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时间:2022-07-04 13:42:17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1

[关键词]电影《歌舞青春》;中美版本;文化差异;比较

2006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一部具有全新视觉震撼力的电影作品――《歌舞青春》,这部青春歌舞题材的影片一经上映就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青睐,其轰动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西欧地区,而且还赢得了亚洲许多国家观众的热烈追捧。美国版《歌舞青春》获得了非常成功的票房佳绩,其之后推出了系列电影作品仍旧保持了口碑与票房双赢的成绩,在2010年中国电影制片公司(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与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共同推出了中国版《歌舞青春》的电影作品。影片在保留美国版本主题与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拍摄,从而实现将歌舞片题材的电影作品搬到中国银幕之上,让中国观众能够欣赏到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舞青春”。但从影片在国内上映的情况来看,中国版《歌舞青春》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在口碑上都遭遇了“滑铁卢”。深究原因,中美文化差异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而影响着中美观众对歌舞类电影题材的审美接受与审美认可。

一、美国版《歌舞青春》与中国版《歌舞青春》

美国版电影《歌舞青春》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学校园的青春故事,影片视角对准了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的美国中学生,塑造了他们清新脱俗的青春偶像形象,记录了他们精彩纷呈、青春活力的生活画面,展现了他们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这部影片不仅将歌舞融入创作中,而且还借鉴了动画片风格的创作手法,因而令影片呈现出完美震撼的视听效果。伴随影片单纯的快乐、优美的歌唱、动感的舞蹈,观众仿佛观赏到了一部精彩的迪斯尼动画,影片中的青春朝气让观众感到清新自然、纯粹明朗,一下子感染了年轻观众对青春的向往以及触动了中老年观众对青春的无限回忆。

因而美国版《歌舞青春》自上映起就大获好评并获奖众多,迪斯尼公司继续投拍系列电影尽管在剧情与风格上没多大改变,但系列电影的魅力与受欢迎程度依旧。于是乎,美国迪斯尼公司试图想在中国开创《歌舞青春》的新奇迹,并着手寻找合适的中国电影人以及电影制作公司联手拍摄中国版的《歌舞青春》。因此,在2010年由著名中国导演陈士争执导,迪斯尼、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华谊兄弟投资拍摄的中国版《歌舞青春》在中国上映,在原本制作班底的加入之下,影片将故事对焦到中国现代大都市的某一大学校园中,讲述了一群年轻大学生关于青春、梦想、爱情的校园故事。在一场校园歌唱大赛中,影片的故事人物为了追逐音乐梦想而不断迎难而上,突破种种阻碍与风波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幽默的语言风格、励志的创作主旨、新颖的歌舞形式完全与美国版《歌舞青春》无异。但是,中国版《歌舞青春》并没有延续原版的票房与口碑风采,甚至一度遭受到中国观众的无情诟病,因而造成此差异现象的原因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二、中美版电影《歌舞青春》文化差异比较

(一)文化差异影响故事取材对象的不同

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美版电影《歌舞青春》在故事取材对象上表现出显而易见的不同。在美国版本中以高中生为主要故事取材对象,影片为观众塑造了两个性格与生活背景迥异的男女主角形象,凯碧艾拉是一个优等转学生,而且长相甜美,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性格内向非常容易害羞,所以在新学校里她没有多少朋友。而特洛伊则是学校中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拥有帅气、英俊的外表,而且还具有高超的球技,担任校篮球队的队长,是一个备受学校女生青睐的对象。原本,这两个人物不会有任何的交集,但在一次除夕假期活动中两个人因音乐而相识,两人互相欣赏双方出色的歌唱声音,后来机缘巧合中发现两人在同一所学校,并因为学校的音乐剧再度结缘。在影片中,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群怀揣音乐梦想的高中生关于梦想、友情与爱情的青春感染力。

与之相对比,中国版电影《歌舞青春》的故事取材对象则是一群大学校园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在高中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他们都在为了上大学这一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因此,我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与美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呈现出明显差异化,各自有各自的精彩,而我国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才真正能够与美国一贯的校园生活相似,才能真正意义上展现中国年轻人的青春岁月。于是乎,中国版的《歌舞青春》将视线投射到充满青春与激情的大学生,讲述他们在大学校园中为追逐梦想而不懈拼搏的人生。大学校园在中国具有“小型社会”的俗称,在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年轻人,他们在这里能够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团结一致为了相同的梦想而奋斗。正如影片中那一群追求梦想的大学生一样,为了一个相同的音乐梦想他们相聚在了一起,而当朋友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参加歌唱比赛时,他们一起想办法来帮助朋友劝服父母,最终因为他们的努力与坚持实现或者踏上了梦想的征途。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2

【关键词】台湾电影;校园空间;青春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04-02

20世o80年代的台湾,一首流行歌曲《童年》不仅引起“童年”中的孩子对现实生活的共鸣,更勾起了成年人对孤单、寂寞童年的怀想。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侯孝贤、杨德昌等为代表的导演掀起了“台湾新电影运动”,让附着在乡土中那青涩的青春时光成为可见。无论是《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是后来的《美丽时光》《黑暗之光》,之前的台湾电影塑造了一个由乡村青年、眷村角头、少年帮派、混夜校的学生所构建的意义世界,如同青春的转瞬,这个边缘小世界一样的茫然流动并最终被整编进了“大社会”秩序。

在台湾电影的脉络中,“青春”经由台湾新电影的乡土情怀、凝重的历史感转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都市化表现,骄傲而难掩空洞的心灵,喧嚣却难抵内心的失落。更多的研究者将此类“青春”题材称之为“成长电影”(initiation stories)。应该说,台湾电影从未让青春缺席,青春电影也终没有散场,而是持续上演。如果说台湾青春电影是以残酷与温情作为两极坐标,延续着这双重脉络,那么今天的台湾青春电影则显得温情有余,再难找到从历史中走来的承接感、纵深感。

对于台湾青春电影,校园是其中不曾缺少的空间呈现。可以看到,在当下台湾青春电影中,试图以校园空间形构出一幅全新的抵抗场域。但这与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电影时期的“青春残酷物语”有着很大的区别。2005年以来的台湾青春电影,以清新、唯美的风格闯入这片吵杂、纷乱,又处处骄傲迸发的世界。这并非候孝贤,亦不是杨德昌,大众眼光交织的地方早已将乡愁、怀旧与寻根淹没。这是刚刚升起、散发无限魅力的新世纪,性意识的觉醒、青春的叛逆、爱情的萌芽,与社会的转变、凋零同时开始或者并置。

这些可见的“青春”的主角们往往存在于14-18岁之间,不再是儿童①,亦非成年人。远离了儿童世界相对成人社会的单纯无邪,又因还未被社会完善的规训体系“驯化”,并不具备完整的“主体”意识,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保持了某种距离,主体被社会赋予的责任在他们身上尚且“悬置”。有人将其称为“边际人”,走在边际并非完全符合成年人地位,却不可否认已然开始面对着成人阶层的“谆谆教诲”、家庭和学校的“驯化”。作为具有充分主体性的社会人,是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的。如福柯所言“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这种人体是纵、被塑造、被规训的。它服从,配合,变得灵巧、强壮。”②社会规训体系“是由一整套规定和与军队、学校和医院相关的、控制或矫正人体运作的、经验的和计算的方法构成的。”社会秩序提供给生存在其中的“个体”系统的秩序、纪律与规范,成为社会意义上的“成年人”,即是完成了大社会的规训,融入社会群体的秩序,服从于社会“纪律”。

这类青春电影的朦胧同性情感的发生多呈现在学校,这个应是传统社会的规训场所,老师、训导主任、考试、课堂……这些理应对青少年的小世界(比如异性、同的启蒙)构成危机和威胁的权力体系。而与之前《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同的表达在于,权力的流动减弱或者开始彻底失效。

一、校园空间:爱的懵懂与成长的苦涩

2012年,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红透,它开启了2012年关于“那些年”影视、流行音乐的一股热潮,这也带动了一股内地拍摄青春电影的热潮。九把刀,这个台湾网络作家及导演的作品,以区别于传统台式“温情小清新”的混搭风格进入了公共视野,九把刀的浪漫、热血击中的是每个走过青春期的普通人。

《那些年》根据九把刀的真实经历改编,以台湾省彰化精诚中学为背景,男主角柯景腾在参加高中曾喜欢的女同学沈佳宜的婚礼前,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两人从抗拒到互生好感,展开了一段美好的青春爱情,虽然并未终成眷属。2015年,被称为女版《那些年》的《我的少年时代》同样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该片从女生林真心的角度讲述了学生时代的爱情故事。两部作品在男女主人公懵懂、青涩而美好的爱情故事之外,都有出色的人物表现及校园生活的展现。这类青春电影中的校园空间承载着青春期爱情的懵懂和成长的苦涩。而对校园生活的追忆又往往开始于成人社会中对丢失“自我”的感怀与失望,怀旧“青春”成了抵抗现实不足的“良药”。

