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体系工程师

质量体系工程师

时间:2023-01-23 21:38:51

质量体系工程师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1

关键词: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谢娟娟(1985-),女,河南新蔡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巴志新(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191)、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Y2011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9-01

为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成的优质资源,以“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为指导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探索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多层次协调机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把握这一战略契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遵循工程教育内在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探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1,2]但是,如何统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各领域的诸多关系,及时监控实施质量,是特色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并且能有效保障教学、合理配备人员、高效利用资源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一、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材料工程学院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坚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2010年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模具设计方向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相融”的校企合作教育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3+1”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南京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以培养“模具现场工程师”为目标,联合相关模具企业共同制订“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基本特征及培养目标,采用“3+1”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最后1年为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以典型模具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调试、管理等为主线在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2)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模具卓越工程师”理论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教育模块、模具工程基础模块、模具工程材料模块、冲压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模具设计模块、锻造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模具数字化CAX 模块等,重点培养学生在材料成型加工、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3]

(3)强化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增设了“模具综合实验周”、“创业与创新教育”、“材料回收与再生综合实验周”及冲压、塑料和锻造模具的“企业认识实习”等。

2.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始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现场工程师必备的素质。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学校积极构建科技活动平台、制订相关激励政策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和企业方案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专业岗位技能认证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与学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3.企业全程参与教学

优选实力雄厚、可实习内容较多的模具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些企业直接参与相关冲压、锻造、塑料产品的成形工艺与结构设计、模具制造与加工、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分析等环节。企业实训不仅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今后的就业方向。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安排。

二、构建“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的复杂性、质量监控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在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形成与之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1.“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监控应建立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的需求是动态的。因此,模具卓越工程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差异性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学目标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预测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调整专业结构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监控应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深度融通,校企共同建立健全检查考核体系。校内系统主要包括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各种检查以及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实习、就业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监控以及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利于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结果监控体系

(1)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包含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到整个培养过程。

(2)确保畅通的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由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进行抽查并进行公开答辩等;由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组和现场专家对实习学生及已就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质量反馈。

(3)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正确处理监控结果,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效果

以上探索并构建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了全过程、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了体系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确保了“卓越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模具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创新更新了教育理念,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深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1]顾嘉,张航,唐永生.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保障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59-63.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2

关键词:继续教育;质量保障;建造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3-02

一、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现存问题

(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以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校内外合作,全面保证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它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服务。

(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逐步由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但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能否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应由建设类企业自主决定。因此,需要把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做好,使他们能够满足建设类企业的特殊个性化需求。

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使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建设行业、用人企业及建造师本人)建造师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在建造师的视野拓宽、能力提升、道德修养提升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构建起来的组织与程序系统,着眼于具有时代性、社会特征的质量观。这种质量保证体系通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建造师继续教育培养质量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建造师考试前的严格资格审查,从源头上遏制“挂靠”等非法行为;培养方案的审订,这将从管理层的角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教材的编制,这将从实施层面确保教育的高水平;课程的实施,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稳定以及精力的投入,甚至是建造师继续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过程的真实高效,需要严格的考勤制度来约束,并且要辅以适当的师生互动。

与严格的过程考核相应的是结果考核阶段,这也是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结果考核可以通过课题实践、专题论文撰写以及考试成绩等环节的成果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不仅受到培训机构内部要素的影响,还受到国家有关建造师培训政策法规的制约。如培训时间的安排、学时限制、如何做到“够用为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社会、市场环境以及建造师所在单位的倾向等的影响,这些环节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可以将这一系统看作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反馈体系的统一体。

二、分层次建设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

(一)从政策导向上

建造师管理部门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思想上以引导参与为主,在手段上以强制实施为主。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调动相关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应积极主动向继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政策、制度和信息的透明度。该体系的建设应以“管理”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

为做好服务工作,培训机构应在政府指导下协调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参与方,获得相关企业支持,积极稳妥地落实整个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好的服务需要着重处理好多重关系,包括行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全国性协会与地方协会、地方协会与地方主管部门、协会与培训单位的关系。

针我国建造师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不仅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而且,使得监督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有效的监督于建造师这一肩负重担的特殊称谓而言,十分必要,且关系重大。于建造师的各级管理部门而言,有效的监督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引导企业重视建造师的监督与管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培训工作实施方面的监督,则应该充分调动、整合行业资源,严格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的选拔。

总之,要提高各参与方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提升到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十二五”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造师继续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二)从培训教育机构层次上

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的建设。针我国建造师的特点,培训机构的重点工作在于要做好上级管理部门与建造师所在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就近培训,以属地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培训;如果培训内容能结合当地工程实际,就会使得培训更具吸引力。

本层面上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针建造师个人,需以强制为主;强制他们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脱离开来,吸取新的知识与技能,用新时代的新技能武装头脑,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针建造师所在单位的质量管理,应以激励为主,设置以单位为团队的团体学习项目,以该项目的好成绩作为单位重视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一项考核指标,予以适当的奖励,以强化其质量管理意识。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质量反馈的义务。具体而言,是向上向下的双向反馈;向上,建造师的管理部门负责,将教学成果向上级汇报;向下,建造师所在单位负责,作为建造师继续教育成本的支付者,他们有权了解培训成果。甚至,培训机构可以向企业做更深层次的追踪调查,以探究培训效果的高低,并在下一次培训课程中加以改进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从建造师所在单位层次上

企业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监督与质量反馈。作为建造师的直接管理者,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充满了期望。既然为继续教育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作为利益相关者,企业有权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甚至可以与培训机构协商进行深入合作,将企业内部培训交由好的培训机构代为实施。

针建造师个人培训质量的监督由企业来实施更为便捷,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可以通过本身的企业文化从道德层面来约束建造师的行为,更可以动用公司的奖惩制度来强制建造师认真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笔者认为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应以正向的激励措施为主,处罚只能是辅助手段。

有效的质量反馈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改进的方向,除了直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将会间接提高企业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质量反馈同样应当是双向的;除了向培训机构提供学员接受继续教育后的工作表现,还应向受培训的建造师提供个人素质提升方向及空间方面的反馈,为建造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用信息。只有这样双赢的反馈才能使建造师们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使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工作变得容易,从而为降低监管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策与建议

(一)管理层面

管理层要调动各级管理方、实施方、直接受益方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各省级协会在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各方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建造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各级管理方都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加强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于提升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十分必要。

管理层可以通过“末位淘汰制”继续教育执行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当然,这需要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保障。面上级部门的严格监管,实施方作为继续教育执行单位会做出正面的反应,毕竟,建造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强制的教育,其刚性需求会给培训方带来稳定的利益。培训机构有必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赢得企业及管理部门的长期依赖。

(二)实施层面

严格过程监控,提供优质服务,在选拔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中要做到标准高、条件严、考察细,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质量。

1.师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造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要依托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建筑企业,加快建立以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高素质建造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2.继续教育教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造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该类继续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教材建设需要依托高等学校、建筑企业、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培训机构等,将建筑行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融入教材内容,组织编写较高质量的建造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培训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

总之,建造师继续教育制度是整个建造师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环节。开展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不但可以满足现代项目管理建造师执业能力的要求,也将为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3

关键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程流体力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5-03

