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时间:2022-09-21 22:12:46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36-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之一,是十分严重危险的急性病症,不仅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论难,还队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1]。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将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实践做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5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糖尿病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3.2±2.7)岁,糖尿病病程2~15年,平均(5.6±1.2)年,I型糖尿病患者12例,Ⅱ型糖尿病39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咳嗽以及意识模糊等症状。

1.2临床观察及护理

1.2.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入院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包括:血压、血糖、呼吸、心率、神志等,并给予心电监护,尤其要注意观察呼吸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以及SaO2的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患者常有嗜睡、烦躁表现,晚期时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以致昏迷[2],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情况,对躁动者可加肢体约束带、床挡保护,以防发生坠床等意外。

1.2.2对症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循环功能障碍,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议案米观察病情基础上给予对症护理。对于发热患者应遵医嘱给予使用抗生素,高热时慎用退热剂,以免患者出汗过多引起虚脱,首选温水擦浴或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降温后注意保暖[3]。循环功能障碍可使周围循环衰竭和肾灌注量降低,引起电解质紊乱,此时护理人员应确保液体和胰岛素输入,静脉输液是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同时监测血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免出现低钾血症。

1.2.3并发症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易发生心、肾功能不全、感染等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科学的判断,积极的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及时的给予治疗。出现感染情况时应使用足量抗菌药物治疗,协助医生做好尿糖、血糖、尿酮体、血酮体的检测及抗炎、抗休克、防治脑水肿等各项工作[4]。

1.2.4饮食护理:饮食不合理是酮症酸中毒的重要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容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遵循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根据患者标准体重及劳动强度计算每天所需的总热量[5],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适当比例制定食谱,坚持少食多餐。

1.2.5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变化对血糖波动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到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诱因以及积极控制血糖对于治疗酮症酸中毒的重要性。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掌握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以便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2.6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健康指导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嘱患者按医嘱规律服用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换药。

2结果

5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血糖降至6.13~9.67mmol/L,尿酮全部转阴,尿酮消失时间为24~48 h,未出现心、肾功能衰竭、脑水肿、休克以及感染等并发症。

3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作出判断,并及时进行处理[6],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巧,以便更好的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抢救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10-211

[2]贾雪欢,岳晓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0

[3]陈华秀.5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225-231

[4]赵美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194-195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症;诱发因素;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缓则数已在3000万以上,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位“健康杀手”[1]。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给个人及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危害生命。对于糖尿病合并的诱发因素至今临床上有所探讨,关于导致糖尿病合并症的护理对策有效的实施,为糖尿病患者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较少合并症的发生,更好的控制血糖,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笔者现将糖尿病合并症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02例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28-90岁,平均年龄在(56.39±4.91)岁。其中发生糖尿病合并症的类型有:心脑血管疾病34例,肾病12例,眼部疾病12例,低血糖的患者26例,酮症酸中毒的患者6例,糖尿病感染的患者12例。其中病程在1-76年,平均病程为(28.76±4.29)年,入院时血糖为1.1-28.8mmol/L,平均血糖值为16.7±2.8mmol/L。

1.2 方法 此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均救治成功,意识状态为清醒,能够正确的回答文化,不能够回答问题的患者由家属代替完成。对于此组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理评估,入院评估,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卫生方面,运动方面,以及精神因素等。详细记录患者所回答的问题,并分析总结导致出现糖尿病合并症的相关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

2 诱发因素

探究统计表明,糖尿病合并症的病例发生的诱因,实际上都是对主要的脏器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的病变所致,例如,患者患病肾脏、眼底以及足部等部位的合并症时是微小血管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患者患病于心,脑血管是则是以中心血管为主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而导致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不是由于机体内的血糖值的高低,而是在于患者体内血脂含量的多少[2]。尤其是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诱发糖尿病合并症的因素有很多种,多数是由于感染、体力过度、肥胖、环境因素以及妊娠等因素都会导致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其中主要因素为感染,它在糖尿病合并症中占有主要地位,特别是病毒性感染是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主要诱发因素,研究发现,多种病毒感染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都会导致胰岛炎的发生,因此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发病,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的并发在的发生。其中肥胖也是诱发糖尿病合并症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肥胖人群的体内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会逐渐减少,出现糖代谢减慢或者障碍,是体内血糖值升高,引发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3]。

3 护理对策

3.1 控制血糖的护理对策

3.1.1 饮食指导 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症患者饮食治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正确的限制患者摄入食物的热,长期坚持不仅能使体重下降和减肥,而且减轻胰岛的负担,并减少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指导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低盐低脂饮食、戒酒或戒烟、少吃煎炸和腌制品并相应的根据病情限制钠的摄入,每日食盐量应不超过2g,适当的补充含钾和钙的食品,教会患者及家属制定食谱,注意总热量。

3.1.2 运动指导 运动是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的简单方法,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4]。但是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建议中、轻度的运动方式来运动疗法如快走、慢跑、拖地、平地骑车等,注意老年人活动要适度,剧烈运动可致血糖降低

3.1.3 正确使用降糖药物 护士应严格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并根据血压和血糖监测结果合理用药;降压药多为控制剂和缓解剂,切忌勿嚼服应该整片服用;磺脲类药物应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应在餐后服用,α-糖酐酶抑制剂应在进餐第一口服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服用药量、注意事项及副作用,如发生低血压时必须休息,出现心慌、全身大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可以吃糖果或者进食。

3.2 心理护理对策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长期的疾病,治疗过程长而且发生糖尿病合并症可遍及全身的重要脏器及器官,因此在护理患者中不仅注重患者的基本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注意的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疏通,向患者讲明关于糖尿病合并症的相关症状和预防措施,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疾病,告知患者避免出现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的心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明莉,毋远春,杜绍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372.

