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

时间:2022-12-06 20:36:39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范文1

【关键词】生物;技术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中药推向国际化。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综合了生命科学与多种现代科学理论与研究手段的高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有产广泛的应用。

1.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其前提是有高质量的中药原料。现代中药必须严格保证所用的药材原料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在十分安全的范围内,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稳定、可靠并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我国中药资源达1.2万余种,这些中药材中部分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因此对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挽救、保护与合理利用迫在眉睫。迁移珍稀濒危动、植物至饲养地和植物园是保存物种的重要方法,建立相应的基因库用于保存动植物的基因,考察物种的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就中药材栽培而言,GAP的实施已成为业内共识。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正在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如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道地性药材遗传特征分析、抗性基因的转基因药用植物等。

应用RAPD技术对南北苍术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苍术的道地性是在遗传和生态两因素长期复杂作用下形成的遗传和化学成分有稳定差异的居群;李萍等将5sRNA基因间区序列的变异用于对金银花药材道地性的分析。有报道用转基因植物可生产外源基因编码的产物(如a栝蒌素、干扰素等),随着表达效率的提高和受体植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可能在传统中药材中加入有用的新遗传特性,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等,这将为中药材的绿色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胞工程技术

作为中药和天然药物发挥药效活性的物质基础,天然活性成分往往含量很低,而天然野生资源随着药物的开发利用储存量不断下降,其原料来源能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需求,是所有天然创新药物开发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高水平中药能否广泛应用并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针对特定有效成分或组分生产的中药人工资源开发生产技术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可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一些珍稀濒危品种的快速繁殖,研究其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个体更新的速率及规律等,如石斛试管苗的快速繁殖。

发酵工程利用生物细胞在人工条件下的快速增殖与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为人工资源的生产提供了技术平台。目前,以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的菌丝体及产物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并有相应的下游产品畅销。

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和加工,也已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以此推动的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研究与开发,在国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的作用正为更多的研究和生产部门所重视。许建峰等利用高山红景天培养细胞生物转化外源酪醇生产红景天苷。紫杉醇作为一种作用机理独特的天然抗癌药物,自发现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但其在植物红豆杉中的含量极低,而红豆杉生长缓慢,资源匮乏,因此严重限制了紫杉醇的进一步开发应用。为此,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寻找及扩大紫杉醇的药源途径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甘烦远等对紫杉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两篇综述所反映出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为解决紫杉醇的资源问题。全世界的科学家分别从筛选高产红豆杉栽培品种、微生物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生物合成途径探索、生物合成关键酶的发现及其基因表达等多途径进行资源研究,而这些研究中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技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酶工程

就疗效确切的单一天然活性成分而言,能够通过工业化生产获得天然结构复杂的单一产物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天然化合物结构复杂,常有多个不对称碳原子,合成难度较大或合成条件苛刻;而酶工程为这类成分的获得提供了新的途径。如金东史等利用酶转化方法将人参中的主要皂苷成分转化成含量只有十万分之几的人参皂苷Rh2,并达到了月产30kg的生产规模。

4.生物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中药材是中药研究开发的基础,基础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以后的研究和开发均属无本之木,其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就失去了意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真伪的问题。其二中药材的有效物质是次生代谢产物,其积累主要与其合成关键酶的表达及表达量等有关。因此建立合理中药材的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将对中药现代化尤为重要。

基因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评价中的应用,使中药材鉴定的方法从传统的形态表征分析推进到对生物遗传物质的分析。在中药的分子鉴别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基于PCR方法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APD、AFLP等;(2)基于分子杂交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3)基于DNA序列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如DNA直接测序法、PCRFLP法。利用这些基因鉴别方法对了解和分析药用动(植)物的遗传特性、基因与药材产地、化合物积累的相关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5.生物技术为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新药的研发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要研制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现代中药,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在必行。

(1)生物芯片为中药新药分子水平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中药鉴定基因芯片,可以对中药材的产地、质量进行鉴定;可以搞清楚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

(2)生物转化及生物组合化学为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发现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1997年Khmelnitsky利用盐活化生物催化剂脂酶,成功地在有机相中进行了紫杉醇系列衍生物的生物合成。由此可见,生物转化技术在以天然活性成分为基础的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生物技术为天然微量活性成分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中药中微量高效成分的研制开发一直是困扰医药产业界的核心问题,利用定向生物转化技术可将天然药物中的高含量成分转化成微量高活性成分,因此大大提高微量成分的含量,使其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如研究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定向地将含量较高的喜树碱转化为10羟基喜树碱。丁家宜等利用人参毛状根成功地实现了对羟基苯醌生物合成天然熊果苷。

(4)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天然活性成分的研发中还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天然活性成分常常体内外药效学活性差异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在体内吸收不好,导致生物利用度太低。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天然结构复杂活性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对提高这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进而实现产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生物技术已经深入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各个领域,虽然大多数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影响正在不断扩大,所显示出的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日益得到重视,生物技术将深入到中药新药研制的各个环节。正确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合理地解决中医药现代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中的重要问题,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为加入WTO后的中国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范文2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02-02