工程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不但理论抽象,而且直接面向工程实践。在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难学”。其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工程流体力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如材料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另一方面是工程流体力学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最后还由于工程流体力学工程背景强,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知识。为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入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1]。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化、结构化、持续化的整体,其实质是不断探索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管理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各种要求[2]。

根据课程建设情况,制定了图1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其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大纲修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试方式改进等。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基础扎实;其不足是讲课内容与生产实际及后续课程结合较少,讲课时还不能收放自如。为此,安排青年教师边上课、边助课。实践证明,助课是一种培养年轻教师上好课的必要环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我们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和辅助教材。针对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并兼顾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2002年出版了《工程流体力学》第一版。该教材在江苏省教育厅的资助下,进行整体优化、精简、补充,突出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作为江苏省高校立项精品教材,于2010年出版了第二版。为使学生更好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2007年,出版了配套学习辅导教材《流体力学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该教材作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配套学习辅导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为满足《工程流体力学》双语课程教学需要,在参考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于2010年出版了英文版《工程流体力学》教材,完善了我校《工程流体力学》教材体系。为提高教材质量,特邀美国肯塔基大学Jimmy Smart教授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对整本教材进行审阅、修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环节,开放的实验模式在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我们的实验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1999年起,我校将实测实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手段。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配套了16学时的综合实验课,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开放的实验室课外学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奖,与工程流体力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并使考试成绩能够如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从学校的情况来看,还是以笔试为主,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验证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5]。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不能单靠死记硬背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上。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和理解上,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计算题则突出对解题步骤的要求,按步骤给分,没有步骤就不给分。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工程流体力学习题库和试题库建设。在同时开课班级较多的情况下,采取统考的形式,使考、教分离,使考试能够更好地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检查、督导检查、学生信息员、学生评测等,目的是从不同侧面收集课程教学的相关情况,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领导听课主要是学院和系领导,通过听课了解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解决教学问题。教学检查包括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掌握教学信息,稳定教学秩序。教学督导员的工作以听课为主,督导员可随时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进行听课检查、指导。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相长,我校2009组建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学生教学信息员覆盖了全校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能全面地反映同学们在学习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搞好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我们通过大范围调查问卷和小范围收集学生个人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意见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课程课时设置是否合适,教师教学方式安排,学生是否主动发言,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要求,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课程作业量是否合适等。我们建立的这个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目的是多渠道、科学地收集有关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信息。本系统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公正的处理。信息收集和处理是为了诊断和评价,为了推进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者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协调工作。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教务处反馈、督导组反馈、教学秘书反馈、任课教师反馈和学生信息员反馈。我校常年承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6人,经常承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6人。根据教务系统要求,每次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均必须对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及任课教师作出评价,并由教务处反馈给学院和教师。我校本科教学督导组分为学校和学院两级。督导组分别为学校、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咨询。通过听课、座谈、访问、征询、专题评估等各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提供信息和反馈意见。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改革,教学管理以及教师教书育人,学风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本院的全部教学工作,是连接各方面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和改善关系的作用。由于教学秘书非常熟悉教学管理、教学环节,又同时接触教师和学生。因此,通过教学秘书反馈的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流体力学任课教师根据其教学过程的切身体会,对教与学两方面情况均比较熟悉。任课教师的反馈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通过教学例会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信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是完善通畅的教学信息网络和健全教学检查、反馈、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学院通过信息员反馈、学生测评、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及时了解并解决教学问题。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以上多种渠道收集反馈意见,经过诊断和评价后,将结果反馈给教师,目的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的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网站上,还有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将其建议直接返回给学生。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为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教学过程信息收集、处理,并将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扬,尹红,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46-48.

[2]张永玲,李风岐,王安东.以教学评估为基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1):78-80.

[3]邓艳梅.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42):57-58.

[4]赵扬,王凤华.开放实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29):100-102.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4

一、改革现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制,是时代的呼唤。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以核裂变的速度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会学习”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既是对现任教师也是对未来教师提出的要求。钟启泉认为:“教师专业的学习拥有三个基本定律:其一,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细致地反思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越是有效。因此,教师的成长需要终身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师首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1]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更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从办学体制上看,基本打破了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教师培养的局面,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各综合院校广泛参与,同时实施“教师资质认证”的教师培养格局。从课程体系上看,课程结构上的不合理性、课程内容上的割裂性、课程实施空间上的封闭性等已基本被打破[2],但新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笔者认为,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建立一体化的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教育体制,不仅仅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如果说高等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是为教师质量“把关”,那么职后培训则重在“提高”师资水平。[3]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制,即实施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统筹一体的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既是对师范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对师范教育内涵的提升,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框架,是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又一次大的变革。[4]笔者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要在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分离的职前教师教育,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实施,采用“4+1”或“3+1”模式,即学生在大学期间用四年或三年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再用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教育。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互分离模式”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是开展教师资质培训教育,即对那些有志于教师职业的非师范本科以上毕业生实施教师资质培训教育,助其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与技能,进而获取教师资质(《教师资格证书》)。三是开展在职教师进修培训教育,通过常态的教师进修培训课程为广大在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在职学习、进修环境和条件,助其专业发展。总之,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指教师职前教育、教师资质培训、教师在职培养提高的一体化。

二、强化学校对教学的宏观管理,实现由“包办型”向“管理型”转变

此次《标准》是我国首个教师培养课程标准,它确立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基本理念。这三大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型教师教育观和教师教育课程观。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改革现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标准》的要求,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教学工作实施的是统筹管理,即通常是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代表学校统筹管理。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到学籍管理,甚至教室等资源的使用与分配等都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各下属院(系)只负责教学工作。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来看,下属院(系)处于配合学校统筹状态,其管理参与常常是被动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主动行为。贯彻《标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重点在下属院(系),关键在教师。如何改革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标准》的贯彻,乃至整个教师教育改革成败。新形式下,代表地方师范院校行使教学管理权的教务处,已不能再是“包办型”的教务事务处,而应该成为学校的宏观教学管理组织。这一组织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行使行政权力,其工作重点应该定位在宏观管理上。根据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具体实际,概括起来,代表学校行使教学管理权力的教务处应有五大职责:一是宏观教学质量的管理;二是宏观教学事务的管理;三是教学组织间关系的协调处理;四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与文件的组织贯彻;五是临时性事务工作。在这五大职责中,“宏观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核心和重点。地方性师范院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实现由“包办型”向“管理型”转变既是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又是科学管理的诉求。