[2] 康继宏.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J].转化医学研究,2008,6(2):711.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老年人;抑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8-01

糖尿病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全身性代谢紊乱,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方式、工作学习、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其中抑郁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障碍[1]。本研究对136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老年T2DM患者抑郁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6月――2012年6月就诊于医院的老年T2DM患者。研究对象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7年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共136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9例,患者年龄60-80(71.5±3.4)岁;病程多集中在5年以上,78例,占57.4%;无糖尿病并发症56人,占41.2%,有糖尿病并发症83人,占61.0%。

1.2 方法 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调查目的及意义,发放调查问卷,一般资料问卷: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评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控制糖尿病信心、自评生活满意度。疾病资料包括既往住院次数、病程、治疗方式、并发症情况、临床症状评分。根据临床症状评分中位数(25.0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临床症状不明显(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老年T2DM患者抑郁水平及发生率 本研究136例老年T2DM患者的抑郁水平为42.32±7.58。根据抑郁指数(总分/80)[3]大小可将抑郁分为:无抑郁(

2.2 不同特征老年T2DM患者抑郁水平比较 以抑郁为因变量,以一般资料的14个方面(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居住地、居住方式、生活满意度、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控制糖尿病信心)和疾病资料的5个方面(病程、住院次数、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方式、临床症状评分)的不同特征为分组变量作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老年T2DM2患者的抑郁水平,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活满意度、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控制糖尿病信心、临床症状评分不同特征组的患者抑郁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老年T2DM患者各组织功能逐渐退化、自信心不足、社会角色的变更、生活圈子的缩小、缺乏人际交流和情感支持等原因导致适应能力下降;持续多年的药物治疗,严格的饮食控制,需坚持规律长期的锻炼,医疗费用的巨大消耗,收入减少,其社会支持减少和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等均使老年T2DM患者容易产生抑郁情绪[4]。本次调查结果示,老年T2DM患者抑郁水平为42.32±7.58。71例(占52.21%)老年T2DM患者存在抑郁状况,提示抑郁症状是老年T2DM患者常见的一种心理健康障碍,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临床症状是血糖控制是否理想,疾病严重与否的标志,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往往临床症状明显。躯体症状明显的患者倾向于认为其血糖控制不理想,疾病严重,更容易担心疾病的恶化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产生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也会反过来影响到血糖的控制。

文化程度不同的患者其抑郁水平不同。本研究中,文化程度越低的患者其抑郁水平越高,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医护人员,应该将目光更多聚焦于文化程度低、生活满意度差的农村非在职老年T2DM患者,增加其控制糖尿病的信心,循序渐进地帮助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护理知识,减少情绪障碍的发生。同时应该重视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症状,积极控制血糖,积极治疗其躯体症状,改善躯体症状的同时注重其心理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董宝宁.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2):1970-1971.

[2] 田林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5):65-66.

[3] 李丽娜,王,李凤琼.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4):2233-2235.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42-02

糖尿病易于合并感染,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8倍,而糖尿病妇女又高于非糖尿病妇女2~3倍,约占糖尿病患者的16%~23%[1]。泌尿系感染是加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弱的重要促发因素,故防治泌尿系感染十分重要。本文就47例已确诊为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的妇女患者为重点监护对象,进行治疗及护理干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7例女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诊断及类型符合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年龄49~78岁,病程1个月~2年,47例患者血糖均空腹 ≥7.0mmol/L,餐后2h≥11.1mmol/L 。其中糖尿病合并急性肾盂肾炎15例、慢性肾盂肾炎12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膀胱炎10例、慢性膀胱炎10例。尿路感染符合1985年第2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35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急,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肋脊角压痛,耻骨上疼痛和发热。12例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菌尿。

1.2 治疗

(1)尽量避免导尿及其它泌尿生殖道的各种器械操作。如必须导尿者应严密消毒,闭式引流尽早拔除,长期引流应定期冲洗,拔管后要监测尿培养。(2)积极治疗、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将更增加感染机会。(3)泌尿系感染多为革兰阴性菌引起,处理原则同一般泌尿系感染,但疗程一般要长。可用①氟呱酸0.2g,3次/ d,复方新诺明1.0g,1~2次/ d口服。②庆大霉素8万单位,1次/ d肌注。③氨卞青霉素4~8 g或头孢呋辛4~6 g/ d静脉滴注。(4)积极治疗糖尿病①磺酰脲类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糖适平30mg-60mg餐前30分钟口服,每日3次。②双胍类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0.25-0.5g每日3次。③a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和延迟小肠对糖类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改善整体血糖控制。拜糖平50mg每日3次。④中药制剂,消渴丸5-10丸每日2-3次。⑤ 胰岛素疗法,初试量,短效胰岛素一日用量从20U开始,早、中、晚餐前30分钟分别给与8、6、6U皮下注射,第三天开始根据头1-2天尿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护理