《药物分析》被作为我制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特点是需要融合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根据所建立和新开发的各种科学技术和方法,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药品的开发研究、生产及临床使用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为药物分析建立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一、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经过《药物分析》理论课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后,可以在生产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从而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药物分析方法的原理抽象,需要掌握的分析方法众多,如包括有与微生物知识相关的无菌检查;有需要化学知识基础的药物鉴别原理;而仅仅一个含量测定项目,就可能要用到分析化学的容量分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等,并且在进行药物分析时所使用的仪器种类繁多,而且有些仪器设备操作也比较复杂[1]。所以药物分析方法是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目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学生由于对药学领域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省或市药品检验机构的药物分析工作或药品生产企业一线的质量管理理解不深,对药物分析在药物检验与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了解不够全面,从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上实验课时基本还是停留在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就好,没有真正认识到上实验课的目的和体会从实验课中的收获,每个学生未必能亲自动手操作。

二、国内外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经验

在美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全面介绍关于制药操作中的过程分析技术,使学生在药典、GMP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能够明确监测药品生产质量的最重要和最适用技术参数[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例来讨论分析技术在药品生产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作用。国外教材能根据新药申报中的药物分析任务来制定教材内容,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实用型很强,以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掌握好药物分析专业知识和技能。药物分析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复杂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品生产、检验的现场环境比实验室教学要更为复杂,要求分析检测过程快速、准确而不影响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授课教师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报道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联合编写相关课程部分内容的工作。已与企业进行了生产实践、实践基地建设的活动,也可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就业方面得到更多帮助[3]。四川大学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药物分析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介绍,从而对药物分析的应用学生有更具体、更清晰的理解[2]。所以对于具有典型实用性特点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需要从实践生产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三、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体现药物分析的实践性和制药工程工科特点,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药品分析、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力,并且能在实践生产中快速、准确地完成药物分析工作。从实践应用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出发,以药物分析的学科发展和药品质量标准检验为依据,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实践应用操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导向,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改革。

1.设置与生产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实验项目。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我们的学生必须是要基础好、知识面广,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要有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的过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医药经济发展。以药品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参考,以岗位为导向,以《中国药典》为依据,增加设计性实验和补充更多较新分析方法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走出去”,深入到制药工程系已经建立的实习生产基地,实际调查和了解生产,明确在生产中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也可以“请进来”,在药物分析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加强与企业中的质量管理人员或药物分析领域的专家教授的沟通与交流,并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多融入他们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思想。紧扣实际,从而设置相对应的实验项目,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生产中需要的技能,采取这样的“学产”一体化教学,最终可实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中国药典》是药物分析的依据,而《中国药典》每5年修订1次,因此药物分析实验的内容必须追随药典,与时俱进,及时充实和修正才能做到积极地超前适应社会的变革。具体实验项目内容可增加如药品生产中的无菌检查、剂型分析和药品研发过程中液相色谱检查的条件摸索等项目,增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过去的实验课中,学生不需要参与实验试剂的准备,而只要进行药物的分析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并不能系统地掌握实验课的所有技能。改变这种由老师讲解和学生只负责操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给予学生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自己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试验完成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将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个全面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工作的能力[4]。在每次上实验课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实验要求,全班分成3组,提供3套实验的实施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确定最后操作的方案。再把全班W生随机分成7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的药品准备、配制和所需仪器设备的配备,教师全程进行现场指导。

3.开设仪器设备的专项培训。为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现学生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将开展大型高端精密检测仪器的专项培训,在周末或假期这些学生空余时间,培训紫外分光光度仪、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分光光度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简单的维护等问题[5]。在培训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从而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与教师共同探讨后再确定最终方案并加以实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实现了学以致用,直观地了解了所学仪器设备的实际应用价值,同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终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提高了创新意识。

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于药物分析实验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验课堂的操作和课后的实验报告书写两个方面。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存在多种弊端。比如传统的验证性的实验报告的书写会存在抄袭现象,根本不能全面体现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无法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实际的掌握情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增加实验方案设计、仪器操作、实验报告分析等多方面考核,由此来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各方面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将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药物分析主线选择实验内容,以学生主动学习参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掌握药物分析的系统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药物分析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杨燕云,何凡英,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5):91-92.

[2]姚舜,宋航,黄文才,等.国内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现状与分析[J].药学教育,2012,28(5):24-28.

[3]王智民,张启伟.美国云阅粤产业指南:创新的物开发、生产和质量保障框架体系――PAT[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6-62.