三、明确院(系)管理责任,使其由“依附型”向“责任型”回归

目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多数是延续过去小学院对系(科)的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学校对下属学院(系)包办得太多,下属院(系)自然也就养成了依附心理。这样实际上既放逐了下属院(系)的责任与义务,又打消了下属院(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代表学校行使教学管理权力的教务处负担沉重。加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绝大多数又尚未建立起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这种体制必须改变,要回归各下属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义务与权力,使它们真正把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牢牢地夯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上,使其由“依附型”向“责任型”回归。各下属院(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责任单位,下属学院院长(系主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我国,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下属院(系)由教学院长或系主任(由副院长或副系主任担任)负责下属院(系)的教学工作,下属学院院长(系主任)则不管教学。笔者认为,这种安排并不能免除学院院长(系主任)一把手管理教学的责任与义务,一把手不抓教育教学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教学管理就是给广大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健康适宜、动态良好、持续改进的条件和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生成与健康发展。下属学院(系)是教学的基层单位,直接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其管理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全面和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下属学院(系)必须履行好五大职责,即:本学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教学事务管理,各系(科)关系的协调处理,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与文件的贯彻执行以及学校(院)其他事务。在上述诸项职责中,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核心。贯彻《标准》重在落实,重在下属院(系)和广大教师的落实。地方师范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放权给下属院(系)的同时,赋予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四、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师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落实《标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关键是管理。笔者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9000标准),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学校———学院———系科———教师)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全方位地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本校教师教育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控制与改进教师教育质量。传统的质量改进针对的是“要改进的对象”,即对“对象”本身的改进;而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改进质量,则是通过持续改进组织的管理功能来实现对质量的持续改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各个环节都留有记录,所有环节均有据可查。地方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持续改善教育教学管理组织功能,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可为教职员工的绩效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为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方面,任何一个子系统在运行中出现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降低了学生满意程度,管理人员都应及时予以纠正,同时要采取避免再次发生的措施并保留整改措施的记录。另一方面,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变化、条件的更新、观念的进步、政策的变更、技术的发展以及方法的改进等,子系统的内容、环节、过程、方法等也要随之调整或完善。因此,地方师范院校要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负责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外部审核协调、教师教学评鉴、学生发展状况评鉴、指导下属院系及有关部门的质量体系建设以及负责教师教学指导与评鉴等工作。各下属院(系)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科室,下属院(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部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维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与学校审核协调工作以及本部门的教学质量评鉴工作。各下属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科)接受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的业务领导与指导。一言以蔽之,只有完善的教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管理过程和组织功能的持续改进。总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快了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开放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改革的步伐。现在地方师范院校在以贯彻《标准》为切入点的新一轮教师教育改革中还有些不适应,特别是内部教学管理体制的滞后。因此地方师范院必须提高认识,对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予以全面改革,实现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教育改革落实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造就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作者:何玉海工作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5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机制;创新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内容,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与机制的创新。

一、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涉及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或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问题。对标准的看法,其实就是质量观问题。

质量观与人才观是密切相关的。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可能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比如,持专才教育观,就会用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持精英人才观,就会产出以学术性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诸如此类。面向新世纪,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首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树立全面质量观。所谓全面质量观,有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的内容: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不管是哪一层次,哪一类型和哪一形式,都应该按照社会主义教育总目的的要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质量观的核心是使所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素质获得全面而和谐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质量观的主要含义。另一方面,全面质量观不仅指教育结果,即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全面发展,而且也指培养人才的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的优化配置和协调有序。全面质量包括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即办学质量。

树立多元质量观。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随着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财富的迅速增长,生产过程分工的加快,新兴部门的不断出现。其结果,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对人才质量规格、人才结构多样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大众化在量上的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质的变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观念、入学标准、培养目标、结构、学位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质量不再是同一平面的东西,而是立体的。它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直接联系。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质量标准也就不可能相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那种用学术性的标准衡量职业性高等教育标准,或者以本科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专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观念,都是片面的。因此,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必须树立多样化的观念,这有助于实现各不相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高等教育在各自的结构、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当然,质量标准和规格的多样化,不是不要质量。不同层次与类别的高等学校,有各自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这种标准和要求,归根到底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看它对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需要的促进程度。其中,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是最为根本的,办学质量应该在满足培养目标质量的前提下体现自身的发展要求,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质量,片面强调规模与速度的发展和大而全、小而全式的发展。在本层次和科类或专业领域,街量教育是否具有质量,当然要考虑人才素质以及人才培养是否有相应的办学条件保证,衡量教育质量是否提高,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纵向比较看质量发展,即现有的总体办学条件和生均办学条件以及人才素质是否比以往有所提高,是否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横向比较,看本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同层次和同科类院校中所处的位置,看本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是否合理等。

在教学质量管理创新中,除了教育教学质量观念的创新外,还应充分认识教学质量的新的意义。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总体结构中的核心结构,是一个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的有机整体。是教学中人才培养所应达到的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提高的水平。教学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形成的系统;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从管理的角度看,教学质量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的结构。教学质量的本质,就是学校教育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适应并自觉服务于社会需求并反作用于社会的程度,其基础在于人才个体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充实丰富自我的总体素质的程度。

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上,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与学风:

(一)教师的教学水平

这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还必须凭借于优化的课程和设备手段。这里所说的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当然要求每个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及艺术。但教师群体内的优势互补互促,集体教风的形成也是影响因素。

1.任课教师个人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思维品质、业务素养、治学治教品格、教学技能等;

2.本课程教师梯队结构的优化程度;

3.教学研究,科研学术活动氛围及成果;

4.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和教师间教学、科研交流协作、优势互补互促及效能的发挥、放大程度。

(二)学生素质及学风

这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生成才的程度。教的质量、管理的效能、最终都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没有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教学质量是无法提高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靠管理的水平和效能。学生素质主要包涵以下内容:

1.学业基础。一是主要科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二是综合的文化基础要素;三是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状况。

2.思想品德基础。包括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等。

3.心理品质。包括思维品质,记忆力、想象力、兴趣爱好等。

4.身体素质,要有健康的体魄,尤其是要有所学专业所需或关系密切的良好的生理素质,如符合各专业有关的身高、视力、听力水平的要求。

5.学生间人际关系状况,群体意识。

二、教学质量管理内涵的创新

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首先,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也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

其次,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全员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再次,教学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过程主要是招生、计划、教学、教学辅助四个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

(一)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

这是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横向结构,其内容是对教学质量要素各个方面进行基础建设、深化改革及发展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学工作的总体内容和学校办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依据和载体。我们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好教学质量要素的建设改革、发展与提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

这是教学工作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重要方面,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和关键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建设工作:

(1)制定并执行教研室工作条例,认真开展教研室的组织制度建设,推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2)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有关规定文件,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优化。

(3)制订学科课程规划,抓好学科课程建设,促进课程的优化。

(4)制订教材建设规划,着力组织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

(5)根据国务院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制订优秀教学成果立项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抓好优秀教学成果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持久深入地发展。

(6)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建设,附属工厂、附属医院、附属实验中小学建设及校外见习基地的建设。

2.学生学业质量管理

(1)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能集中体现学科先进水平的精粹的必修课及大量的适应社会要求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选修课供学生修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2)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尤其是抓好文科的社会调查和理科的实验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自学钻研的良好治学品格。

(3)结合国情、区情、校情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考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核环节,把好教学质量考核关。

转贴于 3.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教务管理工作是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协调并优化教与学关系的良性循环,优质高效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促进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当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条件、手段与方法)三要素基本具备之后,如何将这些要求继续完善和优化,并使教学各要素及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协调组织,并顺利开展,就要靠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能了。

上述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既是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也必须将教学改革的措施寓于这些管理常规之中,使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实践──研究──创新的品格,才能使教学不断改进、提高,学生学有所得,管理工作在管理探索实践中不断上水平,创出新成果。

(二)教学进程各环节(阶段)的管理

在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规范地实施管理过程四个主要环节,即:制订计划──运转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这四个环节,主要存在于较大周期的活动单元和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活动单元中。其中,特别要抓好教学评价工作。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是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且科学性、规范性、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系统,包括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专业水平评价直至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等一套完整的系统。一般说来,由于评价功能和作用,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既考虑到现状评价──评优的需要,也考虑到合理评价,以评促建的需要,因而采取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体现了教学质量建设的要求和教学质量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动力机制,具有教学主体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双重效能。

