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

时间:2022-12-15 20:36:52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范文1

新闻工作者靠着这份精神源泉扬善惩恶。人民用他正直、善良和勇敢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一名来自的新闻工作者。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各位朋友。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相对滞后的地方。贫穷与落后,常常使我心痛。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中,手中的笔一次次显得沉重,心中的泪一次次夺眶而出,因为,面对的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沧海一粟,然而,面对逆境,展现的却是感天动地的坚韧与奋争。因为这份源泉,感觉自己的良心唯有正直,才能更真实地反映这些普通民众;感觉自己的文章唯有正直,才能更如实地传达我所获得的感动。

很难想像真正的贫困是什么:那是苦捱岁月,曾经采访过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山里人。无指望;那是彻底的一无所有,被迫地听天由命;那是全部的家当加起来还不足10元人民币…而这群山里人没有向命运低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山河,改变生活,行为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与命运抗争。

感到自己的心境是如此的轻松和纯净。当他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唱起大多数人已经久违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时,也曾经采访过在许多人信奉“金钱至上”今天、却仍然将“劳动模范”这个似乎过时的称号当作三代人追求目标的一家人。坐在中间。眼睛湿润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世俗、淡泊名利,让我真正看到人生价值的取向。

离开繁华的都市,还曾经采访过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将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三线建设的三线工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不是没有眼泪,也不是没有怨言,可我所看到情景是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工资了仍然是听着厂里的广播准时上下班。中间的许多人,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可他今天的穿着,已经丝毫没有大都市的气息。这些三线工人中,很多是生产飞机的心脏零件的但大部分人却一辈子没有坐过飞机。今年春节,亲眼看见一位第一次乘坐飞机回上海探亲的三线职工不知道怎样系扣安全带,除了默默地帮他扣上安全带外,还能说些什么呢?这群善良而敦厚的人,教会了什么叫爱岗敬业、什么叫无私奉献。

要给大家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位老妈妈叫杨家珍,这里。今年已经70岁了自从被丈夫遗弃后,一直靠捡垃圾为生。照片上的五个孩子,都是捡垃圾时捡回来的弃婴。13年前,拾回了第一个孩子,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读到小学六年级。民政局的同志介绍说,杨妈妈很善良,行为合情合理,但是不合法,值得写一写。于是去了杨妈妈的家。

孩子们都去上学了一贫如洗的家里,那天。杨妈妈对我哭诉:不是要当人贩子,也不想靠他养老送终,只是想,也是一条生命,养活了兴许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杨妈妈哭着说,也哭着听。杨妈妈说,记者同志,信不信,现在做菜时,就是将油放在锅里过一遍就拿出来留着下次用,但孩子们需要营养,所以我总是一个劲儿地扒饭,尽量将菜留给他但孩子们懂事,总是抢着给我夹菜。那一次的采访,采访本被自己的泪水浸湿了

抑制不住对杨妈妈和五个孩子的思念,去年春节。提着一大包送给他衣物,再一次走访了杨妈妈。明显地老了可五个孩子却比以前长得结实和健康了杨妈妈说,由于记者的报道,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捐助。然而,杨妈妈仅仅留下了少部分的生活必需金,其它全部捐给了五个孩子读书的学校,杨妈妈欣慰地对我说,如今最高兴的事就是政府为她做法撑了腰、正了名,已经别无所求,唯一担忧的自己的年纪一天天大了这五个孩子今后该怎么办。孩子们听到这儿,不约而同地跑到杨妈妈身边,帮她捶背捶腿,并嚷着说:妈妈不会死的妈妈会长命百岁。那一刻我眼泪再一次忍不住掉下来。告别他时候,已是暮霭时分,五个孩子抱着我送他衣物欢呼雀跃,杨妈妈却蹒跚着脚步将我送了一程又一程。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哀怜他命运,没有资格仅仅付出很有限的金钱就承受他莫大的感激,因为恰恰是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个世界,唯情是真,唯爱是本。没有想到情和爱,这世间最浪漫的两个字眼,竟被一位古稀老人演绎得如此深刻和感人。

当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时,现在每当走在华灯初上的街上。总是想,或许就是采访的众多可亲可敬的人当中的一个。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用他言行潜移默化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一直让“正直”这种清明的心境从来没有在心中动摇过。庆幸的许多人用“物欲横流”用“人心不古”之类的词来形容这个社会时,许多人因为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变得玩世不恭时,却常常能被这些普通人所感动,常常因为他精神和信念而泪流满面。

为什么新闻工作的先行者邹韬奋先生会那么鞠躬尽瘁地去反映“农人的苦生活,一次次的采访经历让我明白。工人的苦生活,学徒的苦生活,乃至工役的苦生活,女仆的苦生活”因为是人民的精神激励着他为什么萧乾老人在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总是秉承“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不可能脱离人民去写新闻”信念,因为同样是人民的精神激励着他人民用他正直、善良和勇敢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新闻工作者也正是靠着这份精神源泉来扬善惩恶的正因为如此,深深领会了朱镕基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新闻舆论正确,党和人民之福;新闻舆论错误,党和人民之祸。

人的一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往事和经历,想。不管将来我否还从事记者职业,不管今后我否还拿着话筒穿梭于大街小巷,都将永远忘不了记者这段生涯。因为从这里开始,学会了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将始终如一地贯穿我整个生命。

记者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 新闻发言人 语言表达 表达技巧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新闻发言人”大众并不觉得陌生,那么新闻发言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呢?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业务素养:较高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敏捷的思维、一定的公关组织能力。有人认为,发言人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外,在言行举止、风度仪表、气质形象等方面也应当有较高的要求。新闻发言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说真话”,但新闻发言人并不会说出所有事实的一切真相,回答记者的问题也并不是都按媒体的意图让他们满意而归。新闻发言人总是按照既定的意识形态新闻,而且介绍信息、阐述立场都要遵循若干原则。因此,新闻发言人要做到胸有成竹,熟悉自己内容的全部情况和有关知识,通过长期积累掌握临场发言的技巧,成为新闻现场的直接策略。新闻发言人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需要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