二、“抗争”空间:自由的追寻与自我的认同

校园在台湾青春电影中并不仅仅是承载着懵懂情感与萌动的场所,也不只代表着青春、美好,它更吸引人的地方是青少年开始对自由的追寻与自我身份探求的空间所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成长。当下台湾电影中的校园,也成了少男少女们反抗学校(老师)管制、对不合理的校规校纪大胆发声的空间所在。如果说当下台湾青春片(青春偶像剧)已经形成继承的某种套路,那这种在学校里反抗权威的情节就成为台湾青春电影中主人公突破自我获得成长的象征。以“青少年”为核心的青春电影,关注的焦点实则放在了青少年与社会秩序之间产生的微妙关系上。裂隙之处正是张力凸显的角落,正是青少年的小世界里抵抗滋生的领域,这一领域很大程度上发生在校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的柯景腾,当班费丢失,训导处主任要求全班同学写出怀疑偷拿班费的同学名字时,他和伙伴们站起来反对,“不可以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同学”,一向作为听话好学生的沈佳宜也终于站起来支持柯景腾。虽然遭到训导主任的处罚,但在全班同学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校园里留下了他们更真挚的友情。

陈玉珊导演的《我的少女时代》以林真心自问开篇,“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现在的自己为了薪水,面对老板的严苛不会说“不”,面对冷漠的感情关系无法拒绝。曾经年少时的偶像刘德华的演唱会却让人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在学校,那个敢爱敢恨的林真心,当训导处教官怀疑并且当众在学校54周年校庆表彰年级前十名时指责徐太宇作弊,要求在场的同学们作证指认徐的作弊行为时,她带头走上主席台说“不可以”,引发同学们大声地对不合理的校规说“不”。随着校园水球比赛、毕业旅行、联考的结束,青春散场。我们发现,在这类当下台湾流行的青春电影中,校园被简单套上了“抗争性”的符码,因为有了对诸如校规校纪、辱骂学生事件的反抗,以此成就对青春期成长的实现与完成。

2012年杨雅吹佳莸淖髌贰杜朋友・男朋友》是近年来少见的稍显“厚重感”的作品,影片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高雄中学校园,到1990年台北“野百合学运”,再到踏入社会。20世纪80年代教官“一人独大”的台湾校园中洋溢着青春的躁动;90年代的学生集会,主人公王心仁一句“明天,台湾就会不一样”将学生青年在台湾历史进程中对自由民主追寻的情感理想化。而影片后半部分,成年后的主人公对生活的委曲求全占了大部分比重,也让《女朋友・男朋友》试图提升的历史感变得力度不足。

当下台湾电影的校园空间显影,还出现了另一类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即青春题材里掀起的一股“同志”热潮。这股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几部《寂寞芳心俱乐部》《我的美丽与哀愁》《美丽在歌唱》,到《蓝色大门》(2002)、《十七岁的天空》(2004)、《爱丽丝的镜子》(2005)、《盛夏光年》《少年不戴花》《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2007)、《渺渺》(2008),以及2009年的《带我去远方》《花吃了那女孩》《乱青春》,非但构成了台湾青春片中蔚然成风的新潮流,因其特殊的题材、主人公年龄范围、表现形式、商业模式等,相对始终秉持同志关怀的“同志电影”,青春片里的“同志”写呈现出其特有的清新、唯美。青春的年龄特质较“同志”被赋予更多的可见性,因而也在“同志”题材电影中自成脉络。

总之,当下台湾电影中的校园空间,较之20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电影中的残酷青春,同样是身着校服的少男少女,但自我与社会产生的冲突不再,历史感和社会意识减弱,老师(训导处教官)成了谩骂和管制的代言,校园的围墙为唯美青春的保驾护航,在校园中遭遇的冲破自我的障碍也仅仅是对不合理的校规校纪说“不”,成长真正的残酷性消弭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社团蛋糕比赛、毕业舞会、体育比赛、生日派对、逃课、逛夜市……懵懂的情感流动在校园和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发生在亲密的同窗伙伴中,情感启蒙阶段的青少年在自足的边缘小世界里按照自身独特的逻辑发生、游移、动荡,但依然运作着。对于社会主体责任的“悬置”,让校园空间得以形成一个在社会权力之下独立运转的小系统。只要这些充满杂质的,多样、繁复的小世界存在,无论是何种中心视野都很难将它们消化、整编成为一个一致且有明确意义与目的的整体。

注释:

①此处界定参照各国对儿童节的定义,超过13岁往往不再过儿童节。14-18岁处在青少年的阶段。亦可参看对柏林电影节设立儿童电影(14岁以下和以上分开设立奖项)的访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柏林电影节儿童青少年电影单元负责人托马斯――海勒专访[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2).

②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99,154.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夏铸九,王志弘.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M].台北:明文书局有限公司,1988.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3

[论文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youthapocalypse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找到泰利时,他正在奸污下一个纯洁的受害者达茜,而且很可能也传染了她。然而,当珍妮发现他们时,她自己已经因服用而变得茫然麻木,所以并没有对此加以阻止。

这些少年的所作所为,加上他们不断提及的,所表现的正是我所认为的“年轻身体的破坏力”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少年对他们自身及其体液的失控是一种表层的、象征性的失控,而这实际上是对于他们的“反叛的”行为的巧妙隐喻。

而曾在美国创下超高票房记录的《美国派》《大学新生》等所谓青春性喜剧类型的电影,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另类、特别、颠覆传统,但并非走向毁灭的年轻人的形象。性既是好莱坞青春片的心理学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其社会学规律的一部分。好莱坞青春片中的其他身体机能亦然。以《美国派》为例,这部影片因为它对于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戏剧性的故事而大受人们欢迎,片中的四个高中生也受到了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有人认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狠衰的语言和以色情为基础的滑稽场面显得过于粗俗。但不管怎么样,人们不得不承认,在它之前,还没有哪个银幕形象能够把青少年的性焦虑表达得如此幽默和透彻,因此这四个高中生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是必然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青少年形象的出现也是颠覆性的,它消饵了青春电影中“浪漫”与“毁灭”两种形象之间的界限。《美国派》中的主人公撕破了浪漫青春片中异性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对于性采取了直言不讳的态度;另一方面,和反映青少年问题的电影不一样,性在《美国派》中被处理得理俗而又清澈,丝毫没有罪恶感。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4

摘要:青春电影主要是指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在近些年出现的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形象大钵可以概括为积极的、浪漫的、堕落的以及颠覆性的青少年形象等几种,这些形象的出现和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由于好莱坞成熟的商业体制以及美国文化的影响力,好莱坞青春片这一美国类型电影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实际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在世界范围内都曾出现过一些引起人们关注的青春电影,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电影更是进入了一个高产期。本文从当今美国青少年心理特征及社会环境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年轻人在校园电影中的形象及其所折射出的美国年轻人生活态度及生活状态。

关键词:青春类型电影;青少年形象;心理特征

在美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中,青春类型电影(也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校园电影或者成长型电影)一直备受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尽管几乎从未被视为影迷中最富洞察力的骨干群体,青少年却无疑是最为有力的好莱坞青春电影票房的保证。这些主要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尽管故事风格不同,表现手法多样,但却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了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状态。而当代的美国年轻人,作为多元化的一代,在美国青少年电影中也折射出了不同类型,风格迥异的青少年形象。最容易为观众拍手称赞的青春电影为青春励志型电影,它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怕挫折,并充满热情的青少年形象。在这种类型中,青春成为主题,青春片是一种并不纯粹的电影类型。如果把它放到一个世界性的类型参照系中.它既不像西部片那样有着明显的视觉符码,也不像歌舞片那样有着固定的外部表演模式.甚至也不像喜剧电影那样谈得上有稳定的风格效果。在青春片那里,只有一些通常的母体式的主题类型或某些常见的环境标志。如家庭、校园。确切地说,青春片更接近于一种题材,而励志则成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主体的行为动机。这类电影多以喜剧为主,尽管剧情有时落人俗套.却丝毫影响不了人们对于此类电影的热衷。作为涉及机能与情感的作品,好莱坞青春电影尊奉着一条体现在所有幽默中的心理规律,即它们令观众身心放松。这也成为青春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春励志片之所以近几年来在美国、日本等国大受欢迎,并受到极大地关注。这和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密切相关。人物角色的错位,必然产生一定的喜剧效果。贬低、不一致、机械作用和解脱之感。都是笑的源泉.而这些源泉绝不是详尽无遗的了。不过,在这些源泉当中。最巨大的源泉无疑是不一致。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v.G.Belinskiy)在诗的分类中也曾说过:“喜剧的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喜剧的主人公是离开了自己精神天性的本体性的人们.“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在喜剧中便表现为自我否定。在青春励志片中,就出现了这种“不一致”.作品的内容都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从而产生了喜剧效果。

以爱情为主线的美国青少年电影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校园电影。在动人的校园爱情故事中。这类电影给我们塑造了充满活力并纯情浪漫的青少年形象。而好莱坞的一些青春片中青少年的浪漫形象则由于好莱坞的商业机制而表现为另外一种特点。上个世纪90代中期以后,好莱坞的青春电影进入了一个高产期。在这个时期,《一吻定江山》《我恨你的十件事》《美少女啦啦队》等一批描写高中生生活和初恋故事的影片相继问世。

