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

时间:2023-02-11 16:56:25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1

【摘要】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

【关键词】临方;制剂;技术

中医中药是中国璀璨的文化明珠,对国民的繁衍生息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中药对某些疾病有着化学药物无法达到的优势,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可是在基层中医院中医中药的适应人群在逐渐的呈现出“萎缩”,这并不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错,而是在于它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的步伐,再加上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不甚了解歪曲了中医中药治疗的真正涵义;在于中医治疗方法的落后、单一。在人们的印象中,中药治疗就是一碗一碗的喝那难闻的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没有更多的吸引人们眼球的攻略。其实不然,中医临床用药,除内服汤剂和一般成药外,有时治疗上的需要医师处方的要求将药物临时加工成丸、散、膏等剂型,又称“临方制剂”。

1 临方制剂的概念

临方制剂是指根据中医师对某一个病人辨证论治后开具的中药处方的要求,由中药专业人员按照相关的工艺将药物临时代患者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是为了满足某单个病人的疾病得到及时、准确满意的治疗,而为他们“量体裁衣”制作出适合个人的病情的制剂。属于中药调剂学的范畴。应纳入调剂学管理。

2 临方制剂常用的剂型

2.1 散剂 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作简单。是指一种或几种中药混合制成的粉末状的制剂。散剂包括单味散剂和复方散剂。复方散剂的制作一般包括粉碎、过筛、混合等操作。由于临方制剂的量较少多用研磨混合法。 常用的复方散剂:用于小儿寒性腹痛的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用于口腔溃疡的苍倍散(苍术、五倍子等)使用剂量约为汤剂的三分之一。还有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或受热成分被破坏用汤剂没有效果,只好加入散剂或其他剂型中如甘遂、雷丸、冰片等。

2.2 硬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的粉末直接装入空胶囊壳中制成的剂型。不受所制药量多少的限制。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一般药物都可以用这一剂型。

2.3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物提取物和芳香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其中的蔗糖和芳香料等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故尤其适宜于儿童。糖尿病人禁用。

2.4 膏剂:亦称膏滋、蜜膏,系指经中医师辨证论治而开具的处方,经煎煮提取、浓缩后,加入某些辅料(糖、蜜、酒、阿胶等)制成的稠厚的半流体或浆状剂型。多用于内服滋补,也可用于慢性病,对具有止咳嗽、滋润,润肠,补气血虚弱等的作用的可选用此剂型。煎膏剂含有大量的蜜和糖不但可以矫味可口,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有防腐的作用。在临床上尤其对老年人咳嗽、便秘等宜冬天使用。在制作时可凭经验判断合格与否。

2.5 丸剂:系指药材粉末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的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制剂。主要供内服。是传统的剂型之一。制法相对简单。使用范围广。临方制剂中应用的主要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后三者都可以用塑制法,不受药量的限制,多少都可以制。水丸多用泛制法,药量太少(≤1千克)不宜做均匀。

2.6 颗粒剂:系指以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的细粉混匀加入适当的黏合剂制成的干燥颗粒状的剂型。是近30年在汤剂、散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具有汤剂、散剂的特点,由于有蔗糖,又类似糖浆,味道好,服用方便,也倍受广大患者所喜欢。

3 临方制剂的剂型选择原则

临方制剂主要使用于病后的调理、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外用贴敷等。其选用可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及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病情不稳定或初诊,病情短期可痊愈者,应选用中药汤剂。病情稳定需较长时间治疗,比如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对药物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比如:儿童病人,其本身就拒药,如果所用的药物再苦一些就更别提了,吃药跟要他的命差不多。如果给他作成带果味香的糖浆剂、颗粒剂,就比较好接受了。另外,需要长期用药调整的亚健康状态的、美容的人们不愿意天天熬药,可以为他们作成膏剂,每天按时的取一汤匙的药膏冲服就得了。无论那种情况的病人的治疗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剂型特点选择剂型。这是临方制剂的原则。《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浸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金代李杲说:“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不宜汤者就不治疗吗?!非也。

4 临方制剂存在的意义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有些药物不适用于用汤剂治疗,比如:驱虫药雷丸 因含蛋白酶加热至60摄氏度易破坏而失效,需研粉冷水调,饭后服。如果直接购进雷丸粉,一是外观不易鉴别,二是药粉不易存放,而失去有效成分,所以需临时制作。再如甘遂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又为峻下利水药,用量又少,为了使使用剂量准确临时为患者研粉准装几粒胶囊服用。还有象鸦胆子必须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中吞服。另外,此类病人又非常有限。这些只是临时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有些病人可能会因长期服用汤剂,烦琐的熬煎滤沉就已被那中药味灌满了鼻孔,再看到那黑黑糊糊的有很多沉淀的液体就难以下咽,甚至病恶心、反胃,再由于工作、经济的原因不便使用汤剂的,有可能他们会放弃中药治疗。如果给他们调剂成蜜丸、水丸等服用方便,又掩盖了中药的不良气味的临方制剂,服用方便又不影响工作,他们就有可能继续切底的治疗。

对某些病人来说,临方制剂和用中药汤剂比较有时会更经济,更节约药源,这也是对中药药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不得不考虑的一方面。

另外,临方制剂对基层中医院来说,不仅可以吸引来更多的病人,也会提高医师的治疗水平,增加医师治疗、药师调剂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 苗明三.简明中药临床新用[J].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55

[2]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0-406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2

关键词 制药专业;教学改革;药物制剂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65-02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on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Han Qiuwei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nd technical talents possessing good occupational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bil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views combini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medicine specialty; teaching reform;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Author’s address Heilongjiang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China 157011

生物制药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21世纪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随着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药品、保健品的需求的与日俱增,生物制药业有了广阔的市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面临这样的社会需求,对于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社会需要接轨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培养制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这一思想,首先对制药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进行改革。

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质量控制、制备工艺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着重介绍各类制剂特点、处方及工艺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各种剂型的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制剂常用辅料的应用等。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药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主导作用。

1 课程设计原则

药物制剂技术设计是以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充分地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后劲,教学环节是根据与制药相关的实际工作过程创造最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身临其境、身处其位、身负其责、身享其果的岗位体验,努力达到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快乐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调查和分析了制药及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综合能力,具有在药物生产、药物检验、药物营销等第一线岗位工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2 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根据药物制剂生产企业工作过程,在遵循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对应的药物制剂工的岗位群,设计典型工作项目。按照药厂生产工作基本程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各项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内容包括产前准备――生产全过程操作――生产结束――清理现场――成品检验。

3 教学模式

3.1 采取任务驱动模式

根据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特点和学校的实训条件,结合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设计了“任务驱动――按项目轮训”教学模式,要求在单位时间内按照药品企业的操作规程,从产前准备――生产全过程――生产结束――成品检验进行全面训练。学生经历了真实的制剂生产过程和常规项目的检验,增强了职业技术能力。学生不但能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做”结合

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改进了传统的“教、学结合”的模式,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做”的环节。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师不断给予学生示范、指导、纠正,达到教、学、做深度结合。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程理念,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能够在实验室内完成的任务在本校完成,校内不能完成的到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引导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信心。

3.3 项目化建设课堂

注重该课程的项目化建设,按照药物的剂型形态、药物剂型种类,突出授课单元中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的知识点。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从确定知识单元入手,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记忆并掌握知识。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组织各项任务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连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方法

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要求,从药物制剂生产的特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发展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各种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能力、责任心、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结合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1 教学内容任务化

根据实训条件及剂型的临床应用情况,每个项目设计1~2个生产任务,生产任务以典型产品(具体典型生产工艺、制法应用广泛的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以生产指令形式下达,考核以验收产品结束。

4.2 教学场景真实化

部分教学内容采取直接在实验室或企业生产车间现场教学,由教师边讲边做,示范教学,然后学生现场操作,发生错误及时纠正。或者是工学交替进行,某一剂型理论讲解结束后,学生立即到实验室或企业生产车间进行现场操作或生产,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4.3 教学手段现代化