一、借助肢体语言表现自信

现场面对媒体记者时,新闻发言人一定要有信心,起码要让记者看起来信心十足。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政府或者机构的形象,充满自信是每个新闻发言人必须牢记的信条。要影响听众,必须首先影响自己。卡耐基说:“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你的语音和你的神态向外放射。你不冷不热,他们就三心二意;你轻率肤浅,他们就视如儿戏;你出言不逊,他们就对你侧目而视。”姿态和表情宜于稳重大方,适当节制手势的幅度,彬彬有礼却不咄咄逼人。

正确地使用目光,以目光集中记者的注意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神、目光,判断、感知这个人内心的想法及态度。在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的目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必要的时候,一束目光等于很多深沉的语言。”新闻发言人说话时,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放虚一点,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人。观察记者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声音,让记者始终跟着新闻发言人的神态和话语思考。

二、增强语势的感染力

要注意声音的力度和弹性。我们说话时往往会耸肩、皱眉、提高音量、改变声调、调整频率等。但是姿态和表情更好地配合谈话,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记者从会上能接受更丰富的思想。新闻发言人采用温和平缓的叙述方式,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表情放松、语气平和、眼神亲切、动作轻柔,尽量拉近与提问者的心理距离,争取获得信任感。如果新闻发言人讲话有活力,那么表情兴奋会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记者的情绪也会随发言人的姿态和表情而发生变化。

说话时要注意吐字清楚,音量音高适中。语言要清晰规范,表达流利自如,词汇丰富,字句多样。有时音调放低,更加表现出权威感;当要加强某个观点或态度时,语势可以较急促,音量提高,使记者集中注意力;在表达悲痛或强调沉重心情时,可以用较缓慢的语速,注意重音和适当停顿。停顿在静默中为记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停顿产生思想,产生回味,令会的进程呈现节奏感。当记者需要笔录的时候,发言人以适度的停顿给他们点时间,让记者从容地记下需要的内容,否则记者就会手忙脚乱。停顿还可以集中注意力,强调某个观点,表达深刻的寓意。总理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行一次新闻会,有记者问:“总理先生,中国是否有?”立即回答:“有。”他停顿了一下并扫视各位记者。中国记者惊愕地看着总理,认为他发生了口误,外国记者高度注意,等着如何自圆其说。大厅里寂静得听出每个人的呼吸声,这时抬高声调说:“在台湾。”听罢,所有记者对的智慧与敏锐万分佩服,他的停顿增强了表达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三、照本宣科与脱稿表达相结合

新闻发言人照本宣科一般不如脱稿表达效果好。脱稿发言针对现场情况生动活泼地予以宣讲,与记者的眼神接触能增强表达效果,凸显新闻发言人的自信。事实上,发言人根本不可能事先知道每位记者的提问而做好准备。如果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宣读的稿子内容出现很大差异,反而会削弱发言的效果。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针对重大事件的发言事先有讲话稿,那么较多地照稿宣读也会增强其权威性。

在发言方式的选择上,照本宣科与脱稿表达各有用处,可以取长补短、结合使用。当发言人介绍数据和重要细节时,根据文稿照本宣读,在与会记者的心目中留下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良好印象。在表达观点、申述理由时,不妨脱稿表达,文采飞扬、轻松自如、平易近人的语言和适当发挥的诙谐,能够塑造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形象。在一次新闻会上答一位美国记者问:“总理阁下,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挺胸仰头?”风趣地回答:“那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如果总理照本宣科,就无法回答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只有自由发挥才能显露新闻发言人的自信与机智。

四、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切勿“绝对化”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记者的提问,他的一言一行会代表本部门的观点和立场,在发言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切勿太过“绝对化”,或者掺杂太多个人情感色彩。例如某部委的发言人在一次新闻会上情到激动时宣称要“要建立‘记者黑名单’制度”。这让现场的记者都很吃惊,也非常尴尬。他的本义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杜绝不实报道,这是非常正面并且值得提倡的理念,但“黑名单”的说法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太过绝对化,而且比较笼统,用词非常严谨,无形中伤害了记者的感情,从而引发了媒体的炒作。其实仔细斟酌,没必要说“黑名单”,完全可以选用一些精准而恰当的用词,比如,媒体稽核制度。这是更专业化、更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表述。媒体发言人今后应该在精准用词上多下工夫,多吸收新知识,多锤炼语言,让表达更上一层楼,最终赢得受众的信服。

五、直截了当,避开语言“陷阱”

记者发言稿范文3

文_本刊记者 姚晓熙

最近做一个采访需要接触几位知名大律师,为了事先熟悉一下北京律师圈的情况,我托大学同学替我介绍了一名有七八年从业经验的刑辩律师,一来想从她那里获知一点基本信息,二来也想模拟一下如何与律师对话。

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我特别让同学向他的律师朋友说明,这并不算正式的采访,只是随便聊聊。

尽管做好了各种准备,这次谈话还是完全超出了我的控制——这名律师绝对可以排在我所接触过的受访者中最难聊的榜首。不管是单刀直入还是迂回婉转,她对我的提问总是以最犀利的攻击来回应;无计可施的我甚至与她拉起家常,但她仍然不为所动,坚持认为我“别有用心”。

事后我问同学,你的朋友职业病也太严重了吧?简直把我当成法庭上的控辩对手了。同学哑然失笑,并告诉我,他的律师朋友也已经向他“吐槽”过我了。“她跟我说,你的记者同学真的有职业病,每个问题都在试图探寻我的隐私!”

我对这个结果啼笑皆非,不过仔细想想,记者擅于发问,律师惯于辩驳,这两个职业的确充满了一种戏剧化的对抗性。

所幸的是,在正式的采访中,与大律师们的交流并无障碍。他们都适当地收起了律师的锋芒,我也吸取了教训,在提问时更谨慎了一些。

后来我再与同学聊起此事,他半开玩笑地说,职业病往往来自不熟稔,真正烂熟于胸的职业人就不会那么容易犯职业病了。我深以为然。

这也难怪,我这个同学,是调解委员会的,平衡很重要。

村官为何“不念稿”

文_本刊记者 龙在宇

如今,从上到下正掀起一股“发言不念稿”的新风。因为工作关系,记者经常旁听各种会议。台上照本宣科,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倒也见得不少。

然而,在记者印象中,有一个群体,开会发言却几乎从不念稿子——那就是村官。记者接触的许多村官,坐上台讲话几乎张口就来。他们的讲话内容,自然谈不上什么理论高度,个别人讲得兴起还要爆几句粗口。

记者曾暗自揣度,村官们官阶低、权力小,身旁更没有一个专业的写作班子,因此才不得已因陋就简。不是他们不想照稿子念,故作深沉地摆一摆官威,而是实在没有这个本钱。

几个月前的一次采访,却颠覆了脑中的固有观念。

那次是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采访,一连几天结识了好几名村官。这些村的经济实力可不容小觑,年产值几十亿的比比皆是。财大自然气粗!村官们有自己的驾驶员、秘书,甚至有名村官的助理,还是某重点大学的硕士毕业生。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村官,开会依然不念稿。记者一时纳闷了,不是钱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

采访过程中,一名村官道出了其中缘由:“我们开会的听众,都是普通老百姓。要是照稿子念,他们立马就会把你轰下去!”