青春电影是关于青春的,所有上文提及的影片都包含年轻的角色以及他们特殊的问题和生活方式。很明显,影片中的这些设置都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的。然而,和日本唯美、青涩、浪漫的青春电影有所不同,美国的青春类型影片非常注意将校园文化和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些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健康美丽的形体和优美动感的舞姿;可以欣赏到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可以听到高中生流行口头语:而生日派对、毕业舞会这些高中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景也频频出现。再配以初恋的故事,青少年的形象在这些影片中显得浪漫又不失幽默和时尚。很显然,好莱坞青春片中青少年的形象的这些特点与好莱坞的商业体制是分不开的。定位于暑期档、以青少年为主要观众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制作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目标人群的欣赏口味,生产出一个个带有明显商业特征的浪漫故事。而青少年也乐于在观看这些人为的浪漫中得到青春宣泄,并从片中青少年的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清新浪漫的青少年形象之所以在美国青春电影中一再出现,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青春期是青少年对异性的心理需要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并最渴望与异性交流、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时期,应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爱情也因此成为青春电影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感因为初涉人世而显得更加美好和浪漫。初恋的故事往往因为其所表现的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纯粹的爱情而令人感动和流连。

除了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们在许多美国青春电影中也看到了各种叛逆的,堕落的甚至走向毁灭的人物形象。这就是被称为“青春启示电影”( youth apocalypse films)的亚类型片。青春启示电影有个特点,或者破坏力急剧爆发,或者受到压抑直至毁灭。美国白人青少年在此类影片中总是被塑造为这样一种形象:他们往往具有病态的暴力倾向,并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骇人的冷漠。进一步说,被认为与这种对病态的暴力和快感的渴望相一致的,正是他们对于白己的白人青少年身份的认同需要。这一片型完全不同于曾在美国80年代流行的平庸青春片。青春启示电影常常受到一部分年轻观众的狂热追捧并享有无上地位,其中某些影片也同时获得了惊人的票房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走向毁灭性的青年形象的塑造暗示了我们最深切的社会和个人的焦虑。那就是:性恐惧、社会失序和青年人前途黯淡。这些无疑在不同层面影响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而媒体对于对少年犯罪、暴力和性的大肆渲染和夸张,艾滋病的威胁等等对于尚处于青春不稳定期且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来讲,无疑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在青春启示电影所呈现的特定媒介环境中,青春期及其相关问题应当被视作某种社会现实而得到力求真实的反映和重新思考。

电影《半熟少年》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其情节展开也并未遵循常规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反之,影片记录了“不算主角的主角”几位生活在都市中的少男少女24小时之内的生活状态。影片追随其男主人公们在曼哈顿的街上和公园里游逛,记录他们追求女孩、偷啤酒、闲逛、玩滑板、消磨时间、买毒品、吸毒和斗殴。尽管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然而这些男孩的不同种族的身份设定却受制于他们所共同拥有的百无聊赖和对性的追求与沉迷。他们的欲望大多数都围绕着性:追求它,保有它以及对自己曾有过的性经历的自吹自擂。影片还表现了女主人公珍妮的遭遇。当她被确诊为感染了艾滋病时,她试图寻找泰利,正是泰利将艾滋病毒传给了她。泰利并不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更不知道他已经传染给珍妮。在影片结尾,当珍妮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5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创业者的故事,故事背景的时间跨度是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至今,片中人物的经历是以中国的创业传奇人物们为原型塑造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1周六的晚上,妈妈带我到建文奥斯卡影院去看了电影《中国合伙人》,令我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都是英文的,可却是中国制造,导演是香港的陈可辛,三个主要演员分别是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好朋友的创业故事,虽然中间有些矛盾,可还是化解了,他们互帮互助,把他们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推广到美国上市了。

内容是这样的:主角分别是成东青、孟晓俊、王阳,20多年前,成东青考了两次大学都没成功,第三次是父母借了全村的钱才供他上的。孟晓俊的爷爷、爸爸都是留美博士,所以他认为自己也必定要到美国去才行。王阳的身世虽然不太知道,但他很讲义气,也很有头脑。他们三个在燕京大学认识并成为好朋友。成东青想去美国,所以他发誓要在4年内,读八百本书,背完英汉词典。4年后,成东青终于读完了书,英文发音说出来也不像说日语,但他被拒签了,因为他回答问题有移民倾向。王阳决定不出国了,所以故意任意回答问题也被拒签了。只有孟晓俊办完了签证,可以去美国。在机场,三个好朋友拥抱告别,泪流满面。但孟晓俊在美国只做了一阵的实验室助理就被开除了,后来做了一个杂工的工作,连小费都不能收。在孟晓俊在国外期间,成东青和王阳办了一个英语补习班,起初人不多,可独特的教学方式引来了更多的人,每月都得用大麻袋装钱。几年后,孟晓俊回来了,他和成东青他们又聚在一起,专门教大家该怎么填写出国申请表。

当然一个旧工厂是不行的,他们又创办了一个“新梦想”学校,可当美国炸中国大使馆时,大家都说“新梦想”是卖国者。又过了几年,美国考试协会控告他们盗窃自己的考题。他们三个用真诚、友谊和智慧,赢了这场辩论,并取得了让新梦想在美国上市的机会。

看完了这篇电影,我发现我要努力找对方法学英语了,我还懂得了是朋友就要互帮互助,共同打败障碍,还有就是做人要有梦想,并且要坚持不懈努力向前,才能成功。加油!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2梅的人生梦想是去美国。为了她的美国梦,作为一个女孩儿选择深夜独自在图书馆看书,在自己的蜡烛用尽后,有胆量主动与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头碰头地共享灯光。这些细节无不昭显着她去美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为了这个人生目标她早已对任何风险放任不管。对此成东青心知肚明,他也明白想继续和苏梅在一起就必须一同去美国。于是,在努力帮助苏梅去美国的同时,他自己也为了获得美国签证百折不挠,使出了浑身解数。然而悲剧的是,苏梅成功了,他却未能如愿。在这样的境况下,唯有苏梅放弃留在美国的梦想,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两人才可能在一起。然而,苏梅尽管对背叛如此真诚而痴情的成东青充满了自责和内疚,却仍未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了实现她的美国梦,坚定地在美国和成冬青之间选择了美国,抛弃了成东青。这不能怪苏梅,毕竟美国才是她的梦想,才是她认定的人生方向和幸福根基,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一时之快而作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决定。

其实,理想也好,梦想也罢,都完全是私人事务,谁也不要指望改变别人的理想,因为改变了别人的理想意味着改变了她的一生,改变了她幸福和快乐的标准。成东青最大的失败就在于,他遇到了一个有梦想且对梦想坚定不移的人。

苏梅是只理性的天鹅,不是天鹅肉。成东青的忠诚和真心确实让苏梅感动,但感动作为一种本能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生抉择的依据。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3不得不说成东青的变化非常大,无论是从造型还是言语。片中有一个场景,孟晓骏严肃地问:“Do you have adream?”成东青想了想后开着玩笑说“春梦算吗?”他的梦想说大也不大,他的梦想就是不要回到农村去;可他的梦想也不小,他成就了一个从36块钱到身价63亿的成功者。

我佩服他的不是他能在一个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背下一本书,不是他面对孟晓骏暴怒时的坦然,不是他面对美国人污蔑时的冷静,而是他敢于去承担的责任感。当无数中国人在中国使馆被美国炸了的时候,站在群众中被骂成“卖国贼”,被打的头波血流,依然直直的站在那里高声喊着“中国人打中国人算什么本事”的不是王阳,也不是孟晓骏,是他,成东青。新梦想不是他一个人的,但当新梦想面对困难时,他冲在了最前方,去接受愚民的暴力,就像他多年前在大学时替王阳和孟晓骏堵住门免遭暴力时一样。成东青是无数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者们的缩影,因为他的坚持、他的踏实努力,所以才有了他们最初的新梦想。在校园时的懵懂和青涩,到为人处事沉着冷静,除了给全村人下跪为了借钱高考和隐私及办学而被校方开除,真的很难想象影片略过的部分他都经历了什么。成东青说,中国学生都很擅长应付考试,美国人很难想象一个中国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而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一个历经艰辛最后成功的年轻人。他追求的不是成功,是尊严。

成东青是三个人中最朴实、最踏实,也是最艰难的人。他不像孟晓骏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不像王阳有着开朗的性格和“文艺范儿”,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成东青看似“土鳖”,甚至有些唯唯喏诺,可他却是最令人捉摸不清的一个。孟晓骏有着倔强的性格和精明的头脑,王阳有着不羁的青春和开朗的性格,而成东青,则是一个深藏不漏,永远都那么冷静、淡定的一个。如果可能改变自己的性格,我希望成为成东青的那种人,至少,我可以向他一样勇敢的面对。

真正的大智如愚,真正的执着不懈,真正的新梦想人。他是成东青。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4三个怀有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在高等学府燕京大学的校园内相遇,成冬青曾两次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跪在母亲面前祈求第三次的高考,这次他成功了,在大学遇上出生于留学世家孟晓骏以及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阳,并以晓骏为目标努力求学,发誓要把图书馆里的书全部读完,在图书馆巧遇了他认为是全校最美的苏梅,一番辛苦追求,却在苏梅拿到美国签证以后,以分手结束。不知道为什么苏梅和成冬青分手,是否因为成冬青是失败者呢?