药物分析范文3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药物分析范文4

目的: 探讨影响药物流产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妇科门诊780例药流病例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影响药流效果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 780例患者,完全流产670例,成功率85.9%;药流不全82例,占10.5%;药流失败28例,占3.6%。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子宫位置异常(明显后倾后屈)患者药流不全发生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药物流产; 药流失败; 药流不全

【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38-02

米非司酮(Ru486)与米索前列醇(PGE)配伍终止早孕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大大降低人工流产的痛苦和并发症,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损伤,减轻患者对人流术的恐惧感。为了更好掌握药物流产临床效果,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健康妇女,年龄20-40岁,停经≤49天,B超提示宫内孕,孕囊三经线平均直径≤25mm,无药物流产禁忌症。

1.2 服药方法:第一天、第二天下午各服米非司酮75mg,第三天晨起服米索前列醇600ug,服药前后两小时禁食,温水送服。

1.3 流产效果:参照《中华妇产科学》评定标准[1]:(1)完全流产 用药后胚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完整排出,B超未见妊娠图像,出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月经自然来潮;(2)不完全流产 用药后胚囊自然排出,但在随诊过程中因出血过多或时间延长而行清宫术;(3)失败 至用药第8天未见胚囊排出,经B超证实胚囊继续增长,胎心搏动存在,或胚囊停止发育,最终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780例药流患者完全流产率85.9%;不全流产率10.5%;失败率3.6%。见表1

2.2 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子宫位置后倾后屈药流不全率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肯定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成功率85.9%),但我院门诊药流不全及药流失败比率有所上升,分析表明这与孕妇本身合并有瘢痕子宫、重复药流、多次人流及子宫位置明显异常有关。

3.1 孕妇既往分娩方式为剖腹产,术后子宫有瘢痕及粘连,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节律性收缩,致使胚囊组织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合并剖腹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

3.2 重复药流及多次人流者,药物流产效果不好。原因是流产次数越多,子宫内膜损伤越重,术后易引起子宫内膜炎,使胚胎组织粘连不宜排出[2]。一旦选择药物流产,要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必要时及时清宫,并抗炎缩宫素治疗。

3.3 子宫位置明显后倾后屈的,使宫腔最低点低于宫颈内口水平,给胚囊排出造成障碍,导致不全流产及失败,应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

4 处理措施

4.1 分析患者具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是否瘢痕子宫、流产次数、子宫位置异常等影响药物流产的结局[3]。

4.2 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药物流产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要求药物流产患者必须按医嘱服药,并详细交待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妇科炎症等并发症明确告知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尽量避免药流后出血量多、出血时间长及宫腔内感染等情况发生。

4.3 药物流产期间应严密观察,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出血,并给予相应处理。

4.4 加强药物流产及流产后管理。做好流产后的随访工作,告之患者药物流产后按时复诊的意义和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药流失败或不全,及时处理,以免给患者造成重大损害[4]。

综上所述,药物流产作为计划外妊娠的补救措施,疗效肯定,但仍有相当比例药流不全及失败病例,且阴道出血时间较长,增加盆腔感染机会。为了提高药流效果,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外,应综合考虑上述影响药流效果的相关因素,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不采取药物流产。对选择药流的患者,药流期间应严密观察,特别是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发现异常出血,及时清宫,并抗炎促宫缩治疗。同时做好药流后的随访工作,告知患者随诊的重要性,定期复诊[4],并且做好宣教与避孕,以免再行流产。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585-2591。

[2] 郑或.影响药物流产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8,1(12):29-30。

药物分析范文5

关键词:急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44-02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抽取2014年4月-6月的急诊处方,总结分析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及其合理性。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收集本院2014年4月-6月我院急诊抗菌药物处方5320例,记录患者所患疾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数量、联合用药等情况。

2. 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新编药物治疗学(第17版)》等对我院急诊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例数、对应疾病、联用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

二、结果

1. 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

急诊抗菌药物处方5320例 ,其中口服药物5042例,占总处方数94.8%;使用注射剂有3320例,占总处方数62.4%。抗菌药物使用排名中头孢菌素类(4568例)、大环内酯类(987例)、氟喹诺酮类(703例)率居前三。

2. 主要系统疾病及使用的抗菌药物情况见表1

主要系统疾病(前十位)及使用抗菌药物数量

系统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 数量: 3048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罗红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孟多酯钠

(2)下呼吸道感染 数量:889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呋辛、罗红霉素、头孢克洛

(3)胃肠道感染 数量:752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他美酯

(4)外伤 数量:519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 头孢孟多酯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硫脒、克林霉素

(5)泌尿系统感染 数量:448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克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孟多酯钠、头孢他美酯

(6)发热 数量: 243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头孢硫脒、罗红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孟多酯钠

(7)皮肤感染 数量:64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头孢他美酯、头孢孟多酯钠

(8)腹痛 数量: 46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美酯、头孢克肟

(9)胆道疾病 数量: 41

(10)感染性发热 数量: 39 主要使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他美酯

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联合用药有127例,均为二联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2.4%。其中有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97例,主要用于上感、下感及外伤;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30例,主要用于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三、分析