(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管理

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管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硬件)的购置及管理,教学技术人员的配置、使用、管理及业务培训,技术教育(软件)的编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总原则是,遵循技术教育规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合理配置设备、人才及教材,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教育设备的功用,以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创新

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要通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创新,改变以往教学质量仅仅靠被督促检查的局面。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机制的创新

一个质量监控体系如果没有一定的参与面,就难以体现监控的效果。为此,在评价机制上,以校级重点课程任课教师必须参加评优为基础,实行综合性评优和单项评优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高教师的参与面和积极性。有些学校全学期进行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采取自愿报名,学院推荐、督导组推荐、教学管理人员推荐等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参评入选,最终评选没有名额限制,只要教师讲课水平达到评价标准,就予以评选确认。这种“不设比例,不限总量”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有的学校还明确,凡是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的,其主讲教师必须全面参与全校优秀主讲教师的评选。为鼓励任课教师个性创新和单项突破,学校在综合评选优秀主讲教师的同时,也设立了优秀电子教案和优秀试卷等单项评选。

特别要注重评优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评优课作为一种手段,应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应当转变评价观念。以往在评优活动中,评委们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往往只注意到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反映。这种评价就容易导致教师将备课精力投入到准备“表演”上。要改变这一现状,评优课的评价观念就应当从关注教师“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优质课上的讲课能力,应该是看其能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应当从促进主体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个优秀教师应起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树立“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

应将课堂评价延伸到课外。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仅靠教师在一堂课上的表现显然是片面的。在以往的评优活动中,评委们所听、所看、所评的内容都局限于一节课。用一节课的表现来对某个教师的教学质量下定论,容易造成评优活动的导向发生偏差。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课外的评价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教师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习惯养成等等。

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做的工作,如给学生的评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

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教学研究成果、自制的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在平时对教育工作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绩才最具说服力。

评优应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应当改变以往专家评委说了算的评价方式,由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参与,应强调优质课评价过程的研究性,把评价与探讨相结合,给听课者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使优质课的产生过程,变成教师与专家之间思想的碰撞与交流过程,变为激发教育智慧的促动过程,变为教育家成长的促进过程。

(二)教学质量管理的监控机制的创新

考核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思路,即考核要看教师的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的考核,可以采取专职督导组成员专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观摩课教师点评、校教学指导委员听课测评、外聘专家听课测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保证考评成绩的客观、公正。专职督导组成员由学校聘任的各主要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各种教学评优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对于申报参评优秀主讲的教师,校督导组在一学期内要组织多位专家对该教师随机跟踪听课并评分。在学生问卷监控方面,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教务部门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份数要做到男、女学生,好、中、差学生均衡。在外聘专家测评方面,每学期学校特别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听课调研。对于申报优秀主讲教师的课程,校外专家要重点听课,并按照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评分,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狠抓日常教学工作,注重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

此外,我们还可以作一个新的尝试,即努力探讨把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教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的学校教育管理只有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教育质量认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途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认证体系为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性广的认证体系标准,因此,将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

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科、质量认证机构开始联合攻关,以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新的研究,这个研究应该包含这些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施原则及步骤;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方法;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ISO9000族教育质量认证体系个案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制订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认证工作。这样制订出来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将是一个可以适用于我国不同地区教育领域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并将其引入教育质量管理领域,必将为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一个发展的方向和平台。这不仅有利于深化教育评价尺度,巩固已有教育成果,而且对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的创新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对那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要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奖励,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劳动热情,使那些工作较差的人,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有助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当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出来后,就明确将优秀主讲教师的待遇与教学质量挂钩,打破教学工作的“平均主义”和“职称铁饭碗”的旧作法。应体现教学质量高,教师付出的劳动多,价值就应该不一样。我们不但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量考核挂起钩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奖励与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挂起钩来,充分体现优劳优酬。

我们不但要对优质课程、优秀专业、优秀教材、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鼓励,而且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科研,大力奖励优秀教学研究成果。

注释:

[1]教育部高教司编:《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04页。

[2]黄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0页。

[3]柯佑祥:《高等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283页。

[4]张迎春、孙婷:《应反思评价环节》,《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9日,第4版。

[5]《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2日第3版。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质量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n how to construct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and finally discusse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

1984 年我国开始进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系统广大职工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工程质量的领导责任制、参建单位质量责任制、建设市场准入制度、施工图纸审查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质量监督监理制度、质量保修索赔制度、质量管理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2000 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离不开重要法规的保障,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 管 理 条 例 》、《 建 设 工 程 监 理 规范》、《施工管理规范》、《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规范。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都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它是一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践性的艰巨工作,管理阶层和基层员工都要充分重视,要做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其成效要数年才能显现;虽然对于市场的压力已经有了感受,却苦于不知如何应对,对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缺乏热情和动力;特别是现在处于过渡时期阵痛当中的企业,面临改革、改制、改组的巨大压力,当务之急是如何求得生存,而不能立竿见影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就不能提起他们的兴趣,对于巩固和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降低。

2.质量保证体系

2.1质量保证体系

按本单位认证的ISO9001质量标准,我们将按照该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现场的质量保证体系。在主观上增强质量意识,在组织上健全质量监控机构,明确质量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建立适合试验段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在施工中强化过程控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把好质量关。质量保证体系见图1。

图1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2.2质量管理程序

图2 质量管理程序框图

2.3质量管理机构

项目部设质量管理部,设部长1人,专职质量工程师2人,各工区施工队配专职质量检查员2名,具体负责质量检查、指导及其它与质量有关工作。

2.4质量管理职责

项目部根据项目经理要求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设置满足项目管理要求的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

3.质量保证措施

3.1确保工程质量的思想保证措施

做好开工前职工思想总动员,教育全员要以为国家、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搞好工程质量,并结合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深刻理解“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信誉、质量就是发展、质量就是企业实力”的含义,切实履行法定的质量义务,做到依法经营。

适时召开现场会,抓样板、树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水平。

深入开展质量法规教育,组织全员学习与本项目有关的各种技术规范和文件。

3.2确保工程质量的组织保证措施

建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副组长,横向包括指挥部各部室负责人,纵向到各队队长及工班主要骨干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现场主管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配合好质量检查工作。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项目施工全过程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派具有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质检工程师,负责内部质检工作,并赋予质检工程师一票否决权力。

积极开展QC小组活动。做好QC小组活动,真正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问题,把对工程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过程中。

4.质量检查人员和自检制度

4.1质量检查人员安排

项目部、施工队专设质检机构,配齐质检人员。项目部设2名专职质检工程师,施工队各设2名质检员。

4.2自检制度

4.2.1开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

每项工程开工前,必须有主管工程师根据设计及技术要求编写作业指导书,根据作业指导书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清该项工程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功能作用及与其它工程的关系、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使全体人员在彻底明了施工对象的情况下投入施工。

4.2.3坚持“三自管理”制度,确保工序质量

加强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施工中认真执行“三自管理”制度。“三自管理”即在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自纠、自检、自控管理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4坚持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制度

凡属隐蔽工程项目,首先由作业班组、队、项目部逐级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检验申请报告,连同有关资料,于隐蔽前48小时内,通知监理工程师到现场进行检查,并在检查证签字,方可继续施工。未报检或者未经监理工程师签证,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隐蔽工程不经签证,不能进行隐蔽施工。