而成冬青给我的感觉是:他就是一个永远打不死的小强,在高考两次失败、课外补习没有收入、苏梅与他分手、美国签证失败、被学校除名等等挫败面前,他坚强的站起来了,并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每天都贴小广告,在肯德基讲英语,在空旷的场地办学,把所有的英语词典全部背过,他成功了,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留学教父”。

追求浪漫自由的王阳,在大学期间一直肆意的挥霍青春,泡洋妞、写情诗、打群架等等,还为洋妞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结果却被洋妞甩掉,从此一蹶不振,因成冬青的帮忙,重新振作起来,并与成冬青一起为教学而奋斗,在面对成冬青与孟晓骏争执时,一碗饭唤醒了他的心,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才是幸福,走出了洋妞的阴影,选择了相貌平平的女职工结婚,因为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而一直扬言去美国之后,永远不再回来的孟晓骏,却在美国根本找不着工作,落得在餐馆当侍应助理的命运,迫于无奈的他只能回国,幸运的他遇到成冬青学校有点起色,把自己的理念全部侵入到办学中,学校在他们三个共同努力下,成为中国第一支民办成功学校,而孟晓骏面对自己在美国种种遭遇,在办学理念上与成冬青产生分歧,三个人分道扬镳,却因学校面临倒闭危险时,又重新聚到了一起,为曾经一起奋斗的学校尽最大的努力,最终,他们成功了,他们的学校上市了。

影片的结局很圆满,却让我想到了,可能有很少人是成功的,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为曾经的梦想打拼失败了,而选择了放弃。成冬青的精神让他成功了,现实生活的我们缺少他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可能一个小小的打击,就让我们泄气了。《中国合伙人》再次鼓舞青年创业,为心中的梦想打拼,创造属于自己的蓝天,让青春不朽!

合伙中国人的观后感范文5电影《中国合伙人》影片的结尾,放了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除了俞敏洪、徐小平、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事已至此,眼眶终究还是湿润了,不是那种强烈的感动或者悲伤,而是一种很奇怪的共鸣。

为什么电影里带来的共鸣是“奇怪”的呢?

关于我,离电影里那段青春距离还是挺远的,那样的装扮,那样的校园,那样的图书馆,一切都是陌生的。其次,我从未想过去美国,更是没碰过托福,没碰过GRE,大学里每天都在吃喝玩乐看着苦逼的背单词的室友,然后偷笑。再其次,我从未读过新东方,哪怕新东方热已经挂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不爱读书的我,都不为那些老师们的“笑话”所动,坚持打工、实习,愉快的继续吃喝玩乐。最后,我没有有着共同理想的好伙伴,也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闯出一片天,工作两年了,还是各干各的,来去自在,两袖清风。

我的青春,和电影里表达的,截然相反。

可让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致青春》的岁月看似离我的校园生活更接近,但它并没有让我有所感触,反而是这部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的《合伙人》,反而是没有在我的青春里呆过的陈可辛,把故事说进了回忆里,有笑有泪,令人欣喜。虽然吴君如笑着说陈可辛这部电影完全没进步,一下回到二十年前,但要我说,这次的回归,很棒。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6

摘要:如今内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青睐,在这些电影里出现的经典老歌也再次走红。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是青春片的延伸,并没有专门的定义,但不难发现,内地的这类电影都与青春、爱情、怀旧等关键词有关。音乐是电影表意里的关键元素,而经典老歌在该类电影里的出现,有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突显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也加深了影片的怀旧色彩,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二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关键词:经典老歌;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表意功效

前言

在如今的内地电影市场上,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无论在数量和票房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这类电影无疑都被贴上了怀旧、青春等标签,引起了全民回忆的风潮,然而在几乎每一部这样的电影中我们都能发现经典老歌的身影。音乐作为电影诸多表意元素中的一员,在揭示影片主题、渲染画面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有着和“可视”电影语言元素同等的话语权表达,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发挥着其独有艺术表现力,使影片更好地完成叙事、抒情和表意。①经典老歌本身就是我们青春记忆里的重要符号,通过在电影里的合理运用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此后简称《致青春》)、《同桌的》、《匆匆那年》这三部电影为例,分析经典老歌在内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的运用。

一、深化主题,扩大感染力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第二镜头”,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辅助电影更好地表现内容,深化主题。同样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老歌被放置在影片中,更增添电影的怀旧情结,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带领观众走进特定的环境背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传达的意义。

电影《同桌的》中最后一个镜头一出现,便响起了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如今,同样是高晓松操刀,一部《同桌的》,让许多人想起自己已经抓不住的青春。影片这个镜头回到了最初男女主角相识的画面,周小栀转学来到新的班级,成为了林一的同桌。也正是因为成为同桌,两人开始相识、相知、相恋,尽管最后两人还是因现实而分离。电影里所讲的故事是从1993年开始的,而此曲发行于90年代初,由老狼演唱,曾风靡大街小巷,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成为无数80后少男少女的最爱,是校园民谣的经典作。所以,这首歌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与影片人物所属的时代吻合,它的歌词也正是电影中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完美写照。一句“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我也是偶然翻照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让观众再次陷入故事之中,音乐再次刻画的同桌情结,不禁更加令人惆怅和感慨。

电影《致青春》中三次出现了英国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第一次出现,是大一开学时,阮莞走在学校中,长发飘飘,美丽动人,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正当男生们跃跃欲试之时,她却径直走向了路旁骑着单车的小伙,这小伙便是她高中就相恋的男朋友赵世永,而此时背景音乐正是他们俩都十分痴迷的山羊皮乐队《So Young》,这首歌就像此刻的他们青春无敌,不可一世,无可救药。第二次出现,画面从大学时期变化到了现当代,阮莞正坐在赵世永的车上,车子奔驰在马路上,和歌曲强有力的节奏融为一体,而当阮莞告诉赵世永自己怀孕时,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他们的时代正在结束,属于他们的青春即将逝去。第三次,在阮莞结婚前,赵世永约她去北京听山羊皮的演唱会再见最后一面。两人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歌曲再次响起,虽然和赵世永分手,但阮莞却一直忘不了他,除了他再也爱不了别人。然而不幸的事却发生了,阮莞在去见赵世永的途中出车祸去世,音乐再次戛然而止,赵世永还站在山羊皮的演唱会门口,可是谁都再也走不回青春的大门。电影《致青春》的英文翻译正是《So Young》,作为电影同名歌曲出现在电影里,可以说是电影主旨的音乐表达形式,歌词内容和旋律契合了影片的感情基调和对青春怀念的情怀,电影中所处年代的青年们正是听着山羊皮长大的一代,他们个性鲜明,对待爱情乐此不疲,在青春里沉迷不醒,哪怕放纵堕落,只愿青春无悔。

二、抒感,读懂潜台词

在现实生活中,感同身受的歌曲往往更能引起共鸣,那些歌曲仿佛唱出了自己的故事。电影画面往往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所以常用音乐来抒发人物情感,体现人物内心的潜台词。经典老歌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它们旋律动听,更是因为它们能打动人心,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是情感的集中体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运用经典老歌的优势还在于能刻画出特定年代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特征,表现出他们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和影像无法呈现的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电影《致青春》中,学校举行了一次文艺晚会,主持人问有没有同学自愿上台表演节目,郑微便在众目睽睽之下高高举起了手,勇敢地走上了舞台,唱起了《红日》。《红日》这首歌是香港歌手李克勤的经典之作,曲风欢快,歌词十分励志。影片中当郑微唱起《红日》,她苦苦追求的陈孝正却提前离开,尽管台下众人欢呼,但她的目光却紧紧锁定在陈孝正的身上。虽然电影里并没有交代郑微为什么会想在当时唱这首歌,但当歌声响起,观众不难发现,其实这首歌正是她唱给他听的,每一句都表露出她对他爱的决心和坦率,特别是那句“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的表白。电影里,通过演员自己演唱的方式来诠释了这首老歌,让这首歌的旋律深入人心,但这恰恰也是一种互利共赢,这一首歌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郑微对爱的执着,她性格里的精灵、坦荡,和她无所畏惧,渴望爱情的强烈愿望。

无独有偶,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高中毕业聚会时,陈寻为方茴唱了张信哲的《信仰》,无非也是一次表白。《信仰》这首歌发行于2000年,红极一时,是当时恋人们为爱高歌,彼此许诺的金曲。陈寻唱的这首歌,就像是为方茴许下了爱情誓言。方茴在爱里是被动的,然而陈寻天生帅气,天性聪明,活泼阳光,是个乐观自信的大男孩,在校园中,他是一个有着偶像气质,受万人追捧的耀眼明星。对于方茴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对她的爱也是直接而浓烈,就像这首《信仰》,表达了陈寻对爱情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决心。同时这里也为此后陈寻移情别恋做了一个铺垫,《信仰》这首歌描写的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一些矛盾和冲突离开了对方,但最后还是发现对方才是真爱却再也回不去的情景,充满了遗憾和心痛。最后,这首歌竟成了陈寻和方茴的真实写照。

三、渲染气氛,增加新鲜感

电影音乐不一定要成为电影内容表达的一部分,有时它仅仅是一种渲染,营造出更好的叙事氛围和情境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走的是怀旧路线,影片中常常出现的经典老歌,试图给观众带来久别重逢的感觉,已达到煽情的目的。这无疑也帮助画面增强了表现力,一首老歌若运用得当,更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电影《同桌的》中,在大闹非典隔离室和林一幻想中的抢婚两个情节都用了《We Are The Champions》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来自英国皇后乐队,十分激励人心,常常回响在足球赛场上。然而影片中对这首歌的使用,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让整个情节更赋戏剧性,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两段。非典爆发后,林一成为疑似病例被隔离,周小栀听说隔离区里面有人患非典之后,很是担心,于是和好友半夜解救林一,谁知被工作人员发现,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最后一个镜头是周小栀、林一和他们的好朋友们竭尽全力逃跑了出来,然后把工作人员反锁在了隔离大楼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接力赛,每个人完美的配合和拼尽全力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了自己的冠军。而在周小栀的婚礼上,当周小栀面对教父宣誓即将成为别人的妻子,林一终于忍不住大闹婚礼现场,和好友们上演了一出抢婚大战,尽管受尽阻挠,但最终他们就像回到了当初大闹非典隔离室一般,竭尽全力跑出教堂,将其他人反锁在了教堂里面。