由于急诊科就诊患者所患的疾病大多具有危、急、重等特点,医生无法等待病原学培养的结果,主要为经验用药。

1、抗菌药物总体使用情况、使用种类及使用频数分析

本次抽查急诊抗菌药物处方94.8%使用了口服药,62.4%使用了注射剂。药物使用原则是能口服不注射,从数据看虽然口服药大于注射剂比例,但注射剂使用率明显偏高,可能原因一是医生处方输液一次,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再辅以后继口服治疗;二是急诊患者一般伴有急症体征,为尽早摆脱痛苦,患者常主动要求输液治疗。

本院急诊头孢菌素类使用率居首位,主要原因是其各代的抗菌谱各有针对性,可涵盖急诊患者中的出现率最高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及外伤等疾病的致病菌,且毒性低。大环内酯类不良反应率低,不用皮试,且可以覆盖呼吸科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支原体感染。氟喹诺酮类抗菌谱广,口服吸收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使其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氟喹诺酮类已出现较高耐药性,应谨慎应用。

急性上感是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部分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感使用抗菌药物最频繁,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2、处方不适宜情况分析

2.1无适应证用药

处方中出现腰痛、头痛、头晕、发热、腹痛的诊断,这些诊断均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2.2 遴选药物不适宜

例1:诊断“急性胃肠炎”,用药头孢克洛或头孢呋辛酯钠。《指导原则》提到胃肠道感染抗菌药物宜选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菌素。选用二代头孢不适宜。

例2: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用药左氧氟沙星或头孢克肟或美洛西林,其中氟喹诺酮类因其耐药性,不建议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而三代头孢和美洛西林针对菌群为革兰阴性菌,选药不适宜。

例3:诊断“皮肤感染”,用药头孢克肟。皮肤抗感染应针对阳性菌及厌氧菌,严重者可用含β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使用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

例4:诊断“甲沟炎”,用药头孢他美酯。该疾病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并不能很好的覆盖菌群。

2.3 联合用药不适宜

数据记录中显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主要用于下感、上感及外伤。理论上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有药理性拮抗作用,但现实回顾性调查显示此组合可产生协同作用,但这一协同作用并不恒定[1]。《指导原则》中提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经验性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但用于上感及外伤不合理。

四、结论

本院通过抗菌药物各项干预措施,及经过医师、药师共同努力使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少量不规范的情况,应引起重视。建议可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完善奖惩制度,终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药物分析范文6

【关键词】药物中毒; 小儿; 治疗

现将我科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49例药物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6个月~6岁,来自农村46例,城市3例;服用有机磷农药类如氧乐果、苞米种衣剂等共15例;氨基甲酸酯类如杀虫剂、杀草剂、杀鼠剂等混配农药中毒共23例;抗抑郁药及镇静类药如阿普唑仑、安眠药等共5例;其他如眩晕停、肠虫清、维生素A、D等3例;亚硝酸盐3例。就诊时间为15 min~2 h。 临床表现因药物种类、服用量、进入机体的途径及被发现的早晚不同而不同,轻重不一。本组语言障碍22例(其中有6例患儿小于1岁,还不会表达),走路不稳18例;病情危重9例,0.5~1 h2例,1~2 h7例;瞳孔明显缩及出现有机磷农药特殊的蒜臭味8例;肺部听诊可闻及粗湿音21例,0.5~1 h 8例,1~2 h 13例;昏睡2例,均在0.5~1 h出现昏睡;出现心动过缓例,意识模糊、昏迷3例;出现抽搐4例,均在中毒1 h后;恶心、呕吐22例,多在0.5~1 h间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者26例。

1.2 治疗①入院后首先清除毒物,防止继续吸收,根据患儿服药种类不同及症状情况分别予以对症处理。如1%碳酸氢钠清洁洗胃、给予保留胃管间断洗胃,硫酸钠导泻,皮肤接触者用肥皂水彻底清洗皮肤等;合理使用特效解毒剂,如灭鼠药中毒用的乙酰胺,硝酸盐中毒用的美兰,有机磷中毒用的解磷定、阿托品等;对特别重的患儿给予血液灌流;②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重症患儿实行呼吸机、心电监护;③注意解毒剂的使用剂量,如对有机磷中毒按轻、中、重度中毒分别给予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每次10、20、30 mg/kg,必要时2~4 h重复使用;阿托品0.02~0.03 mg/kg、0.03~0.05 mg/kg、0.1~0.2 mg/kg每15~30 min重复使用,直至达到阿托品化(患儿瞳孔散大,不再缩小,面色转红,皮肤干燥,心率增快,肺音消失,意识开始恢复时)后逐渐减量,并延长间隔时间以维持轻度阿托品化直至主要症状消失,病情基本恢复时停药;④大量补液、补充电解质、利尿、止惊、促进排泄以及支持对症治疗,有颅内压高者给20%的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呼吸不规则时应用纳洛酮。

2 结果

本组1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儿中14例经恰当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氨基甲酸酯类如杀虫剂、杀草剂、杀鼠剂等混配农药中毒共23例中21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其余11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住院8 h~7 d,平均4 d。