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在使用过程不断完善和补充。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网络图像和动画资源不断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完成抽象的理论概念和课程难点传授。

4.4 管理模式企业化

1)生产性实训完全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运行,让学生接受企业管理,体验企业文化。2)仿真实训执行GMP规范,模拟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将来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5 特色与创新

5.1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建设课程体系

以未来的职业岗位为参照,以产品为载体、制备流程为核心,构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同时学习知识和技能,并能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教学内容组织具有明显的高职高专教学特色。

5.2 实验实训协调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一大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在校进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为了将来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学校与企业共建课程标准,合作开发课程内容。坚持“学习性、工作性、技术性”三性定位,使得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学校与企业合一,完成学生向高素质技能型企业人才的转变,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6 深化改革目标

在教学改革方面还应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一体化教室建设,依托一体化教室实现其他专业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同类院校的交流,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办好本专业,为本行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3

关键词:创新课程;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86-03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是该院生物医药系生物制药技术教研室根据教高16号文件要求,积极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制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药物制剂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大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设置的创新课程。

一、课程简介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或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针对制药企业的制药卫生、制水、炮制、粉碎、筛分与混合、浸提、浓缩、干燥、生物药物预处理、细胞破碎等岗位,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十个教学情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前处理的基本技能,形成“质量第一、依法制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职业素养,从而为考取高级药物制剂工、胜任制剂前处理岗位工作,完成制剂生产任务提供支撑。

二、课程定位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是一门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课程。目前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药品食品监督管理专业及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300多人参加了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对接的课程,也是学生进行后续环节高级药物制剂工综合实训和职业鉴定、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的职业能力储备课程,是为了满足药物生产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及完成医药企业各类药品的生产任务而开设的。该课程也是一门与药物制剂工和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密切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可培养学生在医药行业企业的生产、质控、管理监督岗位,“零距离”从事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药物生产、生产质控、生产管理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药物生产工作过程与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学习过程、药物生产工作岗位任务与教学项目任务高度融合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适应高级药物制剂工考证的需要,实现课岗、课证有机结合”。

四、课程建设思路

本课程建设思路为:在分析现有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和对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和生产岗位广泛调研基础上,以医药行业企业药品生产工作过程为向导,以药品生产职业岗位任务及药物制剂工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真实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以药品生产、质控、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宗旨构建课程内容,同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阶梯式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与学任务,从而顺利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生产、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按照药物制剂前处理工作过程,遵循职业技能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对完成药物制剂前处理岗位任务需要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序化,最后形成了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内容体系,具体见表1。

1.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创新

经查阅近十年大量有关药物制剂、药物生产等相关书籍及高职高专、普通高校相关教材尚未发现与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相同的课程名称。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所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有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前处理技术,这些内容分散在上述不同书籍或高职高专教材中,内容繁多,大同而小异,即无论是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的药物制剂无论制成什么样剂型,其前处理技术如提取、分离、纯化、合成、浓缩、干燥等基本技术是雷同的或者说是大同小异的,只有药物制成不同剂型的技术是有区别的。我们在选取设计教学内容时特别注意了常用性与共用性原则,主要选取设计的是中药、西药、生物药制剂常用和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与相关课程药物制剂技术内容的主要区别是现行教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按剂型分章节介绍常用药物剂型的成型制剂技术,而无药物制剂前处理技术内容。本课程组大胆重构了药物制剂前处理实用技术课程内容,将药物制剂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内容中的药物制剂成型技术内容在另外课程中介绍,去除药物制剂临床应用和质量检验的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中药制药、西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制药过程中常用的、共用的前处理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4

[关键词] 教学方法;药物制剂技术;高职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c)-0160-02

药物制剂技术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是高等职业学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药物制剂职业能力培养和药学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程特点是知识易懂,知识点零散,容易混淆,内容枯燥,学生难以系统掌握,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1]。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进行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加以应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制剂综合能力也得以普遍提升,为药品生产、医疗机构制剂的制备等岗位培养实用的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现将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传统的项目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多是先进行基本理论讲解,然后在下次课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连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被动性[2]。而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则是教师先提出实训任务,教师讲解、现场示范,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选择原辅料,确定制备工艺,教师批准后开始实施。如胶囊剂制备项目教学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先给出实验项目即胶囊剂的生产指令,学生接受生产指令后先听教师的讲解,教师讲解时利用现场设备进行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处方、确定装量、如何灌装、灌装时对环境有哪些要求、对所制备的胶囊如何进行装量差异检查和崩解时限检查等,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对亲自操作充满期待。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同时启发学生总结影响胶囊剂装量差异的因素有哪些,硬胶囊剂还应做哪些常规检查,该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药物制剂技术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有助于高职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一般程序是:布置案例、指导学生初步分析案例、学生提出观点、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全面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并总结[3]。

案例应用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案例导入式,以案例的分析材料带出教学内容和知识点[4],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述栓剂这一剂型之前,首先给出痛风患者口服吲哚美辛胶囊后出现黑便现象这一案例,学生会联想到吲哚美辛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教师再启发学生通过将吲哚美辛胶囊制成哪些剂型可以减少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种是案例切入式,即在讲授过程中及时给出相应案例,如在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时,采用震惊全国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案例,同学们就会记忆深刻;第三种是课后总结式,即在教师讲解结束后给出相应案例,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对案例分析讨论,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复习、巩固和总结的作用,如注射剂制备过程讲解完毕,即给出维生素C注射剂的制备案例,学生从维生素C的稳定性入手,分析处方中各种辅料的作用,选用的依据,灭菌方法,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总结性案例将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本堂学习内容进行一次实践。

3 流程教学法[5]

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学生学习时一看即懂,一丢即忘,难以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叙述性强,普通教学法显得单调而枯燥,致使学习效果不佳。为理清学生思路,笔者采用了以剂型为主线的流程教学法。即以各剂型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在介绍流程中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要点时,引入必备的相关理论、辅料的性能与选择、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使零散的知识点通过工艺流程这一主线串联在一起,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的记忆。

4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6],教学中通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方法特别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介绍片剂的制备方法时,本研究以常见的复方阿司匹林片制备作为实例,从乙酰水杨酸的化学稳定性问题开始,运用药物化学知识,结合片剂制备方法和过程,找出影响本品稳定性的因素,即乙酰水杨酸遇水易水解,水解产物之一为水杨酸,具有胃肠道刺激性,乙酰水杨酸水解时受金属离子的催化。下一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如添加防止乙酰水杨酸水解的稳定剂柠檬酸,制备方法不能采用能引起乙酰水杨酸水解的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设备选择时,避免选用能引入金属离子的金属筛网,剂中硬脂酸镁因为含有游离的镁离子而不能被选用,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药用辅料中选择最适宜的剂类型。最后一个问题是剂的用量,因为剂均是疏水性较强的固体物质,用量过大在增加性的同时,增加了片剂的疏水性,容易造成片剂的崩解和溶出不合格,而溶出度较差是片剂最主要的缺点,这样能使学生对剂的选择和用量有更大的重视。通过设定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配合处方设计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完成本剂型的实例教学,同学们记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增强。

5 比较归纳法[7]

学生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的一些问题易混淆,难记忆,而采用比较归纳法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由于模块教学法将各剂型按形态及制法的不同分为若干模块,所以有些内容会反复出现,显得内容繁琐、不系统,如聚乙二醇在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中都提到,肠溶材料在多个章节涉及到,因此最后根据其不同规格进行归纳总结,变零散为系统。

6 实物演示法

实物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通过直接展示可使学生对抽象的东西有直观的印象,实物演示法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应用广泛,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直接展示,即在介绍各剂型特点的时候首先将相应剂型代表品种进行展示,学生首先对该剂型具备了直观印象,便于理解其剂型特点。这种方法对不常见的剂型及容易混淆的剂型更常用,如小剂型膜剂,学生没有应用的历史,比较陌生,如滴制法制备的软胶囊和滴丸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剂型,配合实物展示,学生更便于理解其制备原理和剂型特点。二是通过实物展示,便于学生对不同制备原理和工艺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如颗粒剂不同的制备方法,其粒型、粒度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平时收集不同厂家生产的板蓝根颗粒,在讲解颗粒剂制备工艺时,展示不同制粒方法所制颗粒的不同,便于学生对工艺原理和产品性能的理解,也使学生对药品质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三是在介绍制剂生产工艺时,展示平时收集到的不合格药品,如裂片、花片、皱缩片,由学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实实在在的用途,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7 多媒体教学

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可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从而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图文声并茂等特点更能突出要点、难点,可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8]。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笔者制作了全程的多媒体课件,包括颗粒剂、丸剂、片剂、软胶囊剂、硬胶囊剂、注射剂等重点剂型制备过程的动态视频,三维混合机的动态视频,单冲压片机工作过程的动态flas,渗透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原理的flas,这些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掌握重点剂型的制备方法,理解制药设备工作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在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蓉,陈根德,王秀.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药事,2010,24(10):1027-1029.