背景音乐仍然是《We Are The Champions》,为了爱情,他们再一次成为自己的英雄,然而画面再次回到了教堂里,回到了刚才宣誓的场景,原来这只是林一的幻想。背景歌曲的运用激起观众内心最柔弱的情愫,实现与影片内容表达的情感互动,对年轻生命的赞美,也有对命运弄人的唏嘘。

电影《匆匆那年》里的篮球比赛中使用了当年火爆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好想大声说爱你》,熟悉的歌声一响起,不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球场上的主人公仿佛都已变身樱木花道、流川枫、三井和赤木,让观众心生波澜。而一经音乐渲染的画面,场面更加热火朝天。那动感的旋律与画面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篮球健将们相结合,刻画出主人公们在球场上不服输的韧劲,营造出篮球场上的激烈拼搏的气氛,使观众也深深感染,身临其境。

小结

综上所述,经典老歌在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达主题、抒感和渲染氛围上,而这也体现了这类电影所具备的怀旧、青春、爱情等特征。总而言之,音乐本身就是电影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和塑造,使影片更好地叙事、抒情和表意。(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解:

①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年第27期

参考文献:

[1]邵萍《浅论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功能》[J]《电影评介》2009,(4)

[2]王丽响《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作用》[J]《电影文学》2012,(8)

[3]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27)

[4]刘钱倩《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功效――以电影〈魔戒〉为例》[J]《电影文学》2014,(18)

[5]夏海蕾《试论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的作用――以〈茉莉花开〉为例》[J]《电影文学》2012,(8)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7

电影《同桌的你》取材于音乐人高晓松早年创作的风靡一时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以周小栀和林一横跨二十余年的情感纠葛为叙事中心,碎片化地记录了60 后、70 后、80 后交错的共同的青春记忆。虽然影片《同桌的你》没能创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般辉煌的票房成绩和一边倒的褒奖,但是透过该片能够理顺出当前国产怀旧青春片的创作策略和创作轨迹。

一、背景: 历史事件与时代脉络

步入创作发展黄金时期的国产青春片,无一例外地营销着怀旧、包装着情怀,竭尽所能地唤醒着观众心中的共同记忆与情感共鸣。这些怀旧青春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精准的时间线,将宏伟的时代背景作为故事发展的大背景,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都聚拢在故事当中。究其根本,明确的时代背景与精准的时间脉络更具有记忆共性,能够让观众在第一时间就代入自己的话语身份和情感,并非青春片当中的故事内容都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电影《同桌的你》展现了周小栀和林一横跨二十余年的情感记忆,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再到二人步入社会,拉长的时间线给予影片丰富的时代背景素材。两个人从涉世未深的孩子,逐渐走向成熟,从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到心心念念地笃定自以为的爱情真谛,然而最后又输给了现实和时间。时代背景给予周小栀和林一时代的印记和时代的性格,虽然难免具有背景故事拼凑之嫌,但是周小栀和林一共同走过的十年光景,正是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十年,这十年当中发生了太多极具冲突、让人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大事,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在时代背景的渲染之下,他们的青春和爱情无比慷慨激昂、铭心刻骨。临近高考时期,正逢1999 年5 月8 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林一冒着被记过的危险毅然决然地前往美国驻华大使馆门前参加游行抗议,而担心林一的周小栀则默默地跟着林一,怕他生出事端。周小栀穿越拥挤的人群终于找到了林一,叫林一跟她回去,而林一则以周小栀做他的女朋友为条件抗争着。随着人群涌向美国驻华大使馆,燃烧弹不断地抛向空中,人群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危险,即将被游行队伍挤散的二人,分别伸出了手,拉住了对方。正如片中林一的旁白说的那样: 1999 年5 月9 日礼拜天,在一个不太恰当的场合,我第一次拉住了周小栀的手。历史事件、游行队伍、骚动危险、爱国情感、青春热血,与二人青春懵懂的爱情交织在一起,让他们萌芽的爱情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这种奋不顾身的爱情更是闪着动荡岁月的迷人光晕。

跨越新千年、美国911 恐怖袭击、抗击非典、出国留学潮、Facebook、中国加入WTO 等,特殊的历史事件不仅为影片故事进行着节点式的时间标记,理清了时代的脉络,产生怀旧情感,同时更让青春爱情变得独一无二。影片《匆匆那年》同样以2000 年前后为故事背景。每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对应的时间节点都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这些时间节点也成为方茴和陈寻青春爱情的重要标记。

二、追忆: 初恋的回忆与青春的怅然

国产怀旧青春片的核心就是怀旧,这份怀旧不仅是对逝去的时代、历史、事物的怀念,也是对于自身青春岁月的无限怀念。国产怀旧青春片一方面利用特殊的时代背景来营造60 后、70后、80 后的集体生命记忆,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专属于60 后、70 后、80 后的思想、行为来激发集体的记忆共振和情感共鸣。即便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反观当时的青春校园岁月,人物的着装、发型、行为举止,甚至是思想观念都令人尴尬不已、啼笑皆非。

林一与周小栀的爱情从二人初次见面就开始了。周小栀是一名转学生,戴着被同学嘲笑的矫正近视的墨镜,自我介绍时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的理想是斯坦福大学。当林一看着周小栀摘下矫正近视的墨镜,转头对他甜甜地微笑时,他的心脏加速了跳动,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做我女朋友吧!年幼无知的林一就是这样突然地、意外地爱上了这个笑起来仿佛闪烁着阳光的女孩。班级里最调皮捣蛋的小胖子总是喜欢找周小栀的麻烦,打乱周小栀整理得干净整洁的桌面,掀翻她的铅笔盒,而林一挺身而出呵斥了调皮捣蛋的小胖子,为周小栀出头,被人群殴。林一不断地为周小栀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林一为了周小栀打架后,周小栀偷偷滑过桌面递过来的一枚大白兔奶糖,回应了林一的付出,也表明了周小栀对林一的懵懂爱情已经萌芽。

电影《同桌的你》将初中阶段的林一和周小栀之间的懵懂爱情拍得唯美动人、生动有趣。到了高中阶段分文理科时,被分到理科班的林一为了能跟文科班的周小栀继续同班,硬是将自己的桌椅搬了过去。两个人虽然已经不是同桌,但这次换成了周小栀在背后默默地守望着林一。周小栀暗地里为了林一争风吃醋而不小心摔伤了脚,又因担心独自一人参加示威游行的林一而不顾危险前往美国驻华使馆,相对于初中时的腼腆内向,高中时期的周小栀渐渐地放开了自己的内心,开始主动接近林一。直到游行事件后,周小栀主动递给林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做我男朋友的前提是跟我考上同一所大学。最终周小栀猜到了临时抱佛脚的林一没办法考上北京大学,而是默默地将自己的第一志愿改成了林一的第二志愿厦门大学。

走进同一所大学的周小栀和林一,他们的爱情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和空中绽放的烟火开始的,周小栀遵守了与林一的约定,成了他的女朋友。但是,每天她只给林一5分钟时间,随着二人爱情的发生和发展,每天的恋爱时间从5 分钟变成了21 分钟,再变成13 分钟,最终变成14 分钟。周小栀用少女天生的细腻和温存,俏皮地对林一进行着爱的表白5 分、21 分、13 分、14 分构成了周小栀的我爱你一生一世的爱情宣言。打算跟周小栀一同去美国的林一,率先开始了自己的美国寻梦之路,周小栀却始终没能踏上美国的土地。二人从大学毕业分开就是十年光景,当林一拿着周小栀当年交付于他的邮箱,参加周小栀的新婚答谢宴时,二人互吐心声,说尽了十年未曾见面未曾说过的话。没能考上斯坦福的周小栀,到后来也没能顺利拿到美国签证,时间磨灭了她的耐心和信心,二人的爱情也最终不了了之。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不完美的,青春时期的校园爱情也多数会夭折,这似乎是当前国产怀旧青春爱情片的集体话语表达。周小栀与林一从初中到大学,跨越十年的爱情纠葛仍然没能修成正果,周小栀和林一最终只是彼此的同桌的你,林一经营着自己表面风光的悲惨生活,而周小栀与自己并不相爱的人结了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片,生长于学生时代的爱情最终都以枯萎收场。社会是一道分水岭,意味着学生时代、初恋、青春的挥手告别。追忆初恋的回忆和青春的怅然所失是如今国产怀旧青春片的共性内容。

三、文化: 时代文化的文化空间

电影《同桌的你》作为高晓松创作的流行歌曲《同桌的你》的衍生品,无疑是一次商业化的IP 制作,证明了中国的IP 市场已经绝不仅仅局限在文学作品领域,而是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晓松作为电影《同桌的你》编剧之一,用自己创作歌曲《同桌的你》的故事灵感以及自己、朋友的青春岁月记忆碎片,构成了该片的电影剧本。抛开电影剧本不谈,歌曲《同桌的你》作为大IP 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记忆点的文化符号,这首歌曲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与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歌曲的歌词所书写的内容以及旋律哼唱出的情感震颤。