3 讨论

本组49例患儿中毒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误服,共45例。如食入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瓜果为5例,误服涂有氟乙酰胺(灭鼠药)的食物而中毒12例,患儿误把鼠药氟乙酰胺制成的毒鼠饵当成了糖果;误把装在瓶里的灭蝇药当成是饮料而误服8例;误把存放在家中的农药当成糖果的9例;误食熟食(被硝酸盐处理过的肉类)3例;把家里存放的药丸当作糖果误服中毒8例。本组患儿均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此期小儿处于认知发育的初级阶段,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喜欢用口咀嚼物体,而少数家长缺少安全意识,常将药物、毒物及浸有毒物的食品随处存放,致使小儿误服中毒。二是经皮肤接触吸收4例。为大人在田间喷洒农药时孩子在一旁玩耍,而经皮肤接触吸收中毒。

本组患儿中毒后均被家长及时发现,诊断较早。关键在抢救上必须分秒必争,所有患儿均经插管洗胃,对中毒重的,给予气管插管和血液灌流,上呼吸机并心电监护;尽快应用特效解毒剂,重视患儿抢救的成功率,对有机磷类混配农药中毒在洗胃的同时静推阿托品,使其快速达到阿托品化,然后逐渐减量,延长间隔时间以维持轻度阿托品化直至主要症状消失,病情基本恢复时停药,本组有1例苞米种衣剂中毒患儿因中毒时间太长、接近2 h,抢救无效而死亡;对灭鼠药及灭蝇药如万灵等,一定要在患儿发生抽搐之前,把患儿抢救成功,否则,将使抢救的难度加大,本组有2例患儿在抽搐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加强对农村孩子家长的宣传教育,嘱咐其要把农药、灭鼠及灭蝇用的毒饵、家里日常用药等,放置在小儿接触不到的地方,以免小儿捡食误服,家长应加强对婴幼儿的看护,以防其误食。对中毒的患儿发现的越早,治疗方法越得当,患儿的预后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梓楠,吴伟,孙力.儿童急性中毒临床分析.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2004.

[2] 高淑芬.儿童急性中毒128例临床分析.河北医学,2005,1(19):94-95.

药物分析范文7

    【关键词】  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

    随着抗菌药物越来越广泛使用,我国医院抗感染药的支出一直位居榜首,仅2000年我国抗感染药的支出就达345亿元人民币[1]。有关数据显示,深圳已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细菌耐药率最高的地方,专家称,如果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继续泛滥,终有一天会导致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都产生耐药[2]。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病员病种复杂,药品品种繁多,为促进药物的安全、有效、合理使用,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笔者随机抽取了2006年门诊处方,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6年每月13、14日的门诊西药处方共22640张,包括门诊的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急诊科、皮肤科、五官科、中医科。采用计算机分析方法对处方平均金额、注射剂使用情况、用药品种数、每100张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处方金额  处方平均金额为95.48元。各科室平均处方金额见表1。表1  门诊各科室平均处方金额

    2.1.2  药品注射剂的使用情况  在检查的22640张处方中,使用注射剂的处方32.91%。各科室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比例见表2。表2  门诊各科室使用注射剂处方数统计

    2.1.3处方用药品种数  用药品种数1.27~3.41种。部分科室处方用药品种数分布见表3。 表3  门诊各科室处方用药品种数分布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1  一般情况  在每1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58.47张。每100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排序是:儿科(83.51张)、急诊科(74.66张)、五官科(67.24张)、内科(52.63张)、外科(45.95张)、妇产科(45.67张)、皮肤科(21.26张)、中医科(9.87张)。

    2.2.2  联合用药情况  在处方中,联用两种抗菌药物处方1950张,占处方总数15.43%;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230张,占处方总数1.82%;联用四种抗菌药物处方10张,占处方总数0.08%。

    2.3  不合理用药 

    2.3.1  不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  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判断药品的用法用量是否合理;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判断药品使用是否合理。

    2.3.2  不合理用药情况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抗菌药物使用上。不合理用药主要反映在抗菌药物用药方案不合理、联用与配伍不合理等,见表4。表4  不合理用药分类统计

    3  分析

    3.1  处方用药品种数1.27~3.41种。《2005年北京地区12家大型医院运行及管理情况综合检查结果》显示,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1.8~2.75种,说明我院的用药品种数高于北京地区水平。处方用药品种数前3位:急诊科、儿科、皮肤科。其中急诊科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41种、儿科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32种。急诊科使用6种药品以上的处方390张,占13.36%,儿科使用6种药品以上的处方300张,占15.96%。根据药代动力学,药品联合使用的品种数越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会随之增加,建议医师们在使用药物时,以简单为宜,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危害。

    3.2   在每1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58.47张。在《2005年北京地区12家大型医院运行及管理情况综合结果》中,每10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27.03张,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明显增高,说明存在有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建议我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3.3  抗菌药物用药方案不合理

    3.3.1  用法用量不合理。药物的剂量与药物的毒性、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剂量往往可导致治疗的失败或毒副作用的发生。如罗红霉素 150mg  po tid,剂量偏大,罗红霉素除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外,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PAE),PAE与剂量呈明显的依赖关系,临床中可采用每日1次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3]。