(1)血糖维持法:指导患者控制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定期到患者家里探望、询问病情,了解病情进展。血糖控制目标见1999年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2)尿路染护理方法:(3)饮食、药物控制法:所有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应该终身控制饮食,每日米面食物不应超过300g,瘦肉鸡蛋不应超过100g,烹调用油不应超过30g,蛋白质应控制在60g,脂肪应控制在50g 左右。应每天定量按时进餐、按时用药和定时监测规律性,不要过于饥饿,也不要过饱,不能盲目地限制食物和水分的摄入。一日三餐分配比率为1/5、2/5、2/5。(4)运动:在制定运动处方前应进行心、肺、肝、肾等功能检查。运动的强度及种类要依病情、并发症、并存症、体力及运动史等而定,可采用散步、慢跑步、体操、跳舞、太极拳及短程骑自行车等形式,强度要适中,以不出现心脏症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 min为限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及尿菌转阴;显效: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转阴,尿菌落计数减少(尿杆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

2 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12个月,47例患者病情皆有显著的缓解,病情也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好转率为100%。见表1。

4 讨论

糖尿病的并发症多由长期的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高粘、内分泌失调,高胰岛素血症,动脉硬化以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无论是胰岛素依靠性糖尿病还是非胰岛素依靠性糖尿病都必须把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妇女糖尿病并发泌尿系感染,感染病程长,反复易复发,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如果存在严重的上尿路病变(畸形、狭窄或返流等),患者出现炎症复发和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而感染又易使糖尿病加重,使隐性的 转化成显性的 ,甚至成为酮症酸中毒的因。一旦发生感染,又反之恶化感染,二者成为恶性循环。另外一旦发生感染,这种感染也难控制。特别使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患病率高,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国内有的报告占死亡原因的首位。护士就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照顾与监测,建立妇女糖尿病患者健康就医档案,定期电话随访,建立健康宣传栏,定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召开糖尿病患者知识讲座,邀请患者和家属与专家讨论座谈,及时解答患者在治疗中的疑问,从而使患者能更好的理解配合护理。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纠正糖尿病人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以防止和减少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保持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

糖尿病易感染的原因(1)高血糖:高血糖的内环境有利于某些细菌的生长,如念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另外高血糖致渗透压增高,抑制了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使机体对感染抵抗力降低。(2)酮症酸中毒:此时,人体内代谢紊乱严重,致使病人多种防御功能遭受损害,主要表现在:①粒细胞动员受到抑制而减弱炎症反应;②白细胞的趋化功能受损,吞噬能力显著降低;③细胞内杀菌能力降低;④抗体生成的能力降低等。当酮症酸中毒被纠正,以上能力可恢复正常。(3)血管功能不足:当小动脉受累时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感染。血管病变致血流量少,妨碍白细胞动员,抗体的也减少;在循环障碍十分严重,供氧差的组织,易有厌氧菌生长,足以引起组织坏死。糖尿病孕妇易并发肾微血管病变和菌症。(4)糖尿病神经病变;致感觉减退,容易遭受损伤,而不被发觉,导致感染,还如尿潴留,加之尿糖增多,这些都有利于细菌生长,且易上行而致肾盂肾炎,神经源性膀胱时的留置导尿易引起感染。(5)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脱水等,均可损伤病人的防御机制。(6)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患者经治疗和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后,总体预后较好。未经治疗的急性膀胱炎患者进展至上尿路感染的情况较少,症状可能持续数月,但可以逐渐自发缓解。(7)如果诊断和治疗及时,急性单纯性肾盂肾炎的预后较好,如果患者有肾脏其他病变、糖尿病或应用免疫抑制等情况,血行感染和死亡的发生率升高,但临床上缺乏此类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8)本组病例的治疗首先从积极控制血糖入手,对重症病例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其他病例采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使病人的血糖达到满意控制。同时依据感染的部位、轻重程度、细菌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时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尽量选用广谱、高效的抗生素,同时尽可能使用静脉给药途径[2] ,以便能够尽快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 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88倒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09,2(10):55-56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04-02

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葡萄糖调节异常的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能引起血糖升高,会使原有糖尿病人病情加剧,甚至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健康教育等。由于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发生了改变,控制力差,不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进行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导致血糖控制不好,从而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必须做好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现将2011年―2012年度本科室收治的24名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1月入住我科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共24例。入院前已被内分泌专科确诊为糖尿病,病程半年及以上。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年龄在35岁―67岁之间。入院时空腹血糖(7.6+-2.6)mmol/l,其中6位患者的血糖处于正常范围。

1.2 护理

1.2.1 一般护理:做好精神科常规护理。根据糖尿病药物的特点选择餐前.餐中.餐后给药,剂量准确,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将胰岛素放至冰箱中冷藏,用前摇晃均匀,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局部硬结,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督促患者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更衣,尽可能地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1.2.2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期不会主动配合治疗。对于这一时期的患者要采取强制性的手段督促其服药到胃,严防藏药。进食时安排专人守候在患者身旁,严格按照患者饮食治疗的食量控制进食量,限制零食的摄入,杜绝患者餐外进食,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争取他们的配合,要求他们探视时不要给患者留各种零食,水果和饮料。急性期病人往往不能主动向医生护士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这就需要护士严密观察,及早发现病人的不适表现,及时处理,避免病人出现低血糖昏迷等严重不良反应。