关于怀旧,不仅是对历史事件与时代环境的怀旧,以及对观众各自青春岁月和校园爱情的追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于当时生活的文化环境的怀旧。电影《同桌的你》以歌曲《同桌的你》为主旋律,将《同桌的你》营造的时代记忆作为主要的文化空间,当这首歌在影片中响起时,观众不禁会想起自己当年哼唱这首歌时的心境。电影《匆匆那年》同样刻意强调了文化空间的构建。动力火车演唱的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当年风靡大江南北,街头巷尾几乎都能听到这首歌,其中蕴含着电视剧播出时期的观众的共同记忆,而旋律则是勾起回忆和情绪的最直接、有效的媒介。《鸭子》《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都是70 后和80 后耳熟能详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歌曲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记忆。曾经流行过的旱冰场的休闲文化,甚至是具有年代感的发型、服装,都让观众产生了极大的共鸣。特殊年代的特殊文化产物,是当前国产怀旧青春电影主要挖掘的创作元素,任何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和记忆回响的事物,都会成为电影创作的情节素材。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当前的国产怀旧青春片竭尽所能地拼凑有着时代烙印的文化符号,最终构建成一个文化空间,虽然难免有贩卖情怀和刻意炒作之嫌,但是这种歌曲、时尚、电影、电视剧所代表的文化符号的大量运用,仍然能够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怀旧意识和情感共鸣。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8

南风:刘总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之中接收本刊专访。这次主要想向您了解一下,2012最具期待的校园题材青春励志剧《等待绽放》的相关情况。

刘洋:首先向南风杂志的各位读者拜个年,还有奋斗在第一线的南风杂志的各位工作人员拜年。我先介绍一下《等待绽放》这部剧的制片公司——北京金英马影视公司是具有国家甲级资质的影视公司,制片水准精良,有着业内“金牌制作公司”的美誉。十多年中创作了两千余集的电视剧,并获得“飞天”、“五个一”、“华表”等多个奖项,曾荣获北京广播电视局评选的“十佳电视剧制作单位”。 由金英马制作电视剧《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家,N次方》《穷妈妈富妈妈》《国家形象》、电影《赤壁》都获得了影视界的各种奖项。最近上映的一些电视剧也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例如《新上门女婿》《家产》《肉中刺》等都深受观众喜爱。

南风:艾瑞阳光娱乐行销事业部为什么选择与金英马合作《等待绽放》这部剧?

刘洋:艾瑞阳光公关公司主要是运作视频整合营销的公关公司,娱乐行销事业部是从事影视剧制作及植入营销的部门。这次我们和金英马合作《等待绽放》这部剧,主要是认可金英马的拍摄实力,相信金英马一定能把这部剧打造成2012年最具人气的青春校园励志剧。这部剧主要讲述了一群80、90后大学生的青春奋斗历程。剧中人物的经历能引起现在大学生的共鸣。

在这部剧的筹备期间我们从金英马选择的导演、演员以及编剧等主创团队等工作上看到了金英马对这部剧的严谨态度,让我们深信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整个主演的选择期整整持续了半年时间,《等待绽放》制片人严总(严静)对每个主演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由她亲自把关,几经筛选终于在开机前选定了最符合本剧青春校园特色的明星。导演也几次更换,终于找到最能拍出本剧风格的总导演。

南风:能透露一下《等待绽放》目前的筹备情况?

刘洋:《等待绽放》开机时间定在春节后,我们选择这部校园剧的拍摄主场景是在美丽的厦门大学进行,主创团队基本都定好了,目前暂时不能透露主演的名字,但是我保证,男的帅气、女的靓丽,绝对是青春偶像,他们一出现将会令厦门大学的同学们大饱眼福。这部剧的一些场景会在厦门的其他地方进行,例如商场、街道、广场。我们将在开机前举办开机新闻会,全国媒体都会有相关报道。粉丝们可要把握机会,随时了解这部剧的最新动态,也许能有机会近距离和心中的偶像交流。

南风:现在很多品牌商对影视植入很感兴趣,《等待绽放》有品牌商植入吗?

刘洋:品牌商通常会选择适合的影视剧合作,这对于电视剧制片方来说也是个双赢的事情,对于这部针对年轻观众群,尤其是校园人群的剧已经得到了众品牌商的关注。当然我们会选择最适合这部剧风格的品牌商,我们希望植入剧中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而且在为双方带来价值同时决不能影响观众对这部片子的观赏度。我们会竭诚为大众打造一部经典的校园青春励志剧。谢谢大家!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包二奶,

“傻比,大学不是这样滴!”――《完美动物》是当时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一位在校生——张德托夫用7个月的时间拍出的一部校园DV。因其黑灰色的格调,原始的镜头语言,残酷青春的主题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辩。倘若讲那些主题还比较积极的校园DV表现的是校园里的白天,那么毫无疑问,《完美动物》表现的是校园里不为天下知的黑夜。但是其中的有关于大学生的的真实现象值得所有人值得深思。

《完美动物》的故事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张大明的学生在大一爱上了一个叫唐萌的女孩,可是一直不敢开口。寝室里的兄弟每天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要么玩游戏,要么找网友“”,当张大明下定决心追唐萌的时候,唐萌却突然退学了。唐萌离开学校是为了早点步入社会,她认为现实的大学和想象中的完全两样。而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后才发现社会根本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为了自己的未来,唐萌在金钱和道德的边缘徘徊……这时候的张大明也变样了,在企图和一个网友发生“”后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叫李中成的男的打了。而他发现李的女朋友居然酷似唐萌,叫林倩倩,他有点糊涂……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唐萌来找张大明。这时的唐萌已经被人包为二奶……因为《完美动物》直接把成人和社会的内容引进到校园DV中,所以显得这部DV作品在众多校园DV中很另类很出风头。包夜、见网友、似有似无的、打架、挨打、追女孩、被甩、抽烟、酗酒、逃课、挂科……完美动物真实的还原了一个中国高校里中下层学生群体生态相。至于DV中唐萌被人包养,这在中国的高校中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了。据说海南某高校出台了这样一条校规“女生被包二奶、男生被包二爷的,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年轻女孩出卖自己的身体、变卖自己的青春、销售自己的尊严,实在不失为一条致富的捷径。中国的家长们不明白现状,一心要把孩子送进大学;中国的中学生们不懂得道理,一意想进入大学。可是进了大学,所有的人都会失望,中国的大学,在这些人的想象力之外。

《完美动物》这个DV的成功就在于它的真——It’srealitynottruth.它向人们展示了真实大学的中下层学生的真实情况。这部DV触及到了中国所有学校的痛楚——它弹拨的是中国高校最脆弱的一根神经,它让人看到了孔雀的屁股,它撕去了“本科”二字上的那块遮羞布——这是对中国的大学、更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发轫。把“反思中国应试教育”之类的字眼扣在《完美动物》头上似乎很过分。《完美动物》本身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四年的过程——从大一到大四——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学校、关于应试的线索,甚至都不是什么“好学生”的四年。可是《完美动物》却提供了一个断面,给了一个切片——这是一个病态的切片。这个切片来源于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环,可是这个环节却坏掉了、被污染了、腐烂了。好多人总是在抱怨,说什么中国人素质低。为什么素质低啊?是因为很多中国人没有受过教育。念过书、读过本科甚至是博士只意味着一个人上过学而已,而上学和受过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很多中国人是上过学的,但是他们没有受过教育或曰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只不过识字,但不一定明理。识字最多证明你不是文盲而已,却不能证明你是知识分子。识字只能说明你念过书、上过学,但不意味着你受过教育。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体的构造是完美的,没有多余的器官,每一个结构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样一个天生完美的动物,倘若被后天的教育弄残次了,那么这可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了。

从《完美动物》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众所周知,或者说众所不周知的现代大学状况,大学生恋人同居者、发生者无数,更有甚者,怀孕、堕胎或者未婚妈妈更是充斥着大学校园这片美丽的土地里。大学生恋人之间发生,已经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概以前,人们谈论到大学里的恋爱生活,牵了下手都会脸红而幸福的要死,可是现在的校园里接吻随处可见,以至于学校自修室自修文明规范里还要加入“不得在自修室里有异性之间的拥抱、亲吻、抚摩等亲昵行为。”这难道不荒唐吗?

其实,本人认为,在性观念极大解放的今天,发生婚前的确没有什么好批评的,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旦发生一些结果以后,该怎么办呢?

难道,现在的大学生就因为比以前强,需求强了,才这样去吗?简直是到了爱到猖獗的地步了。原因何在?