    3.3.2  使用疗程不当。门诊用药疗程过短已成为普遍现象,如抗生素只有1次或1天的使用时间,明显用法不当,由此造成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同时还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3.3.3  治疗方案优化不当。如阿奇霉素(静滴)+罗红霉素(口服)或左氧氟沙星(静滴)+诺氟沙星(口服),存在口服药物选用不当的问题。医师的本意是采取序贯疗法,但要获得序贯治疗的成功,在药物选择上必须注意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有相当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半衰期相同或相似[4],上面两种联用,建议选用口服剂型的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

    3.3.4  口服给药时未考虑食物的影响。食物往往会延缓或减少口服药物的吸收,如头孢氨苄的空腹吸收率高达90%;头孢克洛与食物同用时,血药峰浓度仅为空腹的60%左右;进食后头孢拉定、罗红霉素吸收率也减少。

    3.4  药物间相互拮抗

    3.4.1  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联合使用:如处方头孢呋辛钠(静滴)+罗红霉素胶囊(口服),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因为头孢呋辛钠是Ι类繁殖期杀菌药,常被选用于治疗耐β-内酰胺类菌株感染,当与Ш类速效抑菌药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呋辛的效价。但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议。如需联合使用,在给药顺序上先给杀菌剂,间隔一段时间后再给抑菌剂,可避免拮抗作用的发生。

    3.4.2  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如金双歧片与头孢克洛干糖浆。金双歧片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粪类球菌,此三联活菌对抗生素均敏感[5],与抗生素合用时会灭活或抑制,影响疗效。必须合用时应间隔2~3h为宜,因此在医师处方和药师调剂时应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交待清楚。

    3.4.3  胃肠道黏膜保护剂与抗菌药物联用:如处方:蒙脱石散(肯特令)+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口服吸收完全,口服有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蒙脱石散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作用,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性和局部止痛效果。为避免两种药物的相互影响,建议两种药物分开服用,即饭前1h服用蒙脱石散,饭后1h服用盐酸左氧氟沙星[6]。

    3.5  其他不合理的配伍

    3.5.1  大环内酯类与氨茶碱联用:儿科处方常丙酸交沙霉素颗粒+氨茶碱片联合使用,前者可抑制氨茶碱的正常代谢,两者联合使用可致后者血浓度异常而致中毒。联用时应注意氨茶碱使用的剂量。

    3.5.2  理化性质的不合理配伍:从理论上来讲,青霉素的水溶液在pH 6.5时较稳定,高于8或低于5时水解加速极易失效,而葡萄糖溶液的pH一般低于5,所以将青霉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未必妥当[7]。

    我院的门诊处方药物使用较为规范,但还是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会影响疾病的病程及预后,严重者可使患者致残、致死。因此,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地使用药物意义重大,药师应该在审核处方上发挥作用,以促进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制止抗菌药物滥用已刻不容缓.产经网-中国医药报.http://www.sina.com,2003-08-18.

    2 滥用抗生素之痛.南方都市报,2005-3-9.

    3 李景苏,蔡长春,冯超英.抗生素后效应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合理用药.医药导报,2004,23(1):58-59.

    4 郑慧丽,朱妹琴,刘奕芳,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中国药师,2002,5(5):294-295.

    5 王君耀,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7):419.

药物分析范文8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药学研究水平越来越高。其发展主要依赖于药物分析技术,药学研究对我国医药事业开发、创新、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能够间接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健康保障水平。

 

一、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

 

(一)药物化学概念

 

所谓药物化学主要是将化学分子原理应用于药物研发,从科学角度分析化学药物的基本构成、生物效应及相应药性原理等相关内容,用于新类型药物研发。药物化学研究需要两方面来共同促成,其一是生物学,另外一方面是化学,其在药物研发中主要明确药物的活性物质或药性机制,分析患者用药治疗后,药效对机体的代谢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适应情况及吸收情况等。

 

(二)分析化学概念

 

所谓分析化学主要是指对物质中相关药物成分、不同结构含量等进行测量,将测量的物质指标进行化学分析,其属于物质化学分析的一门科学,除此之外,有关于物质成分测量所用仪器也包含在内,属于分析化学的一部分。分析化学中对药物成分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化学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主要应用天平和所要测量的物质及试剂,将其用玻璃器皿盛放,将所测量的物质成分计量指标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反应两者相互对应分析,以此得出结论。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即仪器分析,这种方法在满足上述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微量分析及形态、结构分析等。

 

二、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及作用

 

(一)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发展

 