1.2.3 缓解期护理

1.2.3.1 健康教育

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不佳。健康教育侧重点应放在缓解期。合并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属的配合是分不开的,家属除了在精神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病人外,更重要的是起了医生和护士的作用,家属必需对糖尿病有个基本的认识。首先要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宣传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引导患者加强自我管理,主动向医护人员提供服药前后的病情变化。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解低血糖的常见症状,如:头晕,大汗,饥饿感。根据不同性格的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宣教方案,同时对患者家属也要讲解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伴发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比普通的糖尿病病人更难以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健康的生活方式,早期发现,正规的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1.2.3.2 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的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甚至需要终身治疗。而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在精神上还会造成心理压力。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将心中的烦恼倾述出来,加以疏导,帮助患者打开心结,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2.3.3 运动护理: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和体质量,加速脂肪分解,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1]。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工疗室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如:打球.慢跑.快步走,游泳。一般建议饭后一小时运动,避开餐前运动,以免造成低血糖。

2 结果

出院时患者空腹血糖(5.6+-1.5)mmol/l.其中14例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3 小结

国外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5.8%,大约为正常人的4倍,糖尿病已成为危害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我们要根据不同个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制定系统的护理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之早日回归社会,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6

1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1.1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5.6%,因糖尿病足截肢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影响了生活质量,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减少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降低截肢率,是护理上亟需解决的问题。龚秀芬等研究报道,血糖控制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并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率可高出2倍。因此,严格控制血糖,阻止、延缓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病变的发展,对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预防糖尿病足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清洁、通气好,穿软底布鞋,禁止赤脚行走。②注意保温,洗脚水温不宜超过体温,禁用热水袋、电热毯,以防烫伤。③防止足部干裂。④对足癣、鸡眼要及时治疗,防止感染。⑤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双足过度负重。⑥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足部末梢血液循环。对糖尿病足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是有效降低糖尿病足截肢发生的关键。

1.2 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护理

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糖尿病肾病已跃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发病因素的第2位。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好的血管透析,它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易感染、血液黏度高、血管条件差等特点.给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为保证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功,除手术质量、合理用药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促进手术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谭昌静[3]报道,2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使26例手术全部成功。①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患者的特殊心理和个体差异,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及过程。②保护血管:首先,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评估,获悉血管使用情况,了解血管状况,确立术侧肢体。同时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保护血管和进行锻炼的重要性。③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动静内瘘的血管杂音,及时发现内瘘血栓形成;密切观察伤口敷料,保持敷料干燥完整;嘱患者注意,促进内瘘的发育,预防感染。④出院指导:除糖尿病肾病常规的指导外,应重点强调动静脉内瘘的自护。

1.3 糖尿病合并压疮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压疮的护理是工作难点,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血糖,在保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利用微波照射和生物流体膜两者结合治疗,使压疮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微波照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改善局部营养,加速新生肉芽增生,提高组织再生能力,杀菌消炎。生物流体膜主要成分是壳聚糖,为含氮多糖天然活性物质,对皮肤创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流体膜在创面形成透明膜后,具有防感染的天然屏障作用,同时还具有控制和吸收渗出物的独特功能。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与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高达90%。张京慧等[4]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患者在常规饮食、运动、降糖处理及注射甲钴胺的同时,外加中药足浴疗法治疗DPN,可以有效缓解DPN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刘燕平等[5]报道,当归活血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0例,疗效较好。其作用机制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机体内气血失和所致,病位在血脉,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下肢局部血液循环,既要重视内治又要结合外治。王冉等报道,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32例,术后随访2~6月,术侧下肢症状明显缓解87.5%,部分缓解9.4%,无变化3.1%。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鼓励,消除患者的思想疑虑,帮助他们解决治病心切的急躁心理,相信只要配合治疗和护理,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患者可痊愈出院。

2 糖尿病教育的进展

国际糖尿病联盟早在1996年就已经提出了糖尿病的5种基本治疗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缺乏糖尿病教育就像缺乏胰岛素一样危险。糖尿病教育不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2.1 开展糖尿病教育的新模式

范丽凤等建立了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住院―出院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其建立了糖尿病教育小组,由内分泌专科医生、主管护师以上职称人员、眼科、神经内科医师和营养师组成并按照所拟定糖尿病教育课程计划,执行计划和参加电话值班等。其方法以门诊教育和集体授课与讨论的形式相结合:住院教育以集体上课为主,与床旁单人指导和患者看书学习相结合;出院后教育以热线自学方式,为出院糖尿病患者提供教育咨询活动。康文萍等提出社区开展糖尿病教育应采取以下几种模式:①群体教育:举办糖尿病患者学习班,进行普及教育。②小组教育: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病程、有无并发症及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而接受不同的教育。③个别指导,电话随访,家庭随访。④组织患者交流。⑤义诊等马金秀等研究实践体验性教育方法,与常规教育方法相比较,认为该教育方法优于常规教育方法,增强了对患者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操作的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医学知识,经过护士精心设计,寓理于景。从而彻底改变了常规教育过程中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重医护人员讲解、轻患者参与的状况。

2.2 糖尿病教育对各代谢指标的影响

盂昕[6]提出,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同时能够改善代谢的控制。李万菊等调查显示,实验组患者FBG、PBG、GHbA TG、TC水平较实验前有明显改善(P