原来,村官发言不念稿,是因为他们直接面对最基层的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表达也是最直接的。看谁不顺眼,立马就起哄。相比之下,那些机关里的公务员,尽管对领导在台上的照本宣科提不起兴趣,但总归不会过于冒犯。

由此说来,要真正走入群众中间,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否就应该“不念稿”?

记者发言稿范文4

现在,一些记者时常抱怨稿件难发。为何难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记者缺乏足够的版面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有版面主编典型话语为证:“手头的稿件又多又少——可用可不用的太多,令人眼睛为之一亮、不用觉得遗憾的太少。”

记者的版面意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政治意识。记者必须有强烈的政治家办报、为政治家办报、党报姓党、党报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党报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等意识。这些靠什么体现?通过版面来体现。但版面内容的来源靠记者。只有每个记者都以版面的政治意识为己任,在采写稿件时有浓烈的政治意识,版面才能很好体现自己的功能。因此,记者必须时刻坚持讲政治,增强传播先进文化、传播党和政府声音与民众呼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时刻不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倡导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时刻不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记者作为版面内容的提供者,要体现强烈的政治意识,采访必须深入、扎实,吃透两头(一头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头是下情、民情)。写作时,必须导向明确,旗帜鲜明。这样,版面编辑编稿时才会从容、正确、准确,避免误导。

版面误导是政治家办报的大忌。要避免版面误导,记者首先不能被误导、被利用,必须时刻胸有“定盘星”,以大局为重。记者采写每篇稿件都必须考虑:稿件发出以后,是否有利于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各类矛盾的缓和与化解。绝不能小事闹大,恶意炒作;绝不能为吸引读者眼球,挑起事端。

其次是服务意识,也可称之为换位意识。群众需要什么、喜好什么,记者就应该向版面提供什么。2002年,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记者要体现服务意识,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就要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中心、贴近大局、贴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点、焦点、热点作为关注目标,提供的稿件让读者觉得有用、“解渴”。贴近生活,就要深入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始终把报道的视点对准火热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生活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从而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进一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奋发图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贴近群众,就要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把握群众脉搏,努力做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章。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使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力推的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贴近群众的最好手段。在9月6日召开的“走转改”专题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强调,要让“走转改”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常态和机制。在这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介绍,改版后的湖北日报由于贴近群众,市场认可度和受众覆盖率大幅攀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其三是“营销”意识、市场意识。在各类媒体竞争加剧的市场条件下,报纸要生存与发展,要提高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迫使报纸竞争的“关口”前移,必须增强记者的“营销”意识、市场意识。因此,在选定题材、体裁、话题时,时刻考虑报纸版面的卖点,以版面尽可能吸引读者、增强版面社会关注度为己任。

要让版面有卖点,就必须注重策划。要善于选定和设立热点话题,牵动人们的眼球和神经,引起读者广泛和持续关注。

现在,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更加注重镜头语言的运用,增强现场感;广播继续发挥以同期声见长的优势,让听众“不见其人,却先闻其声”;新兴网络以“超大容量,无限链接”满足着各种人群的不同需求。传统的平面媒体报纸则必须在深度、可读性上做文章。尤其是党报记者,必须发挥自身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信息来源丰富、资讯获取权威的优势,根据版面的需求对新闻题材进行再挖掘、再分析、再研究,对同质的新闻题材进行策划包装,“制造”出卖点。

要让报纸确保市场强势,就必须积极创新,包括表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党报记者固步自封不行,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较高层次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性、吸引力,力求提供给报纸版面的新闻作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我新。

以《辽宁日报》为例。 2009年以来,其编采人员共同努力增强“营销”意识,创新报道内容、创新版面编排,现在每天零售量达到2.3万份,年广告收入由4000万元增至过亿元。辽报记者刘立纲说:“用普通百姓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来写稿子、拟标题,是报社的基本要求,是编辑记者的普遍追求。”

其四是精品意识。这是记者版面意识的重要一环。精品意识体现记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素质。笔者认为,记者的精品意识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欲成就精品要有高标准的追求,包括选定独特题材、确定合适体裁、创新表现形式、谋划切入点、锁定报道规模,等等。另一个层面,从版面的角度看,必须杜绝低级错误。这些错误包括文字错误、逻辑错误、概念错误、标点符号错误、人名地名职务错误,等等。这些低级错误如果不在采写环节消除,编辑见到此类稿件就头疼,哪来竞争力?这些低级错误,大部分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如果记者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去采访,以出精品的意识来写作,以编辑的眼光将把关的关口前移,这些错误就完全能够避免。近年来,湖北日报为杜绝版面的低级错误,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实行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主编对总编辑负责制度,坚持每天晚上编前会集体把关制度、低级错误公示与处罚制度等。但关键的还是靠记者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把好第一道关。

记者增强版面意识,必须避免采写的盲目性。最低层次是要适应版面。你采写的稿子准备供给哪个版面?如何采写才能“适销对路”?什么样的稿件才能基本过关?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盲目地提供“二类苗”、“三类苗”,甚至残次品,版面就难免亮起“红灯”。

记者发言稿范文5

⑴撰写讲稿

根据演讲专题,你要确定“讲什么”和“怎样讲”。

“讲什么”就要确定演讲的立意和选材,“怎么讲”就要确定演讲的语言和结构。演讲的立意应该鲜明、集中、独到、新颖,演讲的选材应该鲜活、生动、典型、恰当。

一位演讲者参加“21世纪,我为祖国做什么”专题演讲,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环保,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即因为是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获得了成功。