[2]赵洁,刘中秋.药剂学教学改革浅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65-167.

[3]刘宗梅.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8(17):73-75.

[4]陈军,蔡宝昌.案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运用[J].药学教育,2007, 23(6):31-33.

[5]苏瑾,于莲,孙维彤.流程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8.

[6]李青文,谭冬梅.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09,30(14):1538-1539.

[7]缪菊连,吴俊珠,高鹏飞,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注射剂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高职研究,2011,(9):192-193.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5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就高职《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如何衔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把职业资格考证的核心考察内容――职业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更贴近高职教育的要求。

调整课程内容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就是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所以我们需要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企业对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其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实现教学与岗位衔接。

围绕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划分为九大工作任务:(1)药物制剂基本知识;(2)GMP知识;(3)制药用水的生产及质量控制;(4)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等剂型。(5)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口服液、糖浆剂等剂型;(6)半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软膏剂等剂型;(7)注射剂与滴眼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滴眼剂等;(8)中药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煎膏剂、中药丸剂等剂型;(9)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二作为基础知识,任务三至任务八都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相关联,训练的技能也直接与职业资格鉴定的技能对应起来。同时,这些工作任务也是制剂工岗位(岗位群)实际职业工作中最典型的工作任务,任务九是考虑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补充新剂型、新技术,拓展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完成,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相应的制剂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需要和岗位需要。

优化教学过程

在选定好工作任务之后,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必须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来实施,在工作情境方面可以采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视频等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情境引入课堂,在工作过程方面使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的教学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按照更衣程序更衣进入工作场所;(3)生产前各项检查;(4)领取物料,并将领取的物料放在生产指定场所,进行复称;(5)按生产指令进入各岗位进行操作,控制中间体质量,做好各个过程的原始记录;(6)清场并做好记录;(7)交料并做好记录。对于每一个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先演示操作,然后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操作,实现“学中做”,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小组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相关知识与掌握相应技能,实现“做中学”。

通过工作情境的引入和一系列工作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专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改进教学方法

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后,势必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非改不可。我们积极探索了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导读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任务五“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中,我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了“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个环节,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中具有许多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包括一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作现场的实况录像、实物图片加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如在讲到“高速混合制粒机”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中的动画技术,给学生介绍了高速混合制粒机的结构和原理,用动画形式将加料、混合、制软材、制颗粒、出料等过程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改革评价方式

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在评价方式上既有理论考试,又要进行技能考核;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等与行业相配套的素质要求;另外,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关注过程评价。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6

关键词:仿真工学结合;药物制剂技术;实训教学模式

Reform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method of simul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in medicin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majors

Li Jianhu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Work-study combination teaching mode is direction and goals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talent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in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majors in our college, carried out valid attempt and achieved a breakthrough in simul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practices teaching mode as work-study combination a complement.

Key words: simulation work-study combination; medicin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s teaching mode

高等职业教育以传授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但要有适度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优化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创新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药物制剂是医药工业的最终产品,由原料药经加工制成制剂后的经济效益比原料药大幅度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则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用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即制剂。因此,药物制剂技术是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训课程。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药物制剂生产、制剂质量控制、车间GMP和班组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本课题对其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得到了预期的成效。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点

工学结合的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明确定位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毕业生走出校门从事的是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大量依托行业、企业现场作为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就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途径即是工学结合,此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使真正的校企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第一,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其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要求特殊,生产区域的高洁净度,要求人员尽可能少地进入生产场所,否则易引起污染,影响药品质量。因此不可能让学生批量进入洁净生产区。第二,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没有义务和责任来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因而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第三,学校的管理问题,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工学结合涉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合需要与企业的情境相结合。同时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脱离了学校,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成为难题,涉及学生的日常、安全及作息等一系列管理问题。第四,工学结合方式与学习脱节,学校大多把学生送入企业,由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学习需要),把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参加生产实践,实践内容与时间大多根据企业和工作需要而定,是随机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很少考虑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 创新思路,创建仿真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改革

基于各种因素限制及结合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创建仿真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深层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

学校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应该深入地研究工学结合的内涵,创新思路,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进校学习的全过程必须工学结合,并非在校学习是学习,进企业实习才是工学结合。必须从学生进校第一天起就设计全程式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元素纳入教学计划中。因此,工学结合深层内涵是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职业能力,并非单一的企业顶岗实习。

3.2 仿真工学结合实训课程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更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育类别,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校内开展仿真工学结合实训课程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应用能力。我校实训大楼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固体制剂生产线模拟液体制剂生产线,设施齐全,学生可按照GMP要求,对片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注射剂、口服液等剂型的生产岗位操作进行实训,使学生熟悉各种常用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掌握生产操作技术。利用制剂制备实训车间的优势,仿真模拟药品生产现场,让学生接触到药品生产岗位操作,了解生产全过程,训练培养职业素养,弥补了学生去企业实习不能真正接触到生产一线的工艺操作。

3.3 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2006届大专学生的实训在实训楼里进行。实训教学由在实验室小样实验转变为在宽敞、明亮、整洁的实训大楼里进行,硬件设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如与理论课相比,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训基地建设(硬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实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软件)问题还急需加强,表现在实训教学无考核制度中,学生的实训成绩以实训报告为依据,同时在学生中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训时分组人员偏多,基本以指导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指导教师的企业生产实际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等。因此急需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在200年和2011学年中,大三学生的实训教学实行小组模块化实训。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教学的改革:(1)任务驱动。在为完成整个项目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环节的讲解上,根据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来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实际操作。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思路有所拓展,强调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3)技术研讨。通过教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共同探讨、综合应用,以及一些理论性知识的深入讲解和讨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概念和知识。(4)团队合作。结合企业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构建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1)根据现代企业要求提出一个实际工作项目,明确工作项目的目的,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资料。(2)教师指定学生进行分组或学生自己分组,控制分组人数,然后以组为单位做好实施工作项目的计划。(3)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入实训车间实施计划。(4)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实训过程进行评估与总结。(5)教师将实训小组细分为考核小组,以企业生产形式进行实训模块考核。考核采用现场操作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过程与结果并重,使理论知识和实训充分结合。表1为灌封岗位各项操作考核要求。

表1 灌封岗位考核记录

4实施仿真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药物制剂专业模块化实训的改革,经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团队意识增强

实训模式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与企业实际生产相一致。如配液岗位,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岗位职责,一旦处方计算错误、辅料漏放或误放都将引起非常严重的错误,是GMP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错误。在此,要求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氛围。

4.2 仿真工学结合的模块化实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核相结合

目前我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相对应的制剂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经过此实训后,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或掌握比较好的岗位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一举两得。为他们就业后的角色转变,岗位适应和工作稳定均打下了基础。

4.3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药物制剂模块化实训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均很强,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指导教师必须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课程知识,并亲自设计、操作,在锻炼学生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5结束语