2.3 糖尿病教育对各种并发症的影响

王椿等[7]句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认为糖尿病教育对于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较为重要。朱海萍等研究达标理论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达标理论强调的护理重点是促进护士与患者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共同参与、相互作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获得最佳健康状态的目标活动。教育的目标是使患者全面达标.控制好血糖、血压、体重、纠正血脂紊乱。教育方法为责任护士与患者2次/周反馈教育效果。查找影响教育目标的原因.对未掌握的知识、未改进的行为再次强化教育,直至掌握改进同时重视家属的教育,家属在保健知识、情感、经济上给予患者大力支持,使患者始终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指导方式是多样的,包括讲课、调查、录像、讨论和示范等。有学者报道,在健康教育前,有30.8%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有29.2%懂得糖尿病足的护理,但仅有40.0%对足部进行了护理。健康教育后,87.8%的患者了解糖尿病足临床表现,并懂得糖尿病足的护理,81.0%的患者能坚持对足部进行主动护理。由此证明:加大糖尿病足知识宣传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有效途径。

3 小结

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在未来十年内,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还会上升。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这种可防可治的前提是及早发现和科学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的基础是患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了解,及早就医及检查。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开支,还可以达到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目的。因此,我国糖尿病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尽快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医院、社区开展广泛而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宣传,进行规范的糖尿病教育活动,让更多的患者及家属掌握防治糖尿病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丁慧萍,周晓云,薛美华;对新发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依从性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A):60-61.

[2]胡俊红,姜风琴;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负性情感分析与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15-16.

[3]谭昌静;糖尿病肾病动静脉内瘘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2-13.

[4]张京慧,黄凤毛,刘新华;足诺联合甲钴铵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14-15.

[5]刘燕平,徐玉梅,黄少娟;当归活血熏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18-19.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7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利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手段,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和创面愈合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一方面,观察组患者脓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护理干预;肛周脓肿;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2-02

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免疫力低下的问题,从而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以肛周感染等为常见感染,其具有感染严重、病情复杂、症状明显等特点,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患者往往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是由于合并糖尿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也增加了很多。为了有效探讨护理干预对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治疗效果的影响,特选择该院2015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护理效果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龄分布在55~75岁之间,患者临床表现为肛周红肿、压痛、波动感明显,并伴有口渴、无力、疲乏等糖尿病症状,利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年龄为(66.71±6.84)岁,男性21例,女性17例,观察组年龄为(67.27±5.66)岁,男性24例,女性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住院期间,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并在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处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整体护理干预,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整体性护理措施,从环境、心理、疼痛、人文、手术等方面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让其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体如下。

术前,做好血糖监测,对即时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监测,以便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从而有效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综合征等,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控制和调整,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4.1~6.5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11 mmol/L。另一方面,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患者而言,手术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恐惧,从而影响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依从度。护理人员要针对此现象给予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并通过成功案例的讲解让患者树立痊愈的信心,保持手术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状态。

术后,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要从饮食、疼痛、尿潴留等方面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治疗是基础,因此要确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做好营养支持工作。同时,由于、肛管周围神经丰富,术后疼痛的问题不容小觑,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如果有必要,可服用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此外,尿潴留也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由于术区疼痛、精神紧张、内纱布填塞过紧等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腹部按摩、水声诱导、针刺等方式帮助患者自行排尿,必要时可以通过导尿术进行辅助排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脓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其出血、感染、尿潴留、疼痛等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的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呈现,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接受χ2检验,以α=0.05为基准,若P

2 结果

2.1 脓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情况

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脓肿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

2.2 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几率情况

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几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所谓的肛周脓肿,主要是指肛管直肠周围的软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引发脓肿,在肛肠科的临床实践中,属于常见急症之一。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的几率大大提升。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往往具有症状明显、感染严重、控制难度大、创面愈合时间长等特点。临床上,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案,但是,由于手术所带来的血糖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整体护理干预是一项临床应用十分有效的护理干预手段,根据聂敏、李春雨等人的研究,将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升治疗效果,缩短病情康复时间,尤其是并发症发生几率方面,根据徐艳春的研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0%之多,由此可见,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也得出了具有一致性的结论:在创面愈合时间、脓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远远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筵庭,冷希圣.糖尿病外科治疗的意义[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1984,11(4):207.

[2] 章灵君,张翠芳.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肛周脓肿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43-44.

[3] 盛小燕.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71.

[4] 蒋明丽.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30-431.

[5] 李春雨.肛肠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6-107.

[6] 李春雨,汪建平.肛肠外科手术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3-134

[7] 聂敏.护理干预对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手术前后治疗效果的影响[C]//第十七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结直肠外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109-111.

[8] 李春雨,袁鹏,林树森. PPH与传统痔手术对老年糖尿病病人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19-320.

[9] 李春雨,王军,梁健,等.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203-208.

[10] 徐艳春.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伴糖尿病手术前后的护理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4):179-180.