演讲稿,主要是靠口头语言传达信息,它不是书面语言,供人眼睛阅读。因此,你在撰写演讲稿时,不妨边讲边写,使演讲语言琅琅上口,适合于口头表达。

⑵熟悉讲稿

熟悉讲稿,最好能背诵讲稿,这是演讲成功的重要条件。善于演讲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的经验之谈是“写下讲稿,把它记在脑子里,然后把它扔了”,许多演讲者的切身体会是“无稿不上台,上台应无稿”。

在反复诵读讲稿时,对演讲的内容、语言和结构可能会产生新的感受,你不妨记下这些感受,以进一步完善讲稿。

⑶设计演讲

记者发言稿范文6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钱毅随父亲阿英到苏北抗日,参加新四军,从事文艺戏剧工作,投入革命的洪流。1943年,《新知识》综合性杂志在的建议下在苏北创刊,阿英任主编,身边只有钱毅帮忙编辑。如果说钱毅自办手抄本杂志是他从事编辑活动的萌芽,那么在《新知识》的编辑活动,可以说是钱毅从事编辑活动的真正开始。 1944年夏天,钱毅调到中共盐阜区党委创办的《盐阜大众》做编辑工作,1947年作为新华社盐阜分社和《盐阜大众》的特派记者在淮安采访时不幸被俘,英勇就义。从《盐阜大众》的一般编辑到副总编,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钱毅编辑活动的成熟阶段。

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钱毅的人格魅力和在编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编辑思想。

为培养工农通讯员不遗余力

《盐阜大众》是1943年春创办于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份大众化、通俗化的报纸,读者以乡村干部和工农群众为主,因为他们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盐阜大众》的文字,要求做到初识字的人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够听得懂。《盐阜大众》的编者面对这样一个定位明确、目标读者明确的农村报刊,如何真正做到符合理想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人手少,大多数的人还没有办报的经验,尤其是稿源的缺乏比较严重,加之报社的骨干基本上都不是当地人,单靠报社的少数编辑、记者和部队的文艺干部写稿远远不能满足报纸用稿的需求,也很难达到报刊真正大众化、通俗化的目标。为此,在钱毅的倡议下,《盐阜大众》开展了“写话”活动,鼓励工人农民大胆写稿。

钱毅不但是“写话运动”的热烈推行者,而且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实践层面上,钱毅是这样做的,他和他们通信,不厌其烦改错别字,提修改意见,“在用稿上,对工农通讯员来稿,只要有一点可取,就代他发表。尤其是工农第一次来稿,更要尽可能发表”;他针对工农写作中的问题,还专门抽空写出了《怎么写》的小册子,从理论层面上指导工农通讯员写作。钱毅这种对待工农通讯员的态度和耐心,不但鼓舞了工农通讯员的写作热情,还对工农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盐阜大众》对工农来稿的采用,曾不断提出注意,甚至严格规定发表工农来稿与一般来稿的比例。 钱毅对培养工农通讯员所倾注的心血,我们可以从当年由钱毅培养出来的工农通讯员、后来成长为著名作家的陈登科的回忆文章中知晓一二。

《盐阜大众》在钱毅的主持下,逐渐培养出了一大批工农通讯员,给《盐阜大众》经常写稿的工农通讯员就有几百个,这在一个农村地区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通讯员队伍了,有效地保证了稿源,增加了报纸语言的鲜活性。

为让工农真正成为报纸版面的主人热情工作

培养工农通讯员解决了稿源紧缺的矛盾的同时,也给了工人农民在党的报刊上发言的神圣权利。《盐阜大众》为了能让农民读者看懂、听懂,并真正参与自己身边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报纸编辑的每一个细节上都花费了不少心血。 在对待通讯员的来稿上,考虑到工农参与的热情和本身的文化背景,钱毅要求知识分子出身的编辑们,首先要能“发现工农作品的优秀风格”,“对工农在文化上的创作天才有更深刻的领会”,以使通讯员的稿子能用就尽量地多用。

在报纸的排版上,考虑到农民的读报习惯,钱毅曾提醒“切忌一般报纸的排版方式,从上边转到下边,从左边转到右边,连转好几台,工农大众没有看报的习惯,上头看着找不到下头,就不高兴看了”,力图用符合老百姓阅读习惯的排版方式。

在报纸报道语言上,包括标题的制作,考虑到农民的读报能力,钱毅清醒地认识到“工农对于文绉绉的成语标题,或看起来(不是听起来)好像是有力的标题,是并不感兴趣的”,所以钱毅积极主动地向当地老百姓学习语言,从中吸取语言的宝贵因子,给于适当的提高,既让老百姓读起来自然亲切,又认识到自己语言的独特魅力。

钱毅通过一系列细节化的考虑与努力,让工农的语言走上了版面,让工农的思想走上了版面,让工农自己走上了版面,自己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心声,真正让工农成为了版面的主人。

为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文化地位辛勤耕耘

在钱毅的心里,培养工农通讯员、让工农成为报纸版面的主人,不单单是为了保证报纸的稿源,这项工作还有它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为工农求文化上的翻身”,他特别注意引导农民作者们要从自己的文化中获取自身文化发展的源泉。

对于钱毅来说,大众化是工农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从工农现有的东西上来提高”,而不是“以我们知识分子的一套,去套上工农水准”,这不是精英文化对农民文化或者大众文化的颠覆与同化,而是对农民文化或大众文化的真正尊重和理解。他从工农通讯员来稿中学习他们叙事的方法和语汇,在改稿时,总有一个小本子在手边,随时记录工农语汇,并加以整理梳理,写出了《从庄稼话里学几种写稿方法》,不但总结了农民语言与修辞中的许多长处供自己及农民作者运用,还启发他们对自身文化传统与文化积累的觉悟,鼓励他们对自己文化的发现与光大。在《大湾农民是怎样集体编写诗歌的》中,对农民的文化创作活动作了认真的总结与热烈的鼓励。