通过结合实际开展仿真工学结合的模块实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新的GMP出台后,对无菌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体制剂实训车间中某些设备与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脱节,需要更新。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能从中学到在理论课堂及实验室中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这种仿真工学结合方式弥补了不能真正工学结合的缺点,另一方面也是对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一种补充,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燕,石昊昱,余燕,等.在示范建设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42~46

[2] 欧阳志红.基于仿真环境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学研究,2008,27(7):128~129

[3] 苏俭,宁.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5):74~76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药物制剂技术;评价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技工院校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较强,具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格有所创新,符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实践

以下是笔者以《片剂的质量检查》为任务开展的教学案例:

1.确定任务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前分发给学生上一课题所制备的片剂,让学生观察与其他同学制备片剂有何不同?学生分组去比较,讨论合格片剂应具有哪些特性。最后由老师汇总给出学习任务“片剂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片剂硬度检查、片剂重量差异检查、片剂脆碎度差异检查、片剂崩解时限检查等。任务要求详见表1。

2.任务分析

2.1 任务特点

(1)学生们都想知道上一课题中所制备的片剂是否合格,对该任务有很大的参与热情。

(2)“片剂的质量检查”用到了固体制剂检验教学内容的大部分设备和方法。

(3)在操作过程中,既要用到脆碎仪、崩解仪、硬度仪使用等新的知识,又要用到取样、天平使用等已学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该任务要求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应用于一个实际的项目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过任务的完成,解决固体制剂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兴趣。

2.2 任务实现步骤

(1)制定操作流程。根据要求,学生自行收集完成本任务所需的资料,分组制定实验方案,撰写操作流程。

(2)规范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方案选择,选用质量标准;正确使用脆碎仪、崩解仪、硬度仪等实验仪器设备;规范取样、称量等实验操作,得到可靠实验数据。

(3)处理实验数据、判断结果、形成记录。学生要正确处理实操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3.实施过程

在实施“片剂的质量检查”任务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收集完成本任务所需的资料;自主设计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片剂的质量检查时,笔者提出问题:在完成片剂的制备课题后,学生们都想知道自己制备的片剂是否合格,该如何操作呢?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药典要求,制定合理方案、选择正确检验方法,验证自己所制备片剂是否符合要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动力。

3.2 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由于差异,学生的基础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动手能力特强,实验操作水平也熟练,可能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深一些的任务,使他们更有挑战性。但有的同学知识模糊、学生动手能力弱,例如在完成片剂脆碎度差异检查任务时,就因为有些同学称量操作不熟练而数据处理不准确,而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让学习好的同学指导落伍的同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3 引导探索,拓展知识

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要适当引导学生,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答案,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运用电子天平称量时,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称量外,还需要在称量前完成水平调节,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学生提问:水平调节该如何操作?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天平的气泡流动反映什么?气泡向左了如何调节?逐步引导,并通过学生自主操作,找出正确调整的方法,达到创新的目的,也体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评价

任务的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灵活应用为标准。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热情和成就感。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任务完成的情况来评定。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评分标准与评价详见表2。

二、实践体会

在将近三年的实践中,笔者初步看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并且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很有成就感。学生学过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地串记起来,并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主要体会如下:

1.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注重巡回指导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讲授,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作指导。例如:在做胶囊剂装量差异时,笔者发现有一名同学采用的是减量称重法。当然,他的结果没有错,但对于实验误差控制却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耐心指导,比较剖析各种方法优缺点,使学生能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好课堂的控制

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差异,根据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一般可分为好、中、一般三个层次。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准备大量的素材和实例,难度适中,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同学,教师要多关注,多指导,可安排学习好的、又乐于助人的同学坐在他旁边。

例如:在讲解“混悬剂稳定性和稳定剂”中,直接应用学生初中阶段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混悬剂稳定性,有小部分同学感觉有点难度,理解不了。这时,教师应该作出适当调整,可更改为:直接采用实验,演示混悬剂的沉降现象,并给出教学任务:《寻找降低沉降速度方法》。学生则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找到最佳方法,从而掌握教学知识点。

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适时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效果虽然好,但并不是所有班级都能运用,对于年级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行不通的。笔者曾在低年级某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该班大部分同学基本操作不熟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必须由教师演示知识后,学生才能操作。

三、小结

总的来说,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J].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27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8

【关键词】藏药 剂型改进 应用 展望

藏药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藏在漫长的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遗产,凝聚着历代藏医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心血和汗水,在防病治病维护藏民族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藏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优秀的品质正在受到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瞩目,藏药应用推广的势头正在悄然升起。然而由于历史和其它许多方面的原因,藏药在剂型、品种、制造工艺、制剂理论、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和出口的要求,严重的制约着藏药的发展与应用。

一 药剂的发展现状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过去人们认为化学结构、处方组成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随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剂型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药物的药效有决定性影响,改变剂型可以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能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这一认识已成为药物研究、生产时考虑的重要问题。

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代制剂为普通制剂,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软膏剂、栓剂等;第二代制剂为缓释制剂(也称长效制剂);第三代制剂为控释制剂;第四代制剂为靶向制剂。目前,包合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纳米技术、缓释控释技术等制剂新技术正在被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于制剂的生产。当今药物制剂正在向速效、高效、长效、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少、定时、定位、定速、使用方便的智能化给药系统方向发展。

二 藏药剂型改进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在“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在全国倡导学习中医,研究新剂型,现已研究出颗粒剂、片剂、涂膜剂、膜剂、气雾剂、注射剂、眼用制剂、合剂、口服液、栓剂、胶囊剂、软膏剂、中组方制剂等中药新剂型。我国2000年版药典收载的中药新剂型就有100多个品种,在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很大提高。藏药和中药同属于传统药物的范畴,而其目前的剂型主要有汤剂、散剂、丸剂、酒剂等,虽然有些药厂也生产口服液、硬胶囊剂等其它一些新剂型,但总体而言,剂型种类比较少,生产工艺落后,药物剂量相对较大,服用不便,吸收缓慢,作用迟缓,生物利用度差,生产自动化成度不高,同一剂型同一品种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疗效有很大差别,产品质量波动性大;治疗慢性疾病有独特疗效,治疗急症则显不足,其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远远落后于中药,严重的影响了藏药的推广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藏药的疗效,扩大使用范围,减少使用剂量,方便给药,改进传统藏药剂型,采用制药新技术,生产先进,高效、安全、美观、优质的藏药新剂型,使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对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 藏药剂型改进的原则

藏药剂型改进是在传统藏药剂型的基础上,以藏论为,应用现代化药剂学的技术、方法将藏药制成适合于现代临床应用的高效藏药新剂型。其改进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藏药理论的指导:藏药剂型改进必须遵循藏医药的理论体系,突出藏一医药的特点,在藏药理论的指导下,对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独特疗效的药物,首先进行剂型改进。

2 有扬有弃,继承和创新并重:藏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和历代藏医药家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组方和生产工艺,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发掘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剂型改进加以提高。

3 提高药效:经过剂型改进后的藏药新剂型,必须比原有剂型在疗效上保持或有所提高,给药途径更适宜、方便,药物的安全性更高,药品的质量更好、更稳定,否则剂型改进将毫无意义。

4 以治疗急症重症为重点:藏药传统剂型作用缓和、毒性小、对慢性病有独特疗效,但对急症重症的治疗则不足,所以剂型改进应考虑对急症重症的治疗。

四 藏药剂型改进的方法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首先必须立足于的实际,选择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疗效确切的藏药进行,如“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珊瑚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其次应选择对常见病、多发病或地区特有的疾病疗效好的藏药。也可以考虑对民间单方、验方、祖传秘方,或能促进入的免疫机能,或能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藏药进行发掘。第三、应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分布,要选择地区天然药物资源丰富、再生能力比较强或可以人工栽培的藏药,以便于今后规模化生产,争取规模效益。