[11] 董莹,王坚,周恒.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的血糖处理[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2):69-70.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是致死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生,病情较重,做好DKA的各项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49.6岁;病程2~18年。发病前有发热、咳嗽6例,腹痛、腹泻5例,停用胰岛素自行减量3例;嗜睡9例,浅昏迷3例。检查结果:血糖显著升高,均18mmol/L以上,尿酮强阳性。体温高于39℃ 18例;血浆渗透压、WBC计数均高于正常。

护 理

药物治疗期间的护理: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昏迷患者要保持呼吸道畅通: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注意翻身排背以利于痰液利于排出。②正确执行医嘱:包括以下方面:a.输液的护理:快速补液是酮症酸中毒治疗的关,患者入院后持续24小时输液以消酮治疗。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以保证液体按时按量输入,选择粗、直,且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穿刺,并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用的三通管置于一侧肢体,另一侧肢体用于监测血压、血糖,妥善固定留置针,并做好留置针的护理,防止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2]。输液过程中要掌握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应警惕发生心力衰竭。b.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小剂量治疗方案(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简便、有效、安全,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优点[3]。胰岛素的使用可降低血糖,改善高糖毒性和高渗性,准确的胰岛素入量和速度对治疗至关重要,滴速过快,单位时间内胰岛素入量过大,容易发生低血糖,滴速过慢,不能迅速降低血糖和使高糖毒性和高酮学症逆转。因此,胰岛素入量调整时机的掌握直接影响预后,因此要遵医嘱每1~2小时测血糖1次,准确应用胰岛素。同时应注意观察低血糖的发生,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的症状、体征、处理方法、及时告知医务人员。③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抵抗力差容易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口腔感染等。护理人员应帮助重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及注意口腔、会阴等部位的清洁,尤其对于昏迷患者更应该加强上述护理。

饮食护理:长期以来,国内普遍使用以食物交换份法为主的饮食教育干预,但因其仅注重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为而日显局限性。随着血糖指数、血糖负荷概念的提出和完善,最近有学者提出兼顾碳水化合物质和量的新型饮食教育的方法-基于GL概念的食物交换法[4],以上述方法对患者进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亲切交谈,宣传卫生健康知识,观察分析患者心理状况,了解患者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主要讲解糖尿病知识,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的重要性,要让患者明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诱发因素:各种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创伤、手术等常见因素,防止该病的发生。

结 果

2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经科学治疗和耐心细致的糖尿病知识教育和护理,均治愈出院,1年随访无患者复发。

讨 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科学及时的补液和胰岛素治疗是关键,良好的护理是抢救DKA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细致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掌握输液速度及胰岛素用量。加强糖尿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咏芸.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抢救中的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2004,1:121-122.

2 刘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24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587-588.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048-02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 56.5 岁,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1.2.1 糖尿病基本知识达标情况评价方法设计的问卷,题型为选择题形式(单选和多选)。内容包括 9 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体重控制意义、运动疗法、饮食治疗的意义、用药注意事项、低血糖反应表现及应对方法、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并发症知识及预后)。问卷得分80分为合格。问卷回收率100%。

1.2.2 遵医行为效果评价 方法 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问卷得分达标情况和血糖控制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控制效果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其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目的是使患者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3]。通过对我院80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观察可见,观察组的患者无论是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血糖控制情况均好于对照组。通过多元化系统持续的健康教育, 使患者了解并增进了健康知识 ,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遵知行为。另外,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之前,需对患者全面评估之后,才能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制定教育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护患之间沟通交流增加,能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使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增加,有助于整体护理的实施。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系统工程,也是患者容易和乐于接受的护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第1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2] 刘琼玲.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9): 1802-1806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10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和消瘦,实验室检查为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和尿糖呈阳性[1]。糖尿病过去的护理强调的是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目前对糖尿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主要在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三方面,这些是降低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现将糖尿病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流行状况

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3 00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专家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6 300万。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6年的0.9%增至1994年的3.5%,增长了近3.4倍,个别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超过5%。中国每年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约为120.5万,每天约有3 000个初发糖尿病患者[2]。

2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感染、糖尿病足等,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16.6%,微量蛋白尿21%。国内4 000人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38%,白内障者44%,微量蛋白尿者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失明和截肢)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2]。有资料表明[3],所有与糖尿病有关住院问题中,糖尿病足占47%。糖尿病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沉重,如何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其并发症,已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家庭、个人的幸福。

3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4]。糖尿病康复治疗的目的: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控制血糖、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维持糖尿病患者基本的体能和运动量;提高和巩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使糖尿病病人能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糖尿病康复护理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三方面。

3.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可以根治,许多患者均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不能正确面对,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产生敏感、固执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使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孙学礼等[5]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分别占32%和29%。有研究发现[6],住院糖尿病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57.0%和66.1%。赵真[7]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理障碍者病程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并发症明显增多。合并心理障碍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自尊心下降,人格歪曲,对生活失去兴趣,个别患者甚至存在自杀的念头,使得2型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有序地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问题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会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极其不利[5]。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提早给予干预,首次发病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诉说内心感受及对疾病的看法,对其不良行为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纠正病人的错误认识或态度,从而纠正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让病人认识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可对身心健康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对疑心较大的患者要善于使用积极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3.2 糖尿病健康教育

3.2.1 糖尿病健康教育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全面达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把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和自身保健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防可治性及不防不治和治不达标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后果[1]。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3.2.2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①遵医嘱服药。坚持用药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减少和延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合理饮食。指导患者进行低糖、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平衡蛋白的饮食,且定时、定量、定餐,同时向患者说明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避免患者以药代食的错误治疗方法,嘱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③坚持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为餐后30min~1h),可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的控制。④调整不良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状态,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使血糖水平升高,加重病情或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应教会糖尿病患者控制、调整情绪,善于向他人宣泄感情,避免负性情绪影响,同时关心、鼓励、安慰患者,使之心情愉快。⑤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包括尿糖和血糖的自测。尿糖检测简便易学,有正规的尿糖试纸即可进行检测;血糖检测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水平,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电脑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为调整用药、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数据,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1]。