钱毅运用多种方法向工农学习语言,参加报社驻地的群众工作组,经常深入到驻地工农群众中去,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他还把到盐阜地区以后几年间收集到的两万多条民间谚语,进行分析、研究,编成了小册子,以《庄稼话》的书名出版,并且写了《谈庄稼话》,对什么是庄稼话和它的表现手法以及改造等问题,作了通俗的系统的论述,为保存一个地区的方言俗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工作的间隙,钱毅还抽空写出了《大众诗歌》、《海洋神话与传说》这两本小书。怎样为农民编辑一份喜闻乐见的报纸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钱毅的编辑思想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参考资料:

① 凡一:《优秀的大众新闻工作者钱毅》,《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

② 李书磊:《夜读钱毅》,《书摘》,2002年

记者发言稿范文7

同是对一件事的报道,党报区别于晚报,报纸区别于电视,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究其根本是文风决定了差异。所谓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和运用语言的风格。

“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对于地市党报,是新一轮的新闻改革,通过改文风使党报更具亲和力,更具权威性、可读性、引导性,由此更加彰显个性。

改文风是地市党报发展的时代需要。千人一面、万人同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会让人过早衰老,这样的作品会让审美产生疲劳。当读者了解这种雷同、这种呆板是人为掩盖了生动,是虚浮抹杀了个性,乃作无病状,作虚张声势时,着实感到无奈、厌恶和愤怒。

而这种现象“为害”地市党报版面已有时日了,什么“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战果丰”“上台阶”等等,俯拾皆是,“改文风”呼唤已久,呼之欲出。《人民日报》一征集,网民搜出一箩筐,令新闻从业者汗颜。而文风反映的是工作作风,党的十之后,中央出台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为落实八项规定,地市党报以 “走转改”活动为载体,对自身位置重新打量,全面改进报道文风,借此深化新闻体制改革。

文风如何改?改文风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它提倡编采人员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说教模式中走出来,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笔者认为地市党报改文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简化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市级领导出席会议和活动,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尽量压缩数量、字数,有的可发短消息,有的只报标题新闻;一律不发侧记、特写、综述等。

第二,让民生和社会新闻占据要闻版面。以往市级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内容占据地市党报要闻版头条,现在版位可安排在头条之后,以突出民生和社会新闻。这方面中央的《新闻联播》已做出表率。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等报道均排在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前面。

第三,增加言论报道。言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与消息、通讯并称新闻体裁“三剑客”。可是,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地市党报在言论报道上短板,不愿亮观点,不敢表态度,久而久之,读者习惯到善于炒作的都市报或网络上猜摸声音。这样极不利于党和政府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新近,《人民日报》增加了言论报道比重,加版面、开专栏,使党报凸显权威性;从2月份开始,《辽阳日报》在要闻一版开设“衍水时评”,二版开设“有感而发”两个言论栏目,读者很感兴趣,纷纷投稿,使地市党报的影响力和引领性增强。

第四,剔除官话套话废话。要求记者写稿时不用官话套话,不说废话;编辑剪裁稿件时把“穿靴戴帽”的部分剔除,把打官腔的正确废话删掉,把标题做实不喊口号。这样一来,稿件篇幅短下来,新闻价值却浮出水面。

记者发言稿范文8

说起我的实习经历,我只能说,这实在不能用“心得”来描述,至多不过是一个“菜鸟的体会”。

先从背景说起,我进入的是某报纸的文娱版,那么我实习的工作,即俗称的“娱记”。原本我的印象中,实习伊始不外乎是看报纸、整理资料,或者端茶送水之类的工作。

但或许是报纸的缘故(不排除是由于文娱版相对比较活跃),我第一天实习就直接云里雾里地被派去一个人跑活动了,并且其后外出时间一直多于在报社办公室吹口调的时间。这也就牵扯出了我的一些体会:

1报社需要实习生,尤其是报社中相对业务较强的记者,尤其需要实习生——所以实习生才有机会学习。

对记者而言,实习生其实是最有利用价值的“廉价劳动力”。坦白来讲,实习生既能帮记者分担一些需要东奔西走的小稿件活动,又能把该ta的那份红包拿到手,何乐而不为?于是,一些没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小稿”,记者自然会多派实习生出去。或许印象中,我们还在把“文采风流”这件事当做一个成为记者的因素,当然,这文笔流畅不能缺少。但在新闻采写中,记者的新闻敏锐度远比前者重要得多。实习生写的稿,都不会是篇幅很大的稿子,如果是稍大一些的稿,也会有所谓的“带教老师”首先说明写作思路和角度。而接下来,实习生的能力,在一些积累中其实也会被记者看在眼里,如果能用,记者就会把一些其他任务交给你,例如帮助ta完成一些ta工作中的前期工作。

而对实习生而言,成为“廉价劳动力”则成为一种学习过程。跑活动可能并没有什么实际的锻炼,但其实因为参与不同活动,见识到不同的场面,对于开阔眼界也很有好处。而写稿这件事,通过比较带教老师修改、编辑删改过的内容(即最后发表出来的“成品”),和自己最初写出来的“雏形”,渐渐就会得到一些启发,究竟报纸要登的是哪些内容,读者要看的是哪些内容。

2写新闻的都得看新闻,还得从新闻里看出“新新闻”。

在实习中,除却外出跑活动,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看新闻,而因为文娱版的一些性质,带教老师特别布置的任务,就是每天浏览娱乐新闻和帖子,并在过程中寻找有话题性的新闻点。新浪网易猫扑67天涯百度搜狐……于是我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明星博客及bbs的娱乐版的常客,只是为了穿梭其中,挖掘到具有值得“做”的新闻。

记者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除了写稿,就是浏览网页了吧。在其他行业而言,或许浏览新闻是一种消遣,而对媒体工作者而言,看新闻就不仅仅是“看”这么简单了,要看出门道和价值,才是他们的工作。

而作为实习生,我尝试过从最初日也看夜也看,看到头昏脑胀,到渐渐缩短时间找到一定的窍门去看。这其中的区别是,前者是在茫茫八卦中累死自己得不偿失,除了看到一堆曾哥春哥贾君鹏等等的文化垃圾外,一无所获;而后者是在老师的提点后找到了要领,以几个判断因素作为首要前提去一些“面上”的新闻里找寻“新新闻”。

3职场学问大,该说话时别结巴,不该说话别多话

其实这是所有行当的共通点吧。实习生混在其中,自然不会对老鸟们产生什么威胁,故其中之尔虞我诈体会不深。但毕竟,人际关系在哪里都是一门学问,如何处理和带教老师、和其他记者的关系,实在不是一句半句说得清的。至少我就还没有学会,自认为这其中的学问比明星的八卦还难以捉摸。所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大概的列几个基本点