进行藏药剂型改进时,不应以味追求高科技,追求最先进的工艺和剂型,应立足于的实际,借鉴中药剂型改革的方法和经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提高。利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将藏药有效成分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来,再经过纯化,去除无效成分,得到单一有效成分或多种有效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制成适合现代临床需要的多种剂型,这是提升藏药质量、改进剂型的重要方法。在剂型改进时,对藏药的组方要遵循藏医药的理论指导,但对其处方药味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应用现代药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拆方研究,优化组合。做到用药最精,用量最佳,疗效最好,毒副作用最小。

五 现代化高科技用于藏药生产的展望:

药剂学是以、学、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药物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医疗的要求,用药剂学的方法和手段将药物设计和制成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型式,它是随着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新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微、新和新能源技术,这一影响21世纪科学技术和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在药剂学的发展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下面就其在藏药制剂上的应用略作展望。

(一)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在崛起的新科学技术,它的基本含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据专家们预测,纳米科技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新技术之一。纳米技术在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1998-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技术的专利在生物占到了80%以上。国内已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石决明、雄黄的研究。

藏药目前应用最主要的剂行为丸剂,属于固体分散体系的剂型,在固体分散体系中,药物微粒的大小对药物的溶解、吸收、生物利用度、药效等有非常大的影响。据报道灰黄霉素的粉沫被进一步磨细成微粉后,其疗效增加一倍。重庆西南制药三厂试制一种“高效灰黄霉素滴丸”,口服后在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比微粉片剂又高出一倍以上,经临床观察,其用量仅为微粉制剂的一半一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这种滴丸剂型,就是进一步降低了微粒的粒径。如将微粒粒径降至纳米级,疗效会更好,因而在藏药丸剂传统制剂工艺的基础上,针对其组成中的主要药味,进行纳米技术的加工处理,会赋予其新的功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藏药的适应症,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节省藏药资源,特别是珍贵药物资源。

(二)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分子或药物被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药物经包合后溶解度增大,稳定性提高,液体药物可粉沫化,防止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调节释药的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在藏药的生产上,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提取分离技术,对藏药的复方或单方制剂,进行适当的提取、分离、纯化,然后用包合技术进行包合,在进一步制成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口服液等现代的剂型,使藏药显效更快、使用方便、外形美观、用量减少、药效更高。

除了纳米技术,包合技术之外,目前比较成熟的制药新技术,有固体分散技术、微型包胶技术、微粉技术、缓释、控释剂技术、经皮吸收技术、靶向制剂技术等。都可用于藏药传统的生产工艺中,也可用于开发研究藏药的新工艺、新剂型,这将是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高藏药的质量水平及疗效,扩展其使用范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811300 黄南藏族自治州藏医院

(上接第424页)

参考文献

[1] 王妮,刘明.增强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的意义及做法。当代护理,2002(2):22

[2] 王一方.敬畏生命.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67-72

[3] 曲雪梅,宋凤莉,徐铁力,等.医疗护理在防范医疗事故中的作用. [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14-115

[4] 肖志荣,孙颖.手术室药品及人员管理差错事故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6):943-944.

[5] 吴欣娟.从护理角度看病人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5,7(5):57-58

[6] 倪斐,高波,张彬.褥疮相关危险因素及循环护理的 引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138

[7] 吕红.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护理及康复,2007,6(1):47-48

[8] 闫桂环.从护理记录的缺陷看举证倒置存在的隐患。护理研究,2003,17(7A):800

[9] 李晓蕙,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9

[关键词]中药;组分;缓释制剂;体内外评价

对于一些药物而言,其本身就有一定长效性,仅需每日给药1次就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类药物通常制成传统速释制剂(及常规制剂)。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并不具有长效性的药物,要求多剂量给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多剂量给药不但给患者带来不便,也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缓释药物制剂的持续释放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目前国内更多的是以中药提取分离的单体成分作为中药缓释制剂的中间体,由于其纯度高、结晶性好、物化比较清楚,易于筛选出适宜的缓释辅料和设计出合理的制剂处方制成理想的缓释制剂,其制备时成型工艺也比较容易。然而,大多数中药或中药复方很难以1个或几个单体成分作为几个中间体原料,而是一个多组分的整体。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设计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时,应紧密联系中医组方原则,最终提出中药多组分释放的“程序性”,即中药多组分的释放应该讲究“有序性”,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转运,有序地释放到靶部位,同时保证其吸收,从而使各释药单元在靶部位发挥最优的整合效应。因此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的“程序释放”,既符合了中医药理论,又兼顾到了各组分释药单元的释放量、释放速度以及吸收量。

1中药缓释制剂的起源及发展

中医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多年传承下来的瑰宝。而中药制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传统的以中药饮片直接粉碎、或简单地以部分药材经提取为特征的制剂,如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为第一代中药剂型;第二代中药剂型基本包括了现代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剂、软胶囊、注射剂等,其药材的前处理特征是药材或饮片基本经提取、或经初步的除杂浓缩使服用量减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中药及复方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发展,随着中药物质基础和中药现代化的深入,中药制剂的发展进入第三代剂型发展阶段,其特征是以中医方药经过精制纯化得到的组分为研制剂型的前提,剂型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医复方(多组分)用药特点,并体现中医药整体观,因此设计基于组分层次的多单元释药系统是一重要的、科学的选择,而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与技术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口服缓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时间内向体内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较少服药次数和不良反应,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际上中药缓释思想在古医书中早有记载,追溯到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性有宜丸者”;汉晋以来提出,“丸药以舒缓为治”、“丸者缓也”,宋代《苏沈良方》也记载“大毒者须用丸”等。这些都是早期中药缓释制剂的雏形,但其缓释行为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缓释制剂。国外对口服缓释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缓释制剂品种逐年增多。而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才开始研制缓释制剂,但现代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展的,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较为薄弱,与西药缓释制剂的研究相比已滞后很多[1-2]。

2中药现代缓释制剂设计原理研究必要性及其科学意义

从中药制剂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现在迫切要求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发展中药的缓释理论与技术。中药的发展需要结合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从临床环节研究来提高疗效,而用于中医临床防治的中药制剂就显得很重要,而普通的中药缓释制剂无法兼顾到这一点。随着中药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提取物而是到达了组分的层面,因此基于组分层次来研究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的设计原理、设计技术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的、重要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解决,将提升中药制剂学理论研究水平,阐明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研究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制剂技术的有机融合,为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的创新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对中药制剂学科发展和中医临床疗效提升起关键、重要的作用。

3中药现代缓释剂研制的基础——方药物质基础的组分结构

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是多成分构成的,多种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单体成分是其最基本的单元,相似的单体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组分,不同的组分又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了中药复方的整体。组分与组分之间,组分内部成分与成分之间的这种量的比例也是一种“结构”,这就是人们所提出的基于中医药整体观的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假说[3]。因此,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应该基于物质基础的“组分”基础之上,研究组分的理化性质及生物药剂学性质,根据组分的性质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组分释药单元的设计[4-5]。

4中药现代缓释制剂指导思想的建立及研究思路

近些年来,我国在中药缓释制剂领域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均显滞后,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忽视中药及复方的多组分特点,而一味的追求中药单体化合物,忽略了中医药的整体性;其次是考虑到中药化学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清楚,提取分离的对象不明确,因此难以获得中药缓释制剂设计所需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从理论上难以指导中药缓释制剂的设计,同时也难以建立中药缓释制剂质量监控的指标和方法。鉴于此,适应中药现代化的缓释制剂的发展应该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要确立中药现代缓释制剂的研究指导思想: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从临床需要及中药药性出发,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为基本对象,充分考虑其多成分的作用特点,结合组分的生物药剂学分类性质及ADME性质,采用多元化的缓释制剂技术,整合制备成具有程序释放特征的中药缓释制剂,最终改善组分的生物利用度,达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目的[6-7],具体研究思路见图1。

5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的“程序释放”

在以往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中,学者更多的会提及各组分或成分的同步释放,同步释放旨在使中药多组分同时达到吸收部位,发挥其整体协同作用,虽然这种整体协调作用围绕中医药整体观,考虑到了释放量和释放速度,但是忽略了中药各组分同一时刻的吸收量。鉴于此,本课题组在建立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体系时,提出中药多组分现代缓释制剂的“程序释放”,即中药多组分的释放应该讲究“有序性”,