4.2.5质量一票否决权制度

项目施工全过程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派有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质检工程师、质检员,负责内部质检工作,并赋予质量工程师一票否决权力。凡进入工地的所有材料、半成品、成品,质检工程师同意后才能用于工程。对工程验工,必须经过质检工程师的签认,一切需经监理签认的项目,必须经质检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上报。质检工程师、质检员以施工规范、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为依据,行使一票否决权。

4.2.6测量资料换手复核制度

测量资料需换手复核后交项目总工程师或主管工程师审核,报监理工程师。现场有关测量标记须定期复核检测。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7

教学质量评价是多方位的,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只有在课程特色、专业定位、教师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才不会受教学评价因素左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基础课教育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人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种创新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创新教育的理念上来看,要求客观上能体现相应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和教学技术考核评价指标

(一)在教研室建立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评价体系

作为培养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的本科学校,理论应与实践并重,课内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已归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将教学课程实践指标落实到教研室的评价体系中去,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其中主要包括方法体系、制度体系、反馈调控体系。美术设计基础教学除了理论基础学习之外,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教研室为全面、科学、系统地评价教学实施过程,从教学信息反馈等若干方面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综合体系,细化到基础课程中去检验整个评估指标。在对教研室工作的评价中,应强化教研室的管理意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二)最终成果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首先,要有指导性原则。要有教学目标与具体要求,评估要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指导性和推动性。其次,要有可行性和可比性,教学质量评价(如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评价教师、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评价)和课程评估,教学成果评估等的评价标准要易于掌握和可量化。最后,科学性原则。评估活动与现代科学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密切联系,抓住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矛盾,客观、公正地评估科学性。

(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外因素

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艺术专业教学情况的技术考核指标。学生学习状态决定着教学质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艺术门类的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随意性较突出。随着教学评价与评估细则落实后,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变得有序和严谨起来。衡量课程教学质量,从内部因素来说,分为人和物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是人的因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全过程的构成要素。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传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去完成大纲所赋予的任务。从外部因素来说,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科技的应用,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都有了更高要求。

三、教研室对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环节

课程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的监控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按照《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在了解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体系评估指标数据。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的听课、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工作,严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关,并落实到实际中去。

(一)教研室从技术层面上确立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跟踪中,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应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大纲确定教案编写、课题设计、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作业讲评等原则及方法,并将作业质量分析、质量评价等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对高标准教学目标的追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促使教学评估标准内化,激发教师自尊及自我实现取得成功的愿望,进而产生教学的新需要,成为追求更高层次教学目标的动力。教研室是学校的一个缩影,抓好教研室教学工作,制订合理的质量标准,建立定期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管控,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适合教研室教学工作实际情况,便于操作的定量排序指标体系。教研室对教学工作综合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了解并分析教学工作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认真查阅相关附件资料、教学资料,对教学工作评价汇总,并将评价意见和进一步整改建议反馈给教研室。

四、小结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达303 所。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面向学生实行集中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为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的章节,以课时形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连贯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和重要内容,是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内涵解读

课堂教学是一般指以班级授课为表现形式,以学生培养为目的,数量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围绕特定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即特指上课这一特定时段内师生间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对课堂教学活动能否协调和满足社会与人共同需要特性的具体理解与表达,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集一切影响课堂教学的信息并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仅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提供一个价值判断,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设计一个发展远景,以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评价体系所设计的目标。

二、问题解析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长期以来,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堂教学主要组成部分的分析上,停留在甄别、选拔的功能上,停留在过分追逐教学技术、教学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需要上。

2.1 管理者认识不到位,评价者态度不端正

很多一线教学管理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了教育发展的特质、独立学院特性和教师的成长规律,寄希望于从国外文献中寻找现成的、固定的标准,或者借助一些名校的高难度评价标准对本校所有课堂进行评价,不论教师年龄差异、学科差异、学生差异;而且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重视不够。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硬指标,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情况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能够充分表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充分显示教师的教学素养,所以是教学质量的硬指标,但是如今却变成了软指标。例如,在评定职称时,与科研相比,教学工作看似可有可无,基本不看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因为对评价目的不清楚,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态度往往不够端正。有的学生会对按照既定的指标和操作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草草了事或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当时心情的好坏进行评价;有的学生由于在课堂上受到教师的批评而产生偏见;还有的学生干脆不参与评教,导致参评率达不到要求。

2.2 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大部分独立学院建立了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且大都只存在这样一种单一主体的评价制度。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评价,无疑是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趋于有效合理的一种有益尝试。从理论上讲,群体性评价相对于少数人评价更具有指示意义,评价结果相对公正、客观,但是学生评教的不公正、不具可比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未必能形成客观完整的理解,特别是在课程刚刚结束之际。对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和判断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等学生走向社会后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不少上课内容浅显、但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往往获得高分,更不用说少数为迎合学生而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的教师。有的独立学院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津贴挂钩,不及格者则扣发一定数量的津贴,导致有的教师不愿管、不敢管,甚至一味讨好学生,这样不仅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而造成评价结果失真。

2.3 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

(1)指标体系统一,制约了教师的教学个性。 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内在差异性设置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而采取全校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多样性、个性化、创造性的特征,如果使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所有教师、所有课程,虽然便于操作和横向比较,但抑制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会挫伤其教改积极性。

(2)指标体系设计缺少开放性,不能满足教师改进教学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学生、同行及专家评价表格的设计上,基本选用的是定量选择题,没有开放式问题。以定量的形式来描述评价结果,教师获得的只是一个孤立、抽象的分数或排名,至于专家、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反馈信息则无法获得。这样教师就不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课堂教学,难以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目的。

2.4后续工作有待改善

(1)结果反馈缺乏时效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新学期开始后,才能获得评价结果,因为不能及时地依据评价结果在新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完善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整改工作。

(2 )缺乏后续的改进和提高。许多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认为评价就是为了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对教师实施考察。这种指导思想很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这种单纯地对教师实施考察的目的与教师的预期心理需求,即通过评价找出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只看最终的评价结果,而对教师施教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不够重视。所以,不能考察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因素,没有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三、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从研究和制定评价指标体系、选定评价范围到宣传、组织和测评分析,再到后期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整个过程能够尽量做到规范化和人性化,那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将会大幅度提高。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思路。

3.1成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实施与监督机构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新的重要资源,已进入到提升质量的重要阶段,但部分独立学院基础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控制意识稍显淡薄,对教师进行评价往往陷入只评价其专业水平而非教学质量的误区,且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研究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研究、控制与应用显得尤其重要。独立学院应成立由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院级领导分别任委员会正副主任,教务负责人及各系部教学主任、教学骨干为成员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等相关制度和文件,指导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监督落实相关制度;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教学评价结果。

3.2 引导师生建立现代评价观

在组织评价过程方面,应加强对各类评价主体的培训,加强评价者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指定时间、地点开展有指导的评价工作,切实解决学生评价中遇到的困难,避免敷衍、替代等现象的发生。总之,评价者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这项工作,严肃认真地对被评价的教师做出真实的评价。加强对教师同行评价者的教育,强调结果的客观性,这不仅对促进教学评价和改进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也有表率作用。同时,在学生中进一步宣传教学评价的意义,加强学风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负责任的一代。此外,要使广大教师明确,评价不仅有助于其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而且能促使他们更加关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追求教学互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3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采用三元评价主体原则:一是学生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主体,在评价结果中权重为60%或70%。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二是同行评价,一般由三位同行教师组成,根据情况可随机听取一次及其以上的课堂教学情况,在评价结果中权重占20%;三是二级教学单位组织的教学督导小组,一般由其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两名声望高的教师组成,权重为20%或10%。