一.解读大学生的,首先要了解“性”的内涵。

那么“性”是什么,如潘绥铭先生所说:对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社会现实来说,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生物存在、社会存在与心理存在。换言之,对人类而言,“性”是以生物遗传为基础,与人们的性心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条件、性角色规范准则密切结合的高度复杂统一的体系,它是人类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充分体现。正由于这种丰富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对大学生的研究也必须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大学生发生的心理机制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是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因素。从普遍意义上说,青年期个体有其共同的心理特征,然而作为处于青年期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又有着区别于一般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这种反映是在大学生身上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便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机制。

一个人从青年早期(青春期)开始,个体便进入了性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到了青年中期(大学生阶段),性生理发育基本完成,性心理发展也已达到一定水平。然而,人格发展却在此时才开始加速,一直要持续到青年晚期才基本完成。因此。在整个大学阶段,大学生个体始终处于性与人格不协调的状态中。这种性与人格的不协调在这一阶段意味着:一方面,个体在生理上已具备了的能力,在心理上有强烈的需要满足;另一方面,个体尚没有成熟的价值观、道德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适应能力,其结果便可能导致性心理与行为的失调,或出现性恐惧、性焦虑、性压抑、性放纵等各种性问题;或将性作为代偿物,用以宣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和不满,以致发生。由此可见,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是大学生产生的内在根源,也是《完美动物》这部电影中大学生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发生的社会因素与生理原因

1.大学生发生的社会因素

大学生发生性越轨行为或性违法行为,除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外,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来自外界的性观念和性信息。当今的大学生对涉及性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同龄人。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来自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及网络等渠道的有关信息,对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刺激,那些接吻、拥抱、抚摸甚至的镜头描写,让大学生们过早地接触到关于性方面的事情。

特别危险的是,这些所谓性知识、性教育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是客观的、科学的,有时甚至给人以误导,以为这个世界上男人和女人之间除了“性”,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无非是因为性的相互吸引,而对于性道德、性安全及性伦理道德则根本不谈。这些不良的性观念和性信息对于处在青春期“”状态中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强烈的“兴奋剂”。影片中主人公的同学在各种原因下,通过网络结识网友,错误地进行了。甚至发展到“”。

2.大学生发生的生理原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青少年的青春发育已大大提前。有资料表明,目前小学五、六年级30%的男孩和女孩有了性成熟的标志,初中一、二年级的青少年已经开始进入性成熟的高峰。据上海一项对407名小学六年级的儿童性生理和性心理萌发状况的调查,这个年龄段有38%的男生有遗精情况,24.24%的女生已经月经来潮。与三年前的同样调查相比,两个数字分别提高了3.58和4.54个百分点。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青春健康”项目,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十二个中心城市展开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目前成熟年龄普遍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前四至五岁,婚前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些调查和报道显示,当今的青少年青春发育期已大大提前,但在许多成年人眼里,他们还是完全不懂事的孩子,许多人还在以自己当年成长的老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我们许多时候对大学生性教育的忽略。

青春期性的生理发育,伴随着心理和行为上的显著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异性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兴趣,一种爱恋、思慕、亲近的情感,有时还会出现冲动。这种与性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从生物学上反映出性器官发育趋向成熟,即将具备繁殖后代的生育能力。然而当事人自己往往说不清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无意识的生存本能。大学生之间的互相爱慕、亲近,甚至出现冲动,以致发生,实际上就是受繁殖本能驱使的结果。

此外,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方式也增加了发生的机会。

与青年期一般个体相比,大学生属高知识人群,他们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博学兼容的特征及追新求异的倾向,决定了他们有可能接触并接受更多的新思潮、新观念,其中包括大量不合理的性思潮、性观念,因而他们的性思维相对较为活跃。而不成熟的人格又不足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他们较为严谨的价值体系、道德意识及相对受限制的校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性表达和宣泄渠道。因此,与一般社会青年相比,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开放,而性宣泄渠道则更少。高校校园内“课桌文学”,就是与大学生的性压抑心理有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一味追求等自我性满足,这可能造成焦虑及其他性心理障碍或变态。美国性学家金西的调查结果证实:大学文化者中96%的人有过,而高中以下文化者中只有89%的人有过。他认为,“还有一些人,尤其是下层青少年,没有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有了异性,不怎么需要其他释放途径”。可见,大学生特有的心理品质和生活方式使得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多发于一般社会青年。

结束语:从《完美动物》这部电影中看到了或者暗中指出了大学生身上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很深的社会环境、心理根源,甚至还有着相当的生理因素成分在内。高校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必须通过开展系统、完整、科学的性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消除性神秘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以转移兴奋点,实现性能量的合理宣泄;同时还应加强性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改善认知,消除精神压力,尽早从性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快乐地渡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潘绥铭.神秘的圣火[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36.

2.刘电芝.等.当代大学生性道德价值取而调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68~74

3.潘绥铭,曾静.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10

首先,对于微时代的理解,从表面上来看,时代是时间的一种标称,而微是一种限定,而在时代前加上“微”字,则可以理解为压缩时间,这也就凸显了工作、生活时间的紧迫性,从而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微时代上有节奏极快、时间紧凑的特性。

其次,是碎片化的闲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缩短了人们的娱乐、休息、闲暇时间,并且这些时间不连贯。通常一天时间内,工作时间就占了整个上午、下午时间,而晚上又大部分处于加班状态,中午只有短暂的吃饭休息时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时间。所以一天内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供休息、娱乐,且时间不集中较为分散,而这正是产生微事物的外在条件。

再次,是人们的“微镜”视野。微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将微小物体经放大后供使用者观看,与显微镜有类似的作用。而这里将微镜与微时代的特性相提并论,可以将当前社会人们的一种窥视心理展示出来,将微小的事物用微镜放大才能满足人们的窥欲心理。通过微镜扩大视野,无论现代社会的微小事物是什么样,或是有什么隐藏的隐私,人们的求知欲都能够得到满足。

2微时代下微电影艺术创作分析

2.1微时代下微电影纪录青春印记

从狭义上来分析,微电影本身具有事故情节、艺术性、创意元素、易于分享等特点,其主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较容易打动消费者。一些创作微电影的年轻者们,在微镜头下用他们的青春将激情飞扬的年代展现的淋漓尽致,有述说感怀毕业时光,难舍同窗情的;有对美好爱情憧憬和向往的,将自己的校园爱情故事记录了下来;有青春励志、敢于担当、团队合作赢得未来的微故事等,微电影以微时长、微成本、微制作,能够将校园文化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师生自我服务、自我表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2.2微时代下微电影丰富校园文化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探索多元化,实现服务载体的创新,突出品牌特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电影的逐渐兴起为校园创作和繁荣微电影注入了新鲜活力,而院系或学校在学生会、校团委及党工委的作用下就成了校园微电影社会或微电影创作机构滋润的土壤,有利于增加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与电影植入式广告或传统硬广告相比,微电影主要区别在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其关键,其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邀请网民参与拍摄系列剧或续集,通过选择演员、评选奖项及选择多个故事结局等,而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微电影的创作者多下功夫[2]。在信息技术、影像电影艺术及传媒精神越发张扬的今天,构出一部微电影很简单,只需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和一台摄像机就能够实现,心中所有的憧憬、感动及智慧就能够表现出来。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多以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自己为题材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逐渐走进这个微世界,后来慢慢成为了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为校园内微电影增添了不少活力。学生们通过从自编到自演这一整个过程定格了校园的美景,将留下的青春印迹记录了下来,将大学校园生活的微电影如实地反映了出来。

2.3微时代下微电影反应群众客观生活

与微电影共同构建“微时代”大众文化传播的还有近年来所盛行的微小说、微博等。接收信息形成以“碎片化”的方式或可以说随时对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微电影短小精悍,并且形式比较简单,对于受众来说正好契合了即时消费关于“体型”上的诉求,可以满足传播过程中及时间上对于“碎片化”的需要[3]。基于移动新媒体和网络的传播媒介,使得微电影的传播方式转移向受众中心,这样使众受所掌握的话语权也就更多。对于电视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从媒介特征来看两者是相对立的,这一单向的传播模式在网络时代下被打破,它能够提高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11

关键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传播学视野;编码;符号;解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077-02

日前颇受关注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由赵薇指导、关景鹏监制、李樯编剧的中国大陆青春爱情校园题材的电影,这部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的影片真实再现了内地一代人的青春情感以及成长中的蜕变。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社会的强烈反响,票房较高。据悉,影片上映16天票房已超6亿,该片跃居成为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暂居第14的影片。《致青春》不但为国内类型片的探索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还在《疯狂原始人》、《钢铁侠3》、《遗落战境》和《被解救的姜戈》等四部“好莱虎”的围剿下维持长线走势,以坚挺的排片和几近过半的上座率屡创华语电影的奇迹,直奔7亿[1]。这部影片在与拥有高端制作水准的好莱坞大片的博弈中胜出,意味着在国产电影与海外大片的抗衡战役中,我们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任何人类社会活动都属于传播行为,《致青春》无论是在传者编码过程、符号设置过程,还是信息传递过程,以及隐含的受者解码过程都较好地运用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传者编码过程

影视作品类似于商品,因而必定含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生产、流通、使用以及再生产这四个环节,这一系列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行为。霍尔认为任何种类的传播都不是自然生成的,我们在信息发送之前必须对它进行重新构建。由于信息的构建具有诠释性、社会性等特征,就势必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可感知的因素(制度结构、播送方式与网络等)与隐性的因素(从业者自身的技术、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知识结构等)。由此可知,如同商品的影视作品在传者编码这一环节中,作为传者即编码者所选择的符号必须产生于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下。

