原因。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尊佛抑道实际上也是作者寄托理想,批判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手法。结论尽管《西游记》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宣扬宗教活动,赞颂因果报应等宿命论思想,但是对孙悟空这一人见人爱形象的塑造,也表现了作者所要积极追求的社会思想。孙悟空具有非凡的本领,他不但艺高人胆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优秀的协调能力。孙悟空体现了明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代表了反压迫的正义力量,也是作者自身社会思想的寄托,表达了作者通过自身才能改造现实社会的崇高理想,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做到的事情让孙悟空在幻想的艺术世界里来完成。孙悟空对妖魔鬼怪的抗争也投影式地反映出明代人民对社会邪恶势力的反抗斗争。作者把恶劣的行为和品质赋予了这些动植物幻化而来妖魔鬼怪,他们嗜杀成性,抢劫掠夺,霸占一方,,玩弄阴谋,他们是危害社会的明代恶势力的象征。那么为何上天不去惩罚这些妖魔鬼怪呢?并且有的妖魔鬼怪他们的罪恶行径受到了神佛的纵容?为何佛法无边的我佛如来不去用五行山压住这些妖魔鬼怪?甚至许多神佛还和大多数妖魔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暗中为他们撑腰。这隐晦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他们上下勾结,互相包庇,残害人民,这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不满,要求对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行为进行整治,达到政治清明的目的。《西游记》在揭露现实的腐朽、政治黑暗的同时,还对道教进行了嘲讽,对道士行了抨击。作者的这种讽刺和抨击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明代皇帝极好道教,他们迷信道士,长期不理朝政。为此作品特意安排了九个人间国度,写了许多作恶多端的道士,其中没有一个是好道士。这些描写影射了道士的妖言惑政,带有明显的规劝意味。实际上这也是作者寄托理想,批判现实的一种社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