尽管三元评价主体有利于改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但仍应考虑如何有效消除学生动机与情感、师生关系、同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有效;而且应提倡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这样有助于改善评者与被评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因此,独立学院应在教师自我评价方面加强探索。

3.4 建立人性化的信息反馈机制

若将评价结果用于改进课堂教学,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必然会受到其欢迎。因此在运用评教结果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首先,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注重反馈的方式和时间。传统方式是将反馈内容以某种便于数据对比的格式打印出来,分装后发放给教师。这种做法比较人性化,但工作量很大,很难做到及时反馈。所以,要开发网络评价系统,教师自行用账号和密码登陆查看,这种简便的方法使教师短时间内就能获得结果反馈。而最理想的反馈时段应该是在当学期期末考试结束、放假之前,以便于教师在准备下学期课程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

除了做好整理分析和结果反馈外,还要做好评价后的调查和教育跟踪工作,使结果反馈产生预期的效果。另外,要及时收集各教学单位的信息反馈,听取各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反映,让大家提出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使评价活动能够真正达到督促、鞭策和提高的目的。

四、总结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问题和经验,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建设步伐,使教师的教学目标与独立学院的发展目标一致,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

[2]汪全胜等.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2009(3).

[3]郑蕊.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方法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6).

[4]李琼等.从知识观的转型看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之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4).

[5]王艳萍.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9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双师结构”,就是各专业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学校的在职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性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承担。二是要求“双师素质”,就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具有企业工程师的素质。构建高职特色教师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等,让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领域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措施,依托行业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承德石油高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说”为主的教师“敬业计划”。“三说”包括:“说人才培养方案”、“说专业”、“说课”。骨干教师要“说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背景、内涵、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专业带头人要“说专业”,对专业的沿革、现状,与产业的联系,与职业和就业的关系,专业技术发展和前瞻等进行深入剖析。“说课”是每名教师都要进行的一项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学情。二是以过“三关”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第一关为“师德关”。高校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按照“高等学校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第二关为“教学基本功关”。全面培养新教师的“备、讲、辅、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功。经过系部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再通过教研室、系部、学校等三个教学部门的“一指导、三级听课”后,青年教师才能正式授课,并要求其不断完善教学能力。第三关是“基本实践能力关”。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下校内实践基地、下企业,参加实验实训建设和准备、参加职业岗位操作、参加校企合作应用性技术研发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关”是大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以“三爱”为基本内涵的师德要求。一是“爱学生”。将其放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之首。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爱学生”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爱岗位”。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都是为人才培养努力工作的育人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愉快工作、倾力奉献、不断创新。三是“爱学校”。学校是办学实体,只有人人爱学校,为学校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谐美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会不断发场光大学校品牌。

二、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文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用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实施“八个共同”: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以解决生产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以及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等。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专业,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职实训文化

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实训文化。建设适于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要再现或仿真企业场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倡导“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管理规范。实训中,学生上岗实操必须持教师下达的任务工作单或操作票方可开动设备,以此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岗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运送、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习惯养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职服务文化

大力倡导构建社会服务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在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上的优势,与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重点为承德市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项以上。积极发挥学校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开展面向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缔结长期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协议。每年派出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流院校指导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工作;与同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文化带动了合作双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承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建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唐国际、辽河油田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五、健全以“严实”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夯实高职管理文化

高职管理文化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质量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承德石油高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一直以“严实”为基本要求,严肃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理念求实,质量务实,工作踏实。在管理文化上形成了一些特色。如,形成了“一核心、两体系、三合作、四化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核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时刻把握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抓实、抓细、抓好。“两体系”——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监控体系,实现管理保障。“三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质量保障。“四化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实施“四级”教学质量分析,即任课教师、教研室、系部、学校“四级”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每名任课教师完成了其承担的任何教学任务之后,均需进行质量分析。教研室利用教学工作学期系教学大会、校教学大会的契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并向全系教师宣布分析结果。对问题突出的课程和教师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措施纳入新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在“校教学大会”上作教学总结和全校质量分析,并就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师、同行评课、专家评教、企业评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评”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五评”工作中,“企业评人”是根本。坚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企业专家进校评价专业办学和课程质量,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项。

六、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方法文化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10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管理;高校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高校亟待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方法,对低效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对组织结构进行有效重组,使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由传统的职能型管理向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工程领域的项目管理模式转变,不断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1 项目管理内涵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 ,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它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项目管理是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目标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工作,内容是研究如何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认为,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近年来,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项目管理专业、规范的运作体系,从根本上改善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够及时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方案的复杂问题,提高更高的运营效率。正如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保罗・格雷斯(Paul Grace)所说的那样,“当今社会,一切都是项目,一切必将成为项目” [1]。

实现高校教学工作项目管理可促进教学管理和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保证了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使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都能够积极采用项目管理思维做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促进了现代化管理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科学化。然而,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发展,它不仅可促使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高效率运行,还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1)高校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通过高效有序的管理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则决定着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优质的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更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机械性的行政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偏重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偏重基础理论,忽视实践教学。

2)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之一,是不断加强教学管理的决定因素,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1)教学管理队伍地位不高,在高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还一直认为教学管理只不过是排课、巡考等常规性的事务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忽视了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改革、制度建设、教学研究等决定学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方面的关键作用;(2)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学历绝大多数都是非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这些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管理流程、积累管理经验,虽然具有熟悉本校学科专业特点的优势,但由于没有经过教学管理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所以相对欠缺现代管理理念、教学管理规律、教学管理手段等方面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影响了教学管理改革的进程;(3)教学管理队伍不够稳定,许多的高校管理人员换岗、借调、学习、出差、休假等情况,给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这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及质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4)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意识不强,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每天要忙于注册、选课、排课、考试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还要做好学籍处理、学籍异动、课程建设、质量监控等阶段性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教学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岗位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培训机制,内部建立调动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机制和制度,有利于工作的长足发展。

3)我国现有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僵化,灵活性、人性化不足。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没有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事实,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第二,教学管理人性化不足,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僵化。学生在学习方面几乎没有选择的主动权;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也过于强调计划性、规范性,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核要求等管理统一性、计划性有余,造成教学的主体性缺失;第三,管理与被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双方关系僵化。管理是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在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上,管理者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被动地位仍然基本没有改变,灌输式、注入式模式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关系沉闷压抑,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独立性人格的发展;第四,在现行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导向下,教师的教学创新和学生的学习创新缺乏激励机制。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操作,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能够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非技能、非知识性的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过程以教师和课本为主导,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于规范、单一,制约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创新积极性。教学管理体制中的种种缺陷,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现阶段虽然高校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大大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教学运行管理手段,但从高校的整体教学管理运行来看,高校教务处承担了大量的事务型工作,在宏观指导全校教学工作方面力不从心,一方面现亟待解决高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的管理职责,实现统一建立,优势互补的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加大各二级学院管理权力,转变教务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管理理念,运用项目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引领教务处自身的团队建设及团队建设中的项目管理流程、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实现合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发挥项目团队效率,实现全院教学运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的目的。