3.2.3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形式

是以糖尿病专业医务人员为核心,依靠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达到全面控制糖尿病,避免和阻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效降低糖尿病终点事件的目的。这就是糖尿病防治的“一体化原则”[8]。王晓蓬[9]对住院患者采取口头讲解与书面指导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计划教育与灵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病人住院期间每周选一个下午集中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对不同文化层次人员个别加以强化教育,并发放糖尿病健康手册,设立宣传栏,内容为有关糖尿病的饮食、运动指导、健康常识等。有文献报道[10],只有6%社区人群知道和了解糖尿病,50%~80%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之一。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卫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来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11]。对于院外病人可通过开展社区预防性的健康教育,使得社区人群能够了解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提高社会群体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对社区经常进行家访活动,指导社区高危糖尿病人群建立健康行为,并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糖尿病的预防

卫生部在1996~2000年糖尿病防治规划中提出[12]: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应包括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一级预防,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二级预防,以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三级预防为理想的防治策略。理想的防治策略应把一级预防放在首位。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10]:①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伤亡,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②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及各种感染发生。对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的教育、合理的饮食调节、必要时适当的运动、必要的药物治疗、病情监测五个方面。

3.4 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

3.4.1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12]。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正确掌握使用胰岛素时机,通过改变饮食、运动、休息等多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可减少或延迟并发症发生。

3.4.2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13]。促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很多,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控制、外伤感染等密切相关。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部溃疡和肢端坏疽。糖尿病足的护理重在预防足部溃疡。许樟荣[14]认为只要请糖尿病患者脱鞋,医护人员花数分钟时间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足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矫正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对形成足部病变的高危因素应提高警惕,向病人讲解糖尿病足的病因及危害。加强足部卫生、保暖,帮助病人足部按摩及适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足部营养,指导病人每日检查足部情况,穿合适的鞋袜,防止足损伤。并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糖尿病知识,使其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自觉地控制血糖,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检查和治疗。同时告戒广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保护肢体,尤其冬季注意保暖,积极治疗足癣,穿合适的鞋袜,防止外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降低截肢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5]。

4 结结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研究已经证实强化血糖控制能延迟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糖尿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综合过程,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作为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的糖尿病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因此,糖尿病康复护理重点应从健康教育着手。健康教育人员在开展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有无并发症、对疾病认知程度、健康教育需求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16],采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传送给病人和家属。使病人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执行,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方案,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减少社会负担[17],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2]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7.

[3]许樟荣.老年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诊断与防治[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36-141.

[4]包艳.冠心病介入治疗康复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杂志,2008,22(5c):1321-1323.

[5]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4):215.

[6]唐晓梅,黄建君.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3):79-80.

[7]赵真.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障碍患病情况的调查[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513-514.

[8]叶红英.糖尿病防治[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1.

[9]王晓蓬.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水电医学,2006,4:217-218.

[10]王正英.糖尿病社区健康宣教和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51-652.

[11]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17(9):64-6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3.

[13]李仕明.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1.

[14]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3):150-153.

[15]侯玉芬,林宁,宋岳梅,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1):56-57.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护理干预;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影响

1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

1.1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病情未控制或合并他产科并发症时,流产、早产、死产、羊水过多明显增加。由于母体血糖水平过高,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体重过多增加,造成胎儿巨大(医学上称出生体重超过4000g的新生儿为"巨大儿"),导致分娩困难,使发生难产、手术产、新生儿产伤、产后出血的机会增多。

1.2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胎儿发生先天畸形的机率比一般孕妇高2~3倍。妊娠早期,尤其是停经后第8w(受孕6w内),是胚胎器官形成期,如果此期受外界不良影响,即可促使畸形的发生。较常见的畸形有:脊椎、四肢骨骼畸形,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糖尿病孕妇的胎儿由于受母体糖代谢紊乱的影响,体内织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受到干扰,新生儿得病率明显升高。如肺发育受影响,呼吸后易患呼吸窘迫综合症,胎儿胰岛功能受到损害,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症,这两种疾病也是造成糖尿病孕妇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2 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整理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6例,年龄23~39岁,平均30岁。

2.2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86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在此不多作介绍,下面笔者将对常规的护理方式以外的护理干预。

2.3定期检查 确诊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立即转为高危门诊。根据病情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每1~2w检查1次,妊娠28~32w每2w检查1次,妊娠32w后每周进行孕期检查,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孕36w住院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住院治疗调整血糖。

2.4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少食动物性食品,每日总脂肪的摄人量

2.5药物疗法 教会孕妇如何进行胰岛素的注射及胰岛素的单位换算、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与饮食的关系等。出院前评估孕妇掌握的程度,并要求孕妇自己操作,合格后才能出院,在治疗过程中教会密切监测血糖,按时进食,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2.6预防低血糖 由于有些孕妇在执行饮食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过度节制饮食的状况,或者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的状况。因此,在住院期间,告诉孕妇低血糖的症状,身边常常备有糖或巧克力等,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口服糖或巧克力。同时做好血糖监测,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2.7心理调适 有些孕妇使用胰岛素有恐惧心理,担心胰岛素影响胎儿或使用后难以停药。因此在使用胰岛素之前,耐心解释胰岛素的作用及对胎儿的影响,保证孕妇使用胰岛素。