早在19世纪,物理化学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于30年代和40年代蓬勃发展。物理化学概念被提出后科研人员研制出了磺胺类药物,投放于临床治疗,响应效果较好,对患者的预防感染及临床治疗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投放应用的10年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发技术逐渐完善。于19世纪40年代有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出了抗菌药物的药性、活性及药物机理等,将其与药物成分及结构等相关内容相互融合,用于新药的研制,就此不同种类药物越来越多。于19世纪末时,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对于新药的研制不再仅依靠药物活性机理及其成分结构方面入手,新药的不断研制也是物理化学逐渐认识的过程,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大部分种类药物在机体中出现的生化效应,能够明确不同类药物应用于人体其活性及产生的药效,就此于19世纪末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病症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入手,分析患病原因,实现新类型药物研发,对症下药治疗。

 

于20世纪分析化学理念被提出。分析化学除了分析方法以外,其能够用于新药研制主要依赖于分析仪器,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仪器分析方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在整个20世纪中,4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出现了三大重要学科领域,即材料学、环境学和生命学科,这三大学科通过与仪器分析方法联合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完善了分析化学,促进其发展进步。从当今环境来看,仪器分析方法又与计算机信息科技相互联系到一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为媒介,将分析化学中测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纳,最终录入电脑,实现信息传输及智能分析。目前,信息化仪器分析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传感器的发现及图谱快速检索和实验室自动化等。

 

(二)物理化学及分析化学的作用

 

从不同角度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是不同的。物理化学更偏向于药物活性、机理及药性和机构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早期药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后续的新类型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20世纪内的分析化学主要是用于药物成分、剂量的测量及化学实验反应研究,其属于实验方法的一种,并且在仪器分析发展进程中,挖掘了与药学有关的不同学科,为药学研究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持,促进药学研究。当前,仪器分析法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了仪器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具有测量分析数据准确可靠、操作迅速等优势,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仪器设备购置昂贵并且对仪器操作者要求较高,操作繁琐,这些都是局限性。从大方面来讲,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丰富及发展对于我国药学研究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药物运作机制的研究和不同药物成分实验研究,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新药物,将其用于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药物化学和分析化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不同新技术,为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及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分析范文9

【摘要】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文章分析了生物制药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题词】制药 新工艺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 生物制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 肿瘤 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 神经退化性疾病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4 冠心病 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 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 制药新技术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药物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制药 技术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53-01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NGF) 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 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结束语

总之,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新技术的创立可以大大拓宽发明新药的空间,增加发明新药的机遇与速度。因为这些手段可以寻找快速鉴定药物作用的靶,更有效地发现更多新的先导物化学实体,从而为发明新药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药物分析范文11

方法:统计我院门诊患者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国家基本药物镇痛抗炎的销售金额。

结果:从消费金额比较,我院门诊镇痛抗炎药物基本药物销售前五位的分别是:盐酸吗啡、硫酸吗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盐酸步桂臻。

结论:我院门诊患者麻醉性镇痛抗炎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医生应更新观念,改变用药习惯,保证患者合法需求,提高用药水平。

关键词:镇痛抗炎药物 用药分析 门诊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51-01

卫生部等9部门于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个目录包括生物化学药品、中成药共307个药物品种[1]。《基本药物目录》是医疗机构使用药物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医疗制度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2]。镇痛抗炎药物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作用于外周,选择性缓解或消除疼痛反应,并能减轻不愉快情绪反应的药物[3]。我院通过对2010年麻醉性镇痛抗炎药物应用进行分析,探讨麻醉性镇痛抗炎药物的使用趋势及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了我院门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国家基本药物镇痛抗炎的销售金额进行回顾。本文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涉及的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从消费金额比较,我院门诊镇痛抗炎药物基本药物销售前五位的分别是:盐酸吗啡、硫酸吗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盐酸步桂臻。

表1 各类镇痛抗炎销售统计表(元)

药物名称销售金额

盐酸吗啡57412

硫酸吗啡47506

阿司匹林37415

吲哚美辛12384

盐酸步桂臻23624

芬太尼透皮贴剂1411

盐酸羟考酮31765

3 讨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保证民众基本药物需求得到满足而设计的制度,是国家一系列医疗制度的核心,也是当前医疗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大多数还有显著抗炎效果。卫生部于2007年的《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抗炎药(如吗啡),无极量限制,即应根据个体对吗啡等阿片类镇痛抗炎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须严密注意监控不良反应[4]。”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效果不一样。抗炎作用以阿司匹林为最强,其次为盐酸吗啡、硫酸吗啡为优。镇痛作用较弱的是吲哚美辛,其仅适用于牙痛、神经痛、肌肉关节痛、痛经等,对创伤性疼痛、内脏平滑肌痛等几乎无效。本文结果显示,从消费金额比较,我院门诊镇痛抗炎药物基本药物销售前五位的分别是:盐酸吗啡、硫酸吗啡、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盐酸步桂臻。同时每年注射剂的DDDs值最小,且其销售额占镇痛抗炎药物总销售额的比例均不超过0.1,使用频度最低[5]。通过分析,我院使用镇痛抗炎药物临床应用癌痛治疗方面切实、务实,阿片类药物消耗以达到理想镇痛抗炎为目的,辅助非阿片类药物等配合使用,成效显著。而只要规范化指导,按照WHO癌痛镇痛抗炎指南实事求是,通过加强临床医师镇痛抗炎药物规范使用的培训,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完善药物构成,做好癌痛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提高临床医师的镇痛抗炎原则的理解和认识,在有效清除癌痛病人的疼痛的同时,最低限度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可能[6,7]。