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代谢,有序平稳的释放到靶部位,从而使各组分在靶位得到很好地吸收。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程序释放的提出,既符合了中医药整体观,又兼顾了各组分的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吸收量。本实验室黄洋等[8]制备的通脉微丸缓释释药系统,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和多种缓释技术重点解决难溶性组分葛根黄酮和丹参酮组分的释药问题,改善各个组分的性质,增加其吸收利用,以期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同时根据中医治病法则,将主要用于疏通血管的葛根黄酮组分、丹参酚酸组分和川芎酚酸组分设计成速释单元,使能够快速释放并迅速疏通血管,达到指标的目的,将用于保护心肌细胞的丹参酮组分设计成缓释单元,使其能够缓慢释放持久保护心肌细胞,两者速效与长效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并将不同的释药单元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最终形成含有速释部分的缓释制剂。同时郁丹红等[9]通过紫外分光光度和HPLC测定,表明该释药系统中葛根黄酮组分、丹酚酸组分、川芎酚酸组分和丹参酮组分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并且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6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

对于口服制剂,药物的长效作用主要是通过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实现的。用于改变药物释放速率的缓释技术主要包括以下2点:通过包衣控制消化液的渗透以及对药物的溶解,进而控制药物分子的扩散速率;通过药物本身或其“制剂屏障”与特定部位消化液之间的化学反应或相互作用控制。口服缓控制剂主要有骨架型片剂、微丸包衣膜缓释片、胃内滞留片等。根据生物药剂学性质,本实验室尝试将中药组分分为4类:I类组分(高溶解性,高渗透性);II类组分(高溶解性,低渗透性);III类组分(低溶解性,高渗透性);IV类组分(低溶解度,低渗透性)。目前实验室主要通过脂质分散技术平台来研究I类组分,采用固体分散缓释技术平台进行研究II类组分,采用磷脂复合物技术和纳米吸附缓释技术平台相结合来研究III,IV类组分,且重点研究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吸附技术,在各组分经过技术设计后,再将各组分进行适当的整合并最终形成中药现代缓释制剂。常见的中药口服剂型的缓释技术见表1。

7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化学缓释制剂包括化学复方制剂,其成分明确,制剂的评价相对已形成体系,通过对其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可以评价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于中药缓释制剂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物质基础不明确,其释药特性评价和生物利用度的评价刚刚起步,仍然缺少系统性的评价技术体系。

7.1体外释药特性评价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外评价主要针对药物体外释药性的评价,是筛选制剂处方和控制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体外释放度的研究目前可参考的方法主要有指标性成分法和药理效应法,而结合中药整体性的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多组分的同步释放和程序释放[26]。杨冬丽等[27]以丹参酚酸类成分迷迭香酸和人参皂苷Rg1为指标对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的体外释放进行评价,再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药效动力学进行研究;宋洪涛等[28]以冰片和水溶性成分人参总皂苷为测定指标,过用γ-闪烁显像示踪技术考察康香保心pH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体外释放度;张伟等[29]采用指纹图谱评价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此外,最近有学者提出“总量释放动力学”和“多组分谱特征”等新的中药及复方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评价模式[30-32],但均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目前的缓释制剂多采用指标性成分方法来研究体外释放度,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

7.2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 到目前为止,释放度试验只是缓释制剂处方筛选、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还不能完全替代体内试验对缓释制剂进行评价。因此,目前口服缓释制剂还必须进行体内评价即生物利用度评价。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体外评价主要是针对中药多组分的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目前常用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法、血清药理学方法、生理效应法等[33-34]。其中适宜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的主要有基于多成分整合药-时曲线下面积的药动学评价方法、基于统计矩总量的药动学评价方法和基于多组分多维向量归一的“总量”药动学评价方法等[35]。此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36]是评价生物利用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研究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与药效量化指标的动力学过程,能够有效的了解复方中各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成分的化学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目前,“中药血液指纹图谱药动学”、“中药谱效学”、“血清药物化学指纹图谱”等从整体的角度将指纹图谱与药动学、药效学相结合,预测中药及复方的整体疗效[37]。药动学及整体药效-毒理学评价是从药动学和药理学的角度辅助评价制剂设计的合理性,为临床试验提供依据,并最终指导临床应用[38]。

7.3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体内外相关性是建立数学模型用以描述药物体外释放特性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关系,是缓释制剂要求评价的试验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药物体外释放特征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特征,从而指导和优化处方设计,合理调整和选择制剂和工艺,加速产品的开发。《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缓控释制剂指导原则”规定,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时,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作用特征的情况。目前可参考的评价方法有“体外溶出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回归法”、“模型依赖法”、“人工神经网络”和“统计矩分析法”等[39-41]。目前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方法较多,对于寻找适合绝大部分药物的试验方法、试验条件等方面的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现代口服中药缓释制剂体内外及其相关性评价见图2。

8结语

中药及复方是一多组分,成分复杂、性质多样、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且具有多组分协同作用,多环节或多靶点发挥疗效的特点。中医药的用药特点决定了中药缓释制剂不能单纯延用化学药物的研究方法。由于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加之中药及复方的复杂性特点,缺少大量临床疗效或生物效应研究资料的支持。要加快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实现中药缓释制剂现代化、科学化的发展,就必须开展中药现代缓释作用机制及技术的研究。这是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临床应用的需要,更是中药在现代条件下寻求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制剂技术有机融合,在传统剂型的基础上,以组分缓释剂型作为基本单元,针对其物质基础的生物药剂学和ADME性质,在组分缓释单元中融合各种适合组分性质的现代制剂技术,并最终将各组分内整合为程序释放的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

目前,我国中药缓释制剂发展虽然滞后,但也欣喜地看到了它进入临床的希望。如抗癌中药复合5-Fu磁性靶向微球制剂、白芨微球等已用于临床;又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盐酸川芎嗪缓释胶囊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缓释片等药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研制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及薄膜蒸发、沸腾干燥等关键技术和提取工艺的出现,为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缓释制剂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阶段,寻求一种经济实用的现代中药缓释制剂技术,建立科学完善的体内外评价体系,研究口服中药现代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及药效学和药动学,并揭露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是今后现代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重点,也是仍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Avachat A M,Bornare P N,Dash R R. Sustained release microspheres of ropinirolehydrochloride: effect of process parameters[J]. Acta Pharm, 2011, 61(4):363.

[2] 田振,张晶,周欣,等. 口服中药多组分同步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11,42(10):2130.

[3] 贾晓斌,陈彦,李霞,等.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420.

[4] 郁丹红,刘丹,张振海,等. 基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中药组分剂型的设计技术[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993.

[5] 刘丹,贾晓斌,郁丹红,等. 基于中药组分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构建[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5):2338.

[6] Song H T,Zhang Q,Wang H J,et al. Prepa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recipe Shuxiong sustained-release capsules by multiparticulate time-controlled explosion technology[J]. Pharmazie,2007,62 (5):372.

[7] Song H,Guo T,Zhang R,et al. Prepa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recipe heart-protecting musk pH-dependent gradient-release pellets[J]. Drug Dev Ind Pharm, 2002,28 (10):1261.

[8] 廖正根, 梁新丽, 平其能. 桂枝茯苓双层缓释片处方设计和优化研究[J]. 中草药, 2009, 40(4): 553.

[9] 聂诗明, 张红. 雷公藤双层片的制备工艺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7): 812.

[10] 洪燕龙, 吴清, 杜守颖.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初步工艺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7(3): 75.

[11] Lu C, Lu Y, Chen J, et al. Synchronized and sustained release of multiple components in silymarin from erodible glyceryl monostearate matrix system[J]. Eur J Pharm Biopharm, 2007, 66(2): 210.

[12] 杨星刚. 复方中药精制冠心渗透泵控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 2006.

[13] 游本刚, 潘海敏, 许琼明, 等. 珍珠菜提取物微孔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工艺研究[J]. 中草药, 2010, 41(8): 1266.