2.8新生儿出生时处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留脐血,进行血糖、胰岛素、胆红素、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钙、磷、镁的测定。无论婴儿出生时状况如何,均应视为高危新生儿,重点防止新生儿低血糖,应在开奶同时,定期滴服葡萄糖液。

3 结果

观察组4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为3例、产后出血为1例、巨大儿为1例、羊水过多为2例、剖宫产为11例、无胎儿畸形。对照组4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为14例、产后出血为3例、巨大儿为1例、羊水过多为7例、剖宫产为26例、胎儿畸形为2例。

4 讨论

4.1饮食控制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治疗与护理的关键,饮食治疗的总原则是既能满足母亲和胎儿的生理需要,又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含量。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应采用少量多餐的用餐方式,以孕妇不感到饥饿,又能维持妊娠的热量和营养,保证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4.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得知病情后,出现焦虑和紧张,加之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收缩活动,消耗大量糖原,进入临产期产妇进食减少,血糖难以控制,此时容易发生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使患者在合理的饮食调节下控制血糖升高,可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4.3适时选择孕周住院观察待产,通过住院期间的治疗及干预措施,有利于保证母儿孕期、分娩前后的安全。妊娠合并糖尿病并非剖宫产手术指征,其分娩结局主要取决于孕期血糖的控制。

4.4提倡全程监护陪伴分娩产时采取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伴及胎儿监护仪持续全程监护,可有效防止产妇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产后出血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分娩质量。

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以及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的病情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护理干预。病情较重或护理不当对母婴的影响较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孕妇一旦确诊有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应多做孕前检查,合理饮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多元化的护理干预能够大大降低孕妇和胎儿并发症的几率。

总之,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要向患者宣传有关妊娠时糖尿病的知识,帮助她们正确了解、应对疾病。同时鼓励孕妇坚持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同时做好孕妇的监测及产期、分娩期的护理、产后的护理,保证母婴平安[1-3]。

参考文献:

[1]周海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0).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小组;临床护理;效果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极高,有些地方已高达5%,很多糖尿病患者均合并其他多种疾病,由于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治愈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患者需要终身治疗。糖尿病传统护理模式以内分泌科为中心,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疾病常识,对专科护理病人有所忽略,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提高患者的自我认知水平,从而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程度,以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及预后[1]。本篇文章将针对糖尿病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护理的作用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3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糖尿病的相关标准,本组中男性患者168例,女性患者132例,年龄范围在38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62.6±5.9)岁;病程范围在2年~23年之间,平均病程(11.4±3.6)年。

1.2护理方法

本组患者均组建护理小组给患者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2]:①组建护理小组。由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组成,其中由安排护理部主任1名担当护理组长,其余成员均为各个科室的护士长担当,主要包括:门诊、手术室、体检、专科病房、急诊等部门,在选择上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报名者需经护士长初步评估,主要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发症,注意事项,血糖的监测,检查以及心里护理和注射胰岛素等内容进行考核,最后再由小组组长与护士长进行综合评估,考核通过后方能确定人选。②专业知识培训。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详细的培训,指导小组成员了解糖尿病的饮食误区、相关疾病知识,糖尿病的基本概念,糖尿病与烟酒的相关性,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介绍运动疗法的作用等;教导护理成员选择口服类降糖药的种类、用法、用量、药物的作用等;胰岛素的基本调节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发展及概念等;患者出现低血糖的体征、症状,以及如何处理低血糖症状的发生等;指导护理人员掌握自我监测血糖水平,足部护理,急慢性并发症的处理等。③技能培训。初步每个月开展3次疾病知识培训,由组长授课,以便使护理人员的技能和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举办相关竞赛,以增加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第二阶段每月开展2次知识培训课程,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由医生讲课,将相关知识教导给护理人员,对于具体的病例要开展讨论,全面提高小组护理水平[3]。④展开护理。经过定期的考核后,小组成员能够熟练掌握糖尿病知识后,便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患者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但是主要内容包括:宣教知识、发放疾病的相关资料、用药指导、饮食指导、举办知识讲座、运动指导以及健康指导等。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并发症处理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患者在各项观察指标上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护理前,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率为226/300(75.3%),足部护理率为200/300(66.7)自我监测率为245/300(81.7%),胰岛素治疗率为206/300(68.7%),护理后分别为300/300(100%),287/300(95.7%),275/300(91.7%),298/300(99.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很多因素引发的慢性综合性疾病,患者由于发病因素及患病程度不同,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不同;此外,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多个系统或脏器都会收到损伤,出现不同的并发症,这时采取单纯的药物或用针治疗已无法患者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综合治疗结合护理疗法才能更好的控制患者病情。

本文研究通过护理小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提高患者控制血糖的主动性,同时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护理小组成立后,患者得到基础治疗的同时更得到了专业的护理。对护理小组成员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既提高了专业能力,有提高了糖尿病护理的专业水平,使糖尿病护理的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最终实现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的目的[4]。

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小组护理后,患者在运动、饮食、自我监测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等方面较护理前具有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经过护理小组开展的护理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常识及血糖监测能力有效明显提高,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媛媛,马秋芳,任艳芳等.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护理中的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282.

[2]吴国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探究[J].现代养生B,2014,(7):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