3 运用项目管理思维改革教学管理的对策

第一,运用项目管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参加高层次专业进修。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效落实新进教师导师制度,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实施院级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做好区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自治区级教学能手的推进工作。

2)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创造和总结经验,在专业内涵建设方面切实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各教学系(院)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选取行业企业急需专业进行校企共建,开门办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保障、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全面合作,依托行业企业优势,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努力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全员参与,加强学习,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坚持作好对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实验工作副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工作。

4)采取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的举措。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讲课比赛,在全院范围内评定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等活动,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5)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积极开发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我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

第二,运用项目思维,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推广教学改革先进典型,为全校所有课程的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加强高等教育院级、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高校教师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竞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第三,运用项目思维,,健全监控体系,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监管

1)紧扣教学质量形成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落实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各项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施标准、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材选用质量标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考试考核环节质量标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评价办法、教学信息反馈处理标准等,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即学校、二级学院和教研室三个管理层次;教务处、督导组和学生信息员的巡视、检查和反馈的三支管理队伍;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重点教学检查;教学工作例会、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和学生反馈意见会三个重要会议,充分调动各方面管理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强化教学系(院)质量监控的主体地位,指导督促各教学系(院)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认真研究制定系(院)的质量监控系统,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和学院统一要求,加快启动教学工作等各项工作。

4)切实抓好教学日常管理。严抓选修课的质量监控,在选修课的管理方面,由于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形式多样、课程灵活多变、适时更新发展的特性,难以对其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评价做出规范性要求,也没有健全的选修课监督和评估机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或运行无序的状态。

为确保教学质量,防止教学随意性,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资格审查、学生选修资格审查、报选课程的审查等。积极开展教学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制定出合乎实情的教学目标,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授课质量,以高品位和高质量的课程吸引学生。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勤制度,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对教学质量差、学生要求不严,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将予以撤销。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使公共选修课的教与学都处于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中。

4 运用项目管理思维改革教学管理的实施计划

一要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不断满足我校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以教书为荣、以教学为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大力提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如: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等评选与宣传活动,树立一批热爱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典范;通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实验(实践)教学技能考评”、“名师讲堂”、“多媒体课件授课评选”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方法、激发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

二要发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做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及建设工作,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载体,以创建优势、特色、品牌专业为目标,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以教学研究专项课题为抓手,认真研究教学改革与发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国内基础教育现状与新课改等内容,积极探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质量是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有机统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三要加强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体现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科学设岗、合理定编,逐步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聘任制度,有计划地引进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数量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努力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学历、能力和待遇,通过开展评奖评优等活动充分激发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管理,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积极开展学校重点实验室评选和建设工作,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监督和管理;认真做好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实习支教、专业实习、专业实训等各项工作;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管理水平。

五要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类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11

关键词:AHP;外部评估体系软件;软件工程

随着当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家专门设置了专业学位这种学位类型[1]。然而许多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行业特点和职业特点不够重视的缺点,导致对人才的培养没有针对性,学生不能在毕业后胜任相关工作。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同化、矮化、弱化”的缺点是普遍存在的情况。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是对研究生专业学位的整体系统进行改革,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软件工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指标确认必要性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中的一种,还没有出现一种专门针对其软件工程学科的培养特色而创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对于整个社会用人体系来讲,教育自身的评定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更多的关注点的是来自学校外部用人单位的实践评估。因此,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行业评估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属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为重点与核心,以应用实践为目的[2]。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两个面向和三个培养”,即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向社会IT软件行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高层次人才。

三、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待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主体单一,评估体本身只能通过学校的专业课以及毕业论文成绩进行评价,无法很好地与社会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2)缺乏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特色,实践本身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3)高校缺乏完善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没有完善的框架对整个高校培养质量进行评估。

四、陕师大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框架

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评估体系将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由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企业单位三方共同组成,其中IT企业和行业协会将作为最重要的评估方面。对于职业资格认证而言,根据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要求,专业学位主要是其获得者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即专业学位教育的最低目标是为了达到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5]。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都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明确化,然后再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计划进行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创建,将会更进一步推动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发展。而在评估方面,借鉴国内外的相关实践。从本质上来讲,这实际上是教育本身的一种外部质量评价观,即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方面对人才本身的质量评估。也就是说,单一的高校评估模式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需要将整体的评估方式,进一步转变为以外部行业下的社会评估为主、高校评估为辅的多元化模式。就意味着要把培养质量评价的核心从校内的成绩评价和论文评价,拓展到职业资格认证、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评估方面。

五、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外部评估体系

在构建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的过程中,拟采用选择层次分析法模型作为整体的构建方式。把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估对象,IT企业和行业协会担任主要评估者,对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进行分析。具体通过对整体的评价标准以及各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的分析,进一步将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分层,再通过概括总结,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基于AHP的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模型。拟考虑的评估指标包括:专业知识指标类、思想道德指标类、职业素质指标类三大类。其中专业知识指标类包含知识掌握、专业成绩、职业资格认证、科研能力等指标。思想道德指标类包含职业道德、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指标。职业素质指标类包含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团队合作、前沿学习能力等指标。上述指标均可以进行分层和细化。在整个评估体系中,职业资格认证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我们看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建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机制,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5]。最终的考核环节,将以IT行业的产品标准作为参考,全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估,以IT业界人士的专家评定为成绩指标,按照产品的开发流程,进行逐一评价认证,使学生的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纽带,以政府部门、高校、IT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面组成的社会用人单位为主体,共同形成了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变陕西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主体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还能承担部分培养成本。相信通过对实践中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探讨后,能够使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行业外部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Z].2009.

[2]梁丽萍,段荣娟.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5):88-92.

[3]郑浩,王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3,32(11):249-250.

[4]李娟.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评价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4-1-13.

质量体系工程师范文12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历史很短且走过一段弯路,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不太重视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突出表现为审计质量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普遍低下的局面与此不无关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为整个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高效运转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方面,其规定了体系中人的机构设置、人的职责,这是体系运行的基础;在体系的日常运行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的基本制度,比如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质量监控政策、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的规定、项目组如何产生、争议的处置、计算机体系的使用管理、保密、奖惩等;在具体项目的执行方面,规定了审计项目执行方式;在体系的维护方面,规定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方式、体系的定期检查和改善等。因此,制度子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由体系组织制度、体系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制度和体系维护制度组成。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组织制度

1.事务所的组织机构设置。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是一个一个的项目,各个项目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应体现这种特点。因此,事务所内部的组织结构一般是以项目负责人职权为主要权力的项目式矩阵结构。在职能上,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体系应满足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立与协调,既体现分工的专业化效率,又确保互相牵制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

2.事务所的职责分工。组织分工主要解决事务所管理层级的设置和职责的分工安排等问题。事务所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调整组织架构。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组织分工一般采取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其主要区别为:前者是由所长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业务负全面责任;后者则是由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为事务所的最高权力机构。两种组织形式的组成人员都包括: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注册会计师、业务助理和其他工作人员。