[14] 李娅, 张霞, 郑传莉, 等. 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决明子微丸的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28(11): 1010.

[15] 黄荣华. 珍珠菜有效部位提取物缓释微丸的研究[D]. 镇江: 苏州大学, 2008.

[16] 王超, 张平, 王刚. 银杏叶缓释片总黄酮苷释放度方法考察[J]. 中国药师, 2010, 13(1): 76.

[17] 崔翰明, 金良, 白鸽, 等. 黄连总生物碱树脂复合物及其缓释制剂与它们的制备方法:中国, 101982200 A[P]. 2011-03-02.

[18] 张琪, 陈忻, 张楠, 等. 外翻肠囊法比较黄芩苷磷脂复合物与黄芩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1, 28(6): 501.

[19] 金良. 黄连总生物碱药物树脂骨架型缓释制剂的研究[D]. 西安: 陕西中医学院, 2010.

[20] 薛钰. 定位-定时多元释药——结肠康胶囊的药学研究[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

[21] 宋洪涛, 郭涛, 康鲁平, 等. 多元定位释药技术制备舒胸缓释胶囊的研究[J]. 中草药, 2005, 36(7): 993.

[22] Song H T, Guo T, Zhang R H, et al. Prepa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recipe heart-protecting musk pH-dependent gradient-release pellets[J]. Drug Dev Ind Pharm, 2002, 28(10): 1261.

[23] 宋洪涛, 张倩, 姜鹏, 等. 采用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中药舒胸缓释制剂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17): 1413.

[24] 李丹, 宋洪涛, 初样, 等. 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的研究[J]. 中草药, 2009, 40(4): 544.

[25] 彭博, 唐开冲, 郭军, 等. 一贯煎定时释药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性质的考察[J]. 中国药剂学杂志, 2008, 6(6): 357.

[26] 张继稳, 陈立兵, 顾景凯, 等. 多组分中药化合物组释放同步性评价方法[J]. 药学学报, 2008, 43(6): 647.

[27] 杨冬丽, 于叶玲, 唐星, 等. 复方丹参pH依赖型延迟释药微丸在家犬体内的药效动力学[J]. 药学学报, 2005, 40(12): 1075.

[28] 宋洪涛, 郭涛, 张汝华, 等. pH依赖型梯度释药鹰香保心微丸在健康志愿者胃肠道的转运和崩解[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12): 930.

[29] 张伟, 宋洪涛, 张倩. 指纹图谱评价雷公藤胃漂浮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研究[J]. 中草药, 2010, 41(3): 376.

[30] 岳鹏飞, 郑琴, 朱根华, 等. 基于物质粗糙集理论的中药复方缓释制剂“总量”释放动力学评价模式[J]. 药学学报, 2010, 45(11): 1354.

[31] Zhang J W, Chen L B, Yang M, et al. Novel theory andmethods for chemomic multi-component release/dissolution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J]. Chin J Nat Med, 2008(6): 48.

[32] Chen L B, Wang Z H, Fu D D, et al. Application of chemomicrelease kinetics to evaluation of the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Yinqiaojiedu tablets[J]. Chin J Nat Med, 2008(6): 450.

[33] 成旭东, 贾晓斌, 陈彦, 等. HPLC法测定家犬口服葛根黄酮微丸后血浆中的葛根素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4): 346.

[34] 贾晓斌, 蔡垠, 陈彦, 等. 抗氧化效应法研究葛根黄酮微丸的药动学[J]. 中国中药杂志,2007, 32(22): 2370.

[35] 贺福元, 邓凯文, 罗杰英, 等.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6): 13.

[36] 杨昭毅, 魏伟.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5, 21 (8): 918.

[37] 沈岚, 张梁, 冯怡, 等. 芍药甘草复方效应组分谱效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2): 2658.

[38] 罗国安, 梁琼麟, 张荣利, 等. 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 8(1): 6.

[39] 赵红, 魏巍, 张茂润, 等. 丹皮酚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0(2): 42.

[40] 王维, 王博, 连潇嫣, 等. 口服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1, 34(5): 380.

[41] 刘朝晖, 李明亚, 黄榕波. 人工神经网络在药动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18): 1600.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multi-component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of

o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XIA Hai-jian1,2, ZHANG Zhen-hai1, LIU Dan1, YU Dan-hong1, JIA Xiao-bin1,2*

(1. Key Laboratory of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8,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have a long history, with a large quantity of effi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prescriptions. However, the vast majority of pharmaceutical dose forms remain common preparations, with very few efficient, long-lasting and low-dose preparations. The sustain-release preparation allows sustained drug release in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maintains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reduces the toxic effect and medication frequency, and improves medication compliance. Unlike monomer drugs, the material ba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pounds is multi-component, instead of single or several active monomers.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modern multi-component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or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ith the aim of finally improv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10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绪 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 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 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 散 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 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 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 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 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 栓 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 胶 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 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 丸 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 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 片 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 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 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11

关键词:药剂学;基础研究;研究现状;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5-02

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药剂学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靶向制剂、控释制剂、透皮给药系统以及药物稳定性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药剂学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通过探讨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和基本思路, 对我国药剂学的基础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1目前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1.1口服药物缓控释系统:日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已突破过去十几年的诸多限制, 设计原则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观念性改变。已有更多类型及特点的药物被研制成口服缓释控释系统, 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如缓释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释药动力学特征、新的控释材料、制备工艺技术、体内过程、抗生素药物缓释与细菌耐药性产生速率及强度的关系、药物首过效应产生的机制和条件以及它们的抑制等。今后的缓释及控释制剂将朝着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的方向发展, 选择疾病需要的释药速度、释药时间和释药部位, 建立疾病状态下的药理学、药效学与药剂学的相关性。

1.2粘膜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粘膜作为全身吸收药物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日腔、鼻腔和肺部三种途径的给药。剂型的选择及处方的设计极为关键。提高载药量和粒子粘附性、控制粒径大小和密度进而控制药物沉积部位,非活性辅料对活性成分的必要吸附和有效分离、空气流体动力学的研究、粉雾形成技术和吸人装置的研究、鼻腔及肺部粘膜生理病理及长期毒理研究等均是于一分重要的作寻找新的透皮促渗剂、透皮技术和新型透皮给药载体是研究的重要课题。药剂学对促渗剂与皮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研究在指导优良促进剂的发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脂质体、微乳等的研究包括这些载体与皮肤角质层的融合、穿透、扩散、释放等机制, 提出了一些新的透皮学说。引人注目的尚有各种物理方法的研究, 如变形传递体、离子电渗技术、激光促渗技术、放热法促进透皮转运、电致孔技术、超声促渗透技术、高压技术、生长表皮尤损技术角质层微破损技术、前体药物等。

1.3靶向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是药剂学及临床治疗学研究的热门领域。通过近年的探索, 对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的认识。但是还存在主动靶向或特殊部位靶向、体内转运及代谢动力学模型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不少问题需要深人研究。脑靶向、血栓靶向正在成为除肿瘤靶向治疗以外热门的靶向研究领域, 通过克服亲水性分子和大分子等难以透过的血脑屏障达到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 研究的策略包括特殊载体转运吸附介导一糖蛋自一外排泵的抑制经鼻腔途径传输脑靶向前体药物。但实现脑靶向给药的难度十分大, 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4智能式释药系统:智能型释药系统能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释放药物, 代表了今后新剂型发展的一个方向、从分子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深度更广泛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体内外调控机制, 研究理化性质能受体内外一定因素调控从而调控药物释放的载体材料或载体材料的组装。例如, 脉冲式释药系统可以利用外界变化因素, 如磁场、光、温度、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 也可利用体内环境因素例如、酶、细菌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自调式释药系统是一种依赖于生物体的信息反馈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量的给药系统, 例如离子电渗原理设计的血糖监测-胰岛素反馈定量释放装置。