《致青春》讲述的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一群人热情奔放的青春以及自我蜕变的过程。这代人作为当下社会工作领域的主力军,正逐渐步入成熟的年龄阶段,被生活中的现实压力打磨的日益功利、稳重。面对正在变为也许是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类人,对他们来说校园里的那段青葱岁月便显得格外美好。因而赵薇这一创作团队为真实还原那些青春的印记,把原作中的故事背景设置为这代人的大学时光,即20世纪90年的大学校园,这是当下70至80后最熟悉和怀念的青春场景。这种语境的设定有助于目标受众更加深刻的体会影片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为传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另外,传播者赵薇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面对自己熟悉的题材,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相应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进行情感、观念的传播。同时,作为影片的编剧李樯,曾与赵薇有过较长时期的合作,比较了解赵薇的喜好与品位。最重要的是李樯的作品如《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立春》等都获得了众多大奖,可见其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编剧,并且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致青春》因其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在电影拍摄之前已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势必会引起不错的化学反应。

二、符号设置过程

霍尔认为事物本身不具备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意义的产生得益于通过概念和符号组成的一些表征系统。符号是连接传者与受者的桥梁,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符号是将主体的情感、思想、观念等物化的载体,情感的表达与意义的传递则来自符号的诠释。《致青春》因其展现的是与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一时间段里的一群人的青春主题有关的缘故,符号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片名。“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片名所涵盖的意义干净利落让观众一目了然,影片的主题是青春,是我们期待、经历而又终将失去只能怀念的青春。这使得影片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契合观众的心理认同感,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打下了基础。2.人物。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符合现实生活,符合青春岁月里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好与坏都是人性复杂的真实表现。不管是敢爱敢恨的郑微、优秀孤傲的陈孝正、还是为爱拼尽一生的阮莞、为了生活舍弃爱情的黎维娟,以及自尊向上的朱小北、默默守护的张开、典型花花公子的许开阳、不负责任的赵世永等等,这些人物各自完成了在青春这一乐章中的使命,共同谱写了一曲华丽且忧伤的青春乐曲。3.场景道具。由于赵薇的主创团队把故事背景设定为70末至80年代的一群热情洋溢的年轻人,事情距离现在已有一段距离,要获得观众的认同就必须认真处理细节,因而场景选择便为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这是那代人淋漓尽致地张扬过青春的场景。不管是布景还是道具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如:形形的人物写照的宿舍走廊、排队打饭的食堂、无聊冗长的晚会、集体洗漱的场所等,都真实再现了那段青春岁月的印记,极容易将拥有共同经历的观众带回那段慷慨激昂的日子,在观众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4.剧情细节。电影拥有的展现时间较短,如何在极短的时间段里将信息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致青春》与一般电影相比时间稍长,但要把美好丰富的青春在两个小时内呈现给观众,仍然是件不易的事情。因而在剧情的设置上,更加注重符号的代表性。(1)宿舍。郑微活泼开朗,阮莞青春靓丽,黎维娟物质八卦,朱小北中性好动,这几乎涵盖了那段令人怀恋的岁月里所有女孩的形象。陈孝正家境贫寒却成绩优异,许开阳是典型的富家子弟,张开是深受女生喜爱的妇女之友,总会有那么一个备受欺负的小胖,这些组成了校园里的男生群像。以及邻家哥哥林静、不负责任的赵世永、为爱痴狂的施洁等,他们都活在我们心中深处那片忆海里,挥之不去,倍感亲切。(2)晚会。枯燥乏味的晚会是我们记忆里的噩梦,领导在场不敢造次不说,每个人心里都怀揣着秘而不宣的想法,其实所有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为口号的比赛,人人都卯足了劲想赢。影片《致青春》所展现的那台晚会不仅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旧时光,还圆了我们一个梦,让大胆的郑微替我们换掉了我们敢怒不敢言的节目。(3)毕业散场。所有青春都需要一场告别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你可以肆无忌惮地挥霍:拼酒、表白、叫骂、以及声嘶力竭地哭喊,因为经过这次放纵后,你即将步入社会,没有人会无限包容你的无理取闹,等待你的是成长是蜕变,让我们一起为灿烂如夏花的青春道声别吧。(4)细节。背带裤、条纹衫很轻易就将我们拉进了记忆里;闺蜜之间相处的小窍门(朱小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赞夸曾毓,在阮莞的提点下赶紧改口);男女之间青涩朦胧的情感(陈孝正在郑微表白后斥责之余,却乱了步伐);面对现实时的选择(陈孝正为了前途舍弃了爱情)等等,所有这些细节令拥有相同记忆的观众心里五味俱全,青春就是如此:虽热情奔放却也心酸无奈,让如今身在残酷现实社会下的我们无比怀恋。

三、信息传递过程

格雷马斯认为对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意义的阐释,由于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差异,世界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影片《致青春》从结构上看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部分:校园时期与社会时期,校园部分色调朦胧气氛烂漫,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而社会部分则色调偏冷,充满了无限的压力与多变的选择。正如影片发行的两张海报一样,代表校园时期的“跳跃”版海报色调明媚充满张力,主演们的随性跳跃的姿态尽显青春的自由与动感之美,寓意青春伊始的肆无忌惮;而象征社会时期的“飘逝”版海报画面则颜色素雅苍白,画中青春的物品亦是支离破碎,与主人公飘浮的身体一样随风远去,充分展示出青春的残酷及其逝去后的无可奈何之感。这种对比式的呈现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让观众对那段青春岁月更加回味无穷。格雷马斯认为,“一切语法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两个组成部分:形态和句法,形态具有分类学特征,其中的各项相互定义;句法是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则的集合或者说这些规则对形态的各项进行操作。”句法简单来说是话语的深层语法,在深层意义上进行形态的组合。由此可知叙事分析应从表现层和内在层两个水平上进行,表现层是一切意义的源头,围绕这一发源地多重意义以向周围辐射的形式生成符号语义矩阵。深层的意指结构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应是一种涵括了反义关系、蕴含关系以及矛盾关系的结构体系,由表层象征上升到深层意义。对影片《致青春》的解读亦应从影片所展示的青春校园与社会生活这一组反义对立的关系中,辐射出更多深层含义。我们之所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会无比怀念校园时光,不仅因为那里储存了我们逝去的青春,埋葬了我们青涩的爱情,更因为我们的勇敢、自由、梦想全部定格在那段岁月里。往后的我们不管如何努力,都找寻不回记忆深处的自己,只能在影视中幸福且心酸的回望。《致青春》是献给所有期待青春、经历青春、渴望重温青春的人。

四、受众解码过程

霍尔认为,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便对其失去了控制权。受众即解码者则根据自身的语意环境对符号的意义进行解读,这便产生了符号解码时的多义性。根据经典的“霍尔模式”,可知传播不仅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在此过程中无论编码还是解码都有其自身的决定因素与存在条件。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立场分别为:“支配—霸权立场”,它假定受众的解码立场与传者的“专业制码”立场完全一致,这使得二者得以和谐沟通,使符号的意义按原先设定的框架被解读和理解;“协商代码或协商立场”,意味着既不完全同意,亦不完全否定,即承认传者支配的权威,也重视语意环境或自身的特殊情况,传播始终处于一种商议的过程,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受众的解码立场;“对立码”即观众能够感受到编码者的意图,但仍然选择自己的解码立场,这种解读方式使得受众根据自己相关的经验和背景从符号中读出不同于编码者意图的新信息。影片《致青春》因其采用了受众理解并熟知的符号(与青春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物件,以及与之相对立的社会现实生活),且编码者与解码者所处的语意环境大致相当(以内地观众作为主要的目标受众,拥有大致相同的青春记忆),使得这一传播行为的解读过程介于“支配—霸权立场”与“协商代码”之间,符号所传递的意义得到较正确的解读,取得了较成功的传播效果。青春处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不可替代的位置,所有人都曾憧憬过她,迷恋过她,追随过她,亦终将逝去。正如影片中提到“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一样,她深藏在岁月的记忆里。赵薇首部执导的影片《致青春》,因其合理运用了霍尔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以及相应的格雷马斯的符号语义论的传播学领域的知识,将主创人的思想、情感、观念等以观众所熟知的符号为载体进行传递,并将深层次的多重意义隐含在看似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模式中,通过反义、蕴含以及矛盾的关系将意义以辐射的结构多层次的展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子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奔七亿[N].城市晚报,2013-05-13.

美国校园青春电影范文12

韩菲是电视剧《我的刺猬女孩》里的女主角,《我的刺猬女孩》是由陈戎晖、西臣执导,李逸男、庄达菲、何泽远、王锐、郑妙等人主演的校园青春励志剧,讲述了少年少女们历经时光蜕变成长的青春故事。

电视剧《我的刺猬女孩》讲述了帅气的外科医生吴景昊为弥补青春遗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重新回到高三时期,改变自己懦弱的性格,重新感受身边的友情、亲情。却发现那些被他忽略的青春中的种种细腻与温馨,并帮助女同学韩菲一点点放下防备、解开心结,捡拾起青春中散落的纯粹与美好的故事。

剧中韩菲的扮演者庄达菲生于2001年2月28日,是中国内地女演员,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12年4月25日,因出演个人首部作品《老人愿》而正式出道,2016年6月,推出个人首支单曲《能量光站》。

庄达菲在幼儿园时,曾因喜爱唱歌、跳舞、钢琴等,就被选角导演选中拍广告,她小学时期在国际学校学习,在5年级独自去往加拿大交流学习。2018年,庄达菲以全国专业排名11的成绩考取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并在2018年9月签约嘉行传媒。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