(1) 活动红包交老师

(2) 多做事少抱怨

(3) 为人谦虚懂礼貌

记者发言稿范文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核实是记者的基本功。这是新闻业的ABC。对于人名、地名、数字及专业术语等,记者与编辑均会认真核实,但对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通稿,常常是不疑而用,结果出现了新闻失实,成为近年来我国假新闻激增的一个重要源头。

新闻通稿在我国原指新华社的重要稿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统一口径、便于记者采访也谨慎一些新闻通稿,这些通稿具有权威、真实的特征,不容记者质疑。但在社会利益分化日趋严重,公关之风兴盛的今天,新闻通稿日趋频繁,其权威与真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新闻通稿成了方单方观点的陈述,有些则是方为试探民意故意释放的气球,有些甚至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遮羞布。记者与编辑若不抛弃新闻通稿的刻板印象,掉进方精心设计的“通稿陷阱”的几率必将倍增。

近年来的“通稿陷阱”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扭曲新闻事实间的逻辑关系,推卸方的责任。如去年6月份的郑州南刘庄村3死16伤的拆迁血案。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将真正肇事者偷换成被迫自卫。这类新闻通稿常常出现当地党政相关部门在因拆迁、凶杀、强奸等诱因导致的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善后处理过程中。因事故原因与当地党政部门的相关成员利益密切相关,或关涉到党政部门相关领导的政绩,或影响其升迁,逐使其利用政府威信,炮制新闻通稿,企图以侥幸心理掩盖事实真相。二是使用修辞性语言粉饰关键性的新闻事实,使关键性新闻信息处于半真半假状态,并以此来搪塞记者的追问。如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中,巴东县有关部门的新闻通稿就三番五次修改关键性信息,如将原来的“特殊服务”变成了“异性洗浴服务”,将原来的“按倒”变成了“推坐”,将原来的“修脚刀”变成了“水果刀”等。这类通稿陷阱属于玩弄文字游戏型,它常常借助于同一语词的不同内涵的方式偷换概念,企图以词语的陌生化方式重新阐释事实真相,并以专业术语为借口掩盖语词的原有内涵,以此让公众产生相关部门已尽职的错觉。三是仅仅为了让媒体突出报道,扩大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而提供错误的关键性信息。如北京150件圆明园的文物从去年11月16日开启全国巡展之旅,其在南京新闻会,将150件部分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说成“150件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将首次走出北京”。这类通稿中常常利用 “最”字或“第一次”做文章,通稿中常在关键性信息前面使用“首次”、“第一次”、“最多”、“最大”、“最强”等词语,以利用记者或编辑历史知识的不足而企图侥幸蒙混过关,达到宣传效果。

这三种通稿陷阱,对社会、对媒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记者若无深入调查,毫无质疑地刊发第一类通稿,不仅损害自身的媒介信誉度,甚至还会激起受害者再次情绪化的集体反抗,恶化事态。若不加质疑地刊发第二类通稿,也许能蒙蔽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为既得利益者为虎作伥,使社会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使该及时解决的矛盾潜伏化,成为更大社会矛盾的一个因子。第三类通稿似乎没有前面两类通稿陷阱危害大,但它对公众知识无疑产生了深远的误导作用。因此,不管什么形态、什么目的的假新闻,始终是社会的公害,应尽可能地铲除之。

记者之所以会陷入方的“通稿陷阱”,根本原因不在于记者不具有核实精神,而在于记者把通稿视为真实、权威的信息来源,又懒于深入实际调查所致。但通稿原有属性的悄然改变及“通稿陷阱”的危害,必须让记者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将通稿,尤其是通稿中的核心信息纳入核实、质疑的视野。也只有以高度的质疑精神,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理念去求真去假,才能摆脱方为记者设下的通稿圈套,发掘出有价值、爆炸性的新闻。事实上,只要记者具有质疑、核实的精神,是能够发觉“通稿陷阱”的。如,郑州南刘庄村的拆迁血案、邓玉娇事件等,都是记者不信任通稿,深入调查后才还原了事实真相,维护了社会正义。再如,“150件圆明园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这条新闻,略有常识的记者就会怀疑,新中国60年都过去了,圆明园的文物才首次走出北京吗?即使一时无法核实通稿中的关键性信息,只要具有的质疑、核实的精神,也会让记者保持清醒头脑,在新闻报道中予以恰当处理。如记者在写作中明显表露怀疑倾向,在文中使用“传”或列举与此信息相反的意见、事实。编辑也可利用标题、编者按、短评等方式做文章,表达编辑的质疑声音,迫使方继续提供相关新闻信息,消除公众对此事的疑虑。

新闻通稿本是辅助记者发稿的一种公关材料,新闻采访本应是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过程。因此,记者拿起质疑和核实的职业工具,是完全能够避免“通稿陷阱”的。

记者发言稿范文10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的开头写道:“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就是告诉人们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顾名思义,记者就是在这个“窗口”里发现、搜集、整理、传播消息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发现与搜集是采访,整理与传播是写作。这就是记者最基本、最平常的工作,但也是最难学、最复杂,终身都要修炼的能力和素养。

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提高节目质量,除了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创优意识;熟练运用手中的话筒,多出带“响”的新闻之外。究其根本,首先应该对广播记者队伍的采写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

法国大文豪法朗士讲过这样一件事:莫里哀写过很多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喜爱。但是,评论家认为他的文章不好,写得重复、罗索、冗长。法朗士说,这是看法不同,莫里哀的剧本不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是用耳朵听的文章。广播是声音 艺术 ,是听觉世界的 科学 延伸。因此,广播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播给人听的。反之亦然。

广播稿是广播中各种不同报道体裁的统称,它包括新闻、通迅、录音报道、广播谈话、配乐(音)广播等报道形式。这些报道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播给人听的,因此,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办广播,搞“村村通”,目的是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 教育 和影响。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共同努力,而记者写好搞件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 规律 ,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

广播稿的写作要求是由听觉规律来决定的,广播听众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爱”几“厌”。爱,是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厌,便是广播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爱新厌旧。即爱听时效性强、新鲜的报道。厌恶时过境迁,迟缓拖沓的报道。