1.5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各种药物传输系统中, 高分子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用于释放速度的控制和调节,也有助于药物的靶向传输。温敏型高分子作为智能化给药的载体是继敏感材料后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可生物降解性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注射剂或埋植剂的开发方面更为引人注目。高分子胶束作为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是功能高分子的又一新应用。载药胶束属于自组装纳米粒系统, 具有长循环、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增强细胞膜渗透、可脱水贮存及自然水合等突出特点。

1.6生物药剂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不断发展与更新, 成为药物传输系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药物吸收研究中, 肠道细胞吞噬与微粒系统特征的关系、P-糖蛋白(P-gp)的药泵作用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应用、用可逆地, 特异或非特异地增强药物胃肠道透过性的吸收促进剂, 促进药物的吸收及机制等, 以及预测吸收的数学模型等有较多研究。为提高多肤的生物膜透过性和抵抗酶降解通常可采用酶抑制剂、促进剂合用的方法。将多肤及蛋白类药物包裹在脂质体等微粒载体或进一步用聚合物修饰有利于药物的稳定、减少胃肠道酶的破坏、增进吸收。研究小肠细胞膜及细胞间载体、紧密连接通道的分子结构及空间构象, 指导药物设计及载体设计,建立一等细胞培养模型和预测药物吸收及机制是近年来药物吸收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如果以细胞表面标记物, 如糖、外源凝聚素、半抗原和抗体等介导吞噬作用的配体作为运载工具携带治疗用的药物, 就可以被转运到具有专一性受体的器官或组织中发挥作用。其他如准确阐明新剂型的药动学数学模型、微透析、人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在药剂学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2对加强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一些建议

2.1加快研制口服缓控释制剂:口服制剂在申报的新药中约占三分之二,所以应该从量大、面广的制剂入手,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方便病人,更主要的是能较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防止药物浓度波动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据有的专家预测,3~5 年内将有一大批缓控释制剂申请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但需很好组织引导,防止出现某些品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高水平的缓控释制剂(如渗透泵制剂、微孔包衣膜控释片、复合微丸胶囊等),除了有良好处方设计之外,还涉及到原辅料、生产工艺和专用设备的配套问题。有些工艺技术要组织攻关,有些设备可能要引进,所以要择优支持少数单位,分工合作,集中力量首先攻克几个品种,而后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品种,并以技术转让方式逐步推广。

2.2积极开发透皮吸收制剂:透皮给药不仅克服部分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的问题,而且采用控释系统还可以达到长效的目的。目前已报批生产的除上述两种药剂外还有东莨菪碱透皮贴片,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透皮制剂也在加紧研制,可以说,在控释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透皮制剂的开发还可带动各种膜聚合物、压敏胶、背衬材料和多种促渗剂等基本药用材料的研究,新型透皮控释制剂的研究还可以为传统硬膏剂和软膏剂的改进与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新技术与新材料的支持,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制剂。

2.3有选择地支持靶向制剂的基础研究和开发:靶向制剂是最新一代的给药剂型,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所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这方面国内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之外还没有开发出一个新的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抗原2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目前国内进展最好一个项目是第四军医大学研制成功的同位素碘标抗体,对原发性肝癌有很好的靶向性诊断与治疗效果,已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4重视粘膜给药制剂研究:粘膜给药是诸多新剂型发展中的一种,它是以机体各部位粘膜为给药途径,通过粘膜吸收药物直接进入循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由粘膜给药途径很多,可重点开发鼻粘膜给药制剂和口腔粘膜给药制剂。

2.5加大辅料开发的力度:药用辅料对制剂新品种的开发及制剂质量有重要影响,据统计美国药典22 版共收载药用辅料多达360 种,但美国上市的药用辅料多达1000多种。我国药典仅收载数十种,上市者不过百余种,且型号、规格不全、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呼吁决策部门制定倾斜政策,支持优质辅料的开发,选定几家药用辅料的生产厂作为定点厂,通过专家立项、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优先开发国内急需、科研和生产单位要求迫切,预期需求量大的辅料。

药物制剂技术范文12

关键词: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

一、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现状

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主要是面向药物制剂课程的实训部分组建的模拟药品生产的学生实训场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学生熟练掌握制药设备操作技能,较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的需要。通过检索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院校对药物制剂实训课的改革研究大多数都是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训场地,教师为学生提供岗位操作指导。这种实训模式存在很多弊端:①实训基地受资金和教师资源的限制,建设规模较小,空间相对不足;②由于制药机械程序复杂,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机损人伤的事故,存在安全隐患;③医药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校内实训基地不可能完全模仿实际生产企业的运作模式,学生不能真切体会药品生产的实情实景;④校内实训项目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呈现单一单薄化,教师只能针对某一制药设备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然而药品生产的整个环节需要多台设备、由多种岗位人员共同完成,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药品生产中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与衔接就显得无所适从。进入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也只是观摩式学习,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制药设备的生产操作要领和精髓[1]。

二、药物制剂实训基地信息化资源建设措施

受到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影响,教学资源已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共享资源,因此,为顺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建设网络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应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已屡见不鲜,最常见且学生最为受益的就是多媒体课件。林琳[2]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药物制剂技术实训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灌输变为动态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冯丽珍[3]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都非常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体现药物制剂实训课程的专业特点,资源库构建要更多地体现以下几项内容:在多媒体课件内加入药物制剂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动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引入机械操作真人视频,让实践教学更直观;使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搭建三维仿真技术平台

刘烨[4]在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了制药设备仿真技术,GMP仿真软件提供了与真实制药设备几乎相同的操作界面,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维仿真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生产情景的真实再现,学生人手一台电脑,便可以随意模拟任一操作岗位,达到了有限资源无限利用的学习目的。周云[5]也提到,三维仿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实训设备和空间不足、所需经费高、实际操作危险性大、实际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力补充。

3.组建在线考核系统题库

药物制剂工技能等级考核是检验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对药物制剂技术相关技能操作的一种考核方式。由于学生较多,设备数量与考核场地相对不足,加之考核教师主观评价不一,容易存在不公平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反映每位学生对生产过程中各个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夏晓静[6]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药物制剂综合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的在线考核系统设计,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在线考核系统的组建,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制药设备技能操作考核,学生通过鼠标操作完成药品生产的模拟操作,考核系统全程跟踪学生的操作生产过程并对操作结果做出客观评价,给出操作失误报告,学生可以根据结果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调整,教师也可将结果作为技能考核的参考指标。

4.其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微课,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符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它内容短小,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在学习上更灵活,更便捷,提高了认知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短、平、快”的需求[7]。制作制药设备生产操作的微视频,放入资源库共享平台,学生下载后,可在课前或课后及时预习和复习,简化教师授课繁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方便快捷的交流软件(如QQ、微信、易信等)走进校园,这方便了教学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学习资料的共享互用,并且专门为信息化教学和管理而开发的APP软件更以丰富的内容、专业的应用方式,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8]。因此,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移动交流软件的优势,为学生创造各种有利途径和手段。例如,将实训设备相关资料放入网络共享平台,针对实训基地现有的每一台制药设备制作资料链接二维码,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随时扫描二维码下载设备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同时,成立药物制剂实训基地QQ群,培训优秀的实训教师作为群内成员,在线解答学生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建立药物制剂实训微信订阅号,随时与制药设备相关的前沿科技信息,学生关注微信订阅号后,便可以随时了解制药设备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技术发展的新步伐。

三、小结

应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融入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构建立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为药物制剂实训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9]。所以,药物制剂实训基地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钟方丽,邱 俊,王晓林,等.地方工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2012(1).

[2]林 琳,张 勇.多媒体教学在常用制剂技术与设备课程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0).

[3]冯丽珍.《药物制剂设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2).

[4]刘 烨.浅谈GMP仿真技术在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0).

[5]周 云,余 霞,张 玲,等.药物制剂GMP实训教学仿真软件使用的研究[J].药学研究,2015(6).

[6]夏晓静,胡 英.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在线考核系统设计与实现――以药物制剂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1).

[7]刘邦奇.基于微课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策略与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