(二)管理制度

1.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①独立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超然独立的心态在实质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人或其它机构。为保证独立性,当存在《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所述的各种利害关系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坚决回避。建立注册会计师个人家庭关系、投资参股行为的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特别注意不应因某一注册会计师工作能力强且效率高,或因某一客户是由其自行联系的,而放弃对独立原则的考虑。与客户存在某一利害关系时,也不能因这一关系比较隐秘而心存侥幸地放弃对独立原则的遵循。②客观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对相关审计项目的调查、判断及据以形成审计结论时,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克服主观臆断、注重调查研究,从而作为恰当的专业判断。不应因利益的驱使、客户的许诺、权力方的保证而放弃专业判断或改变审计结论。③公正原则。注册会计师执业时,应以正直、诚实的品质,公正地对待相关利益各方,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以严谨的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执业本领从事各项审计工作。没有公正的执业态度,便没有客观的判断。坚持公正原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起码要求。

2.质量控制政策。从管理制度方面来阐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应从以下方面来制定和运用质量控制政策。①全面提高执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执业胜任能力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达到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应该以应有的执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应确保全体执业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②合理的工作委派制度。在日常审计业务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审计工作分派给那些环境所要求的具有技术训练和业务熟练水平的人员。③完善的督导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分级督导制度,所有层次的工作均应当得到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以合理保证完成的工作符合我国有关《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准则》的具体规定。④健全的咨询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咨询事务所内部或外部具有适当知识和技能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并且要善于利用专家的工作。⑤完善业务承接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外承接审计业务时,应该量力而行,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力、经营范围和独立性,也要仔细分析和研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信誉度和品行。⑥有效运行监控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监控质量控制政策的持续性和其运行的有效性。

3.知识管理与人员调配制度。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员工的组织学习。由于事务所从业人员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并需要不断地补充以跟上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的修改,因此,加紧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对CPA的后续教育是注册会计师保证执业能力的前提。事务所应当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员工培训。对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部门经理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开展后续教育,加强对新知识、新制度和准则的学习,以跟上实际需要。在对员工的培训中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风险意识和进取意识。通过员工培训,使员工接受事务所文化的熏陶,将事务所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心中,并用事务所文化统一员工的意志,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4.事故处理制度。建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即对审计工作中发生的质量事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当审计工作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职责划分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并依据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其考评挂钩。此外,不少事务所存在质量事故是由于各层次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出现问题。同步协调是指事务所中所有相互依赖的环节协调起来,并与事务所的整体目标相联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同步协调就会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调整,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种协调需要事务所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因此,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事务所应加强人员之间的同步协调工作。

5.考评与奖惩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的行业,优秀的人才是事务所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人员需要从观念上把注册会计师当作资产而不是成本,在考评与奖惩制度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不要处处讲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实现双赢的目标,力求事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考评与奖惩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分级绩效考评体系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激励机制。

(三)业务执行制度

1.承接与保持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承接是审计服务循环的起点,保持业务即决定客户持续的过程,也是会计师风险管理计划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业务的承接与保持在于确保所承接与保持的客户符合会计师事务所的标准:高品质的企业与高品质的管理阶层。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最大的单一风险可能是与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关联的客户的品质不符合事务所的标准。因此,识别客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防范审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以前曾接受委托业务的委托人,会计师事务所应结合以往的实际情况,考虑此次委托的目的是否与以往一致及对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影响;对初次接受委托的委托人,应初步考查其业务性质、所处行业及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并考虑本所完成该审计业务的实际能力。对即使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也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的业务,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对近期已更换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着重考查管理当局的人品是否正直诚实。对频繁更换重要管理人员的委托人,应重点考查更换的原因、委托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是否已陷入财务困境。对委托人示意出具不当或不实证明的,应拒绝接受委托。因此,在接受新客户或继续接受原有客户的委任前,应对该客户进行评估。决定接受或继续接受委任时,应考虑客户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的品德、本身的超然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服务客户的能力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观念、其他风险因素。其中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阶层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管理阶层品德即客户的诚信;管理阶层对正确财务报告及有效内部控制之承诺与重视;企业之未来性或生存能力。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服务客户的能力包括:具备执行业务必要的素质、专业的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承接与保持业务的程序为预备性调查;形成记录;持续考察与评价。

2.计划与执行业务。执行审计业务有相当多的步骤,通常把整个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并把审计实施阶段称为审计外勤工作阶段,把审计报告阶段称为完成审计工作阶段。①审计计划。审计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科学、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审计师有的放矢的去审查、取证、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从而实现审计目标。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信息体系的基本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重要性;分析审计风险;编制审计计划、最后审核审计计划。②审计执行业务。审计执行业务是根据计划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和方法,进行取证和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执行业务出于对质量控制制度的持续考虑与评价,调整审计方案、进行实质性测试。主要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交易处理、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及其它数据结果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③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审计工作的结束,其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期后事项;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适当披露;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3.利用专家工作。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针对评估的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会同被审计单位或独立获取专家的报告、意见、估价和说明等形式的审计证据。实施利用专家工作的监控需要清楚地回答如下的问题:什么是专家;要专家干什么;事务所是否需要专家;所聘请的专家能否有专业胜任能力;这些专家是否客观、独立;如何评价专家工作的结果;如何在审计结论中反映专家的工作。只有对利用专家的工作进行适时监控和规范,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满足审计的需要。

4.获取证据。审计证据是审计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证据在数量上应满足充分性的要求,在质量上应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如:检查、监盘、查询与函证、观察、计算和分析性复核获取证据,并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要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审计证据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形成客观正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并且整个审计过程都必须记录在案即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5.形成工作记录。审计人员从接受审计任务,到后续审计时检查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都应当形成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的详细的工作过程、分析判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审计结论与意见等,构成了审计工作底稿。

6.编制和发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业务的最终产品,报告的编制应当符合审计准则的规定,做到证据充分、意见适当;审计报告在签发之前必须经过三级复核;签发审计报告必须符合规定的程序。

7.复核。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所完成的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复核。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项目负责人依变化的审计事项对总体审计计划的修订是否适当有效,助理人员是否已及时修订并实施了具体审计程序。②对委托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检查风险的确定是否满足可接受的最低审计风险水平的要求。③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对委托人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及执行情况的判断是否正确,助理人员据此所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及具体方法的采用能否保证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及舞弊,结合管理层对已存在的重大审计问题的态度、采取措施的方式及最终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复核审计意见的表达类型及方式是否恰当。

(四)维护制度

1.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减少生产次品和提供低服务的可能性。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执行是一种暴露现实并根据现实采取行动的体系化的方式,执行的核心在于三个流程: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营流程,它们之间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一个方面的流程时,必须考虑到其他方面。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制度需要评估考虑事务所现有的人员能力、事务所的发展战略和其具体的管理操作方式。事务所最高管理者也必须亲自参与评估过程中,以保证评估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性。

2.检查与调整制度。事务所应当制定检查计划,项目负责人要对助理人员执行的审计程序及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实施必要的检查,以确定其所完成的具体审计工作是否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及本所业务规范的要求进行;是否对已完成的审计工作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予以记录;是否存在尚未解决的重要审计问题或重大审计事项并判断其对审计结论的影响程度。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决定是否追加或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从而达到最终审计目的。检查计划通常包括检验和复查两个方面。检查通常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员工完成的,也可以委托所外人员来执行。检查程序主要依赖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权责划分。事务所应设计、制定检查程序的目的和程序表,有关检查范围的指引,建立检查活动的时间表及为检查者与审计小组提供解决异议的程序。