我院门诊患者麻醉性镇痛抗炎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医生应更新观念,改变用药习惯,保证患者合法需求,提高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 金有豫.聚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J].中国药房,2010,21(8):675-678

[2] 刘萍.2002年至2004年我院品用药状况分析[J].安徽医药,2006,10(3):227-228

[3] 郑莹,李德录,许德凤,等.上海市医生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的调查[J].中国肿瘤,2011,10(7):394

[4] 董朝晖.我国基本药物的供需现状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5(1):12-17

[5] 史文惠,郭蓉,罗朝利,等.我院门诊病人品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9,5(2):32

药物分析范文12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不合理用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32-01 静脉药物配置是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的关键。越来越多药品种类的出现给疾病的治疗增加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药品安全隐患。药师对医嘱的审核工作是重中之重,医嘱审核可以规范院内医生的处方,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的负担,为医院赢得声誉。现对我院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整理分析。

1 一般资料

根据《实用临床药物手册》、《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新编药物学》及药品说明书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我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开具的临床使用的静脉药物配置处方进行审核,共316例不合理用药,并对该现象进行分析。

2 结果

审核判定的不合理用药处方共316例,其中药物用法用量不当的95例,占总数的30.06%;重复用药83例,占26.27%;溶媒选择不合理45例,占14.24%,配伍禁忌79例,占25.00%;其他14例,占4.43%。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①药物用法用量不当:对于临床治疗的患者用药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剂量,药物剂量是临床效果的直接反应,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剂量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在用药方法上,静脉给药有注射和滴注两种方法,如核黄素磷酸钠主要用于由核黄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及阴囊炎等疾病的治疗,可以皮下、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一次5~30mg,qd。有的医嘱会是静脉滴注,由于该药物遇光容易变质,如采用静脉滴注就会降低药效,为了确保药效,提高药物有效利用率,临床上该药应尽量选择静脉注射给药。用量方面,有的医生或护士为了方便,将临床上1日多次给药的剂量或没有按q8h;q12h执行,擅自更改为1日一次给药,而药品单剂量过大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实用临床药物手册》如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可联合氯化钠注射液及葡萄糖注射液配制到适当浓度使用,若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给药过量,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产生不良反应,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适量用药,减少医疗事故、医患纠纷。②重复用药:目前药品市场的发展使药品种类越来越多,很多药品成分相同却有着不同的名称,在处方中经常会出现重复用药的现象。有的是医生对药物成分了解不够全面导致的重复用药,有的是非同一医生向同一患者重复下达医嘱所致。如患者林某的两份医嘱:一份是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另一份是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谷红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qd。其中丹红注射液是把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的复方制剂;而谷红注射液为乙酰谷酰胺和红花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两者均含红花提取成分,属重复用药。③溶媒选择不合理:药物是否能溶于溶媒以及溶媒用量的控制都直接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效果。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银杏叶针(舒血宁注射液)8mL,静脉滴注,qd,联合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广乐)60iu*20片,空腹口服120iu,tid。银杏叶针说明书用于静脉注射的量为2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50mL或500mL后使用,本品为中药制剂,若浓度过大易导致不良反应。因此要严格执行说明书用法用量,根据不同的药物成分选择合适的溶媒,避免溶媒选择不合理导致的不良后果。④配伍禁忌:当应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就需要选择其他的药物进行合理的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而药物配伍有能能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也会存在用药安全问题。配伍禁忌为某些药物在复方中禁止或不宜配合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50mL+速尿20mg,静脉滴注。由于盐酸莫西沙星与速尿存在配伍禁忌,混合使用时会产生白色混浊物,应立即更换输液管。⑤其他:某些科室长在抗菌药物中加入激素、维生素或抗酸类药物,虽然没有因此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但是可能会引起PH值的变化,从而引起抗菌药物的稳定性。

4 讨论

随着卫生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药品种越来越多,药品成分的复杂性及药物配伍的安全性、稳定性都给医生在临床用药方面带来很多问题。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对新药各方面信息的不全面了解与用药经验不足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各种原因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既是对药品资源的浪费,又增加了患者心理、生理与经济方面的负担,甚至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事件,引发医患纠纷。因此要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尤其是药师与医生的沟通,探讨决定最合理的用药方法及用量;同时加强护士执行医嘱的及时性、准确性,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加强医生、护士对药物特性的了解,尽量减少不合理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通过我院对临床静脉药物配置处方的审核、分析,药品用法用量不当与重复用药占的比例较高,这要求医生要加强对药物信息的了解,也要加强药师对所开处方的监管力度,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所掌握的最新药学成功监管医院处方的不合理用药并进行纠正,以保证合理用药,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