2、爱软厌硬。即喜爱活泼的文风和亲切悦耳的播音,厌恶生硬呆板,盛气凌人的说教。

3、爱近厌远。即喜爱在地域或利益上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报道,对相距甚远或关系不大的报道则表现出漠不关心。

4、爱短厌长。即喜爱短小精悍的报道,厌恶篇幅过长,文辞拖拉的报道。

因此,根据上述优势和问题,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归纳起来,广播稿的写作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也就是使理性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广播稿更要短,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

第三,通俗易懂。这仍是从听的角度提出的,报刊上的文章看不懂,可以停下来琢磨,直至懂了再接着看;广播一听即过,如果哪个词、句没听明白,便无法补救。通俗绝非庸俗,语言要通俗流畅,要写“话”而不是“文”,应尽量少用行话、专用词和术语。

记者发言稿范文11

要写好演讲稿,首先要把握好演讲稿的特点。除了从演讲稿具有议论文的鲜明特点上把握外,更重要的还要从演讲稿适合演讲的角度把握演讲稿最鲜明,最独特的特点。

一、把握针对性,让演讲稿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

演讲是面对观众进行的,演讲的目的是向听众传递信息,完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瞬息交流,演讲的成效最终决定于听众的反应。所以演讲稿应充分分析听众的心理需要,根据演讲对象情况落笔,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拟定内容、安排结构。写演讲稿之前,要对听众进行调查研究,对听众的思想、文化、年龄、职业、情绪等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对症下药,因人制宜。例如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如果是作为学生代表发言,那么首先就应分析一下演讲对象。演讲对象是学校领导、毕业班班主任和全校毕业班的同学,而其中毕业班的同学最多。根据演讲对象和毕业典礼的气氛,你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踏上社会开始工作生活的向往之情。写作内容也要紧紧围绕此展开,而不能大谈对大学生活的种种抱怨和不满。只有针对观众对象和情境写演讲稿,演讲才会走进听众的心灵,才会紧扣听众的情绪,引起听众的共鸣。

又如今年的3月25日,国家主席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发表了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演讲。习主席以斯瓦西里语“大家好!”开始自己的演讲,在致以诚挚的问候的同时,给人一种意外的亲切感,也瞬间拉近了与坦桑尼亚民众的距离。在接下来的演讲中,他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概括了新形势下的中非关系,以精辟的阐述进一步走进受众心理,也深刻表达出了新时期中非共谋和平、同促发展的政策主张。在讲到加强中非友好讲一个“亲”字时,还谈及了曾听过的一个小故事,一对中国青年人把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了坦桑尼亚。回国以后把所见所闻在博客上,得到了数万次的点击和数百条的回复。他们说,我们真的爱上了非洲。习主席把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讲给让全坦桑尼亚的人们听,亲切自然又极富有感染力,不仅让听众体会了“中非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个故事,让演讲深深地打动人心,感动了坦桑尼亚,感动了非洲,也感动了全世界。

二、把握有声性,让演讲稿上口入耳

“演讲是有声的写作,写作是无声的演讲。”演讲稿是根据口头演讲的需要而撰写的文稿,演讲稿是文字符号,但它服务于有声化的书面语言。那么,演讲稿如何服务好演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写演讲稿时要考虑其语言是否适合演讲时的口头表达,是否适合听众的听讲和理解,让文稿讲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优美动听,声声入耳。故在写演讲稿时,写作者可以边写边读边听,让自己既是演讲者也是听众,文稿尽量符合自己的口语表达的习惯,语言上做到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听起来没有理解上的障碍,忌用口头禅“我告诉你”、“这个这个”、“是不是啊”等,戒掉空话套话。

三、把握时空性,让演讲稿走在时代前列

演讲是在特定的时空下进行的。这里的时空性指的是时间性和空间性。演讲稿既是供演讲用的,在写作时要考虑到时空环境,内部要素要与时空环境相适应,使演讲切情切境。

所谓时间性,就是要使演讲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演讲稿的内容应该是听众最关心最关注最想知道的最新问题和信息,即使是旧题材旧信息旧内容也应该融入作者最新的感受和见解,赋予演讲内容新意。都说演讲者是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同样演讲稿的写作也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例如关于女权主义的演讲,如果是放在20世纪20年代演讲,演讲稿的写作内容应是围绕“女人,你站起来”或者“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的主题;在70、80年代,更多的是围绕“女人撑起半边天”的内容;而在21世纪的现代,听众可能更愿意听到是“女人,成功的强者”的激情演讲。可见,演讲稿要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不断翻出新意,才能紧跟上听众需求,不落伍于时代。

所谓空间性,即环境的针对性。如果是城镇、乡村、野外等大空间演讲,演讲稿要更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内容的鼓动性和号召性;而在演讲厅、居家密室等小环境中演讲,演讲稿写作更要注重针对性,重视逻辑的严谨、语言的流畅、内容的恰如其分。

四、把握可变性,让演讲稿游刃有余、出奇制胜

演讲稿最终用有声语言来表达,不管写作时进行了多少次加工修改,写得多么完美、严谨,都要在正式演讲时根据客观情况作调整,还要有临时的应变性。演讲现场的场合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预料的,一类是不可预料的。

可以预料的情况指的是在演讲稿写作中和演讲开始前你预先可以意料到的一些情况。例如在演讲比赛中,你的演讲顺序由抽签决定。你可能会在第一个,或者中间亦或者是最后演讲,也有可能你演讲中引用的事例在前面的演讲中已经被演讲者讲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演讲稿写作过程中要让文字有一定的伸缩性,即在写完正稿以后,储备一些生动的例子、幽默的语言材料,以便在需要时插入,并快速调整演讲稿结构。如放在第一个演讲,要让演讲稿先发制人;放在中间演讲,要耳目一新;放在最后演讲,要后发制人。

不可预料的情况具有偶然性,指的是事先无法确定的临时出现在演讲现场的不为演讲者所把握的一些情况。这需要演讲者根据场合因素灵活机动地打好演讲的腹稿,得当地处理好现场情况。很多人都会记得白岩松在参加“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作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演讲稿《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全篇没有泛泛的空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引领读者去思考,不知不觉中在读者的思想上深深地打上烙印。素不知在那场演讲比赛的开篇,白岩松还有一段就地取材的精彩演讲。比赛现场,白岩松前面的选手是来自西藏日报的记者白娟。她声情并茂地向大家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驻藏记者的自豪和作为母亲的心酸。由于她常年工作在西藏高原上,每年与儿子相伴的日子只有三个月,每次都是和儿子刚混熟又不得不分开。台上演讲者情真意切,台下听众无不动容,有的甚至抹起了眼泪。当现场听众沉浸在白娟的演讲情绪中还没有缓过来的时候,白岩松紧接着上场了,他先运用场合情况说了这样两段话:“我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我知道,在一个孩子一岁半到两岁之间,没有母亲在身边,对于母亲来说是怎样的一种疼痛,我愿意把我心中所有的掌声,都献给前面的选手。”“是的,今天我也很紧张,这种紧张不仅来自于我将面对评判,更来自于我身后‘作文与做人’这个沉沉的题目。”这两段话显然不是演讲稿中所准备的,而是现场取材的。前一段表达对前一个演讲者深深的理解和赞美,又把沉浸在前面演讲内容情绪中的听众很自然地拉到自己的演讲中,不露痕迹地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后一段巧妙承上,抓住紧张,引出‘作文与做人’的主题。作为准备稿的前奏,这两段话可谓是浑然天成,在开篇就为其演讲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时场合突发的情况会比较恶劣,如不慎重而机智地处理,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这尤其需要演讲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风度。2009年2月2日,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演讲到一半,有一男子突然向温总理扔鞋子,引发现场骚动。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温总理平静而坚定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话音刚落,全场一片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既是对总理演讲内容的共鸣,也是对总理能够处变不惊,用坚定机智而又合适的语言缓和现场的气氛的肯定。当然,这样的演讲也在世界面前展现了温总理浩然正气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

演讲稿的可变性还表现在有时面对特殊的场合因素,完全可以抛开演讲稿,另起炉灶,重新组织内容和语言。在一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演讲中,五位竞选者为竞选村委会主任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前四位竞选者洋洋洒洒地在台上各自讲了20多分钟“施政纲领”后,台下的农民已经开始烦躁,有聊天的,有睡觉的,甚至有随意进出的。第五位竞选者面对这样的情况,再加之“施政纲领”又与前四位选手有重复点后,他选择完全丢掉演讲稿,上台准备了这么三句话“如果大家选我,我一定玩命干,好好干,干好这三年。如果大家不选我,我家里还有两万斤谷子,四百只

子,每年也有四万元的收入。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最后,当然是第五位竞选者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他充分抓住场合因素,根据听众的状况和场合因素删减内容,用简短的几句话既表了决心,又体现了一个竞选者干练的形象和作风。

把握好演讲稿写作中适合演讲的独特特点,注重立意的鲜明、语言的提炼和临场的可变性,把握好针对性、有声性、时空性和临场性,必能为你的演讲助一“笔”之力。

参考文献:

[1]周彬彬.实用口才艺术[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温家宝在剑桥大学演讲遭遇干扰[e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4/150217148274.shtml.2009-02-04.

记者发言稿范文12

美联社Wordsmith撰稿平台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电力媒介是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们现在正在逼近人体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如今美联社采用机器模拟人脑进行自动化新闻撰稿,麦克卢汉的预言已经实现。

1月28日,美联社题为《苹果第一季度营收远超华尔街预测》的财报稿件。令人惊讶的,一是美联社新闻报道的速度,在苹果公司数据公布之后几分钟便发稿,再就是这篇报道并非人为,而是由“机器人记者”Wordsmith撰写生成并。Wordsmith是Automatedlilsighls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写作平台,它通过汁算机程序将数据融入结构化的语言中生成新闻报道,其撰稿内容与语言风格模拟真人口吻,完全符合美联社的新闻采编方针。

Wordsmith自动化新闻的特点

1.规模化生产。Wordsmith平台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能接受任何格式的数据,通过算法运算生成图文并茂的报道,最后通过云服务进行多渠道实时。Wordsrnith超强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能力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使新闻报道实现规模化生产。从数量上来看,美联社的季度财报稿件从300篇上升到4400篇,这种高效率、规模化的新闻生产办式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企及的。

2.精确个性化。近年来,“众筹新闻”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其优势已初露端倪,因为它能满足小部分受众群体的新闻需求。如果说,“众筹新闻”是依照“受众一传播者一受众”的传播路径,进行“面一点一面”窄众化内容生产,那么Wordsmith自动化新闻则是从“受众一传播者一受众”,进行“点一点一点”的精确个性化内容生产。

3.高度时效性。时问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时效性凸显新闻价值,这次美联社在最短时间内苹果公司的财报新闻,其时效性远超其他媒体。Wordsmith采用制式化新闻撰写方式,只需要将采集的数据输入已有的程序,便可立刻生产出新闻稿件,即时通过Twitter、E-mail等渠道,加快传播速度。高度的时效性所创造的新闻价值,使美联社在此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Wordsmith自动化新闻发展障碍

1.技术壁垒导致成本过高。Wordsmith平台需要不断地投入进行程序更新才能适应各种新闻话题、结构与形式的变化要求,AI公司对Wordsmith拥有专利权,由于专利保护所造成的技术壁垒,使该技术的可推广性与可复制程度低,导致媒体运营成本过高。由于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美联社才有能力与AI公司合作。而其他资金实力相对弱小的媒体机构,会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而对Wordsmith平台望而止步。

2.定位受众存在难题。虽然新闻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年龄、兴趣爱好、心理偏向、个性追求等相似的受众群体。然而,具体到每个个体,他们又呈现出多、散、易变化的特点。Wordsmith只有通过长时间、大量的数据收集才能把握一部分忠诚度高、参与性强的受众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内容生产与新闻推送。而对于那些忠诚度低、参与性不强的受众,Wordsmith可能由于受数据有限性的影响,因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认知偏差,所产生的新闻内容和采用的表达方式反而会对他们丧失吸引力。

3.报道领域受限。Wordsmith自动化新闻的生产制作流程,是将数据通过程序输入,融合结构化的语言来进行内容生产,这就将新闻报道的范围限定在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话题策划性较强的新闻,例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而对于突发的,不需要运用数据处理的新闻则无法报道,从而限制了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